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实习目的范文

时间:2024-02-29 18:06: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科实习目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儿科实习目的

篇1

关键词:铃木教学法;环境

近年来,儿童的音乐学习尤其是器乐的技能学习成为我国城市中一种比较普及的现象。器乐中除了钢琴、小提琴这种较为广泛学习的西洋乐器外,萨克斯以其独特的音色及演奏魅力也成为儿童器乐学习的新方向。如同其他乐器的学习一样,萨克斯的学习也可以开发智力,磨炼意志,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音乐审美能力。但掌握一门乐器的演奏技能,往往需要经历多年的艰苦训练,需要具备良好的身体协调能力和乐感才能把握的乐器,学习起来就更加吃力。在笔者多年的萨克斯教学工作中,也总结出了儿童在学习萨克斯时的几个困扰的问题:1.儿童学习萨克斯的年龄段不确定2.没有良好的音乐环境3.儿童的学习兴趣的低迷4.萨克斯学习过程中缺乏的韧性和个性5.萨克斯教师的能力。这些问题经常会出现在萨克斯的学习中,但是笔者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了著名的铃木音乐教学法,从其音乐教学的基本理念中得到了一些启示,可以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铃木音乐教学法的发明者是日本著名小提琴家、音乐教育家、音乐教授铃木镇一。经过近10年的研究和实践,终于总结出一套培养少年儿童乐器演奏才能的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被称作“铃木音乐才能教学法”,成为近代儿童音乐教育领域中的重要体系之一。铃木音乐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容,是致力于开发儿童的音乐才能。艺术才能的开发和演奏才能的获得当然是成为出色人物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相当多家长们的愿望,但家长们常常会提出这样的疑问:我的孩子适合学习艺术吗?他能够成材吗?对此,铃木的回答是:才能不是天生就有的。任何孩子都可以培养成为有高度才能的人。问题的关键在于用怎样的教育方法去开发孩子们的才能,使之成为出色的人。①

铃木教学法强调儿童的早期音乐学习,注重儿童的人格培养,不单单是突出技能的培养为了学会一样乐器的演奏,而是通过学习乐器来完善儿童的思想品格。这些教学理念都对儿童学习萨克斯有着巨大的帮助。

一、儿童学习萨克斯的年龄段

很多的萨克斯教学工作者和家长对于孩子学习萨克斯的时间段不明确,主要一个检验标准是生理的发育,就是孩子的幼齿是否换过(主要是上腭两颗门牙,因为萨克斯的笛头需要两个上门牙为支撑点),手掌的大小和手指的长度,是否可以环握萨克斯的指键。

其实在接触萨克斯前,可以先建立儿童良好的视听环境,听、看名家大师的萨克斯演奏,建立正确的、美好的声音的概念,观察他们演奏的嘴型、手型、站姿等,这会成为儿童在萨克斯学习前最重要的一步,会为他们在正式学习萨克斯的学习标准。也就是铃木教学法中的“模仿”。铃木曾说:“教音乐不是我的主要目的,我想造就出良好的公民,如果让一个儿童从降生之日起就听美好的音乐并自己学着演奏,就可以培养他的敏感、遵守纪律和忍耐性格,使他获得一颗美好的心。②”

二、学习环境

铃木发现环境对幼儿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铃木教学法中他强调外部环境条件的作用。他认为对于孩子来说比什么都重要的是父母自身所造成的良好环境,这是孩子的第一印象。孩子的优点、毛病等所有的表现都是对父母的所做所为的模仿。

基于此,家庭音乐环境的建设对儿童的音乐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儿童学习萨克斯之前,先要给家长灌输良好的学习理念,包括早期的音乐视听训练,课堂后儿童练习时的鼓励与督导,端正对儿童学习萨克斯的目的及态度――让儿童通过萨克斯学习体会音乐、了解音乐,锻炼儿童的意志,完善儿童的审美,健全儿童的人格。所以,在儿童器乐学习中,家庭的教育及环境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然这对家长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儿童的学习兴趣

很多家长在儿童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训练他们音乐才能,但对于大多数儿童而言,这个过程都是非常痛苦的,因为很多家长是强迫他们而不是引导他们进行学习。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铃木指出:“兴趣是能力的源泉”。因此早期音乐教育的一个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习者的浓厚兴趣,对与萨克斯的学习也是同样。为此,铃木提出和设计了一整套调动儿童学习兴趣的办法,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使孩子的学习在游戏的快乐中开始,在游戏的快乐中逐渐引向正轨,这一点对学习者和开发者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每个儿童都是有其个性的,不是每一种调动兴趣的方法都适用于每一个儿童。激发他们学习和坚持学习萨克斯的兴趣,教师和家长要针对每个儿童的心理特点,为他们制定方法。比如:语言的鼓励、对演奏家的聆听和模仿、组织小的演奏会激发儿童学习的信心、通过儿童演奏萨克斯对外界音声的模仿等,都会从不同层面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四、儿童学习萨克斯中的韧性和个性

铃木把教学初级阶段的指导方法要点作了十点归纳③。如果将这种学习的方法引用到萨克斯的学习中,无疑锻炼了孩子的韧性,通过每一小部分化繁为简的完成,会激发孩子学习中的信心和成就感。而在不断地积累小部分成为大部分后,成果更加明显。这一过程,也无疑锻炼了孩子的韧性。

