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环境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4-02-29 18:06: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环境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神经内科 心理护理 分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脑血管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而且随着人们对医疗服务水平要求日渐提高,护理工作也应逐渐从单纯的疾病护理向系统的心身护理转变。脑血管病患者生活能力多有不同程度的减退,常常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悲观、恐惧等症状,如不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医疗护理措施,将对患者的早日康复造成不利影响。
1 神经内科患者的心理特点
1.1失望悲观。部分患者有比较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以后,机体部分功能丧失,又恐留有残疾,心理上受到沉重打击,继而产生悲观失望心理,一些患者有美满、幸福和睦的家庭,是工作单位的骨干,由于为今后的生活和工作担忧,心理上失去平衡,表现为沉默寡言、愁眉不展,对任何事都毫无兴趣,甚至产生轻生念头。
1.2焦虑急躁心理。患者卧床时间长,功能恢复不像自己期望得那样快,行动不便,生活不能自理,患者觉得自己为家庭增添了不必要的负担,情绪极不稳定,反复询问医护人员自己的病到底能不能治好。表现为食欲下降、烦躁不安、失眠等,有时要镇静药才能缓解症状。
1.3多疑心理。部分患者怕自己成为亲人的负担,怕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改变,从而对周围人的态度比较敏感,怀疑自己不再受尊重,甚至怀疑别人对自己另眼相看,敏感地审视周围的一切,产生孤独和抑郁的心情。
2 神经内科患者的心理护理措施
2.1 心理护理要有针对性
神经内科患者起病多突然,患者在短时间内从一个正常人到一个患者,不能继续从事社会工作和活动,日常生活受到影响,很多患者在心里上一时难以接受。患者的情绪特点是伤感、孤僻、抑郁、烦躁、易激动、自卑和自我为中心,尤其是伴有失语的患者表现更为突出。当想到自己将要长期卧床成为别人的“累赘”时,常会引起情绪异常、悲观失望。因此,护理人员要以高度的责任心,针对患者不同的思想、文化程度、工作岗位、病情轻重等采取不同的措施,以真诚的态度与患者交谈,解释疑问,消除患者疑虑。要对患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急躁,不厌烦,精心照料,使之自觉配合治疗。争取早日康复。
2.2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心理护理成功的关键。病人刚入院时,会产生陌生感,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需了解各方面的情况,以适应新生活。护士应主动热情地接待病人,以真诚的态度与病人进行有效的交谈,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解释疑问,消除顾虑,使患者得以安慰,给病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建立护患间最初的信任感,对今后做好护理工作打下基础。在病人入院及为病人做检查和治疗、护理时介绍责任护士的姓名、病房的环境、同病室的病员、有关的工作人员、有关的制度、作息时间、治疗安排等,使病人尽快熟悉环境,适应医院的生活,满足患者被认识、被重视的需要,缩短护患间的心理距离,消除其精神顾虑,增加治愈的信心,使其自觉地配合治疗。
2.3 观察患者的心理活动
心理护理是神经内科疾病护理工作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疾病初期患者常焦虑恐惧,因此,心理护理要以解释为主,以消除患者的忧虑,要注意收集患者的心理信息,针对各种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具体分析、解决。①意识清醒的重症患者如偏瘫、截瘫患者,因精神上遭到很大痛苦,容易产生悲观失望情绪,应主动关怀照顾和帮助,鼓励患者坚持功能锻炼,坚定对今后工作和生活的信心。②失语的患者,要多接触他们,以了解他们的要求,主动热情体贴,并及早耐心帮助语言训练。③病情突变的重患者,如呼吸肌麻痹患者,大多精神紧张,焦虑不安,应注意观察病情,解释、安慰患者,消除顾虑、惧怕心理,并解释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取得患者配合治疗。④对某些病情如精神因素导致病情恶化或复发者,可将某些允许患者知道的可能性告诉患者,并说明精神因素和疾病的关系,使患者自己能够摆脱不良刺激或处理好某些影响病情的因素,树立起与疾病作斗争的勇气,保持心理稳定,使其心情愉快地配合治疗。
2.4 高度的责任感
神经内科患者常有肢体瘫痪、语言障碍、大小便不能控制、生活不能自理的特点,患者常常性情急躁,悲观失望,顾虑多。在治疗疾病过程中不能认为单纯靠药物和技术的处理就能获得预期的效果,如患者的心理活动、情绪变化不加注意,甚至可引起意外的危险发生。在实践中,就有这方面的教训:对一位患有呼吸肌患者做气管切开并使用人工呼吸机治疗时,因未及时做好病情解释,患者恐惧、烦躁不安,不能配合治疗,吸痰时摇头、乱动,致使达不到有效肺充气功能,耗氧量增加,以致病情一度恶化;另有一位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经治疗病情已好转,但家属来接出院时,由于过度兴奋、激动,导致病情复发,再次出血。因此,责任护士要增强高度的责任感,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解释病情,避免不必要的意外发生。
2.5 争取家属的配合
在对神经内科患者护理过程中,要学会从患者的目光、面部表情、神态、精神情感等变化中窥知其心理和思想的变化,要尊重患者的权利和隐私,理解患者的痛苦,关心患者的生活。患者产生抑郁、焦虑等心理除自身因素外,还有来自家庭的原因。如有些患者由于得不到家人的照顾、理解和关怀,容易产生被人遗弃的不良心理。因此,在做患者心理护理工作时,要积极争取家属的配合,加强对患者家属的卫生宣传,避免患者受到来自外界的不良刺激,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6 注重环境对患者心理的影响
篇2
资料与方法
2008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在我科接受治疗的宫颈癌患者320例,其中手术辅以放化疗113例,单纯放疗治疗142例,晚期转移及复发解救治疗63例;年龄28~74岁,病程为8~15年,治疗方式为手术、放疗化疗、生物与中医中药治疗相结合。
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交谈法,问卷根据自制的住院情绪测定表[1]主要内容有患者一般情况、对疾病的了解情况和态度、经济情况、对治疗的了解及态度,对子宫及附件切除的感受、医护人员的态度、社会和家庭关系及支持情况等,归纳出病人心理感受。
结 果
因对癌症缺乏了解,充满恐惧者311例(97%),因经济负担过重,对治疗及愈合担忧而导致焦虑300例(94%),主观上急于求成积极配合治疗者143例(45%),因子宫及附件切除以及放疗影响性生活而深感自卑者26例(82%),对癌症能坦然面对者38例(12%),对治疗失去信心,抑郁悲观者80例(25%)。
讨 论
