医药企业盈利能力分析范文
时间:2024-02-29 18:08: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药企业盈利能力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生物医药企业是高新技术领域中发展最快、表现活跃的产业,但是由于种种限制导致其融资困难,制约了它的发展。本文希望针对生物医药企业的特征,在高新技术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从定性和定量角度构建具有生物医药企业特征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以帮助银行等金融机构客观、科学的评价其信用状况,从而拓宽生物医药企业融资渠道。
关键词:生物医药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
1生物医药产业的概念及特征
1.1生物医药产业的概念
生物医药产业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生物医药产业是指将新药研究、开发、生产,以及疾病的诊断、防治、治疗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的产业。狭义的生物医药产业是指在医药产业中应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酶工程等。
1.2生物医药产业的特征
生物医药产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的范畴,因此,其具有高新技术产业的一般特征:高投入性、高风险性、高收益性和知识技术的密集性。与其他高新技术产业一样,生物医药产业知识密集、技术含量高,因此对人才与技术的要求都比较高,准入门槛也相对较高,这就导致了其高投入性。一般而言,根据生命周期理论,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周期可分为种子期、创业期、成长期和成熟期四个阶段,由于其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很容易实现其价值的快速成长,成长速度过快与技术成果的不确定性,共同导致了高新技术产业的高风险性。
此外,生物医药产业还有着自己独有的特点:长周期性和政府管制性较强。由于生物医药产业的生产研发过程较为复杂,阶段较多,导致了其具有周期性较长的特点。如一项新药从最初的研发到在市场上流通,可能需要数年的时间。而药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它的使用涉及人身安全与社会稳定,必须受到政府政策的严格管制。
2生物医药企业应用传统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局限性
2.1未针对生物医药企业的特征进行评价
目前,对高新技术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较多,但是,高科技企业所属的行业众多,很少有学者结合生物医药企业的行业特点,针对生物医药企业建立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生物医药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还不够成熟,对其的案例应用方面研究更少。研究分析生物医药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根据生物医药的行业特点和主要影响因素,构建针对该行业的具体评价指标体系,补充和丰富现有的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
2.2未能充分考虑企业科研创新能力
生物医药企业由于其科技含量很高,其科研创新能力应该成为对其进行信用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是传统的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对企业的科研创新能力考虑不够充分,如企业的产品认证情况、R&D投入比等。
2.3对财务现金状况的评价不充分
企业的财务现金状况是企业经营管理与整体运营情况的重要体现,而且这类指标可以从企业公开的财务报告中获取。为了使生物医药企业在应用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时更具客观性与科学性,应该在指标体系中充分考虑企业的财务现金状况,从企业内部决策的视角来评价企业的信用状况。
3.生物医药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前文对生物医药企业的特征及其应用现存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局限性的分析,本文在参考已有高新技术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引入了评价科研创新能力的指标,增加了销售现金比率,并重视对应收账款周转率的分析,构建了生物医药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表1,我们可以看出,该信用评价指标体系从财务与非财务两方面出发,分为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两个部分。其中,定量指标包括企业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发展潜力和财务现金状况五个部分;定量指标包括企业基本素质、科研创新能力和企业信用记录三部分。接下来对所用的各一级指标进行解释:
3.1定量指标分析
(1) 企业偿债能力。偿债能力是企业信用的保障前提,是企业信用评价中的重要指标。企业的债务可分为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既然都属于负债,迟早都是要还的。如果企业不能保持一定的短期偿债能力,其生存将会面临危机;长期偿债能力则可以反映企业对财务杠杆的使用效率。因此,在分析企业偿债能力时,我们对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指标都进行了选择。短期偿债能力的评价指标为速动比率,长期偿债能力的评价指标有资产负债率和资产报酬率。
(2) 企业营运能力。营运能力可以反映出企业的资产管理水平以及资产使用效率,一定时期内,企业获取利润的水平与其资产管理水平是正相关的。在评价企业营运能力时,我们选取的指标是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
(3) 企业盈利能力。盈利能力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企业的盈利质量能够反映出企业过去的经营业绩与未来的前景,对以获取股利的股东而言,盈利能力的分析至关重要。我们选择了具有概括性的销售利润率和净资产收益率来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
(4) 企业发展潜力。企业的发展前景可以通过对以往的发展状况进行合理的预测得到,没有企业是停滞不前的,特别是对处于种子期和创业期的企业而言,预测其发展状况尤为重要。本文筛选的评价发展潜力的二级指标有:净利润增长率、主营收入增长率和净资产增长率。
(5) 财务现金状况。持续健康的财务现金流可以支持企业的正常运转,当一个企业的现金流断裂或存在隐患时,给企业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我们在此评价指标体系中加入评价企业财务现金状况的指标,以充分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这些指标包括:现金流动负债比率、盈余现金保障倍数和销售现金比率。
3.2定性指标分析
(1) 企业基本素质。企业的基本素质反映企业的基本组织状况,对企业的信用状况有很强的影响力。分析企业基本素质的具体指标有:政策环境、管理层及员工素质和组织结构与企业文化。
(2) 科研创新能力。高新技术企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科技含量高,生物医药企业也不例外,科研创新能力甚至能决定一个生物医药企业是继续生存发展还是走向灭亡。对科研创新能力的分析从专利及核心技术、R&D投入比和产品认证情况三个方面分析。
(3) 企业信用记录。我们可以根据企业以往的信用状况合理推断企业未来期间的信用趋势,因此信用记录也作为考察企业信用的重要指标,具体包括企业担保记录和合同履约情况。
[参考文献]
[1]潘家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新思路-―构建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模型[J].财会月刊,2011.
篇2
关键词:社会责任信息披露 企业价值 实证检验
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快,各种制度的完善。社会责任信息也越来越受到各界人士的注意。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对于市场的影响也不断的突显出来。特别是一些大型医药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对于公司自身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并不是很多上市医药企业都意识到这一点。因此让更多的上市医药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让其明白其中的价值变的十分的重要。
1 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现状
1.1 西方国家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现状 20世纪60年代,西方经济处于高速发展阶段,被称为经济上的黄金时代。同时社会矛盾也开始突显出来,不断出现的环境保护运动,反映了人们对社会责任这一方面的重视。“社会责任会计”这一词汇在美国的《会计杂志》上被创造出来。随后而来的是各个国家各个学者在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上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理解。西方社会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研究主要集中公司股东、董事、监事、职工、债权人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发现企业对社会的责任不能仅仅局限于以股东最大利益为企业存在的唯一标准。企业对社会的一个责任应当更多的关注于与企业相关的其他利益者,诸如:环境保护,职工福利,产品的性能,社区福利和其它利益相关者。并且对它们以各种报告形式进行披露。一般将信息放在财务报表或者财务报表注释中。由于披露的模式有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而且西方国家并没有强制要求某一模式,所以大部分的企业选择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模式。
1.2 我国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现状 在西方国家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影响下,我国也开始认认真真的对待社会责任信息披露。20世纪80年代,国家统计局和国家环保局要求企业编制企业环境基本情况的报表。2006年深交所颁布了《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2008年,上交所颁布了《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承担工作即上海证劵交易所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引的通知》。尽管如此,我国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仍然很低。比如:①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处于自愿性披露,就算是自愿性披露,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企业也很少。②信息披露不够完整,不能涵盖所有相关利益者。③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方式各种各样,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披露的内容都在一些年度报告,中期报告中的一些内容中。④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可靠性并不是很真实,因为没有一个强制性的法制监督。处于自愿性的披露。但可喜的是,在中国很多的学者开始讨论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有的学者认为社会责任信息披露除了最大限度的为股东带来利益外,对除了股东利益之外的其它相关利益者也要带来利益。有的学者认为,经济责任跟社会责任是两个概念,应当分开。有的学者认为社会责任是企业对社会的一个影响。有的学者将社会责任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企业的发展,将企业发展起来为第一责任。另一方面是,在第一责任的基础上承担社会上的其它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为第二责任。
2 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
2.1 对社会环境的贡献 可持续行发展一直以来就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思想,随着我国企业不断的发展和壮大,环境保护的问题也日趋严重起来,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特别是一些重污染企业在企业发展的情况下,要及其控制污染,别如,处理废水、废气、废渣。一定要按照国家规定进行操作,切不可为了企业暴利,而无视企业发展中污染的处理。一定要做好社会性环境的保护。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方面,要坚持低消耗,低成本。现阶段,我国企业有责任加强对环境保护的投入,消除工业噪音、工业垃圾。为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作出贡献。
2.2 对企业员工的贡献 人力资源已成为企业兴衰的决定性因素。企业在开发人力资源方面对人才的招募,培训,职务安排,在良好的工作环境中善待员工,保障员工的福利待遇以及增进劳资双方的相互信任等。这些工作对企业持续稳定发展有重要意义。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的贡献是其履行社会责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说对人力资源的一个储备,对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和企业战略计划有着重要的基础意义。
2.3 产品安全的贡献 对消费者和合作者负责,包括保证产品的效用、耐用年限、产品的安全性、提供社会咨询服务、广告的真实性、提供售后服务及提高顾客满意度等。做好产品质量和售后。不仅是对公司产品的负责,更是对顾客的负责。只有认真对待自己的产品安全,质量,信誉。才能保证公司的一个正常而有利的运行。
