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心理环境范文

时间:2024-02-29 18:07: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心理环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学心理环境

篇1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学的心理环境是课堂心理环境的主要构成要素。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教的心理环境是影响学生的认识发展、品行形成的决定因素。教师的心理素质的优化、业务能力的不断提高,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展现,是维护和发展课堂良好环境的决定因素。

人格是创设良好课堂心理环境的前提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领导者和管理者,其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潜在精神力量,具有很强的说服、教育能力,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制约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因素。所以,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形成和发展优良个性品质。同时,研究表明,教师的个性品质能影响学生智力的发展,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优良的个性品质,有利于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情感是维持良好课堂心理环境的条件教师的良好情绪会使学生精神振奋,不良情绪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在特定情境下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也是一个师生进行情感交流、认知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本身的情感状态,可以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产生情绪上的共鸣。教师上课和颜悦色,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心理相融,情感共鸣,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学习积极性提高,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为此,教师应是一个情感丰富的角色,应具有驾驭情感的能力和恰当运用情感的艺术。

趣味是调节课堂心理环境的内在动力兴趣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中学生意志力较差,情绪不稳定,注意力易分散、松懈懒散。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授课时要严谨而不严肃、风趣而不低俗、幽默而不滑稽,寓教于乐,营造深厚的学习气氛。

激励是活跃课堂心理环境的正催化剂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对有创新或有不同观点的学生首先给以肯定,对有创新的学生给以高度的赞扬,对有进步的学生给以鼓励性的评语。尤其要注意多为差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品味、体会成功的滋味,使他们形成“我也能学好”的良好心理状态,体验到自己的价值,去感受成功的喜悦。

机敏是形成良好课堂心理环境的措施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是在课堂上应有较强的应变能力。面对课堂发生的意外事件,教师要保持镇定、冷静、理智、大度、豁达和宽容,要泰然处之。教师要用对教学事业的热爱、广博的知识、严谨高尚的人格影响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心理环境,灵活机敏地处理意外事件。

纪律是维护良好课堂心理环境的收敛剂课堂纪律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只有学生自觉地遵守课堂纪律,才能产生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因此,要形成良好的学风,首先要对学生进行课堂常规训练。培养学生自我发展和积极适应能力,自我进行心理与行为的调适;战胜不良的心理与行为,弱化、矫正不良习惯;对正确行为要积极适应,主动内化,忌随波逐流或消极同化,从而使学生在自知、自觉、自愿、自律的基础上,顺利实现教学目标,产生课堂中良好的心理环境。其次,要形成维护课堂纪律的健康舆论。课堂中的舆论,即学生共同的意见、言论在心理环境的形成中作用很大,感染力很强。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扬团结互助精神,在教学中设立“一帮一”化学学习小组,开展互帮互学活动。组长组员不是一成不变的,可实现角色期待,促进团体间的竞争。这样作用极大,使学生情绪高涨,积极向上,动力无穷。

激疑是营造良好课堂心理环境的激活剂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运用多种手段,来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无疑而有疑,有疑而思解,解疑而心悦。

课堂心理环境受班集体人际关系(师生和学生间的关系)的制约。师生关系融洽,互相尊重、体谅、友好,就可以形成积极、健康、活跃的课堂心理环境。所以每节课教师都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大胆质疑,对教师的授课、教材提出自己的见解。

篇2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发生与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兼有社会性质和自然性质。因而格外爱到人们的青睐。

相比之下,对这门学科的研究和运用,目前在我们戏曲教育界,似乎还有一定的差距。尽管人们常说,“这个孩子唱得太紧张啦”,“那个学生一上台就打折扣”……等等。至于造成这种“紧张”或“打折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出科学的解释,或者理论地概括系统地总结。

很显然,学生需要一个自然、融洽、和谐、信任的环境和气氛。可是这一点有时还不太容易做到。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往往还存在一些导致学生心理平衡失调的“病源”。这些“病源”大致来源于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属于“医源性”的,二是属于“师源性”的。第三当推学生的主观原因。

一、医源性因素

主要指有时由于我们不太注意需要用嗓子的演员的职业特点和心理特点(尤其是青少年演员)在给患者检查或诊治时,无形中给患者造成了精神上的包袱,同时只注重药物的常规治疗,不太注重对患者的心理疏导,使一些性情急燥的病人丧失信心,情绪低落,忧心忡忡,人为的拉长了病程。

二、师源性因素

师源,泛指教师。实际上还应该包含学校的领导以及负责学生思想工作和生活管理的辅导员等。

因为戏曲院校的学生,自少儿时期起,便离开父母家庭来到学校,在学校要度过漫长的时期(少则3-4年,多则5-6年),而这一时期的思想、身体、以及专业技能等都是在学校领导和老师的关怀哺育下发展起来的。因此可以说教师不仅是学生专业知识的引路人,同时也是学生形象和灵魂的设计师,是学生今后得以成才的关键之一。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戏曲艺术教育较之普通教育更为复杂、更为特殊。它有机地综合许多学科于一体。虽然各学科都有自己独立的一面,但是各学科之间那种内在和外在的联系,却是难以分割的。是彼此渗透、相辅相成的。正因为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要求各学科之间必须协调配合。只有协调地配合才能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气氛和良好的心理环境。

但是,不难看到在我们教学中至今仍有许多不够协调的地方。比方戏曲声乐教学,到目前为止仍然频频出现歌曲声乐教师与戏曲声乐教师在教学观念与方法上的“打架”现象。虽说我们有些从事多年教学工作的老教师,为了协调解决这种矛盾曾作过许多尝试。为探求一条“洋为中用”“戏歌结合”,风格多样的教学路子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但遗憾的是,能够开垦播种的“实验田”,实在还太小。“经营”方式也只能维持“个体户”式的劳作形式。原因,当然是多种多样的,而最根本的一条是因为一时难以沟通我们民族声乐发声方法与西洋美声唱法这两大学派在戏曲声乐教学中,观点与方法上的分歧。这种分歧是由来已久的,对此,究竟怎么认识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学态度和学生情绪问题,教师的认识不能达到相对的统一,势必将学生搞得昏昏然、无所适从。那么,能否改变这种状况呢?我想是可以的。只要我们遵循科学原则。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互为补充。下决心,共同努力,探索出一条既符合科学性,又能保持我们的本民族声腔艺术特色和风格的歌唱发声方法来改进和丰富我们的戏曲声腔教学。

当然,这里面还有许多问题并非象我说的那么简单,需要坐定共同来进行研讨。我认为我们戏曲院校,应该强调自己特点。对戏曲声乐教学中我们长期沿用的一整套老式的传统教学法。固然应该看到它的不足,但也应该看到,它也有许多科学的道理。因此,我们今天从别人那里吸收些新的东西,目的是为了丰富自己,努力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以求得到发展和创新,使我们的戏曲艺术适应时代的要求,适应新的观众的审美要求,这是看问题的着眼点。绝不是说用别人的,外来的东西将我们自己来个脱胎换骨的改造,弄得自己面目全非。换言之,我们吸收外来的东西目的不是为了“西化”,而是为了“化西”这个观点我想是绝不能改变的。

师的认识这只是一个起码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谐调教与学的关系。教与学是一对矛盾,两者的关系处理得好,有利于教学,有利于出人才。反之,如果处理得不好,就会给教与学双方带来莫大的苦恼和隔阂这是不利于我们的事业的。

