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利能力分析的主要内容范文

时间:2024-02-29 18:06: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盈利能力分析的主要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盈利能力分析的主要内容

篇1

开题报告

1.毕业论文题目背景、研究意义及国内外相关研究情况

(1)研究背景

八十年代以利润和产值为主要的盈利分析,评价分析的方法比较简单单一,考虑的因素较少;九十年代以后综合性的盈利能力评价体系开始应用,它对复杂的市场分析更加客观和真实。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完善,特别是股份制企业的建立,越来越多的公司需要良好的盈利能力来吸引股东投资,很多公司每年都会进行盈利能力的分析。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企业间面对的竞争不仅来自国内,而且国外的企业的产品也进入到中国国内,因此企业要想生存壮大,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保证企业能够盈利,持续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发展的动力。盈利能力,是企业各个层面都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对公司盈利能力进行分析,实际上就是对公司的营业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资本收益率等各项指标进行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的强弱是通过企业利润率来体现的。不管对经营者还是投资者来讲,进行盈利能力分析,能够及时发现管理经营和投资环节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改进对策,促进利润率的提高,从而获得高额利润。不管是企业的债权人还是股东,进行盈利能力分析,能够防止投资失败的出现,从而实现投资资本的回收及增值。因此,对盈利能力进行分析是对企业进行客观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

通过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帮助企业对财务数据上的企业收入和利润分析,量化企业短期内的盈利能力的高低,并且通过发展趋势,重点关注企业长期的盈利质量,对企业盈利能力的稳定性、成长性以及持续性进行重点描述,从而得出企业在长期的盈利能力的情况,对企业以及社会的稳定产生了绝大的帮助。另一方面,

盈利能力是企业外部和内部利益关注的方面,通过对其的分析对公司的保证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研究本选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首先,本文首先对我国格力电器的盈利能力进行整体分析,得出了格力电器的发展现状、发展趋势、盈利现状以及可能的影响因素。并且根据这些信息发现格力电器经营中的问题,进而制定出更可行的格力电器运营政策。可以为其他企业盈利能力管理提供参考与借鉴。

(2)研究意义

通过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帮助企业对财务数据上的企业收入和利润分析,量化企业短期内的盈利能力的高低,并且通过发展趋势,重点关注企业长期的盈利质量,对企业盈利能力的稳定性、成长性以及持续性进行重点描述,从而得出企业在长期的盈利能力的情况,对企业以及社会的稳定产生了绝大的帮助。另一方面,盈利能力是企业外部和内部利益关注的方面,通过对其的分析对公司的保证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研究本选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首先,本文首先对我国格力电器的盈利能力进行整体分析,得出了格力电器的发展现状、发展趋势、盈利现状以及可能的影响因素。并且根据这些信息发现格力电器经营中的问题,进而制定出更可行的格力电器运营政策。可以为其他企业盈利能力管理提供参考与借鉴。

(3)国内外相关研究情况

盈利能力问题是一个企业管理重要核心之一。这一问题在西方国家较早受到各方面的高度关注。国外学者对于盈利能力基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对盈利能力进行了研究。

K.

Krausa(2017)在《跨国公司财务控制系统一实证调查》中出现了评价企业经营状况的指标,即投资报酬率。他通过分析美国30多家跨国大型公司的业绩状况,总结出了企业绩效分析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投资报酬率[1]。

Jun

Ye(2017)提出了企业可持续增长的观点,即给可持续增长率下的定义为“公司销售在不耗尽财务资源情况下能够增长的最大比率”,该观点的出发点是基于财务管理的角度[2]。

相对于西方国家,我国不少学者在吸收和学习国外盈利能力理论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现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孙语诺(2018)提出了“超额利润增长率”绩效评价体系。该体系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市场实力、内部经营管理机制、创新与发展能力进行评价[3]。每一个评价内容由若干个指标构成。这些指标最终反映的经营成果体现在“超额利润增长率”上。

李明明(2018)选出4个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销售净利率、销售毛利率、资产净利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利用主成分法对其进行综合得分评价[4]。

王海林(2018)中提出:将企业周期与盈利能力结合起来,以中小企业(奇瑞)、房地产行业、资产重组作为研究对象,选取与研究对象盈利能力及生命周期判断有关的不同指标,建立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5]。通过财务、非财务指标最终能够判断企业处于哪个阶段——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老化期。

俞旭芬(2018)从电力上市公司的市场背景和盈利现状出发,依据盈利能力分析基础理论,设计了一套适合电力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分析指标体系,包括利润水平、现金流量和成长性三方面[6]。

王玉伦(2018)认为,“在企业的财务评价体系中,盈利能力是核心。盈利分析是衡量企业是否具有活力和发展前途的重要内容[7]。”由此可见,盈利能力分析在企业财务分析体系中具有关键重要的地位。

易文学(2018)认为盈利能力分析主要目的有三:从企业的角度看,经理人员可以利用盈利能力的相关指标衡量企业的经营业绩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从债权人的角度看,投资者可以通过盈利能力分析判断企业偿债能力的强弱;从股东的角度看,股息与企业的盈利能力密切相关,盈利能力提升使股东们获得更多的资本回报[8]。

李慧玲(2018)阐述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性:“不论是所有者、债权人,还是企业的经营者,都非常重视和关心企业的盈利能力,因为利润是所有者取得投资收益,债权人收取本息的资金来源,是经营管理者经营管理业绩的集中体现,也是职工集体福利设施不断完善的重要来源[9]。

苏欣(2018)运用主成分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发现公司的盈利能力与其资产负债率和短期负债率均表现出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10]。

田宇(2018)采用净利润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值为公司业绩的指标进行实证检验,发现企业盈利能力越强,负债水平越高,但其与行业并无明显的关系

[11]。

以上国内外学者对盈利能力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国内中小型公司的财务状况,通过分析盈利能力的形成原因,从而制定有利于改善这一现象的制度,有利于公司对盈利能力这一环节的科学管理,从而持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实际经营利润,以此来稳定甚至扩大公司自身的市场份额。

2.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拟采用的研究方案、研究方法或措施、步骤及进度安排

(1)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以杜邦分析体系理论和盈利能力理论为指导,本文的研究思路,首先对盈利能力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在研究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格力电器盈利能力管理现状及问题,进而对格力电器盈利能力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剖析,最后提出改善格力电器盈利能力管理的主要对策。

(2)拟采用的研究方案、研究方法或措施、步骤

文献资料法:查阅的文献资料,收集有关资料格力电器盈利能力的现状。

分析法: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合分析格力电器盈利能力存在的问题。

总结归纳法:根据论文的整体资料,提出格力电器盈利能力存在问题对应的对策。

(3)进度安排

2018年11月25日前:师生见面、确定论文选题;

2018年11月26日—2018年12月05日:下达毕业论文任务书;

2018年12月06日—2018年12月25日:文献资料查阅,提交开题报告;

2018年12月26日—2019年03月31日:毕业论文初稿撰写,毕业论文中期检查;

2019年04月01日—2016年09月10日:毕业论文修改、定稿;

2019年05月11日—2016年09月01日:毕业论文重复率检测,毕业生答辩资格审核;

20196年06月04日:毕业论文答辩;

2019年06月05日—2016年06月10日:成绩评定及优秀论文评选,根据答辩意见修改毕业论文,形成终稿,完善相关资料、存档。

3.本课题的重点、难点,预期成果和成果形式

课题的重点:

1.基于杜邦分析体系的盈利能力的相关理论基础;

2.格力电器盈利能力的现状;

3.格力电器盈利能力中存在的问题;

4.完善格力电器盈利能力对策建议。

研究难点:对格力电器的数据收集和分析以及完善格力电器盈利能力对策建议

预期成果和成果形式:形成“杜邦分析体系下的盈利能力分析-以格力电器为例”的论文。

4.指导教师意见(对课题的深度、广度及工作量的意见)

指导教师:

5.所在院(系部)审查意见

院(系部)主管领导:

篇2

财务分析主要是指从项目的角度出发,考察项目的财务盈利能力、债务清偿能力、风险能力等财务状况,据以判断该投资项目的财务可行性。

(一)项目盈利能力分析。盈利能力评价指标分为:一类是贴现指标、另一类是非贴现指标。项目盈利能力分析主要考察一个项目的盈利水平,在项目经济评价中,盈利能力分析占有突出的地位,是决定项目是否可行的重要标准。因此,项目盈利能力分析十分重要。它是在编制现金流量表和损益表等基础上,通过计算财务内部收益率、财务净现值等指标,以判断项目的盈利能力。

(二)项目清偿能力分析。项目偿债能力分析主要是考察项目在计算期内各年的财务状况和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具体可根据有关财务报表,计算借款偿还期、利息备付率、偿债备付率等指标。如果采用借款偿还期指标,可不再计算备付率指标,反之亦然。

