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好课的标准范文

时间:2023-04-12 09:27: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一节好课的标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一节好课的标准

篇1

关键词: 好语文课 评价标准 学生活动 课堂积累

日前,我们学校正在开展关于“一节课的标准”大讨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对一节好语文课有着自己的评价标准。

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我说:平庸的课都是相似的,好课各有各的精彩。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初,人们以课堂上是否有小组讨论,课堂气氛是否热烈,是否使用了多媒体等作为评判的标准,后来又发展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彰显——教师站在一边完全放手,由学生主导课堂、讲授知识,评价标准不一而足。

作为工作在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我极度认同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的教学设计原则: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这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高层次境界,也是可操作、可评价、可令年轻教师初窥教学门径的低层次要求。只要是能做到“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的课就是一节好语文课。下面我们尝试解读这一评价标准。

一、对“学生活动充分”的认识和思考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有非常明确的表述:“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堂不能是教师的“一言堂”“一人秀”,好的课堂设计必须考量到学生的学习活动。我对“学生活动充分”的认识和思考有:

1.让学生动起来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才能在学习活动中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才能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发展的机会。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有参与表达的机会,有参与思考的机会,有参与自我评价的机会。这些机会的提供在于教师对教材的透彻研读和精妙的手法设计,还要有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学生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主动地参与,课堂才能真正变为学生的“学堂”。

语文课堂上学生参与活动的方式不胜枚举,这里以我们常用的“读”为例。在教学设计上,从范围上可以采用个读、小组读、齐读,从形式上可以采用听读、赛读、分角色读,从方法上可以采用默读、朗读、诵读,从创新上可以采用演读(即表演性质地读,男女生参与,有领读、有合读,最好有配乐),当然教师的范读是必不可少的。假设在学习现代诗歌的课堂上,我们设计以教师的范读开场,中间穿插学生的个读、赛读,从开始的看课本朗读到后来的自然诵读,最后以全班师生合作的演读结束,并且能把这样的设计付诸实践,那么这节语文课必定是学生充分参与的课堂,是一节好课。

这里有必要说明的是,学生动起来,不是单指让学生的肢体动起来——如小组讨论,也不是指让学生的动全部“外化”,可以是“内化”的动——默读、回味、唤醒记忆、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都是让学生动起来的形式、做法。

2.学生动得要充分

“学生活动充分”,指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充分占有时间的前提下进行的学习语言、习得技巧、发展能力、训练思维的学习实践活动。因此,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养提高,而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做到课堂上“学生活动充分”。

二、对“课堂积累丰富”的认识和思考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可见,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丰富学生的积累,一节好的语文课的积累是指: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得、学有所获,还要积累知识,培养能力,更要陶冶性情,涵养品格。

丰富学生积累的教学方法有很多,听、说、读、写,语文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以及据此细化、创新的更为科学、合理、高效的方法,等等,这里不一一赘述。结合当下的语文教学改革导向,一节好的语文课在积累的角度上应做到“三不能”。

1.不能没有“读”和“写”

一节好课,不能没有琅琅的书声。语文教材中优美的课文应该让学生认真读,反复读,以此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秋天的雨》一文,以优美的笔触,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让学生通过朗读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语言的美。教师可让学生听配乐朗读,可让学生观看秋景的图片、录像,也可让学生谈谈在秋季一些活动中的真实感受,激发学生对秋天美景的热爱向往之情。在此基础上配乐读,表演读,甚至流利诵读,学生心通其意,必有身临其境之感,非常自然地将自己与优美文字联系起来,就在感情朗读中顺理成章地积累了语言。

2.不能将课文主题无限泛化

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和“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新课程标准》),很多语文教学设计最后一般会有“拓展延伸”“升华提高” 环节,设计意图是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自由、个性地表达自己,这符合课程标准的理念。

3.不能失了语文味

著名特级教师程少堂认为,语文味是在语文教育(主要是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与意理阐发、幽默点燃等手段,让人体验到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

一节好的语文课必须具有语文味。语文味是语文课独有的个性,也是所有好的语文课的共性,因此一节好的语文课不能失了语文味。

语文课的人性美和人情美是语文味的体现。语文课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给学生良知,把他们培养成感情丰富的人,用人性的眼睛寻找真善美,这也是丰富课堂积累的高层次境界。所以语文课不能是说教课,更不能是科学知识课,不能变成其他学科的“保姆”。

三、“学生活动充分”和“课堂积累丰富”的联系

1.教学设计原则和课堂评价标准,这二者是有机结合、密不可分的。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保障,后者是前者的目的和归处。

2.“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高效课堂”。一个学生多角度、多形式参与的课堂,一个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的课堂,必然是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余映潮讲语文.语文出版社.

篇2

关键词:目标明确 激发兴趣 拓展提高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众生发展的基础。”可见上好一堂语文课是多么的重要。那么,怎样才算是一堂好语文课呢?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以《看云识天气》这篇课文对如何上好一堂语文课浅谈自己的一点意见。

首先,一堂语文课目标要明确,重点、难点要突出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古话已经明确说明传授知识的重要。虽说现在《新课标》中强调“以教师为导,以学生为主”教学模式,但这不与“传授知识”相矛盾。既然要传授知识,就要制定教学目标、确立重点和难点,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如果一堂语文课目标要不明确,重点、难点不突出,那么这堂课肯定不能算是一堂好课。要想目标明确,重点、难点突出,就必须结合《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课程新标准》,认真钻研教材,正确地把握所授课的目标、重点和难点,并能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达成这一目标、解决重点和难点。

其次,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根据这一点我认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最基本的要求。兴趣是学习的最好的老师。

调动兴趣从导入开始,因为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导语的设计上可以根据不同题材的用谜语、故事、歌曲等激情导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二:《看云识天气》

导入新课:

师:我们先来做个谜语游戏――运动会上都有它,请猜一个字。

生:[举手]动。

师:同学们认为呢?

