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旅宣传范文

时间:2024-02-29 18:07: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文旅宣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乡村文旅宣传

篇1

一、抓好疫情防控下文旅产业复苏

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县文旅产业受到巨大的冲击,产生了重大影响。县文体旅游局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产业复苏,取得明显的效果。一是严格执行疫情防控措施,有序抓好复工复产。落实省、市、县关于疫情防控期间A级景区、星级酒店、星级农家乐、网吧、歌城、电影院等文旅企业工作要求,该关闭的关闭、该落实措施的落实措施。按照相关文件精神,3月30日起,所有A级景区、星级酒店、星级农家乐、网吧、歌城等涉文旅企业有序开放。二是落实有关政策,缓解文旅企业经营困难。落实省、市、县关于缓解文旅企业经营困难相关政策,中国工商银行、市商业银行等迅速推出“文化旅游专项贷”等金融产品,颐和春天、天官山庄分别申请的“旅游贷”200万元、“文旅贷”100万元均已落实到位,助力星级农家乐利用疫情“空窗期”开展了硬件设施升级和景观环境打造。天翔纸业成功申报《市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十条政策》奖补9.8万元。落实7家享受水电气优惠的文旅企业,除供水、供气企业直接落实补贴外,财政补贴10.939万元,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积极号召文旅企业参与对一线抗疫人员免费免票大型公益活动,—景区、观光茶园、大酒店、一树闲居等纷纷参与。

二、抓好项目投资工作,推动“六稳”“六保”落实

一是加大文旅项目储备。围绕我县得天独厚的文旅资源,深度挖掘、包装生成一批重点文旅储备项目。成立文旅产业招商组,挖掘本地储备项目,“大千书画纸特色村落”、“特色旅游度假区”、“纸乡古栈道环线建设”等7大项目,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的同时,推动招商引资大格局。二是全力推动项目投资。全县文旅产业重点项目实行“挂图作战”,按照“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支队伍、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推进机制,成立了文旅产业发展指挥部,由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担任指挥长,重点项目由县领导挂联推进,健全完善了财政、土地、奖励等扶持政策,设立2000万元文旅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为文旅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截止6月文旅产业发展组固定资产投资入统18.24亿元,累计完成投资4.38亿元。三是加快推进文旅项目建设。坚持市、县重点文旅项目“挂图作战”,压实牵头及责任部门职能职责,全力推动—创建4A级景区,对标4A标准内容,从提升基础设施、突出景观美化、发掘文化精品、完善接待服务四个方面扎实开展查漏补缺,安排落实创建项目30余个,投入6500万元。目前已完成创建项目工程建设,成功通过全省景区景观质量评审和市级初评,正在迎接省级评定。整合—景区与世遗公园体育公园等城市地标,使之成为充分展现我县“世遗国宝”文化、广大市民的休闲健身的城市景观生态纽带。预计投入4000万元创建马村镇石堰村3A景区,预计投入1000万元开展华头古镇2A级景区创建,截止目前已完成规划设计等前期工作。开展全县文旅资源普查,全面掌握我县6类文化资源和8类旅游资源的分布及现状,摸透家底,盘活既有资源,激发增量潜力,已完成1116处县内文旅资源普查。四是加强旅游招商引资。成立文旅产业招商组工作专班,积极与有投资意向的客商对接、沟通,梳理完成目标企业库、文旅产业招商项目库,策划大千书画纸特色村落、青衣水上乐园,古镇等项目10个。形成之维安生态研发暨会议中心、碧云山文旅综合体、大千纸故里(国家级非遗研学基地)、五兀书院造纸项目、马村特色民宿、世界艺术家驻留地等6个项目投资意向,投资总额约8.8亿元。

三、抓好文旅融合,打造文旅新业态

提前研判市场需求深化“文旅+”融合发展战略,推出乡村踏青游、非遗研学游、民宿体验游等文旅新业态、新产品。一是深挖非遗产品。启动第六批市级非遗项目申报工作,公布县级第四批非遗项目5项、第六批非遗传承人19人和第一批非遗传习基地6个。开展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分会场非遗宣传展示系列活动。创作了一批防疫宣传年画。接待多批次领导调研体验年画和手工造纸,对我县非遗传承保护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二是推出文旅活动。开展采茶节、李子采摘节,举办县首届武术节开幕式暨体育公园开园仪式,举办“-景区”全民欢乐跑活动,正在筹备啤酒电音节等节庆活动,丰富和优化旅游产品。加强宣传营销,依托各类平台做强声誉、集聚人气,快速提振疫后文旅产业。三是打造精品线路。依托、手工造纸等文化遗产品牌,推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可持续发展,促进旅游与遗产文化融合,将打造为世界知名的文旅精品。加快推进大千书画纸特色村落、碧云山度假公园、华头特色旅游小镇3A级景区建设工作。四是提升服务水平。完善配套基础设施,抓好景区、旅行社、乡村酒店、星级宾馆等领域标准化建设,完善旅游交通、旅游厕所、旅游标识等配套设施建设。常态化推进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加强安全旅游、诚信旅游、文明旅游建设工作。

篇2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统一管理”的原则,按照“精品示范、突出特色、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规范服务、打造品牌,以星级创建活动整体带动“吃、住、行、游、购、娱”等相关旅游产业的发展,促进全区乡村旅游持续快速发展。

二、工作目标

各镇人民政府要按照创建星级“农家乐”的要求,突出生态性、地域性、自然性、民俗性,选择一批基础设施较好、服务意识较强、管理水平较高、特色鲜明的“农家乐”示范户进行重点扶持和申报。辖区内的度假村和度假山庄可纳入此次星级“农家乐”申报和评审范围。

按照市上年初目标任务要求并结合我区实际,2014年全区拟评定四星级“农家乐”5户,三级“农家乐”10户,二星级“农家乐”10户。共计扶持建设星级“农家乐”25户。

三、方法步骤

1.第一阶段(9月10日——9月25日)筹备组织,宣传申报阶段。按照创建工作安排意见,健全机构,明确任务、制定措施、落实责任,同时广泛宣传发动、积极参与,全面申报。

2.第二阶段(9月26日——10月21日)全面实施,星级评定阶段。按照目标任务和评审标准,由区文旅局牵头,集中进行星级评定工作,完成星级创建目标任务。

3.第三阶段(10月21日——11月10日)组织验收,总结命名阶段。评审委员会成员单位对评定星级农家乐进行总结验收,全区统一进行命名和颁发星级等次牌。

四、保障措施

1.成立组织机构。区文旅局牵头组织各镇和相关部门成立星级“农家乐”评审委员会,依据《省“农家乐”星级评分细则》等相关细则规定,全面负责全区“农家乐”星级评定工作。评审委员会成员单位:区文物旅游局、区文化广电局、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区卫生局、区安监局、区工商分局、区物价局、区人社局、区环保分局、神农镇人民政府、高家镇人民政府、石鼓镇人民政府。

篇3

根据会议安排,现将文化体育旅游宣传思路及工作计划汇报如下,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宣传思路。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引领,全面贯彻总书记视察甘肃时的讲话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深入推进旅游文化体育融合理念,紧扣“X”宣传主题,充分发挥“旅游搭台、文化唱戏、体育聚人气”的特殊宣传效应。

二、宣传重点。牢牢把握文化体育旅游强州主旋律,传播文化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新业态。用“山水风光秀,农村田园美”的形象,呈现墙内开花墙外香,实现无中生其有,有中生其华的目标。

三、宣传计划。(一)思想理念宣传。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从思想深处、从根子上打牢文化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的理念,要把“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X字方针贯穿始终,要把“诗和远方”的主题贯穿始终,要把乡村振兴战略和各级扶持政策贯穿始终。结合X市县总体规划、X州全域旅游规划,宣传我们发展的理念、发展的信心。

