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技术教育的基本任务范文

时间:2024-02-29 18:06: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劳动技术教育的基本任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劳动技术教育的基本任务

篇1

关键词 电力拖动 实训教学 六步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Application of "Six-step Approach" in Electric Drive

Control Circuit and Skills Training Teaching

Natsuki Xi Nuer

(Bozhou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Bole, Xinjiang 833400)

Abstract The paper argues that a typical task as the carrier, through mission-driven - Teacher demonstration - Students explain - Students practice - exercises to consolidate - six steps to complete the project evaluation electric drive control circuit training courses and skills training the teaching process. This paper presents a six-step after teaching and explained its meaning, in the case of the narrative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ix-step process.

Key words electric drive; practice training; six-step approach

0 引言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组织编写的《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第四版)这部教材是以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一体化的模式来编写的。因此,这部教材可使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理念“做中学,学中做”得到较好的体现或实现,同时,也易于突出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特色。在使用该教材进行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课程教学时,通常可使用基于任务驱动的六步教学法来进行。所谓基于任务驱动的六步教学法是指,通过任务驱动―教师演示―学生讲解―学生练习―练习巩固―项目评价等六个步骤来完成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实训课程的教学过程。教学实践证明,基于任务驱动的六步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值得在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实训课程以及其他实训课程的教学中推广使用,尤其,对于现今的中职教学来讲,更是如此。这里,以基于任务驱动的六步教学法在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课程教学中应用来具体阐述其使用过程。

1 基于任务驱动的六步教学法在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课程教学中应用

一般来讲,在教学中使用基于任务驱动的六步教学法时,必须重点搞好课程教学设计以及六步法方面的教学内容的实现等基本工作。

1.1 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任务

在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课程中应用基于任务驱动六步法进行教学时,首先要做的工作是进行课程教学设计。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任务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不降低标准的情况下,对即将进行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化的组织与优化,给出适当或恰当的教学任务,这一教学任务能让六步法得以实施和实现,最好是那些能使学生有积极性或情趣性的任务。

1.2 六步教学法

一般来讲,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课程的教学在许多情况下可用六步教学法(简称:六步法)来完成。六步法的六步是指:任务驱动―教师演示―学生讲解―学生练习―练习巩固―项目评价。这里,以“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线路”为例来阐述六步法的具体实施或实现过程。

(1)任务驱动。任务驱动是指对实训教学项目进行的目的、目标、以及相关的理论知识的说明与回顾。在对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课程实施基于任务驱动的六步教学法时,首先要进行的就是项目任务说明。例如,在实训教学项目“正反转控制线路”开始之前,用一段工业生产视频和前节课内容相结合引出学生对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的思考,演示实现电动机的正反转的方法,使学生明确本次实训进行的目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了解正反转控制线路的基本原理、工作过程。

(2)教师演示。教师演示是指教师亲自演示并解答或解决相关知识或问题的思维与操作的过程。任务驱动之后需要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办、如何做,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教学演示。常见的演示方式有实物法和视频法等。由于这两种演示方式具有直观性,因此被受学生和教师的欢迎。这里,以“正反转控制线路”的实训教学为例来简要地说明一下如何正确地使用这两种演示方式。一般来讲,在使用这两种演示方式之前,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进行有关的知识与原有的技能的思考和复习。然后,教师在进行实训教学任务和内容的系统性的演示活动,与此同时,教师要对演示的每一个动作进行说明,其中,还包括对诸如“正反转控制线路”工作过程,工作原理,选取电器,固定电器,接线等方面的任务和知识内容的解释。最后,就是进行操作要领及注意事项的解释工作。

(3)学生讲解。学生讲解是指学生亲自表述或回答相关知识或技术技能方面问题的过程。经过教师的教学和学生自学,学生基本上理解了教学内容后,此时,可请几位学生亲自表述或回答相关知识或技术技能方面问题。例如,可请几位学生对照具体的控制线路,给其他学生再讲解一遍控制线路的工作原理,其他学生则倾听他们的讲解;与此同时,对其讲解不对的地方给予指出并提出改正意见。

(4)学生练习。学生练习是指学生通过对教师演示过程进行模仿或效仿,以学生自我练习的方式实现对相关知识与技术技能进行自我内化的思维或操作的过程。在学生练习时,应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己来完成练习任务,但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练习过中的思维过程和外部动作进行点评,并与学生共同讨论出现的问题,探索改进方法。

(5)练习巩固。练习巩固是指学生通过大量反复的再实践、在认识使其对知识的思维过程、技术动作过程加以巩固,逐渐内化的过程。在进行这种练习进行时,教师应该给予及时的关注和指导,督促学生进行扎实的练习,教师应不断地纠错,学生应不断练习,让技能逐渐地内化并巩固,并将那些感性体验较为彻底地内化为可靠的技术技能。

(6)项目评价。项目评价是指进行教学效果的检验,进行教学信息的反馈。项目评价由教师进行,在项目评价中要明确给出知识与技术技能的评价标准。教师要充分利用考核结果的信息,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查缺补漏,及时解决问题。一般来讲,在进行项目评价时要有具体的考核项目,同时,教师对考核项目的点评以及学生自己的讨论与评价往往也是不可或缺的。比如,在对学生安装与维修电气线路准确性进行考核时,教师对考核项目的点评往往是很重要的,是不可或缺的;因为教师对考核项目的点评以及学生自己的讨论与评价往往是学生对安装与维修电气线路的准确性得到进一步提高所应有的必要性举措。

2 结束语

众所周知,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实训课程是电气专业的一门集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一体的核心专业技能课程,是以研究电力拖动控制线路的基本工作原理及生产机械上的应用为主的一门学科。其基本任务是培养能从事电气控制设备和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运行、安装、调试与维护技术人员。基于任务驱动的“六步教学法”的提出为高效地完成这一任务提供了一种较为可靠的教学方法,是十分值得在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的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课程教学中应用与推广的。事实上,由于基于任务驱动的六步法在其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地考虑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来参与教学,能及时利用反馈效应,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情况,使学生在操作中懂理论,使学生在练习中长技术、技能,充分实现了实训课程的人才培养的目标。实践证明,通过基于任务驱动的六步教学法可以比较好地完成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实训课程的教学任务,对于现今的中职教学来讲,基于任务驱动的六步法确实是一种比较适合的教学方法,值得在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实训课程的教学中使用与推广。

参与文献

[1] 宋亚明.项目教学法在实习实训教学中的应用[J].农业机械化与电气化,2006(3).

[2] 陈均.项目教学法的设计、组织和实例[J].交通职业教育,2005(2).

[3] 罗娟丽.实训教学五步法的探素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5).

[4] 徐炳文,杨育标.目标教学法:课堂教学模式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6(8).

篇2

Abstract: Based on how to manage the modern construction project effectively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from four aspects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organization, construction project technical management, quality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construction project safety management.

关键词:施工项目组织机构的设立;施工项目技术管理;施工项目质量管理;施工项目安全管理

Key words: construction project organization establishment; construction project technical management; quality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construction project safety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2-0023-01

1施工项目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

1.1 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①目的性原则:即从根本目的出发,因目标设事,因事设机构定编制,按编制设岗位定人员,以职责定制度授权力。②精干高效原则:以能实现施工项目所要求的工作任务为前提,尽可能简化组织机构,减少层次,尽可能精干组织人员,充分发挥项目部人员的才能和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益。③弹性和流动性原则:根据施工阶段及施工任务的变化,及时对管理工作及组织机构进行调整。④一体化原则:即施工项目管理与企业组织是一体的项目管理须服从于企业管理。

1.2 组织机构形式的选择施工项目管理组织机构的主要形式有:工作队式、部门控制式、矩阵式、事业部式等。

选择什么样的施工组织形式,应由企业根据自身的综合素质、管理水平、基础条件等,同施工项目的规模、性质、外部环境、项目经理的管理能力等结合起来作出决策,选择最适合的施工项目组织形式,使层次简化、权责明确、指挥灵便、管理有序。一般可按下列思路选择施工项目组织形式。

2施工项目技术管理

现代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管理,是企业以利润为中心,项目部以成本为中心,无论是为实现企业的利润,还是实现项目的成本效益。都是以优良的施工技术管理为基础,这反映了施工技术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意义。

2.1 施工技术管理的基本任务①正确贯彻执行国家各项技术政策和法令,认真执行国家和有关主管部门制定的技术标准、规范和规定。②科学地组织技术工作,建立施工项目正常的施工生产技术秩序。③积极地采用“四新”(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科技成果,努力实现建筑施工技术现代化,领先技术进步提高施工项目的经济效益。④加强技术教育、技术培训、不断提高技术人员和工人的技术素质,以保证施工项目的“优质、高速、低耗、安全”。

