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危害的防护范文
时间:2024-02-29 18:06: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危害的防护,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1 职业暴露因素就是指职业环境的各种有害因素
护士的职业暴露因素可包括社会心理因素、理化因素及生物因素。护士职业暴露因素往往多种因素同时存在,经多种途径对人体产生综合作用,对护士健康产生急性、慢性及远期危害。急性危害因损害发生迅速、症状重,易受重视及认识;而慢性及远期危害是潜匿的健康损害方式,其潜伏期长,常常得不到充分的认识,对护士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是本文探讨的内容。
1.1 社会心理因素的危害 主要包括工作中来自患儿家属的暴力和从事工作本身的压力。国家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定义工作场所暴力是指“工作或上班时直接对人的暴力行为,范围从攻击性或威胁性语言直至杀人。包括欺凌、骚扰、欺骗、胁迫、恐吓、排斥、散布无端言论、侵犯的姿态、侮辱性的手势、敌对行为、阻碍、身体撞击、踢、咬、推、啐人、等伤害直至杀人。”国际护士协会指出护士可能受到暴力比其他行业多3倍,和其他行业相比针对护士的暴力事件较多。国际护士协会根据事实作出推断:世界范围内的护士每天工作在暴力的发生地。患儿家属的暴力已经严重影响了护理人员的士气、直接威胁护理人员的人身安全健康。专业及工作本身的压力,如护士人力资源缺乏所带来过重的工作负荷,护理工作的特殊作息如频繁的夜班、节假日加班等;再如社会地位有限、晋升少、报酬低以及工作疲劳感,均影响着护士身心健康。
1.2 理化因素的危害 护士职业暴露理化因素危害主要来自X射线、射线及紫外线和微波等。其中X线损伤为医护人员最常见的放射损伤。长期接触X线可对人体造成很多损害,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造血功能低下、晶状体混浊甚至诱发肿瘤等[1]。另外手术室中使用的麻醉剂多种多样,其中氟烷、氨氟醚、异氟醚以及笑气(氧化亚氮)等可以呈气态弥散在空气中的,长期吸入可造成肝脏损害,细胞突变,免疫力下降及自然流产。1974年美国麻醉医师会发起的大规模调查结果表明,手术室护士自然流产率及子代先天畸形发生率均高于对照人群。前者为对照人群的1.3~2倍;后者为对照的1.6倍。1997年有人用变换分析法,总结分析了1971~1995年间发表的有关职业接触麻醉剂气体与自然流产关系的研究报告后,结果肯定了职业接触麻醉剂气体与自然流产有关联[2]。
1.3 生物因素的危害 主要指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护士每天频繁接触血液、羊水、分泌物等体液,体液飞溅到皮肤、眼睛里时有发生;手上小划伤而又意外接触血液等,这些因素均有可能导致自身感染。再者护士在工作中常使用锐器,易刺伤自己,而通过针刺伤可感染20多种血液性疾病。有报道显示,健康的医务人员患血液性传染病的80%~90%是由针刺伤所致,被刺伤的医务人员护士占80%。
2 防护措施
2.1 社会心理因素危害的防护 注意心理调节,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在工作之余,合理安排休息与休假,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劳逸结合,加强营养,减少生理、心理疲劳,促进身心健康,提高工作效率。护理人员自身的应对中应增强服务意识,建立良好的关系,加强法律意识的培养,规范护理行为;医院应加强护士应对暴力的能力的培训,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关政策及制度及方面的培训,包括应对暴力事件的预防、报告、支持系统流程训;医院环境及工作场所的设置中护士台与医院保安部门之监控和报警系统;鼓励和帮助护理人员在人身受到伤害时寻找法律帮助,而不应是劝说她们忍受委屈、息事宁人。
2.2 理化因素危害的防护 护士在带有放射源的环境中护理患者时尽量缩短接触时间,因此要求护士事先做好护理计划,安排好护理步骤,进入室内按次序要求,争取短时间内做完,积极屏蔽防护和距离防护;护士对抗癌药物的正确操作是有效防止抗癌药物造成危害的关键,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戴口罩、帽子、手套,被药液污染立即用生理盐水冲洗,把影响程度降至最低;废安瓿和注射器放入固定容器,及时焚烧;强化专业培训,建立健康档案,定期进行体格检查。
2.3 生物因素危害的防护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职业危害,护士应主动接受更多关于乙肝、丙肝、艾滋病、结核等相关知识,了解相应的细菌、病毒的传播方式,对已确诊的患者要采取隔离措施,对于疑似患者要采取同样的隔离措施加强防护。[3]操作前检查双手有无破损,如有破损用防水敷料加以保护,避免开放性伤口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接触感染患者的血液、体液时,均应有个人保护装置,如戴手套、穿隔离,必要时应配有防护镜、面罩、脚套等。如患者血液、体液等不慎皮肤或眼睛里,应立即用流动水冲洗。在操作中洗手、戴手套是简单有效的防护措施,操作后立即用消毒液擦手,按正规6步洗手法可清除90%以上的微生物,非无菌操作戴手套可有效防止工作人员被感染。工作中尽量避免针刺伤、刀割伤、玻璃锐器损伤,重点是在使用锐器前、中、后正确操作及用后对锐器的安全销毁。对工作人员进行适当的相关知识培训以减少针刺伤和锐器损伤,若不慎刺伤,应立即脱掉手套挤出少量血液,伤口用0.5%碘伏消毒,更换手套,同时向上级报告伤情,做出相应处理[4]。
随着医疗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护士的职业危害也逐渐被关注。为了降低职业危害,最大限度地保障护士自身健康,作为一名护士,应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接受相应知识的学习与培训,详知各种危险因素,并在实际工作中加强自身防护,有效保证护士的身体健康,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 蒋勇,丁益民.放射线工作人员晶体混浊情况观察.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3,25(2):131.
[2] 胡辉,杨志纯.外科病区危害因素对医务人员的影响及对策.现代护理,2001,7(5):43-44.
