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利能力分析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4-02-29 18:06: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盈利能力分析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内部控制 企业盈利能力 相关性
一、内部控制及其评价的概念
(一)内部控制的概念
所谓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段与措施的总称。内部控制(Internal Control),它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企业提高内部运营效率,还让企业做到合法经营,同时,也做到了让会计方面的信息真实。
(二)内部控制评价概念
我们所说的内部控制评价,就是指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合理的评价。需要提到的是,合规、资产、报告、经营和战略是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几个目标内容。所以说,内部控制评价就是对上面的几个目标是否具有有效性展开全面性的评价。换句话说,就是内部控制评价,是应牢牢抓住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这五个要素实施的。
(三)内部控制评价的作用
增强公司的营运效益、确保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必须依法经营这三个是内部控制的目标。在这三方面着手,也可以提现内部控制评价的作用,如下:
1.堵塞管理漏洞,提高管理水平
一个公司或者企业能否实现其指定的目标,这个是由是否将内部控制很好的实施直接决定的。若要不断上升的发展,企业的管理层应当对其高度重视。内部控制评价对内部控制的很多环节都进行了设置,根据规章制度进行十分合理的深入检查是内部控制环节的设计要求,如果在其中出现了问题并发现了,问题就会被及时的反馈,这样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改善起来就容易多了。
2.提升企业形象,提高企业信誉
企业管理人员在内部控制这一方面有职责,全体员工更是不可避免,换这句话来说,内部控制的实施,对员工和管理者都起到了约束的作用。从此以往,企业就会建立一种很好的文化氛围,良好的企业精神,在社会上也会有一个积极正面的形象。所以,内部控制评价可以起到提升企业形象,提高企业信誉的作用。
3.内部控制促进了优胜劣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都会有薄弱环节和一定的风险项目。微观意义上来说,内部控制评价十分有利于企业看清风险控制的重点和薄弱点,然后把精力主要放在重点项目,对内控薄弱点也加强风险控制,除此之外,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经营风险的大小,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从而既达到企业的经营目标,又尽量在不影响效益。宏观方面意义上来说,内部控制评价让企业看到自身的经营管理在哪方面有缺陷,最后可以在市场选择中实现优胜劣汰。
二、盈利能力的内涵及其指标体系
(一)盈利能力的内涵
经济学中,通常商品价值是等于C+V+M,其中:C代表生产商品所投入的固定成本部分;V代表生产商品所投入的可变成本部分;M代表剩余价值,即价值增值的部分,大致就是本文提到的“盈利”这个概念。根据这个公式,企业的盈利能力可以理解为企业赚取增值部分价值的一种能力。但是从行为学的角度来解释,盈利能力就是在企业进行盈利的活动中,运用自身拥有的知识和技能,并经自身的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进一步整合后形成的使自身比其他组织做得更好的特质。
(二)盈利能力的指标体系
作为盈利能力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指标,盈利能力的指标体系是以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的数据为基础,企业进行筛选、计算,然后得出的一系列的指标。
(三)盈利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企业的盈利会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会计政策的影响
一般说来,我们常采用财务指标来对企业的亏盈情况加以描述,财务指标的计算通常来源于会计数据,所以受到会计政策的影响是必然的。
2.企业利润的收现率
简单来说就是,会计收益的现金保障性越强,其未来不确定性就越低,会计收益的质量也就越高。
3.非正常性收益
非持续性的收益,并不能真正反映我们企业的盈利能力。所以企业的盈利指标可以维持一种十分稳定理想的状态,当然也不是说停步不前,而是稳步的上升。
三、内部控制与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
(一)内部控制对企业盈利能力影响的理论分析
内部控制这个概念很抽象,如果直接讨论内部控制对企业盈利能力有哪些影响,就会很难说清楚,也无从下手。前面我们在内部控制评价中提到了内部控制的五要素,即: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所以我们不妨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分析内部控制对企业盈利能力影响如何。
(二)内部控制五要素分析
1.内部环境
这一要素可以具体的由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社会责任等组成,众所周知,如果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良好,而且对社会保持责任感,就可以在社会公众面前创建一个很好的形象,从而被社会所认可。这位以后的市场推广会大大有利,也会提高企业的效益,自然企业的盈利能力也会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
2.风险评估
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应对策略是这个要素的具体内容。一个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必然会在某些项目上有风险,所以,在确定了经营目标之后,能认识且准备评估这些风险,就是提升企业利益的基础,同时,要是能够对这些风险进行有效的规避,对其指定相应的策略,就会大大节省成本,提高运营效率。最后就可以增加企业利润,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3.控制活动
我们所说的控制活动是指通过某些方式的控制,来实现一定的目标的一种行为,以预算控制为例来进行分析,在对于那些预算控制不好的企业通常会有下面这些问题,即企业各部门对内部费用的估算偏高,因为可能想要保证公司的各种业务活动可以顺便完成,但是这也会导致年底费用预算结余多,鉴于此问题,成本费用就会增加,时间久了,就会影响企业盈利能力。
4.信息与沟通
信息与沟通信息主要由收集信息,对信息进行处理,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实时的反馈等。信息的收集与沟通有利于企业采购物美价廉的原材料,对产品进行准备定位,该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就会增大,最后就可以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5.监督
这个要素毫无疑问是企业恰当开展的内部控制检查活动。企业开展了这种监督活动,就可以及时的发现内部控制中存在的缺陷,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其进行补救和弥补,可以避免这些缺陷对企业利益损害到不可挽救的地步,这个要素尽管不是直接影响企业盈利的因素,但是它减少了企业资产的流失,这样就可以提高企业盈利能力。
四、结语
想达到盈利最大化是现代企业的根本目的,其中衡量有没有实现盈利最大化,必须要看一个企业有没有完善的内部控制。通过以上的分析,内部控制和企业盈利能力的确是呈正相关的关系,企业内部控制实现了,企业的盈利能力水平也会随之提高。通常而言,内部控制较好的企业,其管理水平也相对较高,从而其公司的资源配置可以达到效率最大化。实现内部控制的五要素,健全企业的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参考文献:
[1]程新生.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组织结构互动关系研究[J].会计研究,2012(4).
篇2
一、资产质量概念
在企业财务报表体系中,企业拥有的能够带来未来经济效益的经济资源体现为资产,其质量的高低对于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和进一步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一)资产概念FASB第6号概念公告将资产定义为:“某一特定主体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而获得或控制的可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IASB在《编制和呈报财务报表的基本框架》中对资产进行了如下定义:资产是指作为过去事项的结果而由企业控制并且可以期望向企业流入未来经济利益的一种资源(牛晓虎、李卫东,2007)。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第二十条规定:“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FASB、IASB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在资产的定义方面都强调了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能力,如果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该项资源就不能再作为资产核算。值得注意的是在IASB/FASB联合概念框架有关资产的初步供讨论的意见是:“一个主体的一项资产是主体已经得到或能限制他人得到的一种当前经济资源,对资源可实施的权利或其他手段。”由于新的资产定义仍处于初步探讨阶段,本文沿用目前广泛接受的定义。
(二)资产质量概念质量就是符合要求。就资产而言,就是通过安排、管理,使其最大程度地发挥预期效用,满足企业发展战略的需要。一般而言,资产质量就是指资产应该达到或满足的基本质量要求。像企业生产产品质量一样,如果不能符合既定的质量标准,这些产品就不能为消费者带来应有的效益。资产亦如此,其质量特征若不能满足与其目标相一致的质量要求,就不能实现既定的目标,更谈不上带来预期效益。李树华、陈征宇(2000)将资产质量定义为企业资产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的综合水平,强调资产的本质在于其盈利性。张新民(2003)指出,资产质量是特定资产在企业管理系统中发挥作用的质量,具体表现为变现质量、被利用质量、增值的质量,以及为企业发展目标做出贡献的质量等方面。后一种观点无疑更加全面和综合,分别从资产的变现性、周转性和盈利性方面加以阐述。但两种代表性的观点都只是片面的定义了资产质量,一种观点强调资产的物理质量――安全性和流动性,另一种则强调了资产的系统质量――被利用质量、和其他资产一起的增值质量。无论哪一种观点都没有上升到企业战略的高度,未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加以考虑。资产的盈利性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其能满足企业战略的需要,是物理质量与系统质量的集合。
目前对资产质量的定义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企业经营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创造价值或利润,使股东或投资者的利益最大化,而企业要想赢利就需要资产,其质量的高低就决定了企业获利能力和价值增值的能力,进而影响了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从这个角度而言,资产质量就反映了资产能带来经济利益的能力。
