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非主流范文

时间:2023-03-28 21:37: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个性非主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个性非主流

篇1

1、那些刻在椅子背后的爱情,会不会像水泥上的花朵,开出没有风的,寂寞的森林。

2、那些曾经以为念念不忘的事情就在我们念念不忘的过程里,被我们遗忘了。

3、你说你会爱我一辈子,我真傻,居然忘了问:“是这辈子还是下辈子”。

4、寂寞的人总是会用心的记住他生命中出现过的每一个人,于是我总是意犹未尽地想起你在每个星光陨落的晚上一遍一遍数我的寂寞。

5、在这个忧伤而明媚的三月,我从我单薄的青春里打马而过,穿过紫堇,穿过木棉,穿过时隐时现的悲喜和无常。

6、不求门当户对,只求感觉到位。

7、你笑一次,我就可以高兴好几天;可看你哭一次,我就难过了好几年。

8、如果在生命诞生的那一刻,就可以选择,我宁愿一开始就选择毁灭!

9、从来嘴巴说慌,眼睛不说慌。欢欣的,不安的,每对眼内都写满故事。

10、不想沉浸在童话里排徊,俄不是沵呵护旳女孩。

11、看到你跟别的囡人幸福这,感觉真耀眼刺眼。

12、和你在壹起,虽然没的话语,()但是能看见你就已经足够了。

13、我每天都在数着你的笑,可是你连笑的时候,都好寂寞。他们说你的笑容,又漂亮又落拓。

14、我生命里的温暖就那么多,我全部给了你,但是你离开了我,你叫我以后怎么再对别人笑。

15、曾经也有一个笑容出现在我的生命里,可是最后还是如雾般消散,而那个笑容,就成为我心中深深埋藏的一条湍急河流,无法泅渡,那河流的声音,就成为我每日每夜绝望的歌唱。

16、每当我看天的时候我就不喜欢再说话每当我说话的时候我却不敢再看天。

17、其实只想因为窗外的风景而潸然泪下。

18、其实峩每天回家都在掉眼泪,只是没有说。

篇2

2、我们都是孤独的,直到我们遇到了另一个人,让我们知道人生是可以没那么孤独的。

3、我这么喜欢口是心非,就是想你多宠宠我呀。

4、好的恋爱关系不是一下子就建立的,它需要时间,耐心,还有两个真心想在一起的人。

5、人怕出名猪怕壮,我可千万不能胖。

6、除了不可爱的时候,其他时间里我都是可爱的。

7、今天好想你,明天更想你。

8、别问我有多爱你,对象都是你。

9、我才不会为你九天揽月呢,月亮没我可爱。

篇3

老管走了出来,看见我们一个个捂嘴墩身,小宇宙马上爆发,“你们..你们008简直是…是…”此时,老管气得气说不话来,瞪得眼睛比牛眼都大,红红的,很像樱桃。

猴子在一旁耐不住了"苏老师,不管我们的事,是曹伟刚刚放屁,把我们熏得实在是受不了了”猴子说完,做了一个恶心的动作。而这一席话,非没见轻轻罪行,反而让我们受了更大的耻辱,苍天无眼呀!我们一个个被带到了操场,看着黄土飞扬,漫天飘舞,这还是不是学校呀!我们感叹道,这明明都像是撒哈拉大沙漠,你看看那,满地的黄沙,一棵草都没有……

“别看了,你们现在这里等着”老管发话,我们一个个乖乖的站在火辣辣的太阳的下,补充营养,补钙,看来,我们又为家里省了一笔资金,不用买钙片了。

太阳在头顶火辣辣的照着我们,汗水像豆子般滚了下来。

‘不行了,你们谁要水呀'猴子在一边吱吱哇哇。而我们,怎麽会浪费这麽好的廉价劳动力,什么爽歪歪,乳娃娃,哇哈哈,营养快线,醒目全都一拥而上。

我也很佩服,十七八的我们居然还喝婴儿饮品,我再一次感受到08的非主流生活。

过了很长很长时间,老管终于来了,此时的我们,见到他,比肩的我们的父母还要亲呀,苏哥哥,苏叔叔不停的叫【其实他已经50多岁了】。面对我们的热情,他当头就是泼冷水,害得我们的心凉了一大截,好歹我们也是祖国的花朵,为甚麽这样无情的摧残我们呀!

“你们08看来是不用刑不行了,围着操场跑十圈”

“什么”我们全体惊讶,拜托,一圈要1000米,十圈下来我们不渴死,也累死了,何况现在还是烈日炎炎。

猴子此时耐不住了,“你看看他,自己像个非洲难民一样,还要我们陪他,我们可不想被晒成非洲难民’猴子在一旁小声的嘟嘟。

面对老管的强硬,我们一个个束手就擒。围着操场跑……..跑……

终于在我们全体成员互相鼓励,互相帮助下,我们终于跑完了全程的二分之一。

谢天谢地,此时,狂风大作,犹如将世间滔滔吞灭,浑浑噩噩,此时的我们,被风吹的已面目全非,个个像个从黑煤窑里出来似得。看着眼前的情况,老管终于有了人性。

看在你们是出犯,这次就算了,下次,嘿嘿老管露出吃人不透骨头的‘微笑’。

也就在这里,我们终于结束了那恐怖的噩梦。

回到宿舍,我们仰头就睡,管他老师还是领导,此时,在我们这里,我们最大,不是有句话嘛:动感地带,我的地盘我作主。

呼呼的声音又在一次响起呼呼呼呼…….

篇4

关键词:住房改革;流动性约束;城镇居民消费不足

中图分类号:F293.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1)11-0135-06

一、引 言

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国内消费需求不足问题日益凸显,国内总消费与经济发展之间不能形成良好的循环,这种结构性失衡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我国城镇地区,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在短短数年里由1998年的0.71急剧下降到2008年的0.62;居民消费率由1998年的0.80迅速下降至2008年的0.71[1]。针对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出现大幅度下降的现象,众多学者对此展开了广泛讨论。其中多数学者认为这可能与这一时期的几项体制改革直接相关:教育体制改革、医疗体制改革、住房体制改革与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等。本文将集中探讨住房改革与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关系。研究表明,当人们已经解决了吃、穿等温饱状况后,就会迫切需要改善其住房状况,对住房形成刚性的消费需求。而在1998年,以停止福利分房和住房商品化为中心的住房改革使得大部分城镇居民面临将来因购房而产生的一大笔支出,而且这项支出是可以直接预见的、未来必须要进行支付的刚性支出。由此可以看出,住房改革必定会对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产生重大影响,进而对我国的宏观经济也产生深远影响。

迄今为止,关于住房市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国内外的研究几乎都是基于生命周期假说或持久收入假说来探讨房价对居民消费的财富效应。Elliott证实了住宅价格上涨会导致消费增加[1]。Engelhard分析PSID数据时发现,住宅价格增长对住宅所有者消费支出具有显著性的促进作用,且住宅价格波动的边际消费倾向大约为0.03[2]。Case等利用美国1982―1999年各州的季度数据以及1975―1999年14个发达国家的数据对住宅市场和股票市场进行了分析,发现住宅市场具有较强的财富效应[3]。国内多数学者基于房价的财富效应对我国住房市场进行实证检验。刘建江等对我国房地产市场财富效应做了定性分析,并从消费函数理论探讨了房地产财富效应的作用机制,认为持续上涨的房价能够扩大短期边际消费倾向[4]。赖溟溟和白钦先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存在房地产市场的财富效应,房地产市场长期与居民消费协同趋势,短期却抑制居民消费[5]。然而刘旦利用2000―2006年的季度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中国城镇住宅市场不具有财富效应[6]。刘国风对天津市2002年7月―2008年6月的统计数据进行的实证检验发现天津市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对居民消费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7]。总之,尽管这些学者分别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财富效应进行了探讨,但结论却不尽一致,因而从生命周期假说或持久收入假说出发来探讨房地产市场的财富效应可能有悖于我国在转轨时期的具体国情。也有极少数学者从流动性理论出发提出住房改革带来的未来支出不断增加会减少居民消费和促进居民储蓄,如袁志刚和宋铮较早注意到住房改革后在购房方面大多数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都受到流动性约束的影响,提出住房改革是造成转轨时期城镇居民消费倾向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8],但他们没有深入探讨房价上涨对居民消费降低的内在微观作用机制,也没有进行定量分析。

