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工程的作用范文

时间:2024-02-29 18:07: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基础工程的作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基础工程的作用

篇1

一、桩基础的概念

1.1 定义

建筑物按照部位来分,可以简单地分为主体工程和基础工程。基础主要承担建筑上部的各种荷载,包括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上部结构在受到这些荷载之后向下传递,最后传至下部基础。如果地基土质较好,则可以较好地承担建筑的荷载,但是一旦遇到土质不良的地基土层,则难以承载上部荷载。桩基础的提出正是为了解决此问题,桩基础的深度大,因此可以穿过软土地基,将荷载直接传递给下层土质较好的地基层,以保证建筑基础和建筑物的稳定性。

1.2 分类

桩基础按照受力来分,可以分为摩擦型桩、端承型桩、摩擦端承桩和端承摩擦桩。摩擦型桩主要通过侧面土体的摩擦力来承担上部传至桩基的荷载,端承型桩主要通过桩端下部的土体来承担上部荷载,而摩擦端承桩则通过端下部的土体来承受大部分的荷载,另外少量荷载则由侧面土体的摩擦力来承担,端承摩擦桩则与摩擦端承桩正好相反,通过侧面摩擦力来承担绝大多数荷载,其它小部分荷载由端部土体来承担。

桩基础按照施工工艺来分,可以分为预制桩和灌注桩。预制桩是指在打桩前预先制作的桩基,然后通过各种手段将其打入地下。而灌注桩则先在地面钻孔,然后将混凝土灌入,最后经过养护形成桩基,因此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整体性。

二、桩基础的施工技术

桩基础通常适用于较高的建筑或者下部土质较差的建筑。桩基础有很多施工技术,最常见的是振动沉桩技术、静力压桩技术和钻孔灌注桩技术,现场人员必须根据建筑场地的特殊性以及建筑的受力特点进行桩基施工技术的选择。

2.1 振动沉桩施工技术

振动沉桩是一种常用的桩基施工方法。首先在桩端安装一个振动器,该振动器可以产生一定程度的振动效果,再加上桩基自身的重力效果,便能够使桩基渐渐下沉,现场人员可以通过振动的幅度来控制下沉的速度。此种施工技术可以很大程度上实现桩基施工自动化,不仅较少人力,更是显著降低了资金。

2.2 静力压桩施工技术

静力压桩是预制桩施工的一种常见方式,通过在桩端预加一个静力,逐渐将桩基压至一定的深度,以完成桩基的施工。此种方式可以节省较多的钢筋,如果采用锤击法来施工,由于锤击力会对桩身造成很大的冲击作用,因此对桩基的要求较高,桩基需要配置较多的钢筋,而静力压桩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缺陷,而且可以降低更多的施工成本。此外,锤击法必然会造成噪音,对周边环境造成极大的噪声污染,容易引起居民的抵抗和投诉,而静力压桩噪声很小,因此可以采用夜间施工,既不会对周边居民造成影响,还能够有效促进施工进度。

2.3 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

钻孔灌注桩是高层建筑和软土地基场地最常用的桩基施工方式。在钻孔灌注桩的施工过程中,首先要调整桩机的位置和平整度,然后进行钻孔,钻孔过程中必须保证孔径大小、孔深和孔的垂直度满足规范要求,超钻深度不能超过规范标准;钻孔完成后进行清孔,即将孔底的沉渣清除;清孔结束之后下放钢筋笼,钢筋笼下放过程中要避免与孔边土体的碰撞,以防止孔底沉渣的增加以及钢筋笼的变形;钢筋笼下放完毕后,再次进行清孔,此次清孔的目的是清理在钢筋笼下放过程中造成的土体沉渣,清孔时间必须通过比重仪来检测;清孔之后进行混凝土灌注,混凝土最好一次性灌注,如果必须多次灌注,必须保证间隔时间不能过长,否则要进行泥浆比重的再次检测。值得注意的是,在灌注过程中,必须一边灌注一边拆拔导管,以有效防止混凝土初凝引起的断桩现象,另外超灌长度必须控制好,一般可以通过重锤来测量灌注深度。

三、桩基础技术的作用

与一般基础相比,桩基础技术可以说是基础施工技术发展中的一次质的飞跃。桩基础不仅弥补了一般基础稳定性差、承载能力低的缺陷,而且为我国高层建筑的建设事业提供了良好的技术保障。

3.1 承担高层建筑竖向荷载

目前我国人口越来越多,建筑趋向高层化发展,加上我国目前较为成熟的施工技术,高层日趋增多。高层建筑的确有其优势,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建筑基础形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般的基础很难承担高层建筑向下传递的竖向荷载,在一些软土地基部位地基承载力差,一旦高层建筑的竖向荷载向下传递必然引起地基的沉降,最终导致整个建筑的沉降,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针对此状况,桩基础应运而生,由于其深度较大,因此可以穿越软土层,直达下部土质较好的地基层,甚至岩石层,有效承担建筑竖向荷载,以保障建筑的稳定性。

3.2 保证建筑倾斜度

桩基础多用于高层建筑,通常桩基分布较广,而且密集度较高,可以有效防止建筑物的倾斜。一般的建筑物基础,只要受到些微的土质干扰,就会引起某部位的沉降,导致整体建筑的倾斜,而桩基础由于桩基的数量较多,而且一个承台下面设置多根桩基,加上有的建筑采用整体大底板,因此可以极大地保证基础的整体性,即使某个部位受到较大的干扰,也难以造成地基沉降的情况,最终很好地保证了建筑物的倾斜范围。

3.3 防治建筑水平荷载下的倾覆

对于建筑物来说,水平荷载通常是指地震荷载和风荷载,对于中低层建筑,水平荷载作用效果不明显,对于高层建筑,水平荷载效果极为明显,而且随着建筑层数的升高,作用效果显著增强。水平荷载使建筑产生弯矩和扭矩,在弯矩和扭矩作用下建筑构件的受力必定一部分受拉一部分受压,建筑物外部则呈现倾斜甚至倾覆的状况。桩基础具有较强的抗拉、抗压强度,桩身的配筋通常根据受力状况配置不同的钢筋,如受拉或受压频率较高的部位配置较多的粗钢筋,而受力较均匀的部位则配置常规钢筋,因此桩基础可以有效降低建筑水平荷载下的倾覆概率。

3.4 确保建筑稳定性

与一般建筑基础相比,桩基础可以有效确保建筑物的稳定性。一般的基础深度较浅,在一些土基较差的场地,容易造成建筑沉陷状况的发生,而桩基础深度较大,可以穿越软土层,将端部固定于坚实土层或者直接嵌固于岩石层中,此外,桩基础在水平横向作用下,具备较好的抗拉抗压性能,有效防治建筑物倾覆。由此可见,桩基对于建筑的稳定性具有较好的保障作用。

四、结语

高层建筑可以显著节约用地资源,因此当前的建筑建设越来越趋向高层化发展。与中低层建筑相比,高层建筑具有更大的自重,承受更大的水平荷载,因此对于基础的要求更高。桩基础可以有效抵抗高层建筑的竖向及水平荷载,因此在高层建筑施工中得到广泛应用。具体来说,桩基础可以较好地承担高层建筑竖向荷载,保证建筑的倾斜度,防治建筑水平荷载下的倾覆以并确保建筑的稳定性,因此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其应用范围必定会得到进一步扩大。

参考文献:

[1]孔令杰.桩基础工程在建筑中的应用分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4).

