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营销实训范文
时间:2024-02-29 18:07: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产品营销实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 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农产品网络营销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和江苏省田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具有多年合作经验的校企合作结对单位。鉴于田娘公司的农产品资源和苏州农学院的学生实训需求,连锁经营专业的学生直接参与企业一线网络平台的营销,试验一种新的校企合作模式。
农产品网络营销是农产品在销售环节中利用互联网资源,通过网络技术对销售信息进行,依靠农业企业的产品资源和物流配送体系,为企业推送品牌、联系客户、开拓渠道并最终达到最低成本最有效销售农产品的目的。
江苏田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生产有机肥料、专业生产有机农产品的特色农业科技企业。公司通过全程施用深处理马粪等有机肥料,在全国率先实施了有机大米的种植,并且通过二维码等技术手段对稻米生产过程进行追溯,实现了食品安全化和农产品有机化。
随着企业的发展的脚步,加上国内对食品安全的担忧和对有机大米需求猛增,原先传统的线下销售渠道显得力不从心,逐渐成了产品销售的一个困扰。因此田娘公司开始着手布局网络销售渠道,力争用互联网思维和网络营销手段打通整个销售环节的死穴。
苏州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实训教学进行试验性改革,让学生直接参与田娘公司的网络营销,全部面向一线的网上销售平台,这样既降低了公司的营销成本,又为学生提供了最直观的实训模式。
现代农业早已经由传统的粗放式生产经营向集约式生产经营转变,而作为一种新的营销方式,网络营销是最适合互联网时代的,它可以最大限度的整合农业资源、降低生产销售成本、提升产品竞争力。但学生在实训过程中,通过直接参与运营并对田娘公司的网络营销越来越深层次的接触和分析,逐步发现了在农业企业的农产品网络营销中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正影响着产品的销售和企业的发展。
2 校企合作模式下农产品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的落后
田娘公司一直采用签约合作社的模式来打造有机化的农业生产,而农村互联网的发展滞后性严重制约农产品网络营销。苏州虽地处长三角发达区域,但农村的网络基础仍相对薄弱,大量农户的生产并没有实现全程信息化,而地方政府和农业企业对网络基础设施的投入并不是很积极,这种互联网环境对整个农产品生产销售的全程信息化非常不利。
2.2 农民互联网思维方式的滞后
签约农户大部分基本不具备互联网思维,信息接收和掌握较差,具备先进信息思维的“新农人群”尚未普及,整个互联网时代的思维方式并没有得到切实的下沉,信息技术发展的滞后必然会制约终端的农产品网络营销。
2.3 农产品网络营销本土站点质量不高、数量较少
目前江苏省内较为知名的农产品网络营销平台就是江苏省农委开发运营的“江苏省优质农产品营销网”,该网站产品的种类分布和价格都不具备优势,流量和销量基本处于劣势,因此该网站对企业的省内各地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带动作用极其有限。
2.4 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不高
标准化、易配送是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基础,虽然田娘公司在品牌建立和标准设定上已经实践多年,但互联网时代标准化的提升让原先的传统模式显得落伍,因此公司的产品在品牌、生产、包装、销售、配送等方面的标准化急需大幅加强。
2.5 农产品天生的互联网特性缺陷
互联网对于某些商品如服装等具有天生的适应性,但农产品却先天不足。农产品生产分散、单位成本高、季节性强、附加值低、仓储物流成本高等因素对其网络营销构成极大的不利影响,通常认为商品的毛利率低于30%时不适合做网络营销,而一般农产品的附加值只有10%左右,而其物流成本却比其他商品高出至少30%以上。
2.6 学生的实训能力与企业实际需求的差异性
作为基于校企合作的一种实训模式,由学院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训需求为企业提供低成本的人力资源,而企业则为学校和学生的实训提供丰富的产品和渠道资源,本来可以达到一种双赢局面,但实训当中却大量存在着学生的理论知识与企业的需求不相匹配,这种差异性是校企合作模式里长期存在的一种矛盾。
3 校企合作模式下农产品网络营销的优化
3.1 推进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必须由政府来主导农村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继续推进国家的“金农工程”和“数字农村”,考虑农村的实际特点和需要,全面建立集约化的农产品网络营销合作社模式,避免重复硬件投资,实现资源共享,为农村和农民的全面网络化创造完善的硬件条件,尽可能的实现农村免费上网等战略性公益项目。而作为农村网络工程的直接受益者,农业企业和农村农户更应该积极参与网络的建设,共同完成农村互联网基建工程。
3.2 传导给农民以互联网思维
在农产品生产和营销的网络化过程中,农民的互联网思维方式极其重要。农产品上游生产渠道中的信息采集和农产品溯源等重要信息都必须要一线农民直接参与,因此必须采取各种传导手段如网络知识培训、合作社技术扶持等形式,在农民群体中形成“信息技术才是最佳生产力和最佳赢利点”等意识,逐步提高农民群体的互联网思维,改变农民的生产方式和价值观念,鼓励农民使用电脑、手机等互联网终端,积极打造信息化群体和数据库,从源头上促进农产品网络营销。
3.3 提高农产品网络营销平台的质量并积极导入流量
农产品网络营销平台首先要尽可能整合当地的特色农产品,及时更新产品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深层挖掘和再次开发;其次要不断改善营销平台的用户体验,增加平台的吸引力和流量;其三,平台应具有鲜明个性和品类特色,比如可以借鉴“特色中国”的运营模式,打造一个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业频道。
3.4 必须制定农产品的标准化体系
通过政府的行政手段对县区农产品资源进行整合,实施“县域捆绑”的整体营销策略。用“标准化倒逼机制”促进生产、包装、营销等各个环节的标准化,全面打造网络营销的整体品牌。比如“遂昌模式”即是通过合作社和第三方网络营销平台模式,用最低成本、最大程度、最专业化来整合县区的农产品资源。
3.5 完善农产品仓储和配送体系
仓储和物流配送是网络营销的最终落地,也是整个农产品电子商务中最大的瓶颈。它的效率高低和安全与否,直接关系到农产品网络营销的成败。目前大部分的农产品终端配送是由第三方物流公司完成,而农产品本身的生鲜特点,极大增加了配送环节的难度和成本。根据对田娘农产品的网络销售经验:考虑运营成本和后期物流成本,只筛选出那些利润率超过35%的产品,比如高端有机米、有机蔬菜、高附加值的“喜米”等,才可以抵消终端的配送成本。而其他基础农产品最终的解决之道在于将“物流转变为数据流”,通过大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将大量农产品在网络订单下达之前就配送至各地仓储中心。
3.6 高校与企业的融合模式
长久以来,高校的教育机制由于教材滞后、过于注重理论、实训条件不完善等与企业的需求严重脱节,我们可以采取“一进一出”模式来解决,让老师和学生走出去直接面向一线岗位,让企业技术人员走进来直接上讲台,苏州农学院和田娘公司通过这种全融通的校企合作模式真正实现了学院和企业的资源共享。
4 结束语
农产品虽然有诸多不具备网络营销的局限性,但却是电子商务领域里最大的一片蓝海,通过解决其中成本、仓储、物流等问题,必将成为网络时代的下一个热点。而校企合作是高校和企业一种很好的资源共享模式,通过让学生直面企业产品网络营销的一线,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在农产品网络营销的领域里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 李玉清.农产品网络营销发展与展望[J] .农业网络信息,2014,11
[2] 任政昕,王洋.关于农产品网络营销的思考[J] .福建农业,2015,01
[3] 钟远涛.《网络营销》课程的实战型教学尝试[J] .电子制作,2015,02
篇2
1.“多渠道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
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创新了“多渠道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多渠道”是指学校渠道与企业渠道并存、课堂内渠道与课堂外实践渠道兼容、教师指导式的培养渠道与学生主动实践体验渠道共享。“开放式”是指专业建设以及学生培养过程是无障碍、敞开式的,企业专家参与专业标准的设计、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及教材的开发,兼职教师介入课堂内外的教学过程,企业专家参与对学生的评价过程。
2.“多重层级模块式”课程体系
专业建设中根据营销职业岗位需求,按照人文素质模块、专业基础能力模块、岗位链接技能模块、专业拓展能力模块、岗位实习模块五个层次设置课程,该成果获得湖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3.“校中厂”“厂中校”的实践教学
本专业通过将湖南省茶业有限公司、湖南春华食用菌有限公司、湖南供销电子商务公司引入校园,由学院与企业共同出资入股建立了经营面积达800平方米的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农产品营销实训基地。基地实行共同经营,学院出场地,企业出资金、设备、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方法,学生担任员工从事实际业务,初步形成了“校企一体”的运行机制,实现“校中厂”“厂中校”的办学格局。
4.工学结合进行订单培养
如“湘茶班”根据人才培养过程中,将整个学习过程分为课堂学习与湖南茶业有限公司下属企业岗位实践两个过程并交替轮流进行,具体安排见表1。实现“学校即企业,教室即车间,教师即师傅,学生即员工”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学生毕业时由公司和学生进一步作双向选择后到公司就业。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效
1.提高了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能力
(1)为涉农流通领域培养了大量营销人才
营销能力培养与具体产品结合的“多渠道开放式”工学交替营销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实现了专业建设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使该专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从2010年的实际到校206人增加到2014年的312人;2010年到2013年,为涉农企业输送高素质的营销技能人才从147人增加到的289人。