具体一点说,就是当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和基础知识的时候,教师应该积极启发诱导学生改被动接受为主动吸收。也就是说要让学生摒弃那种按一定的模式,生搬硬套;不论自己嗓音特点,纯粹模仿他人的做法。应鼓励他们多听、多看、多思考、多辨别,以便多采撷、积累,用以提高自己,丰富自己,发展自己。总之一句话,我们的教学不能抑制学生的自我发展,应大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让学生自己去确定行动意向。我想这正是创造自然和谐心理环境的重要条件。也是为适应时展需要、培养开拓型、创造型的现代戏曲人才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三、来自学生主观方面的原因

人的噪音条件不可能同一标准。必然有好一些的,也有差一些的。而这种“好”和“差”对青少年来说,并不是绝对的,有时只是暂时的,甚至还可能互相转化。学生囿于经验,不一定懂得其中的道理,同伴们在一起,往往会表现出一种高强度竞争,逞能的心理势态。不大讲科学,以为噪门越响越好,“拔”得越高越有戏唱。因此,高兴起来就扯着脖子喊,活象一群好胜的公鸡,(男生中表现比较突出)。条件好些的,力图保持“优势”,条件差些的,也竭力想改变“劣势”,于是,不时地进行“较量”。

往往嗓子因为用声不得法或用声过度而引起劳损致使嗓音出现病变。到这种地步,他们便会觉得恐惧、悲观,情绪会一落千太,认为一切都“完了”。更糟糕的是,有些人认为越是在这种情况下越是要喊,错误地理解“金嗓子”就是这样练就的……如此下去“倒呛”毁嗓的厄运自然是避免不了的。

篇3

一、心理健康教育选定教学主题

凡事都要有一个很好地开头,教学任务也不例外,最关键地是要为学生选择适度的相关内容,制定精准的教学目标。选择主题需要参照教学大纲,再融入同学们的情况来确定。教学内容要贴近生、符合实际,这样更能够提起同学们的学习热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与生活紧密相关的课程,教学题材的筛选决断着是否能够帮扶学生培养很好地心理环境,确保学生身心的正常拓展拓展。主题的筛选通常有以下两种措施:

察看提炼法。在平时生活中,老师要注意紧密看重同学们的生活状况,了解同学们的心理困惑。把察看到的相关内容和学生找老师回答的心理困惑综合总结,找到最为适度的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

考察搜集法。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所以选择对学生有吸引力的主体十分关键。当小学生到了更高的年级,自我观念在不断健康成长健全,自我选择的观念越来越强烈,老师要让学生自由分工教学主题,这样方能调动出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和上课的专注度。所以,老师在选择教学主题的实践中,可以通过QQ、微信、微博、察拜访卷等形式展开考察,融入考察结果选择几个教学主题供学生选择,最终选择出最适度的教学主题。

二、心理健康教育制定教学设计

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心,教学设计对于心理健康课程来说就好比演员的剧本,钢琴家的曲谱一样,是老师布置教学活动的底蕴所在。教学设计的质量关联着教学质量能否达到原本设定的准则。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环节设计中,课堂环节的设置一般分为并列式和递进式。

(一)健康教育并列式

并列式的意思是教学内容的每个环节选用相互并列的联络。举例在一堂主题为“创新”的教学课程中,老师可以设计三个环节来训练同学们的创新能力:其一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其二奋勇的体现你的想象力。其三冲破以往思维模式。这三个环节是通过相互并列的形式开展的,共同组成了创新所需要的三个要素。这种设计措施有一个长处,就是可以把繁杂的东西分化成几个简便的部分一个一个的处置,不仅能帮扶学生了解知识结构,还能将教学难度下降,增强教学质量。

(二)健康教育递进式

递进式的意思是教学内容的每个环节选用层层递进的联络。举例在主题为“学会协作”的讲课的拓展中,可以通过递进的联络设置教学环节。老师可以设置三个环节让学生了解协作的主要性:其一做五指操。让学生通过相互手指间的协作对协作有一个一定的了解。其二坐地起身。既学生两两一组,背对着坐在地上,在手部撑地的相关状况下,彼此支撑站立。此环节将协作引入更深层次,两个需要通过协作探究出最佳的协作措施。其三风雨同舟。十个人一组,全体小组人员必然稳固的站在一张四开的报纸上。该环节选用多人协作的对策,让学生越来越进一步了解协作的意义。此措施的长处是通过从浅到深的环节设计加深?W生对于一个繁杂知识点的把握。

三、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生情况

同学们的年龄都较为小,在思想程度、感知能力、知识把握和生活体验方面都存在很多欠缺。所以在制定教学内容的实践中,老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在融入同学们的情况,确保教学内容简练、符合且符合同学们的学习。心理健康的教育当然要注重活络性,老师要学会接纳学生学习时的顽固,确保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敬重和吃透每一位同学们的角度和想法,树立融洽和谐融洽的师生关联,不要吝啬对同学们的赞美,多去全面把控学生内心的想法,和学生沟通时选择一种容易让学生接纳的表述方式,引起同学们的共鸣,营造一个越来越平等、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学生在这种环境下才越来越敢于表述自己真实的想法,出现自己别致的天性。

篇4

关键词:和谐课堂;心理环境;语文教学;实践体会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2-382-01

一、转变观念,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教学心理环境深受教育者观念影响,要彻底转变以学生为中心,为其传道、授业、解惑。《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就明确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学生主体”的基本内涵是:(1)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得到各方面的发展。(2)考虑学生发展的“关键期”,提高教学效率。(3)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创造性地学,才能保证把学生真正作为教学过程主体地位的人对待,而不是视其为有待灌输知识的容器。

要体现学生主体作用,首先要关注其个性差异,不断创新知识的传授方法,满足其求异需求,在求新中激发学习兴趣。人们常说“教无定法”,语文教学方法更应该灵活多样,按照不同文章不同体裁而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如教《故乡》,我一改传统的讲读方法,让学生使用不同阅读方式,选取最喜欢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有的学生边阅读边寻找文章事件,然后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意;有的结合课后练习题边阅读边寻找答案;有的列出图表把二十年前后的闰土、杨二嫂和“我”的表现逐一比较,在对比中找原因寻结果;有的以朗读方式领会文本含义。然后,我让学生讲自主学习的感受,既培养了学生创造性学习精神、使课堂充满活力,又锻炼了他们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这种活而实的教法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还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更能激励其学习兴趣。

二、激感,引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建立主动学习的意识是构建和谐的语文教学心理环境的基础。让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意识,首先要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以学为乐的心理状态。在课堂上穿插生动形象的例子,或是采用小级活动的形式,如课堂辩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创建积极活跃的课堂学习气氛,努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其次要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的责任,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的责任,把学习和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有机地联系起来,这种学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如学生习作过程,在心情舒畅、心境良好的情况下,思维才能活跃、情感才能真实、想象才能丰富、个性才能发展,才能写好文章培养其写作兴趣,对消除习作厌倦心理有重要作用。教师想方设法让学生愿写想写,自然会产生写好的愿望,好的习作也有产生的可能。相反,学生不愿写不喜欢写,也就不会有写的愿望,更不会写出好文章。平时,我注重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如一次习作,我让学生编一个故事。课中,我给学生讲一个故事,大家都说好听。接着又挑几个小朋友,让其每人讲一个故事,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兴致盎然。然后要求学生仿照大家讲的故事,把自己心中的故事写下来。学生在轻松的心理环境中,轻快地把故事写出来。

三、树立自信,重视学生的评价

篇5

【关键词】高职英语;情感因素;心理教学环境

一、引言

高职学校教育是国家在培养人才策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比起书本知识,现代化的要求更倾向于外语的实际运用。但在目前高职学校的英语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尤其在课堂心理环境这一环节,不够重视,往往忽略了学生的情感因素。为了培养出更全面,敢于交流,积极乐观的高职学生,优化心理环境便有着重要意义。