本文基于流动性约束理论研究了住房改革后房价造成城镇居民消费不足的理论机制,之后根据理论模型进行规范而详细的定量分析,以考察住房改革对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

二、住房改革引发流动性约束的机理分析

1998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要求全面停止福利分房,在制度上建立市场化住房体制,实行住房货币化、市场化。这项改革使我国住宅投资和分配机制发生了重大改变,它结束了实行40多年的住房福利分配制度,明确了居民住房产权私有化和拥有住房渠道的市场化。加上社会上对住房形成的相互攀比、排浪式消费的心态与舆论氛围,甚至许多城镇出现了年轻人“不买房就不能结婚”的窘境,这使得购房支出成为城镇居民不得不重点考虑的首要问题。由于受到我国当前过度强调的“只售不租”的商品房政策、住房金融发展的滞后、住房供给与城镇居民购买力脱节以及城镇化步伐加快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大部分城镇居民可能在当前或将来因购房而发生流动性约束。

1.过度强调“只售不租”的商品房政策

目前城镇私有住房占住房总量的85%以上,城镇居民住房自有率达到74%左右,住房的自有率高于国际水平(50%―70%)[9]。反过来看,这说明我国出租住房占总住房面积的比重不到15%,与一些发达国家形成鲜明的对比,其中美国为36%,加拿大为44%,法国为48%,瑞典为43%。可以看出:以出售公有住房和鼓励居民购买住房为主导的改革,使得居民只能通过购买住房解决住房问题。尽管房改的关键是实现住房商品化,但住房商品化并不等于单一的买卖商品房,其实现途径包括出租和销售两种途径,只要租金达到商品化租金,则住房一样也能实现商品化。虽然出租和销售对实现住房商品化的作用是相同的,但是出租或销售却对需要解决住房问题的城镇居民的生活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如果我国加快租房市场建设,城镇居民就可避免在当前或将来因需支付大笔的购房款而发生的流动性约束。相反,如果只强调购房是解决住房的唯一途径,大部分城镇居民就可能在当前或将来因需支付大笔的购房款而发生流动性约束。

2.住房金融发展滞后

虽然抵押贷款能让买房者分期支付住房价格的70%,但30%的首期付款仍然高于一般家庭的支付能力。以全国平均标准来衡量,一个家庭如果夫妇都有工作,需要拿出年收入的11倍去购买一套80平方米的住房[10]。也就是说,按每平方米3 000元计算,一套80平方米的住房需要24万元,其中首期付款就是7.2万元。对于一个工薪家庭来说,如果居民当期或未来某期因购房需支付7.2万元,那么这个家庭很可能因购房而发生流动性约束。而当房价由每平方米3 000元上涨到4 000元时,一套80平方米的住房就需要32万元,其中首付款就达9.6万元,这就意味着居民也要为首付储蓄更多的财富,且居民在当期和未来某期发生流动性约束的可能性也会增加。

3.住房供给与城镇居民购买力脱节

近些年,商品住宅平均销售价格急剧上涨,部分大中城市房价上涨更为迅猛,有的平均房价涨幅已连续好几年超过15%。按照国际上认可的住房价格收入比,房屋价格应当是家庭年收入的3―6倍,由于我国商品房市场不断地完善,从2003年起商品住宅价格指数每年的增长幅度都在5%以上,这使得我国房屋价格与家庭年收入的比值远远高于国际上认可的水平。在商品住宅中,中低价位、中小户型住宅供应比例偏低。在部分城市,100平方米/套以上商品住宅占总量的60%―70%,有的城市高达87%。2004年全国经济适用住房开发投资出现负增长,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6.1%下降到4.6%,有的地区甚至停止了经济适用住房建设[9]。由于我国城镇劳动力市场出现了整体供过于求,劳动工资常常被压低,使得工资增长率有限。目前住房补贴的实施不到位。1998年的国发[1998]23号文件在职工支付能力方面规定:“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后,房价收入比在4倍以上,且财政、单位原有住房建设资金可转化为住房补贴的地区,可以对无房和住房面积未达到规定标准的职工实行住房补贴”。由于受制于各地方财力限制,各地出台的住房补贴标准所对应的房价都大大低于当时的市场房价。所以从总体上说,城镇居民增收相对缓慢和住房补贴不到位,加上住房价格上涨过快以及市场供应结构不合理,这些都增加了城镇居民因购房而发生流动性约束的可能性。

4.城镇化进程加快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加快,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迁往城镇,使得我国城镇人口急剧上升。我国城镇化率在历经了1995年之前的停滞后,便以每年的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其中房改后的1999年城镇化率增长了2个百分点,到2009年,达到47%,比1995年29%的城镇化率增长了18个百分点。城镇化是一个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农村人口一般具有两大特点:一是缺乏人力资本,使得他们的劳动收入相对低下;二是初始财富少,因而来自其它要素的收入也相对较少。因此,在面临当前“只售不租”的商品房政策、住房金融的制约以及住房供给的不合理的情况下,他们为定居城市而进行购房时更容易发生流动性约束。

三、一个引入购房支出的流动性约束模型

基于住房改革后在购房方面大多数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都受到流动性约束的影响的事实,本文在借鉴Deaton[11]等经典文献的基础之上,构建一个包含流动性约束的持久收入假说模型,在模型中加入一次性的购房支出,则典型消费者面临的消费规划问题如下:

maxE0∑

SymboleB@ t=0βtu(Ct)

s.t.At+1=Wt+(1+r)At-Ct,t=0,1,…,

SymboleB@ (1)

At+1≥Zt+1(p),如果在t+1期有住房支出

Ct≥0,t=0,1,…,∞

其中,E0=E[•|0]基于0期所有信息的条件期望;β为贴现因子;u(•)为齐次凹函数;Ct为t期实际消费支出;Wt为t期的收入;r为利率;At为t期资产;Zt+1(p)为在第t+1期需要进行的购房支出,为外生变量且与p正相关,其中p为商品住宅价格。上述表达式暗含Ct、Wt发生在t期末,At发生在t-1期末或t期初,居民决策发生在t期末。

1.不考虑购房支出的消费决策

由于在住房改革之前,我国实行的是公用单位提供福利分房的住房政策,城镇居民在当期或未来无购房支出。这时不考虑流动性约束问题,(1)式所示的最优规划可转化为:

maxE0∑

SymboleB@ t=0βtu(Ct)

s.t.At+1=Wt+(1+r)At-Ct,t=0,1,…,

SymboleB@ (2)

因此,其最大化问题的拉格朗日函数为:

L=E0{∑

SymboleB@ t=0βtu(Ct)+∑

SymboleB@ t=0λt(Wt+(1+r)At-Ct-At+1)}(3)

分别对Ct和At+1求导,得:

LCt=βtE0u′(Ct)-E0λt=0,t=0,1,…,

SymboleB@ (4)

LAt+1=-E0λt+(1+r)E0λt+1=0,t=0,1,…,

SymboleB@ (5)

把(4)代入(5)式得:

E0u′(Ct)=β(1+r)E0u′(Ct+1),

t=0,1,…,

SymboleB@ (6)

