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环境建设范文
时间:2024-02-29 18:06: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庭环境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
家庭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千差万别,有的是民主的,有的是严格管制的,有的是放任自由的,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不同,对青少年的成长影响也不同。民主家庭的孩子,做事善于自己动手,自己想办法,同时,也会与同伴一起分享自己的观点,采纳别人的意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的家庭环境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青少年能够虚心听取建议,发挥自己的特长,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严格管制下的青少年,缺乏创新、比较呆板,守规矩,孩子不能正常发挥自己的特长,限制了孩子的思维发散,不利于青少年勇于创新,别出心裁,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发展也有一定影响,但是,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不会太低。放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最危险,青少年在这样的家庭成长,由于没有父母的正确引导,青少年容易走错路,无拘无束,没有管制,不管青少年做什么,都由青少年自己决定,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尤其不利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青少年没有纪律的约束,没有父母的指引,青少年极易养成许多坏习惯,坏毛病,思想道德水平低下,没有素质,后果严重者,甚至走上犯罪的深渊。因此,家庭教育方式方法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极为重要,尤其是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影响,父母应该主动担负起孩子健康成长成才的责任,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才。
二、家庭和谐
歌德曾说“家庭是人生最快乐的事”。一个和睦的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温床,家庭的和睦是抵挡坏风气毒害的最好良剂。家庭是青少年成长最重要的生活场所,家庭在塑造青少年性格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和万事兴。愉快的气氛源自于家庭成员的友好相处,父母之间、祖辈之间、兄弟姐妹之间的和睦关系必然是温馨快乐的。家庭和睦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之一。一个和睦的家庭,青少年会拥有温和的性格,平易近人,给人一种亲近感,有利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平,培养青少年做一个和蔼的人,一个乐于助人的人,一个有利于国家、社会、人民的人。相互冷漠、不理不睬、相互攻击的家庭环境只会给青少年传递混乱、冷漠,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有很大的负面作用,青少年容易反叛家庭,青少年的性格易暴躁,孤僻、情绪不稳定,不易控制,尤其是不利于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思想道德水平低下,素质低。因此,家庭和谐至关重要,家庭和睦,青少年也就容易从父母身上感受到正能量,出现的问题就会少,思想道德素质就会提高,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三、家长的素质与职业
有人曾说:“智力比知识重要,素质比智力重要。”同样,家长的素质和职业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有重要影响。一个家庭环境里,父母的受教育水平普遍较高,就会对孩子的道德教育有较大的积极影响,反之,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有较低的积极影响。父母都有着高的道德素质,无论是说话,还是为人处事,都是彬彬有礼,为人谦和,对自己的工作尽职尽责,不懈怠,一丝不苟,对生活,乐观积极,充满自信,对朋友,平易近人,乐于助人。具有良好道德素质的父母,他们的孩子也会耳濡目染,渐渐吸取了父母精华,自然也是会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有责任心,有善心,热情的人。家长的素质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职业是指一个人所从事的某种工作,家长从事的工作的种类,也会循序渐进的影响到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因为工作类别千差万别,也会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产生不同影响。比如,有的父母由于工作条件的限制,无法陪伴在孩子身边,不能亲力亲为,或多或少的对孩子的健康成才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从而影响到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因此,要努力提高家长自身素质和选择良好职业,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篇2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加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从根本上得到了改善,但是在建设人性化环境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在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建设理念的号召下,我们更应以以人为本的具体要求来审视和统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建设。
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概述
(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基本范畴。认为,环境创造人,人创造环境,两者统一于社会实践之中,这一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理论的基本观点。人是环境的产物,在实践中人不能脱离环境而生活,受其影响并受其制约。但同时,人能适时根据自己的不同需要,社会环境的变化以社会实践为中介创造和改变环境。人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环境作用于人和人改造环境的双向运动过程。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运行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活动实施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和教育对象所处的内部小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一个动态的、可创性、广泛性的大系统。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以人为对象,是树立人的正确思想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其目的是塑造人、教育人和帮助人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围绕的中心,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最终归宿;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建设主体,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受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建设要充分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发展人和完善人,把人作为内在价尺度。人具有区别于动物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人能积极适应环境并改造环境,这一理论决定了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满足人改造和创造环境的主动性需要,开发人创造环境的巨大潜力。坚持以人为本既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落实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就是高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现状
(一)互联网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带来复杂的网络环境