二、情感因素与心理教学环境

在二语习得的中,内在的情感因素包括:自尊;心理障碍;焦虑感,动机等等[1]。情感因素能影响学生的感觉,兴趣,态度和对学习的价值目标。自尊是指个体对自我价值的判断和对自己的态度。在学习上,注重学生的自尊可以增加他们对学习的信心和对自身的肯定,无论从外在还是内在都应该给予他们鼓励,使他们充满自信。心理障碍指一系列的情感保护机制对自我的一种保护。自尊心强的人往往心理障碍越小。相反,自尊心越弱心理障碍越大。焦虑的个体往往会有挫败感,自我怀疑或者一段不愉快的经历。例如在英语课堂中因为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嘲弄,或者是对自己英语发音的不自信都会影响到他们交流的积极性,对自身的记忆力,甚至对自身学习的持久力。而动机主要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2]。内部动机是指学习者自身学习的兴趣,爱好。而外部动机指家庭或老师带来的期望或鼓励。这些都能够影响学习者的态度和动力。

心理教学环境作为教学环境的一部分,是基于物理教学环境之上,对师生双方内在心理的更高要求。这种无形的教学环境对学校,教学活动,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都有着重要影响。心理往往离不开情感。因此,教学中应当思考如何通过情感因素来改善心理教学环境问题。

三、高职英语课堂心理环境现状

随着各职业学校的扩招,学校的生源较多,质量参差不齐。学生大多基础比较薄弱,个性比较鲜明。他们比本科学校学生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着好奇,逆反心理较强。对于天天坐在教室学习英语更是一件难事,但他们聪颖,情感较为丰富。所以教师在课堂中除了要认真备课之外,更重要的是了解学生的心理,只注重课本教学而忽略情感教学,无疑会给沉重的课堂更加雪上加霜。甚至有些教师的课堂气氛达到无法控制的局面,教师自讲自演,照本宣科,学生犹如听天书,心不在焉使学习效果不够理想。

四、如何利用情感因素优化教学环境

1.了解学生的需要

在英语课堂的开始时,教师应做好调查,了解学生为何选择学习英语专业以及想要达到什么目标以后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掌握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更有目的性,更有动力。同时也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气氛,让学生保持清醒,而不是漫无目的的消磨时光。也有助于树立好良好的学风,老师必要的提醒,学生的互相监督会成为一种无形的约束力。

2.营造轻松民主的学习氛围

学习英语是需要环境的[3]。一种轻松而又活跃的学习气氛不仅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激发老师在课堂上发挥的水平。俗话说教学相长。老师除了自身传授知识外,可以尝试让学生走上讲台。师生之间的角色换位,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作为教师的不易,同时也消除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威严的形象。除此之外,师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也让学生更有动力,内心也因与老师合作而满足。突破了自己,促进了交流,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合理运用教材组织课堂结构

教材对于学生而言是冷冰冰的,那么如何使学生突破心理障碍,更加充满自信地面对英语学习呢?教师可以把练习的题目或训练的目标要求简单一些,让学生找到学习的信心。对教材的解读充满着技巧性。例如:世纪商务英语听说教程中 unit9 为例。先制作课件,以故事题材导入本单元主题――服装贸易并介绍相关知识[4]。然后,把全班分组,以图片的形式为学生讲解单词如:sports wear,casual wear,tie,belt,costume,evening dress等。给学生一定时间,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选择图片并说出对应单词。在课前知识的基础上,利用配套光盘让学生做习题,小组间比赛看哪组对得多。最后根据课本上的关键词句,对刚才所听到的内容进行回忆,上轮比赛对得少的几组进行角色扮演,复数内容。

这样的课堂结构,不仅能够完成教学任务,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锻炼了他们英语听、说、识别、运用的能力。教师对书本以外知识的导入,也有助于使原本不感兴趣的同学从新感受到不一样的课堂。

4.鼓励学生实践,积极开展课外活动

课下的学习与课上教学是密切相关的。创设新颖的学习活动,不但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他们对英语的学习兴趣,还能锻炼其胆量,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为了使学生英语技能有更好的应用机会,学校和教师应多开展英语活动,丰富学生的视野和学习生活。课堂上以游戏,互动的方式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以某一单元为例可分为以下3部分进行互动:

Step1 Do you know the meaning of these robots?

Entertainment robots, Industrial robots, Domestic robots

Step2 What can these robots do? Please write down.

Step3 According to your writing,let your classmates show us.

在课下,可多组织一些竞赛,如演讲比赛,单词大赛,英文歌曲比赛等。以奖励的方式鼓励学生们多积极参加活动,减轻心理负担和学习焦虑。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更能够提高学习者的热情,不妨让外籍教师定期组织口语角,进行交流。在锻炼口语和特长的同时也为课上的学习消除“不敢开口”“怕说错”等消极心理。加强学生对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5.教师自身的要求

教师除了掌握教学结构,了解学生之外,还应严格要求自己。在良好的专业知识基础上,教师应多掌握各个领域的人文知识并学会掌握课堂教学的技巧,培养多方面的爱好特长。最重要的是,教师的角色较多,如何处理好角色之间的转变,更需要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学生的调皮好动,应与宽容的态度去看待,耐心引导学生走向正轨。不把消极情绪带到课堂让来,更不能有踢猫反应,为良好的教育环境做到基础保证。

五、结语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他们基础比较薄弱,单词量不足。活泼好动的他们对学习兴趣不够浓厚,动机不是很强。对于学习英语,内心充满焦虑。所以教师应当充分了解学生的内心情感,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问题,读懂学生,才能使心理教学环境更加和谐、民主。在英语学习中,师生还须要相互合作,共同创设更好的学习氛围。让教学环境充分发挥积极作用,打造出更加高效的英语课堂。

参考文献:

[1]H.D.Brown.语言学习与语言教学的原则[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3)01/03-0072-03

信息时代的到来引起了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学习与教学的方式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现代信息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的实践中,它集声像、图文等于一体,增强了对学生的感染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充分挖掘技术的价值,根据教学目标,系统地、科学地规划、设计、组合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过程各要素,以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学校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面向全体学生,以团体心理辅导及其相关的理论与技术为指导,以班级为单位,通过各种辅导活动,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培养、训练、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激发其潜能,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各种心理问题,维护心理健康,达到塑造和完善学生人格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形式。现代信息技术进入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能力的发挥创设了丰富多彩的学习平台,它不仅能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的情绪状态,保持积极的探究动机,而且可以为学生提供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与创造实践的多样化途径。现代信息技术不只作为一种教学工具或媒体,更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有机整合,与教学方法融为一体,成为一种新的教与学整合模式。

信息技术教学坏境是指运用计算机及其相关的网络技术手段获取学习资源,应用计算机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方面的技术,实施教学活动的环境。它包括教师教学准备、教学研究的环境,学校教学活动的课内外环境,以及校风班风、师生人际关系等构成的隐性环境。针对传统的教学活动的不足,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体现了相对的优势。

(1)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更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更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通过技术媒体实现师生、生生及师生与学习环境的互动。

(2)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则注重教学结构多元化,强调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在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考虑适合具体教学情境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教学的多样性。

(3)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是在全部教学内容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位,结合生活注重学生发展,教学活动体现出综合化、系统化的特点。