(二)历史文化宣传。X早期曾是羌人聚居地,XX所在地,丝绸之路南线和唐潘古道的重要驿站,历史悠久,地域特色丰富多样。近日,X举办了夏文化论坛,X县X遗址三处省级文物遗址,被国内外专家在研讨会上,向几千年前的夏朝时期追溯论证,可以在这个独特的优势方面不断努力宣传造势。

(三)文化艺术宣传。大力开展“送文化下乡、送戏曲进农村”活动宣传,印制各类宣传册、宣传品等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

(四)文旅节会宣传。积极举办大型节会活动,设立宣传展位,不断展示X砖雕、彩陶、葫芦雕刻文创产品,各类特色农副产品和各类美食,展演X贤孝、眉户剧、宴席曲等非遗项目,对外树立美好形象。积极参加省内外文博会、旅博会和文化艺术品大赛进行宣传。

(五)地理交通宣传。充分利用X被纳入兰州一小时经济圈,加入三区三州旅游环线联盟,和正在规划建设的X铁路、X支线机场,用四通八达的地理交通优势宣传。

(六)品牌旅游宣传。X是回族自治州,是多民族聚集地,有汉、回、藏、东乡、萨拉、蒙古等多个少数民族,比全国其他地方多出了“开斋节”“宰牲节”等假期,要利用好这两个假期,开展一系列品牌活动,把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和美丽动人的X景致带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吸纳广大旅游资源,开启了“欢乐节日”旅游的新篇章。

(七)体育赛事宣传。通过省运会、马拉松比赛的成功举办,举办体育赛事的经验不断丰富。要继续举办参与度高的群众体育项目,强化马拉松、篮球、足球等竞技体育项目,大力发展赛马、垂钓、自行车等新型体育比赛项目。充分发挥体育赛事聚人气的优势,吸引省内外游客,提升X的知名度。

(八)新闻媒体宣传。发挥党和人民的喉舌作用,积极报道文化体育旅游方面的新闻消息,不断向中央省级新闻媒体推送。州县媒体开设文化体育旅游电视专栏、报刊专栏,对产业发展方面涌现出的先进办法和先进人物的典型事例进行大力宣传报道,并编辑制作一批能突出X特色,高起点、高质量旅游宣传专题片。

篇4

[关键词] 农业 文化 旅游 三业融合 发展思考

[中图分类号] F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11-0030-01

1 榕江县农文旅发展的机遇

中央十报告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建设美丽中国”的新要求,为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强大的动力,也为农业、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创造了优良的政策与发展环境。在国家“大农业”、“大旅游”、“大文化”等政策倡导背景下,创造性地将农业产业、旅游产业、文化产业三者进行有机融合,在推进农、文、旅一体化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休闲农业发展水平,创新休闲农业未来之路,是新时期产业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

2 榕江县农文旅发展的基础

2.1 环境空间

榕江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都柳江中上游,是唯一地跨雷公山和月亮山的一个县。境内无工业污染,山青水秀、蓝天白云,生态条件良好,农耕文明历史悠久,旅游及文化资源积淀很深,农业资源得天独厚,是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好地方。

2.2 农业空间

榕江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暖湿润、水热均匀,年平均气温18.7℃,≥10℃的积温5500℃-6700℃;年降雨量约1200毫米,年日照时数1313小时,无霜期达310天以上。全县耕地面积31.8万亩,常用耕地面积19.1万亩,土壤以红壤、黄壤、山地黄棕壤为主,PH值为5.3左右,土质肥沃,土层深厚。特色农业资源有:蓝靛、折禾糯、本地小米、锡利贡米、本地黑猪、本地绿头鸭、本地小香鸡、本地矮脚山羊、本地小个子黄牛、野核桃等等。

2.3 文化空间

榕江民族文化资源底蕴深厚,境内文化多元,主要历史和空间脉络文化以侗、苗、瑶、水构成。其中,“三宝天下第一侗寨”是侗语的发源地;“苗王庙”是世界唯一苗族同胞祭祖庙。与农业有关的民族节日文化主要有: 侗族:三月三、祭牛节、吃新节、侗年、春节;苗族:牯脏节、下种节、粽子节、吃新节;水族:端节、卯节;瑶族:吃新节、平安节、盘王节等等。各种节日年复一年、代代相传,节日氛围日益浓厚,其意是预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老少平安、邻里和睦、万事如意等等。

2.4 旅游市场

贵广高铁和夏蓉高速开通后,无论是散客游还是团队游都为榕江旅游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吸引两高沿线城市的游客来榕江旅游。一是旅游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十二五”期间累计接待游客338.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累计达20.82亿元,分别是“十一五”的3.2倍和3.5倍。二是旅游产品不断丰富。累计投入10多亿元,建设了三宝侗寨、大利侗寨、滨河湿地公园、百榕健身公园、柳江广场等一大批景区景点,成功引入乐里七十二侗寨景区开发、寨蒿旅游景区开发、绣娘影视基地、头塘生态小镇开发等一大批旅游项目落地实施,旅游业态和产品供给不断丰富。三是服务保障能力明显增强。高速进城大道、滨江大道、滨河路、中心大道等一批城市骨干道路建成通车,城市路网逐步完善;开通了5条城市公交线路,群众出行更加便捷;建有乐言百吉、总兵署、江滨国际大酒店、天禧豪都、榕城尚品等226家宾馆、酒店。四是品牌宣传营销效果显著。先后成功举办了贵州省第二届侗族大歌百村歌唱大赛暨2015中国・榕江萨玛节、2015年首届“中国传统村落・黔东南峰会”、2016年州九运会暨第3届少数民族运动会等系列活动。

3 榕江县农文旅发展的思考

3.1 组建融合机构,制定发展规划

三业融合需要农业部门、旅游部门和文化部门之间打破行业界限,促使三大产业相互延伸,从发展“大农业、大旅游、大文化”的角度,将分属不同产业的不同管理部门集成在一起,建立一个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管理机构,协调不同行业与部门在产业融合发展中的分工协作,并制定“榕江县农业、旅游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规划”,做好三大产业融合发展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区定位,有组织、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围绕以县城为中心,三宝景区、三条旅游精品线及农业观光园区为重点,结合“一乡一品・一村一韵”、“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一批具有地方民族特色旅游村寨、休闲观光体验农业,提升榕江旅游产品升级打造。

3.2 组建跨业企业,搭建市场平台

以农文旅龙头企业培育为重点,充分开发北部多彩文化旅游、南部绿色山水康养休闲、苗侗原生态文化体验、雷公山生态观光休闲、月亮山山地康体养生片区、都柳江滨水休闲度假等旅游资源。以民族文化、观光景区、一村一品农业产业、历史典故为吸引物,将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形成较为完整的农业旅游文化产业链,完善农文旅产业链条的服务功能,增强企业的综合发展力。

3.3 挖掘融合产品,体现创意精髓

融合产品既集成原有产品的不同功能和特性,又成为另一种新型功能的产品,通过招揽游客游客体验带走,从而实现所谓的“1+1>2”效应。榕江发展“农文旅”三业融合产品应围绕休闲农业做文章,将文化创意产业与农业旅游相结合,以地方特色产业为旅游产品,加快推进乡村旅游项目、农家乐示范村、休闲农业主题园区、特色农庄、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区的发展,精心打造休闲农业节庆品牌和经典旅游线路,充分体现创意精髓。

篇5

关键词:乡村旅游;文化灌注;做减法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9X(2010)06-0131-03