笔者认为,资产质量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产为实现企业的目标,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而呈现出的变现能力、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的总合。
二、资产质量特征
管理者和投资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管理者对本企业资产质量状况的掌握较广大投资者要清楚的多。外部投资者想了解企业的资产质量状况比较困难,并且需要付出很高的成本。基于此,本文从外部投资者的角度结合企业财务报表对企业资产质量加以评价。从资产质量的定义可以看到,反映资产质量的特征主要表现为资产的流动性、盈利性和风险性。因此,结合财务报表分析企业的资产质量,需要关注以下几个特征信息。
(一)资产的流动性资产流动性强调的是资产的变现程度。企业的长期资产和其他资产(如固定厂房、机器设备)一般不具备可销售性,因此,研究资产的流动性时主要是关注流动资产。资产流动性一般指企业资产变现的时间安排、金额及其不确定性,其实质是一个企业在正常经营活动中现金流的分布和通过理财活动对现金流的重新安排(葛家澍、占美松,2008)。如,企业某特定资产能在企业战略需要时随时变现,并获得期望现金(有利现金净流量)则可以称该资产流动性强,资产质量高。
(二)资产的盈利性资产盈利性强调资产在持有和使用过程中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能力。企业拥有或控制资产的本质目的就是要盈利,资产无论是单独还是和其他资产一起,能创造更高的经济利益,资产的盈利能力就强,资产质量就越高。优质的资产是良好收益的必要条件,而良好收益是高质量资产的外在表现。
(三)资产的风险性
资产的风险性包括资产的存在性风险、预期现金净流量(如是否满足企业应付不确定性的现金需要)和市场风险。存在性风险包括企业存货是否过期等物理质量风险,如果存货已经变质或过期就不能再作为资产确认,应该从资产负债表中剔除。企业预期的现金净流量即未来的现金净流入,综合反映企业持续经营的前景,即使有很强的盈利能力也需要有现金流保障。在不确定因素发生时,企业需要有充足的净现金流来保证企业的存在性和持续盈利性。在产品日新月异的今天,企业资产面临被淘汰的风险,以及利率、汇率、商品供给和股票价格等其他市场风险。
三、资产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资产质量本身是一个较为综合、全面和抽象的概念,很难找到一个合理的指标对其进行准确的量化,但这却是对资产质量进行评价或是进行相应的实证研究必须解决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本文试图从“决策有用性”出发,结合财务报告构建资产质量指标评价体系。
张春景、徐文学(2006)对资产的存在性、有效性和收益性分别采用存在率、周转率和收益率衡量资产质量。李嘉明、李松敏(2005)在检验资产质量与企业绩效时分别用资产报酬率、流动资产率、总资产周转率来表示资产的赢利性、变现性和周转能力。本文结合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以及上文提及的资产质量的特征,从资产的流动性、盈利性和风险性三个方面构建对应的资产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一)资产流动性的评价指标流动性关注对象更多的是流动资产,企业的长期资产和其他资产一般不具备可销售性,在此本文重点关注流动资产的流动性。
(1)有效流动资产周转率。有效流动资产周转率是对传统流动资产周转率的修正,它反映在现有披露的流动资产(扣除了减值准备后)中剔除了其他应收款和其他流动资产以后的“有效流动资产”的周转状况。之所以剔除是因为剔除的资产基本上不能推动资产的盈利能力。在有效流动资产充分运转时其占有的现金少,周转率越高流动资产的流动性就好,流动资产的质量也就越高。计算公式为:
有效流动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流动资产平均余额-其他应收款平均余额-其他流动资产平均余额)
(2)资产的变现能力。单纯地讨论资产的变现能力,很难给出一个财务指标来对资产的变现性加以描述,如果对产品的市场需求和供给进行分析可能获得相应的信息。从财务指标出发构建了资产变现能力比率(简称资产变现率)的指标:
资产变现率:=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账款/流动资产
资产变现率越大,说明流动资产的变现能力越强,进一步说明流动资产质量优良。需要注意的是,在用这个指标进行分析时要留意企业是否存在应收账款、存货等流动资产被限定用途或对外抵押等不能随便变动的条款。
(二)资产盈利性的评价指标资产的流动性推动资产的盈利,资产的盈利能力是资产质量的核心体现,笔者并未涉及具体的资产项目,仅宽泛的构建了资产盈利能力指标。
(1)资产报酬率。利润中的核心部分是盈利,它不应包括非经常性、非主营业务而产生的利得和损失。盈利能力代表企业在持续经营条件下由核心利润提供的、稳定的投资回报能力(葛家澍、占美松,2008)。在此,用核心利润替代净利润来考核企业的总体资产质量水平。计算公式为:
资产报酬率=核心利润/资产平均余额
核心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同时核心利润较为恰当地反映了企业自身经营活动的盈利能力,核心利润占总利润额的大小本身就从一个角度说明了企业资产质量的高低(企业实力的强弱)。
(2)净资产收益率。反映1元股东资本赚取的净收益,可以衡量企业的总体获利能力。如果这个指标高于同行业或该产业平均水平,则企业资产总体质量较高。
(三)资产风险性评价指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一是资产存在性风险。也称虚拟资产分析,已有的实证研究中多采用了K值或在K值的基础之上进行了相应的研究。中国证监会2001年颁布的《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关于每股净资产和调整后每股净资产的规定:(1)每股净资产=年度末股东权益/年度末普通股股数;(2)调整后每股净资产=(年度末股东权益-3年以上的应收款项-待摊费用-待处理财产净损失-长期待摊费用),年度末普通股股数。两个指标的区别在于调整后的每股净收益把“3年以上的应收款”、“待摊费用”、“待处理财产净损失”、“长期待摊费用”排除在外。
在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中不再沿用“待摊费用”科目,“待处理财产净损失”科目虽没有改变,但只在利润表中披露了“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依据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对资产披露要求的变化构建新的K'值:
K'=|调整后每股净资产-每股净资产|/每股净资产
其中的调整后每股净资产=(年度股东权益-3年以上的应收款项-长期待摊费用)。
二是预期的未来现金净流量。一个企业如果没有预期的未来现金流入,就等于人体缺乏生命所需的血液,就利益相关者而言在其做出投资决策时所需要的对决策有用信息主要是预期的未来现金净流量。预期的未来现金净流量主要包含的两个方面之一(另一方面则表现为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估计企业的未来现金净流量)是以资产负债表的流动性为基础,预测未来现金流人和流出的金额、时间分布和不确定性(葛家澍、占美松,2008)。除了前文提及的流动资产外,企业是一个整体,资产有它的系统质量,为此进一步讨论总资产现金回收率和经营现金流核心利润比。
(1)总资产现金回收率。资产在使用过程中除了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外,还需要为企业带来相应的现金净流量,这强调的是资产的造血能力。用总资产现金回收率反映企业运用全部资产获取现金的能力,衡量企业总资产变现能力的好坏。总资产现金回收率越高,表明企业资产的利用效率越高,资产变现能力越强。
(2)经营现金流核心利润比。评价一个企业的发展潜力和核心竞争力时,外部投资者关注更多的应该是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产生的核心利润,换句话说就是持续盈利能力带来的利润应该是利润的核心部分,采用如下评价指标:
经营现金流量净利润比=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核心利润×100%
三是市场风险。现行企业会计准则虽提高了公允价值的计量程度,但资产负债表上绝大多数资产仍是按历史成本原则计价的,由于市场价格变动等因素的影响,其账面价值和实际价值可能不一致,在分析企业资产质量时采用了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比(M/B),其比率越高,则总资产或各类资产质量越高,企业资产实力就可能越好。现实中企业的投资收益在总收益中占有很大比重,主营业务很难区分,为此,“外汇”、“利率”、“价格”和“其他”(包括各项风险投资如:投资于股票、证券化资产、衍生金融工具等)等因素,在分析企业资产质量时亦需要加以综合考虑。
上述都是基于财务指标,要达到决策有用性的目的,仅靠财务报表还不够,还需充分利用财务报表之外以附注或其他财务报告等形式进行披露的非财务的、定性的信息。只有这样综合评价才能得出有用的评价信息,并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构建的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的完善:(1)本文只是从总体上对资产质量做了相应的评价,并构建了指标体系,在实际分析过程中有许多数值的取得存在困难,有可能需要一定的人为判断。(2)在进一步分析中可以采用各类(或各项)资产质量评价。如,就流动资产评价而言,可以更细分为应收账款、现金等加以分析评价。通过各项资产与企业的财务报表建立联系就使得研究能够切合实际。(3)本文只是提及非财务指标,并没有涉及具体的非财务评价指标,为此,在进行相应的资产质量评估时需要注意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权衡问题,应该偏重哪方面的信息,应该注重财务指标还是非财务指标,或赋予各自多大的权重都是值得考虑的。
篇3
[关键词] 盈利能力 分析评价 财务分析
盈利能力分析指标是财务分析的核心,是所有者最为关注的,也是企业经营者和债权人必须关注的。对于企业获利能力的反映,要力求客观、全面、准确。企业的盈利水平,是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的重要指标;也是投资人正确决定其投资去向,判断企业能否保全其资本的依据;债权人也要通过盈利状况的分析以准确评价企业债务的偿还能力,控制信贷风险。所以不论是投资人、债权人还是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都日益重视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在盈利能力分析中,全面领悟分析的内容,正确掌握分析的方法至关重要。
一、盈利能力分析的内容
盈利能力,也称获利能力,是指企业获得利润的能力。盈利能力的分析应包括盈利水平及盈利的稳定、持久性两方面内容。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人们往往重视企业获得利润的多少,而忽视企业盈利的稳定性、持久性分析。实际上,企业盈利能力的强弱不能仅以企业利润总额的高低水平来衡量。虽然利润总额可以揭示企业当期的盈利总规模或总水平,但是它不能表明这一利润总额是怎样形成的,也不能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否按照现在的水平维持或按照一定的速度增长下去,即无法揭示这一盈利的内在品质。所以,对盈利能力的分析不仅要进行总量的分析,还要在此基础上进行盈利结构的分析,把握企业盈利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后者在报表分析中更为重要。
二、盈利能力分析的方法
1.盈利稳定性的分析
盈利的稳定性主要应从各种业务利润结构角度分析,即通过分析各种业务利润在利润总额中的比重判别盈利的稳定性。我国损益表中的利润按着业务的性质划分为商品销售利润、其它业务利润、营业利润、营业外收支等。各利润项目又是按获利的稳定性顺序排列的,凡是靠前的项目在利润总额中所占比重越高,说明获利的稳定性越强。由于主营业务是企业的主要经营业务,一个持续经营的企业总是力求保证主营业务的稳定,从而使得盈利水平保持稳定,所以在盈利稳定性的分析中应侧重主营业务利润比重的分析,重点分析主营业务利润对企业总盈利水平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