2.4 对所在社区的贡献 企业的生产经营与所在的社区有密切的联系。也有义务对社区作出相应的贡献,包括提供人财物资助、发展社区的公共事业、提供平等就业机会、为下岗职工提供培训、关心弱势群体,大力支持和发展公益慈善事业等。提高企业的社会地位和形象,赢得社会的广泛支持和认同,因此社会责任报告应反映企业对社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贡献。社区福利是社会责任的一部分,企业参与社区活动,有利于树立企业形象,更好地协调企业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其内容包括:为发展医疗卫生、社会保险、公共交通、市政建设等方面提供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支持;对体育、文化、教育及公益事业的资助与捐赠;提供平等就业机会,并对失业者、少数民族、妇女、残疾人等就业方面提供咨询服务;按时定额向税收机关缴纳税款。
2.5 其它相关利益者 其它的利益相关者利益包括企业的股东利益,国家缴税,企业的竞争对手的利益等。虽然现在要求企业的社会责任不再趋向于最大利益的保持股东利益,但是股东的利益也是社会责任的一部分。国家缴税主要用于民生,大量的逃税,漏税,对国家、对社会是一个不负责任的表现。同时从侧面反映了一个企业的形象问题。市场经济是有序、公平的市场竞争,作为企业不能搞恶性竞争,要处理好同竞争对手的关系,反对不正当竞争和垄断。良性的竞争,将竞争对手作为作为一个有利的参照对象,努力提升公司的竞争力。合理的对待自己的竞争对手,处理竞争对手的相关问题已经渐渐的变成了责任的一部分。
3 企业的价值
企业的价值是对一个企业的重要标志,它体现的是一个企业的总体能力。现在我将企业的价值用三个方面表示:①企业的规模②企业的盈利能力③企业的财务杠杆。
3.1 企业的规模 所谓企业的规模是一种整体的概念,主要有企业的人员数量、企业的组成结构、企业的资产组成。人员数量是人力资源的一部分,在公司的人力资源决策中,增加人力资源的数量是对企业薪酬福利、办公场地、附加费用等等相应的成本增加的一个考验,也是一个企业规模的壮大的一个反应。企业的组成从宏观上来看,有多元化经营和单元化经营。从微观上来看,比如医药企业,有的医药企业是研发、生产、销售一体化。有的医药企业主要从事商业性质的销售行业。本文对企业规模的一个理解,主要是企业的资产方面。资产不仅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且只有通过资产,才会衍生出费用、收入、负债等会计要素,并且,只有当期末净资产大于期初净资产时,才意味着企业价值的增加,企业才能达到经营的目的。总的来说:资产本质上是特定会计主体拥有或控制的、含有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权利和能力。
3.2 企业的盈利能力 企业的盈利能力是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利润是一个中心问题,是所有经营这所关心的问题。利润是投资者取得投资收益、债权人收取本息一个重要的资金来源,是企业经营者经营业绩和管理绩效的集中表现,也是职工集体福利设施能够地道不断完善的一个重要保障。在定量分析中,企业的盈利能力盈利能力主要有企业的当期盈余和上期盈余的一个均值。
3.3 企业的财务杠杆 财务杠杆的原理是指由于固定性财务费用的存在,使企业息税前利润的微量变化所引起的每股收益大幅度变动的现象。也就是说银行借款规模和利率水平一旦确定,其负担的利息水平也就固定不变。也就是说,企业的盈利能力越高,扣除固定利息之后,投资者回报也就越来越多。相反,企业的盈利能力越低,扣除固定利息之后,投资者回报就越来越少。当盈利能力与利率水平相同或者低于利率水平时,企业的投资者就没有回报甚至是倒贴。
4 研究样本和变量
4.1 样本和数据的选取 本文选取了2004年到2009年上海交易所上市的医药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医药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其中的社会责任更是与其他行业的社会责任存在这差异性。在产品的安全方面,比其他行业更加重视。因为它关乎着的是每一个使用者的生命。因此,我将研究方向定在这一个特殊的行业。并且将医药公司的年报作为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来源。用手工搜集了2004年到2009年在上海交易所上市的医药公司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数据。
4.2 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指数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分析样本公司年报中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分为五大类:环境、员工、产品、社区和其他相关利益者。其中环境类是指有关控制污染、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等活动的披露,员工类是指有关员工健康和安全以及员工培训等活动的披露,产品类是指产品安全和促进消费者权益等活动的披露,社区类是指捐赠现金或产品、为社区提供服务或鼓励员工参与社区等活动的披露,相关利益者类是指有关兼顾其他相关利益者利益等活动的披露。同时将样本公司年报中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方式分为“货币化信息”、“非货币化信息”以及“无信息”三种,给货币化信息赋值2,非货币化信息赋值1,无信息赋值0,五类信息的权重相同。由此得出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指数,取值范围在0和10之间。
研究发现,我国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比较低。在SDI指数中的均值可以看出,在0到10分的取值范围内,均值只为2.7639。SDI指数从2005年以后,SDI指数呈现明显的增长。到2009年以后开始变的缓慢。还有从偏度和峰值上可以看出,p值都大于10%。可见它们的分布逼近与正态分布。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根据前文的分析,本文得出了三点结论:①我国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指数水平还处于初级水平还是很低,基本处于自愿性披露。②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对企业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司规模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是正相关的,二是盈利能力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是正相关的。③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公司的财务杠杆为负相关或者不相关,具体还不明确。
5.2 研究不足与建议 本文主要是研究医药这一特殊的行业,并不能代表所有行业的水平,而且本文的数据主要来源与沪市上市医药公司的年报,对研究造成了局限性。其次,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多为自愿性披露,所以有些方面的研究不能企及。尽管如此,本文研究发现,对一些规模比较大,盈利能力强的企业,更好的披露社会责任信息,只会更加的促进企业的规模和盈利能力。
因此,本文建议:①鼓励公司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改善我国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现状,为发展和谐社会做出我们的贡献,同时也是为了发展公司自己而努力。②政府部门应当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具体操作做好引导,帮助企业更好的披露社会责任信息。
参考文献:
[1]胡奕明,唐松莲.独立董事与上市公司盈余信息质量[J].管理世界,2008(9):149-160.
[2]李少轩,张瑞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沪、深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J].财会通讯,2009,(3):27-31.
篇3
关键词:医药企业;社会责任;因子分析;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9-0041-03
发生在2006年的“齐二药”、“欣弗”事件,2007年的“佰易”事件以及2012年发生的“毒胶囊”事件都表明医药企业社会责任严重缺失。一方面,要求医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呼声日益高涨。另一方面,企业在追逐经济利益的同时,已经不能完全将社会责任置之度外,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一、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选取
企业对股东的责任主要体现为对股东资金的保值和增值两方面,每股收益是指企业股东每股能享有的利润或承担的亏损,是体现股东盈利能力的最重要的指标,每股收益越高,企业满足股东获利水平越高。每股净资产是体现股东资金的安全保障程度的指标,每股净资产越高,股东资金的安全保障程度越高。因此本文选取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代表企业对股东的社会责任。
企业对债权人的责任选取了流动比率和资产负债比率两个指标。流动比率反映企业偿付到期给付或赔偿的能力,流动比率越大越好;资产负债比率是资产负债率的倒数,是为了与流动比率保持数据的一致,以便进行因子分析,资产负债比率越大越好。
企业对员工的责任主要反映在企业对于员工付出的各种劳动所支付的工资及各种福利等,企业支付给员工的工资和各种福利待遇直接体现了企业对员工的重视程度,具体用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会计指标代表企业对员工的责任指标,该指标反映了企业对员工的投资程度和重视程度,指标值越高表明企业对员工越重视。
企业对供应商的责任主要是企业应及时支付给供应商提供货物的货款。所以企业对供应商支付的货款情况可以用来反映对供应商的负责程度,该指标值越大,表明企业及时付款能力越强,保障了供应商的利益。
企业对消费者的责任主要是指企业向消费者提品和服务,企业要实现产品和服务的顺利销售,赢得更多的顾客群体,就要提供高质量、高性能、安全可靠的产品和优质周到的售后服务。本文用营业成本与营业收入的比值来反映企业对消费者责任的履行程度。
企业对政府的责任选取了上缴税费净额和总资产税费贡献率两个指标。总资产税费贡献率是衡量公司对政府的贡献程度的指标,说明企业遵守国家相关税收法律的情况,该比率越高,说明企业通过缴税的方式对政府做出的贡献程度越大。
二、医药企业社会责任评价实证研究
(一)样本选取
本文选取2000年之前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的A股医药上市公司,剔除了企业业绩过差的 ST 和 PT 公司以及披露的员工等信息不完整的公司,最终得到有效样本20家公司,使用这20家2010年的财务数据,对企业竞争力进行评价。为了防止研究结果对上市公司造成影响,本研究对企业名称采用模糊化处理。数据来自中国经济金融数据库(CCER)、网易财经、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
(二)因子分析结果
本文选取6个因子(见下页表1)。
本文将因子1命名为企业对政府的责任,以此类推因子2为企业对供应商的责任,因子3为企业对债权人的责任,因子4为企业对股东的责任,因子5为企业对员工的责任,因子6为企业对消费者的责任。最后根据各因子得分,采用因子加权总分法,以每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计算出总因子得分即企业社会责任得分。
(三)医药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结果
表2中反映了医药企业对各利益相关者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和总的企业社会责任得分情况,并进行排名。
从表2中可以看出,企业对股东的责任平均得分为0.6734,有10家企业对股东的责任得分大于平均值。企业对债权人的责任平均得分为0.4253,有8家企业对债权人的责任大于平均值。企业对员工的责任平均得分为0.0062,有16家企业的企业对员工的责任得分大于平均值。企业对供应商的责任得分平均得分为1.1829,有4家企业对供应商的责任得分大于平均值。企业对消费者的责任平均的分为0.4357,有11家企业对消费者的责任得分大于平均值。企业对政府的责任平均得分为0.0690,有7家企业对政府的责任得分大于平均值。企业社会责任综合得分平均值为0.4098,有9家企业社会责任综合得分大于平均值。
如果将平均值设为衡量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好坏的标准,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医药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不好。此外由于各个得分的标准差很大,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也很大,说明各公司得分差距很大,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处于不平衡状态,存在两极分化状态。企业对消费者履行社会责任得分的均值最小,表明目前医药企业对消费者履行责任不容乐观,这也与医药行业频发的药害事件等医药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现实情况相符。
三、促使医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政策建议
首先,营造医药行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氛围。目前社会中尚未形成将企业社会责任纳入对企业判断的决策中,这就会使那些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得不到相应的激励,没有履行社会责任企业得不到相应惩罚,不同企业博弈的结果就是,大部分企业都不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因此可以通过宣传,媒体舆论,消费者的购买选择,营造行业氛围。
其次,医药企业应该积极履行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前文评价结果医药企业对消费者履行社会责任情况不容乐观。忠诚的消费者是企业的成长之源,企业所做的一切活动就是为了赢得更多的消费者的青睐。医药企业应通过为消费者提供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医药产品,切实维护消费者的权益,如知情权、求偿权等方式积极履行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
最后,政府应该强化对于医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监管与引导。企业是逐利的,如果仅依靠医药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履行情况是有限的。一方面政府应该完善立法,强制医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加强对医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监管和引导作用,在政府采购、投资时将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纳入决策体系,比如在药品招标采购中将医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作为一项指标。
参考文献:
[1] Carroll,A.B.The Pyramid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oward the Moral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al Stakeholders[J].Business
Horizons,1991,(4):39-38.