2.2 施工项目技术管理工作的内容施工项目技术管理包括技术管理基础工作和技术管理基本工作。①施工项目技术管理基础工作包括:技术管理制度,技术责任制,技术标准、规程,技术原始记录,技术档案管理,技术教育、培训。②技术管理基本工作分为:施工技术准备工作,施工过程中技术工作。

3施工项目质量管理

3.1 质量策划①外部策划:为了达到项目目标,由企业外的监督管理部门编写的监督管理计划。主要有质量监督站的《监督计划》及监理公司编写的《监理规划》、《监理大纲》、《监理实施细则》等。②内部策划:主要为企业及项目部的《质量计划》书。

3.2 质量控制①监督站的质量控制:监督站对施工项目进行宏观强制性监督。任何一个项目参与方必须接受监督站的监督。它主要行使施工项目阶段分界点的监督控制, 对工程竣工验收的组织形式、验收程序、执行验收标准等情况进行现场监督。②监理对施工项目的质量控制:监理组成针对施工项目的项目监理部进驻施工现场,对项目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理,利用旁站、巡视、测量、试验、下达指令文件、规定的监控程序、支付工程款控制等手段实施其监理职能。③ 施工方的质量控制:影响施工项目的质量主要有五大因素,通常称为4M1E,即人(Man)、材料(Material)、机械(Machine)、方法(Method)、环境(Envirohment)。

3.3 质量保证通过ISO质量保证体系在项目部的运行,对外保证提供业主要求的建筑产品,对内保证项目管理目标符合企业的生产经营总目标。

3.4 质量改进通过对不合格品的统计和数据分析,对工程质量进行渐进或突破性的改进。不仅不合格现象必须纠正、改进,目前合格但不符合发展需要的也要不断改进。

4工程项目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关系到每个劳动者的安危和国家财产的安全,关系到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关系到企业的兴衰存亡。国家也从法律和法规上对安全生产做了具体规定。依法实施安全生产是做好安全管理的有力保障。

4.1 强化安全管理主要从以下几个环节加以控制:①消除麻痹思想。②明确施工企业领导的安全责任。③实施“施工企业安全资格认证”和“安全施工许可证”制度。④明确施工项目经理在安全施工中的责任。

4.2 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就是要求项目经理承担安全生产、安全管理的责任,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严格执行先安全、再生产,不安全、不生产的原则,做到安全责任、安全制度(措施)安全组织三落实。

4.3 加强安全生产培训和教育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能使职工增强安全生产知识,有效地防止不安全行为,减少失误。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要适时,内容合理且因人而异,方式多样,形成制度。组织安全生产的教育的培训要做到严肃、严格、严密、严谨,讲究实效。

4.4 完善安全防护措施,消除事故隐患安全防护是预防并消除事故的最佳途径,在安全生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要针对生产过程中已知的或已出现的危险因素采取一切必要的消除和控制的技术性措施,以及为了实行安全生产对作业场所和施工作业人员采取必要的预防和保护的技术性措施。

我相信只要努力做到以上措施,我们的施工项目管理一定会取得不少成效,一定能走上成功之路。使我们的施工项目得到更好的管理,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经济与社会利益的。

参考文献:

[1]徐悦.现代化施工组织与管理[M].

篇3

【关键词】岗位需要;职业;情境;理念;模式

中等职业教育语文(简称“中职语文”,下同)课程的开发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滞后于高等职业课程的开发。而文化课尤其是语文课的开发又滞后于专业课。语文课的地位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逐渐式微甚至基本退出了基础课的序列,不是由于语文课的作用降低了,而是由于语文课没有适应新一轮课程转型的需要。因此,语文课的开发具有紧迫性。而如何开发语文课,既需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又需要新型具有更宽视野和跨界能力的语文教师,这些都使语文课的开发成为瓶颈。但是,语文课完全可以借用其他课程的先进理念。那么,中职语文课如何开发呢?

一、 中职语文课程开发的依据。

1.宏观上,中职教育的体制机制人为地制造了语文课程的双重特征,基础性和应用性是语文课程改革和教材开发的优先考虑因素。中职在教育体制中成为一个特殊的分支。其特殊性表现在,中职因为体制机制决定了其毕业生的人字分流。一部分毕业生继续参加高等职业教育,一部分从此走向社会。正是由于体制机制的原因,中职承担着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职能,既要照顾到即将进入高等职业教育的一部分学生的需要,更要照顾到即将进入社会的学生长远发展的需要。从年龄、社会经验和阅历以及成熟度来看,中职毕业生处于明显的劣势,他们无法与普通高校和高职学生竞争。因此,他们需要获得更多的应用知识以迅速弥补因为年龄以及知识结构等原因带来的竞争力的不足。满足学生应用需要是中职教育各学科的基本任务。如果忽略了应用性需要,无疑对毕业后进入社会的中职学生来说是教育的不公,也对其终身发展造成困难。因此,课程的应用性需要是课程内容改革以及课程设计中优先考虑的问题。面对中职教育的双重职能,课程也就需要照顾到两类学生的需要,因此,注重应用性与注重基础性的双重需要是课程改革的前瞻性设计因素。而教材是课程理念的集中显现。作为课程理念终端的教材,必须把基础性和应用性的双重需要作为教材改革的重要依据。

2.中观上,职业和岗位的需要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特定要求,这就决定语文必须满足职业岗位的文化素养方面的需要。劳动者的素质由两部分组成:专业知识及技能等技术性因素;工作态度、沟通能力、职业道德等人文素养。二者交织相互影响。简单说,一部分是与物质打交道,一部分是与人打交道。体现在与人打交道上主要是语言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辨能力。中职语文课既注重人文精神的提升也注重表达应用的职业要求。尤其是职业岗位能力具有的任务性、情境性、目的性,为语文在职业服务方面提供了内容上的特定要求。因此,职业需要决定人才标准,人才标准决定课程理念,课程理念决定课程开发。

3.微观上,从形而下的手段看,语文学科自身内蕴与外显互逆的特征决定了中职语文人文素养的形成需要文化的沉淀,也需要环境的熏陶和家庭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却有着两个互逆的过程。一个是文化的内蕴,这需要具有人文精神的著作来实施,而将思想和情感有序地呈现出来则是语文作为工具的重要任务。

二、语文课程开发的理念。

1.内容上体现“兼容职业,有所区分”的理念。语文课程在内容导向上,应该兼容职业。不同的专业对应不同的职业。因此,不同专业的中职语文课程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具有各自的匹配性。不同专业学生的个性化需要再次将语文从单一引向多元。也就是说,不同专业的学生共同学习同一本语文书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语文在选文上,应该着重体现专业和职业的需要。例如,医学相关的专业,在选文上则应偏重医学科普文,医古文。在人文精神上也应体现以医疗卫生系统有突出贡献的人物传记等作为培养人文素养的来源。而旅游专业的学生应偏重传统文化的发掘和旅游产品开发中的文化因素。兼容就能尽快适应职业的需要。而语文课毕竟不是专业课,不是要解决专业问题,而是解决职业生涯中能够应用的文化需要。而现今中职语文的选文在文化素养方面是普适性的,因为针对所有专业,因此不具有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殊性。有一些所谓经典的文章,其中所传递的人文素养在许多特殊性的职业中几乎没有正面的作用。比如,忧患的意识和抨击黑暗的文章在与人的交往中有诸多的害处而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少有建造。一旦负性事件进入人际关系中,绝不能采取负面手段而只能采取正面手段。因此在选文上应当与职业趋同,与职业范围和职业要求相吻合。这就是所谓兼容职业。学习领域的来源基于岗位分析或者工作过程的分析。所谓有所区分,就是不同的专业应有不同的课程内容。这就衍生出更具针对性的微型课程或者校本课程。虽然从名称上没有太大的不同,但是从内容上,课程已经呈现了个别差异性。

2.模块构建体现“能力核心,兼顾知识”。语文双基的基本能力多半是一种方法能力。方法能力是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与职业相关的能力不仅包括方法能力,更重要的是解决职业岗位中具体情境的综合能力。语文中的听说读写要求针对所有学生是一般性的要求。而职业中的听说读写则是特殊性的。例如,医古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许多的典籍中所蕴涵的理念对现代医学依然具有直接的启发意义。诺奖得主屠呦呦从医古文中受到直接的启发而找到抗疟药物就是典型例子。看懂这些医古文既需要运用词类活用、固定用法和特殊句式的能力,更需要了解一定的医理和医学特殊用语。比如,典籍中的脉数,就是现代医学中的心跳加速。如果不能理解脉象理论,就无法解释脉数。因此,语文课要准确定位能力目标和课程标准,建立合适的能力梯度体系。能力虽然是抽象的,但是,能力也可以在技术路线的蓝图下从抽象变为具体可以操作的程序和步骤乃至量化。这个可以从利物浦沟通能力量表的模式中受到启发。根据岗位需要将工作过程和工作环境中的语言表达等内容按照工作过程的需要予以序化。因此,以能力核心的知识构架是可行的。