(2)为行业提供多样化的专业技术服务
教师服务行业能力得到提高,为省里多家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的品牌推广策划项目。2012年专业教研室由省教育厅授权,主持了湖南省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技能抽查标准的制定工作,以及湖南省中职学校市场营销师资培训标准的制定任务,目前已由省教育厅结集出版。
(3)积极开发行业标准规范行业行为
该专业教研室连续几年相继承接了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局有关农产品的经营管理规范,如《食用农产品连锁经营通用规范》、《茶叶连锁经营管理规范》、《食用菌连锁经营管理规范》、《冷鲜肉连锁店经营管理规范》等湖南省大类农产品的经营管理规范的地方标准的制订工作,上述4个标准已由省技术监督管理局公布推广使用。
2.创新了校企合作的途径和方式
(1)通过校企合作创新教学方法
通过合作企业在学院举办多样化的主题活动,来提高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如:唐羽茶叶多次在学院举办“茶文化进校园”的主题活动,通过茶叶知识的抢答,茶席展示、茶艺的表演,校友工作经历展示等方式,不仅让学生了解茶文化,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一个锻炼和展现自我的机会,感受到榜样的力量,丰富了以往相对单调的课堂教学模式。
(2)创新教学考核和评价模式
学生进入企业实训,实训期间由企业指导老师对其成绩进行考核,考核的结果作为学院评定学分的依据。如2010级学生《推销与谈判》课程实训在农博会进行,其实训考核成绩由出席农博会的企业专家予以评定。对于订单班学生,由相关企业协助学校对整个培养过程进行管理,由企业在最后一学年开设的与岗位工作密切相关的课程由企业专家自主考核,学校承认考核成绩。
3.推动了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达到较高水平
先后建设了农产品营销实训室、大类农产品商品实训室、茶艺实训室等仿真实训室,形成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使学生接触先进的企业文化,感受职场氛围,并按照企业要求规范学生的仪容仪表和行为,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2)校外实训基地不断拓展
合作企业数量从几家增加到了十几家,类别也更趋合理。着重开发了茶叶企业和菌类产品企业、蜂产品企业,建设了湖南省茶业有限公司、湖南君山银针茶业有限公司、湖南白沙溪茶厂等15个校外实训基地,每年为在校生提供310个现场真实训练与顶岗实习的岗位。在已有的校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依托在我省每年举办全国农博会会展的契机,在会展期间参与企业的布展、参展、推销、洽谈的整个过程。
4.较大地提升了专业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有一批具有较强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专家或有特殊技能的人员成为专业的兼职教师,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时占专业总学时的40%。专业还实施了“双专业带头人”制,聘任了湖南省茶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担任农产品市场营销专业带头人,改善了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
5.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经过几年的实践,学生素质不断得到提高。在2011年在全国高校“创意、创新、创业”大赛决赛获特等奖;2013年在全国中华茶艺技能大赛”中获全国二等奖,2015年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高职组市场营销技能赛”中获团体二等奖的好成绩。通过毕业调查的数据表明,2013届农产品市场营销毕业生对口就业率95%,初次就业率达到99%,其中订单班湘茶班毕业生共计47人,对口就业率98%,初次就业率达到99%。毕业生起薪明显提高,2013届湘茶班毕业生工作起薪基本达到2000元以上,高收入者的比例也明显增加,月收入达到4000以上的达到10%以上。改革后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大大提升,就业率与就业质量都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为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建设为湖南省名牌专业提供了依据,更是为农业企业输送了高素质的应用型营销人才。
三、改进措施
1.课程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
目前,本专业体现高职教育理念与特色、与农产品营销实际工作相结合的优质课程及相关教学资源的开发还没有全面铺开。
2.师资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在农产品流通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和在职业教育领域处于领军地位,具有国际视野的教学名师的培养都需加大力度。
3.社会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示范引领作用有待进一步提升
篇3
关键词:崇阳县;农特产品;网络营销;问题;对策
1.崇阳县农特产品及其营销推广现状分析
湖北省崇阳县四周环山,中部平畈,素有“鄂南粮仓”的美誉,该地区农产业加工品种丰富,盛产雷竹笋、小麻花、野桂花蜜等37种名优土特产,该县农产品加工企业有98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6家,农产品加工年总产值达50亿。该县按照“一宗农产品、一家龙头企业、一个加工品牌”模式,扶持加工业做大做强,力促农产品由原料供应型向加工增值型产业转型。其中,“三普”蜂蜜获中国地理标志,“天城”牌优质米、“三普”牌蜂蜜、“瑞发”牌雷竹笋等4个产品获绿色食品标志,“众望”小麻花获中国驰名商标,品牌效应逐步显现。随着消费者对品牌农产品的需求愈加旺盛,品牌农产品的市场空间逐步扩大,为了推广该县农特产品,该县积极组织及参加各类社会活动及展销会,以期打造崇阳农产品品牌优质形象。2016年5月15号,“舌尖上的湖北•厨兵团”走进崇阳,消费者影响强烈、2016年10月28日至31日,第十三届农博会在武汉举办,崇阳农特产品受到热捧,销售额达90万元,达成意向性投资订货协议12个,订货金额达1800万元。通过这些活动的推介,充分展示出了崇阳名优农产品特色,促进崇阳农产品产销两旺。崇阳县农特产品营销推广初见成效,但其在网络营销方面仍较为落后。
2.崇阳县农特产品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分析
2.1网络营销意识缺乏
崇阳县许多农特产品企业还处于网络营销初级阶段,企业网络营销意识落后,相应知识贫乏,营销手段单一。部分规模较大的农特产品企业有自建网站,然而网站活跃度不高、营销推广效果甚微;部分小微型农特产品企业或个人利用微信、微博等进行推广与销售,但是营销手段没有针对农特产品的特点;部分企业在做搜索引擎优化时,由于对所销售的农特产品没有准确的产品定位和用户定位,导致搜索引擎优化效率不高,精准度不强。
2.2品牌资源整合滞后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极度渴望安全健康的农产品,在农特产品的选择上则倾向于选择优质农产品。农特产品在进行网络营销的过程中,具有品牌影响力、绿色纯天然、无公害、易配送的有机农产品更容易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但是由于该县农业生产体现出分散、规模小的态势,许多农特产品生产及加工的个人和企业都是各自为政,导致该县农特产品品牌资源整合滞后,缺乏联动协作意识,品牌杂乱,知名度很小,最终导致难以被国内、国际市场认同,甚至存在着鱼龙混则、真假难辨的三无产品,使得整个区域的农特产品都受到牵连。
2.3网络营销人才紧缺
农特产品的网络营销人才不仅要具备计算机网络知识、网络营销技能,同时还要熟悉产品的特点与性质,网络营销人才匮乏成为农特产品企业面临的普遍现象。“众望小麻花”在天猫超市、京东超市及淘宝店铺都有销售,且销量可观,但受制于电商人才缺乏,只能成为供应商,没有运营自己的天猫旗舰店。而“三普蜂蜜”在天猫中开设旗舰店,也由于网络营销人才的缺乏,运营效果欠佳。受限于农村的经济条件,很难招聘以及留住有经验的网络营销人才,制约了崇阳县农特产品品牌推广及销售渠道拓宽,影响了农特产品产业发展。
3.崇阳县农特产品网络营销策略分析
3.1加强宣传引导,改变农特产品营销理念
首先,要重宣传,应大力开展网络营销知识宣传,创新方式、变化形式,利用微信、微博公众号等向农特产品生产、加工的个人和企业普及网络营销优势,介绍网络营销工具与方法,引导农特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改变固有营销理念,向其介绍先进案例,营造浓厚的网络营销氛围;其次,要树典型,根据农特产品特点,提供网络营销技术支持,帮助开展“线下+线上”营销推广活动,拓宽营销渠道,从而树立农特产品网络营销成功典型,开展学习典型企业先进经验的方式,以点带面,改变原有的营销理念。
3.2整合优质资源,释放农特产品品牌效应
借助“互联网+”思想,依据崇阳县农特产品品牌近况,将有实力、有商标、有合作根底的企业整合为一致品牌。该县小麻花是当地影响力最大的农特产品,但小麻花品牌杂乱,管理困难,县级政府在推进品牌整合上做了许多工作,以湖北众望科工贸公司为龙头,集合全县40余家麻花生产企业,统一“众望”品牌进行销售,使其品牌的影响力、竞争力都得到了较大提升,取得了良好的品牌效应。该县应积极探索区域内的优质资源,整合区域内各类农特产品的优质资源,使区域品牌与企业品牌协同发展,既便于网络营销的开展,又能为个人和企业极大地节省运营成本,应积极引导加工企业树立品牌意识,开发新产品,释放农特产品品牌效应
3.3创新体制机制,造就人才培育良好环境
吸引和培养崇阳县农特产品的网络营销人才,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同高校电子商务相关专业进行合作,联合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吸引高等院校在当地农特产品加工企业建立电子商务实习实训基地,为企业提供网络营销服务,通过高校带动,培养当地的网络营销氛围。同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大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网络营销培训,进一步提高农特产品生产、加工的企业和个人掌握网络营销知识。多措并举,以良好环境培育和汇聚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京福.“互联网+”背景下河南省农产品电子商务策略研究[J].物流技术,2015(10上):32-34,41.
