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工程的内容范文

时间:2024-02-29 18:06: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基础工程的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基础工程的内容

篇1

关键词 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NSDI);基础测绘设施项目;单位工程;传输网络体系;生产技术体系;管理服务技术体系

1 概述

国家基础测绘设施是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NSDI)的主要组成和基础。当前正在实施的国家基础测绘设施项目,其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建成由航空航天遥感数据处理系统、基础地理信息管理服务技术体系、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生产技术体系和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数据传输网络所组成的基础地理信息获取与处理、存储与管理、分发服务与应用的产业基础设施。国家基础测绘设施的建设和逐步完善对NSDI和"数字中国"的建设起重要的推进作用。

广西基础测绘设施项目(简称"广西单位工程")为国家基础测绘设施项目的A类子项目。项目即将正式启动,并以两年时间完成其主要的建设工作。该项目对广西基础测绘技术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整体推进广西测绘的技术进步等方面均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广西单位工程的内容,主要包括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生产技术体系、基础地理信息管理服务技术体系和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数据传输网络。研究项目各体系的具体构成,提出项目建设目标和总体方案,将为其具体化和实施方案的科学化提供保证。

2 单位工程的目标及构成

信息技术、数字测绘技术的发展和实施"数字中国"战略的需要,提出了构建新型基础测绘技术体系的迫切需要。广西单位工程应以基础测绘更新周期、应用目标等具体需求为牵引,以先进的数字测绘、空间数据库与GIS及网络的理论和技术方法为驱动,促进基础测绘产品结构由单一的模拟产品向4D及其复合产品组织结构,从而整体推进基础测绘技术水平提高和生产组织体系优化。因此,广西单位工程建设的目标应是:建成广西基础地理信息获取与处理、存储与管理、分发服务与应用开发的产业体系,构筑"数字广西"空间基础框架,为经济建设和西部大开发提供及时可靠的测绘保障。

与其内容相应,广西单位工程的构成包括:(1)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传输网络;(2)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生产技术体系;(3)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管理服务技术体系。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传输网络的设计目标是:数据快速传输;与NSDI、广西党政机关网互联;Internet接入和测绘业务信息化管理的载体。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生产技术体系建设的设计目标是:(1)规模化4D数据及4D数据、遥感影像图复合产品的生产;(2)利用航空航天遥感影像进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更新;(3)航空、航天遥感数字影像产品应用开发;(4)通过IS09000质量体现认证数字产品生产过程质量控制体系。

基础地理信息管理服务技术体系的设计目标是:(1)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库、管理、更新、维护;(2)数字、模拟产品生产、应用系统开发;(3)基于网络或传统模式的数据查询和数据分发服务;(4)与广西党政机关网络互联高速网,以便自治区领导或有关部门可实时获取各类现势地理信息资料。

3 单位工程设计依据的技术指标

3.1 数据生产和存储的技术指标

广西区(省)级基础测绘的主要为:三、四等控制和C、D级GPS网,1:1万基本图4D产品的生产、建库与更新。广西单位工程的数据生产、数据管理技术体系应具备规模化的数据采集、更新和存储能力。根据广西基础测绘更新周期、设备选型、技术指标和台套数等,可测算广西单位工程的数据生产、存储、传输能力应达到的设计指标如表1。顾及广西测绘局的总体生产规模和管理模式,存储系统设计存储能力应达到TB级。 注:生产过程数据交换量认为是存储量的5倍

3.2 产品类型与数据库种类

广西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主要产品类型与数据量见表2。

单位工程的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主要包括下列基本数据库:

(1) 矢量数据库;(2) 地名数据库;(3) 数字栅格地图数据库;(4) 数字高程模型库;

篇2

【论文关键词】工作过程 任务 教学内容

【论文摘 要】《计算机应用基础》发展到今天,其改革、发展、创新可谓是百花争艳、百鸟争鸣,但其改革和发展的实质,不外乎“面向人才培养”和“基于工作过程”。本文是作者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在基于工作过程的基础上,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内容进行的设计。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内容着重介绍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技能,并兼顾办公应用软件的使用,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奠定基础。

按照传统教学,教师讲学生听,或者,教师演示之后学生练习;而高职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计算机的水平参差不齐,给教学带来了很大 困难,而且教学效果不好。

近年来,全国各高职院校都在进行课程改革,我院也在不遗余力的对各专业的各门课程进行革新。本人长期从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在基于工作过程的思路下,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设计。

1 课程设计理念

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 。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内容是来自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在各行各业基层直接参与组织、实施、保障生产(流通或服务等),为社会直接提供物质产品或各种服务并“承担具有高度技术性和负责性工作”(引自《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的技术人员或经营管理人员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公共课,是学生将来工作和生活的工具,为学生达到高职的目标奠定基础。也就是说,课程要为不同的科类和专业服务。因此,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开发与建设的过程中,首先要了解社会岗位群对计算机应用的要求和特点,其次要分析学生的特点,从两个方面来整合,从而重新设计学习内容。

基于大量的研究调查,笔者认为本课程开发的理念应体现以下三个特性:

1.1 职业性:通过对各就业单位工作岗位需求、本校各专业学生培养方案、毕业生追踪调查、在校生学习需求等进行了调查与研究,我们分析了各职业群对计算机应用的需求。通过分析和总结,我们认为以职业岗位的应用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职业性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之中,是本课程的基本特性。

1.2 开放性:计算机是现代人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的必备工具,而且各职业岗位对计算机应用的要求不同,同时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更新速度非常快。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局限于当前的应用,而要着眼于未来的发展,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对专业负责人和职业岗位人的调研,来充分考虑它对学习能力的培养,以体现它的开放性。

1.3 实践性:本课程的开发要充分考虑教师和学生,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认真调研,怎样方便学生学、教师教,就采取怎样的方式,并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间特别重视实践操作。

2 工作过程分析

高职非计算机专业涉及到不同的科类和专业,不同类型的学校有不同应用需求的专业。本文以笔者近年来所教授的不同专业(包括医学、文秘、办公自动化、农业、外语等)为分析对象,在社会岗位群中进行了大量的走访和调查,了解和明确了部分岗位对计算机应用的需要。

2.1 文秘人员:文秘人员的主要职责是起草文件,同时需要对单位的材料进行整理。这要求他们要有较好的文字及表格的处理能力,对文件进行分类管理。

2.2 企划人员:企划人员包括市场营销、广告设计、产品分析等人员。他们要写分析报告、写产品说明、制作广告宣传册,甚至做与财务相关报表,还有可能向客户介绍产品。这要求他们除了有文字处理能力之外,还要有一定的电子表格的处理能力和演示文稿的应用能力。

2.3 中小学教师:每年的学年工作计划,每学期的工作计划,成绩分析,学期、学年工作总结,备课等。中小学教师需要具备文字处理能力、电子表格处理能力和简单课件的制作能力。

2.4 外语工作人员:外语工作人员主要工作是对话翻译和文字翻译。文字翻译是完全的字表处理,而语言翻译又需要作备忘录,同样也要有字表处理能力。

2.5 农业干部:我院承担了一村一名大学生的培养任务。农业干部除了要掌握农业的相关知识外,还担任着国家政策宣传、基层管理、基层数据汇总及上报等任务。使用计算机、字表处理、电子表格和演示文稿是他们必不可少的能力。