生:不好。

师:再请一个同学说说。

生:云

师:能不能说说你的根据,好吗?

生:因为,“运”“动”“会”三个字中都有“云”字。

师:很好。不知同学们有没有学习过“云”的英语单词?

生:有,cloud!

师:不知同学知不知道“云”字的繁体?请一个同学来写好吗?

生:把“云”字的繁体“”。

师:很好!我们能不能从这个字看出点什么呢?

生:有“雨”字。

生:和天气有关。

生:我觉得天上有云时,可能快要下雨了吧?

师:同学们说得都不错,我们从这个字也可以看出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对云和天气的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并掌握了一些规律,今天我们来学习的《看云识天气》,我们来看看云与天气有什么样关系……

尽有了开头还不够,在教学过程中还要让学生继续保持这种积极主动的情绪。在学习课文主体部分时要充分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了解并掌握本堂课的主要内容。案例三:《看云识天气》

课堂游戏:

在找出各种云和云上的光彩这后,教师让学生以一种云或光彩的身分作自我介绍。介绍要求:①充分利用文中描写云彩的句子;②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③对照课文,学生各人自说自讲,或在书上作记号,或写在本子上。④先各自预演,后课堂交流。

再次,要有适当的拓展和提高,培养学生探究与创造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什么是语文素养呢?语文素养就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因此,一堂好的语文课肯定要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适当的拓展和提高。案例四:《看云识天气》

品味语言

学生齐读第1段后。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这段文字吗?

生:喜欢。

师:为什么?

生:因为它很好。

师:好在哪?

生1: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师:还有吗?

生1:没有了。

师:还有补充吗?

生2:还有一些词语用得很好。

师:你能不能说说哪个词语用得好?

生2:“招牌”这个词用得好。因为形象的写出了云与天气的关系。

师:说得真好。这段文字有的是使用了某种修辞,有的是使用某种句式,有的是运用了优美的词语,有的是使用了某种表达方式。小到一个词语、大到一个句子,可以说这样的句子很多。请同学们用这样的形式来说:“我喜欢这……个句子,因为……”来表示你对本段语言的评价。如:我喜欢“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因为它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突出地显示了天气的天化无常。

学生动手写句子,教师巡视。学生举手发言。

生1:我选择“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我喜欢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招牌”生动地写出了云和天气的关系。

师:说得不错,谁再来说说。

生2:我选择“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我喜欢它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天上的云恣万千,优美可爱。

当然,教无定法,只要每堂课争取做到从每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宗旨出发,课堂上真学、真思、真练、真会,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落实,教师的主导作用恰如其分,师生互动,交往自然、和谐、融洽,我认为就是一堂好课。

篇3

【关键词】新课改;评价;语文课

新的评价标准是“以学论教”,即以学生的学来评价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它注重的是学生的学。诸如学习兴趣、学习信心及学生参与程度、自主自觉学习程度等。新的评价标准也注重老师的教,但它注重的是老师的教学理念与思想、教学方法与手段及“三维目标”的落实情况等。评课可以对教学工作起到检查、指导、督促、评估等作用,既能促进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也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较有层次的评课既是教研活动,又是科研活动,它能在教学实践和教育理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那么,怎样来判定一节课的优劣呢?

一、指导思想

作为评课者,首先应明确中学语文课的最终目标。语文课通过教师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具有正确理解、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和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作为授课教师,必须树立四个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

二、评价标准

(1)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指对课的分析要以课堂真实情况为基础,以科学的理论为依据,不带任何偏见,恰如其分地进行分析。

(2)坦率诚恳。坦率诚恳就是对课的长处一定要充分肯定,看准了问题一定明确提出来,不能含糊。当然评课者也要考虑教师的心理承受力。

(3)兼顾整体。通常在分析课时经常会出现两种倾向:一是只注意了一节课的整体分析,而忽略对局部的分析;一是脱离整体孤立地对局部进行评价。因此,评课者应该树立整体意识,把点和面,局部和整体结合起来。

(4)激励性。评课者科学的艺术的评课能激发教师钻研教材,研究教法的积极性。

(5)差异性。被评的教师情况不同,对课堂的要求不同,评课的侧重点也不同。

(6)讲究方法。要充分尊重讲课者的劳动,褒贬要得当,要主次分明。

三、评价内容

(1)要看理念的更新,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本质区别就是理念的不同。所以衡量一节语文课的首要标准是看它的教学理念。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应贯穿以学生为主的思想,应视学生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需求;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并尊重学生独特体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以学论教”是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观的核心理念,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看目标的落实。从教学目标制定来看,是否符合大纲要求,是否全面、具体适宜。全面指能从语文知识、发展能力、思想情感等几个方面来确定;具体指知识目标有量化要求,如应该掌握的字词、语法知识等,有具体的要求,能力目标能结合本课文的特点提出明确要求,能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确定本课的思想情感目标;适宜指确定的教学目标,能以语文教学大纲为指导,体现学段、年级、单元教材特点,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难易适度。

(3)看过程的安排。教学过程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认识、掌握知识的过程。《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质疑、合作、探究、解疑、交流的过程。所以,看教学过程首先要看教师是否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有效组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对教材的理解是否正确。理解教材是教好一节语文课的基础。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正确理解,主要包括对教学要求、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对词、句的正确理解,对课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正确理解,对课文层次结构和写作特点的正确理解。对教材的理解是否正确,反映了教师的知识水平和语文能力。