(三)不确定性分析。不确定性分析主要包括盈亏平衡分析和敏感性分析。项目经营的未来状况可能与预测产生偏差,投资项目因而有可能面临潜在的风险。为了更好地对项目进行经济可行性评价,需要进行不确定性分析,估计项目可能承担的风险,确定项目在经济上的可行性。

二、项目财务分析的步骤

项目财务分析过程中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但是以定量分析为主。结合项目财务报表的编制和项目财务分析指标的计算,以及对于这些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找出项目财务的可行性。因而项目财务分析主要是一个定量分析的过程,这一过程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一)项目财务数据搜集。根据项目财务分析的需求,搜集相关的各种数据参数,包括国家有关的财政和税收政策,项目的造价和运营与维护等方面的成本数据。

(二)项目财务数据预测。项目财务分析是对一个项目整体经济活动的分析,作为一种事前分析,项目财务基本数据多数是预测性的,预测项目的市场前景和项目的收益与成本方面的数据;项目产品产量和销量的预测;项目产品销售价格和销售收入的预测:项目产品生产成本及税金的预测等。

(三)编制项目财务分析用报表。项目财务分析用报表分为基本报表和辅助报表,其中基本报表包括项目现金流量表、项目损益表、项目负债及其偿还表、项目资金来源与运用表、项目资产负债表等。对收集和预测的项目财务数据进行全面的汇总和整理,编制项目财务分析用报表,使这些数据之间形成内在联系。

(四)全面进行项目财务可行性分析。项目财务分析主要是通过编制和计算动态财务分析指标去进行项目财务可行性的分析与评价。因此在进行项目财务分析时必须要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对于不同时间点上发生的项目现金流量采用折现等方法将其换算为现在或未来同一时间点上的现金流量值,以保证不同项目方案或不同项目财务分析具有同等的价值基础。

(五)给出项目财务可行性分析结论。项目财务分析最终的工作是根据上述分析得到的结果编写和给出有关项目财务可行性的报告,这一报告实际上是整个项目可行性报告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是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如果某个项目的财务可行性有问题的话,没有哪个企业会去开展和实施该项目。

三、项目财务分析的技术方法

(一)资金时间价值。资金时间价值是指等额货币在不同时间点上具有不同的价值,即随着时间的转移,资金会发生增值。资金增值的途径有两个,一是资金投入生产经营取得利润,二是资金存入银行。后者由于存款人推迟消费要得到相当于利息的补偿。两种来源相对应,资金的时间价值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利润,二是利息,它们也可以用利润率和利息率表示。习惯上,人们一般使用资金价值的相对量,即利息率和利润率来衡量资金的时间价值。

(二)财务分析的静态分析方法。静态分析法对投资项目进行经济分析时,不考虑货币资金的时间价值,对方案进行粗略的评价,这种方法计算比较简单而且比较实用。包括:

1、静态投资回收期法。

2、借款偿还期法。

3、投资利润率法。

4、投资利税率法。

5、资本金利率法。

6、资产负债率法。

7、流动比率法。

8、速动比率法。

(三)财务分析的动态分析方法。动态分析法对项目的分析较为全面,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在此基础上对项目进行考核,与静态分析方法相比,这种方法更为实际、合理。包括:

1、动态投资回收期法。

2、净现值法。

篇3

关键词:公益营销;慈善捐赠;企业盈利能力

作者简介:张 立(1974- ),女,湖南常德人,湘潭大学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企业管理与消费经济研究;郑 玲(1987- ),女,江西上饶人,湘潭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企业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13)02-0089-06收稿日期:2012-11-01

作为社会的一种营利性经济组织,越来越多的企业不再只是单纯地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而是通过积极参与到社会公益活动中去实现市场空间和社会空间的无限扩展。湖南冰灾、汶川大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使得众多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得到空前提高,同时,它们对公益营销的观念也发生了转变,即从“纯粹的利他型无偿捐赠”到“互利共赢型公益营销”的转变。

国内外与公益营销和慈善捐赠相关的理论研究较多,但实证分析相对较少。本文中的慈善捐赠区别于传统理念上的无偿性捐赠,是指能为企业、消费者、公益性组织和社会创造共同利益的公益营销活动。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从策略性慈善捐赠的视角出发,通过我国上市公司年报中的慈善捐赠支出额、慈善捐赠收入比两项指标来探析公益营销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同时,本文也考虑到企业盈利能力客观上对企业慈善捐赠水平的影响,认为企业盈利能力强将更有利于其慈善捐赠。本文基于汶川大地震等特大自然灾害所引发的中国上市公司对公益营销观念和实践两方面的转变,以2009年~2011年沪市356家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分别利用ols模型、固定效应(fe)模型和随机效应(re)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企业本年度的慈善捐赠与其盈利能力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公益营销与企业盈利能力在短期内呈现出互为因果的关系。

一、文献综述与基本假设

(一)公益营销与慈善捐赠

国内外学者对公益营销有多种叫法,如“事业关联营销”、“善因营销”等。卢泰宏等(2002)在《营销新策略:事业关联营销》一文中第一次以“事业关联营销”这一概念将公益营销引入中国,但未能引起国内营销学术界的重视。刘勇等(2011)将公益营销定义为“一种将企业的盈利目标和公益目标相融合,借助公益活动的有效宣传、执行以及消费者的主动参与,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以此来影响消费者心理及行为,使其对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产生偏好,并优先选择购买该企业产品或服务的一种新型营销方式”。本文将公益营销界定为与权威性非营利性组织合作,提高已有消费者的忠诚度和吸引新的消费者,并实现企业、公益性组织、消费者和社会四者共赢的营销活动。

李领臣(2007)认为企业出于人道主义动机、以利他性为原则的传统意义上的慈善捐赠应具备四项条件,即以社会慈善为目的;以扶贫、帮困、助他、利人为主要内容;对象是具有慈善公益性质的机构等;决策者不能与被捐赠者有利害关系,即没有因捐赠获得个人利益。hunt(1986)在《策略性企业慈善行为》中首次关注了以“企业、社会双赢”为核心特质的策略性企业慈善行为,并概括了策略性企业慈善行为的一些核心特征。田利华等(2007)则将策略性慈善捐赠定义为“企业的捐赠被导向既有利于企业商业利益又服务于受益组织或个人的慈善行为,企业通过这种行为能兼容企业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卢现祥等(2010)、迟爱敏等(2010)也持类似观点。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慈善捐赠内涵的界定还未达成统一的认识。慈善捐赠为公益营销最常用的手段之一。本文从公益营销的角度出发,将慈善捐赠视为一种能够有效实现企业、员工、慈善组织和社会互利共赢的公益营销活动。

(二)慈善捐赠与企业盈利能力

到目前为止,从策略性慈善捐赠的视角出发去探析公益营销与企业盈利能力的实证研究还未达成统一的结论。一些研究支持慈善捐赠对

企业绩效有显著正影响。hall等(1998)的研究认为企业积极地承担社会责任并宣告捐赠对其股票价格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尤其是生产环境友好型产品的企业。汪凤桂等(2011)认为慈善捐赠能够提升企业的财务绩效,而且这种潜在的收益有一定的连续性和滞后性,但滞后效果仅为一年。郑杲娉等(2011)以2008年汶川大地震期间中国364家上市公司的数据为样本,研究得出慈善捐赠对股东财富的提升仅体现在大股东非绝对控股和机构持股的公司中,且必须以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为前提的结论。也有部分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不同的结论。朱金凤等(2010)通过中国沪市a股2006年689家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认为本年度的捐赠额、捐赠收入比与企业盈利能力均呈非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三)公益营销与企业盈利能力

公益营销对于企业而言,如同一把双刃剑。高勇强(2007)认为公益营销可以为企业赢得来自社区的善意;区分企业与其竞争对手的公司形象和品牌形象;赢得政府的支持;增加企业的收入和利润;建立和发展与顾客之间的关系等。而刘勇等(2011)则认为公益营销的实施将会为企业带来三

种风险:消费者认知风险、财务风险和法律风险。andreasen(1986)提出企业的公益活动可能会被公众认为是企业在利用非营利组织的良好声誉,来掩盖其产品或服务上的缺陷,从而遭致消费者的反感及抵触。ross等(1991)认为公益营销的资金来源于企业的营销预算,公益营销会减少企业其他营销活动的市场预算。到目前为止,国内学者就公益营销所进行的实证研究已有一些理论成果。唐更华等(2011)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珠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企业公益营销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两者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于坤章等(2009)研究认为,消费者在企业善因营销活动中所产生的评价对其行为意向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本文假设:企业本年度的公益营销与其盈利能力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二、实证设计

(一)样本筛选与数据来源

本文收集了2009年~2011年中国沪市所有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年报数据及cpi值,数据来源于巨潮网与和讯网。总样本数为995家上市公司,剔除st、*st及其他奇异样本,并挑选出具有连续3年完整数据的上市公司作为有效样本。某些上市公司的年报中未公开披露的慈善捐赠支出额,则将其视为零。本文所使用的356家上市公司的数据均直接来源于该公司对外公开披露的财务数据,我们对其进行了相应的整理和分析。