篇2
【摘要】:由于医疗工作的特殊性,其职业危害广泛地存在于日常医疗工作中,如放射线、紫外线、化学消毒荆、电磁波、铅污染等都可以随时随地损害着医务人员的健康。了解职业危害,正视工作中潜在的危险,能提高对自身职业的防护意识。从而采取积极效的防护措施,可避免或减少遭受疾病的侵袭。
【关键词】 医护人员;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由于医疗工作的特殊性,其职业危害广泛地存在于日常医疗工作中,如放射线、紫外线、化学消毒荆、电磁波、铅污染等都可以随时随地损害着医务人员的健康。了解职业危害,正视工作中潜在的危险,能提高对自身职业的防护意识。从而采取积极效的防护措施,可避免或减少遭受疾病的侵袭。因此,加强防护意识,并采取切实有效的防护措施来保护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显得越来越重要。
1. 危害的类型
1.1 化学消毒剂的危害 各种化学消毒剂如甲醛、戊二醛、过氧乙酸、环氧乙烷、碘、含氯消毒剂等的广泛应用可造成空气污染,对人的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神经系统等都有损害,可导致过敏性皮炎、结膜炎、鼻炎、气管炎、变态反应甚至损害肝、肾及造血系统。长期暴露于微量麻醉废气的污染环境,有引起自发性流产、胎儿畸变和生育力降低的可能。
1.2 物理性危害 高科技的医疗仪器如CT,核磁共振、激光、放射性核素等广泛应用虽提高了对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但医务人员长期接触如防护不当引起蓄积可抑制骨髓造血、使白细胞减少、甚至致畸或致癌;臭氧的强氧化性对眼睛私膜和肺组织都具有很强的刺激性,能破坏肺表面的活性物质引起肺水肿和哮喘;医院的空调、各种机器设备的运行及报警声、病人的、电话铃声、物品及仪器的搬动声、人们的谈话声等噪声对人体的听觉系统有明显损害可导致听力下降;乳胶、橡胶制品及其滑石粉等经皮肤接触、呼吸道吸人、日积月累反复长期刺激可引起皮疹、麻疹、痰痒、哮喘等;洗衣房、供应科的高温、湿热环境导致人们体力消耗;医院使用的过氧乙酸、环氧乙烷、酒精等属于易燃易爆的液体或气体使用不当可导致烧伤、灼伤等;锐器损伤是物理性危害的一种常见损伤。在医院工作的医生、护士、实验室人员和清洁工都是创伤的高危人群,年创伤率为1%-2%、创伤后的感染率高达3%。
1.3 生物因素性危害 肝炎、结核、出血热等传染病科的医务人员不小心感染后,细菌、病毒、真菌检验室医务人员不知不觉中感染等。有报道,在2003年SARS流行期间,医务人员数百人染病,竞高达总人数的17.66%,在各行业中居首位,现医务人员的生物因素职业危害也不容忽视。
1.4 运动功能性危害 医务人员在工作中移动或搬动病人或其他医疗用品时,如搬动姿势不正确,常使他们的脊柱损伤,另外有些医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必须保持某种姿势,时间过长也易造成脊柱损伤。
1.5 心理及工作压力 医务人员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在职业活动中受到职业紧张的影响。医院护理人员以女性为主,其生理特点如经期、孕期、哺乳期、以及家庭重担、工作繁重、身体疲劳,加上每天面对各种疾病、意外伤害(交通事故、自杀、他杀及暴力事件等)以及死亡,这些特殊情况和紧张情绪影响她们的精神状态,如得不到释放很容易出现心理方面的疾患。倒班不仅对医务人员正常生物节律有所影响,而且可导致睡眠和饮食习惯改变,影响其工作情绪与工作效率。
2. 各种危害的防护对策
2.1 实行标准预防 标准预防适用于与所有病人接触时的措施,其内容包括:① 接触感染物品后立即洗手;进行各项操作前后均应洗手,洗手时特别注意指尖、指缝、指关节等处。②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赫膜和污染物品时戴手套,脱手套后立即洗手。体液等体内物质飞散污染到医务人员的眼、鼻、口中时应使用防护口罩、眼罩等。
③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处理针头时不要太匆忙,手持针头或锐器时不要让锐器面对着他人,以免刺伤他人。④使用后的围裙、隔离衣应立即脱去并进行洗手;一旦被血液污染就不能长时间穿着,被感染性物质污染的被服应先选择化学消毒剂浸泡或高压灭菌后用洗衣机洗,否则被服应煮沸处理。
2.2 化疗药物防护原则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与化疗药物接触,有条件的医院对化疗药物应实行集中化管理、配备生物安全柜并严格按照配药操作规程执行,即配药前洗手穿防护衣,佩戴一次性口罩、帽子、聚氯乙烯手套,操作台面应覆盖一次性防护垫,操作时尽可能避免药液溢出防止污染、安瓶划伤皮肤;稀释及抽取药液时,应排除瓶内压力以防针栓脱出造成的污染。护士必须戴一次性口罩、帽子、手套等个人防护后方可处理污染区;处理时严格按照化疗药物污染处理程序进行。
2.3 物理性伤害的防护 定期监测空气中的臭氧浓度。重视麻醉气体的排放,建立良好的排放系统,使用密闭性良好的麻醉机,防止泄露。使用电刀时要及时吸尽烟雾,定期开窗换气,加强手术室空气流通。对于噪声的防护,各科室应加强管理、保持工作环境安静,不许在工作场所嬉戏打闹,严格限制闲杂人员进人工作环境;定期对各种仪器、设备进行检查、检修。保证医务人员的合理配置,避免在过度疲劳操作下发生事故及意外。
2.4 正确掌握消毒剂的使用 合理使用化学消毒剂,缩小其使用范围。根据消毒剂作用水平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消毒剂,防止滥用消毒剂造成环境污染。如配制化学消毒剂时要仔细,不要将药液外溢,戴眼罩和乳胶手套,以免引起接触性皮炎;刺激性强、易挥发的消毒剂,应加盖保存,注意通风换气,降低空气中的浓度,减少对呼吸道刺激。
2.5 加强医学职业安全教育 医院管理者应高度重视,把职业安全教育放在重要位置,作为上岗培训和在职教育的重要内容,增强自我防护意识,改变其不安全行为,教育如何避免针刺伤?针刺伤后如何处理?制定规范的操作流程,进行各种诊疗、护理操作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执行;教育医务人员持正确的移动或搬动病人及重物的姿势,避免脊柱损伤;开展必要的心理咨询,使医务人员有倾诉的地方,以缓解心理压力。
