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的由来范文
时间:2023-03-18 20:34: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清明节的的由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清明节的由来,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清明的由来是什么?“清明”最初指的是节气。据《辞海》“清明”词条解释:清明乃“二十四节气之一”。《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到了清明,黄河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平均气温一般在10℃以上。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草木萌茂,改变了冬季寒冷枯寒的景象。农业忙春耕春种。江南农谚:“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种树造林,莫过清明”。
在我国传统的历法中,把一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用来反映气候变化和指导农业生产。而“清明”就是其中之一,时间在“春分”之后,“谷雨”之前,即农历三月初,换算成新历,约在4月4日或5日。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书中记载:“清明”是在冬至过后的一百零六日,也是“春分”后的第十五日,这时候万物洁净,空气清新,风景明丽,花卉草木在这样的环境中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所以叫做“清明”,为清明节的来历之一。
清明节气物候
古人将清明分为三候,即初候,桐始华;二候麦花,田鼠化为驾,牡丹华;三候柳花,虹始见。清明节气来临之际,我国大部地区,万木凋零的景象已经逐渐消失,而代之的是驾飞草长、柳绿桃红的画面。这时春色已浓、阳光明媚、惠风和畅、杨柳垂丝、绿草如茵。
城乡处处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由于二十四节气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农耕社会中,清明是很重要的一个季节,一般是作为安排农事活动的重要时刻。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因此,清明节气与农业生产有密切的关系。农谚“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清明谷雨紧相连,浸种春耕莫迟延”就说明了清明节气对农业耕种的重要性。
总的说来,清明节气一到,大地气温回升,草木萌动,天气清澈明朗,万物欣欣向荣。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这说明清明节气前后,华南气候温暖,春意正浓。此时,广东各地正是冬夏季风交替季节,气温回升。虽不是很稳定,但冷暖变幅不算很大。
清明时节养生注意事项清明养生重在养肝
传统的清明节养生理论认为“春与肝相应”,意思是说春季的气候特点与人体肝脏有密切关系。所以,清明节的养生应以养肝为主。如果肝功能正常,人的气机就会通畅,气血就会和谐,各个脏腑的功能也能维持正常。因此,清明节养生重在养肝。调养肝脏有“养肝”和“清肝”之分。具体方法有多种,如以肝养肝、以味养肝、以血养肝和以菜养肝等。
清明养生少吃“发物”
中医认为,体内肝气在清明之际达到最旺。常言道,过犹不及,如果肝气过旺,会对脾胃产生不良影响,妨碍食物的正常消化吸收,还可造成情绪失调、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疾病。因此,在饮食方面,宜减甘增辛,少吃发物。所谓“发物”,从中医角度上是指动风生痰、发毒助火助邪之品,如海鱼、海虾、海蟹、咸菜、竹笋、毛笋、羊肉、公鸡等,这些发物应少吃或忌吃。清明可多吃山药、西红柿、土豆等食物。
清明养生忌久坐卧
清明节气是“春瘟”流行时节,但人们不可闭门不出,更不能坐卧过久。中医表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坐伤肉”。清时节气应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应要常到外户或河边散步,以呼吸新鲜气息,并进行适度的健身运动。
清明养生作息提前
到了清明作息提前。为了能使阳气更好地生发,人们应有意识地调整作息,早点起床。7时至9时是辰时,中医认为此时属胃经最旺,如不早起会导致阳气欲发而不能发,化为内火上扰心肺及脑,可引起人心躁、喉干、头昏、目浊等不适。因此,要尽量把自己的作息时间向前调,早起后积极进行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不仅能舒筋活络、畅通气血,还能畅达心胸、怡情养性、增强抗病能力。
清明养生“春捂”要适当
俗话说“二月乱穿衣”,说的是清明节前后,因为气候变化多端,早晚温差大,应该准备一件可以随便穿脱的外套。早上出门上班时穿一件风衣,注意保暖,中午感到热时,可脱掉,晚上下班回家再穿上,这样就会有效预防感冒。所谓“春捂”也是这个意思,直到清明过后,四月中旬才可换春装。当然,“春捂”的过程也应因人而异,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决定衣服增减。一般来讲,应根据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注意防寒保暖,以助人体生发,抵御外邪侵袭,才有助于身体健康。
清明时节经典美食有哪些?青团子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艾叶(也可以用其他绿色菜叶代替)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
馓子
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馓子方便易作,用面粉加少许食盐和调料,用水调和,揉成面坯。然后再搓成条状,上面洒抹一些菜籽油。等面条在盆中回透,弹拉力恰到好处时,将面条绕在手上,用手来回抻开,粗细均匀一致,折叠造型,放入油锅,用筷子轻轻翻动,掌握火候,炸成大把或小把的,便是黄脆脆的馓子了。
清明果
清明果,形状有些像饺子,但味却截然不同。清明果的皮是一种叫艾的植物做成的,将艾叶捣烂与米粉搅伴在一起,做成碧绿色的面团,鲜嫩欲滴。清明果的馅也是很讲究的,制作精细。有熏肥肠伴芥菜末的,有豆腐干和着韭菜的,还有其他各类美味的搭配。清明包果包起来和包饺子有异曲同工之效,但包清明果似乎更精致些,那褶折得就像花边一样。
清明螺
清明时节,正是采食螺蛳的最佳时令,因这个时节螺蛳还未繁殖,最为丰满、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鹅”之说。螺蛳食法颇多,可与葱、姜、酱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炝,无不适宜。若食法得当,真可称得上“一味螺蛳千般趣,美味佳酿均不及”了。
乌稔饭