据统计我国宫颈癌平均每年新发病例达13万之多,死亡病例达5万~6万,严重威协妇女健康[2]。宫颈癌的发生、发展除与遗传、理化因素有关外,还与心理社会因素明显相关。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保证放化疗方案顺利实施。心理应对:①恐惧心理:患者因对癌症充满恐惧,易出现为精神紧张、烦躁、谈癌色变、消极处世,不配合治疗。对此类患者我们与其接触、耐心讲解宫颈癌并非不治之症,早期宫颈癌预后还是比较乐观的。②焦虑心理:由于患者对宫颈癌的认识不够,担心医疗费用、疾病的预后,表现为烦躁不安、食欲不振、入睡困难等,针对此类患者采用工休会及个别交谈形式,向患者介绍疾病的治疗、护理及预防的相关知识,帮助患者应根据病情和经济能力,合理使用资金避免浪费,以优质的服务、丰富的医学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技术、操作水平,赢得患者信任,使患者以平静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③抑郁绝望心理:在调查过程中26%存在绝望心理的患者均发生在晚期或术后复发,由于病情的反复加之放化疗并发症的折磨,使他们极易产生悲观绝望心理,对治疗丧失信心,表现为情绪低落,对人对事冷漠,语言减少,行动迟缓、有自杀意愿或自杀行为。针对此类患者应多沟通、多疏导、多关心、鼓励患者正确看待生死,坦然面对疾病,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帮助患者减轻癌痛及抗癌治疗的不良反应,同时向患者介绍宫颈癌目前国内外治疗的新进展及本院治疗的成功病例,以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④自卑心理:子宫及附件切除引起的内分泌紊乱和化疗脱发引起的形体改变,使患者自尊心严重受损,她们会自认为失去了女性魅力,不愿与人交往。因此,护士要做好家属思想工作,让他们经常到医院探视,多关心体贴患者,鼓励患者以坚强的意志力战胜疾病。⑤急切心理:有的患者得知自己患了癌症以后,不是消极处世,而是有病乱投医,甚至偏听偏信偏方。针对此类患者应与之沟通,向患者说明治病要有科学依据,要依据病情变化制定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不能轻信偏方,同时要取得家属配合,以达到自觉抵制虚假广宣传的盅惑。
医护人员面对癌症患者,不但需要有高超的生物医学与治疗技术,而且要面对患者的异常心理进行康复指导。癌症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治疗过程中需长时间承受手术放化疗并发症带来的痛苦,随时间对复发转移的威胁,其心理长期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存在严重心理障碍和不同程度人格缺陷,所以及时正确给予应对措施,可以缓解宫颈癌患者临床症状,延长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基础心理学;小学课堂;心理环境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109-02
近年来,小学课堂中出现的诸多心理及行为问题,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其中表现突出的有小学生的厌学和对老师产生厌烦的问题行为等。研究者注意到课堂心理环境是导致小学课堂中出现诸多心理及行为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由此优化小学课堂心理环境的要求和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就从小学课堂的角度,对课堂心理环境的优化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良好的小学课堂心理环境的特点
课堂心理环境是在以教学班为单位的教学活动中,为班级成员所感知和体验到的人际关系,如班风学风、师生关系、课堂气氛等。良好的小学课堂心理环境的特点表现在师生关系和谐、互尊互爱、民主平等和学生积极探索与互帮互学上。
1.师生关系和谐,互尊互爱。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鼓励,又表现为学生对教师的尊敬与爱戴。师生关系的融洽与否,在中小学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一个孩子在没有进入学校之前,父母是其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其影响极深。但是在上学之后,对于他们生活中重要之人转换成了老师,理所应当老师成了孩子倾诉感情需求关怀的对象。由此可见老师成了学生成长的第二影响源,并把教师作为父母一样来看待。
2.师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他们间的交往应该是平等的、民主的、合作的关系。师生之间的每一次交往都是“教学相长”的时机,教师的示范、引导、激励等作用对于学生来讲非同小事。课堂里不只是学生受到教育,得到成长,其实教师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断成长。
3.学生积极参加,刻苦钻研的。积极鼓励每个学生参加教学活动,并且要有一个不懂就问,乐于学习的心态。课堂教学注意参透学生心理,创造情景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做到让学生享受学习,乐于学习,主动学习。课堂氛围活跃,教师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学生有问题有疑问,课堂上勇于提出,同学之间互相讨论,老师指导,一起解决问题,享受探索问题的乐趣。
4.学生互帮互助,互相激励。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之间能够相互理解、相互学习、互相激励。一句小小的赞扬,一点小小的肯定,会让小学生乐翻天。老师可以利用鼓励满足学生情感上的需求,使孩子们的精神生活更积极、更充实、更持久,鼓励还能激发和保持小学生的兴趣。孩子在小学阶段,具有好奇、好动、爱表现、善模仿等特点。他们的记忆力好,形象思维好但缺乏理性思维,逻辑思维能力不强。他们爱玩,爱唱,爱游戏,爱活动,坐不久。这都是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二、优化小学课堂心理环境的策略
课堂心理环境不仅对课堂教学活动产生影响,也对影响学生对一些事物识别能力与自身所作所为。因此,优化课堂心理环境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开端和提高教育教学成效的最佳切入点;而优化课堂心理环境的主角是教师,教师的心理素质、文化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直接关系到能否创造出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优化小学课堂心理环境需要从小学师生关系、课堂氛围、学生心理素质和教师心理素质等方面的优化来实施。
篇4
父母离异的学生,性格大多自卑、任性、孤僻。这种不健全的心理发育特点必然影响其学习、生活,对家庭的失望,对父母的仇视可能转化为对整个社会的漠然和敌视。如此恶性的发展,后果令人担忧。据有关资料显示,青少年罪犯,61%来自离异家庭。如何搞好父母离异学生的教育工作呢?我认为:抓住父母离异学生的心理特点,用爱心感化,加强理解沟通,实施环境影响等方法可以达到使其转化的目的。
一、抓住自卑心理特点,用爱心感化
自卑是父母离异学生的一个基本心理特点,也是影响他们身心健康的心理障碍。自卑是由于自我发展的需要受到挫折而产生的一种轻视自己的情绪。对这类学生如果教育不当,他们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对他们要用爱心感化。
爱心,是建立在责任心之上的。教育者以教育为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仅此还十分不够。孔子言:“仁者爱人。”教师最无私,可称“大仁”,“爱心”自是不能少。加之教育是一种心灵、情感、人格的交流活动,严肃有余,慈爱不够,交流难以畅达,故“爱心”在教育中的重要性非同一般。父母离异学生在家庭中难以得到至全的关爱,这是不争的事实。家庭的破裂使承担抚养责任的父母生活负担加重,又兼家庭不幸对其本人的打击,无暇或无心顾及对孩子的关心照顾;父母的离异更使孩子的心灵受到创伤;父母再婚,新的兄弟姐妹的加入又添更多烦乱。孤独、寂寞、被抛弃感犹如虫子啃噬孩子脆弱的心。自卑、消沉笼罩孩子没有颜色的天空。此时,老师尤其是班主任的关爱无异于一剂良药,或是生活上的嘘寒问暖,或是学习上的督促检查,偶尔关乎人生的畅谈点拨,方法不必拘泥,务求恰当、得体、真诚、自然。