(6)式表明,当居民预期不存在流动性时,最优消费路径就为“理性预期―永久收入假说”的欧拉方程所描述的消费路径。即在没有购房支出时,居民可以通过自由出售资产或借贷来实现其跨期消费效应总和的最大化。

2.考虑购房支出的消费决策

住房改革后,无住房的居民可能在当期或未来某期因购房支出而发生流动性约束。若居民预期流动性约束在t期生效,(1)式所示的最优规划就为:

maxE0∑

SymboleB@ t=0βtu(Wt+(1+r)At-At+1)(7)

s.t.At+1≥Zt+1(p),如果在t+1期有住房支出

因此,其最大化问题的拉格朗日函数为:

L=E0{∑

SymboleB@ t=0βtu(Wt+(1+r)At-At+1)+λt[At+1-Zt+1(p)]}(8)

由于Zt+1(p)为预期在t+1期的购房支出,为外生变量。对At+1求导,得:

LAt+1=-βtE0u′(Ct)

+E0λt+1+βt+1(1+r)E0u′(Ct+1)=0(9)

其欧拉方程为:

βtE0u′(Ct)=βt+1(1+r)E0u′(Ct+1)+E0λt(10)

根据库恩―塔克条件,如居民预期流动性约束在第t期生效,即At+1=Zt+1(p),有λt>0,则下面的不等式便成立:

α-2E0u′(Ct-1)=α-1E0u′(Ct)≥E0u′(Ct+1)

=αE0u′(Ct+2)(11)

其中,α=β(1+r)。即 t期欧拉方程不再成立,但之前和之后欧拉方程仍成立。

令β=11+r,由(11)式可以得出:

E0u(Ci-1)=E0u(Ci)≤E0u(Ci+1)

=E0u(Ci+2) (12)

从(12)式可以看出:一旦因购房支出而在t期发生的流动性约束时,居民就会减小第t期及其之前各期的消费,并进行强制性储蓄。

为了更清楚地考察购房支出对居民的第t期以及之前各期的消费的影响,可把Ai+1=Zi+1(p)代入(1)式得:

Ct=Wt+(1+r)At-Zt+1(p)≤E0Ct+1(13)

可发现居民在第t期的消费骤然下降。为防止约束期消费大幅度下降,理性居民就会平滑约束期及其之前各期消费,因而位于无流动性约束时最优消费路径的下方。

3.预期住房价格上涨的消费决策

假定第t期的劳动收入、资产和居民预期的购房面积不变,且第t期借债上限保持不变。当居民预期住房价格由p上涨到p′时,由于Zt+1(p)与p成正相关,则下面不等式成立:

Zt+1(p)

把(14)带入(1)式中,并与(13)式进行比较,得到:

C′t=Wt+(1+r)At-Zt+1(p′)

=Wt+(1+r)At-Zt+1(p)

由于在约束期之前的各期的边际消费倾向相等,即(11)左侧成立,因而结合(15)和(12)式,可知:

Ct-i=aWt-i-bpt+1,i=0,1,…,t(16)

其中,0

若假定居民以适应性预期的方式来判断第t+1期的住宅商品房价格时,即用当期的滞后一期住宅商品房价格去判断第t+1期的住宅商品房价格,这时(16)式可以改写为:

Ct-i=aWt-i-bpt+i-1,i=0,1,…,t(17)

而(17)可以进一步简化为:

Ci=aWi-bpi-1,i=0,1,…,t(18)

四、住房改革、流动性约束与城镇居民消费不足的实证检验

1.住房改革对居民消费需求结构性影响

(1)模型构建与数据说明

1998之前,我国的住房制度就是一个由公有部门逐步将公有住房出售给单位职工的一个过程,城镇居民可以以低于市场价格买到公有住房,由于住房价格与政府出售价格之间的巨大差异,使得分到住房的家庭获得了一笔很大转移财富。由于福利住房制度存在,无住房的城镇居民预期将来也能获得福利房,因而他们对房价的变动并不关心。而1998年住房改革结束了实行40余年的住房福利分配制度,无住房的城镇居民不得不面临来自将来某期购房支出的压力,这种支出很有可能会引发居民在未来某期的面临流动性约束生效。而房价上涨则预示着居民未来购房支出的增加,且发生流动性约束的可能性也会增加。因此住房改革之前与之后的房价可能会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产生结构性的改变。本文选取的研究区间为1991―2008年,并引进虚拟变量来检验住房改革所带来的结构性变化。模型如下:

CPt=a0+a1IPt+a2Dt+a3HPt-1+a4(Dt×HPt-1)+υt(19)

其中,Dt=0,t=1991,1992,...,1999

1,t=2000,2001,...,2008;CPt为城镇家庭人均在第t期的消费性支出;IPt为城镇家庭人均在第t期的可支配收入;HPt-1为在第t-1期的住宅商品房的销售价格;υt为随机误差项。

尽管我国1998年末在全国范围内停止实物福利分房政策,但从1998―1999年,总体上的福利住房实物分配并没有停止,同时由于我国土地市场的滞后,导致在2000年才实现以停止福利分房为核心的住房改革,因此本文以2000年作为断点。其指标包括城镇家庭人均的消费性支出、城镇家庭人均的可支配支出、住宅商品房的销售价格,其数据均来自1991―2008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并用以1991年为基期的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上述三个变量进行价格平减。

(2)检验结果及其分析

本文借助Eviews6.0对方程(19)进行OLS估计,并剔除不显著项,估计结果见表1所示。

从实证结果看,在1999年及其以前,房价的滞后一期,即居民对未来房价的预期,对居民消费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滞后一期的房价上涨1元会促使平均城镇家庭消费支出增加0.15元。这说明在住房改革完成之前,由于无住房城镇居民不必考虑购房支出对其消费的影响,而有住房的城镇居民预期其财富随着房价的上涨而增加,进而增加当前消费,从而拉动整体居民消费上升。在住房改革完成后,房价滞后项对居民消费增加具有显著的负效应,即滞后一期的房价上涨1元会促使平均城镇家庭人均年消费性支出减少0.56 (=0.15-0.71)元,这说明住房改革完成之后,无住房城镇居民必须考虑将来购房支出对其消费的影响,即预期未来某期可能因购房支出而发生流动性约束,这时为了避免在流动性约束生效时消费骤然剧降,他们会在当期减少消费,增加储蓄。这时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加快,需购房的城镇居民大幅度增加,有住房的居民占城镇总人口的比例在不断地减少,因而房价的财富效应也就非常有限,这时房价上涨就会抑制城镇居民消费。

2.住房改革引发城镇居民流动性约束的实证检验

(1)模型构建与数据说明

在城镇居民的住房借贷能力不变及工资和资产水平一定情况下,又由于购房支出与房价成正相关关系,这时房价越高,则居民预期将来的购房支出就会越大,因而要为了购房储蓄更多财富,且发生流动性约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因而本文把住宅商品房价格作为流动性大小的替代变量。由于各个省(市、区)的城镇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将对全国整体数据的实证研究结果直接推广到各个省是不科学的。因此,本部分的研究对象为1999―2008年的30个省(市、区)(不包括港澳台和)的面板数据,以进一步验证各省住宅商品房价格与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的相关关系。用CPit表示i省(市、区)在第t年的城镇家庭人均年消费性支出;IPit表示i省(市、区)在第t年的城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HPit-1表示i省(市、区)在第t-1年住宅商品房的销售价格;υit为误差项。由于各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差异,所以本文选用面板数据的个体固定效用模型:

CPit=ai+β1IPit+β2HPit-1+υit(20)

若β2显著地为负,则表明房价的上涨会对城镇居民的消费具有抑制作用,即住房改革后大多数居民可能预期因将来的购房而产生流动性约束,为了防止约束期消费骤降,就会减少当前消费。