综上所述,通过对职业危害的剖析,所有医疗从业人员均应充分认识到职业危害的严重性,高度重视职业防护,从预防抓起,通过防护知识的学习,安全规范的操作,保护自身健康,将职业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消毒供应中心; 职业危害; 安全防护
[中图分类号] R18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3-296-01
前言:消毒供应中心是医疗体系中一个特殊的部门,是医院消毒、灭菌医疗器具的重要科室,它既承担着各种器具清洗、消毒、灭菌及发放,也是各种污染物回收的地方,各种病人的污染物及各种物理化学因素对工作人员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因此,消毒供应中的工作具有很高的职业危险性。为了有效的防治职业危害的损伤,我们对消毒供应中心存在的各种危险因素进行总结,并有针对性的提出防护策略。
1 职业危害因素分析
1.1 物理因素
高温、高湿、噪音等是消毒供应中心常见的具有危害性的物理因素。压力灭菌锅、环氧乙烷消毒柜等大型消毒灭菌设备,其噪音远远高于日常标准,工作人员在此环境下长期工作,对于听力及神经系统都会有很大的危害[1]。高温灭菌锅消毒完成后释放大量蒸汽,温度极高,湿度极大,这些都会影响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特别是炎热的夏季,温度和湿度的影响更大。
有些紫外照线消毒设备,由于保护不完全或者操作不当,这些辐射对工作人员的皮肤及眼睛会造成严重影响,可能出现眼睛红肿,甚至可能出现皮肤癌症。
1.2 化学因素
消毒供应中心化学方面的危害因素主要来自日常消毒操作,由于消毒供应中心对工作环境要求严格,需要经常对空气、超净台、地面、墙面等进行消毒,对于一些特殊的物品,比如从病房送回的物品,还需要采用特殊的消毒手段处理,才可以废弃。过氧乙酸、双氧水、环氧乙烷等消毒剂,在空气中挥发产生刺激性气体,直接伤害操作者的呼吸系统,与皮肤接触以后,会造成化学烧伤甚至局部炎症反应[2]。
1.3 生物因素
消毒供应中心接受医院各科室回收的医疗垃圾及器械,包括了被病人感染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这些血液、体液很容易接触工作人员的皮肤、眼睛,特别是剪刀、缝针等锋利的器械,更是容易划伤工作人员,导致污染物直接与血液相接触[3]。艾滋病、乙型肝炎、梅毒等病毒的患者及携带者呈越来越多的趋势,因此,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人员被感染的几率也随之增加。
1.4 社会心理因素
虽然消毒供应中心在医院保障供给中具有重要地位,并且其工作强度大、工作繁琐、重复性劳动多、被感染机会大,但长期以来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往往被列入后勤人员,编制欠缺,待遇较差,这些都对工作人员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影响。很多工作人员常年从事这一职业,待遇仍旧很低,甚至无法列入到编制体系中,得不到充分的理解和回报,自身价值无法体现,很容易导致心态失衡,甚至产生更严重的心理障碍。
2 防护策略
2.1 物理因素防护
在处理高温灭菌物品时要穿戴长袖工作服,防治烫伤。通过基础设施改善,增大工作环境空间,安全通风换气系统。在处理无纺布、敷料、棉球等物品时,应考虑使用单独的工作间,工作人员需戴一次性口罩,防治粉尘对呼吸道的损伤。紫外灭菌过程中注意自我保护,紫外光源不可直接照射到人,灭菌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穿戴防护服和眼罩,照射后通风30分钟以后,方可进入。要定期对大型设备进行检修,减少由于故障导致的噪音过大,同时给工作人员配备耳塞,减少噪音对工作人员的影响。
2.2 化学因素防护
通过安装大型风机,增强室内空气流通。配制使用各种消毒剂过程中,必须戴口罩、帽子、眼镜及手套,配制完成后保证容器密闭,如不小心出现喷溅,立即在自来水下冲洗,然后给予治疗。环氧乙烷灭菌要有单独的灭菌间,合理安排灭菌时间,定期检查环氧乙烷管道的密闭性,并对灭菌完物品进行环氧乙烷参量测定,符合标准后方可继续操作处理。
2.3 生物因素防护
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在回收清洗手术器械等物品时,要佩戴口罩、帽子、眼镜和手套,如发现手套有破损迹象,立即更换。在处理锋利刀剪针的时候,要格外小心,不可求急。对于金属器具,首先进行分类,将同类器械一共清洗,可以大大减少受伤的可能性。一旦被利刃刺伤,需要马上对伤口进行处理,必要时接种免疫球蛋白[4]。进行高压水枪或者高压气枪的过程中,要严格保护自己,防治高压水流或者气流冲破防护装置,这种操作对于防护着装有着更高的要求,必须严格执行。
2.4 心理学保健
由于消毒供应中心工作繁琐、工作量大,要给予工作人员充分的休息时间,并组织各种活动,通过体育锻炼或者娱乐活动,调节心理承受能力,并定期进行职业损伤和防护培训,提高自我防护能力。同时,医院领导要给予消毒供应中心足够的重视,主动慰问工作人员,解决与各科室之间的矛盾,以增加工作人员的自我满足感,更好的完成消毒保障工作。
总之,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具有很强的职业危害,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严格保护自己,降低可能的危害,医院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工作环境、劳保设施等多个方面给予关照,保证工作人员的健康和安全。
参考文献
[1] 梁琼. 消毒供应中心职业危害因素及其防护[J].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10,27(5):627-628.
[2] 褚文娟, 郝伟. 供应室护士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J]. 鲁护理杂志, 2006,12(16):1594-1595.