随着现代性社会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逐渐步入网络信息技术普及化的时代。网络文化也逐渐在各个领域铺展开来,网络的普及和网络信息的传播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改善了高校的教育和教育环境,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更加灵活开放和多元化。计算机网络覆盖面广、无所不包的信息含量、传播速度快,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非常重要的技术工具,往往不比其他环境因素更容易影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但环境是互联网的自身弊端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带来了诸多问题。网络空间的不受限制性,监督机制的极不完善性,使大学生容易受不良信息的影响。网络上的不良信息源源涌入给大学生的价值判断造成很大的紊乱。当代大学生由于社会实践经验的缺乏,其思想和价值观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面对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的矛盾、道德与非道德的相互否定,他们摇摆不定。网络信息包罗万象,各种社会信息、价值观念和文化思潮不断涌现,由于政府对网络主流文化引导不够,加之学校对本校媒介环境的管理不够,使大学生极易受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利己主义等腐朽价值观的侵蚀,不利于大学生健康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的确立。
(二)家庭环境和婚恋观的变化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面临更加复杂的家庭环境
家庭是人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是个人成长的摇篮。家庭是一个人在其中生活最早、最长久的群体。家庭环境是影响教育对象思想品德的基础环境,教育对象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的日常生活都会对人们的言行举止起着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生在和睦、友爱、理解的家庭环境人具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道德素质、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重大改革,家庭环境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和新的问题。传统婚恋观发生了变化,相当一部人在婚恋观上出现了放任轻率的态度倾向,早恋、试婚、闪婚、婚外恋等不断增加,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离婚率的上升对学生健康完整人格的形成造成许多不良影响;家庭教育观念发生了变化,部分家庭陷入了对子女重智轻德、重物质轻精神的家庭教育误区,价值观念的核心明显由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方向偏移,许多家庭教育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只关心孩子成绩却忽视对子女的人格教育;许多家长在家庭教育观念中存在重中小学教育而忽视大学阶段教育,众多家长对孩子的大学生活和学习情况漠不关心,缺乏与子女的交流与沟通,进而导致学生的家庭意识弱化。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展开。
(三)高校后勤社会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带来了新机遇和诸多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和高校后勤社会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出现了新的变化,不仅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提供了诸多机遇,同时又带来了一些问题。
首先,高校后勤社会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提供了诸多机遇。“高校后勤社会化是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进行管理,通过引进竞争机制使学生的饮食、住宿等服务设施得到很大改善,服务质量得到很大提高,也优化了高等教育资源配置”[1];高校后勤社会化使高校周边环境也成为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因素,使得高校在建设和优化高校校园环境的同时更加重视与周边环境的和谐。
其次,高校后勤社会化,使高校与社区环境日益融合,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高校后勤社会化最大的变化就是高校后勤的有偿性取代了过去的福利。一方面原有的服务性后勤部门逐渐社会化和市场化,弱化了其服务功能;第二,公寓的出现和外宿现象的逐渐增加,给班级管理带来了难度。第三,后勤社会化后,学校为了降低后勤管理成本,聘用一些未受过正规业务培训、素质不高的临时工做公寓管理员,其管理水平严重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有效进行。
三、以人为本视角下建设和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措施
(一)加大网络建设和管理,加强大学生的自律,形成健康的、有序的“虚拟环境”
随着网络信息的发展,以网络这种数字化、高速化和交互性为主要特征的信息传播媒体已在悄然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深受人们的喜爱。但是网络就好比“双刃剑”,只有加强管理和正确引导,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才能推进网络文化环境建设。一是加强对网络主流价值观的引导,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指明方向。只有用占领网络这个新领地,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增强其政治意识和抵御能力。加大主流媒介信息的宣传力度和导向,高校主导文化的影响力度,避免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科学精神,弘扬社会正气。学校要对本校的网络环境加强管理,对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和社会上的不良行为要积极采取防范措施,增强学生对社会现象的正确认识能力和鉴别能力。二是加强对互联网的运用,营造良好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要采取相应措施建立特色网站,在网上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吸引学生参与。三是教师和家长要加强对学生和子女的监督和道德自律意识教育,约束他们的网络行为。
(二)重视和改进家庭教育,优化大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对教育者来说是不可选择的,但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去创设。家庭环境的创设是高校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基础,所以我们不能忽视家庭环境的重要性。家庭环境的优化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优化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首先要高度重视和改进家庭教育,这是优化家庭环境的关键。重视和改进家庭教育,重点是加强对家长科学教育观的教育,使其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首先要认识到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子女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的重要性,促使他们积极地加强家庭环境的建设,努力创设和谐稳定、亲情友爱的家庭氛围。其次,“家长要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建立民主、平等的家庭人际环境和家庭教育环境,注意与子女进行多方面的沟通”。再次,家长要注意和适时主动地对子女进行婚恋观教育,端正他们的恋爱观和婚姻观,让他们明白在恋爱和婚姻中自己的责任,使其严肃和正确对待。再次,家长要重视对子女“心”的关心和教育,积极了解他们的心声和实际需要,适时进行心理督导。
篇3
关健词 大学生 思政 教育 氛围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具有特殊性,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氛围有利于把握影响大学生思想形成发展的规律,有意识消除或抑制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创造、培养有利因素,以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意识等。深入分析存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氛围中的问题,并探索相应的对策,是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氛围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氛围概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指的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对的外部客观存在,具体是指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一切外部因素,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并对其发生影响的外部因素,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内容。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环境
1.经济全球化使大学生产生政治信仰迷茫和价值观多元化。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诚信危机。