关于清明食俗,不能不提到畲家的“乌稔饭”,南方闽东是畲族聚居地。每年三月初三,畲族人家家户户煮“乌稔饭”,并馈赠汉族的亲戚朋友,久而久之,当地的汉族人民也有了清明时食“乌稔饭”的习俗。
枣糕
枣糕又叫“子推饼”,北方一些地方用酵糟发面,夹枣蒸食。他们还习惯将枣饼制成飞燕形,用柳条串起挂在门上,可以冷食,以纪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质。
润饼菜
清明时节,泉州人有吃“润饼菜”的食俗。“润饼菜”的正名应该是春饼。清明吃润饼,不仅是泉州独有的,厦门人也喜好之。
春笋
春笋贵在鲜,贵在清新淋漓。南方最常见的做法是“腌笃鲜”,咸肉、火腿、春笋在一起煮,既是汤,又是一道菜。要是想吃得浓烈一些,则是油焖笋,重油重糖,焖得黄金透亮,不经意间,春笋成了荤菜,细品还有肉的质感。
子推馍
篇2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的正确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
在墓前祭祖扫墓,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东周战国时代《孟子•齐人篇》也曾提及一个为人所耻笑的齐国人,常到东郭坟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见战国时代扫墓之风气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时,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与许京兆书》)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
而在仍有些寒冷的春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妇孺耐不住寒冷,也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于是就定了踏青、郊游、荡秋千,踢足球、打马球、插柳,拔河,斗鸡等户外活动,让大家出来晒晒太阳,活动活动筋骨,增加抵抗力。 因此,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野外健身活动,使这个节日,除了有慎终追远的感伤情怀,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既有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到处是一派清新明丽的生动景象。真是一个极富特色,非常特别的节日。 清明祭扫坟茔是和丧葬礼俗有关的节俗。据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所以祭扫就不见于载籍。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
《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就中国人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发达、强固来看,严延年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得到官方的认可,墓祭之风必然大盛。
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
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四月四或五、六日,民俗于此期间扫墓。
由于中国广大地区有在清明之日进行祭祖、扫墓、踏青的习俗,逐渐演变为华人以扫墓、祭拜等形式纪念祖先的一个中国传统节日,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一般为冬至之后106天,寒食节的后一天。扫墓活动在节前后可延续十天左右。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
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节。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节复清明节。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
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节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节,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节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
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节,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
篇3
2、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3、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4、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5、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6、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7、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8、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9、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10、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11、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12、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篇4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气..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在古时,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三月节”.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谓之寒食,从前这天禁火,冷食,故又称“冷节”、“禁烟节”.
民间传说寒食是为了纪念春秋时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绵山,晋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习俗在山西首先流行.旧时寒食断火,次日宫中有钻木取新火的仪式,民间也多以柳条互相乞取新火.
