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危害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4-02-29 18:07: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危害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方法:通过统计数据方法系统阐述认知情况。
结论:健康教育,增加培训很重要。
关键词:职业因素 认知 调查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555-01
企业健康促进是工作场所健康促进和企业职业卫生工作的全新模式。本文通过对“健康促进企业”员工职业卫生及健康知识认知和需求调查结果的汇总和分析,了解企业员工对健康知识的认知、态度现状和需求等情况。[1]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本次调查对象是某企业某车间员工,发放125份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中男性占72%,女性28%;年龄以20-30岁为主。文化程度以大本及以上、大专为主,分别占66%、34%。
1.2 内容与方法。以调查问卷形式进行不署名调查。问卷调查内容:①基本情况:性别、年龄、文化、婚姻状况、是否为流动工人、户口所在地等;②劳动合同签订、工伤保险参保情况和工作时间;③职业史及目前工作情况6项;④职业紧张及工效学9项;⑤职业卫生知识认知情况4项;⑥一般健康知识认知情况5项;⑦生活方式11项;⑧患病及就诊情况7项;⑨健康知识需求5项。
2 结果和分析
2.1 职业病危害接触情况。调查对象每天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时间平均4.8小时,最大12小时,最短0.5小时。
调查对象得知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主要方式是上岗前培训、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和警示说明、职业病危害告知栏、依次是88.1%、70.1%、75.2%。
2.2 职业病危害防护情况。在知道作业场所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100名调查对象中,80.6%的岗位设置了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85.2%的作业岗位采取了密闭化或半密闭化的作业方式,65.5%的作业岗位采取了自动化或隔离操作方式。
2.3 职业紧张。本次调查中,50%的员工认为职业紧张,43的员工认为职业紧张正常,可调节,7%认为不紧张。
2.4 健康知识和相关法律。
2.4.1 调查对象中,30%不知道,65%一般了解,只有5%比较清楚。
2.4.2 健康概念。调查对象对健康概念的知晓率为99%,较高。
2.5 工伤和职业中毒发生情况。82%的员工自觉安全,18%自觉一般。
2.6 患病情况。
2.6.1 慢性病患病情况。调查对象中有10人患有慢性疾病,均为男性,总的患病率为8%。
2.6.2 最近一年医药费花销情况。调查对象最近一年医药费花费平均853元,最多6000元,最少10元。
2.7 职业卫生知识需求。调查对象对职业卫生知识的需求较高,最高的为职业病和工作相关疾病防治和保健知识,达98%。
3 讨论
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得知情况调查中,调查对象得知工作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主要方式是上岗前培训、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合同告知方式相对比较低。说明企业对合同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告知制度还不够重视,因此在今后的合同条款中还有待补充和健全。
在《职业病防治法》、职业卫生知识和健康知识的调查中,调查对象对《职业病防治法》一般了解得较多,比较清楚的较少;对职业病定义的知晓率较高,但对职业病预防措施的知晓率还较少。说明职业病防治法和职业卫生知识还有待进行普及和培训。[2-6]
参考文献
[1] 孙维生.职业健康促进的进展[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01,19(4):04-205
[2] 陈玮,顾学琪.工厂健康促进在上海[J].劳动医学,2001,18(4):93-195
[3] 郭俊香.健康促进在控制职业危害中的作用探讨[J].浙江预防医学,2001,14(2):46-47
[4] 白剑峰.我国受职业危害人数逾2亿[N].人民日报,2005-01-09(2)
篇2
【关键词】非法行医;行医;界定
一、非法行医的理论争议
犯罪客观方面,是指刑法所规定的、说明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造成的侵害的客观事实的特征,犯罪的客观方面要件是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要件。非法行医罪的危害行为是非法行医,目前刑法学界对非法行医的界定,有以下理论争议:
第一,非法行医是指没有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从事诊断、治疗等医疗行为;第二,非法行医是没有医生执业资格的人从事营利性的诊疗活动;第三,非法行医是指一切违反法律法规从事诊疗活动的行为;第四,非法行医就是违反《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规定擅自开展行医活动的行为;第五,非法行医是指没有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擅自开展以实施医疗行为为内容的医疗职业或医疗业务的行为。
笔者认为,第一种观点没有指出非法行医是一种职业或者业务活动。第二种观点认为非法行医具有“营利性”显然没有正当的法律依据;第三、第四种观点是从行政法角度上来理解非法行医,以上各种观点都没有准确界定非法行医。我们应该合理区分刑法意义中的非法行医与行政法意义中的非法行医。前者是指没有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实施的行医行为;而后者范围广泛,通常是指一切不符合医疗规则的行医行为,主体不仅包括自然人,也包括单位。第五种观点包含了非法行医的主体、内容以及业务性质,笔者比较赞同这一种观点。鉴于此,要正确把握非法行医的界限,要了解下面几个概念:非法、非法行医的“医”(医疗行为)、行医。我们可以首先确定的是,非法是一个相对概念,主要是针对没有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行为,也就是主体不合法。主体不合法而行医却是合法的情况是不可能存在的。其次是界定非法行医的“医”(医疗行为)和行医。
二、非法行医的“医”的界定
非法行医的“医”,即医疗行为。日本有些学者认为医疗行为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上进行理解。广义上的医疗行为是指包括伤害、疾病的诊断、治疗,治疗之后的情况判定,医疗指导等综合性的行为内涵法律事实。按照目前的医院惯例,医疗行为包括属于诊断方面之间的诊、听诊、检查;属于治疗方面的注射、手术、给药、敷药、复健;属于治疗情况判定的追踪、验证等等。而狭义的医疗行为是在广义的医疗行为中,只能由医师根据医学知识和技能实施,否则就会对人体产生危险的行为。目前我国刑法学界还没有对医疗行为的定义作出明确的界定,只是列举了非法行医行为的一些具体的表现形式。此外,日本医师法中,还对治疗行为与医疗行为的概念进行了区分。治疗行为是指以治疗为目的,在伤病者的承诺之下,采用医学上认可的一般方法,对伤病者的身体进行侵害的行为;而医疗行为是指关于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矫正畸形,助产,堕胎以及其他基于治疗目的、提高医学技术的实验行为。由此可知,日本刑法意义上的医疗行为是医疗人员对存在伤病的患者,进行的诊治活动,医疗行为本身会对人体产生危险,而美容手术、变性手术以及临床实验不是以治疗为目的,当然不属于治疗行为。
我国医学领域没有对治疗行为与医疗行为进行严格区分,相关的医疗规定只对诊疗行为概念进行了明文规定。根据我国卫生部《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的规定,诊疗行为是指通过医学检查,对疾病做出判断,使用药物、器械、手术等方法改善病理状况,从而达到缓解病情、减轻痛苦、消除疾病、改善功能、帮助患者恢复健康、延长生命的活动。这一定义与日本的治疗行为具有一致性,也是行医行为的关键。除此之外,我国法律法规没有医疗行为进行其他解释。
笔者认为,我们不能将非法行医行为局限在治疗行为,应该将其与医学概念中的医疗行为联系起来。学者应该从医学层面对医疗行为进行界定,只要以医疗为目的,运用医学知识与医学技能,对人体实施,与人体生命健康和生命安全相关,导致人体的生理功能与外部形态发生某种变化的医学行为就是医疗行为。医疗行为涵盖了非诊疗目的性医疗行为以及诊疗目的性医疗行为,其本身具有历史性和相对性。历史性是指医疗行为的概念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和社会观念的变化而不断发展更新。比如,巫术在封建社会是治病良方,在现代中国则是非法行医。相对性是指医疗行为的内涵由于不同的社会条件不同而有所差异。比如,刮痧在我国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而西方国家则认为刮痧是侵犯人权,伤害他人身体的非法行为。所以,医疗行为的概念与内涵不是亘古不变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综合考虑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医疗水平、医学理论的更新与进步等多方面的因素来对医疗行为的定义进行准确理解。
三、行医的界定
行医是指从事医疗业务。在理解医疗业务之前,我们要掌握什么是业务?业务是指自然人、法人及其他团体基于职业或其他社会生活上的地位而继续从事的事务(工作)。从这一定义中我们可以知道,第一,业务并一定都是合法的,非法的业务也是业务,它是相对于正当业务而言的。第二,业务是持续不断地从事工作,“持续”即行为人具有长期反复实施的意思,否则就不能被称为业务,像临时工作就不是业务;反之,具有长期反复实施的意思,就算只干了一次工作也属于业务。第三,业务不以营利为目的。第四,行为人可以同时从事多项业务,主业务、兼职业务都属于业务。按照这种解释,非法行医意味着未获得执业医生资格的人,擅自开展以实施医疗行为为主要内容的职业或者业务行为。综上所述,非法行医罪是职业犯。
四、结语
非法行医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只有正确界定非法行医的危害行为,才能做到定罪和量刑的公正,从而解决司法实践中出现的疑难问题。
参考文献:
[1]黄丁全.医事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94
[2]舒玲华,徐惠.司法实践中非法行医的界定.法律与医学杂志,2001,3
篇3
关键词:职业卫生评价 职业病 职业病防治