(二)学校环境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校硬件环境。学校建设不完善,科研水平不达标及设施陈旧,师资力量薄弱及管理漏洞等。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校软件环境。校风、教风不创新,后勤作风、服务意识、敬业精神差,校园文化氛围淡薄,规章制度不健全,管理严格程度低。
(三)家庭环境
1.父母的言传身教不能为孩子创造一个优良的家庭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终身的老师,父母的不良行为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直接的、深远的负面影响。2.家庭关系不能给孩子提供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离婚率上升形成了许多单亲家庭,严重影响了子女的健康成长。独生子女在家庭受到父母的溺爱,使他们的社会生存和适应能力偏弱。3.家庭教育方法及方式造成孩子情商和品质缺失。只重视智力和创造力的开发,忽略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道德品质开发;用传统教育理念全面覆盖现代教育理念等。
(四)网络环境
1.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淡化了大学生的道德责任与法律意识。2.沉溺网络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及专业学习产生不良影响,易造成网络犯罪。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
(一)社会环境
1.搞好经济建设,夯实物质基础良好的经济环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2.良好的政治环境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条件和手段。3.文化环境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把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个方面的基本要求融入文化环境建设之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想意识和社会思潮,通过倡导主文化、创造新文化以实现文化环境的和谐。
(二)校园环境
1.创建良好的校园物质环境,一是要重视校园规划;二是要进行科学的研究和论证;三是要充分发挥师生员工的集体智慧和作用,形成全员环境意识;四是要加强资金投入;五是要坚持以人为本,要根据师生员工不同的心理特点,形成各具特色的校园环境。2.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精神环境,不断提高育人的精神品位。第一,教师要加强师德修养,做到爱岗敬业。第二,学校领导要适时提出培育良好精神环境的具体要求,广泛进行宣传教育,以营造良好的精神环境。第三,树立师生中的先进典型,通过他们的榜样示范作用,带动全体师生员工,形成良好的校园精神环境。第四,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和活跃学生课余生活,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3.加强学校管理制度建设,使全体师生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管理包括学校整体管理体系、各种规章制度、道德规范、行为年度考评体系。学校要建立以综合测评为核心的年度考评体系,考核准则等。建立学生测评结果并作为全面评价学生时的主要内容之一。其中包括学生的学风管理,考风管理,寝室管理。加强学校管理与学生管理的相结合。
(三)家庭环境
1.提高家长自身素质,家长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确的行为方式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对青年学生成长的正面作用是巨大的。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最大限度地通过家长来达到教育学生和优化家庭环境的目的。2.形成良好的家风与和谐的家庭氛围。在融洽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孩子才有可能形成乐观向上的性格,对生活充满信心,对家庭教育容易接受而不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产生良好的家庭教育效果,进而促进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3.树立全面发展理念,转变教育方式。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促使他们树立子女全面发展的理念,不只片面强化智育,同样注重孩子德育、体育、美育、劳动、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培养。
(四)网络环境
1.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可考虑把“网络道德教育”作为大学生德育的重要内容,增强广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和自律、自重意识。另外,在网络教育中把技术与伦理的教育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使大学生在现实生活和虚拟社会中都能够保持严格的道德自律,承担起维护网络社会秩序的责任。2.建立网络舆论危机管理机制。第一,通过网络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第二,要加强主导性信息的,通过建立健全及时、透明、公正的信息机制制止网络谣言的产生,争取网上舆论宣传的主动权;第三,要建立常设的网上舆论动态调查组织,负责全天候全方面跟踪网上思想动态,随时掌握大学生思想状况。3.提高大学生在政治思想上的免疫力一是要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其在政治思想上的免疫力。其次,要对大学生加强包括网络道德在内的道德教育,使其在现实生活和网络虚拟生活中都能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再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教育,加强对他们的人文精神、思考力的培养与训练,使其更好地利用网络为人类造福。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农村小学;现代化;公民意识
G621
现代公民意识一般会在世界、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这五个层面中体现出来,具体表现为国家意识、社会法律意识、民主意识、环境意识以及社会公德意识等多种意识的协调和整合,因此现代公民意识教育就是希望通过相应的教育和引导促使现代公民逐渐形成独立的人格意识、自觉的权利义务意识、完备的公德意识以及积极的法律意识等,进而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能够扮演好社会成员的角色,为社会建设以及社会和谐发展贡献相应的力量。近几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村地区的现代公民意识教育逐渐缺失,对农村群众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以及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都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因此,十分有必要探索合理的农村小学生现代公民意识培养策略,从小学阶段开始对学生的现代公民意识加以培养,进而改善农村群众现代公民意识缺乏的现状,为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一定的力量。
一、城市化背景下全面培养农村小学生现代公民意识的重要性
(一)国民观念的现代化建设是城市化建设的关键点
在理论研究中对城市化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不能仅仅将城市化与工业化或者农村户口向着城市户口的转化等同,而是应该对城市化建设的方方面面进行分析,并以国民观念的现代化为核心关键点,对城市化建设作出正确的指引[1]。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应该认识到,不论是身份的转变还是生产方式的转变,都是形式上的转变,只有广大农民群众能够真正认识城市化建设问题,将自身思想认识由传统的小农意识转变为现代化的市民意识,城市化建设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成效,社会大众的生活水平也才可以得到显著的提升。因此在城市化背景下对农村小学生的现代公民意识加以培养有助于解决城市化建设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切实加快城市化建设进程。
(二)现代公民意识教育能够促使农村小学德育教育水平得到提升
由于当前我国公民长时间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因此农村小学德育教育效果相对较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对学生思想道德意识的培养,不利于学生未来健康成长[2]。而在农村小学教育中积极开展现代公民意识教育,能够在提升学生现代公民意识的同时促使学生对思想道德形成正确的认识,致使学生积极对自身思想道德意识加以培养,进而逐步增强现代公民意识,保证学生在未来社会中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
(三)现代公民意识教育的开展对农村小学生自我发展也产生着积极影响
在城市化背景下,积极开展现代公民意识教育对农村小学生自我发展产生的有利影响,一般表现在两个主要方面:其一,公民意识教育在学生自我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让学生对现代社会建设形成初步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积极参与到相关社会实践中,为学生未来获得更好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现代公民意识教育的实施还能够促使农村小学生的责任意识、法律意识等得到一定的强化,对学生未来成长成为高素质人才产生着一定的积极影响[3]。其二,我国农村地区小学生现代公民意识相对薄弱,因此实施公民意识教育也是合理开展农村小学教育的必然要求,只有在农村小学教育中适当的渗透现代公民意识教育思想,小学教育的德育教育功用、人文教育功用等才能虻玫匠浞值姆⒒樱农村小学生的未来全面发展也才能够成为可能。