二、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效性

1.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和谐、愉悦的氛围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过程离不开情境,通过情境的创设,可以生动地导入话题,使抽象、模糊的心理主题变得鲜活,引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究的动力。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式课堂导入应该具有趣味性、启发性、新颖性和简洁性。因为,富有趣味性的导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性的导课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新颖的导课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简洁性的导课能够节约学生的听课时间。信息技术的优势就在于它能运用音乐、图片、动画、影视等手段强化感知,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加深学生对实境的感受和理解。关于“情绪”的课题中,导入环节体现的内容是“什么是人的情绪”。人物表情图片、刺激的音响或是引绪体会的视频等都能让学生获得真实的感悟与启发,即把学生带入生活情境中,让情绪体验作为学生关注与观察的客体,加深情绪的认知。

心理健康教育课中情境创设的方式多样化,可以根据内容的需求进行操作,大致有以下情境创设的方式。

(1)生活展现情境:即把学生带入社会?熏带入大自然?熏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熏作为学生观察的客体?熏并以教师语言的描绘?熏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眼前。

(2)图像再现情境:图像是展示形象的主要手段?熏用图画再现教学情境?熏实际上就是把教学内容形象化。相对于静态的平面图形,动画能更好地体现故事情节、人物活动,且动画的表现形式对学生来说更具吸引力和感召力。因此,把情景图制作成动画课件,充分利用它的形、声、色、动、静等功能,使静态的画面动作化、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渲染气氛,创设学习情境。

(3)音乐渲染情境: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熏也是强烈的?熏给人以丰富的美感?熏往往使人心驰神往。它以特有的旋律、节奏?熏塑造出音乐形象?熏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用音乐渲染情境?熏关键是选取的乐曲与教材的基调上、意境上以及情境的发展上要对应、协调。

(4)语言描述情境:情境教学十分讲究直观手段与语言描绘的结合。信息技术呈现的语言描述直观、概括,使语言描绘提高了感知的效应?熏情境会更加鲜明?熏并且带着感彩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学生因感官的兴奋?熏主观感受得到强化?熏从而激起情感?熏促进自己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

通过信息技术创设的教学情境把学生的关注点有机地溶入生动有趣的情境中?熏使学生在愉快的体验中完成学习任务?熏不再是一种负担?熏而是一种愉快的体验,从而营造出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学习内容,改变教育教学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课有别于其他学科,开设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因此,选取的内容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比如:如何适应高中生活、如何调节自身情绪、如何开展人际交往、如何对待考试焦虑、如何选科择业等,都是与学生身心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学生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我们要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教学中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使教材真正“活”起来。例如: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题交流中,通过网络信息的搜索,让教师与学生认知在现实生活中不曾了解或熟悉的职业类型及其职业特点,形成专业或职业概念,帮助学生自主设计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信息技术还能拓宽课堂学习内容的外延,增进学生的心理品质。信息技术辅助心理健康教学为学生了解知识、理解内容最终形成正确心理素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使心理健康教学更为生动活泼。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学生注意力特点,利用一些形象的画面,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配合教学内容设计新颖动画,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心理健康教学目标高效实现。

(2)实施愉快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信息技术创设的情境可以通过视频、图片、声音的方式让学生观察到详实的事例,从而发现教师提供的事例中包含的问题,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3)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演示,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借助直观、形象的演示,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并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把学生的形象思维引向抽象思维,从而能更好地理解发生在自己上的心理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

(4)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交互强等特性,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不再是一个信息的主要提供者与学习的主导者,他将成为学生个别化学习探索活动的辅导者与支持者。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要以教师创造性的教为主导,以学生探索性的学为主体,以发展为主线,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实践和独立思考的环境,而信息技术本身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交互友好、开放的实践环境,非常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只要教师善于创设教学环境,善于组织和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主动地探索、积极地思考,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氛围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学习兴趣。为了让信息技术有效地服务于具体任务,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应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教育教学信息、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工具,把信息技术的运用看作是教学手段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3.信息技术可使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实现多元化评价,反馈学生心理品质的真实情况

篇7

1.渗透环境保护法制教育是“呵护地球、美化家园”的需要

目前,地球是最适合我们人类生存的唯一场所,由于人类无节制地开发利用所产生的环境问题已成为困扰人类文明进步的一大难题。环境是我们人类及自然界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保护生态、保护环境是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环境保护意识的强弱是一个国家、民族人民素质高低的重要内容,从行为学上可以判定为社会文明卫生的标杆。培养新时期中学生环保意识,无论对当代或未来的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影响都是不可低估的。因为,他们是祖国的未来,祖国未来的发展决策者,加强青少年环境保护法制教育,事关祖国可持续发展、社会和谐,是千秋万代的大事。

2.渗透环境保护法制教育是培养全民“资源观、节制观、低碳观”的需要

培养学生初步形成科学的资源观、节制观、低碳观,使学生深深懂得地球是人类的家园,把自己置身于大自然之中,成为大自然的一员,而不是大自然的刽子手。地理教学应使学生认识到:大自然给予人类莫大恩赐:土地、阳光、空气、水以及广袤的空间,我们当感激不尽而报恩于她,并非子女肆无忌惮向父母索取或压榨。为此,必须向只顾眼前利益、不惜破坏自然资源、严重损害环境的行为作斗争,例如,通过播放六盘水市喀斯特地貌环境石漠化宣传片,以及过度抽取地下水导致地表塌陷警示录,让学生产生一种危机感和责任感,自觉地形成正确的生活、生产观念。因此,在地理学科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法制教育,不仅是十分必要,而且是非常适宜的。

3.渗透环境保护法制教育是地理学科教学效果的需要

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的环境保护法制教育,让学生明确我们生活所及的任何环境都不是法律的真空地带,也使学生通过感性认识或亲身体验增强地理知识的理解能力。地理教材中和环境保护法制教育相关的内容丰富多样,地理教材直观形象,我们要注意充分挖掘中学地理课程中有关法制教育的内容。通过多种途径与方法把地理教学内容与法律法规有机地组织起来,在地理课堂教学信息流的传递中把知识的传授与现实法律法规以适切的形式链接起来,在思想上促进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法律素养的提高。

二、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可以进行环境保护法制教育的主要内容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的自然环境一直呈恶化趋势。由于全球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日渐突出,人们开始认识到人类面临许多全球性问题,如自然灾害、环境污染、气候变化、植被破坏、资源匮乏、人口问题、地区经济差异等都与地理学科有很大关系,在地理课程中还涉及许多环境保护的国际法。如《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保护世界自然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内罗毕宣言》、《南极条约》等。大气环境方面的如:防止酸雨的《远距离跨界大气污染公约》、保护臭氧层的《维也纳保护臭氧层公约》和防止气候变化的《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海洋环境保护的《海洋法公约》、《国际油污损害公民责任公约》和《大陆架公约》;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保护植物多样化国际公约》等。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不足;自然灾害频繁多发;地区差异显著等。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要同资源、环境相适应,要遵守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令等情感、价值观等内容。地理课程内容中有许多关于人口、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如:《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中国21世纪议程》、《环境保护法》、《矿产资源法1996年》、《自然保护区条例》、《水土保持法》、《草原法》、《环境影响评价法》、《水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海洋环境保护法》、《森林法》、《噪声污染防治法》、《煤炭法》、《可再生能源法(2009年修正)》、《循环经济促进法》、《水污染防治法》、《节约能源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渔业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防震减灾法》等规范性法律文件中也有环境保护法制教育的内容。

