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科技实验报告范文
时间:2024-02-29 18:06: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生科技实验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沙河市第1中学课题组
主持人: 课题组成员:
1、课题的提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教育发展的过程,就是教育改革的过程。当前,新1轮课程体系改革如火如荼,新的教育理念、过程、方法、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诸方面均产生重大变革。从远在美国的哈佛,到国内的知名的洋思中学,从遥遥在望的邢台市2中,到近在咫尺的沙河市3小,他们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尝试着改革陈旧模式的大胆探索,收获着成功的喜悦和骄人的成就,并愈发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猛烈抨击着落后的教育教学手段和狭隘低级的评价体系,只身其中我们忍受着偏执和愚昧带来的痛苦,愈发感受到改革教学手段的必要性。有目共睹的是在现行的高考制度短时间内不可能破除之前,1切仍唯以分数衡量1个学校的知名度,1个老师的教学水平,因此很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特别是在组织教学中所采用的模式方面,都有1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即使有所改革,也是换汤不换药(唯恐学生的成绩掉下来丢了饭碗,当然也就顾不得学生的其他能力的培养)。尤其毕业班的教学直接面对着高考压力,非毕业班的教学面临的是联考的压力,两者相比,压力不相上下。
无奈之下,只好惟命是从继续沿用“1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传道,授业,解惑。另1方面学生已习惯于教师的“灌输”,习惯于课堂上记笔记,课后备笔记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之后的反思中,本课题组成员1致认为在这种古老的框框之下,学生只能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缺少主动参与的机会和可能,它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欲望。1切按照教师的设计的既定模式进行,当然也就体现不出课堂的生机与活力,更谈不上发展的潜力,多年来沾沾自喜的也只是仅有的几个高分低能的尖子生,而大多数学生不仅没能再次深造,还丧失了最基本的生存本能就是能力。真可谓教师受罪,学生遭殃,任其延续,神圣的教育殿堂,其实只是满足了个别人的私利,因为只有他们才有资格操纵这1世界上最肮脏的交易。演绎着人世间最丑恶的1幕。痛定思痛,我们提出了《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方式及其有效性研究》这1课题。
2、课题的界定
中学课堂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课堂互动是以人为本的,在教育思想和合作探究理论指导下,构建的1种能使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体现全新的教学理念,而且将极大的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学生的潜能和创新思维将得到充分的施展,学生的品位、意志和作为也将有很大的提高。
3、 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立足于对现有课堂的观察与反思,旨在研究如何实现课堂互动,为建构新型课堂提供1种指引,探索1种有效、实用的新型课堂模式。这里的互动主要指师生的互动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对本课题的实践与探索,不断去实践课堂互动的理念,达到学生互动学习,主动构建有关知识体系,提交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4、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 师生互动的研究,构建师生教学互动平台,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 学生之间的互动研究,指导学生互动学习,培养高中课堂学生互动能力养成良好主动的学习习惯。
3、 增强合作意识,积极向上的情感意志,快乐而健康的心理,在学习中交流与合作能力。
5、课题的研究对象
基于课题组成员都是从事高2年级的教学工作,故确定本校高2理科班(1)—(12)班的全体学生为本课题研究对象。用于检验互动教学的效果,选取(1)—(6)班为本课题的实验班(施加互动模式教学),(7)—(12)班为本课题的对照班(保留原有模式,不人为干预),采用数据形式来对比实验班和对照班在互动模式后,课堂教学发生的1些变化:如,师生关系、学生关系、教学效果、学生成绩等,确保试验顺利进行。
6、 课题研究方法
(1)变量实验法、对比法。实验前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前期测试,使实验班与对照班具同质性对实验班施加实验变量,对照班不施加实验变量,实验班与对照班成绩按同1标准、同1程序、同1时间进行,然后比较研究。
(2)案例分析法通过组织听课、讲课的方式,进行案例分析,系统可行性方案。
(3) 问卷调查法。辅以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经验总结等。
7、课题研究步骤及内容
第1阶段:2019年2月—2019年6月
1、 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教育理念,信息科学理论,管理理论、更新教育观念。
2、 实验教师到相关学校考察学习并请专家进行讲座,写出学习心得,整理试验的理论思路与依据,架设选择子课题,开展研究。
第2阶段:2019年6月—2019年9月
实验教师根据各自制定的计划、方案,有步骤地展开试验变量的控制、原始依据的收集与整理、论文的撰写、定期公开课等等。并有课题主持人统1指导,保证实验顺利进行。
第3阶段:2019年10月至2019年1月
各实验教师认真总结实验以来的经验与不足,运用统计学方法对照收集上来的各种信息展开分析,总结师生互动的基本模式,完成实验报告。
8、课题组织结构
总负责人: 张顺信
课题组成员:张占校 申聚兴 李东方 裴军海
李立平张立英赵素英(本次排名不分先后,待课题完成再依据个人分担工作量最后确定)
9、课题成果及研究人
(1)主要成果
《课题教学中师生互动方式及其有效性研究》研究报告,张顺信、申聚兴负责,课题组全体成员参与。
(2)阶段性成果。1、《课题教学中师生互动方式及其有效性研究》阶段性报告,裴军海负责。
2、论文
《师生交换作用的影响与研究》主要撰稿人;张顺信、张丽英
《课堂互动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裴军海 李利平负责
《课题研究的实验总结》 张占校申聚兴负责
3、公开课,课题组成员每个阶段至少上3节公开课
4、课题资料的收集、整理、发放、归档 李东方 赵素英负责
10、课题研究的保障条件
1、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本课题的研究工作,在多媒体使用,交通设施,图书资料的查阅等各方面都予以最大支持,为顺利完成本课题的研究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2、本课题组的成员教学经验丰富,合作意识强,有较强的上进心和探索精神,长期在教学1线工作,多位教师仍担任班主任和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在教育教学领域有独到的见解和突出的成绩。在周边县市乃之省内外都有较高的知名度,教研成果荣获省地级多项奖励。
3、自筹经费4千元,订阅相关书籍,聘请专家指导讲座,结合多媒体教学保证试验顺利进行。
101、参考文献
1、《优化教学论》主编 刘知新 高教出版社 2019年7月
2、《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 主编 汪馥郁/杨建广 北京创新学会 2019年3月
篇2
【关键词】小学教育;理科;实验平台;建设
小学教育专业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建设也促进了数学、语文等主干学科的建设,但是,矛盾是时刻存在的,小学教育专业中的物理建设、化学建设和生物建设长期落后于主干学科的建设。我们都知道,实验教学是小学教育专业理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说,我们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建设和完善小学教育专业理科实验教育制度。笔者在本文中提到了建设小学教育专业理科实验平台的必要性,列举了小学教育专业理科整合型实验开设的实例,希望能帮助教师更好的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一、建设小学教育专业理科实验平台的必要性
1.建设小学教育专业理科实验平台是适应小学教育改革的需要
老师可以直接把知识教给学生,但是老师不能直接把科学素养教给学生。要想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应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探究活动。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态度都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大部分儿童都是通过感性的经验积累来获取知识的,除此之外,要想锻炼出小学生的技能,就必须让他进行不断的练习。小学生喜欢用亲手操作的方式来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所以说,建设小学教育专业理科实验平台是很有必要的。小学教师应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和专业技能,目前,小学教育专业科学技能的训练程度不能满足新课程的改革需求,建设实验平台是当前小学教育专业必须执行的教学任务。建设好小学教育专业理科实验平台,有利于加强对小学生科学实验技能的训练,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创造能力,增强小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
2.建设小学教育专业理科实验平台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要求
目前,大部分小学的学生每天都要做大量的书面作业,课余时间还要参加大量的知识竞赛活动。学校一般很少开展实验活动,这使得学生们动手创造的活动不多,动手创造的活动不多,小学生的亲身体验就不多,小学生的亲身体验不多,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得不到发展,这就间接的导致学生不能准确的领悟科学知识。等学生上了高中,就失去了学习理科知识的兴趣。建立小学教育专业理科实验平台,能让小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时候领悟理论知识,能够让他们尽快的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能够让他们在实验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3.小学教育专业的特殊性要求建设小学教育专业理科实验平台
小学教育专业具有较强的综合应用性。小学生所学的知识与自然科学的众多学科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小学教育专业科学类课程能够从理论上指导学生开展科技活动,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建设小学教育专业理科实验平台能够拓宽小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够通过内化重构,形成综合性的技能素养。
二、小学教育专业理科实验平台的构建
1.构建综合的数字化理科实验平台
实践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所以说,实验项目应该根据生活实践进行设置。新的理科实验教学要求建立综合的数字化理科实验室,这样能够扩大理科实验的教育功能,提高实验效果。学校应该按照现代的教学模式建设实验室,这样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科学探究的平台,增强学生的计算能力、作图能力和思辨能力。小学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的物理实验,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理科知识的热情。除了要求学生们完成课程要求的实验外,教师还可以根据生活的事物给同学设计一些与化学相关的趣味实验,学生们可以通过实验观察丰富多彩的生活,能够让学生们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重视小学理科实验室的建设,加强对小学生实验技能的训练,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技能水平,才能让学生更好的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
2.构建现代教育技术理科实验平台
计算机网络系统、课件开发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等组成了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平台。我们都知道,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教育技术。所有的小学教师都应该有一定的教育技术素养。构建现代教育技术理科实验平台能够促进教学改革,让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做实验。构建现代教育技术理科实验平台能够让学生了解因特网教育资源的基本类型与特点,让学生了解校园网络的主要功能,更好的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环境。
3.构建信息技术理科应用实验平台
实验平台的建设要符合小学教育专业的特色,正确的把握科技发展的动向。现代实验平台有很多组成部分,包括计算机网络、交换机、计算机系统等。为了让学生熟悉计算机系统,更好的运用计算机网络,就应该利用相关的信息技术展开各种实验,这样学生才会熟悉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才能灵活的处理计算机的常见故障,才能掌握计算机的硬件安装的技能。信息技术应用实验还有一项功能就是开展机器人实验研究,与其他项目相比,机器人实验具有趣味性和开放性,能够激发学生开展实验活动的热情。所以说,应用信息技术理科实验平台能够对学生进行创新型的教育训练。促进机器人教育和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机器人竞赛,机器人竞赛的目标明确,解决方案具有开放性,比赛过程中充满了挑战。开展计算机竞赛能够增强学生的研究能力。应该按照新课标的标准对实验平台的教学仪器、设备和工具进行开发和设计,这样,才能把实验的通用性和实验的多样化有机的结合起来。
三、小学教育专业理科实验平台建设实验介绍
实验题目:定导体电阻率的测量与分析,具体实验要求:①充分利用可以获得的各种资源收集相关的物理资料和化学资料。②以学校实验室拥有的实验器材为依据,全面思考实验的过程,做出实验方案。③根据小组,制定的实验方案展开实验,并根据实验进行的实际情况修改实验方案。④实验结束后,撰写实验报告,在报告中写出本小组在实验中的心得体会。
从这个实验可以看出,小学教育专业理科实验课程有着自身的独特性,实验内容涵盖了多个自然学科,可以将各学科之间的知识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能够提高小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进而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质。让小学生做实验,不仅仅是为了验证某个知识理论,更重要的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学生自我学习的目的。
四、总结