在古人的观念里,108是代表完满、吉祥、久远、高深的大数,把清明放在冬至后第108天,是有很深的含义.清明的得名,不仅缘于万物此时的生长清洁明净,也缘于这一时期的太阳也是清新的太阳,流转于这一时期天地之间的阳气,也是清新的阳气。
六年级:1487337389
篇5
1、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2、清明节是缅怀已逝生命,激发现有生命,纪念自己身边的,自己亲近的已逝的亲人,感谢先人赐予我们生命的一个节日。如何通过我们现有的生命延续过去的生命,用过去的生命激发今天的生命?缅怀的意义不单纯是对亲人的思念,更该成为一种民族的风俗,成为一个种族的繁衍仪式。有专家建议我国应该有一个“国典”,每年的清明节在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前举行祭奠先烈的仪式。从先烈到先贤,先贤不仅是抛头颅、洒热血的人,我们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的杰出人物,都是值得我们纪念的。
3、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在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榆社县等地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前二天为小寒食。
(来源:文章屋网 )
篇6
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22年清明节由来传说,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清明节由来传说介之推的传说
清明节,又称寒食节,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节气清明与清明节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和民众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比较适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的变化,对人们依时安排农耕、蚕桑等活动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农谚说“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正是说的这个道理。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说的是这时开始准备养蚕。其中的“清明节”还只是一个节气,不是节日。
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侯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该节气被看作清明节的源流之一。
清明节关于碰蛋的传说故事寒食、清明节里斗鸡子之戏,真正的源起,应该还是归于先秦时代某些地区的禁火习俗,多日的禁火寒食,煮熟的鸡蛋无疑是度过这一时期的最好的食品储备。再者清明日的郊游踏青,熟鸡蛋也是便携的食品。事前的撞击剥皮,难免引起孩童两两相撞的兴趣。
倘若要探究清明节里吃鸡蛋、撞鸡蛋的象征意蕴,其中应该还寄寓着人们对于对于生命、生育的敬畏与崇信之情。鸡蛋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生育与生命的象征。
传说,开天辟地的盘古在鸡蛋中化孕“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艺文类聚》),商的始祖契为“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史记》)而生,秦始祖大业也是“玄鸟孕卵,女吞之”受孕(《史记》)。
篇7
2、清明节原为寒食节的习俗,后因寒食与清明逐渐合二为一,而有此习俗,在中国古代神社之中有常年不灭的火坛,每一年都要进行灭旧迎新的祭祀仪式,被称作“改火”,在这段时间禁烟火,只能寒食,也是寒食节的由来。
3、踏青游乐是清明节最受大家喜爱的一种习俗,在这个时候都会放下繁忙的工作,约上好友,去花间品茗或是曲水流觞,自由自在的迎接春天的到来。
4、古语说“清明不插柳,红颜变皓首”,在清明节这一天出门的男女老少,都会折柳枝插在门庭之上,或者编成环状戴于头上,不仅可以用来辟邪,也具有装饰作用。
篇8
清明节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节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节。”清明节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节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节”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节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节》:“清明节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节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节的由来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节