三、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保护法制教育的主要原则

1.主动性和方向性相结合的原则

作为地理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教师本身必须有强烈的环境责任感,主动维护环境法律的尊严、养成环保习惯,不能嘴上一套,行动上是另一套。课堂教学是老师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主要场所,老师要努力挖掘教材,把握教材中渗透点。地理学科在环境教育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现行高中地理课本从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关系着眼,交给学生有关地理环境的基础知识,从而使学生对如何利用环境、改造环境和保护环境、趋利避害,使地理环境向着更有利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面发展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识。整个课本知识体系是以地球的宇宙环境为开端,最后又归结到人类和环境的关系上去;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贯穿于整个教材的始终。

2.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环境保护法制教育必须和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进行,在课中进行要体现地理学科的特点,要从地理教学的具体内容出发,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保护法制教育的教育。因为教材的科学性、思想性、实践性以及严密的逻辑性,都含有很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它本身就具有强烈的教育作用。通过对我国人口状况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明白:我国人口的增长和分布,以及出现的人口问题,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的重要性。

3.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保护法制教育教育,联系实际也是必要的,把教材和当前国内和国际形势联系起来,是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重要方法。贴近实际、贴近学科、贴近学生的原则,积极倡导深入浅出、循循善诱的方式,采用通俗鲜活的语言、生动的典型事例,体现地理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增加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环境保护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法制教育的途径

在地理学科中渗透环境保护法制教育没有固定时间,应当充分挖掘里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适度渗透,在课堂中努力寻找环境保护知识的渗透点。在向学生进行学科知识教育的同时,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自然渗透环境保护法制教育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作为渗透环境保护法制教育的主导者,教师应熟悉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教师要在学法、知法上作学生的表率,更要在各方面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表现出其应有的守法、用法、护法自觉性。同时,教师要钻研教材,努力寻求地理学科渗透环境法制教育的结合点,结合课堂活动本身进行教育,开展师生的双边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环境保护知识。教师要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经常阅读报刊杂志,收看与地理有关的新闻节目以便增加对法制教育的了解,并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和教材内容,在教学中恰当、适度地进行渗透。

2.在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法制教育必须要注意找准“渗透点”,掌握“渗透度”,把握“渗透时机”

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法制教育不能喧宾夺主,不能上成纯粹的“文化知识课”,也不能上成“法制课”,只有做到因材施教,适时适度,持之以恒地加以渗透。课堂教学中,选择好渗透的时机,在最适当的时间以最合理的方式进行环境保护法制教育,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对于渗透时机的选择,有赖于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对法制渗透内容的理解,并考虑到课堂教学进程以及课堂可能出现突发状况,有备而为,信手拈来,适时渗透。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环境法制渗透时要把握好“渗透度”,即:渗透多少、渗透多深。要考虑具体教学内容与环境法制的关联程度,以及学生对相关法制内容的认知程度,确定合适的量与度,也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如讲解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的形成和危害时,就要适时进行《森林法》、《草原法》和《水土保持法》的渗透。

3.在渗透法制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要注意结合实际。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文明,但同时又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随着人口的激增、工业与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明显地危及全人类的生存和繁衍,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在地理学科的渗透教学中,从地理课的特点出发,自觉地进行延伸,使学生既较好地学到地理知识,又能了解环境保护法制教育。既要联系国家建设的实际和国内外重大的政治环保事件;又要联系世界各国(或地区)政治、经济发展的现状等。这样进行联系之后,就可以增强地理教学的现实性,有利于生动地对学生渗透法制教育。如在学到高一大气环境保护时,就要采用导向式方法渗透《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和《维也纳保护臭氧层公约》等国际公约,让学生各抒己见,从理论事实中受到教育。

4.利用主题班会,对班级进行环境问题的问卷调查

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当地经济建设产生的环境问题调查,我利用了主题班会活动的时间对本班53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多数同学具有环境保护意识,但受到环境保护教育的途径却较少,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的意义重大。

5.开辟第二课堂,进行实地环境的考察

篇8

    * * *

    学生在学校的一切学习活动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的。教学活动与教学环境是客观存在的统一体。地理 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一个子系统,因此也同样受教学环境的影响。教学环境可以从多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地理教 学信息环境研究试图利用心理学、教育学、地理学、信息科学、社会学等科学的研究成果,从地理教学信息源 和地理教学信息在课堂教学中的流通方式等方面,研究地理教学中信息环境的建立及对地理教学过程的影响。 这在地理教学乃至中学教学论研究中还是崭新的课题,本文尝试对这项研究的意义、内容、方法及涉及的基本 概念做一初步探讨。

    一、地理教学信息环境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意义

    (一)地理教学信息环境的概念

    学生在学校学习时,总是处在一种特殊的环境下。这种环境可以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如果从 所指范围的大小看,教学环境有以下划分:

    社会环境——社会教育环境可以被认为是学生学习所处的大的社会背景。学校环境——学校教育环境是处 于社会教育环境中的次一层学习环境。课堂(教室)环境——课堂教育环境是空间范围更小的学习环境。

    从因素分类来看,教学的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是人们注意较多的教学环境。而对地理教学来说,另一种同 属因素分类的教学环境也很重要,这就是教学信息环境。

    教学信息环境可以被看作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知识信息、教学活动信息来源、传递和加工状况与条件的总和 。与心理环境有类似的地方,教学信息环境也是无法触摸的环境,但却要依附某些实体,如课本、教学设备等 而存在。

    所谓教学信息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指与教学目标相关的学科内容(不是该学科的全部知识),即知识 信息。其二,指反映学生学习活动过程和状态的教学活动信息。因此,教学信息环境是以学生学习过程和活动 、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课堂教育环境的一种。

    地理课堂教学环境则是指地理学习时所独有的教学信息环境。由于地理学科本身的特点,地理教学信息环 境的研究和建立尤为重要。这一点将在下面详细讨论。

    (二)地理教学信息环境研究的意义

    1.从地理教学特点看地理教学信息环境研究的意义

    地理教学中的信息以社会信息为主,可分为三大部分:基础信息、隐含信息和外围信息。基础信息是指经 过教材编写者、投影片、幻灯片、录像片等教学材料的编制者以及地理教师事先加工好的地理知识。就我国中 学地理教学来说,这部分知识以国家地理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为基础,根据各地区或各学校情况加以适当扩充 构成。在理想状态下,即学生并没有事先对这些内容有所了解,通过地理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完成对这部分地 理事物由不知到知的过程。但在实际教学中,课本别是初中地理课本中的一些知识,学生早已通过其他渠 道获得,那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这部分知识已不具有信息的意义。基础信息包括自然、社会、经济、区域 等方面的地理信息,如关于地球陆地各种地形和自然带分布的信息,世界主要地区和国家的位置、自然环境、 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信息。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有时并不直接将地理信息传送到学生那里,而是提供适量的地理数据(文字、图像、 数字等),将教学需要的信息隐含在这些数据中,这类教学信息就是隐含信息。地理数据相对学生来说是未加 工的,在教师指导下对这些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从中获得有用的知识。例如,教师提供某一国家若干年人口发 展的实际统计数据,要求学生从中得出该国人口发展特点和趋势。这里人口发展特点和趋势是教学最终要获得 的信息,而那些统计数据则是有待加工的原始数据。再如,要求学生评价某一地区对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利用 状况,教师需要提供该地区各阶段土地和水资源利用的具体数据,供学生分析、评价、提取信息。

    外围信息是指学生通过非正规教学获得的地理信息。例如,通过在家里看电视、报纸、课外读物,参观博 物馆等方式获得的地理知识。如果外围信息正好与基础信息重合,基础信息就转变成外围信息。