当然,在萨克斯的学习中,乐谱的选择也非常重要。练习曲的反复磨练必不可少,但是对于儿童容易厌烦练习枯燥练习曲的特点,针对萨克斯独特的音色和其多元的演奏风格,不要拘泥古典、流行、爵士风格的界限,可以经常布置一些短小的乐曲、流行的歌曲、世界名曲的主题。这对于孩子的兴趣有着极大地帮助,兴趣提高了,练习的积极性随之带起。通过这些练习可以使儿童更好的把握音乐的特征,培养他们良好的乐感。并且从多乐种的练习中发现他们的演奏个性,抓住其演奏特点巩固培养,突出其个性。每种乐器都有不同,同种乐器的音色也没有一个事相同的,更何况是富有个性的人在演奏。因为萨克斯本就是极具个性色彩的乐器,太强调声音的统一,演奏姿势的与否,反而会禁锢儿童萨克斯学习的创造力和个性。

五、教师的能力

铃木教育体系对教师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有资格成为铃木教学的教师,都要通过非常严格的培训才能上岗。同样是器乐教师,萨克斯的教学特点,也为萨克斯教师提出高要求。以上的四点均离不开教师的努力,教师必须具有广阔的视野,并且要具有一定的儿童心理的分析能力。教师首先要对学生有极大的爱心,并有高度的耐心,要能以童心去引导学生的学习。当然,教师还必须具备十分丰富的知识,并不断的充实、完善、提高自己。借鉴正确的指导方法,有理论的依据。但是每种教育法都有其独特的特点,针对萨克斯的教学使用他们的教育理念时,同时要针对每一个孩子的个性。要掌握使用的时机,自然的引导学生学习。在“喜欢”和“会做”的前提下培养孩子的才能。

教导儿童学习萨克斯也应该借鉴铃木教学法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入手,重视听觉能力的培养,加上一整套循序渐进的训练方法,对学生进行美音教育,使学生通过器乐的学习,更多更好地感受和演奏音乐,通过学习音乐,陶冶性情,成为有着一颗高尚、美丽的心灵的人。

注释:

[1]覃晓宁.铃木音乐教学法给音乐教育的启示[J].科技资讯,2008,25:149

篇2

关键词:儿科临床实习;护理教学;实习护生

0引言

临床实习是培养实习护生综合实践技能的重要过程,是实习护生毕业后适应将来临床工作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护理临床实习过程中,护理实习生由学生转变到一名合格、高素质的护士,理论知识教育得到进一步延伸。临床带教则是指护理实习生在带教老师的专业指导下利用护理程序为患者实施全面的护理干预。临床带教已成为护理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的有效途径,也是全面塑造学生专业态度和专业意识的最佳方式[1]。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护理实习生的实习水平将直接影响到临床工作质量。由于实习护理生学历层次、知识水平、文化背景、适应能力等存在较大差别,对不同层次护理实习生,如何达到实习目的及要求,是每位带教老师值得深思的课题[2]。我科使用《儿科临床实习手册》辅助带教,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将2016年10月至2017年3月在儿科实习的50名护生作为对照组,将2017年4月至9月在儿科实习的50名护生作为观察组。两组护生在年龄、学校、学制及在校学习成绩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带教方法

1.2.1对照组

采用一对一带教模式,实习内容及考核均由带教老师负责和监督实施。带教老师对实习生进行专科知识以及技能指导,监督护生顺利完成工作。实习生对患者的各项基础、专科护理、各种治疗以及健康宣教等实习内容均由带教老师每周对护生进行护理质量评估。

1.2.2观察组

采用一对一带教模式,实习内容及考核均由带教老师负责和监督实施。总带教对带教老师进行培训,带教老师按照《儿科临床实习手册》要求对实习生进行专科知识以及技能指导,并向实习生发放《儿科临床实习手册》。实习生通过带教老师及《儿科临床实习手册》的指导对患者进行各项基础、专科护理、各种治疗以及健康宣教等,带教老师每周对护生进行护理质量评估。

1.3效果评价

1.3.1出科考核成绩

实习生出科前参加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以及沟通技巧等综合技能考核。理论知识考核为闭卷考试,满分为100分,≥85分为合格。操作技能考核随机抽选科室常见操作1项,满分为100分,≥80分为合格。沟通技能测评采用现场提问形式,虚拟临床工作情景,测评护生的沟通技巧及应急应变能力,满分为50分,≥30分为合格。

1.3.2满意度调查

实习结束后发放患者满意度问卷和带教老师满意度问卷调查表,满分为100分,≥80分为达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行c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生理论考核、操作技能考核及沟通技巧成绩

观察组各项成绩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

2.2住院患者及带教老师对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生的满意度

比较观察组带教老师满意度及住院患者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

3讨论

3.1有助于护生掌握儿科临床护理工作

《儿科临床实习手册》根据护生儿科实纲要求制定,内容包括儿科护生实习计划、工作职责、实习要求、应知应会、儿科基础理论知识、儿科常用药物知识、护理常用操作规范等。《儿科临床实习手册》以文字与图解相结合,能够成为护生课后的教案,特别是入科介绍方面可避免介绍时间过长或护生听课注意力不集中,造成讲过问题重复出现的尴尬局面。《儿科临床实习手册》使护生有了明确的理论指导,护生在实习中无论遇到的是患者的问题、还是老师的提问都能从容应对,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

3.2提高了护生的临床护理实践能力

护生在明确儿科工作特点的前提下,运用《儿科临床实习手册》中提供的多种教学教案进行学习,并与老师及时沟通,进行总结,使知识更加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提高,对于一般常见护理工作能够在老师指导下完成,对于较简单的基础护理工作,能独立完成。