2.盈利持久性的分析
盈利的持久性,即企业盈利长期变动的趋势。分析盈利的持久性通常采用将两期或数期的损益进行比较的方式。各期的对比既可以是绝对额的比较,也可以是相对数的比较。绝对额的比较方式就是将企业经常发生的收支、经营业务或商品利润的绝对额进行对比,看其盈利是否能维持或增长。相对数的比较方式,是选定某一会计年度为基年,用各年损益表中各收支项目余额去除以基年相同项目的余额,然后乘以100%,求得各有关项目变动的百分率,从中判断企业盈利水平是否具有持续保持和增长的可能性,如企业经常性的商品销售或经营业务利润稳步增长,则说明企业盈利的持久性就越强。
3.盈利水平分析的几个指标
分析企业的盈利水平,通过计算相对财务指标评价企业盈利水平。基本指标有: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收入利润率、成本利润率、每股收益、普通股权益报酬率和股利发放率等等。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主要指对利润率的分析。
三、盈利能力分析指标的局限性
1.现行利润表反映企业财务业绩的缺陷
我国企业的利润表是建立在传统会计收益概念和收入费用配比基础之上的财务业绩报告形式,在这张报表中列报的主要是已实现的收益。它在物价基本稳定、市场经济活动单一、外部风险低的经济环境下是适当的,能基本准确地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收益。但是,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物价的波动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无法摆脱的现象,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所兴起的金融创新,出现了价格波动性强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改变了传统资产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因而价值相对稳定的观念。于是,采用公允价值作为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已成为必然,但同时又带来了一个问题:即由于公允价值变化而产生的损益是否在收益表中确认。如果不在收益表中确认,就使得收益表无法如实反映企业当期的全部收益,不能达到公允而充分披露的要求,从而降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2.财务指标体系自身的缺陷
(1)当前的财务指标带有浓厚的政府考核色彩。由于财务指标体系的设置主要偏重于满足政府宏观调控对财务信息的需要,因而对这些评价信息能否有效地服务于企业内部经营决策未作充分考虑。
(2)指标数值具有浅层次和一定的不可靠性。出于保护自身商业机密和市场利益的目的,企业公开于社会的各项指标数值通常仅限于浅层次、一般性的财务信息。同时,考虑到对市场形象的影响,并由于得到政府及其金融机构良好评价,企业往往还会对这些应公开的信息加不同程度的修饰。因此,投资者依据这些指标数很难对企业真实的经营理财状况做出正确的评价。对于企业经营决策者来讲,仅靠这些浅显的指标值同样也无法对企业经营状况与财务状况的实绩加以把握,对企业经营者真正有用的一些深层次、涉及商业机密的、详尽的财务信息,则无法从财务指标体系中找到,这势必影响企业借助财务分析手段,改善经营管理的积极性,从而大大降低财务分析的作用。
(3)在指标的名称、计算公式、计算口径等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不规范性;在分析时没有考虑货币时间价值以及通货膨胀因素的影响等。鉴于以上原因,必须对现行的财务分析指标进行必要的改进与完善。
四、盈利能力评价指标的改进与完善
1.常见盈利能力评价指标的改进
(1)净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常见的计算公式有两种形式,一种分母是年末净资产,另一种分母是年初净资产和年末净资产的平均值。这两种形式的分子都是当年的净利润。由于净资产收益率的分子是当年的净利润,所以,分母用年初和年末净资产的平均值,同分子的当年利润进行比较更为合理,即用后一种形式的计算公式更为合理。在利润分配中,现金股利影响年末净资产,从而影响净资产收益率;而股票股利由于不影响年末净资产,因此也就不影响净资产收益率。作为评价企业当年收益的指标,不应由于分配方案不同,计算值也不同。因此,把分母的年末净资产进一步改进为利润分配前的年末净资产更趋合理。
(2)总资产报酬率。总资产报酬率的一般意义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内获得报酬总额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率,表示企业包括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在内的全部资产总体的获利能力。企业总资产中的负债由债权人提供,债权人从企业获得利息收入,这笔利息收入相对应的是企业的利息支出。企业总资产中的净资产是股东的投资,股东从企业获得分红,该分红相对应的是企业的净利润,即税后利润,并不是利润总额。所以,把总资产报酬计算公式中的分子改为净利润与利息支出之和就更趋于合理。
(3)成本费用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是企业一定时期的利润总额同企业成本费用总额的比率,该指标在通过企业收益与支出的比较,评价企业为取得收益所付出的代价,从耗费角度评价企业收益状况,以利于促进企业加强内部管理,节约支出,提高经营效益。我们知道,利润总额包括了补贴收入、营业外收支净额等与成本费用不匹配的成本费用支出。因此,将成本费用利润率计算公式的分子改为营业利润更为合理。
2.常见盈利能力评价指标的完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现金流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盈利能力。这是因为若企业的现金流量不足,现金周转不畅,现金调配不灵,将会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进而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常见的盈利能力评价指标,基本上都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会计数据进行计算并给出评价的,如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等指标,它们不能反映企业伴随有现金流入的盈利状况,存在着只能评价企业盈利能力的“数”量,不能评价企业盈利能力的“质”量的缺陷和不足。在我国企业的实践中,现金流入滞后于盈利确认的现象较为普遍和严重。因此,在进行企业盈利能力评价和分析时,补充和增加评价企业伴随有现金流入的盈利能力指标进行评价,即引入现金流量制定盈利能力指标来对企业的相关能力水平进行评价,显得十分必要。
盈利能力分析是企业财务分析的重点,财务结构分析、偿债能力分析等,其根本目的是通过分析及时发现,改善企业财务结构,提高企业偿债能力、经营能力,最终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盈利能力;因子分析;竞争力
一、问题提出
在考察上市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时,盈利能力是一个核心的要素,并且影响着绩效评价的其他方面。对上市企业盈利能力的评价是指对上市企业盈利能力情况所作的评价,它不仅是对上市企业财务结构的反应,而且也是对上市企业经营绩效的反应,还是上市企业绩效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盈利能力是上市企业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要求,它是生存力、发展力、创新力、应变力、凝聚力和承载力的基础和综合表现,也是竞争力强弱的首要标志。使上市企业经营与规模不断成长和发展是其经营的首要目的。作为管理者,可以通过盈利能力的评价,来判断上市企业的经营成果,分析变化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企业盈利水平。作为投资者,更多的是关心公司赚取的利润,因为他们的报酬是从这当中取得的。作为债权人,利润是偿债能力的重要来源。因此,对上市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显得越来越重要。
二、国内外文献回顾
(一)国外研究综述。国外对公司盈利能力的研究比我国
早,从20世纪初开始,就有学者对公司盈利能力进行研究,其研究范围相当广泛。
20世纪初美国学者亚历山大・沃尔提出了信用能力指数的概念,其中资产净利率、销售净利率、净值报酬率、应收账款周转比率和存货周转率等五个指标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Melnnes(1971)分析了美国30家跨国公司发现最常用的盈利能力指标是投资回报率。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基于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绩效评价的具体内容基本上包括了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并以此评价结果和经理人或雇员的报酬挂钩。Prowse(1992)利用1979-1984年的面板数据,以净利润为因变量,以股权集中度、资本支出比率、广告支出比率、研发支出比率和资产净值为自变量,研究这些自变量对公司盈利能力的影响。
(二)国内研究综述。我国对于公司盈利能力的研究起步较晚,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70年代以前的以实物产量为主的盈利能力;80年代以产值和利润为主的盈利能力;90年代以来的综合性的盈利能力评价。
官军、李文华(2002)在评价企业综合财务状况进行模糊数学研究的方法的时候,通过将评价企业盈利能力的因素构造成因素关系树有专家评议法给出单因素在总评价中的影响程度的大小和评价矩阵,通过综合评判结果矩阵和各等级的参数列向量相乘,最终得出综合评价值以评价不同企业综合财务状况。陈丽萍,李智全(2002)在上市公司业绩评价体系中,把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率、总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作为盈利能力的基本指标,把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资产收益率、销售毛利率、营运指数、总资产现金回收率和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每股收益作为一级修正指标,把非经常性损益结构比、经营现金流入、应收账款增加额、净资产现金回收率和每股经营现金流量作为二级修正指标来对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进行评价。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学者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资本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如高琼琳(2004)运用主成分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得出了公司盈利能力与资本结构存在中度的负担,赵海龙,赵海利(2005)利用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1998-2003年度数据,研究在其他因素限定的条件下,资本结构对盈利能力的影响。高大为,魏巍(2003)、陈超等都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资本结构进行研究,并得出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三、河南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状况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分析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本文参考证券之星网站的数据中心的资料,选取了10个指标衡量河南省66所上市企业的盈利能力状况。上市企业的盈利能力是衡量公司能否继续存在和生长的基础,这也是经营者和投资者做出一些投资者的依据。衡量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指标很多,这就很容易是选取指标体现的信息相互重合,因此,本文首先对选取的反应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10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将这些反应盈利能力的指标的公共因素提取出来,然后在对这66家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本文选取的这10个指标反应盈利能力的指标是:资产收益率(x1);净资产收益率(x2);毛利率(x3);净利率(x4);净利润(x5);营业利润率(x6);每股收益(x7);每股未分配利润(x8);经营现金流量(x9);流动比率(x10)。本文中的数据均来源于证券之星网站上公布的关于河南上市公司的2013年的年度数据报告。