    在地理教学中,各种信息的运用并不是可有可无。我们可以从地理研究的两大特征分析这个问题。地理学 的第一个特征是区域性。这是因为地球表层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自然事物和人文事物分布的不均一性。区域地理 研究一直是地理学的重要和基本的内容,也是初中地理教学的主要内容。传统的区域地理工作方法是一个地区 资料的搜集、堆砌和描述。地理学的发展使区域地理学正在摆脱陈旧的研究方法,逐步走向用比较、数理统计 等方法进行区域地理规律的综合研究。不论是古老的区域地理还是它发展的新方向,其研究都离不开对一个地 区的大量信息的获取。学生在学校对地理知识的认识过程也是如此。例如,要认识我国南方和北方在自然环境 和人类活动方面的不同,可以列出下表。如果需要,再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为什么存在这种不同。

    我国北方与南方比较(部分)

    (附图 {图})

    地理学的第二个特征是综合性。地理学研究的目的是揭示地球表层各要素之间的组合关系,因而从整体上 认识地理事物。因此,综合分析各组成要素从而揭示客观规律是地理学研究的优势。这些因素涉及范围很广, 有自然因素,也有人文因素;有空间因素,也有时间因素。在自然方面,要考虑岩石、大气、水体、土壤、生 物等因素。在人文方面,要考虑经济、社会、文化、历史等因素。例如,研究某地气候状况,就要从该区的纬 度位置、海陆位置、下垫面状况,以及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综合分析得出结论。此外,“由于地理学研究中所 使用的时空概念与其他学科不同(在地理学研究中时空不具有可逆性),因此,地理学研究很难像数学那样抽 象,很难像物理学、化学或生物学那样进行一定条件下的实验,而必须通过对一个个具有独特特征的区域进行 综合考察和研究之后,才能去洞察和透视整个地域的空间结构,才有可能获取到某些一般性规律”。[1]同样, 反映到中学地理教学中,许多内容很难通过一种实验就能获得结论,必须让学生一个区域一个区域、一类一类 事物去综合分析,才能使学生认识世界这个整体并掌握地理的学习方法。这个过程的基础同样是占有较多的地 理信息或地理数据。

    从地理教学的发展看,地理教学信息也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首先,地理教学内容中有关人文地理、经 济地理、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等内容会日益增多。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将更加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人类面临的 重大问题。比起自然地理部分,这些内容的教学所需信息量会大大增加。此外,地理教学,特别是高中地理教 学,应改变只是拿一些原则泛泛而谈的作法。

    其次,中学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中学各科在这方面都负有自己的使命。地理教学 在培养学生获取、整理、运用信息能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而要做到这一点,加大隐含信息和外围信息 的运用,促使学生多从地理数据中获取有用信息是一种较好途径。

    第三,学生获取的外围地理信息所占比重逐渐增大,这是和大众传播媒体的迅速发展有直接关系。最近的 一个关于北京市部分中学地理教学中电教手段应用现状的调查表明,就地理教学来说,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渠 道已相当广泛。在问到学生除地理课外,还通过什么渠道了解地理知识时,有51.3%的学生回答是电视新闻;7 0.1%的学生回答是专栏节目;51.3%的学生回答是报刊杂志;43%的学生回答是朋友长辈口中;44.6%的学生回答 是博物馆、展览馆等。可见,学生外围地理信息的获得,实际上已构成学生地理学习信息环境的一部分。

    2.尝试教学环境研究的新领域

    随着社会发展和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越来越多的应用,学校对学生的培养也从以灌输知识为主向关注学 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特别是能力培养转变。如前所述,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已不只是教师的讲述和课本的描 述。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影响、改变着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这种影响还会日益扩大。学生地理学 习信息源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学生课堂上地理知识的学习。例如,由于学生获取的课外知识丰富,而使本来应 该是未知的东西变成已知,从而使讲课听上去乏味。相反,由于辅助知识的增加,也可能使某些教学中的难点 变得容易,或对课上内容产生深入探索的愿望等等。利用学生已有知识进行教学,这是教学的一大基本原则。 但在传统教学体系下,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注意到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而对学生课外知识来源的变化缺乏 注意和研究。

    二、地理教学信息环境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研究地理教学信息环境的构成

    课堂教学环境从理论上说,都应该是人为形成的环境。人们在布置教室时,都是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需要 和学生心理发展需要。教学信息环境就更是一种受人为干预很强的环境。这是对教学信息环境的第一点认识。 研究任何一种特定的环境构成,都有一个范围界定。教学的物理环境主要是研究课堂的物理层面,它的形状、 大小、光线、色彩、温度、声响、气味、室内物品放置等。由此类推,地理教学信息环境的内涵将进一步缩小 ,它只研究学校地理课堂教学与信息获取、传递、运用有关的环境构成。这种研究还要分两步进行。第一步, 研究现实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信息环境的构成状况和对学生学习的影响。第二步,研究怎样改进或创建地理教学 信息环境,以适应未来社会对地理教学的要求。后一步是地理教学信息环境研究的重点。应该指出,虽然课堂 教学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说在进行着教学信息的传递,但不一定都具有教学信息环境。

    从构成的具体要素看,地理教学信息环境包括信息技术和信息内容两部分。信息技术又可以从两方面研究 ,一方面是它的软件构成。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很快,选择什么样的技术用于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值得很好研究 。另一方面是这些信息技术所依附的实体,也就是硬件部分。从教学角度看,研究硬件本身不是我们的任务。 我们只是根据需要做出恰当的选择。信息技术可以看作是地理教学信息环境中的信息源、信息传播通道和信息 加工处理器。从广义上讲,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信息源和信息加工处理方式还应包括地理课本、常规地理图表、 其它地理教学手段,甚至包括地理教师。除了地理教师外,上述其它媒体都可以归到信息技术中加以研究。信 息技术毕竟只是手段。学生需要从地理教学中获取的是这些技术手段所传递、加工处理的内容,即地理教学信 息内容。对信息内容的研究实际是个间接过程。我们直接研究的是教学信息的另一种载体——地理教学数据。 这个研究也有两个相互关联的范围限定。一是在内容上,我们把它限定在地理教学范围之内。并不是所有的信 息都是地理教学所需,而是其中的与地理有关的信息;也不是去研究如何吸收全部地理信息,而是与教学有关 的地理信息。地理教学信息一词,除了与地理相关外,还与教学有关,即一些教学指导信息、教学方法信息等 也属研究范围。第二个限定是物理空间上的限定,即是在地理课堂内使用的教学信息。既然有上述两种限定, 地理教学信息内容必定是有选择、有组织、对学生学习地理有导向性的知识。为了使构成的地理教学环境能够 达到预定的效果,必须依据一定的标准组织地理教学信息。因此,对这种标准的研究也是地理教学环境研究的 重要组成部分。

    (二)地理教学信息环境对学生地理学习的影响

    地理教学信息环境对学生学习行为和全面发展的影响,是地理教学信息环境研究的中心部分,也是研究的 目的所在。

    课堂教学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在学习成绩方面,对学生心理和能力各方面的发展都有不容忽视的影响 。地理教学信息环境对学生学习影响的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学习地理广度和深度的变化。在学习深度和广度符合社会发展和地理科学发展需要,也符合学生年 龄和心理特征的前提下,研究地理教学环境的构成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2.学生获取、加工、运用信息能力的变化。研究地理教学信息环境的改变对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能力变化 的影响。

    3.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程度和相应价值观的变化。研究在某种特定的教学信息环境下,学生,特别是高 中学生对学校以外的社会问题的关注程度有无变化,有什么样的变化,地理价值观的形成受到什么样的影响等 。