2.6 医护人员:按国家卫生局规定,医护人员应当具有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水平。他们主要是病历及药方的整理、药品管理、财务管理、医疗保健讲座等工作。对计算机文件的管理、字表的处理、电子表格、演示文稿是他们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学级相关知识的基础。

综合以上社会岗位群对计算机应用的需要,并与我院相关教学研究室主任进行讨论,笔者认为,计算机应用的工作过程分为6个情境,分别是计算机基本应用、文字处理、图表处理、数据的分析、网络的应用、计算机演示。通过以上情境,培养学生用计算机处理日常事务能力,培养学生基本的信息处理能力及信息素养。

3 课程内容设计

根据工作过程分析出的6个情境,并与我院选择的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 进行反复的对比和推敲,我们认为内容设计应当从Windows基本应用、Internet的应用、Word、Excel、PowerPoint五个方面入手。

针对这五个方面,再结合职业岗位的需要和现实工作中的实际应用,我们将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拆分和解构,再按任务进行整合,设计出了十个任务。

3.1 Windows XP的基本应用:我们发给学生一个压缩文件,在教师机上建了一个共享文件夹。要求学生完成以下任务:(1)用“画图”软件制作“树型结构图”;用“记事本”做“自我介绍”;(2)解压教师给的文件;下载“PDF阅读器”并安装,打开所给的PDF文件,截图生成新的文件;(3)通过映射网络驱动器,获取教师机共享中的文件;(4)建立“文档”、“图片”和“电子表格”三个文件夹,将解压后的文件和自己做的文件按类型分类管理;(5)将三个文件夹压缩到一个文件中;(6)给老师发电子邮件,以压缩文件作为附件。

知识点主要包括文件的分类管理、Windows的基本操作、Windows组件应用、网络磁盘影射、压缩软件、电子邮件等。本任务来源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基本应用情境。

3.2 图文混排:这是一个开放式任务,学生自行选择文字录入到Word之中,并插入相关的对象(如图片、音乐、表格等),各个对象均要求进行格式化设置,添加文档的背景及艺术边框。要求录入中不能出现空格和空行,整个文档要占满1至2个A4页面,整体布局美观大方。

知识点主要包括文字的编辑和排版、对象的插入和设置等。任务来源于工作过程的文字处理情境,是各职业岗位的基本要求。

3.3 求职简历:此任务的目的是表格处理,要求文档有四页,包括封面、自荐书、个人简历和学业成绩,其中,后三页均为表格形式。这是学生步入职场的必经之路,对应工作过程的表格处理情境,是学生真实的第一个工作任务。

3.4 电子小报:这是Word的高级应用,要求学生完成以下任务:(1)了解报纸的编排方法;(2)为小报的内容进行布局草图设计;(3)准备文字、图片等素材;(4)完成小报的录入与排版任务。

任务的要求是:(1)要有四个不同的主题,相关内容各自占满一个页面(A4页面),按报纸的形式打印;(2)必须用适当的对象(如艺术字、图片、文本框、表格等)对栏目进行修饰;(3)对一般的栏目均应进行分栏处理;对合适的栏目设置首字下沉;(4)设置不同的页眉和页脚,每版的页眉左端为本版主题,右端标明版数;单数版页脚为班级名,双数版页脚为学生姓名;(5)整个小报的版面应当美观大方。 转贴于

知识点主要包括文字的排版、图片的处理、文本框的应用、自选图形的应用、对象叠放层次的设置等。任务对学生今后在广告宣传册、海报、节目单等的制作会有很大帮助。

3.5 长文档排版:这是Word的又一高级应用,学生对给定的文档完成以下操作:(1)为素材文档改名;(2)进行页面设置;(3)设置文档属性;(4)使用合适的样式;(5)自动生成目录;(6)插入分节符;(7)设置页眉、页脚;(8)添加文档的脚注或尾注。任务要完全达到学院毕业论文的排版要求。

知识点主要是应用样式,页眉和页脚、文档属性、目录、域等。任务来源于学生毕业的最后一项学习任务,既毕业论文排版。

3.6 成绩单:使用Word表格和Excel表格制作信封和成绩单,这是一项特殊功能,称为邮件合并。

其知识点就是邮件合并,但要求使用不同的数据源来完成指定任务。任务对将来学生制作批量请柬、成批明信片的打印、大批量的邮件处理等会有很大的帮助。

3.7 成绩表:任务模拟了教师的成绩汇总过程,要求学生在同一个Excel工作簿中建立5张表,第1张为成绩册,2至5张分别是四门不同科目的成绩。各科成绩均由平时成绩、作业成绩、考试成绩组成,均要求按比例计算总成绩;成绩册中的成绩均引用科目成绩的总成绩;成绩册中的成绩要进行总计、平均和排名等计算;分科目统计不同成绩段的人数;用统计的结果制作各科成绩的人数比例图表。

知识点包括数据输入、数据排序、公式应用、数据引用、简单函数应用、图表等。这个任务来源于工作过程的图表处理,是电子表格的基本应用。

3.8 销售数据分析:任务来源于一个电脑销售公司,公司有四个分店,主要销售组装电脑,每个月都进行产品分析、店员销售分析,以确定下个月的进货方向和店员的奖励。给予学生一个Excel工作薄,内含三个表(配件价格、职工、销售记录),让学生先在配件价格表中定义数据区域,再用定义的数据区域填充销售记录表中的相关列,并进行相应计算;为职工表设置有效性规则,使性别中只能填入男或者女;将销售记录表复制三份,分别改名为“各店销售汇总”、“配件销售汇总”、“职员销售汇总”,按各自的要求进行汇总;用“数据透视表”分析各店各职工销售情况;制作自定义图表。

知识点包括数据有效性设置、数据区域的引用、数据表的复制、分类汇总、数据分析等。

3.9 自测题的制作:该任务来源于中学教师的无纸化考试,用Excel制作一份自测题试卷。

知识点包括函数应用、数据的隐藏、控件设置、工作表的保护等。

3.10 演示文稿制作:这是一个开放式任务,学生可自由选择主题,如:一个风景区的简介,一位人物的生平介绍,一项产品的展示等等。任务要求为:(1)演示文稿至少包含8张幻灯片,其中第1张为标题幻灯片,第二张为全部演示文稿的内容提要;(2)幻灯片要包含文字、图片、声音、动画或视频等几类对象中至少3类;(3)有基本一致的外观风格;(4)除第1张幻灯片外,其余幻灯片要有固定的徽标;(5)第1张幻灯片要与其他幻灯片有异,标题文字用艺术字;(6)每张幻灯片均要有切换效果;(7)各对象都要有自定义动画效果;(8)在第2张幻灯片中设置超链接,当单击某标题时即切换到相对应的幻灯片;超链接的配色方案为单击前为“黑色”,单击后为“红色”;(9)在第3张及以后的幻灯片中设置动作按钮,当单击时返回内容提要幻灯片;(10)在第2张幻灯片上设置动作按钮,单击它结束放映。

任务来源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演示情境。由现实中,公司的演讲、产品的介绍、医疗保键知识讲座、教师的课件等总结、概括而来。

任务1为Windows方面内容,任务2至6为Word方面内容,任务7至9为Excel方面内容,任务10为PowerPoint方面内容,所有任务以Internet的应用为主线,通过网络提交作业,各任务均与Internet的应用相关联,从而体现了五个方面,6大情境。