三、构建“情境――达标”为主线,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辅线的双线教学模式。

文化课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组织教学上,使得课堂教学越来越枯燥无味。加上微信时代,学生阅读长文的耐心逐渐丧失,导致阅读能力逐步下降。传统教学方法局限性越来越明显,既不能满足时代需要也无法满足职业岗位需要。实际上,内容决定形式,因此,课程内容决定教学模式。语文作为文化课,在职业岗位中,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的高度合一,使得能力必须体现在情境之中,并且能力以任务的形式得以实施。所以,情境性和任务性成为能力外显的重要途径。根据课程内容高度职业化的需要,必须在教学模式上与课程内容相匹配。“情境―达标”教学模式的基本图式是――“分析职业情境――制定教学目标――创设职业情境――实施达标教学――进行达标评价”。这种教学模式满足了相对集中于某一特定且具体化的职业情境的要求。而“任务驱动教学法”更能体现以任务为导向,以问题为核心的职场情境。特别在应用文的写作中,由于应用文在不同的岗位中有其特定要求,因此,情境性更为明显。比如,产品的上市营销策划方案和医案的写作,都是极具职业情境的。因此,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能很好满足内容要求。这些教学模式的好处是激发学生的探究式学习能力。尤其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评价体系以“过程评价”为核心,以“达标”为最低质量标准的“过程-达标”评价模式,重视笔记、学案、作业、合作、调研的过程。

从课程评价的体系上看,知识点将逐渐淡化而凸显学习过程的重要性。因为学习过程才是学习效率的保证。并且,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强化。比如,调查报告的写作,其重点不在文章的结构和写作的具体技巧。而在于调研的过程中学生常常有意外的收获。在这个过程中既要学会调研方法,至少要学会谈话做笔记,也要制订调查表格。这其中所谓表达能力在谈话中自然得到了体现,而请人填写表格既涉及沟通能力,也涉及到表格的制作,问卷的设计等知识点。而学生在调研过程中的多种收获则不是在课堂上能得到的。至于调查报告的行文,其质量评价体现在最低的格式要求必须达标,而主要过程比如笔记和调查表格以及调查报告作品才是核心。过程评价最终量化需要根据内容来决定。许多人对课文的学习过程如何量化表现出困惑。实际上,当课文的选文确定为与职业高度相关时,评价也就迎刃而解。比如,说明文单元如何考核呢?说明方法的学习运用在具体的职业情境中,就有了职业化的任务。而说明文以故事呈现内容的叙事式方式就是说明文以及科普文的新模式。如《舌尖上的中国》就是采用这样的模式。情境性在其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那么,只要能够从例文中找出说明方法的运用就是最低标准,而过程在体现在说明方法在不同职业情境中完成不同任务上。比如,运用不同的说明方法介绍一种产品或者一种疾病或者一种技术手段。有具体也有抽象,但是都离不开说明方法这一知识点在情境中的运用。“过程-达标”模式的操作必须细化和量化。使目标可以层层分解。“过程-达标”模式的操作程序可以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创设情景,提出、明确问题。第二步:师生互动,分析、解决问题。第三步:反馈评价,小结、矫正问题。评价模式反制教学过程,只有调动了学生,才能扭转教学过程的被动,形成高效课堂。这样就彻底地将教师从组织教学的忙碌中释放出来。

中职语文课的开发,理念必须先行。有了合适的开发理念,语文将逐步适应职业的需要,与职业的兼容将给语文课带来新的转型。

参考文献:

[1]王斌华.校本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一) [J].职业技术教育,2006(01)

篇4

【关键词】开发;西部;农村;剩余人力;分析

在自然以及物质和人力资源体系中,其人力资源主要是唯一一个具有潜能的资源,要想将这种潜在的资源优势转换成现实优势,必须从数量以及质量等两个方面对人力资源进行全面开发。在我国西部地区中,要想保证农民收入的增加速度和我国经济增长以及城镇居民收入速度相等,从而促进城乡得到和谐发展,必须要全面重视农村剩余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

1 我国西部地区农村剩余人力资源的开发必要性分析

1.1能够保持社会稳定

对于西部地区来说,农村劳动力在二零零三年时已经达到一万二千二百九十九万人,然而西部地区的耕地总面积为三万六千九百六十四点六千公顷,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情况十分困难。经过专家预测分析,在现有的生产力水平以及生产规模情况下,西部农村只能为五千五百四十五万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现如今除已经进入到乡镇企业以及非农产业打工的三千三百二十四万人之外,存在三千四百三十万劳动力依然停留在农村中,对于这些人口,文盲比较多以及自身素质低,法制观念较为淡薄,无形中已经增加农村不稳定因素的出现,如果无法找到合适转移途径,那么将会对社会发展带来沉重的包袱。

1.2可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因为受到二元制经济结构所带来的限制,我国西部农村潜在商品市场无法得到有效开发,同时也导致城市工业产品销售市场越来越狭窄,在农村中,第三产业的发展较为缓慢,并且城乡之间的距离也在不断增大。经过研究表明,劳动人员收入水平主要由他们的边际效益所决定。所以,只有采取科学技术对农业进行武装,并且坚持走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这样才能全面促进我国西部农村的工业化以及城市化发展,对农民收入水平进行全面提高。

1.3能够实现可持续化发展

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西部地区仅依靠消费大自然的资源维持该地区的经济增长,对于这种增长方式来说,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对贫困问题进行缓解,从而对人们的生活水平进行提高,但是由于过度对资源进行开发,带来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所以,西部地区要想得到跨越式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树立持续发展的观念,重视农村剩余人口资源的开发,尤其是对人口数量进行控制,不断提高人口质量,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保持和自然环境共同发展和进步。

2 我国西部农村剩余人力资源的开发建议分析

我国西部农村剩余人力资源开发来说,必须根据人力资源投资全面提高农民素质以及能力作为其基本任务。并且通过建立起以教育作为主导的人力资源累计制度,从而对我国西部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进行提高,同时能够为农民提供出各种学习机会,促进其具有重要团结协作的能力,更好的实现我国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我国范围内的合理流动。

2.1必须完善西部地区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组织

需要做到明确各个机构的工作职责以及任务,并且需要有效的整合教育资源,从而落实国家星火科技辽源的行动方案,将我国西部地区剩余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归入到该地区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同时当地政府应该积极鼓励社会力量的加入,这样做的目的能够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社会力量以及个人一同进行参与的多元化开发模式。对奖励基金进行设立,对于人力资源的相关投资者,应该试试补贴政策,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营造出利于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环境。经济管理在控制过程中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劳动者的充分就业进行有效的实现,还要对农村的需求进行了解,全面完善西部地区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组织。

2.2建立西部农村科普网信息化网络体系

对于我国西部地区来说,各级政府应该支持当地农村基层科协以及农业专业技术协会的组件工作,从而能够不断的完善全乡级科普协会,对科技普及以及成果推广等作用进行充分发挥。在一定程度上配备专业技术力量,强化其功能,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逐步形成以县级作为枢纽以及乡级作为龙头、村为龙身的农村科普信息网络。

2.3做好西部地区农村技术人员的评聘工作

在我国西部地区中,从事农业生产的技术人员,需要对技术等级进行确定,并且做好持证上岗,通过采取企业管理方式,让一些不合格的农民去做一些更加适合自己的工作,从而能够逐渐完善我国西部地区农民得到合理的流动,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让农民不再是某部分的固有职业人员。

2.4建立完善的奖惩激励机制

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必须对农村剩余人力资与开发具有着卓越成效的部门进行奖励,对于不履行职责从而导致人才出现浪费的管理部门需要对其责任进行追求,从而逐步将农村剩余人力资源的开发归入到法制化轨道中。

3 总结

通过对上述内容进行全面分析研究后可以得出,改革开放后我国西部劳动力出现大量的剩余,并且大量的农村人口剩余,导致西部地区发展受到严重阻碍,随着我国经济的水平的提高,从而对西部开发力度进行加强,从而也为剩余劳动力提供出相应的就业机会,保证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的同时也能促进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建国.西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的问题与对策――以新农村建设为视角[J].开发研究,2009,12(24):102104

