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建设思路范文

时间:2024-02-29 17:51: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建设思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区建设思路

篇1

2009年11月起,福建省政府安委办、省安监局开始在省内筹划安全社区试点创建工作。通过调研,临江街道被列为创建安全社区试点单位之一。2010年6月,临江街道率先启动安全社区创建工作。按照省、市、区领导“一年争创省级标准、两年争创国家级标准、三年争创国际级标准”的要求,扎实开展工作,切实提高伤害预防和安全水平。

回顾一年多来的创建工作,临江街道办事处主任倪著佳坦言:“‘安全社区’作为一个载体,起到了很好的社会示范效应,是社会管理上的创新,是一个很好的‘品牌’。一年多来,我们街道未发生工矿商贸生产安全事故,保障了街道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11年1-11月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41.92亿元,比增76.2%;工商总税2.03亿元,比增38.86%。”

全员动员保障到位

临江街道地处泉州市鲤城区古城区南端,辖区总面积1.2平方公里,下设7个社区,总人口约2万人。辖区有泉州七中、鲤城区实验小学、泉州市第三幼儿园、鲤城区传春幼儿园等5所学校,泉州市中医院、中医外科医院、东方女子医院等15家医疗卫生机构。街道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5家,商业服务业企业1330家,专业批发市场4个。

2010年初,临江街道被纳入全省3个创建“安全社区”的试点单位之一。为此,临江街道成立安全社区创建工作委员会,把它作为一项全局性的重要工作抓紧抓实。鲤城区政府成立了以陈财水副区长为组长,各职能部门参与的创建安全社区工作指导小组;临江街道成立了由倪著佳主任任组长,街道有关党政领导为副组长,各部门、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安全社区创建工作促进委员会,下设创建办公室,负责对创建安全社区工作进行指导、协调、抓落实。街道领导在每周召开的党政会上,要求负责创建安全社区工作领导就创建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汇报,及时协调解决创建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推进安全社区创建工作有序推进。为了借鉴安全促进的成功经验,临江街道积极与省、市、区安监局、省安科院、驻区有关职能部门、社会力量联系交流。

不仅如此,为了保证安全社区创建工作的开展,临江街道还从人、财、物等方面进行有效保障:在保障安监办3名人员编制到位的基础上,还在每个社区设立1名安监员,负责协助抓好社区安全监管工作。其中,每个安监员每月补贴120元。在财务保障方面投入100多万元,不断强化安全宣传工作和完善辖区的安全环境,有效解决了居民的出行、养老、休闲健身、治安环境等问题。临江街道党工委书记黄向阳表示:“一年来没发生工矿商贸生产安全事故。社区居民安全意识明显增强,辖区安全环境明显改善,企业安全效益得到提升,构筑了全方位、全覆盖的大安全格局。”

项目带动全面覆盖

把安全工作的重点从事后处理转到事前防范上来,是预防事故发生的有效途径。为杜绝安全生产隐患,临江街道通过对辖区危险源情况、伤害情况、事故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统计,就群众反映突出的安全问题和征求的意见,按照职能分工,对各类项目进行诊断,做好事前防范。

倪著佳主任介绍,临江街道把安全社区的创建内容进行分解,成立了项目策划、水上安全、消防安全、生产安全、社会安全、学校安全、居家安全、交通安全8个安全推进项目组,明确工作职责。

如水上安全,临江街道针对“三无”船只,积极协调有关主管部门利用柴油补贴发放时机,指导船只和船员进行登记、检验、发证和培训,并与船主签订船舶安全管理责任书,堵住船舶安全隐患的源头。针对船只乱停靠,特别是台风或强降水期间,渔船无处停泊,在内港设置固定浮动码头1处,加固钢绳2条,新增安全警示牌3块、围护栏1处。针对时有发生的溺水事故,特别是暑期期间学生游泳溺水事故,在渔民、冬泳协会中组织15名水性较好、有打捞救护经验的人员成立水上救援队,配合水上派出所,开展水上救援行动;制定水上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组织水上救助演练2场,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