上述任务是按教材顺序,按职业岗位需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全部为实战,全部来源于现实,使学生在校即感受到职场的需求。这样的课程内容设计符合实际工作任务要求和真实工作过程,且能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难度梯度,符合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点。

参考文献

[1] 姜金鑫.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性课程构建[J].职教通讯,2008,(5),11

篇3

关键词:基础工业工程;微课;建设思路

一、引言

当前,人们对微课的认知程度越来越高,微课作为现代教育的一种新手段已经涵盖了教育的各个层面。高等教育层次方面微课发展较为迅猛的是职业类院校,无论是对微课的理解、制作方面,还是在实际应用方面都走在了前列。对于高校的专业课程来说,微课可以作为传统课堂讲授的有益补充。基础工业工程作为工业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它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并在实际中灵活应用。为了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结合微课教学时间短、内容较少、主题突出等特征,笔者特选择其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微课的建设,以作为正常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二、基础工业工程课程的特点

基础工业工程是工业工程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之一,具有专业技术特色显著、实践性强,各知识点之间联系密切、课程涉及的基础性内容宽广、知识点之间共性与个性融一体以及课程的内容具有发展性等诸多特点。(一)专业技术特色显著基础工业工程的核心内容是工作研究,其又可以分为方法研究和作业测定两大部分,这两部分内容又各有自己特定的技术方法。方法研究部分主要分为程序分析、作业分析和动作分析,各部分内容又由粗到细,由宏观到微观地形成一个过程,有相应的技术工具分别予以实现。作业测定方面则又分为直接测定法和间接测定法等内容,直接测定法主要是秒表测时法和工作抽样法,间接测定法则包括预定动作时间标准法和标准资料法。而上述的方法研究以及作业测定的技术方法都是基础工业工程特有的内容。(二)实践性强基础工业工程又称为经典工业工程,它最初是由生产实践经科学化、标准化后得到的,因而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时不能仅仅学习理论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方能真正掌握基础工业工程的实质。鉴于基础工业工程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在正常的课堂讲授过程中就需要结合教学进程及时地进行实际训练。(三)各知识点之间联系密切基础工业工程课程各个知识点之间联系比较紧密。比如,方法研究和作业测定两大内容,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一般是在良好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作业测定才有意义。又如方法研究中程序分析部分的工艺程序分析和流程程序分析,前者是对整个生产过程的概略分析,后者则是对一道工序或一个零部件的较为详细的分析。(四)涉及的基础性课程内容宽广基础工业工程课程的基础比较宽广,进行基础工业工程课程的学习时就需要人因工程、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数学、物理学以及一些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具有这些广泛的先导性知识是学好基础工业工程的良好保障。(五)共性与个性融为一体基础工业工程课程中的许多内容之间具有共性与个性互融的特点。如工艺程序分析和流程程序分析所采用的分析符号、设问技巧以及改善的基本原则是相同的,只是后者更加深入和细致。再比如,程序分析、操作分析以及动作分析的共同点是优化作业、操作或动作,但各自的侧重点不同。(六)课程内容的发展性基础工业工程课程自产生以来已经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并且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及需要,其内容也在相应地发展。

三、基础工业工程微课的建设思路

对基础工业工程进行微课建设可以改变传统正常课堂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不完善等方面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该门课程的微课建设。(一)做好微课知识点的精选针对基础工业工程课程的上述不同特点,结合微课及传统课堂授课各自的优缺点来选择适宜用微课表达的知识点。具体到该门课程来说基本的概念、定义以及需要重点掌握的原理、技巧和方法均是基础工业工程微课需要选择的知识点。(二)选择适当的表现方式微课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在实际应用中要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加以选用。针对基础工业工程这门课程来说,主要采用的是幻灯片讲解式的微课,其特点是操作起来简单,如果经过精心的设计和制作能获得良好的效果。但是对于一些比较难理解的概念,如果教材上的讲解也不够清晰时则需要采用创新的表现形式,如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实例展现等方法来表现相关的知识点。(三)微课素材的精心组织设计既然选择了相关的知识点,那么接下来就是针对不同的知识点,结合众多的素材进行精心组织,从而使相关的知识点能够更好地呈现出来。具体来说微课素材的组织包括片头素材的选择和设计,知识点之间图像、图片的选择和设计以及单个知识点呈现的逻辑关系等方面的内容。(四)微课推广平台的选择微课制作完成后,还有最重要的一个步骤是推广和应用。根据微课使用范围的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推广平台,如各大视频网站或者网盘等。而对于仅用于满足本校学生使用的微课,可以选择学校内部的网站予以推广。笔者选择了学校的教务系统Sakai(赛课)平台进行推广应用。(五)微课应用效果的评估与改进微课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在微课的使用过程中,要随时跟踪其使用及反馈情况,根据反馈的信息对相关的知识点和内容进行更新和优化,确保微课的应用效果。如在每个微课视频之后设置针对该微课知识点的思考题以帮助使用者进一步巩固学习到的知识点,同时还需要定期组织就生产实际中出现的问题结合本门课程进行讨论,以激发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热情和兴趣。

四、结束语

以上只是对基础工业工程微课建设的初步尝试,根据微课的特点以及该门课程的较强的实践性的特征,可以考虑将工业工程实验内容的操作步骤和方法以及课程设计等实验实践方面的内容以微课的方式进行呈现。随着对微课教育理念及相关技术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可以在已有微课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对该门课程相关的知识点采用更高层次、更加深入、更加形象的表现手段进行呈现,以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吴佳.探究微课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6,(2).

篇4

关键词:基础工程;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基础工程是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港口工程、建筑、交通工程等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它系统地介绍了土木工程地基与基础的有关设计理论、计算方法和施工要点。该课程的内容涉及其他学科较多,因而要求有较广泛的先修知识,如工程地质、土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结构设计原理和房屋构造等。为了构建一个面向21世纪、适应高等工程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需要的实践教学体系,我们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时少,内容多

基础工程课程具有内容多而杂、经验公式多、理论不完善、实践内容多等特点。在“大土木”宽口径的培养模式下,各高校通常会对专业基础课的课时进行压缩。而基础工程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就笔者所在的学校来讲,已由原来的32学时压缩为28学时。为了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除了教授最基本的设计理论知识教学外,还要对不断涌现出的有关基础工程方面的新技术、新方法,作以教学内容的补充,这无疑形成了教学学时压缩与教学内容扩充之间的矛盾。

2.教材内容的更新与学科发展相比滞后

近年来,我国建设了超高层建筑、特大型桥梁等众多国际一流工程,新技术发展迅猛,新科技、新理论不断涌现。而教材内容远远滞后于工程实践行业的发展,也无法反映出基础工程这个领域科技日新月异的变化。如《建筑桩基技术规范》最新版本为08版,而教材的内容还是依据94版规范给出的,明显陈旧。

3.涉及相关课程内容多

由于专业课程学时的减少,不少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不够扎实,而且本门课程涉及的相关其它课程知识又比较多,例如土力学、结构力学、材料力学等,许多学生难以适应。此外,有的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时,一些相关的专业课知识甚至还没有接触过。

4.教与学的矛盾依然存在

教学内容更新缓慢,课堂教学手段及方法相对单一,课堂教学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学习积极性差,学习主动性、自学能力不足,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基础工程教学内容与模式的改革