要想建设好小学专业教育理科实验平台,小学教师应该转变教育观念,培养自身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学校应该多安排一些手工操作课程,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实验室是一种学习平台,它能够把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参考文献:
[1]董晓娅,刘军.大学学术精神传播机制构建初探——以四年制小学教育专业定向生为例[J].教师,2013(2)
[2]钱小莉.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系统训练平台构建的实践——以扬州大学小学教育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3(4)
[3]梁晓俐,王晓凤.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农村基础教育——地方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服务农村基础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辽东学院学报,2012,19(4)
篇3
通过该门课程的教学,不仅要加强学生实验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及综合分析能力,更主要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这些都是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和能力[2]。目前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已经独立设课,但是实验内容仍然按照理论课体系来编写,分为力学实验、热学实验、电磁学实验和光学实验四部分。这样安排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只是考虑了物理学的理论体系,没有充分考虑不同专业学生的学科特点和专业背景。只注重对物理原理的讲解和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忽略了学生处理数据,分析误差等综合能力培养。实验教学方式通常是先由教师讲解实验原理、实验步骤、仪器的使用及注意事项等,然后由学生按照实验的步骤,操作实验仪器进行实验和实验数据的记录,课后进行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最后完成实验报告。期末实验的考核,主要依据是最后完成得实验报告。显然,这种教学方式注重实验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保证了学生掌握基础实验知识和技能,但却忽略开设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对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结果导致学生只能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各项内容,达不到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真正目的[3]。另一方面,扩招制度下的生源素质下降,课程学时量的不断削减。因此,我们有必要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改革现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使教学满足应用型才培养的需要。
2大学物理实验改革举措
2.1建立分层次教学体系
培养地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需要整合大学物理实验的实验内容,改革课程体系,基于专业需求,建立了分层次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体系。基础性实验主要训练学生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处理数据的综合能力,教学对象为各专业学生。基础性实验包括长度和密度的测量、示波器和电位计调节与使用及分光计的调节等实验。综合性实验是在基础性实验的基础上,把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的有关知识或测量仪器综合加以应用,以综合实验能力锻炼为目标,教学对象为理、工类各专业学生。综合性实验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操作能力,为今后的设计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打下基础。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教学对象为物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各专业学生,内容为融合各分支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综合创新性实验[4]。
2.2与毕业设计相结合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仅需要完善科学的课程体系,合理的实验内容,还需要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多创造实践和锻炼的机会。将大学物理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项目作为学生的毕业设计内容或者把大学物理实验室作为完成毕业设计平台。为完成毕业设计的各专业学生开放实验室,学生自主选择实验设备,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设计性或研究性实验内容。与毕业设计相结合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先给定某种主要仪器设备,让学生根据已知原理,拟定实验方案,选择和组装实验所需仪器,完成某一物理量的测量。二是给定一个新的实验项目,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拟实验方案,自选实验仪器,自己组装线路和设备,完成实验项目所提要求。按照以上类型完成实验后、根据实验撰写相关毕业论文,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5]。
2.3搭建对外服务窗口
利用大学物理力、热、光及电实验室仪器设备,结合实验教学改革的理念,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全国性大学生科技创新类竞赛,使得学生在准备比赛中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创新意识得以提高。把物理实验实验中心作为培训周边中学的物理教师和参加物理及相关竞赛的学生基地,提供实验理论知识,综合性、设计性及研究性实验的平台。暑期还可以组织优秀中小学生,以夏令营的形式参观实验室,开放基础性实验项目,提供力、热、光及电磁学的演示性小实验。
3结语
篇4
关键词:中小学生;科学素养;调查;分析;连云港市;
作者简介:顾长明,江苏省连云港市教育局教研室研究员,特级教师,研究方向为科学教育教学研究。(连云港222000)
《全民科学素养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以下简称《科学素养纲要》)对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科学素养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即“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提高中小学生科学素养也是实施《科学素养纲要》的重要组成部分。[1]江苏省连云港市中小学参加了由教育部和科技部联合开展的“中国青少年科学素养监测调查”项目,在项目组专家的指导下,省、市教研部门通力合作,顺利完成了连云港市的测试工作。本文基于连云港市中小学生科学素养监测结果的实证数据,尝试对中小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与建议。
一、中小学生科学素养问卷调研概况
对中小学生科学素养进行监测与分析既能发现科学教育教学中现存的问题与不足,也能帮助教育与科技部门提高决策水平,还有利于科普与教研部门超越个人经验,结合实证数据对中小学科学教育进行针对性的研究与指导,为科学教育的问题诊断提供实证依据,进而营造良好的科学教育氛围,提高中小学生科学素养水平。与此同时,对中小学生科学素养现状进行分析也是建立规范的科学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引导社会树立正确科学教育质量观的客观要求。我们应该逐步建立对中小学生科学素养进行分析、反馈与指导的工作机制,探索基于实证数据的科学教育教学研究与提高科学素养的途径和方法。[2]
连云港市地处苏北,辖四县三区,其中,新浦区和赣榆县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教育发展水平在苏北地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笔者按照项目组抽样要求在市区抽取了新浦区海庆中学和幸福路小学(这两所学校为全国中小学生科学素养监测样本学校),在县域抽取了赣榆县柘汪第二中学和柘汪第二中心小学,共四所学校。本次问卷主要针对小学五、六年级和初中八、九年级学生,科学素养问卷所选样本具有随机性和全面性,兼顾到不同类型的中学和小学,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笔者对所测中小学相应年级的学生进行了全体抽样,调查前,研究者对参与调查的群体进行了科学回答问卷的宣传与讲解,并与家长进行了沟通与交流。其中,小学十个班518人、中学十二个班766人参加了学生问卷,与此同时,笔者对参与调查相对应的1284位学生的家长也进行了家长问卷。调查共收回1284份学生问卷和1284份家长问卷,回收率100%,有效率100%。研究者用EXCEL对问卷进行逐题统计,统计前笔者对学生与家长问卷进行了统一编号,以求对应,从而呈现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映射关系。
中小学生科学素养调研采用中国青少年科学素养监测课题组设计的三组问卷,即中国青少年科学素养监测调查初中生问卷、小学生问卷和家长问卷。学生问卷结合国际上普遍认同、国内曾经使用过的标准,即科学素养的三个维度:对科学术语和概念的理解、对科学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对科技的社会影响的意识和理解。调查问卷的设计以及结果测度皆围绕以上三个维度展开。学生问卷内容分为填空题、单选题和多选题,填空题为学生自身概况性的内容;单选题多为一些客观性比较强的内容,如判断题、连线题、排序题等,其选项采用等距连续设计,以适切不同水平主体的自主选择;多选题用于采集学生主观性的表达和认识,如一果多因的判别、对科技现象的多元解读、个性化的认知体验等。家长问卷主要涉及家庭环境(学历、职业、经济、交往)状况、家庭科技背景因素、家长对科学的兴趣和态度、学生参与科学实践活动情况等。
二、中小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状况
(一)主要成效
1.中小学生科学行为整体达标情况较为理想
科学素养是复合体,包括知识、技能、方法、态度和行为等方面,行为是科学素养的外显标志,是衡量科学素养形成和运用的重要尺度,也是科学素养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问卷设计了一些问题来映射学生的科学行为,比如,让中学生判别“如果实验的结果与书本上的结论不一致时所持的行为”,选择“重复实验寻找原因之后如实写入实验报告”的学生比例达88.7%;小学生对“做实验数据和别人不一样时,就改成和大多数人一样的”行为进行选择时,选择“很少”和“从不”的比例为87.1%。问及学生参与过保护环境的行为时,50%的中学生和68.6%的小学生表示“为环保少用一次性筷子”;90.3%的中学生和87.8%的小学生认为“使用新家用电器前一定要先看说明书”。有76.9%的中学生和72.8%的小学生认为“编写病毒程序去破坏他人资料信息库,还把病毒程序卖给别人从中获利”的行为“既违反了网络道德,也违反了法律”。多达78.0%的中学生和69.2%的小学生不相信“求签算命”。以上数据均表明中小学生有着良好的科学行为与认识,并能在学习与日常生活中得以彰显与运用。
2.中小学生对科学知识与方法掌握得比较扎实
中小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趋向良好,整体水平较高,特别是对一些科学观点的认识上表现出良好的品质,说明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中小学生科学知识与方法有了较快提升。以小学生为例,在对23个基本科学观点的问卷测试中,平均正确率为74.6%。94.9%的学生知道“吸烟会导致肺癌”,92.3%的学生认为“能量可以相互转化,所以我们不必节约能源”的观点是错误的,92.1%的学生知道“同一时间里,南、北半球的季节是一样的”这种认识是错误的。85.4%的学生知道“地心的温度非常高”“电器短路造成火灾,不可以用水直接熄灭”。79.5%的学生明白“人类是由现代类人猿进化而来的”。当让学生判别“科学家做实验常需要多次重做实验,这样做的最主要目的”时,90.4%的学生认可“正确的科学结论应该是能重复验证的”这个观点。让学生选择“关于科学研究方法的论断”时,70.1%的学生认可“科学方法的核心是形成观察、实验、假设、验证、推理和结论”。中学生相应的科学知识与方法也比较理想。这表明连云港市的中小学生对相应科学知识的理解和科学方法的掌握处于良好状态,科学知识与方法又是其他科学能力进一步形成与发展的前提,这为学生科学素养的进一步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
3.中小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及学习认同度良好
科学兴趣表现为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由此生发的亲近、体验科学的心理倾向。同时,对科学教师教学方式的认同以及对师生关系的良好评价,又使得科学兴趣在学生的科学学习中得以持续,促进了科学兴趣向科学志趣的转化与提升,这种内在动力系统是设计与实施科学活动需要考量的重要因素之一。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浓厚,92.7%的小学生表示“喜欢科学,尤其喜欢参加各种科学实践活动”;90%以上的小学生表示乐意参观科技馆、博物馆、天文馆、动物园,喜欢小发明和小制作。与小学生相比,中学生对科学的间接兴趣更浓一些。中小学生对科学的教与学的方式也有着良好的认同度,认为教师“从不”、“很少有”、“有时”、“常常”、“总是”“把结论告诉我们,然后把大量时间做实验”的比例分别为47.1%、17.8%、13.5%、11.4%、10.2%;认为“从不”、“很少有”、“有时”、“常常”、“总是”“让我们准备一些学具以便课上用”的比例分别为3.6%、9.1%、16.8%、28.9%、41.6%;认为“从不”、“很少有”、“有时”、“常常”、“总是”“鼓励我们猜想并且通过操作、实验、演示验证猜想”的比例分别为6.6%、12.4%、18.8%、23.8%、38.4%。可以看出,学生对教师的科学教学行为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学生对师生关系也是比较认同的,62.8%的学生认为“老师鼓励表扬我”,77.6%的学生认为“老师不讽刺挖苦我”,68.9%学生认为“我和老师关系很近”。“亲其师,信其道”,学生的认可彰显出科学教学的魅力。
4.中小学生科技信息来源渠道呈现多元态势
从传统的印刷媒体、影视媒体、广播媒体到现代的电子媒体,新型信息传播媒介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正发生着深刻变化。调查显示,中小学生在顺应时展潮流的同时,能根据自身习惯、条件和环境学习科学知识,学生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正呈现多元态势。问卷设计了报纸、课外图书、教材、广播、电视、杂志、互联网、音像制品、课堂教学、亲友或同学这十种获取科技信息的方式,要求学生选择最经常使用的三种方式,并按重要程度排出第一、第二和第三重要。以重要程度的前三个选项之和为衡量标准,初中生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从高到低依次排列为:课堂教学53.7%,电视43.9%,互联网39.1%,报纸34.2%,课外图书34.1%,教材31.8%,杂志31.7%,亲友或同学12.4%,影碟、磁带等音像制品12.2%,广播4.9%;小学生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从高到低依次为:课外图书56.4%,互联网41.0%,亲友或同学48.7%,课堂教学38.5%,报纸33.4%,电视25.6%,教材23.1%,杂志20.5%,影碟、磁带等音像制品5.2%,广播5.1%。由此可见,中小学生获取科技信息与知识来源的渠道正呈现多元态势,学校与家庭应该因势利导,合理用好这些媒介,以达到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积极作用。数据还表明,互联网正以其传播科技信息的快速、迅捷与方便的优势,越来越成为中小学生乐于接受的科技信息源。