其中城镇家庭人均的消费性支出、城镇家庭人均的可支配支出和住宅商品房的销售价格的数据均来自1999―2008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对30个省(市、区)(不包括港澳台和)的各年的相关统计,并以各自1999年为基期的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平减。

(2)单位根与协整检验

首先,进行单位根检验。在面板单位根检验中,LLC检验、Breitung检验及Hadri检验为同质面板单位根的代表性检验方法,IPS检验、Fisher-ADF检验和Fisher-PP检验为异质面板单位根的代表性检验方法。为了避免因检验方法本身的局限而对检验结果带来的负面影响,本文将同时采用LLC、IPS、ADF-Fisher和PP-Fishers四种方法对各个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表2给出了三个变量的单位根检验结果。其中,单位根检验过程中的最优滞后期数是按Schwarz评价标准(SC)确定。

从表2可以看出,无论是针对同质面板假设的LLC检,还是针对异质面板假设的IPS检验、Fisher-ADF检验和Fisher-PP检验,三个变量基本上都是不平稳,而在一阶差分情况下是平稳的,因而认为各变量均为一阶单位根过程。

其次,进行协整检验。由于各变量均为一阶单整,因而可以进行面板协整检验。目前有两类面板数据协整检验方法:一类是基于回归残差的面板协整检验,即Engel-Granger二步法的推广,如Pedroni检验和Kao检验;另一类是从推广Johansen检验方法的方向发展的面板数据协整检验,如Johansen-Fisher检验。它是针对异质型面板设定的,是将时间序列向量自回归模型协整的似然比推断推广到异质面板数据情形,但需要较多的样本量。由于本文样本量有限,不能采用该检验方法,只能采用上述的Kao检验和Pedroni检验进行面板的协整检验,结果见表3所示。

从表3可知,无论Pedroni检验的组内统计量或组间统计量,都表明变量之间具有显著协整关系,而且Kao检验的统计量来看,也支持变量之间具有显著协整关系的结论。因此认为城镇家庭人均实际年消费性支出与城镇家庭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及住宅商品房的实际销售价格之间存在稳定的长期关系。

(3)检验结果及其分析

因为我国30个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性,所以对方程(20)进行加权估计;又因为残差可能存在一阶自相关,因此通过添加AR(1)项进行修正。估计结果见表4所示。

从(b)的回归结果看,在全国平均水平上,住宅商品房价上涨导致城镇居民消费需求下降。滞后一期的房价,即居民预期将来的住房价格与居民消费需求在显著性水平为1%的条件下成负相关关系。从数量上来看,滞后一期的房价上涨1元将导致平均城镇家庭人均年消费性支出减少0.16元。这些充分表明了1998年住房改革后大部分城镇居民可能预期因将来的巨大的购房支出而引发流动性约束,为了防止约束期的消费骤降,从而减少当前消费。房价的上涨则预示着未来的购房支出的增加,这不仅要求居民为未来的购房储蓄更多的财富,而且也增加了居民因购房而发生流动性约束的可能性,这时理性居民会进一步减少消费和增加储蓄。

五、结论与政策启示

通过实证检验,本文得出如下两个结论:第一,住房改革后,房价对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产生结构性改变。在1999年及其以前,滞后一期的房价对居民消费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这时房价上涨表现为财富效应。在1999年之后,滞后一期的房价对居民消费增长具有显著的负效应,这说明大部分城镇居民在住房改革后必须考虑因未来购房支出而可能产生的流动性约束。第二,在全国平均水平上,滞后一期的房价,即居民预期未来购房时的房价与居民消费需求显著地成负相关关系。即滞后一期的房价上涨1元,会导致平均城镇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减少0.16元。这说明房价上涨,不仅预示着他们在未来面临的流动性约束的可能性增大,而且也预示着他们要为未来储蓄更多的财富以购买住房,这使得他们不得不进一步减少当期消费和增加储蓄。

由于住宅商品房的销售价格偏高是制约当期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主要因素,因而有必要抑制房价上涨,稳定房价,以改变大多数居民对将来房价上涨的预期,以防止居民消费需求的下降。在稳定房价的同时,完善住房贷款机制、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加大廉租房建设和扩大经济适用房,以降低居民预期因购房而发生流动性约束的可能性,这些都会有助于拉动居民消费上涨。

参考文献:

[1] 王春娟,黄昊.二元结构下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差异性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10,(7):49-53.

[1] Elliott,J.W. Wealth and Wealth Proxies in a Permanent Income Model[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80,5(3):509-535.

[2] Engelhard,G.V. House Price and the Decision to Save for Down Payments[J].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es, 1994,36(2):209-237.

[3] Case,K.E.,Quigley,J.M.,Shiller,R.J. Comparing Wealth Effects: The Stock Market vs. the Housing Market[J]. Advances in Macroeconomics, 2005,5(1):1-l5.

[4] 刘建江,杨玉娟,袁冬梅.从消费函数理论看房地产财富效应的作用机制[J].消费经济,2005,(4):93-96.

[5] 赖溟溟,白钦先.我国居民消费财富效应的实证研究[J].上海金融,2008,(8):15-18.

[6] 刘旦.中国城镇住宅价格与消费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生命周期假说的宏观消费函数[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8,(2):80-87.

[7] 刘国风.房地产价格上涨是否促进消费并具有财富效用的统计检验[J].现代财经,2009,(8):38-40.

[8] 袁志刚,宋铮.消费理论的新发展及其在中国的应用[J].上海经济研究,1999,(6):2-9.

[9] 贾康,刘军民.我国住房改革与住房保障问题研究[J].财政研究,2007,(7):8-23.

[10] 易宪容.中国的住房改革与住房金融发展[J].南方经济,1999,(1):28-29.

[12] 贾康,刘军民.我国住房改革与住房保障问题研究[J].财政研究,2007,(7):8-23.

[11] Deaton,A. Saving and Liquidity Constraints[J]. Econometrica:Journal of the Econometric Society, 1991,59(5):1221-1248.

Empirical Study of Housing Reform, Liquidity Constraints and

Insufficient Consumption of Urban Residents

WANG Chun-juan , HUANG Hao

(School of Marxism,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篇5

如果说主流文化是刚性文化,那么非主流文化则是柔性文化;如果说主流文化是滚滚长江,那么非主流文化则是河川沟渠;如果说主流文化是参天大树,那么非主流文化则是鲜花遍野。非主流文化盛行校园,对于学校来说有其积极意义。非主流文化对构建和谐校园,应该起着其应有的作用。如果说主流文化是“大珠”,那么非主流文化则是“小珠”,我们追求的是“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美好境界。

一、非主流文化具有独特性,起着张扬个性作用

在学校教育中,主流文化把握着大方向,来不得丝毫马虎。而非主流文化具有其独特性,是主流文化的补充和点缀,能够张扬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特长。

当迈克尔·杰克逊风靡全球时,我们的校园里,学生崇尚的不只是他的独特声线和魔幻般的舞步,更有对他作为一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和慈善家品质的顶礼膜拜。学生效仿明星、张扬个性的同时,也受到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这样的非主流文化盛行校园,扬了学生之长,健了学生身心,让学生的生活五彩斑斓,趣味无穷,同时也是对学校德育的补位。

二、非主流文化具有愉悦性,起着宣泄自我作用

学校主流文化是一种正统文化,自有它的严肃性和方向性。学生在文化认同、文化选择、文化构建时,更有着悦纳自我、展示自我、宣泄自我的强烈需求,因而更需非主流文化的适时介入与合理调节。

