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危害的定义范文

时间:2024-02-29 18:06: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危害的定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职业危害的定义

篇1

包括封面、目次、前言、安全操作规程名称、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生产工艺原理和流程、物料组成及性质等部分(具体结构形式见后)。

2编写规则

依据GB/T1.1《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及Q/SHCL1004—20__《工艺技术操作规程的结构和编写规则》进行编写,“3.9~3.18”中具体内容视凡本单位实际而定。

3结构及具体要求

3.1封面

封面中标准号由企管处给出。封面设计可套用TDS模板。

3.2目次

目次为可选要素。在目次中应列出完整的标题。“术语和定义”一章的术语不应在目次中列出。

3.3前言

每项标准均应有前言。前言中不应包含要求、图表。前言由特定部分和基本部分组成。具体要求见GB/T1.1《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中6.1.3,样式可参照Q/SHCL1004—20__《工艺技术操作规程的结构和编写规则》的前言。

3.4引言

引言部分为可选要素,可省略。

3.5名称

XX车间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应置于正文首页和标准的封面,力求简练,体现主题。

3.6范围

范围为必备要素,范围应明确标准的对象及涉及的各方面。可采用下列表述形式:

——规定了XXXX;

——确立了XXXX;

——给出了XXXX的指南;

——界定了XXXX的术语。

举例:

本标准对XX装置工艺原理、工艺流程、物料性质、常见的安全术语、有毒有害因素的分布等进行了说明。

本标准适用于XX车间的HSE管理,同时可作为职工安全教育、培训、事故预案演练教材。

3.7规范性引用文件

参见GB/T1.1中6.2.3。凡在规范性引用文件中注明时间的其修订版不适用本标准,不注明时间的适用于本标准。

3.8术语和定义

包括安全方面的常用术语和定义,可从HSE管理手册中摘录。

3.9安全生产概况

包括生产工艺原理、生产流程介绍、生产特点等。

3.10原料、产品性质

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料、生产的产品性质(主要从安全上叙述)、防范措施。

3.11要害部位分布及安全监控管理

包括要害部位平面分布图、日常监控的主要内容、可能产生的危害、灾害发生时应急处理措施、管理要求等。

3.12安全装备操作(使用)方法介绍及管理要求

包括本单位所使用的安全装备的种类、数量、作用(用途)、操作说明及注意事项。如灭火器、空气呼吸器、过滤式防毒面具、可燃性气体报警器、稳高压消防水泵、FSC、UPS等。

3.13联锁、自保系统管理

包括名称、型号、数量、安装部位、联锁条件、作用后果、管理上安全要求等。

3.14应急处理预案

包括水、电、汽、风、燃料气停运后对本单位的影响,超温、超压、炉管爆裂、火灾、爆炸、中毒等事故发生时的应急处理程序、日常重点演练的预案。

3.15职业卫生管理

3.15.1本单位存在的有毒有害因素、存在部位、对人体产生的危害、大气中允许的最高浓度。

3.15.2尘毒、放射线源监测采样点分布点、检测频次。

3.15.3加工高含硫原油本单位防范措施(参看加工高含硫原油管理细则)。

3.15.4职业健康检查的有关要求(参看卫生部23号《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52号《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规定》、24号《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

3.16环境保护管理

3.16.1装置(罐区)存在的环境危害因素。

3.16.2环境监测点及分级控制指标。

3.16.3装置(罐区)污染源分布图。

3.16.4装置(罐区)下水系统分布图。

3.16.5清污分流管理点及管理要求。

3.16.6环境污染事故处理预案。

3.17HSE管理

3.17.1HSE常用的几种工作危害评估方法介绍、适用范围、评估程序。

3.17.2进行工作危害区域划分[参看公司下发的《危害作业(项目)前危害识别暂行管理规定》(SHCL4JZD1—20__)]。

3.17.3用火作业、高处作业、破土作业、临时用电、进设备作业、进入生产装置一般作业等规定的基本要求、办票程序(要求简化,用流程图说明)。

篇2

关键词:职业健康 现状 体系标准

1 概述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HSMS )与ISO9000和ISO14000等标准化管理体系一样被称为后工业化时代的管理方法,它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国际上兴起的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模式。其主要强调系统化的健康安全管理思想,即为了控制和降低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并最大限度的减少生产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建立一整套职业健康安全保障机制。

2 胜利油田职业健康工作面临的形式

我国的经济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从而促进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使得科学技术和管理工具得到了广泛应用。此外,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油田也越来越重视职工的安全健康问题,因此,为了促进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油田不仅采取了一定的措施,还结合《职业病防治法》制定了《职业健康管理规定》以保护职工安全健康,此外,还加大了对职业危害场所的投入。对于改善职业危害作业场所的环境以及提高职业健康保障能力,这些措施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由于各方面原因,使得我国油田的职业安全健康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具有很大的差距。

2.1 由于很多单位在思想上不重视职业健康工作,从而很难将工作落到实处。由于针对很多二级单位,作为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还没有树立牢固的安全生产意识,加上投资人的各方面制约,很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措施都不能落实到位。

2.2 尤其是在苦、累、脏、差环境下工作的职工根本不了解什么是职业健康,此外,企业也没有对其进行告知,从而使得很多职工根本不知道怎么得了职业病。

2.3 油田还没有制定完善的职业健康安全方面的制度。虽然油田目前制订了一些关于职业健康管理的规定,但是从目前现状来看只有一部法律和一些管理规定,这些远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因此,必须结合《职业病防治法》、《职业健康管理规定》制定一些配套的规章和标准。

3 油田职业健康安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油田主要包括石油钻探开采、炼油、石油仪表、机械加工制造以及石油化工等。与其他工业部门相比,作为石油勘探开发工业具有其自身的特点,通过分析石油的主要职业危害,油田的职业健康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从事职业危害作业的职工不仅多,且流动性大,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和时间波动大且危害转移严重。

第二,不仅危害职业病的因素多,且作业场所多,分布广,多为露天或野外作业,具有临时性、间歇性以及患病数量大的特点。

第三,针对石油企业职业卫生的管理和治理具有很大的难度。

第四,石油职业危害居于首位的是噪声,依次为粉尘、毒物以及放射性同位素。

第五,第三产业的职业并危害多具有隐匿性和迟发性,并且很容易忽视其危害,从而容易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随着我国石油进入国际市场而参与国际竞争,为了改变职业危害的严重程度,必须改变油田职业病防治工作的认识,不仅将单纯的职业医学领域发展模式转变为与企业可持续发展,还要形成外向型经济需求和安全生产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3.2 随着职业健康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重视,职业健康管理岗位人员专业知识不强、专业教材不足等问题日益明显,因缺少专业的培训教材导致人员培训不到位的现象在整个油田广泛存在。