1.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

在当前“大土木”的背景下,基础工程的教学内容必须涵盖房屋和桥梁基础,但房屋和桥梁基础设计所依据的规范不同,前者依据的是《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而后者依据的是《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事实上,不论是房屋基础、桥梁基础,还是其他建筑物的基础,它们的设计原理和方法都是相同的,只是因建(构)筑物所受荷载特点、所处环境条件、施工方法等不同而在某些内容和表达方式方面表现出不同,但这些均不是本质性的不同,因此在教学上,两者的内容是完全可以有机融合的。

在教学内容组织上,可以在两大内容中选择其中之一作为基本教学内容,并依此组织主线,保证教学内容的条理性和连贯性。另一部分内容则以补充的方式在两者存在不同或区别的知识点处穿来,实现“主辅结合”,保证教学内容的全面和完整。

2.优化教学内容

由于基础工程课程学时的减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抓基础、抓重点、做到有的放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将《基础工程》的教学内容划分为三个模块:浅基础、连续基础、桩基础。教材中挡土墙、特殊土地基、基础配筋等部分内容在土力学、钢筋混凝土等课程中已经讲授,故可不讲,减少重复内容。同时,尽量减少高深理论知识的讲解,达到在课时有限的条件下,课堂教学重点突出的目的。

3.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1)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现代教育发展需要

这种教学模式遏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多元化教学模式就是在课堂上仍采用以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辅以讨论课、习题课来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启发学生思维。要让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课内容积极思考,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最后由教师总结设计原理与设计步骤,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2)针对教学内容的3大模块开展2个专题讲座

如浅基础设计模块,为了使学生能够掌握常见浅基础设计的一般原理,选择所参与的工程实例举办“基础综合设计专题讲座”,从如何阅读和分析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荷载的传递讲到基础的选型,最后讲解具体设计过程。通过实例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讲授的内容有了直观了解,增强实践观念,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鼓励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平时所能见到的工程问题,引导启发学生从专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势

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可以使用声音、视频等技术手段加大教学信息量,能直观反映设计步骤,从繁琐的公式书写中解脱,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此外,由于学时紧张,现场实践教学十分困难,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播放工程实践录像,比如不同桩基施工过程、基坑施工建设等,让学生有直观感受。

4.加强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教学

实践性教学是高等工程教育、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作为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为了保证每个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实践机会,我们在基础工程的课程设计中,把一个班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4~5名学生,每个小组采用不同的地质资料,并做到及时、细致并耐心地指导。在指导过程中,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与生产经验,启发、引导学生去分析、解决设计中所遇到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从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情况来看,基础工程课程的教学效果有了明显提高。本课程建设的创新研究与实践改革,不仅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深化了与之相关的各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促进了教学管理的改革和教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何承义,盛可鉴,丁剑霆,王丽荣.基础工程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0(7):90-91.

[2]王小平.基础工程课程教学实践与思考[J].价值工程,2011,30(22):249.

篇5

【关键词】《化学工程基础》教学现状分析改进措施

中职《化学工程基础》课程是一门工程学科,要求学生要具有良好的数学、物理基础,思维严密,逻辑性强,并具备良好的综合分析能力,因而学习难度较大;另外《化学工程基础》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在接触本课程前,基本上是没有接触过化工生产实际的,对设备和生产流程缺少感性认识。虽然有课程实习,但由于实习学时和实习经费的制约,不可能去很多企业参观学习,一个企业也不可能包含所有的单元操作,从而使学生对化学工程的认识缺乏。对此,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将对中职《化学工程基础》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本人的一些改进措施。

一、目前中职《化学工程基础》教学的现状

《化学工程基础》课程是中职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工程技术基础课程,是运用物理、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来研究和分析化工生产中的动量传递、热量传递及质量传递的原理,以及“三传”原理在各单元操作中的应用。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工程观点和基本方法分析解决生产过程中单元操作的问题,如操作中的物料衡算、能量衡算、过程速率、平衡关系以及典型设备的设计及选型。内容涉及了流体的输送、传热、蒸馏、吸收、以及反应工程等方面。课程强调工程概念、定量计算、实验技能和设计能力的综合培养训练,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化学工程基础还为后续的专业课程打下基础。化学工程基础所学知识可直接应用于生产中,而且普遍应用。因此,学好本课程可为将来做工程技术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目前中职生可以说几乎没有工厂的实际概念,同时该课程内容涉及多门学科,交叉性强,公式图表多,其内容多而杂,完全不同于学生以前所学课程。学生学习时普遍感到这门课程概念多、物理量多、公式多、方法多,而且计算繁杂,尤其是对课程中半理论半经验公式和准数、准数关联式感到头痛,特别是面对大量的工程概念和工程计算,往往会感到无从着手,不知用哪个公式去计算适宜。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困难较大,不易学透。另外本课程还要紧密联系工程实际,教学难度很大。因此,中职《化学工程基础》课的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二、中职《化学工程基础》教学的改进措施

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中职《化学工程基础》课程包括三部分内容:化工单元操作、基本反应器和典型化学工艺,浓缩了化工学科中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和化学工艺学3大课程的基本知识。内容繁多,涉及的知识面广,而教学学时数有限,内容与时间之间产生了矛盾。为此我们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在教学中重点讲解化工单元操作内容:如流体流动与输送、传热、吸收、精馏等。同时,对于一些主要内容,我们还会安排专门的习题、例题讨论课,还会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后作业,通过做习题可以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和基本计算,同时通过习题还可以了解和解决生产实际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包括设计性和操作型问题。

2、丰富教学手段。对于中职《化学工程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环节,考虑到这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果还采用“书本加黑板”的传统教学方法,就会导致教学效率不高,教学效果欠佳。为此,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大量引用图片、设备模型、投影、动画等直观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深人理解单元操作过程的原理,形象直观地了解和掌握设备原理与结构,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每一章内容在讲授前会先让学生了解本章的主要内容,让大家先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再展开具体的介绍,而在每一章内容讲解完以后,又会与学生一起共同讨论总结,引导同学们在理解的基础上活记,抓住事物的内在联系进行比较记忆。为了避免给学生造成这门课程知识离散、内容支离破碎、杂乱而不成体系的现象,在教学中加强各章、节内容之间的衔接,同时也指出其差异。另外,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忘联系生活实际,采用联想教学的手段。我们根据所学内容,巧取生活中的素材进行联想,把学生引入到实际生活中去,培养学生用化学的眼光来观察世界,用化学科学来实践生活,在生活实际中学习知识。事实证明,在教学中联想生活常识,无形当中就拉近了课本知识与实践的距离,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通过联想生活常识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理论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篇6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机械制造基础;工程案例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0.17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0-0-01

案例教学法最早由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朗代尔提出,广泛应用于法学和医学的教学中,后来案例教学法衍生为工程案例教学法,广泛应用于工科教学领域,上世纪八十年代传入我国。案例教学法是通过教师设计的场景,学生将自己置于场景内,通过讨论或研讨等方式学习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机械制造基础高等教育机械关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包含了工程材料、热加工工艺和机械加工工艺等方面的内容,教学内容涵盖面广,实践性比较强,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效果不明显,学习积极性不高。为进一步提高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工程创新能力,将工程案例教学法应用到机械制造基础课堂教学非常有必要,同时也是新一轮应用型教学改革的需要,有利于培养学生成为应用型、实践型专业人才。