一、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概述
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规范建设项目职业卫生监督管理工作,确保建设项目职业危害防护设施与主体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明确规定了国家实施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的制度要求。对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和救赎改造、技术引进项目,在其可研阶段应当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在其竣工验收前机械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1.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的发展历程
国家于2009年9月1日正式实施的《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明确了生产经营单位的职业病防治的主体责任,并加大了对职业病防治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随着国家职业病防治法及相关配套法规的完善,职业病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建立和完善职业健康管理制度,加强对职业危害因素的控制,符合企业广大员工对健康安全的要求,也是企业和谐健康发展的需要。在2011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明确规定,凡涉及有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新、改、扩建项目,必须进行职业病危害评价。这就明确了职业病危害评价的重要性和强制性。
2.职业病危害评价的目的
职业病危害评价的目的是确保建设项目贯彻国家有关职业健康和方面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把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和消除在投入使用前,提高建设项目投产后的职业病危害防护水平,从而预防、控制和消除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二、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中常见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基础资料不齐全
在进行职业卫生评价的过程中,常出现基础资料不全的情况,这主要由于企业安全管理意识淡薄,缺乏必要的安全管理知识,不知道如何收集、管理安全方面的资料。
2.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和评价不充分
企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常与其它危险源进行一起识别,通常采用LED法进行风险辨识和评价。由于缺乏相关知识,常会遗漏某些危害因素,或对职业危害因素的描述不准确。再者,由于没有全面、细致的领悟《工业企业卫生设计标准》及其相关附录的要求,也会造成相关危害因素的辨识不全、漏项现象。
3.缺乏有关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和防护的措施知识
对职业危害因素辨识不够详细,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致害途径、危害大小、产生后果等知识不够全面、系统,提出的职业病危害控制和防护措施没有针对性,不利于指导企业进一步开展职业危害因素的管理和控制。
4.职业健康监护工作不到位。
由于对企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不清楚,导致对员工进行职业健康监护的目标不明确。为员工进行健康检查时对医疗机构的选择随意性大,没有严格选择有国家许可的职业健康监护资质的医疗机构。没有严格按照《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办法》的要求为员工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5.对评价结论的把握不够准确
我国对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进行分类管理,根据建设项目是否存在职业危害因素,工作场所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毒理学特征、浓度、潜在危险性、接触人数、频度、时间、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和职业病的危险程度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将建设项目分为职业病一般、职业病危害较重和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三种。
这就要求评价人员要有全面分析、综合评判的能力,对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有很高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结论不准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评价结论严重化,二是将评价结论弱化。
将评价结论严重化的主要原因是:①没有严格按照《严重职业病危害建设项目分类管理依据》进行分类没有按照“严重职业病危害建设项目分类依据”进行分类②凡是存在极微量的“高度和极度危害”化学物质即确定为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③建设项目中某一个评价单元不合格即界定整个项目不合格④将本属于“轻微”的类别归为“一般”。这主要是由于没有认真学习《分类管理办法》和《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专业技能不强,没有对“高度和极度危害”化学物质的使用量和消耗量、作业方式、作业时间、投料方式、接触机会等进行深入调查,以致对建设项目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高度和极度危害”化学物质”的量模糊不清;或者是没有建立“接触剂量是毒物毒性大小的决定因素”的概念。
将评价结论弱化的主要原因: ①有些化学物质毒性不高,但用量大,接触机会多,极易造成职业伤害事故,被列为职业病危害一般的建设项目;②未考虑职业病危害因素之间的联合作用,将“一般”判定为“轻微”这主要是相关知识缺乏,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掌握不够。
6.评价建议的可操作性不强
许多评价报告提出的建议缺乏具体方案,针对性、可操作性都不强。这主要由于评价人员对评价建议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优质服务的责任意识。
三、解决办法
1.提高评价人员的业务素质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加强专业及相关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评价人员的业务素质。首先要熟悉和贯彻相关评价法规。其次,全面了解《分类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加强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
2.加强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能力建设
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制定《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等体系文件,成立质量控制小组,加强内审工作。组织评价机构的有关专家或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集体讨论,慎重确认评价结论。
篇4
[关键词]:异化 教育行为 教育异化 对策
异化是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这一概念所反映的实质内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解释。王若水先生早在一九六三年就给异化作了一个中文界定,即“主体由于自身矛盾的发展而产生自己的对立面,产生客体,而这个客体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而凌驾于主体之上,转过来束缚主体,压制主体,这就是异化。”从的观点来看,异化作为社会现象是同阶级一起产生的,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了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在异化活动中,人丧失了能动性,遭受异化的物质力量或精神力量的奴役,从而使人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在现代社会,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这种“异化”现象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而这种趋势如果不加以改变,反过来又会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正常发展。从教育领域来看,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异化现象,这种异化现象的存在,背离了教育的本义与宗旨,严重削弱了教育的功能,影响着教育目的和教育价值的实现。下面我们以教师教育行为异化为例来简单谈谈其表现、危害、原因及对策。
一、什么是教师教育行为异化
心理学界对“行为”内涵的理解有很大的分歧。主要分为三大流派:一派认为行为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外显反应或活动。一派认为行为是内隐性的心理过程。该派强调信息加工、认知评价、问题解决等内隐行为的复杂历程,而对于外显的、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却不太重视。还有一派认为行为除可被观察和测量的外显行为外,也包括内隐性的心理过程。总之,行为在心理学中的含义十分广泛,它既包含了外显的行为变化,也包含了内隐的心理过程。基于以上对行为的理解,我们可以把教师教育行为界定为:教师教育行为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教师的外显行为和内隐心理过程的总和。