篇4
摘 要: 医药制造业是全世界范围内发展最快、最具潜力的高技术产业之一,其技术创新的各个方面都引起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以泛长三角地区四省市1995~2008年相关数据为基础,用多方程模型分析各种融资方式对该地区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产出的影响,发现:四种融资方式对泛长三角地区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产出产生的影响各不相同。其中,政府资金支持、企业自筹资金及外商直接投资三种融资方式对泛长三角地区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产出的提高具有积极的影响,影响程度最大的为企业自筹资金,外商直接投资次之,政府资金支持最低,而金融机构贷款的影响却为负。
中图分类号: F832.7; F273.1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9-4474(2013)01-0079-07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给世界经济带来了严重冲击,各国在抵御金融危机的同时,也在积极探寻下一轮经济增长的新支点。医药制造业这一被国际公认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自然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1〕。它已成为引领全球发展的先导产业之一,也是全世界范围内发展最快、最具潜力的高技术产业之一。
2011年,世界医药产业市场额比上年增长12%以上,医药市场总容量超过八千亿美元,这充分说明医药产业具有无限的商机及发展潜力〔2〕。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国政府纷纷提出有利于医药制造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政策,以在全球市场中抓住机遇,占领制高点。大多数经济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韩国、日本等,已将医药制造业列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并在未来10至20年内予以重点发展。而从国内的情况来看,中国医药产业在近30年内表现出强劲发展的势头,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超过了17%,高于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及同一时期其他工业的年均增速,成为我国发展最为迅速的行业之一。即使在2008年,金融危机虽对我国经济造成很大的冲击,但医药制造业在此次经济危机中表现抢眼,为保持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据专家预测,我国广义上的生物医药产业的市场容量在2020年将达六万亿元〔3〕。而据艾美仕公司的报告,2011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医药市场,市场规模仅次于美国、日本;而中国医药行业未来10年的复合年增长速度将超过20%,到2020年,中国的医药市场规模将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医药市场;医药产业将成为中国高科技领域及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4〕。
然而,由于我国医药企业技术创新产出不高及资本市场的不完善,大大制约了我国医药制造业的发展。根据中国商务部公布的《中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评估报告(2009―2010年度)》,中国医药制造业目前没有任何一种新药得到国际上的认可,中国制药公司销售总收入还不及美国公司的1/3,说明我国医药产业存在技术创新水平低下、医药企业盈利能力不强等问题,中国医药制造业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未来如何促进我国医药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如何提高我医药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如何充分发挥医药制造业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作用,已成为政府和学者重点关注的研究课题。
一、文献回顾
目前国内已有一定数量的关于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的研究文献,其研究手段以定量的实证分析居多。总观这些研究文献可以发现,其研究方向主要分为以下几个:(1)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实证研究。茅宁莹等运用DEA方法对1999~2008年我国主要省(市、区)医药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主要省(市、区)的技术创新效率存在显著的地区性差异,且总体上看,受政府政策的影响较大〔5〕。(2)医药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研究。吉生保等认为,在中国,政府出台关于医药行业利好或利空的政策会直接影响到医药行业的R&D生产率发生快速增长或快速下滑的变化〔6〕。张永庆等认为,医药企业的规模、市场份额的分布、科研经费投入以及政府对医药企业的资金支持都与企业的R&D效率有着很大的联系。经过实证分析后,他们发现:除了政府的资金支持对企业的研发效率贡献不显著以外,其他因素的增加或提高都会对企业的研发效率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7〕。(3)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实证研究。王树华以桂林市为研究区域,从科研经费投入、科研人员素质及研发能力与科研设备三个方面考察该地区医药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发现:桂林市医药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还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并认为应该通过完善医药企业融资渠道、改革陈旧的企业创新激励机制、加强政府对其宏观管理三个方面来提高其技术创新能力〔8〕。李晓梅等以东北、长三角、珠三角三个区域的医药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对比式的实证分析,得出结论:从总体情况看,长三角地区医药企业的技术创新实力独占鳌头〔9〕。
与国内相比,国外对医药制造业的技术创新研究起步较早,研究方向主要分为:(1)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与医药企业融资的关系研究。Paul通过对现代生物技术和基因技术与医药企业融资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现代生物技术在整个医药行业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掌握现代生物技术和基因技术的企业更容易融资〔10〕。(2)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研究。Cerda通过对20世纪后期的美国医药新产品等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美国的人口数量及行业的市场规模对医药行业的技术创新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医药产业的发展也会影响到人口数量及市场规模的变化〔11〕。Kwong和Norton在对美国八个医疗领域的公司的数据进行分析,认为:好的详细的广告对新医药产品进入临床开发的数量会产生重大的积极影响〔12〕。
这些研究各有千秋,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随着医药制造业的不断发展,融资规模对医药制造业的技术创新的影响逐步增强,而以上研究中鲜有涉及医药制造业的融资对其技术创新的影响,更少关注不同融资方式对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带来的差异性影响。其次,国内学者在对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的研究过程中,所选样本范围大都为全中国,鲜有关于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区域差异性的研究。本文基于拓展的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以泛长三角地区为研究区域,以1995年至2008年为面板数据的研究区间,着重分析不同融资方式对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产出的差异性影响。
二、我国泛长三角地区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发展状况
2010年,我国泛长三角地区医药制造业总产值为284662亿元,同比增长2402%,占全国医药制造业总产值的2424%。从技术创新层面上看,2010年,我国泛长三角地区医药制造业实现新产品产值达66817亿元,同比增长1396%,占全国新产品总产值的3770%;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达62849亿元,同比增长1469%,占全国新产品销售总收入的3751%;申请专利数达1567件,同比下降2749%,占全国专利申请总数的2771%;R&D经费投入达4828亿元,同比下降1349%,占全国R&D经费总投入的3440%。总体而言,泛长三角地区医药产业的技术创新水平有了一定的提升,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为:
第一,该地区医药企业原创性技术的缺失。与其他非战略性新兴产业相比,尽管泛长三角地区医药企业的研发投入与研发能力都处于领先地位,但就其整体的技术创新水平而言,还主要停留在对国外相关成熟技术的局部改造与集成创新方面,医药企业的原创性技术专利数量几乎为零。因为该地区医药企业的规模以中小型为主,企业的市场集中程度低,缺少“医药龙头企业”。这些因素决定了该地区的医药企业无法向技术研发投入充足的资金,也决定了其整体研发水平与国外相比还差距甚远。第二,该地区医药企业的研发投入无法满足其技术创新的需要。虽然泛长三角地区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产出整体上呈现快速上升的态势,但是研发投入不增反减,说明该地区医药企业的研发投入无法跟上其技术创新的步伐,资金投入不足已经成为制约该地区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最主要瓶颈之一。
篇5
一、引言
就产品市场竞争和资本结构的互动研究而言,当前研究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基于企业行业特征、产品生命周期或投入——产出与资本结构关系的研究;二是基于产品市场上企业战略与资本结构关系的研究。其中,行业竞争状况和企业竞争战略的选择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十分显著。一般来说,产品市场竞争程度越低,企业所面临的市场风险就越小,那么企业就会获得更多的利润并有动机去从事风险性较大的投资和资本运作,那么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就比较高;反之,如果企业处于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企业会降低负债水平来保持充足的现金流来防范财务风险。从这个角度来说,产品市场竞争强度和企业的资本结构成负相关关系。然而在我国,由于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成本低于债权融资成本,我国上市公司偏爱股权融资。但是由于证监会对上市公司进行股权融资和再融资有着严格的业绩要求,这使得只有业绩好的上市公司有可能进行股权融资,这类公司在我国又多集中于垄断性较强,竞争程度较低的行业;所在行业竞争强度大的企业由于利润微薄,业绩难以达到股权再融资的要求,只能转向借债满足资本需求,使其资本结构相对较高。并且产品市场的竞争作为对公司治理产生重要影响的一个机制,可以作为一种“硬预算约束”和激励机制,给经理们极大的外在压力,能够有效地监督经理,限制控股股东地机会主义行为,提高公司治理水平。从这两个角度,产品市场竞争与资本结构成正相关关系。
二、研究假设
Brander and Lewis(1986)在《寡头垄断与资本结构:有限责任效应》一文中讨论了由于存在着负债的有限责任效应,企业的资本结构影响着产品市场竞争。他们认为,企业在产品市场上的行为受企业的资本结构的影响,同理,企业在产品市场上的表现和绩效,也影响着企业的财务决策。为了证实他们的观点,他们设计了一个二阶段双寡头垄断模型,分析了在需求不确定的情况下,企业的资本结构对企业在产品市场上的行为的影响。在第一阶段,企业各自选择他们的负债水平;在第二阶段,它们在产品市场上竞争。由于债务的有限责任效应,在产品市场的竞争中,企业的行为比没有负债时更具攻击性。中国医药行业由于同质化产品较多、产能过剩且研发不足,因此是高度竞争的行业。在这种情况下,医药企业将更加重视财务和经营战略,企业的负债水平将随着企业间的剧烈竞争而增加。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行业内产品市场竞争程度与企业的资本结构正相关,产品市场竞争度强的企业更可能使用较高的负债水平。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
本文以我国A股医药企业为研究对象,研究时间跨度设定为2010-2012年。另外,在选取样本时,剔除ST类上市公司和数据不全的公司。最终符合要求的共有61家医药行业上市公司,共183个样本。
(二)研究变量
1、因变量:公司资本结构。与这领域的大多数国内外研究文献相一致,本文选取资产负债率这一财务杠杆来衡量资本结构,公司资本结构(DAR)=总负债/总资产。
2、自变量:产品市场竞争程度。由于一家企业的产品市场竞争能力越强,其竞争行为越“强硬”,该企业所获得的市场份额就越多,其市场份额的增长就越快,所以本文采用市场份额增长率指标来反映某家上市公司产品市场竞争的强度。该指标的计算过程如下:市场份额增长率(MSGR)=(本期市场份额-上期市场份额)∕上期市场份额。其中,市场份额是指某家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在本行业所有样本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合计数中所占的比例,即市场份额=本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本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合计。
3、控制变量:
(1)企业规模。企业的规模越大,负债的风险就越低,所以规模越大的企业其负债比例越高。本文对该指标进行如下定义:企业规模(SIZE)=LN(资产总额)。
(2)资产有形性:企业的有形资产所占的比例越大,其抵押价值就越高,负债融资的成本就越低,该企业越适合选择较多的负债。其计算方法为:资产有形性(TANG)=(存货+固定资产)∕资产总额。
(3)盈利能力: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其产品的降价空间就越大,该企业越有潜力通过降价和增加营销投入来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强度,增加市场份额;此外,根据优序理论,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可保留的盈余越多,所需的外源融资就越少,其负债比例就越低。由此可以推出,盈利能力与产品市场竞争强度正相关,与负债比例负相关。该指标的计算过程为:盈利能力(PROF)=(利润总额+财务费用)∕平均资产总额。
(4)产品专用性:产品的专用性越强,企业面对的客户就越少,企业越难以扩大其市场份额,所以产品专用性与产品市场竞争强度负相关。本文采用营业费用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近似地反映产品专用性,即:产品专用性(UNIQ)=营业费用∕主营业务收入。
四、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本文采用横截面和时间序列数据混合回归模型分析,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结合学者对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实证结论,为了检验我们提出的研究假设1,本文构建如下实证检验模型:
表2列出了样本观测值的描述性统计。从表2可以看出,2010-2012年我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样本的资产负债率的均值为51.5%,标准差为52.1%,说明样本资产负债率差异较大。
表3列出了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观察可得样本企业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较小,均小于0.5,因此变量间因之间共线性较弱,所以我们可以同时把它们纳入模型中进行多元回归,不用考虑多重共线性。
表 4是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对模型进行回归所得到的各变量的回归结果,面板数据的调整 R2为 50.57%,模型拟合度较好,且由 F 值可知,回归模型高度显著。对回归模型进行White异方差检验,均不能拒绝存在同方差的零假设,表明检验模型没有异方差问题,因此检验模型的建立是合理的。从表 4中可以看出,代表产品市场竞争程度的变量系数为正,且该系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异于零,说明我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产品市场竞争与资本结构呈正相关关系,即产品市场竞争越激烈,资产负债率越高。这也证明了本文的理论假设 1。
回归结果表明总体债务水平与市场份额增长率显著正相关,说明在我国医药行业,负债的增加将导致企业竞争强度的提升,即企业通过负债,可以提高自身的市场份额。在医药行业中,企业负债水平的提高,加剧了企业在产品市场上的竞争行为,使其在产品市场竞争中更具侵略性。
五、结论
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中股票价格的不断下跌,股市融资和再融资功能的日趋丧失,加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日趋强化负债的硬预算约束功能,因此面临融资约束的宏观环境下,为了保持后续的专用性投资能力和营销竞争财务风险承受能力,产品市场竞争越激烈,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只能越来越高。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为了战胜对手,取得竞争优势,就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并采取相关的举措以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如:通过债务融资改善管理,提高技术水平,更新设备等。其次,企业通过债务融资可以向行业竞争对手传递一种信号——本企业的竞争行为将更加强硬,以迫使竞争对手做出让步或退出市场。
尽管实证结论有效地支持理论分析的结论,但是仅考虑了竞争行为的一个方面(市场份额年增长率)指标来度量产品市场竞争程度,未考虑到竞争性质(价格、质量、灵活性)等其它度量指标,究竟使用不同的产品市场竞争程度度量指标或指标体系对公司资本结构会产生何种影响?这是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戚拥军. 资本结构与产品市场竞争研究 [D]. 华中科技大学, 2008.
[2]李青原, 陈晓, 王永海. 产品市场竞争、资产专用性与资本结构——来自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J]. 金融研究, 2007(4):100-103.
[3]James A. Brander & Tracy R. Lewis, Oligopoly and Financial Structure:The Liability Effect [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6(76):956-970.
[4]李媛. 产品市场竞争、股权结构与资本结构[D]. 汕头大学, 2005.