1 机械制造基础传统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不能与工程实际相结合

机械制造基础是机械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涵盖了工程材料、热加工工艺和机械加工工艺等多方面的教学内容,是多门专业必修课的前置课程。因教学内容多,涵盖知识面广,大多数教师采用传统教学方式,传统黑板或投影等进行满堂灌的方式,教学质量不高,教学效果较差,学生只是掌握了一些基础理论知识,不能与工程实际相结合,教学内容与工程实际脱节。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枯燥无味,课程内容过于抽象,难以理解。大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不浓,不愿意学习这门课程,不利于后续课程的学习。

1.2 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的工程素质

机械制造基础教学内容陈旧,仍然以理论知识为主,实践知识比较缺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学生的工程理念得不到实践,工程创新思维不强,实际机械工程问题解决能力不强。只有训练学生的工程实际灵活运用的能力,才能拓宽学生的工程视野,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机械人才。

1.3 不能正确评价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考核仍采用笔试为主的考核方式,大部分学生只能死记硬背基础理论知识,不能正确评价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机械制造基础实践性比较强,涵盖了许多热加工工艺和机械加工工艺方面的内容,要求学生掌握并实践操作这方面的工艺。纯理论笔试的方式不能客观公正的考核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不能评估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 工程案例库的建立

机械制造基础实施工程案例教学,设计和建立工程案例库非常重要。教师在设计和建立工程案例库时,应选取那些学生感兴趣的、紧扣教学内容的机械工程案例,通过多种形式表现,比如,可以建立金属切削机床案例库、刀具案例库和典型零件加工案例库等。另外,要注意不断更换和增加案例库,保证案例的时效性和实用性。

3 案例教学法在机械制造基础教学中的实施

3.1 现场教学法

为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实践经验,教师应组织学生到工厂,实习车间等开展现场教学。通过现场教学,让学生了解和现场学习机械基础理论知识。另一方面,通过现场教学,让学生真正了解实践应用知识,了解机械制造过程和制造工艺。机械制造基础的现场教学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工实习,通过该部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机械加工方法,培养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另一部分进行机械制造基本技术观摩,让学生了解某一类工艺的全生产过程,消化机械制造基础某一方面的理论知识。例如,可以开设机械加工工艺方面的技术观摩课,结合一个具体的零件,了解一个零件从毛坯至合格零件的全过程,掌握工序、土步、工位、走刀等机械制造基本概念,分析毛坯的选择、定位基准的选择、工艺规程的编制等等,真正提高学生学习机械制造工艺的兴趣。

3.2 分组讨论法

工程案例教学时分组讨论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差异性,6人一组分为不同组,每组选一个组长,设计不同的工程任务,让每个小组自己去设计解决方案,进行内部讨论最后形成解决方案。对于不同组的解决方案,由组长代表该组进行阐述,由全部同学来进行比较、评价,让每个学生认真分析每组方案的优缺点,进一步优化方案,最后形成每组的最终方案。例如,讲解零部件机械加工工艺时,教师可以事先布置一项设计典型零部件的任务,由各个小组讨论形成各自的方案,课上各小组进行集中讨论,任课教师对各小组方案进行点评,指出各自的优缺点等。这种分组讨论的方法非常适合案例教学,通过该方法可以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团队能力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4 结 语

总之,机械制造基础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必修课,传统的为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的专业发展,学生的工程素质较差,工程实践能力较弱,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高校机械类专业教师应该结合工程案例教学,探索一种新的教学方法,通过工程案例来开展教学,通过现场教学法和分组讨论法,让学生对十金属切削机床、刀具、机械加工等工艺有更深的了解,进一步掌握机制制造的基本技能,为成为合格的机械制造师做技术准备。

主要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油田工程 预算编制 重要性 注意事项 工程造价

做工程预算的专业人员都知道,工程预算的内容主要包括工程量、材料消耗量、预算单位等一系列内容,在进行预算编制的工作中,由于其具有专业性、政策性与知识性,因此这也决定了其具有全面、精确、系统的特点。在做油田工程预算编制的时候,要求相关专业工作人员在掌握工作流程、了解工程量等内容的基础上,深入到工作的一线中去,通过不断的工作实践,努力丰富自己的预算经验。通过对各种注意事项的总结,不断提高油田工程预算编制工作的质量。提高油田工程预算编制的质量对油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也就油田工程预算编制的重要性及在其中需要注意的事项进行了分析。

一、油田工程预算编制的重要性分析

在油田工程中进行预算编制的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够准确的计算出工程量,而且还能为准确的工程造价奠定基础,以下也就几个方面的内容论述了油田工程中预算编制的重要性。

1.了解油田工程现场情况

进行油田工程预算编制之前,做好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是开展预算编制工作的基础。如果不能准确了解油田工程的现场情况,就会导致工程造价的偏差,直接影响到预算编制结果的精确。

2.工程量

能否进行对工程量的精准计算,直接影响到工程成本费用的投入及工程造价的准确与否。

2.1做好施工图纸的会审

施工图纸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施工资料,是确定油田工程各项目中的结构部件尺寸,从而精准计算工程量的依据,全面熟悉、掌握施工图纸,才能进行精准的工程预算编制。由此可见,做好施工图纸的会审对预算编制来说是尤为重要的,是确定工程量的先决条件。

2.2严格依据工程量计算规则

精准的工程量是预算编制开展的基础,也是预算编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是否能够精准的计算工程量,直接决定着工程造价的准确与否。因此,严格依据工程量的计算规则开展工程量的计算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有效避免出现错误漏洞、计算错误等问题的出现,保证工程量计算的精准、可靠。

在进行工程量的计算时,要写清楚计算公式,并且每一个部分的工程量都要使用标准的图集号进行标记,使无论是工作者还是审核者都能看的清楚,看的明白。

2.3准确了解行业规范

为了精准的计算油田工程的工程量,就必须要清楚、准确的了解行业的各种规范标准,避免出现漏算等各种问题。

2.4掌握各种标准图集

图集是一种可以重复使用的工具,并且其具有简单、精准、直接的特点,掌握标准图集的使用方法,能够及时、精准的计算出油田工程量。所以说在日常油田工程的工作中,注意数据的收集工作,积累丰富的图集使用经验,为更好的开展预算编制工作奠定基础。

3.工程项目的直接费

在进行对油田工程直接费的计算时,必须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不能存在高估、冒算的情况。

3.1当出现工程内容与定额内容不相符的情况并且允许相互之间换算时,必须要依据定额的换算方法与其标准范围进行换算,之后再计算定额直接费,并且要予以注明,方便今后工作中对其的审核检查;当出现工程内容与定额内容不相符且不允许进行换算的情况下,必须要执行定额,不能随意调整或者是修改定额。

3.2依据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按照图纸设计与定额说明在制定定额直接费,避免出现高套定额而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问题出现。也就是说,合理使用定额基价,避免出现高套、重套或者是错套的问题。

二、做好油田工程预算编制的注意事项

1.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必须要求油田工程的造价工作者加强对造价工作的重视程度,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掌握油田工程施工方面的知识,为做好工程造价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

2.保证工程量的精准

是否能够准确、及时的计算出工程量,是直接决定着工程造价与设计预算质量的一项核心内容。在油田工程实施的过程中,只要在竣工结算中存在着很小的偏差都会直接为今后的工程项目埋下重大的安全隐患。因此,预算工作者必须要在掌握相关专业设计规范、设计标准以及施工规范的基础上,深入了解工程量的计算准则,并在严格依据计算准则的基础上进行工程量的计算。

除此之外,在深入了解、把握工程量计算规则的基础上,还要深知预算定额中所有子项目中所包含着的或者是未包含着的一切工作内容,这样是为了有效避免计算工程量时发生露算、重算等计算错误。在计算完工程量之后,还应注意要与其他相似工程做对照、分析的比较,找出本油田工程中存在的哪些错误,对于出现错误的工程要彻查其根本原因,及时进行纠正,避免下一次施工中出现同样的错误。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油田工程的预算编制工作中,必须要秉承着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在不断的预算工作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摸索与总结,丰富预算经验。同时,要求预算工作者必须要深入到油田工程的施工一线中去,亲身实践,了解施工流程、熟悉施工程序,把握各项注意事项,避免出现预算错误。只有这样,才能在工作中不断提高油田工程预算编制的质量,为有效、合理、规范的制定工程造价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有兰.论工程造价信息的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10).