二、抓住任性的心理特点,加强理解沟通
任性是父母离异学生的一个重要的心理特点,也是教师对其实施正常教育的一大难题。因此,对这类学生要多理解沟通,对他们的教育目的和期望值不能过高,要多表扬,少挖苦,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理解是改变偏执的良药。”现代人尤其是青少年“自我”意识强,十分任性,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从生下来就生活在父母的百般呵护下,一旦家庭发生变故,父母的关注产生偏离,他们在一夜之间忽然发现自己不再重要,心理难免失衡。在家庭得不到慰藉,人生的目标本来就模糊,难保不去寻找新的寄托和支撑。面对这些情况,教育工作者切忌粗暴,不管事实如何令你失望、震惊、愤怒,你也必须以十二分的理智冷却心火,全面细致地了解学生的生活思想状况,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自身人格上的包容促其清醒地认识自身错误,形成正确健康的人生观,从而帮助他们走出误区,从泥潭中拔出脚来,步入阳光地带。
三、抓住孤僻的心理特点,实施环境影响
孤僻是父母离异学生的特点。父母离异给孩子带来的创伤是巨大的,长期压抑的生活氛围使他们的性格大多孤僻,心理日趋失衡,其学习生活必将受到影响。所以营造一个温暖的家庭式集体环境对父母离异学生摆脱孤僻、培养其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显得尤为重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只有满足学生正常的心理需要,让孩子在生动和谐的环境即“欢乐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使他们得到欢乐的心理感受,学生的人格才能全面健康地发展。父母离异学生因家庭残破,生活环境自然难称“和谐”,不只有家庭内部,还有来自街坊邻居、同学亲友等诸多方面的影响,生活氛围的逆转必使其心性压抑、变异、扭曲。作为教师,作为班主任,应努力为之营造一个和谐、温暖的外部环境。校园是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环境的营造自然从校园的内部开始。班主任要充分发挥班集体对全班学生的引导功能,要充分发挥班干部舆论主导力量的作用,要充分发挥班刊和各种文体活动的效用,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快乐成长。
篇5
1.1幼儿园室外环境
幼儿园室外环境是指和幼儿园室内环境相对的空间,主要有室内外过渡空间与室外空间这两大类。按室外环境所包涵的环境性质可分为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例如建筑小品与雕塑、各类标志物、景观绿化等,它不但包括构成环境的各元素的单体设计,同时也要研究各元素间彼此制约互相衬托的整体关系,元素组合所构成的空间与空间的关系进行合理规划表现独特的创作意图。
1.2环境心理学
环境心理学是一门为人类提供服务的学科,以社会文化环境为前提,以人类行为结果为研究对象,从宏观角度得出观点:人与社会环境有机结合,彼此的联系与影响呈现双向性。从目的来看,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指向就是探索出人们理想中的环境并不断地完善它。这里的环境不单指的是社会环境也包括物理环境,例如空气污染、噪音、拥堵等等。
2幼儿园室外环境设计的作用
2.1帮助幼儿认知世界
在幼儿园室外环境中,幼儿通过与各种建筑、游戏装置,总体环境进行接触和交流,培养了幼儿对外界的想法和感知。合理的幼儿园室外环境设计能够对幼儿的各个感官进行刺激,让幼儿最大限度地接触和感知大自然,并激发幼儿调动身体的各个部位来帮助他们认识和感知世界。幼儿园室外环境是幼儿认识自然的窗口。在室外环境中,依靠自然界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特点,幼儿可以接触和认识不同的动植物,观察动植物的季节变化,探索自然规律。因此,在设计和建造幼儿园室外环境时,需要尽量优先选择变化性强的素材,比如季节变化差异较大的植物等,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幼儿好奇心,吸引幼儿进行持久性学习,促使幼儿形成独立认知,培养幼儿探索、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有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2促进幼儿身心发展
幼儿由于生理上的发育特点,导致其还未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性格也正处于发展中。他们好动性与好奇心强,喜欢探索与观察,爱模仿。所以在幼儿园室外环境中,要针对以上几点设计与幼儿相适应的环境,保证孩子们能健康成长。首先,就是要保证环境的安全性,室外活动场地的材质要耐磨防滑,布置游戏器械的场地下也要采用弹性材料防止幼儿摔伤;第二,幼儿园环境设计应积极明快,规避不良心理暗示等消极影响,例如环境装饰以明亮色调为主,避免出现大面积压抑、灰暗的颜色,影响幼儿心理健康;严格遵循国家标准筛选建筑材料和装饰原料,禁止采用有毒有害材料,刺激性材料应严格控制用量,建造完成后,须确保安全才可投入使用,避免对幼儿情绪和健康造成危害;第三,考虑到幼儿热衷模仿的心性特点,装饰室外环境时,可以适当增加具有一定可模仿性的素材和设计,于无声处发挥教育作用。幼儿园环境是幼儿进行学习和活动的空间基础,要想发挥环境影响的积极作用和深远意义,幼儿园环境设计就必须立足于幼儿心理特点,深度考虑幼儿天性,结合幼儿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考虑到儿童活泼好动、喜欢探索的特点,室外活动场地要营造成形式多样的活动空间,避免单调。在通往室外的环境中设置灰空间,让幼儿在屋顶的遮盖下观察和风细雨、日照与光影的变化;空间材质的变化,封闭温馨的室内空间到自由宽敞的室外活动场地之间的转换让幼儿的心理感受也由安全舒适逐步转变为自由欢快。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结合儿童身心发展需求,悉心安排各个空间的功能与特点,确保游戏场所富有趣味性、休息场所富有舒适性、教学场所富有吸引力。据科学统计分析,幼儿时期形成的对世界的思考能够深刻影响到孩子的未来。良好的户外环境,加上老师的有意引导,才能够让幼儿主动去对事物和环境进行探索,对独立的时间和空间做合理规划。通过和环境进行交互,提高和环境相处的经验,这对于培养幼儿的独立性有很大的帮助。
3环境心理学与幼儿园室外设计的关联
3.1应用环境认知理论,突出室外环境布局实用性
环境认知是一个过程,由一系列心理变化组合而成,即在日常空间环境中,不断收集和积累位置信息、现象属性信息等内容,然后通过编码和存储形成可供日后解码、使用的认知信息。环境认知信息具体指事物所处位置、方向、间隔距离以及组织因素等,具有清晰辨识度的环境需要有明确的路径和边界以及醒目的节点与地标,幼儿与成人年龄上的巨大差异,导致对环境认知上也不同。幼儿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完全形成,所以在认识空间事物上会受到知觉和个人直接感性经验的制约,幼儿方向感弱又不识边界,所以在幼儿园内室外环境设计中要设置一些简洁而又形象的节点标志,有助于他们良好认知的培养。在幼儿园入口的地方可以设计一些生动的卡通形象减少幼儿对环境的陌生感,让他们对幼儿园产生探索和了解的兴趣;在入口立面上可以采用一些轻快明朗的色彩,再结合有趣的图案进行设计并与庭院、建筑相结合形成一个由点到面的完整体系。另外,对于幼儿来说,相对于室内私密安全的空间室外环境则过于复杂,他们需要一些形象的色彩和符号来起到导向作用,例如可以在地面或墙面上绘制具有导向意义的图案来增加交通流线的明确性,同时也可以增加幼儿在室外行走玩耍时的乐趣。选取植株高度介于40~60厘米之间的小型常绿灌木,以活动场地建筑墙体为区域,种植绿化带,这种尺度的绿化配合低矮的花台能让幼儿仔细地观察灌木的生长与变化,同时可以增加视觉空间层次感。在场地空间充裕的前提下,可选取适量大型乔木打造层次性自然景观空间,扩展幼儿视野,增加幼儿活动乐趣。在室外面积足够的基础上,选择塑胶运动场地时,应该注意场地的朝向是否能让孩子们接触到阳光、在夏季时能否有遮阳地方、该场地是否处于建筑风口影响范围;受地理因素影响,我国冬季普遍盛行西北风,建筑风口将严重阻碍活动场地正常使用;在绿化方面,建筑遮挡会影响半包围场地的日照条件,造成光照不足,时长受限,建议适当考虑喜阴植物。后勤入口在室外规划设计也十分重要,物资、垃圾运输车等在出入幼儿园后场时,会带来安全隐患。因此,设计机动车行驶路线时需要躲避幼儿活动区域,尽量避免与幼儿出入园路线重合。后场通道隔离,可以采用砖砌墙体,也可以安装1.2米~1.5米高的木质栅栏,并配合绿色植物打造隔离墙,可选择攀爬类植株装饰栅栏、选择小型灌木装饰周围。如此,后场即被打造成一处景观,既改善了园区环境,又扩大了垂直绿化面积。