1 肥城乡村旅游的概况

肥城是桃文化胜地,境内有世界上最大的桃花园――十万亩桃花园,是发展乡村旅游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肥城独特的地理位置及其平原与丘陵相间的地形,使10万亩桃园极具游览价值。春季桃花遍野,争奇斗艳,秋季果实累累,香飘万里,宛若人间仙境。加之广大农村至今还保持了原始的乡村风貌,同时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桃民俗,为肥城发展乡村旅游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2004年10万亩桃花园景区被评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

可以说,肥城的10万亩桃园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非常独特,是其它任何地区无法比拟的。另外,肥城还有“全国林网千佳村”、“千亩核桃园”、“千亩板栗园”、“汶河万亩大桑园”、“天然氧吧”翦云山等一系列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资源。同时,肥城还有牛山穆柯寨、中华商圣文化园、左丘明文化园等旅游区,可以与乡村旅游形成良性互补,互为补充,互相促进。因此,肥城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理想地域。

2 发展肥城乡村旅游的思路

一个地区在开发过程中,必须结合本地实际,开发出适合本地实际的乡村特色旅游产品,不可求全求大而投巨资,违背乡村旅游以“真”引人的本质,开发一些虚假的景观景点。因此,结合肥城资源优势、地域文化及优越的地理位置分析,发展肥城乡村旅游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2.1 “文化灌注”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

旅游业是经济行业,更是文化行业,旅游一定程度是对“他文化”的一种欣赏和探求。目前,乡村旅游的客源市场主要是都市居民,都市居民出游乡村,是要暂离其都市文化常态,去享受乡村农耕文化的清新。优美的田园风光,古朴的农耕情调是乡村旅游的“主餐”,也正是农耕文化的核心。因此,肥城在发展乡村旅游中要特别注意乡村旅游农耕文化的灌注,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这是肥城也是国内乡村旅游顺利发展的主要问题。

(1)“天人合一”原则。桃园、田畴、农舍、篱笆、豆角秧,窗含新绿,努力增大“大自然”在游客心目中的份额,多在“绿色桃园”、“绿色户外”上做文章,使游客在吃、住、行、游、购、娱上更加贴近自然,融入自然,使乡村真正成为游客“回归自然”的绿色怀抱,使游客从楼房和汽车中暂得解脱。

(2)宁静舒缓生活节奏原则。“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丢掉钟表,不闻号令,凭意愿行止起坐,如炊烟轻袅,如闲云舒卷。农事活动安排要“里紧外松”,营造宁静闲淡氛围。

(3)农家活动展示原则。采摘,灌园,牧牛羊,饲鸡兔,都可让游客短时参与并配以讲解示范。

(4)农耕场面展现原则。把农耕生活形态的一些典型景象提纯集粹,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地再现于乡野大地,让游客参与其中。

2.2 农旅结合复合性开发

乡村旅游资源不属稀有旅游资源,几乎所有具备地缘优势、交通便利的都市周边地区都可以搞乡村旅游,因此难以形成垄断竞争优势;乡村旅游也不是暴利项目,不能奢望高门票收入;加之农村经济基础薄弱,难以对抗投资的高风险性。因此,为乡村旅游探索降低投资风险的有效途径非常必要。肥城走亦农亦旅、农旅结合的复合性开发是一种可行性较强的发展模式。亦农亦旅、农旅结合的复合性开发可试行以下做法。

2.2.1 种“色彩田”

美学素质较高的种植者可以考虑到农作物的色彩。肥城的十万亩桃花园最大的缺陷就是春天色彩比较单一,除了一望无际的粉红的桃花之外,就是黄呼呼的黄土地,容易使人视觉疲劳。因此,应该大胆尝试种“色彩田”。春之麦苗最先给大地带来绿色,桃花红时杨柳吐翠,秋季让桃园换上秋色的金黄。景色之“色”就是风景美的重要组成部分。“色彩田”如同画在大地上美丽的图画,使农民在种田的同时为游客贡献色彩缤纷的田园风光。

2.2.2 种“迷宫田”

具有旅游知识的种植者都能种出“迷宫田”。无论是庄稼作物,还是桃树的栽种,都可以做到这一点。把田埂渠道设计成迷宫的线路,让游客在桃园、核桃园、板栗园或青纱帐内乘趣游走;也可以把桃园等各种果园搞成“迷宫园”,各路段设置不同品种的鲜桃为奖品以提高旅游者的兴趣。

2.2.3 设立“动物幼儿园”

把各户幼禽幼畜集中起来办“动物幼儿园”,能够吸引儿童游客;或在风景雅处设“牧场”,牛羊悠然食草,牧童手握横笛,于绿茵地上野餐或烧烤,别有情调。

2.2.4 增加游憩功能

在田园适宜处设石桌石凳遮阳伞,或利用树阴渠旁置躺椅秋千,把大自然建成游客的大“庄园”,让游客充分享受广阔的户外空间。

2.2.5 设立“戏水场所”

把用于桃园及农作物灌渠硬化并适当加宽,为游客提供戏水场所。也可修建“人工泉”(把出水口适当掩蔽),喷洒“人工雨”(把喷灌设施加高),这都能激发游客的兴趣。

2.3 “做减法”来营造乡村旅游环境

肥城发展乡村旅游,在开发建设过程中不能“轻环境营造,重设施建设”,以高资金投入去大兴土木,在开发过程中一定要“低门槛”,“门槛”低了,广大农民就能踊跃参与,形成规模,进而创出品牌。同时,“门槛”低了,意味着投资少,效益相应的就高。降低“门槛”的最好办法就是“做减法”。第一是在现有的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减”,将已经建设或者准备建设的不符合农耕文化要求的项目或活动减掉;第二是在乡村旅游项目开始设计时遵循“减”、“简”的思路进行建设;第三是减掉一些需要高额投资、回收期长的项目,以“俭”为原则进行投资建设。具体的办法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2.3.1 减去污浊求“净化”

首先是“讲卫生”。卫生条件好了,游客才能放心吃住、安心游玩。所以,猪舍牛棚、粪坑柴堆等一系列不卫生的“辅助设施”,应该转入“地下”或迁出景区,只留果蔬“上阶绿”,花木“入帘青”的明窗净舍。

2.3.2 减去异质求“纯粹”

减却“异质”是去除或掩去工业化、现代化设施,使游客进入景区有进入“桃花源”的“隔世”之感,“只知有秦,不知有汉”,“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暂时忘却现实烦恼,沉浸于田园乡梦。

2.3.3 减去繁杂求“自然”

减却“繁杂”是突出自然景观,弱化“人间烟火气”。“森林中的小屋”,“荒原上的落日”,景区只突出“天”与“人”,最容易唤起“天人合一”,心凝神释的高层审美感受。

2.3.4 减去“烦嚣”求宁静

“烦嚣”是都市生活的一大弊端,肥城发展乡村旅游一定要做“宁静”。不要机器轰鸣,喇叭高叫,人头攒动及人声鼎沸,也不要如电视剧《刘老根》中的俗艳色彩,“乡村集市游”除外。乡村旅游的客人多数有着高层次审美需求,他们追求“人间有味是清欢”,投入大自然,欣赏大自然,享受大自然带给人的舒缓宁静之感。“天籁”更能突出乡居之宁静,如鸡啼、犬吠、鸟唱、蛙鸣,可适当点缀。

对乡村旅游来说,“做减法”比“做加法”更经济,“做减法”后的乡村旅游环境更清简、更洁净,田园意趣更浓。“君看萧萧只数叶,满堂风雨不胜寒”,出现在田野上的景观符号虽然数量少了,但蕴涵的乡村农耕意味更丰富、更典型、更纯粹。