3.3 由于油田职业健康较安全工作起步晚,绝大多数单位员工对职业健康工作没有正确的认识,甚至对职业病的定义都不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将“职业病”定义为:“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尽管职业病从定义上讲是广义的,但从与职业病相关的危害因素来看,又受国家有关“职业病分类目录”、“职业病诊断鉴定”的法规规章的制约。职业病的实质是在职业劳动的场所和环境中因存在对人体有毒有害的外界因素而产生的疾病。许多职工把工伤与职业病混为一谈,这其实是不对的,由于职业病造成的疾病是工伤的一种,但是如果脱离这种工作场所,就不会引起这伤害。这种伤害不一定是明显的、机械性的外伤,而大多数是隐性的、长期的对人的呼吸、消化、内分泌等内脏系统所形成的永久性的伤害;它还往往不是独立事件,而是群体性地发生在在同一场所从事劳动的不同人员身上。所以说职业病是工伤中一类特殊的,必须引起特别关注的,重在有效防止的潜在疾病。

4 进一步推进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举措

4.1 提高全员对职业健康意识,营造全油田安全健康文化氛围。安全健康文化作为人们从事安全健康活动价值观、行为标准以及物态的综合,不仅是尊重职工生命安全,更是保护职工身心健康以及实现人的价值理念。树立社会安全健康文化理念并提高人的安全健康素质,通过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以营造良好的安全健康风气。从精神和物质两方面,员工、企业和社会三个层次形成全系统、全过程以及全方位的安全健康文化纷飞,更加科学的引导和启发全社会尊重人的生命价值和安全健康。

4.2 健全职业健康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从油田层面来讲,不仅要健全相关的技术规程和标准,还应当建立与职业健康相关的制度,如职业危害申报制度以及职业卫生安全许可制度等。为了促进油田的职业健康管理上一个新台阶,必须通过加大科技投入以及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来改善油田目前的职业健康面貌。

4.3 加强培训教育,增强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石油行业是一个技术含量比较高、事故隐患比较多的行业,员工职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与安全。因此,必须要对新员工进行各级教育和培训之后才能上岗,并定期对员工进行技能知识和职业健康方面的培训,除此以外,还可以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来加强员工对职业卫生级职业病的了解,使员工在实际工作中能时刻注意自身的安全,尽量减少职业病的发病率。

4.4 贯彻“以人为本,防治结合”的管理理念。在职业病的防治中,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式,着重强调职业病的前期预防。

预防措施具体有:

①加强现场管理,在接触职业危害的作业场所设立警示牌,提醒员工采取保护措施。

②加强对职业危害场所的监测,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③加强个人防护用品的配备,各职业危害场所要配备相应的防护用品,并定期检测。

④落实接触职业危害员工的体检工作,发现职业病或疑似职业病的员工要及时送往专业医疗部门进行诊治,康复后进行必要的岗位调整。

4.5 开展职业健康评价工作,确保作业场所危害因素达标。全面开展建设项目职业健康评价工作,和专业的职业健康评价机构合作,通过职业卫生专业人员对建设项目存在职业有害因素浓度(强度)进行测定,对除尘、排毒、通风、照明等各种职业卫生防护设施、辅助设施、应急救援设施和管理进行评价。确保职业病危害场所各项指标合格率达到100%。

5 结论

职业卫生管理是目前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职业卫生工作关系到劳动者的身体健康,而油田不能以牺牲劳动者健康谋取发展,劳动者不仅是企业财富的创造者,也应该是油田发展的受益者,因此,油田有责任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并保护职工的身体健康。劳动者职业健康不仅是企业和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素,更直接关系到油田的持续健康发展,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安定。油田必须完善职业卫生管理机制,在职业活动过程中,采取有效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和措施,避免劳动者接触各种职业病危害因素,达到预防和控制职业病的目的,保护劳动者健康与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岳鹏.基于OHSMS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体系的研究[J].施工技术,2010.

[2]杨荫森,冯克玉,郭秀兰主编.石油工业劳动卫生与职业性危害.第1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15.

[3]刘殿卿,乔桂冬,王晓梅.130名油田密封型放射源测井人员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放射杂志,1997,16(2):11-12.

[4]叶青,任晓燕,刘贵,等.钻井井场噪声对钻工健康影响的调查[J].职业与健康,2000,16(11):21-23.

[5]张文康.卫生部部长张文康同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宣传贯彻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职业医学,2002(01).

篇3

【关键词】重大危险源辨识重大事故控制 StudyonIdentificationStandardofMajor

HazardinstallationsinChina

GaoJindongWuZongzhi

(CenterforAccidentInvestigation&Analysis,StateEconomic&TradeCommission,P.R.China)

WangGuangliang

(ResearchInstituteofOccupationalSafety&Health,MinistryofChemicalIndustry)

AbstractTheforeignstandardsandcodesonmajorhazardinstallationswerebrieflyreviewed.Basedontheprimaryidentificationstandardexperimentedonmajorandthedatagainedinseveralcities,suggestionsofminimumidentificationstandardofmajorinChinawereputforward.

Keywords:MajorhazardIdentificationSevereaccidentControl

1引言

现代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的迅猛发展,在为人类提供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同时,也隐藏着极为严重的潜在危害,例如,1984年的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事故;我国温州氯气泄漏事故;1993年深圳发生的危险品库爆炸事故等。这些事故尽管起因和后果不尽相同,但它们都有一些共同特点,即事故发生的根源是设施或系统中储存或使用了大量的易燃、易爆或有毒的危险物质。

重大恶性工业事故的不断发生,使人们认识到,现代工业生产潜在着巨大的危险性。一旦发生事故,不仅在工厂内部,而且在相邻地区,对人员生命、财产和环境都将遭受到巨大的损失。因此,本世纪70年代以来,对重大危害的研究已成为各国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的重点研究对象之一,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重视。1993年6月,第80届国际劳工大会通过的《预防重大工业事故公约》将“重大危害设施”定义为:不论长期或临时的加工、生产、处理、搬运、使用或储存数量超过临界量的一种或多种危害物质,或多类危害物质的设施(不包括核设施,军事设施以及设施现场之外的非管道的运输)[1]。

我国重大危险源是指工业活动中客观存在的危险物质(能量)达到或超过临界量的设备或设施[2]。实际上,重大危险源基本等同于国际上定义的“重大危害设施”。

2国外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概况

英国是最早系统地研究重大危险设施控制技术的国家。1974年6月,英国发生严重的弗利克斯巴勒爆炸事故后,英国安全与卫生委员会设立了重大危险咨询委员会(ACMH)。1976年,ACMH首次提出了重大危险设施标准的建议书[3]。1979年,ACMH又提出了修改标准[4],临界量从极毒物质100g到一般易燃液体10000t不等。