[2]王亮.浅析做好施工图预算编制的作用[J].无线互联科技.2011(05).

篇8

关键词: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新体系;构建举措

1.前言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是高等工科院校机械类和近机械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它包含机械工程材料、金属热加工基础、机械加工基础等内容,是一门知识覆盖面广,厚理论、重实践、强工艺的课程。整合机械类和近机械类部分专业基础、专业课程及有关的实践环节等内容,可形成一门新型的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核心基础课程。学生通过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学习,可初步掌握各种成型方法、零件加工工艺和结构工艺性等基本知识,具有选择毛坯、零件加工方法及进行工艺分析的初步能力;可了解现代机械制造有关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为学习其他相关后续课程、从事机械设计和机械制造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

2.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现状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脱胎于《金属工艺学》,其课程内容普遍存在三种问题:一是课程的教学内容一般存在知识陈旧的部分,有些内容很少反映现代科技水平;二是内容上未能很好地协调,有些内容在相关课程间重复是普遍存在的问题。金属工艺学课程与后续的金属切削机床、金属切削原理及刀具、机械制造工艺学等工艺性专业课在教学内容上重复较多,比如零件的结构工艺性分析、特种加工等内容就与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中的相关内容重复;三是课程的教学内容顺序衔接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不利学生能力培养的问题。

机械制造基础是一门实践相当强的技术基础课程,同时也是机械加工领域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原有的课程《机械制图》、《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工程材料与热处理》、《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等,围绕专业能力的培养进行了一定程度和范围上的改革,但由于仅限于单门课程或1—2门课程之间的局部改革,难以与其他相关课程很好地协调和衔接。本应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各有侧重,互为补充,但目前关系仍没有理顺,理论教学与工程训练相互独立和分离,其间隔时间有时相隔一学期甚至两学期,这样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理论教学的教学效果,如只在课堂上讲授加工设备和加工方法,由于学生缺少感性认识,变得十分枯燥,教学很难达到好的效果。另一方面不利于工程训练教学本身提升到更高的水平,因为没有理论教学支撑的工程训练必然只能停留在获取一些感性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较低层次上,这就难以满足对学生工程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

在实验教学上,一是课程总学时不断减少,实验学时数减少更多;二是现有的实验主要为验证性实验,缺少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验,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三是重理论轻实践、重设计轻工艺的思想观念在长期制约着制造业发展的同时,深刻地影响着工科大学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

工程训练作为十分重要的实践环节,可为机械设计打下较好的实践基础的同时,也为机械制造提供了较好广阔的实践空间。但由于客观条件和训练时间的限制,学生仅通过短暂的工程训练所获得的制造基础知识既比较零散和片面,又难以达到为后续课程打基础和在实际工作中应用的程度。

3.构建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新体系的意义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知识体系既含有科学理论知识,又含有工艺技术知识,还含有工程实践知识,因此在课程教学活动中,对突出学生的工程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工程综合素质,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3.1我们以能力为本位构建模块化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新体系。课程模块化是在总结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兼容我国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三段式课程模式和以工作能力为中心的能力本位课程模式的长处,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又符合教育内在规律,并考虑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模式。所谓模块,是一个自身相对独立但又能与其他模块保持一定联系的课程组成元素,一门课程可以由多个模块构成。一般情况下,模块本身并不发生变化,但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发展,部分陈旧的模块内容将会被淘汰,一些新的科技发现可以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而逐渐形成新的模块。一方面,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新体系能够使学生满足行业多岗位转换甚至岗位工作内涵变化发展所需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另一方面,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新体系使学生具有知识内化、迁移和继续学习的能力。新的课程体系具有灵活性、模块化特点,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合一的教学模式,满足行业岗位对知识和能力的需求,培养学生更能适应行业和社会对应用型人才规格多变的需求。

3.2通过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课程内容的整合与改革,力求做到“宽、浅、精、实”。在原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吸取相关的最新知识和研究成果,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如精选保留传统教学内容中的基本原理和重要的工艺方法,删除那些陈旧过时的内容,把技术上较成熟、应用范围较宽的“三新”,即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内容作为基本内容引入课堂教学,再通过吸收过去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的部分基础性内容,并对主干课程和相关教学环节组成一个系统,进行统一规划,与后续课程形成一组系列的基础课程群,这样既能加强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能减少不必要的交叉重叠,使课程设置更加精练,使之在有限的课时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拓展课程空间;同时在课程体系上,使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改革与选修课、并行课和后续课配套进行,避免教学内容简单重复,达到整合优化的目的。

3.3机械制造基础工程训练作为十分重要的实践环节,它可为机械设计打下较好的实践基础,同时也为机械制造提供较好广阔的实践空间。因此,必须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进行归纳、拓宽、加深和应用,尤其当专业面进一步拓宽,制造技术专业课进行合并和学时锐减的情况下更应如此。

4.构建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新体系的举措

4.1构建模块化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新体系。课程模块化中的模块课程又称为“积木课程”,其最大的优点就体现在其组合特点。我们可以把模块课程定义为一个自我包容的包,它包括有计划的一系列学习经验,设计这些经验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达到具体的目标。在实施进程中,模块式课程主要由主体、定向、辅助三个模块组成。主体模块具有奠基功能,由机械工程材料、金属热加工基础、实践教学环节等组成;定向模块具有专业功能,包括机械加工基础、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等组成;辅助模块具有发展功能,由纳米技术、新型高能材料、高温超导材料、激光技术、大规模集成电路等组成,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4.2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优化,使之成为一门适用于机械类和近机械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

4.2.1根据整合优化的总体思路,将该课程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安排在第三学期进行,内容涵盖工程材料、材料的性能和材料的成形,该部分将形成以材料和工艺为核心内容,以工程材料和成形原理为基础理论,以选材料、毛坯、工艺和设备为主线的内容体系。其任务和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够运用机械工程材料、成形加工技术手册,在材料和材料成形方面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具有合理选用常用材料及常用热处理、成型方法及工艺过程的初步能力。在具体讲授内容上加强手册的使用方法的学习,在工程材料方面重点介绍工业用钢、铸铁、常用合金等金属材料的性能、改性和选用,增强对常用非金属材料的介绍;在材料成形方面,着重对成形原理的理解,去掉繁冗的工艺细节,适当增加新工艺和非金属材料成形的内容。第二部分安排在第四学期进行,内容涵盖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切削原理、切削机床、机械制造工艺、机床夹具和刀具、机械装配等,该部分将形成以机械加工工艺为核心内容,以切削原理为基础理论,以工艺过程和加工质量,为主线的内容体系。其任务和目的是培养学生在机械加工方面具有较广泛的知识面,具有选择零部加工方法和制定加工工艺、控制机械加工质量,以及综合运用工艺知识,分析零件结构工艺性的初步能力。在具体讲授内容上,加强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和加工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控制,将公差与配合融入具体的工艺过程中,以强调其应用性,并通过应用场合实现概念清楚,应用目的明确,同时要简化互换性原理的计算和分析,重点突出尺寸公差、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的一般选用、查表方法,适当讲授先进加工技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深入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