明确教学要求,把握重点、难点,这是正确理解教材的前提和基础。教学要求要定准,重点、难点要找准,这是教师钻研教材的基本功。对词、句的理解,是指要抓住重点词和句,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对课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理解,是指能在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主要观点。

(5)对教材的处理是否恰当。恰当地处理好教材是教好一节语文课的关键。对教材的处理是否恰当,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对教材的处理,主要始于对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的处理,以及据此设计的基本教学思路。

(6) 看氛围的融洽。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总是把激活课堂、与学生平等对话和沟通放在首位。他们总是努力为学生营造平等、民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力求与学生达成感情的交融,心灵的默契。他们总是鼓励学生去大胆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大胆探索、乐于交流与合作。教学中,当自己一呼不能百应时,他们会用自己的智慧或调侃、或煽情,适时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乐学、善学、学有成效。

(7)看兴趣的激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要求老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努力地去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有效地投入到语文学习的活动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我们老师们所希望的教学效果。难以想象,一个厌弃语文学习的学生能将语文学好!

(8)看信心的培养。看教师能否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能否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自信心,是评价一节课的又一尺子。语文是我们的母语,一个人最先接触的莫过自己的母语了。为什么有“语文好学学不好”的怨声呢?应该说语文不仅好学而且也很容易能学好。我们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曾想过要为学生创造获取语文学习成功的机会吗?我们学生的每次学习是否在语文学习成功的喜悦中,信心百倍地投入其中的呢?谁都想在希望中“活”下去。

篇4

关键词:评价;体育课;教学目标

如何去评价一节体育课,经过不断地实验,不断地探索,我总结了如下一些方法,与大家一起交流学习。

一、教学目标是否明确

一节体育课的性质、目的、内容不同,评估的标准亦有所不同,同是一项学习内容的课,由于要达成的教学目标不同,评价的标准也有所差异。所以,一节好的体育课首先应该是教学目标表述具体、明确、清晰,具有一定的可观测性。

二、对教材的理解是否准确

理解教材是教好一节体育课的基础。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正确理解主要包括对教材性质及其具备的教材功能以及对教学要求、教材重点和难点的把握,对教材性质、特点的理解是否正确,反映了教师的体育学科水平和能力。

三、教材的处理是否恰当

恰当地处理好教材是教好一节体育课的关键。对教材的处理是否恰当,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对教材的处理主要是指教学内容、重点、难点以及据此设计的基本教学思路。

1.教学内容的取舍要合理。如,篮球教学内容,从篮球技术的角度来讲,包括多种多样的技术,每一种技术又包括多种练习方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应该选取主要技术和关键技术,以此来带动其他技术的学习和掌握,这是非常重要的。而掌握了这些主要的和关键的技术就能使学生参与到这项运动中来,就能够参加比赛和游戏,享受到运动中所带来的快乐和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对篮球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与重新构建,使之符合这项运动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

2.教学的重难点应突出。就每一项教学内容而言,从掌握技术的层面来讲,每一项技术都有其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重点和难点的掌握和突破也是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方面。当通过教学,学生掌握了技术的重点,突破了技术的难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就基本掌握了这项技术,提高了运动技能。因此,在教学设计上和教学中应突出重难点。

3.要善于从教材所具备的功能和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出既符合教材特点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思路。教学既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首先,教学思路不是凭空而来的,是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设计的;其次,教学设计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变化了的情况,调整教学设计,使之更加适合教学的需要。

四、教学过程是否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

1.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这一环节主要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结合得怎样,具体来说包括四个方面:一看教师是否发扬了教学民主,尊重学生;二看是否真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三看是否体现了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积极探索;四看是否重视学习方法的渗透,朝着能够“自学、自练、自评”的方向努力。

2.学生应有足够的身体实践活动,主要指充分体现了教、学、练、讲解、示范、模仿等体育学科特点,把身体活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3.正确处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发展体能的关系,特别是教师在重视发展体能的同时,同样要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五、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是否得到激发

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主要体现为学生喜欢体育与健康课和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程度。新的课程理念重视对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也十分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篇5

关键词:公开课; 标准; 学案导学; 好课

Open class is equal to "?" Class

Pang Jin-dong

( Shandong Province Lingxian County No. 1 middle school attached school , Lingxian County Shandong 253500 )

Abstract: How to evaluate an open class? Open class for the current existing problems, the author conducted a detailed analysis, and finally make a public class should be a good lesson, and that good class standards.

Key words: Open class Standard Case study guide Good teaching

每年各级教委都要组织不同学科的公开课评选活动,经过评委评选逐级往上推选。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公开课的评选标准也在不断多样化了,正像我们的考试一样,什么样的考试会产生什么样的学生,什么样的评选标准也会产生什么样的公开课,评选标准决定着教师的课堂方向。在这里,我根据平时的上课和听课经验和大家共同探讨一下公开课的标准问题。

第一,公开课等于彩排课吗?一般每次进行公开课评选之前,老师们都会精心准备,这一点应该是无可厚非的,对教材的熟悉,对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把握,对教学环节的设计,甚至提前试讲,训练自己的语言和前后知识的衔接,这些都是符合常理的,但是,为了增加课堂的精彩环节而做一个课下“彩排导演”就有失偏颇了。有的老师也确实处心积虑、煞费苦心,在课下经过多少次表演练习,然后课堂上也能让学生过一把演员瘾。然而对于听课的老师和评委老师来说,这种演习的感觉实在不怎么舒服。当然,如果设计小品或其他活动,为了不使课堂过于尴尬,提前让学生做一下准备也是应该的,然而在我们追求精彩课堂的时候必须分清主次,不能为了追求华丽而失去课堂改革的本意。笔者认为在这一问题的处理上应该在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和表现欲望。二是通过课堂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比如,我在讲八年级思想品德课《面对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时设计一个学生课下准备的活动,让他们课下搜集近年来我们身边社会生活的变化,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如图片、歌曲、数字对比等,而且要求他们以小组形式在课堂展示时进行比赛,这样,课堂效果很好,而且也没必要再课下反复彩排。三是我们对于新课如果在课下做过多的表演和讲解的话,学生很可能就不会对新的内容有一种期待感和新奇感,课堂上也不会有更大的兴趣了。四是我们不提倡对一堂课在课下做过多的“彩排”,就是为了防止一堂课加入更多的表演成分,只有一节真实的课堂才能真正激发起学生的探究疑惑的欲望,进而实现解决疑惑的目标。