篇4
【关键词】 职业暴露;医务人员;危害;防护
血站医务人员主要承担着血液从采集到发放的整个过程。医生、护士、检验以及医疗垃圾处理人员是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长期的暴露于高危的环境中,许多操作都存在着职业暴露的危险[1]。因此,需要对血站医务人员采取有效的职业暴露防护措施,以减少血站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笔者对我站医务人员的工作特点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加强自我保护方法、防护意识,以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站共有医生16名,护士75名,检验48名,医疗垃圾处理人员1名。
1.2 职业暴露的分类 血站的职业暴露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皮肤接触、针刺损伤以及黏膜接触[2]。医生体检时;护士在采血时;检验人员在进行血液检测时;医疗垃圾处理人员在进行废弃物处理时都有可能意外的接触到未知风险的血液,造成皮肤或黏膜与感染物接触或刺伤,存在感染威胁。
1.3 常见的职业暴露风险因素
1.3.1 生物因素 血站医护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存在意外发生病毒感染的危险,主要是经血传播的乙肝、丙肝、艾滋病和梅毒。因此,病毒感染是血站医护人员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之一。
1.3.2 物理因素 物理因素是职业暴露的最常见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利器伤、噪音危害和高温危害等。①利器伤,工作人员在进行采供血服务过程中,被针头或锐器刺割伤是最具感染性的损伤,因此刺割伤是血站医护人员最为常见的危险因素之一。②噪音危害,血站成分制备时的大型离心机、血液冻存的低温冰箱等设备都会产生巨大的噪音,长期在巨大的噪音环境下工作会造成医务人员易出现疲劳、头晕、头痛、听力下降等症状。因此,噪音损伤也是血站医护人员最为常见的危险因素之一。
1.3.3 化学因素 血站的各个业务科室,需要每日采用含氯消毒液进行消毒处理,而含氯消毒液具有很强的挥发性,对人体具有很强的刺激性以及腐蚀性。长期吸入刺激性以及腐蚀性气体会严重的损伤医务人员的气管黏膜,导致呼吸系统发生严重的病变。因此,化学性吸入损伤也是血站医护人员最为常见的危险因素之一。
1.3.4 生理心理因素 血站医护人员的的工作量很大,对无菌物品以及无菌操作的要求也很严格。长期的紧张、高强度的,会造成医务人员焦虑、神经衰弱等情况的发生,从而造成医务人员生理以及心理上的损伤。因此,生理心理因素也是血站医护人员最为常见的危险因素之一。
1.3.5 安全防护意识不强 医务人员对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缺乏、安全防护意识的薄弱以及对职业暴露的发生以及发展规律认识不清,均会在血站的工作过程中引起职业暴露事件的发生。因此,安全防护意识不强也是血站医护人员最为常见的危险因素之一。
1.4 防护措施
1.4.1 加强培训和管理 建立并严格可行职业暴露的管理制度,并制定有效职业暴露预防措施。定期组织血站的所有医护人员学习与职业暴露有关的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职业暴露的认识,提高各项管理制度以及预防措施的执行率[3]。
1.4.2 认真执行各种防护制度
1.4.2.1 生物损伤的防护 医务人员在进行操作时,要佩戴手套并随时检查所带手套的完好性。在进行成分制备以及血液检验时,要穿好防护衣,并佩戴好口罩以及隔离帽,必要时佩戴护目镜。并在所有业务操作岗位配有备用的防护服和专用鞋帽,当发生职业暴露时可以及时更换。
1.4.2.2 物理损伤的防护 在工作中,医务人员要提高自我防护意识,留取血液标本时用我站设计专用的留样架,单手操作,以防止针头刺伤自己。一旦发生皮肤黏膜的损伤,要立即挤出少量血液,并用自来水充分冲洗后再用碘酒以及酒精进行消毒包扎。并立即将职业暴露情况上报业务科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和观察,以确保感染危险降到最低程度。
1.4.2.3 化学因素的防护 了解各种消毒液的性质,了解配制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在配置消毒液时要配带全面的防护用具,保护好全身的皮肤和黏膜。以防止腐蚀性液体和刺激性气体对护理人员造成危害。
1.4.3 心理调节 预防医护人员生理以及心理疲劳发生,需要在血站内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及和谐的工作氛围,良好的团队精神可以有效的减轻医务人员的身心疲劳状态,在工作中做到劳逸结合,才能有效的提高医务人员的心理素质。从而有效的减少职业暴露事件的发生。2 结 果
经过制定有效的职业暴露管理制度以及预防措施,使我站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事件的发生率得到了明显的降低。3 讨 论
职业暴露会对医务人员造成严重的危害,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以减少血站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的发生率。只有首先明确血站内发生职业暴露的各种危险因素,才能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规范和预防措施,从而有效的减少职业暴露事件的发生[4]。通过对我站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发现生物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理心理因素以及安全防护意识不强是血站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主要危险因素,针对这些危险因素制定有效的管理制度和预防措施,有效的降低了我站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率,确保了血站医务人员的健康。
综上所述,通过对风险因素的分析后,制定有效的管理制度和预防措施可以有效的减少血站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事件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王小玮,张锦,谭曼虹.血站工作人员血液传播疾病职业暴露的风险与防护[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1,(8):141-142.
[2] 李天君,赵锋,张印则.采供血机构工作者职业暴露的防护[J].中国输血杂志,2005,18(4):360-361.
篇5
医院洗衣房承担了为全院住院病人及工作人员清洗、缝制床褥被单、工作服和手术衣物等用品的任务。从病房、手术室回收的被服物品被血液体液污染,携带有各种不可知的病原微生物。而洗衣房人员对标准预防、医院感染知识的掌握有限,缺乏有效的防护措施,工作人员面临极大的职业性感染的威胁;另外,洗衣房工作中工业洗衣机的噪音、大型熨烫机及蒸汽煮沸产生的高温潮湿环境也会对人体产生损害。因此,分析洗衣房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并实施相应的防护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现将洗衣房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综述如下:
1 职业危害因素
1.1 生物性因素 从病房、手术室收回的被服、手术衣等物品,被血液体液所污染,带有各种病原微生物。文献资料显示:为了解医院洗衣房的微生物污染情况,质量监控人员段伟、郭新强等人对某地医院洗衣房的各功能区域室内空气、常用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等进行采样检测。结果:洗衣房的空气中微生物污染平均超标率为48.00%,物体表面污染平均超标率为98.14%,工作人员手污染平均超标率为94.12%。结论:医院洗衣房的微生物污染比较严重,应加强洗衣房的消毒管理[1]。在此种环境中,洗衣房人员若防护不当极易造成职业性感染。
1.2 物理性因素
1.2.1 噪音 洗衣房大型洗衣机、熨烫机、大功率排风扇等机器运行所产生的噪音,噪声强度超过了我国对工业区噪声标准限值55~60dB。长期在该环境中工作,易引起疲劳、烦躁、头痛、头晕、听力减退等症状。
1.2.2 高温 大型熨烫机工作温度达160度,尤其在夏季极易引起中暑;煮沸所产生的蒸汽也使洗衣房室温增高,湿度增加。长时间在高温、潮湿环境中工作,对健康极为不利。