(二)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化处理。在运用因子分析前,需要对数据先进行处理,使各个指标之间同所研究的问题具有正相关性。各指标观测值因量纲不同,或虽然量纲相同,但数量级不同,直接用原始数据进行计算就会突出那些绝对值大的变量的作用,因而削弱那些绝对值小的变量。因此,在计算前,应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本课题采用标准差标准化法,公式为了消除不同变量之间由于量纲和数值大小造成的误差,借助
SPSS17.0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公式如下:
(三)因子分析的KMO检验和Bartlett检验。KMO检验和Bartlett检验是两个常用的测度因子分析模型的有效性的统计指标。KMO检验测度样本的充足性。KMO的统计值一般介于0与1之间,若该统计指标在0.5到1之间则表明适合做因子分析,若小于0.5则不适合做因子分析。本课题KMO检验的结果是0.743,Bartlett检验的卡方统计量是482.505,拒绝原假设,相关矩阵不是单位阵。因此可以考虑用因子分析对问题进行研究。综合以上两种统计检验指标,得出原始数据适合作因子分析。
(四)因子分析。本文采用因子分析,对河南66家上市企业的10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并且在这其中提取了两个主成分,这两个主成分包含绝大部分信息,解释了原始变量的大部分信息,因此可以用来评价上市企业的盈利能力。
通过旋转的成分矩阵可以看出,资产收益率、净利润、每股收益、每股未分配利润、每股经营性现金流、在第一主成分上占有很大的载荷;净资产收益率、净利率、毛利率、营业利润率、流动比率在第二主成分上有很高的载荷。
结合总解释方差和成分得分系数矩阵可以计算出这两个因子的得分以及综合排名。其中排名前10位的是:华兰生物、新天科技、双汇发展、四方达、森源电气、好想你、许继电气、宇通客车、牧原股份、辉煌科技。盈利能力综合得分大于1的有四家上市公司,分别是华兰生物为2.18;新天科技为1.32;双汇发展盈利能力的综合得分为1.25;四方达盈利能力的综合得分为1.02。其中盈利能力综合得分为正数的有32家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综合得分小于-1的有以下6家上市公司:华英农业为
-1.0087;银鸽投资为-1.07236;中孚实业为-1.11414;莲花味精为-1.19988;豫光金铅为-1.51214;洛阳玻璃的盈利能力综合得分为-2.52877。
四、结论与建议
根据上述因子分析对河南66家上市企业2013年的年度数据的结果,提出以下一些建议:注重提高公司的资产盈利能力和所有者投资能力;控制公司规模,提高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降低资产负债率,提高公司的偿债能力。还总结出了以下一些关于上市企业盈利能力分析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利润结构,通常营业利润和投资收益占企业很大比重,营业利润是企业利润的基础,非经常项目对公司的盈利能力也有一定的影响,但不应占总体利润太大比例。如果非经常项目收入占比例较大,则企业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还应该利润的质量,不能只重视利润的多少,而不关注利润的质量,从而忽视利润信息及盈利能力的真实性,从而有可能导致财务分析主体的决策缺乏准确性。
其次是资本结构,资本结构是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公司举债经营程度的高低对盈利能力有着直接的影响。必须重视资本结构是否合理,不能只盲目增加资本,扩大规模,否则也会妨碍公司利润的增长。
还应该重视未来的盈利能力,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不仅与前期盈利强弱有关,还与企业未来面临的内部环境有关。因此,如果仅仅根据公司的历史资料来评价公司的盈利能力,很难对公司的盈利能力做出一个完整准确的评价。
最后还应该注重非物质因素,当对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时,如果只是单纯的通过财务报表分析企业的物质性因素,而忽视非物质性因素对企业发展的作用,就不能够揭示企业盈利的深层次原因,也难以准确预测企业未来盈利水平。
因此,不过是作为企业的管理者,还是投资者,都应该全面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利用不同时期的指标数据进行全面的比较,这样才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
参考文献:
[1] 官军.李文华.企业综合财务状况评价的模糊数学方法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2(4).
[2] 陈丽萍.李智全.上市公司业绩体系初探[J].商业研究.2002(13).
[3] 高大为.魏巍.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对资本结构的影响――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J].2004(6).
篇5
关键词: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2
一、引言
商业银行作为特殊的金融机构,其盈利性是其竞争力的核心指标。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银行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英国银行家杂志公布的2011年全球银行盈利能力排名,工商银行以去年盈利325亿美元位列全球之首,建行盈利264亿美元紧随其后,中国国内银行的利润目前已占全球银行业总利润的两成多。但是,商业银行的盈利性存在着特殊性,近期报道的银行业收费不合理,暴利等概念正威胁着银行业的健康发展。
当前,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的影响不断加深,银行间的联系变得更为紧密,面临的竞争也更为激烈。对我国商业银行业而言,既要面对国内同业间的竞争,又要面对国际强手的挑战,形势严峻。而由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许多老牌银行深陷泥沼:巴黎银行、瑞穗银行、花旗银行亏损严重,国内银行业遭受牵连,发生不同程度的损失。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国商业银行如何生存、发展并通过提升盈利能力来实现竞争力的提高,值得思考。
二、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现状
英国《银行家》(Banker)杂志2011年的“全球银行1000强”排名,共有三家中国银行机构按一级资本进入排行前10名。其中,中国银行业的盈利能力在全球同行业中遥遥领先。自2003年以来,中国银行业税前利润年均增速超过30%,在1000家大银行中的地位显著提升。特别是2008年,中国52家上榜银行以850亿美元的税前利润,占1000家大银行合计1151亿美元总利润的73.8%。2009年,在全球银行业盈利回升的背景下,中国银行业84家上榜银行的税前利润继续增长到1018亿美元,占1000家银行总计税前利润的26.3%;2010年,101家上榜银行利润增长到1498亿美元,占全球1000家银行的21.1%,继续保持着2008年以来创下的第一盈利大国地位。
但是,辉煌的背后却暗藏危机。
当今世界科技的极大进步和网络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各个领域的全球化进程。金融业也正朝着全球化的趋势发展。对于中国的金融市场来说,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中国将在5年内取消所有现存的对外资银行所有权、经营权和设立形式,外资银行可在加入五年内向中国居民提供信贷服务;另自2006年起,中国金融系统允许外资银行提供人民币业务。外资银行的大举“入侵”,造成银行业激烈的竞争。因此,我国银行面临的不仅仅是来自于国内同行业的竞争,更面临着来自于国外同行的挑战。这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此外,我国商业银行在国内环境下也存在着众多问题。
1.由于科技的进步,我国的资本市场迅速发展,金融机构正朝着混业经营的模式发展。金融机构综合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各类金融产品的创新削弱了银行业的竞争力,使得盈利能力下降。
2.2004年3月1日开始实施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要求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符合8%的最低要求。这对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承受能力提出了挑战。一旦资金出现缺口,风险暴露,对盈利能力必定造成巨大影响。
3.分业经营的模式限制了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对于资源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信息传达以及各类结算等都存在着滞后性,这对于盈利能力也有较大的限制性。
此外,优质客户流失、内部人才流失等管理方面的缺陷,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银行的盈利能力。
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因素
(一)盈利能力指标选取与分析
依据商业银行盈利能力评判指标的全面性、主要性、逻辑性、可操作性、可预测性这五个原则,本文选取以下指标作来衡量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
1.银行资产收益率:是国际上考察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通用综合性指标,它是指银行运用全部资产所获得的净收益的比率,与银行的获利能力成正比。收益率数值越大,说明银行资产的盈利水平越高。由于银行是特殊的金融机构,资产收益率一般都比较低,在2%以下。
2.净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又称股东权益收益率,是净利润与股东权益的百分比。该指标反映股东权益的收益水平,指标值越高,说明投资带来的收益越高。
3.营业收入增长率:是指本年营业收入与上年营业收入之差和上年营业收入的比率,反映了银行营业收入的增长速度,表现了商业银行的长期盈利能力。
4.营业收入利润率:该指标是对商业银行总体经营效率的评价,净利润在营业收入中所占比例越高,说明该银行在成本支出、经营管理等方面表现较好。
篇6
Abstract: The author contrastively analyzed the EBIT and after-tax profits in financial management, pointed out different role of these two financial indicators in financial management, meanwhile, introduced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of two financial indicators for reference.