篇2

关键词:工程计量;工程造价

工程造价是实现工程建设的重要环节。工程造价涵盖了工程投标、项目实施、工程竣工结算三个流程。为了给工程给予科学的造价评估,就需要对工程作出科学的计量。因此,工程计量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工程造价管理水平的高低。例如:工程计量中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列工程计量清单。该清单对实现工程的有效招标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工程计量形成的清单在工程建设的工程数量和价格方面都会给出明确的罗列,为其后的工程造价估计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因此,及时、准确的做好工程计量工作,对确保工程如期顺利完成是非常重要的。同时,费用监管是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方面。合理计量是实现费用监管的前提。工程计量的理解时按合同规定的条件与方法对工程数量进行有效测量与计算的过程。

一、工程计量管理的内涵

工程计量是指工程项目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对作业组织品质、效率的标识性度量与审计过程,包括计量和支付过程。工程量的计算,是确定工程造价的基础。为了规范对工程计量的管理,国内颁布的《施工技术规范》以及国标上的《工程量计价规范》,都对工程计量有具体的规定和要求。当前国内工程计量主要参考和依据的也是以上规范的要求。

工程量是以物理计量单位或自然计量单位表示的各个分项工程和结构构件的数量。长度、面积、体积和重量是比较常见的物理计量单位。个、台、套、组、件是常见的自然计量单位。从国外引进的FIDIC合同条件,实现对国内工程项目的有效监管,是国内建筑行业最重要的改革措施。其核心内容是实现工程质量、进度与费用有效联系从而得到有效控制。结合FIDIC合同条件要求,将实际工程量作为项目评估和支付的标准。采用有效的工程计量管理模式,能实现对工程质量的有效监管,对工程建设有很好的能动作用。

二、有效发挥工程计量对工程造价管理能动作用的策略

从对工程计量的概述中,可以看出工程计量对工程建造还有造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怎样才能发挥其有效的能动作用?本人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坚持工程计量管理的做法。首先,提高建筑行业、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对工程计量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在整个行业掀起坚持以质量为中心,以合同条款为依据的行业原则。所有工程项目必须有监理工程师在场的情况下开工建设,各项抽验合格及手续齐全的项目才能交付使用予以支付。其次,在计量管理流程上坚持先交工、后计量操作流程。实际工程量和实际工程质量才是计量要严格审查的内容。始终坚持先交工后计量的原则,才能保障工程计量有效进行,避免的行为发生。最后,监理工程师是工程计量的主要执行者。重视和加大对监理工程师的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的培训,能有效提高监理工程师的工作质量。要求监理工程师深入现场,严格按照图纸认真核实计量,尤其对一些隐蔽工程内容要严格检查。对于监理工程师出现的营私舞弊行为要吊销监理资格。在关于隐蔽工程的计量方面,由于其工程内容的特殊性和其重要性,要特别予以重视。除了常规的监理程序外,及时测量地面标高,并进行施工前后对比在防止重计漏计方面是非常有用的措施。坚持承包商、现场监理工程师及业主代表三方联测计量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则。杜绝图简单,就走过场现象的发生。同时,业主的审核意见要予以优先重视,充分发挥消费者的监督作用。

2.工程计量过程中要注意的方面。首先,工程计量涉及内容多,项目多。借助计算机能有效提高计量工作的效率和精确程度。对计量原始资料全部录入计算机进行科学管理,原始资料通过扫描仪录入计算机存档能有效提高计量资料的管理水平。信息化将是未来工程计量管理变革的重大突破。其次,重视合同条款的管理。在实施工程计量管理环境下,合同条款的相关要求是计量支付的前提和基础。认真解读合同条款的内涵,是非常必要的。一切行为要严格遵循合同。业主与承包商双方都要履行合同,对一些变更的工程项目,要有业主和承包商双方的协商协议为标准。业主也要积极配合项目计量审核过程,确保承包商及时回收资金,安排下期工程建设。合同条款中重要的内容是,施工建设图纸。图纸是监理工程师要严格把控的内容,但计量结果还是要以实际工程量为标准。以实事求是是工程计量必须有的态度和责任。最后,严格管理、热情服务。业主代表将直接参与工程计量工作,目的是要发挥业主的监督作用。在业主实行监督的过程中承包商也积极配合,热情接待。对于业主的疑问要表示理解,并及时给予解释和说明。保持一个良好的业主与承包商的关系,促进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对于业主与承包商之间出现的分歧,工程建设管理中心要发挥协调作用。

三、结束语

完善工程计量管理,对工程造价有很好的能动作用。计量清单保障工程造价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工程计量过程保障工程按质按量完成。有效发挥工程监督作用对工程项目建设的控制。在更为广泛的地区要大力推行工程计量管理的实践,为国内的建筑行业带来新气象。

参考文献:

篇3

在推进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过程中,镇充分运用大学生“村官”学历高、知识广、接受能力强、思想较活跃等优势,让他们在宣传培训、信息反馈、督导检查中发挥“三员”作用,有力助推了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工作的开展。

一、发挥“宣传员”作用,创新开展宣传培训

为进一步提高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的群众知晓率,镇大学生“村官”在抓好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同时,积极开展相关宣传培训工作。一是创新宣传方式,在印发宣传单3万份、制作标语横幅50余幅的基础上,通过农信通短信平台向基层群众转发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及城乡统筹政策法规等知识要点;组织编写顺口溜,编排情景剧《路灯》等节目,通过快板、三句半、车车灯儿等形式进行巡演,广泛宣传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二是打造培训平台,大学生“村官”自制知识要点ppt,依托社区(来源:文秘站 )远程教育平台以每周1次的频率向基层群众播放,使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深入人心。