3.2应用环境知觉理论,促进室外环境功能完整性
环境知觉方面主要研究的是“多种知觉体验”,也就是以视、听、嗅、触、味等为代表的人类感官知觉对环境信息的收集。收集到环境信息之后,知觉主体依据自身经验,结合各知觉之间的影响与联系,融合知觉对象自身特点与背景,构建自身对环境的认知和感觉。在室外环境设计中要关注儿童知觉的各个方面,结合幼儿的知觉体验进行设计有助于形成丰富的环境,从而改善人对环境的体验,设计出符合幼儿身体健康和心理需求的空间环境。幼儿园室外设计应遵从自然和以人为本这两大基本原则。室外布局多用植物来划分各个层次的空间,活动区吵闹,在学习与休息区就要闹中取静,防止幼儿注意力被分散。同时,幼儿园室外活动场地需要具备充足的光照条件,有利于满足幼儿身体发育需求,促进幼儿良好心性培养。在听觉方面,无论是雨打芭蕉还是蛙鸣蝉噪,都是表达各类环境的有力因素,可以烘托不同的时节气氛,特殊的声音可以激发好奇心,吸引幼儿进行视觉探索,还可以解码认知,帮助幼儿回忆特定地点或经历。在触觉方面,不同质感可以唤起幼儿不同的情感反映。幼儿是室外环境的使用主体,为保证实用性,设计室外环境时必须考虑幼儿心性特点,如草地、沙池、碎石、塑胶场地、土路、蹬道等,可以按照其功能性的需要分别布置在园内的不同角落。例如我们可选择性的开放一部分绿地,除去封闭绿篱,留出大面积草坪让儿童可以任意玩耍翻滚,给儿童一个可以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儿童经常行走的道路要考虑安全性,地面应平坦、防滑,宜采用软质地坪。在活动区域,特别是游戏器具集中区域,应全面设置防护性软质地坪,避免或减轻幼儿跌倒、坠落造成的身体创伤。幼儿园室外环境是幼儿认知自然的主要途径,在这里幼儿可以体验季节变化,感受季节特征,认识并了解自然规律,在这里幼儿初步建立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开始培养学习和探索能力。植物能使幼儿身心愉悦,开放思维,拓展心胸。所以,设立室外种植园区是个不错的选择。引导幼儿参与建立种植区,既能够锻炼幼儿的实践操作能力,还能够紧密幼儿与自然的联系,培养爱心观念。按照不同的年龄,让孩子们负责照顾种植园区的植物,在实践中学习知识、获得技能,体会付出的艰辛与收获的不易,培养感恩意识。在幼儿园中室外环境色彩搭配上应注意对儿童感知、认知的回应,鲜艳轻快的颜色可以使幼儿产生乐观的心态。室外环境对幼儿来说富有乐趣,景观又多以绿调为主,难以持续吸引幼儿注意力。因此,幼儿园室外环境设计需要重点抓好节点建设,利用明亮的暖色调装饰进行搭配,形成色彩冲击和跳跃,从而激发幼儿感官活跃性,持续吸引幼儿注意力;大型玩具的陈设,也要避免呆板单调的色彩设计,除了要与所在空间形成差异性色彩搭配以外,其自身颜色也需要具备一定变化,并且可以利用装饰物形成色彩碰撞,制造轻松明快的心理环境。室外除了幼儿活动区域,还存在一些幼儿不宜靠近的危险空间,应搭配具有警示性的色系。
3.3应用空间行为理论,完善室外环境设计合理性
在空间行为理论方面,个人空间意识随年龄变化而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性格尚未定型的幼儿,并没有形成明确的相互空间意识,他们之间的相处距离通常都在亲密距离范围内(0-0.5m)。幼儿室外环境多开敞无阻为他们嬉闹玩耍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幼儿在心理上也有私密性的需求,部分孩童性格内向更喜欢待在能使他们平静情绪,集中思想的空间里。因此,游戏空间应根据幼儿个人空间尺度进行设计,如此,既可保护幼儿个人空间,又便于幼儿开展密切合作与交流。另外,游戏设施需要体现不同年龄层幼儿的空间意识变化,依据不同的需求创设不同层次的领域性空间,使整体空间更加协调。游戏活动可以促进幼儿身体跟心理等多方面成长。研究发现幼儿在游戏行为中最喜欢钻和爬,并且倾向于待在小空间里,比如帐篷、游乐设施里的小洞穴,因此可以在室外环境设计中融入洞穴元素,这样既可以满足幼儿的领域空间需求,又可以激发幼儿好奇心和创新意识,还可以提升幼儿活动趣味性。观察幼儿活动可以发现,他们会习惯性结成群体,各自独立活动。“大多数游戏并不具备预先组织性。游戏的发生往往是因为幼儿在聚集之后,发现其他小朋友在进行游戏,或自身产生游戏冲动,这种游戏发生与否并不具备预先确定性”[4]。由此来看,将游乐设施集中布置在一个场地里,并不符合幼儿的心理,应该按类型适当地分散,这样既可以避免单调又能提高设施利用率。
篇6
关键词:读者认知;高校图书馆;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33-0157-02
读者对图书馆所提供信息的满意度直接决定了图书馆开展各项信息服务的效果,而影响读者吸收和利用信息的因素包括读者认知过程、认知风格、认知能力等。
图书馆开展各项信息服务应从读者的认知心理特点出发,遵循读者的认知心理规律,分析读者个体的认知心理特点及影响读者认知心理的因素,为读者提供易消化、接收、理解、急需的个性化信息服务,实现为读者提供高效优质信息服务的最终目标。
1 高校图书馆读者认知特点
高校图书馆的读者主要是在校学生和老师,根据读者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以及对信息的取舍和要求,将读者划分为三种类型,学习型读者,研究型读者,娱乐型读者,每一种类型有其独特的认知特点。
1.1 学习型读者的认知特点
学习型读者使用图书馆各类信息资源是为了系统学习、掌握某一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形成较稳定的知识体系,他们希望通过阅读图书馆各类信息资源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技能。这类读者的认知特点如下:
一是对某领域知识体系的构建还不完善,急需补充相关领域的知识来构建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以提升自身的业务技能。
二是对新事物、新知识的求知欲较强,有较强信息接收能力。
三是学习能力强,能很快适应新的环境。
四是个人的兴趣爱好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五是由于对所学知识处于全面掌握阶段,创新思维有待进一步提升。
1.2 研究型读者的认知特点
研究型读者对图书馆各类信息的需求也不再是某一领域的基本知识,他们要求图书馆提供某一领域内容新颖、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前沿课题信息,以寻求解决实际科研中所遇到的难题或探索新的课题。研究型读者的认知特点如下:
一是读者对自身研究领域的基本知识体系认知较完善。
二是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寻求本领域的最新发展方向或新的突破。
三是认知结构较为完善、不易受外界环境的干扰。
四是获取信息更加主动积极。
五是对信息的质量要求高。
1.3 娱乐型读者的认知特点
娱乐型读者到图书馆的目的不再是寻求某一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或前沿知识,他们对图书的取舍有着极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对图书的选择和学习目标没有明确的要求,借阅书刊是为了调节生活压力或打发时间,满足于图书对自身精神文化的洗礼和从中得到的艺术熏陶。娱乐型读者的认知特点如下:
一是认知具有极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二是认知内容的多样性。
三是认知毫无目标性。四是认知内容娱乐性。
2 影响高校图书馆读者认知的因素