2.4 要构建地方特色旅游接待系统

乡村旅游风景区的旅游接待要素,长期以来,虽然以“农家乐”为主,受到了游客的青睐,但还应该在继承其传统的基础上,发展旅游产业链。

2.4.1 住宿产品

肥城乡村旅游特色住宿产品的打造,最关键的就是要与地域文化相结合。在历史上,肥城农村的传统民居就是石头房子,非常有特色,给人质朴优雅的感觉。而且这些石头房子大多已经废弃不用。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应该加以修缮和保护,这些就是肥城乡村旅游接待系统中的特色住宿产品。在发展过程中,要追求“外粗内细”的效果。虽然外表粗糙,但内部却应该力求满足游客的需求,干净卫生,向“星级”看齐。不可以“返朴归真”为由,忽略了内部设施的完善。

2.4.2 餐饮产品

特色餐饮产品是现代餐饮企业保持生命力的法宝。作为乡村旅游中的餐饮产品更是如此,除了餐饮企业应具备的基本卫生条件之外,作为经营者应该在菜品上下功夫。不要以自己的消费观念角度来考虑问题,应该认真分析游客的消费心理。游客在都市已经吃腻了大鱼大肉,山珍海味,他们想吃到的美味应是“忆苦思甜”式的菜品。经营者应充分发挥乡村的资源,开发各种“田园农家菜”,例如肥城近年来开发的“桃花宴”、“肥桃宴”等特色餐饮产品,颇受广大游客的欢迎。但应注重文化内涵的注入,打造餐饮名牌,吸引游客的同时要注意食品的安全。

2.4.3 购物与娱乐活动

“购”是旅游六大产业要素中的重要一个,关系到一个地区整体旅游经济效益。近些年来,国内的旅游购物消费在不断的增加。肥城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也要格外注意这一点。自2000年以来,在当地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帮助下,结合肥城独特的地域文化――桃文化,开发出了一系列的桃木旅游商品,如桃木剑、桃木拐杖、桃木梳、桃木如意等,已获得“全国最受欢迎的旅游纪念品”等20多个国际、国内奖项,深受广大游客的喜爱,到肥城不买桃木旅游纪念品已成为游客的一种遗憾。另外,笔者认为今后肥城还应深入挖掘桃文化,发展创意与桃文化、桃民俗有关的娱乐活动,让游客参与其中,丰富旅游内涵,真正打出桃乡的特色来。

2.4.4 旅游交通条件

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完善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前提。不要因为道路设施的不完善导致旅游者因看不到路标而找不到目的地的情况发生。道路的狭窄也会使驾车的旅游者在坑凹不平的乡村道路上行走艰难。现在人们驱车前往肥城的家庭旅游者越来越多,特别是一年一度的桃花旅游节,更是吸引了大批游客来肥城观光旅游。随着近年来政府投入的不断加大,道路设施的完善使肥城的乡村旅游发展得越来越好。

2.5 找准目标市场

一个旅游产品在开发之前,必须要进行科学的市场分析。肥城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有着天然的市场优势。肥城地处“山水圣人”旅游热线的中心地带,交通便利,而“山水圣人”旅游圈的资源构成中,人文景观过多,缺少满足休闲娱乐方面需求的自然景观。肥城发展以桃文化为核心的乡村旅游项目,恰好适应这一市场需求,与“山水圣人”旅游圈实现一个良性的互补,共同促进发展。

同时肥城方便快捷的交通,只要稍加宣传,就可吸引济南、济宁等周边市场及北京、天津、上海等远程市场的客源,具有巨大的潜在客源市场。肥城乡村旅游的发展无论是对“山水圣人”旅游区还是对肥城本地的旅游,都将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3 结语

乡村旅游投资少,风险小,是一项创意到位即可“点石成金”的旅游项目。一方土地,亦农亦旅,同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游憩效益,是一项值得扶持及推广的优势产业。通过上述分析,只要开发恰当,桃乡肥城乡村旅游市场大有可为。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使更多的农民改变传统观念,参与旅游市场经营和旅游产品的开发,保持原汁原味的乡村特色,将旅游资源转化为农村致富的一条新路,把乡村旅游的“蛋糕”越做越大,让更多的农民尝到甜头。

参考文献:

[1] 马波.现代旅游文化学[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8.

[2] 申葆嘉.旅游学原理[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2):7.

[3] 王兵.从中外乡村旅游的现状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J].旅游学刊,1999(2).

[4] 黄郁成.黄光文.论农业旅游开发的资源凭借[J].旅游学刊,2003,19(10):79~81.

[5] 张延毅.董观志.生态旅游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J].经济地理,1997,17(2):108~112.

篇6

“五一”小长假,仁怀市长岗镇蔺家坪、尖茶溪新推出的千亩黄金梨园、奇石公@、中华蜂秘境养殖体验基地、古银杏群、古盐道等10多个乡村小景点,几乎处处游人爆满。山地跑马场、射靶场、智慧儿童游乐园、露天游泳池以及草莓、蓝莓、杨梅、树莓采摘园,山地自行车赛道、垂钓中心、足球场等更是人山人海。

“从没见过有这么多客人同时出现在我们长岗镇!”久居贵阳的长岗人陈小平回乡探亲,被游客爆棚的场面惊得目瞪口呆。

贵州仁怀市号称“中国酒都”,是黔北连绵起伏的巍峨群山中,镶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4月24日,该市举办了第三届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大会,这颗曾“以酒为媒”打造全域旅游的黔北明珠,如今探索出了“旅游+扶贫”的新模式,让农村变景区,让贫困农户真正脱贫致富。

早在去年,仁怀市就把“酒”列为旅游产业发展的重点项目,在“酒”文化旅游上下足功夫,以“工农旅融合,产城景互动”,构建“一心两带,三区四游”的旅游体系,开启全域旅游。 黔北明珠 贵州仁怀市号称“中国酒都”,是黔北连绵起伏的巍峨群山中,镶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曾经,长岗镇蔺田村因石漠化严重、交通不便、村容村貌差、产业发展受限等是出名的贫困村,如今发展乡村旅游,建成了现代农庄、康养基地、音乐喷泉、垂钓体验等接待设施和景观,构建了一幅美丽画卷。同时,完善基础设施,大力发展精品民宿、农家乐,探索“旅游+扶贫”的新模式,帮助当地困难群众真正实现了脱贫致富的目标。

苍龙街道水塘村和高大坪镇银水村更是一道美丽风景线,这里满目青翠、溪水潺潺,过去破旧的农居变成了颇具风格的农庄和康养中心,大力发展创意农业、现代农业,打造城市农业公园,发展花卉和果园,全村除身体残疾和丧失劳动力的村民外,如今已全部脱贫。

仁怀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突出“乡”的特色、“村”的记忆、“旅”的便捷、“游”的情趣、“产”的功效、“业”的布局,着力改善基础条件、丰富业态布局、打造特色品牌、优化发展环境、提升服务水平,真正实现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

这几年,全市乡村旅游亮点纷呈。今年1―3月旅游接待279万人次,同比增长52%,旅游收入29亿元,同比增长56%。去年,该市接待游客607.77万人次,同比增长37.2%,实现旅游总收入77.65亿元,同比增长45.2%。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近年来,仁怀市把乡村旅游作为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扩大农村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紧紧抓住重要机遇,深挖乡村旅游资源潜力,通过发展旅游,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了乡村旅游环境,改变了农民就业结构,实现农民增收。

2015年,苍龙街道充分发挥水塘村位于城郊的区位优势和“三山两水一坝”的自然特色,引进浙江苗夫集团和三森农业公司分别建成“草木年华”景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带动周边农户发展“天水人家”农家乐、“六和苑”民俗、“红酒坊”等乡村业态,打造“城市农业公园”,发展花卉和果园面积5000余亩,带动周边群众发展精品民宿1家、特色农家乐7家、农家餐馆5家、农家超市3家,实现大产业“顶天立地”,小产业“铺天盖地”。