二、城市化背景下对农村小学生现代公民意识加以培养的策略
在当前城市化背景下对农村小学生实施现代公民意识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农村小学生的未来发展以及农村地区城市化建设、甚至社会的和谐发展都产生着特定的影响。因此农村小学教育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对学生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适当采取一定的措施对学生的现代公民意识加以强化,保证农村小学生也能够在未来获得良好的发展,切实加快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
(一)将课堂教学与现代公民意识教育相结合
在当前城市化建设背景下要想对农村小学生现代公民意识加以培养,就应该注意将现代公民意识教育工作与课堂教学进行有机整合,保证现代公民意识教育能够全面渗透到课堂教学实践中,从事实入手对学生实施科学的现代公民教育和引导。一般来说,当前我国公民教育内容相对复杂,要求也相对较高,面对这一问题,农村小学要想保证现代公民教育效果就应该对课程进行合理选择,进而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向学生传输现代教育思想,最大限度的提升现代教育效果。对于我国小学教育来说,最为适宜的课程就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师要想对学生实施现代公民教育,就应该将现代公民意识教育渗透于品德与社会课程中,让学生在学习思想品德相关知识的同时能够接受相应的现代教育和引导,逐步培养学生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勇于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促使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在提升学生现代公民意识的基础上,为农村地区的城市化建设奠定基础,为农村地区城市化建设工作的发展贡献相应的力量[4]。
篇5
关键词:民主社会主义、大学生、家庭环境
近年来中国出现了一股重新评价民主社会主义的热潮,学术界对中国是否应该走民主社会主义道路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同时,青年大学生成为了社会思潮不断兴起和传播的一个关键性载体,本文主要从家庭环境的角度来探讨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大学生的影响。
一、民主社会主义相关概述
"民主社会主义"是当达资本主义国家(主要是西欧各国)的社会、社会党和工党的思想体系的总称。这个名称是从国际工人运动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即"社会民主主义"演变而来的。①
1、民主社会主义的含义
从字面意义上看,民主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既坚持社会主义又强调发展民主,既符合当前的民主化潮流,也同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消除各种特权现象的强烈愿望相一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但"民主是国家形式,是国家形态的一种"。②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只要国家政权为哪个阶级所掌握,民主就归属于哪个阶级所支配,历史上从来不存在抽象的、超阶级的、全人类共有的民主。
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是20世纪以来西方社会盛行的一种资本主义的改良主义思潮。③它是当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社会党、工党和社会党国际思想体系的总称,由第二国际社会右翼发展而来,伯恩施坦是"民主社会主义"基本思想的奠基者。在当代,民主社会主义不仅是作为一种理论形态,而且是作为一种实践形态而存在的。社会在许多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长期执政或轮流执政,对当代世界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奉为各国社会思想体系和目标模式的统称。
2、民主社会主义的基本主张
在对待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上,民主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简单化,就像"伦理社会主义"把民主和公平看成社会主义,"福利社会主义"把社会福利看成社会主义,"生产力社会主义"把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看作是社会主义,等等。民主社会主义坚持认为,实现社会主义不需要"剥夺剥夺者",也不需要资本主义制度、夺取资产阶级政权 。只要能够实现这些原则,资本主义就可以和平演化为社会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吸收了费边社会主义和伯恩斯坦主义的渐进改良成分,主张通过点滴改良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目标;主张把人们从对占有或控制生产资料的少数人的依附中解放出来,把经济权力交给全体人民,进而创造一个使自由人能以平等地位共同工作的社会;主张在不动摇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础上,促进劳动者参与企业的决策、管理和监督,实现阶级合作与和谐;主张通过建设福利国家来使社会成员享有平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利.主张通过税收制度、社会保障体制和分配制度来缩小贫富差距,从而最终实现社会平等和公平。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家庭环境的关系
人的繁衍生息与外界环境发生着密切联系,其思想行为的形成和发展也与环境密切相关。环境是指环绕在人的周围并给人以某种影响的客观存在。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环境,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所面对的外部客观存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中环境因素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和影响。接受环境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它不仅形成了接受主体的主要倾向,而且制约了接受活动的进行和开展。而家庭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重要场所。一个孩子从降生到完全独立地进入社会,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所以家庭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是巨大而特殊的。本文将从家庭环境角度来探讨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
家庭环境是具有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并且长期共同生活的小群体,是社会的基本生活单位。家庭是构成社会的细胞,接受者最先受到影响的地方。家庭教育担负着传授文化知识、培养道德品质、指导行为规范、帮助自主谋生等责任。这里的家庭环境,主要是指家长的思想素质和行为规范对家庭成员尤其是对子女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的影响氛围。④家庭环境不仅影响到子女的个性发展,而且影响到子女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家庭环境作为中观接受环境,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殊性⑤:
首先,家庭环境是接受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基础环境。家庭环境的影响建立在父母与子女的血缘关系、经济关系和感情联系等特殊纽带关系的基础上。家庭环境的基础地位表现在大学生对家庭在经济上和感情上的依赖。前者构成其成长的物质基础,后者构成其成长的精神基础。这种纽带关系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提供了心理上必需的安全感、依恋感和归属感。家庭环境自觉和不自觉的影响成为大学生先入为主的基础。大学生在幼儿时期就在家庭环境中获得了许多道德观念和掌握模式,形成的最初接受图式。家庭环境在无意识层面上对大学生的影响几乎无所不包。家庭环境在大学生成长时期仍发生作用,其基础性作用是社会和社区等接受环境所不能代替的。
其次,家庭环境作用具有深刻性。在人际关系上家长与子女有直接、经常和亲密的接触,这使家长和子女之间彼此了解较为细致和深刻,这种深刻的理解特征有利于子女对家庭环境影响正确理解和深层吸收。同时家庭环境影响具有隐蔽性、间接性的特点,这种影响的非正式成份较多,其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家长的身教言传表现出来。再次,家庭环境与其它接受环境具有互补性。是相对影响的内容而言。家庭环境也是一定文化的积淀之地,也是一定文化的传承者,具有具体、生动、现实性强的特征。
环境影响和制约着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人的活动在不断地改变环境,使其有利于人的发展,这是基于关于人与环境关系基本观点所得出的一个结论,也是基于家庭环境角度着力研究对于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对大学生影响的基本依据。