二、发挥“信息员”作用,认真收集民情信息

为切实提高公共服务水平,镇发动大学生“村官”及时调查群众满意率,了解群众急需解决的热难点问题。一是深入农户调查群众满意率,制定1500份调查表,联合五个社区基层干部深入农户,调查群众对目前我镇开展的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进度的满意程度。二是组织开展“坝坝会”了解群众所想所需,大学生“村官”利用晚上休息时间,召集农户代表开展“坝坝会”,向他们征集关于建立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意见建议共计43条。

篇4

关键词:质量检查 混凝土 外加剂

根据我作为监理工程师积累的施工经验,下面就混凝土工程中容易出现的质量问题、发生的原因及施工中应注意的事项进行分析和阐述,或许可以作为一般混凝土工程施工的借鉴

一、外加剂使用不当是最常见的一类事故

1.此类事故表现在:

(1)混凝土浇筑后,局部或大部长时间不凝结硬化。

(2)已浇筑完的混凝土结构物表面起鼓包。

2.要避免这类质量事故发生,必须重视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1)外加剂与水泥的适应性。外加剂进场后,必须进行试配,掌握其特性:坍落度的耗时损失、凝结时间、减水率等,以确定能否使用;

(2)外加剂的每一次投料,都必须严格按照配合比计量。计量器具必须经常进行校验,保证其灵敏度和准确度。

3.补救措施

(1)对大面积松散不凝结硬化的结构物必须拆掉重新浇筑。

(2)因缓凝型减水剂使用过量造成混凝土长时间不凝结硬化时,可延长其养化时间,推迟拆模,后期混凝土强度一般不受影响。

二、混凝土强度达不到要求而造成质量事故

这类事故反映在两方面:一是混凝土强度本身就没有达到设计要求,二是现场抽样的混凝土试块未达到设计要求。后者占比重较大。

杜绝这类事故,一是确保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水泥最好采用大厂或正规厂家的水泥,因其质量控制、管理水平高,产品质量的稳定性远高于小厂。二是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保证计量准确,尤其是水混用量一定要足,不能扣水泥用量。影响混凝土强度因素是多方面的,有些在实验室能达到的指标,在现场施工中却难达到。三是混凝土搅拌要建立岗位责任制,要合理拌制,保证混凝土搅拌时间。四是防止混凝土早期受冻。五是认真制作试块,加强对试块的管理,按标准要求对混凝土试块进行标准养护,用于结构验收的试块要和构件同条件养护。

在现实的施工中,不少项目混凝土的制作,养护不符合标准的规定,给混凝土强度的评定带来一定难度。

从取样方法上讲,规范规定混凝土试样从同一盘或同一车内抽取。在卸料过程中宜在卸料量的1/4—3/4范围之间抽取。

从养护上讲,作为混凝土强度的验收,必须实行标准养护。

有的工地试模严重变形、搓角,有的螺栓残缺不全,有的侧板变形裂缝。据有关资料统计,由于试件不准确,可使混凝土试块实测强度降低20﹪以上。

从实验方法上来分析,试块在压力机上摆放是否正确,加载是否等速均匀,都将影响到混凝土试块的强度值。

总之,从混凝土试件的制作到试压,都需按标准进行。

三、因混凝土出现裂缝而造成的质量事故

混凝土裂缝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由荷载(包括施工和使用阶段的静荷载、动荷载)引起的裂缝,一类是由变形(包括温度、湿度变形、不均匀沉降等)引起的裂缝。另一类是由施工操作(如制作、脱模、养护、堆放、运输、吊装等)引起的裂缝。这里仅就混凝土工程变形引起的裂缝进行一些探讨。

1.引起变形裂缝的主要原因

(1)温度变化。混凝土由于温度变化发生体积变形,膨胀或收缩,这是材料固有的物理特性。当这种体积变化受到约束时就会产生内应力,这种应力如果超过了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就会引起开裂。

例如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后,在硬化期间水泥放出大量水化热,内部温度不断上升,使混凝土表面与内部温差很大,如果其内部与表面温差超过25℃时,就会产生裂缝;有的体积较大或者较长的混凝土结构,在施工后几天或几十天中出现大量裂缝;有的结构在屋面四角出现斜裂缝。这些都是因为温度变化引起的裂缝。

(2)收缩裂缝。混凝土的收缩分为自身收缩,即水泥水化作用引起的体积收缩与外界湿度无关;塑性收缩,即在初凝结过程中发生化学的收缩;炭化收缩,即二氧化碳与水泥水化物发生化学反应引起的收缩、干缩;湿度收缩,即混凝土中多余水分蒸发,随着温度降低体积减少而发生的收缩,其收缩量占整个收缩量的绝大部分。收缩使混凝土的体积变小,在其内部也会产生内应力,当这种应力超过了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也会引起混凝土裂缝。

例如,有的混凝土结构体积并不大,但混凝土终凝后,表面却出现了大量不规则裂缝,有的楼板拆模后,发现板和梁交界处出现水平裂缝,有的较长结构,在冬季忽然降温或夏季突然降暴雨后,这些大多是由于收缩引起的裂缝。

(3)不均匀沉降。如果结构物的基础不牢固,发生了不均匀沉降,导致结构变形,也会在其内部引起拉应力而造成混凝土结构开裂。这种情况在日常工作中也会时有发生。

(4)化学反应也会引起混凝土开裂。例如碱骨料反应将引起混凝土体积膨胀而产生裂缝。氯离子的浸蚀引起钢筋锈蚀也会造成混凝土开裂。

2.施工上的防治措施

(1)必须控制好原材料的质量,特别是砂石的含量,对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及收)缩变形影响很大。

(2)对大体积混凝土,尽可能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减少水泥的用量,可以用优质粉煤灰、磨细矿渣、浮石粉等材料,取代一部分水泥,这既可降低成本,又能够降低水化热减少混凝土收缩,对防止裂缝是很有利的。

(3)严格控制混凝土的水灰比。混凝土的水灰比越大,其体积收缩也就越大,特别是在混凝土成型的头一、二天里,水灰比过大的混凝土,将出现大量的不规则裂缝。最好的混凝土初凝前,用砂板再进行一次搓压,防止混凝土早期的收缩裂缝。