3.3提高了护生的学习积极性

护生由于刚接触临床,第一次面对患儿,其临床思维显得盲目混乱,对工作程序感到杂乱无章,她们习惯于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缺乏主动摄取知识的精神兴趣,不具备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儿科临床实习手册》中的实习计划一目了然,它将教学目标细化,将总目标分为四个阶段来完成。护生预先知道了当前实习任务和阶段的实习目标,为下一阶段的实习内容做好预复习功课,由被动接受转变成主动摄取和探求知识,从而弥补了传统教学的随意性带来的不足。

3.4提高了师生的满意度

由于带教老师在忙于繁重的日常护理工作的同时进行临床带教,怕护生出差错,故让护生动手操作、实践机会少,忽视了与学生的沟通。在工作中,实习护生大多做些换液体、测体温、血压等简单的护理工作,使其认为自己未被重视,工作难度小,含金量低。传统的带教模式下,护生学的东西很零散、片面,导致教学质量不高,从而引起护生不满情绪。《儿科临床实习手册》明确了师生教与学的要求,这就促使老师会经常主动关心、询问所带护生的学习情况,尽可能地创造学生锻炼的机会,增强了老师的责任心。在这个互动中增加了彼此的了解,满足了护生的求知欲,提高了教学满意度。

3.5增强了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儿科临床实习手册》的应用使护生求知欲增强,从而促使带教老师不断的自我学习,提高业务水平,规范带教行为,进而提高其教学素质和综合素质。带教老师的选拔要求严格,从而使儿科每一位护理人员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儿科临床实习手册》的应用获得了带教老师和实习护生的较高评价。护理专业的临床毕业实习是高等护理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3],而《儿科临床实习手册》的应用很大程度提高了临床教学质量。《儿科临床实习手册》的应用规范了临床实践中的护理行为,有利于减少差错事故的发生,帮助护生在较短时间内熟悉儿科工作的整体流程,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在护生与带教老师的交流过程中,可以密切师生关系,减轻了护生的紧张情绪,增加带教老师的成就感,有利于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靳静.两种不同带教方法在儿科实习带教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7(28):200-201.

[2]余芳,闫冰.护理实习生分层次培训在实习带教中的作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22):220-221.

篇3

关键词:儿科护理;临床带教;护生临床

实习是护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临床带教正是将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知识相结合的纽带[1 ] .随着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和独生子女的普及,给儿科临床带教带来了较大的难度,为进一步提高儿科护理带教质量,现就儿科带教中存在的难点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1 儿科临床带教中存在的难点问题1. 1 护生因素(1) 专科理论知识缺乏。护生在校时不重视儿科理论学习或选择性学习书本上的内容,有些临床常见的疾病对护生来说是空白。护生入科实习前没有系统复习儿科理论知识,所以大多数护生的专科理论知识极为缺乏。

(2) 主动性差。进入21 世纪后,护理队伍中独生子女护士在不断壮大,其动手能力、协作精神及主动性等方面明显不足,绝大部分护生不愿意从事基础护理工作,其沟通技巧和工作适应能力也差。

1. 2 带教老师因素儿科护士相对年龄较大,学历不高,理论知识较薄弱,教学能力相对不足,对带教任务认识不深,这些都影响了护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教学质量。

且儿科工作高度紧张,劳动强度大,锁碎细致,个别老师为了防止护理纠纷和差错或嫌护生动作慢,一般只给护生做一些基础性护理工作,不让护生动手参与专科技术操作,从而降低了护生的工作积极性。

1. 3 社会因素(1) 独生子女患儿与家长对儿科工作要求更高更严。儿科患者90 %以上是独生子女,即使是几乎对小儿没有伤害的护理体检项目,家长一看到婴儿哭闹便不让实施,从而使护生失去更多的动手机会,进而造成操作技能的缺乏。

(2) 课程安排与教育不能满足新发疾病的需要。

《儿科护理学》对最新出现的各种疾病如肠道EV71病毒感染、甲型H1N1 流感、性传播疾病等缺少描述,且小儿不同年龄阶段的各项正常值都有不相同,而各医学院对《儿科护理学》的学时、实习时间的安排上,相对其他学科来说显得有些不足。

(3) 临床教学中的法律问题。在我国法制尚未健全,与护理有关的法律课程尚未普遍开设的情况下,带教老师和学生双方都存在着法律意识淡薄的问题。另一方面,随着患儿家长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医疗纠纷逐年递增。因此增强带教老师及实习学生的法律意识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2 对策2. 1 加强儿科理论知识培训 掌握儿科护理常规入科后每个护生必须认真复习儿科理论知识,带教老师在带教过程中经常提问,使理论联系实际,强化记忆。按时完成隔周一次的小讲课,内容为临床常见病的护理知识,强化理论知识学习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组织每轮一次的教学查房,提高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护士长利用晨会时间进行提问,提问内容为教学计划所要求掌握的内容,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 2 对护生进行岗前教育加强入科教育,由护士长或总带教老师详细讲解科室环境、布局、物品放置、主要病种、工作流程及工作特点,以帮助护生尽快熟悉儿科环境和设施;讲解各种规章制度、劳动纪律、医用垃圾分类以及操作中的自我保护等。强化医德医风教育,严格按照《实习生管理制度》约束自己的行为,培养护生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

