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利能力分析研究目的范文

时间:2024-02-29 18:06: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盈利能力分析研究目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盈利能力分析研究目的

篇1

【关键词】 盈利能力 均值回归 净资产回报率

经济学理论认为,在一个成熟市场中,一个公司的业绩水平既不会一直低于行业水平,也不会持续的高于行业水平。从长期来看,一个能够产生超额收益的行业往往会吸引大量的资本涌入,使超额收益逐渐消失。当一个行业内无法取得超额收益后,亏损的资本会选择离开,继续进入可以获取高额收益的行业。使得原先的行业内部重新形成平衡,维持一个较为稳定的收益率。然而,中国的上市公司面对的市场环境比较复杂,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指标是否存在同样的均值回归特性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一、文献综述

盈利能力的均值回归特性在其他国家的市场上已经得到验证。Nissim和Penman(2001)的研究表明,美国股市存在盈利能力的均值回归特征,美国公司的盈利能力指标,如权益回报率、净资产回报率通常会向权益资本成本和资本加权成本回归。Soliman(2003)检验了RNOA、PM和ATO的均值回归性,其检验结果与经济理论及以前的研究结果一致,认为RNOA向整体经济范围的均值目标回归,PM和ATO向行业均值回归。在国内的研究中,对中国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是否均值回归上观点不一。朴军(2006)利用深沪两市1995年至2002年A股公司的数据,利用Chan、Karceski、Lakonishok(2003)持续绩优趋同性检验的方法,检验了中国上市公司的业绩变化规律,认为中国存在业绩长期高于平均水平的公司,中国A股公司业绩变化必须考虑中国特有的制度因素影响。荆新、高扬(2005)采用Solisman的研究方法,根据中国证券市场上市公司数据,分别对我国上市公司总体盈利能力的均值回归性和根据杜邦分析获得的盈利能力各组成部分的均值回归性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上市公司总体盈利能力向其所属的行业均值回归。

二、研究设计

1.研究假设。在成熟市场中,由于资本市场的压力,公司的业绩不能长期低于行业的平均水平。此外由于制度的完善,使企业通过资产重组、更换管理层、转变经营方向等方式改善经营业绩的能力得到保证,从长期看,各个公司的业绩是趋同的。然而,中国股市设立之初是为国企改革服务为目的,各种监管措施并没有及时完善,资本市场并不成熟,市场机制有待完善。因此,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是否存在均值回归的特性还存有疑问。本文通过对中国机械设备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均值回归特性的研究,试图探讨中国机械设备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变化规律。

2.样本选取。在国内外的研究中,衡量公司盈利能力的指标通常有每股收益、总资产收益率、权益回报率、投资回报率等等,其中以每股收益较为常见。但在国内的公司盈利能力研究中中,权益回报率是最能体现一家公司综合盈利能力的,采用了权益回报率ROE作为研究对象,ROE的计算是用本年的净利润除以本年的平均净资产。本文所有数据来源为wind数据库,样本的时间跨度为2000~2009年。公司样本包括2000~2009年在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机械设备公司年权益回报率,在需要计算年度变化值时,剔除了不具有连续两年以上的数据,剔除了异常数据,对个别数据的缺失采用插值法。

表1样本描述性统计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将每年的样本按ROE大小进行排序,依次分为第一组到第五组。其中第五组具有当年最高的ROE,第一组具有当年最低的ROE。以样本排序起始年份为第0年,观察每一组在其后5年中的ROE平均变化趋势。(注:2005年只有第0年到第4年的数据。2006年只有第0年到第3年的数据。2007年只有第0年到第2年的数据。2008年只有第0年到第1年的数据。2009年只有第0年的数据。)然后,计算每一组公司当年(第0年)、之后第一年(第1年)、之后第二年(第2年)、之后第三年(第3年)、之后第四年(第4年)、之后第五年(第5年)ROE的平均值和中值。得到得到第0年的各组在其后5年一共六年中ROE的平均变化趋势。

图一表明了本文样本公司的ROE平均变化趋势。由图一可以看出:第一,从纵向看,我国上市的机械设备制造公司存在强烈的均值回归倾向。其中第五组和第四组公司在第0年的时候平均ROE相差一倍左右,第五组在第0年的平均ROE为31.71%,第四组在第0年平均ROE为15.82%,但是经过5年后,它们的平均ROE分别为7.37%和6.84%,差距变得很小。第二组和第三组也表现出相似的特性。总体来看,各组的平均ROE水平表现出集中的趋势。第二,从横向看,我国上市机械设备制造公司的盈利能力存在强者恒强的特点。业绩高于平均水平的公司,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盈利能力呈现向行业的平均利润集中的趋势,在行业内依然处于优势地位,(如图一第五组)虽然从第0年的31.71%下滑到第5年的7.37%但依然;业绩低于平均水平的公司,随着时间的推移,盈利能力呈现向行业的平均利润集中的趋势,但在行业内依然处于劣势地位。

四、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对2000年到2009年中国机械设备制造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ROE的平均变化趋势的实证分析,对于基本面分析研究中的均值回归假说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表明:一方面中国机械设备制造上市公司存在均值回归的特性,盈利能力特别高的公司盈利能力在以后的几年中持续下滑,而盈利能力特别低的公司在以后的几年中有上升的趋势;另一方面盈利能力特别高的公司有维持行业内优势地位的特点。因此,中国的证券投资组合管理的实务操作中,要充分考虑以上特点,以选择合适的投资标的和投资对象。

参考文献

[1]Nissim D,S H Penman. Ratio analysis and equity valuation: From research to practice[J]. 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2001

篇2

1.1财务报表分析即是财务分析,财务报表分析等同于财务分析财务报表分析即财务分析,是通过寻找、收集和整理公司和企业财务报表中的有关数据并进行分析、对比和研究,结合其他相关信息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进行综合比较和评价,发现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预测企业未来发展趋势,从而为财务信息使用者提供管理决策和控制依据的一项管理工作。

1.2财务报表分析只是财务分析的主体,财务报表分析不等同于财务分析财务报表分析的范围比财务分析窄,财务分析中的财务数据来源是财务报表信息、管理会计信息、市场信息及其他相关财务会计信息,可见,财务分析不仅包括对财务报表上的数据比较研究,还包括对管理会计信息、市场信息和其他相关财务会计信息的数据比较研究。财务报表分析是财务分析的主体组成部分,但是财务报表分析不同于财务分析。从时间上来看,财务分析是随着经济制度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发展而逐步广泛应用的,而财务报表分析则更多地是随着资本市场和证券市场的发展而广泛应用的,财务分析广泛应用的时间早于财务报表分析。从空间上看,财务报表分析的数据来源主要为财务报表反映的财务数据,而财务分析的数据来源除了财务报表信息之外,还有管理会计信息、市场信息和其他相关财务会计信息,财务分析的范围广于财务报表分析。通常来讲,我们把数据主要来源于财务报表信息的财务分析称为狭义的财务报表分析,而把数据来源于财务报表信息、管理会计信息、市场信息和其他相关财务会计信息的财务分析称为广义的财务报表分析。本文采用狭义的财务报表分析。

2财务报表分析的作用

在论述财务报表分析的作用之前要正确理解三个概念,分别是财务报表分析客体、财务报表分析主体和财务报表分析服务主体。财务报表分析客体即是需要分析的数据、信息和内容,是财务报表分析的客观对象;财务报表分析主体即是利用财务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和研究,得出财务报表分析成果的主观能动者;财务报表分析服务主体即是财务报表分析所得成果的需求方,也是分析成果的使用者。由于不同的财务报表分析服务对象与上市公司的相关利益关系存在不同,所以关心的问题和需要的信息也有所差别,导致不同的财务报表分析主体进行分析的侧重点不一样,因此,所用到的财务报表分析客体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财务报表分析客体的选取范围、财务报表分析主体的分析目的和财务报表分析服务对象所关心的问题共同决定了财务报表分析的目的,并且财务报表分析的作用受到财务报表分析客体、财务报表分析主体和财务报表分析服务对象的影响和制约。财务报表分析从分析客体来看,其内容是来自财务报表的数据、信息和指标,主要包括以盈利能力数据指标、偿债能力数据指标、营运能力数据指标以及发展能力数据指标为主的财务会计数据指标;财务报表分析从分析主体来看,有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以及包括国家管理机关、与上市公司经营有关的公司企业和客户等在内的财务报表其他利益相关者;财务报表分析的服务主体和分析主体大致一样,有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以及包括国家管理机关、与上市公司经营有关的公司企业和客户等在内的财务报表其他利益相关者。对上市公司进行财务报表分析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财务报表分析对于上市公司投资者的作用上市公司的投资者包括公司大股东、战略投资者、中小股民和其他投资者。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是投资者投入的资本能够保值增值的根本,所以财务报表分析对于投资者最主要的作用是反映公司的盈利能力。同时,为了避免资本的贬值,投资者还应分析公司的所有者权益结构和营运能力。通过财务报表分析,上市公司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合理的所有者权益结构和良好的营运能力,投资者才会保持甚至追加投资使自己的资本保值增值,否则投资者会撤出投资以避免其资本贬值。对大股东、战略投资者、中小股民和其他投资者而言,财务报表分析的另一个主要作用是对上市公司经营者的经营业绩进行评价,通过行使股东权利制约影响公司经营者的决策,从而改善和解决公司经营中存在的不足和出现的问题使公司能够更好地运营,从而使投资者投入的资本能够更好地保值增值。

