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体育培训范文

时间:2024-02-29 18:06: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青少年体育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青少年体育培训

篇1

关键词:河南省本科院校;青少年;暑期体育培训班;发展现状;对策

近些年来,全国各地以传授技能为主的各种形式的体育培训机构相继出现。高校师资水平高,场地设施、体育器材充足,社会对高校有认同心理,举办的体育培训班相对信誉度较高,高校因此兴办起了暑期体育培训班。

一、河南省本科院校暑期青少年体育培训班的基本现状

培训班主要以在校教师主办并任教和在校体育专业学生自办这两种类型为主,培训班举办的门槛较低,数量上在近几年内增加迅速,特别是个人举办、规模较小的这类增幅最为明显。虽然有很多新兴项目,但在培训班主要以篮球、网球为主,这类项目具有较好的群众基础,易于开展。但培训项目的选择上存在失衡现象,这也造成参加培训的学员男女比例失衡,女生较少。教练员普遍以男性为主,多为青壮年,执教年限短,经验不足,且大部分属兼职教练员,流动性大,但教练员的学历和专业技术水平从整体上处于优势。学员参加体育培训的主要动机是锻炼身体、满足个人兴趣、培养竞争意识与意志品质,为自己升学做准备,并希望可以劳逸结合。目前培训场地不太乐观,主要是室外,室内场地较少,场地设施不够完善,训练环境和卫生条件也不利于训练教学的进行。管理人员配置存在缺陷,多数是教练员担任管理人员,以个人盈利为经营理念,管理不够专业,缺少管理知识和经验。

二、河南省本科院校暑期青少年体育培训班存在的问题

1.行业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缺乏市场监管。目前,在高校内举办的该类培训班缺乏专门的行政部门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问题很多。首先,行业法律法规的不健全造成培训班之间存在恶性竞争。其次,规章制度不完善,使得培训的体育项目在选择上比较单一。再者,体制不够健全,招聘管理员和教练员的门槛低,缺少激励体制,无法提高教练员的积极性。

2.多数培训班场地设施落后或不足,教学环境有待改善。河南省本科院校内的场地设施虽然具备了开展体育培训的基本条件,但内部配套设施比较差:培训多数在室外进行,场地少而小,器材缺乏,训练环境较差。

3.少数教练员教学缺乏创意,教学态度有待完善。教练员虽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但教学手段缺乏创新,不能适应学员的要求,削减了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训练过程中或训练结束后部分教练员与学员的交流过少,缺乏耐心、爱心、责任心。

4.内部管理整体不规范,缺少专业的经营管理人才。调查的暑期培训班中大部分存在缺乏政府监管、内部管理不合理、缺少管理人才、培训效果差等现象,不能保证培训课程保质保量地完成。另外,一半以上培训班以盈利为目的,服务意识比较淡薄,制约了培训班的创新和发展。

5.培训班宣传渠道多数单一且缺乏创新、力度不足。这类体育培训班由于规模不大,在宣传上不够重视,宣传的投资少,力度不够,网络、媒体宣传没能充分运用。

三、河南省本科院校青少年暑期体育培训班的发展对策

1.加强政府监督引导,规范培训班的成立与发展。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对该类体育市场的重视程度,并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响应本科院校体育资源的对外开放,同时严格把关,提高培训机构的行业准入门槛,促使河南省青少年暑期体育培训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

2.改善培训场地设备条件与培训环境,满足学员需求。首先,河南省各大高校应及时完善本校的体育资源,并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为体育培训提供丰富的人文资源和充足完善的场地资源。其次,体育培训机构要提供必要的培训场地、器材和后勤服务措施。再次,体育培训班的管理人员要保障训练环境,充分考虑学员对培训时间、地点、项目的需求,制订一套合理的培训计划。

3.完善培训班培训课程,培养教练员敬业爱业的精神。积极组织教练员学习培训,提升教练员的教学能力;改善教练员待遇,提高教练员工作的积极性,增强教练员的耐心和责任心,从各方面提升体育培训的质量。

4.引进管理人才,加强培训班内部管理。全面提升体育培训班的自我管理水平,,引进高学历的、专业的、经验丰富的管理人才,确立先进的管理理念,着眼于培训班正规、合理、长远的发展。

5.增加宣传渠道,扩大宣传,招纳更多的学员。在培训班的经营管理中,宣传活动应该作为一种战略性的规划,阶段性地开展,可通过各种手段向社会大力宣传青少年参加体育培训的价值,鼓励更多的青少年前来参加培训。

参考文献:

[1]王保华.河南省高校体育培训市场开发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7(3):87-88.

篇2

关键词:余暇体育运动;青少年;健康成长

近年来,全民健身活动的热潮影响着国家的各个角落。2008年北京奥运会过后,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全民健身的大潮中。青少年是社会组成的重要部分,他们在社会中有着特殊的作用,他们的体质健康直接关系着祖国的未来。就我国的总体情况看,青少年一般处于求学阶段,繁重的课业任务,近乎疯狂的竞争压力,使得好多本该茁壮成长的青少年处于身体亚健康状态。要通过余暇体育运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一、青少年学生余暇体育运动的意义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对体育运动有着不同的需求。中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体育运动能够帮助他们强健体魄,培养勇敢上进的精神。而学生步入大学后,体育运动更是他们增强体质、休闲娱乐、扩大交往、发展个性、适应未来的重要手段。所以,体育运动无疑能从很多方面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发展。

二、青少年学生余暇体育活动的形式

(1)请体育家教。体育家教是一种满足青少年个体余暇体育运动需求的良好的途径。在乐清市有一批优秀的体育教师和一些体育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依托这些体育教师人才资源,体育家教市场正在不断扩展。青少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需求,通过中介公司或别的方式在学校或相关机构寻找合适的家教老师。

(2)参加体育俱乐部。体育俱乐部在中国近些年发展迅速,以其设施完备、有专业教练员、方便快捷的特点,吸引着社会上许多渴望通过体育健身的人们,其中青少年的比例相当可观。

(3)参加体育培训班。体育培训班一般是在校体育教师或者退役专业运动员开设的,所以教练的基本素质较高。它所教授的内容通常比在俱乐部等场所要更加专业化一些,比较适合想要在某项运动技能方面获得更好发展的青少年。市体育馆周围就有很多各项运动的培训班,有很多青少年因兴趣、需要想发展某项运动特长,他们就会参加一些专门的培训班,因为在这里可以学到比较专业的内容。

(4)社区体育组织。社区体育组织是社会举办的一种福利性的公共场所,它建立在社区周围,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在社区体育组织中,提供了许多健身娱乐运动项目可供青少年选择。很多青少年会结伴去进行一些体育活动,以丰富业余生活。

三、青少年余暇体育活动的内容

由于青少年的自身需求不同,所以他们选择的运动内容也不尽相同。总的来说,传统的篮球、排球、足球等对抗激烈娱乐性强的项目是最受欢迎的,尤其是对于男性来说。女孩子喜欢一些有运动量但对抗性不是很激烈的项目,比如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等。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喜欢从事新兴的或者成本昂贵的运动项目,比如轮滑、攀岩、高尔夫球等。