我们不能因有学生沉湎于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流连于荒诞小说而踌躇不前,就抹杀非主流文化的愉悦性,排除它宣泄自我、调节情绪的作用。我们也不能因有学生忘情于微信、微博而影响学业,倾情于影视、影星而停滞不前,就抹杀非主流文化的时尚性,排除它与时俱进、寓教于乐的作用。

当然,我们要因势利导,加强对学生的正面教育和引导点拨,正确把握社会期待与学生主观需求之间的差异,寻找最佳的切入点,做到既能进行学校教育,又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既能充分发挥主流文化的引导作用,又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注重交流和沟通,让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一主一辅,一唱一和,密切配合,相得益彰,发挥各自的作用与优势,合理培养学生的文化判断力和审美鉴赏力,让学生成为一个既有情趣又有素质的现代中国人。

篇6

我的身边不乏崇拜非主流的人,可是,当我问起他们,什么是非主流时,他们却都安静了,呵呵,意料之中。

他们所谓的喜欢,不过是顺应潮流,为了不使自己显得落伍,而盲目跟从别人的脚步,而他们内心,却对此毫无兴趣。

我曾看到一件有趣的事情,同一件饰品,起先,无人问津,可当名称中加入一个非主流时,就有些供不应求了。那些人,买了以后还洋洋得意,恐怕他们是想:我也跟上潮流了。可笑,真是可笑之极。

我曾经,也疯狂的喜欢非主流,可是我的喜欢和他们的完全不一样,我清楚自己喜欢的是非主流的什么。我喜欢它的绝对超前和相对滞后,喜欢它的另类,个性,抑郁,颓废……

可是现在,我发现“非主流”,早就成为了“主流”。如果你没听过非主流,一定会被当作怪物。越来越多的人崇尚非主流,它也就失去了自己的本质,所以,也失去了让我崇拜的理由。不喜欢,我就不会强求,我不会为了顺应时尚,而去喜欢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

说来有一些讽刺,但我想,过不了多久,“主流”或许就要成为“非主流”了吧。

其实,跟在别人后面走有什么意思,但不如自己走在时尚的尖端。

所以,现在的我,非主流图片看多了,会看看水滴娃娃的图片;非主流文字打多了,会用用法定的中国简体汉字;非主流音乐听多了,会听听信哲王子的《爱如潮水》……或许,这仍是受了非主流那“相对滞后”的影响,但我绝不会和别人做一样的事,我只做自己喜欢的。

篇7

关键词:生态视角;高校;非主流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038(2012)04-0010-05

生态视角下的高校文化指的是高校文化的一种生态衡量和生存状况,良好的文化生态是高校文化生存发展的一种理想模式。正确认识非主流文化,处理好非主流文化与高校文化生态建设的关系,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正确对待非主流文化,对推进高校科学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校主流文化是社会要求、期待高校及其成员应具有的,包括人生观、价值观、信念、态度以及行为方式等在内的文化。高校非主流文化是相对高校主流文化而言,客观存在于高校文化生态系统中的一种辅助文化。主要是指由大学生创造的,与学校精神、学校纪律和主流文化相分离的高校亚文化,是一种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标准和行为方式具有重要影响的显性文化。非主流文化在层次上是一种通俗文化,是大学生在文化选择过程中自发形成的,具有随意性和非系统性、非正规性的特点。表现形式主要有:手机文化;食堂文化;课桌文化;宿舍文化;兼职文化等,其中包括两种成分:一种是没有社会期待的愿景,也不与社会期待发生冲突的文化。可称之为积极非主流文化;另一种则是与社会的要求和期待相违背的文化,即消极非主流文化。

一、非主流文化对高校文化生态建设的负面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现代社会,大学生的文化价值观影响因素多元化,往往在不经意间导致他们接受、移植、内化一些不良的非主流文化。这种负面影响,主要涉及学习、生活和思想三个方面。

1.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学习的负面影响

首先,非主流文化容易导致大学生形成功利化的价值取向。受实用主义的影响,有大学生存在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他们在选课时专拣容易取得学分的课程,热衷“快餐式的学习”;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没有都行”;对专业课学习持有“60分万岁”的态度。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言:“在教育适应现实社会变革时,首要的是保持对教育本质的追问,以避免过于轻率地适应眼前需要而放弃长远责任”。高校文化如果不关注超越现实的目标。则将失去自己的灵魂而沦为现实的附庸。

其次,非主流文化容易导致大学生学习方式网络化。互联网极大地改变了传统教育和学习的模式,“人文交互环境下的个性化自主学习”时代悄然来临。尽管网络具有辅助学习的功能,但知识的内化需要自身的消化吸收,而部分学生在借助网络完成学业的过程中,存在只求知识数量而不重学习质量、只注意掌握结果而不注意学习过程等错误倾向。这极易导致学生个体思维片面化,缺乏逻辑概括能力和探求事物抽象本质的精神。形成自身思维的被动和僵化,滋长弄虚作假和急功近利的心理。

第三,非主流文化容易导致大学生学习动机不强。学习主体强烈的内部动机是自觉学习的原动力,但外部因素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现实中,非主流文化的影响无所不在:课堂上形形的课桌文化。此起彼伏的短信极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寝室里贪玩的室风、低俗的卧谈不利学生身心发展;社会上各种不正规的兼职信息加剧学生的功利心理。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容易使学生学习动机弱化,进而影响学习质量。

2.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生活的负面影响

一是容易形成消极的生活态度。非主流文化给大学生提供了一片自由的天地,他们可以无拘无束地释放对人生、社会和他人的看法,其中包括错误的看法。这种非主流文化的多元化取向,使大学生群体的文化视角多维化,文化选择多样化,生活趋向多元化,也容易使一些学生理想信念淡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弱化,进而影响到主流文化教育、导向、凝聚、激励功能的发挥。

二是容易造成沟通能力的退化。由于虚拟与现实世界之间存在的巨大反善,再加上剧烈的的竞争给大学生造成的沉重压力,有些学生往往不能直面现实。据调查,4%至13%的大学生患有网络成瘾症。现实中许多大学生沉迷于虚拟的网络,迷恋网络游戏、聊天、交友,甚至网恋,过度地在网络

中寻求刺激,封闭自己,脱离现实社会,阻断了大学生正常社会化的情感渠道,造成现实生活中沟通能力的退化。

三是容易导致消费观念的扭曲。有的大学生一味追求物质享乐,忽视对人生价值的追求,造成自身价值观的平面化。收入高的家庭和收入低的家庭所存在的消费差距,使大学生在现实中很容易产生攀比心理,导致消费观念的扭曲和消费行为的失衡。

3.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负面影响

其一,道德意识弱化。大学生普遍注重人生价值的实现,渴望将来成就一番事业,但在学习实践中缺乏坚忍不拔的毅力。受非主流文化的影响,他们不大关注时政与政治理论的学习、缺乏对生活哲理的探究,存在利己与利他意识失衡、道德与法制观念淡化的现象。这种道德意识的弱化趋势,表现为生活中追求物质的满足,感官层次的舒适和快乐,而不注重行为上的修炼,道德的提升。

其二,自我认同迷失。自我认同主要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结构中,通过与他人和社会的互动,个人行为与思想逐渐形成并统一的状况。大学生的自我认同迷失表现在心理和行为两个层面。心理层面表现为情绪低落,例如自卑、厌学、焦虑、抑郁;行为层面表现为冷漠、孤僻、经不起挫折。自我认同迷失的群体往往没有理想,没有方向,不能清楚地认知自己。当长期焦虑不能解除,在受到挫折时,就容易人格破裂、自我否定,甚至自暴自弃、自甘堕落。

其三,是非标准混淆。大学生的价值观在非主流文化的冲击下与主流文化存在失调和对立,同时在意识形态层面上又依附于主流文化、传统文化,由此造成价值观念上依附与超越、传统与现代的“纷争”,在社会生活中呈现出双重或多重标准并存的局面,道德的判断力因此下降甚至丧失。例如有学生认为诚实无价的观念是过时的;对作业抄袭,考试作弊的行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等等。如此种种,都是是非标准模糊的表现。