第二,公开课等于电教课吗?我们都知道多媒体课件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等特点,它可以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片和图像等多媒体要素的优势,创设与讲解内容先适应的环境气氛和特定的教学情境,起到激发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实效的作用。但是说到底,多媒体教学毕竟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如果我们过分的依赖他,反而会失去传统教学的一些优势,比如减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机会,减少学生们的动手、动脑的机会等,更何况少数老师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挖掘教材不深,设计问题不合理,单纯地追求好看的画面和视频,导致学生们一节课只对一些画面和视频有较深的印象,在知识、能力、情感方面没有什么收获。其实公开课应该根据其内容来选择一种更合适的教学手段,如果适合多媒体就用,不适合就不用,一旦用了应该充分发挥它的优势。首先,要做到精选幻灯片或视频否则会影响学声自主学习的时间。例如,我在讲《面对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这一节课时,为了节约时间并能充分激活课堂,引发学生的讨论,我截取了一段冯巩小品的视频,课堂效果很好。其次,制作课件一定要为教学目标服务,不能只为了吸引学生的眼球或追求热闹。再次,设计问题要合理,注重引导学生思考,而不应给学生设计过多的固定答案。例如,还是在这一节课中涉及到了盲目从众的问题,我在播放了杨丽娟的视频后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你也追星吗?以什么方式追?2、你认为该不该追星?说明自己的理由。(辩一辩)3、应该如何认识和对待?(我来主持)。这样,很多学生在这方面就有话可说了,课堂气氛也随之激活了。

公开课等于活动课吗?公开课的一个重要看点就是学生活动,一节课中如果设计几个学生情境表演,确实能激活整个课堂,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和探究问题的兴趣。不过,现实也存在这样的现象,有的老师为了追求课堂的华丽,追求所谓创新,设计了较多的学生活动,不断的制造课堂里的笑声,却忽视了问题的设计,也忽视了挖掘教材内容,学生和老师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如何表演上了,一节课下来学生收获了什么呢?对于其他听课老师来说,如同看戏一样,过后,没有什么值得回味的。这种注重“形式”而不注重“内涵”的课堂置换了目的和手段的关系,失去了教育的本来意义和价值。我们都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公开课也是如此。一节课采取什么手段和方法,取决于教材的内容和教学的目标,我们只能选取较为合适的,更能充分实现目标的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是单纯追求热闹。而且,一旦选取了学生活动方式,无论是小品还是学生情境表演、组织辩论会、小游戏等方式,都应该精心准备。比如小品的形式,虽然小品表演的同学可以有自己的发挥,显示自己的表演特长,但在细节的处理上,教师应该做好精心安排,而不应该全部放手或草率处理。如我曾在《做一个聪明的消费者》中设计了一个小品《如此经营》。在学生表演几个小商贩卖羊肉串时,我为学生设计了这样几个情节:1、他们相互指责对方的产品出现的质量问题。2、不允许挑选,强买强卖。3、消费者有的忍气吞声,有的及时举报,有的大打出手。4、有的商贩贿赂工商人员,暴露质量问题。这样,学生在表演时就感觉既有意思又有内容,同时,教师还可以顺理成章地设计了本节问题,如经营者侵犯了消费者的什么合法权益?经营者应该怎样规范自己的行为?我们作为消费者应该选哪一种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些问题基本贯穿了本节内容。而对于同学们来说,只有认真阅读课本,又要细心观察小品才能解答这些问题。最后可以让表演者现身说法,揭示答案,这样,这堂课加入了学生活动却没有乱而无序的感觉,学生们既体验了活动,又收获了知识,还提高了能力。

公开课等于学案课吗?利用学案导学是现在课堂改革的一个很好的尝试,也是一些地方搞得比较成功的特色。首先,学案导学能够让学生在课前有效的预习课本,把握教材的主要内容,因而,既能让老师从过多的课堂讲授中解放出来,思考血案如何发挥更大的作用,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同时,也把学生从课下繁重的作业中解放出来,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其次,学案导学最主要的成功之处就是及时检测,及时反馈。当然,学案导学也存在着较多的问题,特别是作为一节公开课,设计好和利用好学案,既能够让学生有所收获,又能够激活课堂,应该是较理想的效果,如果达不到这种效果,不如放弃这种形式。比如,我听过一节生物公开课,这节课主要采用学案导学的形式。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学生能做到边听课边做学案,学生收获的知识也很多,能基本掌握本节的知识点。但唯一不足的就是学生没有兴趣,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沉闷。如果对这节课做一个客观的评价,算不算好课呢?显然不算。所以,公开课不能单纯的等同于“学案课”,关键问题是,如果我们是用学案,应该怎么使用?