四、影响青少年余暇体育运动的因素

(1)家庭环境。每个青少年的行为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其家庭环境的影响,体育运动亦不能例外。家的附近是否有体育设施,家长是不是本身也喜欢体育运动,家长有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为孩子提供运动场地费、服装费、运动器材费,对于处于求学阶段的孩子家长,家长能否正确认识到体育锻炼和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以上这些因素,都决定了青少年的体育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其家庭环境。

(2)体育场地设施条件。在调查中发现,青少年如果生活在有体育场馆或健身场所的社区,那么他们的余暇体育运动时间比没有这些设施的社区的青少年要长。由此可见,体育场地设施是另一个影响青少年余暇体育运动的因素。

(3)大众、媒体等媒介的影响。当今社会信息传递迅速,各种媒体如网络、电视、报纸等都无时不在传递各种体育信息。媒体传递的关于体育健身的信息,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青少年的健身观念。

(4)周围人的影响。青少年朋友的独立思考的能力还处于发展阶段,他们的兴趣爱好受周围的影响比较大。好多青少年朋友参加一项体育运动,起初并不是因为自己的爱好,而是看到周围人参加而参加的。

(5)体育考试。体育成为中考必考科目,其中体育总分为30分,这一规定的出台使很多中学生开始注重平时的体育锻炼活动,还有很多学生甚至在考前请体育家教来辅导考试内容。上海市教委的这一举措,从一定程度上能促进青少年体育健身运动的开展。不论是考前突击锻炼,还是日常的体育活动,都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另外一种体育考试就是高考的体育加试和特长生的体育考试,符合规定的体育特长生可以获得20分的高考加分。很多身体素质好的学生,为了加分而训练某项运动项目。虽然不是出于自发的动机,但这些学生用于体育锻炼的时间比一般的学生要多得多。参加体育高考的体育特长生用于体育运动的时间就更多了,很多特长生的生活都是围绕着学习和训练转。这些学生对体育运动的需求,比普通的学生要高得多。

小结: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是每个家庭也是整个社会所关注的,直接关系着我们民族的未来。因此,作为家长,应该正确认识体育运动和学习的关系,同时尽可能为孩子提供条件参加体育运动。学校、老师、社会也有责任去指导青少年参加闲暇时间的体育锻炼,让他们积极投入到全民健身的队伍中来,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冯喜军.现代人的需求与体育观念的形成[J].辽宁师专学报,

2005(2).

[2]关颖.我国大城市少年儿童体育活动状况及影响因素探析[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3).

篇3

1、履行职责,发挥优势,做好保障。

一、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是坚持科学发展、推动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增强全民健康素质的重要举措,也是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推进体育强市建设的迫切需要。培养下一代青少年是我们的重要任务,是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的。我们一定要按照市政府的要求,充分认识做好青少年的工作,切实把青少年体育工作抓出成效。二、为了完善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做好保障机制,体育部门一定要为学校体育工作提供自己丰富的工作经验,组织优秀教练员、运动员、社会体育指导员深入学校指导课余活动、运动训练、体育竞赛或推广特色体育项目,帮助指导学生掌握基本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提高运动成绩。三、把学校体育科研列入体育科研重点,鼓励学校教师进行青少年运动项目、组织形式、课余训练等研究。组织体质监测进校园,配合教育等部门推行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报告制度和新生入学体质健康测试制度。帮助并指导学校建立和完善体质测试站,为学生提供规范、科学、方便的体质测试条件。

2、拓宽选才渠道,加大培养力度。

一是要积极拓宽后备人才选、育渠道,做好相关部门组织后备人才培育,落实各类后备人才的培育,积极挖掘周围大环境的人才资源,进一步抓好在校学生的教育和训练工作。二是建立和完善以体育管理部门为主导,各中小学校单位投入、社会企业或个人捐资、捐助为补充的多层次、多渠道的后备人才培养机制,实现人才培养主体多样化和系统化,促进人才投资与回报的良性循环。要积极争取省、市对我市教育和后备人才培训的资金投入及政策上的帮助;鼓励省内外高水平运动队或团体来我市举办各类体育教育培训班,兴办各种层次的教育实体;要积极发挥市后备人才培养的政策作用,让其成为后备人才培养的“催促剂”。

三是建立健全后备人才培训体制。一定要完善办学办队体制,鼓励重点中小学与业余体校联合办学,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切实解决好业余训练招生难的问题,坚持“点面结合”原则,突出我市人才“紧缺急需”的重点,采取送出去、带回来的培养办法,选送有潜质的现有后备人才到其他高水平运动队进行训练对这些队员进行系统训练、指导,加快成绩和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切实解决我市后备人才整体运动水平不高的一个局面 。

3、改善体育环境,开展体育活动。

篇4

一、充分认识做好青少年体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青少年时期是身心健康和各项身体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近年来,我县学校体育教育不断进步,青少年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推动了全民健康素质的持续提升。但国民体质监测表明,青少年体育工作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青少年体质有所下降,超重和肥胖青少年的比例明显增加,近视率居高不下。因此,全县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各中小学校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体育方针,切实把青少年体育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通过广泛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认真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促进全县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和体育事业深入持续发展。

二、做好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任务目标

(一)总体要求。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贯彻落实上级有关文件精神,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优化整合体育、教育资源,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广泛开展青少年体育和竞赛活动,形成社会、学校、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全面提高青少年健康素质,促进青少年体育工作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二)目标任务。各乡镇、街道,县直各有关部门、单位制定切实可行的青少年体育工作发展规划,用5年左右时间,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构建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全县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促进全县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明显提高。

1、学校体育。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力争合格率达到90%以上;进一步加强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创建和管理,争取到2015年,全县建成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所、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2所、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0所;深入开展足、篮、排“三大球”进校园活动,带动和促进其他体育项目活动开展,真正实现全县各类学校“校校有特色、班班有活动、人人有特长”。

2、青少年体育训练。“十二五”期间,全县要建成1所以上办学条件过硬、体育设施齐全、教学训练水平较高的业余体校或特色学校,培养更多的优秀体育人才。积极创建各级各类体育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力争到2015年,建成国家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1处,国家级、省级优秀运动队后备人才训练基地2处,国家级、省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4处。

3、青少年体育竞赛。加强全县运动会和各项目年度赛事的组织管理,进一步改善比赛条件,提高赛事水平,切实增强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组织举办好以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田径为主要内容的中小学生运动会和相关体育联赛,联赛成绩纳入当年教育督导评估内容。积极承办市以上青少年体育竞赛活动,培植具有影响力的赛事品牌。全县各类学校每年认真组织举办春、秋两季学生运动会和多种形式的体育单项竞赛。中小学生体育联赛,除省里启动的5个项目联赛外,其他项目可根据工作实际和现实条件适时设立和启动。