人的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和许多人交往,而人由于个性差异和具体社会情境等的影响,其心理活动的表现是极其复杂的,这给人的社会认知造成一定的障碍,但尽管人的心理行为表现千差万别,但都有其共性。影响人的社会认知的心理因素主要有三方面,即认知对象、社会情境、认知者本身的特点等因素。通过对三方面的因素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影响高校读者认知的因素包括认知对象(图书馆提供的环境、资源等),社会情境(校园文化),认知者本身(知识结构、专业发展)。
2.1 图书馆环境对读者认知的影响
图书馆环境是影响读者认知阅读中最为基础的要素,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读者是否选择图书馆这样的学习场所进行学习。图书馆环境是指读者在图书馆所感受的情况和条件,包括图书馆软硬件设施环境、服务读者环境、资源。
①图书馆软硬件环境是影响读者感觉认知的重要因素,感觉的好坏将影响读者选择学习的场所。图书馆软硬件环境指图书馆所提供的空间环境和硬件设施环境,空间环境包括阅览室的布局、光线、通风、色调、温度、湿度。合适的布置有利于提升读者认识学习的舒适度和学习效果,从读者认知的感觉层次增强吸引力。硬件设施环境包括宽敞的图书馆场所和舒适的阅览桌椅、通畅的网络、免费Wifi覆盖、便捷的文献检索服务等。创造必要的学习环境是保障读者学习的基本条件,方便读者使用各类信息,有利于提升读者学习积极性,增强读者感知度,最大限度地吸引读者。
②读者服务环境是提升读者认知度的基本要素,充满人文关怀的读者服务有利于拉近读者与图书馆的距离,激发读者学习热情和满意度,有利于读者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提升自我认知。高校图书馆流通服务是图书馆与读者进行最基本、最直接、最频繁接触的一种服务方式,是联系图书馆与读者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它展示了高校图书馆的整体形象。流通管理主要指图书馆便于读者借阅图书而采取的各项措施,包括科学的开放制度,合理的借阅规则,便捷的借阅、人文服务等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会影响读者对图书馆认识,从而影响读者借阅兴趣。其中开放制度、借阅规则以及便捷的借阅等制度是读者方便、快捷获取各类资源的有力保障,对读者获取新的认知产生积极影响,而馆员则为读者在借阅服务中提供友好的、人性化的互动交流,充分了解读者的需求为其提供丰富的资源以满足其求知的需求,激发读者借阅积极性。
③读者到图书馆的目的就是利用图书馆的各种信息资源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或提升个人认知水平,因此图书馆各类信息资源是满足读者提升认知的基础。丰富的、高质量的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有利于读者获取其所需信息以提升认知水平,而馆藏信息资源较少或质量低直接影响读者获取信息的速度和效益,读者需要花大量的时间通过其他渠道获取更多的高品质的信息来提升自我认知,若图书馆不改变馆藏资源结构以满足读者认知需求,将失去图书馆对读者应有的吸引力。
2.2 社会情境对高校读者认知的影响
社会情境是指个体直接联系着的社会环境,也即与个体心理相关的全部社会事实的一种组织状态,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
个人所处的社会情境直接影响其心理,人的认知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下进行,社会情境的变化影响人的认知心理和表现。高校读者认知除了家庭情景、环境对读者外,校园内的各种情景对读者认知产生较大的影响。校园学习氛围、同学间的关系、宿舍成员的学习氛围、老师的引导、所学专业的就业率、图书馆资源、所在学院在全校的影响力等都影响高校读者的认知热情和动力,最终影响其认知能力。
2.3 读者自身对其认知的影响
读者自身的认知决定其认知需求,主要包括自身的知识结构,认知主体积极性,认知喜好等。由于认知者有着不同的知识结构,对同一事物的认知将产生不同的认知结构,使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变得复杂化。
认知主体对事物的认知积极性决定了认知者对外界事物刺激的选择,从而影响其对外界事物关注。认知主体的认知喜好直接决定其对事物的选择性认知,容易形成认知偏见从而影响认知者心理。
3 构建图书馆服务新模式
为增强图书馆对读者的吸引力,需结合读者的认知结构特点,探索能满足读者认知需求的图书馆服务。
3.1 构建宜阅的环境
宜阅的图书馆环境能有效提升读者的阅读效益,增强读者满意度,提升读者阅读积极性和保持最佳的认知状态。宜阅的图书馆服务环境包括硬件环境、资源、人性化服务环境。其中硬件环境是为读者提供服务的场所,能有效提升读者阅读的舒适度和认知效益,激发读者认知热情。
包括图书馆馆舍及设施,要求拥有安静的周边环境,方便的地理位置,宽敞的阅览室,协调的色彩布局,舒适的阅览座椅,合理的采光和通风、照明、温度、湿度,先进的服务设备及无障碍服务设施。图书馆资源是读者认知学习的基础,能否满足读者的各种认知需求直接决定读者对图书馆资源取舍,这使得图书馆构建能满足读者的资源环境成为必要。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合理的馆藏结构,能及时提供读者所需要最新情报信息以及个性化信息服务等构建起图书馆资源环境。构建人性化服务环境,人性化服务能让读者身心愉悦地获取各类信息并取得良好的认知效果,有利于提升图书馆对读者的认知影响力。人性化服务环境包括图书馆对读者的人文关怀, 一切以满足读者的需要为目的, 尊重读者隐私,为读者营造一个安静、典雅、宽松、舒适的阅读环境, 让读者在舒适、轻松、愉悦、充满爱的环境中学习,大大提升学习效益,有利于提升图书馆对读者的吸引力和图书的利用率。
同时构建良好的馆员服务环境,让馆员感受到人文关怀,充分的尊重和鼓励馆员在服务中发挥其自主性、个性化的服务,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3.2 构建多层次信息服务体系
高校图书馆读者分为学习型读者、研究性读者和娱乐型读者,由于其认知结构的差异,不同读者对文献信息的需求不同,高校图书馆应立足于本馆资源为读者构建多层次的文献服务体系,满足不同层次的信息需求,提升读者认知影响力。如西南大学图书馆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将文献归类整理,将大众化、娱乐化、专业基础类文献存放在图书馆1~4楼供娱乐型读者使用,将专业较强的文献存放在5~8楼以满足学习型读者的信息需求,8楼以上集中各种学科动态、研究性较强的文献信息成为研究型读者的最爱,从读者认知结构的角度配置合适的文献信息内容,构建多层次的文献,极大地提升了文献的使用效益和读者认知满意度。
上海交大图书馆则从服务的角度满足不同认知的读者需求,为娱乐型读者准备了“名片欣赏”、“鲜悦Living Library”等服务项目,为学习型读者准备了“数据库培训”“ 科技查新”, 为研究型读者准备了“学科发展态势分析”“定题服务”。
3.3 构建“爱阅读”的服务文化
2015年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中明确指出图书馆是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构建“我爱阅读”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提升图书馆对读者认知影响,通过图书馆开展各项服务活动,形成全校读者“爱上阅读、爱上图书馆”的良性互动。
如新余学院图书馆为提升读者认知开展了“真人图书馆”和“国学堂”活动以及“我爱阅读”系列评奖活动,吸引广大读者重拾阅读,爱上阅读。上海交大图书馆则以“阅读,让校园更美丽”活动以书展、书评、沙龙、讲座、影展为主体,举办了盛大的包括展、读、评、说在内的以推动校园阅读、活跃校园文化氛围为主旨的阅读活动。充分调动读者认知积极性的同时提升了图书馆对读者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林文瑞.论影响人的社会认知的心理因素[J].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
(4).