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节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节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节”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节与寒食的日子接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节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节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节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节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何为缘也,古人云:“缘,源自圆,乃命中注定,即缘份”。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共...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
·风沙漫天锁残阳,独依云阁心彷徨。欲执玉腕偕白首,愁离催人愁断肠!亭,这是你送...
·清明时节,杨柳依依,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我无柳可折,给你发条短信:期盼...
·我无望的等你,等你无约而来,夕阳照不到我的忧伤,不知你是我的过客,还是我是你...
·怎么会迷上你,我在问自己。如果这是梦,我愿长睡不愿醒。我什么都能放弃居然今天...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篇9
>> 朝鲜族的传统婚俗 朝鲜族王姓的异化 浅谈朝鲜族的“农乐” 馆藏朝鲜族乐器的思考 浅析朝鲜族的认同变迁 论朝鲜族的死亡观 朝鲜族的“花甲礼” 走进延边朝鲜族 朝鲜族师传奇 朝鲜族民俗趣闻 朝鲜族上将赵南起的多彩人生 浅谈朝鲜族舞蹈的民俗意识 对传承朝鲜族春节拜年习俗的思考 浅谈朝鲜族民族服饰的传承 浅谈朝鲜族舞蹈的艺术特征 关注朝鲜族留守学生的身心健康 试论朝鲜族舞蹈教学的技巧和方法 朝鲜族旅游景观的审美特色 对朝鲜族象帽舞的整体研究 浅析朝鲜族舞蹈教学的重要环节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朝鲜族的清明祭 朝鲜族的清明祭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张新朝")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朝鲜族老人祭扫烈士墓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历史的长河中,文化的传承与融合也一直在延续,一些带有中华民族传统色彩的风俗、节日、礼节在岁月的流逝中,已不仅仅是一个民族的专属,而成为各族人民共同的追随与传承。每个民族在传承中都会附加自己的民族特色,使得一些风俗与节日更加熠熠生辉,朝鲜族的清明节便是其中的翘楚之一。
清明节的由来
对于清明节的由来,我们并不陌生,最动人且流传最广的说法就是晋文公为纪念忠臣介子推,实行禁火令,规定在那一天不许生火,只能吃寒食,由此得名为寒食节。但当时的寒食节并不等同于清明节,且当时也无清明节之说,它只是清明节的一个小小的起源。从寒食到清明的演变起始于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将在晋地广为流传的寒食习俗带到中原腹地并加以推广;唐玄宗时颁布权威礼法,将其钦定于清明日的前二日,并放假3天。此时,寒食节与清明节气的融合初露端倪。到宋朝时,寒食与清明两节更趋于融合,开始以一个独立的节日融入到百姓生活之中。元朝时期,废除火禁,寒食习俗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清明节从此流传至今。
至于清明节何时传入朝鲜族,史书并无定论,但朝鲜族清明节的来历除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一说之外,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据说在古代,每年二三月之际,朝鲜官府都会分赐给百姓新的火种,百姓在领取“新火种”的前一天,必须先将“旧火种”熄灭;灭火后,人们只能食以寒食,而且这一天恰巧是冬至后的第105天,从而形成寒食断火之风俗。这一说法与唐朝“赐火”习俗颇为相似,且朝鲜族的清明节仍保留寒食之习俗,因此可以大致推断朝鲜族清明节的兴起应在唐朝成立以后、元朝成立以前。虽无具体时间可考,但从史书典籍的片言碎语中可以看出,清明节在朝鲜族的传承历史悠久。朝鲜李朝诗人在题为《西江寒食》的诗中写道:“天阴篱外夕寒生,寒食东风野水明。无限满船商客语,柳花时节故乡情。”金宗直也曾在题为《寒食村舍》的诗中如此生动地描绘朝鲜农家清明节的情景:“禁火之辰春事多,芳菲点检在农家。鸠鸣谷谷棣棠叶,蝶气款款芜菁花。带樵垄上乌犍返,挑菜篱边丫髻歌。有田不去恋五斗,天亮人笑将奈何。”两首诗一首描绘商贾,一首描绘农家,由此可以看出清明节已在当时各阶层、各行业中盛行。清明节在朝鲜族发扬光大的背后,也必定伴随着某些风俗的继承和发展。 铁架是秋千架,每逢清明节,朝鲜族村民都要举行秋千比赛
朝鲜族清明节的祭奠仪式
清明节虽历经千百年的发展与变化,但它所承载的一项重要职能却从未改变,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在哪个民族,人们都要在清明节这一天虔诚地履行这一职责,以示对逝者的怀念与敬慰,这一职责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上坟”。