二、非主流文化对高校文化生态建设的积极作用

高校良好的文化氛围在培育创新型人才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非主流文化在消解主流文化的同时,也为主流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精神支撑,增强了主流文化的包容性、创新性,进而优化高校文化生态。

1.非主流文化有利于大学生开拓视野、接触多元文化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代大学生具有价值取向上的多元性和价值评判标准的双重性特征。他们既崇尚真善美的精神境界和高尚人格,又注重现实、讲究实惠和实际,注重物质利益和生活目标。当代非主流文化在大学的盛行,使 单一的大学产生了许多看似“另类”的文化,如课桌文化、宿舍文化等。在异国的主流文化或非主流文化,以及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环境的影响下,大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开阔。与此同时,校园非主流文化的新奇性、鲜活性和趣味性,在某种程度上正符合与印证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对他们接触多元文化、满足心理需求有着积极的作用。

2.非主流文化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热情

创新思维和创新热情是创新的不竭源泉和动力。“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从某种意义而言,非主流文化的新奇性和创造性恰恰是创新的具体表现。在非主流文化的催生下,大学生不自觉地产生新的思想与行为。有些“非主流”文化满足了人们新的需求,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获得社会的认可。所以,这种非主流文化的创造及被认可的过程客观上为大学生创新行为提供了现实环境以及动力源泉,对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增强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催化作用。

3.非主流文化有利于塑造大学生的个性、特长与独立自主意识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由以往的社会本位转向了个人本位,而这种价值取向的主要表现就是崇尚自我,为个人奋斗。所以,他们迫切需要一个张扬个性、表现特长的平台,实现价值取向的独立自主。而在主流文化的夹缝中顽强生长的非主流文化所表现出极强的自我张扬性和自主独立性,为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可以让他们在欣赏、追求与创造中,实现自我个性的突破和自主意识增长,呈现出更具时代特色的理性精神。

4.非主流文化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

倡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举措。然而,传统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主流思想文化,却在某种程度上束缚着大学生与社会及其

他群体的联系。非主流文化以其自发性和非正式性极大地激发出大学生展示真实情感和自我个性的热情。非主流文化自身就是各种不同文化的合成。具有包容性和鲜活性,更促进了大学生与社会群体及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切磋。这在客观上锻炼了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使他们在接触社会、融入社会的过程中了解不同的文化,找准自身的社会角色,在承担自身的社会责任中实现自身的社会化。

三、高校文化生态建设要加强对非主流文化的正确引导

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正确地认识和看待非主流文化,努力消除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发挥它的积极作用,以丰富大学生文化生活,促进文化生态建设。

1.正确认识和看待非主流文化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非主流文化归类为落后文化,而要客观分析其内部的复杂性、多样性。积极加以引导。

其一,非主流文化在培养学生知、性,意、行的过程中,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大学生的言行和成长已经或正在产生着深刻的影响。面对非主流文化,我们不能像以往那样,站在主流文化的立场上一味地进行批判或否定,而应站在更为中立客观的立场上,以科学的态度和辩证的方法去对待、去审视,去吸纳。

其二,主流与非主流作为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在某种情况下是可以是相互转换的。当非主流文化与社会需求和期待不相冲突时,它就有可能转化为主流文化;反之,非主流文化则会被所扼制或约束;当非主流文化既不与社会的要求与期待相背,也不被社会明确认可时,则将继续自发地发展。高校的各种文化形态之间不是非此即彼的相互排斥。而是并存和互补的关系。各层次、各类别的文化只有保持对话、交流和取长补短,才能真正形成良好的文化生态。

其三,非主流文化有积极和消极的区别。积极的非主流文化能够塑造大学生健康的人格,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品行,增强大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在与主流文化合力的作用下,对大学生起到社会化的作用。消极的非主流文化则强调自我放纵,背离传统价值观,如不加以引导,就有可能蜕变为落后的文化,阻碍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2.发挥大学生群体的自我教育、自我引导作用

由于大学生特有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他们更愿意与同龄人交往,在共同的言行中受到感染、产生共鸣。因此,以下几点有助于发挥大学生群体的自我教育、自我引导作用。

第一,充分发挥同辈群体的影响。同辈大学生群体,心理相容性强,观念特征、知识结构以及生活志趣等方面具有相似性,更容易形成价值观念上的群体认同。每位大学生由于所处的社会场、生活圈中并存着先进和陈腐两种观念,当群体弘扬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观念,会给个体带来正面效应;如果群体思想道德观念落后、颓废,就会给个体带来负面效应。因此,发挥榜样的带动作用,培植积极向上的主流风气,可以有利于大学生自我教育。

第二,充分发挥近龄群体的沟通引导作用。高校的青年教师与大学生的年龄相近,社会生活环境相同,思维方式也更为接近,相互之间的认同度更高。因此,青年教师更易成为大学生的朋友。在学生面前,他们往往不是以长辈的尊严,而是用兄长般的友谊和关爱与之进行沟通,这种和谐相处的师生关系,更能提高沟通引导的效率。

第三,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导向作用。大学生社团的形成和存在是建立在共同的文化认同基础之上的。高校的各种社团涉及教育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爱好、兴趣特长以及性格脾气,自发地组织或者参与,增加相互之间的了解,在活动中学习与人交往的技巧,体验人际关系的微妙,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综合素养,积累社会经验,增强道德理性。

3.强化制度文化约束机制

高校的各种规章制度是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基本行为准则,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制度文化。要保持制度文化的严肃性,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

其一,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一是行为规范制度。即对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提出具体的规范化要求;二是管理职责制度。明确规定各级管理组织与各方面管理人员的职责范围与要求,使他们既各司其职又相互协作:三是考核测评制度。根据具体的测评对象和测评内容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考核办法和测评细则。四是奖惩制度。奖惩要力求褒贬分明、奖惩适度。同时,要对执行制度的情况经常加以督促、检查、考核、评比,用

度文化规范和促进高校文化生态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其二,要强化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的刚性。制定制度的目的不是为了惩罚,而是为了教化。实施规章制度旨在通过制度的约束,实现学生的养成教育。通过网上公布、大会宣讲、小组讨论、印刷成册等各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同时,发挥大学生在执行制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放手让他们参与自我管理,增强认同感,从而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行为习惯。

其三,要在制度文化中体现人文关怀。要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要从学生思想和身心发展特点出发,遵循教育规律,制订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发挥学生主体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制度,形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本主义制度文化。

4.完善高校咨询服务体系

采取“疏”“堵”结合的方式,引导大学生非主流文化健康发展。其中,“疏”的关键是要指导、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就业、心理等各方面的问题,完善高校咨询服务体系。

完善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在校大学生群体正处于人生的青春期,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并渐趋定型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他们的独立意识逐渐增强;另一方面,他们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与无所适从性。因此,要积极完善心理咨询服务,正确引导学生的心理发育。健康的心理状态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成才,而且对建设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态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良好的文化生态反过来又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促进个体心理健康。

总之,在高校文化生态建设中,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价值观,乃至大学教育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非主流文化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德育机缘,只要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传统的思维观念,兴利除弊,因势利导,充分利用非主流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就一定能建设一个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高校文化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1]杨卿,近两成大学生有心理疾患网瘾近13%[eb/ol].http:/aearninsohu.com/20080409/n256174520.shtml,2008-04-09.