教育异化是近一段教育学术领域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对其含义的理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从普遍的意义上来讲,对教育异化的理解是基于对异化概念的理解的。异化,拉丁文是alienatio,含有疏远、转让、分离等意思。马克思认为,异化作为社会现象,同阶级一起产生,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借鉴马克思关于异化概念的分析,万作芳认为“教育异化是指在教育领域中,教育本身失去了它在本义上作为人培养下一代使之更好地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手段而反过来操纵了下一代人,使人的发展成为达到教育目的的手段,人失去了其本来面目,被教育所操纵,教育把人异化了。”
基于以上对“教师教育行为的理解”和“教育异化”的理解,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教师教育行为异化:教师教育行为异化是指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教育行为背离了教育的本义与宗旨,不但不能有益于教育目的和价值的实现,反过来反而危害到人的发展,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的现象。
二、教师教育行为异化的表现与危害
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师教育行为异化的表现有很多种,从行为的性质上分,可以分为教师外显教育行为异化和教师内隐教育行为异化。不管那种类型的教育行为异化,其危害都是十分大的,轻者影响教师形象,损害学校声誉;重者侵害学生权益,造成严重恶果,严重背离教育的目的与宗旨,给教育事业带来极大的危害。下面我们将根据不同类型的教师教育行为异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分别加以讨论。
(一)教师外显教育行为异化
教师外显教育行为异化又有许多具体的表现形式,下面就教育实践活中可以观察到的比较普遍的外显教育行为异化表现形式及其危害加以列举和分析。
1.教师外显教育行为异化表现之一:以营利为目的的外显教育行为异化
这一类的教育行为异化是教育实践中比较常见、影响较大且极具争议的教育行为异化现象。如在新闻报道中我们不断地看到一些教师,要求学生到自己举办的或推荐的培训班里交费学习,否则在正常的班级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讲或少讲,或者是不认真讲,本应是应尽的教育职责异化为个别教师谋取个人经济利益的手段。这种教育行为异化现象,不仅侵害了学生的经济利益,加重了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也让教师“为人师表”的形象受到了损害,让社会对教师职业群体产生误解,进而给学校声誉和教育事业带来危害。当然,我们必须把这一教育行为异化现象与教师合法的营利行为区别开来。
2.教师外显教育行为异化之二:以满足个人私欲为目的的外显教育行为异化
这一类的教育行为异化是教育实践中比较极端的教育行为异化现象。从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案例来看,这一类教育行为异化常常打着“个别辅导”、“开小灶”、“个别谈话”等冠冕堂皇的借口,实际上是为了满足教师个人的极不正常的私欲,对异性学生进行非法侵害。这种教育行为异化实质上是一咱犯罪行为,它严重侵犯了学生的人身权利,败坏了教师形象,造成严重的事故与后果,应依法予以严惩。
3.教师外显教育行为异化之三:教师个人职业能力不足造成的教育行为异化
这一类教育行为异化是教育实践中比较常见且容易忽视的教育行为异化现象。因为这种教育行为异化大部分情况下是教师的“无心之过”,或者是“好心办坏事”。这一类教育行为异化主要表现为教师个人在学生面前或教学过程中的不当行为,如在学生面前抽烟、喝酒、说不文明的话;给学生开过火的玩笑;不经意地讽刺挖苦学生等。这一类教育行为异化表面上看没有什么大的危害,其实是教师职业能力不足的表现之一。教师职业是一个教书育人、言传身教的职业,教师的一言一行莫不具有极大的教育意义,当教师这些不符合教育职业的随意行为出现时,实际上已经给学生造成误导与困惑,使教育工作的功能和效率大打折扣。
以上几种教育行为异化只是教师外显教育行为异化具体表现形式中较为突出的几种,其它的次要的表现形式由于篇幅所限,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二)教师内隐教育行为异化
教师内隐教育行为异化是不太容易观察和发现的教育行为异化现象。就其表现来看,主要表现为教师的错误思想、个人品德中的消极品质和不合理的教育理念。这种类型的教育行为异化现象由于其具有内隐性,不易观察发现,所以常常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误导作用,进而与教育目的背道而驰。
这两大类的教师教育行为异化现象并不是相互割裂、互不联系的,二者有时候会相互转化、互为因果。所以,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应当对这两种类型的教育异化现象给予足够的重视,认真研究对策,尽可能地减少其危害。
三、教师教育行为异化的原因分析
不管是教师外显教育行为异化,还是内隐教育行为异化,都有其深刻的主客观原因。在教育实践研究中,我们必须对造成教师教育行为异化的因素进行综合的分析,找到问题的症节与关键,这样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具体来讲,造成教师教育行为异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功利思想的影响
不可否认,教师教育行为异化受社会功利思想的极大影响。当今社会是经济高度发展的社会,我国又处于社会转型关键时期,以经济为中心,以经济效益评价人的价值的偏面观点难免影响到教师的思想和看法,再加上通货膨胀下高物价给教师个人生活带来的经济压力,使得报酬和待遇偏低的教师队伍中的一部分人的思想受到影响,进而产生了不合职业要求的观念和行为,造成异化。
(二)不完善的教育管理制度
应当承认,教育改革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管理制度、评价制度等方面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需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破解制度瓶颈,进一步释放教育管理的活力。当教师的合理诉求得到满足和保障时,教育行为异化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
(三)教师个人的主观因素
除了客观上的原因,教师个人主观因素也是造成教师教育行为异化的重要因素。教师个人存在的错误教育理念、消极品质、错误思想等都会对教育行为异化门生重要的影响。当教师个人具有科学的价值观、积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崇高的教育理想与信念时,教育行为异化时,就会得到自我监督和矫正。
四、解决教师教育行为异化的对策
通过对教师教育行为异化的表现、危害和原因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尝试,以解决教育行为异化问题。
加大宣传力度,强化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主旋律,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使教育行为异化失去应有的土壤。
社会风气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也对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当社会主流价值观得到弘扬,人们对各种不适当的思想和行为保持警惕时,教育事业的发展就会更加顺利。因此,面对社会上种种非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响,我们非常有必要加大宣传力度,强化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使教育行为异化失去应有的土壤。
(一)进一步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完善教育管理制度,破解教育行为异化的制度瓶颈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教育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政治的进一步发展,原有的教育评价制度、教师薪酬制度等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与不足,再加上现实生活中教师职业的待遇与地位与其它行业相比还处于弱势地位,这势必为教育行为异化提供了借口。因此,我们应进一步加大教育制度改革,完善教育管理制度,使之进一步合理适时,提高教师职业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调动教师队伍工作的积极性,进一步缩小教育行为异化的空间。
(二)加强教师教育工作,在教师教育工作中强化职业道德建设,建立质量合格、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
教师教育行为异化的因素中,教师个人因素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教师教育工作,在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和职后培训中,不但要重视其职业技能的培养与提升,更要重视其职业道德水平的提升和科学教育观念的确立,只有这样才能从教师思想的源头上防止教育行为异化。
(三)树榜样,抓典型,以点带面,促进教师队伍良好风气的发展,遏制不良风气
为了防止教育行为异化现象进一步恶化的趋势,我们应该重点抓好教师队伍中的正面榜样和反而典型的树立。通过树立榜样,让那些踏实认真、敬业奉献、尽职尽责的优秀教师的个人价值得以实现,使其工作精神和工作成绩得到大家的认同。同时,通过对教育实践中出现的严重侵害学生权益的典型的教育行为异化的例子予以严惩,遏制不良风气以示警戒,既纯洁教师队伍,又使广大教育工作者吸取其教训,促进教师队伍良好风气的发展。
综上所述,教师教育行为异化有着其深刻的社会客观因素和复杂的主观原因,同时教育行为异化也是一个发展性的概念,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教育行为异化一旦产生,就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消除。因此,我们既不能对此掉以轻心,也不能畏难不前。应当相信,只要我们认真研究,正确对待,找到原因症节所在,就一定能找到解决的对策。
参考文献:
[1]万作芳.论教育异化[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2]吴支奎.论课程与学生幸福-基于知识意义的视角[J].教育评论,2009,(5):48-51.