[2] 冯婵婵,贾霞.浅谈高校图书馆流通管理与服务[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 济,2011(31).
篇7
关键词:独立学院;班级环境;建设
学生的身心发展与学校或班级教育环境的关系一直是发展心理学与学校心理辅导领域的研究主题之一。社会生态学将个体发展视为“个人――环境”的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人与环境若达到最佳匹配则有利于个体的发展。班级或课堂环境是与家庭环境处在同一层次,对个体发展有较为直接影响的环境之一。在中国现行的教育制度下,班级环境比课堂环境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并且影响更加广泛。班级是学生生活、发展的重要环境,是学校最基本的组成单位,学校环境是通过班级环境来对学生产生作用的。
我国大学生多数处于青年中期(18-24岁)这一年龄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的生理发展已接近完成,但其心理尚未成熟。对大学生而言,所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促使心理日益成熟,社会成熟是心理成熟的先决条件。但是大学生在校学习时间长,社会实践活动不够成熟,与社会生活有着一定程度的隔离。现阶段大学生,特别是“90后大学生”,普遍具有独特的个性化倾向,拥有更加开阔的视野,对新事物的更强的接受能力,个体间的差异也更大,故而心理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思想紧跟潮流,但现实中的独立生活和群体生活并不一定如他们所想,在一段时间内特别是刚进入大学阶段,是心理最敏感时期,也是最需要归属感的时期,良好的班级环境有助于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有利于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就中国现在的教育而言,班级环境有着独特的研究价值和重要性。“班级”是学生学校生活的基本环境单位,班级环境是指“贯穿于班级组织中,由学科教师、班主任以及该班的全体学生构成,对班级成员的发展产生影响的各种外部条件的总和”(田友谊,2004)。它是一个复杂的环境,班级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并发生联系,这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影响。班级环境又有别于学校环境和课堂环境,班级环境是学生最直接接触的环境,而课堂环境更多地局限于影响学生学科知识的学习的环境,班级环境的影响较二者更为全面深刻,并且作用的时间也更长。
但是班级环境的建设不是目的、不是结果,而是一个过程、一个教育契机。我们需要通过它对教育产生促进作用,这才是最终目的。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周围的世界是生命的思想源泉,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库,教师就是教育环境的设计师。”独立学院是时代的产物,其特殊性也体现在学生群体的特殊上,良好班级环境的建设在班级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独立学院班级环境的特点
1. 个体独立性、敏感性
现阶段大学生具有“90后”的特点,个体差异较大,个性独立,处于心理断乳期,摆脱束缚是他们的鲜明特点,独立学院学生相比其他性质高校,学生更趋向于追求自由、独特、叛逆,但不失创新、敢于冒险、追求完美,由此,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班级环境具有个体独立性,并趋于成熟。
独立学院学生较其他高校的另一个特点即是贫富差距较大,这一特点导致学生过分敏感,自尊心较强,间接导致学生之间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班级环境处于微妙的气氛中,极易产生不良的人际关系,教师正确的引导、督促、监控,能促使学生审视自己的认知及行为,懂得换位思考、顾全大局,建设适合自身班集体的班级环境。
2.凝聚力不足,集体意识薄弱
班级凝聚力是一股强大的无形力,会对班级成员的个体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大学生活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生活有很大的不同,大学强调个性发展,自主学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是共同发展,学习内容一致,并且有教师的监督,填鸭式的教学导致部分学生不会自主学习,自觉性差,进入大学后突然地放松与自由使自己失去了动力和目标。现阶段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常常拿放大镜看别人的缺点和自己的优点,在班级中不迁就别人,逞个人主义,而且大学生活中大多数时间是自由支配,学生相互之间沟通较少,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出一众的“低头族”,大家成为“朋友圈里的朋友”,面对面的交流减少,人际关系逐渐演变成“人机关系”,这也导致学生没有班集体的归属感,班级凝聚力不足,学生集体意识薄弱。
3.学生多元发展
当今世界的多元格局引发价值多元趋势,学生价值认同过程中也会产生多元的价值体系。在教师、家长及同学的分析及引导下,多数学生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有了不同的人生追求。在班级环境形成的过程中,常常有不同的文化在不同水平上的交叉,多元价值及学生行为将产生冲突和整合,基于学校规章制度和教师命令下的班级环境将对学生的多元发展产生制约,但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学生向正确、有原则的方向发展。独立学院学生人生目标较其他性质高校更为发散,这对班级环境的建设有很大的挑战,如何建设一个适合班级学生多元发展的环境是班主任值得思考的问题。
4.思想动态不稳定性
大学阶段,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逐渐成熟,趋于定型,但是也是极不稳定的状态,极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特别是思想上的不稳定。大学班级不再是固定座位固定教室,有时候会小班教学或者跨专业交流,学生在这种不固定的班级交流中,慢慢形成自己正确的思想观念,对部分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多方面文化的冲击,对于未踏入真正社会的他们来说,在一段时间内会表现出迷茫、自卑、否定自我,这期间如果不及时有效的解决问题并接纳自我,将形成不良的思想观念,导致心理异常,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二、独立学院学生班级环境建设方法
1、充分发挥班主任作用,引导学生形成良好人际关系
环境是由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互动形成的,班级环境中的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家校关系,在大学环境中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整个大学期间的学习状况、身心健康等。大学是个人走向社会的起点,是个人走出象牙塔的过渡期,正确处理大学期间的人际关系将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未来的人生道路。
班主任作为班级环境的引导者和管理者,在整个关系的建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适时的开展主题活动,介入学生之间的交往,成为家校联系的纽带,形成平等尊重的师生关系、团结友爱的生生关系、和谐稳定的家校关系,才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发挥班级环境的积极作用。
2.培养学生良好的竞争与合作意识,强化班级凝聚力
良性竞争,能有效刺激与促进竞争者的责任心和工作热情。开展班级竞争,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成就动机,高度的责任感,促使学生顽强拼博;开展班级竞争,可以让学生在竞争中看到自己及班级的成绩、实力,增强自己及班级的自信心和上进心;开展班级竞争,还可以增添学生及其班级克服困难的勇力,培养不屈不挠的精神。班级竞争是一种综合能力的竞争,学生要想自己所处的班级在竞争中取胜,他们对外必须拧成一股绳,形成强大的力量,这有利于班级凝聚力及学生集体意识的培养。由竞争促进合作,摆脱个人主义,发挥集体力量,让个人在集体中发挥自己的价值,从而增强自信心。具有良性竞争和合作的班级环境,身处于其中的学生多数具有利他主义意识,学会团队合作,为之后步入社会,进行团队工作打好基础。
3.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形成良好心理品质
健全的班级环境建设离不开成员的心理健康,独立学院因其特殊性,学生心理异常问题相对较多,心理方面的必修课或选修课,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调适情绪异常波动,必要的心理辅导使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走出阴影,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品质。班级在开展心理主题班会的过程中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在互动或个人辅导的方式下,使问题得到尽快解决,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4.提供多元文化发展空间