2. 3 注重带教老师的选拔带教老师是护生临床实践的启蒙者,在临床教学中师德、师风直接影响着护生的心理和行为,选好带教老师是提高临床教学的根本保证[ 2 ] .因此,我们通过公开竞聘,选择基础理论知识扎实、工作责任心强、语言表达能力好、护师以上职称人员为带教老师,这样可以增强教师的教学意识和责任感。

2. 4 探索新的带教方式护理带教不再是传统技术层面上的传帮带, 更讲究采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 做到技术立体化,内容综合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以症状护理为主线,解决课程内容和结构问题。以实例将教学大纲要求的理论课内容按照临床常见症状的护理归类:即以“常见症状- 常见疾病- 主要疾病- 主要护理诊断- 护理措施”的思路设计教学的内容。从而达到重视能力培养,重视素质教育的目的。

二是以护生为主体的护理教学查房。科室进行每月1 次的护理教学查房,充分发挥了教与学的主动性。此模式采取护生备课主讲,现场提问,现场解答。结合具体病例,除探讨疾病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以问题为中心。对病人存在哪些问题,采取了哪些护理措施,哪些是有效的,哪些问题还没有解决以及改进措施,都逐一进行分析判断。逐渐培养主动、积极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思想。

三是体现“人性化”带教。人性化的带教要求带教老师既严格按照带教计划执行带教任务,又要具备良好的自身素质和职业态度,从生理、心理两个方面关心和爱护护生,对护生的从业态度有正确引导作用[ 3 ] .我科采用“一对一”的带教方式,以“一对一”的方式指导学生实习。身为带教老师, 既担任长辈的角色,又有老师的 义务,通过主动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 及时与学生进行思想沟通,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改变传统的权威化的教师角色模式,强调人性化的教学管理[4 ] .四是采用双向评价法。即通过定期发放自制评价表由护生对教师, 教师对护生进行教与学的评价,有利于调动师生双方主观能动性。出科前召开实习生座谈会,重视实习生的反馈意见,促进带教水平的提高。

2. 5 课程安排适当调整和增加儿科护理内容希望各医学院校能经常开展社会调查,对各种新发病要及时补充相关教育材料。同时要教育学生明白,学习途径不能限于教材、教师和课堂,要遵循实践- 认识- 再实践的认识规律,主动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2. 6 进行安全护理教育 提高法律意识。

篇4

[关键词]导师制;儿科;临床实习;教学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及本科生儿科学的教学要求,儿科临床实习共6周,包括儿科一病区、儿科二病区、新生儿科实习。选取我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于2016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校第一附属医院儿科病房实习的学生为研究对象。根据师生双方自愿,从我院临床实习医师中在儿科实习期间随机选取不同轮次学生,共30名,采用导师制教学为试验组;根据实习前儿科学理论成绩高低的原则配对挑选30名学生为对照组,给予传统教学模式即在治疗组长的带领下,主治医师负责,住院医师带教的教学方法。

1.2方法

1.2.1导师的选取:带教导师为专业基础扎实、专业技术过硬、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具备一定科研基础、具有较高道德素质修养、带教热情较高的主治医师,共选取6名,根据师生互选的原则,确定临床实习医师所带导师,每个导师每组负责1~2名学生;儿科实习期间导师对所带学生全面负责,包括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负责。1.2.2导师的职责:实习医师进入儿科(包括儿科一病区、儿科二病区、新生儿科)各科室轮转实习时,导师至少每周与各科室带教老师沟通一次,以了解学生在该科室的学习情况;且每周定期与临床实习医师见面交流一次,具体了解儿科临床实习医师的学习、生活、心理等情况;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随时与导师取得联系,可通过微信、电话、QQ、见面等不同形式的交流,向导师汇报近期学习、生活及心理状况,导师应进行正确的引导,并给予帮助。1.2.3教学效果评价:学生儿科实习结束后,对儿科学理论、技能操作进行考核;通过不记名问卷进行满意度调查,分为完全符合、不确定、比较不符合、完全不符合四个等次,分别记为4分、3分、2分、1分,比较学生在儿科实习期间儿科学理论成绩、技能操作及满意度调查的差异性,评价导师制的教学效果。

1.3统计学方法

数据统计选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实习医师儿科学理论成绩、技能操作考核成绩比较。

2.2两组学生满意度调查:试验组学生认为师生之间沟通交流较对照组多,其满意度高,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学生对儿科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操作等的掌握情况较对照组好,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科研指导方面,两组问卷调查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

3讨论

篇5

关键词 儿科 临床教学 观察

中图分类号:R72-4 文献标识码:A

1 儿科急诊观察室的作用

医务领域的观察室分属于急诊科管理,作为较短时间住院的观察中心和观察机构,通过对病人的认真观察和急诊处理,起到辅助检查和辅助治疗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减少不必要的住院和缓解医院床位紧张的问题,在为广大患者着想,即待患如亲等方面,也起到了较为积极的作用。谈到儿科急诊观察室则具有收住和吸纳各种儿童病种和紧急病情之功能,同时对儿童的许多疾病诊断尚未明确时,也是要儿科急诊观察室做以观察,提前和适时收住还为儿科临床教学提供了教学平台,使得广大医学院校的实习生和医院的医师教授有一个很好的医学技能训练、教学教育讲解、医学技能展示的平台。例如,像哮喘、脱水等在儿童中少见发生的病症和体征,就可以通过观察室观察到治疗痊愈的全过程;再如,对儿童急诊发热、腹痛等紧急的急诊病症或症状评估,这时的儿科急诊观察室就发挥出了其独有的医疗辅助作用,既可以帮助医生开拓临床思维和清晰的诊断思路,又可以训练实习医生、医师和原有医疗工作者提高医疗水平与医疗素质,总而言之,儿科急诊观察室在儿科临床教学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2 儿科的急诊观察室和临床教学中的关系