1.2.3 意外伤害 洗衣房机器种类多,机器高速运转,与电源、蒸汽等开关接触频繁,工作量及强度大,稍有不慎,有烫、撞伤及扭伤摔伤等意外危险。另外,洗衣房人员负责全医院的被褥缝制工作,被针扎伤后职业暴露有被病原体感染的危险。
1.3 社会心理因素 洗衣房人员多为社会聘用人员,消毒观念淡薄,自我防护意识较差。加之医院只从经济利益考虑,不能从长远及病人利益出发,对洗衣房工作重视不够,基本消毒防护设施不能保证,致使工作人员的职业危害因素相应增加。
2 主要防护措施
2.1 医院洗衣房是发生交叉感染危险性较高的科室。要增强洗衣房人员的防护意识,学习有关感染及防护知识,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从预防做起,防止职业危害的发生。
2.1.1 注重环境卫生 按照《消毒管理条例》要求,洁、污区域划分明确,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被血液、体液污染的衣物应视同感染病人的衣物等同处理。做好各类被服的消毒清洗烘干缝补等工作。搞好卫生保证空气及环境符合要求。
2.1.2 个人卫生管理 工作期间,着工作服,戴口罩帽子,橡胶手套;完成工作后严格按规范洗手,下班前沐浴;工作服要勤洗勤换。
2.2 对噪音、高温、高湿等物理性职业危害因素,要做好防护。
2.2.1 机器产生的噪音要注意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尽可能关闭与之相通的门窗,减少噪音危害。
2.2.2 夏日高温,在高温熨烫时,应合理分班,并采取相应的降温措施。要注意开门开窗通风散湿散热,以降低房间内湿度,防止因环境潮湿而致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发生。
2.2.3 工作中,要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避免各种意外发生。一旦被针刺伤,按锐器伤的处理方法处理、上报。
2.3 对工作人员进行消毒、感染及自我防护等知识理论的指导,加强洗衣房的消毒管理,防止交叉感染发生。
2.3.1 洗衣房人员每日处理被各种各样感染性体液、血液污染的被褥衣物,处于被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危险之中,因此,对长期受聘在洗衣房工作的人员应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建立健康状况档案,了解受感染情况,以便采取适当措施预防。
2.3.2 医院主管部门应重视对洗衣房工作的监管,提供高效实用、符合现代洗消标准的设备,及时供应日常洗涤消毒用品,配备必需的防护设施和劳动保护用品,以减轻对工作人员的职业性危害。
2.3.3 另外,洗衣房工作量多,工作强度大,易产生疲劳。工作人员应注意加强营养,合理膳食,保持良好的心态,愉快的心情,有条件者可适度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预防各种疾病发生。
综上所述,洗衣房工作环境复杂,危险因素多,因此,应加强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意识,做好自身防护,防止职业危害的发生。
参 考 文 献
篇6
【关键词】 供应室人员;职业危害;规范化培训;防护
【中图分类号】R124.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4-0158-02
供应室是医院最大的医疗污染物的聚集地,承担了医院大量的后勤工作,主要包括医疗器械使用后的回收、清洗、消毒以及包装、灭菌、存取、发放等任务[1],由于存在大量的污染物品及工作环境的恶劣,供应室人员的安全受到了各方面的密切关注。对供应室人员实施正确的防护对策,如采取人性化管理模式和普及防护知识,可以减少职业危害对工作人员的影响,提高部门的工作效率,使医院的医疗、护理能够正常进行[2]。我院对供应室人员的职业危害来源进行实际调查,并探讨安全的防护对策,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14名供应室人员进行调查研究,分为两个不同研究阶段,在施行新型管理前为传统组,施行后为观察组,观察期分别为6个月,然后对其进行评价对比。其中,男2名,女12名;年龄在20~46岁,平均年龄为(29.5±2.3)岁;专科学历2人,本科及以上学历12人;在编制人员5人,其它人员9人;供应室工作年限1~12年,平均年限6.1年;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防护措施 观察组针对供应室存在的各种危险因素,施行严格的人性化培训和管理方案,包括完善的监测制度、消毒管理制度、各种防护措施和协调作息制度。①监测内容:包括对消毒剂浓度监测、环境噪音监测、空气细菌监测以及物体表面监测等;②消毒管理制度:严格管理粘附血迹的器械,加大消毒灭菌力度,选派每天的值日代表,对消毒效果进行检查;③防护措施:包括供应室人员处理器械时的防护措施、被锐器刺伤的防护措施、对化学试剂的防护措施、高温的防护措施和各种突发危险因素的防护;④协调作息制度:以合理安排员工工作和休息时间为基准,统筹协调,以人为本,科学分配时间。
1.3 评价方式
1.3.1 职业危害因素的调查 为掌握供应室人员的职业危害来源,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问卷中若涉及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以不记名的方式进行。我院自行设计调查问卷的内容、发放形式,对所有参与人员随机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心理、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四个方面主要危害因素,以及管理人员的防护行为和知识水平。
1.3.2 防护措施的评价 考核方式同样采用自行设计的考试卷,内容涉及医院设备配置情况、专业基础、管理知识、系统运行及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等项目。试卷分为5大内容,每项内容为20分,满分共100分。一共出两套试卷,内容均符合上述要求,所选题目不类同,无相关性,难度相近,所得分数具有参考价值。每个观察期结束,即开始试卷考试。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供应室职业危害的调查分析 职业危害来源主要有工作压力大、噪音污染、环境温度高于常温和配制消毒剂中产生的不适。详见表1。
2.2 供应室人员的防护行为分析 其中:全体人员都能做到的防护行为:摘掉一次性手套后必须洗手、配置化学消毒剂时必须戴口罩和手套,血液或体液喷溅后必须清洗。详见表2。
2.3 防护培训后,各项专业知识的影响 培训后,观察组各项专业素质得分均比传统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4 培训前后理论考核成绩对比 观察组理论知识成绩明显高于传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当今,医院的护理人员较为关心职业危害对自身的影响。员工身体健康是正常工作的保证,而供应室人员却处在特殊的工作环境中,对污染物品进行采集收取、清洗下放、灭菌消毒等劳动,工作强度大,工作环境恶劣,极易被高温、噪音、病菌、锐器损伤,尤其是被污染物感染的机会较多,这些危险因素直接影响供应室人员的健康水平和工作效率[3]。因此,必须提高供应室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促使他们学习专业安全知识,做好职业防护措施,防止直接接触并感染污染器械上的艾滋病、性病、肝炎及各种传染性疾病。
在实际调查分析后,发现供应室的确存在多种职业危害因素,来源主要有心理、物理、化学和生物四个方面的职业危害因素[4]。供应室人员极易受到各种危害因素的影响,威胁护理人员的安全,应对供应室人员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进行规范化培训,提高职业素养和安全意识。培训后,员工的专业知识明显高于培训前,确保员工在工作中,能有效避免不必要的伤害。
有效的培训措施应以员工的切身利益出发,在保证员工身体健康的前提下,增强安全意识及专业知识,提高工作效率,提供健全的安全保障[5,6]。我院施行的防护措施,使供应室人员自身应对各种职业危害的能力大幅提高,既改善了护理人员的工作条件,又增强了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为员工提供人性化管理方式,对医院的正常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徐艳梅.基层医院供应室人员个性化培训的实践与体会[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4):835.