4.2.2吸收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有关领域无论是科学理论研究,还是应用技术成果,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涌现。大学生更需要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动态和信息,了解先进科学技术的目的是将来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类。因此,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应重视知识的更新换代,及时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新成果,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机械制造基础领域的科学技术发展最新成果、新知识、新理论,如纳米技术、新型高能材料、高温超导材料、激光技术、大规模集成电路等,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科技知识。同时结合教学进度,组织学生参观工厂和实验车间,加深对高科技知识的认识,提高其鉴赏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3改革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建设与改革中,我们要重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本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工学结合”的理念,采用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实际生产的教学录像以多媒体形式展现在课堂上,对见习和实习内容进行情景再现,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多媒体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有助于加强基本技能训练。

4.4建立一支思想稳定热爱专业基础教学、刻苦钻研、积极上进、年龄和知识结构较为合理的教学队伍。打造一支既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课程建设团队是课程改革与建设成功的关键所在。同时,提高教师的教学与学术水平,是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在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新体系的构建中,院系可通过安排课程组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或可以安排理论教师到实训场所学习,使教师积累实践工作经验,提高课程组教师的实践教学和综合素质能力,从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学能力。

5.结语

机械制造基础是在将一些专业和专业基础课程的部分内容进行整合后形成的一门适用于机械类和近机械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体系的构建充分考虑了其实践性强的特点,将理论、实验、工程实训和课程设计有机结合,形成“四位一体”的课程新体系格局。

参考文献:

[1]付胜,李晓阳,程文彬,安国平.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建设应拓宽专业口径[J].理工高教研究,2004,(6):92-93.

篇9

关键词:工程管理;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交叉;渗透

中图分类号: E271 文献标志码:A

0引言

根据《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教育部令第26号),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以实施本科学历教育为主的高等学校【2】【3】。独立学院是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介于本科和专科之间,也就决定了独立学院在培养人才方面主要以应用型为主而非研究型。其办学特点是:理论性高于高职高专院校,实践性略高于本科院校,因此,独立学院的工程管理专业也应该围绕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来设置。那么,本文将以独立学院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角度出发,以川外南方翻译学院为例,进行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之间交叉与渗透的研究。

在工程管理专业的相关专业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相同的知识和内容会多次的重复出现和重复讲解。尤其是学生在大三、大四期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发现这种重复的频率会更高。这也是本文要研究的重点内容―工程管理专业课程间知识的交叉与渗透的问题,同时,这一问题,是长期困扰各校工程管理教学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培养出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人才,在教学实践中,针对专业课间知识的交叉与渗透的问题,按照本校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对原有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并且一定程度上有所进步。

1 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教学大纲的改革

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形式规定一门课程教学内容的文件。包括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等。列入教学大纲的教材的广度和深度,一般应是学生必须达到的最低标准。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和评定学生学业成绩和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4】。各个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均要严格按其执行。我国过去高等学校公共课、基础课的教学大纲是由教育主管部门统一制订的,随着形势发展的需要,对教学大纲的执行允许有一定的灵活性,即逐渐采用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来代替课程统一的教学大纲。这样,各高等学校可以以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为依据,结合本校和本专业的特点以及目前人才市场的需求不断更新,自行拟订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具体做法如下:

1.1改变原有教学大纲教学安排

改变原有教学大纲中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间交叉或者是同步进行授课的教学内容安排,首先将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时间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学习工程管理专业所必备的基础知识(以专业基础课为主)。第二阶段:以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课为主,并兼顾与工程管理专业相关的其他专业,或者根据市场所需的社会职业岗位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并由学生自助来选修。

1.2 压缩专业必需课门数、增加选修课门数

在压缩其原有教学大纲中专业必修课门数的基础上,增加选修课程的门数,以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新型人才的需求【5】。

1.3 原有教学大纲内容改革

对教学大纲(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内容的改革,将其类似的知识及内容尽量在同一门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中进行讲授,若在其后的其他课程也涉及到此部分内容时,只做渗透处理,不进行详细讲解。也就避免了相同知识的交叉授课,达到其节约教学资源及时间的目的。

通过对原有教学大纲的改革,给工程管理专业教育一个宽松及有效的办学条件环境,进而培养出以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人才的需求。这样一来,课堂教学、实验及实践全部是以目前市场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需求为目的来开设【6】【7】。各科目教学内容讲授顺序安排,则由各高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编制,最终确保正确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因此,专业课之间知识及内容的交叉与渗透,是教学大纲改革的关键。

2 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教学内容的改革

工程管理专业涉及到的学科知识很多,包括:土木工程、经济学、管理学、法律法规(包括经济法、合同法、建筑法、招投标法等)等等。但其又不仅仅是以以上各学科之间知识简单的汇总,因此在教师讲授之前,有必要将涉及到的学科有机的整合到一起,又符合独立学院培养学生的目标。

2.1合并、增设、更新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

1)合并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

表2.1 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合并

2)增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

可将11G101《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系列图集增设成授课内容,可帮助学生更好的识图以及计算钢筋工程量,这也是大部分高校就工程管理专业未涉及到的知识内容。具体可落实到《工程结构》及《AUTOCAD》课程中,用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便于进行预算软件的操作。学生进入大四阶段可将相关工程造价预算软件,例如《广联达预算软件》加入授课内容;

3)更新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

可在《土木工程材料》及《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等课程中,不断的收集现目前工程实际应用中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融入到授课当中。通过实践证明,对教学内容的改革,在不同程度上解决了工程管理专业课程间的交叉和渗透。在教学活动中增加了学生较高的专业技术能力,一来可以适应社会工作大环境,缩短学生进入做工作状态的时间;二来为了让学生毕业时基本获得工程造价员,以及为工作一定年限后考取工程造价师等执业资格类证书打好基础。

2.2调整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课时

工程管理专业主要是培养学生在建设工程项目的整个寿命周期内进行工程造价管理和控制的能力,其专业性质既不属于土木工程类专业(工业与民用建筑方向),也属于建筑工程经济专业,因此尤其是专业基础课应平衡设置,具体做法类似于多数独立高校,例如:将三大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缩压成一门课《工程力学》(总学时51课时,实践课时12课时),将《建筑识图与构造》改为《建筑识图与制图》,重点培养学生的认识和熟悉图纸的能力。

3 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教学方法的改革

3.1统一案例

在教学讲授过程中,尽量使用相对统一的案例,以实现课堂资源的优化,例如:《AUTOCAD》、《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安装工程预算》及《建筑工程造价预算软件》等课程中都必须采用工程实际图纸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这样可以增加其形象性,便于学生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固定一套难度适中的工程图纸进行案例分析,将其应用到相关课程中去,这样一来学生也无需浪费更多的时间去熟悉不同的图纸,而是对工程图纸案例越来越熟悉,越容易理解,最终所达到的效果也越好,同时也节约了课时。

3.2理论讲述换为精讲多练

在课堂授课时,主要是教师精讲完后,给学生留一部分时间分小组进行案例分析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3尽量采用现代化教学工具