[2]朱兴荣.基于“互联网+”的农特产品营销模式创新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10):95-97.
篇4
“工学交替”不仅是学生在学校和在工厂的时间与空间上学习交替,更是学生知识与能力提升等教学内容的不拘形式交替;“能力生态”不仅是一种能力培养目标,更是一个能力培养过程,“生态”的落脚点重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鱼渔双授”教育模式解读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工程系“鱼渔”双授的教育,是指按照“生产科研生态流程”细分出的“行业(企业)、技术链、人才链”与“教育教学生态流程”细分出的“专业(方向)、课程链、能力链”所需的育人元素,校企双方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并传授掌握与应用“知识、技能”的方法,既给“鱼”,又给“渔”。
第一,实践教学“三合一”。在理实一体课程教学上,以厂校融合式“教学车间”平台为载体,通过将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基础技能和综合技能训练,同时利用生产性实训。达到“学做合一”;在企业顶岗环节通过任务实操与轮岗训练相结合,将专业课引入企业开设,对学生进行岗位技能训练,达到“产学合一”;在企业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试验环节通过岗位实践与技术服务,重点培养学生创业就业能力,达到“双业合一”。
第二,课堂教学“生产化”。按照建设任务要求及开放办学机制,学院对现有校内实训基地进行整合与扩建,以便更好实现“厂校融合”中的“校中厂”。首先将三个基础实验室整合序化为“基础实验中心”;其次重点扩建整合了“农产品深加工实训车间”。其中与杭州茗宝食品有限公司共建“功能性食品加工实训室”:再次整合了“产品质量分析实训车间”等。功能性食品加工实训室是示范专业与杭州茗宝食品有限公司联合共建的,专业为茗宝设计开发“茶爽口香糖”配方,并提供技术路线,企业将“中试车间”建到学校,出租给学校使用。学生平时上课内容就是企业实际生产工序,“加料……浇注……成品”等程序与企业一样,只是规模缩小了一点而已。2008年11月在该基地,学院发起并承办了全国高职高专首届生物技能大赛。
第三,实践育人“厂中建校”。按照“对接就业岗位”原则,依次建立“经贸东茶基地、经贸杭茶基地及柯城名优农产品网销推广基地”,分别对应工艺实施岗、品质控制岗及产品营销岗。这些基地由学院与东方茶业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共建,位于绍兴滨海工业区,每次可以接纳一个班学生顶岗实训。在该基地中,学院与企业“共同研讨学生实习实训计划”,学生进入工厂,第一件事就是接收企业为期一个礼拜的“岗前培训”,企业兼职教师与一同驻扎在基地的专任教师共同给学生开展《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实训》课。真正实现“融课入厂、厂中有校”的边工边学新格局。
第四,服务社会“平台化”。应用工程系通过社会服务平台的搭建服务社会,以此锤炼师资团队,提升治学能力。几年来,先后构建了技术培训平台、技术服务平台、职教服务平台三大社会服务平台立体化服务区域内新农村建设、企业技术攻关和国内同类高职院校。在技能培训平台,依托供销合作社系统,推进“农民点菜,学院送餐”科技下乡服务工程,推出《茶叶生产技术培训》专题教育片和《新型茶农培训系列丛书》,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人才培训活动和企业培训活动。截止到2012年2月,累积培训新农村人才1200余人。在技术服务平台,依托农产品加工专业优势,开展以“茶加工技术”为主线的企业技术服务,先后为当地企业开发新技术,如为浙江省武义中茗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细胞破碎制茶机械及制茶工艺》等。在职教服务平台,利用创办全国首届生物技能大赛的影响力,承办全国性教材建设研讨会及师资培训活动等,加强与省内外高职院校的交流与协作。
“鱼渔双授”成效显著
通过“鱼渔双授”的教育模式,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人才培养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社会企业输送了很多优秀人才。
第一,专业课程精品化,为培养人才打造了首要条件。经过三年多的探索与改革,两年多的建设与实践,学院在专业课程建设上取得令人鼓舞的成绩。《天然产物生产与实训技术》于2010年5月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农产品深加工与创新创业》于2011年2月被评为浙江省精品课程;《天然产物生产与实训技术》课程改革方案被列为2009年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一类项目。该教材被列为2009年浙江省重点建设教材;《农产品深加工与创新创业》教材被列为2010年浙江省重点建设教材,且该门课程为2010年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一类项目“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改革与实践”重要建设支撑体系。
第二,技能培训平台建设完善。示范专业群在浙江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浙江省科技厅、杭州市工商局等组织机构大力协助下,积极开展企业人员技能培训和新农村建设人才培训活动,体现出技能培训服务辐射面广、专项性强的优势。自2009年暑期以来在浦江、安吉、江山、海宁等多个地区先后开展了茶叶加工工、庄稼医生、农产品经纪人、食品安全、农产品网络营销等培训活动,帮助农民实现创业与致富,提高了农民的科学意识。为更好的服务新农村建设。扩大服务区域范围,2011年初学院录制了《茶叶生产技术培训》专题教育片,并编写了《新型茶农培训系列丛书》(2011年12月出版),拓展了技能培训的模式,并且进一步推进了技能培训平台的建设。
2010年凭借专业优势,学院先后面向杭州市工商系统举办了杭州市工商系统食品专业知识(食品分析检测)培训班,面向全省企事业单位举办了浙江省科技厅第六期色谱技术及应用培训班,对22家企事业单位的人员开展相关技能培训,并与杭州市工商局、浙江省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管理办公室达成了长期合作意向,专业知名度得到显著提高。
第三,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指导。示范建设以来,专业教师积极通过科研、顶岗实践等方式提高自己的技术服务能力,示范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已经从基本的技能培训上升到了技术攻关、成果转化。
从社区到企业,从科普宣传到技术合作,从“个人洗脑充电”到“企业强身壮体”,专业教师通过各种不同途径开展技术服务,并在服务项目实施中促进教师个体能力的提高。学院与文晖街道、兰亭等社区开展的科普宣传以实用、适时和解惑为原则,逐步形成具有社区特色、自成体系的社区科普宣传服务模式。农产品技术咨询中心的建立进一步拓宽技术服务渠道,为企业人员、社区居民、
创业农户提供了专业性的建议,在学院生物与食品技术综合实训基地内设立了咨询中心办公室,并借助咨询中心网络平台(省略)实现多方位的交流与学习。
校企双方共同组成技术开发团队,在生物技术应用、功能食品开发等方面合作,实现校企双方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的共赢。如学院参与了浙江省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创新项目《脂溶性茶多酚绿色制备及在食品中的应用》等攻关团队;与武义中茗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技术项目,已实现技术成果产业化;与杭州茗宝食品有限公司(瑞雀茶终端产品研发)、永嘉县科学技术局开展的技术合作进展顺利,建设天天滋补网和中国滋补网帮助企业开拓产品的网络营销新渠道。其中瑞雀茶终端产品的制备工艺已应用于实践性教学当中,展现出产学研并举,校企合作共发展的新局面。
现在,许多企业到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寻求技术开发。2010年学院参与浙江省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茶资源高效利用新技术与跨界产品开发研究》等3个项目的合作研发;2012年与浙江大学、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等单位编写《茶叶经营管理师》职业技能培训标准。
篇5
一、农业高校建设电子商务专业的重要性
1.既了解农业产业,又懂电子商务的人才比较缺乏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更新,人们的消费者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电子商务已成为现代企业经营战略的一部分,企业为了增强自身实力,拓展业务渠道,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在农业领域,电子商务对人员素质的要求有其特殊性,需要一大批既精通网络技术又熟悉农业经济运行规律的复合型人才,但长期以来国内对农业信息网络人才的培养不够重视,投入经费少,农业及农产品贸易方面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十分缺乏。
2.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首先,电子商务可以实现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的对接。其次,电子商务可以丰富城市居民菜篮子、便利和拉动消费。再次,电子商务有利于促进农产品流通和农民增收。因此,电子商务可以较好地解决我国农业“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实现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的对接,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不仅可以打破传统的产销模式,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还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3.专业结构调整的内在要求
随着我国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及生源的竞争日益激烈,再加上我国历来的传统观念的束缚,很多学生及家长对现在农业需要的人才不太了解,认为农业高校培养的大学生毕了业就是去农村种地,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因此,农业高校的生源一直不太受欢迎。为了摆脱这个局面,一方面农业高校要加强宣传,强调其特色和人才培养模式,另一方面要改革现有专业结构,增加一些和网络经济时代紧密结合的专业,电子商务专业就是其中一个专业。发展电子商务专业,既可以为广大的农业高校吸引更多生源,获得竞争优势,又可以解决新兴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的应用后所出现的问题,为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管理决策支持。因而,培育顺应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时代所需要的技术加管理型的大学生,是我国广大农业高校所面临一项紧迫工作。电子商务已成为我国建设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成为提高农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率的有效手段,成为促进农产品资源要素的流动,降低交易成本,赢得资源配置优势,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发展电子商务专业,一方面可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绿色农业和品牌农业,具有极大的价值和作用;另一方面,可以为农业高校吸引生源,保持长远的竞争力。