篇6
化学药品制造业和生物药品制造业创新程度的降幅明显,中成药的创新程度则保持增长态势。在关注我国医药制造业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持续改善的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医药制造业依然面临多重严峻挑战:生产率低下、研发周期漫长、FDA通过率下滑。药物发现和研发过程环境变化剧烈,例如,进入研发阶段的药品中仅有10%能够上市销售,上市销售的药品中仅有20%能够收回投资。在巨额的研发投资背景下,全球医药生产公司面临新药获批数量日益减少、研发生产率降低(Enyinda,2008;Hirscher,2011)的困境。尽管在过去的十年里研发投资总额大幅增长而获批新药数量却明显下滑,快速增长的药品研发成本导致较低的企业利润。与此同时,医药制造企业和行业中的相关组织都在承受着与日俱增的多方的压力:消费者,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及相关利益群体,要求降低药品价格。因此,大力推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大幅度提升国民经济骨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目前我国医药制造业面临的十分紧迫的任务。要提升我国医药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必须找出影响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以便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
2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制约因素分析
目前,医药制造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主要资金来源于企业自身,市场集中度低,医药制造企业多、小、散、乱的问题突出,缺乏大型龙头企业。全国医药工业企业3613家,其中大型企业423家,只占总数的11.7%。多数企业专业化程度不高,缺乏自身的品牌和特色品种。大多数企业不仅规模小、生产条件差、工艺落后、装备陈旧、管理水平低,而且布局分散,企业的生产集中度远远低于先进国家的水平。2000年,我国医药工业销售额最大的60家企业的生产集中度是35.7%,而世界前20家制药企业的销售额占全世界药品市场份额的60%左右。制约我国医药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水平提升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企业盈利能力弱、研发投入强度低。研发投入强度是研发投入占销售总收入的比值,研发投入最多的前几位世界知名制药公司的研发投入强度分别达到销售收入的20%左右,可见世界制药巨头对新药研发的重视程度及研发创新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而我国医药企业由于一直处于模仿阶段,利润单薄,没有足够的利润以加大研发强度。因此国内的新药研发多为仿制。如化学原料药中97%的品种是“仿制”产品。老产品多、新产品少;低档次与低附加值产品多、高技术含量与高附加值产品少;重复生产品种多、独家品牌少。有些产品如庆大霉素、扑热息痛、维生素B1、甲硝唑等制剂有几十家甚至上百家企业生产。即便是新产品,重复生产现象也很严重,如二类新药左旋氧氟沙星制剂就有34个企业生产、克拉霉素制剂有35个企业生产,低水平竞争激烈。2005-2012年期间我国医药制造业的新产品研发经费持续增长,但研发强度并无明显提升,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其二,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投入不够。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是医药制造业提升模仿创新能力的两个阶段,应将两者看作不可分割的一个有机整体,而目前国内医药企业对此认识不够。日本等国的医药企业的消化吸收经费通常是引进经费的数倍,他们认为只有花费足够的学习时间和成本才有可能真正掌握引进的先进技术,从而在此基础上进行模仿创新。而我国医药制造企业从2007年开始用于消化吸收引进的先进技术的经费明显低于引进技术经费,更谈不上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创新能力的提升。由图4可以看出,2005年至今我国医药制造业的消化吸收经费呈现缓慢增长趋势,而技术引进经费有三次较大波动;消化吸收经费与引进经费在2005、2008、2010年有三次交叉,期间消化吸收经费与引进技术经费呈现此消彼长,2007年技术引进经费与消化吸收经费差距明显。从省域来看,江苏、山东、广东等医药制造业创新能力较强的地区用于消化吸收的经费明显高于技术引进经费,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医药制造业创新能力低下与其技术学习支出低下、重引进轻吸收、不重视消化吸收基础上再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相关性。统计显示,企业自有资金是其研发创新经费的主要来源,以内部投入为主,研发经费外部支出等体现外部合作研发、通过开放式创新提升创新速度的外部技术获取路径在很大程度上受限,显然开放式创新应该成为我国医药制造业提升创新速度的必然选择。其三,政府职责不清,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医药制造企业在美国医药技术创新体系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是创新的主力军。美国等制药强国一贯强调以企业为主导角色的创新体系网络建设,且创新体系中的主要角色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之间有着明确的职责定位。美国政府的主要职责在于通过构建公平、鼓励竞争、保护创新的法制环境给企业创新予以引导与保护,而非大力资助企业进行研发创新。同样,德国政府也积极努力旨在为其国内医药制造企业提供公平有序的商业竞争环境机制,健全的法制环境,以及对不同规模企业间研发合作的重视和实践,大大提升了该国的创新速度。而在我国,长期以来高校和相关科研机构一直都作为创新资源的主要聚集地,到上世纪90年代后,企业才逐渐成为研发创新的主体,但并未占据主导地位,其技术创新基础薄弱,创新能力亟待提高。美国政府主要负责通过法制环境建设、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实现对企业创新的引导和保护;政府非常重视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政府科研投入也主要集中在基础研究上,为企业创新提供引导、保护及相应服务。而对科研投入较为有限,侧重于创新体系主体中的高校及科研院所基础理论及学科前沿研究的资助。
3总结
篇7
文/杨军 覃朝春
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市场从产品导向发展为客户导向,客户决定着企业的命运,企业在市场上竞争的实质就是争夺顾客。分析客户价值、进行客户价值细分是企业成功实施客户保持战略的首要任务。由于市场周期缩短、营销模式变化、营销成本的上涨和产品多样化等因素影响,与过去相比,挖掘并留住有价值的客户至关重要,为这类型客户提供高水平服务是物流企业生存的基础。随着我国医药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药品降价的迫切需要和物流服务的高要求,医药物流企业面临成本上升的多重压力,医药物流企业应该把有限的资源主要用于关键客户,因此,客户细分对医药物流企业是必需的。
本文采用决策树C4.5算法对医药物流企业客户进行了细分,识别出有价值客户的具体特征,帮助物流企业在市场活动更好地为这类客户服务。让企业能够根据不同的类型深化客户经营,准确把握目标客户的消费特征以及需求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设计、销售和服务。
现阶段我国医药物流企业特征
我国医药物流能力较弱,医药物流的发展受到体制、政策、技术等诸多方面的制约。医药市场行政分割,相关部门在医药物流发展政策不配合,导致医药物流企业组织形式分散,阻碍了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大型医药物流集团形成,不利于物流企业发挥规模经济效应。而跨国医药物流企业进入国内市场后,发挥其资本优势和成熟运营模式,国内医药物流企业面临更激烈的竞争。因此,国内医药物流企业应该对现有客户进行细分,发挥其有限物流能力,服务于更有价值的客户。
由于医药物品的特殊性,医药物流设施设备和信息化技术投入不足,物流信息系统很不完善,企业间信息不能共享,不能有效发挥医药物流设施能力。另一方面,对现有医药物流信息数据利用不足,不能挖掘出更有价值的信息,支持医药物流企业做出决策并提升其竞争能力。
医疗消费在全球居民消费支出中往往占有很大比例,政府和居民都希望能最小化医疗支出,但医疗研发和生产投入不断增加。不断增长的成本压力驱使医药企业不得不提高其经营能力,并希望通过有效的药品组合和对医药物流系统进行优化来降低医药成本。这迫使医药物流企业主动考虑选择服务客户,参与医药企业生产和运作管理中。
决策树C4.5算法
决策树是被研究最多的数据挖掘方法之一,目前有很多种算法,常见算法有ID3,C4.5,CART,SLIQ等。其中,C4.5算法是J.R.Quinlan与1993年提出的一种对ID3的改进算法,利用信息增益率来寻找树节点上具有最大信息量的属性,它弥补了ID3在应用中只能处理离散型的描述性属性的不足,加进了对连续型属性和属性值空缺情况的处理。C4.5算法的主要处理过程如下:
归纳决策树。依次计算每个属性的信息增益Gain(A)以及信息增益率GainRatio(A),选取信息增益率最大的,但同时获取的信息增益又不低于所有属性平均值的属性作为测试属性,以该属性作为结点,属性的每一个分布引出一个分枝,据此划分样本。如果节点中所有样本都在同一个类,则该节0点成为树叶,并赋以类别标记。如此类推,直到子集中的数据记录在主属性上取值都相同,或没有属性可再供划分使用,递归地形成初始决策树。
C4.5算法在物流客户细分中实例运用
本文采用的数据来源于A医药物流公司,它为全国各地药品企业提高物流服务,但是缺乏对现有客户的忠诚度和价值的判断,营业收入及客户规模难以扩大。根据企业与客户交易情况,采集了2010-2011年度数据。具体客户属性名称及特征如表1。
数据预处理。通过表格的方式对数据进行了收集,对空缺数据和不正确数据进行处理。因为“客户ID”、“企业人数”这两个属性字段有很多不同的取值而又不能进行属性概化操作,并且与最终价值客户挖掘分析无关,在数据处理时忽略这两个字段。
生成决策树模型。由于“年业务收入”对企业非常重要,具有最大信息增益率,所以该属性作为测试属性不断对样本集进行划分。
知识获取与分析。对通过决策树模型得到的数据分析如下:物流收入作为根节点,物流费用特征将所有客户分为两类,物流费用小于等于427万的客户和物流费用大于427万的客户。物流费用小于等于427万的客户进一步以物流费用来细分。说明在本层次分类中,物流费用特征非常明显,对客户细分起决定性作用。对于物流费用大于427万这类型客户进一步以付款方式进行细分。“先款后货”的支付方式与“先货后款”“分期付款”的支付方式,对这类客户的价值起主要作用。从决策树模型中可以看出各类客户所占有的比例。物流费用小于等于427万的客户占了86.667%,而物流费用大于427万的客户只占13.333%。至树状图第三层,物流费用大于167万的客户占56.667%,这类客户在整个客户群中占有很大比例。对物流费用大于167万的客户再不断进行细分后,得出企业类型为民企和私企的公司占有很大比例,对于该类客户,物流企业应重视,提升其服务水平。尽管物流费用大于427万的客户比例不大,同时物流费用很大会降低物流业务收入给企业带来的收益,但是先款后货的方式可以大大降低企业运营风险,实现企业的稳定盈利,因此应该对物流费用大于427万且先款后货的公司给予足够重视。