篇4

1 财务报表分析的内容与方法

1.1 财务报表分析的内容

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利润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等等,内容涵盖到企业债偿能力分析、盈利能力分析、财务状况分析以及营运能力分析几个内容。

在债偿能力的分析方面,这一问题是反映企业经营情况的主要标志,也代表着企业的承受能力,企业有无债偿能力直接影响着企业未来的发展。

盈利能力则是企业获得经营利润的能力,也是企业管理人员管理效能与经营能力的主要表现,企业的经营效果都会直接表现在盈利能力中,分析盈利能力就能够帮助企业管理人员发展企业在经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

财务状况的分析涵盖的范围较为广泛,包括对企业现金流量、所有者权益、资产分布等内容的分析,对采取状况进行分析能够帮助企业管理人员掌握好企业经营规模的变动情况。

1.2 财务报表的分析方法

在对财务报表分析时,首要依据就是相关的数据资料,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各种会计资料并不能反映出更多的问题,考虑到这一因素,就需要将会计资料进行计算和对比,分析其关联程度,以此来推测出结果。就现阶段来看,采取报表分析的常用方法包括比率分析法、趋势分析法以及因素分析法三种,其中,比率分析法就是将各个有关联的资料进行对比,从而计算出不同的比率,实施该种分析方式能够有效地分析出财务指标与其他指标的关系;趋势分析法就是将数期财务报表中的指标进行对比,以此为基础确定数据变动的幅度与方向,并分析出现变化的原因与性质,预测出其未来发展趋势;因素分析法就是根据各个指标之间的影响关系来确定其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向,使用该种方法可以分析出不同因素与特定指标之间的关系。

2 财务报表分析的作用

2.1 对财务报表分析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益

对财务报表进行分析可以帮助企业管理人员了解企业成本结算、收入形成以及费用支出的情况,对成本、收入的差异进行分析可以帮助管理人员发展采购与销售环节存在的问题,从而帮助企业完善内部的销售与采购流程,并根据市场的变动情况来调整销售策略。对企业内部营运能力以及财务情况的分析可以帮助管理人员发展企业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并针对各种问题来完善管理制度,并采取科学的措施进行改善,提升资产的利用效率。

2.2 完善风险控制,实现内部管理

分析企业的现金流量、资产情况与债偿能力能够帮助管理人员在加强企业各个环节的风险控制工作,从而有效提升了企业资产的安全性,在资金运营过程中实施过程管理就可以达到协调内部资金的目的。

3 完善企业采取报表分析工作的方式

3.1 完善财务报表

财务人员在编制报表时,需要适当增加对财务报表披露的深度与广度,考虑到影响报表的各项因素,提升数据的有效性,不断的完善各项会计原则在财务报表中的应用,客观的分析财务资产项目,提升报表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这样即可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决策性的依据。

3.2 提升报表人员的素质

财务人员不仅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来完善财务报表,还要能够站在企业管理的方向对企业的经营特点、状况、业务流程与战略进行全面的了解,分析企业产品的生命周期,同时做好与企业管理人员的沟通与协调工作,了解他们对财务报表的需求,从而提供出针对性的报表。为此,企业方面也需要加强对财务工作人员的培训,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派他们在其他单位进行学习,不断提升报表人员的综合素质。

3.3 提高报表分析质量

财务人员在对财务报表进行分析时,对于波动较大的数据,要尽量使用详细的资料进行计算,同时,还要积极应用综合分析方法,对照相关的行业标准,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重视定性分析,从企业经营的角度来分析产品合格率、市场占有率以及客户满意度,深入的挖掘出数据背后的东西,从而为管理人员提出中肯的建议。

篇5

关键词:财务分析;企业决策;应用

一、财务分析与企业决策的相关理论概述

(一)财务分析的内涵

企业的财务分析,是指企业依据以财务报表及附注等为主的各类相关数据及信息,对包括企业的运营情况、偿债能力、盈利水平、投融资能力及现金流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和处理,从而形成能反映企业财务运营状况的指标或报告,为经营决策者提供系统的数据支持和科学的目标导向,使决策有效,从而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推动企业发展。

(二)财务分析的内容

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资本结构分析、资产运营能力分析、债务偿还能力分析及盈利能力分析等。资本结构分析主要是对企业的现金流量、资产及权益构成的分析;资产运营能力对企业周转总资产、流动资产、应收账款及存货等方面的分析;偿债能力是对企业经营及财务状况进行反映的重要标志,报表主要按时间长短将其分为长期与短期债务进行分析;企业盈利能力是对企业获取经济利益能力进行分析。

(三)企业决策的概念

企业决策,是企业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以及利用机会的过程,具体来说,是企业为实现既定的经营目标,通过一定的流程,运用一系列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进行数据分析,并对结论做出自己的判断,进行最优方案选择的过程。其实质就是确定企业的经营目标、经营方针和经营战略。正确的经营决策可以使企业获得收益,并增强企业生存力、竞争力;错误的决策,将可能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甚至对企业名誉、社会效应、公众认可度等产生重大影响,导致企业破产。

(四)财务分析的重要性

可以看出,财务分析在企业投资决策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财务分析,企业能逐渐摸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为企业的投资决策者提供真实、有效、可行的信息依据。利用科学的财务分析方法,还能很容易地发现企业在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对企业管理起到积极的改善和促进作用,从而优化企业投资决策环境,促进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还可在企业投资决策过程中,帮助企业防范投资风险,保障经营投资有效运行。

二、财务分析在企业决策中的具体应用

企业财务分析基于年末出具的财务报表上对企业各项评价指标的数据,主要体现在对企业的资本结构、偿债能力、运营能力及盈利能力这几大方面的分析。

(一)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分析

按一般情况来看,企业资本按资本所有权划分,可以分为债权资本、股权资本,也可按时间长短分为长期资本和短期资本。财务分析工作就是帮助企业看清各项资本之间的分布情况,找到股权与债务的权重比例。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偿债能力、再融资能力以及未来的盈利能力,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合理的资本结构能有效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并能充分发挥财务杠杆的调节作用,使企业获得更大的收益。

(二)对企业偿债能力的分析

企业的持续经营、现金流是否顺畅,很大程度上与偿债能力的强弱息息相关。企业对偿债能力进行财务分析,可以为合理分配、筹措资金提供参考,并对运营过程中或将面临的风险进行预测,从而使得企业可以提前做出正确的应对准备。与企业偿债能力分析相关的财务指标主要有流动比率和速运比率,它们反映的是企业短期偿债能力。流动比率标准参考值为2:1,速动比率标准参考值是1:1。反映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是资本周转率,一般说来,指标值越高,表明企业近期债权的安全性越好,长期偿债能力越强,不过,如果指标值畸高,则表示企业现金流量流入较少,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反而会削弱企业偿债能力,所以,要视企业实际现金流量确定。

(三)对企业运营能力的分析

企业运营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企业资产的使用程度和效率,一定程度上为企业有限资源的合理调配和高效使用提供借鉴。企业对运营能力进行分析的指标主要有流动资产周转率和固定资产使用率两方面。一般情况下,流动资产周转率越高,说明公司运用资产的状况较好,资产使用效益较好;固定资产使用效率值越大,说明固定资产使用越充分。但是,也不能仅依靠这两项指标来判断企业运营状况的好坏。有时流动周转率较低,可能是运营状况较差,也有可能是运营状况太好,扩大规模和投资等原因所致。所以,在评价运营能力的时候,需要结合企业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

(四)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

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获利能力的分析,能够使企业站在整体的立场,看清经营情况,也是对企业过去决策正确与否的一种评价。盈利能力指标大多数与利润率有较大的正相关性,主要有总资产利润率、销售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通过这些指标可以方便企业了解自身的经营业绩、利润水平,收益和成本的占比,为企业调整经营策略提供依据,还可以帮助企业找到经营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弊端,优化企业经营流程,完善组织结构。另外,站在债权人的角度,还可以获知企业偿债情况的进展

三、财务分析在企业决策的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分析制度缺失或不完善

现在,许多企业管理者都将重心放在产品的研发生产和市场开发上,对于财务分析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让财务分析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具体表现为,企业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财务分析制度,有的甚至完全缺失,这样一来,就让财务分析工作相当被动,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过程和结论不可控制,最后导致无法为企业决策提供所需要的数据支持。

(二)财务指标体系不完善

财务分析的指标比较多,各自反映的问题不同,发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如果企业仅仅依靠其中一部分指标作为决策依据,得出的结论肯定是片面的,不能真实全面的反映企业的问题。

(三)财务分析方法有待完善

在市场越来越细分,越来越多元化的现在,企业的管理活动也应该更加细化,才能适应市场的瞬息万变,所以,传统的财务分析方法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管理和决策的需要。一般来说,财务分析方法有趋势分析法、比率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这些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果企业财务人员选择不当,或者仅仅依靠得出的数据,忽略结合实际,则很可能使企业的财务分析停留在表面工作上,无法给管理者提供有效的信息,甚至误导管理者做出错误的决策。