“仁怀农村这两年变化太大了,以前本地的景区景点太少,每到周末的时候,亲戚朋友聚会就只能喝酒打牌,但经过几年的发展,仁怀的景区景点多了起来,环境好了起来,交通也很方便,空闲时间都会带上家人,约上几个朋友到周边农村去玩耍,感受大自然的气息。”市民徐晓斌对《小康》记者说道。

坛厂八卦园的打造,形成了农村社区化、乡村景观化、城郊公园化、农业现代化、决策民主化、管理精细化、住宿星级化、餐饮特色化的新型乡村旅游新模式。自去年清明小长假开园迎客以来,每到周末或假期,本地游客、外地游客甚至国外的游客将景区“挤得满满当当”,拥有数百个车位的停车场内经常出现“一位难求”的景象。八卦园开园迎客一年多以来,已累计接待游客100余万人次,去年的“十一”黄金周更吸引了5.5万人次前来游览,枇杷村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4800元跃升至12000元。2016年底,村级集体经济累计超过300万元。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该景区以“配套设施打基础、文化产业提品位、乡村旅游创效益”为思路,着眼高标准、高品位,按照4A级旅游景区标准,精心编制枇杷村“一轴两园多景”和鲁班镇隆堡村“一园一湖三道五区”发展规划。

家住八卦园景区的何健对记者说:“两年前这里道路泥泞,居住环境差,通过一年的打造,变化简直是翻天覆地,每家都有栋小洋楼、花园,公共配套设施齐全。”

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乡村旅游,走农旅一体化发展新路。仁怀将农业旅游、乡村旅游相结合,大力开发美丽乡村度假游、田园风光休闲游、自然景观娱乐游,探索出一条以旅助农、以旅促农、以旅富农的新路子,一个个“村民依恋、市民向往、游客痴迷”的乡村旅游景点将促进全域旅游持续井喷。

事实上,仁怀乡村旅游基础,是经历“三部曲”之后的呈现。

首先是水、电、路等初级基础设施建设。仁怀市2013年10月启动农村公路建设三年攻坚,到2015年底全市174个行政村(居)就实现了“村村通油(水泥)路、通客运”,基本实现县、乡道路上等级,村、组、寨道路全硬化,全面完成县、乡道路超龄油路改造任务,基本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安全畅通、干支结合、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网络。建成通村油(水泥)路520公里以上;全面完成180公里以上的县、乡道路超龄油路改造任务;建成原“撤并建”行政村通村油(水泥)路1026公里,新建通组公路2271公里,完成村寨路面硬化491公里。通组公路采取“群众打底子,政府铺面子”的建设方式,大大激活了民间力量,使通组路建设突飞猛进。

接下来是“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的打造。仁怀市坚持“336”升级工程“全景域”的理念,实行整村推进和面上示范带动相结合,重点打造3个遵义市级精品升级示范村,着力实施3个市级升级示范点,抓好6条示范带升级改造,涉及19个乡镇(街道)48个村14000户,参与群众65300多人。仅2014年一年,全市“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完成房屋风貌改造上万户,完成投资数亿元。

第三步是集中打造旅游景点,就是美丽乡村升级版的打造。仁怀市以重大节庆为契机凝聚内驱力助推乡村旅游,并在每一届推出几个乡村旅游亮点。实践证明,仁怀市以旅发大会夯实旅游基础的做法成效极为明显。

长岗镇蔺田村,地处仁怀市和播州区交界处,交通不便,缺水严重,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15人。蔺田村是仁怀市发展乡村旅游带动村民脱贫的村寨之一,该市还有多个村寨,正在走旅游脱贫之路。该市仓龙街道办水塘村,处在水库旁边,虽有良好的生态,却有600余村民,生活十分贫困。2015年,当地政府决定,在水塘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园,并引进专业化公司,在该村投资3亿元,经过一年努力建成葡萄园、草莓园以及花卉苗木园,共计带动519人脱贫。

“依托山地特色发展乡村旅游,就是要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仁怀市有关人士说,旅游加扶贫模式,不仅能带动百姓脱贫致富,还能吸引更多游客来欣赏贵州山水。

城乡美景带动产业兴旺

今年以来,仁怀市下大力打造出苍龙社区草木年华旅游观光项目、高大坪镇金山银水景区以及长岗镇景区。草木年华旅游观光项目是以花卉树木种植、园艺观光为主的农旅一体化项目。景区呈现出“四季都有花看,四季都闻花香”的景象。项目建设带动了所处村寨的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周边农户发展“天水人家”农家乐、“六和苑”民俗、“红酒坊”等乡村业态,打造“城市农业公园”。

高大坪镇银水村阡陌纵横、花如金山、水漾银波、环境优美,毗邻茅台机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以“四在农家・最美乡村”升级版为载体,立足特色大力发展创意农业、现代农业,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稻香米基地,打造摄影家采风活动基地、婚庆摄影基地、休闲垂钓基地等,瞄准机场休闲旅游市场,大力发展创意农业观光旅游,实使村民1387户实现致富。

当地政府在“绿”上做文章,旅游产业蓬勃发展,产业的兴盛也给当地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极大变化。住洋楼、开轿车、逛淘宝,这些以前在农村很稀奇的事现如今已变得再平常不过。

“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仁怀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前提下,逐步加深了对生态与经济相结合重要性的认识,加大力度调整生态与产业、兴林与富民的关系,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的发展模式,农民从林业上得到的收益逐年增多,激发出更高的造林、育林、护林积极性,进一步加快了林业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走进长岗镇,核桃树、桃树、梨树、李树、杨梅树、黄金梨、红豆杉次第有序地布局在漫山遍野。长岗镇把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既绿了荒山,美了村庄,也富了百姓。

喜头镇云乐新村从首届旅发大会开始,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迅猛,至今每年接待游客约5万人,项目所涉农副产品户均增收1000元,农家乐餐旅馆年均收入约15万元,户均增收约5万元以上。2016年,五马镇实现旅游收入3亿多元,截至目前,乡村旅游带动10000多名群众增收8000多万元。

18年前,因为贫穷,长岗镇蔺田村村民杨远帮外出打工,通过努力奋斗,终在建材和餐饮业立足,并创立起自己的公司。18年后,家乡的巨变吸引他回乡投资“反哺故乡”,带领村民一起致富。2015年,杨远帮发起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党员+农户”、“致富能手+农户”、“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方式,通过流转土地1800余亩,带领当地农民种植黄金梨1200亩、杨梅400亩、花椒50亩、精品水稻100亩等,带动125名村民就业,带动29户贫困户增收致富。

苍龙街道水塘村,由仁怀三森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打造的经果林项目,让荒山换绿装,让村庄换靓装,让百姓笑开颜。盛产期优质果产量达240万斤,盛产期预计可实现销售收入1200万元。

几年来,乡村旅游已成为仁怀市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城乡居民休憩度假的主要内容,对整合和挖掘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内涵、满足游客多层面需求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仁怀市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示范效应,建成五马东升农场、坛厂神采八卦园、苍龙草木年华等一批产加销一体、工农旅融合的示范园区,初步形成“园区+基地+农户”乡镇全覆盖格局。

“发展旅游产业,是仁怀坚持红色传承、推动绿色发展,打造西部内陆开放新高地的有效路径,也是坚守两条底线、推动脱贫攻坚的战略选择。”遵义市委常委、仁怀市委书记张翊皓告诉记者,随着全域旅游的升级打造,逐渐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