关键词:财务管理;息税前利润;税后利润
Key words: financial management;EBIT;after-tax profits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8-0136-01
1相关概念和计算
1.1息税前利润扣除所得税、利息之前的利润就是息税前利润。计算公式有直接和间接两种计算方法:①直接计算法。若不对其他因素进行考虑,我们可以近似地认为:息税前利润=营业利润=边际贡献-固定成本。②间接计算法。息税前利润=净利润+所得税+利息(财务费用)。通常来说,这种是比较常见的计算法,因为根据利润表就可以计算求得其数据。
1.2 税后利润税后利润也就是会计学中所说的净利润。税后利润在财务管理意义上是指普通股利润,即所有权归普通股的利润,由于普通股利润不包括优先股股利,因而应该扣除。这里所说的税后利润确切地说是普通股利润。
2息税前利润和税后利润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与比较
2.1 不同作用①息税前利润能够用来对企业经营管理的盈利能力进行评价。根据上述所说,对经营管理成果进行考察时,就应该把息税前利润作为指标,而不是税后利润。息税前利润主要用来对企业的盈利能力的衡量。通过将利息与所得税的影响剔除,息税前利润使投资者在进行项目评价时可以不用对融资成本与所得税税率加以考虑,这样投资者要把项目放在不同的资本结构中然后进行考察会更方便。将所得税政策与资本结构的影响剔除,这是息税前利润与税后利润的主要区别所在。基本获利率=息税前利润/平均资产总额×100%。基本获利率是企业所有资产的获利能力的全方面反映,企业债权人与所有者都特别关注本指标。通常情况下,这个指标越高,就说明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越高,整个企业盈利能力越强,资产利用效益越好。②息税前利润能够用以企业的偿债能力的评价。息税前利润通常用已获利息倍数这一指标来对企业的偿债能力进行评价。企业一定时期的息税前利润和利息支出的比值就是这里所说的已获利息倍数,它是企业获利能力对债务偿付的保证程度的反映。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支出×100%。已获利息倍数不仅是企业盈利能力的大小的反映,而且还是企业长期偿债能力大小的反映。它的数值最少要大于1。要以往年经验为依据并行业特点相结合,再看获利息倍数从而判断偿付能力是否强。③税后利润可以用来对股东的盈利能力与企业股东财富的多少进行评价。股东财富最大化是财务管理的目标,我们一般用税后利润这一指标来对股东财富的财务进行衡量,原因是从所有权的归属来看,税后利润属于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利润。当然税后利润在不同时点上需要折现才具有可比性。因为税后利润是普通股利润的绝对数的反映,横向比较可比性在企业规模大小不一样的情况下较差,因此通常用普通股每股盈利来代替税后利润。普通股每股盈利=税后利润/年末普通股总数。我们也可用普通股平均股数来表示上式中的分母。这个指标越高就表示公司有越强的普通股盈利能力。净利润和资产平均总额之比就是资产净利率。基本获利率的分子是息税前利润,与之相比,资产净利率的分母变成了税后利润,分母没变,但作用是不同的。两者相比较,经营者与债权人对基本获利率指标更关注,而企业所有者更关注资产净利率指标。
2.2 杠杆利益和风险的测算在财务管理中,人们普遍认为企业的管理活动可以分为资本运营活动与经营管理活动,所以企业所承担的风险相对也就可分为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同样的杠杆利益也可分为财务杠杆利益与营业杠杆利益。而计算这两种风险与杠杆利益,都会涉及息税前利润和税后利润这两个重要指标。资产净利率=税后利润/资产平均总额。①企业的经营风险与营业杠杆利益评估。与企业经营有关的经营风险也叫营业风险,它指的是由于营业杠杆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利用而使息税前利润下降的风险。当营业总额下降,因为营业杠杆的作用,息税前利润下降得更快,这就给企业造成了经营风险。营业杠杆系数=(息税前利润/息税前利润)/(营业额/营业额)。上述公式可变形为:营业杠杆系数=(息税前利润+经营性固定成本)/息税前利润=基期边际贡献/息税前利润。通常来说,经营风险与营业杠杆利益随企业的营业杠杆系数变大而升高,随企业的营业杠杆系数变小而降低。②企业的财务风险与财务杠杆利益评估。因为财务杠杆的作用,税后利润在息税前利润下降时会下降的更快,这样就给企业股权资本带来财务风险。财务杠杆系数是最常做为衡量财务风险的指标,它指的是税后利润的变动率相当于息税前利润变动率的倍数。根据财务杠杆系数能对财务杠杆的作用程度有所反映,可以对财务杠杆利益的大小进行估算,也可以对财务风险的高低进行评价,所以需要我们对财务杠杆系数做测算。财务杠杆系数=息税前利润/[息税前利润-1-优先股股利/(1-所得税税率)]。通常来说,财务风险与财务杠杆利益随企业的财务杠杆系数变大而升高,随企业的财务杠杆系数变小而降低。而事实上,不管是营业杠杆还是财务杠杆,企业不会单独来使用它们,通常是被结合使用,两者共同发挥作用。营业杠杆与财务杠杆结合在一起称为复合杠杆或总杠杆。通常用总杠杆系数来测量总杠杆作用程度大小。财务杠杆系数与营业杠杆系数相乘得出的就是总杠杆系数,它是衡量总风险大小与总杠杆利益的指标。
2.3 对企业进行资本结构决策息税前利润是对高级管理层经营成果的考核,它对股东的融资决策成果没有反映,所以股东判断融资决策与业绩衡量的依据通常为普通股每股盈利。股东可以通过将每股收益的无差别点计算出来,从而分析、判断某种资本结构在哪个息税前利润下能使普通股每股盈利更高。企业的盈利能力结合负债对股东财富的影响,来对每股利润与资本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从而把合理的资本结构确定下来,这种方法称为息税前利润-每股利润分析法。它是利用息税前利润和普通股每股盈利之间的关系来确定最佳资本结构的方法。依据这个分析方法,能够分析判断出某息税前利润水平所适合资本结构。普通股每股盈利=税后利润/N=[(息税前利润-表示基期财务费用)(1-所得税税率)-优先股股利] /普通股股数。根据公式计算出的普通股每股盈利最大的方案就是优选方案。
篇7
【关键词】美的集团 财务分析 盈利能力分析
一、美的股份有限公司简介
(一)公司背景
美的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11月12日于深交所上市,是中国第一家由乡镇企业改制的上市公司,1993年销售收入9.36亿元,利润为1.49亿元,2008年销售收入为453.13亿元,利润为15.51亿元,可以说美的电器的发展是跨越式的。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拥有员工14万多人,集家用空调、中央空调、冰洗衣机等家电产品开发、设计、制造、销售于一体,是国内白色家电规模最大、实力最雄厚的大型产业集团之一,拥有美的、荣事达、华凌、小天鹅等多个品牌。
二、盈利能力分析
(一)盈利能力分析的基本概念
盈利能力指的是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利用各种资源取得收入或者利润的能力。一般地,企业的利润率越高,则其盈利能力就越强。企业的盈利能力是能够体现出企业经营业绩和经营绩效的重要指标。因此,企业的利益相关者都十分关注能体现企业盈利能力的各项指标及其变动趋势。
(二)盈利能力分析的内容
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主要是对利润率进行分析。因为,企业财务成果的增减变动状况及其原因等,通过分析利润额可以说明,进而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指明方向。但是,企业规模或投入总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利润额。
三、美的股份有限公司的财务分析
文中数据来源:2013年到2015年美的集团年度财务报告;凤凰网财经板块中的数据。
(一)营业收入、净利润指标分析
2013~2014年,美的集团的营业收入增长了2069318万元;净利润增长速度与营业收入增长速度相当。但是在2015年度比较于2014年度年,集团可能受到其他业务利润、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等因素影响较大,其营业收入未能保持持续增长,但是从其净利润这个指标分析,该公司在2015年度比较于2014年度仍旧有很大幅度的增长;总体来看2015年度相比较于2013年度,美的集团的营业收入与净利润这两个指标来看,该公司盈利能力仍在提升。
(二)销售毛利率、销售净利率指标分析
2013年到2015年度美的集团的销售毛利率分别23.27%、25.41%、25.84。2013~2015年美的股份有限公司的N售毛利率一直保持上升趋势,总体来看2015年度相比较于2013年度,企业销售毛利率增长了2.57%,从对该指标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说美的集团企业销售产品所得到的收入持续增高,企业的获利能力越来越强,企业经营效果见好,盈利水平不断提高。
销售净利率是在销售收入中企业取得纯利润的水平,指的是企业的销售收入扣除税费后取得的净收入。衡量企业的长期盈利水平使用此指标并不准确,因为销售净利率的计算并不仅仅以主营业务为主体,将营业外收入也计算在内。但是以此指标可以衡量企业在短时期的经营水平,以及销售收入的获利能力,并通过分析现状找出经营的不足,进行改进以逐步提高获利水平。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2013年到2015年年美的集团发展的销售净利率分别为6.86%、8.22%、9.84%。美的集团的销售净利率连续三年上升反映了该公司的税收净利润在增加且盈利能力也有所提升。
(三)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分析
表中数据可以看出,美的集团2013~2015年净资产收益率在 2013年以来的三年数值呈不规律地变化,分别是16.19%、26.61%、25.83%。与前一年的数据进行对比,2014年在数值上提高了10.42%,反映出双汇发展公司所有者权益所获报酬的水平在提升、投资人和债权人受保障的程度在提高、该公司获取利润的能力在增强,但2015年与2014年相比,后一年的数值却减少了0.78%,说明了在2015年公司的所有者权益所获报酬的水平有所下降且股东回报率也下降,发展潜力也变小。总体来看2015年度相比较于2013年度,美的集团的净资产收益率这个指标来看,提升了9.64%。表明了该公司盈利能力的道理很大的提升。