二、农业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目标
目前,国内开设电子商务的农业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由以前信息与计算机科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拓展而来,这样的电子商务专业主要分布在计算机学院、信息学院或数学学院,强调电子商务中涉及的技术问题,如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网站的构建和后台的维护,重点培养电子商务系统开发、设计的技术人才。二是从管理科学与工程或工商管理专业发展而来,这种类型的电子商务专业分别在经济管理学院或商学院,主要偏重于网络环境下的商务应用,如电子商务交易模式,电子商务企业管理,网络营销策略等。电子商务专业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一门专业,与计算机科学、物流管理学、市场营销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统计学等都有一定的联系。农业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农业企业或农业龙头企业输送懂电子商务的相关技术人才、懂企业经营管理的综合性人才,为信息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快速应用提供充分的人才保障。农业高校应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需求及本身特色,对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和培养目标进行调整,在农业电子商务领域进行改革和创新,强调农业和电子商务的紧密结合。农业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具有“农业”的典型特色,在课程设计上,不仅使学生掌握一般电子商务的知识,而且要强化涉农课程,开设农业和电子商务紧密结合的课程,农业高校的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要为建设农业电子商务服务。三、农业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电子商务专业人才方向定位不清晰
农产品电子商务与一般电子商务虽有相同之处,但差异很大,这是由农产品本身的特性决定的。因此,一般高校的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模式和课程设计体系,不适合农业高校,农业高校要突出自身的行业优势。在电子商务专业定位上,农业高校首先应强调“农产品网上贸易是其电子商务专业的方向、网络技术、系统开发技术是工具”的准则,加强网络技术、系统开发技术与农产品网上贸易的结合,加强二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有机整合,农产品网上贸易是现在农业发展的一个方向,网络技术、系统开发技术是农产品网上贸易顺利进行的基础,网络技术、系统开发技术的应用能提高农产品网上贸易的服务质量、物流管理水平等。农业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既培养具有电子商务管理理论,又懂电子商务技术和系统开发,同时又适合现在农业发展需要的综合性人才。
2.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不好
虽然电子商务已发展多年,但学术界关于电子商务和农业结合的研究目前还比较浅显,国内农业高校对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的随意性很大,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很多农业高校没有根据农业行业的特点培养专门从事农业领域的电子商务人才,而只是将一般高校的电子商务课程照搬过来,没有经过加工处理,体现不出农业电子商务的特色,使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设置成为一个大拼盘。如客户关系管理、物流管理等教材都是其他专业现有的,而不是专门根据农业电子商务的特点来设计。二是课程安排上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必要的农业领域的案例教学和农业电子商务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3.电子商务专业师资力量薄弱
现有农业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师资大多数从计算机、信息管理、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专业调派,通常阅读以往出版电子商务的教材来讲授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缺乏对农业和电子商务的深入、全面了解,使得不少教师在从事教学时,往往按照原有的教学经验与内容对学生进行授课,只能片面完成单科课程的教学工作,无法系统地向学生传输农业电子商务的专业知识。另外,由于教师比较缺乏农业企业的实际管理经验,很难将农业企业案例与电子商务进行有效的融合。
4.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未能很好对接
随着信息技术和现代农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涉农企业正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对农业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较大。虽然农业高校已开设电子商务专业多年,但相对于金融、会计、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一直较低,企业需求与农业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较大差异。
四、改进和完善农业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建议
1.明确培养目标定位,突出农业特色
农业高校要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适应电子商务时代的应用型、复合型的农业电子商务人才为目标,引导学生走上农业行业电子商务发展之路。农业电子商务是以传统农业为基础,利用电子化手段开展的电子商务,是行业增值服务和商务平台的紧密集成,充分挥互联网在信息服务方面的优势,将传统农业服务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使电子商务在农业领域真正进入实用阶段。
2.加强课程体系设计,突出实践
农业高校可以构建与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使学生的实践技能脚踏实地,逐步提高,要让学生动手体会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电子商务流程的基本概念,如网站设计实训,可以安排在随堂教学时间内,但主要是在第一学年的实践学期进行集中训练,要让学生动手训练电子商务技术与业务技能,如电子贸易流程模拟操作、SQLServer 2000数据库、JAVA项目实训的训练等,要强化学生动手建设电子商务平台的能力,如电子商务系统分析、设计与实施、企业信息化平台应用的训练等,从而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增强核心竞争力。
3.巩固电子商务教师队伍,突出创新性
农业高校要多引进一些来自于海内外着名大学的优秀学者,另外,要加强对本校电子商务专业相关的师资队伍的建设,努力促进相关专业教师的理论水平的提升,大力扶植有潜力的青年教师进行国内外的访学或者攻读学位,鼓励教师到涉农企业交流。只有这样,电子商务专业才能与时俱进,确保电子商务教育与电子商务的实际发展同步,把握电子商务的最新发展动态,有利于造就大批适应未来电子商务应用的人才。
篇6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网民人数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企业瞄准了网络消费群这一庞大的市场。这些企业利用网络开展的电子商务活动因其成本低、效率高,获得了巨大的利润。据调查显示,仅网上购物一项,2010年全年产生的交易额达1.61亿[1]。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产品资源丰富,分布广泛,但农产品流通渠道差强人意。借助电子商务的优势,则能够消除传统商务活动中信息传递与交流的时空障碍,有利于实现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提高农业企业运营效率,增强市场竞争力。在政府的推动及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下,近年来“三农”电子商务应用发展迅猛。相关资料表明,目前我国涉农网站近1.8万个,农村网民到2011年6月已达1.31亿,占整体网民的27%;截止2009年底近20%的农村网民在过去半年内访问过农村、农业类网站,网民中农、林、牧、渔业劳动者浏览并利用农村、农业类网站的比例已达到42.7%;越来越多的农产品经销商、农民已开始尝试通过网络获取农业相关政策、种植生产技术,了解农产品市场信息乃至销售农产品。根据人事部对人才市场需求状况的调查,电子商务已是近年来招聘单位需求最旺的岗位之一,但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缺口较大,农业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缺口尤甚。这是因为农业电子商务的应用者主要是政府相关部门及农业农头企业。农产品的生产者农民由于受自身信息化水平及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所囿,直接参与电子商务活动的可能性不大,所以农产品的网络销售一般由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或农民经纪人承担,而这一部分人中能长期专门从事农业电子商务活动的人才也不多。鉴于此,农科类高职高专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的农业电子商务专门人才,应能适应“三农”电子商务的要求,掌握高素质的实战技能,具有服务于“三农”的信念。农科类高职高专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应围绕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并结合农业院校的发展特征,进行探索和实践。