“酒+旅游”全域旅游大戏开唱

在仁怀市酒都广场,有这样一座建筑,占地面积5351.36平方米,长42米、宽22米、高47米,净容积20767立方米,远远看去是一巨型四羊方尊。兴于酒、成于酒、名于酒。2016年,一场“酒+旅游”的全域旅游大蛟诰贫即蟮乩开帷幕。

仁怀市以筹备全省十一届旅发大会为统揽,全面推进景区开发建设,配套旅游基础设施,丰富旅游业态布局,加强旅游宣传推介,提升旅游安全管理,强化旅游行业服务质量和水平,快速推动旅游产业健康发展,全域旅游取得硕果。

城有城景,镇有镇貌,村有村愁,这是远来之客对仁怀的赞誉之词。走进茅台镇,入口牌坊、南坳立交、茅台酒厂新大门、白酒一条街、1915广场、杨柳湾商业街,灰色飞檐和砖墙、深色雕花门窗、青石板路,独特的人文景观让人目不暇接;祭酒台上,世代传承的酒道礼仪庄重肃穆;酒文化城中,千年光阴凝结于酒的智慧让人感慨;茅台酒厂内,神秘的生产工艺让人着迷……

中国的酒都,世界的茅台,这是仁怀旅游发出的响亮口号,茅台旅游日渐聚集全球目光。

“茅台工业旅游和文化旅游如自然天成一般,这让茅台旅游不只在贵州,在整个中国都具有不可复制性。”来自香港的游客李小飞说,“国酒探秘之旅的吸引力,绝不亚于任何一个景区。”

据统计,5年来,仁怀市累计接待游客突破1600万人次,累计实现旅游收入达180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23%,其中将近七成游客旅游目的地是茅台古镇。

以优质资源做旅游,仁怀乡村旅游道路越走越宽广。

仁怀市委副书记、市长梁铮说,今后,仁怀市将坚持规划先行,着力提升基础,加快乡村旅游开发步伐,着力建设一批特色突出、功能完善、交通便捷、服务配套、环境优美、吸引力强的乡村旅游景区景点,努力扩大客源市场,推动乡村旅游快速健康发展,让乡村旅游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仁怀市结合地域、酒文化、特色产业等特点,融合产业结构调整、乡村休闲旅游、人文历史、生态环境、酒都特色、小康六项行动,打造“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形成了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百里长廊亮丽风景线。

绿色是仁怀的城市底色。经过多年的建设,形成“一城四片”的城市区域和“一心两带三区”产城一体架构。城市建成区达18.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0万人。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获得提名,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成功在即,城市特质形象魅力彰显。

篇7

沂南县地处沂蒙山区腹地,是一个资源状况一般的传统农业县。从2007年开始,这个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经过5年多的不懈努力,实现了旅游业从小到大的跨越式发展,走出了一条依托旅游业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政府主导:“沂南模式”最关键的成功经验

竹泉村,智圣汤泉,红石寨,马泉创意农业休闲园……行走在沂南大地上,一个个在典型传统乡村“无中生有”建立起来的旅游景点展示着沂南的变化。

沂南旅游近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绩:年均增幅达76.78%,旅游综合收入相当于全县GDP24.7%,占地方财政收入2.25%,旅游业成为全县的支柱产业之一。

谈到沂南县发展乡村旅游的模式,沂南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繁咏说出了十六个字:政府主导,文旅融合,统筹城乡,全域发展。

沂南县“政府主导”的表现之一,就是坚持规划先行,领导带领群众按照规划坚持干下去,沂南县的乡村旅游才能“破茧成蝶”,独领。聘请来专业旅游规划机构,听取意见,把沂南1706平方公里作为一个大景区进行空间布局,根据历史文化传统的根基和现实状况,统筹考虑,确定以休闲度假和文化体验为突破口,打造乡村旅游产品。于是,有了竹泉村、沂蒙红色影视基地、红石寨旅游区和桃花洞旅游区。

沂南县铜井镇已经出现乡村旅游景点集群,创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镇党委书记陈金沂告诉记者,近期,面对着乡村旅游发展的热潮,沂南县编制了《铜井镇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以乡村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统筹、整合丰富的乡村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完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规范乡村旅游服务体系。

另外,沂南县为旅游企业融资进行了1亿多元的担保,还对重点旅游项目的县级土地收入进行返还。其实,沂南县对旅游业的扶持还远不止此,县里从财政、税收、用地、奖励、招商、人才培养等方面,对旅游业给予最大限度的支持,努力营造旅游业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自2009年以来全县已累计投入5亿元用于旅游规划编制、人才培训、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基础设施配套等。

市场机制:

激活全域化乡村旅游活力

石板路中间泉水淙淙,道路两边绿竹摇曳,在竹泉村,记者遇到山东龙腾竹泉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韩建军,他被称为沂南旅游开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一口青岛话的韩建军祖籍沂南,虽然经商几十年积累了一定财富,他却念念不忘贫穷的故乡。2007年,竹泉村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是当地最穷的村子。因为旅游开发,6年过去,这里的人均年收入达到近万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富裕村。而韩建军的企业也获得了较好收益,投资用四五年时间已经收回。看着川流不息的游客,韩建军乐得合不拢嘴。因为在竹泉村开发获得了较好效果,他才相继开发了红石寨等新景点。

“当时,竹泉村保持了原有风貌,就是因为穷。没有人敢来投资,韩总在青岛已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我劝他说,你现在的企业就像一个挑水的人,做旅游虽然回报时间长,但就像在铺设输水管道。”张繁咏这样对记者说。

竹泉村为沂南县的乡村旅游淌出了一条新路。目前,沂南形成了以县城和竹泉村为代表的县域旅游增长极核,对周边资源形成带动示范效应。尤其是竹泉村的开发联动效应,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红石寨、香山湖、马泉创意产业园等景点的发展,形成了“核心――边缘”的集聚特征。

接手竹泉旅游区之后,龙腾竹泉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充分发挥市场在景点打造、运营开发、品牌营销等方面的竞争择优功能,创造了三个第一:沂南县第一个旅游龙头项目,全临沂市第一个科学规划整体开发的古村落,山东省第一个逍遥游示范点。

文旅融合:传统文脉上生出

新的产业和精神载体

走进竹泉村,不时见到在自己老屋里编筐子、绣鞋垫、卖土特产的老乡,从他们的眼神里,能感受到了一种满足、安详和宁静,这是一种文化带来的愉悦。

“沂南模式”还有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文旅融合”,文化是灵魂,旅游是载体,靠文化提炼旅游品牌,靠旅游激活文化资源。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把文化打造成了新的产业和精神载体。

沂南文化具有“古、红、绿、泉”四大特色。“古”,即以诸葛亮为代表的汉文化,重点开发诸葛亮文化旅游区。“红”,重点发挥“沂蒙红嫂”这一名人效应,集中建设红嫂家乡旅游区暨沂蒙红色影视基地。“绿”即依托独特的自然生态资源,重点建设竹泉村和沂河沿岸生态农业观光走廊。“泉”即依托丰富的温泉资源,重点建设智圣汤泉旅游度假村。

沂南的乡村文化之根还在,但是又不是僵化凝固的,体现了时代精神。根据文化优势,沂南提炼出“智圣故里、红嫂家乡、温泉之都、休闲胜地――智慧沂南”的地域形象品牌,打造“红色精神、绿色生态、温泉养生、汉风古韵、现代动漫”五大产品品牌。这些文化品牌已经成为沂南最鲜明的地域标识,沂南的外在形象逐渐丰满和壮大。城市在雷同化,乡村在格式化,而沂南在发展中保持了难能可贵的个性。