(二)存在问题
1.中小学生科学素养的表现不够均衡
学生科学素养的不均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科学知识方面,学生对贴近生活实际的科学观点的认识比较清晰,而对与日常生活较远的领域或抽象的内容认识不足,这说明学生在不同领域或不同抽象程度的知识获取上的难易程度有所不同。以小学生为例,33.3%的学生认为“数百万年来,我们生活的大陆一直在缓慢地漂移并将继续漂移”和“地球围绕太阳转一圈的时间为一年”是正确的常识;22.0%的学生回答“电子比原子小”是正确的;43.6%的学生认为“人到高原后出现头痛、恶心等‘高原反应’的原因是气压过高”;还有39.0%的学生认为“抗生素既能杀死细菌也能杀死病毒”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以上问题的正确率都未超过50%,说明小学生的科学认识程度还是不高的。二是知行方面,当问及对“求签算命”的态度时,有78.0%、69.2%的中学生和小学生表示“不相信”;而当问及对“如果有人根据‘求签算命’的结果说你最近将有灾难”的态度时,只有34.1%、43.8%的中学生和小学生认为“根本不管它”,有65.9%、35.9%的中学生和小学生认为应该“多加小心”,15.4%的小学生认为应该“赶快寻找消灾方法”,没有中学生认为应该寻求解决的办法。当假设的情境映射学生的行为时,其态度容易出现摇摆,知行会发生悖离。三是城乡方面,数据表明农村学生的科技知识、信息来源渠道、科技活动、家庭环境与氛围等均弱于城区学生,这与农村学校科学教育装备的落后以及教师科学专业素养较低等原因密不可分。
2.中小学生科学探究的水平不甚理想
科学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途径。问卷设置了变量控制试题来映射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水平,以“科学家想知道一种治疗高血压的新药是否有疗效”一题为例,该问提供了四个选项供学生选择:17.1%的学生选择“给1000个高血压病人服用这种药,然后观察有多少人血压有所下降”,12.2%的学生选择“给500个高血压病人服用这种药,另外500个高血压病人不服用这种药,然后观察两组病人中各有多少人血压有所下降”,9.8%的学生选择“给500个高血压病人服用这种药,另外500个高血压病人服用无效无害、外形相同的安慰剂,然后观察两组病人中各有多少人血压有所下降”,61.0%的学生选择“不知道”。问卷还设置了对比实验来映射学生的探究分析水平如何,例如,有两个敞开的瓶子,一瓶装满食醋,另一瓶装满色拉油,将它们放在有阳光的窗台上,几天后,发现两个瓶子不同了,该问要求学生观察结果,然后在提供的五项内容中做出选择。12.8%的学生选择“色拉油蒸发得要比食醋快速”,15.4%的学生选择“食醋和色拉油两者都蒸发一半”,12.8%的学生选择“只有含水的液体蒸发”,12.8%的学生选择“直接照射阳光是蒸发的必要条件”,46.2%的学生选择“不知道”。以上两题考查了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的理解,学生的选项良莠不齐,仅有9.8%和12.8%的学生能正确作答,表明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开放性思维明显弱于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表现出作为科学学习内容的科学探究的学习与在新的情境下的运用出现分离的倾向。由此可见,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与运用是学生的弱项,而作为学习方式的科学探究是探求未知世界的主要方法,是科学学科的核心能力,教学中要凸显学科核心能力和在新的情境下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科学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任重而道远。
3.制约科学素养提升的因素依然存在
中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科技教育环境是至关重要的。以家庭藏书为例,小学生家中“没有藏书”的比例为2.6%,“1~10本”的为7.7%,“11~20本”的为10.3%,“21~50本”的为33.3%,“51~100本”的20.4%,“101~200本”的为15.4%,“200本以上”的为7.7%,“不知道”的为2.6%。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便是其阅读史,家庭的藏书量与学生的阅读量是呈正相关的,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很大程度上是从阅读开始的。在调查中学生家庭成员是否指导或关心孩子学习情况时,就过去一星期内家长“检查过你作业”、“指导过你功课”、“和你谈论过有关学校或学习事情”选项而言,“没有”的比例分别为49.5%、65.7%和41.7%,“有1~2次”的比例分别为24.4%、19.3%和12.2%,“有3~5次”的比例分别为21.3%、10.2%和14.6%,“几乎天天”的比例分别为4.8%、4.8%和31.5%。中小学生上过艺术类和文化类补习班的比例达46.6%,而上过科技类补习班的为0。由此可见,家长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关注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从学校资源看,“拥有科学实验室和科技图书杂志”的中学比例分别为29.2%和41.5%,小学比例为54.3%和56.9%。中学生“没用过、很少用、有时用专用室上科学课”的占82.8%,“科学课经常使用实验仪器”的占19.6%。学校不具备种植条件的占30.4%,有种植园的占19.7%。可见,课程资源还不能满足科学教学需要,课程资源的挖掘与利用尚有较大空间。从学生体验看,当问及小学生是否得过县区级及以上科技类的奖项时,得过的仅为2.6%,远远低于文艺类奖(12.8%)、综合类奖(10.3%)、其他学习奖(8.6%)、体育奖(5.8%)和其他奖(4.6%),中学生的科技获奖情况还要低一些,这表明中小学生缺乏科技类获奖的成功体验,也说明社会提供给学生科技类获奖的机会不足。
4.参与科学实践活动的经历有待加强
科学实践活动是中小学生运用科学知识技能,积累科学活动经验,形成科学能力和行为的重要途径。问卷设计包含了学生参与科学实践活动的内容,调查结果反映出学生对参与科学实践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参与度却不高。有92.7%的学生表示“我喜欢科学学习,尤其喜欢参加各种科技活动”;90%以上的学生表示喜欢参观科技馆、博物馆、天文馆、动物园、植物园,喜欢进行小发明、小制作等,而一年中去过“科技馆、博物馆、天文馆、动物园、植物园”的小学生比例为28.2%、25.6%、15.4%、41.0%和64.6%,中学生比例为7.3%、2.4%、9.8%、17.1%和7.3%。过去一年中参加过学校组织的科学社团、参观科技展览、野外科技考察、科技竞赛或科技节的中学生分别为18.6%、14.6%、15.8%和0,小学生分别为27.9%、32.8%、27.7%和30.5%。过去一年中家长曾带过中小学生到外地旅游的比例分别为26.8%和18.8%。目前,城市的科技馆、博物馆等公共场所都免费对外开放,学校可以联合这些社会机构有针对性地组织一些主题性的参观活动;农村地区也可以因地制宜地开展各种种植和养殖等科普活动。尤其是像阅读科普读物这样的活动,简单易行,投入少,组织容易,学生完全可以多参与、多体验,这对于保持和发展学生的科学志趣,掌握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大有裨益。
三、提高中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建议
科学兴趣、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作为科学素养的四个核心要素和基本内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中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提供了可能性和现实性,科学素养的形成和科学人才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我们应该为科学教育的展开提供良好的保障条件,完善科学素养培养的各种途径。
(一)建立科学有效的中小学科学教育保障机制
一是提高对中小学生科学教育意义的认识。在提高全民科学素养行动中,中小学生是重点人群。中小学生养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对于人的一生发展将具有重要影响。提高中小学生科学素养行动是保障“科教兴国”战略顺利实施的基础性工程,对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二是市、县(区)、校分别制定科学教育发展规划,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划应以中长期为主,学校的发展计划应以年度为主,将科学教育纳入整体教育发展规划之中。三是强化学校科学教育的责任意识,明确其在科学教育中的责任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校实施科学教育的积极性,把科学教育质量作为督导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质量提升和校长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四是完善科学教师的岗位管理,规范岗位设置、岗位职责、聘任标准、聘任制度以及职称评定和相关待遇,并加强科学教师的业务培训。五是建立科学教育工作奖励、考核机制,将从事科学教育的教师和参与科学活动的学生均纳入评价系统。科技辅导员如能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活动并取得良好成绩,应在晋级评先、职称评聘、年度考核等方面进行嘉奖。学生参加科学实践活动取得的成果也应记入其成长档案,作为评定成绩、获奖评优的依据之一;开办科技特长班、科技特色学校,对在科技活动中获奖的学生予以充分表场;在条件具备时将科技活动的成绩纳入学生学业测评指标。
(二)充分发挥各类课程的科技教育整体功能
新课改倡导课程内容的综合性、课程功能的发展性、学习方式的自主性,决定了中小学科学教育是所有教师的共同责任。科学教师在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上责无旁贷,但其他学科的教师同样肩负着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培养科学兴趣、激发探究欲望的使命。强调科学兴趣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兴趣是激发好奇心和灵感的有效手段,是发现的先导。教师应细心呵护青少年与生俱来的好奇心,通过情境创设、媒体运用、动手操作、体验学习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并在教学中不断地变换教学方法,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鼓励他们积极主动、专心致志、津津有味地探索科学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从某种意义上讲,国民科学素养的高低,基本上是由基础教育的普及程度和平均受教育水平决定的,中小学生受教育的状况基本决定了国民科学素养的面貌。务本求实,中小学课堂教学应落实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按照课程方案开齐、开足、上好与科学教育密切相关的课程,在选修课中开设科技教育,在活动课中增加科技含量,强化科学实践活动,在相关学科中渗透科技教育,普及信息技术教育。[5]
(三)构建立体的科学教学体系,倡导“做中学”、“做科学”
调查表明,从小学到初中,学生的科学素养不仅在总体水平上持续提高,而且在科学能力上也获得了较大程度的增长,说明学校教育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科学教育中“面向过去”的现象依然存在,如课外科学活动机会少、效果差,科学教育教学脱离社会,不能充分运用公共科学教育资源等。所以,要进一步提高中小学生科学素养,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的科学教育教学工作,我们应该发挥科学教育每一条途径的独特作用,为学生建立一个立体的科学教学系统。科学课程的实施要求学校以多种途径开展科学教育教学,如基础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的开设,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课外科学实践活动等。当前,科学教育所倡导的“做中学”理念尚未产生其应有的教育作用,学生的探究能力还比较薄弱,学校对学生的课外科学实践活动普遍不够重视,不仅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少,而且他们的学习效果也不理想。由此可见,科学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让学生在“做科学”中学习科学,我们应该帮助更多的学生获得参与各种个性化的课外科学实践活动的机会,从而提高活动参与的质量,使学生“面向未来”的科学素养真正获得提高。
(四)完善实验教学,增强大众媒介的科普力度
篇5
[关键词]全球教育理念 环保 科学实践活动 科学探究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8-016
二十一世纪以来,科技改变人类生活, 人们越来越感受到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 , 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成为世界各国所关注的问题,也成为各国培养具备国际素养的公民的重要选择。我国的课程标准也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提出要重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并认为,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具备科学的探究精神,才有机会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公民进行对话,参与世界事务。
怎样上好科学探究课,如何通过科学实践活动来培养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从而养成科学素养,是小学科学教师要面对的重要的课题,也是西大君武小学在实施全球教育理念方面进行的重要尝试性探索。我校紧扣全球教育项目中的“环保”主题,把学生的目光引向关注我们身边的动物、植物、生存环境。尝试着在科学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包括提出问题的能力、建立假设的能力、进行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进行科学思维的能力。而每一种能力的培养在不同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均有所侧重。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发现是自主探究的开始。由于好奇是儿童的心理特点,它往往可使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从而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教育实践证明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例如,利用寒、暑假给学生印发科学选题作业,开展“我的发现”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在假期的生活中观察身边的一切感兴趣的事物,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指导学生先上网查询或查阅书籍寻找答案,如果问题找不到答案,再提交给教师。其中,学生发现校园里的墙缝地缝里长有许多不知名的植物,他们不需要施肥浇水护理,也能长得很好,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在此基础上教师不失时机地加以点拨,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科学问题:长在墙缝里的是什么植物?它们的种子从哪来?为什么能长得这么好?于是,教师带领学生组成一个“墙缝植物调查小组”对广西大学校园里的墙缝植物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这类植物,特别是数量最多的构树适合在土地贫瘠、水分缺乏的地方生长。最终形成科学调查报告《墙缝植物的初步研究》,获得南宁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论文一等奖。接着,学生给有关部门提出在广西、贵州的“石漠化” 地区种植构树来解决“石漠化”问题的建议。