[2]李倩.消毒供应中心人员手卫生执行情况与干预措施[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4,31(4):425-426.
[3]蔡兰英,耿藏缺,苏月巧,等.供应室医护人员职业危害防护现状调查[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2,29(12):1090-1092.
[4]柴树花,朱海玲,宋翠侠,等.不同管理模式对消毒供应室护士防护意识的影响比较[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2):3018-3019,3024.
[5]徐珍荣, 房桂华, 崔振玲. 医院供应室人员的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2012,25(3):237-238.
篇7
【摘要】: 目的分析消毒供应中心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方法从不同角度分析造成消毒供应中心职业危害的因素,结果针对造成消毒供应中心职业危害的各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防护措施。结论要强化职业安全教育,提高防护意识,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护措施,减少或避免各种职业危害,保障护理人员的自身健康,为临床提供更好的服务。
【关键词】:消毒供应室;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消毒供应中心是医疗环境中一个特殊部门,是医院消毒、灭菌医疗器具的重要科室,既是承担各种器具的清洗、包装、消毒、灭菌以及发放的场所,也是回收各种被污染的带致病菌的医疗器材的集中场所。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技术的提高,介入性医疗技术的发展和推广,污染的几率也在加大,相应地对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的潜在危害也在增加。因此,消毒供应中心的人员应加强自我防护意识,积极做好职业防护。
1 消毒供应中心常见职业危害因素
1.1 物理性因素
1.1.1 环境影响:高温、寒冷、潮湿的工作环境脉动真空灭菌器运行时所散发出的热量,在夏季可使灭菌室的温度达到40℃以上,极易发生中暑。清洗是供应中心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既是在寒冷的冬季,工作人员也不可避免地接触冷水。寒冷、潮湿易使人患上风湿性关节炎。工作人员常常会感到发热、烦躁、口渴、疲倦乏力等不适,对健康造成危害。
1.1.2 噪音影响:消毒供应中心存在多种噪音污染源,灭菌器真空泵、空气压缩机、超声清洗机、全自动清洗机、烘干机、排气扇等工作时发出程度不同的噪音。随着人体在噪声环境中工作时间的延长,易引起听力下降、头痛、失眠、记忆力下降及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的损害。引起血压升高、脉博加快、失眠、情绪激动、降低工作效率。
1.1.3 粉尘影响:制作各种敷料、纱球以及手术敷料的折叠包装,其棉絮纤维、粉尘极易被吸入呼吸道,由于累积作用反复刺激,引发咳嗽、哮喘甚至形成尘肺。
1.1.4 紫外线影响:紫外线能引起微生物细胞内成分的化学变化,使其遭到破坏而死亡。紫外线在通过空气时,使空气的氧电离产生臭氧,因其具有强大的氧化作用,从而具有强大的杀菌作用。但因工作需要难免时常拿取物品,紫外线对皮肤、黏膜可引起炎性反应,对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紫外线消毒后供应室高浓度臭氧也可引起人体中毒反应。
1.2 化学性因素
临床使用后的污染物品经常使用化学消毒液浸泡消毒处理,而使用最多的是含氯消毒剂和含酶洗涤剂,这些消毒剂轻者刺激皮肤引起接触性皮炎、鼻炎、哮喘,重者中毒致癌。
1.3 生物性因素
即经血液传播性疾病的感染机会。临床诊疗、护理所用过的一切诊疗用品几乎都携带病原微生物。尤其是接触被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在回收处理这些物品时被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机会必然高于其他人员。如防护不当可通过眼结膜、口腔粘膜感染疾病。工作人员在物品回收、清洗、包装过程经常接触针头、刀片、剪刀等锐利器械,稍有不慎就有被刺伤的危险,污染的锐器含有大量病原微生物,针刺伤可以传播经血液传染的疾病。
1.4 机械性损伤的危害
消毒供应中心担负着全院各种一次性无菌物品及各种敷料以及各种消毒灭菌物品的下收下送工作,工作量较大,有时因姿势不当或物体过重,易引起腰扭伤或椎间盘的损伤。器械组和清洗组的工作人员每天要长时间站立工作,其胃下垂、慢性腰腿疾病、下肢静脉曲张、尤其是腰部损伤发病率高于其他人群。
2 防护措施
2.1 加强职业安全防护知识学习
必须增强供应室工作人员对医疗环境中职业危险性的认识,把职业安全教育作为培训的主要内容,定期组织学习《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医院消毒技术规范》、《传染病防治法》,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提高自我防范意识,主动、自觉地执行防护措施,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以杜绝医院感染的发生。
2.2 物理性因素的防护
工作人员要强化自我保护意识,保证在任何时间进行操作时都能采用符合规定的安全技术和预防措施及正确的操作规范。如使用脉动真空灭菌器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防止意外,灭菌完毕取放物品时应戴手套防止烫伤,在各工作间要安装空气消毒设备和通风降温设备,保持室内空气洁净新鲜,正确积极应用防护用品,如帽子、手套、口罩等。同时科室机器应定人管理、定期维护和保养,必要时要更新设备,工作时不要大声喧哗等,操作时轻拿轻放,尽量减少噪音的产生。
2.3 化学因素的防护
正确使用化学消毒剂,消毒供应中心护士应熟悉化学、消毒剂的性能,使用浓度配制方法及注意事项,配制消毒剂时要戴帽子、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水围裙,防止消毒液溅至皮肤粘膜。如出现意外,应用清水反复清洗,盛装消毒剂的容器要加盖,加强室内通风,避免挥发性消毒剂在空气中含量过高,引起身体急慢性损害。
2.4 生物性因素的防护