4、加快体校建设。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切实提高体校办学训练水平,着力打造一所集学习、训练、生活于一体的现代化体育学校。体校小学、初中阶段按照《少年儿童体育学校管理办法》和《中等体育运动学校设置标准(试行)》纳入九年义务教育序列,享受同级学校同等政策。调整优化运动项目布局,加大对优势项目的投入力度,强化田径、游泳、摔跤、武术、举重、射击等重点项目,大力发展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等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球类项目,力争体校参训人数达到300人。体校学生、教练员的伙食补助,严格按照省体育局、省财政厅《关于调整优秀运动员、专职教练员和其他人员伙食标准的通知》(鲁体经字〔2010〕53号)执行。体育行政部门、体校要加强体育科研,开展好青少年体质监测和选材工作。

三、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具体政策措施

(一)建立青少年体质测试评估机制。要把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县教育、体育等部门要联合开展学生体质健康研究,完善青少年体质测试评估机制,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纳入政府教育督导、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体育考试的内容。要按照《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要求,从小学起组织学生进行考试和测试,将学生日常体育成绩、体质健康状况、参与体育活动的表现,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形成从小学到高中的完整记录体系,作为毕业升学的重要依据。体育考试要坚持日常测试和集中考试并重的原则,逐步加大体育成绩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中考成绩中的份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监测结果要定期向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向社会和学生家长公示。

(二)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着眼于培养德才兼备、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体育师资队伍,在教职工编制总数内优先配备体育教师。建立健全体育师资培训长效机制,实行体育教师岗前培训、持证上岗和体质体能监测制度。按照规定保障体育教师合法权益,落实体育教师室外工作劳动待遇、职业装备。

(三)完善学校和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执行《国家学校体育卫生试行基本标准》,贯彻落实《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把公共体育设施与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统筹考虑、综合利用。各乡镇、街道要把全民体育健身工程与农村中小学体育设施建设结合起来,切实完善农村学校体育设施。公共体育场馆和设施应免费或优惠向周边学校和学生开放,学校体育场馆在课余和节假日应向学生开放,不得将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出租、出借给他人使用;新建学校设计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学生人均体育活动面积要求。

(四)扎实开展全县中小学生体育联赛。从2011年起,每年举行一次全县中小学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田径5个项目联赛,并适时设立和启动其他项目的比赛。联赛以学校为单位组织参赛,设高中组、初中组、小学组,由县体育局、教育局联合主办。所有比赛均安排在节假日举行,对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团体和个人给予一定的奖励,参赛学生运动成绩达到相关标准的授予相应技术等级。

(五)大力推进体教结合。各类中小学要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竞技体育训练,及时发现并重点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体育部门要加强对学校体育训练工作的指导,帮助学校科学选材、科学训练,及时发现、选拔优秀后备人才。教育部门要支持、配合做好优秀体育特长生的择校、转学、训练等工作。体育、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领导和监督,制定落实年度检查、督导和考核制度,将学校体育训练比赛成绩、向上级体校输送后备人才情况列为学校体育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要切实加强体育教师、教练员招聘配备和专业能力培养培训工作,保障学校体育工作的人才需要。

(六)积极推进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青少年体育户外营地建设。鼓励成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广泛吸纳成员,开展形式多样、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活动。积极开发现有体育场馆、学校、体校、体育社会团体的体育设施资源,为广大青少年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提供课外体育活动场所。

(七)加大经费投入力度。青少年体育工作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建立青少年体育工作培养专项资金。2011年起,每年安排一定经费用于补助开展全县中小学生部分体育项目联赛。要加强体校、学校和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破坏体育场地设施或改变其用途。

四、切实加强对青少年体育工作组织领导

(一)成立县青少年体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县体育、教育、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团委等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负责全面指导全县青少年体育工作,协调解决在学校体育、青少年体育训练、运动员文化教育及校外体育活动中的问题,促进青少年体育工作全面、健康、协调发展。

篇5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加强全区青少年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全区青少年健康素质,夯实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础,经区政府研究,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明确青少年体育工作的任务目标

(一)广泛深入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锻炼时间,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力争合格率达96%以上。进一步加强各级各类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创建和管理,到年,力争全区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达到2所;力争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达到5所;普通级体育传统校总数达到10所。继续深入开展校园“四操、四球、一拳、一游”普及活动,同时带动其他体育项目的开展,实现“校校有体育特色,人人有体育特长”。

(二)确保在年前建成一所“三集中”或“二集中”的竞技体校,在校生不少于400人,开设项目不少于9个,场馆器材设施和教练编制达到项目开设所需训练要求和数量,每年向上级训练单位输送后备体育苗子达在校人数的40%以上。

(三)积极创建各级各类体育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争取到年国家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达到1所,省级后备人才基地达到2所;竞技体校确保有1个项目创建成省级优秀运动队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四)建立、完善“亚足联中国展望项目”和“校园足球活动”学校联赛赛制。进一步推进亚足联中国展望项目的实施,不断深化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制定和完善全区中小学足球教育发展长期规划,加强组织体系建设、场地建设、师资配备、建立完善联赛制度,强化学校专业足球教练和裁判员的培训工作,加大专项经费的投入,确保校园活动的实施,并在全国形成有较大影响的足球教育特色,使足球教育成为我区学校体育的亮点。

(五)加强输送,确保大赛成绩。以培养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为中心,充分挖掘项目潜力,巩固优势,做大做强尖子群体。立足市运、着眼省运、放眼全运,力争在届次全运会、省运会、市运会上运动成绩都有新突破,力争在届次市运会上运动成绩继续保持全市前列。

(六)进一步完善青少年体育竞赛制度。组织举办好全区中学生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田径5个项目的联赛和相关体育联赛,除市启动的5个项目联赛外,其他项目可根据实际和工作条件积极设立和启动。

(七)进一步完善学校体育特色教育体系建设,办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运动队。按照纵向贯通、横向联合、资源共享、特色发展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完善小学、初中、高中纵向贯通、同类型同项目学校横向联合、资源共享的体育特色教育体系。特色项目学校要坚持经常性的课余训练和辅导,提高全区青少年学生的体育竞技水平,为上一级运动队输送优秀后备人才。

二、进一步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政策措施

(一)加强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建设,积极推动各类体育场馆向青少年开放。按照《省普通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计划》的要求,将学校体育场馆和器材设施建设纳入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发展规划,改善学生体育活动的条件,重点加强对农村体育场馆设施投入,为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提供保障。公共场馆和运动设施应免费或优惠向周边学校和学生开放。

(二)大力推进体教结合。进一步完善体教结合定期工作研究磋商机制。体育部门要加强对学校体育训练工作的指导,开展教练员进校园活动,帮助学校科学选材,科学训练,及时发现、选拔优秀后备人才。教育部门要支持体校抓好运动员文化课教学工作,指导好教学、教研和教改,配合做好优秀体育特长生的择校、转学、训练等工作。