通过对急诊观察室作用的详实论述,就可以明晰地论证出二者的关系,显而易见,儿科急诊观察室与儿科急诊临床教学,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帮助、相互推进的关系。儿科急诊观察室为医务工作者、院校实习生提供了学习训练平台,同时,这些医务工作者和院校实习生也可以帮助急诊观察室更好地完成各项急诊观察、急诊治疗工作,应该说两者之间都是给对方以有益的帮助,也是相互促进的。

3 儿科急诊观察室在临床教学中应发挥的作用

儿科急诊观察室对儿科临床教学的应该发挥的作用,主要包括临床直观教学、增强理论实践性、教学效果显著和快速培养人才等四点作用。

3.1要强化临床直观教学

儿科急诊观察室,因为其吸纳众多儿童急诊患者的缘故,所以在临床教学中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只要实习生和实习医师认真观察、认真听课、认真领会,就一定能通过直观教学来提高医疗技能和本领。而临床直观教学恰恰又是医疗医学领域中最为难得的一点,因为临床直观教学可以在短时间内将实习生和实习医师的医疗工作水平迅速提高提升起来。所以说,儿科急诊观察室这个平台是十分难得的,而儿科急诊观察室所提供的这个直观教学机会和场所更是十分难得的,也许就是通过临床直观教学使得更多的优秀人才涌现出来,直观教学关键就是说明了其独有的实效性。

3.2要不断增强理论实践性

医学教学中,最注重的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医生或实习生要想真正能早日上岗就诊,那么就要增强亲手做、亲自诊治的本领,而儿科急诊观察室恰恰就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最为有效、最为合理的工作实习平台,这一平台,充分地把他们所学的知识融入到了实践中,为他们今后的从医工作奠定了难得的实践基础,更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努力。

3.3要营造显著的教学效果

在医学和医务教学中,光凭借照本宣科、纸上谈兵是不行的,很多医疗专业都苦于没有让学生们实习和实际医疗观察的机会与场所,所以在教学效果上也不能充分达到教学目的,学生们只能凭借老师的一张嘴和视频资料去了解,没能掌握实际的医疗本领。而儿科急诊观察室则为教学者和学生们弥补这样缺憾,通过急诊观察室与实际教学的有机结合,教学效果格外显著,在今后儿科急诊领域还要继续发挥提升教学效果的责任和使命。

3.4要形成快速培养人才机制

不可否认,儿科急诊观察室与儿科急诊临床教学的相辅相成、互相推进,使得更多、更好的儿科医疗工作者或医师成功走上了儿科医疗工作岗位,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很多的医学院校的实习生和实习医师,都是通过借助儿科急诊观察室这一有效的平台,来学习、来提高、来理论联系实践,最终走上工作岗位,还成为了儿科急诊工作领域中的骨干和优秀人才,显而易见,儿科急诊观察室在培养医疗人才,尤其是快速培养医疗人才方面的确是功不可没。今后,一定要建立起更加完善、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儿科医疗领域做出更大的贡献。

4 总结

通过本文的论述使得大家充分认识到了,儿科急诊观察室对儿科急诊临床教学发挥着不容忽视,也是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当然,笔者希望在今后的儿科急诊医疗领域探索探研中,儿科急诊观察室能为更多的优秀学子和求知若渴的医师们提供学习发展的平台,从事儿科急诊临床教学的大专院校也要在利用平台学习实习的好时机,立志为儿科医疗领域培养出更多、更好、更优秀的儿科医疗人才,为人民服好务,为民生谋福祉。

参考文献

[1] 单小鸥,王占岳,李昌崇.儿科急诊观察室在儿科临床教学中的作用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10(3).

[2] 单小鸥,李昌崇.儿科急诊观察室在儿科医疗服务中的角色[A].2008浙江省儿科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

篇6

加强思想教育,使医学生正确对待儿科毕业实习

临床医学各个学科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很多临床研究也都是在临床基础医学理论的基础上开展的。另外,和儿童打交道的也不仅仅是儿科,像其他学科,如外科、五官科、检验、影像、产科等也经常要面对儿童患者。例如,小儿胸片检查,小婴儿多数存在胸腺生理性肥大,胸正位片可显示动脉段增宽,如果不了解小儿这一生理解剖特点,可能做出错误的诊断报告;外科在接诊儿童患者时,也会遇到很多问题,其中较多的是临床用药选择、药物剂量、液体入量、液体滴注速度、不同年龄生命指标正常值变化等。目前许多成人疾病或老年性疾病的儿童期预防已经受到重视,如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冠心病、高血压和糖尿病等都与儿童时期的饮食有关;成人的心理问题也与儿童时期的环境条件和心理卫生有关[1]。

实行二级毕业实习责任制管理

一级毕业实习责任制管理:负责人由科室住院医师、主治医师组成。管理目标:①提高医学生毕业实习的主体意识;②加强临床操作能力的培养。毕业实习不同于临床见习,强调学生为主体,并且真正意义上参与临床医疗过程中。学生入科后,做好入科登记,指定责任带教教师,将病床分配给学生负责管理,让学生多接触病人,从问诊、体格检查、诊断及处置等全过程均放手让学生去参与,本着对患者高度认真负责的态度和严谨的教学作风,放手的同时要严格把关。通过带教老师的指导和学生的亲身临床实践,使学生逐步掌握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特点及诊疗常规,学会与患儿沟通、掌握儿科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的技巧,掌握临床常用药物的剂量换算方法及使用方法,熟悉并掌握儿科常见急症的急救原则,并能规范书写儿科住院病历等。