我认为在公开课中使用好学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使用学案绝对不能设计成同步练习的形式,否则,整节课就陷入了为做题而做题的课堂练习。学案设计的理念直接关系到学案的教学质量。在学按设计中,进行一些巩固练习是必须的,但是,他不同于同步练习。问题探究是学案的关键,知识结构的梳理是学案的重点,阅读思考、质疑是学案的特色,这些都是在学案设计中不能忽略的;同时,针对所学内容指导学习方法,也应该恰当的体现。

2.学案是课本重点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如果体现这一点,就应该需要准确理解和把握教材,无论复制课本还是脱离课本都是不恰当的。

3.学案的利用并不仅仅为了“导读、导听”还应该有“导思、导做”,也不应该排斥课堂活动丰富多彩。所以,使用学案教学不应陷入单一的知识课堂,不能因为使用了学案就在走上知识传授的老路。

篇6

云南省禄丰县猫街初级中学 韩云刚

【摘要】《道德与法治》是初中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是以初中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和法治素养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良好品德的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普遍实施,以及课改的推进与发展,广大授教《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师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作为一线教学的实施者、实践者、组织者,对如何利用好新教材、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如何上好《道德与法治》课等问题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惑。笔者就如何开展《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进行小议,希望对上《道德与法治》课的广大同仁有所帮助,同时,若有不当之处,也请广大同仁批评指正。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新课改、课堂教学、运用策略

从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基于《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编写的道德与法治教材开始进入教学实践。2016年9月,笔者参加了《道德与法治》新教材培训;2017年9月至今,参与了州道德与法治名师工作室多次研修活动。通过学习、研修,提高了认识,并得到很大启发,再经过这三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我们广大道德与法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对如何上好《道德与法治》课这一课题作一些反思、思考、总结。笔者现把自己的一些肤浅的心得、教学经验与广大同仁分享、探讨,以促进道德与法治课的教育教学。那么,什么样的道德与法治课才是一节好课呢?笔者认为,有趣的、自然的、简洁的、朴实的、和谐的一节道德与法治课,就是一节好课。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也不例外。学生的学习兴趣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就高,学习效率也高,成绩自然不差。那么,如何激发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兴趣呢?教师的人格魅力、诙谐的语言、情感丰富、表情丰富;有趣的故事情节;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巧思答辩;表演、歌唱;多媒体展示;知识点分化、简单化、趣味化等都是提升学习兴趣的好方法。以上这些方法可适当穿插于教学的各个环节。

二、巧构一节自然的课。所谓自然的课,笔者认为是这样的课:新课导入自然,不突兀;知识点上下衔接自然、过渡自然;学生获取新知水到渠成、知识自然生成等。

1、导入自然。在新授课中,导入部分须受到重视。导入做得好,能快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较容易进入学习状态。要做到自然导入,语言要精炼、设问要简洁、朴实、贴近生活,时间控制在2—3分钟。导入的方式方法有很多,如复习导入、设问导入、视频导入、情景导入等。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四课第一框《尊重他人》时,设问“刚才我们起立时师生相互问好体现了什么”(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学生对老师的尊重),从而很自然地引入新课。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时候,导入部分,教师的巧问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探究。

2、知识点之间上下衔接自然。我们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实践中,基本上一个课时就上一个框题,而一个框题下可能会有几个知识点。如何做好知识点之间上下自然衔接,是我们道德与法治授课教师应掌握的技能。我们研究教材不难发现,专家在编写教材时,基本上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思路来编排教学内容的。所以,我们教师也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来设问,做到知识点之间的自然衔接。例如,在讲授《尊重他人》这一框时,认识了“什么是尊重”这一知识点后,课设问“我们为什么要尊重他人”,从而很自然过渡到下一个知识点“为什么要尊重他人”。

综上所述,要巧构一节很自然的课,教师的巧思设问很重要。并且,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学生回答,教师循循善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就能水到渠成,同时也容易使学生达到新知识的生成。

三、设计一节简洁的课。简洁,在这里指的是学习目标简洁、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过程简洁。在目前《道德与法治》课的评价制度(在中考中及格分以上以10分计入中考总分)的大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课的周课时不足、偏少、学校不重视、学生不重视、家长不重视是普遍现象。导致我们《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师教学任务重、成绩难出。所以,怎样向40分钟的课堂要质量、要效率,是我们每个《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师迫切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而设计一节简洁的课就可以很好解决这一问题。

1、适当运用好教材中的课程资源。现目前,一课时40分钟,在这40分钟当中,需要完成新授导入、目标展示、自主预习、自主学习探究、课堂小结、知识巩固等过程环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课前精心备课、设计,方能完成。在这一过程中就涉及到怎样利用教材中的课程资源问题。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单元导语、课题导语、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相关链接、拓展空间、阅读感悟、方法与技能等备课资源,怎样有效利用这些课程资源、用多少、怎样用,是我们《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师在备课、课堂设计时应充分考虑的因素。笔者认为,这些课程资源在一节课中没必要全部用到,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我们可以选择性的使用2—4个,特别是小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一节课中设计2—3个就足够了,多了就完成不了教学内容。

2、学习目标、教学过程尽量做到简洁。在课堂教学中,简洁可使学生清楚明白的知道这节课要学什么、要做什么、怎样去学、怎样去做;简洁可使教师对课堂易于把控、可操作性强。一方面,学习目标要简洁。我们在课堂设计时,学习目标尽量简洁、具体,情感价值观等目标可省略。另一方面,教学过程要简洁。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思路清晰,把握好教学节奏,完成教学内容。

四、打造一节朴实的课。朴实,就是在教学中踏踏实实、朴实无华、不花里胡哨,知识点能落实、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落实、学生的情感能受到感染和升华。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朴实,我们要有对知识点的把控能力,对知识点做到细分细化、化难为易,让学生轻松获取知识;通过故事情节、设置情景体验,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的情感受到感染和升华,形成初步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五、营造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和谐的学习氛围,能让学生放轻心情、快乐学习,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1、师生关系和谐。民主、平等、和谐是新型的师生关系。尊重每一位学生、鼓励学生的进步和表现、诙谐的语言、面带笑容、彰显教师的人格魅力等都是拉近师生距离、营造和谐师生关系的有效手段。亲其师信其道,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营造和谐课堂氛围的关键。