2.2财务报表分析对于上市公司债权人的作用上市公司债权人包括对其贷款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以及购买上市公司债券的单位和个人等。债权人将资金借贷给上市公司的目的是为了取得资金所带来的利息收益,为了保证本金和收益安全,债权人要分析研究上市公司违约的可能性、现金流断裂的可能性和清算破产的可能性。债权人对资金的要求是及时收回本金的同时取得一定的利息收益,并且承担和收益的大致相当的风险。所以财务报表分析对于债权人的作用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判断能否及时收回本金;二是判断能否取得应有的利息收益;三是判断承担的风险是否与利息收益相匹配。而这三方面的判断要通过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偿债能力数据指标、盈利能力数据指标和现金流数据指标等方面进行分析才可以得出结论。

2.3财务报表分析对于上市公司经营者的作用上市公司经营者主要是指包括董事长、总经理和其他高管在内的管理人员。财务报表分析对经营者的作用呈现出系统性、综合性和多方面性,这与财务报表分析对投资人和债权人的作用有所差异。首先,公司盈利能力是经营者非常关心的,这是经营者所承担的角色所决定的,公司盈利是经营者进行公司运营的根本目标。并且,在对公司盈利能力分析中经营者关心的不仅包括盈利的成果,更多关心的是公司盈利的过程和原因。经营者通过对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以及发展能力的分析,可以客观认识公司运营中存在的不足和出现的问题,通过正确的决策在保证盈利的同时使公司盈利能力持续增长。

2.4财务报表分析对于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作用财务报表其他利益相关者是指包括国家管理机关、与上市公司经营有关的公司企业和客户等在内的其他财务会计信息使用者。国家管理机关主要是指财政、税务、工商、审计、证监会、银监会和保监会等行政部门。财务报表分析对于国家管理机关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通过行政管理手段维护市场经济、资本市场和证券市场的正常秩序;二是通过检查手段保障国家经济政策法规在公司企业合理合法地执行;三是通过监督手段保证公司企业以财务会计信息为主的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公司企业的财务报表分析所反映的数据为国家宏观经济决策的执行、各项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市场经济秩序的调整提供真实、准确、及时的信息。与上市公司经营有关的公司企业和客户等财务报表其他利益相关者对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的关心及进行的财务报表分析工作是出于对自身利益的保护。财务报表其他利益相关者通过对公司偿债能力、支付能力和交易状况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公司的财务、信用和经营等公司现状,从而为与上市公司合作进行正确的决策。

3财务报表分析的意义

篇3

关键词:油气田开发项目;经济效益后评价;构建

近年来国际油价持续走低,并将可能长期低位徘徊,投资者们对油气田开发项目的投资效益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如何使油气田开发建设项目的开展实现最大效益,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而项目经济效益后评价工作恰恰是既可以总结项目经验,同时在提供参考借鉴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对油气田开发项目经济效益的后评r体系进行了研究,以期可以为一些油田企业开展后评价提供参考依据,促进我国油田企业的健康成长。

一、油气田开发项目后评价的特点

第一,评价体系更加复杂。通过对油气田开发项目分析之后,我们可以知道油气田开发项目指的是一个集钻井、油藏、地面工程、采油采气为一体的系统性的评价活动。油田企业在进行开发项目经济效益后评价的过程中,不仅要一一分析各个单项工程,还要掌握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所以,油气田开发项目经济效益后评价体系的开展必须要收集更多的资料,数据的处理也更加复杂;第二,经济效益优先。整个项目后评价体系包括项目的整个实施过程的评价以及项目实施效果的评价,主要有项目的可持续性、经济效益、环境影响以及社会影响这几个方面。然而由于油气田开发项目具有耗时长、投资大、结果多变的特点,投资者最为看重的还是项目的盈利能力,所以在油气田开发项目后评价中,优先考虑的一项评价工作便是对盈利能力的评价。但是随着我国在这方面法律制度的不断健全,石油企业项目后评价中越来越关注项目对社会的影响以及生态环境的影响。

二、油气田开发建设项目后评价的必要性

首先,后评价工作能对项目进行总结和指导。油气田开发建设项目工序繁多复杂,具有很强的层次关联性。对开发建设项目决策、建设以及运营过程中后评价工作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结合早期在生产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对项目不断进行调整和改进,有效提高整体效益,对以后的油气生产同样也会起到一定的指导性。其次,后评价工作对新项目的启示和参考。对开发建设项目进行后评价,能为以后开展类似项目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由于类似项目涉及的地质概况、环境交通、钻采技术方案等具有一定的类似性,在投资者对新项目进行开发投资时,可以从相应的后评价资料中寻求参考,以更好的规避风险。

三、油气田开发建设项目经济效益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原则

1、系统性。系统性原则指的是项目后评价体系内个指标见的层次性、关联性、整体性、适用性以及动态性等。由于油气田开发项目经济效益涉及到了众多的部门,评级所需的时间一般都较长,而且各项指标之间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同时为了确保后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在整个评价体系过程中坚持系统性的原则。

2、科学性。油气田开发建设项目经济效益后评价成功的科学可信性不仅取决于评价资料是否可靠、评价方法是否得当,还与项目评价体系构建的科学性密不可分。评价体系应建立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之上,各指标的概念和内涵,使整个评价体系能够客观的对项目经济状况进行衡量。

3、反馈性。开发项目后评价的最终目的是进行经验的总结以及信息的反馈。因而在建设后评价体系时,也应本着有效反馈的原则,对各项指标在反馈过程中的可理解性、可接受性进行考虑,从而保证油气田开发项目经济效益后评价具有较为明显的反馈指导作用。

4、可操作性。由于油气田开发建设项目复杂,在构建经济效益后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充分考虑各项资料获取、方法采用的可行性。应尽量利用项目所在单位和上级主管部门能直接提供的数据资料来建立相应的后评价指标体系。

(二)构建的指标体系

1、投资结构变化情况评价。油气田开发项目的总投资是由采油工程投资、地面工程投资以及钻井工程投资等部分组成的,所以在进行总投资变动情况的分析时,应根据投资内容具体开展,同时还应结合工程项目投资的变动情况,合理总结投资的开发成本变动情况,要根据调研资料对资金的来源、到位情况以及使用情况进行科学分析。

2、项目的财务盈利能力分析。油气田开发建设项目的财务盈利能力分析是经济效益后评价的核心和重点。石油石化项目的特殊性,石油企业应对油气田开发建设项目的财务盈利能力指标进行详细分析,在传统的指标如财务内部收益率、税后投资回收期、财务净现值等指标的基础上,对原油价格的计提、原油商品率、石油特别收益金进行详细的说明。

3、项目经营风险分析。由于油气田开发项目的持续时间一般都较长,而且国际石油交易环境长期处于动荡的情况下,经济效益后评价工作的开展,应对原油价格的走势以及物价指数变化给操作成本以及管理费用带来的一些变化因素,同时,由于项目的主要作用对象是石油资源,而实际勘探开发出来的油气资源产量与油气藏储量评价之间存在有一定的差距,因而分析项目的累减与累增产量,有利于投资者更加明确项目的总体走势,方便其进行管理决策。

四、结语

油气田开发建设项目投资大,工期长,工种复杂,工序繁多,建设风险高,项目经济效益后评价是整个项目后评价工作的重点与难点。经济效益后评价,能为项目管理者在投资决策、资金利用、效益分析、风险规避等方面有深刻的认识,为其今后开展类似项目提高管理决策水平。

篇4

通过对国有企业并购过程中的成功概率分析研究可知,国有企业并成功率不足一半。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对国企并购后的相关财务优化整合问题缺乏重视。从当前国企并购问题和现状来看,多数情况下所借助的是并购资金管理经验以及技术等,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国企的快速发展。在国有企业并购完成后,很多国企对其财务优化整合问题漠不关心,只是将关注点放在技术方法的改建层面上;然而,国有企业并购过程中的财务包含方面很多个方面,比如财务战略、财务关系以及具体的运作流程等。在此过程中,若国企不重视并购后的财务优化整合以及风险问题应对,则必然会影响国有企业并购成效。

二、国有企业并购过程中的财务风险防范策略

基于以上对当前国有企业并购过程中存在的财务风险及其成因分析,笔者认为要想有效应对这些财务风险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国企价值评估风险防范措施在国有企业并购时,应对根据实际情况,认真做好并购价值评估、杠杆融资等方面的工作。在国企价值评估风险防范过程中,应对目标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收集、整理相应的资料,并且查看对象财务报告,通过对企业财务指标分析研究,可以明确国有企业的获利能力、偿债能力,同时还明确国有企业发展能力,以此来确保评估企业价值。在国企并购过程中,还应当考察对象具备资产与否、比率如何?通过考察分析,可反映出国有存量资产盘活现状,对资本互动效果有正确的评价资本。国企并购过程中,对国企整体资产价值进行判断、评估时,评估需能够客观反映出国企整体资产价值。然而,评估价值需建立在并购定价基础纸上,重置成本评估法、现金流折现评估法,并非决定并购价格的主要因素,而是价格谈判过程中的一个参照和对比。