(三)加强区体校建设,不断改善青少年体育训练条件。区体校学生按照《少年儿童体育学校管理办法》和《中等体育运动学校设置标准(试行)》,纳入九年义务教育序列,享受同级学校同等政策,体校学生享受学杂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将经费纳入财政教育经费预算,及时足额拨付。按照省体育局、省财政厅《关于调整优秀运动员、专职教练员和其他人员伙食标准的通知》执行,体校运动员编制数原则上不少于在校生人数,并视项目发展情况逐步增加。

(四)加大经费投入。对体校建设设立专项扶持资金,每年从区级体彩公益金中拿出一定比例的经费专门用于县级竞校建设和省专项扶持资金的配套,青少年体育工作专项支出不低于年度本级体彩公益金的30%。

(五)加强体育科技保障体系建设。加强青少年体育科学研究,全面做好科学选材、科学训练、营养指导、训练恢复等工作,进一步完善区级体育科研设施配备,提升科研水平,发挥带动作用。同时,加大基层竞技体校科技体系建设,设立基层科研机构,配备选材测试及基本的科学训练监控仪器设备,设置专职科技保障人员,开展基层运动员科学选材及基础科技保障工作。

(六)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对外交流。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省市青少年体育工作先进经验和理念,通过学习交流、外出考察、培训、赛事交流等办法,进一步提升我区青少年体育工作管理水平。

三、切实加强对青少年体育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成立区青少年体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区政府分管领导担任组长,区体育局、教育局、财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负责全面指导全区青少年体育工作,协调解决在学校体育、青少年体育训练、运动员文化教育及校外体育活动中的问题,促进青少年体育工作全面、健康、协调发展。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健全工作制度,提供有力组织保障。

篇6

【关键词】青少年足球;开展现状;发展对策

0.前言

“谁抓住了青少年谁就把握了足球未来,谁失去了青少年谁就失去了未来。”这句既充满哲理又极其通俗易懂的话,已经成为当今足球领域流传甚广的一句至理名言。但是,南阳市的青少年足球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参赛队伍逐渐减少,参赛队伍技术水平和球员总体体能下降等问题日益明显。因此,如何结合南阳市青少年足球运动开展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一条适合南阳地方青少年足球发展之路显得十分重要。

1.南阳市青少年足球运动现状

1.1 学校对青少年足球运动支持力度有待提高

通过调查笔者发现,现在在全日制中小学校组建一支学校的足球队并且能够开展正常的训练等活动,难度不亚于中国男足冲出亚洲。学校领导对学校足球队的发展没有足够的重视,一方面学校组建足球队是办学形式的需要同时又可以在一些对外比赛里为学校争光。但同时放任自流不仅可以节约学校的开支同时短期的投入并不会立竿见影的见到成效,班主任支持学生参加学校足球队训练的压力来自于学校的行政压力,但同时又担心学生参加训练和比赛会影响到班级的学分和学校的升学率问题。在如此惨淡的情况下,我们的学校足球队只能是夹缝里求生存了。可是足球运动具有其自身独特的魅力,是个人和集体的魔幻组合。学生通过参加足球比赛,可以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培养相互协作的能力,树立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思想意识。同时足球运动具有一定的对抗性,学生通过参加足球训练和比赛可以锻炼学生勇敢、顽强、拼搏、奋进的意志品质。由此可见,开展青少年足球运动是学校培养学生的一种重要方式和途径,希望学校能够支持学生参与到足球运动中来。

1.2 青少年足球赛事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足球赛事对青少年足球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赛不仅是对日常训练的检验,对球队综合实力的检验,同时也是对队员竞技能力和教练员指挥决策能力的检验。足球比赛是青少年足球日常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平时训练效果的好坏只有通过比赛来体现出来。据笔者调查所知,南阳市每年针对青少年所开展的足球赛事非常少,没有了比赛,平时的训练就失去了动力,各学校也就更不会长期进行相应的足球训练。同时,由于相关青少年足球比赛的缺乏,使得青少年缺乏比赛的历练,也使得我们教练员的训练和指教水平无法得到很好的提高和改善。这样的恶性循环,最终伤害的恰恰是当今的青少年一代,本地市无法发现更多具有天分的球员,更不可能谈及为省,为国家输送人才了。对青少年来说,足球比赛是激发其参加足球运动的兴趣所在,通过比赛可以提高青少年对足球运动的认识,使学生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增强学生对个人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和责任感,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

1.3 教练员队伍业务水平参差不齐,且积极性有待增强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南阳市中小学校里边的专业足球教练员几乎没有,而且很多学校的体育老师都是一周要给四五个班级上课,篮排足球都是由一个老师来教授的,而且老师又是按照学生的兴趣,把球分给学生。由于没有专门的教练员进行指导,学生不能够准确的掌握足球的技术动作,这对于青少年足球水平的提高时很不利的。教练员的业务水平对青少年足球运动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教练员的执教水平和训练经验将直接影响青少年参与足球运动额热情。科学合理的训练,准备到位的动作示范,正确足球意识的培养和引导,势必对提高青少年足球运动技术水平和理解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2.南阳市青少年足球运动发展对策

2.1大力发展学校足球,加强对足球传统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要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南阳市青少年足球人口萎缩的局面,最核心的工作就是大力发展学校足球。没有学校足球的发展,就不可能有青少年足球的普及,学校足球开展的理想模式就是每个班级和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足球队,且能够经常开展足球比赛活动。众所周知,青少年足球发展的好坏关系到未来足球运动的发展,相关领导要引起对青少年足球发展的重视,充分调动相关部门的积极性,同时足协也应该增加教练员的培训机会和次数,有条件的扩大足球传统学校的数量。教育主管部门要相应的减轻青少年的课业负担,要把学校足球作为培养的基础,使青少年业余足球培训成为其重要的课外活动之一。

2.2有计划地开展青少年足球比赛活动

学校应该保证学生的体育课课时不被随意侵占,有针对性的组织学生参加到丰富多彩的足球活动中来。同时学校应该严格按照教学计划进行教学、考核,形成从上到下大家都重视体育教学,为青少年能够有一个好的体育锻炼环境而共同努力。组织青少年足球赛事,从前期宣传,到筹划组织,到开展比赛,到最后的表彰总结,都离不开专项经费的支持。体育活动经费严重不足,已经成为阻碍南阳青少年足球发展的一个严重短板。相关部门应该引起重视,加大对青少年足球专项经费的投入力度,为青少年足球的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

2.3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重视现有足球教师

把南阳市的足球教练员输送到较高水平的足球俱乐部里跟着梯队一起进行培养,将南阳市具有发展潜质的高水平运动员送到体院进行深造,提高其理论知识水平。同时我们应该定期将南阳市青少年足球的一线教师和教练员聚集到一起进行培训,提高其知识和能力的积累,从而起到提高我市足球教练员执教水平的效果。在教练员的培训当中要加大现有中小学教师的培训比例,使他们树立现代足球理念,提高其执教青少年足球的能力,尽其所能的为我市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基层足球教练员。

2.4 南阳青少年足球培养要坚持“体教结合”道路

“体教结合”模式能够有效的将体育和教育两个系统结合起来,有效的解决很多家长和运动员的后顾之忧,使得更多有能力、有天赋的运动员敢于投身于足球运动中来。南阳市的教育和体育部门应该借当前全国大力发展校园足球的有力契机,共同组建机构,建立健全规章制度,通过多种形式加快青少年足球在训练比赛和文化学习等领域的合作。推进全民健身和阳光体育活动,务实体育发展的社会基础,注重结合体教结合模式,使得从事青少年足球运动的运动员即使以后进不了职业队,也可以进入各级学习继续深造。 [科]

【参考文献】

[1]孙海兰.西部地区中小学学校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7).