(四)总资产收益率
表中数据可以看出,美的集团2013~2015年总资产收益率在2013年以来的三年数值呈上升趋势,反映出该公司竞争实力和发展能力都在持续提高,2015年度相比较于2013年度,美的集团的总资产收益率这个指标来看,提升了1.95%。,表明了该公司盈利能力的有很大的提升。
(五)基本每股收益
基本每股收益是指企业应当按照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当期净利润,除以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从而计算出的每股收益。
美的集团2013~2015年的基本每股收益分别为4.33%、2.49%和2.99%,可以看出2013~2015年的基本每股收益每股收益的变动情况如下:先有大幅度的降低,然后有所回落。其原因是净利润的变化。
(六)成本费用利润率
对于企业来说,要想提高盈利水平,不仅通过“开源”的方式增加收入,也应该采取必要的手段“节流”,减少成本的费用以提高企业的获利能力。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2013年到2015年美的集团的成本费用利润率分别是8.85%、10.85%、12.74%。该指标数值逐年增长,体现企业在成本控制方面的不断改善,也从侧面反映了双汇的盈利水平不断提高,经济效益越来越好。
总体来说,三年来该企业获利能力有显著提高,结合前面的分析,导致公司获利能力提高的原因有可能是存费用减少,同时也说明公司的销售结构比较合理,企业运行效果有显著提升。
四、总结与建议
通过上述对于美的集团近三年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公司资产的整体运转情况比较理想,销售、生产、经营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更应注意有效利用负债来扩大企业的经营与生产,资源使用有效程度有待提高。
五、美的集团今后发展建议
(一)努力提高销售收入
美的集团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非常注重销售收入的提升,想要提升销售收入应该从两个方面来实现,第一是企业内部的修炼提升,努力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为消费者提供更为舒适的购物体验,保证产品质量,提升售后服务的质量,注重企业员工的细节管理。第二提升销售人员的销售技巧,加强服务工作,销售人员都是与消费者沟通的重要桥梁,通过培训提升销售人员的业务能力水平,可以大幅度的提高企业的销售额。
(二)扩大资产规模
美的集团想要促进企业资产增长,扩大资产规模,应当抓住机遇,解决融资问题。不断进行改革,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管理体制。以资产的最大增值为目的,实施资产的整体运作,把抵消资产置换掉,把高效资产进一步强化,制止资产的流失。美的集团要提高净利润,并保持对净资产收益的持续关注,根据净资产收益的发展变化曲线,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
(三)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资金管理会影响到企业经营中的方方面面,想要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首先要做到高效率的使用资金,增加流动现金和控制现金流出来满足日常需要的资金,并准确预测资金流通的时间,其次要加强账目管理,建立坚强存货制度,规范科学,了解企业行情,科学建立存货结构,完善赊销客户的收款管理方案,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盘活资金,最大程度提高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最后要强化企业人员开源节流的观念,让员工认识到控制资金的重要性,从而提高资金周转与使用效率。
(四)优化股利分配
美的集团应该落实精确的股利政策,不断完善股利分配,优化股利政策,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研究出最适合本公司的最佳资本结构,确定合理的资金数额,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美的集团应加大对科学研究产品设计的资金投入,从而源源不断的进行技术储备与创新,提高质量,严格质检系统,竭力创新。保持前进的新鲜动力,把产品声誉打造的越来越好,竞争力自然就更强。
参考文献
[1]美的集团2013~2015年年度报告.
[2]张新民,钱爱民.财务报表分析[M].3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06).
[3]蒋尧明,陆音.制造业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模型构建[J].会计之友,201601:78-83.
篇8
【关键词】房地产信贷;盈利能力;商业银行
1.研究背景
我国于1994年开始推进住房市场化改革,紧接着是商业银行信贷政策的不断完善,信贷业务规模的持续扩大。从1998到2007,仅仅10年的时间,我国房地产贷款占各项贷款额的比重从3.12%上升到18.34%,贷款额也增加了将近18倍。无论是从绝对额还是相对比重上,房地产贷款的增速远远高于其他各项贷款。2008年的金融危机,让全球领略了过度放贷(尤指房地产信贷)所带来的灾难。为了应对房地产信贷的潜在风险,我国政府出台了多种宏观调控政策。但是在2008至2011年期间,根据各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房地产信贷的投放量依然居高不下,尤其是2009年房市的回暖交易。虽然2011年房地产信贷投放量相比较2010年增幅有所下降,但是从绝对额上计量,总值一直在增加,只是增加的幅度稍稍放缓。房地产业是一个具有高度联动性的产业。它的兴衰直接影响各行各业,小到家用电器、建材装修行业,大到钢筋水泥行业,既联系实体产业,又与虚拟资产为主的金融行业紧密相关。我国房地产业所需的资金大部分来自于银行的信贷,脱离了银行信贷的支持,房地产业将无法生存。所以,笔者认为房地产信贷与银行盈利能力间必然存在某种关系,这种关系值得深入研究。
2.研究现状
针对房地产信贷和银行间盈利能力的问题,国内外学者也做了很多研究。多数文献认为,信贷的推动是80年代许多国家房价出现剧烈波动现象背后诸多因素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Bernanke与Gertler(1986)首先提出了信贷市场对宏观经济波动的放大作用。在一个内生的新古典商业周期动态模型中,他们认为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借方清偿能力的变化能启动和放大商业周期。BGG(1996,1998)提出了“金融加速器”概念,直接将信贷市场摩擦引入标准的宏观经济模型中,形成了一个包含金融加速器的动态宏观经济学模型,并发现金融加速器对美国经济有重要的影响。Davis and Haibin Zhu(2004)利用17个国家的跨国数据对银行贷款和商用房地产价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是,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导致了银行信贷的扩张,而不是过度的银行信贷扩张导致了房地产价格的上涨。
相对于国外的学者,段忠东等(2007)运用多变量协整分析技术对我国房地产价格影响银行信贷的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房地产价格和银行信贷之间在长期内存在互为因果关系,房地产价格波动在短期对银行信贷发放的直接影响十分有限,主要是在长期内对银行信贷增长产生影响。而银行信贷也通过协整关系成为房地产价格短期波动的Granger原因。郭永济等(2011)运用资本边际收益率法对房地产泡沫进行了测度,认为房地产价格和银行信贷在信贷总额中所占的比率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房地产部门在中国经济中占有中心位置,并与上游产业(如钢铁和水泥)以及生产家电和其他耐用消费品的下游企业紧密相联,在居民和企业资产负债表上占很大份量,因此二位学者认为房地产泡沫将给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带来严重风险。如果对房价上涨不加控制,将会导致银行风险进一步增大,对金融安全产生不利影响。段军山(2008)通过银行信贷集中模型表明银行具有扩大房地产信贷的动力,但银行的乐观主义以及对嵌在无追索权的抵押贷款中的看涨期权的低估,导致房地产价格上涨并超过基础价格。
已有的研究大多数重点放在房地产价格和银行信贷规模的关系上,并未过多研究银行房地产信贷规模对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程度。笔者认为,如今银行房地产信贷已经占据了银行信贷总额的绝大部分,有关房地产信贷的略微变动一定会直接影响银行的盈利能力。因此,银银行在大量放贷赚取存贷利差的同时,应该警惕由于放贷所暴露的风险。基于上述原因,本文把重点研究房地产信贷规模与银行盈利能力间的关系上,认为信贷资产不是越多越好,并且根据中国目前的信贷市场,我国房地产信贷的投放量明显已经超规模发行。房地产风险正逐步威胁着银行的盈利能力。
3.研究方法
存贷利率差收益一直以来是我国银行业的主要收益。但是这种单一的收益方式不仅给银行带来了更多的信贷风险,而且还会使银行过分依赖信贷资产。过分依赖的结果就是大量放贷最后产生泡沫。我国房地产最近两年发展速度迅猛,已经出现了一种过度增长的趋势。然而,房地产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因为银行信贷的支持。所以,房地产信贷和银行盈利能力必然存在着某种关系,否则银行不会放弃大量的投资机会而把资金大量借给房地产行业。但是笔者认为,任何事情都有一个限度,房地产信贷的过度投放已经给银行的盈利能力造成一定的阻碍。本文以2007—2011年沪深两市16家上市银行为样本,对16家上市银行的半年报、年报和其他相关资料进行选择和下载。选取银行样本共144组,克服了样本不足的统计缺陷。样本数据主要来源于WIND数据库、中国人民银行网、中国银监会、凤凰网和各上市银行定期报告。