(四)不能综合运用财务分析方法

企业的财务人员对自身企业的经营业务了解不够,或者没有通过业务培训和学习提高业务水平,所以,在进行财务分析的时候,因为综合能力不足,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对各种方法进行综合运用,无法满足企业决策的需要。

四、财务分析在企业决策中的应用对策

(一)健全财务分析制度

企业财务工作者应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配合企业管理者不断健立健全财务分析制度,使财务人员能积极的参与到企业的管理和决策活动中,在企业内部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使财务分析活动具备较好的连贯性和系统性。高质高效的完成财务分析报告能帮助抓住市场机会,规避运营风险,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二)完善财务指标体系

企业进行财务分析,主要是通过对各项财务指标进行分析来完成的,所以建立一套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完善的财务指标体系显得十分重要,这一定是建立在真实的会计信息基础之上。因此,一定要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然后结合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特点和实际情况,不断改进、完善财务指标体系,用数据说话,使各项指标的出炉能满足指标使用人的所有需要。

(三)更新财务分析方法

财务分析人员要理顺思路,使财务分析报告不但能够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更能通过分析找到问题出现的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才能达到为企业决策提供数据支持的作用。财务分析人员还应该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培训,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增强自身进行财务分析的能力。应熟练掌握多种财务分析方法,能够针对不同的内容选择最适合的分析方法,并在统观全局的基础上对企业的重要指标进行揭示,充分体现财务分析对企业管理者的影响力。

(四)综合运用财务分析方法

财务分析方法不是单一的,每种方法又各有其特点,优缺点并存,所以在进行财务分析时,应该懂得扬长避短,综合使用,而不是仅仅使用其中一种,这样才能更加客观、全面的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进行分析,为以后的决策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同时,进行财务分析的人员还需要了解当下的宏观经济环境,从而对自身企业所处的经济形势和市场位置做出正确判断,以便选择恰当的分析方法,得出综合结论,为企业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提供最有力的理论依据。

篇6

关键词:医院 财务分析 体系建设

1.现行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主要缺陷

首先, 现金流量指标重视程度不够。其次,缺乏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第三,现行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缺乏与非财务指标的有效结合。

2.医院财务分析指标体系设置原则

财务分析指标考虑医院规模、管理等因素进行设置, 反映医院财务状况及整体运行、业务经营成果等, 设置时应考虑可比性原则、实用性原则、 动态性原则以及“以病人为中心”原则如何结合医院的实际, 针对存在的问题, 追寻形成原因, 进行恰如其分的分析、判断, 满足医院管理和发展的需要, 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和选用恰当财务评价指标是关键之一。

3.医院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主要构成内容

医院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应主要由财务健康状况、资产营运能力、资源利用能力、盈利能力、等几个方面组成:

3.1财务健康指标

3.1.1现金流量分析指标。现金流量指标应加入到现行医院财务评价分析体系中,医院获取现金及等价物与医院实现的利润比较,更具有客观性和稳健性, 主要从以下几个指标分析:

结余现金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净结余

业务收支现金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业务收支结余

它反映医院收益中现金支持比例有多大, 判断收益的现金保障程度。

医疗业务收入现金率=经营现金净流量÷医疗和药品收入

资产现金率=经营现金净流量÷资产总额

揭示医院正常经营活动带来的现金及等价物。

3.1.2资产负债指标。资产负债率是指负债总额和资产总额的比率,它表示在医院资产总额中,有多少资产是通过负债而取得。从经营的角度看,资产负债率过低,说明医院运用外部资金的能力差;而资产负债率过高,说明医院资金不足,依靠欠债维持,偿债风险太大,一般来说该比率在60%~70%比较合理、稳健。

3.2 医院资产运营能力指标

3.2.1存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药品材料支出÷平均存货额

医院存货主要是卫生材料和药品,此指标反映医院存货管理水平,衡量存货库存是否过量, 测定医院存货的变现速度,在保证业务需求下,应尽量减少存货资金占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3.2.2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周转额÷流动资产平均占用额

周转额为医院在报告期内占用一定数量的流动资金所完成的周转任务,一般以实现的业务收入表示。流动资产平均占用额以期初期末流动资产平均占用额,此指标反映流动资产利用效率。

3.3资源利用能力指标

3.3.1百元卫生材料创造医疗收入率。医疗业务收入÷卫生材料耗用额。反映医疗收入中耗用卫生材料情况, 此指标可促使临床部门控制材料成本费用支出。

3.3.2固定资产收益指标率。医院固定资产创造价值能力指标, 反映了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1)每百元固定资产业务收入=业务收入÷固定资产平均净额(业务收入=医疗收入+药品收入+其他收入,下同) 。(2)百元专业设备医疗收入=医疗收入÷专业设备平均额。此指标反映医疗设备利用效率和医疗设备获取收益能力。

3.4盈利能力指标

3.4.1业务收入结余率。(业务收入-业务支出) ÷ 业务收入。反映医院总体盈利能力,还可计算医疗收支节余率、药品收支节余率和其他收支节余率。

3.4.2总资产结余率。业务收支节余÷总资产平均余额。

3.4.3经费自给率。业务收入÷业务支出,此指标不包括财政专项补助支出,表示经常性的平衡能力。经费自给率大于1说明医院经常性收支能够自给;小于1说明医院如果没有政府补助将无法生存。

3.4.4药品综合差价率。指药品进销差价和药品零售价的比率,反映药品将会带给医院多少销售毛利,一般情况下,该指标值应为15%-30%,随着国家医药体制改革,医药分家是必经之路,该指标在医院效益分析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弱化。

4.结束语

总之, 应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 选择合适的财务分析指标, 对医院存在的问题进行恰如其分的分析、判断。在使用医院财务指标进行财务分析时, 应运用分析方法和财务评价指标体系, 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 除利用财务指标比较, 还应利用非财务指标进行综合、全面、动态的对比分析, 以满足管理者的需要, 使医院管理者明确定位, 对医院经营决策及时进行调整, 使医院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徐迅.构建公立医院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J].医院管理,2011,7(129):12

[2]何宏岩.建立非营利医院财务分析体系的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05,(6):52

[3]崔英.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下的医院财务管理体系[J].社区医学杂志,2005,3(7):34-35.

[4]乔淮颖.浅议市场经济下的医院财务管理[J].财贸研究,2005,26(5):127-128

[5]黄少瑜.用财务管理学的理论与方法为提高医院经营绩效发挥作用[J].中国医院管理,2003,23(2):39

篇7

关键词:财务战略;财务管理;战略

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自产生至今,随着环境的要求,不断向着完善与全面的方向转变,己经成为企业管理活动中的核心。而另一方面,战略管理由于其全局性、前瞻性和长远性等优势明显,在理论界和实践中都备受关注,并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和广泛的运用。但是,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真正内涵,其目标、本质、重点是什么,一直存在分歧。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以求抛砖引玉,求教于同仁。

1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内涵

20世纪90年代以前,理论界对财务管理和战略管理的研究一直分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在研究方法、研究范围和研究假设方面有较大的差异。企业战略与财务管理是否可以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抑或两者在本质上根本不相关之类的问题一直没有明确的答案,进而也使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受到局限而无法获得更大的发展。但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面对的竞争更加激烈,由于战略管理思想的先进性,它已逐步向营销、人力资源以及财务等企业的各个职能领域延伸和渗透。因而也就对传统的财务管理系统提出了按照战略管理进行适应性变革的要求。

进入90年代后,学者在财务战略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有益的探索,对财务战略和财务战略管理内涵的解释产生了多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财务战略就是为谋求企业资金均衡、有效的流动和实现企业战略,为增强企业财务竞争优势,在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因素对资金流动影响的基础上,为企业资金流动进行全局性、长期性和创造性的谋划。另外一种观点认为,财务战略是指在企业战略统筹下,以价值分析为基础,以促使企业资金长期均衡、有效的流转和配置为衡量标准,以维持企业长期盈利能力为目的的战略性思维方式和决策活动。还有观点认为,财务战略是对企业总体的长期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财务活动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但目前理论界对究竟什么是

“财务战略”并没有明确和统一的定义,对财务战略管理也缺乏系统的研究。

笔者认为,对财务战略管理的内涵进行正确的界定,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财务战略首先应具备一般战略的优势和特性,即应该是站在战略高度上看财务,着眼于企业长远的发展。它的目标应与企业战略目标一致,通过全面的分析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从而找到自身的优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而制订资源分配和一系列行动的方案,以使企业不仅能够应付不断变化的环境,还能对其产生影响,并能够赢得一个相对于其竞争对手持续的竞争优势。

(2)财务战略必然是围绕资金的运作展开,涉及到融资、投资、股利分配等各项财务活动,即通过对资金从流入、运作到流出制订和实施战略,从而实现资金循环过程中的价值增值。