2、同学之间关系和谐。和谐的同学关系是打造团结向上班集体的基础。在课堂上,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小组相互交流、合作探究、推选发言人等,促进同学之间的情感思想交流,达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同时也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团队意识。和谐的同学关系使课堂学习效率高效。

在氛围和谐的课堂上,学生在发言、答辩、自我展示等过程中,认识了自我、提高了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同学之间的情感思想交流,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在前面,笔者从五个方面探讨了如何上好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笔者是从怎样的道德与法治课才是一节好课来阐释这一问题。笔者的观点是,一节有趣的、自然的、简洁的、朴实的、氛围和谐的道德与法治课,就是一节好课。限于笔者的学识、教学经验,分析不够深入、语言不够精炼是难免的。在这里只是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望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师有所帮助、有所启示。

参考资料:

篇7

一、反思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在深入吃透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确定的,它对一节课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说,教学目标就是教师想让自己的学生到哪里去。如果目标设定的不准确,不全面、不细致,那这堂课肯定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就是因为教学目标影响一节课的成败,所以,教师在反思时首先应反思教学目标。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进行:

(一)反思目标是否准确

在制定教学目标前,教师一定要了解所教内容应达到的学段目标,同时深入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情。这些都是教师准确制定教学目标的前提。

(二)反思目标是否全面

在新课程下,教师要确定目标必须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四个方面进行确立。现在的课堂,每一节课都要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有制定的目标全面了,才能更好的设计教学环节。如果目标有缺失,教学环节必定有疏漏,也就难以达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三)反思目标是否精细

如果在制定目标时,内容是泛泛的,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拿到另一节课中仍然适用,那就说明这个目标是不合适的。就拿语文教学为例,课文后面总有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用什么方法才能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呢?当然方法是多样的,但要根据课文内容,确定出最合适的方法指导学生做到有感情的朗读,在目标中就要就要把这个方法写进去。只有在制定目标时更细致一些,就更便于教师的课堂操作了,课堂的时效性才更强。。所以,反思的制定目标是否做到准确、全面、具体,是反思教学首先要做的。

二、反思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教学方法选择是否得当,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也较大。每一节课,都有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也有提升、拓展学生认知和能力的重、难点。教师教学技能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运用否科学、合理、巧妙的方法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方法找的好,就会让一节课生辉不少。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对本节课的教学方法进行比较充分的设计与预设,俗话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同时,在课堂上还要能及时的根据生成,随时调整好自己的教学方法,来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所以,课后就要认真分析哪种教学方法在本节课中发挥了作用,实效性强,哪种方法运用的不恰当,应当进行怎样的改进。所以,反思每节课教学方法方面的得失,对以后教学水平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反思教学环节

我们在进行教学环节设计时,往往是这三部分,即导入、新授和练习。从形式上来说,这是一节比较完整的课了,可是从实际操作来看,它就像是我们写作文时列的写作提纲一样,只是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而我们真实的课堂是是难以预料的,是随机性比较强的。有时需要补充,有时需要删减,有时需要调整顺序。不管是哪一环节出了问题,它都会影响整节课的完美程度。因此,我们要反思教学环节时不仅要关注每个教学环节设计的内容是什么,更要关注这个设计是否合理、科学,同时还要反思每个环节中的预设是否充分,反思上下过渡是否自然,反思教师的总结语是否放在了恰到好处的地方,反思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是否合理。认真反思教学环节,我们才能发现真正的问题,才能对症下药,及时解决问题。

四、反思习题设计

篇8

案例《一堂“失败”的好课》,是小学三年级的一节自然课,从课堂内容看,教学目标应该是让学生了解液体有热胀冷缩的特性,从这一目标的完成情况来看,这节课是失败的,因为没有达到教学目标,也就是说这节课的“实效”不强;但是,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知识探究(观察并参与实验、认真思索、积极回答问题、甚至坚持自己观点不受诱导)来看,它应该是成功的!按照叶澜教授的判断一堂好课的五个标准来看,这节课应该是有意义的课——让学生扎实地探究了自然现象;是有生成性的课——引发学生主动积极思维,也为教师提供了研究学生研究教学的资料;是常态下的课——没有作秀痕迹,教者语言简洁风趣,结合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没有一点花架子,很平实;当然也是有待完善的课——学生虽然积极主动学习,但知识掌握情况并不好,真实地展现了教学效果;从达到教学目标这个角度看,似乎这堂课的效率不高,但从学生探究自然知识的主动性看,它仍然是节充实的有效率的课。因此,这堂“失败”的课完全符合好课的五个标准,也因此,教者不仅没有因未完成教学目标而受到责难,反而因这堂课,受邀参加了一项教育部的课题研究。