创设这样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从周围的环境、自然现象中发现问题,以此培养学生关注生存环境,关注世界环境问题。
二、鼓励猜想或假设,培养学生建立假说的能力
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和方法。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教师要善于搭建活动平台,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根据所探究的问题和科学事实,寻求可能解释的过程,并提醒学生,对问题成因所推测与假设的结论必须是有探究价值的、可检验的,一旦猜想与假设得到实验结果的证实,它就可能发展成为科学结论,否则就是证伪。
例如,组织《小鸟一天吃几顿》的活动:广西大学校园里,绿树成荫,鸟类众多。我们科学组教师带领学生多次变换地点实地观察。有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人有一日三餐的规律,小绿豆鸟一天吃几餐呢?通过查询有关资料得知,这是一个在国内外都没有研究报道过的问题。教师鼓励学生先进行猜测:小鸟到底一天吃几顿?学生通过采访同学、家长、老师,汇总了有代表性的几种猜想与假设:小鸟一天吃三顿;或者一天吃多顿;还有想吃就吃等。这样的猜想与假设到底对不对呢?学生带着极大的探究兴趣开始了为期半个月的实验探究活动,并全程跟踪摄像,最终形成科学研究报告《暗绿绣眼鸟取食规律的研究》和同名科学微电影,大家的猜想与假设得到了科学的结论:小鸟跟人类一样,一天吃三顿。而且该研究报告获得广西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论文二等奖,微电影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并被中国科协选送代表国家参加意大利青少年科技DV制作竞赛,同时获得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选中拍成节目《小鸟一天吃几顿?》并全国播放。
是猜想与假设促进了学生的探究,使学生获得了求证结论的机会。
三、引导设计方案,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的能力
猜想与假设的真伪要靠科学的数据和事实的支撑。因此,制定探究计划、设计实验方案就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先设计活动的方案,不管设计得是否合理、科学,目的在于让学生体验从不懂到懂、从不科学到科学的过程,体会科学研究的艰辛和严谨性,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指导老师参与其中,对方案进行修改,最后再请专家进行指导和完善。
例如:在探究《暗绿绣眼鸟取食规律的研究》课题时,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很简单,观察时间设计为一周,每天只观察三次小鸟啄食的时间。学生通过请教有关专家,发现这样的设计是不科学的。
学生进行多次讨论、修改、反复完善,最后确定实验的时间为十五天,每天根据日常作息安排了26个观察时间,分别记录取食鸟类的个体数,并观察每个时间点一分钟内小鸟啄食的次数、取食的时间和其他行为的时间,并制定了收集、记录数据的方法。
这期间,虽然学生讨论、交流花费时间比较长,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主制订计划和设计实验的活动,手脑动起来了,把学生的探究精神也激发起来了。
四、自主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科学观察的能力
在学生提出问题、假设猜想的基础上,根据设计方案把学生引进自主探究的过程。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时,首先让学生明确具体的观察目的,其次强调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对于需要较长时间的观察,要有计划,有耐心。对于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积极思考,及时做出调整并尽快解决。
如,在进行《土壤中蚯蚓对黄豆苗期生长影响的实验》实验初期,土壤中的蚯蚓意外死亡,学生及时分析是天气过热的原因,马上搭建了一个遮阴棚来解决。果然,后来没再出现蚯蚓死亡的问题。实验时间为期五十天,观察450棵黄豆从发芽到生长的变化过程,每天要浇水、观察,期间要测量苗的高度、根的长度。收集数据的工作枯燥而漫长,但因为是学生自主设计的实验,对实验结果的期盼促使他们把每项工作做好,直至实验成功,并得到一个突破性的科学结论:在庄稼地里放养蚯蚓,可以改良土壤,不用化肥,也能促进植物的生长,既有益于农业生产又有利于环境保护。该实验报告获得广西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同步拍摄的科学微电影获得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一等奖。
就这样,在学生自主探究中,坚持不懈地观察和思考,学会积极地寻找保护生态环境,避免土壤污染的方法,关注人类生命的健康与安全。
五、认真观测记录,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教学中,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是引导学生亲自操作,从中收集科学数据。因为实验数据并不是探究的结论,它是客观事实的反映,要得到科学结论和发现规律,就必须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寻找数据间的相互关系,最后归纳论证,得出科学结论。
如在进行《麻雀对广西大学校园环境的适应性》课题时,在收集麻雀在多远的距离会被惊飞的数据时遇到了一定的困难。惊飞距离是评价鸟类对人类侵扰容忍度的参数之一。观察者尽量以相同的速度接近麻雀,采用目测法估测惊飞麻雀的飞起点与观察者当时立足点之间的地面距离。为了保证目测的准确,教师先让学生实地测量,对距离的长度有个较准确的估算,再到麻雀活动的区域进行实地观察、记录。经过为期一年、每月一次的观测记录,得到了大量的数据制成表格,把平均值做成对比折线统计图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在不同的校园区域,麻雀惊飞的距离不一样。因人们不惊吓麻雀,形成了一定的亲人性,最亲近的距离是1.98米,但麻雀仍保持一定的警惕性,最远惊吓距离为7.04米。该研究报告获广西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项目一等奖,同步拍摄的科学微电影《麻雀离我们有多远》获第二届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一等奖。
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呼吁每个人都来关爱和保护动物,不要惊吓和捕杀它们,实现人与动物的和谐共处。在增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同时,使其也获得了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
六、学会总结与反思,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好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及每个环节的实施情况及时进行认真的总结、反思与评价,从中获取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为下一步的实验指明方向。
例如,《拯救校园里的小叶榕》活动: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分析往昔枝繁叶茂的小叶榕为何会变成叶子稀疏、奄奄一息的现象。学生通过分析认为:人们拓宽活动场地,在小叶榕的四周人为地给它铺上了水泥,雨水无法渗透到地下,导致缺水。所以实验的初期就是在树根部灌水。但是十几天过去了,收效甚微。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与反思,有学生提出:水泥地使小叶榕无法吸收到充足的养分和水分,它不仅缺水,还因为营养不足出现叶子稀疏的现象。接着再次实验,给小叶榕挂上吊瓶输液,输入“国光大树施它活”营养液。渐渐的,小叶榕又恢复了生机。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去思考、讨论该如何保护植物的问题,最后让他们写出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探究报告。该研究报告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项目三等奖,同步拍摄的科学微电影《拯救小叶榕》获第一届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一等奖。
篇6
实验研究报告
一、模式的产生与发展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竞争日趋激烈,在这场世纪竞争中,关键问题在于人的素质,未来人才竞争是一种全面素质的竞争,其核心将是科学素质的竞争,提高我国青少年科技素质,加强科技教育是保障我国“科教兴国”战略顺利实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期战略性工程。目前,由于我校开展科学技术普及活动尚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形成完整科学的科普体系,科普活动存在表面化、形式化。没有真正的从学生实际出发,走进学生当中切实有效的开展科普活动。在学生科普调查中,绝大多数学生反映在搞小发明、小制作过程中遇到困难太多,有的表现在制作材料难找,无法把想象变成现实。有的根本就不知道小发明怎么做,还有的是因为得不到别人的指导和家人的支持,往往半途而废,在科普调查中还反映出学生科普知识知道的较少,能够应用于实践的更少,因此学校每次科普活动往往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大多数学生在活动中没有体验到乐趣,反而觉得是一种负担。为此我们认为有必要通过此项实验研究总结出学校开展科普活动的成形经验,正确引领学生在科普活动步入正确轨道,能够有效解决小学生参加科普活动中存在和各种困难,给学生创造出更为广阔的创新空间,最终使学生探究意识和创新潜能得到增强,以此来推动学校创新教育的开展。
二、模式的基本意义与基本特征
本科普活动模式的假设
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引导和牵领学生通过参加科普活动,提高自身素养和实践能力。养成终身创造的习惯,减少学校、家庭、社会给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探索出一条学生易于接受,乐于参加的科普活动新路,为适应新世纪科技时代的严峻挑战,为其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科普活动模式的理论依据
(1)《纲要》的内容和目标要求:以科研为依据在对原有经验总结和提高的基础上,完成中小学校实施《纲要》的基础性工作。提出在中小学开展青少年科普活动较为普遍适用的活动模式和行动方案。
(2)《教育学》《心理学》有关章节对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方面的内容。
(3)依据教学论关于发展儿童自主学习,研究能力和创造性实践能力培养等原理。
(4)吸收和平借鉴了和谐教育和主体性教育理论和情感教育理论。
“手拉手”科普活动模式主要是帮助学生解决在科普活动中所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指导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及创作作品,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学习科普知识。化难为易,变枯燥为有趣。使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大手牵引下,享受到科普快乐,树立起科普信心,走向成功的彼岸。
“手拉手”科普活动模式的基本特征是:
1、亲近性。通过调查问卷、谈话等方法了解掌握学生在科普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情况,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发扬优点,克服不足,从学生实际出发,把握住学生学习、年龄特点,科普活动走进学生,让学生感到“跳之有获”。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科普活动中,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这是本模式最大的特点。
2、趣味性。采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风格迥异的活动形式。让学生感到科学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3、联合性。学校与家庭、社会联合开展科普活动。充分利用家庭资源和社会资源,利用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将学生的科普活动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
三、模式的基本架构
(一)模式研究的目标:
1、科研目标:即通过实验,构建普遍适用的科普活动模式。
2、育人目标:适应新世纪人才意识的需要,努力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创造意识,激发他们的创新情感,养成良好的创新习惯,使其创造力不断增强。
一级目标
二级目标
三级目标
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创造意识,激发他们创新感,养成终身创造习惯,促其创造力不断增强。
培养学生一定的科技素养
了解一些国内外科技发展的概况
懂得现代科学的一些浅显知识
知道一些古今中外科学家的故事
养成刻苦钻研,努力创新的精神
培养学生创造想象力
学会观察自然界的事物,自然现象,认识并进行分析。
扩大学生知识领域,丰富表原储备。
多参加创造活动,养成良好想象习惯。
积极思维,大胆幻想。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能看懂一些简单的制作图(如展开图、立体图、线路图)
能掌握一些简单作品的制作方法
初步学会用刀、剪、尺、锯、电烙铁等工具。
初步掌握简单的实验操作,逐步形成学生能独立写出实验报告,并能初步综合分析实验中发生的一些简单现象。
3、工作目标:以科普活动模式研究为切入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我校的深入开展,力求在教育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内部管理等方面起到示范作用,把我校办成“科普活动”特点有较高办学质量和办学声誉的先进学校。
(二)模式研究的要素及关系
“手拉手”科普活动模式主要研究学生作为主体在活动中如何更好地发挥,教师 的主导性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而在科普活动中家庭和社会又发挥其怎样职能作用。学校、家庭、社会携起手来,这支大手来拉动学生们的小手。使其尽快成长。学生作为关键要素,牵一发而动全身,各要素在不断发展变化中促进科普活动的向前发展,提高科普活动质量。见下图:
学校
学生
社会
家庭
(三)模式研究的内容:
1、学校与家庭、社会联合开展科普活动的研究。
2、在新课程体系中,创造性教学与学科渗透的研究。
3、激发学生科学兴趣,提高科技水平方式方法的研究。
4、模式实施的主体
实施主体是学校学生,同时也探索与家庭及社会联合开展科普活动的途径和方法。
四、模式的组织管理与运行机制
(一)模式的组织管理
1、内部体制:(1)成立课题组:以区、校专职领导组成指导组,选拔有科技特长,热心于科普活动的校骨干教师组成课题组。全校教师密切配合。
(2)建立组织管理体系。有条不紊地开展科普活动。如图:
指导组
课题组