在社会安全方面,临江街道从2011年起为联防队员发放冬防补贴,进一步加强冬防力度;与电动车专业市场合作,由车行赠送五辆自行车,成立首支社区联防巡逻自行车队;率先为辖区居民的电动车、摩托车免费安装防盗暗开关,有效遏制电动车、摩托车被盗事件的发生;率先为3826户辖区居民办理电话“平安联防”,并借助固定电话彩铃宣传安全知识;率先开展“十店联防”工作,并由此总结推广组建了“店联防、户联防、警民联防”的覆盖全辖区的群防群治体系。并根据流动人动频繁的特点,与社区每一户出租房屋业主签订治安责任书,对房东、承租人进行造册登记,并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辖区外来暂住人员进行调查、登记,及时了解和掌握社区流动人口变动情况,以消除不安定因素。

“我们将安全社区的评选看成是一个载体和平台,是社会管理创新的突破口。通过树立大安全的理念和格局,提升街道社区建设的内涵。”临江街道党工委书记黄向阳如是说。

部门联动密切配合

“一人独撑腰压弯,众人划桨开大船。”为了充分发挥鲤城区各职能部门在安全社区创建中的指导、带动作用,临江街道主动提出:以街道8个安全社区创建项目组为骨干,携手区相关职能部门,建设临江大安全。

临江街道人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们积极行动起来,携手鲤城区人民法院开展“调解在社区、普法在社区、综合治理在社区”的“法官进社区”活动,使社区居民“身边有法、心中不慌”;携手区妇联通过开展“平安家庭”创建活动,引导广大家庭成员增强平安意识,积极参与安全社区创建活动;携手综治办开展“平安联防”电话平台建设,实现“一家求助,十家帮忙”的效果;携手安监、文体、教育、经贸、外经等部门开展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三年行动,对辖区内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安全等级评定;以组织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为突破口,提供多种多样的参与渠道和参与机制,调动、协调社区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安全社区创建工作,成立了助老服务队、义务消防队、老人督导队、法律救助队等多支志愿队伍,作为安全社区创建工作的重要力量……一桩桩、一件件都凝聚着临江街道人“心系安全,共创平安”的浓浓深情。

据统计,一年来,临江街道办与临江派出所、交警、企事业等单位协调,在辖区内新增了23个路口监控。目前,辖区内共有124个监控探头,其中32个是全球眼,大大强化了治安防范。一年内,街道和7社区各自成立了义务消防队,每支队伍10人左右,社区干部牵头,配备了数百个灭火器材。截至目前,社区之间应急增援了20多次,未出现一起人员伤亡事件。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临江街道安全社区创建工作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为构建和谐临江打下良好的基础。”回顾一年多的工作,倪著佳主任感慨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安全社区的创建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今后临江街道将以‘全国安全社区’标准为目标,以创建安全社区为载体,强化领导,强化投入,强化措施,为临江街道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营造良好的安全环境。”

[相关链接]

安全社区

安全社区所指的社区并不是行政区划意义上的社区,而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按照一定规范和制度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共同经济利益和心理因素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

篇2

2、强化服务意识。属地政府应当在强化服务上下功夫。优质服务上出成效,建立健全项目领导负责制、现场办公制、督查跟踪制和责任追究制,为项目在启动前、动工中和建成后提供全方位的协调服务,促进城建项目的早规划、早建设、早竣工、早受益。

3、强化经营意识。树立经营城市的长远眼光和战略思维。完善百万人口城市功能为目标,着力提升城市化水平。放宽城区功能设施建设的参与范围,发挥政策导向作用,按照“谁建设谁受益”原则,大力吸引民间资本和社会投资参与城市功能设施建设。建立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规划同定、任务同向、工作同步、成果同享”工作机制,实现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互动双赢。