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在回收及清点物品时应按要求着装、戴手套、口罩、护目镜。物品分类放置于防渗漏耐刺的容器中运输,清洗物品时应在水面下进行,防止产生气溶胶,如清洗包装时被锐器刺伤,应立即进行伤口处理,接种免疫球蛋白,建立档案,并定期进行跟踪检查,督促各科室人员对用后的器械进行初步处理,特殊污染物品有标识。各种器械尽量用清洗机清洗,减少手工清洗带来的危害。
2.5 加强自我防护
由于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特点,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人员每天都要与病人使用过的医疗用物接触,消毒供应中心回收的各种医疗用物,几乎都带有细菌,如不做好接触防护,就会感染爱滋病、乙型肝炎等。在消毒灭菌工作中,各种消毒因子,如紫外线、臭氧、化学消毒剂等大多对人体有害。如不做好自我防护,可通过皮肤粘膜接触、呼吸吸入挥发性气体、纤维、粉尘以及操作中溅到眼部、面部等途径,使人体皮肤、粘膜、呼吸道、消化道受到损害;长期接触低浓度含氯消毒剂可致皮肤粗糙。因此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如不加强个人防护意识及掌握避免或减少各种损害因子的侵袭的对策,就会对自己的身体造成伤害。
参考文献
[1] 李素芬.消毒供应室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与防护[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7.7
[2] 叶秋萍.文必丰.朱巧红等.加强医院中心供应室的职业安全防护[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8
篇8
关键词:手术室 护士 危害因素 防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11-0274-02
手术室是进行手术治疗抢救的相对独立的封闭区域,是一个高科技、高风险、快节奏的特殊科室。危险器材多,护士密切接触各种理化生物因子及长时间的精神高度集中等极易造成心身伤害,故手术室护士必须做好防护和自我保健。2006年4月至10月,通过对我院手术室护士36名调查研究,对她们所受职业危害进行了分析及提出防护措施,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我院手术室所有护士,年龄18~51岁,平均年龄34.5岁,均为女性,参加手术例数800台。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调查内容:术中、术后暂时性不适、长期不适、刀片针刺伤、传染病等,共发放问卷42份,回收42份,回收率达100%。
2 结果
42名护士中,半年内平均出现不适的人数及具体情况。
3 讨论
绝大部分被调查护士出现过不同程度的劳累、腹部不适、神经精神症状、胸部不适等术中术后暂时性不适,劳累多与手术时间有密切的关系,腹部不适多由于手术时间长,不能按时进食,或憋尿,控制排便有关,而术中噪声(如:吸引器、监护仪、患者的、自动呼吸机等的声音)及麻醉机排出的微量麻醉废气、化学消毒剂可以产生头痛、头晕、失眠、烦躁、眼睛刺痛、听力下降等。
3.1 危害因素 物理因素:在手术室内由于需频繁使用各种锐利器械,如刀、针等,如使用、放置和处理不当,极易造成人身伤害。化学因素危害:手术室内空气中存在低浓度挥发性化学消毒剂和残余吸入,手术室护士长期吸入污染空气可造成人体的损害。生物因素:主要为致病性微生物及传染性媒介物,如患者的血液、各种体液、各种排泄物、呕吐物及被污染的各种手术器材等。生理、心理因素:由于长时间站立、工作姿势等因素对护士身心有着极大的影响,而且由于进食时间不规律或憋尿、精神高度紧张,使身体经常处于疲劳状态。
3.2 防护措施
3.2.1 锐利仪器使用防护 手术器械多属于危险器械必须提高警惕,防止针、刀及其他锐利用物的损伤,针头使用后不可重新套上针,刀片不可以直接用手装卸,做感染或特殊类手术时均应戴二副手套。术中传递手术刀、注射器等锐利物时需按操作规范递给手术医生。术毕,安全处理针头,不要太匆忙,禁止双手回套针帽,用过针头不要对着他人,刀片不要对着术者或他人,安装、传递手术器械时,洗手护士注意力要集中,术毕必须及时将手术缝针、刀片、注射针头等锋利废弃物放入固定容器内,防止清理器械时损伤自己。
3.2.2 放射线防护 X线机在手术室使用非常普遍,手术人员应穿上防射线铅衣、铅屏等,手术间上挂上“放射线”的标牌,阻止其他人员进入。
3.2.3 化学因素防护 手术室派专人负责器械清洗机、内窥镜及各种管道清洗消毒机,避免人工清洗致污水溅入眼内和锋利器械损伤手的事故,并淘汰甲醛等对人体有害的化学消毒剂。接触刺激性化学消毒剂时要戴眼罩,尽量减少接触时间,另外,保证麻醉机密闭性能良好,防止气源管道漏气,减少麻醉废气的产生,保持室内通风良好。
3.2.4 生物因素防护 术前巡回护士手上有伤口者用粘贴膜包裹,洗手护士手上有伤口者禁止上台,在接待严重感染伤口或开放性外伤的患者时,护士除了戴手套,还须戴眼罩,塑胶围裙,以保护自己。术毕,认真洗手,各种废弃物必须分别丢入不同颜色和标记的污物袋。
篇9
关键词:静脉用药调配中心;职业危害;职业防护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新的化学物质及高科技的广泛应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工作人员长期工作在高危药品的环境中,使她们的身心健康受到了不同的影响。特殊的工作性质决定着她们很长时间暴露于生物因素、化学因素、环境因素、物理因素、社会心理因素等多种职业性危害因素之中[1]。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有效的防护措施,积极改进,现报道如下。
1 危害因素
1.1压差不符合规定 调配间空调过滤网清洗不及时;回风过滤网、新风过滤网、初效过滤器、中效过滤器、高效过滤器不按时清洗;生物安全柜、水平层流台的高效过滤网有药液喷溅堵塞网孔;一次更衣室、二次更衣室、调配间的门关闭不严;压力表不工作。
1.2紫外线 生物安全柜和水平层流台空气消毒均采用的是紫外线照射,紫外线消毒产生的臭氧对呼吸道有损伤,高浓度臭氧吸入时刻引起胸闷、气急和水肿[2]。
1.3调配间环境差 空调系统、生物安全柜和水平层流台、药车等设备在使用的过程中产生噪音,噪音可达100dB,超过我国工业噪声标准极限值55~66dB[3]。长期工作在该噪音环境中,易产生疲劳,产生负面情绪。
1.4操作不规范 在处理化疗药物药液溢出,处理化疗污染物品是都有可能接触化疗药物并吸入和污染皮肤,对身体造成危害;调配人员在调配细胞毒性药物时未把生物安全柜的前方防护玻璃拉至安全警戒线处,有害药物被吸入身;调配时抽取药液超出注射器的四分之三满,针柄容易拉出,导致药液外溢;调配人员戴手套不规范,有皮肤外漏,外漏皮肤增加了有害药物侵入机体的机会。