1982年6月,欧共体颁布了《工业活动中重大事故危险法令》(EECDirective82/501,简称《塞韦索法令》),该法令列出了180种(类)物质及其临界量标准。1996年12月,欧共体通过了82/501/EEC的修正件:“CouncilDirective96/82/EC”,其中附表1列出了29种(类)物质及临界量,附表2列出了10类物质及临界量,临界量从极毒物质甲基异氰酸盐150kg到极易燃液体50000t。

表1贮罐区(贮罐)临界量表

类别物质特性临界量(m3)

可燃液体闪点<28℃1000

28℃≤闪点<60℃2000

闪点≥60℃5000

气体可燃气体1000

助燃气体2000

毒性物质1000

表2库区(库)临界量表

类型物质类别临界量(kg)

火炸药、

弹药库起爆药5000

猛炸药20000

火药及烟火药30000

毒性*

物质库极度危害5000

高度危害20000

中度危害30000

易燃、

易爆

物品库液

体闪点<28℃的液体10000

28℃≤闪点<60℃的液体20000

闪点≥60℃的液体30000

体爆炸下限<10%的气体10000

爆炸下限≥10%的气体20000

助燃气体20000

体常温下能自行分解或在空气中气体即能导致自燃或爆炸的物质5000

常温下受到水或空气中水蒸气的作用能产生可燃气体并引起燃烧或爆炸的物质5000

受到水或空气中的水蒸气的作用,能产生爆炸下限<10%气体的固体物质10000

遇酸、受热、撞击、摩擦以及遇有机物或硫磺等易燃的无机物,极易引起燃烧或爆炸的强氧化剂10000

受撞击、摩擦或与氧化剂、有机物接触时能引起燃烧或爆炸的物质10000

不属于前一条的氧化剂20000

常温下与空气接触能缓慢氧化,积热不散引起自燃的物品20000

可燃固体100000

注*:毒性物质类别参照国家标准GB5044-85《职业性接触毒性危害程度分级》分类。

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在OECDCouncilAct(88)84中也列出了20种重点控制的危害物质,临界量从毒物乙拌磷等的100kg到极易燃液体50000t。

1992年,美国劳工部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局(OSHA)颁布了《高度危害化学品处理过程的安全管理》(PSM)标准,标准中提出了138种(类)危险物质及其临界量。临界量标准最小值100磅,最大值为15000磅。随后,美国环境保护署(EPA)颁布了《预防化学泄漏事故的风险管理程序》(RMP)标准,对危险源的确认作出了规定。

1988年,国际劳工组织编写了《重大事故控制实用手册》,1991年,又出版了《重大工业事故的预防》,均对重大危险源的辨识方法及控制措施提出了建议;1993年通过了《预防重大工业事故公约》。临界量从极毒物质甲基异氰酸盐150kg到极易燃液体50000t。

综观各国有关标准,虽然不是所有的国家,但绝大多数国家均是采用限定某种物质及其数量的方法,但是危险物质的临界量有较大区别。这不仅取决于生产水平,又与各个标准的立足点有关。国际劳工组织认为:各国应根据具体的工业生产情况制定适合国情的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标准的定义应能反映出当地急需解决的问题以及一个国家的工业模式;可能需有一个特指的或是一般类别或是两者兼有的危害物质一览表,并列出每种物质的限额或是允许的数量,设施现场的有害物质超过这个数量,就可以定为重大危害设施。任何标准一览表都必须是明确的和毫不含糊的,以便使雇主能迅速地鉴别出他控制下的哪些设施是在这个标准定义的范围内。要把所有可能会造成伤亡的工业过程都定为重大危害是不现实的,因为由此得出的一览表会太广泛,现有的资源无法满足其要求。标准的定义需要根据经验和对有害物质不断加深了解并进行修改。总之,我国的生产技术和规模以及管理水平与国外尚有差距,因此,临界量的确定应比国外标准小些为宜。

3我国重大危险源普查试点的初步辨识标准

我国尚未有正式的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1996年,原劳动部组织实施了重大危险源普查试点工作,试点中就重大危险源的辨识提出了初步的意见。

普查试点的辨识标准主要参照了欧共体的标准,又结合我国的有关法规及实际生产技术水平,按场所的不同制定,包括贮罐区(贮罐)、库区(库)和生产场所三类(原普查范围还包括其他内容,这里不作讨论)。

重大危险源的物质量超过其临界量包括以下两种情况:

①单元内任一种危险物品的贮存量达到或超过其对应的临界量;

②单元内贮存多种危险物品,且每一种物品的贮存量均未达到或超过其对应临界量,但满足下面的公式:

式中,q1,q2,…,qn是每一种危险物品的实际量。Q1,Q2,…,Qn是对应危险物品的临界量。

表3生产场所临界量表

类型物质类别临界量(kg)

火炸药起爆药50

猛炸药200

火药及烟火药300

毒性物质极度危害50

高度危害200

中度危害300

液体闪点<28℃的液体1000

28℃≤闪点<60℃的液体2000

气体爆炸下限<10%的气体100

爆炸下限≥10%的气体200

助燃气体200

固体常温下能自行分解或在空气中气体即能导致自燃或爆炸的物质500

常温下受到水或空气中水蒸气的作用能产生可燃气体并引起燃烧或爆炸的物质500

受到水或空气中的水蒸气的作用,能产生爆炸下限<10%气体的固体物质1000

遇酸、受热、撞击、摩擦以及遇有机物或硫磺等易燃的无机物,极易引起燃烧或爆炸的强氧化剂1000

受撞击、摩擦或与氧化剂、有机物接触时能引起燃烧或爆炸的物质1000

不属于前一条的氧化剂2000

常温下与空气接触能缓慢氧化,积热不散引起自然的物品2000

应用上述标准,在北京、上海、天津、青岛、深圳、成都6个城市进行的重大危险源普查结果如下:

表4六大城市普查结果表

北京上海天津青岛深圳成都合计

贮罐区(贮罐)43640886789431081951

库区(库)577363572170431511876

生产场所42011575277558222203901

合计14331928196610149084797728

从上表的统计数字看:北京、上海、天津的重大危险源数量基本上在同一档次,而青岛、深圳又在另一档次,成都最少,这和各城市的工业发达程度和工业规模是一致的;而且各城市的重大危险源数量基本上是各城市安全监察部门力所能及进行管理的。因此,该标准是基本可行的。

4对我国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的建议

根据六城市重大危险源普查试点工作的经验,笔者对我国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的建立和完善,提出如下的建议:

1)重大危险源普查试点辨识标准中的临界值是按物质类别给出的,这样扩大了申报的范围和难度。由于我国的重大危险源控制工作还处于初始阶段,如果辨识标准以一种物质对应一个临界量的物质清单形式给出,明确、毫不含糊,将有利于工作的推广;此外,在重大危险源控制工作的开始阶段,物质可能仅包括数量多、危害大的物质,随着工作的深入,再进行增补。