工程管理专业或者工程类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为使得学生直观的对建筑物的施工过程,机械设备等的认识,高校会常常在课时安排中,引入施工现场进行实习参观。为了避免学时冲突、学生安全、经济费用、施工单位经营方式等,现目前为了在施工现场教学实习,若要安排理想的场地的难度越来越大。更重要的是由于某些地方不能达到,无法全方位的进行参观,整个施工流程因为时间原因也不能全流程展现。另外在现有的工程管理教学中,常常引入图片、动画来帮助学生直观理解。但该形式也具有不够自由,不能达到人机交互,不利于教师授课讲解。在此形式下,建立了基于可视化技术(教研室正在进行项目)的土木工程实训系统,全方位,全过程的展示工程构造、各种构件、施工设备、临时设施、装备机械、施工流程。

4 结论

本文并以独立学院―川外南方翻译学院为例,针对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之间交叉渗透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以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角度出发并指出:对工程管理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是解决好课间交叉渗透的关键、重点及保证。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新型人才的培养和需求。参考文献

[1]http:///link?url=2F1LdiSkmS3W9Mq8o8MbY-t_916YbfJgZlK6ghW4sASfQCHoiDGMtp7SR-ZWkMEBGyzd5nTKB_YG0REac3X39.

[2] 李建峰.工程造价(专业)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3] 郝丽,张云霞,姚少臣.应用型本科工程造价专业课程设置研究.中国建设教育[J].2009:15-18.

[4] 刘武成.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2008(01).

[5] 陈小虎.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征及发展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06).

[6] 孙毅颖.“职业性”、“高等性”融合发展趋势下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构建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13(02).

[7] 张艳.工程造价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

革研究[M].长安大学.2012.

篇10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是机械类专业的必修课,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机械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①它基于经典控制理论,结合机械工程中的实际控制应用,介绍经典控制理论的基本概念、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频率特性、稳定性分析、快速性分析、准确性分析及控制系统性能校正等。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机械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自动控制理论在机械工程中的具体应用;学会分析机械工程系统的稳定性、准确性、快速性等基本性能,掌握系统设计和校正的本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学习专业课以及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基础。②机械控制工程基础是数理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一道桥梁,课程中有大量的公式、定理、判据,涉及时间域、频率域和复数域,课程内容较枯燥。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学生感到该课程难度较大,对所学内容不易消化和吸收。这使得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变差,产生厌学情绪,从而严重影响到了课程的教学质量。这导致学生整个机械专业知识体系不完善,出现了中断,从而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因此,结合机械控制工程基础的课程特点进行教学改革,对于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根据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课程特点,结合我校机械类专业特色,从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实验教学等方面开展了一定的探索和研究,对于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效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1我校机械类专业特色

长沙理工大学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学校的骨干专业,其起源于原湖南交通学校1956年创办的“船舶技术管理”专业和随后开设的“筑路工程机械”专业。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在湖南交通学校的基础上创办长沙交通学院,归通部直接管理。自1979年始,筑路工程机械专业面向全国招收四年制本科生。1987年长沙交通学院开设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专业,当年开始面向全国招收三年制大专班。1996年经教育部批准,在原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专科专业的基础上创办“机械电子工程”四年制本科专业。1998年,“筑路工程机械”和“机械电子工程”两专业合并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设工程机械和机电一体化两个方向。几十年来,已培养了近三千名主要在机械和交通领域相关行业就业的毕业生,具有鲜明的机械行业和交通行业特色,形成了“立通和工程机械行业,传承‘铺路石’精神;夯实基础知识,突出机电一体化;强化工程实践与动手能力,培养面向基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专业特色。

2改革措施

根据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课程特点,结合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特色,从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优化教学内容、实践环节注重虚实结合、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将CDIO教学理念引入教学等方面采取了措施进行了课程改革。

2.1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所讨论的问题源于工程实践,是进行自动控制系统性能分析和设计所面临的共性问题。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控制理论的应用面越来越宽,知识体系越来越成熟。但由于本课程偏重理论基础的介绍,往往使学生在学习中对实际的控制系统缺乏感性知识,他们感到学习的内容比较抽象,和他们接触的控制系统差距很大,影响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比如,讲到机械控制系统的组成时,多举一些工程机械控制系统和数控机床控制系统的实例,很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既克服了该门课程的理论性和抽象性,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开阔了学生视野,从而很好地促进教学效果。

2.2优化教学内容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内容比较多而且也比较抽象,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计划中机械控制工程基础安排为2.5学分,40学时。由于课程知识点较多,在规定的时间难以把所有内容讲完。所以,我们必须加强课程知识体系的研究,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根据我校机械工程专业状况,我们把课程教学内容重放在控制理论的基本概念、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稳定性分析、系统快速性分析、系统准确性分析及系统性能校正等几部分,而对于要求较高的内容,如非线性控制系统、离散控制系统系统及根轨迹法等只作简要阐述,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在课下和老师进行交流。

2.3实践环节注重“虚”、“实”结合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是一门注重实践、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实践环节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很多高校机械控制工程基础的实践环节一般借助MATLAB软件实施,通常是上机实验。③④然而,单纯采用MAT-LAB软件进行虚拟实验,不够直观,与工程实际有些脱节,激发不起学生兴趣,实验效果不是很理想。为此,我们对传统实验方式进行了改革,采取了“虚”、“实”结合的实验方式,一部分实验借助MATLAB软件平台上机进行,同时还开设了实物实验。学院为本课程购买了自动控制工程基础试验台,可以进行控制系统的时域响应分析、频率特性测试、校正设计等实物实验。相对于软件实验,利用真实的控制器件,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学生也普遍反映更加喜欢这种实验形式,取得了较好效果。

2.4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课程中的许多概念和原理等内容,学习过程中需要大量复杂的计算、分析、作图,这使得传统的常规的课堂授课方法很难使学生充分消化吸收。要想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革,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为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以多媒体教学为主,板书为辅”的方法,改变传统“板书教学”方式。同时,针对该课程理论性强、计算复杂、绘图工作量大的特点,将MATLAB软件引入教学中。MATLAB软件中有专门的控制系统分析和设计工具箱,比较容易绘制系统的时间响应曲线、Nyquist图、Bode图等,利用Simulink模块可以方便地进行控制系统的性能分析和设计,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5将CDIO教学理念引入教学

CDIO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作(Operate)等四个英文单词的缩写,⑤代表了产品、系统或过程的整个生命周期的所有环节。CDIO工程教育教学模式的核心思想是把整个学习过程利用“工程项目”来组织,以学生在项目实施不同阶段的知识需求为驱动来安排教学内容和方法。由于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这门课程系统性强,适合借助工程案例借助CDIO模式进行教学。作者针对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课程特点提出的CDIO教学模式包括四个过程:构思、设计、实施和考核。老师针对所讲授的知识点结合具体的工程实例,提出了几个适合机械控制工程基础的“工程项目”,并力争把本门课程的主要知识点融入到“工程项目”中。在实施过程中,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给每个小组分配不同的“工程项目”,针对所要学习的知识点,查阅资料,进行分组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提出解决“工程项目”的具体方案。然后,合理综合课程内容,通过综合性实验或模拟仿真加以验证。最后,改革传统考核方式,加大学生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和实践部分的考核分值,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工程项目”实施中的表现、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来综合评分。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