[3]胡斌武.课堂教学伦理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4]伍新春,胡佩诚.行为矫正[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篇5
“霍尼韦尔作为个人防护设备领域全球最大的供应商之一,拥有包括头部、眼脸部、听力、呼吸、手部、足部、坠落等‘从头到脚’的全系列个人防护产品和创新技术,这还不够,我们希望针对中国市场的需求,真正为本地用户、为相关的职业安全等部门做一些事情。下一步,我们想在中国加强营造安全文化的氛围。”对于“引领职业安全”的口号,霍尼韦尔安全产品中国及东南亚地区总经理童更生做出如上的阐述。
童更生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时期,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过渡,因而作业过程的安全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职工个人的安全防护需求也越来越迫切。霍尼韦尔希望帮助中国企业建立持久的安全文化,让职工能够独立的做出安全选择。
技术引领安全保障
“安全最重要的概念是预防”,这是童更生非常强调的理念。在作业场所的危险因素无法根除时,就必然要使用职业安全防护用品。所以,霍尼韦尔的个人防护设备除了通用的防护用品外,还有针对特殊行业的专业防护用品,如电力类、核电类、特殊工矿类、特殊化学类的防护用品等。
那么,霍尼韦尔的个人防护设备相比其他同类产品有哪些优势呢?童更生介绍说,霍尼韦尔在全球的业务主要有四大块,企业的创新技术和解决方案不仅关注节能;同样也十分关注安全,包括帮助客户提高整体运营系统的安全和效率以及个体生命的安全和保护。前者如大型机场、体育馆等公共建筑设施的安防、消防等;后者具体细化为每个从业人员的职业安全保护,比如安全帽、防护口罩、防护手套等。“从广义的大空间安全到具体某一建筑物的安全,再到人的安全,霍尼韦尔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安全框架。”童更生说,人是安全的主体环节,虽然霍尼韦尔进入职业安全防护行业只有五六年时间,但是在先后收购了诺斯、斯博瑞安等全球领先的个体防护设备生产企业后,不仅发展起了“从头到脚”的全系列个人防护装备产品线,而且将国外的先进安全文化理念与本地文化理念很好地交融在一起,使个人安全防护产品设计更贴近亚洲市场、符合亚洲作业者的使用习惯,从而使产品能够得到更准确和广泛的应用。此外,霍尼韦尔在航空、楼宇方面的安全研究有上百年的历史,这些经验也可以为个体防护设备的研究、创新提供借鉴参考。
童更生专门介绍了霍尼韦尔对个体防护设备研发的重视。他说,霍尼韦尔在重新整合了安全产品业务之后,拥有了更多分类细、功能强的个体防护产品。但这些先进的产品以前大多是针对欧洲、美洲的使用者,而亚洲人的脸型、手指形状、身体素质等状况与欧美不同,将产品不做改变直接投放中国市场,不一定符合中国人的需求。“比如防护口罩,欧美人戴着合适的,亚洲人戴着就漏气,因为亚洲人的鼻型、脸型和欧美人不同。”童更生举例说,“所以霍尼韦尔特意在中国上海设立了研发中心,逐步建立起符合中国人个体防护需求的资料、模型数据库,进行针对性的技术研发创新。”童更生说,目前霍尼韦尔面向中国的个体防护设备的技术研发团队有近40人,有研究材料类,有研究产品类,还有研究人机工学类,大家协同合作、努力研发出更适合亚洲人群的产品以及适用于本地环境的最优方案。
“当然,从技术方面提高个体防护设备的保护性能,这属于产品层面概念,我们觉得霍尼韦尔有责任在中国营造一种安全文化的氛围,告诉大家相应的安全知识。”童更生认真地说道。
“走出去”普及安全理念
“安全最主要的方面是预防,而不是等事故发生了再做处理,否则就来不及了。如果有一个好的安全文化概念、体系,大家知道什么时候开始预防,很多事故就不会发生。”童更生分析说。
正是基于这种观念,霍尼韦尔利用跨国公司的资源优势,将世界各地成熟的安全管理模式和安全知识带到中国,结合本地的特点加以改变,希望为中国企业的职业安全提供帮助。童更生说,其实国外的安全经验、安全知识也是通过血的教训逐步积累起来的,中国这时需要走捷径,避免重复这些血的教训。霍尼韦尔愿意将世界先进的安全防护理念、知识引入中国,同时打造出适合中国企业的解决方案,为提高中国企业的职业安全防护水平、缩小与国外的差距继续努力。
霍尼韦尔如何引领中国企业提高职业安全防护水平呢?童更生介绍说,霍尼韦尔有一个专业的培训团队,讲师都是具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他们经常到矿山、化工、电力等行业帮助企业进行培训,从基本的个体防护知识,到安全防护体系的建立,针对企业的需求进行培训,在中国一年大约要讲300场。这就是霍尼韦尔鼓励的“走出去”理念,用这种方式向全社会普及安全文化知识。为此,霍尼韦尔在2011年还编写了中文版的《职业危害与个体防护装备选用指导》,用简单清晰的语言告诉个体防护设备使用者基本的安全知识,向用户介绍如何正确选择个人安全防护产品、如何正确使用个人安全防护产品。
童更生说,霍尼韦尔面向企业的培训分为管理级培训、使用级培训和产品级培训。在培训之前,霍尼韦尔通常会到企业的生产现场去了解整个的生产过程,看存在什么问题,需要哪些设备或个体防护用品来解决,据此为企业量身制定解决方案或培训方案。
“针对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主要提高管理层的安全意识和安全防护体系的概念。”童更生介绍说,企业的管理层应该认识到,建立安全防护体系不纯粹是在花钱,它的目的是为企业省钱,因为事前预防比事后治理的成本要低很多。简单而言,假如企业发生大的生产安全事故,直接经济损失远远大于个体防护用品的费用。“另外,一些管理者的慢性思维也要逐步转变,过去很多个体防护的概念都被简单化了,以前用某种个体防护设备,现在还用,但事实上环境发生了变化,如果还是沿用之前的防护设备,那么很有可能就用错了。错误使用的后果是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保护作用,可能还存在安全隐患,同时还多花了冤枉钱。”童更生表示,中国经济发展到现在,生产力越来越高,工矿企业环境越来越复杂,职工的安全防护意识也越来越强,霍尼韦尔愿意从专业的角度把细化的安全知识传递下去,针对不同的工作场所,提出完善的安全防护体系建设方案,同时也把企业的想法、需求融入进来。
篇6
关键词:教师职业倦怠;有机认知;教育实践
一、引言
自1974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洛登伯格(Freudenberger)首次提出职业倦怠(Job Burnout)以来,在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领域内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注重。职业倦怠特指“从事助人职业的工作者无法应付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而产生的工作者身心耗竭状态”[1]教师作为服务行业大军中的一部分,其职业心理状态等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紧密的联系。本文通过对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职业倦怠形成的原因以及职业倦怠研究模式进行综述分析,把教师主体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形成教师职业倦怠的全面认知。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定义
作为有机整体的教育者,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因为不同的研究视角而众说纷纭。近年来有关教师职业倦怠的相关研究中,不同的学者对教师职业倦怠具有不同的理解。按照倦怠不同的发展阶段,职业倦怠的概念可以分为成因性定义、过程性定义和症状性定义[2]。基于本文的研究内容,本文作者从静态和动态两个维度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定义进行概念释解。通过描述职业倦怠的表现以及引起该表现的相关因素形成职业倦怠在静态角度上概念内容的认知。Pines和Aronson将其定义为“个人对情感要求的情景的长期卷入而导致的一种身体、情感和心理的耗竭状态”。静态角度的概念描述对于职业倦怠的判断,性质分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然而职业倦怠的形成及发展过程不能在定义中凸显出来。Etzion认为职业倦怠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开始时没有任何警告,一旦达到一个特殊的临界点,个体就会突然感觉大耗竭,并且能把这种破坏性的体验与任何特殊的应激事件联系起来”[3]动态视角的定义强调职业倦怠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静态和动态视角的概念共同构成研究职业倦怠的有机整体,事实上,研究者大都不再强调某一角度的研究,而是把两者统一成一个有机整体,形成动态与静态互补共存现的定义。
基于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研究,国外学者Byrne总结出教师职业倦怠的典型症状为“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等不良身心表现[4]国内研究者董淑花,黄依林指出职业倦怠现象普遍存在,在情绪衰竭维度上还比较严重。[5]具体表现为在工作中体知到持续的疲劳,在与他人相处中各种矛盾引起的挫败感加剧,最终出现精疲力竭、麻木不仁的状态。教师职业倦怠已作为典型职业病(occupational disease)的一种,已为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三、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危害