2)重大危险源普查试点辨识标准中的临界值按场所的不同给出不同的值,这在国外的有关辨识标准中鲜有报道。考虑同等数量的危险物质在生产过程中和贮存状态的危险性不同,在一般情况下,贮存的物料远大于生产中的量,如果采用同样的临界量,将掩盖生产场所的危险。故建议,以后的标准也采取区分场所方式,考虑贮罐区和库区的共同点,可将重大危险源区分为贮存区重大危险源和生产场所重大危险源。

3)实际上临界量可根据当地条件确定。开始时,临界量可以定得高一些,限制重大危险源控制范围,随后可以降低临界值,扩大系统范围。同样,这也适用于国家的重大危险源工作。

基于上述理由和重大危险源普查试点工作所获得的大量数据,笔者提出,对我国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应包含的最小物质清单及临界量,见表5。

表5普查建议表

物质名称临界量(t)

贮存区生产场所

汽油51

柴油102

液化石油气51

甲苯20040

乙醇51

二甲苯20040

氨20040

甲醇51

氯5010

煤气51

作者简介:高进东,工程师、博士研究生

吴宗之,高级工程师、博士

王广亮,高级工程师。

作者单位:高进东吴宗之(国家经贸委事故调查分析中心)

王广亮(化工部职业安全卫生研究院)

作者地址:北京市惠新西街17号;邮编:100029“”版权所有

参考文献

1国际劳工局.预防重大工业事故公约(日内瓦),1993.6.

2“易燃、易爆、有毒重大危险源辨识评价技术的研究”研究报告,1995.10.

3AdvisoryCommitteeonMajorHazards,SecondReport,Health&SafetyCommission,London,1974.

4AdvisoryCommitteeonMajorHazards,ThirdReport,Health&SafetyCommission,London,1979.

5OECD,GuidingPrincipleforChemicalAccidentPrevention,PreparednessandResponse,Paris,1992.

篇4

根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卫生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全国总工会《关于开展粉尘与高毒物品危害治理专项行动的通知》(安监总安健〔〕148号以下简称《通知》)精神,经省安全监管局、卫生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和省总工会及市、区安监局文件精神,决定在办事处辖区内组织开展粉尘与高毒物品危害治理专项行动,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专项行动,促进各单位落实党和国家关于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促进生产经营单位落实职业危害防治主体责任,促进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加强对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的监督管理,全面治理职业危害防治的薄弱环节,认真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改善工作场所作业环境,提高综合防治能力,建立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的长效机制,保护从业人员健康权益,实现全辖区职业危害防治形势的稳定好转。

二、组织机构及分工

经人民路街道办事处研究决定,成立开展粉尘与高毒物品危害治理专项行动活动领导小组,办事处主任杨同志任组长,办事处副主任刘同志任副组长,各科室主任及各社区主任为成员,办公室设在经济发展中心,由郑同志担任办公室主任,负责组织实施协调工作。

工作分工。办事处副主任刘文情同志带领办事处安监办同志对辖区单位进行以下检查:

(一)对生产经营单位作业场所职业健康(卫生)监督检查,组织查处职业危害事故有关违法违规行为;

(二)对生产经营单位职业健康监护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检查规范职业健康、职业病的诊断与鉴定工作;

(三)对生产经营单位参加工伤保险和签订劳动合同的监督检查;

(四)对群众性劳动保护的宣传教育和监督检查。

三、范围与内容

(一)治理范围

此次专项行动的范围为工矿商贸领域的生产经营单位。重点是矿山开采、石英砂加工、宝石加工、石材加工、冶炼、水泥制造、箱包加工、玩具制造、纺织、印染、皮革加工、制鞋、家具制造、五金电镀、电子制造、装饰材料加工等生产企业,特别是产生粉尘和使用高毒物品的作业场所。

(二)治理内容

此次专项行动以督促生产经营单位落实职业危害防治主体责任为主要内容,具体包括:

1.建立并落实职业危害防治责任制;

2.职业健康(卫生)管理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及管理;

3.建立并落实职业危害防治规章制度、岗位操作规程;

4.组织从业人员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前职业健康体检,并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5.主要负责人、职业健康(卫生)管理人员、接触职业危害因素从业人员的职业危害防治知识培训与教育;

6.与从业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并依法参加工伤保险;

7.及时、如实申报存在的职业危害;

8.职业危害因素的监测、检测和评价以及结果公布情况;

9.告知从业人员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及其危害后果,并在作业场所设置职业危害警示标识;

10.设置职业危害防护设施,并进行经常性的维护、检修和保养情况;

11.淘汰落后,采用先进技术、工艺、材料、设备的情况;

12.职业健康防护用品配备与从业人员的管理;

13.职业危害事故的处置及报告情况;

14.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履行的其他法定义务。

四、工作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

行动工作方案,明确专项行动组织机构、工作目标、重点任务、措施和要求,认真进行部署。请各单位将制定的专项行动工作方案及表1《生产经营单位落实职业危害防治主体责任检查表》、表2《职业危害企业情况统计表》(安全监管部门填写)、表3《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申报表》(企业填报)、表4《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申报表》填报说明,认真填写,于1月30日前报人民路街道办事处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生产经营单位自查自改阶段

各单位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及专项行动工作要求,认真进行自查,查出的问题能立即整改的,要立即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要制定整改方案,明确责任人,在规定期限内整改到位。

(三)检查验收阶段

各单位要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及本地区专项行动工作方案要求,对生产经营单位进行检查复查,对其职业危害治理工作提出整改意见,并对于不符合法律法规标准的生产经营单位依法给予行政或经济处罚。同时,对生产经营单位的整改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对整改不合格或拒不整改的,要依法停产整顿或者提请地方政府予以关闭。

各单位要及时将本单位的专项行动工作进行总结,于年8月15日前将总结报告报送人民路街道办事处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四)检查总结阶段

区级四个相关职能部门将对我辖区开展专项行动的情况进行检查。对组织领导不力、专项行动走过场、治理效果不明显的,要予以批评。同时,对此次专项行动进行全面总结,并将专项行动情况进行通报。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职业危害防治事关从业人员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各单位一定要充分认识做好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把专项行动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抓实、抓细、抓出成效。要建立和落实职业危害治理责任制,健全工作机制,确定牵头部门,明确职责分工,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全力抓好此项工作。各生产经营单位要切实担负起职业危害治理的主体责任,企业法定代表人负总责,积极组织开展职业危害治理工作,明确治理责任,制定治理措施,落实治理资金,确保治理效果。

(二)突出重点,依法治理。在全面开展专项治理的同时,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突出职业危害严重的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领域)、重点企业,依法进行治理。要把治理工作与促进企业依法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结合起来,推动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管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三)分工协作,密切配合。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认真组织,抓好落实。同时,要加强专项行动工作中的协调与配合,建立定期联席会议、信息通报和信息沟通制度,要加强各级专项行动工作机构之间的联系,加强部门间、地区间的沟通配合,形成上下联动、部门联动、地区联动的综合治理局面。