篇5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美术教育;审美能力;职高美术教师教育

职业技术教育是以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为目的的教育。美育又被称为审美教育,它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来培养人们正确的审美观点,使受教育者达到具有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的基本任务是教育者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审美能力,逐步培养审美情趣,发展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审美教育作为一种长期的不间断的情感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情育,它不可能在短期内见到效果,却是促成完整人格的重要基因,比之于社会同步的思想教育更具有相对稳定的社会效益。

一、审美能力之培养与中职美术教育之特殊性

当代社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教育政策的变化,导致职业教育的办学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审美教育在职业教育里也越来越重要。

1、审美教育在美术职高教育中的积极意义

审美活动作为一种生命活动和生存方式,审美活动渗透在人类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生活中。审美能力是对美的事物一种判断能力,是对美的感知理解能力。而审美能力由多个层面构成,即“审美感知力”、“审美想象力”、“审美理解力”和“审美评价力”等。审美过程是学生调用记忆、知识、经验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并给出价值判断的过程。这一过程有着丰富的个性特点和心理学背景,并且深受学校教育特别是美术教育的影响,美术职高生需要一个健全稳定的审美心理结构和较高的美术专业的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不单单是完成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形成学生的专业素养的重要前提。美育所陶冶的高尚情操,是道德、人格完美的必备条件。因此审美教育对美术职高生的成长具有决定性作用。它的成功与否决定了这个学生长大以后是否成为有用之才。

美术教育者历来把以美感人、以美育人作为实施审美教育和开展艺术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来考虑。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整个学习的内容、环节和过程等也应是审美的过程,培养美术职高生的审美能力是很有意义的。一方面可以提高美术职高生的艺术修养,塑造美术职高生的人格和素质。陶冶美术职高生的情操。培养美术职高生懂得美,欣赏美,发现美的能力。帮美术职高生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另一方面培养美术职高生的审美能力,可以提高他们创造美的能力。

2、当前我国美术职高教育审美教育的现状

新课程改革更加重视素质教育,对审美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并没有明确指出美术专业的职高生审美教育的地位,没有涉及到中等职业中学美术专业性的改革思路。中等职业学校要进一步确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胆进行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的改革和创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是职业技术教育赖以生存的基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千百万受过良好教育的初、中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工和其他受过良好职业技术教育的城乡劳动者。美术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中的一种,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千万计掌握美术技能以及各门类的设计师。所以当前我国美术职高教育的培养目标与规格就是培养接受美术专业教育的掌握一定美术技能的初、中级技术人员,技工来服务于社会美术专业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的发展。职业教育首先应该发展人的个性,其次才是能力。职业教育应该从对学生的谋生关怀开始,逐步向人生关怀迈进。否则,职业教育就只能是一种变相的艺徒培训,而不是真正的职业教育。对此,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也谆谆告诫我们:“今天我们关心科技人才的培养,但对此我们必须小心从事,因为我们培养出来的科技人员只是服务于某些目的的专业工人,他们并没有受到真正的教育”。所以中等职业中学美术专业培养学生不是机器大生产的模式。而是多层次,全方面的为市场培养美术专业人才,德才兼备,注意发挥学生的个性在专业技能的作用。除了让学生掌握熟练的专业技能外,还要提高审美等各方面的修养。

二、美术职高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的途径

1、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由于长期以来美术教学一直停留在以传播一些基本技能为唯一目的的现状上,做为美术教师也不太清楚美术大纲上的精神要求,对教材片面理解,遇到欣赏课时就一跳而过,很少与学生一起欣赏讨论一些中外美术名作,或者只是繁琐地罗列一大堆画家和作品来平淡地介绍,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象征寓意及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去分析评论的很少,这无疑限制了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大胆评论对象的能力。整节欣赏课由老师当主角,学生当听众,讲得平淡乏味,学生听了反应淡漠,一堂课下来,学生根本没有一点切身体验欣赏作品所带来的愉悦和深刻感受,更谈不上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了。长此以往,教师的思想里就日渐丧失了对学生审美观点的树立、审美情趣的培养这一重要的教育目的,也偏离了美术素质教育的宗旨。

如何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呢?审美观点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所持的态度和看法。学生在审美社会活动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坚持某种审美观点,他们的观点是否正确、用什么尺度来衡量,这就是审美教育的关键所在。

2、培养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专业技术、技能教育中,实际制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培养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观点之后,应当同时培养学生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美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如书本的封页设计、文具盒上的图案设计、书桌椅子的造型设计、家庭的物品陈列、百货商场的货品摆放等,这些平时不被注意的东西,只要你用心发现,就会得到不小的收获。在教学中,适当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些小手工、小制作如剪纸、贺卡、立体造型等,以开动脑筋,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亦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中领悟到美的真谛。

3、体会感悟自然界中的美

另外也可让学生走出教室,投身到大自然的怀抱,凭着感官直觉,看天空中的彩云,听山间小鸟的啼鸣以及潺潺的流水声,就会心旷神怡;欣赏浩淼的湖水、蜿蜒的小路、起伏的山峦以及点缀其间的亭、塔、水榭,可以更好地把握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中美的形象和象征意义。学生欣赏自然美对于鉴赏力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当我们在欣赏山水画时不容易理解作者运用的笔墨、表现的情意、刻画的境界。倘若用心饱览了名山胜景,就会领悟到境界因地形成,山峦起伏移步换景,青山叠翠千奇万状,从而真正理解到画面上明暗分明的霞映飞泉、点缀胜景的横桥野渡、柳覆长堤的奥秘。在游览中,还可以让学生随时写生,亲自用手中的画笔,把这些所看到的、认为是美的景物画下来,适当地加上自己的一些正确的看法、思想,使其成为一幅既有意境又有思想的好画。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手、眼、脑并用的能力,又增强了审美能力。

三、美术职高审美教育对美术教师教育的要求

根据以上有关审美能力的问题的论述,我们首先应该肯定,中等职业中学美术专业的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那么对职高美术专业教师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有过硬的美术专业水平还是不够的,以往的师范教育都是专业、教育各不相干。但是能胜任美术职高审美教育的老师,必须是有着丰富知识背景和教育能力的老师,必须是懂得如何将一般审美教育与专业、职业教育联系起来的老师。在职高里任教美术专业班的专业老师还必须有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观念。美术是一门个性的学科,没有很明确的好与不好的界限。美术专业老师在教学当中不可以去打击学生的画。一个职高美术专业老师必须有着丰富知识背景、教育能力、临场应变能力。

“美育是关系到人的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美术职高生的审美能力教育,是一种全方位的素质教育,与德、智、体等一起,关注了学生生存质量,使学生自我完善、自我优化,我们充分利用优秀的美术资源,认识美育在美术职高现代化整体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我们面前展现出的是教育的美好天地和高素质的现代化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思寰.《审美心理学》[M].人民出版社,1991.9.

[2]高楠.《青年审美心理》[M].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6.

[3]聂振斌.《儒学与技术教育》[M].南京出版社,2006.01.

篇6

关键词:广东;高职院校;问题;对策

广东省的高职院校办学历史短,基本属于新办院校。分析广东高职院校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对策,对于发展广东的高职教育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广东高职院校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难题

自1995年广东省做出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的决定至今,广东省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从2所发展到65所;其中61所高职院校是2001年以来新办的。早在2002年,广东的高职、高专在校生数就已经占了全省普通高校在校生数的52%,可以说广东的高职教育已从边缘教育进入了主流教育行列。

然而,广东高职教育的发展水平与江苏、浙江、上海等省市相比较,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在办学条件、校均规模、在校生总数、民办高校所占比例等方面均处于低水平。这说明广东省的高职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高职教育的状况与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率先发展与协调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已成为影响广东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广东高职院校的办学机制、办学规模、办学质量需要有根本性的改变。

分析省内高职院校的历史沿革、学校类型、办学条件、发展规模、质量水平、管理模式、综合效益等情况,笔者认为,广东高职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急剧扩张与办学条件的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是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现实问题。目前,广东高职院校主要是通过“三改一补”政策(将专科学校、成人高校与职业大学加以改革、改制,在一部分办得较好的中专学校举办“高职班”作为补充)与民办专科高职的形式发展起来的。“三改一补”的学校在我国教育系统中一直属于较为薄弱的环节,而且在近二十年规模高速扩张的过程中,暴露出许多问题,诸如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足,实验实习设备陈旧、数量不足,专业教师奇缺,师资队伍薄弱,管理水平低,办学水平差,专业重复设置,培养规格形式单一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高职学生的教育质量,让这样的高职院校担负起为经济发展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重任,似乎勉为其难。