(3)财务战略管理特别强调企业所处的时代背景,财务战略管理就其本质上是企业与变化着的背景或环境不断对话的过程,背景不同,财务战略管理的观念、理论、方法、范式及其应用都将随之改变。

因此,财务战略管理的内涵可以表述为:如何认识企业外部理财环境,如何认识企业内部理财能力,如何确定目标

和如何实现目标。财务战略管理不是空谈,它必须解决企业现在和未来在理财方面应当怎样做的问题。

2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目标——追求长期盈利能力

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基本内容是与企业战略管理的基本内容直接相关的,其目标应该与企业战略管理的目标相协调一致。

目标是战略制定的首要和关键的问题,从传统的利润最大化,到管理者效用最大化、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市场增加值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等等,各位学者众说不一,这一直都是理论界争论和关注的焦点。

通用汽车公司的创始人阿尔弗莱德.P.斯隆指出:“一个企业的战略性目标是赚取投资收益。如果在较长的时期内企业不能创造满意的收益,它将无法存在。”由此可以看出企业得以生存是一切收益的根本基础。而从长期的角度来看,一个企业能否维持生存取决于其赚取的收入能否补偿其付出的全部成本。如果企业要在维持生存的基础上追求更高层次的增长和发展,就必须使其赚取的收益在补偿其成本时候能够有所剩余,一方面满足利润分配的要求,另一方面补充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事实上这也就是企业存在的本质意义,即要获得长期的盈利能力,为企业所有者及其相关利益群体谋求长期的收益。学者们提出的诸多企业战略的目标从根本上讲都是围绕着追求长期盈利能力这一中心而提出的具体目标要求,而且企业战略目标与财务战略目标也应该是长期协调一致的,因而无论具体战略目标如何制定,追求长期盈利能力都应该是企业财务战略管理不变的总的目标方向。3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本质——建立竞争优势

所谓的竞争优势是指当多个企业处在同一个市场中时,面对类似的顾客群,其中一个企业能够赢得更高的利润率,或者能够赢得潜在更高的利润率时,这个企业就拥有了某种竞争优势。竞争优势应当满足三点要求,即首先必须具有独特性,其次必须能够获得更高的利润率,再次就是必须能够最有效的满足顾客需求。

企业战略实质上是企业管理者在参与竞争的过程中针对一些重大经营问题制定的行动规划。而战略管理就是制定企业的战略目标和计划,并管理、监督计划的实施,还要检验结果的动态过程。如上所述,企业战略的目标方向就是要追求长期的盈利能力,而从竞争优势理论可以看出,只有长期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才能够持续获得比同行业更高的利润率,也就是说具有竞争优势就获得了长期的盈利能力,竞争优势是长期盈利能力的基础和根本。所以,企业战略的本质就在于不断的创造和变革以创造和维持企业的竞争优势。而财务战略与企业战略是协调一致的,这说明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本质也就是建立企业竞争优势,而且是管理、策划企业的资金全面围绕建立企业竞争优势这一中心来运营,完全为建立企业竞争优势服务。

4企业财务战略管理重点——分析战略环境因子

企业的财务战略管理的过程主要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战略分析、战略选择、战略实施以及战略评价。其中,战略分析就是分析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动力,是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第一步,其目的就是为了保证企业在现在和未来始终处于有利地位,对影响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那些关键性因素形成一个概观,它是属于预测分析的范畴,是企业进行战略选择的基础,更是一个“知己知彼”的过程。其分析的全面与否、深入透彻与否,预测的准确与否都将直接影响着企业战略的选择与制定,即影响着企业经营决策的方向。因此,进行财务战略管理的首要重点必然应该是企业的战略分析。

篇8

关键词 利率 准备金政策 商业银行 绩效影响

在我国金融体体系中利率和准备金政策始终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这两项内容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也会带来较为直接的影响。因此,在这一前提下对于利率与准备金政策变动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进行研究和分析就具有极为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利率与准备金政策变动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

利率与准备金政策变动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体现在很多方面,其主要内容包括了盈利能力影响、资产规模影响、资产流动性影响、抗风险能力影响等内容。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利率与准备金政策变动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1)盈利能力影响。盈利能力影响对于银行的影响是最为直接的,当利率和存款准备金政策变更之后,我国商业银行的净利差率也会出现较大程度的浮动,以从2009到2011的数据浮动,那两年受到金融危机余波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整体净利润存在2.47%到2.92%之间浮动,就实际情况来说这种浮动是较大程度的浮动的。并且在部分程度上会导致银行业的盈利能力受到较大的影响和冲击,最终会使得其盈利能力的恢复变得格外漫长。

(2)资产规模影响。资产规模影响对于银行的经营绩效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如果银行的资产规模发生变更则银行能够贷出去的款项也会出现很大程度的变更。虽然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商业银行的总体规模和其绩效之间的比例仍旧是非常良好的,并且其仍旧在不断优化,但是这一进程必然会受到利率变更和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影响和冲击。一般来说如果银行的整体资金规模增加,则银行资金的获利能力大多数情况下回不断增强,则其整体的经营绩效也会上升。因此,利率和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变更将会非常准确地体现了银行的经营效率。

(3)资产流动性影响。利率和存款准备金变更会直接的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流动性产生影响。众所周知对于我国商业银行而言,当其利率和存款准备金制度变更时其整体上升的幅度是比较大的,而存款之外的资金来源往往是银行最不稳定的资金来源,即异变负债在总负债中所占的比重,比值越高,说明银行面临的潜在流动性需求规模较大且不稳定,反之亦然。因此,稳定的利率和存款准备金政策能够促进银行拥有更好地资产流动性,利率过高或者存款准备金比例过高都会影响到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流动性。

(4)抗风险能力影响。抗风险能力是一项隐性的商业银行绩效指标,根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近年来这一指标比较稳定,并且在总体上保持在50%左右,但是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商业银行受到利率政策和准备金政策的影响,则其对于风险的抵抗能力则可能出现非常大的变化。因此,在这一前提下对于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对策进行应用就有着非常高的必要性了。

二、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对策

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对策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这主要体现在优化盈利模式、提升资产流动性、提高贷款质量、完善内控制度等环节。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对策进行了分析:

(1)优化盈利模式。优化盈利模式是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对策的基础和前提。在优化盈利模式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注重更好地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除此之外,在优化盈利模式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工作人员应当注重合理的调整银行的盈利方式并且提高抗利率变动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会直接影响到银行的盈利能力,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会减少银行的主要业务收入。因此,优化盈利模式就能有效地增加商业银行的贷款与存款的利差并且能够在贷款为主的基础上,适当发展中间业务的发展,最终能够提高非利息收入的比重,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绩效水平的有效提升。

(2)提升资产流动性。提升资产流动性对于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对策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提升资产流动性的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应当注重促进金融机构稳健经营、限制货币替代和资本流入和流出,从而能够更好地推进市场结构多元化并且合理的提高资产流动性。除此之外,在提升资产流动性的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应当注重合理的加强商业银行资产和自身的流动性,从而能够更好地抵抗变动的影响。另外,在提升资产流动性的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应当注重大力发展票据贴现、回购业务等货币市场工具,并且增加流动性票据在资产中的比重,从而能够在增强资产的流动性的同时更好地加快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最终能够在此基础上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绩效效率的持续提升。

(3)提高贷款质量。提高贷款质量是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对策的核心内容。在提高贷款质量的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应当注重顺应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并且积极的提高贷款质量。除此之外,在提高贷款质量的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应当注重持续的提高自身的贷款质量,并且我国商业银行应当注重积极顺应这一有利影响,与此同时提高贷款质量,同时更好地减少低质量贷款的发生。另外,在提高贷款质量的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应当注重及时做好贷款减值准备并且降低贷款损失率。同时注重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保证每一笔贷款发放的质量,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可靠性的不断进步。

(4)完善内控制度。完善内控制度是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对策的重中之重。在完善内控制度的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应当注重通过定量的方式对其经营绩效进行评价,并结合存款准备金制度,探究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除此之外,在完善内控制度的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应当注重提升自身的盈利能力、流动性、风险以及清偿力和安全性等不同方面的能力。另外,在完善内控制度的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应当注重合理的防范存款准备金率变动所带来的风险。例如,可以长期建立更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且对于日常资金进行定期分析或定期检查贷款质量以及放贷规模是否合理等工作,最终能够在此基础上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精确性的日益进步。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整体水平的持续提升和金融行业整体水平的持续进步,利率与准备金政策变动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因此我国银行工作人员应当对于利率与准备金政策变动带来的影响有着清晰的了解,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践工作的进行来促进我国银行业整体水平的有效提升。

(作者单位为滁州学院)

[作者简介:孙梦珂(1992―),女,安徽阜阳人,英语专业本科在读。]

参考文献

[1] 柴建.货币政策对M2的动态效应时滞分析及危机效应测算[J].管理工程学报,2012.

[2] 中国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课题组.货币政策对央行资产负债表影响的实证研究[J].海南金融,2011.