篇5

【论文关键词】犯罪的三个特征;犯罪构成理论;统一性;犯罪构成模型

法院最终判决许霆为盗窃罪,笔者赞同法院的判决结论,但不敢苟同法官的论证逻辑思路,判决中法官从犯罪的三个特征论述了许霆盗窃罪的成立,抢占了犯罪构成在定罪中的地位。

1初探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的存在意义

各个国家都使用犯罪概念,犯罪概念在各国有不同的立法例:第一种是不规定犯罪的一般定义;第二种从形式上规定犯罪的一般定义。这类定义强调了犯罪的法律形式特征;第三种立法例从实质上规定了犯罪的一般定义。1在50年之前,中国与前苏联建交友好之际,引入了前苏联的刑法理论,建立了关于犯罪的实质定义。1979年我国重新修订刑法之后,仍然保留了这种实质定义的立法例,在新《刑法》中第13条设立了犯罪的实质概念,从此分解出了犯罪的三个特征: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

罪刑法定原则是刑法的生命,其思想基础是民主主义和尊重人权主义,其意义在于可以保障人民的预测可能性,从而保障人民自由的实现。犯罪构成理论是罪状的概括,其框架和内容都有刑法规定,其解释也不得超过法律条文所包含的最大意域。秉承罪刑法定原则,我国的刑法理论将犯罪构成规定为犯罪成立的一切主观和客观的条件。相比犯罪概念,犯罪构成更集中地体现了罪刑法定原则。那么,是不是犯罪概念应被取代或取消呢?

2浅析现代中国刑法理论中犯罪概念和犯罪构成存在的问题

在后来的司法运作过程之中,由此产生了两套定罪的思路:一套是犯罪的三特征,另一套是犯罪构成。上述两思路在理论上发生了脱节,给我们带来了迷惑:究竟应利用哪一标准。我国的刑法教科书强调犯罪构成是唯一标准,这架空了犯罪的概念理论,使得概念无用武之地。有的学者将刑法学划分如下:(1)以法条中存在的犯罪与刑罚为研究对象的注释刑法学;(2)以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犯罪与刑罚的事实为研究对象的概念刑法学;(3)以应然形态存在的犯罪与刑罚为研究对象的理论刑法学。现实中法官的任务是用法——释法——用法,考虑什么应是犯罪的问题专属于立法者。

这可以看作是解决矛盾的一个方法,在对法官的职业培训中,学者们要苦口婆心地告诉他们:虽然法律创造了两套工具,不过由于他们在整个国家的结构组织中所占的特殊地位,他们只能使用犯罪构成这一工具。但是笔者认为这仍然没有解决问题。

日本有学者指出,鉴别犯罪论体系的好坏有两个标准,一是逻辑性,二是实用性。3首当其冲的是逻辑性,这指的是体系的内在统一性、连贯性。犯罪的实质概念和犯罪构成两个理论同属于犯罪论体系下的内容,由此,该二理论应该具有统一性。当然,在我国的刑法理论中,二者之间在我国的传统刑法理论中存在着统领与被统领、总括与具体的关系。“犯罪概念的各个基本属性是通过犯罪构成来具体说明的。犯罪概念是从总体上划清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界限的具体标准。”传统刑法理论将犯罪构成定义为“依照我国刑法的规定,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系列客观和主观要件的有机统一。”4但是这样的笼统的描述并没有说清楚如何使用这两个工具。在许霆案中,法官使用犯罪构成要件论述犯罪三特征的成立,从而证明犯罪的成立。表面上用的是实质概念,但又没有脱离犯罪构成的约束,这说明这两套思路在司法运用过程中出现了混乱,这又直指刑法理论的混乱:这两套概念的关系并不清楚,甚至并未加以讨论。超级秘书网

篇6

1.舞弊的定义。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第114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对舞弊定义为:“财务报表的错报可能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舞弊和错误的区别在于,导致财务报表发生错报的行为是故意行为还是非故意行为。舞弊是指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治理层、员工或第三方使用欺骗手段获取不当或非法利益的故意行为。舞弊是一个宽泛的法律概念,但准则并不要求注册会计师对舞弊是否已经发生做出法律意义上的判定,只要求关注导致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舞弊。”

2.财务报表舞弊的概念。关于财务报表舞弊的定义,也是有多种多样的。在我国财务报表舞弊是指会计主体为实现其主观目的,违背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及相关财务会计法律法规而故意编制虚假财务报表的行为,亦为会计信息的虚假陈述。

3.财务报表舞弊的类型。(1)虚报盈亏,偷逃税款。一些单位为了达到一些不法目的,随意调整报表金额,人为地加大资产,虚增利润;另外,还有些企业刻意增加成本费用,削减所得的利润,目的就是想少缴纳税款。还有些企业向财政部门上交的报表是亏损的账,目的是为了获得财政补贴和其他优惠政策;向银行提交的报表是盈利的账,目的是表现出其优良的财务状况,欺骗银行贷款。(2)各个报表之间不相符。按照有关的规定,企业向外界公布的报表之间必定要存在必然的联系。如资产负债表中的未分配利润和利润分配表中的未分配利润是相同的。举个简单的例子:某一个企业在最近几年里没有长期和短期的投资,即长期和短期投资都为零,但在损益表的“投资收益”项目已录得5000000元,检查后发现该企业的投资来源是一笔销售业务,而企业为了躲避营业税,将此项收入记入到投资收益科目,使得表表不相符。

二、财务报表舞弊的手段

1.资产负债表的舞弊。一些企业的领导或者职工利用他们在自身职位上的便利之处,为了不法套取现金而开出空白发票。假若是审计人员审查出财务报表中所记载的费用额十分庞大,那么就必须要向企业取得相对应的凭证和发票等,然后对照别的报表,检查下是否有那么报表就可能存在问题。

2.利润表的舞弊。一些项目,尤其是服务项目或劳务项目,一般是所有或者大部分的款项先赋予提供者,在未来的一段期间中提供劳务和服务。但是有的企业却在收到款项的时候马上确定为收入,不看将来是不是仍然会提供服务。

还有的企业提前确认收入的舞弊行为是编造生产记录、发运记录和发票等,粉饰他们的舞弊作假行为。还有一种方式是企业用委托代销方式销售商品时,委托方应该在受托方把商品销售并且受到开出的销售清单时才能够确认收入,但是有些企业却提前确认收入。

三、财务报表舞弊的危害

1.危害市场经济秩序。企业对财务报表的舞弊粉饰企业实际的运营情况,误导大部分投资者或者是国家对该企业的经济业绩判断。进而危害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

2.危害广大投资者。社会上的广大投资者大多是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评估,从而了解到企业的运营情况,对将来企业支付股利的能力有所掌握,在对企业的整体情况有所了解之后,才决定是否对该企业进行投资。而如果企业对财务报表进行舞弊,而一般的投资者是难以发觉的,这会骗取投资者对企业的信任,导致投资者的损失