其次,高职院校封闭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日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开放性要求严重不相适应,是阻碍高职教育发展的本质性问题。本来,高职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但在实践中,广东省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大部分难以适应技术与企业发展的需要。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高职教育的发展缺乏充足的制度保障与财政支持;第二,从产学研结合理念的提出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实施,需要有一个过程;第三,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教学方式基本上参照本科院校进行,缺乏高职教育特色。

再次,陈旧的管理模式与僵化的运作机制是制约高职院校生机活力的体制性问题。广东高职院校大多数是通过“三改一补”形成的,这些学校过去都是在计划体制下成立的,改制后办学机制没有大的变动,仅是校名变了,办学主体、教职员工等都未改变,这种办学模式与传统办学模式没有本质的区别。高职教育是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职业教育,因此要求高职院校必须面向社会,办学主体多元化,广泛吸收企业、个人力量,形成合作办学模式,完善高职教育的经营机制。

最后,高职院校办学历史短暂、内涵积淀不足、大学精神与校园文化欠缺,是影响高职院校发展的内在动力问题。

高职院校发展认识上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高职教育处于起步阶段,广东也是刚刚开始探索高职教育发展的问题。广东高职院校的发展面临诸多问题,从宏观层面看,高职院校规模扩张与办学条件的矛盾比较直观,从政策上进行全面考虑与整体协调有一定的难度,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与市场经济体制和市场经营机制之间的关系也不易把握;从教育产业的角度看,有些敏感问题要把握好分寸也不容易。具体说来,解决广东高职院校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必须澄清以下几个认识问题。

第一,虽然在理念上我们已经认可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独立类型,但是,社会上却将高职教育看作是高等教育的补充部分,是低层次的教育。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政府没有真正把高职教育纳入主流高等教育的行列中来,在政策保障上,高职院校难以从政府那里获得与普通高校同等的支持。国家对高职毕业生不包分配,不发教育部印制的毕业证内芯,不发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派遣报到证,教育事业费以学生缴费为主,省级财政补贴为辅(实质就是按教育成本实行高收费),此即“三不一高”。这种政策将高职定位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处境中。由于国家投入少,学校不得不收取较高的学费,因而出现了高职教育高收费的现象。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学费普遍高出普通专科生、本科生1.5倍到2倍。这使得高职院校步履维艰的发展与社会认同度偏低之间形成了一种恶性互动。

第二,尽管我们对于高职院校应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已经达成共识,但是,在具体落实上,由于缺乏政府的政策支持,切实可行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提出与实验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产学研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第四次全国职教会议也提出了“政府统筹、面向社会、地方为主、依靠企业”的指导思想。2002年8月,《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术素质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列入成本开支。”“对不按规定实施职工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可以收取其应当承担的职业教育经费,用于本地区的职业教育。”然而,这些措施的落实情况实在无法令人满意,即使这些措施能够得到贯彻执行的话,与其他高职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在政策层面上的支持也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政府在政策上对产学合作给予全面支持,切实推进招生、学制、教学、就业等方面的产学合作,才能够真正打开高职教育的新局面。

第三,由于尚未建立起完善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和教学方式上只能以学院为主导,而不是以产业界为主导,这与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根本要求不符。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在于不同类型的特质上存在差异,而不是在于不同层次的特质上存在差异。因此,对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认识定位,应该把重心定于“职”,而不是“高”。目前,一些高职院校盲目追求学院升格,认为办学层次越高水平就越高,甚至不切实际地提出“创省内一流办学水平”、“进入全国先进行列”等所谓奋斗目标。这些都是不尊重教育规律的表现,脱离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片面强调学科教学,基本沿用本科模式,忽视高职教育自身内涵的发展与提高,只能将高职教育变成“本科压缩型”。

纵观国外高职教育的发展历程,许多发达国家在十几、二十年前也出现过类似于今天我国高职教育所面临的彷徨与困惑。而今,这些国家的高职教育大多已经发展得相当完善,例如德国的“双元制”、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澳大利亚的“TAFE”、加拿大的“CBE”等。这些办学模式之所以取得了成功,有一点经验是共同的,那就是能够走出大学这座“象牙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现了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广东高职院校发展的战略选择

通过对国内外、省内外高职院校发展状况与经验的比较分析,针对广东省高职院校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我们从政府、社会(特别是企业)、院校三个层面,从思想观念、制度建设、办学模式、教学改革等不同的角度对高职院校的发展问题进行了思考与探索,希望能够提出新的发展思路与切实可行的措施。笔者认为,广东高职院校的发展,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第一,突破从高职院校本身研究问题的局限,从宏观层面把握政府、社会和院校三方在发展高职教育过程中的职责和作用,而其中政府的职责和作用是首要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途径,同时,对于缓解就业压力、推迟就业年龄、扩大就业者的就业范围和能力、维护社会稳定也有着特殊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高等职业教育虽然不属于义务教育的范畴,但属于公益事业,具有义务教育的性质。因此,政府应当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纵观世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此类教育都是以公立为主的。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参考国际上多数国家的做法,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经费不应完全通过市场机制配置,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投入应当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来源的主渠道,国家应当按照义务教育的原则来对待高等职业教育,通过财政预算与各级税收来承担高职教育经费的大部分,绝对不能将高等职业教育当作赚钱的产业,不投入或者少投入。

第二,结合广东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应将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放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进行考量,提出体制改革、机制创新、产学研相结合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适应市场的人才培养模式等具有实践价值的发展思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要求高职院校采取校企合作办学的模式,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2001年1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落实这一目标的关键在政府,一方面,要求政府制定政策,明确政府、高职院校、企业各自在产学合作中的权利、职责与义务,使学校和企业在共同发展高职教育的过程中得到制度上的保障;另一方面,要求政府牵头,邀请校方和企业协商合作,为双方构建良好的信息服务平台,为校企合作打开局面。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关键是要建设好有助于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的综合实训基地。

第三,从专业设置和教学方式等微观方面来看,高职教育必须以“职业化”的技术教育为指导原则,在此基础上设置专业,形成独特的高职教育规范体系。

高职教育与普通高校的最大区别在于“职”字,即具有技能性的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技术应用和实践能力强,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必须采取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发展思路,根据不同的社会需求,设置不同的专业,确立不同的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面向市场办学,使毕业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进而提高高职教育的竞争能力。因此,高职院校所设置的专业,必须是职业型专业,即必须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鲜明的职业特色,而不是按学科体系设置专业。高职院校还应该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摆脱学科教育的限制,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重新整合教学内容与课程,采用更加灵活的教学方式,为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廖旗平.关于深化广东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探讨[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

[2]杨柳.从高等职业教育现状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构[J].职业教育研究,2005,(4).

[3]陈宝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中的政策法规建设[J].职业教育研究,2005,(4).

篇7

1 市政工程建设质量存在的问题

1.1 质量责任制落实不到位

未做到责、权、利的统一,不能完全落实,甚至形同虚设,同时质量工作没有计划、缺乏目标,走一步说一步,干到哪儿算哪儿;未形成全员努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局面。

1.2 监督不严

少数监理单位对关键部位和关键工序没有做到旁站监理或是旁站监理把关不严,不能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使少数市政工程出现质量和安全缺陷。

1.3 同步建设施工质量差

位于人行道或慢车道上的同步设施,各类管线检查井标高与路面标高不同程度存在差异,致使路面平整度差。尤其是部分管线基础未按行业标准和道路设计标准进行回填和处理,使地基基础留下质量和安全隐患,造成路面沉陷。

1.4 隐蔽工程和附属工程质量不高

软土地基和回填土处理不到位,致使地面出现纵向裂缝和破损;混凝土路面施工养护不到位,路面成型后出现起砂和脱皮,甚至钻芯取样试件出现蜂窝现象。同时,由于对市政工程的附属工程不够重视,人行道基础处理不到位,致使人行道道砖铺砌块出现松动塌陷。盲道下坡道与路衔接高差较大,不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

2 实施全面质量管理

2.1 基础工作

搞好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开始,这些基础工作需要在公司管理层的大力倡导下,踏踏实实做好,才能保证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

2.1.1 质量教育工作

对于市政工程公司的员工质量教育工作,可以从两个方面抓起:①增强质量意识的教育和全面质量管理基本知识的教育。②专业技术教育和培训。这种教育和培训要结合员工的专业工作特点,进行专业的技术教育和操作技能训练,以提高员工的基本功和技术业务工作水平,以适应新设备、新技术等技术进步的客观要求。

2.1.2 标准化工作

做好企业的标准化工作,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有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②全员参与;③充分运用现代管理技术。