(4)加强养护,使混凝土表面保持湿润状态,不断补充蒸发的水分。这样既可以防止混凝土的干缩裂缝,又可以加速混凝土的水化,提高混凝土的抗拉强度。

(5)对大体积混凝土加强保温养护,是减少温度裂缝的最有效措施。大体积混凝土的保温养护,最常用的是采用草袋同塑料薄膜联合使用,用草袋进行保温,用塑料薄膜保湿,保温层的拆除应根据测温情况而定,要确认内外温度差低于25℃时方能拆除,同时应分层逐步拆除,应尽量避免因为降温速度过快而引起混凝土开裂。

篇5

关键词:BIOLAK工艺;城市污水;环境保护

对于城市水环境的处理过程中,对于水资源的环境的要求十分的严格,这不仅是对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的保证,也是对于周边环境保护的一种重要方式。对于城市水环境的受到污染会有很多的原因,对于这些原因必须逐一的分析,并寻找出保护城市水环境的方式方法,就相关的供需对策,会在下文中详细的提及,通过科学的BIOLAK工艺来保证城市的水环境在健康有序的环境中进行。

一.城市水环境影响因素

1.生活污水

城市中的生活污水指城市工人日常生活中使用过的水,如厕所、浴室、盟洗室、厨房、食堂和洗衣房等处排出的废水。在排除的这些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其中还包括一些病原体以及微生物等会污染环境的物质。在城市水环境监控中,会将这些污染的水源在监控的状态下进行科学的处理,再经过沼气池的处理,用于农田的灌溉和水资源的再次利用。

2.工业废水

城市工业废水是指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水。工业废水水质随工厂生产类别、工艺过程、原材料、用水成分以及生产管理水平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根据污染程度的不同,工业废水又分为生产废水和生产污水。生产废水是指在使用过程中受到轻度污染或仅水温增高的水,如冷却水,通常经简单处理后即可在生产中重复使用.或直接排放水体。生产污水是指在使用过程中受到较严重污染的水,具有危害性,需经处理后方可再利用或排放。不同的工业废水所含污染物质有所不同。如冶金、建材工业废水含有大量无机物,食品、炼油、石化工业废水所含有机物较多。另外,不少工业废水含有的物质是工业原料,具有回收利用价值。

要了解城市水环境的影响因素就要去对于水质量进行检测。就现阶段在城市污水处理的市政工程中,大量的投入人力和物力,巨大的财政开支对于水环境的保护起到的成效十分微小,因此对于寻找一种适合于城市污水排放的工艺是非常必要的。在而时下较为流行的BIOLAK工艺就很好的满足了这样的标准。同时BIOLAK工艺在使用中还具备了投资少、收效快,而且在后期的维护中也较为方便等特点,因此BIOLAK工艺的发展速度也是非常的迅速。

二.BIOLAK工艺原理介绍

BIOLAK工艺是有德国市政污水处理厂最先使用并获得成功的,它是一种污水池的处理方式,通过对于水中的磷元素的硝化处理,来实现水质量的除磷过程。同时在这个后期也对于水中的氮元素进行有效的分离,最终形成可靠的污泥处理方式。BIOLAK工艺中,充分的利用了水源中一些元素的特性,特性具体表现在好氧和厌氧。利用这样的原理可以形成出磷元素和去氮元素的效果。在BIOLAK工艺使用的污水处理池中,池身结构采用密闭坚固的结构,污水在这个空间内形成物理和化学的反应过程。在池体的内部使用了现代最为先进的纳米渗透膜,利用膜的高透性使得水中的微粒在运动的过程中过滤处理,这样可以很好的将水分中的氧分离处理,形成一定的自身隔离过滤层。利用这样形成的隔离过滤层最后达到污水进化的效果。

在污水处理中,最为重要的是除去磷的过程,为了最大程度的将该元素去除改进,会在之前的池中加有一定的过滤磷层,这样可以将磷元素的含量控制在每升水中磷元素含量0.5mg以内。同时再在水中加入一定的去磷凝固剂(通常认为,在磷元素的含量低于0.5mg时,可以适当考虑不再加入凝固剂)。在根据BIOLAK工艺中的水池力学特性分析,在数据的指导下,进行最少十次的脱氮处理,只有通过对于上述两个行为进行反复处理,才可以有效的保证水质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三.BIOLAK工艺操作流程

在对于环境保护中,选用BIOLAK工艺对城市的污水进行处理。污水在首先经过预处理和一级处理去除大的漂浮物后,出水先进入混合池,由推进器将进水和污泥进行混合,然后自流入BIOLAK生化池,利用曝气充氧进行好氧处理,处理后的污水,经沉淀池沉淀后达标排放。BIOLAK反应池产生的剩余污泥用污泥泵送入污泥浓缩池,污泥浓缩池产生的上清液自流入BIOLAK反应池的混合区。在对于操作中我们必须要主要的是:

(1)城市污水提前处理过程

对于城市中集中污水来源,我们在上文中已经提到了,而在城市排水的管道中,一些用来截流的污水管道首先要经过粗格栅去除大的漂浮物,然后自流入集水池。污水经立式污水泵提升至细格栅,细格栅的作用是拦截污水中较大的飘浮物和颗粒粗杂质等,细格栅可把杂物及砂粒从废水中分离出来,同时可除掉一部分有机负荷。

(2)混合池

经过污水提前处理后,污水与回流污泥一起进入曝气池前端的混合池,在搅拌的作用下充分混合后,再进入曝气区。在混合区里,借助于搅拌作用,进水与回流污泥进行充分混合。除了起混合作用外,污水在混合区的缺氧环境下,可能发生部分水解酸化反应,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减轻后续曝气区的负担,从而减轻动力消耗和曝气区的体积。混合区与好氧处理区的延时曝气相配合,对污水的脱氮脱磷可起到一定的作用。

(3)曝气池

在曝气池中,微生物群体聚居在呈悬浮状的活性污泥上,与进入曝气池的污水广泛接触。鼓风机通过在曝气池底浮动的空气扩散装置,以微小气泡的形式向池中提供空气。在曝气装置的搅动作用下,污水与活性污泥更好地混合,微生物将污水中的有机物降解。

(4)沉淀池

经过生物处理后,污水进入沉淀池,使混合液澄清、浓缩、固液分离。沉淀池中的上清液经溢流堰流出,达标后排放。沉淀下来的污泥大部分由污泥泵输送回到曝气池,极少量的剩余污泥排入污泥池浓缩、贮存、待运。

(5)污泥处理

BIOLAK工艺的污泥产率很低。由于微生物在曝气池中长期处于内源呼吸期,只产生少量容易脱水的、无臭且较为稳定的污泥,不需要再进行厌氧消化处理。由于污泥量很少,从经济上考虑可不采用污泥机械脱水系统。污水处理厂周围就是农田,莱山区水资源又相对缺乏,含水量很高的污泥可直接作为农业肥料,不需再浇水稀释。