篇8

一、忠县成熟的农业资源和特色的生态资源是发展乡村旅游的有利条件

忠县位于长江上游地区、距重庆主城180公里,渝沪高速公路全线贯通,长江黄金水道横贯县境88公里,有3条省际公路交汇于县城,公路四通八达,规划建设中的沿(长)江、梁(平)忠(县)、梁(平)黔(江)高速公路及沿(长)江铁路过境忠县,忠县将成为西部地区通向华中、华南最便捷的陆上大通道和通江达海的重要交通节点,地理区位优越,交通十分便利。

(一)农业基础扎实,发展前景广阔

忠县地处暖湿亚热带东南季风区,属亚热带东南季风区山地气候, 温热寒凉,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境内低山起伏,溪河纵横交错,中小型水库近百座,地表水平均径流量11.48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约5.3万千瓦。土地面积2187平方公里,其中常用耕地面积5.31万公顷,忠县独特的地理和气候、土地肥沃,适宜多种植物生长,是国家粮食主产县、国家瘦肉型猪基地县、国家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县、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县和重庆市优质水稻、柑橘、大豆、蚕桑、榨菜、苎麻等生产基地县,曾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等荣誉称号。当前,忠县按照“135”现代农业体系发展思路,结合优势资源、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等因素,确定了“柑橘、优质粮油、甘薯、大豆、蔬菜、苎麻”六大支柱农业产业和“苎麻、大豆、蔬菜、油茶、油橄榄、绿竹”等一乡一品,特别是柑橘产业,派森百橙汁公司生产的NFC鲜冷橙汁已步入国宴餐厅,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还有三峡生态鱼、汤圆粉、白公酒、茗岳有机茶、忠州土猪、忠州豆腐乳等30多个特色农业品牌。

(二)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特色突出

忠县生态保存完整,物种丰富多样,是我国不可多得的天然基因宝库,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林业生态建设稳步推进,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4.1%。境内有国家级森林公园-天池森林公园,山高、水足、温适,植被类型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是川东至今保存较完好的原始森林之一。天池峰峦连绵、地势雄伟、绿茵覆盖、山花似锦、风景秀丽,是人们疗养避暑、跑马狩猎、观光旅游、会务旅游的理想境地。

水资源丰富,三峡库区全面蓄水后,将形成总面积达1000多平方公里的人工湖泊,水库总库容最高可达393亿立方米,成为国家水资源重要战略储备库。忠县拥有横贯县境的88公里长江黄金水道,两岸支流水系发达,水域宽阔,纵深径长,加之临水、平湖特色,为高档临水地产、游艇产业、水上赛事举办和水上娱乐活动提供了广阔空间和无限商机。

生态产业优势凸显,忠县海拔117米至1680米,属亚热带东南季风区山地气候,是亚洲乃至世界最适合柑橘生长的地区之一,忠县正积极打造国家级现代化农业旅游示范区和最具有观光价值的园区“中国柑橘城”,它将是世界首家将柑橘育苗、种植管理、品种博览、标本展示、高效生态柑橘园、加工制汁、鲜果处理集中展示的精品园区,也是绿色生态农业、现代高科技条件下柑橘种植与加工、休闲娱乐和优美田园风光的完美结合,给人以奇、异、野、土、采、尝、购的强大吸引力,拥有观赏、旅游、休闲、健身、参与、习技、科考、求知等多项功能。

二、发展生态农业做大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忠县立足本地资源优势,以忠文化、柑橘文化为主题,大力发展旅游业,塑造忠县“半城山水满城橘”的旅游形象,积极推动乡村休闲旅游,当前已建成柑橘景观为主的中国柑橘城核心区、金色杨柳、三峡橘海等三大乡村生态旅游景区,以高山消夏度假旅游为主题的白石镇巴蔓竹韵乡村旅游区、石子乡杨兴村消夏度假区等项目,但“以橘为媒”,打造的是集“生态农业、乡村旅游”为一体的乡村生态旅游景区来发展乡村旅游业,仅仅提供简单的吃、住,而且容易受到地理和季节性的限制,没有充分利用忠县其他丰富的生态资源,从特色发展、规模档次、服务项目、生态打造等方面上不去,乡村旅游发展总体缓慢,主要表现在:

(一)农业投入不足,产业粗放

侧重点在工业上下功夫,缺乏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对农业、农村资源、农产品等的挖掘、整合、利用、创新、包装和宣传不够,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未能有机结合,仅有“柑橘”农业景观得到深度挖掘,其他独特的农业资源和生态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缺少有竞争力的乡村旅游品牌,造成乡村旅游内容单一,乡村旅游形象不够突出,发展缓慢。

(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

一是道路交通设施相对落后,目前忠县无铁路经过,高速公路仅有沪渝高速,难以形成与长江黄金水道配套的高效物流网络,农村公路通达通畅率较低;二是生态环保问题突出,库区遗留的消落带问题一直未得到很好的解决。

乡村旅游观念不强,生态知识贫乏。旅游资源缺乏统筹规划,开发不足且不合理,有些乡村生态游为主题的景区虽然小有进展,但没有大项目,难以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管理部门不能很好的处理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很多生态农业企业和村民普遍对生态旅游知识贫乏、对乡村旅游开发价值的认识不全面,对政府的决策意图和政策措施了解不多,乡村旅游的氛围还不浓。村民和游客对自觉保护生态环境资源的意识不强,环境保护意识差,生态旅游资源遭到破坏。

(三)乡村旅游产品内容单一

乡村旅游产品不够丰富,基本都是过境观光旅游,趋同现象严重,参与体验和互动的活动内容少,游客停留的时间比较短,消费项目少。

(四)旅游接待设施和规模参差不齐

度假村、民居旅馆、星级农家乐是生态旅游接待主体,但当前忠县仅有七家三星级农家乐,而且整体规模偏小,发展水平不高,绝大多数农家乐以餐饮为主,配套设施跟不上,服务项目单一,没有突出主题和特色休闲项目,在挖掘本地民俗文化和农家乐知识、带动游客参与等方面做得不够。

(五)旅游专门人才和信息化建设滞后

旅游专业人员的数量和素质有待提高,懂生态学尤其是乡村旅游学知识,能准确把握生态旅游内涵、乡村旅游发展的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严重缺乏。集信息交互、电子商务、网上办公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型网络交互平台的专门旅游信息系统建设滞后。

(六)宣传营销力度不够

对外宣传方面力度不够,游客和潜在游客对其旅游形象感知度较低,虽然“半城山水满城橘”的口号响亮,但其深厚的底蕴缺乏相关产品的支撑。

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做大乡村旅游的几点建议

做大做强乡村旅游,首先要做好“质”。应充分依托忠县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枢纽,抓住扎实的农业基础,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和文化旅游资源,利用三峡库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加快农业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扶持和开发生态农业促进乡村旅游业大发展。坚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山水为依托,以农业为支撑,以生态为根本,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来加快推进乡村旅游的发展,努力建设重庆市乡村旅游示范县,积极打造三峡库区特色旅游目的地。

(一)政府的调控职能,开展多维度的措施保障

①创新体制机制,成立专门的旅游发展领导小组和文化旅游宣传营销中心、招聘懂得生态知识和乡村旅游人才,有计划、有规范进行职业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建立完备的二级管理体系,在主要景区设立管委员会,并充分发挥旅游协会专业分会的作用;②完善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加强旅游安全保障体系建设;③加大对旅游产业的投资力度,强化资本运作;④落实旅游项目建设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切实保护当地的生态农业环境和人文旅游资源。