朝鲜族的上坟祭奠仪式,可以说是从古至今传承最好的,没有因为时代的进步和岁月的变迁而发生巨大变化,这主要与朝鲜族崇信“孝道”有很大关系。但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朝鲜族因为分布地域不同,其清明节的上坟风俗多少会有差异。 荡秋千
如生活在我国吉林省的朝鲜族人民,在清明节这一天的早上,会先准备好各式各样的祭品(多是食物),且这些食物必须都是冷食;然后来到逝者墓地之前,开始祭奠。在正式祭奠之前,一位亲人会先围着逝者的坟墓绕上一圈,看一看坟堆是否有坍塌和破损,称其为“踩圈”。 在确保坟墓完好之后,祭奠正式开始。首先对坟墓进行加土,就是通常所说的“培坟”,这与汉族的填土之俗无异;接着进行“土祭”,在坟前的石阶或土堆前铺上一张素纸,将斟满的3杯酒置于纸上,众人向逝者祭拜,长辈或平辈鞠躬3次,晚辈磕头3次;然后开始“敬食”,把事先准备好的冷食一次性摆放在坟前,念祝辞,以盼逝者安息、生者得佑。敬食完毕之后,祭品不能全部收起或丢弃,还要为亡者留一些食品。为避免食物被鸟兽吃掉,要在坟前用土将食物埋起来,因此,“留食”也十分讲究,一般要选择一些容易保存、便于掩埋的食物。祭奠仪式结束后,众人便席地而坐,在逝者坟前将剩余的冷食分而食之,意为与逝者共同进餐。
居住于我国黑龙江省的朝鲜族的上坟仪式稍有不同。每逢清明节,一家老老少少身着素服,带上朝鲜族的特色食品如打糕、八爪鱼、明太鱼、泡菜、自家酿制的米酒等,踏着清晨的露水,来到逝者坟前准备祭奠。不同于吉林朝鲜族的踩圈,他们会先将坟墓上的草清除干净,然后对坟墓进行培土整修,也不需要土祭,直接将祭品整齐地摆放于坟前,请死者静享美食。片刻之后,在坟前燃烧稻草(因为稻草为金色,在当地朝鲜族人眼中它象征着金条),以此来表示对死者的寄钱之意。稻草焚尽,众人即向逝者敬酒、跪拜,以示哀悼之情。最后,大家围坐在一起共享祭品。
虽然清明节起源于中国,但在现代社会,上坟仪式最具古风韵味的当属韩国。在韩国,人们对逝者的祭奠无一不恪守古代仪礼,颇为庄重而肃穆。清明节这一天,人们身穿素服,手持素色鲜花(一般为兰花),携带祭品来到亡者墓前进行祭奠。韩国人对修墓一事极为重视,不是简单的培培土、除除草,而是尽可能将坟墓修缮一新。修缮完毕后,人们便将事先准备好的传统食物如艾草、年糕等作为祭品郑重摆放在坟墓之前;除了食物,必不可少的还有酒,祭拜逝者所用的酒不是普通的白酒,而是韩国传统的清酒。这种酒用纯米酿造,醇香清冽,口味独特。此酒在朝鲜民族中历史悠久、意义深远。古朴的仪式完毕之后,韩国人还会在墓前种一株小树,以示万古长青之意。值得一提的是,传统清明节中焚烧纸钱、香烛、纸元宝之类的习俗在韩国并不盛行,并非韩国没有继承,主要是为避免引发山火而自觉不使用。
虽然风俗因地域差异而有所不同,但不难看出,有些方面在朝鲜民族当中是一致的。首先,上坟所用的祭品都必须为寒食,清明节传入朝鲜族之时,恰逢寒食之风兴盛,此后元朝废除火禁之时,朝鲜族也未受此影响,因而就将这一传统保留了下来。这种对古代仪礼的保留与传承,不仅仅表现出对历史和先辈的尊重,更是孝道和忠诚的完美融合,延续和发展了这个古老节日的习俗和理念,也体现了朝鲜民族的伟大之处。其次,朝鲜族在清明节时都必吃一种名为“明太鱼”的食物,这种鱼是鳕鱼的一种,对于其名称的由来,朝鲜文臣李裕元著述的《林下笔记》中有如此记载:有一官员至咸镜道明川郡时,吃到一太姓渔夫献上的鱼,觉得此鱼异常美味,却不知是何种鱼,便取明川郡的“明”和渔夫的姓,将其命名为“明太鱼”。明太鱼在朝鲜民族中食用历史悠久,它营养丰富,食之强身健体,对朝鲜族人民来说,吃明太鱼也是对美好生活的祈盼和祝福。还有一项习俗是整个上坟仪式中最为重要和不可或缺的,此习俗就是祭奠仪式结束之后,人们要在逝者的坟墓之前共食祭品。这种吃祭品、供品的做法在中华民族传统习俗中并不少见,如敬佛供祖之后,人们常常顺手拿过“供果”而食,这并非亵渎神灵,而是人们通过食用沾染神灵或祖先“灵气”的食物为自己祈福,渴望神灵和祖先的保佑,是人类祈求平安、幸福、吉祥的一种本能体现。朝鲜族清明祭中生者与逝者在坟前同饮同餐的做法,所体现的不只局限于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渴望,更是生者对逝者一次真诚的心灵陈述和反思,与逝者一起“进食”是建立在真诚的基础之上,如同逝者真的存在于他们身边,与他们分享美食和这一年生活的点点滴滴,具有很强的生活意义和现实意义。 娱乐活动
仪式之后的活动
清明节从诞生之初就不单纯是一个悼念先人、祭奠亡灵的节日。清明节之时正是春意盎然之际,逝者得以安息,生者为之愉悦。在肃穆的上坟仪式结束之后,进行一些体育娱乐活动也为清明节增添几分缤纷的色彩。
篇10
1、清明果顾名思义与清明节紧密相关。它是把艾叶捣烂后连同汁液与糯米粉、早米粉按一定比例揉搓成粉团,然后加工成面皮,再根据个人口味填加馅料,最后把面皮捏合成型。从前以为清明果只有赣东北有,后来知道与赣东北相邻的浙江、福建地区都有吃清明果的习惯,这可能与艾在这些地区生长的普遍性有关。
2、艾是南方春天的野菜,在清明节前的长势特别强,哪怕一场春雨或一阵春风都能够唤醒沉睡在泥土下的艾。只要有泥土的地方,都不难寻见碧绿的艾,艾在南方山区实在常见普通。靠山吃山,那么以艾为主要原料的清明果自然成了江南山区的特色风味了。
3、清明果和粽子油条等传统食品一样有着其独特的历史由来。据载是晋文公重耳为表达对介子推的怀念之情,命人以青菜汁和粉做成团果作为清明节时祭奠的供奉。大概因为清明果的味道独特,人们在祭拜祖先之余不忘把清明果当做一道点心来享用,于是食清明果渐渐成了某些地区的饮食风俗并流传到了今天;站在这儿的街头巷口处,你一年四季都能嗅到清明果的菜香气。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