3.危害会计人员本身。企业的会计人员对财务报表进行舞弊这一问题会使得社会对会计界的人员失去信任,导致社会各界对会计界有所质疑,这对会计界的发展的是一个极奇负面的影响。甚至有可能导致会计人员本身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影响会计人员的一生。

四、财务报表舞弊的审计对策

1.开展诚信教育。其实对于很多的财务报表舞弊主要的原因不是因为审计人员的审计能力方面的问题,大部分是关于他们自身的素质修养,职业道德的问题。所以我觉得对审计人员、企业管理层、注册会计师等有与财务有联系的人员都应该加强诚信教育。

2.完善注册会计师制度。我们应该为注册会计师审计提供一个可以独立审计的环境,不仅是要在形式上独立,而且要在实质上独立,不能让外界人员影响到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

篇7

摘 要 会计信息失真不仅不能正确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也严重破坏市场经济秩序。本文从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出发,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危害,最后提出防范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关键词 会计信息失真 原因 危害 对策

大多数人都把会计信息失真局限定义为会计作弊,本人认为会计信息失真的范围应该比会计作弊更为宽泛,只要是有悖于法律制度规定或企业实际情况的会计信息,都可以定义为会计信息失真,它应该包括合法会计信息失真和非法会计信息失真。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的形成与提供违背了客观性和真实性原则,不能真实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表现有:数据不实,事项不真,收入、成本、费用、利润等要素虚假,会计报告失真等。其形成原因概括为“五不”:

1、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会计信息制造者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前提。企业经营者往往会从自身利益出发,隐瞒或虚报经营成果,使有关各方获得的会计信息不均衡,不对称,不共享,严重影响经济决策和宏观经济管理。

2、会计体制不完善。会计管理体制存在弊端是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会计人员作为企业的员工,受企业负责人的控制和制约,须按企业负责人的意志进行会计核算,做假帐、提供虚假会计报告,使会计信息不能真正反映企业实际经济状况。

3、监督体系不健全。监督机制不完善,也会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经济体制改革赋予企业很大的经营自和会计核算灵活性,但急功近利、损公肥私的错误思想认识却“越权”使用经营自和会计核算灵活性。由于内部控制和外部审计监督的实时性经常性不够,未能很好地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会计信息失真在所难免。

4、惩治措施不到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也是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因素。有些企业经营者和会计人员对法律孰视无睹,法律观念极为淡薄,部分执法机构有章不循,执行过程中随意性大,人情味浓,对会计造假往往是“重经济处罚,轻行政、法律处罚;重对单位处罚,轻对个人处罚;重内部处理,轻外部公开处理”,从而助长了经营者的违法行为,减弱了法律效力。

5、会计人员素质及职业判断能力不高。会计人员本身素质、职业判断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有很大的关系。一方面,业务素质不高,职业道德观念不强,导致会计人员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和严格的业务训练。另一方面,会计人员迫于单位领导的压力,丧失职业操守,出现了“顶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顶不住”,出于自我保护,不得不屈服于单位领导,会计核算缺乏独立性,内部监督职能没有发挥出来。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会计信息失真对企业和社会存在较大的危害,主要表现在:

1、损害各方利益。会计信息失真,其实质关系到经济利益的分配。企业经营者受利益的驱动,可能减少产品销售收入的确认或推迟确认时间,增加成本费用数额,达到减少利润逃避税收的目的;反之,若经营者想夸大经营业绩,也会相应歪曲这一信息。

2、诱发经济犯罪。伪造变造会计票据、乱摊成本、设“账外账”、偷逃国家税收、转移国家资金搞“小金库”等行为会导致生产经营活动无法科学化、制度化,削弱国家对社会经济的控制力,势必造成经济秩序混乱,从而诱发经济犯罪。

3、危害会计人员。会计信息失真,实际上使操作人员在执行国家财经法纪的行为上大打折扣,或者说是在实际操作中降低了执行财经法纪的力度,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国家财经法纪的践踏。会计人员应当强化职业道德修养,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帐。否则,轻者丢官免职,重者锒铛入狱。

三、防治会计信息失真的建议与对策

从目前来看,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须采取多种对策进行综合治理,标本兼治。

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规范公司治理机制。在内部治理结构方面,切实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会计信息需求者参与监控的空间和能力;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细化企业经营者的职责权利;完善业绩评价机制,使企业经营者的利益与企业目标挂钩;改变激励措施,防止经营者的短期行为。

2、从立法执法的角度,加大处罚力度和造假成本。一是提高法律法规的严肃性,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二是从执法角度对造假单位和责任人进行经济和刑事处罚,不仅要其付出倾家荡产、声名狼藉的代价,对造成严重后果的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还要追究刑事责任,使恶意造假者付出的代价远远大于其得到的收益。加大执法力度,提高会计造假成本,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

3、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会计队伍综合素质。加强会计人员的道德伦理修养和法制观念,提高会计人员的政治思想水平,筑牢思想防线;同时,应切实做好会计人员的日常性管理和后续教育,使会计人员始终站在会计改革发展的最前沿。总之,防范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需要政府及社会各监管部门、会计信息使用者、会计信息制造者的共同努力,加强会计信息失真在源头制造,使用过程,监督环节的有效预防和控制,极力化解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社会化与会计信息制造者的个体化之间的矛盾,切实解除会计信息失真对经济发展的桎梏,从而推动社会经济平稳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扩散模型职业病危害评价

1 引言

目前全国有毒有害企业已超过1600万家,受到各种职业病危害的人群已超过两亿。我国职业病危害的接触人数、职业病新发病例数、累计病例数和死亡病例数均居世界首位。为了促使用人单位主动防治职业病,提高职业卫生管理水平,我国开展了职业卫生评价工作。

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根据2002年卫生部颁布的《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采用检查表法、类比法与定量分级法相结合的应用原则进行定量和定性评价。但检查表法需事先编制大量的检查表,工作量大而且比较笼统,不能定量评定危害程度或防治的效果。类比法进行评价时,由于没有明确定义同类建设单位,较难选择类比企业,并且选址、总平面布置、职业卫生防护措施类比性较差。定量分级方法都必须以已有的相同或相似企业的检测数据作为评价的依据,当没有合适的测试数据作参考时,定量评价就无法实现。为了更好的掌握工作场所有害气体的扩散规律,更全面的对各种有害因素进行分析,更有效的进行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对于工作场所有害气体的扩散问题,应研究一种定量的数学模型模型并应用到具体的评价工作中去。本文根据气体扩散定律,对气体介质在有限空间内的扩散问题进行研究并建立模型,并应用fluent软件对其进行模拟。