读了这个教学案例,让我反思,如果是我,该怎么上好这节小学自然课(或者类似的课)避免达不到教学目标呢?其实,正是因为这节案例课的真实,才让我想到了课前准备和教学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我想,上这节课前,要更充分地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储备情况和生活经验情况,设想在讲“液体的热胀冷缩”特性时,学生理解上会遇到哪些问题,而做好充分准备。当然,上课时做液体加热受冷实验是必须的,但在做实验前,我会让学生回顾自己所知的“液体”相关知识,让他们得到“液体是没有确定形状、流动的,形状往往受容器影响”概念,然后让他们说出自己所知道的液体,总结出:液体有不同颜色和味道,在生活中有不同作用(可食用、可医用、可做工业原料),但作为液体它们有许多共同的特点——结合例子,尽可能用小学三年级学生能理解的话语讲述这些,还要用通俗的语言告诉他们:这些液体也是由无数肉眼看不见的小颗粒组成的。在这之后让学生参与液体加热受冷实验,当学生观察到“水、酒精、煤油”等液体体积变大缩小的现象后,我会告诉他们,这些液体中的无数小颗粒就像呆在一块儿的孩子,感觉热了就分得开些,感觉冷了就挨得近些。我想,这样引导,将会让学生掌握“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通过这个案例,我也在思考怎么判断一节课的成败的问题,我认为,课堂成败的评判在学生。一节课,不管是多媒体现代课堂还是传统课堂,要看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和探究的深度。学生感到学习的兴趣,主动的参与,主动的求知,思维和身体都达到积极状态感到了兴奋,并且通过努力,学生有所收获,这样的课就是好课。我以前常看余映潮的语文课堂实录,就深深感觉到这一点:好课是要看学生的学习状态!前几天,在网上,我搜到了美国的一些中小学课堂实录视频,感受更深了。比如这节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课:,这是节几何课,要让学生了解线段、直线、射线、平行线、交叉线等概念,助教老师采用借助学生的身体(拳头为点及顶点,胳膊伸直为线段,几人组合构成平行线、交叉线,一手伸出为射线……)指导学生边演示边讲解,学生就像做游戏一样兴趣盎然,然后,教师发给每位学生一本字典(应该是百科全书式的),让学生自己查找“点、线段、直线、射线、交叉线、平行线”,然后读并抄写这些概念。就这样,整节课,教师只引导,学生是主体,学生在动手做并主动发现中处处有获取知识的惊喜,而这节课的设计也是按照戴尔经验之塔的规律:从直观感知的经验到抽象文字概念的感悟,这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所以这堂课的实效性是很强的。

总之,课堂的成败,要由学生评说,要看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要看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和探究的深度。其它什么都是浮云!

篇9

然而,作为研究者,我并没有轻信自己的直观感受,我需要用听课学生的观点和看法作为准确判断的支撑和依据。我抢在学生出来之前等在外面,以便在第一时间获得学生的真实想法和新鲜意见。处于极度兴奋中的学生,完全不需要知道我是干什么的,对我提出的问题七嘴八舌地发表着自己的意见:“从来没有听过这么好玩的课,想不听都不行!”“这个老师神了,他能知道我们想什么,而且特准!”“他把我们上得一惊一乍的!想不出后面会发生什么!”学生走了以后,我仍然怔怔地发愣:学生的看法完全不符合我们所谓的教学评价标准和理念,但却十分真实而准确。为什么这是一节好课,在学生的真切感受中得到了充分揭示。

这是节好课的第一理由,是它深深吸引了现场的每一位学生和老师。说这节课具有磁铁般的吸引力一点也不过分。时间一分一秒地从我们身边悄悄流过,我们就像是恋爱中的男女一样,感觉时间太快太短,甚至失去了对时间流逝的感受。课结束的时候,我听到了全体师生发自内心的掌声,这掌声的意义就是希望留住已经过去的时间,并为这节课的每一种精彩定格。我们不能忘记台湾魔术师刘谦,因为他让我们深深地沉浸在他的表演中而忘记了一切。我相信,听完这节课我们也都不会忘记华老师,因为他就是课堂教学的魔术师。他让我们深深地沉浸在课堂里忘记了一切。不知道为什么,在我们的教学评价标准中,已经很少将课堂教学的吸引力作为评价一节好课的重要标准,但学生说出了最简单最真实的评价:“想不听都不行!,'能够深深吸引学生,这就是好课的核心标准。好课的标准上升到理论分析会十分复杂,但实践有时就这么简单,简单得就是一句话:没人想听的课,吸引不住学生的课,绝不会是好课!

这是节好课的第二理由,是它凭借数学本身的魅力深深吸引了学生,而不是依靠数学之外的其他什么东西。刘谦是靠魔术吸引观众,马季是靠相声吸引观众,莎士比亚是靠戏剧吸引观众。以此类推,薛法根是靠语文吸引学生,华应龙是靠数学吸引学生。就像马季绝不会用小说去吸引观众一样,华应龙也绝不会用语文去吸引学生。表面上看,这很简明,但要做到这一点却十分困难。这就是佳作和劣作的重要区别。数学本身能否吸引学生?能否吸引每一个学生。包括数学成绩不太好的学生?我想对华应龙来说是肯定的。因为他整节课只使用了两份数学材料。一份用于课前思维训练,一份“综合测试”用于整节课。整个教学过程其实就是读完一份试卷(写上自己的名字),审三题解三题,课堂教学设计极为简单也极为简明,什么复杂的花样都没有。有时简单、简明、简约是最有吸引力和征服力的。就是这么简明的数学材料和教学结构,却上得风生水起、曲折有趣、不断,这既基于教师对数学本身具有足够魅力的坚信,更基于教师对数学教学的深刻理解、智慧把握和艺术处理。难怪学生说这个老师“神了”,神就神在运用数学本身。以一种非常简单的方式,教出简单之内的丰富,平淡之中的高妙,普通之外的深刻!