(二)国企并购方法与杠杆并购第一,国有企业并购过程中,资产现状价值是定价的主要参考依据,同时也存在着很多的风险和问题。国有企业并购过程中的资产,并不代表盈利能力。实践中可以看到,由于国企现状资产应当变成未来盈利能力,因此还需通过国有企业组织以及管理等因素的优化集合。在国有企业并购时,采用重置成本法,虽然考虑到无形资产的作用,但是却无法有效地反映出国有企业作为组织整体所具有的增值能力、以及因此而造成的价值损失等。在重置成本法应用过程中,评估时也存在着一定的人为因素,比如功能性贬值以及经济性贬值等,即为弹性相对较大的参数。实践中可以看到,国企对并购目标企业的数据信息披露明显不充分,加之评估机构行事时存在着人情世故,因此出现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以致于并购过程中的收购方对收购企业资产价值判断不客观、脱离实际。在该种情况下,以会计账面数据信息为基础的评估结果,无法有效适应以未来价值增值为目的并购动机。采用现金流折现法处理国企并购风险问题时,应注重目标企业的将来发展、长期现金盈利能力等,这也是当前国际上常用的确定企业价值标准。基于此,国有企业并购过程中的整体资产价值评估,建议首选现金流折现法,即收益法。第二,国有企业并购过程中的杠杆并购。首先,杠杆并购的社会经济环境条件。实践中,如果出现了通货膨胀,则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非常的大;相对较高的持续通货膨胀,使得国有企业资产重置成本增加,而国有企业的市场价值并未随之大幅增长,以致于国有企业的市场价值、资产重置成比率等大幅度降低。根据托宾理论,在均衡状态条件下Q值为1;若Q值小于1,则在资本市场上直接收购企业、股权进行企业扩张,此时会比国企内部不动产投资扩张成本要低一些。其次,国有企业并购过程中的杠杆收购条件。国企并购时,目标企业收购之前的负债率,尤其是长期的负债率相对较低。若目标企业在被收购之前具有较低的负债率,则收购方可通过债务筹集相应的收购资金;若目标企业在被收购过程中,用足了负债能力,或者已经出现了资不抵债的现象,则收购方就无法以目标企业资产来获得新贷款。最后,国有企业并购过程中的杠杆收购风险问题。在国有企业并购过程中,存在着还本付息风险问题,杠杆收购企业负债率也特别的高,所以还本付息风险非常的大;再筹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和问题,即国有企业无法及时再次筹集收购资金,这样可能会引起资金链断裂、或者社会经济损失可能性。在该种情况下,再筹资过程中如果遇到了障碍,则可能会造成国有企业陷入到严重的财务困境之中。

(三)国有企业并购过程中的财务优化整合风险应对措施第一,国企并购过程中的财务管理目标优化整合。国企并购时的财务起点、终点等,都是国企财务管理的重要目标,而且对财务理论系统构建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同时也会对财务决策产生影响。对于国企并购、目标企业而言,财务管理目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在并购后应保证财务管理目标的统一性、一致性,这样就保证了财务管理的整体发展,同时也可以确保财务管理过程中的技术方法有效应用。财务管理过程中的目标统一,作为并购企业财务机制运行的重要基础。第二,加强国企财务监督和管理。实践中,为了能够有效确保国企财务整合有效性,需加强内部治理结构的整合与改进,加强对财务的监督和管理,这样可以有效改善国企资金占用以及流失等问题,不断整理国有企业内部法人治理结构以及审计和管控,接受社会监督。第三,立足实际情况,不断盘活国企并购过程中的现存资产,而且还要对债务进行积极的整合。实践中,若想实现国企并购后的财务协同效应,则需对国企现有的资产,尤其是不良资产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对资产结构进行不断的优化整合和调整,减少资金的整体占用率,提高国企的经济效益。

三、结束语

篇5

关键词: 《财务报表分析》 课程特征 “研究性”教学理念

《财务报表分析》是以会计报告及其他相关信息为依据,采用一系列专门的分析技术和方法,对企业等经济组织过去和现在有关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分配活动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等进行分析与评价,为企业的投资者、债权者、经营者及其他关心企业的组织或个人了解企业过去,评价企业现状,预测企业未来,做出正确决策,提供准确信息或依据的经济应用学科。《财务报表分析》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授课教师应针对该课程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以便在教学中既能有效传授该课程的理论知识,又能使学生熟练运用财务报表分析的相关方法对实际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知道如何阅读与分析企业财务报表,如何分析企业财务活动状况,如何评价企业财务绩效。笔者根据自身讲授《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实践,在分析《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特征的基础上,在“研究性”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提出一套教与学融合互动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表明该方法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特点

(一)《财务报表分析》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

目前国内《财务报表分析》教材体系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类是报表分析和相关财务能力分析分作两部分。这一类教材一般包含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基本理论部分,具体包括财务报表分析的内涵、目的、作用、内容、原则和方法;第二部分是会计分析,具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等四张主要报表的全面分析,以及表中各个项目的分析要点和应注意的事项;第三部分是财务分析,具体包括企业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等四大财务能力的分析。第二类是将企业财务报表分析和财务能力分析相融合,这一类教材一般包含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理论,具体包括财务报表分析的意义、作用、方法和主要信息源,第二部分是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分析,具体包括各报表的全面分析、各项目分析、质量分析、结构分析、指标分析等内容。从教材体系可以看出,《财务报表分析》不属于会计学或财务学的延续和拓展,而是有自己独立完整的理论体系,该体系是在综合会计学、财务学等学科基础上创建的一门新学科。同时《财务报表分析》又是借助会计学、财务学的成果,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等领域的相关理论,为解决经济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而产生的一门边缘性学科。

(二)《财务报表分析》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课程。

《财务报表分析》是在《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后开设的一门课程,在这几门课程中都不同程度地涉及财务报表,但研究领域、目的不同。会计学中主要以会计报表的生成、编制方法、分析方法为线索介绍财务报表,分析方法仅限于比率分析法,分析内容主要是企业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增长能力等相关指标的计算、分析、解释。财务学则从财务预测、财务预算、财务控制、财务评价与激励等管理职能角度介绍财务报表分析,目的是为企业筹资活动、投资活动、分配活动提供决策有用信息。会计学提供的企业财务信息要满足多类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以标准形式进行披露,《财务报表分析》就是一座架在会计信息供给者(会计学)与会计信息需求者(财务学、经济学、管理学)之间的桥梁,它将会计学提供的标准信息转换成相关学科决策所需的信息,这种转换越全面、客观,说明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越好。由于各企业财务情况千差万别,报表分析人对相关会计理论、财务理论的理解程度不同,财务实践经验丰富程度不同,会产生不同报表分析人对同一报表的认识、结论不同的情况,因此,该课程是一门学生应熟练掌握操作方法、大量实践、丰富自己财务经验的课程。

(三)《财务报表分析》的知识系统性较强。

从财务报表分析的定义和《财务报表分析》的教材体系可以看出,该课程是在对企业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及其相关附表、附注分析的基础上,对企业在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分配活动中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所做的分析和评价,整个体系前后相互联系,无法分割,而且由于会计报表之间的钩稽关系,报表和报表之间,各种财务能力之间都是一个有机整体,学生除应具有一定的会计学、财务学基础外,还应具有一定的系统观念。例如:企业的经济活动从筹资活动开始,它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是资本运用的起点,筹资活动结果体现在资产负债表的权益项目上,形成不同的资本结构,不同的资本结构又直接影响企业的偿债能力大小;投资活动是企业进行的以盈利为目的的资本性支出活动,既包括对内投资又包括对外投资,投资的最终结果形成企业的各种资产,形成不同的资产结构,不同的资产结构既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大小,又影响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大小,而企业的经济活动还包括经营活动和分配活动,其所涉及的信息资料还有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经营活动和分配活动又会影响企业下一个营业周期的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任何认为进行局部分析即可获知公司全局信息的想法如同瞎子摸象一样,会导致对公司真实状况做出错误认识,对公司未来发展做出错误估计,只有从动态、系统的角度才能对企业的财务活动、财务情况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

二、如何以“研究性”教学理念改造《财务报表分析》课堂教学

由《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特点可知,该课程的讲授与其他经济管理类课程讲授应该有所不同。笔者认为《财务报表分析》课程讲授的关键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企业的财务报表资料,以及相关其他资料的分析,全面把握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重点在于教会学生以系统的、全面的、多角度的思维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而不仅对学生进行财务分析方法和财务分析工具的知识讲解。此外,笔者还认为学生要学好财务报表分析课程,不仅要做到课堂上认真聆听教师的知识讲解和分析,而且要积极参与实际公司案例分析,只有自己动手,才会系统思考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研究性教学”是19世纪德国教育家洪堡提出并践行的大学教学理念,20世纪80年代,“研究性教学”开始在美国乃至欧亚教育实践中悄然流行,2005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高校“要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国内诸多高校以此意见为指导纷纷将“研究性教学”理念融入教学改革中。“研究性”教学具有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主题的问题性、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教学的过程性和体验性、评价结果的综合性等特征,是培养具有研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有效途径,笔者就以自己在《财务报表分析》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教学方法加以介绍。

(一)传统课堂讲授,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传统课堂讲授是在教师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传授式的、注入式的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效率较高,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大量的信息输出,但弊端表现在: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比较被动,学习体验较浅,最终导致对知识的理解不深,接受程度不强。虽然在《会计学基础》、《中级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等课程中都对报表的编制及分析,财务能力主要指标的计算都有介绍,但这一部分内容毕竟不是该课程的重点,授课教师所用课时有限,所以在《财务报表分析》课程中,可以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快速将这些知识点逐一回顾,帮助学生重新回忆原来学习的内容并加深理解,形成一个新的、系统的知识框架体系,以服务于课堂案例分析和小组案例分析。