[2]谷明昌.现代足球理念[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3]张庆春,张建哲,等.我国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缺陷解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7,(02).

篇7

冠军赛吸引全国优秀青少年选手

据国家体育总局小球运动管理中心经营管理部部长宋迎春介绍,“去年很少人,今年,一天报满,还有很多选手未能够报上名,针对赛事报名过热的情况,组委会将会考虑建立一些梯级赛事,让有能力的公司、球会以各种形式投入青少年比赛,逐步完善青少年赛事。”

虽然是青少年选手参赛,但是组委会对于选手们的赛场行为进行了严格要求,并请来了国际裁判担任赛事裁判。在北京站比赛时,组委会特别举办了升旗仪式,并为5.12四川大地震的死难者默哀活动,同时要求选手佩戴绿丝带进行比赛。

同时,很多选手在“汇丰全国青少年冠军赛”的比赛中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赛事组工作人员表示,很多小球员去年打100多杆,通过去年一年比赛的历炼,今年能打出80多杆的成绩,进步飞快。

校园计划面向全国中小学校

在去年成功实施的基础上,今年的“中高协――汇丰中国青少年高尔夫发展计划”将包括“汇丰全国青少年高尔夫冠军赛”、“汇丰中国青少年高尔夫公开赛”、“汇丰青少年高尔夫冬、夏令营”以及“校园计划”等活动。

“校园计划”主要面向全国中小学校的青少年高尔夫爱好者,利用寒、暑假培训体育老师,然后通过各学校的体育老师影响学生。首期进行“扫盲”,再利用第二、第三个假期对老师进行进一步的技能培训,开学后体育老师可以教授一些简单的推杆、击球,并作为体育课上一项新的运动选择施教。

学生上课所用的推杆、推杆器以及击球器械都会由“汇丰中国青少年高尔夫发展计划”配送至各个学校。其实,校园计划在去年已经展开,并在北京、云南、安徽等地进行学校试点,现在已经有2万多名中小学生开课,百分之三十是自主选择。通过今年的进一步推广,预计将有8万名学生受益。

冬、夏令营扩展至六城市

去年,汇丰青少年高尔夫冬、夏令营在四个城市进行普及高尔夫的活动,每个城市巡回两天,夏令营主要针对从来没有摸过杆、想接触高尔夫的孩子。在各个城市定点练习场上,专业教练会教授高尔夫历史、握杆、挥杆等一些基础知识,有兴趣的孩子可以在练习场进行报名。

不像其它体育项目的集中训练,在中国从事高尔夫运动的孩子大多数还在学校读书,仅有个别高尔夫运动培训学校会有半天读书、半天训练的集训环境。要想成为世界顶级的高尔夫球手,既有难度也有风险,不确定的因素也很多。

冠军赛逐步扩张以提供更多机会

汇丰全国青少年高尔夫冠军赛由去年的四站增加为六站,随后还会举办总决赛和一站公开赛,为更多中国小球手提供比赛机会,全面锻炼小球手们的心理素质和比赛技能,积累经验。

汇丰青少年赛是目前为数不多的国家认可的青少年高尔夫比赛,通过今年实行的积分榜排名评估标准,现在已经有几个比较优秀的选手慢慢浮出水面,被邀请成为国家队预备队员,而这些球员都是从汇丰青少年冠军赛中走出来的。

篇8

动吧是一家针对5~12岁青少年的足球教育O2O平台,力图让买卖双方围绕体育需求可以随时随地互相找到。成立半年内,动吧已完成A轮融资,其联合创始人之一是著名体育评论员黄健翔。

黄健翔很早就曾经创业。早在2008北京奥运会过后,他基于“体育消费需求将迎来爆发”的判断,创办了一个PC端的体育社区――“最体育”,后因移动互联网和在线支付还不成气候,最终转型成为了一家做体育内容的媒体公司。

几年前,黄健翔在参与崔健的3D电影期间与现任动吧CEO白强结缘,两人因同龄(1968年出生),又都是足球迷,一见如故。

他们时常聊起中国体育产业的现状。黄健翔发现,还没有一款互联网社交工具能真正满足多数人的体育消费需求,买卖双方之间仍存在屏障。与此同时,体育领域迎来多项政策红利,黄健翔判断,体育产业将迎来重大机遇。

黄健翔萌发了再次创业的冲动。刚好白强也有再创业的想法,而他与荷兰国家队现役10号球星斯内德相交多年。于是,三人开始组团创业,随后就诞生了动吧。

接下来,他们开始分析如何聚焦:黄健翔是一个足球解说员,有名人的品牌推广效应;斯内德是一个职业运动员,有专业的教学能力;白强一是个连续创业者,曾任科大讯飞副总裁,有20多年互联网、教育、文娱领域的运营经验。

显然,将足球作为大方向最符合他们仨的符号特征。

“荷兰有1700多万人,有1300万人经常踢球;在中国,经常踢球的人说是有60万,实际顶多50万,普及程度太低。”白强说。

2015年3月,政策红利再次涌现,这一次政府着重在校园、社区做足球的启蒙和普及,相关文件还提到将足球纳入体育必修课,并初步培训6000名校园足球师资。白强意识到,他们的优势在于整合体育资源,而为5~12岁青少年提供足球普及教育和培训的O2O服务或许是一条出路。

动吧做的是个重线下的活儿,国内外都没有可参考的模式。 “足球是美国第一大参与运动,但是在美国却没有出现一个足球新东方,最根本的原因是无法规模化。”白强一直在思考,动吧要怎么做?