篇8

>> 兔子 兔子升级 硬件也检测 理财的乌龟也能跑赢兔子 送出去的兔子也赚钱 用“超级兔子”调整默认输入法 这都行?牧师也玩非主流等 兔子,远去的兔子 兔子兔子过年汇 玩兔子灯和机会成本 白手起家 兔子也能赚大钱 办公室恋情:兔子也吃窝边草? 兔子也敢挡“梦幻桌面”的路 音乐兔子 田“兔子” 南瓜兔子 《兔子坡》 兔子种菜 兔子恰恰 捉兔子 几只兔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下载最新版的“超级兔子”并安装,安装后运行软件,点击工具栏上的“兔子工具”,在下面找到“非主流输入法”图标并点击它,首次运行会弹出一个提示窗口,点击“是”按钮就可以自动下载并应用它了(如图1)。

我们再次点击“非主流输入法”图标可以看见显示的输入法工具栏,点击工具栏上的“火”图标,然后再切换到中文输入状态,这时输入的文字就是非主流的火星文了,效果是不是很酷啊,如要恢复为正常的中文输入,那只要点击工具栏上的“简”图标即可(如图2)。

这个输入法还可以来输入一些非常个性的字符表情,我们点击输入法工具栏上的笑脸图标,用鼠标左键按住里面的字符表情,再把它拖到要输入的地方就可以了,方便吧(如图3)。

篇9

现在的90后大多还都是学生,但他们拥有超越一切的自信和理想。他们一直在努力,为了未来主宰这个世界!

90后相对于80后,更富有朝气和活力,更有自己的想法,新的世界就要交给90后了!

所谓潮流不可阻挡。而如今,却出现为数不少的人开始反对主流,包括许多90年代生的青少年在内。凡是主流的他们一概屏弃,一概鄙视,大有与主流势不两立之势。而随着这些“个性”人物的增多,他们也逐渐形成一流,在此且称之为“非主流”吧。

听说80后的一代人(文中“人”泛指男性)在中学时代很流行玩深沉。就是在别人(特指女性)面前总是表现得一副很忧郁的样子。因为那时的女生都喜欢忧郁的,所以催生了一批“忧郁王子”。现在到了90后的一代上中学了。现在“非主流” 中最多的就数叛逆了。想比别人更受瞩目,想与众不同,这是很多青少年都有的愿望。但有那么一部分长相不是很出众,成绩又不是很优秀,又没什么本事或是认为自己有本事但不被人认同的孩子、他们找不到更好的办法让自己出众,所以只好用叛逆来装扮自己,比如说学校规定要文明用语,他们就一定要满口脏话;都说抽烟不好,他们就一定要躲在学校厕所里,用自认为很帅的POSE吸一口。总之,大家推崇做好学生,他们就一定要做个坏学生。

如果把玩深沉的与玩叛逆的作比较,笔者倒是推崇前者,因为至少你再怎样深沉也不至于影响到别人什么吧。而玩叛逆的人就不同了,他们可是以影响别人,招来骂声为荣。

我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是一名主流的好学生,也曾经是“非主流”中的一员,现在对于自己当年幼稚的想法与行为权当是年幼不懂事,可以原谅。而现在这些迷信“非主流”的孩子却迟迟不肯醒悟,大有让“非主流”成为主流之势,这着实让人担忧啊。不过转念一想,如果现在的“非主流”将来成为主流,“非主流”们反主流的心理或许会指引他们走向“非主流”好学生的道路,那倒也不失为咱国家的一桩可喜之事。

有很多社会学家指出:90后的一代会是更加没有责任心的一代,他们嗤笑贫穷,贪图享乐,对于艰苦创业这样的说法不屑一顾,是名副其实的啃老一族。

这话说得麻辣锐利,又有些悲观。记得当年所谓的社会学家把80后一代称为“垮掉的一代”,结果呢?十年后再回头来看,80后已经在慢慢成长为这个社会中的接班力量。不是80后叛逆得不够,所谓此一时彼一时也。

90后说:朝九晚五有什么意思,老子晚上不睡早上不起照样可以宝马香车!

篇10

关键词:互联网;非主题文化;传播

一、非主题文化传播的起源

在现今互联网网页的浏览中,你不难发现很多以“非主题”命名的文化现象,如非主题涂鸦艺术、非主题摄影、非主题诗、非主题创作、非主题营销、非主题服务、非主题活动,非主题环境创设、非主题空间、非主题爱情、非主题公园、非主题风景、非主题聚会、非主题系列、非主题变奏、非主题城市、非主题模式等,作为一种值得关注的文化传播现象,“非主题”文化传播正在网络上悄然流行开来。

如何界定非主题文化。从字面理解非主题文化应该是一种与主题文化相对的文化取向。虽然还没有人为非主题文化下过准确的定义,但我们从其表现特征上可以发现:非主题文化现象的提出是基于“像”大于“意”的理念,同时提倡“回归”自然,强调梁莠并呈、丑美相伴、多样生活格调生活旨趣包容的活动、艺术创作、感情交流和景观。它是对社会过于单一化意识的一种反叛,也是后现代主义在文化意识领域的一种表现。后现代主义从内容上是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剥夺人的主体性、感觉丰富性的死板僵化、机械划一的整体性,中心、同一性等的批判与解构,也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基础主义、“形而上学的立场”、“逻各斯中心主义”等的批判与解构。

非主题文化继承了解释学反对传统哲学对本体、本质的追问,否认中心、整体性、认识性、客观性,强调主体对事务、对象的解释、理解,注重从主体出发而发生的主体与对象的意义关系。主张多元、主观和不确定。这也是为什么非主题文化强调梁莠并呈、丑美相伴、多样生活格调生活旨趣包容。

而后现代主义的代表罗蒂的反对真理符合论,也在网络非主题文化传播上成为很多人的理论依据。真理只是“我们最好加以相信的东西”而已。所以不要让真理再压迫我们了。我们相信与否是重要的,任何束缚都要被打碎。

作为另一位后现代主义的代表德里达就认为要把一切都放在同一平面上,让各要素之间、等级结构的两极之间进入一个自由嬉戏的范围。所以善的、恶的、丑的、美的、不善不恶的、不丑不美的,正常恋人、同志、雅的、俗的、不雅不俗的、有个性的和没有个性的都能成为非主题活动的受邀者,德里达认为事物不存在一个固定的、先在的根本性特征或本质,一切都是变动的、不确定的,意义只存在于解释者的解释行为中,“阅读就是一种误读”。也正是非主题文化的巨大包容性,使很多非主题活动取得了主题活动所不可能取得的效果。

当然,非主题文化核心还主要来源于现代主义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利奥塔,他宣告:元话语已经过时,元叙述的社会语境如英雄圣贤、拯救解放、伟大胜利等已散入了后现代知识的杂乱的星空中,人们不再相信伟大“推动者”、伟大“主题”,人们只运用“小型叙事”,只相信后现代世界是一个“凡人”的世界。

哈贝马斯则竭力主张用谈话、沟通、理解来达到不同人、不同群体的一种具体的共识的过程。这也就是网络非主题文化传播十分活跃的理论依据。

二、网络非主题文化传播的表现与特征

哈贝马斯把生活世界看作为非主题的即没有通过理性和论证的世界。哈贝马斯的现代性救赎是通过交流、沟通和理解建立“新理性”,进而实现共识的过程。在哈贝马斯理论框架中,他把普通语用学首先定义为关于理想的话语环境的学说,他认为在理想的话语情境中:“所有参与者无保留地追求加强语义的语言目标,以便达成共识,为各人所追求的行动计划能一致协调奠定基础。”“共识的范围越宽,合理性就越大。网络环境显然是哈贝马斯最佳的理想的话语环境。