学生多元发展是新时代对青年的要求,这就对班级环境提出了一个更大的难题,即要满足所有学生的发展需求,这就需要教师及学生成员共同努力,在宽松的范围和没有等级之分的空间中双向沟通,通过各种班级文化,利用科学技术,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新时期,充实自我、战胜自我、积极关注自我。每个成员都参与进去,并在不断变化中得到发展,以有效的方式建设班级文化,对不同的价值和观点允许争论,以期比较和不断修正,但不求唯一。
良好的班级环境,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班级舆论,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促进班级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教师解决不必要的问题,形成良好班风。(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
参考文献:
[1] 傅建明,胡志奎.班级管理案例[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1:212-252
[2] 江光荣.班级社会生态环境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8
1误区
1.1疗养院的辅助科室医生应和医院辅助科室医生掌握一样的医疗技术军队疗养院的医疗队伍的素质明显高于地方疗养院,甚至高于某些县级医院。因此有些人就认为军队疗养院辅助科室医生应和医院辅助科室医生掌握一样的医疗技术。其实,疗养院辅助科室与医院辅助检查科室截然不同,疗养医学的突出特点是以关心人们的基本健康为核心[1],忘记这一点就不能做好疗养工作。第一,根据工作需要分工形式不同,医院医务人员专业分工细致,甚至同一专业还要划分,如彩超与普通B超。而疗养院则要求一人应掌握多种检查仪器的使用与诊断,如特诊科医生要求掌握B超、心电图、脑电图、动态心电图等多项技能。第二,医院与疗养院病员不同。医院病员量大,多为急性期,入院急、出院快。疗养院病员相对少,多为慢性病,住院时间相对较长。第三,医院医疗仪器较为先进,各种设施配套齐全。疗养院医疗仪器相对落后,一般缺乏配套设施。如多数疗养院辅助检查不能进行病理证实等等。第四,疗养院病人多数已经在医院确诊,在疗养院只是做恢复性治疗。因此,疗养院的辅助科室应负责疗养员的体检、病情监督、应急急救等方面的工作。疗养院医生要求一专多能,而不应只专一项,并且熟悉疗养员的患病特点和能够协调利用各种现有仪器,否则就不能做好疗养院辅助科室医生的工作。
1.2服务意识淡漠,忽视科室环境建设服务与环境是疗养院区别于医院的重要特征之一。良好的环境和服务能给病人带来良好的心理环境。疗养院临床科室的良好服务,已成为做好疗养工作的必备条件之一。由于辅助科室与病人接触时间短,因此一些人只重视医疗质量,而忽略服务质量和科室环境建设。辅助科室既是疗养院环境的一部分,也是疗养院服务的一部分,辅助科室的服务与环境同样会对患者的心理产生影响,心理作用对疾病的影响是巨大的。在疗养院由福利型向保障型转化的今天,心理保障无论在疗养中和疗养外都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所以辅助科室的服务与环境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1.3辅助科室可以脱离疗养院独立发展由于不满足于病源相对不足和病种单一的疗养院工作,一些辅助科室追求医院式发展模式;脱离疗养院的实际情况,追求本专业高尖技术和极端病例的研究而忽略基础疗养病例的研究;追求大量门诊病例,忽略疗养病例的特点。医院辅助科室的高尖技术多与大型手术和高尖设备相关,一般的疗养院不具备这些条件。疗养院辅助科室应结合本院特点(不同的疗养院病源不同,特点不同)脚踏实地开展和提高业务,好高骛远只能给已不景气的疗养事业雪上加霜。
2发展方向
目前人们对亚健康的重视和我军对疗养工作的重视,为疗养院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加上疗养院在亚健康学科建设方面有良好的发展基础[2],为疗养院的辅助科室的发展提供了动力。疗养员相关疾病的诊断与健康及亚健康人员的体检工作应是疗养院辅助科室的业务方向。掌握与本科室全部检查仪器相关的疗养特色的疾病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是我们的首要任务。一专多能的人才应是疗养院人才培养的方向。
疗养院的优越环境和温馨的辅助科室就诊环境,加上良好的服务,也可以吸引较多的病源,促进疗养事业的发展。疗养院不仅应当拥有良好的物理环境,更应当拥有一个由服务形成的良好的心理环境。辅助科室既是疗养院的物理环境的一部分,也是疗养院心理环境的一部分,因此服务质量所形成的心理环境在辅助科室也尤为重要。特色疗养专科发展如理疗、推拿按摩、物理治疗等学科的快速发展,也为辅助科室的发展提供了空间。我们应发挥自己的长处,利用疗养院的地理环境和相关专科特点,来确立辅助科室业务发展方向。
军队疗养院辅助科室要扬长避短,在难以做到高、精、尖的情况下,我们应走点、面、全加优质服务的疗养特色之路,为疗养员营造一个温馨而又能诊治疾病的家。利用我们与众不同的优势来体现与众不同的价值,这样疗养院的辅助科室才能走出一条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史一峰,陈丽娟.论疗养文化建设.中国疗养医学,2004,13(1):2
篇9
在现代景观环境设计中渗透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结构不仅能够使传统文化得以保留和发扬,同时还能够使其与现代文化实现紧密结合。本文在分析了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结构的概念及基础的前提下,对现代景观的特点进行了综合阐述,并最终对现代景观设计中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结构的应用手段展开了分析,目的在于使现代景观环境设计水平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关键词:
现代景观环境设计;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结构
中国传统园林设计过程中存在很多优秀理念值得借鉴,将其意境结构应用到现代景观环境设计过程中对于设计水平的提高十分有利,同时也能够使传统与现代充分结合,进而为人们带来更好的美学体验。对现代景观环境设计中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结构的应用的分析能够使两者的结合更加充分,无论对园林设计领域还是对人类而言都具有重要价值。
一、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结构概念及基础
(一)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结构概念。
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结构主要指不同的园林设计效果所带给人的不同感受以及园林与人之间的动态关系。一直以来,对意境的表达都是中国传统园林设计的主要目的这一[1]。传统园林的设计强调以自然美为主,但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在坚持自然美的同时,人文美也需要有所渗透。根据园林作用的不同,其所体现的人文美会存在很大区别。以中国古代的皇家园林为例,设计过程中不仅体现了自然美的因素,同时也体现了皇家富丽堂皇的人文美因素[2]。相对而言,私家园林便会表现出另一派景象。人文美的差别是导致园林意境存在不同的主要原因,中国传统园林的意境结构即体现着时展的特点,同时也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
(二)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结构基础。
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结构的生成基础主要包括生理基础、心理基础以及审美基础三方面内容:首先,园林意境结构的设计与符合人类生理发展的特点,这是保证其能够被人们所观赏,进而实现其功能的主要因素。其次,不同的意境结构设计能够带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因此在设计过程中,一定要以心理基础为出发点来实现。最后,园林意境结构的设计要符合不同层次人的审美需求,这也是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结构设计的一大基础。
二、现代景观环境特点
现代景观环境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人文以及生态两方面,具体如下:
(一)人文特点。
现代景观的人文特点体现在对以人为本的理念的坚持这一方面。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的重视程度开始逐渐提升,在此基础上,以人为本的理念逐渐被提出,并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就目前的情况看,以人为本的理念已经渗透到了建筑等各个领域当中,现代景观环境同样需要体现这一理念,这是其人文特点的主要表现。
(二)生态特点。