(二)课堂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点。

“研究性”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进行自主不懈的探究,进而得出结论,并有所创造。因此,教师要摒弃传统教学中按部就班的表演,通过自己的表演将现有知识与结果直接呈现给学生的教学模式,而是有针对性地选择探究主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挥主动性,让他们自主地分析、解决问题,激发不懈探索的激情与动力,促进学生在过程之中的体验、感受与发展。在现有的《财务报表分析》教材中,比较注重理论内容体系的系统完整,忽略案例的系统完整,各章节往往通过单独举例说明有关问题,不能做到对一家企业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所以,笔者在《财务报表分析》教学组织过程中,有意选择新疆本地的某家上市公司三年的年报资料,在对该公司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进行全面阅读,进行简单趋势分析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计算该公司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等各指标,并做简单分析,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从该上市公司的外部市场环境、战略选择和实施、资产质量、盈利质量、现金流质量和未来发展前景等方面,全面研究、分析这家上市公司的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并通过小组制作PPT,公开答辩的方式汇报小组意见。通过分析研究,往往教师的结论与各小组的研究结论有相同之处,也有意见相左的地方,教师在点评时应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说明各自的论点、论据,这种师生平等、自由交流的课堂气氛,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种深层次的对话和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对本地企业的认识。

(三)小组案例分析,综合塑造学生多种能力。

课堂案例分析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小组案例分析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培养。在教学初期,笔者就以五六人为一小组的方式,将授课班级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从新疆上市公司中任选一家,通过小组协作,模仿课堂案例的分析方法和模式,对该公司进行全面系统分析,并撰写该公司的财务分析报告。选择新疆上市公司是为了使学生对分析对象产生一种真实、亲切感,从而提高案例分析的热情。在讲授完一章或几章的知识内容并进行课堂案例研究分析后,专门安排课堂时间选择若干小组上讲台汇报自己研究公司的分析情况,要求学生采用团队合作,制作幻灯片的方式进行本小组的案例汇报,课后教师将各小组的研究分析报告放在网络教学平台中,供其他小组学生阅读、交流,小组案例分析方式的实施,使得学生不仅可以学习教师的案例分析方法,而且可以全面地学习了解其他组的案例研究结果,使学生更多、更好地接触和了解新疆上市公司的财务、经营状况,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小组案例分析中,小组每位成员都有一定的分析任务,小组组长负责整个研究报告的总撰稿和协调工作,对于积极上讲台汇报案例研究的同学给予优秀的平时成绩,最后根据研究报告的质量和每个人在报告中贡献的大小,评定每个人的平时成绩。

小组案例分析能够塑造学生的多种能力。首先,提高每个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组案例中,每一个人都有研究任务,案例的高仿真性,使每一位学生在特定环境和氛围里,充分感受自己面临的实际问题,不得不独立地分析案例,独立判断,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力。其次,培养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由于小组案例是对上市公司几年度的全面系统分析,工作量较大,信息系统性又较强,前面学生的分析质量和进度会影响后面同学的分析质量和进度,这就需要学生充分发挥团队精神,学习如何在团队中与他人进行沟通协调,如何与人相处、合作,取长补短。最后,小组案例是对学生口头、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小组讨论中学生之间的讨论、辩论,课堂案例汇报交流,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使课堂在师生互动、学生互动中充满活力和灵气。小组案例分析报告,则要在突出本小组分析观点的基础上,论点明确,论据充分,文字精练,这实际上就是对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这种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解决问题能力,与他人沟通协调的良好口头、书面表达能力,都是对未来工作情景的一种模拟,对学生毕业后尽快进入工作状态有巨大的意义。

(四)开列课外阅读书单,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

“研究性”教学是广延性教学,其空间不局限于课堂,内容不局限于教材、作业,外部社会经济生活中与本课程、本学科相关的现实问题,更应成为师生关注的焦点。《财务报表分析》课程和审计学、证券分析实务联系非常紧密,教科书的内容与实务相比,过于理论、教条,缺乏可操作性,为了进一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其学习能力,用经典之作补充教材的不足,笔者向学生推荐本杰明・格雷厄姆的《聪明的投资者》和《证券分析》,沃伦・巴菲特的《巴菲特教你读财报》和《巴菲特致股东的信》等经典书目,向学生推荐夏草的《远离财务骗术》等热点书目,通过让学生提交读书笔记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借鉴投资大师的报表阅读、分析方法,以及投资大师的投资之道,使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拓宽知识面。对于优秀的读书笔记,笔者还将其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中,以供其他学生阅读、交流。

三、授课教师应注意的问题

以“研究性”教学理念改造后的《财务报表分析》课堂气氛愉快、宽松、民主、和谐、平等、合作,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得到学生的肯定。学生的报表阅读、分析能力得到较大提高,相关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得到较快提高,经过这种锻炼后,许多学生在大学、院的创业计划大赛、证券投资大赛等相关比赛中都获得优异的表现。在以“研究性”教学理念改造的《财务报表分析》课堂教学中,授课教师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教学心态上,要放下权威思想,与学生共建自由、平等交流的课堂气氛。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智者、是知识的权威、是教学的中心和关键,教师独霸课堂,学生从属于教师,是知识的被传授和灌输者。在“研究性”教学课堂中,老师要把一部分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是课堂内容的组织者,是讨论、辩论的引导者,其主要职责是创设有利于学生参与研究和主动探索的情境,鼓励、引导和帮助学生积极投入到研究与探索中。二是具体的课堂内容组织技巧上,首先是案例的选择。无论是课堂案例还是小组案例,在案例选择上要把握信息全面、准确的原则。选择的案例是在权威网站上下载的完整的财务报告,以有利于对案例进行详细的、全方位的分析,而且应该搜集目标公司最近三年的财务报告,以便进行财务报表的趋势分析。其次,授课教师要根据课堂知识点要求,充分做好课堂案例分析的准备工作,与其他课程的案例讨论不同,此部分的案例分析研究主要是授课教师应用所讲知识点对课堂案例进行开发性分析,授课教师要对案例进行更深入、全面的研究,要揭示报表隐含的深层问题,要有独到、客观的认识,在讲解时还应注意有意识地启发学生多角度、多方向系统看待目标企业财务问题。最后,要组织好小组案例的课堂汇报。在某一小组对自己的案例分析研究进行汇报的过程中,要认真聆听小组代表发言,积极启发和引导其他组的学生对汇报小组的案例分析情况进行提问,鼓励提出不同的观点和意见,及时肯定小组案例分析研究中好的分析意见及见解,指出他们案例分析中的优点和不足,在对案例讨论的发言进行评述时,进一步引申和提出深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三是评价方法的创造性、激励和引导性,传统教学中仅仅评价学生知识掌握情况,通过“一张试卷分高低”。“研究性”教学理念下,要通过设计合理的评价方法,肯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探究欲、学习热情、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将学生“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展示出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精神和创造能力进行量化和评价,让学生感受到不仅记忆力好就能取得高分,创新性的大脑,实践性的双手,也是人才的核心要素,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同样重要,成功不仅是个人的单打独斗,更需要团队的合作奉献。在《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评分办法中,笔者将期末成绩分成四大部分,期末闭卷笔试成绩占50%,课堂案例占20%,小组案例占20%,读书笔记占10%,在课堂案例和小组案例成绩评定中又分别按照案例分析的全面性、创新性、贡献性、规范美观性等方面分别给予成绩评定,评分内容既包括对小组的综合评价,又有对个人的单独评价,在成绩评定中又分别按照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各占50%的方式进行综合评定。

参考文献:

[1]张先治.财务分析[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1.

[2]荆新.财务分析[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4.

[3]张新民.企业财务报表分析[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5.

[4]樊行健.财务报表分析[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7.

[5]闻新燕.构建基于企业发展战略的财务报表分析[J].会计之友,2008.11.

[6]王晓莹.导向式教学在财务分析课程中的应用[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6.6.

[7]何云峰.大学“研究性教学”的发展路向及模式建构[J].中国大学教学,2009.10.

[8]夏锦文,程晓樵.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2009.12.

[9]李宏祥,姚利民等.大学研究性教学内涵、特征和过程[J].湖南社会科学,2008.5.

[10]任家华.财务报表分析的理论研究与课程建设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

篇6

    自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三十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实现了持久高速的发展,引起了国内外的不断关注。亚洲金融危机后,我国实施积极的货币政策,为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货币基础,与此同时,政府不断加大财政政策支持的力度,积极完善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纷纷上马大型的建设项目,包括农林水利、电力、公路、铁路、住房、城市基础建设及其他工业。这些项目具有数量多、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收益不确定性大的特点。虽然我国在改革投融资体制上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取得了一定进展,对投资项目的前期评估工作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但是还不足以改变当前投资项目评估的混乱现状。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家发改委出台四万亿的经济刺激方案后,各个地方政府纷纷上马大型建设项目,这也暴露出了投资总量偏大、结构失衡、预算超支等严重问题,而项目整体投资分析研究的滞后是重要因素之一。当前项目投资决策评价多从财务的角度出发,分析得出各种财务支持指标,从而判断项目的可行性,但深入研究不难发现单纯的财务指标评价过程存在众多难点和困境。因此,优化项目投资决策评价指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项目投资决策评价指标现状分析

    无论对于政府投资还是企业投资而言,资本性项目投资均具有投资内容独特、投资数额多、影响时间长、变现能力差和投资风险大的特点。这也决定了项目投资决策的重要,如何取舍,要通过评价指标进行测算,保证企业的项目投资决策不失误。

    (一)资本项目投资决策指标 投资决策评价指标是指用于衡量和比较投资项目可行性,以便据以进行方案决策的定量化标准与尺度。从财务评价的角度分析,投资决策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投资利润率、静态投资回收期、净现值、净现值率、获利指数和内部收益率。前两个指标是非折现指标,在计算过程中不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因素,而后四个指标是折现指标,在指标计算过程中充分考虑和利用了资金时间价值。从非折现指标向折现指标的过渡也反映了投资者对资金价值和风险成本的进一步认识和关注。