四.结束语

在城市的环境保护中,对于水资源的重复利用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指标,对于一些自动化程度和可操作水平高的技术工艺就要得到广泛的使用。在本文中就BIOLAK工艺进行了讨论,也是对于该技术自身的特点出发,需求一种新形式下较为成熟的城市污水处理方式,对于BIOLAK工艺的使用工艺我们在文章中也着重提到。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套系统本身有很多的有点,在不同地区使用中会出现不同的情况,只有根据具体的地区水环境的情况来制定具体的内容,以保证城市污水处理的效率,以及更好的保护城市的水环境。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非计算机各专业的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程,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实践性强、应用性强、创新性强,其教学内容主要涉及计算机基础性和通用性的概念、技术及应用。开设该课程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素养,建立起计算机应用意识,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道德,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日后在工作岗位上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学习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因此,我们提出的要求是:以学生为本,以实际应用为目标,以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通过全国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等级考试为标准。

以实际应用为目标的计算机教育思想,就是以应用为出发点,以应用为主线组织教学,把计算机应用渗透到各专业课程中,使学生有机会通过多种途径结合本专业的计算机应用进行具体实践。

以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充分体现职业性的教学过程,也是当前高职课程改革的基本取向。

通过全国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等级考试,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在社会的用人单位中具有一定的公信度,同时,计算机等级考试对学生的学习也是一种动力,可以推动学生重视和学好计算机基础课程。

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我们的教学目的与要求,符合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要求和应用提高的需要,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独到之处。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的主要思想

1.建立“职业本位”和“能力本位”的课程观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具有明显的“职业针对性”,因此,高职教育的课程应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树立“以学生为本,面向应用,培养创新意识”的教学思想,树立融知识、能力、素质教育为一体的观念,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工作过程所涉及到的知识、能力和相关的职业体验,以促进职业能力的形成。

2.重构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方式

改变以学科知识逻辑为主线、理论知识为主体的教学内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把教学和工作过程结合在一起,实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情境,重组学生的基础知识结构。在教学方法方面,创设尽可能与工作实境接近的教学环境,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转变角色,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实行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实践操作法等先进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重整教材文本

教材要根据能力培养模式设计,处理好传授知识与提高素质、基础与应用的关系,要对职业岗位所需知识和能力结构进行合理的设计安排,在知识的使用性、综合性上多下功夫,从学生专业背景中选择合适的案例编入教材中,为学生熟悉计算机的应用情景提供参考,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

4.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

在教学评价中应从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职业能力、综合素质等多方面公平地评价学生,为避免造成高分低能现象,加大应用能力的考核比例,改革考试方法,采取开放式的过程考试方法,注重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

三、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

1.结合不同专业实际,重构教学内容

在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我们以专业需求为导向,对各专业计算机技能的需求进行系统调研,积极与各院系的专业老师们沟通,共同研讨课程改革问题,搜集各个专业计算机基础应用方面的经典案例,对收集到的案例进行科学整合,教学中在统一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任课教师可根据各专业自身的培养目标和课时安排选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进行教学,从而形成新的课程学习内容。

重构后的课程内容注重科学性和实用性,载体明确、结构清晰,紧密结合工作岗位,体现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行动教学理念,突出了各专业对计算机应用的不同需求,使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紧密结合,不同专业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更好地实现了计算机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独立的、科学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体系。

2.建构学习情境,革新教学模式

如何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尽可能与工作实境接近的教学情境,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领悟知识的来龙去脉,促使他们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根据行动导向教学理念,每节课程的完成应该是一个较为完整的工作过程,我们采用“四步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即“任务描述——引出概念——任务实施——归纳分析”四步。

这种四步教学法的步骤是问题在先,理论在后,任务明确,特别是教学内容来自本专业的工作实际,针对性强,易于与学生互动,在“任务实施”中让学生去观察、尝试、感受、体悟、总结、发现,从而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完美地统一起来,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维活力。

3.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效果

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特点,不同的学习情境,我们由过去的“讲授法”转变为“任务驱动法”或“案例教学法”,并将“启发示”、“参与式”、“讨论式”、“探究式”等多种方法融入其中,让学生带着任务去探索、研究,使学生主动“卷入”到“做中学”的教学活动之中,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体验完成任务的整个过程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就这样,课堂教学从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达到了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4.突出高职特色,完善教材建设

要更新教学内容就需要有新的教材,我们以课程教学目标为依据,编写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和《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指导与习题集》,教材从强调实用性和操作性出发,以任务引领,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编排方式,教材的任务和案例经过精心挑选和组织,从中体现实际工作、生活中计算机的典型应用,每章开始有学习目标,可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技能有一个初步了解。每章末尾有本章小结,便于学生归纳、总结,同时考虑到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需要,内容体系的组织参照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纲的要求,使教材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从而更加贴近社会需要和职业岗位需求标准。

5.注重过程评价,改革考核方式

为改变过去考核重知识、轻能力、考核形式单一的状况,我们将“过程考核”、“能力考核”等先进理念引入到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中,建立了以“平时学习过程”为基础,以改革评价方式为重点,以促进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为目的,以对学生学习活动全过程评价为主的评价体系。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改变考核成绩的构成,加大平时成绩比例,加大实验课成绩比例,将学期成绩考核分为三部分即:学期成绩=平时成绩×50%+中期成绩×10%+期末成绩×40%=100分。

其中,50%平时成绩包括出勤情况/学习态度(20%)、上机实验(50%)、课堂练习/回答问题(10%)、课后作业(20%)。

改革后的课程考核方式更注重平时学习过程,加强了过程性和应用能力的考核,使课程评价体系更具科学性和实用性。

四、结束语

经过三年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我们对原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考核方式、评价方法等都做了相应的改革,通过学生座谈会、网上评教、问卷调查等方式表明,我们提出的改革思路和方法切实可行,体现了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和方向,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一致认可,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一改革成果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教课程开发与实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 赵志群.职业教育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 姜大源.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开发案例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篇7

摘要:基于工作任务的课程开发是目前比较适合高职教育的一个方法,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开发主要是通过模拟完成企业“项目任务,工作任务”,这样就使学生学习内容与与工作任务实际结合,最终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职业能力。

关键词 :高职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开发;工作任务

引言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面向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基本要求是理论够用,基于此开发《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探讨课程性质、设计思路、设计内容与考核方式。