2有害气体扩散模型

对扩散模型的建立必须是建立在对有害气体扩散过程的研究基础上的。通过对扩散过程中的各种条件进行分析,并根据研究目的对扩散过程进行假设来完成模型的建立。

2.1 模型的建立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微分形式,利用:(1)

本文主要研究的在有限空间发生的常规扩散,释放源假定为连续源,切假定定泄放时间较长,气体的泄放流量Q视为常数,所以可以认为扩散是定常的,并且忽略有害气体与空气的温度差异,所以更进一步假设:

(2)

根据上述假设条件,对泄放气体的扩散进行动

量平衡、质量平衡分析,可以推导出有害气体在室内湍流扩散的控制方程,如下:

连续性方程: (3)

浓度变化的湍流扩散微分方程: (4)

式中:ui(i=1,2,3)为在x,y,z坐标轴方向上的分量,m/s;Ei(i=1,2,3)为在x,y,z坐标轴方向上的湍流扩散系数,m/s;c为有害气体扩散的浓度,kg/m3;t 为扩散时间,s。湍流扩散系数可通过Pasquill-Gifford扩散曲线进行估算。

2.2 模型的简化

当有害气体在室内扩散到一定时间时,扩散流场达到稳定,扩散空间内的某一点的浓度是恒定的。

根据上述假设条件,在室内空气静止情况下(u=0),式(4)可以简化为:

(5)

初始条件:t=0,c∞;固定壁面边界条件:x,y,z∞,c0 。对式(5)求解,得到有害气体在室内无风条件下扩散浓度场分布的公式:

(6)

若室内有风场时,由于风场的作用远远大于分子的扩散作用,所以式(4)可以简化为:

(7)

其初始条件和固定壁面条件和(5)相同,对式(7)进行求解,可以得出有害气体在室内通风条件下扩散浓度场分布的计算公式:

(8)

3 有害气体扩散的模拟实例

有害气体的扩散可以认为是自由射流。自由射流过程是有害气体与周围空气进行动量和质量的交换过程,也是有害气体与周围空气的混合过程。本文采用CFD软件FLUENT对有害气体的扩散过程进行模拟。

3.1 几何模型和数学模型

某厂建浴车间存在甲醛泄漏扩散问题,该建浴车间的平面几何模型如下图1所示:

图1 几何平面图

3.2 边界条件

建浴车间的温度恒定,设定为300 K,车间中只有盛放甲醛的容器为释放源,假设其释放强度为0.1kg/s,且不随时间变化,其它壁面无甲醛释放。对其边界条件设置如下:

甲醛容器:质量进口(mass flow inlet),0.1kg/s

窗:上风向速度入口(velocity inlet),1m/s

门:压力出口(pressure outlet),默认值

温度:300k

3.3 模型模拟

本文采用标准的k-ε模型,利用组分输运模式,在如上所设定的边界条件下,对甲醛在建浴车间中扩散的速度、浓度情况进行模拟。按照几何模型及边界条件的设定,对模拟结果分析如下:

3.3.1 收敛性与稳定性

计算过程中出口处平均速度和残差的收敛情况都比较理想,图2和图3分别为出口(门)的平均速度收敛曲线和迭代过程中的残差变化曲线,由图知在迭代120次后,速度达到稳定,残差收敛标准为1e-5。

3.3.2 甲醛的浓度分布

甲醛的浓度分布是模拟计算中的关键技术参数,可在模拟结果的基础上对甲醛扩散的现状进行评价,并制定相应的预防甲醛中毒以及现场应急救援的措施。甲醛的浓度分布如图4所示。

由浓度分布图可知,车间内甲醛的最高摩尔浓度为1.45×10-3kmol/m3,即43.5mg/m3。根据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化学有害因素(GBZ 2.1-2007)的规定,甲醛的最高容许浓度为0.5 mg/m3。由此可见,本车间的甲醛浓度远远高于国家标准规定,急需要采取措施进行整改。

4 结论

本文应用数学建模的方式对有害气体有限空间内稳定扩散的速度和浓度进行估计和模拟,根据扩

散时的通风情况和泄漏量的变化,确定有害气体扩散的速度和浓度分布情况。通过数学模型的方式对有害气体的扩散进行模拟可以方便、有效的获得扩散物质的浓度,为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可以作为职业病危害评价的辅助方法。

参考文献:

[1] 丁信伟,王淑兰,徐国庆.可燃及毒性气体泄漏扩散研究综述[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3,3 (3):1-2

[2] 吴晋湘,张丽娟,刘立辉,等.室内可燃气体泄漏后浓度场变化的实验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5,24(2):169-171

[3] 温正,石良辰,任毅加. FLUENT流体计算应用教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1

[4] 韩占忠,王敬,兰小平.FLUENT流体工程仿真计算实例与应用[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12-15

[5] QIAN XM,CHENL S,FENG C G.Simulation analysis of indoor gas explosion damage[J].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03,12(3)

作者简介:

赵晶(1985- ),女(汉族),内蒙古赤峰市人,2007年1月毕业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安全工程系,同年9月免试保送到该校安全工程系为硕士研究生,已2篇,目前研究方向为气体泄漏扩散及仿真。

篇9

关键词:公众参与 维护 环境安全 重要性 现实意义

一、公众参与的内涵及形式

“公众参与”(Public Participation)从社会学角度讲,是指社会群众、社会组织、单位或个人作为主体,在其权利义务范围内有目的的社会行动。我国开展公众参与的历史虽然不长,但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各级相关管理部门对公众参与已越来越重视,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公众积极参与与环境安全有关的各种活动。公众的范围包括普通群众、非政府组织和民间团体。除政府的行政行为和企业的环境安全责任行为以外,其他所有环境安全行为均可认为是公众参与行为。公众参与环境安全的形式主要有2种:(1) 加强自身修养,规范自身行为,自觉地将环境安全思想贯彻到日常生活中去;(2) 影响和督促他人加强环境安全的行为和意识。

二、什么是环境安全

1.环境安全的概念和含义:国际上,自然技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对环境安全有各种不同的理解和定义,见之于法律和政策文件的环境安全,主要有两种。一是 environmental safety;二是environmental security。这两者在英文中既有联系,也有很大的差别。下面着重介绍三种环境安全概念。