从教师的社会职责来分析,教师在学校充当着学习的指导者、班集体活动的领导者、行为规范的示范者、心理保健者和教育科研人员等角色(roles)。因此在教育事业中,教师作为一个有机体,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对教育事业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个体所持有的各种态度都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化境中通过学习而逐渐形成的”[6]虽然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千差万别,但通常主要随着主客观因素的改变而产生相应的变化。具体说来包括,教师个人及生活背景、社会和学校等三方面的原因。而学校因素又包括了人事组织和学生、教学情景等方面。本文以教育的健康发展为出发点,对由于教师职业倦怠引起的相应相应危害进行梳理,进而引起教育者和管理者的注意,并为寻求相应的应对举措开展综述分析。
(一)个人背景方面的职业倦怠原因。
作为个体的教师首先会由于具有不同的人格特质而对所从事的职业具有不同的认知。根据艾森克( Eysenck)的整合理论,人格可以由两个维度来描写:一个是内向和外向,一个是神经质倾向。如图1[7]所示,不同的人格倾向形成一个连续体。
具有不同人格特质的教师在社会和学校的期望下会形成不同的心理反应。如粘液质和抑郁质性格的教师认为控制力较多来源于外界,一方面情绪较为稳定但在教学活动却容易处于被动境地,而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胆汁质和多血质特质的教师更具有社变性和活力而能够较好地主动适应外在环境,不足之处在于情绪会有比较大的波动。利思伍德认为人口统计变量,比如性别(gender)、年龄、工作年限、婚姻状况、教育过程、教师经验和对教学的情感都将对教师的职业倦怠产生影响。通过加强心理保健与调试、提高教师的薪金待遇以及进行入职培训等方法,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是减少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
(二)社会方面的职业倦怠原因。
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作为教育事业中的教师也不例外。一般说来,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塑造功能。然而随着信息的大爆炸时代的到来,社会的巨大变迁,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社会各界对教师的期望日益分歧,相应地教师所承担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同其它职业一样,教师的地位受到一下因素的影响[8]:
《全球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指出:“吸引那些拥有教师必备的能力的人加入到教师队伍,以及教师继续专业化成长的决定因素是教师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的改善。”
然而存在的现状为,一方面人们对教师的五大社会职责要求越来越高,一方面社会的尊重及工资待遇的低势徘徊,两者形成强烈的反差。Brissie等学者的研究也发现,教师的个人回报感越高,教师的职业倦怠水平越低。因此从教师专业发展的社会环境来说,在社会上必须树立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同时提高社会福利等措施也会对教师的效能感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学校方面的职业倦怠原因。
学校作为教师工作及专业发展的主要场所,学校中的领导工作,教学效能感,学校组织结构与氛围等因素引起的教师角色冲突与角色模糊都会造成教师职业倦怠。
Maslach[9]等学者从转变学校领导务实的角度研究了学校领导与教师倦怠的相关性。斯科瓦布(Schwab)等学者指出学校领导者对引发教师倦怠具有显著的相关性[10]。当教师个体感觉到自我能够在教学中具有较高自由度和自的时候,并且校领导能够鼓励教师的合作,给予参与学校决策的机会等环境下明显减轻教师职业倦怠。教学效能感在职业压力与倦怠之间可能具有调节作用,研究表明:教师的教学效能感越低,即工作中的成就感越差,情绪衰竭的程度也越严重。通过新手、熟手和专家型教师的职业承诺和职业倦怠进行比较研究,调查研究表明专家型教师均优于新手和熟手教师。在教学经验和人际关系处理方面,专家型教师都更具有优势,因此把相关经验在教师教育过程中同熟手教师特别是新手教师一起分享,能够大大缓解新手教师的职业倦怠。在学校的管理及运营层面,如呈现出科层制组织结构状态,再此组织结构下,一方面教师的自主性及工作主动性会降低同时教师角色因行政的干预的原因而造成较多的角色冲突。这种学校组织结构因过分强调量化绩效而忽视人性化的组织氛围,从而从一个层面加剧教师的职业倦怠。这就要求学校的领导者能够走进教师队伍中,从多个层面来考察教师的成绩,以更合理更公平的方式进行教师绩效评定。
四、国内外教师职业倦怠研究模式
以上部分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定义、表现及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相应的举措进行了综述分析。然而经过三十多年的研究,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在我国还处于方兴未艾的局面。通过对国内外教师职业倦怠研究模式的梳理以实现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更加全面。
教师职业倦怠的相关研究大体可以分为定性研究(quantitative study)和定量研究(quantitative study)两种类型。通过同学科领域内专家访谈、回忆录等形式的经验总结,从教育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等角度对教师职业各影响因素的分析,教师倦怠的跨文化研究以及哲学层面的教师发展等研究均属于定型研究范畴。此类研究较多的基于经验说教在保证全面而有机地给予教师职业倦怠以启示,但此类研究因具有较大的模糊性而缺乏相应的可操作性。与此相对的定量分析,如最有影响的Maslach职业倦怠量表(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MBI)从情绪衰竭、人格解体和低成就感三个维度包含22个项目对从业者的职业倦怠进行量化分析。通过证实一些影响因素而间接地证明其有效性的干预性研究(intervention study)也可以实现对教师职业倦怠相关因素的实证性研究。量化研究结果具有明确的应用价值,但此类研究破坏了教师职业所具有的有机整体性。因此,定型研究和定量研究应该是互补的,进而为形成教师职业倦怠全面的认识,促进教师教育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五、小结
本文从教师职业倦怠对教育发展的不良影响分析开始,通过对教师职业倦怠概念内容的总结得出研究内容以及引起教师职业倦怠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本文并从教师自身、社会期待和学校组织三个层面提出相应的措施以减轻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然而教师职业倦怠的相关研究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综述分析了定性和定量两种研究方法。本文指出通过两种研究进路的互补性研究,进而为克服教师职业倦怠实现教育事业更好更快的发展以启示。
参考文献
[1] 杨秀玉,杨秀梅.教师职业倦怠解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2(2),56-60.
[2] 唐芳贵,蒋莉,肖志成.国外教师职业倦怠研究述评[J].教育与职业,2005(5),65-67.
[3] 胡春梅,姜燕华.近三十年来国内外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综述[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3),51-54.
[4] Byrne. B. M. The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Testing for factorial validity and invariance across elementary intermediate and second teachers [J].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1993(3), 197-212.
[5] 董淑花,黄依林. 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77-78.
[6] 全国13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社会心理学(修订版)[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163-167.
[7]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48-253.
[8] 郑新蓉.论教师社会地位及法律地位[J].教育研究与实践,1998(1),35-40.