2.1.3 质量责任制

建立质量责任制,要结合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按照不同的层次、对象、业务来制定各部门和各级各类人员的质量责任制,从而使全公司形成一个职责明确、覆盖全面、纵横有序、层次分明的质量责任制网络。建立质量责任制,一定要从本公司的实际出发,任务和责任应尽量做到客观合理以及具体化和数量化,以利于执行和考核;应有配套的质量奖惩措施,实行“质量否决制”,且一定要落实到位。

2.2 实施工程过程管理

2.2.1 设计过程

设计过程的质量管理是全面质量管理的首要环节。在这一阶段,一定要做到耐心细致,把施工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考虑周全,对设计图中不便于施工的地方尽早提出修改意见,制定出详尽合理的施工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便于下一阶段施工过程的进行。另外,一定要杜绝违反工作程序,边设计、边施工,漫无目标的做法。

2.2.2 施工过程

施工过程是工程质量形成的基础,也是质量管理的基本环节。施工过程管理的基本任务是保证工程的质量,建立一个能够稳定地生产合格工程和优质工程的管理系统。这一阶段要做好以下工作:组织好质量检验工作,包括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检验、施工工序的质量评定和最终质量评定工作;科学组织、严格管理、文明施工;组织好每一道工序的质量控制,建立管理点。

3 市政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

市政工程质量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可以依据“TOE”中人、机、料、法、环五大要素管理的理论和对施工全过程进行一般性地分析,明确项目质量和安全控制体系的内容。

3.1 劳动主体的控制

在项目质量和安全控制中,人、机、料、法、环这五大要素中,人是决定因素。人员素质高低对工程质量影响的表现形式就是工作质量,因此对工作质量必须进行严格管理。要通过岗位教育和技术交底树立全员的质量和安全意识,形成人人关心质量,个人重视质量的风气。坚持对分包商的资质考核和施工人员的资格考核,坚持工种按规定持证上岗制度,坚持激励机制和奖惩机制,以达到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的目的。

3.2 劳动对象的控制

保证原材物料按质、按量供应和使用是项目质量和安全控制的重要内容。对原材物料的质量和安全控制应采用“三把关、四检验”的制度。即材料供应人员把关,技术质量和安全检验人员把关,操作使用人员把关;检验规格、检验品种、检验质量、检验数量。

3.3 施工机械设备的控制

施工机械设备一般不直接用于工程实体,因此对工程质量和安全不产生直接影响,但不能忽视它的间接影响。所以在工程方案的确定中,选用先进的、可靠的、适用的、符合技术要求的设备,对保证和提高工程质量和安全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对带有计量的设备,要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使其达到额定的性能,以满足工程质量和安全的要求。

3.4 施工工序的质量和安全控制

质量和安全控制最基本的内容是工序质量和安全的控制,工序质量和安全控制的目的就是要发现偏差和分析影响工序质量和安全的制约因素,并消除制约因素,使工序质量和安全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确保每道工序的质量和安全。工序质量和安全具有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不稳定性是因人工操作所致,而不确定性是指市政工程施工不像工业产品的工序那样可以事先确定。市政工程施工工程量大,共同操作的人员多及交叉施工的存在,使市政施工的工序具有连续的相互搭接的特征,控制好工序质量和安全,就要做到对每道工序每个工作全部实施监督操作、检验把关、预防和检测检验相结合的管理控制方法。

4推行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是管理人员通过与下层共同努力,把重点放在实现组织目标之上的一种管理程序。目标管理综合了以工作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技能及管理制度。在市政工程公司推行目标管理,可以采用以下做法:

4.1 制定质量目标

按照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公司今后每年都要制定质量目标,公司质量目标以后,各部门、单位都要及时进行分解,制定出各自的分目标,每个分目标都要服从于公司的总目标。在制定质量目标的过程中要注意三点:一是目标必须是需要努力才能达到的,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二是目标要尽量做到明确、具体、数量化、可测量,便于组织实施和检查考核;三是下一级目标项目必须对上一级目标项目构成全面支撑,并根据实际情况充实相应的措施。

4.2 把目标管理与绩效考核结合起来

确定了质量目标,就要采取措施对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考核,否则目标就失去了意义。推行目标管理就是要将员工个人目标与企业组织目标结合起来,把小目标和大目标结合起来,以达到激励、培养员工的目的,最终实现组织目标。通过定期对员工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衡量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质量责任的履行情况,以便采取适当的激励措施。

篇8

关键词: 多元智能理论 综合实践课程 教学设计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涵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涵义

“综合实践课程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以学生自主选择为直接体验的,以研究探索的学习为课程基本方式,以贴近学生现实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的主题为课程基本内容,以学生个性养成为课程基本任务的非学科性课程”。[1]

“综合活动是一种以综合性学习为主要内容,以学生主体的活动及体验学习为主要形式,以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的统一协调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及教学组织模式”。[2]

以上是学者、专家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界定。我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由国家规定的一门必需课程,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学习方式为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实践、探索,以及和学生、教师、社区的互动合作,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目的的,全面发展的一门新型课程。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四部分。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及性质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因地方、学校的差异和学生个性差异而不同。《综合实践指导纲要》中国家规定的四大领域,即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与社会服务、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领域。这四大方面是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的,不是相互并列的关系。在这里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法贯穿于各种活动中。在内容这方面,注重的是四大领域的有机整合及与各大领域与学科之间的有效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具有自己的独特功能和价值,特性如下。

1.整体性

所谓整体性,就是该课程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立足于人的个性整体性,使之每个学生都健康全面发展。课程的内容不拘泥于某一学科,某一领域,而是各种知识得到整合。课程的内容是依据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条线索实施的,体现了个人、社会、自我的内在整合。

2.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活动课的延伸和升华,都是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在参与实践、亲身经历的过程中元认识得到提高,获得真实的体验,增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开放性

这里所说的开放性,是指综合实践活动目标具有开放性,内容和活动过程及结果具有开放性。目标的开放性是指面向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尊重每个学生的需求。内容的开放性是指注重四个领域的融合,以及内容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随着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由于评价标准多元化,促使活动过程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

4.生成性

综合实践活动不同于一般的学科课程,课程实施之前的整体规划和周密设计是不能缺少的。但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目标不断完成和生成,新的主题不断生成,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不断增强,这是生成性的表现。

二、关于多元智能理论

(一)多元智能理论简介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所发展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首先提出的。他认为,每个人至少有七项智能,即言语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等。

(二)多元智能理论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的工具

工具是工作的一种手段,教育工作中同样存在工具,如黑板和计算机、粉笔等。这些存在的三维的东西是工具,多元智能作为一种观念性思想性的工具被利用,可用于课程的设计和开发,也就是说多元智能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1.目标一致

多元智能理论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多元智能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是具有不同智能的个体,如果想使每个学生都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智能,就必须在课程中并通过课程整合各种能够系统发展学生各种智能的实践活动,即综合实践活动课。

2.注重学生的差异性

在教育实践中,应根据学生的智能差异施教,施教的内容应该适合每个学生的差异性,并充分发展其智能。综合实践活动课应不拘于某一学科,各学科的知识在课程中得到整合的特点适应了学生的差异性,并可以发展学生的多种智能,互相配合,解决问题。

三、多元智能理论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案例

以上是对综合实践活动课和多元智能理论,以及他们之间关系的论述。把多元智能理论作为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一种观念,运用该理论设计课程发展学生的多种智能。下面是一个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研究性学习的案例。

健康饮食的报告

确定主题

健康的饮食对我们的学习、生活都非常重要,运用自己已有知识为自己制定一个健康、平衡的饮食表。不仅仅局限于了解食物的营养成分,以及它们对身体的作用,还要让学生认真、严肃地评价自己的饮食习惯,并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收集资料,活动准备

1.让学生做一个计划,与当地的有关健康师联系,争得他们对这次活动的支持和协助,请一位健康师和烹饪师给同学们做一次报告。

2.从以往的活动中,分析学生的智能组合,并根据此进行分组,收集以下资料,可以通过上网、去图书馆、请教专家等多种方式。

(1)了解主要的食物种类,每种食物种类都包含哪些食物,食物的最佳摄取量,以及如何计算摄取量。

(2)了解人为什么每天都需要吃一定的食物。

(3)了解不健康饮食带来的危害。

3.在烹饪师的指导下,学习在烹制事物时如何保持其营养价值。

4.同学在指定的地方进行烹饪。

活动预演

学生讨论烹饪活动进行的步骤、方法,以及在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

实施

学生按预定计划,分析目前的饮食习惯,制定健康的食谱。教师穿梭于各小组之间,可请学生家长配合对活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予协助。

评价

每个小组把健康食谱和烹饪的食物对全班汇报,然后大家讨论在活动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和收获。然后确定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每个人对制定的健康食谱进行分析,并以小组的形式准备一个关于健康饮食的汇报,可以是演讲、报告,也可以是一张图,或是唱歌、表演等,由学生自己选择。也可以做一次健康饮食宣传活动,呼吁市民树立健康饮食的观念。这个宣传活动也可以以相声、演讲等形式进行。学生可以做一份海报,制订一个健康饮食月计划,包括对各个组成部分的解释,以展示对健康饮食各个概念的理解。

活动延伸

学生可以查阅更多的资料或在实践中总结出并提出更健康的饮食。(比如,尝试用健康的方法调味,使用香料,含铅的调味品,以及低热量和低脂肪的调料)

课后思考提示

从此次活动中,我学到了什么?我喜欢这个活动,因为什么?我以前没有注意这些,今后我要怎么做?对于这些问题,要认真思考,加以解答。

参考文献:

[1]文走创新之路(下).北京出版社,1999:850.