    非折现评价指标具有计算简单、含义清晰等优点,但没有考虑时间价值,从而可能导致决策失败。静态投资回收期指标较清楚地反映了项目投资回收的时间,但不能说明投资回收后的收益情况。投资利润率指标虽然考虑了项目所能创造的全部收益,但却无法弥补由于没有考虑时间价值所带来的问题,因而仍然可能造成决策失败。当非折现评价指标的评价结论和折现评价指标的评价结论发生矛盾时,应以折现评价指标的评价结论为准,这是因为货币时间价值常常是影响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因素。净现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项目投资评价指标,是项目计算期内各年现金净流量的现值和与投资现值之间的差额,它以现金流量的形式反映投资所得与投资的关系:当净现值大于零时,意味着投资所得大于投资,该项目具有可取性;当净现值小于零时,意味着投资所得小于投资,该项目则不具有可取性。净现值的计算过程实际就是现金流量的计算及时间价值的计算过程。净现值的大小取决于折现率的大小,其含义也取决于折现率的规定:如果以投资项目的资本成本作为折现率,则净现值表示按现值计算的该项目的全部收益(损失);如果以投资项目的机会成本作为折现率,则净现值表示按现值计算的该项目比已放弃方案多获得的收益;如果以行业平均资金收益率作为折现率,则净现值表示按现值计算的该项目比行业平均收益水平多获得的收益。实际工作中,可以根据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折现率,对项目建设期间的现金流量按贷款利率作为折现率,而对经营期的现金流量则按社会平均资金收益率作为折现率,分段计算。净现值率实际是将净现值与投资的现值进行比较,以现值形式反映投资所得与投资的对比关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净现值在投资额不同时不能正确决策的缺点。获利指数是以相对数形式将项目计算期内各年现金净流量的现值和与投资现值进行比较,而净现值则是以绝对数形式将项目计算期内各年现金净流量的现值和与投资现值进行比较。基于财务分析的角度而言,考虑了时间价值和相关风险因素项目投资评价指标已经能够较好地反映一个项目的投资价值,在实际运用中,财务分析指标常常会遇到较多的问题,(二)项目投资决策指标运用现状 投资项目财务评价需要在国家现行税制和价格体系条件下,计算项目范围内的效益和用度,从而分析项目的盈利能力、清偿能力,以考察项目在财务上的可行性。当前,政府和企业在进行投资项目财务评价时主要依据国家计委和建设部联合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项目投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财务评价体系在运用的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了较多的不足。

    首先,动态折现指标的计算过程存在商榷余地。财务评价的动态指标因采用贴现技术而使项目财务评价更具科学性,但在计算项目的净现值时,常假设该项目的未来现金流量是在项目计算期的期初或期末发生,这使得未来现金流量偏离预期。由于在一般情况下,一个投进使用并正常运转的项目未来现金流量是受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并不只是在年初或年末发生,而是会时时发生,对时时发生的现金流量以假设的发生时点计算现值,是有失偏颇的。项目计算期的贴现率应与投资项目的资本成本相适应,从而计算的净现值只要大于零,该方案理论上就应该是可行的。但我国投资项目计算期的贴现率是由国家国家计划委员会和建设部组织测定、并定期调整,与投资项目本身的资金成本相脱节,造成决策的短期行为。

    然后,项目投资风险分析缺乏系统性。投资活动是一种逐利活动,其风险与收益呈同向变化,很多财务收益很好的项目可能由于风险过大而不具可行性,即拟投项目的不确定性对盈利能力、清偿能力、外汇效果均有重大影响。而原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将对投资项目的不确定性分析独立于盈利能力分析、清偿能力分析、外汇效果分析之外,使其对投资项目可行性决策的重要性大大降低。各财务评价指标在对项目进行评价时都有其独特的作用,但有时根据不同评价指标得出的投资结论会大相径庭。应以哪些指标为投资的主要取舍标准,哪些指标为次要标准,各财务指标的可行性标准是多少,现行评价体系都没有给出一个指导性的标准。

    最后,缺乏投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指标。原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对投资环境影响的评价仅局限于定性评价,定量方面基本没有。但很多投资项目将不可避免地会对四周的生态、资源、人居等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如水体污染、植被破坏、耕地占用等。因此,投资项目的环境影响不应该只是定性分析,还应以成本、用度、收益等形式将环境影响纳进到投资项目财务评价中来。

    综上所述,项目投资决策评价指标的建立有助于规范我国资本性投资,促进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是,由于财务评价指标在衡量项目投资的过程中存在较多不完善的地方,阻碍了投资者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不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从制度因素和指标具体运用出发对项目投资决策指标的优化能够有效地扭转当前不利的局面。

    三、项目投资评价指标的优化路径

    折现财务指标与简单财务指标的结合能够有效地评价项目的可行性。但在实践过程中由于种种问题的限制,指标的评价功能受到了一定的局限,可以从以下方面进一步优化项目投资决策财务评价内容和方法。

    (一)积极创新,优化动态指标的计算 考虑到原有动态指标计算过程中的种种弊端,对动态指标的运用进行改进。在可行性条件下,将项目计算期内现金净流量的折现期尽可能缩短,使折现现金流量接近实际情况。以资金成本为依据调整折现率,采用资本成本加权平均的方法确定项目的资本成本,根据项目风险的大小调整折现率。优化投产期现金流量的估计方法,传统投资项目财务分析一般采用等额现金流量模型进行现金流量分析。但实际上项目投产期各年的现金流量不可能是相等的。因此,应该将影响现金流量的各主要因素视为一个系统,用系统的观点猜测投资项目的未来现金净流量。

    (二)确保项目风险因素分析始终贯串于财务评价过程 风险成本是折现法下的基本因素,将对拟投项目的风险分析融入项目的盈利能力分析、清偿能力分析和外汇效果分析中,提高项目评估工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在分析盈利能力时,用期望收益和期望用度代替预计收益和预计用度,综合考虑投资项目的市场风险、销售风险和生产风险,计算项目的经营杠杆系数;在清偿能力分析时,计算项目的财务风险;在外汇效果分析时,考虑项目经营期内的汇率变动风险。经过这样的改进,各指标值就充分考虑了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能比较真实地反映项目的财务可行性。

    (三)把握重要影响因素,适当增加影响因素指标 企业的投资活动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经济收益和成本的考虑仅仅是当前投资项目评价的重要方面之一。加快有关绿色会计的会计要素确认、计量、表露的方法研究,公道确认计量有关环境因素引起的环境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成本、收如和利润,并将上述计量结果纳进据以进行财务评价的预计会计报表中,分析项目的盈利能力和清偿能力,并对项目的持续经营能力进行评价。

    (四)拓展关注范围,增加项目的发展能力分析 原财务评价侧重于项目的生存能力分析,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项目发展能力分析将显得更加重要。项目的短期获利能力只是项目表现的一个方面,投资者应该全盘关注项目的未来生命周期,对项目的持续发展能力和产业能力予以关注,因此,有必要在原评价体系中增加项目发展能力分析。

    (五)培养系统思维,整合各个评价指标 目前的评价体系中具有众多的分析指标,导致了企业在运用过程中不知道以哪一个为重点。企业可以根据各指标在财务评价中的重要性,对各指标设立一定的权重,由国家或地区政府部分根据形势的变化对指标权重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更新,并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指标权重评定方法和比较标准,量化评价结果。通过综合结果能够较清晰地反映项目的整体情况。

    通过指标计算过程和运用层面的优化能够有效地改进当前项目评价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经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项目投资的环境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越来越复杂,对项目投资决策体系的分析和改进也是一个需要长期不断研究的过程。

篇7

财务危机诊断是指以财务报表和其他资料为依据和起点,采用专门的方法,系统分析和评价企业过去和现在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这种诊断的目的,主要在于充分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加以分析并及时发现业已存在的财务隐患。财务危机诊断主要是通过定量指标的计算和定性指标的分析,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本文主要运用定量诊断分析法,把Z计分模型和我国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结合起来,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诊断企业财务危机状况。

(一)Z计分模型从20世纪30年代起,国外就开始了对财务危机问题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资料,主要有单变量分析法和多变量分析法。Altman(1968)根据行业和企业资产规模,选择两组样本(破产公司和非破产公司)各33家作为研究样本,并根据误判率最小的原则,从22个财务指标中确定了5个变量作为判别变量,得出多元变量模型,即Z计分模型,也是迄今为止影响最大的财务预测模型。其基本表达式为:Z=1.2X1+1.4X2+3.3X3+0.6X4+0.999X5。

其中,Z表示短期出现破产的概率,X1=(流动资产-流动负债)/总资产,X2=留存收益/总资产,X3=息税前利润/总资产,X4=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负债总额的账面价值,X5=销售收入/总资产。根据这一模型,Altman提出了模型的临界值,当Z大于2.675时,公司基本上不存在财务风险,不会出现财务危机;当1.81<Z<2.675时,公司的财务风险不确定,出现财务危机的可能性比较大,处于灰色地带;当Z<1.81时,公司的财务风险很高,出现财务危机的可能性非常大。

Z计分模型目前广泛应用于许多银行、企业、会计师事务所、投资机构等。Z计分模型从企业的偿债能力,获利能力,营运能力,资产使用效率方面综合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所以本文也以Z计分模型进行企业财务危机预测,以综合判断企业是否出现大的财务风险,是否出现财务危机的可能,然后再利用我国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进行具体分析。

(二)财务分析指标体系 财务分析是以财务报告为基础,对企业经营活动中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对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抵抗风险的能力作出评价,或找出存在的问题,然后采取有效可行的措施解决问题。通过Z计分模型的计算,如果得出企业存在财务失败的可能,则需要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作进一步的分析,以诊断企业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措施。