篇7
[关键词] 助产士; 职业; 防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 R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5-197-01
助产士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在临床工作中,进行外阴备皮、会阴冲洗、接生、会阴缝合、新生儿复苏等操作时容易被血液、体液污染,利器损伤而引起血液传染性疾病,威胁最大的是乙肝、梅毒、艾滋病。其次化学消毒剂.紫外线等理化因素也导致助产士各器官发生不同程度的损害,加之产房人员少,分娩量大,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导致助产士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亚“健康状态”。这些是影响助产士职业健康的主要因素,我们必须改变原有的工作流程,提高警惕,防止意外受伤,调整心理状态等防范职业危害的措施。
1 常规措施
1.1 树立标准预防概念,对所有患者采用普及性防护,严格掌握手卫生制度,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对患有或疑似传染病的产妇,应都隔离待产.分娩.所用的物品严格按照传染性医疗垃圾单独处理灭菌,房间严格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1.2 产前检查时,详细了解病人的乙肝、梅毒、艾滋病的检查结果,对阳性患者提前做好预防准备,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如被HBV阳性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应在24小时内注射高效价免疫球蛋白,同时进行乙肝检查,阴性者皮下注射乙肝疫苗(0.1月-6月间隔)。
1.3 将用过的针头或锐器扔进锐器盒内,绝对不要将针罩罩向针头,采用单手套针法,以免刺伤。
1.4 器械消毒严格按照“去污染一清洗一消毒灭菌”的程序进行。
1.5 选用适当的化学消毒剂,消毒剂浓度配制准确,在接触化学消毒剂时,加强自我防护,戴好手套.帽子.口罩等。
1.6 多选用空气消毒净化机,减少紫外线灯的使用。
1.7在临床的操作中,严格执行操作常规,在接生.会阴缝合时,带双层手套,新生儿复苏时,如需进行人工呼吸应尽量擦净新生儿面部的血液.羊水.并垫双层纱布,当发现皮肤有破损时,应避免直接接触病人的血液和分泌物,一旦发现被污染,立即采取措施,并做定期检查。
2 防护措施
2.1 加强职业安全防护教育,增强助产士自我防护意识。定期组织助产士进行院感知识的培训,增强防护意识,加强无菌观念。
2.2 改善工作条件,优化工作环境 医院应为医务工作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改变工作流程,完善排污系统,创造减少职业暴露的个人保护装置,给暴露在危险中的工作人员注射乙肝疫苗,定期做体检。
篇8
【关键词】针刺伤;急诊护士;危害;防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4)01-0209-02 针刺伤是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由针头及其他一切锐器所造成的意外伤害,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损害,是当今医务人员所面临的最严重的职业性危险因素之一。有报道称我国约80%的护士受到过针刺伤害,急诊护士由于其工作的性质所致,其发生率更是居于首位。在我院有急诊护士58名,2013/01/01至2013/10/30共发生针刺伤24起,其中15起上报防保科处理,9起未上报自行消毒处理。现将针刺伤的常见发生原因、危害及防护措施做如下阐述。
1 急诊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常见原因
1.1 急诊工作特点病人多、病情急、周转快是急诊科的特点,面对大量病人和部分急需抢救的病人,护士工作显得更加紧张,在短时间内建立静脉通路、采取血液标本等过程中容易发生针刺伤。工作繁忙紧张、环境嘈杂拥挤、半开放的抢救场所使护士的操作多处于病人家属的直视下,护士心理压力增大,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年人均锐器伤的发生次数显著高于其他科室。有研究表明,42%的锐器伤是在心情急躁或紧张时发生的,74%的锐器伤是在工作紧急或繁忙时发生的。
1.2 不正确的操作习惯 个人操作习惯是造成针刺伤发生的决定因素。针头使用后重新套上针帽是导致针刺伤发生最常见的原因,尤其在工作忙碌时,仓促地针帽回套更易发生针刺伤。
1.3 标准预防意识的缺乏 标准预防是预防经血液、体液、传播疾病的重要手段,在这个概念下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都被视为传染性,对标准预防内容缺乏依从性是发生针刺伤的一个危险因素。有调查显示,39.7%的护士对标准预防不是很熟悉,甚至从未听说过,69.9%的护士在注射输液操作时从不戴手套。对医用锐器伤造成血液种植的定量研究发现,医用手套可明显减少缝合针上所带血液量,两层手套效果更好。
1.4 病人不配合操作 急诊病人由于疾病急而重,往往有焦虑、恐惧等负面心理,对疼痛侵入性护理操作不易配合。部分抢救病人由于病理原因如脑外伤后烦躁等也对护士的操作不配合。上述病人的不合作也是导致针刺伤的危险因素之一。
2 针刺伤的常见危害
2.1 感染的危害 针刺伤传播职业性血源性传染病的危险性远大于其他途径( 皮肤、黏膜) ,约占 80%,目前已证实有 20 多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接种传播,其中最常见、危害最大的是乙型肝炎病毒( HBV) 、丙型肝炎病毒( HCV)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2.2 对受伤者心理的危害 不慎发生针刺伤后会使受伤者产生恐慌、焦虑,害怕感染血源性传染病,担心危害自身健康。这种影响可能是严重的、持久的,尤其是 HIV 阳性患者血液污染的针刺伤。多数遭受 HIV 污染的针刺伤者均会产生重度或中度的悲观情绪,甚至还因此停止了工作。而对患者的感染状况的不确定也会加剧护士的心理压力.
2.3 经济危害 根据美国医院管理机构报道,1 例医务人员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后终身约需 100 万美元用于检查、治疗、弥补因病不能工作的损失和作为丧失工作能力的赔偿,即使没有感染,每例针刺伤后相关检查及治疗花费也需 51.3766 美元。
2.4 社会危害 血源性传播疾病存在着从患者到工作人员和工作人员到患者的双向传播途径。
3 针刺伤的防护对策
3.1 加强职业安全教育, 树立全面性防护的管理理念 为了防止 HIV、HBV 等经血液传染疾病在医患之间的传播,应当特别强调,在进行可能接触到病人血液、体液的操作时应戴手套。同时在操作及处理针头时也应当戴手套。 医院应对工作中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工作人员,进行经血液传播疾病职业防护的定期培训。特别是对新工作人员,应定期进行在职继续教育,严格执行全面性防护措施,减少针刺伤的发生。
3.2 加强针器废弃物处理及丢弃过程的管理 观察发现, 在操作后针刺伤发生的几率更大,尤其是在整理用物和处理使用过的针头过程中。 为避免针刺伤的发生,护士应立即处理使用过的针头。医院管理者应提供针器收集容器,以便操作者在使用后及时将针头处理,减少污染针头的时间,避免引发针刺伤。建议使用防刺破、防渗透的塑胶收集容器,此方法可有效地减少针刺伤的发生。
3.3 尽量采用可预防针刺伤的护理用具 医务人员针刺伤多发生在静脉滴注加药或静脉注射时,而真空采血系统、防逆流留置针、可自动回套的针头、防漏、耐刺、密封的环保型锐器收集箱等的使用,能够有效地降低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几率。应当增强医护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规范操作程序,在做静脉穿刺、输血、采血等容易造成针刺伤的操作时应戴手套。