一. 课程性质

现代社会中计算机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已经成为完成工作的必要条件。在高职院校中,培养学生计算机能力的课程就是《计算机应用基础》,它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提升学生基础素质为目标,以期培养适应四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适应未来计算机使用要求的高职应用型人才。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计算机中的数制及其表示和运算、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网络与多媒体的基础知识,掌握典型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使用,为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能熟练应用计算机进行相应的操作,也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计算机学科的其他课程建立良好稳固的基础。

二. 课程设计思路

1、以“办公应用”的典型案例为载体,依据企业的“办公应用”岗位要求,确定“办公应用”关键技术为核心,以“理论必需,适用为主”为基础,构造传统课程内容,以打造未来就业能力,提炼不同岗位职业能力的必需应用技术,将其整合为教学内容,进而通过教师进一步转化为适合教学的课程内容。我们的设计思路是以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岗位中的工作任务为核心,以学生操作为手段,以提炼的岗位工作任务为具体的实施项目,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中,在完成课程项目中学习知识,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奠基学生未来的职业能力,从而改革传统的以知识为核心的授课模式,转变成为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行动导向”授课模式。

2、教师的教学过程是根据教师调查企业岗位工作任务的基础上,将案例教学和实际工作任务以项目的形式结合,以真实项目为对象进行任务导向教学,教学过程要体现工学结合,即学生的“学习任务”和未来岗位的“工作任务”紧密结合,两者的结合是以企业的“真实项目”为中介,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即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主要通过做企业的真实项目来完成,从而达到学习内容和工作任务融合的效果。

在此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根据企业岗位工作任务转化的课程内容,设计学习内容,使学生的学习活动能达到未来完成工作任务的目标,同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将课程内容设计为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 XP操作系统、Word 2010案例应用、Excel 2010案例应用、Powerpoint 2010案例应用、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六个单元项目,涵盖了各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知识点,同时也包含了不同岗位的基本工作任务,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计算机技能,奠定职业基础能力。3、在教学组织中重点是变换教师与学生角色身份,使得学生变为主体地位,教师转换为引导者,真正实现学习任务、工作任务的统一。

课程学习前,教师主要承担引导者的作用,即学习任务的信息提供,完成任务的奖惩措施,简要的动员,提供相关项目完成作品,使得学生有目标,引导学生收集完成本项目的课程资料,最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促使学生完成项目。课程学习中,教师主要承担控制者的角色,通过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控制,对学生项目完成的作品的评价,控制学生向教师期望的方向前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通过完成项目的学习任务和工作任务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是通过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促使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任务,使得学生角色变成主体地位,即企业人员,教师角色变为引导者和控制者,处于辅助地位,最终完成传统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学生身份的变换。

三. 课程内容选取

每一个学习情境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各个学习情境之间呈现递进的关系。具体设计格式如表1。

四. 考核方式

要完整的促进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不能仅仅依靠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的改革,还要依靠考核方式的改革,因此根据教学目标的设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考核分为两部分: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其中过程性考核占50%,结果性考核占50%。

(一)过程性考核(50%)

平时成绩(25%):考勤(15%)、实训作业(10%)。

(二)结果性考核的内容与要求(50%)

结果性考核内容以“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的考试的形式为主,以学生获得一级B的合格证书为考核结果,要求学生通过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的考试获得证书为完成本课程的证明,在校期间均可报名参加考试。

具体考核内容分配见考核评价表,如下:

五. 总结

通过两年的实行,与改革前相比有了以下的改变。

(一) 教学设计的改变

1. 放弃了以往的章节教学内容的课程知识体系,而代之由企业真实项目的工作任务转化而来的学习任务,构建了新的课程项目体系,实现了适合高职学校学生更感兴趣的“以工作任务为来源,以学习任务为手段,以项目教学为体系”的教学做一体的教学设计。

2. 改变了过去内容多而杂、面面俱到的情况,新的教学体系精选了毕业后可以直接应用的工作任务作为学习任务,基本做到了“理论够用”的要求。

3. 改变了过去案例以案例为目的,案例学习后不能使用到工作中的现象。新的教学案例全部来自现实的工作任务,并通过工作过程系统化将工作任务序列化,合理化,得到科学的结果。

(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变

1、改变了过去“一半理论、一半实训”教学组织形式,而是根据工作过程系统化将理论与实训融合到一块,教学过程的课堂选择从以前的教室与机房分开变为一体化教室,进而体现出边理论边实训,理论与实训结合的特色。

2、改变了过去教学资源“以课堂为中心”的单一方式,教学资源扩大化,变为立体化、网络化、课内课外结合的多资源共同学习的新形式。

(三)教学目标和考核目标的改变

改变过去仅以全国计算机一级证书为结果的考核方式,变为过程性、结果性考核各占50%,既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又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约束力以及综合知识应用能力。通过两年的改革,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就业能力也有了提高,为后续的课程学习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小莉.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研究与应用——以《路由技术》课程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9):48-50.

[2] 张卫婷, 杨新宇.陕西地市高职院校课程开发模式选择的研究[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4(1):14-16.

篇8

关键词:成本;效益;企业

在当前“以人为本”的经营管理理念指导下,作为总成本中最活跃和最有激励性的活化成本,人工成本是激活其他物化成本的最关键因素,有效减少无效人工支出,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人工成本的投入产出效益,是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当前国内外企业追求的人工成本管理境界。

一、人工成本的控制及薪酬激励的意义

人工成本的控制有两个方面,一是从结构和总量的角度控制,二是从提高效率的角度控制。结构和总量的控制往往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其控制和改变比较难,提高效率的人工成本控制即内涵控制人工成本。内涵控制人工成本的概念,是相对于外延控制人工成本而言的,指不靠压缩企业人工成本的绝对额,而是靠提高劳动生产率、优化人员结构,提高企业人工成本的投入产出效益。

有效的薪酬激励政策,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发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劳动积极性,有利于控制人工成本,改善成本结构,抑制不合理的人工成本支出,控制浪费用工现象。

(二)有利于企业加强劳动管理,优化人员结构,增强员工学习提高的积极性。

(三)有利于促进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发展提高。

二、当前国企薪酬的组成现状及薪酬激励存在的问题

当前国企员工的薪酬组成包括:基本工资、社会保险费用、福利费用、教育经费、劳动保护费、住房公积金和住房补贴及其他人工成本等。

从员工的激励角度考虑看,薪酬激励分为两类:一类是保健性因素,如固定津贴,各种福利等;另一类是激励性因素,即与工作效果挂钩的“活”的部分,真正能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是激励性因素。

当前国有企业薪酬激励机制建设尚处于摸索阶段,仍不可避免的存在不足和问题:

(一)薪酬激励失去“相对公平”。

(二)薪酬激励目标不明确。

(三)薪酬总额或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失控。有时为了解决某个问题,没有从长远角度充分考虑,就急于抛出薪酬分配方案,等问题解决后,会使组织面临难于兑现薪酬的难题,不兑现,则使组织在员工中的威信降低,兑现,则使薪酬总额超出平均水平,使企业成本形成“跷跷板”效应。

三、根据所施工的项目,研究施工层薪酬激励的效果和人工成本的投入产出效益

(一)有效的目标管理机制,给施工层明确的控制数据。

对于每年施工的常规项目,三分公司都制作了“目标控制成本卡”,工程施工前一周,施工项目部就会接到“目标控制成本卡”,针对某些工序或工作量有异议的,施工层和管理层将及时传递交流,最终确定的“目标控制成本卡”,将成为施工层施工中的各项控制标准。

(二)设计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为薪酬激励的提高有效依据。

项目施工完后,根据项目考核评价体系,机关的各个职能部门会根据体系的要求,对项目的质量、安全、技术等进行量化评价考核。

1、劳资部门根据“成本卡”中确定的用工总量,考核其工效。每节约20个工日,在按标准核拨定额效益的同时,给予500元的奖励。

2、劳资部门根据设备台班使用情况,考核设备情况,每节超1个机械台班,奖罚100元。浮吊及配套拖轮,每节超1小时奖罚100元。

3、劳资部门根据质检部门提供的,焊接拍片一次合格率情况,考核质量状况,每提高或降低1个百分点奖励或处罚1000元。

4、劳资部门根据材料供应部门提供的主材回收率,确定材料的奖惩情况,主材回收率每提高或降低一个百分点奖励或处罚1000元。

5、项目施工全过程无任何安全事故、隐患发生,一次奖励1000元。

上述考核,虽有的是针对设备、材料、质检或安全等工作,但是奖惩的落脚点是施工层,科学全面的考核评价体系,要求职工不仅要在规定的工期完成工作量,质量、技术、安全也是施工中绩效考核的重点。以往施工中,职工根据不管材料、机械台班的节约,形成劳动工效的提高是以高昂的台班和材料费为代价,将目标考核体系系统化全面化,薪酬激励机制更加趋于公平,考核更加合理。

(三)有效的薪酬激励手段,大大提高了人工成本的投入产出效益。

有效的激励手段在工程施工中发挥着全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下面仅从CB22E-22A和CB273-1C两条海底输油管线来说明薪酬激励的作用。

CB22E-22A和CB273-1C是三分公司今年开工的两条海底输油管线。CB22E-22A施工中,节约定额工日54个,嘉奖1000元;机械设备台班节约11个,嘉奖1100元;质量嘉奖1800元;投入生产工日是384个,主材回收率98.7%,嘉奖1700元;人工成本的投入产出效益为(按照一个定额工日30元的效益工资核算)(438+(1000+1100+1800+1700)/30)/384=160%,增长了60%,人工成本多投入了5600元,但是项目成本总节余是3.7万元。

篇9

【关键词】能源调查;重点用能单位;城市;节能;对策

1 背景和意义

“十二五”期间,在全国节能工作的新要求下,节能工作的形势发生一定的变化,为抓好“十二五”时期全市节能工作,推动重点用能单位节能降耗,武汉市发展改革委和市统计局按照2010年能耗万吨以上的界定原则,联合确定了80户单位作为武汉市“十二五”期间重点用能单位,其中工业企业为56家,非工业单位24家。本文以对武汉市80户重点用能单位能源消费情况调查数据为基础,对武汉市重点用能单位能源消费情况进行系统分析,进而针对当前武汉市节能工作提出几点建议,为武汉市政府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开展节能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和重要参考,也为同类城市节能管理工作提供了借鉴。

2 重点用能单位能源消费调查数据

2.1重点用能单位能源消费量

2010年,重点用能单位能源消费总量为2891万吨标准煤,约占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的60.4%,其中工业企业能源消费量为2586万吨标准煤,约占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的54.0%,占规模以上企业能源消费量的92.5%,占重点用能单位能源消费量的89.5%;非工业单位能源消费量为305万吨标准煤,约占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的6.4%,占重点用能单位能源消费量的10.5%。

2.2重点用能单位能源消费品种构成

2010年,重点用能单位能源消费品种有煤、油、电力、天然气及其它能源品种,其消费量分别占总消费量比重的58.8%、32.4%、6.2%、1.0%和1.6%。对于工业企业,能源消费中煤的比重最大,比例达到总消费量的65.4%;对于非工业单位,能源消费中油的比重最大,达到总消费量的69.0%。

2.3重点用能单位能源消耗区域构成

2010年,全市重点用能单位综合能源消耗总量为2011万吨标准煤,重点用能单位能源消耗前三位的区依次是:青山区、新洲区和武昌区,分别为1310.9、226.8和140.7万吨标准煤,占全市重点用能单位能源消耗量的65.2%、11.3%和7.0%。三个区的重点用能单位能源消耗之和占全市重点用能单位能源消耗总量的83.5%。

2.4重点用能单位能源消耗行业构成

武汉市重点用能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耗总量为1706万吨标准煤,武汉市重点用能工业企业能源消耗量前四位的行业依次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电力和热力的生产和供应、非金属矿物制品、石油加工和炼焦四个行业,能源消耗分别为1169.7、263.5、80.8和76.4万吨标准煤,占重点用能工业企业能源消耗量的68.6%、15.4%、4.7%和4.5%。这四个行业的能源消耗总量占重点用能工业企业能源消耗量的93.2%,占重点用能单位能源消耗量的79.1%。

武汉市重点用能非工业单位综合能源消耗总量为305万吨标准煤,重点用能非工业单位能源消耗量前四位的行业依次是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铁路运输、零售业和航空运输四个行业,能源消耗分别为96.4、55.6、48.5和48,3万吨标准煤,占重点用能非工业单位能源消耗量的31.5%、18.2%、15.8%和15.7%。这四个行业的能源消耗总量占重点用能非工业单位能源消耗量的81.2%,占重点用能单位能源消耗量的12.3%。(以上行业均按照《GB/T 4754-2002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进行分类)。

3 建议

根据调查统计数据,提出以下建议:

3.1 80户重点用能单位,尤其是其中的56户重点用能工业企业能源消费总量分别占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的60.4%和54.0%,是武汉市“十二五'’期间节能工作的重点,对武汉市能否圆满完成“十二五”节能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要通过建立节能监管平台等信息化手段加强对重点用能单位能源消耗情况的监控,掌握其发展动态;通过节能监督检测评价等管理手段加强对重点用能单位的引导、服务和监管,提升其节能意识;通过帮助企业申报各级节能奖励项目等政策手段,加大技改投资力度,加快技术升级速度,促使其能源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3.2煤、油两种化石能源消费之和在武汉市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例为91.2%,给武汉市环境保护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也不利于碳减排任务的完成。应鼓励有条件的单位,比如学校减少煤和油的消耗,生活热水尽可能采用空气源热泵等高效清洁的能源利用方式或者加快锅炉煤改气、油改气工作,降低煤的使用比例;对于公共交通,应鼓励其采用电动汽车,可有效降低油的消耗,同时运行费用降低至少一半以上。

3.3武汉市能源消费在地域上相对比较集中,这对于建立区域性的资源和能源综合利用是一个很大的优势。可以在工业企业集中的区域继续加强循环型经济的研究、探索和实践,建立企业间的能源资源循环,使各企业的能源达到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建立并完善区域性的资源和能源循环利用体系。

3.4武汉市产业结构偏重,高能耗行业较多。应加大对钢铁、电力、玻璃、水泥、石化等行业的支持力度,通过资金、技术的支持,改造这些传统高耗能产业,提高其能源利用率,同时在引进项目的时候,综合考虑,减少高耗能行业项目的引进,增加低能耗高附加值的产业如生物医药、烟草、电子电气等的引进。

篇10

工程基础施工,其施工质量好坏对于水利水电工程具有重要的影响。工程基础承受着复杂的荷载,有着众多不利的运行条件。当工程基础不稳定和质量不过关,导致影响整个工程质量,必然引发险情。与普通建设工程相比,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技术复杂,工程前期工程非常重要。为了降低工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保证工程质量的过关,减少损失,必须要做好基础处理的前期工作,进行有效的地质勘探。基础工程在竣工后,无法直接对其质量进行检测,通常在工程运行后,基础工程才会出现质量问题。而这时工程质量出现问题,返工修补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在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工作中必须要对施工质量进行严格控制。此外,水利基础工程常选择枯水期施工,施工期短,任务重、时间紧迫,因而需要制定科学有效的施工方案,进行周密的组织和安排,选择实用过关的机械设备。

2水利水电工程基础施工需注意的主要问题

工程基础施工需要注意的问题主要有2个:

①在基础施工中,为了防止工程基础结构遭到破坏,必须在基础平面线外留出一条基准线,从此线切割成一个槽边的轮廓线,然后沿着轮廓线进行工作。在降低地下水和建造地面排水系统时,要严格按照工程地质资料,并要充分考虑工程挖方尺寸,以此保证基础工程质量的过关。

②保证水利水电工程基础与地基之间的强度能够承载上部全部的荷载作用。这时就需要充分考虑基础工程的耐久性、防潮性、耐侵蚀性以及抗冻性,并且基础工程的每一项特性都需要满足工程需要。为了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必须保证工程基础和地基有足够的工作面。

3水利水电工程基础施工技术分析

3.1锚固技术在基础工程施工中,经常需要使用锚固技术。这主要是因为,在建设水利水电工程时,选址主要是在山区。在山区进行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物力和财力,其施工过程也是非常困难的。利用锚固法处理工程基础,能够最大程度降低工程量。锚固法可以对基础工程进行特殊处理,保证基础工程的稳定性。

3.2预应力管桩技术在处理水利水电工程基础时,运用预应力管桩,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基础工程质量的过关。在运用预应力管桩时,首先要区分预应力管桩中的先张法预应力管桩和后张法预应力管桩的作用,它们对工程基础处理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所示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大推动了预应力管桩的发展。在运用预应力管桩进行基础工程沉降工作时,通常是利用震动法、射水法和静压法的技术方法。而静压法和锤击法是经常使用的技术方法。静压法主要是利用桩机产生的作用,对预应力管桩添加一定的力,使预应力管桩能够顺利压到地面以下;利用锤击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水利水电工程基础的建设速度,并可以提高水利水电工程基础质量。在选择预应力管桩技术方法时,要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分析,然后选择适合工程施工的主要方法。在预应力管桩的沉降工作完成后,要全面检测预应力管桩的质量。工作人员在检测过程中发现预应力管桩不符合要求和质量时,必须要选取有效的处理措施进行解决,确保预应力管桩质量的过关,提高水利水电工程基础质量。

3.3水泥土加固技术在工程基础施工中应用水泥土,需要将水泥和水进行均匀的搅拌,保证水泥土的强度符合要求。水泥土能够对工程地基进行有效的加固作用,使基础工程有着足够的稳定性。通常情况下,为了增强工程地基的稳定性,保证地基有着足够的承载能力,在灌浆水泥土时,深度要保持在0.5m左右。同时要对土壤的密度、质量以及水泥掺合量进行充分考虑。

3.4软土处理技术软土处理技术有6种方法:

①运用挖除置换法。将工程一定范围内的软士挖除,置换具有无侵蚀性和低压缩性特点的散粒材料,比如灰土、砾石等;

②重锤夯实法。主要是利用履带式起重机将重锤吊起至一定的高度,让重锤自由下落,并利用重锤下落的冲击力将土层夯实;

③排水固结法。排水固结法主要是工作人员采取一定的措施,将基础表层或者是基础内部的积水进行排除,主要建设水平和垂直的排水通道。同时利用自重和外荷的作用,将基础内部的积水快速排除,加强凝结的速度,以此提高软土的承载力,提高地基的强度;

④混凝土灌注桩。为了提高软土基础的承载力,在软土基础上采用混凝土灌注桩将上部带来的荷载进行有效支撑;

⑤振动水冲法。振动水冲法在增加软土基础的稳定性和坚固性时,利用振冲器在土层中进行射水振冲造孔,并利用碎石和砂砾桩进行填充;

⑥旋喷法。在工程基础处理中,为了提高基础的承载力,可利用旋喷机建成旋喷桩,以此增强基础强度,提高其承载力。

4水利水电工程基础施工的质量控制

在进行基础作业施工时,要根据施工地点的土质情况对施工工程中挖掘的顺利进行设置,然后对施工的工作面和分段进行确定。在施工中,对浅的地基如果不进行放坡的作业,也要进行其他放线的操作,保证在施工的时候可以进行作业面的施工。在进行排水设施施工时,对地基的结构一定不要进行破坏,一定要确保施工中对地下水位进行降低,这是为了保证施工工程的排水。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