篇7

关键词:儿科;Seminar教学法;临床实习教学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2017年8月至2018年7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科实习的2013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92名医学生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教学方法,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6名。研究组男25名,女21名,平均年龄(22.3±2.4)岁;对照组男22名,女24名,平均年龄(22.6±2.5)岁。两组学生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

1.2研究方法

学生儿科实习时间为6周,对照组采用传统授课法,研究组采用Seminar教学法,具体如下。(1)课前准备:将研究组学生分为5个大组,每个大组8~10人,每个大组再分两个小组,每组4~5人,轮次做研讨会汇报员,每组由1名副主任医师或高年资主治医师担任指导教师,1名住院医师担任辅助教师。教研室每周三选定研讨主题及本次讨论汇报员。教师根据儿科学临床实习教学目标,着重选择临床常见疾病的相关内容作为Seminar教学的讨论主题,例如支气管肺炎、腹泻病、肾病综合征、小儿贫血等,教师提供具体病例,学生分组阅读文献及了解相关知识。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可随时与该组辅助教师联系,也可随时与患者沟通了解个体的疾病特点及诊治需求,制作汇报PPT。(2)主题研讨会:于下周二下午进行,每次约为两小时。首先由带教教师介绍讨论主题,并简要说明所涉及主题的基本内容,然后由汇报员逐步展示主题内容及具体病例基本情况,围绕该病例就研讨主题进行分析,包括疾病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依据、治疗方案选择的根据、特殊并发症处理等。最后小组全体成员围绕本次主题和病例内容进行讨论,自由发言,可以向汇报员提问、质疑,也可就该主题及病例的诊断、治疗方案选择等阐述自己不同的观点,对目前诊疗的观点提出不同意见及建议。另一组的学生也可针对研讨内容提问、表达和反驳,畅所欲言,带教教师可以对关键问题进行分析、讲解,适当进行引导、补充,对讨论内容进行点评等。通过师生、生生多角度、多层次的讨论互动,深化对主题的认识,提高教学效果,真正达到教学相长。(3)课后评分:课后各小组分别将课前准备的资料和课堂讨论后总结的资料上交,统一由教师进行评分。

1.3评价指标

学生出科考试成绩评价[2]:学生实习结束后,向两组发放学校统一命题的考试试卷,满分100分。教学问卷调查结果评价[2]:学生实习结束后,向两组发放教学效果评价调查问卷。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学生儿科临床实习出科考试成绩比较

研究组理论考试成绩为(89.3±7.2)分、操作考试成绩为(90.3±4.3)分,患者满意率为95.6%,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比较

研究组学生对教学效果的综合评价优秀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在儿科临床实习教学中应用传统教学模式存在一定弊端

临床实习是医学生从学生转变为临床医生的关键阶段,医学生需要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并逐步开始参与临床工作。儿科学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进入儿科临床实习的学生临近毕业,考研、找工作等压力巨大,容易分散精力,且传统“填鸭式”的理论学习使学生缺乏临床经验及与患者沟通的能力,因此在临床实习中学生开始出现自信心不足、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状态,甚至出现被动、厌学等消极学习态度,影响实习效果,并对今后临床工作产生不良影响[3]。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对照组儿科临床实习出科理论考试成绩仅为(73.6±8.4)分、操作考试成绩为(81.6±5.4)分,均低于研究组,说明传统教学模式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实习效果,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地位,只能按照教师的思维去理解知识,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知识面狭窄,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欠缺。

篇8

关键词:教学方法;教学改革;临床实习;医学生;儿科学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2-0214-02

实习生晨交班制度是参与值班的实习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把值班期间新入院及原有患者的病情变化及处理效果进行概括、综合,并重点突出地进行陈述的过程。在临床实践教学中,晨交班是临床各级医师必须严格遵守的医疗核心制度[1,2]和培养医学生临床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对培养实习生临床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临床思维能力、沟通交流技巧及医疗文件规范性书写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现状与困境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传统的晨交班模式存在诸多不足和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过程简单重复,形式单调死板。在传统晨交班环节中,实习生交班的次序通常在值班护士之后,陈述的内容基本上和护士交班内容重复,缺乏临床医生关心的从诊治视角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的细节和关节点;交班本上的内容除了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等一般项目外,基本上都是主诉、现病史、查体、辅助检查以及初步诊断等“老五样”的再次陈述,缺乏对病情和处理措施的深入分析。在这种交班模式下,学生的主要任务弱化成了念交班本上的文字,教师的角色成了被动的听众,师生互动与交流反馈不足,难以引起实习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形成“学生照本宣科念一念,教师从头到尾听两遍”的现象。

2.思想不够重视,学习缺乏主动。部分实习生对晨交班环节不够重视,没有把交班环节看成是展示自己临床思维能力、增强临床专业知识以及锻炼语言表述能力的珍贵机会和重要舞台,而是抱着“完成任务”的思想准备交班内容,用于交班的素材常常“依葫芦画瓢”,甚至原封不动地抄袭住院医师的交班记录本或者住院病历资料,交班成了描述“别人如何做”,缺乏“自己怎么想”。一些实习生对重点患者的病情变化缺乏观察,对安排的诊治流程缺乏思考,认为教师讲的都是对的,养成了“爱听教师讲,不肯动脑想”的惰性学习习惯,不符合参与式教学[3]的要求。