三、家庭环境在民主社会主义思潮传播中对大学生的影响
人是社会的人,也是环境的人。人在创造环境的同时,环境同样也创造了人。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在大学生中的传播,不能忽略了环境的作用机制,主要表现在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以及社区环境。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析家庭环境在民主社会主义思潮传播中对大学生的影响作用。
1、家长自身的认同态度
大学生出身各异,有些大学生出身于农民家庭,有些则是城市里的孩子,他们的家长自身对民主社会主义的认同态度存在着差异,这将影响大学生对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认同态度。大学生家长自身态度,他们自身对民主社会主义的认识存在着差异,那么对孩子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
首先,家长自身的知识构成。家长对民族社会主义概念的理解将影响大学生对民主社会主义的态度。家长自身知识架构,对民主社会主义是改良了的资本主义这一本质的认识、对民主社会主义基本主张的认识、对"瑞典模式"的理解等,这将直接影响大学生对民主社会主义的理解,也就影响了大学生对民主社会主义的认同与否。家长对民主社会主义的认识是积极方面的,那么在大学生头脑里将是对民主社会主义的认同与崇尚,而家长对民主社会主义理解较为深刻的,能看到民主社会主义的消极方面以及其局限性的,那么大学生对民主社会主义的认识也将更加全面、深刻,对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就会走出字面上的理解,认同态度也将发生变化。
其次,家长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家长在各个领域、行业等发挥着自己的作用,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将影响大学生对民主社会主义的认同与否。家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些人社会地位比较高,就对现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比较满意,而新的社会制度将会产生一定的不确定性,对他们现有的身份、地位、名望产生动摇,因此他们对民主社会主义的认同率相对较低,他们的孩子对民主社会主义的认同也受到影响。而那些在处于社会底层的家长,他们在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所处的社会地位较低,希望得到改善,因此他们对新的社会制度--民主社会主义将产生向往,他们的孩子也会对民主社会主义比较认同。
2、家庭经济情况差异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下,不再实行统一的工资制度,随着外资企业的大力引进、民营企业的快速崛起、私有经济的迅猛发展,家庭经济情况也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家庭经济情况的各异,将影响大学生对民主社会主义的认同与否。
首先,大学生物质生活之间的差异引起的课余生活差异。家庭生活富裕的家庭,能提供孩子相对优越的物质生活,课余生活也比较闲暇,他们就有机会有时间比较早地接触了网络等多媒体工具,而网络提供了丰富的文字和视频资料,因此这些孩子也就能比较早地接触了各种思想,而那些家庭生活比较艰苦的同学,他们的物质生活相对匮乏,网络等接触得也比较晚,加上进入大学生活后为生计奔波,他们对新思想接触就比较少,这将影响大学生对民主社会主义的认识。因此物质生活的差异,影响了他们对民主社会主义的认同与否。
其次,家庭经济情况的差异引起的大学生阅历的差异。家庭收入高、生活富裕的家庭能够提供孩子很多走出去的机会,他们能够在物质和精神上支持孩子去北欧等地方旅游、学习,这部分大学生就能够去民主社会主义国家获得亲身感受,在民主社会主义国家的耳濡目染能让他们更好地了解民主社会主义。而家庭困难的孩子,家庭除了提供他们基础的生活、学习之余就没有多余的钱供他们去外面感受新的社会制度下的生活、学习等,这部分大学生也就对民主社会主义的知识了解相对匮乏。这就影响了大学生对民主社会主义的认识。因此,家庭经济情况差异引起的大学生的阅历差异,将影响他们对民主社会主义的认同与否。
3、家庭成员在现有社会制度下的幸福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深刻的变革,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大幅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但是也出现了一系列改革发展中的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家庭成员在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幸福感,将影响大学生对民主社会主义的认同态度。
首先,家庭成员的亲密度下降导致的幸福感缺乏。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工作竞争越来越剧烈,工作压力越来越庞大,加班越来越频繁,抑或是社会发展,电脑、电视等代替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等,使得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减少,亲密度下降。这使得家庭成员之间的幸福感降低,大学生对现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满意度也随之下降,而民主社会主义趁虚而入。因此,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度下降影响了大学生对民主社会主义的认同态度。
其次,改革发展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导致的幸福感缺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贫富差距拉大、上学难、看病贵、就业难等社会问题,而一些大学生的家庭恰巧遭遇了其中的某些社会问题,这使得家庭成员在现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下的幸福感缺乏,对现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出现了不满、质疑、埋怨,而民主社会主义模式的那种高收入、高福利、高税收的"三高"制度恰好填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现今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迎合了他们的心理需求,因此改革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导致家庭成员的幸福感缺乏,这将影响大学生对民主社会主义的认同态度。
注释:
①殷叙彝.民主社会主义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②列宁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201
③张涛.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2008.6
④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篇6
关键词:家庭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效果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1-0214-02
一、家庭环境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良好家庭环境的影响
良好的家庭环境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幸福、和谐、民主的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心理问题发生机会高,此时家庭环境起着决定作用。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父母能够及时地了解孩子的身体和心理状况并及时解决问题。父母之间的融洽关系也会对孩子形成一种鼓励。
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青少年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习惯对人的一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好的习惯能使人受益终生。青少年在平常生活中的各种习惯都深受父母的影响,若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则青少年也会主动模仿父母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着积极作用。
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青少年良好性格和品质的形成。“家庭是制造人类性格的工厂”,家庭环境的好坏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之中,父母的与人和谐相处、勤劳勤俭、乐观、礼貌的性格品质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青少年难免会出现“以自我为中心”不良行为,只要父母多用心鼓励孩子,孩子就会慢慢地爱与人交往,就会形成关心爱护别人的良好品质。
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养。人的最初道德观念、为人处事的准则是从家庭中获得的。“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家庭成员良好的道德观念将会对青少年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这是家庭环境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
(二)消极家庭环境的影响