篇8
关键词:医药分销;SWOT分析;集中化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0―0053―02
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研究背景
我国是一个人口规模庞大、药品消费水平较低的国家。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均GDP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对医疗卫生条件的要求也水涨船高,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具潜力和吸引力的医药市场。医药分销领域作为医疗卫生体系中的主要环节之一,也越来越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
自2005年,外资企业正逐步渗入到国内医药分销领域。2005年4月,日本住友商事株式会社、住友商事(中国)与河南天方药业签订《股份购买协议》,日方可以利用天方药业庞大的销售渠道直接进入河南这一人口大省的药品分销领域。2007年5月,日本最大的医院药品分销商――铃谦株式会社与上海医药股份成立合资公司,日方拥有该公司50%的股权。2008年10月,北欧最大的实业近控股公司瑞典银瑞达集团子公司殷拓亚洲投资8000多万美元入股湖南老百姓,进入药品零售终端。2010年11月,赛诺菲安万特对外宣布,以5.2亿美元(约合34.73亿元人民币)收购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药品生产商兼分销商美华太阳石集团公司。外资正不断扩大和加强对我国医药分销领域的控制,对于国内医药流通企业的竞争威胁日益加剧。
1.2研究意义
目前,国内关于外资企业在华医药分销领域经营的研究并不多,与医药分销相关的研究多集中于国内企业。但是,拥有雄厚的资本和技术实力的国外医药商业企业已经以合资、合作的方式在中国投入运作,并且渐渐融入我国整个医药流通供应链体系当中,开展全球化竞争,给国内医药分销领域带来深远的影响。
外资企业进行一系列的并购重组,给我国医药分销企业的生存带来了一定的威胁。但与此同时,外资企业先进的经营理念和成熟的管理体制等所带来的“溢出效应”也给我国企业自身的发展带来了机遇。通过分析外资企业在我国医药分销领域的经营理念和方式,学习其先进的、现代化的管理与经营经验,可以对我国医药分销企业的经营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2外资在我国医药分销领域经营的SWOT分析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快的背景下,越来越多发达国家的企业实施跨国经营战略。根据资源学派(Resource School)学者的理论,将外资分销企业的内部分析(优势和劣势)和医药分销行业竞争外部分析(机会和威胁)结合起来,形成结构化的平衡系统分析体系,即SWOT分析。
2.1优势分析
2.1.1充足的资金
这使得外资能够进行一系列直接或间接的投资,通过兼并重组、合资合作,迅速掌握分销渠道,物流配送等,以便尽可能快的占领终端市场。例如,2010年11月29日,美国康递纳健康集团宣布,公司已经完成对中国领先的医药分销企业永裕(中国)医药有限公司的收购,耗资4.7亿美元。永裕公司在过去的17年里,通过直接分销中心网络以及综合批发商网络,业务遍及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中的31个,涉及从进口到全国供应链管理到本地经销的整个分销产业链。这次收购,意味着康递纳健康集团由此获得永裕大约49,000家医院诊所和超过123,000家药店的销售终端,将在中国医药分销市场确立优势地位。
2.1.2先进的技术和创新的理念
外资企业先进的技术和创新的理念带来的药品本身品种优势,与我国目前医药行业创新能力不足的致命弱点形成鲜明的对比,往往更利于分销的实现。现阶段,跨国制药企业陆续在我国建立研发中心,针对我国医药领域的“空白市场”,开发新药品,获得垄断竞争优势的同时,也增强了自身对于分销商、商的议价能力以及在定价上的优势。例如,葛兰素史克研发的第一个艾滋病药物AZT和其他相继衍生的艾滋病药物,辉瑞的立普妥(Lipitor)、默克的舒降之(Zocor,辛伐他汀)等。
2.1.3丰富的管理经验
跨国公司来到中国这个新兴市场,仅仅是“复制”经过多年的发展总结出来的管理体系与制度,除了极少数需要修改或调整外,大多数可以照搬。国外药品分销商的利用自身丰富的管理经验和企业的各种信息技术,建立有效的分销运作体系,将产品推广出去,其在分销领域的经营效率,国内企业难以望其项背,这对国内的医药分销企业的冲击也较为明显。
2.1.4规模经济的成本优势
外资企业通过延伸产业链等不断扩大经营规模以降低产品单位成本,建立成本优势。例如,美国75家医药公司,其中前3家销售额占全美国的96%,平均毛利率为4.5%,费用率为2.9%;而我国现在拥有13,400多家医药商业企业,3家最大分销企业的合计市场份额仅为21%,平均毛利率为12.69%,费用率为12.59%。
2.2劣势分析
2.2.1对分销网络控制力差
并不是所有拥有巨资的跨国企业都能通过兼并等手段迅速打通分销渠道。作为“外来者”,尤其是那些没有自己的物流中心或分销渠道的企业,在我国开发分销渠道和建立网络需要一定的时间,即便是全球性的大型连锁企业也要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国内分销商、批发商强大的物流、分销和储存能力。由于这种依托中间商销售的模式,不直接向医院派出销售代表,故长期以来无法控制医院销售渠道。
2.2.2与合资企业间的冲突
由于中外双方在经营理念、经营目标、管理手段、企业文化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外资与国内本土企业的合作经营,将面临一些整合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包括我国企业合资前经营效率低、盈利率低以及合资后双方在整合的方案等问题上的冲突。这些都会可能导致新的合资公司间的内部冲突,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
2.3机会分析
2.3.1我国医药分销市场的开放
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中国医药分销领域的逐渐开放,并且越来越规范化,为外资企业实施跨国经营战略带来了机遇。外资企业可以通过与本国企业建立合资公司或在国内建立全资子公司的方式进入我国医药分销市场。这为外资企业自身实现最优要素配置提供了可能,是实现最优效益的必由之路。
2.3.2我国医药行业总体发展相对滞后
我国医药分销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规模效益不高,以“价格战”竞争为主;分销渠道效率低;物流配送系统支持明显不足,且物流费用居高不下、纯利润率低等方面。这种现状为外资企业进入提供了低成本扩张的机会。因为企业盈利能力不佳,资产出售价格通常较低,外资企业能够以较少的成本获得进入中国市场的机会。
另外,由于我国新药研发能力不足,为了能够利用外资促进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我国给予外资企业优厚的超国民待遇,最典型的是在药品价格的制定方面。以奥美拉唑20mg#14粒为例,2007年8月7日后国家限定其最高零售价为206元,而同期国内仿制品的国家限定最高零售价仅为63.8元,外资企业原研品价格是仿制品的3.2倍,这在客观上促使了外资企业的发展。
2.3.3政策、法律的完善
近年来,我国对新药知识产权保护加强,逐渐重视对专利、商标等的全面保护,并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保护投诉机构,并且已经依法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一套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我国企业必须在专利持有外资企业获得许可的情况下,才能销售相应的仿制药,这大大限制了中国仿制药市场的发展,使国内医药企业的外部生存环境更加恶劣。
此外,按照我国新医改政策要求,药品招标完成后,从生产企业到医疗机构只能经过一家配送企业,这一要求将把我国目前90%的中小医药配送企业推到生死存亡的关口。这对于外资来说是一个发展契机,因为这意味着本土竞争对手的大量减少,同时有利于外资进一步进行资源整合,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2.4威胁分析
2.4.1我国的医药体制不完善
目前,中国医药体制还不够完善,医药分销行业秩序不够规范,仍是“医药不分,以医养药”的主要模式,医院是药品销售的主要渠道,占有很大一部分的市场份额,大多数的医生处方难以到达药店;况且,我国的药店经营存在缺乏执业药师或执业药师对于患者的用药指导不足的现象,这与外资企业在本国的经营环境不同,打击了其在我国流通领域的经营。
2.4.2医药商业问题诸多
我国医药商业流通环节复杂,如各级医药采购站、地方保护、市场分割以及资金拖欠等诸多问题,这些给外资企业在采购、进入某些区域市场以及资金周转上带来麻烦,外资企业势必还是要将面临如何解决水土不服的老问题。以最早抢滩中国医药零售市场的美信医药为例,其在深圳的业务扩展就不甚理想。
2.4.3国内分销企业的竞争
经过多年的经营,国内分销企业一方面已拥有一定的分销网络、客户关系等地利、人和,优先占领了市场,在竞争中占有一定优势,例如,在我国医药分销领域,国药控股拥有品种优势,特别是一些来自外资医药企业的大品种,基本为国药控股、上海医药等“国”字号企业所控制;另一方面,同种类型的医药产品的价格往往低于外资企业的价格,拥有价格竞争优势,因此在二、三级城市及农村市场的竞争力较强。
3对国内医药分销企业经营的建议
从外资的经验来看,医药流通是一个高度集中的技术密集型行业。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现阶段“寡头垄断”的医药分销经营模式,就是若干年后我国的经营模式的缩影(如图1所示)。因此,加强产品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市场集中程度是我国的医药分销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在药品分销毛利率低这一无法改变的前提下,我国医药分销企业规模化、集中化经营,信息化、高效化管理是必然的选择。
3.1正确规划医药分销行业
医药分销行业是一种规模经济显著的行业,没有规模,效益就很低。外资医药分销巨头在它们各自所在国的经营,将全国的医药分销市场作为目标市场。而现阶段我国大多数医药分销企业仍以行政区划分为标准进行行业的规划,造成重复建设、资源闲置等问题。因此,企业要想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就必须首先按照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原则,以整个中国大市场为目标进行跨区域的行业规划,以便形成少数大公司。这是中国医药分销企业发展的第一步。