受到Uber和滴滴打车的启发,他们想到了共享经济模式:通过互联网(一个基于微信H5的管理平台)把足球爱好者组织起来做培训。喜欢踢球的人经过动吧的培训,就能在小区或者公园开课,教授孩子们踢足球。

这个模式需要解决两大问题:线上要聚合大量师资,线下要有大量的运动场景。

师资方面,主要由斯内德负责,他通过Twitter、Facebook号召荷兰的足球老师,再由他们培训国内的足球爱好者,作为储备的兼职足球老师。他们还通过引进荷兰的教辅系统,再做本土化改良,将教学动作以图文或视频形式展现,将教育课件标准化。

场景方面,动吧与投资机构赛伯乐达成协议,双方联合在未来5年内投入20亿元用于青少年的足球教育和普及工作。其中10亿元用来启动青少年足球产业发展基金,5亿元用来在全国建设培训中心、比赛中心等线下场景。白强称,动吧的目标是到年底建成2000个线下场景。而快速建设场景的窍门是,不按七人制、五人制的标准建场地,而是因地制宜利用空间,甚至配有地毯式的移动球场,便于在社区和公园等场景内使用。

动吧的终极目的是在社区开设课程。白强称,目前全国通过动吧报名想成为足球老师(教练)的已经有5万多人。未来,动吧要在全国各地设立固定培训点,希望组织优质的师资和课件,为足球教师提供初级培训,再由他们为青少年提供足球教育。

“动吧一定不靠学费赚钱,可能会效仿曼联,他们除了卖球票、转播费、广告费,也利用品牌吸引了大量粉丝,开夏令营、辅导班,卖球衣、纪念品等。”白强认为,动吧有了品牌效应就能实现规模化。

“青少年足球教育、普及一定是一个艰苦漫长的工作,仅动吧一家是不够的,需要更多人来参与。”黄健翔坦言,动吧目前的难点是:种子需要播撒到土地里去,土地就是各地大量的中小学生,这个线下见面环节是最不可预知的,不确定因素太多。

篇9

魏星明 李娜 首都体育学院

摘要:百年来,中国从事篮球运动的实践与理论研究者为我国篮球运动的发展做出了非常积极的贡献。他们不仅从事篮球的一线

教育教学和竞赛,而且进行大量的研究还有实践,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篮球水平需要走的路很长,尤其是青少年,因其独

特的特点,其训练水平有待更进一步的提高。本文通过对北京市俱乐部、业余体校以及篮球传统校青少年篮球训练的研究,为青少年

篮球训练的现状进行分析,为青少年篮球整体水平的提高为有关部门提供有针对性的参考。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逻

辑推理与判断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结论显示:目前北京市青少年运动员选材满意度一般。运动员参训缺少动机,一般是为了

升学加分。参训次数少以及教练员系统化训练程度不高。

关键词:青少年;篮球;现状;对策

1.前言

随着国际体育交流越来越频繁,各个国家聚集着越来越具有天

赋的青少年优秀运动员,青少年从运动中获得健康的生活方式与良

好的心理状态,胜利都是由每一个运动员、教练员与相关领导的无

数艰辛与困苦堆积起来的。它饱含着每一个参与其中的运动员和教

练员的血和汉!因此冠军的背后是国家与国家之间拼经济、拼文化、

拼知识、拼科技的过程。青少年人才也是竞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训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我国,各级体育部门非常重视

运动员教育水平的问题,虽然采取各种方式来提高运动员的受教育

水平。但是国际体坛的竞争告诉我们,显然我们做的还不够。体育

人才的培养要从娃娃抓起,它是竞技体育的根本,是最关键的关键。

因此,研究熟悉青少年篮球训练的现状,是提高青少年篮球训练的

水平、抓住青少年训练规律的当务之急。

北京市是篮球运动普及程度非常高的城市。因其独特的环境

以及篮球氛围,在青少年这个特别群体比较普及。还有一些篮球

传统校及青少年篮球俱乐部发展迅速,参与性很高。北京作为中

国的首都,北京市在篮球运动中由广泛的群众基础及资源基础,

为中国的篮球后备人才输送大批的优秀篮球人才,但是因为其他

方面因素的制约,造成了北京市青少年篮球运动整体水平的提

高,本文在大量调查研究中,对北京市青少年篮球的发展状况进

行具体的分析以及讨论,从北京市青少年在篮球系统化训练上切

入,提出有价值的建议。

2.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所选择的调查对象是以北京优肯国际篮球俱乐部、北京

奥神篮球俱乐部青少年篮球队,以及北京市部分篮球传统校:北

京四中、中关村中学高中组的篮球队队为研究对象。共计一百余

名学生。

2.2 研究方法

2.2.1 问卷调查法

通过发放教练员、运动员问卷为本文有关问题进行调查。

2.2.2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首都体育学院图书馆书籍及其数据库、中国知网数

据库、国家图书及其数据库馆、北京体育大学体育馆书籍及其数

据库等的有关资料,制定有关调查问卷,确定访谈内容,为本文

奠定理论基础。

2.2.3 专家访谈法

对首都体育学院及中国篮协的部分专家进行专家访谈,为本

文提供有价值的指导及意见。

2.2.4 逻辑推理与判断法

依据对青少年训练的现状调查及分析,在参考了大量文献的

基础上,对调查结果进行演绎、归纳与比较分析好判断,获得研

究结果。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影响北京市青少年篮球训练现状的主要原因分析

学校及俱乐部以运动队或代表队等形式,按照一定的选拔方

式与标准,组织一部分在篮球方面的爱好者及具有一定天赋的青

少年学生,专门组织的一种为提高青少年篮球技术、战术水平,

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的篮球教育与训练过程。并培养优秀的篮球

后备人才。其中制约训练的主要因素分为运动员因素、教师(教

练员)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篮球训练是篮球竞赛的基础。系统、

高质量的篮球训练保障高质量的篮球竞赛。

3.1.1 北京市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基本情况

3.1.1.1 参训动机

社会和家庭是影响青少年参与训练的因素,此外还有参训青

少年学生自身的认识,参训兴趣高会影响到学生参训的效率,也

会促进青少年篮球训练的发展。通过调查发现59.2%的学生认为

有利于考大学,13.3%的学生回答是因为兴趣,10.2%的学生认

为参加篮球训练能给自己一个很好的身体,6.1%的学生觉得取得

好的篮球成绩可以减免学费。

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学生参与训练是因为有利于考大学;

对篮球有兴趣、爱好也是一方面原因,目前我国各级篮球市场非

常火爆,引起青少年希望以后能够更好的为打球而打球。同样通

过调查发现篮球在青少年群体中能够很好的开展。正确积极引导

并逐步端正学生参与篮球训练的动机离不开教师(教练)及家长

的合理引导。是更好的开展青少年篮球训练的关键所在。

3.1.1.2 选拔机制

每一个优秀的青少年篮球运动队必须要有一个好的组成,他

能够保证青少年运动队整体水平的提高,因此选拔优秀的青少年

运动员很重要。从问卷的调查结果来看,北京市青少年篮球训练

的选拔有三种形式:一是从普通青少年学生中选拔,这部分一般

是具有一定天赋但未被挖掘。二是从具有一部分篮球特长的学生

中降分录取,这部分学生一般是意识到自己有这种能力。三是保

送。各学校的运动员的选拔办法各不相同,而俱乐部选拔的方式

一般选择第三种。

3.1.1.3 参训学生的学习状况

通过研究发现篮球训练会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学生的文化课

学习。青少年这个阶段是一个接受知识的关键时期,与普通青少

年相比参与篮球训练的青少年训练与文化课相结合,相应的负担

会更加沉重,有调查可以看到参训学生文化课的成绩普遍较差。

3.1.1.4 青少年篮球训练的时间特征

目前各校将训练安排在早晨和下午的课外活动时间,以及周

末。鉴于青少年的特点可见,篮球训练的时间不够,以及时间的

安排不太合理。

3.1.2.1 教师(教练员)对待青少年运动员

(上接第336 页)