法国哲学家德勒兹认为,网络构筑了“赛伯空间(Cyberspace)”,而在“赛伯空间(Cyberspace)”这个虚拟世界里,意味着对于每一位独立的个体可以有着一种与真实社会不同的放松的感觉、放松的心态,你的态度、你的兴趣、你的感受、你的交流与努力效果、彼此的理解与共识,直接可以决定你有无数的聚合与分离,在线与离线,创建与删除等等情况发生。而另一面,该空间的开放性特征类似于对物理空间物象性的理解:我们似乎没有能力想象空间怎么会是有边界的。正是这种开放性它也为个性化游牧与对话创造机会和可能。只要愿意,网络就是一个永恒“自由”的互动过程。“自由”的牵引者一是兴趣,二是对话后共识和理解,这种心情的自由是非功利化的心态,网民只有在这种心态中,才可以参与话语并为自己的观点辩护;才可以摆脱强制、统治、权力游戏等纯粹工具性和策略性的动机;才可以把那些潜在于我们的断言中的认知性的、规范性的、表现性的三种有效性要求区分出来,并且仅仅通过辩论达到这种区分;才可以使人们自由地就民主意志之形成、政策连续的基础达成共识;才可以达成一项合理的同意,这项同意可以根据进一步的协商进行修正。所以无论是哈贝马斯的现代性救赎沟通理论的实施还是哈贝马斯所代表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形成的非主题文化传播,必然借用网络获得最大化的传播效果。

纵观网络传播,从搜索引擎到网站、博克、论坛,从点击、链接、超链接无处不留下非主题文化传播的影子。网络空间不仅有冠以“非主题”名头式的艺术创作、活动、组织和种类繁多的形式,还有很多隐性的非主题文化传播,譬如聊吧、网络小说、QQ、网络在线等形式,就是在这些虚拟交互空间里,网民通过聚会、对话、发图片、发帖子、作动作等方式,用生活中不常见个性化的语言对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戏谑、调侃甚至使用黑色幽默等形式表达自己对生活感受、感悟、理解和批判,用一种非传统的另类表达呈现在网友面前:它可能是直白而坦诚的,可能是率真而幽默的,可能是通俗而不乏创意的,可能是感性又很睿智的,还可能是开放又带有个人狭隘,可是无论怎样,网虫们在互动交流中决不乏个性的展示,决不乏民众艺术的诞生,决不乏共识的达成。在交流中,人本性的卸装、社会面具的摘下,“范跑跑”成为面向网民敢于自我剖析的第一人;在彼此沟通里,山寨版的《春晚》、《无极》也曾倍受期待;在彼此达成的共识中,“俯卧撑”、“林卡脖”、“刘内裤”、“杨不归”成为人们共同征讨的对象;而“打酱油”、“不怕雷到你,就怕?遄约骸庇直硐至巳嗣嵌酝?络舆论变身网络暴力干扰人们的现实私人空间时,网民“关我x事”的从容心态赢得了更多人的心理共鸣;“很黄很暴力”小学生很傻很天真的用语,则将网络“新道德”问题提到了一个高度令广大公众思考。而诸如“山寨家电,山寨明星,山寨建筑、山寨现象”、“正龙拍虎”、“不能太陈冠希”等网络流行语所构成的另类网络对话与文化传播,既是非主题文化传播的网络表现又展示非主题文化传播的网络特征。

除了直面生活另类的表达、对话、沟通和理解性的非主题文化网络传播之外,在艺术创作方面的非主题文化网络传播又呈现自己独特的风景。

有的网络艺术家在谈“非主题内涵”时,就明确反对创作时意义的导引和解读,他们认为“非主题内涵”躲避了“意义”的预设,从而让镜头“发现”了人眼所忽略了的部分,而这也正是摄影之所以成为摄影的意义所在。于是我把纪实摄影的文本特征定义为——“非主题内涵”大于“主题内涵”,在网络上我们看到有的读者把现当代梭罗《种子信念》看作为“非主题化、自然化、境域化”作品。他们是这样评价梭罗《种子信念》的,作者所观察的植物以种子传播的各种情况,细致敏锐到了入“微”,而白描和纯真到了“素以为绚兮”(《论语,八佾》)的地步。它也不同于一般植物学家的著作,它里边的那种内在的闲静与飘逸可与陶渊明之作相比。所以,它对于我来讲是非主题的、自由的和引发生命感的。读它让你做久违了的美梦,平和的、稚气的、慢节奏的、不隐藏着阴谋诡计的。读某些文化作品其实对人的精神无益,催人老;而读梭罗的书,让你复原,让你又感到幸福的可能。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非主题”创作是很难用单一的思维去诠释的,它具有后现代主义思潮所强调的不确定性、异质性、无序、平面化等特点,如果我们非用整体性、确定性、权威、统一性去诠释作品,只能是误读和无功而返。“非主题”创作呈现给我们读者的往往是情境、灵魂和归宿,是浑然一体的感受和感悟,是超语言的,也是灵魂的交流与沟通。所以网络成为“非主题”艺术创作传播的间接渠道,但同时“非主题”艺术创作又为网络“非主题”文化传播丰富了内容和改善了审美趣味。这也为“非主题化”文化传播迅速在网络走红奠定了条件。

三、非主题文化传播的本质与走向

有人把“非主题化”放在与主流文化相对立的地位,认为主流应该是一个时代的大众的潮流。非主流就是张扬个性、另类、非大众化,不盲从当今大众的潮流,讲究符合自己心性、个性的创作、态度和表现,而非主流就等同于“非主题化”文化。还有的人把非主流、非主题文化看做是一种体验,而作为一种体验。必然要经过行为主体的感觉思考与行为。相对于湮没于共性的芸芸众生来说,非主流、非主题意味着对个性的强烈要求。其实人皆有个性,但是在弱化个性的现有社会体制中,一直表现的很微弱,那么要想突破,就需要有一个环境,有一份勇气,甚至说有一份勇于孤独的勇气和魄力,那么网络环境就催发尚不足以突破自身的谷壳绝大多数个性种子的生根发芽,也许有一天他们就会从虚拟世界走出来。来到现实世界开花结果。所以说,个性的表现,不是每个人都有,但在网络世界,也许每个人都会长出自己的“脾气”。

对于哈贝马斯来说,非主题文化是不具备他所谓的有效性的,是需要理性与论证的过程。哈贝马斯所认定的有效性即理论话语涉及我们命题的真实性,实践话语与我们行动的公正性相关,而审美的话语着重在我们能真诚地表达我们的情感。但是他同时又说:规范的、文化的,私人的世界是非主题,这三个世界是我们意义的根源,也是科学、道德、法律、艺术的母体。从他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哈贝马斯为了“新理性”的重新建构,他与其他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们是有着思想差异的,尤其对解构而不建构他是不赞同的。但另一面他为了建构使他又回到了他们所批判的工具论中来。

但无论怎样,哈贝马斯把非主题的世界看作是艺术的母体,那么非主题文化传播的本质显然是屏弃社会人为功利心态的纷扰,屏弃单一意识的导向,回归母体寻找艺术之源的元态生存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和表现形式,其目的显然想找回被异化自我,找回原生态的创造力,找回可以自由思想想象的情境。当然,非主题文化在这个基本框架中又衍生为有元生态氛围的非主题环境,有元生态感觉的非主题活动,有自然那种轻松怡然感受的非主题小说等。

非主题还是非主流文化都应该保持它的活力。这个活力不是指其存在与否或正在运行与否,而是指其创造的能力。而网络空间正是创造力挥洒的乐园,今天非主题还是非。主流文化能够在这个空间里流行,就证明非主题还是非主流文化还不乏活力,反之很多非主流的事物,一旦失去其创造力,尽管其形式仍然是非主流的,那么只有两种结局:一、消灭;二、被同化。比如嬉皮士风潮,一旦失去了其特定的历史创造力,不能与时俱进的发展自己的理念,也就逐渐沦落到一种时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