第一种安全(safety),主要是对人体健康(或卫生,health)和生产技术活动而言,主要指对人的健康没有危险、危害、损害、麻烦、干扰等有害影响,常见的有生产安全、劳动安全、卫生(健康)安全、安全生产、安全使用、安全技术、安全标准、安全产品、安全设施等,这类安全问题简称为生产技术性的安全问题。第二种安全(security),主要是对人为暴力活动、军事活动、间谍活动、外交活动等社会性、政治性活动以及社会治安与国际和平而言,主要指对国际和平、国家主权、国家治安和社会管理秩序没有危险、危害、损害、麻烦、干扰等有害影响,常见的有社会安全、国家安全、国际安全等,这类安全问题简称为社会政治性的安全问题。第三种安全,即兼顾上述两种安全的综合性安全或广义的安全。广义的环境安全是指人类和国家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处于一种不受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安全状态,或者说国家和世界处于一种不受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和危害的良好状态。事实上,技术性的安全概念和政治性的安全概念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它们都是基于环境问题的安全,都以环境资源作为介质或都直接指向地球环境和大自然,因而很难将这两者截然分开。例如,根据美国的《环境安全规划》,环境安全(Security)包括污染预防、技术、安全(safety)和职业卫生、自然保育(conservation)、符合法律、净化、爆炸安全(safety)以及害虫管理等8个主要因素。因此,在研究社会政治性的国家环境安全问题时,往往离不开生产技术性的环境安全问题,生产技术性的环境安全是基础,社会政治性的环境安全是前者的进一步发展和综合,后者是前者严重化到一定程度时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后者包括前者。

2.环境安全的内容定义:环境安全最根本的内容是国家对关键资源的支配和控制的方式、手段和途径。是指主权国家在一定的历史阶段,着眼于国家环境权益目标,采取各种措施保障环境状况和环境利益不受外部和内部的威胁而保持稳定、均衡和持续发展的一种状态,能够对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国民的生存繁衍和富裕起到维持和促进的作用,预防和应对可能出现的危机、冲突或战争,而不产生危害和负面影响。国家环境安全具体表现为环境的各要素保持完整和完备,国家环境主权独立,国家支柱产业竞争力增强,资源、能源供应得到有效保障,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能够经受国内外动荡的冲击。国家环境安全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控制的主题是谁;②什么是关键的资源;③控制的范围和程度。按照其包括的内容可分为国家生态安全、国家环境权益安全和国家环保产业安全。其中生态安全是国家环境安全的中心,环境权益安全是国家环境安全的基础环节,而环保产业安全是国家环境安全的经济内容。

三、我国的环境安全现状

篇10

【关键词】用药风险;ADR;假药;合理用药;预防

【中图分类号】R1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467-01

我国近几年的重大药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各类新闻媒体给予了及时的报道,起到了良好的舆论监督作用,用药风险已经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用药风险包括药品本身具有的风险,如ADR,还包括人为因素给患者带来的风险,如假劣药品的使用、超剂量用药等带来的风险。本文将根据我国现行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对临床用药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讨论,提出预防这些风险的建议。

1 ADR的定义及预防

1.1 定义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对ADR的定义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1]。这种反应是伴随着正常药物治疗的一种风险,是药物的客观属性。ADR的界定范围:其一,仅限于合格药品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如使用假劣药品患者出现的有害反应不能认定为ADR;其二,药品的用法用量应符合药品说明书的规定,违反该规定造成人身损害则为医疗事故,也不能认定为ADR:其三,同时具备以上两种条件前提下,出现的与用药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属于ADR.

1.2 ADR在临床上常见的风险

药物治疗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手段,几乎所有药物用在不同患者身上都有可能发生ADR,从发生率较高而死亡率较低的A型不良反应到发生率较低而死亡率较高的B型不良反应,形成了临床用药风险的主要来源。第一,单一用药就有发生ADR的可能性,如盐酸克林霉素,有10%~30%的病人可能出现腹泻,约有1%~2%的病人可能出现假膜性肠炎。第二,联合用药:联合用药不但保留了单一用药原有的ADR,而且联合用药后可能出现新的或严重的ADR。

1.3 ADR的预防

1.3 .1 医、药、护人员及患者共同参与。做好ADR的预防,不仅需要医、药、护人员的相互配合,更多的是要加强医患之间的共同交流和做到用药注意事项必要的提示,提高患者对医、药、护人员的信任,只有这样才能鼓励更多的患者积极主动及时报告ADR,减少或避免严重ADR的重复出现,在医院内逐渐形成由医、药、护、患者共同参与的ADR监测报告体系。

1.3 .2 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用药:药品说明书是医师开具处方、药师审核处方的依据。任何超出药品说明书规定的用药都存在潜在的风险,一旦出现ADR,及时减量或停用。如青霉素类药物在治疗梅毒或钩端螺旋体病时可能出现赫氏反应,应考虑可能是ADR所致。

2 假药的定义、危害及预防

2.1 定义

《药品管理法》第48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假药:(一)药品所含成分与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成分不符的;(二)以非药品冒充药品或以其他药品冒充此种药品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药品,按假药论处:(一)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规定禁止使用的;(二)依照本法必须批准而未经批准生产、进口,或者依照本法必须检验而未经检验即销售的;(三)变质的;(四)被污染的;(五)使用依据本法必须取得批准文号而未取得批准文号的原料药生产的;(六)所标名的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超出规定范围的。

2.2 假药的危害

假药给社会、个人带来的危害远远大于ADR,且多为人为因素所致。如在中成药中非法添加化学药品,可造成严重的ADR甚至死亡。据报道,“梅花K”(黄柏胶囊)添加了过期的四环素,60名患者服用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头晕、呕吐、腹部疼痛等症状,其中1人目前仍呈植物人状态。“银屑胶囊”非法添加松香酸造成1人死亡,1人失明。假药的危害甚大,,这是临床上存在的最大风险。

2.3 假药的预防

2.3.1 供货单位的合法性:《药品管理法》第14条规定:“医疗机构必须从具有药品生产、经营资格的企业购进药品”《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规定,“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不得为他人以本企业的名义经营药品提供场所,或资质证明文件,或者票据等便利条件”。确认供货单位的合法性是预防假药流入医疗机构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因此药监卫生行政部门及医疗机构应共同审核供货单位的资质证明,把转借或材料不齐者拒之门外,从而保证从合法企业购进合格药品。

2.3.2 药品入库验收人员的要求:药库验收人员应是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具备药学方面的知识,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假药之所以能够进入流通领域多是人为因素所致,因此,只有解决好从业人员的问题,才能保证假药无空可入.

3 超剂量用药

任何药物的使用剂量都有一个安全范围,即在药物的最小有效量和最小中毒量之间,药品说明书中规定的常用量是指比最小有效量大而比最小中毒量小得多的剂量,它是一个安全有效的剂量,医师应在该范围内选择剂量。无特殊情况,严禁超剂量或将一日总量一次使用。医师既应重视药品的有效性,又应关注药品的安全性。药师把好处方审核关,做到“四查十对”,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提高审核处方的能力。

药品是一种特殊商品,也是一种高风险商品。为了保障公众用药安全、降低用药风险,我们应以国家现行的医疗卫生法律法规为宗旨,坚持依法管理,同时,药监卫生行政部门也应加强辖区内从业人员的动态监管工作,防止非法执业和超范围执业。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公众安全合理用药,才能降低用药风险。为使广大人民群众吃上放心安全药而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周勇,田月洁,黄传海,等.山东4661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08,5(4):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