二、农科类高职高专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内容规划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凝练与确立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是电子商务专业建设中人才培养的一个必要前提。培养目标确定后,才能制定和设置专业课程体系,组织教学活动,以适应我国高等教育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总体要求,使电子商务教育更加符合社会需求。根据教育部对高职高专的人才规划,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型人才”。可见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是高职类院校人才培养的关键。由于电子商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结合农科院校“服务‘三农’”的发展特征,农科类高职高专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为: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信息化发展需求,面向广大中小型企业尤其是农业企业及农民的商务领域,培养具有一定的经贸理论知识、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能熟练应用最新的信息技术,开展商务活动的复合型人才。概言之就是综合素质优良、专业特长鲜明、适应电子商务类岗位要求的高素质技能性人才。农科类高职高专电子商务专业培养出的人才能从事的岗位领域具体包括三个方面。①技术和开发领域:网站网页制作、网页管理、程序设计等等。②管理和市场领域:电子商务咨询、网站筹划及电子商务条件下的网络营销专业人才。③战略管理:开发经理、电子商务发展战略、制定并实施电子商务方案规划。这三个方面的就业岗位领域应面向“三农”电子商务市场,故在课程体系设计及实践教学中应侧重“三农”电子商务应用及发展。
(二)课程体系的设置农科类高职高专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首先应考虑农业院校的发展特征,以服务“三农”为基本目标,故电子商务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中也应将“三农”的需求作为重要内容。电子商务类主干课程包括计算机应用类课程、经济贸易类课程和电子商务专门化课程三大类[2]。计算机应用类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数据库技术,计算机网络基础,网页设计与制作,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Flash制作等。经济贸易类课程主要包括:经济学基础、会计基础、企业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基础、物流管理、农产品市场营销学、农产品贸易实务、涉农企业物流管理、国际贸易等。电子商务的专门化课程包括:电子商务概论,电子商务法律与法规,网上支付与结算,商务网站建设与维护,农业电子商务案例分析,农产品网络营销与策划等。课程体系中课程教材选用优秀教材,如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并随时关注教材的更新及其他优秀教材。
(三)实践教学的实施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须注重学生的高技能,即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农业院校的人才输送主要面向农村及农业企业,这更要求学生具备高素质及高技能,能真正为农村及农民创造价值。故农科类高职高专电子商务专业应大力进行教学改革,从传统的“理论加课堂”教学的方式走出来,增加实践环节比例,提高学生的实战技能。实践教学一般可分为三步走。第一步建立校内电子商务实训室,充分利用各种模拟软件(如“电子商务模拟实验室”)及校外互动平台(如各类大学生创业就业模拟实习网站),进行电子商务各环节的模拟实践,让学生了解实践的各个环节,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第二步在各课程学习中增加实践周,让学生与地方企业合作,参与电子商务应用各环节的运作或帮助企业进行电子商务化应用,例如:与地方农业企业合作,开展电子商务活动;与农民合作,开展地方特色农产品的网络营销等。通过这一实战环节,学生对农业企业电子商务应用会有真实直观的认识。第三步即让学生完全脱离学校及教师,进入企业主要是农业相关企业进行为期一个月或一学期的实习。通过这一实习环节,可锻炼学生的综合实战技能,为将来服务“三农”电子商务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师资队伍的建设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农科类高职高专电子商务教师选用及培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选聘优秀人才。除常规专业教学需求教师外,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在于引进学科带头人一级的教师,同时要引进高层次的学科建设紧缺人才。(2)建设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注重加强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和培养,有组织地选派专业骨干教师参加电子商务师资培训;安排专业教师到农业企业、科研单位进行专业实践,了解电子商务行业发展需求与就业特点,从而为培养出与社会需求相吻合的学生打下基础。(3)以科研提高教师专业水平。鼓励教师参与科研,尤其是“三农”方向的研究,通过科研工作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4)利用国内外校际交流提高师资队伍的竞争力。通过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培育富有学术活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和在相关领域中有校大影响的学术群体、科研团队。(5)建立兼职教师队伍。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学府的优秀教师、相关企事业单位中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人员做兼职教师[3]。
三、农科类高职高专电子商务专业建设中的几点建议
(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明确服务“三农”的原则农科类高职高专一般是实施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模式,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办学定位标准,故在生源选择上偏向农村,将来的学生就业方向也以服务“三农”为主,那么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上应明确人才服务于农村及农民这一重要原则,在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和专业知识结构上与其他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相比更要突出农业院校的特点,在教学中则要整合“三农”及“三农”电子商务的相关知识,教师与学生应关注农村经济形势及农产品供求市场特点,在实践教学中增加与地方农业企业及农民合作的机会,在学生中不断深化服务“三农”的理念。
篇7
关键词:面向行业 复合技能 应用型 营销与策划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3(c)-0202-03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将高等职业教育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规划,建立教育与行业对接协作机制”、“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与行业(企业)岗位对接。”安徽财贸职业学院营销与策划教学团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营销与策划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和实践,在这一过程中,取得了较为丰富的阶段性成果:2011年本专业获得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2010年获得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省级示范试验实训中心项目、安徽省卓越技能型人才培养计划项目、2009年获得省级特色专业称号。本专业从2009年开始一直坚持以面向行业具有复合技能的应用型营销与策划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和实践,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营销专业是一个行业支撑型专业,离开行业和产业,营销专业就会失去生命力。只有把作为普遍原理的营销与策划专业知识、技能、综合素质教育教学内容和具体的产业、行业、业态、典型企业的岗位需求标准相结合,才能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该文围绕“面向行业具有复合技能的应用型营销与策划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和实践”,从新人才培养总目标、培养条件和途径以及改革与实践思考三方面总结如下。
1 面向行业具有复合技能的应用型营销与策划人才培养总目标
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上,首先本着教育为经济服务的宗旨,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行业需求以及安徽地方经济发展方向相结合。其次,推进教学团队、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课程教材、教学方法、考核体系、实训中心及基地建设、教学管理等专业发展重要环节的综合改革,实现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2 面向行业具有复合技能的应用型营销与策划人才培养条件和途径
2.1 教学团队建设――建设一支由“双师型”向“双栖型”提升的应用型教学团队