(1)偿债能力分析。企业的负债状况直接反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程度。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绝大部分是由于负债过大,资不抵债。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主要指标是资产负债率和已获利息倍数。资产负债率反映的是在总资产中有多大比例是通过借款来筹资的。通常认为60%~70%为合理范围;低于30%说明企业的经济实力较强,负债较少,资金来源充足;如果资产负债率在85%~100%之间,视为财务状况不佳,说明企业难以筹到资金,筹资风险加大,利息负担增加,偿债风险也增加;如果资产负债率在100%以上,说明企业已经资不抵债,濒临破产。已获利息倍数反映的是企业当期获得的收益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利息费用的开支需要。该指标值越大越好,指标值越大,说明企业的利息支付能力越强,反之,则说明企业的负债过大或者盈利能力过低,出现财务危机的可能性较大。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已获利息倍数=(净利润+所得税+利息费用)/利息费用

(2)变现能力分析。企业的变现能力反映的是企业的流动资产在一年内转化为现金的能力。企业如果没有足够的现金,流动资产不能在规定的期限内转化为现金或者变现能力低,不仅无法支付工资,购买原材料等,甚至不能偿还到期的流动负债。就会导致企业的生产无法正常进行,信誉受损,不能从银行等机构取得融资,进而导致企业破产。企业的变现能力主要通过流动利率和速动比率来反映。

流动比率反映某一时点偿付即期债务的能力。一般认为,生产企业合理的最低流动比率是2。如果这一比率达到或者超过2,表明资产流动性是充分的;它在1~1.5之间,表明资产流动性是不足的;它在1以下,可能表明企业偿付债务已有较大困难。水电、电话、煤气、暖气等公共事业部门,由于采取按月收取费用的方式,应收账款的周转速度比较快,流动资产比率可以保持在较低水平。但是企业计算出来的流动比率,只有和同行业的平均流动比率和本企业的历史流动比率进行比较,才能知道这个比率的高低。

速动比率是反映比流动比率更进一步的有关变现能力的比率。一般认为工业企业的速动比率以1为宜,如果在0.5以下,说明企业短期资金偏紧,要是无法及时筹措到足够的现款,将会陷入无力偿付短期债务的困境。如果在2以上,则表明企业资产结构不够合理,低收益资产比重过高,会导致盈利能力减弱。在某些情况下,如果应收账款较多的单位,速动比率大于1也是正常的。应收账款极少的单位,速动比率则可能大大低于1。所以因为行业的不同,速动比率也会有所差别。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

(3)盈利能力分析。企业的经营状况还要看其盈利能力,如果企业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最终会耗尽企业的资产。企业的偿债能力最终取决于企业的盈利能力。企业的盈利能力主要通过销售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和主营业务净利润来反映。

销售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是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基本指标,一般认为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销售净利率及净资产收益率应高于银行存款年利率。主营业务净利润率反映企业主营业务的获利能力,一般认为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主营业务净利润应占企业净利润总额的70%以上。

销售净利率=净利润/销售净收入×100%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

主营业务利润率=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100%

(4)持续经营能力分析。持续经营是企业存在的前提,如果企业已经不能持续经营了,说明企业已经处于破产的状态了。持续经营能力主要通过销售增长率和资产增长率来反映。

销售增长率反映的是企业产品的销售情况和市场占用程度,若该指标大于0,说明企业的销售收入增长。该指标越大,说明企业的持续增长能力越强。资产增长率反映的是企业的所有者投资资本的增长程度,若该指标大于0,说明企业的自有资本不断增长,企业的实力不断增强。该指标越大,企业的持续增长能力越强。

销售增长率=本期销售收入增长额/上期销售收入×100%

资产增长率=本期股东权益增长额/上期股东权益总额×100%

二、财务危机诊断方法

财务危机诊断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财务状况综合评价将企业近几年的财务数据代入Z计分模型,计算出企业的Z值。若Z值>2.675,则表明企业的财务状况良好,财务失败的可能性小;如果Z值<1.81或者1.81<Z值<2.675时,则企业存在财务失败的可能。这时就需要进一步进行财务比率分析,找出企业出现财务风险的具体原因。

(二)财务比率诊断分析具体如下:

(1)企业偿债能力分析。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绝大部分原因是企业负债过大,甚至资不抵债。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如果得出的数据高于经验值,则企业存在长期财务风险,负债过多,很有可能资不抵债,企业需要从整体上对资产负债结构进行调整。

(2)企业变现能力分析。因为很多长期风险是由于短期风险引起的。通过分析企业的变现能力,若得出的数据低于经验值,企业极有可能存在短期的财务风险。计算企业流动负债占负债总额的比例,如果流动负债占得比重比较大,说明企业的长期财务风险是由短期财务风险引起的。企业应先解决自己的短期财务问题,从根源上改进。

(3)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企业是营利性组织,其出发点和归宿是获利。通过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如果存在销售收入增长,但是净利润却没有增长,这时企业要注意在扩大销售收入的同时,改进经营管理,控制成本,提高盈利水平。

(4)企业持续经营能力分析。企业一旦成立,就会面临竞争,并始终处于生存和倒闭,发展和萎缩的矛盾之中。企业必须能够持续经营下去,才有可能获利。因此通过分析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可以判断企业是否能够持续经营下去。

三、案例分析

我国大部分学者以上市公司被ST即被特别处理作为企业出现财务失败可能的标志。本文以*ST华控为例,华联控股因2007、2008年两年连续亏损在2009年4月被冠上*ST的帽子。对其4年前即2006年的财务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和财务比率诊断分析,分析其2006年是否已显现财务失败的可能,并研究企业具体在哪些方面出现财务风险,需要在哪些方面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该公司基本财务状况见表1。

(一)财务状况综合诊断分析在以下的数据分析中,由于公司财务报告中并未详细披露利息费用,本文分析都是以财务费用代替利息费用。

Z=1.2X1+1.4X2+3.3X3+0.6X4+0.999X5

X1=(流动资产-流动负债)/总资产=-0.1021

X2=留存收益/总资产=0.0539

X3=息税前利润/总资产=0.0318

X4=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负债总额的账面价值=0.5723

X5=销售收入/总资产=0.447

Z =1.2×(-0.1021)+1.4×0.0539+3.3×0.0318+0.6×0.5723 +

0.999×0.447=0.847

根据Z值分析临界点,华控公司的Z值小于1.81,说明企业存在财务失败的可能性非常大,企业应找出存在的具体问题,扭转财务危机状况。

(二)财务比率诊断分析具体如下:

(1)偿债能力分析。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75.98%

已获利息倍数=(净利润+所得税+利息费用)/利息费用=2.77

流动负债占负债总额的比例=流动负债/负债总额×100%=67.85%

由上面的数值可以看出华控公司的利息支付能力保持良好,但是资产负债率略高,华控公司存在长期财务风险。一般认为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保持在60%~70%的范围内算是合理的,如果在85%~100%之间,视为财务状况不佳,说明企业难以筹到资金,筹资风险加大,利息负担增加,偿债风险也增加。由计算出的数值可以看出,华控公司的资产负债率略高于合理的数值,说明华控公司在偿还债务方面已出现风险,华控公司应引起注意。

(2)变现能力分析。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0.8

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0.58

由数值可以看出华控公司的变现能力存在很大的问题,华控公司存在比较严重的短期财务风险。流动比率在1以下,说明企业偿付债务已有较大困难,而本案例中华控公司的流动比率只有0.8,即流动资产小于流动负债,企业的营运资本为负数,流动资产也不足以偿还,需要动用长期资产来偿还流动负债。但是长期资产不能随时变现,企业已经陷入偿债困境。速动比率以1为宜,数值在1以下说明企业短期资金偏紧,要是无法及时筹措到足够的现款,将会陷入无力偿付短期债务的困境,而企业的流动比率只有0.58。而且流动负债占负债总额的比例为67.85%,可以看出华控公司的长期财务风险是由短期财务风险引起的。

(3)盈利能力分析。

销售净利率=净利润/销售净收入×100%=3.59%

主营业务利润率=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100%=99.22%

2006年银行活期存款年利率为0.72% ,整存整取的年利率为2.52%,由计算数值可以看出企业的销售净利率大于这两个利率,而且企业的主营业务净利润占企业净利润总额的70%以上,所以企业的盈利能力还是不错的,并没有出现风险。

(4)持续经营能力分析。

销售增长率=本期销售收入增长额/上期销售收入×100%=125%

资产增长率=本期股东权益增长额/上期股东权益总额×100%=111%

可以看出企业的销售增长率和资产增长率都大于1,说明企业的销售收入在增长,自有资本也在增长,企业可以持续经营。

可见,通过企业的财务状况综合评价,企业存在财务失败的可能性比较大。通过进一步具体的财务比率诊断分析,可以看出引发企业出现较大财务风险的不是盈利能力和持续增长能力方面,而在于企业的偿债方面。究其根本原因是企业的短期财务风险引发了企业的长期财务风险,即变现能力出现较大问题引发了偿债能力出现风险。企业如果要摆脱财务失败的风险,必须从短期风险入手解决这个问题。企业应尽快通过各种方式筹措资金,否则将陷入财务危机。

综上所述,只是通过财务状况的综合评价分析企业,只能得出企业是否出现财务失败的可能。企业即使出现了财务失败的可能,也并不是每个方面都出现问题,必须进行具体的财务分析,抓住根本原因,才能使企业快速有效地摆脱困境。

由于Z计分模型在中国有一定的适用性,如果企业能够设计出适合自己企业的预测模型并与财务分析体系结合起来,就能够更加准确的发现问题,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化险为夷。

参考文献:

[1]邓明然、胡蕾:《Z-SCORE模型在上市公司财务风险中的应用研究》,《财会通讯》2007年第10期。

[2]向德伟: 《运用Z计分法评价上市公司经营风险的实证研究》,《会计研究》2002年第11期。

篇8

一、财务分析的内容

财务分析主体可分为外部和内部两大类。外部分析主体一般包括债权人、股东、其他企业、会计师事务所、政府及其有关机构;内部分析主体一般为企业管理者、企业所有者、职工等。财务分析主体不同,其分析的内容有所不同,财务分析主体决定财务分析的内容。

如投资者投资的目的都是为了取得盈利,但在盈利过程中伴随着投资风险,所以它们的分析内容是企业经营趋势、投资风险、收益的稳定性和盈利能力的大小。从企业的管理者看,企业使用这些资产的目的是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企业向所有者及债权人承担着资产经营管理的责任,即资产必须保值和增值,对资产的运用要能够使得企业自我生存和发展、并向所有者提供投资收益、按约定条件向债权人偿付资产。

财务分析的内容主要根据信息使用者的不同,而分为外部分析内容、内部分析内容。由于只有在企业提高了经济效益时,企业才可能有较强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国家、投资者、债权人及社会各方面相关者的利益实现才保证,因此现代财务分析的重心由外部分析转向内部分的。财务分析的内、外信息使用者进行财务分析时虽有不同的侧重,但也有共同的要求,都要求财务分析研究能够提示由企业的经营趋势、资产与负债、及资产与所有者权益之间的关系、企业的盈利能力等。

二、财务参与决策是全面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条件

财务参与决策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将直接参与研究有关的经济信息,制定经营目标的措施。

1.综合性强。财务管理是运用价值形式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管理的,企业经营活动中的一切物质条件、经营过程和价值形式进行综合性地反映。财务管理的这一特征表明了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因为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组成内容,在整个企业管理工作中居于核心地位。

2.覆盖面广。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资金,这是企业进行各种经营活动的基础。而在企业里,一切者是财务管理的内容。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工作都与资金有关。首先,各个部门如果没有资金作为基础,任何部门的活动都不能进行;各部门的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企业资金的收入,从而影响经济效益。

3.敏感性强。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各项工作的进展情况,都可迅速地反映到企业财务上,并影响企业的各项财务指标,经营活动是一个整体系统,每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会影响到其他环节,从而影响企业整个财务状况。这就要求企事业财务管理人员必须能过自身的工作,密切注视外界的变化,及时提供财务信息,反映工作的进展情况。

三、企业经济活动财务状况分析方法运用

经济活动分析中的一般分析方法实质上是经济活动分析的程序或步骤 ,不是什么分析方法。本人认为财务分析方法体系应由两大部分构成 ,即定量分析方法和定性分析方法。

1.定量分析法。所谓定量分析方法是借助于数学模型 ,从数量上测算、比较和确定企业各项财务指标变动的数额 ,以及各财务指标变动的影响原因和各因素影响大小的一种分析方法。20世纪30年代,经济学中应用数学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此时开始充分应用数学的逻辑性和推理性,作为经济分析推理的工具,如现代经济分析中所采用的数理统计分析、线性规划分析、投入产出分析等。但定量分析方法并不是将众多的数学计算方法进行简单的罗列,而是按照建立财务分析方法体系的要求,合理地选择。既要有财务分析的事前预测分析方法,又要有财务分析的事中控制分析方法,还要有财务分析的事后总结分析方法。

2.定性分析法。所谓定性分析方法是指对企业各项财务指标变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有效性进行科学的论证和说明。定性分析的方法一般有:

(1)经验判断法。经验判断法是分析人员在了解过去和现实资料以及定量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企业内外条件变化,运用个人的经验和知识做出判断。

(2)会议分析法。会议分析法是由分析人员召集对分析对象熟悉情况,有经验的有关人员开会,按照预先拟定的分析提纲进行分析、研究、讨论。通常采用企业领导、技术人员、工人三结合的方式,或者开现场分析会议的方式,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意见,然后把各方面的意见整理、归纳、分析来判断未来的情况并做出分析结论。

(3)专家分析法。专家分析法是邀请一组专家开会座谈,在互相交换情报资料,经过充分讨论的条件下,把专家们的意见集中起来,做出综合分析判断,对定量分析结果进行修正。所谓专家是指对分析对象有较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的人员,如技术专家、管理专家、会计专家、审计专家等。这些专家可以是厂内的,也可以是厂外的。专家人数不宜过多,但分析的内容必须集中,或对某一关键问题进行重点分析。这种分析方法也是一种集思广益的分析方法。它与会议分析法有相同的优点,但基础同样是个人的直观判断,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篇9

【关键词】 经济增加值 财务战略 目标管理

一、经济增加值(EVA)与财务战略的关系

1、经济增加值(EVA)基本概述及影响因素

经济增加值(EVA)是指企业税后净营业利润减去资本成本,它是一种全面评价经营者有效使用资本和为股东创造价值的能力。EVA源于80年代以来关于企业价值特别是股东价值观念的不断深入人心,价值基础管理和股东价值分析的理念和方法使EVA管理体系完善建立,并成为多家企业进行价值评价和绩效考核的手段并得到广泛的应用。近年来,随着EVA理论的逐步发展和国际间交流的日趋频繁,EVA理念在中国的应用得到长足发展,国资委2006年开始鼓励中央企业使用EVA指标进行年度经营业绩考核,自2010年开始,国资委对所有中央企业负责人开展EVA考核,这对加强资产管理、完善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引导企业增强价值创造能力、提高发展质量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增加值(EVA)指标的计算是企业税后净营业利润减去资本成本,计算时考虑了权益资本成本,可以准确评价股东价值的创造和损毁。因部分资产尚未产生经济效益(如资产项目下的在建工程)、存在先期投入而后产生效益的支出(如研发费用)以及一些非经常性收益,在计算EVA指标时,可以进行一些项目的调整,以消除和减少经营者进行盈利操纵的机会和防止短期行为。利用EVA指标进行考核,充分体现了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优化配置的经理人激励机制,能够实现经理人和股东利益追求趋同的长期激励。

2、公司财务战略概述及主要内容

财务战略是企业战略的一个子系统,在企业战略统筹下,以价值分析为基础,以促使企业资金长期均衡有效流转和配置为衡量标准,以维持企业长期盈利能力为目的的战略性思维方式和决策活动。财务战略通常由筹资战略、投资战略、利润分配战略及成本战略构成。筹资战略是规划企业未来一段时期内筹资规模、渠道、方式以及时间等管理活动,主要是解决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以及如何通过控制和利用财务风险来达到降低筹资成本和提高股权资金收益率的问题,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相关。投资战略是在充分估计影响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对企业长期投资所做的总体筹划和部署,主要解决战略期间的投资目标、投资规模、投资方式和投资时间的问题,企业的投资战略与筹资战略密不了可分,筹资的目的是为了投资,筹资规模与时间要依据投资战略来进行决策,投资的风险和收益会影响筹资决策的制订和实施。成本战略是企业全面分析研究成本的一切活动,控制成本驱动因素,重组价值链,力求降低成本,成本战略的制订和实施与企业投资战略密切相关,投资项目的实施直接影响成本战略的制订基础,争取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以低成本支持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3、经济增加值(EVA)指标与公司财务战略的关系

经济增加值(EVA)的影响指标是税后净营业利润和资本成本,其主要的驱动因素是投资项目的收益率、企业筹资规模和筹资方式,通过这些驱动性因素和指标,与企业的财务战略紧密联系,EVA指标影响因素与企业财务战略的关系如图1。

EVA考虑了资金机会成本和股东回报,体现了“有利润的企业不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企业一定有利润”这一评判标准,企业可以利用EVA指标自我纵向比较,也可以与其他企业进行横向比较,找出自身的不足,确定改进和努力的方向,有利于企业在长期创造价值和为所有者持续创造财富的原则下制订并实施企业的发展战略和财务战略。

EVA对资本成本的考虑为企业投资决策的科学谨慎起到导向作用,有利于避免盲目投资,防范风险、提高资本使用效率,可以有效避免企业为扩大规模和提高产能过度投资和过度生产,规范企业的投资战略和成本战略行为。

EVA指标对经营者考核,不会鼓励企业以牺牲长期利益来夸大短期效果,而是要求经营者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关注于企业长期业绩的提升。与经营者的中长期激励实行挂钩,鼓励经营者的长期价值创造,实现企业持续发展,保证企业发展战略的实现。

二、经济增加值目标下财务战略的管理

在财务战略管理中,EVA是一种重要的财务战略目标评价标准,反应的是股东财富的变化,企业经营的目的是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管理者通过对EVA指标的分析制订财务战略,通过财务战略的实施实现经济增加值最大化的目标。

1、筹资战略的管理

在筹资战略中,最主要的是确定筹资规模和资本成本率,管理措施失当会使筹集资金的使用效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产生融资风险,可能使企业丧失偿债能力,筹资成本过高带来收益的不确定性,所以投资战略是EVA计算指标中资本成本的决定因素。

企业进行筹资战略规划时,要根据最优资本结构的要求,合理权衡负债筹资比例和权益筹资比例。维持一个合理的财务杠杆比例是筹资战略决策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一般情况下,企业为了获取财务杠杆利益,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应选择负债融资,EVA强化资本成本的概念,债务资本的利息具有节税效应,而权益资本不具有这种优势,利用债务的方式融资可以有效降低资本成本。如果企业的财务风险较大,负债资本成本较高,为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企业必须选择权益融资,以降低企业的总体风险。EVA中的权益资本成本是一种机会成本,投资者期望的报酬率一般会高于金融市场一般预期的报酬率,所以企业的发展阶段和对风险的承受能力是决定是否进行权益融资的主要因素。