实验组
科任组
活动小组
活动小组
活动小组
活动小组
学生
(3)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年青化的科技教师队伍,带动全校教师提高科技水平。
2、外部体制:
(1)建立建全各种规章制度,建立评估和奖励机制。
(2)发挥家长学校作用,建立家庭科普活动运行机制。
(3)发挥校少先队组织职能,搞好校内、校外科普活动的有效开展。
(二)模式的运行机制:
1、主要研究方法:
(1)调查法:设计各种调查表,通过召开座谈会,找学生个别谈话,进行问卷调查,家访及走访社区等形式按科普活动内容调查了解学生、家长的各种思想状况和实际表现,同时收集各种相关的资料,为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开展科普活动打下基础,为课题研究提供背景材料。
(2)实验法:主要是自然实验法。通过“科普”知识讲座和各种形式,多渠道的科普活动,提高学生及家长的科普认识,探索科普活动模式和运行机制。
(3)行动研究法: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重点,基本以学校学生自然状况为研究对象和背景。在研究中可以随时根据研究情况的变化,不断修改研究假设与研究的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情况。
(4)比较法:通过对实验前后学生在科普意识与科技水平等方面的横向、纵向比较,验收活动模式的可行性和实验效果。
2、基本策略
(1)激趣策略:小学生与一生俱有的好奇心是科普活动的源泉,只要善加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因此科普活动要形象、直观、生动有趣,应当是学生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们学习兴趣的典型活动。
(2)鼓励创造策略:如果学生们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会了自信,尊重学生在科普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教师要学会弯下腰来倾听儿童的心声,帮助他们实现个性化发展。
(3)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的实践策略。学生在开展科普活动中,应该是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文秘站:引领者、帮助者,帮助者和服务者,是学生们的亲密伙伴。
3、基本途径
(1)改革科普活动内容,富有兴趣,吸引学生乐于参加科普活动。
改变传统的科普讲座中较深难懂、学生感到枯燥的科学原理简单灌输组学生的做法,将深奥的科学知识融入到生动的游戏当中,有趣的实验当中、故事当中,通过奇妙有趣的“动脑筋”练习,加以巩固。例如:选编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创造性思维训练系列》丛书中的内容,使学生在听到生动有趣的故事的同时,学到一些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蕴含的科学知识。同时利用校园网、多媒体教学手段及大量的影像资料,将科学知识直观形象介绍给同学们。让学生们感到学科学原来是这么简单,增强了学生学习科学的信心和兴趣。为方便学生记住这些科学常识,学校引用或创编了科普诗歌,儿童歌谣、谜语等易学易记的形式帮助学生学习。例如:《地震前兆歌谣》等,同时在开展科普活动过程中也常常开展自己创作科普童话,诗歌、儿歌、小故事、科幻画、科普知识竞赛等富有创造性的深受学生喜爱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科学知识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并通过参加有趣的科学游戏、参观、浏览等活动潜移默化地学到科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在此基础上全面开展小发明、小制作活动。科学小论文征集创新方案设计等。
(2)整体上提高效率,减轻负担,使学生有时间和精力参加科普活动。
学校不断加强素质教育,明确提出向四十分钟要质量,不允许教师课内损失课外补,严格把好作业关,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科技活动,保障科普活动质量。
(3)学科渗透,发挥科技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是科技教育的主渠道。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因此在开展科普活动中进行学科渗透是十分必要的。
①我校进行了省创造性教学实验研究,(现已结题)在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教材创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例如:在制订学科计划时,适时向学生传输本学科的新理论、新方法、最新科技发明等前沿内容。弥补了教材因时间因素一些知识点滞后的缺点。
②把握学科特点,发挥学科优势,渗透科学技术教育。
小学自然科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涉及面十分广泛。应该成为科普活动的重要窗口,科普学习的主要阵地。我校又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小学科学新课程的开发与实验研究》科研项目中的《新教材典型课例研究》的研究课题。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综合实践活动课是科普活动有机的组成部分,对学生实践能力主动获取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都起到积极作用,其它学科在教学内容中都有涉及一些科普活动,有的内容看起来没有,但仔细琢磨,善于挖掘,就会成科普教育的切入口,产生发散作用,来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总之,利用小学各科教材中蕴含的丰富的“科普”教育内容,把科普活动有机地渗透到各学科教学当中。渗透的形式有直接渗透、间接渗透和相机渗透等。
③科普活动与德育教育、少先队活动相结合。
科普活动同德育教育、少先队活动相结合,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先锋模范作用,让科普活动走进三会(队会、班会、晨会),在科技周以及重要的科学纪念日,举行社会宣传实践活动,开展访问科学工作者活动,办好科技节,头脑运动会和科普之冬等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营造科普活动氛围,创设科普活动环境。办好科技走廊,宣传橱 窗,订阅科普报刊,利用校园电视台,校园教学网,播放科普知识宣传片,校广播站定时播放讲“科普”故事和科普新闻。建立校园“科普活动”基地,开展班级,校际间的科普活动比赛,自编科技小报比赛,科普知识智力竞赛,举行科普内容的文艺汇演等等,以丰富形象的教育内容,浓厚的科普氛围,促进学生科技水平的提高。
(4)科普活动与家长学校相结合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很有必要在抓好学校科普活动的同时,对家长进行科普教育,让家长做好孩子的表率,创设良好的家庭科普环境与学校一道共同抓好学生的科普教育。①办好家长学校。我校是省家长学校实验校,通过家长学校,采用专题讲座,播放学校科普活动录像片等方法向家长进行“科普”教育,提高家长科普意识及科技素质,在此基础上,协助学校做好学生的科普教育工作。②举行“家长开放日”、“家长接待日”活动,请家长到校听科普知识讲座,参加科普活动,参观科技展室等等。增强家长参与学校科普活动的自觉性。③建立评选表彰优秀家长制度。举办家庭科技作品比赛等形式,评选“合格家长”和评选“优秀家长”,召开“教育有方经验交流会”“科普活动优秀家长表彰会”等,让优秀家长传授经验,为优秀家长颁奖,通过活动提高了家长对科普教育的认识,从而对孩子参加科普活动给予有力的支持,使学生在科普活动中经常遇到制作材料找不到,制作过程中没有得到帮助和支持的难题得以解决,使学生放开手脚,发挥创造潜能,使家庭与学校科普教育融为一体,优势互补形成合力。
学校每次组织学生参加省、市科技作品大赛时,家长听到消息后都非常高兴,利用星期日带领孩子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有的家长带孩子到旧货市场购买所需的零件,不仅如此,家长还非常重视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的培养,购买组装飞机、汽车模型、书籍等,有的家长还为孩子配备了电脑,给孩子上网查询资料,使科普活动产生了巨大的推动效应。
(5)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科技活动
充分利用校外科普活动基地——青少年宫开展活动。聘请环保局、科协、教委、博物馆、青少年宫等单位的专家和教育工作者为我校的校外科技教育辅导员,有了这样一支辅导员队伍,使得我校的科技教育指导工作提高了一个新的水平。在他们的支持和帮助下,我校组织十多个科学体验小组,在校内,在社区和公园开展环境科学考查活动,还利用寒暑假在市区考查辽河水资源与生存环境的关系。学校少先队与科协图书馆、环保局联合举办系列科普讲座,从“趣味小发明”到环境保护重要性。通过科普活动与现代社会热点问题的密切联系,不断加深少年儿童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多方位、多角度的培养科技素养。
学校用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有效地开展科普活动。学校鼓励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上网浏览科普网站,获得最新最多的科普知识,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学校还从电视报上记下有关科普节目时间,制定时间表号召学生定时收看,写出体会。号召学生从报刊杂志中收集科普资料,装订成科普知识手册,不断提高自身科技素养。
五、模式的实施与评价
(一)实施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生是驾驭科技的主体,要鼓励全体学生都参与科普活动,注重个性差异,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自己的探究方向,选择自己的方法,独立地进行探索,鼓励学生独特思维。
2、趣味性原则: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创造兴趣,使学生有明确的目的,积极主动地始终具有高涨的创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才能激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3、基础性原则:奠定全面发展的基础,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基础,更主要的是各种思维的基础。要让学生以自己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理解知识,赋予知识以个人意义的过程。
4、实践性原则:适合青少年特点,关注学生自学的生活经验,切实可行,让学生在实践中大胆尝试。在实践中探索学习,把科普活动搞活,使全体学生真正动起来,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发展能力。
5、创造性原则:要十分关注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的培养,激励和发扬学生乐于并善于发现问题,质疑问题;激发和保护学生参与活动的好奇心和自信心;重视学生所提的意见,并增强各种与众不同的构想;鼓励学生有尝试经验的勇气;重视学生对问题、权威观点提出挑战的意向;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激励和尊重学生的新颖思维方式和丰富的想象。
6、合作性原则。学生在科普活动中既要充分表现自主性,又要体现合作性。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彼此互通独立见解,互相合作与讨论,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与全面。
7、开放性原则:以开放的观念,引领学生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不仅要重视学生活动内宾的开放,还要注重活动时间、空间、资源结论等多方面的开放。
(二)实施过程
1、请教育专家进行课题的论证,设计实验方案,制定实验计划。
2、实验研究的准备:组建课题组。通过印发有关科技教育理论和科普活动材料,对实验教师进行培训,举办培训班,讲座等方式,使实验研究人员明确研究的指导思想、目标、原则、内容和方式方法,做好实验研究准备。建立校内外科普活动基地,做好实验前测工作(学生自然状况调查,学生科普知识问卷和实际操作)实验原始资料的测查建档,进行规范化管理,完成实验研究准备工作总结。
3、开展实验研究
按照制定的实验方案和实验计划进行科普活动模式实验研究。实验小组全体成员在实验进行阶段,针对反馈信息,定期研讨,不断完善,改进活动模式,对取得的阶段成果进行检验评估,做好实验过程中的测试工作,同时深入研究实验课题的理论与实践,建成学校科普活动模式库,案例集。构建了“手拉手”科普活动模式。
4、总结结题。收集整理所有实验研究资料总结实验研究成果,分析讨论存在问题,探索今后研究方向,形成终结性报告,接受结题验收。
(三)效果及评价
1、实验研究的效果
(1)在科研目标方面:通过实验研究,构建了符合小学生特点的“手拉手”科普活动模式,建立了班级开展科普活动子模式库,汇集了内容丰富的科普活动案例。有家庭科普教育也有社会科普教育等。比较详实地记录了研究对象参加科普活动的过程,并且进行了反思与评点。初步获得了小学生参与科普活动的规律性认识,通过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在科普活动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为学生大胆创想,勇于实践扫清障碍,为进一步研究小学生科普活动提供可贵的资料。探索出利用校园多媒体教学网络开展科普活动新路,在实验研究过程中,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和研讨活动,不断更新教师观念,转变角色,走近了学生,“走进”了学生。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科技素养及理论研究水平,涌现出一批高素质的年青化科技骨干教师队伍,在整个实验研究过程中,实验教师自我发展,学校100的教师已完成大专学历,部分教师正在攻读大学本科。学校教师获省、市、区级创新课40余节,论文70余篇,教学录像媒体课件80余件,多次在市级现场会做观摩。
(2)在育人目标方面:通过科技教育实践,使学生学会了很多的科普知识,提高了创造想象力和实践能力,基本养成良好的创造习惯, 目前我校参加科技活动的学生参与意识明显加强,动手能力得到提高,还有一大批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竞赛,获得优异成绩,体现了一定的创造能力。在科普活动中学生逐渐形成了学科学、爱科学的浓厚兴趣,提高了克服困难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素质,教学相长,在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的同时,家长和教师的科普水平也相对提高。
前测后测有关问题综合表()
项目
人等级
时间员
科普知识
创新能力
动手实践能力
较多和多
较强和强
较强和强
实
验
前
学生
25.4
50.7
11.3
家长
38.2
47.5
68.5
教师
53.6
56.8
55.7
实
验
后
学生
65.2
96.5
88.4
家长
57.6
51.3
69.7
教师
82.6
89.4
87.6
(3)在工作目标方面:科普活动的有效开展,推进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施。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师了队伍素质,完善了学校管理体制,学校被区评为科技发明先进单位,是市科技特色学校,科技作品受到过市长孟凡利、李文科等领导的好评。近两年来学校还先后被评为市区目标管理先进单位、省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省市窗口学校、省体育工作先进集体、市实验教学普及工作先进单位、区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区教师基本功大赛优胜单位、区先进学校等称号。学校已经达到具有较高办学质量和办学声誉的市一流学校。
2、实验研究评价
评价:
1、评价的一般原则:
(1)多元化原则:学生、家长,教育管理部门,科技管理部门以社区有关组织参与活动模式实验研究的评价,教师对学生在科普活动中的评价仍将发挥重要作用,但不充当裁判员,而是学生参加科普活动的伙伴和激励者,同时又是自己的实验的调控者。
(2)全体性原则:本活动模式实验研究也是素质教育的部分,应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和发展,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因此评价也必须面向每一个学生,发挥评价对学生参与科普活动的导向诊断,激励和考评的作用。
(3)全面性原则:评价应注意科技素养各方面的内容,既要考察学生对科普知识的理解,又要评价学生创造意识与情感态度,动手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
(4)全程性原则:用科普活动模式实验研究的评价主要是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促进学生各项能力的发展,因此评价不能仅在本科普活动实验研究结束后再进行,而必须伴随整个实验研究过程之中。这就需要教师随时关注学生在参与科普活动中的表现与反应,及时给予必要的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的评价。
2、评价的主要内容
(1)对本科普活动模式实验研究过程中各阶段进行情况的评价。
(2)对学生科普活动中应具有的科技素养应达到的水平进行评价。
①科技探索与实践方面。应重点评价学生的动手动脑“做”科学的兴趣,技能、思维水平和实践能力,具体可以评价他们参与科普活动是否积极主动是否持之以恒,是否实事求是,观察是否全面,提问是否恰当,整理科普信息,进行合理解释能力怎么样,动手能力怎么样,合作能力怎么样,在评价中既要注意鼓励小学生在科普活动中探究,理解探究过程,获得探究乐趣,逐步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也要强调小学生参与科普活动的结果与水平。
②创造意识与情感态度方面
重点评价小学在科普活动中的参与态度,具体可以评价他们对科普活动兴趣是否强烈,能否大胆想象勇于创新,是不是乐于合作交流,能不能关心科技发展。
③科普知识方面
重点评价小学生对科普知识最基本的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应用情况,而不是检查学生最终记住了多少知识。
3、评价的具体方法
(1)教师观察:科技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的科普活动表现,经此来安排科普内容,调整科普活动进度,改善实施方法,必要时开展个别指导,长期、更系统地观察,做好记录。
(2)与学生谈话:科技教师和家长以平等的身份向学生询问一些开放性问题,了解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模底;二是在实验研究时对学生的活动结果进行总结。采用口试、笔试、现场制作、智力竞赛等方法,着重检测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必要的检测:一是在实验研究前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模底;二上在实验研究告一段落时,对学生的活动结果进行总结。采用口试、笔试、现场制作,智力竞赛等方法,着重检测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作品分析:对学生科普活动的一切结果都可以用来评价。如科普诗文、小论文、体会、科幻画、手抄报、活动记录等。
(5)个案分析:科技教师对学生在科普活动中有特殊意义或有价值的信息(如学生的超常表现,独特见解,科学创意等)及时记录在案,供终结性评价时参考,同时收集一些学生在科普活动中取得的成果,如观察日记、科技制作等等,由以可以把握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轨迹。
(6)评定理表:即教师根据学生在某一活动的表现,直接对其结果作出评价。这种评价可以是描述的,也可以是程度、等级或数值,分别称为定性量表,程度是表和等值量表。
(7)自评与互评:主要针对学生科普意识及情感态度等方面的指标,先学生自评,然后组成小组让学生互评,最后教师可根据自评与互评结果的结论,参照观察记录,检测与作品情况,作出综合评定。
结论讨论。(1)本课题实验研究的选择与确立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所提出的目标、内容、原则、途径及方法等具有时代性、针对性,又具有可行性,本课题的研究不仅为科普活动相对薄弱的中小城市及乡镇学校提供了一套切实可行的理论基础和行为方式,而且对有一定科普经验的大城市学校起到可借鉴的作用。
(2)实验研究证明,只要深入走进学生之中,帮助他们解决掉在科普活动中遇到的不必要困难,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善于引导,一定会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尽情发挥,全面提高科普质量。
(3)通过“手拉手”科普活动模式研究,推进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施。同时促进了家庭与社会科普教育的有效开展。师生和家长的科技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使学校、家庭、社会的科普活动发生明显变化。
(4)实验研究中探索总结出的活动模式研究的途径和方法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问题讨论
(1)实验过程中教师和家长自身素质有所提高,就当前教师现状而言,作为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的关键所在,如果没有专家的指导,很难胜任科普教育的重任,学校发挥家长学校作用,仍是单方面的,很难承担起教育家长的重任。
(2)作为模式一定有它的适用范围,“手拉手”科普活动模式必须根据当地,当时的实际情况进行操作和实施,才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本模式还有待于在实践中修改,发展和完善。
(3)科技教育的标准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完善,我们必须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在学校中某个具体的学生年龄在逐渐增长,而整体学生的年龄(年级)没有增长,呈见固定状态,这就是我们今后思考问题和教育工作出发点。
六、模式的支持系统
(一)资源。学校设有图书馆、实验室、劳技室、微机室、语音室、多功能会议室、专用电子琴室、舞蹈室,建成了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成立了校园电视台、广播站,为本活动模式提供活动场所和技术保障,通过有线宽带网获取科技信息。学校组建了一支知识型、钻研型的年青化科技教师辅导员队伍,在大队部和教导处大力配合下,确保本活动模式的实验研究工作的 顺利开展。
(二)教师。全校教师业务水平较高,多次在区基本功大赛上摘金夺银。教师队伍年青化,全部大专以上学历,达到二级微机专业水平,教师敬业精神强,学风浓,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具有承担教科研任务的能力。
(三)政策。学校将本活动模式实验研究纳入到学校正常教科研工作中,将科普活动与学校德育工作结合起来。学校还将科技教育成绩归入教师工作考核之中。学校自筹资金加大对科普活动经费投入。
篇7
一、构建科学教育中的核心概念
核心概念是处于学科中心位置,并对学生学习具有重要作用的基础知识。围绕着生物学核心概念来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益,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迁移应用。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贯穿科学概念的学习,使学生从身边出发,学会探究、培养探究方法,不在是零散知识的堆积和概念的死记硬背,而是灵活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教学中发现,学生回答问题中只是表象性的认识,刻板,迁移能力、创新能力不强,不能够将学科间、学科内知识的迁移,在众多的生物学事实中提炼出反应学科本质的知识逻辑体系。
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每个单元的教学活动时,应该围绕核心概念展开,依据核心概念精选恰当的教学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优化教学方法。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促进学生对核心概念的建立、理解和应用。
小学科学学习中的概念24个主要概念,生命科学领域包含七个核心概念124个分解概念,核心概念的构建需要分解概念的支撑,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如小学科学中胎生的概念,像人这样,胎儿在妈妈体内生长,由妈妈直接生出的繁殖方式。而初中定义的科学概念,动物的受精卵在动物体内的子宫里发育的过程叫胎生。胚胎发育所需要的营养可以从母体获得,直至出生时为止。
有的初中教师会提出疑问,小学科学教师在教什么?都是“错的”!此时就是小学科学教师和初中生物学教师之间缺乏沟通、课程设置、小学生认知规律的不理解。此时初中生物学教学应尊重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同时,认知小学科学概念的设置,才能将其转变为初中生物学的“科学概念”。初中教师不能无视小学科学的学习,背离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初中生物学的学习为起点,抹杀小学科学的学习。而要以将学生对小学科学学习为新的起点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构建新的知识结构和新的学科认识。以小学科学中生物学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从学生熟悉的问题和现象出发,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展开主动探究。
小学科学教师应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使用知识的能力,提高思维能力的提升,使学生整体的、系统的、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看待问题。梳理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将零散的知识构建出脉络清晰、条理分明、相互之间有机联系的体系,需要在3-6年级科学学习以及初中生物学中基于科学概念的学习的不断渗透。杜绝分解概念的堆积式记忆,培养学生灵活的知识运用。
二、培养生物学兴趣
小学科学中生物学的学习,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侧重于思维和能力的培养,目前小学科学教学中很在意探究,很在乎实验,学生也有兴趣去实验探究,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存在实验器材的不规范,实验过程的不严谨,探究过程的不合理的问题,站在小初生物学的衔接角度来看,小学科学教师应在规范实验室管理及实验教学上做出努力。但站在初中的科学学科,更有利于思考:小学科学教师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是很多的科学知识吗?还是探究的能力?还是学习科学的兴趣?还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笔者的观点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以及学生生物学的兴趣,初中生物学的学习应是小学科学中生物学延续,进一步深化知识的延续,而不是一段线段式或者是射线式的学习的起始。
小学科学学习阶段,通过探究式教学,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首先精心的设计实验材料、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讲述《食物链和食物网》一节,可以以把重点放在动植物食物关系上来,从校园中的花坛到种类更为繁多的稻田或者广袤的非洲大草原,创设情境,打开学生的思维广度,从而认识什么是食物链、食物网,运用ppt、视频、电子白板展开教学,逐层深入分析,多一点生成,少一点刻板,以学生为主体,创设更生动、有趣、 (下转102页)(上接100页)更有生命力的课堂。教师尽可能的为学生创设条件,从符合学生心理、行为特点、认知规律出发,在互动交流、深入思考、教学组织等方面关注细节,适时点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猜想资源的有效利用
小学科学的学习,学生对外部活动更加感兴趣。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更多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如果教师一味的灌输,学生会对科学的学习产生厌烦的心理。因此,适时的进行“探究性教学”,在探究中满足学生的求知和创新的欲望,为初中生物学的学习奠基基础。
在这样的过程中需要对教师有着更高的要求,要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同时,更要了解学生心里需要什么,怎样让学生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有所思考,而不是简单的“活动”或者完成“探究过程”。尤其注重学生猜想资源的有效利用,激发学生猜想。可使学生的获取知识并得以巩固、深化和发展。让学生多思考、多猜,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教师在采取多种教学手段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及潜能的发挥,设法调动学生头脑中的信息,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编排、重新组合,从而获得问题的猜想,绝不是凭空想象,是以一定的事实为基础。如五年级上册《种子发芽实验》中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是什么影响了绿豆种子的发芽?有些学生可能就会结合生活中的问题而回答,如水、温度、墨水、香烟等,在这里就有很好的猜想资源,提出猜想以后,我们不能随着教师的意愿去研究水和温度,而是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研究而加以利用。设计出有意义的题目或者具有争辩性的题目,设计出不同的答案,并能澄清学生的模糊或者创新性见解即猜想的题目,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积极猜想的习惯,调动学生探究未知结果的欲望,培养学生探究兴趣、学习科学的兴趣。在这节课笔者通过小组式对学生提出的猜想进行探究,如香烟浸提液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一题,学生实验中发现随着香烟数的增加小麦种子的萌发及幼苗的生长受到的影响也越严重,另一方面通过实验,直观的认识到了香烟的危害性。在此过程中作为教师适时帮助并指导学生解决实验中困难,善于倾听学生的想法,其中有个同学笑着对笔者说,我们可以把这个结果告诉同学们,笔者问,怎样可以让更多的同学知道呢?实验报告、手抄报、班会等等,最后鼓励小组继续完善活动方案,争取学校的支持,开展了《绿色无烟 清新自然》世界无烟日的系列活动。并活动广泛报道宣传,获得了社会、家庭、学校的一致好评,并将活动纪实发表至《少儿科技》杂志。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是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的。作为教师从学生的猜想资源入手,鼓励的同时并有效利用,而不是扼杀学生的猜想,把学生内心的探究欲望扼杀在摇篮中。我们要大力提倡学生并致力于加强学生的“创新教育”。使学生能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思维能力,为初中生物学的学习培养兴趣、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教育。
篇8
教师教学自查报告[1]为了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切实提高学校课堂教学质量。我校在接到县教育局关于开展中小学教学工作视导检查的通知后,对照标准,就学校的各项教学常规管理工作进行了认真的自查,现将检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教学管理