3.1 变量的定义和选取
银行盈利能力指上市商业银行的获利能力,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指标:
(1)每股收益(EPS),表明普通股的获利水平。公式为:每股收益=净收益/普通股数[12]。
(2)总资产收益率(ROA),反映资产的获利程度。公式为:资产收益率=税后利润/银行平均总资产。
(3)净资产收益率(ROE),反映银行资金运用效率和财务管理能力,同股东财富最大化直接相关。公式为:权益收益率=税后利润/所有者权益[13]162-164。
(4)销售净利率(ROR),反映了银行主营业务收入状况。公式为:销售净利率=净利润/主营业务收入。
为了使数据的量纲保持一致,所以盈利能力指标笔者选取了后三者,即: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和销售净利率。
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的组成主要有:
(1)建筑业贷款:凡是从事建筑业生产经营和基建物资流通活动,在银行开户,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具有法人资格的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企业,均可申请建筑业流动资金贷款。根据有关规定,贷款的具体对象如下:
①建筑行业、房地产行业以及所办各类附属企业。建筑行业包括建筑公司、设备安装公司、市政工程公司、房屋维修工程公司等;房地产行业包括城市综合开发公司、各类房地产开发公司等。
②建筑材料生产企业。包括建筑材料生产、供销企业,地质部门物资供应公司及附属修配厂,农村房屋建材生产供应公司等。
③与建筑业有关的企业、单位。包括勘察设计单位、施工机械租赁公司、工程承包公司等。
(2)房地产行业贷款:指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发放的用于住房、商业用房和其他房地产开发建设的中长期项目贷款。房地产贷款的对象是注册的有房地产开发、经营权的国有、集体、外资和股份制企业。房地产开发贷款期限一般不超过三年(含三年)。
(3)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指银行向借款人发放的用于购买自用新建住房的贷款,即通常所说的“个人住房按揭贷款”。银行发放的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数额,不高于房地产评估机构评估的拟购买住房的价值或实际购房费用总额的80%(以二者低者为准)。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30年。通常,贷款最终到期日借款人年龄不超过65周岁。
由于每家银行的资产负债规模都不同,为了便于比较,本文采用比值这个概念,即贷款余额/总资产,作为变量融入模型。为防止实证结果波动过大,本文又增加了四个协变量:
(1)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还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
(2)5年期以上贷款利率:贷款利率的高低不仅会影响贷款者的还款能力,也能反映一个国家在某一时期的货币政策。若为紧缩,则贷款量也会急剧下降;若为宽松,那么贷款量将上升。
(3)各上市银行在样本时期的总资产。笔者认为资产规模的大小会影响银行的盈利能力,故也把该指标列入模型。
(4)资产负债率是指公司年末的负债总额同资产总额的比率:表示公司总资产中有多少是通过负债筹集的,该指标是评价公司负债水平的综合指标。同时也是一项衡量公司利用债权人资金进行经营活动能力的指标,也反映债权人发放贷款的安全程度。
3.2 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是指根据观测样本数据估计回归方程模型中的各个参数,并对估计参数及回归方程进行统计检验,从而利用回归模型进行经济预测和控制。为检验房地产信贷与银行盈利能力的关系,假设因变量与多个自变量有线性关系时,因变量是自变量的多元线性函数。根据这个思路,可以将多元线性回归方程表达为:
ROE(ROA or ROR)=β0+β1×Asset+β2×JZYA+β3×GSA+β4×GRA+β5×GDP+β6×R+β7×LA+ε
ROE(ROA、ROR):上市银行盈利能力衡量指标;β0:模型常数项;β1~β7:各变量前的系数;Asset:银行总资产的自然对数;JZYA:建筑业贷款/总资产;GSA:房地产贷款/总资产;GRA: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总资产;GDP:国内生产总值;R:5年期以上贷款利率;LA:总负债/总资产,即资产负债率。
3.3 数据分析
本文使用SPSS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具体的数据结果和分析如下:
由上表知,ROE、ROA和ROR这三者间的极大极小值差距很大,也就是说每家银行的盈利能力水平相差很大。而JZYA、GSA和GRA的极大值和极小值间也有5倍以上的差距。笔者认为,上表的分析间接说明了银行的盈利能力和房地产信贷之间存在正向或者负向的关系。在模型检验中,我们从以下表的F检验可以看出三个模型的F值分别为3.027、14.27、13.702,sig分别为0.005、0、0,所以建立这三个模型是有效的。
由回归结果知:
以上三个式子可以很明显的看到:GSA与ROE、ROA呈线性的负相关关系;GRA与ROE、ROA呈线性的正相关关系;JZYA与ROR呈线性的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我国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发放给银行带来的效益是:投放越多,盈利越多;而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的贷款已过饱和,已经不存在边际效益最优。以上结果为近几年连续出台的房地产政策提供了一定的事实基础。
4.实证结果与分析
实证结果发现建筑业信贷资产越多,银行的盈利能力就越弱。也就是说当建筑业信贷投放量超过一定额度以后,继续投放建筑业信贷会拖垮银行的盈利能力。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信贷资产越多,银行的盈利能力就越强。以上结果笔者认为原因首先是,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的发展已经过了顶峰时期,而银行对其的信贷支持却依然保持在顶峰时的状态。这样的结果就是信贷资产不停的发放,贷款利率不断的上升,房价已经停止上涨甚至下跌,贷款者的还款能力下降,抵押物价值不断贬值。最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产生,所有的亏损银行全部囊入口中。房地产信贷具有很强的联动性、集中性和长期性。对银行来说,房地产信贷资产不像短期投资那样具有高度的流动性,大量的资金被某两个行业占用,并且看似不同的行业却相互联系着。这为变现能力较弱的资金给银行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一旦某一层资金断裂,将会使整个资金层断裂,毫无资金变现可言。其次,集中性的投资也违背了投资最关键的一点:分散风险。风险的集中影响了银行的资本充足,为了防范这种风险,银行需要更多的准备金,这些不能挪用的准备金也降低了银行的盈利能力。
我国个人住房按揭贷款质量较好,可以继续加大投放量。笔者认为原因如下:首先,我国的居民收入稳定增长,这为贷款者的还款能力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其次,我国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审批条件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部分信用风险,而且贷款额不像行业类贷款那样数额巨大。最后,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申请者各行各业,信贷风险得到了稀释。虽然目前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对银行依然产生正面效应,但是其潜在的风险不容忽视。按照人民银行《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的规定,个人住房贷款的还款期限最长可达30年。住房信贷是一种中长期消费信贷,具有长期性、分期偿还性和不确定因素多的特点,其风险是逐渐积累和释放的,目前国内个人无法正常履行按揭的现象已经开始出现。按照国际惯例,个人住房贷款的风险暴露期通常为3~8年,这也就意味着,在近年来个人住房信贷余额快速增加的形势下,虽然我国目前的不良率还较低(仅为0.60%),但极有可能国内个人住房贷款已经步入了违约的高风险期。
参考文献
[1]Bernanke,B.S.Gertler,M.Agency Costs,Collateral,and Business Fluctuations[J].NBER Working Paper,.No.2015,1986.
[2]Bernanke,B.S.Gertler,M.and Gilchrist,S.The Financial Accelerator and the Flight to Quality[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96,78:1-15.
[3]Davis,Philip,Haibin Zhu.Bank lending and commercial property cycles:some cross-country evidence[R].BIS Working Papers.2005,150.
[4]段忠东,曾令华,黄泽先.房地产价格波动与银行信贷增长的实证研究[J].金融论坛,北京.2007,11(2):40-45.
[5]郭永济,唐建民.房地产泡沫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影响研究[J].时代金融,2011(12):
167-168.