篇9

【关键词】中职学校 分层培养 模式 灰领人才中职学校作为国家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其自身专业特色为基础,并在培养模式上获得学生家长、企业和社会的认可。从近期来看,能快速适应企业需要,可以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一出校门既可上岗或经过短期的岗位实习、岗位培训就可上岗;从远期来看,能适应企业进一步发展对高级技能人才的需要;从学校的教育教学来看,是保证学生继续学习的需要。“分层培养” 模式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紧紧围绕技能培养,体现职业教育属性,系统考虑中职学校的学生培养目标已刻不容缓!

一、“分层培养模式”目标的确定

社会的岗位是分层的,它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大多数将直接走上社会,服务社会。随着职业教育的质量和规模的提高和发展,“普通技工荒”将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而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高技能人才的缺乏将显得更加严峻。考虑到中职学生的基础、态度、特长等差异,结合社会人才需求,我们提出中职学校应实施“分层培养”目标,为社会输送部分的高技能人才、大量的中初级技能人才和部分的普工,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灰领、蓝领和合格公民,其具体特征确定如下(见图1):

1、合格公民:该类学生在道德修养上有较好的公民道德品质和职业道德素养,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言行规范、遵纪守法。在知识、技术方面,有一定的通用能力,经过培训后可在技术要求不高的专业岗位上就业。

2、蓝领层:该类学生是中职学校培养中比例最大的群体,他们是在合格公民的基础上,有一定的独立专业能力,但对较难任务或新技术难以独立完成,需经指导或培训才能完成。

3、灰领层:该类学生是中职学校的金牌学生,他们相对蓝领,还能自学知识和技术、独立生产和指导他人,并具有一定的管理、组织和创新的能力。

二、教育教学改革原则

1、以就业为导向。 职业教育首要任务是直接为就业服务的教育,职业教育的发展应该从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要出发,以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人力资源需求分析为依据,坚持培养生产和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既解决企业用工需求,又解决学生生存、发展问题,也为社会稳定做出最大贡献。

2、以教学为中心。 要实现就业导向,就必须以教学为中心。一方面,要满足学生对将来职业定位的要求,传授相应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另一方面,在教育教学过程设计中,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和参与度,发挥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以能力为本位。 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能力是学生发展的关键,知识和技术是无限的,只有掌握学习方法等综合能力才能使学生不断自我发展,真正做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教学过程耗时大、效率低,但对学生的发展起关键性作用,是学生就业后良好待遇和地位的保障。

4、以实用、够用为原则。 强调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注重感知性、过程性,耗时大;同时由于学科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对将要走上生产一线的职业教育学生来说,既不可能也不必要。所以必须适当降低文化基础等通用课程的比重和减少专业理论课程的内容,强调知识和技术的实用、够用。事实上,学生的成长就像树的成长对根的影响,树的生存必须依靠树根,并且随着树的成长,其根基也会逐渐变深、变大,所以学生现在所需要的是给他们存活、生长所需要的小根,这就是实用、够用的知识和技术。

三、实施“分层培养”模式构思

1、合格公民培养:科技的发展必定带来基层岗位技术要求的降低和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一些生产一线的员工甚至也只需从事简单的劳动,如开开按钮、敲敲键盘等;而第三产业的发展则更注重员工的敬业态度和服务质量,合格素养的公民教育满足了社会的和谐发展的需要。合格公民教育针对的是全体学生,其关键是公民教育,在做法上关键抓两点:

(1)以养成教育为行为规范教育。行为规范是学生学会做人的基本要求,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必备行为素养,也是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通过细致、到位、严格的学生管理教育体系,对学生实施养成教育,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良好习惯。

(2)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为主体的公民素养教育。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中包含有一定的道德品质教育,但其水平相对较低,我们还应在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方面予以强化,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走向社会必备的思想素养。我们可通过打造技能校园文化等具体、多元的有效途径,强化学生就业意识、服务意识、诚信意识、法律意识和竞争意识,对学生进行公民思想道德素养教育。

2、蓝领培养:蓝领培养是中职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满足企业对技能人才的最大需求,它在中职学校中同样占有相当的比例。蓝领的培养是在合格公民培养的基础上,以课堂和实训车间为主阵地,适当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素质,强化实训、实践,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技能水平。

3、灰领培养:灰领培养是解决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紧缺的瓶颈,是打造和发展学校特色的关键。通过实施强调能力培养的行动导向教学法,强调团队学习的项目教学法,开展“学分银行制”和“技师工作室”的教学模式,举办学生专业兴趣小组,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等,使更多的学生有更好的学习、锻炼的平台,使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水平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独立工作、自我学习、合作协调和组织管理等综合能力。

四、“分层培养”模式实施的主要依托

1、推行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是前提。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还缺乏较好的行动体系课程,从教学方法上先行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比较可行。这首先可改变教师教学观念,也为行动导向课程开发等后续教学改革奠定基础。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是比较适合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其特点在于以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注重学生的参与性,体现学习的过程性,从而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2、开发行动导向课程是关键。传统的职业教育课程以学科体系为中心,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我们应解构学科体系课程,重构同样具有完整性和系统性的行动体系课程,突出职业教育的技术应用特性。

首先应对现代技能人才结构进行剖析。根据陈宇教授对“人的能力”的分析,我们认为,现代企业需求的人才需具备的技能结构分为三层:专业技能、通用技能和方法(核心、关键)能力(见图2)。其中,专业技能是表现在每一个具体的职业、工种和岗位上显性的、具体的技能,主要由主专业技能和关联专业技能构成;通用技能是表现在每一个行业,或者一组存在共性的相近工作领域的技能,它主要是由文化知识和行业通用技能构成;方法能力也称核心能力,或称关键能力,它是一个人在职业生涯发展中,甚至日常生活中必备的起决定作用的能力,包含与人交流、数学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革新创新等能力。

结合现代技能结构的剖析结果,依据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借鉴德国学习领域课程模式,继承国内传统课程模式之所长,我们建构了以就业为导向,以学习领域理念为理论依据,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专业和通用职业知识、技术为教学内容,以行动导向教学法为载体,以培养学生通用技能、专业技能和核心能力为目标的行动导向课程(见图3)。

其中,Y轴为包含职业应具备的知识、技术的学科内容,我们以知识点为单位将其整合为“资源库”;X轴则表示将本专业职业活动过程分为若干“学习领域”,各学习领域的内容从Y轴中选取(如图中阴影部分所示,其中重复选取的内容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原有基础上的、不同角度上的提升。);随着X、Y两维内容在第四维――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推进下,Z轴的职业水平――技术、能力得到不断提高,其中学习领域和学科内容的知识、技术促进职业水平的技术提升,而行动导向教学法则促进职业水平的能力提升。

3、打造“三类”教师是保证。通用型教师:该类教师的执教任务是通用类的文化基础课和职业公共课,他们承担着为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和通用能力的任务,也是学生今后继续学习的基础;双师型教师:该类教师的执教任务是为学生传授专业理论知识,使学生理解技能操作的“所以然”,而这也是学生今后在本专业上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能型教师:该类教师承担着为学生传授专业实际操作技能和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熏陶的任务,保证学生在就业后的最短时间内适应岗位要求。

4、硬件设施和技能校园文化建设是必要依托。“以明天的需求来培养今天的学员。”硬件设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在硬件配置上首先要注意先进性,最好能配备与企业一致或比企业更先进的设备,使学生到企业后既能直接上岗。其次,我们在硬件配置上还要注意设施配置的合理性,如在布置场地上,我们要尽量按一体化教学需要来布置,使学生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水平相得应彰。如果硬件设施一时无法达到要求,我们应注意设备的使用效率,以最高的使用效率来弥补不足,或者通过模拟设备或软件来成。