构建百万人口城市产业支撑上有所作为扬优成势。

1、做强商贸物流。明确中心城区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城市资源和政策手段,着力发展资源消耗少、产出效益高的楼宇经济、物流经济、旅游经济等现代都市商贸产业。充分发掘和利用现有商贸市场资源,积极跟进南湖商务广场、烟水亭商务广场、人民路商务广场等重大项目建设,打造中心城区中央商务发展“轴心”大力推进“农改超”工程,加快京九批发市场的升级改造,发挥联盛广场、信华广场的聚集效应,打造天马建材城、花鸟大市场等强势品牌,提升产业档次。

2、做优沿江工业。充分利用东郊工业基础、水陆岸线和土地资源。联大引强,借势发展。依托石化总厂的产业优势,以石化关联产业为核心,精心包装项目,盘活土地资源,引进大型企业入驻,发展石化下游产业和都市工业。以中心城区工业企业“退二进三”为契机,引导城区工业企业向东郊聚集,努力实现工业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蓄到兴”突破发展瓶颈,伸长发展“短腿”增强发展后劲。

3、做大民营经济。要坚持“发展领域多元化、生产经营规模化、科技创新产业化、社会贡献多样化”着力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加大民营招商选资力度。实现内商、外商同等重视,内资、外资同样待遇,内力、外力同时集聚。要着力培育创业文化,全民创业的热潮中加速民营经济的大发展。

营造百万人口城市和谐环境上有所作为提升品位。

1、塑造靓丽的市容环境。用文明装点城市”全面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全面推行“交通整治、环卫保洁、秩序管理、美化亮化”和“文明创建”4+1”城市管理新机制,逐步形成“条块结合、共驻共建,全民参与、整体联动、综合治理、标本兼治”城市管理新格局,为百万人口城市营造良好的市容环境。

篇3

关键词:创新科技园区;交往空间;空间意向;空间环境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不断地发展,使得人类已经逐渐进入了一个信息时代的社会,以创新科技为主题的信息时代的特征就是使得科技园区的主导模式发生了改变:由以往的劳动密集型逐渐转向以高科技研究发明为主导的智力密集型,与此同时,现代创新科技园区更加注重人的创新科技能力,这就给园区的科技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建立良好的交往空间,就是为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交流创造更好地条件,而环境对于培养人的思维的作用是十分积极的,这样就有利于现代创新科技园区能可持续的良性发展。

一、以交往空间为核心进行整合与重构

创新科技园区的核心就是交往空间,所以在设计时要有具备相应的功能的组织方式以及空间布局策略与该核心相适应,在此基础上,有必要在将交往空间作为核心对科技园区的功能以及空间布局进行整合和重构。所谓整合与重构,就是依据园内各个功能空间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在一个核心思想的指引下,采用一种利于学科交叉、资源共享的布局模式,在工作功能以及服务功能的空间之外,有一个较大的交往空间,这个交往空间内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而这个核心思想就是以交往空间为核心。这就能使得交往空间成为联系各个功能器件的纽带,整体的交往环境就更优质。

1、功能上的整合

以中国移动手机动漫基地为例,该项目位于厦门市集美新区杏林湾畔,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越。规模25万平米,功能为研发办公。设计过程中,通过与业主沟通,了解方案能否能结合厦门地域文化是十分关注的,通过分析建筑所在城市的区位、周边建设情况、地形地貌以及历史文化特征,并将这些特征与移动企业现代化业务基地相结合,通过现代建筑手法,设计出了具有独特个性和浓郁文化气息的建筑群。

图1中国移动手机动漫基地效果图

在该项目中,在设计园区的建筑群的时候,以园区的基本功能,也就是研发办公,结合其高级功能,即交往空间,再结合工程项目的预算,对整个园区建筑群的设计布局到建筑形态的设计都要紧密的结合以上的方方面面。除了满足建筑的基本功能,建筑设计并不一定是理性的,所以在设计该园区建筑的时候采用了现代的建筑手法,立意于科技、交往空间,所以建筑效果极具现代化的风格。