在一个家庭中,这个家庭是否幸福和睦,家长是否真正关爱和理解孩子,直接关系到孩子的身心能否健康发展。美国心理学家戴维・埃尔金德说过:“孩子们最需要知道的是,他们对父母很重要,永远都被爱围绕”。然而,很多家庭的父母却做不到这一点,不关心孩子的身心发展,使孩子的身心受到损害,这对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极为不利。
不良家庭关系的消极影响。研究表明,家庭成员间经常公开表露愤怒和攻击的场面如夫妻相互争吵、打骂孩子等,可作为一种精神应激而增加儿孩子各种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孩子长期处于这种家庭环境之中,会产生各种不良的情绪,如恐惧、伤心、愤怒等,行为上则表现为焦虑、冲动、易发脾气等,会使青少年处于“生死线的边缘”,对青少年会造成恶劣的影响。
残缺型家庭结构的消极影响。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家庭结构残缺会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诱因。司法部《少年犯罪与改造研究》课题组对全国16个省市区18所少管所6495名少年犯的问卷调查发现,有26.6%的少年犯来自破碎家庭。上海市对工读学校学生的调查表明来自破碎家庭的工读生逐年增多,1988年工读生中来自破碎家庭的占16.31%,1994年上升到40.28%。在这种状况下的青少年,会对未来绝望,甚至自暴自弃,这种情况是很危险的。研究表明,离婚后父母对子女不负责任的排斥和放任,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更大,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在五年内会感到压抑,甚至会做出危害他人危害社会的行为。
不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的消极影响。近年来,由于不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所引发的家庭悲剧和青少年犯罪案件令人惋惜、发人深思。由家庭环境造成的少年杀母案更是让人叹息。2008年,上初三的王升亮由于忍受不了母亲对他的严格要求和不尊重而杀死了母亲。他说父母对他整天打,他曾自杀过,可是母亲越来越严厉,绝望之中才拿起菜刀朝母亲砍去。而2000年的“徐立杀母案也”也是由于父母对他的期望急切,施加给他的压力过大而造成的。使他产生心理扭曲,而灭绝人性地杀了生母,而且杀死母亲后竟移尸灭迹,实在令人深思。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对子女过于严格反而会事半功倍,不仅不能如愿,也会使子女形成逆反心理,导致悲剧的发生。因此加强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和人格培养非常重要。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高度重视家庭德育的重要功能,加快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明确家庭教育的地位,巩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家庭基础。
二、发挥家庭环境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影响力的对策
一个人有大约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一生都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对其子女的影响不仅关系到家庭的发展,而且还关系到国家的前途以及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马克思也曾说过:“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良好家庭环境的塑造,为儿童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促进他们生理、心理和品德的健康发展。
(一)提高家长的素质
家长的素质如何,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家长言传身教,以自己的行动和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其次,家长要认真学习,树立现代教育理念。要根据青少年的接受程度,对其提出合理的要求。第三,家长在孩子面前要是非分明,不能颠倒是非。第四,家长在孩子面前不能撒谎,要让孩子知道撒谎的危害性。第五,家长要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以及各项法律制度,并适时地通过各种方式让子女了解我国的法律知识。
(二)塑造良好的家风
优良的家风是良好家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家风的养成要求家庭成员具备良好的思想意识,如,健全的心理品质,诚实守信,尊老爱幼,与人和睦相处等。可以带动青少年参加各种活动,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家长多鼓励他们,使其感受到家庭成员之间的团结并逐渐学会愿意与别人一起合作。
(三)营造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
和谐、民主、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家庭气氛对青少年性格的养成有着积极的影响。一个生活在亲密、友爱的家庭环境中的孩子同一个生活在分裂、经常争吵的家庭环境中的孩子,其性格、心理各方面绝对不一样。父母之间关系的不和,甚至经常打骂孩子,都会使孩子产生恐惧、烦恼的情绪并常常表现为自卑和焦虑。孩子对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很敏感,家长要与他们进行朋友式交谈,而不是任享家长专制的权力而打骂孩子。否则会使他们有心理压力,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四)丰富青少年的精神和情感世界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凡是道德修养好的、有自觉精神的劳动者,都是在对书籍抱着深刻尊重态度的家庭里长大的”。可见,家庭的精神文化氛围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家长想要青少年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家长首先要具备这种素质。要尽量建立文化浓厚的氛围,培养青少年热爱读书的好习惯,让他们在获得丰富文化知识的同时,也提升自身的修养和素质。
(五)及时地与青少年进行心理沟通
沟通是父母与青少年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父母要了解青少年的心理就要及时地其交流,走进他们的心里,引导他们逐步走向正轨。例如可以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青少年讲述一些道理,这种方法比较有说服力,还能增强与青少年之间的关系。这样就可以避免青少年由于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地解决而导致地不良后果甚至更为严重的犯罪行为。
参考文献:
[1]姚建龙.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综述[M].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8):101.
[2]康树华.青少年犯罪与治理[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111.
[3]张健.家庭关系变化与青少年犯罪[A],载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编,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年鉴[C].(2001年・第二卷)中国方正出版社,2002(8):803.
篇7
关键词:高中生;家庭环境;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3-148-01
一、引言
心理问题已经开始逐渐成为社会上广泛关注的一个话题,尤其以中学青少年为重点关注的对象。其实说到底父母永远都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从一出生开始就接触到的关键性人物,在孩子成长的路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孩子最直接接受到的就是来自家庭的教育,一个孩子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就决定了他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性格。家庭环境是对孩子心理健康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
二、分析高中生家庭环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关于家庭环境因素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我们主要分成了硬性影响因素与软性影响因素这两个简单的类型。硬性影响因素即指的是家庭经济状况等不可改观的因素,而软性影响因素也就是父母人格素养,教育方式等因素。接下来我就从这两个角度展开具体分析。
1、软性家庭因素
(1)家长的人格素养。健全的素养决定着人的一生,家长的人格素养更是最真实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最直接地影响孩子的成长。很多时候很多事情学生不是从学校里学来的而是父母教授的,像传统教育中很多家长会说要时常跟学习成绩好的人在一起,不要跟坏学生在一起玩,那么坏学生的标准是什么呢,成绩好并不代表人品好,不能一棍子打翻一船人。现在许多家庭中缺乏文化艺术熏陶,双方忙于工作,忽视了与学生的交流,忽视了孩子的业余生活,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导致孩子放任自由,散漫,最终走向歧途。有的家长在工作之余赌博、麻将,这些行为都或多或少的对孩子起到了负面影响。
相反的,更有一部分家庭对孩子过分的溺爱,容不得半点委屈。在学校受到批评以后不反省学生自身的错,反而指责学校处事态度,学生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长大,自己的心理独立承受能力就会明显的差一些。可以明显见得,家长的行为举止在很大程度上是会对学生产生影响的。