[3] 刘居照.货币政策对央行资产负债表影响的实证研究[J].区域金融研究,2011.

[4] 陆晓明.美联储利率政策操作体系的变化趋势及未来走向[J].债券,2014.

篇9

钢铁行业是以从事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等工业生产活动为主的工业行业,包括炼铁业、炼钢业、钢铁加工、铁合金冶炼等细分行业。进入新世纪后的前10年,我国钢铁行业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钢产量持续超常增长。我国钢产量从2000年的1.27亿吨上升到2010年的超过6亿吨,大约增长4倍,我国虽然已是公认的钢铁大国,但并不是钢铁强国。目前,我国钢铁行业进入钢材高消费、低增长的时期。在这种趋势下,钢铁企业的发展模式会有改变,依靠国内投资扩建谋发展的机会较小,钢铁行业将进入一个发展战略调整的新时期,企业重组和走出去发展将成为重点,战略经营管理、战略协调在企业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二、我国钢铁行业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

(一)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具体为:

(1)国内宏观经济环境。2010年,我国的经济发展呈现“稳定”、“转型”两大特征。分季度来看,GDP同比增速分别为11.9%、10.3%、9.6%和9.8%,增幅呈现前高后平的态势,经济整体保持稳定。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5.7%,分季度来看同比增速为19.6%、15.9%、13.5%和13.3%,工业增速稳定在近十年工业平均增长速度的水平上,整体上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810亿元,累计增长达到23.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54.8%,较之往年有所下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54554亿元,比上年增长18.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37.3%,较之往年有所提高;进出口总额为2972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8.7%,净出口对经济贡献由负转正达到7.9%,这说明我国经济结构在转型中趋于合理。由于国家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给予政策性支持,2010年高科技产业增长16.6%,比2009年加快了8.9个百分比。另外,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3%,比3%的控制目标略微高,6月之后CPI持续上涨,11月达到5.1%,12月有所回落。在我国经济两位数增长的环境之下,虽然全年的物价水平略高与国家控制目标,但仍然比较温和。

(2)国际宏观经济运行。2010年,全球经济持续复苏,但各经济体复苏不均衡。主要经济体经济形势是:美国经济复苏出现积极迹象,但前景仍不明朗;欧洲债务危机使欧元区各成员国分化,整体经济复苏困难;日本增长动力减弱,经济发展较疲弱;新兴经济体虽然增长强劲,但是面临资本流入受限制和通货膨胀双重压力。在2011年1月IMF的《全球经济展望》中指出,世界经济的“双速复苏”仍在继续,预计2011年世界经济将增长4.5%,相对2010年10月预测上调了约0.25个百分点。但2012年,清华大学知名经济学家胡鞍钢在点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时称,2011年中国经济增长率达到9.2%,相当于世界增长率的3倍左右。充分说明世界经济运行的不稳定,前景不明朗。

(二)钢铁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从2008年开始,国家颁布与钢铁行业相关政策,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力度不断加强。这些能够促进行业的结构调整,提高行业的集中度,同时规范钢铁行业生产经营。取消部分钢铁产品的出口退税率,限制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产品的出口,鼓励支持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出口,对于优化钢铁行业进出口结构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实施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和“限产令”,促进钢铁行业供需的基本平衡和动态稳定。

(三)钢铁行业社会环境分析 许多钢铁消费者购买刚铁产品是用于生产其他产品,然后再面向最终的市场,所以消费者的消费习惯、环保观念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钢铁行业的发展。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从追求简单的商品数量满足转向对产品质量、档次的高要求。这些变化在要求钢铁行业提供优质的高端产品外,也会促进行业的结构调整,产品的升级换代。另外,随着社会和政府对于环境保护、节约能源的重视,环保节能理念深入人心,作为高能耗、高污染的钢铁行业需要做好转型发展的准备。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品结构,加大高新工艺技术开发研究将成为钢铁行业的发展趋势。

(四)钢铁行业技术环境分析 钢铁行业的技术路线有两大类选择的方向,即短流程和长流程钢铁生产工艺。近年来,短流程在全球范围内发展迅速,但由于受到成本因素的制约,在我国短流程发展明显不足。主要表现为:短流程设备数量逐年减少且主要依靠进口,自主研发明显不够;短流程工艺近几年虽然在缩短冶炼周期、降低操作成本、提高产品附加值、开发技术等方面取得了持续发展,但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尚未摆脱高能耗的困境。长流程是指高炉——转炉——轧钢的生产工艺。由于企业的规模大、生产率高、产品种类也较广,因此在我国主要采用这种流程。近几年,依靠对关键技术装备的引进以及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我国钢铁行业在长流程工程建设和新技术运用上已经达到新的高度。但是,欧、日、韩等国为了巩固其在国际竞争中的主导地位,正在加大科技投入、开发核心技术,以期通过对外输入技术,获得高额利润。

三、我国钢铁行业盈利指标及盈利能力现状

(一)钢铁行业的盈利指标 按照经营方式划分,钢铁行业属于生产经营型行业。生产经营型,其基本特点是围绕产品生产进行经营管理,包括供应、生产、销售各环节的管理及相应的筹资与投资管理。生产经营型企业的管理目标是追求销的衔接及商品的盈利性。在此,不考虑企业的筹资或投资问题,只研究利润与收入或成本之间的比率关系。因此,反映生产经营盈利能力的指标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各种利润额与收入之间的比率,统称收入利润率。该类指标是指企业实现的总利润对同期的销售收入的比率,是用以反映企业获利能力的重要指标。这项指标越高说明企业销售收入获取利润的能力越强。销售收入是指企业销售产品或者提供劳务等取得的收入,包括产品销售收入和其他销售收入。销售收入增加,实现的利润总额也会增加,当降低成本、费用时,企业的销售收入利润率也会增加。另一类是各种利润额与成本之间的比率,统称成本利润率。该类指标反映公司投入产出水平,即所得与所费的比率,体现了增加利润是以降低成本及费用为基础的。这些指标的数值越高,表明生产和销售产品的每一元成本及费用取得的利润越多,劳动耗费的效益越高。另外,销售获现比率是对生产经营盈利能力的补充,反映企业通过销售获取现金的能力,更好地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

(二)钢铁行业盈利能力现状分析 根据总资产、销售收入、净利润、净利润增长率对行业内上市公司进行综合排名,结合钢铁行业特点拟定4个指标的权重。总资产权重赋予40%的权重;销售收入赋予25%的权重;净利润赋予25%的权重;净利润增长率赋予10%的权重。在综合排名中,2010年前三季度钢铁行业上市公司中排名前三的依次是宝钢股份、鞍钢股份和河北钢铁。运用这三家公司进行钢铁行业的盈利能力分析。

(1)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该公司2009年比2008年的营业收入利润率、总收入利润率、销售净利润率、销售息税前利润率均有小幅的提高,表明公司的盈利能力在提升。而2010年反映收入利润率的所有指标均在2009年的基础上获得进一步的提高,并且幅度有加大的趋势,表明该公司的盈利能力稳中提升。

从表2可以看出:该公司的各项成本利润率指标在逐年提高。这进一步说明该企业盈利能力的提高。再看该公司的现金流量指标2009年该公司较2008年的销售获现率下降了0.0163%,而2010年又较2009年下降了0.0007%,表明该公不能及时收回货款,收款工作不得力。需要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

(2)鞍钢股份有限公司。从表3可以看出:该公司2009年的各项收入利润率较2008年都有所下降,该公司的盈利能力明显的下滑。而2010年的各项收入利润率都相应的有所提升。主要原因是2010年上半年,鞍钢的主导产品是热轧板和冷轧板,营业收入占比分别是27.43%和43.14%,冷轧板主营收入占比较2009年底提高8.69个百分点。另外,中厚板的营业收入也较多,占比达到17.28%,较2009年末占比提高2.44个百分点。面临多变的市场形势,鞍钢股份主要通过调整品种、降低能耗等战略措施提升公司盈利水平。

从表4可以看出:该公司2009年的各项成本利润率较2008年都有所下降,进一步说明该公司的盈利能力在2009有所下滑。2010年各项成本利润率较2009年虽然有所提升,但是仍没有恢复到2007年的水平,该公司需要做进一步的努力以提升该公司的盈利能力水平。再看该公司的现金流量指标:2008年该公司的销售获现比率为1.1755%,2009年下降了0.1355%,2010年又在2009年的基础上下降了0.0096%,达到了1.0303%。表明该公司的盈利能力并不强,需要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

(3)河北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从表5可以看出:该公司2009年的各项收入利润率较2008年都有所下降,该公司的盈利能力明显的下滑。而2010年的各项收入利润率都相应的有所提升。主要原因是:是一方面受国内经济企稳回升影响,上半年产品价格同比上涨,另一方面公司进一步深化整合、充分降本增效、优化技术经济指标使公司盈利能力大幅提高。