3.2加快分销企业间兼并重组,做大做强
外资企业在我国的一系列并购,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整合价值链,实现内部化,以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包括为了克服对分销网络控制力差的劣势而采取的兼并我国分销终端的后向一体化战略;吞并我国在某个品种具有研发优势的生产企业的前向一体化战略等。由规模经济抢占更大的市场、获得更多的利润,随后再进一步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获得更大的规模效益,形成马太效应(指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即: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因此,我国的医药分销企业必须主动采取行动,加快企业间的联合、兼并和重组,强强联手、优势互补,发展一批大公司、大集团与外资企业同台竞技,而不是等着被外资企业收购甚至是直接退出市场;发展形成一些诸如在产品、服务或配送等具有特色的企业,使其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从而获得市场控制力;通过IPO等多种融资渠道获得更多的资金,从而进一步把规模做大,在全国市场成为龙头,并逐渐形成美国、日本等国家“三足鼎立”的竞争格局,提高行业集中度。
3.3加强医药产品的技术创新与研发
我国的医药企业必须承认并勇于面对自身与外资企在医药产品技术和创新上的差距。外资企业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其在产品本身的优势,在填补我国“空白市场”的优势。外资企业这种差异化竞争战略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了我国本土企业的竞争,占领整个细分市场。
为了应对外资企业的技术垄断(如药品专利、优先技术标准等)和技术壁垒对本土企业的排挤,以及外资研发机构的吸引人才、购买研究项目对本土医药企业技术创新的遏制,我国医药研发生产企业必须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引进和培养创新人才,培养企业内部的自主创新能力,并且利用本土医药企业的地利、人和优势,加强与研发机构、高等院校、政府部门等的合作和分工,开发新的产品,从而提升产品在终端销售的竞争力,促进产品分销,占领市场。
3.4学习外资企业的经营管理经验
面对外资企业的竞争,提高企业素质、管理水平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外资企业先进的管理手段、信息技术、成本控制对我国医药商业企业是一个重大挑战。
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在分销终端,主要采用连锁经营形式来获得规模经营效益。但与外资的规模化经营相比,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借牌经营、连而不锁;已有的20多万家药店,各自分而制之,还未形成规模;市场覆盖面仍不足等。
然而,连锁店的经营方式一体化和专业化,是连锁经营的核心;管理方式规范化和现代化,是连锁经营规模效益的基本保障。我国的医药分销企业必须学习国外连锁药店在经营管理方面的先进理念,逐步建立大型配送中心,提升物流体系;建立信息化网络,掌握产品库存――销售信息;从而改善我国企业连锁经营的质量,降低总成本,把握药店销售终端,实现真正有效的规模化经营模式。
参考文献
[1]魏亚飞.基于SWOT分析下我国零售业跨国经营对策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2011,(01):3839.
[2]李秉.竞争压力下的医药流通企业[J].医药世界,2003,(11):3033.
[3]孙文军.医药企业渠道体制中的分销延伸[J].医药产业资讯,2006,3(10):8889.
[4]任正华,冯国忠.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医药产业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上海医药,2008,29(5):204206.
篇9
记者:作为苏州首家定位于第三方医药物流服务的企业。苏州上药供应链公司对“医药物流产业”有怎样的理解?
马晓蓓:作为苏州上药供应链有限公司的股东之一,苏州物流中心有限公司是中新合作苏州工业园区唯一的物流平台的运营方,在1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进取,取得了多个全国第一――第一个虚拟空港(SZV)、第一个海关保税物流中心(B型)、第一个综合保税区,在为产业提供高效的现代物流服务及供应链管理优化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何将这些经验与一些有特定需求的行业(如医药行业)相结合,提高平台物流服务的专业化水平,正是其目前在积极探索的。苏州上药供应链有限公司也正是因此而诞生。
传统的医药行业注重于企业的产品研发、生产、质量控制及其销售能力,而随着市场竞争及客户需求的个性化,企业的竞争力将更多地依赖于其供应链的竞争能力。正如电子、汽车、消费品等行业在过去几年间所显现的。因而,现代医药物流的发展应该吸取其他行业在供应链管理方面的经验,将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融合于供应链服务当中,为医药企业提供一体化的整合服务,使物流服务与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无缝连接,形成医药行业从原料采购、生产直至成品分销的供应链整合管理,提升整个产业的物流服务水平及供应链管理能力。
记者:目前,苏州工业园区内医药企业的物流运作情况如何?其在物流外包方面有哪些需求?
马晓蓓:苏州工业园区内获得《药品生产许可证》的医药生产商有几十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也有几百家,其中聚集了西门子、礼来、碧迪、葛兰素史克、卫材、百特、康宝菜、辉瑞、强生、协和、惠氏、住友等一批全球知名医药企业。这些企业在带来先进技术和产品的同时,也引进了较之国内超前的经营管理理念,如物流外包和企业物流整体委托方案等。
由于医药产业的特殊性及专业性,目前国内具有现代物流服务理念的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极其缺乏,而苏州工业园综合保税区又因为行业政策等问题,其虚拟口岸的优势未能完全发挥。因而,园区内的这些企业目前大多仍沿用传统的物流模式,即以自营为主,只在供应链的部分环节上采用外包模式,如报关货代、运输及少量的仓库管理。但随着其产能的扩张及业务的发展,工厂内部用于仓储的空间进一步压缩,这些因素促使越来越多的医药企业寻求更大程度的外包服务,特别是基于其上下游企业的供应链优化服务。
记者:苏州上药供应链有限公司定位在以医药生产型物流为主营业务的专业医药物流中心,请您介绍一下该类物流中心的运作特点。
马晓蓓:一直以来,因为行业政策、企业运作理念等多方面原因,国内大多数从事医药物流的企业都是由药品经营批发企业延伸出来的。也就是说,大部分企业主要是为自身采购、分销的医药产品提供物流仓储服务。虽然存在的形式可能不完全相同,有的是以流通企业的物流部门形式存在,有的则成立了相对独立的分公司,但大多以成本中心的模式运作,属于“第二方物流”的范畴。
苏州上药供应链公司将企业发展的关注点锁定在“第三方物流”,特别是为医药制造企业提供高效的物流服务。物流中心使用先进的物流信息系统和管理技术,将库存产品信息与企业系统相链接,并实现信息共享,为医药制造企业提供高效的及时配送,使医药制造企业的人力、土地及管理资源释放出来,更多地投入其核心业务中,形成高效的供应链体系,从而在质量可控的前提下,形成低成本、高效率的运营模式。
记者:与其他行业的物流中心相比,医药生产型物流中心在建设方面有哪些重点和难点?
马晓蓓:长期以来,医药企业,包括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的物流多以自营为主,且仓库也大多为自有,因而项目的前期投入成本较大,建设周期较长。与这种运作模式不同,苏州上药供应链公司借鉴了其他行业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的通用模式,根据市场需求租赁高质量的标准仓库,并根据GSP相关规定进行仓库改造,使其在短短2~3个月后就可以投入使用。
这种模式的优势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使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轻装上阵,将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用于物流管理的完善和物流信息化技术的提高,以便为客户提供高效、低成本的物流服务;另一方面,使第三方物流企业在最短时间内根据市场需求扩大仓库面积,并满足医药行业对仓库硬件设施的相关规定。
由于医药行业对仓库的要求较高,对于轻资产模式运作的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而言,如何在合适的时间,以合理的价格获得符合GSP规定及客户要求的仓库,将是永远的挑战,特别是在仓库资源相对紧缺的区域。
记者:据我们了解,2011年3月,勃林格殷格翰供应链项目正式落户苏州上药供应链有限公司。请结合该项目谈谈医药生产型物流服务的内容及特点。做好该类物流服务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马晓蓓:将第三方医药物流服务延伸到医药制造企业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其核心特点在于将专业的物流服务向制造企业的上下游延伸,充分运用现代科技、信息化管理的手段,以高效的服务和供应链优化能力打造现代医药供应链体系,使供应链链条上的合作方各司其职,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进而提高药品的流通效率,使制药企业更专注于产品本身。苏州上药供应链公司与勃林格殷格翰的供应链合作项目就是基于此目标而达成的。在该项目中,我们将为勃林格殷格翰提供从进口原料到产品分销全产业链的物流服务。
计划、采购、生产、品类管理等环节的复杂性使得制造企业对物流服务的时效性、可控性、安全性有较高的要求。物流配送时间上的延迟会直接影响生产线的运作,严重的甚至会造成企业停产。此外,由于全球化的影响,上游产品的来源地较为复杂,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供应链链条本身的延长,并且增加了时效性掌控的难度。总之,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将面临着越来越高、越来越严格的要求。除了对医药行业、医药产品的相关知识要有全面了解外,还需要对进出口贸易、收付汇管理、国际运输、国内配送等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并能对关键节点进行实时监控、有效管理。这将使医药行业供应链管理的优势得到体现,并为医药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与此同时,也形成了真正的第三方医药物流产业。
记者:贵公司如何看待今后医药行业物流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下一步有何发展计划?