    4.学生学习地理积极性的变化。研究在某种教学信息环境下,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是否会发生变化,这种 变化又会对学生全面发展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5.对学生地理学习方式的影响。研究在比较理想的地理教学环境下,学生地理学习方式可能会发生哪些有 益的变化以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三)地理教学信息环境的控制和评价研究

    教学信息环境与学生学习活动的关系是相互的。信息环境可以影响学生,学生活动反过来也会影响信息环 境。当学生对信息环境的影响产生反馈时,就需要有人对信息环境进行调控和评价。一般来说,可以由地理教 师和地理教育研究人员共同对教学信息环境进行调控和评价,使之更加适合地理教学的需要。但对哪些内容进 行调控,怎样调控以及如何评价地理教学信息环境,需要认真加以研究。

    三、开展地理教学信息环境研究的可能性

    如前所述,地理教学信息环境对中学地理教学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但是对这种教学信息环境的研究能否 顺利开展,外部条件是否提供了可能性。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讨论这种可能性。

    (一)理论和研究方法基础

    除了普通教育学、心理学、哲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理论研究成果的强有力支持外,与之更为密切的教学环 境研究和地理科学发展,也为地理教学信息环境研究提供了基础。特别是教学环境测评手段——一批测量工具 的形成,使我们可以尽快地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更科学、更有效地开展地理教学信息环境研究。地理科学的 发展则为地理教学信息环境的形成提供了许多新的学科领域、内容、观念和方法。因为地理学新发展向中学地 理教学的渗透和影响,使我们有可能利用这些新发展研究和创立地理教学信息环境并改进学生的地理学习行为 。

    (二)技术条件

    技术条件是地理教学信息环境研究的前提。正如没有迅速发展的大众传播媒体,学生就不可能获得大量外 围信息;没有相应的技术手段,就不可能建立一定的地理教学信息环境。因为地理教学中只有课本、简单的地 图册及教师的讲述,是构不成所谓信息环境的。因此,从某个角度看,技术手段在这个研究中将起决定作用。

    从现在科学技术的状况来看,以计算机为主体的信息技术已经迅速发展。其中可以为地理教学信息环境所 用的大致有三方面: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这三部分实际上是一个问题——数据处理和 传播的不同方面。

    数据库技术:所谓数据库,是指一种存放各种有价值的信息数据的“仓库”。前面已提到,数据不只是指 数字,还包括字符,即文字、图形和声音。数据处理则包括了数字处理、文字处理、图形处理和声音处理。计 算机数据库的出现,使传统地理教学数据的存储和调用方式的改进成为可能。在非计算机状态下,地理教学数 据是分散在各种印刷媒介(如报纸、杂志、科普读物等)和非专业化的录像、电影片中,或是以文摘和报刊索 引的形式出现。这样的数据源对于平时教学任务繁重的中学教师来说,使用并不方便。查找、摘抄一个地理数 据、一条信息往往要花费很长时间,也不易保存和管理。特别是在这样的信息条件下,有计划地、系统地训练 学生搜集、处理、应用地理信息的能力,从时间和学生负担上都不是很现实的。使用计算机数据库则方便得多 。计算机数据库中的每一条数据都是独立的,这一点与文摘相同,但查找和调用上却非常迅速。例如,使用“ 北京市1949年-1993年公路交通发展资料”软件,可以在一分钟内查到1994年至1993年期间的任何一年或任一规 定年限内有关北京市的公路长度,公共汽车、出租车、自行车数目,地下铁路发展等方面的任何一条数据(在 软件数据范围之内)。教师还可对数据库中的任何一条数据进行修改、删除、添加等操作。如果联网,获取的 数据会更广泛。因此,计算机数据库是地理教学信息环境建立的技术基础。

    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也是用来处理和显示各种数据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现在已有多媒体数据库出现。 它的优势在于对图像和声音的处理和显示上。例如,上面提到的北京市交通教学数据库,因为没有使用多媒体 数据库技术,脚本设计中的许多图像因处理上的困难没能使用。再如,在光盘上查找一个教学需要的画面,只 需按键选择,显示灵活、迅速,免去使用录像带时的倒带之苦。目前,多媒体技术还在研究和发展之中,能够 处理大量影视图像的技术价值昂贵,在学校教学中还难以实现。但是,一般处理文字、静止图像、声音的技术 已可以在学校中试用。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硬件价格的迅速下降,它将最终走入学校课堂。

    为了弥补多媒体技术目前发展的不足,可以引入常规教学条件下的多媒体概念,即由各种常规和电教手段 构成的教学媒体群。例如在一堂地理课中将黑板、地球仪、挂图、投影仪、录像等教学手段按需要有机地结合 起来运用。其中,录像技术可以较好地解决影视画面的编辑和播放问题。只是使用方便、灵活程度和在网络中 使用等问题,还有待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由此可见,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地理教学信息环境研 究的实验已成为可能。

    网络技术:计算机网络是快速大面积传播教学信息的技术。目前正在我国开始筹建的“信息高速公路”, 就是一个由各种现代通信手段组成的信息交通网络。计算机网络可以使网上的所有用户分享信息,改变传统的 教室、校园、课堂教学等观念,建立崭新的教学体系。这也正是地理教学信息环境研究的目的之一。计算机网 络在未来地理教学环境中将成为重要的信息源。

    就目前我国中学教学条件来看,已有一批重点中学拥有了相当数量和质量的计算机。不仅建起了计算机教 室,为每个教研室配备了计算机,还准备在每个教室安装计算机并联网。虽然这样的学校为数不是很多,且都 分布在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但具有这种设备条件学校的出现,为地理教学信息环境研究创造了条件。

篇9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环境

前言:

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界对环境领域的研究多侧重于一些大环境,比如研究往往停留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环境、宏观环境、显性环境等层面,而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研究应有的重视,导致心理环境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相脱节。因此,应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研究长期被忽视的被动局面,同时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相关理论的研究力度,进一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理论研究的深入化、细致化,极力迎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要求。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的涵义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总是与环境紧密联系的,其心理环境的内涵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理解:第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以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为中心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的结构中,首先要有具有认知能力的主体要素,否则就不可能产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的任何心理映像,这里的主体要素主要指大学生这一群体。第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是大学生对于客观事物的主观映像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能够区别于其他教育,关键是主体和客体都具备一定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来说,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特定的情景,并采用必要的手段和方法从而实现教育内容的传输,达到教育目的。而就另一方面来说,受教育者的内心环境、能动意识以及自身知识结构等因素决定了他们会根据一定的情况在受教育过程中产生自己的一种心理影响,并由此心理影响产生一定的教育效果。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对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强大的促进作用。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的构成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环境

认知是人类个体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过程。认知过程即是把人认识事物的心理过程看作是对信息的加工过程,认为人是一个信息加工系统,能够对信息进行接收、存储、处理和传输。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会依据自身的生活阅历、文化素质感知当前的教育,从主观上对教育过程进行假设,从而引导自身的认知过程,这种主观上的假设与认知就构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环境。由此可见,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影响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认知的全部因素。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感情环境

感情就由情绪、情感契合而成的。情绪情感既是人们认识的催化剂,也可以是认识的障碍物。情绪情感是人类心理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感情环境是影响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内心感受的各种因素。这种感情环境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内容的认同和接受程度的一种反映,以及由此产生的内心环境的体现的愉悦感,从而增加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从整体上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实施。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志环境