进入21 世纪以来,由于管理的机制、经费等问题致使教师

(教练员)积极性不高,抓好青少年课余训练工作教师的个人素

质及业务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3.1.2.2 教师(教练员)的基本情况

在对教师(教练员)的访谈及问卷得出目前青少年篮球运动员

一般都是由任课的体育教师担任,专职教练员队伍不足,甚至这些

教练员都不属于篮球专项。训练经验不足,训练水平有待提高。而

俱乐部教练员多数也是由本科生或者是研究生等学生教练员担任。

3.1.2.3 教师(教练员)培训情况

从调查的统计数据来看,各个传统校篮球教练员接受岗位培

训的人员很少,且教练员对培训的认知度不够。因此建立和完善

篮球教练员的培训体系及再指导应当引起教育主管部门的注意,

从而更好地改善教师(教练员)队伍。

3.1.2.4 教师(教练员)的训练计划及其执行

篮球训练必须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加深强度逐渐加大的过

程。这是用来控制、指导、实施和检查训练工作的重要依据,通

过调查发现由于薪金待遇过低,学校领导不重视。俱乐部的资金

运转,运动成绩差等因素,对训练的积极性不高,加之青少年篮

球运动员训练让位于主科的学习,这是一个很常见的问题。再有

青少年自制能力差,也会影响训练计划的实施及执行。

3.1.3 影响北京市青少年篮球训练环境的分析

随着全民健身普及的提高,北京市各个大学、中学体育硬件

设施比较完善。周边交通比较便利。

4.结论与对策

4.1 结论

4.1.1 对于北京市青少年篮球训练由于受到外界及个人自

身的问题,训练积极性不高,功利意识较强,主科教师及家长干

预较大。参训学生学习成绩相对较差。

4.1.2 北京市青少年篮球训练的教师(教练员)文化层次较

高,年龄的结构较为合理,但是存在教师的功利性思想严重,自

身的训练手段单一,而且短期性的行为较为普遍。领导重视程度

不够,家长支持态度较低。

4.1.3 北京市青少年篮球训练的时间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但是

训练单位时间与频率相对较低,学生、教练员对场地的满意度较高。

4.1.4 参与北京市篮球裁判队伍水平较高,一般来自首都体

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的研究生、本科生队伍。来自中学的裁判

较少,竞赛经费欠缺,宣传做的不太好。

4.2 对策与建议

4.2.1 端正指导思想,建立和完善学校及俱乐部青少年篮球

训练竞赛的政策法规。努力克服训练的功利性、短期性行为,把

为上级输送后备人才放在第一位。

4.2.2 营造篮球训练竞赛发展的社会氛围。处理好文化课学

习与篮球训练的矛盾,班主任与教师(教练员)协调管理,关注

青少年的学习及运动成绩,做好家长的工作。同时加大宣传力度,

为青少年篮球运动员提供更多的交流平台。

4.2.3 提高教师(教练)的业务水平,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

有关部门应该加强教练员的培养,定期进行教练员岗位培训,增

加专门的教练队伍。建立更加完善的教师(教练)奖惩体制,激

励更多地高级人才到训练队伍中来。

4.2.4 充分利用假期进行强化训练与竞赛。利用青少年假期

时间长的提点进行集中训练、比赛。

参考文献:

[1]吴合斌.陕西省中学课余篮球训练与竞赛的现状研究[D].

苏州大学,2006.

作者简介:

魏星明,男,1987年5月出生,籍贯:河南省郑州市,首都体

育学院2011级科学学位研究生。

篇10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体育事业公益性,大力倡导“人人热爱体育,全民健身强体”理念,创新思维,强化措施,健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合法权益,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和文明进步,推动幸福新建设。

二、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到2015年,初步建立符合市情、组织完善、设施齐全、活动丰富、覆盖城乡的基本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体育健身需求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人民群众健身意识和身体素质进一步增强,体育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二)具体任务。

1.城乡居民健身素养普遍增强。广泛开展体质健康教育,群众健身意识、健身知识和健身能力明显提高。每周参加体育锻炼活动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35%。逐步提高老年人、残疾人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城市居民主要体质指标普遍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在校学生普遍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基本要求。

2.青少年体质进一步改善。进一步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和督导制度,青少年体育活动和竞赛丰富多彩,大力推广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组织好各级中小学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田径、游泳、羽毛球等项目联赛。积极参加全省大、中、小学生运动会。办好各级各类体育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新建一批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青少年户外健身营地。充分发挥青少年校外教育阵地作用,积极开展青少年素质拓展等活动。建立和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和联动机制。

3.健身场地设施显著增加。建立健全市、区(市)、乡镇(街道)、社区(行政村)四级公共体育健身场地设施网络。到2015年,各区(市)建成相应规模的多功能体育中心,各乡镇(街道)规划并逐步建设小型的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实现“一镇街一中心”(含健身指导、体育设施、体质测试、团队组织于一体的活动中心),在全市城乡社区建设300个健身苑,行政村继续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市公办学校体育场地开放率力争达到50%,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全市全民健身设施建设达到全省中上游水平。

4.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更加健全。充分发挥体育行政部门、社会团体、体育协会和基层体育组织网络的作用。推动体育健身俱乐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有较大发展,形成广泛覆盖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

5.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积极开展经常性、普遍性全民健身系列活动。每年定期举办全民健身运动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月、全民健身日、国民休闲汇休闲健身周等大型群众体育活动,提高各类人群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大力组织农民体育活动,加快发展农村体育事业。

6.科学健身水平明显提升。健全市、区(市)、乡镇(街道)三级科学健身指导网络,群众健身技能培训实现全覆盖。市全民健身服务指导中心每年向社会推荐健康、有益、新兴的健身项目,并建立全民健身指数评价体系。健全各区(市)国民体质监测指导中心,探索建立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结合的国民体质监测指导站。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上岗、考核制度,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达到本市常住人口的1.7‰。开展体质监测和健身指导等工作。

三、工作措施

(一)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1.推进基层体育组织建设。区(市)应有体育总会、单项体育协会、行业体育协会和职工、农民、老年人、妇女、残疾人、少数民族等人群体育组织,配备专职工作人员,提高规范化建设水平。各乡镇(街道)应建有综合文化体育站和文化体育活动中心,发挥组织协调作用,配备专兼职人员,带动群众体育活动的全面开展。

2.推进国民体质监测工作。进一步完善全民健身现状调查、市民健康状况研究、市民体质监测制度,《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率保持在90%以上,优秀率达到15%。定期公布国民体质和全民健身活动现状调查结果。