1.5针刺伤和玻璃安瓿瓶划割伤 是最常见的一种职业危害。在药物调配过程中,被针头、安瓿药瓶刺伤;在处理医疗废物时,有不同锐器刺伤,安瓿药瓶调配前进行划痕时,安瓿药瓶划断开割伤手指。
1.6管理原因 医院领导不重视,管理制度不健全,各种制度不完善或工作流程不合理如药品监管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培训制度。配备的防护药瓶不齐全使工作人员在操作工程中吸入有害药物颗粒。
1.7心理危害 心理压力大,容易导致心态失衡,静脉用药调配人员的心理危害主要是工作节奏快,精神紧张,超负荷工作所致。容易产生不良的心理状态,如:精神紧张、焦虑、烦躁等。
2 防护措施
2.1改善空气质量 做好各种仪器、设备的基础维护和保养,保持其性能良好,按时做好过滤网的清洗工作;安排专人负责压力表的登记工作,如有异常及时报告中心负责人,并责任落实到人;对调配间的各种噪音设备设降声器,减少噪音危害;加强调配人员的培训,调配的区域正确,操作规范。
2.2加强环境质量管理 洁净区环境要求严格,一更是十万级,二更是万级,操作台面是百级,调配结束后应彻底做好清洁、消毒工作。并熟练掌握各种化学消毒剂的性能,功效,浓度及注意事项,以减少化学消毒剂对人体的伤害。进行紫外线消毒时避免有人员出入,关闭紫外线灯后要停30min后再进入调配间。
2.3加强职业安全防护知识培训 采取阶梯式专业培训,进行理论知识讲座和考核,熟练掌握《静脉用药集中调配质量管理规范》和《静脉用药集中调配操作规程》。定期组织学习《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提高自我防范意识,严格执行新的隔离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以杜绝医院感染的发生。
2.4加强化疗药物调配安全教育,提高自我防护措施 建立相关制度,规范操作流程,使工作人员在操作中有章可循。同时通过学习班、外出学习、会议等形式学习抗肿瘤药物的毒副反应及对人体的损害,特别是对女性的损害严重,从而提高工作人员全面防护意识,促使工作人员在操作中自觉地严格执行职业安全制度及操作规范。使化疗药物污染减少到最低程度。
2.5采取有效方法减少污染 工作人员在调配过程中要自觉采用防止化疗药物外溢的方法,要严格按照更衣操作规程进入调配间。在使用安瓿药品时应用无菌纱布包裹掰断,以防止药液溅出,应用粉针剂时注入药液应沿瓶壁缓慢注入,抽吸时应避免瓶内压力过高,以免注射器针头松脱,排气时应缓慢轻轻朝上推排。选择适宜的注射器,减少穿刺瓶塞的次数。在处理医疗废弃物时,戴防护手套把锐器放入耐刺的容器内,并密封,放在指定的地方,做好交接进行无害化处理,以免其他工作人员和环境受到污染。
2.6健全防护管理制度 根据调配中心的工作特点,规范工作流程,加强各细节的管理,舍弃过于理想化的环节。
2.7促进心理健康 工作人员应不断学习,规定各项操作,及时更新知识,把握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质量,使静脉用药调配中心人员安排和待遇方面得到不断的提高,从而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促进她们的身心健康。
职业安全是各行各业必须关注的重要话题,我们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更应该重视起来,加强知识培训、教育和宣传,建立并遵守规范化操作程序,加强检查,督促工作人员坚持自我防护措施,充分认识职业危害的存在,加强自身的防护,才能将危害降到最低点,维护自身的健康需求。
参考文献:
[1]蒋凤萍.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的职业危害因素与防护[J].吉林药业,2009,30(14):1489-1490.
篇10
1 危险因素
1.1来自生物因素的危害 生物感染因素主要是致病性微生物及传染性媒介物。我国是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的高发区,随着人群的流动性增加及的泛滥,艾滋病人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手术室护士由于手术中精神高度紧张,常常会受到针、刀、剪等其它锐器的伤害。上述病人的血液、体液就会通过伤口进入体液或溅到皮肤和眼镜上而受到感染。
1.2 来自物理因素的危害
1.2.1 随着已型壁等放射仪器在手术过程中的应用,手术室护士手术中也会频繁受到X射线的影响,从而影响机体的造血系统、生殖系统,有的甚至可导致急性放射疾病的发生。
1.2.2 各种噪音和电损伤 手术室噪音主要来源有电钻、电锯、心电监护、电动吸引装置、空调。如果这些噪音超过分频时,就可使手术人员出现烦躁、注意力不集中,严重的导致头疼、失眠、听力下降、高血压等症状。
1.3 来自化学因素的危害
1.3.1 手术室是一个密闭的空间,气体交换差,甲醛、戊二醛、氢氯消毒剂等易挥发化学制剂,气体浓度较高,长期接触甲醛可致咽喉炎、眼结膜炎,严重可致癌。接触戊二醛可引起咽喉炎、眼结膜炎、头痛、胸闷、虚喘、过敏性皮炎,注意力不集中以及生殖系统疾病。
1.3.2 应用高端手术仪器如电凝镊、电刀,术中产生的烟雾、焦味也对人体有伤害。关节置换时骨水泥的味道,可使头疼、心烦。
1.3.3 长期吸入静吸复合全麻中的麻醉废气,如七氟醚、安氟醚的残余气体可引起心、肝、肾功能的损害,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孕妇可造成胎儿畸形。
2 职业危害的防护措施
2.1 预防血液污染 术前做好病人的乙肝、丙肝及艾滋病的检测,对阳性患者手术时要加强防护。术中严格操作规程,传递器械时要注意力高度集中、忙而不乱,避免锐器损伤。必要时戴眼罩,防止血液溅到眼镜和面部皮肤上。若不慎受伤应用0.5%过氧乙酸液冲洗。盐水反复冲洗。术后手术中所用器械也应先用0.5%过氧乙酸液浸泡后再清洗,高压消毒。对急诊或未确诊病人也应按阳性对待。
2.2尽量减少产生噪音仪器的使用 如有条件电动吸引器可改装中心负压装置吗,心电监护报警调低音量,减少电钻、电锯等使用时间和次数。护士也要做到操作轻、说话轻,保持手术室一个安静的环境。
2.3 术前准备好病人,尽量减少摄片次数,摄片时要穿戴防护工具,患者情况允许时可暂时回避,孕期护士避免接触
2.4从甲醛熏中取物品时要迅速、准确,及时关闭熏 盖子,取物品尽量集中,减少开关熏笼的次数。
2.5 取戊二醛浸泡的器械要戴手套,取出物品时及时关闭盖子,用生理盐水冲洗器械表面残留的消毒剂。
2.6 对电刀、电凝术中使用所产生的烟雾、焦味,采用吸引装置及时吸取、搅拌骨水泥时尽量在密闭的空间内进行。
2.7 加强手术室的空气流通,进行紫外线空气消毒前可每天定时通风换气,对空调防护网每周清洗消毒一次,减少因空调的使用而造成的空气污染。空气净化器应每天定时开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