培养面向行业具有复合技能的应用型营销与策划人才,首先需要一支具有复合技能的应用型的教师队伍。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都努力要求专业课老师具有双师资格,我们发现一部分高职院校对“双师型”教师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字面上,把“双师型”教师简单的理解为“双证”教师或“双职称”教师,而绝大部分院校把“双师型”教师,理解为教师既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可以课堂教学,又拥有实践经验可以进行实践教学。但是在高职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营销专业必需贴近市场,而市场总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着,虽然一些“双师型”营销专业教师在进入高校之前来自企业,具有比较丰富的实战经验,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营销实践知识逐步与社会和市场脱节或落后。我们认为高职营销专业的教师不但要来自企业还应该始终处于企业实际运营中,保持和社会和市场发展的同步,因此,在业已打造一批“双师型”教师的基础上,需要着力建设一支既有深厚理论功底,又有行业实践的集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研究能力、育人能力“四力合一”的师德高尚的“双栖型”应用型专业教学团队。这里的“双栖型”应用型教师,是指既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在学校搞好教学科研工作,又同时以兼职、创业等形式在社会企业中担任一定的实际营销岗位上任职。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建设:我院一直以来坚持实施“双基双挂”工程,达到高职院校与企业营销人才的交互。所谓“双基双挂”模式即教师到企业参与一线具体的挂职锻炼;企业人员进入学校将实用有效的职业知识直接传授给在校学生。在“双师型”向“双栖型”教师的转变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是要打破现有体制机制的约束,要鼓励营销专业教师在较好完成教学、教研任务的基础上,积极到企业兼职或创业;确保专业课教师参加企业实践能够“落地生根”,接到“地气”。
2.2 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跨专业、跨系部、跨院校之间的多专业辅修的培养新模式
在对连续多年我院营销与策划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中,我们发现的营销专业的毕业生绝大多数是从事对产品和行业知识要求较少的行业,例如:快速消费品、耐用消费品等,而对于一些行业以及产业知识需要较多的行业涉及却很少,例如:电子、化工、机械、农资、医药等。正是对于行业和产业知识的缺乏导致我们营销专业的学生在职业选择上越来越窄,另一方面诸如电子、化工、医药这些行业又非常缺乏专业的营销人员。面向行业具有复合技能的应用型营销与策划人才培养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培养学生既掌握营销知识和实际技能又掌握相关的行业和产业知识。那么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呢?在多年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在培养模式上大胆创新,实践了跨专业、跨系部、跨院校之间的多专业辅修培养新模式。具体来说:首先在学生层面上,通过鼓励学生自愿报名的形式,选拔那些第一专业学有余力的同学参与第二专业的辅修,其次选择那些学生感兴趣以及将来就业面广的专业合作,例如我们营销与策划专业在本校和电子信息专业合作开办辅修第二专业的“卓越班”(即营销与策划专业学生辅修电子信息专业、电子信息专业学生辅修营销与策划专业)。第三为了进一步扩大专业面,我们还进行院校间的第二专业辅修合作。2010年5月,安徽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同意安徽医科高等专科学校语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开展主辅修改革试点的批复》,近几年,平均每年有近200名学生修读了辅修专业,极大了增强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2.3 课程体系的重新设置――建设与企业岗位职责以及营销职业发展路径匹配的课程体系
要使培养的学生技能与行业和企业需求匹配,就必须打破原有的基础课到专业基础课再到专业课的课程设置体系。按照学生毕业后不同行业职业发展的常规路径以及学生职业成长不同阶段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开发设计相关课程,为其职业发展奠定基础,以下是我院营销与策划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如图1所示)。
2.4 实训教材的编写――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行业课程标准与实训教材
由于目前市场上的营销实训教材基本上都是从大营销角度空泛的指导营销技能的训练,很少结合具体行业或企业的营销特点。因此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结合各自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和学生将来就业的主要行业特征,有针对的进行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行业课程标准与实训教材。例如,我们院校营销专业利用上级主管单位(安徽省供销合作社)众多企业资源的优势,先后与安徽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协会、安徽辉隆集团、安徽双赢再生集团、安徽茶叶进出口公司、安徽和合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合肥德善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合肥荣事达集团、合肥宝龙四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合肥蓝蓝水业等单位逐步分阶段形成农产品及农资行业、再生资源行业、农村金融行业、信息电子行业、快销品行业、家电行业、、连锁经营行业、医药行业等专业技能培养课程标准。同时与企业联合,共同建设操作性、岗位针对性强的具有行业特征的模块化教材(手册),例如农资农产品营销手册、金融产品营销手册、再生资源产品营销手册、电子信息产品营销手册、IT产品营销手册。
2.5 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按照学生就业岗位的能力结构分析和职业技能学习规律的立体化教学方法
在实践中探索“合作、自主、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改革,从教、学、练、做、考五个方面对教学方法进行重新思考和创新。依据目标就业岗位所需知识与技能,创新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立体化教学方法。教学设计上按照学生就业岗位的能力结构分析和职业技能学习规律,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为抓手,大力推进合作式、体验式、探究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加大实训实习实效,开展体验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和推广。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营销专业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学生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营销策划体验站)业务实践以及企业的顶岗实习,再现、还原课堂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
2.6 学生技能知识掌握考核体系的完善――课堂理论、校内实训、校外实习三位一体考核体系
开发满足学生就业需要的具有较强行业特点的技能考核课程体系。同时需要改革原有单纯的卷面考核系统,将学生知识掌握的考核分为三个方面:(1)学生学期结束要进行理论知识考核,形式采用卷面笔试和面试;(2)在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完成在校内营销与策划综合实训中心(实训室、校内体验站、创业指导中心等)所规定的实训任务,根据完成任务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考核;(3)学生每学期必须完成在相关的行业范围内企业实习基地的一定课时的顶岗实习,实习过程和结果由实习单位进行考核;以上三个方面考核综合起来力求更真实的反映学生的理论知识理解水平、业务操作技能掌握能力以及岗位职业胜任能力。
2.7 完善实训中心及基地建设――整合校内外的实践资源,再现企业真实业务流程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上,很少关注企业所在行业与高职学生将来就业方向所匹配,这就造成学生在校期间所得到的实践技能与毕业后工作所需的技能不统一,另一方面,学生在校期间对于将来打算从事的行业和岗位往往没有明确的方向。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应该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引导。在建设和完善实训基地的过程中,我们对于实训基地按照校企合作的深度水平、高职教育与当地经济发展方向的匹配度以及提升学生就业和创业水平、满足社会对不同人才的需要三个方面进行分类建设。打造核心层、紧密层、拓展层三层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性教学基地。例如我院在营销与策划实训基地的建设上,首先充分利用与安徽省供销社下属的各种不同行业类型企业合作,打造核心层教学实训基地(主要面向:农业农产品行业、再生资源行业、农村金融行业);其次本着教育服务当地经济的目的,建立与安徽经济发展的支柱行业的代表性企业合作,形成紧密层教学实训基地(主要面向:汽车行业、信息电子行业、新能源行业);第三为了努力满足社会对不同人才的需要,提升学生就业和创业水平,建立与那些营销人才需求量大,营销人才紧缺的行业企业合作,形成拓展层教学实训基地(主要面向:快销品行业、家电行业、旅游文化行业、连锁经营行业、医药行业等)。(如图2所示)。
在校内实训资源的建设上,我们主要以建立以营销与策划实训资源共享为平台,以推销技能实训、营销技能回溯、营销岗位实训、创业实训为四大基础的营销与策划实训室群(如图3、图4所示),通过实训展现多种行业和企业真实营销业务流程。
整合资源建设集推销技能、销售管理、营销策划等实践性教学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实训中心。其结构如图5所示。
2.8 教学管理改革建设――刚性的教学内容与弹性的教学计划有机相结合
按照“刚性的教学内容与弹性的教学计划有机相结合”的原则,制定与实训企业正常运作相适应的教学计划。使实践性教学在时间、内容、进程上与教学计划保持一致,同时又保持一定的灵活性。
3 改革与实践思考
面向行业具有复合技能的应用型营销与策划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和实践的方向是逐步将专业培养目标从抽象的大营销向具体的行业营销转变,努力缩短毕业生从专业到行业、岗位的距离,提高人才培养对社会需求的符合度,提升学生的复合技能,在教学团队、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课程教材、教学方法、考核体系、实训中心及基地建设、教学管理等专业发展重要环节上建立标准化和制度化,进一步完善教学机制、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在建立具有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仍需权威部门、行业企业研究、论证、,以增强社会的认可度,而在校企合作的运行方式、深度、广度以及激励机制等仍需进一步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
[2] 郭湘如,迟红刚,胡善珍.高职营销与策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0(1).