意志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只有人才有意识活动。意志活动表现在,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预先确定一定的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自己的行动来达到这一目的。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意志环境是指对大学生是否自觉遵照教育目标,是否积极主动克服困难以实现教育目的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志环境能动的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意志环境中,能够较好的审视自身情况并且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逐i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三、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

1. 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环境

第一,善于运用注意规律。无意注意是由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和大学生的状态引发的,也与无意注意的引发关系密切。因此,大学生要注重注意规律的运用,因为注意力可以自发产生,节省精力,并且在潜移默化中可以使大学生享受到愉快教学,并使之内化。第二,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中感性认识的积累。感性认识是由感官直接感受到的客观世界,并形成许多印象于头脑中的一种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中人的理性认识的升华、提高,都有赖于感性认识的积累。应充分认识感性认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并重视感性认识的积累。

2. 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感情环境

科学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树立,影响着大学生形成正当合理的需要。首先,大学生要积极参与人际互动,充分认识到自身的正当合理权利,比如民主、自由、平等权利。第二,大学生要努力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学会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用优秀的作品鞭策自己,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激发对真理的追求,能够为营造良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感情环境贡献力量。

3.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志环境

良好的意志品质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培养和锻炼不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意志环境的优化,首先要树立崇高的理想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只有形成崇高的理想,才能有远大的目的,有了远大的目的,才能培养出为达到这一目的所需要的意志。其次,加强挫折教育,养成自我锻炼和控制自己的能力和习惯。挫折教育能使大学生自觉同困难做斗争,提高挫折承受力。第三,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环节,是培养大学生应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政治道德品质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不可缺少的环节,同时是培养大学生意志行为的重要方法。

结语: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界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的研究处于初i研究阶段,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依旧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研究,如何将经过营造、优化后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发挥最大优势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和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如何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建设长效的保障机制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的理论研究,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更为科学的理论指导,为有效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发展显得更为必要与迫切。

参考文献:

篇10

《环境工程原理》是一门超越污染介质的界限,从理论上系统、深入地阐述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基础理论及其工程原理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旨在提炼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水处理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工程等涉及的具有共性的现象和过程,为环境工程后续的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在环境课程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全国各高校对该课程都非常重视,目前普遍使用的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清华大学胡洪营等编写的《环境工程原理》,主要内容包括原理基础、分离过程原理和反应工程原理三大部分,先修课程涉及高等数学、物理、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这门课程的特点是知识点多,原理偏难,在本校开设这门课后,学生普遍反应难学.因此根据本校学生实际情况对这门课实行改革是很有必要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环境工程原理》一般安排在三年级上学期,此时同学们刚学完公共基础课,尚未正式接触专业课程,对专业将来所从事的工作对象及相应的知识需求均不甚了解,故初学环境工程原理会感到与以前所学的知识相差较大,学习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均难以充分调动,甚至还易产生消极抵触的情绪.因此,帮助学生克服这种心理很重要.课堂教学过程中可通过举例的方式,层层启发,由浅入深,深入浅出,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公式与以前所学的知识联系在一起,认识到这门课是未来专业课知识的理论支撑,是“有用的”,促使其产生学习兴趣.[1-2]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扩大知识面,把授课内容与相关的知识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例如,在讲解第二章内容“流体流动和热量传递”时,强调流体流动是第三章“热量传递”和第五章“质量传递”的基础,同时帮助学生回忆物理化学中已经学习过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及卡诺循环,建立各部分知识点间的联系,减少学生学习这些知识的陌生感;同时引导学生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空调、淋浴器等家用电器传热方式,给学生讲解工业余热利用等实例,让学生明白燃烧的火焰、高温流体等都可作为高温热源,冷却水等介质都可以作为低温热源,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思维转化为具体的实在;在讲解过滤技术等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时,帮助学生回忆大学一年级做过的《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中的CuSO4结晶实验,回忆在抽滤机上的抽滤步骤,最后得到纯净的CuSO4晶体过程,让学生亲自动手拆装自来水过滤器,明白滤芯就是活性炭等,使学生对过滤知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这样才能使学生树立环境工程意识,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工程实践的思维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环境工程原理的实际应用价值,激发学习的能动性.[3]

2改革实验教学方法,注重实验教学效果

《环境工程原理》这门课程可以开设的基础性实验课有流体流动阻力测定、流量测量、总传热系数和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等.《环境工程原理》实验教学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把知识付诸实验的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巩固已学过的知识.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实验开始阶段,教师应重点强调实验的关键技术、容易造成误差的操作和安全注意事项,为实验结果的准确分析和思考题回答做好铺垫.在学生实验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创新,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解答实验中的疑难问题.对于学生的错误操作要引导他们分析原因,启发他们找出纠正错误的方法,让学生在失败中吸取教训,从中获取正确的实验技能,对于疑难问题,多采用讨论、研究的方法,充分带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获取理论知识与技能,让他们在实践的失败与成功中受到锻炼,培养独立创新实验工作能力.在实验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实验预习、实验操作、结果分析反馈中.对实验中的个别异常现象,教师不要立即给出答案,应先让学生复述此前操作过程,在学生叙述过程中一般会自己发现错误,使问题迎刃而解.这样做一方面使学生更加认真操作,另一方面也端正了其实验态度.

3改革考试方法,改变期末突击弊病

环境工程原理涉及的原理分析、公式推导较多,但该课程的学习不是要死记硬背这些公式和繁杂的推导过程,而是要了解前人对实际工程问题的处理思路和解决方法.只有注重对方法的理解,才能在后续专业课程学习中触类旁通,以及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实现举一反三.因此,笔者在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上也努力体现对基本概念的掌握和基本方法的理解,更注重平时的考核.例如,在作业中通过典型事例分析,要求学生对该过程涉及的基本概念进行陈述,然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思路.笔者要求方法可以不唯一,也不注重标准答案,甚至也可允许超越课堂教学内容,但要求逻辑严密,思路清晰,结果可行.通过这种多形式、多时段的过程考核措施,改变学生期末突击的不良习惯,有利于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最终的成绩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包括考勤和作业等)、期中考试、实验成绩和期末考试.逐步降低期末考核成绩的比重,强化学生过程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减轻学生期末考试的压力.作业中增加PPT汇报交流的环节,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4增加到实践基地参观考察环节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在讲解环境工程原理课程内容时,突出“三传一反”的教学主线,系统地讲解流体流动、热量传递、质量传递和化学反应工程理论的同时,应尽可能创造条件带学生去环境工程基地考察.[4]带领学生到实践基地参观考察的目的就在于认知工程设备、了解实际工况,将课程基本知识与工程实际情况联系起来.让学生了解各种丰富多彩的工程实际,使学生通过该环节的训练体会工程观念,领悟环境工程原理知识在工程观念中的应用.把研究问题与工程实例结合起来,体现加强基础,面向生产,突出应用,引导思维,启发创新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通过亲自运行设备,观察环境工程设备构成及操作要点,引导学生从生产技术性、经济合理性方面进行系统的“工程”考虑,要对不同的方案进行“工程”比对,形成工程观点并强化工程思想,同时贯彻“理论教学环节以应用为目的,实践教学环节以应用为目标,培养工程素质和实践动手为主线”的教育战略思想带领学生学习.认知实习能够让学生对环境设备和工业流程有综合的了解,调动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最大限度地将以往课程内容、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的结果向深层次做引申,通过认识现象、发现问题、研究对象来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可以把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多年实际工作阅历和学生的现场认知、积极向上的探索精神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培养学生实际工程能力有非常积极的作用.#p#分页标题#e#

5鼓励学生参与科研,以科研带动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