马晓蓓:随着新医改的推进,尤其是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医药行业正发生着巨大变革,医药产业的微利化时代也已经到来。未来3-5年,医药行业企业并购、重组、整合的速度将加快,并将逐渐步入供应链整合的时代。从其他行业及现代物流发展的经验来看,行业对供应链整合管理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往往与行业盈利能力成反比。也就是说,越是微利的产业,越会注重其供应链的优化,以期获得整合优势及新的利润空间。
目前,我国医药行业供应链体系尚不完善,原料采购、生产、成品流通、使用等多个节点以断裂状态分布,这既有国家政策法规等方面的限制,也有行业内企业观念、技术、人才等方面缺乏的原因。但整个医药供应链效率较低,难以满足未来产业调整的需要,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也是业内,包括政府主管部门都已意识到的问题。
篇10
[关键词]医药流通企业 财务管理新医改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医药流通行业也迅猛发展,并带来了企业规模、盈利模式、资本运营等方面的变革,医药流通企业正朝规模化、规范化、资本的多元化、集约化方面发展,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
一、医药流通企业的财务特点及存在问题
1.医药流通企业主营收入一般可分三大类:第一类是医疗卫生药品销售(统称纯销或是批发),约占总收入55%,该部份主要是按各地卫生系统招投标进行配送;第二类是医药商业企业间相互调拨、分销(统称调拨或是分销),约占总收入35%,该部份主要是企业作为厂家区域总、总经理,向分销商调拨药品;第三类是终端零售(统称零售或是终端),约占收入10%,该部份销售主要是面向终端连锁药店、工矿企业的药品销售。
2.行业销售毛率低,平均综合毛利率6%-7%,按类分析,纯销或是批发类毛利率约6%-7%,依据《福建省药品集中采购配送企业资质认定及管理办法》规定,医药流通企业收取的配送费用为中标价的5%-8%,包含在药品的中标价格之内,由中标的生产企业支付,接受中标生产企业委托配送的经营企业,除按规定收取配送费用外,不得收取配送费用规定以外的其它任何费用,该项规定已限定了医药流通企业纯销或是批发的毛利率;调拨或是分销毛利率仅为1%-3%,该部份只能充实企业的网络渠道和营业规模,而对利润贡献度不高;零售或是终端毛利率一般在5%-15%,但该部份市场份额有限,且连锁门店已进入“见缝插针”年代,竞争白热化。
3.医药流通行业处在“夹缝”中生存,上、下游企业都处于“强势”地位,如上游企业的国内外知名医药制造商,下游单位中的医疗单位,医药流通企业运营显得举步为艰。
4.三项费用高,行业平均值约6.5%,主要成本是物流配送、仓储、人工、资金占用及医药业行业严格监管。
5.资金占用大,主要资金占用在应收账款和库存商品上。平均应收账款回款期在3个月以上,虽然政府招标文件要求医疗卫生系统采购回款为2个月,但大部份医疗单位因药品验收流程、财务结算流程不同,而拖延付款时间,有的医疗单位实际回款期高达半年以上。库存药品资金占用大,平均库存在1.5-2个月。上述资金占用,对于毛率极低的医药流通企业来说,巨大的财务负担无疑让企业雪上加霜。
6.库存管理成本高,药品库存管理要根据GSP规范进行管理,并结合药品特点进行诸如通风、常湿、冷藏、冷冻等方面的仓储、养护、管理。需要冷藏的药品,在配送时还需特别的冷链装备车进行配送。
7.行业监管力度大。随着国内不断出现药品质量事故,以及国家对医疗卫生行业及药品生气、流通业的重视,行业监管越来越强,企业需要付出大额成本来遵循行业的监管。
8.财务费用高。医药流通企业普通存在资本结构不合理,企业资产负债高,融资能力差,财务负担重,财务风险高的特点。
9.医药流通行业,面临行业定位上的尴尬。随着各地区新医改政策及药品招投标办法出台,医药流通行业正向“医药物流配送”转变,如根据《福建省药品集中采购生产企业投标资质认定及管理办法》规定,参加药品投标的主体为取得资质的药品生产企业直接参加投标,不得委托其它单位或个人投标。该规定已使药品流通行业变成要实际承担药品采购付款和销售收款的药品物流配送行业,即类似物流企业,但又必须进行药品货款支付和销售回款,且须具备药品流通资质(GSP资质)。
二、医药流通企业财务管理对策
1.医药流通行业要往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方面发展,不断完善销售网络,提高销售规模,建立企业品牌。
据统计资料显示,2008年度中国排名前三的医药商业企业销售额943.75亿元,占同期医药商业市场销售总额的20.09%,该比率虽逐年搞高,但相比美国前三家医药流通企业占据95%以上市场份额相比,行业集中度还有很大提升的空间。另外,国内医药流通企业普通只重视区域内销售(受行业规范管理的限制的影响),不重视全国网络的布局和品牌建设,现国内市场布局比较全面和品牌美誉度较好的医药商业主要有:国药集团、上海医股、湖北九州通。近年,随着行业宏观政策引导,医药流通行业面临新一轮大整合、大洗牌,向着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2.针对不同销售模块,采用不同管理策略。
在纯销或是批发模块,主要是做好药品配送招标工作,做好中标厂家药品的配送服务,争取医疗单位采购订单。该销售模块应采用低成本规模战略,并做好厂家付款的及时性和相关的配套财务管理;在调拨或是分销模块,主要是争取市场容量大的品种区域总经销、总权,扩大规模,抢占市场。该部份配套的财务管理方式主要是充分利用银行金融工具,提高资金的周转速度;在零售或是终端销售模块,主是做好新药、特药及市场销售毛利率高的品种,做好与连锁药店、工矿企业的沟通与服务,做好货款的回收,尽可能降低应收款产生坏账的可能。
3.完善市场网络建设,提升配送服务质量。
要争取与上游企业(制药厂家)的谈判话语权,如采购价格的降低、付款方式与信用期优化、过期药品处理方式等。同时,做好与下游单位(如医疗单位、下游商业单位、终端客户)的服务,争取更快的回款时间及提高销售量等。
4.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资金管理是医药流通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医药流通企业是靠资金快速周转取胜的行业。要做好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重点是做好销售回款计划、采购付款计划等财务资金预算与规划,用活资金,使资金发挥最高的效能。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要充分发挥银行各项金融品种,如银行低息融资、银行承兑汇票、贴现、应收账款保理等。
5.加强应收款管理。
应收账款管理是医药流通企业财务管理的重点,做好应收账款管理,关系到降低企业财务成本、降低企业坏帐生产的可能,同时也是优化财务结构的有效手段。医药流通企业应根据不同客户类型,制订不同的应收账款核对、催讨、考核管理。对医疗单位的客户,特点是应收帐款金额大,产生坏账可能性小,其财务管理重点是争取回款时间,加强企业资金周转;零售终端客户,其特点是销售不稳定,销售金额不大,产生坏帐可能性高,其财务管理重点是做好核对、跟踪和催讨工作,客户一旦出现变化要及时停止供货;医药商业客户,其特点是销售额大,受行业整合影响大,在行业整合中,随时有被淘汰出局可能,其财务管理的重点是做好客户资信调查、客户运营跟踪,按销售合同及时催讨货款。另外,企业应将应收账款管理纳入企业绩效考核,加强应收账款管理意识。
6.加快库存周转速度。
加快库存周转速度最好的财务管理方式就是利用ERP系统,根据不同药品特点拟制库存上、下限额,制订合理的采购批量,建立与厂家畅通的沟通平台,加速补货速度。
7.充分利用厂家销售政策。
药品生产企业一般会依据客户类型,结合年度采购量、回款方式、回款时间的不同,给予相应采购政策,如采购量的返利政策、现金折扣、回款时间激励、阶段性促销政策等,企业要结合自身销售量、资金安排、资金机会成本等因素充分利用厂家各项有利政策,提高企业盈利能力。
8.理顺流程,管控成本费用。
医药流通企业在毛利率低且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只有不断练好内功,控制各项成本费用,才能求得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要控制好成本费用,企业首先要理顺各项流程,减少环节,加快企业运营效率,如进行流程再造、引入适合医药流通行业成熟的ERP系统;其次是企业要做好各项成本费用的预算,真正落实预算管理的功能,做好预算的事中控制、事后分析;第三是做好费用管理控制,结合GSP管理的规范,防止各类财务损失,如药品过期、变质、短少损失,坏账产生等;第四做好物流配送费用的管控,物流配送费用占医药流通企业成本比率较高,要减少该部份费用首先是要理顺物流配送流程,其次是考虑采取第三方物流外包的方式。
9.优化财务结构,降低企业财务风险。
针对医药流通企业存在资本结构不合理,资产负债率高,融资能力弱的特点,企业应进一步优化财务结构,降低企业财务负担和财务风险。优化财务结构,降低企业风险的主要财务管理方式有:(1)增加企业投入资金,如引入资本合作者。(2)企业合并,扩大企业规模,增加企业实力。(3)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解决企业资金压力,增加企业实力,建立企业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