篇9
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有很多,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四大类:国别因素、宏观经济因素、行业因素和公司特征因素。由于很难把这四类性质不同的影响因素综合在一个实证分析模型中以同时反映它们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因此本文对公司特征因素对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的实证研究,只是单纯地研究公司特征因素的影响,而不考虑国别因素、宏观经济因素和行业因素的影响。
影响企业资本结构的公司特征因素有许多。在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文认为理论上影响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主要公司特征因素有10个,即公司规模、公司资产结构、公司产品独特性、公司所得税率、公司非负债税盾、公司成长性、公司盈利能力、公司经营风险、公司管理层持股和公司股权集中度。
一、实证分析模型。
本文实证分析模型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因变量为公司资本结构即总负债率,自变量为上述10个公司特征因素,即公司规模、公司资产结构、公司产品独特性、公司所得税率、公司非负债税盾、公司成长性、公司盈利能力、公司经营风险、公司管理层持股和公司股权集中度,分别用主营业务收入的自然对数、存货加固定资产占总资产比例、营业费用与主营业务收入比率、公司实际所得税率、年度折旧额与总资产比率、总资产增长率、息税前利润与总资产比率、息税前利润标准差系数、管理层持股比例和前三大股东持股比例指标来度量,模型中的自变量的筛选采用向后筛选法。
二、样本范围与样本容量。
由于金融保险业公司资本结构明显不同于非金融保险业公司资本结构,因此本文的样本范围限于非金融保险业的上市公司,即限于采掘业、传播与文化产业、电力与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房地产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和仓储业、农林牧渔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社会服务业、信息技术业、制造业和综合类的上市公司。同时,为了使变量保有一个稳定的值,以便能在一个静态的环境里研究公司特征因素对资本结构的实际影响,本文实证分析模型中的所有变量均取近四年(2001-2004)的平均值①,从而进入样本的公司必须是在2001年底之前上市的公司。同时为了避免财务状况异常的上市公司对实证分析模型的扭曲性影响,本文将那些总负债率大于等于100%的上市公司剔除掉,这样我们得到的样本容量为1184家上市公司。
三、实证分析模型输出结果。
在90%的可靠性水平上,回归系数显著的公司特征因素是公司规模、公司产品独特性、公司所得税率、公司非负债税盾、公司成长性、公司盈利能力和公司股权集中度,说明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即总负债率与这七个公司特征因素存在着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回归系数不显著的公司特征因素是公司资产结构、公司经营风险和公司管理层持股,表明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这三个公司特征因素不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此外,模型的拟合优度R 为0.210(调整后的R 为0.206),说明前述七个公司特征因素对上市公司总负债率的变动具有一定的解释能力;F值为44.765,相伴概率值为0.000,说明前述七个公司特征因素全体与上市公司总负债率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D-W值为1.996,非常接近于2,表明模型的残差序列不存在自相关。总的来看,本文的实证分析模型具有统计合理性。
四、实证分析模型输出结果的经济分析。
公司规模。
模型输出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规模与总负债率显著正相关,这与Rajan和Zingales(1995)、陆正飞和辛宇(1998)、Wald(1999)、Moh’d(2000)和洪锡熙和沈艺峰(2000)等学者的实证研究结果一致。本文认为,企业规模大表明企业实力强,偿债能力高,商业信用好,容易获得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因此上市公司规模越大,其负债水平也就越高。
公司资产结构。
模型输出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资产结构与总负债率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这与大多数学者比如Friend和Lang(1988)、Chaplinsky和Niehaus(1990)、沈根祥和朱平芳(1999)和Booth等人(2001)的研究结论即公司资产结构与负债水平正相关不一致,这说明我国上市公司在进行负债融资决策时,公司资产结构并不是决策者考虑的重要因素。
公司产品独特性。
模型输出结果显示,我国上市公司产品独特性与总负债率负相关,这与Titman(1984)和Titman与Wessels(1988)等学者的研究结果相同,这说明公司产品独特性越强,其变现能力就越低,从而抵押担保价值就越低,使得公司越难获得商业银行的贷款支持。
公司所得税率。
模型输出结果显示,我国上市公司所得税率与总负债率负相关,这与Haugen和Senbet(1986)、Mackie-Mason(1990)和冯根福等人(2000)等学者的实证分析结果即公司所得税率与负债水平正相关相反,这说明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存在着负债利息的负税盾效应,即公司所得税率越高,其负债水平就越低。
公司非债务税盾。
根据模型输出结果,我国上市公司非债务税盾与总负债率显著负相关,这与DeAngelo和Masulis(1980)、Prowse(1990)、Wald(1999)、沈根祥和朱平芳(1999)以及冯根福等人(2000)等学者的研究结论相同,这表明非债务税盾是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决策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公司成长性。
依据模型输出结果,我国上市公司成长性与总负债率正相关,这与Majluf(1984)和Kester(1986)等人的实证分析结果相同,其合理的解释是:公司成长性越高,其对资金的需求也越大,未来偿债能力也越强,因此越容易获得商业银行贷款,从而负债水平也就越高。
公司盈利能力。
模型输出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盈利能力与总负债率负相关,这与Titman 和Wessels(1988)、陆正飞和辛宇(1998)、Booth等人(2001)、Bevan和Dambolt(2001)以及肖作平(2004)等人的实证分析结果一致,其原因是:公司盈利能力越强,其自由现金流就越充裕,从而降低了对商业银行贷款的需求。
公司经营风险。
模型输出结果显示,我国上市公司经营风险与总负债率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这与Kester(1986)和Titman与Wessels(1988)等学者的实证研究结果相同,这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在进行资本结构决策时,公司经营风险并不是决策者考虑的重要因素。
公司管理层持股。
依据模型输出结果,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与总负债率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这与Jensen和Meckling(1976)、Friend与Lang(1988)和 Firth(1995)等学者的研究结果即公司管理层持股与公司财务杠杆比率负相关不一致,其原因是: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数量很少,来自持股的经济激励或经济约束作用很小,因此管理层在进行债务融资决策时,管理层持股不是他们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公司股权集中度。
篇10
关键词:商业银行 竞争力 提升
在我国庞大的金融体系中,商业银行对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可以积极有效地对金融资源进行配置。在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的今天,国际银行业的竞争更加激烈,国内的经济结构及经济发展方式急需进行调整。因此,要保持商业银行的持续竞争力,促使其在竞争中取胜,关键就在于客观地对中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进行评价。
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概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作为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特征,在促进市场经济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竞争理论也成为企业发展理论的关键组成部分。目前而言,企业竞争理论的发展包括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主要内容是企业的战略管理。该阶段的竞争理论强调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要以企业的内外部环境为依托;第二阶段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其主要内容为市场结构。在这一阶段,企业竞争力分析的重点由企业的内外部环境转到重点分析企业外部环境上,认为企业提高盈利水平的关键在于提升行业的吸引力,而企业战略制定的主要依据在于对市场结构的分析。但这种过分依赖外部环境分析制定竞争战略的研究方法,可能会因为外部环境的不稳定性而导致竞争战略的波动性和不连贯性;第三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其研究重点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研究的主要内容为提高企业素质。这一阶段的竞争理论将企业竞争力分析的关键转移到对企业自身的分析上,着重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从而保持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达到提高企业素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盛不衰的战略目的。
商业银行作为一种现代企业组织,以货币信用商品和金融服务为主要经营活动内容。商业银行必须保持一定的规模,其主要特征有社会性、经营性和服务性等,并且以流动性、安全性和效益性为经营原则。在经营过程中,商业银行不仅要保证自身利润的实现,更要对市场货币的流通、金融物价的稳定、社会信用秩序及经济增长等起到保持和调节作用。可见,所谓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就是指商业银行在实现自身目标和社会目标的前提下,开拓市场、在市场竞争中获胜的能力。
商业银行竞争力的主要评价指标
(一)组织和经营指标
在众多对商业银行竞争力产生影响的组织和经营指标中,产权和公司治理是一个尤为关键性的指标。在现实中,商业银行的产权结构形式主要有三种,即公有制、私有制和混合所有制。所谓公有制,也就是国家所有制,私有制就是个人所有制,而混合所有制是指公有制和私有制相结合的一种形式。按照穆迪公司的分析,现在的多数新型国家中,公有制银行占主体地位,当这些银行遭遇危机的时候,会有国家出面对其进行支持,因此其相关的债务及存款评级几乎与国家评级相一致。另外,这些公有制银行在获取政府存款和相关业务支持等方面更有优势。
(二)财务指标
对商业银行竞争力产生重要影响的主要财务指标有盈利能力和市场占有力指标。其中,盈利能力是指商业银行通过投入一定量的资本来获取相应利润回报的能力。作为一项体现银行营运价值的核心指标,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反映的是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盈利能力的大小对商业银行的成功与否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盈利能力的大小主要通过商业银行的利润总量反映出来,可以将盈利能力指标具体细分为税前利润、税后利润及净利润。另外,市场占有力反映的是商业银行在参与市场竞争中的业务扩展能力,主要通过银行的资产增长率和存款增长率两个指标来反映。一般而言,银行良好的经营状况及服务水平有利于银行吸收更多的存款,而较快的存款增长率有助于提高银行的市场占有力,进而增强银行的竞争实力,从而保证银行资产的快速增长。
(三)风险指标
对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产生影响的主要风险指标有:第一,资产的流动性。考察商业银行的资产流动性主要是对贷款期限结构与负债结构的匹配程度、银行存款的波动性及稳定性、流动资产比率及资产负债率敏感性等的考察。第二,资产的安全性。商业银行自身高风险、高负债的特征决定了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受到资产安全性的重要影响。资产的安全性主要可以通过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及加权不良贷款比率三个指标来反映。目前,国际上普遍认可的反映银行资产安全性的指标是资本充足率。
商业银行竞争力提升对策
(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提升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基础和前提在于提高企业自身的管理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明晰产权。商业银行进行改革的关键就在于对企业内部产权关系的进一步明确,这在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中显得尤为重要。虽然在产权制度改革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仍存在效率不高、不良资产过多、竞争能力低下等问题。所以,当前商业银行改革的重点就是进一步明晰产权。明晰产权主要包括明确产权所有者、划分产权主体权能、解决绝对控股和股权流转问题,在企业内外建立符合企业发展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从而促进商业银行的健康有序发展。
- 上一篇:网络安全建设的重要性
- 下一篇:调研报告小结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盈利模式和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