这是节好课的第三个理由,是以数学材料中的数学思维方式吸引学生,教给学生的是思考过程和数学方法,由此提升学生的数学眼光和数学素养。人类思维方式中居于“原型”地位的其实就是一种数学理解和运算,因此,数学思维就是一种广义的人类思维,它可以迁移到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领域,这是数学素养的核心。但是教会学生数学思维必须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必须以适应学生经验背景和现有思维水平的方式进行,必须设计成为符合一节课要求的特定时空形态,于是这节课叫“审题”,其实质就是一种数学思维训练的过程,就是一种教会学生数学思考方法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华应龙对本节课使用的数学材料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和选择。课前思维训练和综合测试两份教学材料是专为这节课准备的,表现了好的数学教师的鲜明特质:一是数学材料本身蕴含着进行数学思维训练的丰富可能性:二是材料本身体现了教师对学生思考习惯、思维方式、经验水平的充分了解,尤其是对多数学生可能发生思维偏差和经验迁移错误的充分把握;三是材料具有突破学生现有数学思维水平和经验的多种价值和意义,而且是逐步提高和不断加深的。课堂教学实践证明,教学材料的选择和设计是极为成功的,它紧紧扣住了学生的思维习惯的误区,不断地让学生掉进误区、分析误区、爬出误区,在自身思考的局限和打破局限的过程中,体验着数学思维的内在紧张、理性冲动和思想激情,从而实现了一种具有丰富思维挑战、思维过程和思维品质的课堂教学,而恰恰是数学思维和方法本身吸引了学生,丰富和提升了学生。难怪学生说这个老师似乎知道他们想什么,难怪学生说课堂不可预料,想不到后面会发生什么,原因是华应龙深入地研究了学生,透彻地把握了学生,同时又通过教学很好地提升了学生,把他们带进数学思维和方法的更高境界。

篇10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 评课 基本标准

在高中历史课教学中,分析一节课,既要分析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方面,又要分析教学结果方面,看课堂教学效果是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一节好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教学目标上分析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定和达成,是评课的主要尺度。所以分析课首先要分析教学目标。

(一)从教学目标制定来看,要看是否全面、具体、适宜。依据课标中的“教学目标”的要求,全面是指要从知识、能力、思想感情、学习策略、文化策略等五个方面来确定教学目标;具体是指知识目标要有量化要求,能力、思想情感目标要有明确要求,体现学科特点(参见课标);适宜是指确定的教学目标能以大纲为指导,体现年段、年级、单元教材特点,符合学生的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

(二)从目标达成来看,要看教学目标是不是明确地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是否都紧密地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要看课堂上是否尽快地接触重点内容,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是否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是否得到巩固和强化。

二、从处理教材上分析

评析一节课如何不仅要看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落实,还要看教师对教材的组织和处理。评析一节课时,既要看教师知识教授的准确性、科学性,更要注意分析教师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三、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一)看教学思路设计。教学思路是教师上课的脉络和主线,它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来的。它反映一系列教学措施怎样编排组合,怎样衔接过渡,怎样安排详略,怎样安排讲练等。教师课堂上的教学思路设计是多种多样的。为此,评课者评教学思路,一要看教学思路设计符不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不符合学生实际;二要看教学思路的设计是不是有一定的独创性,超凡脱俗给学生以新鲜的感受;三要看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是不是清晰;四要看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思路实际运作效果。

(二)看课堂结构安排。教学思路与课堂结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学思路侧重教材处理,反映教师课堂教学纵向教学脉络,而课堂结构侧重教学技法,反映教学横向的层次和环节。它是指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各部分的确立,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顺序和时间分配。课堂结构也称为教学环节或步骤。授课者的教学时间设计,能较好地了解授课者的授课重点、结构。计算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看教学环节时间分配和衔接是否恰当。看有无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观象,看讲与练时问搭配是否合理等。计算教师活动与学生或殴打能够时间分配,看是否与教学目的和要求一致,有无教师占用时间过多,学生活动时间过少现象。

四、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实现和完成教学目标、任务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总称。包括教师教的方式,还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的方式,是教的方式与学的方式的统一。评析教学方法与手段包括:

(一)看是不是量体裁衣,优选活用?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是一种复杂多变的系统工程,不可能有一种固定不变的万能方法。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总是相对而言的,它总是因课程、因学生、因教师自身特点而相应变化的。也就是说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量体裁衣,灵活运用。

(二)看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学方法最忌单调死板。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所以评课既要看教师是否能够面向实际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同时又要看教师能否在教学办法多样性上下一番工夫,使课堂教学超凡脱俗,常教常新,富有艺术性。

(三)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评析教师的教学方法既要评常规,又要看改革与创新。尤其是评析一些素质好的骨干教师的课,既要看常规,更要看改革和创新。要看课堂上的思维训练的设计,要看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看主题活动的发挥,要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要看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等等。

(四)看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现代化教学呼唤现代教育手段。教师还要适时、适当地运用投影仪、录音机、计算机、电视、电影、电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五、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

教学基本功是教师上好课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评析课还要看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一)看板书:设计科学合理;言简意赅;条理性强;富有艺术性,字迹工整美观,板书娴熟等。

(二)看教态:教师课堂上的教态应该是明朗、快活、庄重,富有感染力。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热爱学生,师生情感交融。

(三)看语言:教学也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教师的语言有时关系到一节课的成效。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准确清楚,精当简练,生动形象有启发性。教学语言的语调要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四)看操作:看教师运用教具,操作投影仪、录音机、计算机等的熟练程度。

六、从教学效果上分析

一是教学效率高,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

二是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目标能有效实现。

三是有效利用45分钟,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

课堂效果的评析,有时也可以借助于测试手段。即当上完课,评课者出题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当场做测试,而后通过统计分析来对课堂效果作出评价。

七、把学生的发展状况作为评价好课的关键点

教学的本质是学习活动,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发展。学习者学习活动的结果势必成为评价课堂教学好与坏、优与劣、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素。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如果思维得到激发、学业水平得到充分的发展与提高、学习兴趣得到较大程度的激发并产生持续的学习欲望,则可以认为这就是一堂很好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