(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打造特色农业和精品农业

①发展优质农业:立足本地资源禀赋,依托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突出发展高效农业,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完善农业设施,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以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形式发展李、桃、梨、枇杷、葡萄、柑橘等特色水果,种植中药材,大力推广笋竹、茶叶、大米、米酒、豆腐乳等特色农产品,让更多的游客“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做农家活、看农家景”,从而带动“三峡橘海”、“金色杨柳”、“艺术田园”、“低碳竹海”等休闲旅游景区的发展;②发展特色农业:借助独特普观光游、柑橘DIY、举办中国柑橘文化旅游节。③打造精品农业,大力培育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和种植大户,推广“公司+科技+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积极发展绿色和有机农产品,创建农业品牌,推进品牌化经营。努力建设一批生态的农业休闲山庄、农业观光示范场、农业生态体验区,将忠县打造成三峡库区的农产品供应中心和农业生态旅游观光及农业科普教育中心。

(三)深入挖掘生态旅游资源,全力打造有竞争力的旅游品牌

①发展森林生态游,利用忠县得天独厚的森林资源,积极开展观光游、消暑避暑游,借助“忠文化”和森林美景,打造浪漫婚庆旅游专项产品;团体游客还可以借助“忠文化”和美景,根据自身需要组织团日活动、党员活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素质拓展训练等特色活动,达到寓教于游,使之成为凸显忠县文化特色的红色旅游产品;②依托独特的水域生态资源、辅以完备的基础设施,推出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水上观光、休闲度假及运动旅游产品,打造长江上游最大的水上休闲运动基地和游艇基地,开发长江黄金水岸水上运动产品,如魅力江景游、建筑奇观观赏游、游艇休闲度假游、水上运动休闲度假游等活动。

(四)大力发展农家乐,努力打造乡村旅游新亮点

鼓励社会和民间资本投资开发乡村旅游业,进一步完善农家乐的发展优惠政策,依托良好生态环境,用好丰富农业资源,借助特色民俗文化,把“家园”和“田园”相结合,打造一批星级农家乐和建设一批乡村休闲旅游度假区。同时,将农产品转变为旅游商品、将部分农村转变为旅游景区(点)、将部分农民转变为旅游从业者,以旅游开发带动农家乐的发展和农产品销售,实现农旅相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

(五)整合多种营销方式,唱响忠县旅游品牌

篇9

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文广旅局领导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开展防控工作。多次带队到镇村协助村里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当听说村里缺少口罩时,局长第一时间责成相关科室为该村送去200个口罩;只有我们工作人员有健康的体魄,才能保一方平安。当得知镇政府防控人员在工作之余锻炼器材少时,第一时间为他们送去乒乓球案、球拍体育器材。全局包保贫困村贫困户责任人、驻软弱涣散村第一书记、包村乡村振兴指导员、党员干部多次入村、XX村、XX村协助村里做好防控疫情入户走访、排查、宣传等工作,乡间小路留下了他们深深的足迹,村检查点上留下了他们的身影。

模范担当、履职尽责

党员服务队、先锋队冲锋在前,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成立文化市场党员服务队,负责文化娱乐场所的监督管理和服务保障工作。分管局长带队第一时间通知辖区内旅游景区、旅游企业、影院、网吧、歌厅(酒吧)、县民俗博物馆、县图书馆、县文化馆、县体育场、县灯光篮球场等文旅业户和公共文化场馆全面暂停营业。各乡镇文广站、各演出团体、各协会暂停组织一切集体活动。队员们一直忙碌在第一线上,当万家团圆,欢度佳节之时,我们的党员服务队员却在夜路上度过的;当大家都宅在家的时候,他们正在逐家逐户看是否停业,是否关闭,是否有开展聚集活动。面对社区的疫情防控,全局第一时间组织成立党员先锋队,文广旅局系统党员们主动请缨,同全局的志愿者们到所包保XX社区管辖的迪康药业家属楼1号楼和2号楼协助社区开展防控工作,设立党员责任区和先锋岗,定职定责,逐户宣传排查。队员们在排查时发现有的居民家没有人,他们细细研究琢磨,用心写下了这个温馨提示。

我们的党员和志愿者们用自己的耐心和信心,协助社区做好排查、宣传等疫情防控工作。同时到XX社区XX小区5号楼进行走访、宣传、设立检查点,值班值守,详细做好进出登记等。他们每天天不亮看着楼上的点点灯光,披星戴月,站立在寒风中;深夜值守,以寒风为伴,看星光点点,成了他们的日常。他们用自己的初心使命,坚定职守,尽职尽责,勇于担当的精神,守卫我们的家园。

篇10

一、清廉文化建设现状

(一)坚持整体推进与广泛宣传相结合,营造清廉文化建设氛围。将清廉文化建设纳入纪委全会报告重点工作安排,督促全县各地各部门积极开展各类廉政活动,共围绕党纪法规开展学习研讨400余场次,营造浓厚学纪学法氛围;在全县各大屏幕、酒店LED屏、候车厅展板、出租车电子屏等80余处载体上滚动播放反腐宣传标语,利用公交、客运人流大、范围广优势,及时在醒目处设置反腐宣传标语200余条,在**电视频道播放《人民的名义》《国家监察》等廉政影视作品,同时派出11个影视播放队送55场廉政电影到乡村;唱响反腐倡廉声音,全面铺开党风廉政建设宣传,一年来刊登市级以上媒体稿件220余篇次,在全县广泛营造崇廉尚廉氛围。

(二)坚持丰富内容与创新形式相结合,打造清廉文化建设载体。坚持打造清廉文化阵地建设,如县税务局示范点在局机关五楼高标准建设了廉政教育展厅;县审计局积极整合资源,将庭院作为阵地,高标准创建“十进十建”宣传长廊;县文旅局,打造线上视听融合“一日廉洁教育路线图”县纪委监委坚持9年在青少年中心外打造百米廉政文化长廊。开展各类清廉作品征集活动,共征集文学作品类近20篇,书画类30余幅,择优在《楚天文艺》2020年第3期上设置“廉政征文”专栏刊登8篇。县纪委监委撰写廉政小品在全县巡回演出30余场,督促文旅局组织运用“大篷车”“红色文艺轻骑兵”等载体,开展了演出场次达200余场的送戏下乡惠民演出活动,放映达3000余场的农村公益电影放映以及“精准扶贫、文化先行”流动借阅活动,以送戏下乡、大篷车等形式推动廉洁文化入万家。

(三)坚持日常学习与警示教育相结合,构建清廉文化建设常态。县纪委监委深入剖析近3年内我县查处的党员干部严重违纪违法典型案例,并纳入全县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学习内容,同时组织观看警示教育片,教育党员干部知敬畏、知镜鉴。县纪委监委领导班子成员带队分成12个宣讲队到全县各地各单位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宣讲《政务处分法》,充分发挥了警示教育治本作用。除此之外,县纪委监委坚持在重要时间节点群发廉政短信,并组织全县各地各单位利用支部主题党日、中心组学习、节前会等活动,学习中央、省、市、县关于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等典型案例的通报,引导全县党员干部树立廉洁过节意识,筑牢廉洁从政思想防线。

二、主要存在问题

(一)思想认识还不够。少数领导干部没有充分认识到清廉文化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基础性地位,不愿在清廉文化建设中投入过多的精力和资源,重业务工作轻廉政文化建设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制约了廉政文化建设深入开展。

(二)形式内容比较单一。少数单位一些单位把清廉文化建设等同于一般的宣传教育活动,抓亮点特色意识不强、视野不宽、办法不多、力度不大,缺乏生动活泼和群众喜闻乐见的素材与活动形式,形式内容较为单一。

(三)清廉氛围有待加强。在建设清廉校园、清廉企业上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校园、企业清廉氛围还不够浓厚。

三、下步建议

第一、要抓合力建机制,进一步完善廉政文化体制机制。廉政文化建设又是一项系统性、整体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凝聚合力、完善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第二、要抓平台造氛围,进一步拓展廉政文化工作载体。要积极拓展廉政文化建设的平台和载体,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