篇8
关键词:农产品;冷链;问题;对策
基金项目:基金名称:吉林农业科技学院青年基金项目;基金号:吉农院合字[2014]第106号
中图分类号: F127.3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14.003
农产品冷链物流是指生鲜果蔬、肉类产品从生产加工到消费者最终食用的全过程中,始终处于符合要求的低温环境,使其在流通过程中保持新鲜的一系列活动。在吉林省,大力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品质、销量和吉林省居民的饮食安全性。
1 吉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现状
近年来,吉林省经济水平稳步提高,2015年吉林省生产总值(GDP)达到14274.11亿,全省人均GDP为51851.55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此同时,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生鲜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也使加快冷链物流发展成为一个新课题。
2015年,吉林省粮食总产量3647万吨,蔬菜及食用菌总产量860万吨,猪、牛、羊、禽肉类总产量255.8万吨,禽蛋总产量107.3万吨,水产品总产量19.5万吨。如此大量的农产品从生产流通到消费者手中,都需要冷链物流保证其农产品质量。然而,吉林省冷链物流公司数量、农产品冷链运输率却很低。吉林省共有农产品物流公司约200家左右,然而,规模大、设备完善且能够提供冷链物流服务的公司并不多,其中比较知名的冷链物流公司有中冷物流有限公司、长春华商冷藏物流有限公司、华远物流有限公司、吉林省鼎盛冷链服务有限公司等。
2 吉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主要问题
2.1消费者对冷链农产品认可度低
虽然随着吉林省人均GDP的增长,人们对冷链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但是冷链农产品销售量不高仍然是一个难以改变的事实。据相关资料,吉林省的生鲜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仅有10%果蔬、20%的肉产品和30%的水产品处于低温流通状态,而其余大部分仍然处于常温流通状态。吉林省消费者对冷链农产品的认可程度较低。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消费者虽然重视食品安全,但是却不了解冷链农产品的优点;二是消费者无法确定其购买的农产品完全符合冷链物流服务标准;三是从农产品单价来看,冷链农产品更高,特别是在很多情况下,冷链农产品和非冷链农产品在同一货架出售,价格对比明显,消费者难以接受。基于以上原因,吉林省消费者对冷链农产品需求逐年上升,但认可程度不高,需求绝对量小,这也不利于冷链物流公司和行业发展。
2.2 农产品冷链物流设备不完善
玉米、水稻、食用菌、肉类等吉林省主要产出的农产品在常温状态下容易变质,需要依赖冷链物流设备维持低温环境,保证其新鲜度。在吉林省,具有现代化冷链物流设备的企业很少,冷链物流设备陈旧、保温能力不稳定、操作复杂、能源消耗量大等问题比较普遍。因此,吉林省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损失率居高不下,新鲜蔬菜水果仅有65%左右保持完好,而我国平均水平为70%左右,发达国家这一数值高达90%以上。
2.3 农产品冷链物流技术落后
冷链物流技术水平和应用情况对流通中农产品的新鲜度影响很大。北美、德国、韩国等冷链物流发展领先,在农产品预冷、贮藏、运输配送和消费阶段全程采用先进的冷链技术保鲜。其中以物联网和卫星定位技术、自动温控及检测系统、自动化冷库技术应用非常广泛。
吉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技术应用,还是相对落后。农产品预冷技术、全程自动温控系统和物联网技术尚未普及,信息化管理水平需要提升。
2.4 相关行业标准不明确
由于我国物流行业正处于一个发展期,且物流被认为是第三利润源泉,冷链物流提供企业越来越多,竞争加剧。一方面,部分物流公司由原配货中心转型而来,本来服务能力就很差。另一方面,竞争加剧,压缩成本,导致冷链物流服务能力下降。这种情况在我国各地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中都存在,吉林省也不例外,究其原因在于我国冷链物流相关行业标准不明确。农产品冷链物流涉及到多行业、多产品,因此建立完善的国家标准存在客观困难,但是吉林省地方标准缺乏的现状亟需改变。
目前中国每年物流相关专业毕业生有20万左右,但是每年新增的物流相关岗位却有130万之多。吉林省位于东北地区,物流业发展相对滞后,人才流失严重,农产品冷链物流专业人才更为紧缺;冷链物流和传统物流差别较大,冷链物流活动是一项复杂的任务,要求工作人员掌握制冷、物流、电工等多学科知识,因此吉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专业人才缺口更大;高校培养的冷链物流专业毕业生,因在校期间缺乏实训环境和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指导,难以适应企业需求。
3 吉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对策
3.1 政府、企业宣传冷链环境对农产品保险的重要性
冷链环境能够使确保农产品从生产后到消费者手中的过程保持新鲜和丰富的营养,避免因变质而引发食品安全问题,然而在吉林省,绝大多数消费者对此并不重视。吉林省各级政府和冷链物流企业应该通过电视媒体播放广告,介绍冷链农产品的优点,培养消费者的食品营养安全意识。另外,政府和冷链物流企业应该录制宣传片,展示农产品冷链服务的全过程,以及用到的设备和技术,帮助消费者加深对冷链物流的认知度。
3.2 支持和监督物流企业更新冷链物流设备
冷链物流设备更新是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政府需要支持物流企业更新冷链设备,提高服务能力。如2014年,在农安、榆树、德惠等14个县(市、区)投入3638.6万元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主要是果蔬通风库、果蔬冷藏库等设施建设。诸如此类项目应该继续支持,政府应充分发挥监督作用,定期到物流企业进行农产品冷链物流设备检查工作,及时淘汰不符合要求的设备。
3.3 引进和研发新技术并行
改变吉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技术落后的局面是一项需要长期投入及关注的项目。以新技术研发为核心,以引进国内外成熟的冷链物流技术为起点,二者相结合,同时进行,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思路。
各级政府应考虑与大型冷链物流企业相联合,共同考察筛选国内外先进、成熟的冷链物流技术,如农产品预冷技术、全程自动温控系统等,进行技术引进和技术升级。与此同时,政府应鼓励大学、科研机构、企业研究部门研发冷链物流新技术,这是提高吉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技术水平最有力的方法和保证。另外,加强和推进信息化管理,推广物联网和卫星定位技术也是吉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长久发展的必备技术条件。
3.4 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法规和标准
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法规和标准需要国家和地方多级政府和行业、企业的支持,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工作。就吉林省而言,应该为法规和标准的制定提供本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情况的信息,积极配合国家立法部门完成国家法规和行业标准的制定;其次,应该根据本省的具体情况,制定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相关地方标准,如运输操作标准、冷藏温度标准等,这有助于规范吉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市场,为其长期发展打好基础。
3.5 培养农产品冷链物流专业人才
吉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主要依靠两类人才:一类是在一线工作的普通工人,另一类是具有分析、决策和管理能力的高端人才。然而由于农产品冷链物流专业人才缺口较大,很难引进人才,因此通过校企联合培养的方式培养人才更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企业可以与农业类职业技术学校联合培养普通工人,与农业类应用型大学联合培养高端人才。企业通过与学校签订协议的方式,选拔物流相关专业中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学生独立成为一个教学班,增加企业授课比例和到该企业实习的环节,加强对玉米、水稻、食用菌、肉类等吉林省主要产出的农产品和冷链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能更够在毕业后直接上岗工作。另外,吉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也可以通过举办大赛的方式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发掘符合企业需求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暖.河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8):153-154.
[2] 陈镜羽.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外包决策研究综述[J].物流技术,2014(12):187-189.