3.内容本末倒置,重点含糊不清。晨交班的主要目的是使全科医护人员对一些新入院的疑难危重患者和原有病情不稳定患者的病情变化特点、诊断措施的执行情况或治疗方案实施的实际效果在短时间内有清晰的了解,以便于进一步开展病情观察、临床护理和诊疗措施等工作。而很多实习生缺乏归纳和概括的意识与能力,在面对新入院患者及疑难危重患儿较多时常陷入苦恼之中:新入几个住院患者就交接几个,连入院的先后次序都不变;不管病种是否相同,不考虑病情是否轻重,都一股脑、主次不分地逐一“点名”;有时要求英文交班,交班却成了几种简单病种的“汉译英”作业,听交班成了学习英语,而不是了解病情;交班的重点没有突显出“患者病情是否危重?诊断是否明确?处理是否得当?”等重要信息,而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患者主诉、症状、体征以及既往诊治过程的简单叙述,导致交班内容本末倒置,叙述重点含糊不清。

二、质询式晨交班模式的构建

以学生为中心因地制宜地构建符合医学教育规律的实习生晨交班模式,我们的构建思路主要如下。

1.总体目标。强化“双基”训练,促进“多能”发展。“双基”指临床基础知识和临床基本技能;“多能”包括临床思维能力、创造性学习能力、自主解决问题能力以及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其核心是临床思维能力。

2.单元组成与开展方式。以学为主,教、学互动。该模式的人员组成包括医学实习生和各级带教教师两个部分;该模式的单元包括自主性学习与质询式带教两个过程。在该模式下,实习生的自主性学习处于中心和首要地位;而各级教师处于从属和辅助地位,质询式互动的主要目的是促进自主性学习的良性发展。工作开展方式采用“人人质询,实习医师现场解答”的方式,可以事半功倍地解决患儿临床问题,扩展实习生临床知识,实现教学良性互动。

3.实施步骤。实施步骤为“自写―点修―众评”三环节式。“自写”环节是指实习医师独立撰写晨交班记录。实习医师独立完成询问病史、体格检查、病情变化观察等过程并书写交班记录。“点修”环节是指由值班上级医师及住院总医师对实习医师所撰写的交班记录进行初步评价和重点性修改。“众评”环节是指所有参与交班的医护人员对交班内容以及交班人的现场表现进行现场询问与评价。交班内容是评估的重点部分,侧重于病情演进的动态观察、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的综合性分析以及诊治思路与临床思维能力等方面。可以看出,在该模式下,“自写”环节是基础,“点修”环节是突破,“众评”环节是升华。实习医师质询式晨交班模式实施中要注意几个方面:“自写”环节强调由学生独立完成,但难度较大的查体部分可由带教教师协助进行;疑难危重患者的病情观察须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入院病人较多时,应选择性的对重点病人进行交班,不可过分加重实习生的压力和负担。

三、质询式晨交班模式对临床实践教学的促进作用

在具体实施中,我们发现质询式晨交班模式对于保障临床实践教学质量、提高临床医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锻炼临床思维能力。针对不同患者的诊治活动是临床医师的核心工作。准确诊断及规范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以及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保障。由于临床知识和经验有限,实习生做出的初步诊断不要求准确完备,只要体现出独立思考和综合分析即可。医学实习生在该模式下,利用病史、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形成初步诊断,提出自己的诊治意见,对临床思维能力的提高有重要意义。

2.强化“双基”训练过程。在传统模式下,医学实习生的学习主动性不高,容易养成惰性学习习惯,“四不”现象(不愿意问病史,不仔细观察病情演变,不亲自动手进行体格检查,不主动思考诊治方案)比较常见。而独立学习和思考后获得的“劳动成果”会激励实习生的主动性学习,满足了学习的成就感,由“要我学”的被动接受转变为“我要学”的主动行为[4]。另外,为了较为出色地完成现场质询,实习生会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这样从客观上会“倒逼”他们必须亲自问、看、动手和思考。因此,在质询式晨交班模式下,实习医师的临床“双基”能力得到了稳步而迅速的提高。

3.培养“循证医学”理念。儿科学是临床综合性和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儿科病房收住罹患各个系统疾病的患者,相当于各个内科学的综合,包含的临床专业领域较为广泛。儿科学各个专业的发展不仅日新月异,而且不断横向扩展。在质询式晨交班模式下,临床实习生已经不再拘泥于课本上的基础临床知识和教学大纲要求的疾病种类。面对不断变化的儿童疾病谱和迅速发展的儿科亚专业领域,临床实习生能够熟练应用学术期刊、专业文献、网络信息等多种资源,在主动学习和自主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的同时,较早地培养起了“循证医学”[5]的理念,为临床正确诊断、合理用药以及进一步临床科研能力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提高沟通表达能力。在质询式晨交班模式下,实习医师为了掌握详细的病史,会以热情的态度、平和的语气及亲切的语言与紧张、焦虑的患儿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为了获得准确的疾病体征,实习生会主动以玩具、故事、图片等方式安抚、引逗患儿,以便顺利进行体格检查而获得有临床意义的体征。经过不断的努力和尝试,医学实习生沟通技巧、语言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得到了显著增强[6,7],患儿家长对临床教学工作的理解力和配合度明显提高,医患关系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四、结语

总之,以临床上的晨交班环节为突破点,结合儿科学临床教学特点和实习医生学习规律,构建以学生为中心和主体地位的“质询式”交班模式,对提高实习生临床思维能力、“双基”训练质量以及沟通交流技巧等综合素质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我们将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深入推进,及时发现和改进各个环节中的不足,进一步观察和动态评估该模式对临床实践教学工作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凤玲,邢沫,,等.建立医疗核心制度督导长效机制的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13,33(3):41-42.