(2)父母夫妻关系。父母夫妻关系不和谐就导致他们把过多的时间和耐力都投入在了孩子身上,抱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对孩子的期望过高,使得学生心理压力过大,不堪重负最终出现了一些过激的逆反心理。比如在《道德与法》节目中就报道了这么一个案例,主人公为高二学生,夫妻时常发生争执,甚至长时间的冷战,孩子在这个氛围中过分压抑,便离家出走,直到在外流浪偷窃被抓才回到父母身边。我们在反省这简单的偷窃案背后,不难总结出其根本原因就是家庭关系不和谐所致。还有另外像离异家庭,学生单方面地只接收到父爱或者母爱,不能把所有的时间都放在学习上,做事情没有感情没有动力,对生活心灰意冷,这样长时间下来也就不愿意与同伴交流,致使心理孤僻,甚至自卑心理出现。
(3)父母的教育观念以及教养方式。国内外很多的专家学者都认为,家长的教育观念是影响学生综合发展的根本。随着现在生活节奏的加快,物质条件的普遍提高,很多家长认为只要孩子能够吃饱穿暖就可以了,他们大多缺乏良好的教育观念及教养方式。偶尔甚至有家长错误的教养方式导致孩子一生心理阴影,像电影情节里出现的父亲醉酒后打骂孩子,拿孩子释放工作上的压力,其实现实中这些情节也不是不存在的。现在的父母是太爱孩子了,又太不会爱孩子了。可以说这是现代父母的一个教育通病。大量的案例表明,凡是父母人格修养优秀,家庭关系和谐,教育观念良好的家庭都给孩子营造了一个最佳的学习环境,成长环境。在父母的引导下他们大多品学兼优,总之这样的环境下不至于出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
2、硬性家庭因素。在一个班级中,总有经济条件优越的学生,这同时就会出现相对经济条件差的学生。学生之间存在攀比心理往往是很常见的,心理素质差的学生就会因此懊恼,出现心理不平衡,产生自卑心理。但学生本身应该理解父母,老师也有责任开导这部分学生,避免心理阴影。
三、积极应对负面家庭因素带来的影响
家长可以说是高中生最直接的一个模仿对象,每每父母的言谈举止都会在无形之中对孩子形成耳濡目染式的影响。父母应该要树立一个光辉的典范形象,为孩子创建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让青少年能够身心健康的发展。
1、保持良好的父母关系
如果父母关系紧张,持续冷战亦或是常常在孩子面前争吵就会对学生心理造成一种负面的影响。可以说父母关系融洽是维持家庭环境和谐的重要基础,家长必须要保持良好的夫妻关系,切忌在孩子面前发生不可开交的争执,更不要让孩子去评谁对谁错,这对孩子来说是困难的。这些对孩子来说其实都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家长应该要维持良好的家庭环境,创建温馨和谐的氛围,陪伴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2、加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
沟通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有效方法。父母应主动加强与子女之间的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日常作为,深入学生的心理,发现问题积极进行疏通交流。发生意见分歧的情况时要站在孩子的视角上来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理解孩子。尽可能的做到在与孩子做了沟通以后再做某种决定,不去盲目的决定孩子的生活方式,尊重学生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学生自由。
3、营造健康的家庭氛围
“环境决定人”的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家长不能够在家里在孩子面前从事一些低级无趣的行为,像打麻将、算命等活动。而是要积极的引导孩子参与健康向上的活动,参与社区阳光娱乐活动,丰富孩子的生活氛围,开阔孩子的视野等,这些方式都会对孩子带来积极、健康的影响,对孩子产生巨大的文化感染,避免学生不健康的心理问题产生。
青少年正处在一个心理发展的形成时期,也是最关键的时期。我们必须正确地对其进行引导。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出现心理问题的种种现象都是正常的,作为家长必须负责任地建设一个良好的家庭条件,让孩子在积极、阳光、向上的家庭环境中健康地成长起来。
参考文献:
篇8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有机统一才能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而在现时期,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缺失使学校承担过多的教育任务与职能,不仅学校与老师不堪重负,教育也未收到实效。
一、家庭教育的主要问题
家庭教育对于未成年人的教育具有基础性和长期性的作用。而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家庭对子女教育越来越重视,关注投入也越来越多。但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以及各种文化观念的不断更新给当前家庭教育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把握家庭教育的主要问题,推进其不断完善显得尤为重要。
1.教育观念落后
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得不少家长认为子女升学就是一切,他们只看分数,只重智育,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和个性差异,而把子女升入重点中学,考上名牌大学作为家庭教育的唯一目的和任务。“学习至上”成了孩子的生活格言。在这种教育观念的影响下,不少孩子在学习上是佼佼者,而在生活上却缺乏自理能力。甚至有的孩子长期沉沦于书本之中,动手能力等综合素质极为低下,思想道德素质也因此被忽视。
2.教育内容单一
目前不少家庭教育的内容往往是单调、枯燥的,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许多家长在给子女的人生定位是“学好课本知识,做白领阶层”,因而对其教育的内容常常是单方面的。有的家长不惜重金为子女请家庭教师进行个别辅导,或是给孩子报辅导班,利用假期给孩子“充电”,其教育宗旨是通过超强度的训练使孩子不断进步并早日成才。而对孩子的思想教育、能力培养等其他教育内容却弃之不顾。
3.教育方式简单
不少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主要表现为放纵型、专制型和溺爱型。放纵型家庭由于父母工作繁忙或疏于教育,而对于子女的成长与发展无暇顾及,使子女的生活处于一种放任自流的状态;专制型家庭则恰恰相反,家庭长辈对孩子的教育是严加管制,强迫就范,使孩子整天在恐慌中度日;溺爱型家庭则是一切以孩子为中心,不惜一切满足孩子的要求,这就助长了孩子的贪欲,使其缺少理想,缺少爱心,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
4.教育环境不优
家庭教育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至孩子的生活与成长。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家庭经济基础薄弱,因而对孩子的教育力度不够。特别是下岗失业家庭大多忙于生计,对子女的教育引导有所放松,甚至使其缀学回家或是过早地流入社会。社会弱势群体家庭以及流动人口家庭环境的恶化也客观地影响到家庭教育的好坏。此外,不少家庭长辈自身素质不高,打牌、闲游等不良行径也是家庭环境不优的重要表现。
二、改善家庭教育的几点措施
我们建议在重视和发展家庭教育的过程中,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要加强教育引导力度,不断地更新观念、充实内容、改进教育方式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担负起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作用,要积极引导、认真组织,通过建立家长学校和家庭委员会使广大家长真正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运用现代教育方法,并不断充实家庭教育的内容,丰富未成年人的家庭生活。对孩子的教育方式要结合其身心发展和实际需求,结合新时期家庭教育的要求进行。
2.要重视家庭教育实践的育人功能
教育实践活动是家庭教育的主要途径,家庭长辈要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使未成年人思想得以感化。实践活动要体现针对性和实效性,要立足于家庭背景,广泛建立起家庭长辈与孩子的亲切联系,使孩子的思想情操得到陶冶,道德品质得以提升。并积极带领孩子参加家庭以外的各类有利于其成长的活动,将实践活动融入到德育、智育和体育之中。
3.要狠抓家庭环境建设
要积极营造其家庭教育的良好氛围,给未成年人一个良好的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各级行政部门要特别关心贫困家庭的教育情况,重视和支持下岗职工、弱势群体家庭的子女教育。家庭长辈要提高自身素质,尽力改善家庭物质生活环境,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精神生活环境,并着力营造家庭教育的文化氛围,使广大未成年人在“恋家”的同时享受美好的教育境界。
篇9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受教育途径变得多样化,在促进他们发展的同时,各方面的竞争和心理压力也随之而来。不同环境成长下的学生心理健康程度是各有差异的。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与现实和谐一致,心理内容与现实相统一,人格相对较稳定的心理状态。
良好心理状态的特征: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客观与开放、自爱与爱他、欣赏和审美、以责任感为基础的和谐、幽默感、人格内在和谐[1]
二、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
(一)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不同于社会环境的另一个概念,自然环境是围绕在人们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由于气候与地理环境差异,人们的性格也不相同,例如,北方人的粗犷、简朴,南方人的精致、细腻;南方人说话比较婉转,北方人说话比较直率。