2、投资战略的管理

在投资战略中,最主要的是确定投资规模、投资方向和根据项目收益率确定投资项目,企业的投资项目并不都能产生预期效益,若投资项目不能按期投产,项目收益率低于筹资的成本率,引起企业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的不确定性,所以投资战略是EVA计算指标中净营业利润的决定因素。

EVA考虑了所有的资本成本,在投资战略中对投资规模、投资方向和投资项目进行选择时必须考虑所有的显性和隐性成本。对于投资的项目,要综合分析各种生产能力和项目产出的盈利能力进行谨慎分析。以EVA作为投资项目决策标准,可以有效避免为扩大企业规模和生产能力而不考虑资本成本的决策行为发生,可以使项目投资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实现项目可研、预算、实施、监管有机统一起来,以满足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需要。

3、成本战略的管理

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中永恒的主题,在成本战略中,最主要的是控制成本的合理水平,以保证企业的盈利能力,由于企业所处的环境特别是市场环境的变化,使成本的确定存在不确定性,成本升高必然造成盈利能力下降。

企业的成本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提高企业增加值的动因是增加毛利、增加收入、提高资产的运用和管理资本结构,大多数关键动因可以控制,在企业成本战略管理中引入作业成本法进行作业成本管理,可以达到增加企业价值的根本目的。首先从增加毛利的角度看,通过进行作业流程的持续改进和再造,以提高生产力和效率的手段取代削减成本的短期行为,对于高毛利的产品和服务,要努力扩大其带来的收入;其次,从增加收入方面考虑,尽可能为企业发掘创造价值的新的业务机会,在保持投资额不变的条件下,以现有投资进行负债经营的产品项目的扩张;最后,在提高资本运用方面,要做到提高营运资本的周转,特别是加强应收款项和存货的管理,杜绝呆账坏账发生,提高流动资产的周转率,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杜绝资产闲置,改进生产流程提高资产的生产能力。

三、经济增加值和财务战略管理应考虑的几个问题

第一,财务战略是从属于企业战略的,在企业战略中,出于企业长远发展、国际国内社会环境、企业的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考虑,必然发生研究开发支出、体现社会责任的环保支出等不增加企业营业利润却增加资本成本的投入,这些投入必然减少企业的EVA,在制订和实施财务战略中可能不能以EVA作为唯一的评价指标,在实际运用中应充分考虑。

第二,制订科学的计算调整项目,保证EVA计算的科学性,需要对部分会计项目和部分重大事项进行必要的调整和计算,以消除一些不能真实衡量企业价值的部分,突出核心业务,减少经营者进行盈利操纵的机会和防止短期行为。目前计算EVA可做的调整已达160多种,调整的数量越多计算结果就越精确,但同时也增加了计算的复杂性和难度,在制订计算调整因素的指标上企业应充分考虑。

第三,实施EVA管理体系,必须要分析企业的战略定位、战略规划、运营理念、管理上面临的主要挑战、阶段性重点工作和行业竞争优势,应当按照理念先导、实际出发、循序渐进、简便易行的原则稳步推进,建立相应的配套方案,如配套的激励机制、决策机制,其中重要方面是将价值创造放到考核体系中,把高层管理人员的薪酬、职务任免同考核体系紧密挂钩,促使高层管理人员不断强化EVA的思想。可能使企业已经成熟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发生重大变化,企业应充分考虑。

经济增加值(EVA)真实揭示了企业的经营业绩,能够引导经营者作出有利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决策,其管理理念极具科学性,虽然目前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通过管理理念的更新,管理方法的优化,遵循EVA的基本理论,结合我国和本企业的实际,这种有效的管理工具是可以在企业中得到充分运用的。

篇10

[关键词]预警模型;上市公司;财务风险

[DOI]10.13939/ki.zgsc.2017.02.084

危机防范意识是每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存法则。尤其对于我们国内的企业来说,起步较晚,经营模式还不够健全,应对风险的能力还不够理想,所以采取一个完善的危机预警系统至关重要。

1 绪 论

财务预警,或者说财务危机预警,名义上是对企业将要面临的危机进行预测,采取可靠有利的方式对危机进行防范。如何进行预测是最关键最核心的部分,需要对公司内部财务报表,经营计划以及收集到的关于企业经营的外部资料,采用恰当的预警模式,进行总结分析,找出危机起源,并对问题进行理解分析,找出将会导致的财务危机,判断预报警度即影响程度,最终针对不同阶段的危机采取合理的防御措施。企业财务危机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即内部控制不严谨,政策上的制约,技术不先进等,但是产生财务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财务风险处理不当,财务风险是现代企业面对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尤其在我国市场经济发育不健全的条件下更是不可避免。因此,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建立和完善财务预警体系尤其必要。

通过专家学者的不懈努力,已经有许多杰出的成就。预警系统由最初的1932年Fitzpatrick的单变量模型出现之后,各专家学者纷纷进行深入研究,逐渐发现在企业经营发展中多变量模型更能准确地预测危机,1968年,Altman首次将多元判别分析方法引入财务危机预测领域,著名的Z值分数模型因运而生,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后来,还陆续出现多种具有研究意义的预警模型,除了财务指标外,还引入了不同的非财务指标进行分析。本文选择以Altman的Z值分析模型对金风科技财务状况进行分析。

2 财务危机体系的流程

2.1 模型分析

A公司主要从事风电设备研发与制造、风电服务、风电场开发及其他业务。公司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凭借在研发、制造风力发电机组及建设风电场的丰富经验,公司不仅向客户提供高质量的风力发电机组,还开发出风电服务及风电场开发解决方案,满足客户在风电行业价值链多个环节的需要。公司机组采用直驱永磁技术,为适应市场的快速增长及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持续不断完善和细化产品路线,在市场拓展方面,公司在巩固国内市场的同时积极拓展全球风电市场,发展足迹已遍布全球六大洲。本文选取2014―2015年的财务信息数据进行分析,计算五个财务指标加权汇总得出Z值来判断财务状况。

Z值模型属于多元线性评价模型,是Edward.Altman教授经过大量实证考察和分析研究后,于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的,之后还对该模型进行了两次修改,形成Z′模型和Z″模型(ZETA模型)分别针对非上市公司和跨行业使用。该模型通过对5种财务指标加权汇总,得出Z值来预测企业财务风险、衡量企业的财务状况是否健康,并对企业在近2年内破产的可能性进行分析预测,模型如下:

根据Z值模型,一共将Z值分为四个区域:一是Z值小于或等于1.81,说明企业即将面临破产,财务状况堪忧;二是Z值大于1.81且小于或等于2.675,说明财务状况不稳定,容易造成误判,依然生存堪忧;三是Z值大于2.675且小于或等于2.99,f明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概率较小,但不排除发生的可能性;四是Z值大于2.99,说明企业财务状况良好,运营环境正常。根据金风科技所得出来的指标计算得出的Z值来看,2014―2015年,金风科技的财务状况即将面临巨大的危险,如处理不当也有可能破产。

2.2 财务分析

2.2.1 报表分析

基于企业外部会计视角的财务分析,主要侧重于经理人的投资者角色,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分析,包括资产流动性、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股东权益等分析。流动性应该着重讨论应收账款、存货的流动性。企业应收账款的流动性可以通过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来衡量,反映了资产和利润的质量,A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2014年、2015年分别为1.83次、2.48次,说明了资金周转较慢,但也有提高,说明企业在2015年可能对应收账款的催收采取了措施,当然也有可能2014年的应收账款大部分在2015年实现;企业存货通常在流动资产总额中占很大比例,鉴于此对存货的流动性进行分析,而存货周转率则反映这一点,A公司存货周转率2014年、2015年分别为3.88次、6.61次,说明A公司销售能力一般,但在2015年有了很大的进步。在2015年的销售收入相比2014年有大程度的提高,从177.04亿元增长到300.62亿元,相比上一年增长69.8%。偿债能力分析着重分析了负债对权益比例,又叫产权比例,反映了所有者权益对债权人权益的保障程度,这两年分别为2.01元、2.02元,偿债能力基本没有变化。盈利能力以资产周转率来考察企业运用全部资产的效益,即通过资产营运而产生的营业收入,两年的资产周转率分别为0.387次和0.572次,可以看出企业的资产运营能力薄弱,不过这个指标也同时受到资产结构和是否存在重大投资项目的影响,因为只有投入经营使用的资产才可能产生营业收入。这部分通过Z值分析中的五个指标的核算结果得出A企业经营状况不佳,虽然2015年相比2014年而言危机有所好转,但从深层次比较分析两年的数据信息发现,一部分原因是企业权益性筹资所得,由26.95亿股增至27.36亿股,股价由13.25元/股涨到33.31元/股,在Z值分析中市场价格因素存在很大的作用。

2.2.2 前景分析

“十二五”期间,我国能源结构转型取得显著成效:清洁能源迅速发展,其中风电装机规模增长了4倍,各项配套制度逐步完善,但是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消纳可再生能源上网能力较差、系统效率低等问题表现比较突出,需着力加以解决。为此国家在2015年出台多项政策促进电力系统优化,提高能源协调发展水平,继续保障以风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在未来的大规模发展。

3 结 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Z值模型分析下可以很明显地呈现A公司的财务状况,指标的选择恰到好处,不管是对公司资产流动性、偿债能力,还是公司的盈利能力、股东权益,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也比较贴合公司面临的具体情况。因此,对于上市公司来讲,一个完善的财务预警体系很关键,一个适合企业的预警分析模型同样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张博.引入非财务指标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研究――基于我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D].苏州:苏州大学,2014.

[2] 胡玉明.财务报表分析[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