从表6可以看出:该公司2009年的各项成本利润率较2008年都有所下降,说明该公司的盈利能力在2009有所下滑。2010年各项成本利润率较2009年虽然有所提升,但是上升幅度仍然较小,盈利能力整体来看仍然不高。再看销售获现比率:2007年该公司的销售获现比率为1.1644%,从2008年开始该指标一直处于下降的趋势,且在2008年下降0.0189%以后,2009、2010分别下降0.1765%、0.1733%,在2010年达到0.7959%。该公司的盈利能力明显下降。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的钢铁行业盈利能力明显偏低。据国家商务部统计:从2008年开始,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钢铁行业2008年、2009年的利润总额均以每年减少20%左右的速度在下降,直至2010年才恢复到与2006年基本持平的利润总额。由此可见,我国钢铁行业的发展基础相对薄弱,对外界环境的依赖性较大,尚难以应付大规模的国际形式变化。

四、我国钢铁行业盈利能力偏低原因分析

(一)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 钢铁行业属于顺周期的行业,受宏观经济的影响较大,宏观经济对行业的运行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宏观经济进入稳定增长、结构调整时期,国际经济整体运行态势不明朗,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仍然存在,这势必会对钢铁行业结构转型提出新的挑战。各大钢铁企业在谋求稳定发展的同时,需要顺应国内外整体的经济形势,做出相应的战略调整,在短期来看钢铁行业的盈利能力会受到相应的影响。

(二)生产成本上升 2011年由于受铁矿石价格不断提升的影响,我国的钢铁行业在生产中面临很大的压力。2003-2005年,国内钢铁企业购入铁矿石的价格为每吨1200-1700元人民币之间,但是2010年以后,铁矿石的价格持续升高,现已接近2000元/吨。以国内规模较大的宝钢、鞍钢为例,其2010年的生铁生产成本约为1600元/吨,较2005年上涨了近50%,这是影响钢铁行业其盈利能力的主要原因。成本的上升、钢铁行业市场价格的波动、利润的压缩,让钢铁行业的发展陷入窘境。

(三)产品结构不合理 2010年,我国钢铁行业的产量保持高增长的态势。生铁、粗钢和钢材的产量增速分别达到7.4%、9.3%和14.7%,较之往年虽然有所回落,但是建立在基数较高的基础之上,增速仍显得过快。随着宏观经济的回复,城镇化进程加快、固定资产投资维持在高位,钢铁市场需求预期会增加。由于长时间生产量受限的压抑,再加上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现实,钢铁产品产量会创新高,但是普通建筑用钢材仍然是钢材消费中最主要的一类,对于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钢材产品的需求需要进一步的开发。

(四)进出口结构不合理 从进口结构看,镀层板2010年进口数量达到423.8万吨,同比增长29.01%;电工钢板2010年进口数量为97.61万吨,比2009年增长16.84%;冷轧薄宽带的增速也达到22.63%,表明我国进口以高附加值产品为主。从进口的国家来看,从日本进口的钢材数量最多,约占进口总量的47.29%,其次是韩国,进口数量达到407.86万吨。从进口钢材的平均价格可以看出,从发达国家进口的钢材以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为主,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的主要以初级加工的产品为主。从出口来来看,我国钢材产品2010年出口数量为4244.68万吨,同比增幅达到72.71%,而出口额为366.47亿美元,同比增速为64.21%,说明我国钢材出口的数量虽然有所增加,但是价格有所下降,在对外竞争之中我国仍以打价格战为战略。在出口的产品之中,钢锭、钢坯等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污染的初级产品仍占很大比重,并保持持续增长。

(五)行业集中度偏低 与全球钢铁工业发展相比,我国钢铁工业呈现大产业、小企业的局面,我国约有粗钢生产企业近500家,生铁生产企业1000家左右,钢材生产企业接近2500家,钢铁产业效率低下,集中度相对较低。这样就导致钢铁行业的资源不能得到统一的调配,在对外竞争中面对强大的原材料运作集团,我国钢铁行业处于不利地位。钢铁行业集中度偏低的现状导致我国原材料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与人,而且在面对国际形势变化时集体应对能力不足。

五、我国钢铁行业盈利能力提升对策

(一)宏观政策支持 钢铁工业是实现工业化的支撑产业,在提高钢铁行业集中度的过程中,国企是主体。但是从近几年钢铁行业的发展来看,钢铁行业合并重组过程中遇到的阻力不小,效果并不好。国有企业之间的合并重组,停留在简单的数量叠加水平,不能从整体结构方面实现钢铁行业质的提升。这就需要政府加大政策的执行力度,在国有企业内部引入责任机制,使国有钢铁企业的管理者有危机意识,积极主动的进行企业的兼并和重组。另外,国家应当加大对于钢铁行业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提高钢铁行业的科技水平,促进钢铁行业的转型发展。

(二)提高行业的集中度 钢铁行业是典型的规模化生产行业,规模化发展不论是对企业还是对行业,以及对国家的产业布局来说,都是具有积极效应的。根据目前我国钢铁行业的企业发展趋势,大力推进兼并重组,提高行业的集中度水平是钢铁行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在提高集中化的过程中,需要坚持以企业行业为主,减少各级政府部门的行政干预。大力支持以特大型企业集团为核心,实施广泛的现有企业联合重组,充分发挥大企业、大集团的综合优势。同时做到个整合单位优势互补,提高整合的质量和效果。整合单位在整合过程中要着力完善自身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机制,充分发挥规模化、一体化的经营优势,提高整合的质量和效果。

(三)优化产品结构 钢铁企业要充分利用钢材市场价格上涨的有利时机,加大品种结构调整力度。落实科研项目,提升技术创新和自主研发能力。通过深化产学研合作,聚集人才优势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开发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着力突破钢铁行业转型和升级的关键技术。顺应钢铁行业国家政策要求,通过加强能源管理,深入对标挖潜,开展系统优化,努力降低各工序能耗。大力开展绿色钢铁、低碳冶金技术的技术创新和技术升级,形成自主知识产权,适应未来国际市场竞争需要。加大直供企业和战略品种的开发力度,实施研产销一体化功能,提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的比例。加快调整产品结构,推动经营由生产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

(四)优化进出口结构 针对目前我国钢铁产品的进出口状况,各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条件,积极开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出口产品。各大钢铁企业在进出口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合作,尽量的避免因自身的冲突导致在对外交往中自相残杀。另外,国家在优化进出口结构方面的政策要加强执行的力度,规范钢铁行业的经营。鉴于国外钢铁行业在贸易中提出的高要求,应当积极地对自身进行检讨,提高钢铁产品的质量,确保在国际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而不是单靠低廉的价格取胜。

(五)提高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 钢铁行业的管理费用是第一大费用。从2010年钢铁行业三费的变化情况来看,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的增速同比有所提高,但都低于销售收入的增长速度。钢铁行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有所改善,但是费用利润率仍需进一步提升。另外,各大钢铁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欠缺,以增加应收账款的方式提高企业总资产水平的发展方式在长期来看将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企业需要加强对于应收账款的管理,及时将应收账款变现,以提高企业自身抵御风险的水平及盈利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绪坤:《我国钢铁行业上市公司利润评价分析》,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篇10

【关键词】 大卖场; 盈利模式; 产业链绩效

一、引言

1995年,家乐福进入中国大陆,把大卖场模式也带入了中国。大卖场模式在当时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在价格定位上,采取了严格按商品的品种分别定价的方法,大卖场一般的价格政策和价格形象是:最优的品质、最优的价格。以自己加工的商品为第二利润源;合理组织供应商和商品配送以获取第三利润源;出租场地给商品品质相关联和互补的供应商,以降低经营成本。大卖场凭借其庞大的体积、一站式的购物环境、精细的产品分类、超低的价格以及旺盛的人气,无论是从营业面积、商品数量、销售额抑或影响力而言,都成为零售业态中的重要力量。家乐福最早将大卖场概念引进中国,开创了全新的大卖场商业模式。后来的国美、苏宁等大卖场模式也都或多或少借鉴了这一模式。但是一些大卖场兼并联盟,垄断销售终端,逼生产商降价让利,操控市场价格,有可能使制造企业变成卖场的厂房。大卖场和生产商之间的矛盾在很多行业显现,比如格力电器退出大卖场,卡夫与世纪联华,以及康师傅与家乐福的矛盾等。这凸显了产业链上下游纵向关系、绩效情况、整合与优化的动力机制等因素对大型大卖场盈利模式的生成和演变有着重要的影响,大型大卖场贱买贵卖、通道费、租金、常规商业功能发挥等不同盈利模式与产业链的绩效之间也有较强的关联,但对于这种相互影响的关系的关联程度,学界一直缺乏有效的度量方法和尝试。这种缺乏容易造成对大型大卖场盈利模式和产业链运行中存在问题的危害认识不足,从而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因此,探讨大型大卖场盈利模式究竟如何或从多大程度上影响产业链绩效,成为我们认识二者之间的关联,从而促进大型大卖场盈利模式优化和产业链绩效提升所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