(二)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狭义上是指家庭的氛围,包括家庭的生活条件、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包括物质环境和人际环境。家庭氛围的好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直接的影响。[2]
父母是学生成长中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学历,性格,价值观,教育方式和家庭的富裕程度对学生心理健康都有大的影响。父母有“威信型”“专制型”“宽容型”等类型,威信型父母为孩子制定的规范,合情合理,父母也会以身作则,对孩子行为规范的要求、对价值标准的解释,前后一致。[3]专制型父母的特征是:子女的一切活动都由父母安排决定。宽容型父母的教育方式的特征是:既不放任孩子也不过分要求孩子,让孩子随其自由和个性自由发展。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例子,一名叫做周婷婷的双耳全聋的女孩,在其父周弘的教育下16岁就成为大学生,并被加德特大学录取为研究生―第一个中国聋人研究生,周弘还提出了全新的“赏识教育”理论。周婷婷在良好的家庭教育下不仅成绩优秀而且心理健康。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家庭环境对学生性格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健康的性格形成,反之亦然。
(三)学校环境
学校是学生人生的关键场所,良好的学校环境学生会受益终身。学校对学生影响非常大,教师的素质,班级的氛围都对学生至关重要。每个学校的文化都不同,就像每个学校都有不同的校章和校训一样。因此,学生在不同的学校学习,影响也不同。教师的素养和学生的榜样作用,学校的制度文化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教师的角色行为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的心理品质与行为影响学生个性的形成。[4]教师的个人的教学风格对学生学习的状态影响很大。这就是“亲其师,信其道”的妙处。
师生间积极的情感体验会对教师和学生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对构建生态型师生关系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有一个高中班,有一位只看重学生学习成绩的老师,他总是给学习差的同学轻蔑的眼神,即便有些差生们很努力也会受到如此待遇,这些学生中有的很在乎老师的看法,他总问自己为什么老师要那样看他,后来这个学生得了忧郁症,最后退学了。如果当初老师给他一点肯定,教他一些学习方法,也许会有很好的效果。相反,我们听到的另一个故事是一位不太聪慧的学生得到鼓励后一步步努力最终走向清华的故事。
(四)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文化与人们社会生活相联系,包括社会主流价值观、大众媒体等。社会整体的价值观,社会舆论氛围都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
互联网的诞生和发展使人们的交流更加紧密,我们浏览网页了解最新动态,出现了一些流行词语,如“MM”代表美女,“恐龙”代表丑女,还有“给力”,“表情包”等,这些年,很多网络现象得到了广大网民的关注,一些社会现象和明星事件也会调动广大网民的评论热情,有的也会出现在电视节目上,比如我们看的《金星秀》中的有话问金姐的环节,这些问题大多是一些社会现象,把这些问题拿出来进行评论这恰恰说明了社会主流价值观对人们的影响。
国外有很多国家非常注重学生的隐私。比如,美国学生的成绩是隐私的,他们也有办法知道自己是否通过或者进步了没有。因为美国与中国公示成绩方式不一样。在中国,自古以来,我们的前辈们就看告示来确定是否金榜题名,现在我们学校大多以学生成绩的高低排名。如果美国家长咨询孩子的成绩,老师会告诉他们。但是,不会把在班里的名次告诉他们。美国的家长们也不会过问自己的孩子的名次,因为每一位家长都会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
三、建设各种健康环境的措施
针对上述影响学生心理的环境因素,我们要制定具体措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让他们健康发展。
(一)创建一个积极向上的家庭环境
父母要以身作则,以良好的习惯影响孩子。家庭中应该洋溢积极向上的气氛,父母最好不要把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到家中。父母关系要好,尽量不要争吵、离婚,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父母应多与孩子交流,定期带孩子去旅游或去郊外做一些集体活动;创造健康的家庭环境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都有重要意义。
(二)学校应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课程
学校应聘请给学生做心理疏导的教师,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开展一些丰富多彩、学生感兴趣的团体活动。学科教师可以适当地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教学中,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情感因素。开设心理咨询室,定期让学生做一些心理问卷,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采取解决措施。
(三)社区、大众媒体应开展一些有益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活动
社区可以在过节时开设一些亲子节目,要求父母与孩子一起参加。一年中至少要有两次聘请一些知名的教育或心理专家为全社区的家长和孩子们讲授一些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内容。媒体应该拍摄一些有益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公益广告在黄金时间播出,让学生和家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四)家长、学校和社会相互配合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建立家长课堂,向学生家长普及教育心理知识,加强学生家长对这方面知识的认识。呼吁全社会对学生心理方面的重视,国家应加大相关方面的投资,确保各项工作能顺利进行。
篇10
1.教师教育工作的目标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新课标中很明确地阐述了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习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教师教育工作目标利益化
教师教育工作目标利益化,即是把教育工作作为谋求利益的手段和过程,通过这一途径获得自己的最大化利益。教师教育工作目标利益化现象不仅在教学实际工作中存在,也在教学工作以外的教学活动中存在。发生这种现象既背离了教育的本质目的,也违背了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跟我国的教育法律法规相悖。可是,教师有多少人真的做到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这是需要扪心自问一下的,也是很有必要的。
二、教师教育工作目标利益化的原因分析
1.自身原因分析
(1)教师的教育经历。教师队伍的构成是多元的,但是主要途径比较单一,就是师范教育。师范教育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了大量的教育人才,但是由于学生接受的教育比较传统,与社会实际环境距离比较大。(2)教师的成长环境。现阶段,大量的新生力量进入教师队伍。很多教师成长于改革开放时期,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比较利益化。(3)教师的价值观念。价值观念是一种主观意识,它会随客观环境的变化而改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对人们的成长很有帮助,特别是教师这一特殊群体。
2.家庭原因分析
家庭环境包括家庭软环境和家庭硬环境。好的家庭环境往往能够影响人的一生。(1)家庭人文环境。父母的文化水平和职业状况对子女的学习也会产生影响。父母的文化水平直接影响其教养方式。知识性的环境,是促使孩子多思多想,并且学会正确做法的途径,为了开发孩子的智力,父母应该积极准备知识性的环境。但有的教师家庭的人文环境却有所缺失。(2)家庭心理道德环境。心理道德环境作为家庭环境的核心,是人类社会化发展的“温床”。它对家庭成员之间的良好关系、父母的道德水平、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人的自我概念的发展、师生关系、行为问题等均有较大影响。
三、教师教育工作目标利益化的对策
1.加强教师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建设
从教师自身的角度看,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加强自身的教育能力,以自己的专业素质获得社会的认同。广大教师要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加强师德修养,把个人理想、本职工作与祖国发展、人民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甘为人梯、乐于奉献,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努力做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这为我们进一步做好师德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2.制定完善合理的教师评价和考核机制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3家庭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