1、严格按课程计划开设课程,每学期有新排课程总表。学校每学期均根据山东省颁发的学校课程开设标准,严格落实,既不多开课程,也决不少开课程,严把课程关、课时关,并能科学规划,重新设计课程总表,并将班级课程表、作息时间表上墙,及时向教师、家长公布。
2、学校有教学常规管理实施细则和分学年(期)的教学活动计划,同年级学进度,教师有所有任教学科的分学期(年)教学计划。
3、学校建立了教学管理实施细则,从教学计划的制定、设计到备课,上课、学生的作业、教研活动等均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学校教师的整体教学质量。
4、实行行政领导包教研组、备课组制度。包组领导采取循环听课的方法,争取一个月在蹲点的年级听课一个轮回,积极与教师交流,促进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为了使教学常规管理能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学校中层以上的领导首先做持之以恒的表率,身体力行。要求教师坚持每学期听课不少于30节,校长听30节,中层干部听40节,关注教师课堂表现,向40分钟要质量。
二、教学工作
1、重视集体备课
本学期,我校对教师提出教学常规“六认真”的要求,强调认真备课是每位教师的职业底线,备课除了课前学习课标,课中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等常规之外,积极倡导发挥教研组集体的智慧,重视集体备课。各教研组坚持每周在同年级同学科中开展一次集体备课。备课做到有三定: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运用集体智慧,帮助个人设计教案。
备课提前一周,精心备好每一课,没有出现无教案进课堂的现象。教案教学目标要明确,重难点、教学准备、板书设计等要齐全,有教详细的教学过程,合理的教学方法,字迹工整、清晰。有教学反思,反思,内容多是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想法、做法,学生在课内的反应情况及学生作业反馈等。教导处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检查之后资料作为个人业务档案。
2、课堂教学是主阵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要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认真处理好学、教、练三者的关系。要构建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氛围,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强调教学互动,在教学过程中要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思考和活动;善于用激励的语言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精神和科学态度;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并充分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列入教学目标;积极帮助和指导学生建立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式,鼓励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促进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共同发展,尊重学生人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利用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或自制课件来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习兴趣,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会知识的迁移,得到创新的启迪,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更多的知识。
3、教师精心布置作业,加强针对性,体现灵活性,提倡分层布置作业,控制学生的课外作业量。语文忌死抄、死背,注重积累性、应用性作业的布置,数学忌机械、重复性作业,注重实践性、应用性作业,其他各学科也应创造性地布置作业。各年级扎扎实实抓好写字工作,严格抓好学生的写字质量。作业批改认真、及时、正确,还进一步加强面批的次数。
三、教学教研
1、校本教研
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关注学校发展为根本,以促进师生的发展为宗旨,以新课程实验过程中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教研活动,学校教研氛围浓厚,有力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2、区域教研
积极参加县市教研室组织的教研活动,且承担了好几学科的集体备课。
我校以本次视导为契机,通过教学工作自查自究,使我们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找到了今后努力的方向。我们将针对这些问题和不足,下大力气进行整改,使垛石镇索庙小学的教育教学常规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教师教学自查报告[2]为了更好推动我校各项工作的开展,按照“抓安全、上质量、求和谐、谋发展”的目标,根据《任丘市2010年度中小学教育教学考核标准》对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了认真自查,现把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教育教学与管理
1、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新课程计划,教材齐全,开全课程,开足课时,按课程标准进行教学,较好地完成了各项教学任务。
2、学校根据《出岸中学章程》制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等工作纳入制度化轨道,推动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
3、学校注重环境管理,校内净化、绿化、美化,楼道有文化长廊、墙壁整洁;各种布置体现规范性、教育性和示范性,在环境布置中体现文化品位。学校重视校本文化建设,建有《感恩》和《中国的世界之最》为主题的文化长廊。学校重视第二课堂活动,开展了主题诗歌朗诵会、拔河比赛、班级乒乓球比赛、班级之星评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4、我校严格执行学籍管理和招生工作的有关规定,学籍管理程序和手续规范,实行电子学籍管理,学生人人有学籍档案,内容按规定填写,学生评语体现个性。
5、学校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加强学生养成教育,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入手,通过家长学校、主题校会、主题班会等形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坚持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重视德育、体育与健康教育和美育工作,有计划、检查、总结和汇报制度;有主题教育全校活动记录、班会活动记录和团队活动记录;学校重视礼仪教育、诚信教育,张贴中学生守则和行为规范,并有具体措施贯彻落实;学生养成了使用文明礼貌用语的习惯,校风、校纪良好;学校重视法制教育,设有法制副校长,有法制教育活动记录,在校生无违法犯罪现象;学校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收到了良好效果。
6、学校落实全市中小学健康60分行动计划,坚持大课间、课外体育活动,确保学生每天1小时活动时间。体育与健康教育课、音乐、美术按课程标准开课率达到100%,并组织开展班机篮球赛、乒乓球比赛、拔河比赛、中小学生艺术节、科技活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已按时上报。
7、学校坚持学生全体发展和主动、健康发展,有后进生转化记录的具体实施方案,并抓好落实,开设了进步奖。无按考试成绩排座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歧视后进生、随意劝退或开除学生现象。
8、学校有适合自身特点的校风、教风和班风;有校歌、校徽、校刊,校歌人人会唱;实行升国旗、唱国歌制度,利用国旗下的讲话加强中小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9、坚持学校教育和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家长学校按计划有针对性的定期召开,收到了良好效果;学校同镇派出所开展了共建活动,聘请所长学校的法制副校长;敬老院为学校的校外教育基地,团队定期组织活动,支教大学生定期组织学生到出一村白奶奶家开展活动,受到了领导的赞扬。
10、学校制定了控辍保学的具体、有效的措施,年辍学率得到了有效地控制,对贫困生进行了有效地资助,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11、图书室、实验室、微机室等各室管理规范、制度齐全并上墙,理、化、生实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及上机操作课严格按照课程设置要求设置并开设,多媒体教室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12、学校制订了《住宿生管理条例》,加强对住宿生的管理,宿舍整洁卫生,单人单床,室内物品摆放整齐,无异味;注重宿舍文化建设;厕所洁净卫生。
13、学校食堂管理规范,周边无污染源,学生餐厅和操作间、储藏间整洁卫生;炊管人员讲究个人卫生,并能做到持证上岗,有健康证;饭菜品种多样,质量高且价格适当,饮水供应充足,学生满意度高。
14、有健全的安全教育与管理制度,落实具体安全岗位责任制,措施到位,学校加强应急管理工作,各种应急预案完备;坚持《学校工作一日查制度,和领导带班制度,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到位。
15、有达标的校务公开栏,公开及时、内容真实、全面、程序规范。
二、现代技术教育与实验教学
16、学校各室齐全,农远工程卫星接收播放室、教学光盘播放室有专人负责,重视了专业教室的使用。
17、各室规章制度齐全,账簿、档案、记录、计划、总结齐全,物品摆放整齐,无尘土,张贴规范,有专(兼)职实验管理人员。
18、各室仪器设备摆放整齐,合理、存取方便,分类明确、有编号和橱目标签,有自制教具专橱,仪器设备完好率95%以上,有维修工具,化学药品专橱存放,有危险品专柜,并实行了双人双锁管理,水、电到位。
19、教师演示实验通知单和实验记录,实验课教案、分组实验通知单和记录,学生实验报告齐全,演示实验开出率100%,分组实验开出率98%以上。
20、有实验操作考试制度,定期组织考试,有学生课外科技小组,并开展自制教具活动,田占峰老师的自制教具获省级奖。
21、图书室、阅览室,生均图书达标,用中图法对图书分类编号,书标色标统一,有足够的书架、报架,借阅手续齐全,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指导课活动,图书利用充分,实行开架借阅。
22.学校建有门户网站,网站能及时更新,并能利用网站平台为教育教学服务,起到宣传教育政策以及学校形象的作用,网站首页建有校内资源链接入口
23、学校建有学校网站,利用学校网站加强领导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校与家长间的互动交流,教育教学活动以及办公网络化,网络使用正常。
24、学校充分利用教学光盘播放室、卫星接收播放室、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语音室为教育教学服务,使用每周课时数15节以上。卫星资源接收完整、整理合理,计算机教室、语音室有上机记录、教学计划、教案、维修保养记录以及课程表等,各室的使用记录齐全,多媒体教室、卫星接收播放室有教师自制课件集锦以及使用教案等资料,开展了教师课件评比活动。
25、各教研组配备了高配置的贝壳办公电脑,教师充分利用备课系统使用农远资源以及河北省远程教育资源进行备课。
26、学校有专人对农远资源以及河北远程教育资源(冀教版)进行整合,建立校本资源库,是河北远程教育学校会员。
三、教学与教科研工作
27、校长和班子成员有较高的教育理论水平,校长在全国校长培训班学习中获得了99分的成绩,重视教学和管理研究,写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论文,校长对教师进行培训,举办理论讲座,并走上课堂上示范课;校长及班子成员经常深入课堂听课,参加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
28、教师学历全部达标;普通话标准,板书整齐、汉字规范,能制作简单教具和课件,会用电脑,有完成学科知识教学、信息技术教学、实验教学等所需要的专业技能;有较强语言表达能力,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情况,有对学生实验活动、实践活动、创新活动指导的能力;把作业指导作为了解教学效果和学生水平的重要工作,做到了课内外作业及时批改;任教学科期末、学年学生成绩考查高于校内平均水平;没有不及格的学生。
29、通过组织学习培训,学校建立了新的课程观,树立新的学生观,转变教学观;大部分教师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行动;积极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主动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积极参加校本教研活动,专业水平不断提高;主持了任丘西片(片)校本教研主题研究活动。
30、学校开展了构建高校课堂实践活动,按照“全面分析、准确定位、重点突破、全面提升”的工作思路,引领教师“开展自己的教学研究,解决自己的教学问题,改善自己的教学实践,构建科学的高校课堂”,深入开展了深化课程改革、构建高效课堂实践活动。教师认真研究教材,部分学科实行了集体备课,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三维);合理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教学方式的选择有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能对课堂活动过程进行有效的引导,做到放得开、收得拢;能通过课堂教学过程评价,引导、调控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的创新与实践。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形成并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通过学习活动对个人及社会的相关问题形成正确的认识。
31、教师积极撰写论文、参加教学技能比赛或辅导学生参加比赛并获奖。有教师获奖。
32、从学校实际出发,不照搬某种模式,不追求“宏伟”目标。以“有效的教,促进高效的学”的理念为指导,通过“学习、实践、反思、交流、合作”的实践策略,提高教师设计、实施、评价、反思教学的能力。努力探索常态教学条件下,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效教学方式。他们按照“分项实施、重点突破”的策略,从研读教材、规范学生学习习惯、优化教学设计和作业设计等环节入手,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提高课堂实效。学校对本校教师队伍现状和实施新教材中的现实问题有全面的分析和反思,制订了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理论水平、教学能力不断提高的计划、措施和目标。
篇9
一.情况介绍;
xxx位xx市西郊,全乡有72个行政村,人口2.8万,其中回族占18%,是德州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在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全乡经济蓬勃发展,教育投入不断加大,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在义务教育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绩。为进一步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推动全乡教育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二.义务教育目标情况:
一年来,围绕高标准、高质量实施义务教育,重点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抓宣传,把义务教育摆在突出位置。
2、确保各种经费到位,保证了义务教育的全面实施。
3、除利用上级财政拨付的扶困救助金外,我乡还多方筹措资金,用于补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4、加强综合治理,净化教育环境。
5、抓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6、制定措施,确保辍学率为零。
7、制定安全措施,加强安全教育,保障教育教学的正常进行。
8.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9.实验改革追求科学的教育
三.建立健全义务教育领导小组:
组长: 乡长
副组长: 教办主任
组员: 教办副主任 成教校长 教研室主任 财务室主任
四、义务教育基本情况:
(一)普及程度
全乡小学、初中适龄人口中,正常儿童、少年分别为1303人和277人,入学率都达到了100%,中学辍学率控制在2%以下,小学控制在1%以下,小学、初中的毕业率分别为100%和98%。
(二)师资状况
全乡现有在编在岗教师243人,中小学专职教师183名,其中,小学专职教师132人,初中专职教师55名,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100%,中学教师合格率为96%。师资数量都达到了编制要求,小学、初中校长都有岗位培训合格证,能实现持证上岗。
(三)办学条件
针对本乡实际,本着“就近入学,划片招生”的原则,设立了六处完全小学和一处中学,小学生人均用房5.1平方米,中学生人均用房4.5平方米,各校注重了校舍的维修和管理,2009年前河学校新建校舍24间,投资35万元,毛元学校改建校舍5间,投资7万元,校舍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全乡中小学现有图书36730册,价值162100.73元,教学仪器价值136721.50元,文体器材价值210314.3元,中、小学的内部设施配备均达到了国家二类标准。2009年乡中、乡小、粉王、毛元、前河学校彻底维修实验室仪器室,政府配置了新的实验器材,各校都安装了远程教育网,理化生实验室开出率达95%以上,音体美器材和图书资料的利用率均达到96%以上。
(四)教育经费
XX年年免除了农村中小学的全部杂费,2009年全部免除了课本费,学校经费有上级财政拨付,生均公用经费都不低于省定最低标准,对家庭困难的寄宿学生实行了补助生活费的政策,教师工资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上级财政教育拨款的增长比例做到了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的比例,生均教育事业费做到了逐年增长,生均公用教育经费做到了逐年增长。
五、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办学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
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全乡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乡中新建阶梯教室、多媒体教室、改进了实验室和仪器室,增添了实验器材,整修了广场,乡小新建14间高标准办公用房,前河小学新建24间高标准办公用房,毛元小学新建5间高标准办公用房,各校都配备了远程教育网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
(二)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依法治校意识。
为加大宣传力度,全乡设置了统一规格的宣传栏、黑板报、书写永久性大字标语,大力开展“三发一纲”宣传。使政府、社会、学校、家庭都明白各自在义务教育中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同时,我们还采取下达敦促复学通知书等措施,发动师生上门做工作,认真做好辍学生的复学工作。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我乡党委、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把稳定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系统工程来抓。一是按照市教育局的工作安排,积极推进以“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结构工资制、岗位目标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四制”改革,引进竞争机制,激发学校内部活力。增强教育的发展后劲。二是进一步完善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实行依法治校,规范了教师的行为,提高了干部教师的积极性。三是加强对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培训,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四是加强岗位培训,推进教师基本功训练。目前,全体教师基本上都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写一手漂亮的规范字,教师的业务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在培养造就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同时,我们还注重转变思想,更新观念,不断加强教学研究,深化教学改革,大力实施素质教育,以教学为中心,推进学校的规范化管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四)抓好新课改,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我乡以“管理规范、育人全面、争创一流”为目标,完善了各种规章制度及科学的评估体系。实行“四级管理、四级目标、三维督导、四向评估”。以养成教育为起点,落实新课程标准,优化课堂教学,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初步构建起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创新能力、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相结合的“三大板块”课程体系。成立了我乡集中领导下的教育教学管理网络,各部门树立服务观念,强化责任意识,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又互动协调。实行校长负责下的教师聘任制,岗位目标责任制;立足情感管理,强化事业管理,实行教学管理的网络辐射。共2页,当前第1页1
(五)科学的实验改革,追求科学的教育
改革是教育的生命,创新是改革的灵魂。广泛开展教研教改,以创新求发展。我乡在教学实验方面,领导重视,组织严密,措施得力,责任到人,做到严管理,大投入,强师资。有健全规范的领导机构和研究机构,有可靠的经费后盾,有一支学识渊博、眼光敏锐的教师队伍。他们即能用历史的眼光评价、继承中外教学模式,又能从发展的角度对现代教育动态进行透辟的观察分析。分管校长全方位宏观调控,教导处专人专项分工负责各项实验的运行,实验记录、阶段性总结、实验报告的撰写及初步鉴定、指导等。各项实验从设立实验课题,到制定实验方案,开展实验活动等,都开展得积极稳妥、扎实有效,使我乡名符其实,众所周所。
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的义务教育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距领导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存在的问题还很多,一是教育投入还不到位,有些学校的办学条件还需进一步改善,内部设施还不完全配套,影响了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二是个别学校辍学率偏高,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仍有部分同学不能复学。三是部分村级文化技术学校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有限,直接影响到对教育的经费投入,致使学校的办学经费产生严重不足。第二是部分农村的科学技术意识淡薄,对孩子的学习重视不够,有个别家长,只看眼前利益,子女初中没毕业就让出去打工,干买卖挣钱。从而导致学生辍学,也是影响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
七、今后工作的建议和措施;
为推动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实现“科技强市,教育兴乡”的战略目标,各级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做好如下方面工作:
一.是进一步宣传义务教育法,依法办学,家喻户晓,加大执法力度;
二.是进一步掀起“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的,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管理;
三.是各级党政部门加大教育投入,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完善特困生救助活动,最大限度地控制学生辍学。
四.是完善当前人才利用率,提高学生对知识,科技的重视程度。
五.是加强学校的心理健康,劳动技术教育,走向社会将所学知识充分运用起来。
篇10
环境文化
优良的育人环境最能教育人、影响人、改造人和塑造人。汉丰五校作为市绿色学校,注重人文校园的打造。
学校随移民迁校到永兴片区后,簇新的校舍、宽阔的操场与不见绿色的校园、空荡荡的功能室、尘土飞扬的操场极不协调。为了给师生学习、生活以舒适的环境,学校在18米宽的校门上方,塑着熠熠生辉5个大字――“与太阳齐飞”,激励师生。进入大门是30米直径的大花坛,中间矗立着展翅欲飞的雏鹰。近两年来,在县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关怀下,学校筹措资金新建文化长廊35米,铺设广场砖4000平方米,修建了校园主体景观(雕塑、叠水),安装了假山喷泉和校园灯饰,配备了供师生用的健身器材和学生娱乐设施,铺设了全县第一个橡胶运动场,安装了地质地貌模型。
学校注重校园的全方位绿化和人文化装饰。铁制围墙边,以多种常绿植物加固围墙,美化围墙。小叶榕、黄桷树、桂花树、黄葛兰穿插校园,清新,爽心。主体的大型不锈钢雕塑,造型别致,激励着全校学生奋力拼搏。卡通吉祥物阳光宝宝和阳光贝贝,单纯、活泼。花坛、草坪等处的温馨提示语,简洁而富有童趣。主体花坛处的两只可爱的梅花鹿,友好着孩子。学校还在走廊楼道开辟多块文化阵地,在通道口、楼梯间,制作艺术展板,介绍书画常识、名家佳作;在走廊内、教室外张挂各类艺术作品……为了张扬个性,学校鼓励各中队自设橱窗,自办板报、小报,设计个性化班徽、节徽,学校通过校刊、书画精品展览、向报刊推荐等形式,以更大的成功激励学生。
如今的校园,健康、向上、和谐,给师生以美的浸润和德的教化,给学生以快乐、动力和希望。
教研文化
教研既关注实际问题的解决,又注重经验的总结、提升和规律的探索及运用,使“研”常规化、习惯化、普及化。
校本教研务实求真。教研立足于教育教学实际需要,把教师培训和课堂教学、教育科研紧密结合起来。一是教学反思成制度。通过介绍反思方法,指导教师撰写案例、随笔、课改小故事,举行反思案例评比,定期交流等途径,让教师生成更多教育智慧。二是同伴合作互助。加强教研组建设,由“人人出课”为“年级组出课”,由“一人备课一人上”变为“集体备课出精品”“一课多人上”“一人多次上”。通过讨论、交流,生成更多集体教育智慧。三是注重专业引领。学校除通过聘请专家、知名教研员到校专题指导外,还通过名师指导,使新教师、青年教师领悟和习得名师教育智慧。学校还向全县开放课堂,让其他学校教师评校评教。每学期,学校还选派特级教师、名师到乡镇学校上指导课和示范课,进行专题讲座。
课题实验力求创新。为了切实有效地提高学校的科研水平,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学校倡导全体教师积极投身教科研,做到学校有大课题,人人有小课题,让教师在课题研究中成长。近年来,学校承担了近20个国家及市县级的课题研究。目前学校实施的国家级课题有两个,市级级课题两个,县级课题有两个。学校已结题课题“优秀电影促进小学生各种表达能力提高的有效性实证研究”还获得重庆市十佳课题。
课程文化
近两年来,学校推出了一系列课程改革,使教育教学工作焕发了新的光彩。
艺术特长课。每周星期五下午第二节为艺术特长课,学生不分班级年级,由兴趣组成特长班。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声乐、电子琴、腰鼓队、形体训练、软笔书法、硬笔书法、绘画、乒乓球、篮球、羽毛球、田径、武术、中国象棋、围棋、五子棋等特长班的学习。学校在保证艺体课教学质量的基础上,还利用晨练、午间活动、大艺体课等时间,对学生进行艺术、体育教育,提升学生艺术素养。学校形成的“五百队”(百人鼓号队、百人舞蹈队、百人合唱队、百人腰鼓队、百人葵花队),在县级重大庆典、会演活动中演出50多场次。
课外阅读课。为了丰富学生课外阅读,学校开设了课外阅读课。一是利用部分学生参加兴趣活动课的同时,组织剩下的学生进行自主的课外阅读;二是按时开放图书室、阅览室,有计划地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学校还通过校园网、推荐图书、倡导亲子阅读等形式,给学生更开放的阅读时空。
体育大课。学校分年级每周开设一节体育大课,全年级学生一起上,由体育教师和副班主任共同组织。学生在体育大课中,形成团队意识、竞争意识,提高协作能力。
导行课。低年级每周开设一节导行课,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课堂常规、学校课内外活动要求、简单生活礼仪、生活常识等进行指导和训练。
形体训练课。中年级每周开设一节形体训练课,对学生看书、读书、写字、握笔的正确姿势以及学生的站姿坐姿等进行训练。
劳动实践课。学校开辟劳动实践基地,划给高年级的各个班,由各班正副班主任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诵读说唱课。在三级课程管理的原则下,开设诵读说唱课。内容包括“欢乐校园大家诵”“欢乐校园大家说”“欢乐校园大家唱”三部分,利用午会课时间,让学生诵读优秀诗文,练习口语交际,传唱校园歌曲,愉悦身心。
开放课。学校敞开校门,敞开教室大门,让家长走进学校,走进教室,参加活动,和孩子共进午餐,对学校提建议,促进家校教育协同。
活动文化
学校在抓好常规活动、主题教育活动的同时,很注重学生特长活动的开展,培养和发展学生特长。
科技节。每年3~4月,开展科技节。全校学生参与,展示科技小发明,撰写科技小论文、科学实验报告,制作科技作品,创作科幻绘画。学校组织评比、表彰,将优秀作品报送上级参加科技创新大赛。贾志丽发明的“方口漏斗”获重庆市科技创新大赛奖。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大赛中,刘春晨、李昀昊获重庆市智能机器人足球比赛第一名、全国一等奖;张俊杰获网络中文一等奖。
艺术节。每年5~6月,开展艺术节。孩子们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挥洒才艺、才气和才情!情景剧《山杏不再哭泣》代表开县参加市少先队文艺汇演获得好评;舞蹈《响春》获市二等奖;集体舞“阳光踢踏2008”获县第一名、市一等奖。在2008年“歌唱心中的祖国”红歌活动中,学校合唱团表演的节目获县第一名。
读书节。每年9~10月,开展读书节。一方面引导学生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提高读书兴趣。另一方面搭建平台,让学生展示读书的成果,享受读书的快乐。2007年,雷鸣老师指导学生参加重庆市青少年“爱我家乡”系列读书活动现场知识竞赛,获三等奖。
体育节。每年11~12月,举办体育节。体育节上,既有传统的田径运动项目,又有趣味性的竞赛活动。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强身健体,精诚团结,展示风采。在市二运会中,获得乒乓团体第5名,双打第8名;在2007年县中小学田径运动会上,学校获得团体一等奖。在2008年县少儿乒乓球、羽毛球比赛中,乒乓球比赛获第一名,羽毛球比赛获第二名。
英语节。每期举行一次“校园英语节”。通过唱英语歌曲、讲英语小故事、写英语小短文,开展英语书写比赛、英语朗读比赛、英语情景剧比赛,提高学生学习英语兴趣,凸显英语教学特色。
特长活动的开展,给学生充分的时空和展示平台,孩子幼小的心灵萌发对理想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