[2]刘牧,张海员.医疗核心制度落实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2,19(1):22-24.

[3]张季红,刘玉,常忠生.参与式教学方法在儿科临床实习中的应用[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4,37(7):955-957.

[4]周戬平,肖延风,黄绍平,等.丰富教学形式对增强儿科见习医师实践教学中主体地位的作用[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5):1044-1046.

[5]杨雪,朱易萍,高举.循证医学在儿科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23):84-85

篇9

资料与方法

严格挑选带教老师:儿科护士既是护理实践者,又是教育者,更是患儿代言者和知心者,所以要求儿科带教老师具有较高的医德修养、更强的时间观念、更高的工作效率、灵活敏捷的动作、整洁的仪表、和蔼的态度、较强的语言与非语言沟通能力以及细微敏锐的观察能力[1]。一个好的老师能带出一个好的学生,带教老师要明确自己的责任,严格要求自己,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把自己丰富的经验、娴熟的技术、高尚的品德传授给护生,培养优秀的儿科护理人员。

制定带教计划及实习目标:要求带教老师熟悉教学学习计划与大纲内容与要求以及护生的知识水平,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带教计划。由于儿科护理专业性较强,护生进入科室早期阶段由护士长或带教老师介绍科室环境、规章制度、护理程序及儿科专业特点大致作以介绍,使学生在思想上对儿科护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中期要求护生掌握儿科基础护理操作及理论,如静脉输液时各种药物的精确配制方法、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蓝光箱、微量泵的使用方法以及小儿头皮静脉穿刺、婴幼儿抽血方法等,采用“一带”、“二看”、“三放手”的带教方法。“一带”:由带教老师带着操作,并说明操作目的及注意事项;“二看”:看着学生做,从他们实际工作中看到不足之处,并及时给予纠正;“三放手”:让他们独立操作,带教老师放手不放眼,严格把关,增强他们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使护生在短暂的实习期间对儿科各项基础操作技能熟练掌握[2]。

护生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培养:①加强安全知识教育:在儿科临床带教中,从护生第1天踏入病房,就应对护生加强安全知识教育,学习医务人员道德规范等法律知识。作为一名儿科护理人员工作上要求更加细心和认真,一点儿疏忽就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错误,应对护生进行全面安全知识教育,尽量避免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②加强健康教育能力:对于婴幼儿应鼓励护生应用非语言交流,多给患儿一些安慰和抚触,对于年长的幼儿应鼓励护生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患儿交流,经常给患儿一些适当的关爱,如轻拍、抚摸、搂抱及逗乐等,多进行鼓励,让他们在轻松的环境中接受治疗及护理。

以评促教:护士长通过观察及与护生面对面交谈,了解老师的授课及带教计划的执行情况,让护生对带教老师的工作态度、带教方法、教学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严格出科前考试,包括理论和操作技能,从而对带教老师的带教质量进行考核,每年举行一次评选优秀带教老师的活动,提高带教老师的带教水平和工作积极性。对于护生的优点和成绩,应及时给予表扬,对于护生需要加强的方面耐心指导,切不可严厉批评,多给予鼓励和帮助,每月评出一位优秀实习生,参加医院每年优秀实习生评选活动,从而提高护生的学习积极性。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要对护生实行人文关怀,做到“三严四多”:教与学之间应该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双向互动关系,这种关系的融洽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素质的好坏。作为一个护理管理者,仅仅依靠一些规章制度去管理学生,而不着眼他们的感情生活是不够的。“三严”即严要求、严把关、严考核;“四多”即多沟通、多关心、多鼓励、多帮助。把关爱每一个实习生作为己位。倡导感情上多沟通,生活上多关心,学习上多鼓励,思想上多帮助。给予充分的理解、尊重、信任和关怀,创造一个能使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舒适的、和谐的实习人文环境,建立新型的师生情,增强师生交流。

讨 论

临床带教是一种付出,更是一种收获,是付出之后的喜悦。通过儿科护理教学的改进,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人性化教学,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注重儿科护生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培养,提高带教老师的带教水平和护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农村医学;儿科学;教学效果;教学内容;调查

【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093―02

《儿科学》是农村医学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具备基本职业素质及儿科学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适合我国国情的基层社区临床医技人员。在校期间教好学好专业知识,对以后的工作有着重大意义。为进一步提高我校儿科学教学质量,及时了解社会各界对专业人才需求的信息,我们对实习回校即将毕业的10农村医学班两个班及部分医院的临床医生进行调查,以便调整儿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实训内容教学思路,使我校农村医学专业毕业生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更好的与工作实际需求接轨。

调查对象:实习回校即将毕业的农村医学专业10农村医学班(2)、(3)两个班级115名学生和各医院的部分儿科医生20名进行调查。

调查内容:本次调查《儿科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实验实训中的安排是否合理,了解临床实际需求与教学的差距,以便及时调整实训教学内容,使农村医学专业专业的教学更能符合当前临床需要。通过调研调整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提高我校农村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工作应对能力。

调查方法及结果:

1学生调查问卷,本次调研共发放115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15份问卷,有效回收率100%。调查结果:见附表1、2、3.

2、医院医生调查问卷,本次调研共发放2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