篇9
――创新师资选聘。一是精心选聘兼职教师。为有效利用业内师资资源,提升培育质量,他们聘请了12名专业水平高、实践教学能力强的专家为兼职教师,从更宽更广的角度和视野为学员讲授新理念、新技术。二是择优选配专职教师。在培训中除充分利用外部师资资源外,他们还充分发挥本校专职教师的独特教学优势,通过讲课大赛、优秀课件评比、投票举荐等方式,选配骨干教师担当班主任和培训教学任务。三是建立专兼教师师资库,壮大师资队伍,提升师资素质,为培育工作提供人才支撑。
――创新学员遴选。一是着力将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殖业大户等业主作为新型职业农民重点遴选对象。他们具有一定农业生产经营底子,可缩短培育周期,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突出。二是鼓励农村的能人好手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他们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创业激情,但缺乏的是引路人和致富思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为他们搭建了一座成就梦想的桥梁,使梦想的翅膀羽翼更丰满。三是吸收村组干部参与新型职业农民遴选。他们具有较好的政治素质、踏实肯干,对新事物接受快,在农民中有威望、可信赖,让他们作为招生员,可直接影响更多的农民参与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当中来。最终通过优中选优,从13个分场遴选出50人参加培训。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骨干成员23名、专业大户20名、家庭农场主7名。
――创新培训方式。一是委托辽河垦区农业局派出2名专职人员帮助遴选学员、组织学员、管理学员,协调沟通有关事宜,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开设固定课堂、空中课堂、流动课堂和田间课堂。通过理论授课与网络辅导、基地实训和市场考察将“四个课堂”融合并举,同时充分利用新型职业农民网、农广天地、惠农通等媒体资源传播动态信息、传送科技知识、传授致富技巧。这样既缓解了课堂教育的不足,也拓展了培训内容和方式,使培训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建立学员QQ群。强化学员间信息交流互联互通,为学员传递适时农业科技、交换致富信息提供平台,有效解决了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创新教材选编。一是根据培训需要,注重针对性和适用性,他们精选了《新型职业农民教育读本》、《农民专业合作社知识读本》、《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汇编》、《农产品市场营销知识读本》、《新农村政策法规知识读本》等5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系列丛书。二是农广校组织教师和有关专家自编了内容规范、通俗易懂的《玉米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治技术》、《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等培训教材。培训期间免费向学员发放9种450本科技书籍。
篇10
[关键词]校企合作课程 载体 反馈系统
《网店建设与运营》是电子商务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涉及到的知识有:网上开店基本流程、店面布置和装饰艺术、网络营销技术和谈判技巧、网上商店推广方法、电子支付基础知识和方法、电子商务物流基础知识和操作流程、电子商务安全技术。虽然知识点很多,但这些内容在《电子商务实务》、《广告制作》、《网页设计与制作》、《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网络安全》等课程都讲过。《网店建设与运营》与其它课程有很大的不同,学生只通过课堂学习和实验实训室实训是不够的,必须深入到企业、市场中去才能掌握《网店建设与运营》的精髓。但是对教师组织教学,实现教学目标增加很大难度。以下是我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对本门课程教学提出几点看法,以飨读者。
一、建立恰当组织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保证
一个教学班的组织是:班长、团支书、学习委员、生活委员、文艺委员、组织委员、女生委员、各寝室长,辅导员利用这个组织,对这个班有效管理。《网店建设与运营》教学中,学生要深入到企业、市场中去,任课教师怎样才能对他们进行有效控制呢?建立恰当组织是一个很好办法。教师在开课之前应当对学生进行调查,查出他们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人际关系等。然后对他们进行分组,分组原则是:1.兴趣爱好相同的人分在同一个小组;2.专业特长相同的人不能在同一个小组;3.在本地有关系的人不在同一个小组。每个小组设置经理一名,技术员一名,营销员二名,物流员一名,采购员一名。经理负责网店全面工作和任课教师沟通工作,技术员负责网站维护、图片处理、数据后台管理等工作,采购员负责商品采购、业务联系、寻找货源,物流员负责物流的配送业务,营销员负责商务谈判、客户在线服务,邮件处理等工作。
二、设计课程载体是教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关键
《网店建设与运营》教学与一般课程教学不同,教师指导没有固定场所,学生、教师集中时间很少,教师在这种情况下把所有知识都传授给学生是非常困难的。但是生动真实载体通过网络把学生联系到一起,教师通过载体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起到非常好效果。有个教师根据自己情况设计这样一个载体:周先生和江女士是一对夫妻,去年9月他们在网络上开了个名为“有了我你更美丽”夫妻店,一本正经地在上面做起了网上购物。两个上班族业余时间就这样悠闲地玩起了小本生意。
周先生在一所学校教书,是电子商务专业教师,江女士是机房管理员,他们在网上开的是一家化妆品小店。平日里江女士就追求美丽,没开“夫妻店”之前,就买有很多化妆品。江女士2008年在网络上闲逛时发现有人在网络上开小店做小本经营,觉得蛮有意思的,而且还省了门面房租成本这个“大头”。后来想想自己对化妆品很了解,自认为眼光不错。并且老公是学电子商务的,对网上开店流程很了解,同时自己有一个亲戚在海南某家化妆品厂当销售主管,货源不缺,网上开店真是天赐良机。于是夫妻两人通过亲戚联系到化妆品厂负责网上销售主管,主管了解到他们的情况,再加上亲戚做担保,同意他们做海南某家化妆品厂网上销售。主管通过E-mail把产品的介绍、产品图片、厂家的介绍、厂家徽标、厂家文化发送过来,夫妻二人就顺利在网上开起小店。
以夫妻二人开起小店这个项目为载体,设置4个教学情境,分解成21个典型教学任务。课程内容清晰明了,课程载体真实可信,有利于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从而真正实现教、学、做合一。
三、教师传授知识手段多样化是《网店建设与运营》的教学特色
教师既可以通过课堂讲解自己经营的网店从开店初到店铺运营的整个过程,也可以通过博客传播;教师既可以通过课堂布置任务,也可以通过QQ群来下达;教师既可以通过分组对有争议问题进行讨论,也可以在新闻组服务器上发帖子,让同学们发表意见;教师既可以通过课堂讲解营销手段,也可以直接向每位邮箱发一个邮件推广自己经营的网店,或在QQ群上推销产品;教师既可以在现场对学生进行指导,也可以在BBS中,对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解答。特别是学生逛教师开的网店,感受到老师经营理念、网页布局技巧、网页风格、推销手段等,比教师在课堂讲解要深刻得多。
四、多方合作、服务于地方经济是《网店建设与运营》的意义
学生刚开始在网上开店兴趣都很高,随着时间推移,很多同学因为货源没有优势,生意不好,积极性降低。与地方经济相结合是解决问题不错方法。黄冈市是革命老区,这块土地上出现了200多位将军。但这个地方经济很落后,交通不发达,有许多中、小型企业产品销售不出去。学生在网上开店,把黄冈市企业生产产品推向世界有非常现实意义。还可以通过多方合作解决学生货源、物流问题,减小学生网上开店风险,提高学生网上开店信誉度。例如:学院同信息中心、邮政、农合组织多方合作,建立黄冈市农特产品销售平台。学院负责组织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进行特色农产品的网上销售(包括网店的建设、推广及运营)以及面对消费者的网上服务;负责参与学生的统一培训和相关组织,可以组建专门的网络销售团队;负责学生网络销售秩序的管理;学生可选择在我们自己搭建的网络平台上开店销售、也可选择第三方平台(如:淘宝、百度、拍拍等)进行网上开店。信息中心负责联系黄冈市涉农企业及专合组织寻找优质的特色农产品的货源;联系市、县有关政府部门寻求政策和其它方面的支持;负责农产品网络平台的打造和相关的技术支持;负责把好特色农产品的质量关、价格关、物流关;争取优质的质量、低廉的价格。邮政负责物流。农合组织负责特色农产品的包装和生产;保证提供特色农产品的质量、和较大的利润空间;负责解决学生在产品网络销售的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的纠纷。
五、考核与反馈是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
及时给每个小组经营网店正确评价,既可以对同学们前阶段工作、学习的肯定,又可以指出同学们下阶段努力方向。为达到这种效果:
首先,建立反馈系统,为促进教学,建立多途径、多级别的反馈系统。
1.校内反馈:直接反馈、小组反馈、班级反馈、辅导员反馈;
2.客户反馈:经常查看淘宝、易趣等网的客户评价;3.商家反馈:亲自走访给学生网店提供货源商家。
其次,建立考核方案,《网店建设与运营》同课堂教学课程考核不同。
1.多方面考核:开店动机、选择货源、店铺装修、店铺经营理念、特色、商品推销手段、店铺业绩等;
2.过程考核:学生工作日志、小组研究活动记录、开店计划、营销策划书等;
3.结合阿里电子商务专员认证成绩。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像《网店建设与运营》这种“校企合作”类型课程会越来越多。本文对这种类型课程教学管理、教学组织、教学方法做了一些探讨,有不正确的地方请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 上一篇:局长年度考核工作总结
- 下一篇:工厂安全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