技能校园文化建设则重在文化氛围上的软建设,旨在使学生生长在强调技能的校园,树立以技就业、以技发展,服务社会、实现自我的观念,重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为今后职业更好地发展指明方向。

五、“分层培养”战略的实施效果

从课程改革等教育教学改革来看,行动导向教学法理念已深入到每位教师的教学理念之中,通过合作研究,形成了有本校特色的“项目教学法”、“校企合作”、“头脑风暴法”等多种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成功建构了以项目、任务驱动式教学为主体,以分层课程和多元整合型课程为核心的全新的职业教育学习领域课程模式;技能校园文化初步形成等等。通过综合因素的共同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极大地激发,课堂氛围变得积极、活跃、和谐,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个性能力和方法能力等不断地得到了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稳步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得到快速成长。

从学校发展来看,我校近几年来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强到精的跨越式发展进程,正是“分层培养”战略实施的全过程。这过程中,我们也面临过普高扩招、中职学校追求升学率等因素的压力,但我们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实施“分层培养”模式,培养实际操作技能和综合能力,最终获得社会认可。

六、结束语

中职学校实施“分层培养”模式是自身更大发展的需要,在实施这一模式时,要努力扩大灰领层次的培养,减少“普工”毕业生比例,更好地体现中职学校的社会价值。当然,“没有最好的,只有更好”,即使不同的专业学校,也存在各种差异;但分层培养的目标应该一致,只是条件不同,在各层次培养数量的比重上和培养的重点目标上有所不同。如教学质量、办学条件等较差的学校应定位为以培养合格公民(普工)为主要目标,对学生实行严格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兼顾部分蓝领培养,为社会稳定、为文明社会作贡献;教学质量、办学条件等一般的学校则应重点关注蓝领教育,兼顾文明人培养和少量灰领培养,为社会输送技能人才。只有各类中职学校准确把握培养目标,各就各位、突出特色,造就各类技能型人才,把“需要工作的人”培养成“工作需要的人”,职业教育必将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戴家祥.职业教育特色初探.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

[2]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教职成[2006]4号.

[3]姜大源.学科体系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的重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

篇10

关键词:中职德育教育;养成教育;成才教育;创业教育

中职德育教育历来是职业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要分为一定步骤的。笔者结合多年的德育课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实际,认为中职德育教育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养成教育、成才教育和创业教育。

1 养成教育――德育教育的最低层面

进入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一方面面临中考失利的打击;另一方面由于正是青春期,生理及心理都还没有成熟,且逆反心理严重,如果不进行及时有效的德育教育,对学生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因此,对于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首先要进行的就是“行为养成教育”。所谓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是指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和手段,以一定的道德规范为主要内容,以儿童和青少年作为主要的对象,其目的是使其养成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等。

养成教育对年轻一代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及确立自主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 养成教育有助于中职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品德和习惯的形成是个体在社会性的活动和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符合社会行为规范的思想行为体系的过程。个人的品德形成有两个方面:一是自发的社会影响,二是自觉的教育影响。学校、家庭和社会及个体自身的努力都是人的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心理学告诉我们:品德的形成受知、情、意、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青少年只有有了正确的品德认识,才能上升到高尚的品德情感,再形成品德意志,最后转化为自己的外在行为。一个道德修养好的人必须经过长期的道德实践,而养成教育正是有助于强化这种实践。

1.2 养成教育为中职生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道德人格的形成是个体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过程,是与社会规范形成的思想和行为的系统过程。个人特征的形成在许多方面得以实现,是自发的社会影响,也是一种自觉的教育。学校、家庭、社会和个人自身的努力是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心理学告诉我们:道德品质的形成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知识、感觉、意识等,只有正确认识道德人格,才能提高青年人的道德情操,促进道德意识的形成,最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想要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必须经过长期的道德教育,从而加强道德教育实践。

简单来讲,养成教育在于习惯的培养。如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思维习惯等。可以说养成教育是德育教育的最低层面,是一个学生所必须接受的德育教育。

2 成才教育――德育教育的基本层面

认为人的最大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即个人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个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不意味着就能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因此德育教育的第二步就是“成才教育”。

职业教育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需要拥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专业型人才。职业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能更好的选择就业,并在自己的工作中充分展示所学技能,使自己得到进步和提高。因此,在中职教育工作中应更重视学生人生观、成才关的培养。但是,在以往教育过程中我们忽视了这方面的培养。通常在学生就业前夕,才将相关内容灌输给学生。这些内容还未来得及消化,就已经进入实习单位实习了。带着这种较为“幼稚”的就业成才观走上工作岗位,必将对学生的工作产生影响,一旦在工作中遇到挫折,又不能做好心理调适,便会感到困惑,并在短期内增加学生的再就业率。

成才教育对于中职学生的职业生涯乃至以后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其基本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培养专业兴趣,提高专业素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积累社会和工作经验,帮助学生实现自己的人力资本、兴趣和专业的匹配,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历来强调德才兼备,既重视德,又强调才。故,作为德育教育的基本层面,在中职德育教育中,必须贯穿成才教育。中职生的成才教育重点要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

2.1 注重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的学生年龄都还比较小,属于未成年人,心理生理都还不成熟;并且由于中考的失利,自信心受到打击;再就是世人普遍对职业教育还存在一定的偏见,一大部分家长都认为中职学校主要是让学生过渡一下,因为初中毕业走上社会年龄太小。因此成才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认为自己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2.2 注重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

中职学生毕业后的第一岗位就是生产第一线,从事操作工作。这些对于过惯了养尊处优生活的孩子来说,的确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于是,经常会听到毕业学生在抱怨,工作太辛苦,工资又低。总是想着辞职,从来没有想过如何在艰苦岗位磨练。因此,要注重加强培养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努力工作,通过实践,增强他们吃苦耐劳的意识。

2.3 注重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人际交往能力是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基本能力。在已毕业工作的学生中,人际交往能力强的学生往往可以比较快地得到企业的重用。而一些性格比较内向且人际交往能力差的学生得到的晋升机会远远不如前者。

2.4 辅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规划是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实际情况,制定未来职业发展规划的过程,是个人职业发展的前景。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或者较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都有助于学生的成才。职业生涯规划也是成才教育的必要内容。

3 创业教育――德育教育的追求层面

将个人价值和社会发展联系起来的新的教育理念,即创业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9年4月在汉城举行的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强烈突出着重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必须加强创业教育。社会主义经济形势和结构的调整,使得开展创业教育,成为我国劳动力市场人才供求与竞争的需要,职业学校改型与发展的需要,更成为职校毕业生提升就业能力和获得职业生涯保障的需要。教育司副司长刘凤泰也指出:“对职中生进行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职业学校的重要任务”。时展要创新,社会发展要创业,创新、创业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发展的灵魂。

创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系统中的重要内容,可以说是在德育教育领域的另一个扩展。德育教育本质上是教学生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而创业教育就是把如何做人和做什么样的人具体化,是具体解决人与社会关系的。

帮助学生就业,创业,也就是说,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服务,教育学生学习如何工作,如何经营,引导学生走向社会,选择就业,等等,这从道德教育的角度看是做什么样的人。

职业学校创业教育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分工和职业分类,了解各种职业的一般特征、要求,了解社会的具体情况等,这从德育的角度来说就是了解社会;二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心理,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从德育角度来说就是如何做人;三是帮助学生择业、创业,即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服务,教育学生学会如何工作,如何经营,引导学生走向社会,选择就业岗位等,这从德育角度看就是做什么样的人。

创业教育扩大了德育空间,丰富了德育内容。学生对德育不重视,究其原因,是德育工作还存在着灌输式和防范式的倾向,对学生负面行为指责较多,容易使学生产生腻烦心理。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贴近学生生活,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因此,创业教育是德育工作从学生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将自身的发展与社会的需求紧密相连。同时,教师还要给学生系统介绍专业的社会特点、向学生教授相关心理知识、对学生进行职业心理测试,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挖掘潜能,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改变道德教育中存在的被动接受教育为发展自我主动积极的参与。

因此,中职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以下创业教育内容,强化德育教育的功能。第一,通过创业教育,建立学生的危机意识,让学生清楚地认识,要实现国民经济的发展,创业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创业激情;第二,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心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克服创业过程中遇到困难就沮丧,轻易放弃的消极心态。创业过程中伴随着很多的风险和不稳定因素,因此,对学生开展一些挫折教育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综上,中职生的德育教育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提出了新的要求,创业教育为职教德育开了一条通途,通过开展创业教育,在面对新时期的就业压力,学生由以前的被动等分配转变为主动找市场,由消极的埋怨就业难转变为有意识地支配自己的人生道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