3.4 完善针刺伤报告制度 护士在发生针刺伤后应该及时上报,得到及时的、正确的处理,从而把危害程度降到最低。 各级医护领导部门必须更新知识、转变观念,结合实际工作尽快建立健全职业防护的相关报告管理制度, 要求刺伤、损伤后上报相关部门,简化报告流程,明确各级报告及监管责任人,并对当事人采取补救措施和追踪管理。
3.5 加强护士安全操作 禁止护士用双手重新套针帽 ,可采用单手重新套针帽技术;禁止将使用过的针头从针栓上分离;禁止用手去掉注射器针头及转移未套帽的针头,在注射器使用后立即丢入锐器收集箱内;盛装锐器的盒子不能过满,利器盒满 3/4时应及时更换或移去,绝不能将锐器随意放置或无人管理;锐器盒应放置在容易看得见的高度;不要徒手弯曲或掰断针头,不要用手装卸手术刀片,操作过程中应规范程序,防止自伤或伤及他人。
3.6 改善医疗操作环境 安全的操作环境能有效减少医护人员锐器伤的次数。医院应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保持光线充足、空间宽敞、操作区域整洁。
4 结论
急诊科护士针刺伤的危险因素是多方面的,对护士而言,需提高自己的防护意识,改变或纠正不良的护理工作习惯和危险的工作行为,规范操作程序;上级主管领导应当从本质上加强针刺伤的防护管理,防止此类伤害的发生;此外,改良医用器具,减少护士与病人分泌物及针头的接触也是降低针刺伤发生的有效途径.。总之只有加强针刺伤的防护管理,提高护士对针刺伤危害的认知程度,提高护士对针刺伤的自我防范意识,才能使护士的健康得到有效的保障,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参考文献
[1]申良荣.护理人员被针刺伤的研究现状[J].护理进修杂志,2008,20(3):216
[2]易宜芳,李映兰.临床护士针刺伤及针刺伤低报告现象的原因综述[J].中华护理杂志,2009,24(2):182-183
篇9
何谓作业危害分析
作业危害分析将对作业活动的每一步骤进行分析,从而辨识潜在的危害并制定安全措施。作业危害分析有助于将认可的职业安全健康原则在特定作业中贯彻实施。这种方法的基点在于职业安全健康是任何作业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不能单独剥离出来。
所谓的“作业”(有时也称“任务”)是指特定的工作安排,如“操作研磨机”、“使用高压水灭火器”等。“作业”的概念不宜过大,如“大修机器”,也不能过细。
分析步骤
开展作业危害分析能够辨识原来未知的危害,增加职业安全健康方面的知识,促进操作人员与管理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有助于得到更为合理的安全操作规[!]程。作为操作人员的培训资料,并为不经常进行该项作业的人员提供指导。作业危害分析的结果可以作为职业安全健康检查的标准,并协助进行事故调查。
作业危害分析的主要步骤是:
(1)确定(或选择)待分析的作业;
(2)将作业划分为一系列的步骤;
(3)辨识每一步骤的潜在危害;
(4)确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分析过程
分析作业的选择
理想情况下,所有的作业都要进行作业危害分析,但首先要确保对关键性的作业实施分析。确定分析作业时,优先考虑以下作业活动:
事故频率和后果频繁发生或不经常发生但可导致灾难性后果的;
严重的职业伤害或职业病事故后果严重、危险的作业条件或经常暴露在有害物质中;
新增加的作业由于经验缺乏,明显存在危害或危害难以预料;
变更的作业可能会由于作业程序的变化而带来新的危险;
不经常进行的作业由于从事不熟悉的作业而可能有较高的风险。
将作业划分为若干步骤
选择作业活动之后,将其划分为若干步骤。每一个步骤都应是作业活动的一部分。
划分的步骤不能太笼统,否则会遗漏一些步骤以及与之相关的危害。另外,步骤划分也不宜太细,以致出现许多的步骤。根据经验,一项作业活动的步骤一般不超过10项。如果作业活动划分的步骤实在太多,可先将该作业活动分为两个部分,分别进行危害分析。重要的是要保持各个步骤正确的顺序,顺序改变后的步骤在危害分析时有些潜在的危害可能不会被发现,也可能增加一些实际并不存在的危害。
按照顺序在分析表中记录每一步骤,说明它是什么而不是怎样做。
划分作业步骤之前,仔细观察操作人员的操作过程。观察人通常是操作人员的直接管理者,关键是要熟悉这种方法,被观察的操作人员应该有工作经验并熟悉整个作业工艺。观察应当在正常的时间和工作状态下进行,如一项作业活动是夜间进行的,那么就应在夜间进行观察。
辨识危害
根据对作业活动的观察、掌握的事故(伤害)资料以及经验,依照危害辨识清单依次对每一步骤进行危害的辨识。辨识的危害列入分析表中。
为了辨识危害,需要对作业活动作进一步的观察和分析。辨识危害应该思考的问题是:可能发生的故障或错误是什么?其后果如何?事故是怎样发生的?其他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发生的可能性?以下是危害辨识清单的部分内容:
·是否穿着个体防护服或配戴个体防护器具?
·操作环境、设备、地槽、坑及危险的操作是否有有效的防护?
·维修设备时,是否对相互连通的设备采取了隔离?
·是否有能引起伤害的固定物体,如锋利的设备边缘?
·操作者能否触及机器部件或机器部件之间操作?
·操作者能否受到运动的机器部件或移动物料的伤害?
·操作者是否会处于失去平衡的状态?
·操作者是否管理着带有潜在危险的装置?
·操作者是否需要从事可能使头、脚受伤或被扭伤的活动(往复运动的危害)?
·操作者是否会被物体冲撞(或撞击)到机器或物体?
·操作者是否会跌倒?
·操作者是否会由于提升、拖拉物体或运送笨重物品而受到伤害?
·作业时是否有环境因素的危害——粉尘、化学物质、放射线、电焊弧光、热、高噪音?
确定相应的对策
危害辨识以后,需要制定消除或控制危害的对策。
确定对策时,从工程控制、管理措施和个体防护三个方面加以考虑。具体对策依次为:
消除危害消除危害是最有效的措施,有关这方面的技术包括:改变工艺路线、修改现行工艺、以危害较小的物质替代、改善环境(通风)、完善或改换设备及工具。
控制危害当危害不能消除时,采取隔离、机器防护、工作鞋等措施控制危害。
修改作业程序完善危险操作步骤的操作规程、改变操作步骤的顺序以及增加一些操作程序(如锁定能源措施)。
减少暴露这是没有其他解决办法时的一种选择。减少暴露的一种办法是减少在危害环境中暴露的时间,如完善设备以减少维修时间、配戴合适的个体防护器材等。为了减少事故的后果,设置一些应急设备如洗眼器等。
确定的对策要填入分析表中。对策的描述应具体,说明应采取何种做法以及怎样做,避免过于原则的描述,如“小心”、“仔细操作”等。
信息传递
作业危害分析是消除和控制危害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应当将作业危害分析的结果传递到所有从事该作业的人员。
应用举例
作业活动为:从顶部人孔进入,清理化学物质储罐的内表面。
运用作业危害分析方法,将该作业活动划分为9个步骤并逐一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列于表1。
表1作业危害分析表
步骤
危害辨识
对策
1.确定罐内的物质种类,确定在罐内的作业及存在的危险
·爆炸性气体
·氧含量不足
·化学物质暴露—
气体、粉尘、蒸气(刺激性、毒性)
液体(刺激性、毒性、腐蚀、过热)
·运动的部件/设备
·根据标准制定有限空间进入规程
·取得有安全、维修和监护人员签字的作业许可证
·具备资格的人员对气体检测
·通风至氧含量为19.5%~23.5,并且任一可燃气体的浓度低于其爆炸下限的10。可采用蒸气薰蒸、水洗排水,然后通风的方法。
·提供合适的呼吸器材
·提供保护头、眼、身体和脚的防护服
·参照有关规范提供安全带和救生索
·如果有可能,清理罐体外部
2.选择和培训操作者
·操作人员呼吸系统或心脏有疾患,或有其他身体缺陷
·没有培训操作人员——操作失误
·工业卫生医师(美国)或安全员检查,
能适应于该项工作
·培训操作人员
·按照有关规范,对作业进行预演
3.设置检修用设备
·软管、绳索、器具——脱落的危险
·电气设施——电压过高、导线
·电机未锁定并未作出标记