根据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要求,各行各业在运行过程中都必须保证能够实现环境的保护以及资源的节约两个目的。现代景观设计需要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基础来实现,在具体设计过程中,要时时刻刻关注环保问题,同时还要尽最大程度避免资源的浪费,这是现代景观设计生态特点的主要体现[3]。
(三)时代特点。
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对景观环境设计的要求也会有所变化,因此现代景观环境设计中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结构的应用一定要体现时代的特点,要使设计成果能够符合现代人们的要求,达到与时俱进的标准,才能使应用水平得到保证。对于现代景观环境设计人员而言,认识到这一特点非常重要。
三、现代景观环境设计中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结构的应用
为将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结构渗透到现代景观环境设计过程中,使两者能够充分的结合,可以通过以下手段来实现:
(一)吸取传统优秀理念。
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结构存在很多值得借鉴的设计理念,对此,现代景观环境设计过程中需要加以借鉴[4]。中国传统园林设计中对人生理、心理以及审美特点的重视便属于现代景观环境设计过程中必须借鉴的几方面内容。例如:在对城市公园景观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便需要注意上述三点问题。城市公园的功能主要在于为人们提供休闲与娱乐的场所,其服务人群年龄跨度较大,即包括年轻人,同时也包括老年人群,为保证景观环境设计能够与人的生理特点相符合,在对台阶等进行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需求,这样才能使景观环境设计效果达到更好,同时也才能体现以人文本的重要理念。
(二)体现时代文化发展特点。
现代景观环境设计中不能刻板的照抄照搬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结构,要体现时代文化的发展特点,才能更好的满足现代人的需求。现代景观环境设计中,要加入现代的元素,同时还要体现不同城市的不同文化特点,这是保证设计效果能够得到大多数人的接受的主要途径。例如:在对西安的景观环境进行设计时,一定要体现出其古都的特点。
(三)渗透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要将可持续发展理念渗透到现代景观设计过程中,使其设计效果能够在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结构的基础上有所提升。在对树木进行种植的过程中,为提高其成活率,进而避免树苗被浪费,需要选择与城市的环境相适应的树种,同时在树木的成长过程中过程中,还应从其特点出发,指派专门的人员对其进行一系列的培育过程,以确保其能够健康成长,从而在改善城市形象的同时,也达到可持续发展理念对环境保护以及资源节约的要求。
结语
综上,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结构中对人的生理、心理以及审美特点均较为重视,在现代景观环境设计过程中,需要延续这一优秀设计理念,与此同时,为使其能够体现现代化的发展特点,还必须将时代的文化渗透到设计过程中,使其能够达到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要求,这样才能使现代景观环境设计水平得到提高。简单的说,现代景观环境设计中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结构的应用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这是改善设计效果的重要途径。
作者:王俊 单位: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湘昀.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结构对现代景观环境设计的启示[D].湖南大学,2005.
[2]张小乔.中国传统造园手法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篇10
Abstract: Through the literature study, expert interview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sychological teaching environment of competitive gymnastics programs is studied. The study thinks that, due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petitive gymnastics program, it has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psychological teaching environment. In gymnastics teaching activities, to form harmoniou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in competitive gymnastics programs,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models, and create a relaxed and harmonious class atmosphere can better achieve the goal of gymnastics teaching and improve teaching efficiency.
关键词:竞技体操;心理教学环境;发展策略
Key words: competitive gymnastics;psychological teaching environment;development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9-0215-02
0 引言
任何教学活动都离不开教学环境,且只有与教学环境产生相互作用才能构成一系列的教学行为,这些教学行为常常决定着教学效果[1]。同时,许多教学实践案例也充分证明,只有构建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才能促进教学行为的发展。因此,建设有利于促进良好教学行为发展的教学环境,既是教学活动追求的目标,也是实现良好教学行为的主要主段。但由于相对物理教学环境而言,心理教学环境具有较强内隐性,因此,这决定了其建设的难以操作性,同时,心理教学环境作为教学环境的一部分,其实实在在地融贯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对教学行为时时刻刻都会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促进或阻碍教学活动得以实现的重要因素。竞技体操课程作为高校体育院校的一门主干课程,但由于该课程是一门较典型的技能性主导课程,其更是具有对心理教学环境依赖性较高的特点,因此,笔者试图对竞技体操课程心理教学环境的建设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也具较强的研究意义。
1 竞技体操课程心理教学环境的内涵
在教育学领域,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是一个古老的命题,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子、墨子,西方教育家卢梭、夸美纽斯等都就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过精采的阐述。教学环境作为环境系统中的一个特殊的环境体系,对其进行专门的研究可追塑到二战以后,特别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才正式被建立,且开始发展,此时主要是对教学的物理环境进行研究,有的学者认为,物理教学环境主要是指包括“学校建筑、图书馆、课堂、操场、实验室以及师生在家庭中的工作或学习区域所构成的学习场所”[2]。但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随着教学环境研究的再次蓬勃发展,心理教学环境才正式进入了环境研究学者的视域,研究者认为,由于在学校内部的各种环境因素中,校风班风、师生关系、群体规范、社会信息、课堂气氛、教师期望、班级规模、课堂座位编排方式等对学生身心发展具有较强影响,因此,其具有心理环境的特征[3]。就目前对教学环境定义研究的现状来看,广义的心理环境是指与个体相关的全部心理环境因素,这些因素对人的心理将产生实际影响并表现出一定的行为,并反映出环境及个体构成的整体情境,这种整体情境有别于纯社会、纯自然、纯概念的事实,是纯粹的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尽管教学心理环境是属于心理环境概念的范畴,但由于它的出现,产生的作用等都是在教学内发生的,因此,它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应有别于一般的心理环境。因此,在本研究中的教学心理环境主要是指,竞技体操课程活动中,在师生及教学中介相互影响的教学活动下,对心理所产生作用的一切相关环境因素,并且这种环境因素是潜在的、无形的,而又是确实存在的[4]。
2 心理教学环境对竞技体操课程活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