然而,传统分析理论一般仅重视从生产者视角探讨制造业产业链绩效,提出诸如资金投入因素、人力资本因素、创新研发因素、企业流动性因素(市场势力因素)、工资水平、金融环境、分工因素、所有制因素等分析制造业产业链绩效的框架。这种分析框架较为全面地分析了产业链绩效提升的影响因素,但是,随着流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跃升,流通产业的影响力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特别是大卖场所具有的生产服务业和消费服务业双重属性,既可以引导生产,又可以促进消费,成为促进产业链绩效提升,优化产业结构,从而提升经济绩效的重要战略因素。因此,分析制造业产业链绩效的影响因素可以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流通方面的因素,从本研究来看,主要是零售方面的因素;二是制造方面的因素。因此,本研究拟从这两个方面搭建研究框架。

在此框架下,通过研究发现,大卖场盈利模式与产业链绩效相互关联的作用机理并非是简单的直接关联,其相互作用的影响是由大卖场和零售产业多重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比如大卖场盈利模式、零售规模、零售绩效和大卖场分工水平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

二、理论分析

理论研究表明,大型大卖场盈利模式优化是由分工深化、顾客价值和信息技术所推动的,其提升产业链绩效的表现主要体现在服务中间需求增长与分工深化提升专业化效率,顾客价值创新催生更好的服务满足和产业链报酬递增,零售服务创新与信息化交易平台网络建设导致交易费用降低等方面。而大型大卖场盈利模式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测量:

一是零售的盈利能力和水平。大型大卖场的盈利能力是反映其纵向约束能力的重要指标。大型大卖场盈利能力的增强有助于大型大卖场对制造业产业链实施更强的纵向约束和控制,从而有更大空间提供更多的零售服务以改善产业链绩效(Lariviere and Padmanabhan,1997;Desai,2000;徐从才、丁宁,2008)。在现实中,大型大卖场盈利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即商业毛利率、成本利润率和销售利润率,分别从不同角度考察大卖场的盈利能力。

二是大卖场的产业组织与规模。零售产业集中度与规模情况也是影响零售市场势力的重要因素,是增强大卖场议价能力的重要指针。零售市场集中度与规模的上升可以有效促进大型大卖场集中资本,从而实现规模报酬递增,降低流通成本,从而有利于产业链整体成本降低,产业链绩效提升(Bloom,2000;Rao,A.and H. Mahi,2003)。但是,如果缺乏有效政府管制,大卖场一家独大,会形成市场优势地位,会导致部分大卖场滥用市场地位,从而导致制造商利润受到挤压,零供危机凸显,从而降低产业链条整体优化能力,限制了产业链绩效的提升。

三是大卖场专业化分工水平。大卖场专业化分工程度的不断深化,促进了零售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促进市场扩张,产生了规模报酬递增的收益,同时降低制度安排的交易成本,扩大了零售企业盈利的增长点;与此同时,对零售生产效率的提高和成本节约也促使整个产业链的绩效提升和成本节约,并通过迂回生产链条,促进采购、物流、销售、管理、财务、信息、售后等专业化功能细分,实现产业链绩效的优化。

四是零售的服务创新角度。大型大卖场专业化分工水平提升、顾客导向的价值链延伸、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和标准化平台的构建等服务和价值创新,对于促使大型零售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节约交易成本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具体的产业形态上,大卖场服务创新主要表现为经营业态的创新。在零售市场集中度较高的市场环境中,在分工深化、信息技术和消费需求的作用下,大型大卖场在业态选择上广泛采取连锁经营方式,实现效益提升和市场扩大,进一步提升大型大卖场市场势力和盈利能力,并促进产业链绩效的优化。因此,我们可以从连锁经营程度角度测量大型大卖场盈利模式对产业链绩效的影响。

三、大卖场盈利模式对产业链绩效的影响

(一)大卖场盈利能力的提高将提升制造商的劳动生产率

事实上,大型大卖场盈利能力的提升是包括零售环节在内的整个产业链绩效提升的一个表现;同时,大型大卖场盈利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显著提高大型零售商市场势力和纵向约束能力,促进大卖场之间的竞争和优胜劣汰,从而提升产业链的绩效;更进一步,大型零售盈利能力的提升有助于优化大卖场盈利模式,为制造业产业链提供生产者服务,通过提升生产者服务绩效促进制造业和零售业融合及整体绩效的提升与优化。

(二)大卖场规模和组织化程度提高将提升制造商的劳动生产率

大卖场规模和组织化程度提升是大卖场市场势力提高的集中体现,市场势力的提升有利于大卖场壮大资本规模,形成技术和人员等要素优势,并重新组合服务价值链形势,促进顾客价值链延伸,提升规模报酬递增效应。虽然也会存在零售商滥用市场势力造成产业链绩效损失的情况,但此处不妨假设在大卖场市场势力管制合理的情况下,大卖场规模扩大的积极效应。

(三)大型大卖场分工优势越明显,对产业链绩效提升的作用越大

大型大卖场分工深化沿着三条路径提升产业链绩效:一是促进分工深化,促进大卖场自身销售迂回链条效率提升,提升规模报酬递增效应,促进产业链绩效提升;二是通过提供生产者服务,包括物流、信息、研发等服务和引导,促进制造商通过服务外包,将自身资源集中于企业价值链核心环节,从而提升劳动生产率,优化产业链绩效;三是通过大卖场与制造商之间的分工融合,刺激市场中服务中间需求增长与制造商服务外移,进而提升制造商和大卖场各自的专业化效率,产生积极的产业链绩效提升效应,提高制造商的劳动生产率。但是,由于大型大卖场分工迂回特征,其分工深化程度与制造商分工深化程度及产业链上下游分工程度如果不匹配,有可能导致产业链绩效的下降。

(四)连锁经营程度的增强有利于提高制造商的劳动生产率

连锁经营的程度是衡量大型大卖场市场势力和盈利模式的重要指标,因为连锁经营等现代经营方式的创新有利于大卖场发挥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综合效应,优化盈利模式,提升市场势力,并进一步实施区域市场扩张,迂回提升产业链绩效。连锁经营也是大卖场服务创新的重要方式,主要由连锁经营门店数、连锁经营面积、统一配送和自有配送额等指标衡量,其规模和比重的扩大有助于实现产销间的紧密衔接,建立统一的销售运转平台,从而使大型大卖场通过连锁经营的服务创新与标准化交易平台建设降低交易费用,提升整个产业链绩效。

(五)大型大卖场盈利模式促进产业链绩效提升效应在不同区域和不同行业有一定的差异性

在市场化程度高的区域,大型大卖场盈利模式促进产业链绩效提升效应越明显。由于大卖场的社会分工程度、连锁经营水平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各地区之间资源禀赋、市场化程度和制度环境的差异,导致大型大卖场盈利模式发挥产业链绩效提升作用效果的差异。这其中,市场化进程的影响是比较显著的,它涉及到产品与要素市场的改革和各种市场法律法规的执行。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区域,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化改革较为深入,大型大卖场的分工专业化与连锁经营优势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市场化较高的区域,法制契约的执行程度和政府对于市场的管制较为规范,也有利于减少行业不规范和寻租行为的发生。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含义

从大卖场视角研究制造业结构调整、产业链绩效影响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对于大型大卖场盈利模式影响产业链绩效的具体研究则不多见。本文研究了一个综合零售与制造因素的产业链绩效影响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大型大卖场因素和制造业因素对产业链绩效的影响都较为显著。其中,大型大卖场盈利模式优化和能力提升对产业链绩效提升作用显著。同时可以借助提升为制造商提供生产者服务绩效促进制造业和零售业融合及整体绩效的提升与优化。但是,限于数据的缺乏,本文没有对细分行业及外资进入对产业链绩效影响进行深入比较研究和分析,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

从政策含义来看,正是由于大型大卖场盈利模式、分工深化、零售规模与组织化程度、零售效率和零售业态先进性等因素对产业链绩效提升的作用非常明显,因此,迫切需要利用零售盈利模式转型、分工深化,通过规模化与组织化提升效率和业态先进性等促进产业链绩效提升。

【参考文献】

[1] Lariviere,Martin,A.,and V.Padmanabhan,Slotting Allowances and New Product Introduction[J].Marketing Science,1997,19(2):112-128.

[2] Desai,P.,Multiple Messages to Retain Retailers:Signaling New Product Demand[J].Marketing Science,2000,

19(4):81-89.

[3] 徐从才,丁宁.服务制造业互动发展的价值链创新与绩效――基于大型大卖场纵向约束与供应链流程再造的分析[J].管理世界,2008(8):77-86.

[4] Bloom,Paul N.,and Perry,Vanessa. G.,Retailer power and supplier welfare:The Case of Wal-Mart[J].Journal of Retailing,2001,77(2):379-396.

[5] Rao,A. and H. Mahi,The Price of Launching a New Product:Empirical Evidence on Factors Affecting the Relative Magnitude of Slotting Allowances[J].Marketing Science,2003,

22(2):4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