·按照位置,顺序地设置软、绳索、管线及器材以 确保安全
·设置接地故障断路器
·如果有搅拌电机,加以锁定并作出标记
4.在罐内安放梯子
·梯子滑倒
·将梯子牢固地固定在人孔顶部或其他固定部件上
5.准备入罐
·罐内有气体或液体
·通过现有的管道清空储罐
·审查应急预案
·打开罐
·工业卫生专家或安全专家检查现场
·罐体接管法兰处设置盲板(隔离)
·具备资格的人员检测罐内气体(经常检测)
6.罐入口处安放设备
·脱落或倒下
·使用机械操作设备
·罐顶作业处设置防护护栏
7.入罐
·从梯子上滑脱
·暴露于危险的作业环境中
·按有关标准,配备个体防护器具
·外部监护人员观察、指导入罐作业人员,在紧急情况下能将操作人员自罐内营救出来
8.清洗储罐
·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烟雾或散发空气污染物
·为所有操作人员和监护人员提供防护服及器具
·提供罐内照明
·提供排气设备
·向罐内补充空气
·随时检测罐内空气
·轮换操作人员或保证一定时间的休息
·如果需要,提供通讯工具以便于得到帮助
·提供2人作为后备救援,以应付紧急情况
9.清理
·使用工(器)具而引起伤害
·预先演习
篇10
那么,创安带动企业实施了哪些伤害预防项目和计划?给企业和员工带来了哪些积极作用?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两家企业的相关负责人。
伤害干预计划 预防事故伤害
据广东亚太西奥电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亚太西奥”)副总经理董建敏介绍,2012年里水镇全面推进创安工作,实施伤害预防,结合公司实际,公司积极参与了多个安全促进项目。
亚太西奥位处里水镇工业区内,是全球大型电梯生产、销售、保养、服务厂家之一。2010年在佛山市建设电梯大中华区研发、制造、营销和客户服务中心、远程监控中心,规模达10万m2,现有职工350余人。
开展高空作业安全干预计划
2012年,里水镇安委办向全镇生产经营单位下发《关于加强工业厂房等屋面采光瓦安全防护措施的通知》,推广有采光瓦的厂房在采光瓦下面加装防护网。
亚太西奥厂房面积较大,车间与车间之间的通道宽阔,为了方便作业,通道顶部均安装了铁棚搭配采光瓦进行挡雨和透光。用于透光的采光瓦,多数使用PVC塑料,在一两年的使用后,容易老化、脆化,工作人员在进行清洁作业时,由于采光瓦表面脏污使其与其他瓦片颜色差不多,再加上天面建筑结构无安全防护设施,实施清洁作业的工作人员无法装配安全带,如工人不慎踩在采光瓦上时,易发生高处坠落事故。
董建敏介绍,公司领导在获悉里水镇推广采光瓦安全防护网促进项目后,认为此做法能够切实保障员工安全。为预防高处坠落事故的发生,给企业和员工筑起一道安全屏障,亚太西奥于2013年8月开始筹备加装屋面采光瓦安全防护网。多次与镇安监部门沟通,排查统计需要安装的安全防护网数量,比对防护网的质量,筛选质量过硬的防护网,与施工单位进行研究,确定安装办法。最终公司投资2万多元,安装采光瓦防护网面积500 m2。
此外,亚太西奥还组织对采光瓦进行维护和清洁的工作人员进行专项培训,播放采光瓦安全宣传教育视频,提高从业人员在作业时的自我保护意识,规范和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行为。
开展机械伤害预防干预计划
电梯配件生产需大量使用到冲压、折弯等重型设备,传统的设备需人工操作,容易发生肢体伤害,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经公司领导研究决定,2015年3月投资了300多万元,增设了自动化机械手生产线,最大限度保障了员工的人身安全。
加强宣传教育
随着创安工作的推进,里水镇安监局不仅加大了全镇安全生产知识宣传力度,还借助企业开展对外来务工人员安全宣传教育工作。亚太西奥外来务工人数占据90%以上,据董建敏介绍,自参与创安工作以来,积极配合里水镇安监部门的一系列宣传教育工作,设置安全宣传栏,普及安全生产知识。同时,公司每月组织一次全员安全培训,提高了全员的安全意识。
作为一家特种设备制造企业,亚太西奥一直非常重视安全生产,安全作业。执行安装改造维修等生产工艺时,始终坚持科学、规范、安全和文明作业;配齐配全劳动防护用品。董建敏告诉记者,“创安工作提出的各项伤害预防计划的实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我们企业主体责任意识和员工自主安全意识,有效减少和遏制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下一步,公司将继续密切与镇安监局联系,进一步完善高空作业安全促进项目及机械伤害干预促进项目,定期检查采光瓦安全防护网的质量及机械设备的安全隐患,发现问题,立刻进行设施改造,为企业和作业员工提供更安全的生产环境。“让企业员工都能享受安全和健康,创造一个高效安全的生产环境”,董建敏很有信心。
职业健康计划 减少职业伤害
广东志高暖通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志高暖通”)的安全主管轩告诉记者,里水镇创安工作给企业带来了很多积极影响,公司以前只重视环境测试评价工作,现在意识到职业危险因素监测工作同样很重要。从2013年起,在南海区、里水镇安监局支持下,公司逐步建立了职业健康管理体系,还获得了“佛山市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管理示范企业”“里水镇2015年度安全生产先进企业”等荣誉。
志高暖通成立于2011年,是专业从事中央空调产品研发、生产、制造、销售及工程设计安装、售后服务于一体的专业设备制造和供应企业。目前,工厂占地 16万6 667 m2,员工 1 100 余人。
修订完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轩说,志高暖通不断完善了职业卫生管理制度体系。公司开展里水镇安监局职业健康计划以来,每年3月份会对职业卫生管理制度进行对标、修订。现有制度包括:《职业病防治责任制度》《职业卫生管理制度》《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制度》《职业卫生教育培训制度》《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及评价制度》《职业卫生三同时管理制度》《防尘防毒管理制度》《职业病防治管理考核办法》《职业卫生档案管理制度》《个人防护用品管理制度》《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等。
开展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年度计划
公司规定每月1次防护用品配置检查,每年4月开展工作场所危害因素检测,每季度1次职业病预防安全教育和培训,每年12月进行职业病体检,每年11月职业病应急救援演练。每项计划规定具体实施部门,按用途、内容投入经费,完成年度职业卫生管理工作目标、指标。
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
据轩介绍,志高暖通产生的职业危害主要有三项:噪声、烟尘、粉尘。比如蒸发器和冷凝器生产工艺,需要“冲片”成形会产生噪声;室外机生产,涉及气焊工序,产生气焊烟尘;钣金生产涉及焊接、打磨工序,会造成烟尘、粉尘暴露。
目前,志高暖通焊接工人15人,高冲岗位20人,打磨岗位2人。针对噪声,加装冲床隔音房工程防护,员工配备个体防护用品,提供耳塞、手套;气焊、焊接烟尘防护,安装焊接工位通风排气系统,提供个体防护用品,包括耳塞、防护眼镜、口罩、手套等;打磨产生的粉尘防护,安装了吸尘器、水帘空调,向员工配发了耳塞、口罩、防护镜、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品。
在车间各作业场所还张贴职业危害因素告知卡,时刻提醒员工关注作业环境及做好预防措施。
职业病体检
公司从2013年开始进行职业病体检相关工作,每月定期开展员工的入职、离职职业病体检工作,并每年组织一次在岗员工职业病体检工作。建立了员工健康监护档案,保证“一人一档”。
工作场所危害因素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