3.推进体育健身活动。市、区(市)要定期举办全民健身运动会,设置群众喜欢、广泛参与的比赛项目,动员吸引广大市民积极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各区(市)在“一区(市)一品牌”的基础上,达到80%的乡镇(街道)“一镇街一品牌”。各级各类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定期举办健身竞赛活动。

4.推进体育场地向公众开放。继续探索多种形式的开放管理模式,完善促进开放的政策和机制,实现学校体育场地向公众开放和公共体育场地向学生开放。探索建设区域性学生体育活动中心和完善体育场地开放的新途径,力争50%学校场地向公众开放,并进一步增加开放时间。

5.推进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体系,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证书的人数达到6600人以上,其中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达到60人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基本建立起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经常服务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大幅提高。

6.大力发展全民健身服务业。充分调动全社会兴办全民健身事业的积极性,拓宽社会资源进入全民健身事业的途径,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兴办全民健身事业。大力培育以健身科技服务和健身技能指导为主要内容的体育健身服务市场主体。扶持建设一批社会体育、社区健身俱乐部,体育主管部门要会同工商等部门加强对高危险性体育健身项目经营的审批和监管。对社会力量兴办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民政、体育主管部门要在注册登记、工作指导等方面提供支持和保障。社会力量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区(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用于全民健身事业的公益性捐赠,符合税法有关规定的部分,可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时从其应纳税额中扣除。

(二)实施全民健身工程。

1.全民健身设施工程。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将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在新建居住区和新型农村社区中同步规划建设健身设施。市、区(市)、乡镇(街道)全面完成三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城市社区(居委会)和农村社区(中心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并逐步覆盖到居住组团和行政村。有条件的城市公园、广场和绿地要规划配置公共体育设施。充分利用山、河、湖等自然资源,建设公共体育设施及户外运动设施。推进城乡公共体育设施服务均等化。

2.全民健身示范工程。大力培育全民健身典型示范,推动社会各界全民健身向纵深发展。到2015年,建成2—3个国家级青少年户外健身营地,培育国家级、省级健身示范基地6个,乡镇(街道)体育生活化示范基地10个,学校场地开放示范校5所,青少年体育示范俱乐部3个,社区体育示范俱乐部3个,社会体育指导员社区指导示范站6个;建设健身步道、健身绿道100公里,登山步道6条;建设特色健身项目基地6个。

3.全民健身信息工程。完善体育网站服务平台,方便市民查询体育健身信息;建立全民健身基础数据统计体系,提高全民健身公共信息服务能力。各区(市)建立全民健身网络服务体系,丰富全民健身活动信息内容。

4.全民健身培训工程。加强全民健身专业技术和素质培训,建立2个全民健身技能培训中心,为各类人群和社会体育指导员提供健身技能培训。

5.全民健身活动工程。抓好每年“全民健身月”和“全民健身日”活动。遵循“因地制宜、业余自愿、小型多样、就近方便”的原则,结合节假日和重要体育文化活动等策划组织大型健身活动。组织开展以传统武术运动、健身秧歌、体育舞蹈、龙舟大赛、舞龙舞狮、清明登山、元旦长跑、妇女健身展示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不断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重点打造海峡两岸体育交流基地,龙舟基地和赛车基地。各区(市)要充分利用区域特点和重要时间节点,打造精品赛事,开展各具特色的群众体育活动。

(三)推动城乡体育、人群体育协调发展。

1.大力发展社区体育。各区(市)政府要将城市社区体育工作作为社区建设的基本内容,统筹规划,加大投入,以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为重点,不断改善社区居民体育健身环境和条件。各街道办事处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建立完善体育健身指导站、老年体协、体育健身俱乐部等体育组织,整合辖区单位、学校体育设施资源,举办形式多样、广泛经常的社区体育健身活动。

2.大力发展农村体育。各区(市)政府要将农村体育工作纳入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促进城乡体育资源均衡配置,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增强农村基层体育公共服务能力。乡镇政府要组织建设集中居住社区和分散居住社区中心村的体育场地设施,建立完善农民体协、老年体协等体育组织。在传统节日和农闲季节广泛组织农民体育活动。

3.大力发展青少年体育。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深入开展“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把学生体质状况和参加锻炼情况纳入各类招生考试之中。积极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推进多种体育项目进校园。组织举办全市中、小学生运动会和中小学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田径等项目联赛。充分发挥各级青少年宫、活动中心、营地等青少年校外教育阵地作用,积极开展青少年拓展训练等活动,与学校体育教学和训练相互衔接,努力增强青少年身体素质。建立和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和联动机制。

4.大力发展少数民族体育。建立健全基层少数民族体育协会。重视培养少数民族体育教师、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各类体育人才。组织开展以民族优秀体育项目为主要内容的体育竞赛和活动。

5.大力发展老年人体育。建立健全各级老年人体育协会,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老年人体育活动。不断创新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体育健身项目和方法。加强老年体育健身教练员、辅导员、裁判员和骨干队伍建设,重点扶持一批在全国、全省有影响、有特色、有水平的老年体育健身团队。公共体育设施对老年人提供便利和优惠。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兴办老年人体育服务机构,建设体育健身设施。

6.大力发展残疾人体育。建立健全残疾人体育组织。坚持把残疾人体育纳入特殊教育内容,加快培养为残疾人服务的体育教师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实施“助残健身工程”,为残疾人建设就近方便的体育健身设施。研发推广适合各类残疾人特点和需要的健身康复体育项目。体育场馆设施建设改造要严格执行国家无障碍标准。各级各类学校要创造条件组织残疾学生参加适合其特点的日常体育活动。

7.大力发展职工体育。充分发挥各级行业体育协会、职工体育协会作用,以职工体育示范基地创建为载体,组织开展符合单位特点、职工喜闻乐见的体育健身活动。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建设职工体育设施,成立职工体育俱乐部,组织开展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和体质测试活动,每年举办职工健身运动会。举办好全市职工运动会。积极创新职工体育发展模式、基层职工体育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完善职工体育与社区体育互补机制。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是全民健身事业的责任主体,要把全民健身工作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成立全民健身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保障措施,督促检查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的落实,统筹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发展。要把全民健身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根据本计划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落实政策保障、人员配备、资金投入、监督奖励等措施。各有关部门要明确各自职责和任务,贯彻执行各项政策措施,推动本计划落实。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和各行业体协等要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充分发挥作用,形成政府主导、部门推进、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良好格局。

(二)加大经费投入。市、区(市)要将全民健身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对全民健身的投入。按照国家有关彩票公益金的分配政策,体育彩票公益金应重点用于全民健身事业,财政和审计部门要加强监督管理。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赠支持实施全民健身计划。

(三)整合体育资源。各级要按照国家有关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规定,将城乡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新建居住区要按照国家有关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标准,建设体育健身设施,重点建设中小型、专项型、适用性强的体育场地设施。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现有公共体育场馆的利用率。充分利用公园绿地等开辟健身场地。完善学校体育场地向公众开放制度。机关、企事业单位也要腾出或开辟体育场地,为职工参加体育锻炼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