2、场地的重构

人们常常过分关注建筑的使用功能,并将其作为建筑设计的首要部分。场地的重构却得不到重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与自然与建筑之间的和谐和人文关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这种情况下,认真解读建筑的意象定位,将建筑融入到整个城市的文化氛围之中,重新构建建筑的空间、功能、布局、形式、技术与建材等意象,以城市文化为背景,将传统文化风貌与现代化设计融为一体,打造具有城市空间文化特征的优秀建筑。场地重构将建筑的多种功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造价方面来看,最大限度的提高了建筑空间的使用率,提高了使用效益,而通过优化设计,降低了建筑成本。

二、建立多维流动的交往空间体系

人的活动离不开环境,尤其是创新科技园区的环境更是影响着科技人员的工作状态和交往行为。所以构建一个多维流动的交往体系,对于一个创新科技园区来说是很有必要的。以下以中国移动苏州研发中心为例展开说明。

该基地位于苏州市高新区科技城内,距离苏州市中心14公里,距离无锡市中心22公里,周边多条快速公路以及高速公路,到达苏州和无锡均十分便捷,基地西邻太湖,东依大阳山,景观优势突出,生态人文条件优越。规划总用地约470亩,地块环绕平王山平王湖公共绿地。32万平米,包括研发办公、实验室、餐厅、通信机房等,图2为地理位置图。

图2中国移动苏州研发中心地理位置图

在这个项目的规划设计中,以寻找园区开发与自然环境保护的平衡点作为其发展战略,以“依水和生”为规划设计理念,其中“和”体现一种动态的静止关系,“生”体现一种静止的动态关系,是“和谐共生”的体现,是中国移动企业文化的体现。同时从苏州城市文化、企业文化和自然环境中提炼元素符号并融入设计之中。设计的重点是要塑造出一个鲜明而清晰的整体项目形象。设计尊重自然环境肌理,采用南北向网格式布局形式。只有采用独特简洁的开发策略才能经受住由分期建设、各种建筑类型组合、设计要求改变等一系列考验。设计时,紧紧扣住“科技”这一主题,座椅在建筑造型的设计上,尽量满足年轻的科技研发工作者对科技的理解与参与,让其首先在建筑层面上就有强烈的工作积极性,其次,在设计景观建筑时,要充分考虑“交往空间”,这正是本建筑群的核心,所以设计时要结合舒适性以及这些场合的社交功能,使得园区内的人员与自然环境以及建筑结合起来,使科技人员在园区内容易建立一个交流活动更加方便舒适,有有助于提高其工作灵感。创新科技工作人员的想法以及心态是且比俄语一般行业的工作人员的,其学识、见闻、敏感性均是有较高水平的,所以,在设计的始终,都要考虑这些工作人员的需求,而工作人员的需求,不单单是在基本功能的实现上。图3为该园区的效果图。

图3中国移动苏州研发中心效果图

图3中国移动苏州研发中心效果图

该园区在设计的时候就强调了科研人员在此环境中的可参与性,通过点线面全方位对交往空间进行多维的布置,使其与工作空间相互结合,为科研人员提供舒适的工作、休闲、交流、娱乐的机会。同时多层次的景观空间,使得园区不仅仅是一个单调的产业园概念,在另一方面,还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交往空间。为科研人员的枯燥的工作环境变得更加有生气,彰显工作和休闲的多元性,体现人文关怀以及个性空间。园区设计中,注重环境效益的体现,最大限度的在园区设计中结合环境理念,将环境效益最大化的发挥出来,通过环境设计弥补单纯建筑设计的不足,体现出园区的人文性与空间性。

结束语

在当今的建筑行业的发展中,生态可持续就是趋势,同时也是建设创新科技园区的内在要求。因此,在创新科技园区的设计中结合生态节能等相关的技术,使得苑区内的交往空间的物理条件更加舒适,容易消除人的疲劳,激发研究人员的创新思维,这对提高工作效率是有积极意义的。另外,创新科技园区在交往空间的设计上,应实现智能化,使得进驻园内的企业可以实现高效的通讯。综上,笔者以中国移动手机动漫基地以及中国移动苏州研发中心为例,从功能的整合以及场地的重构两个方面对创新科技园区交往空间的设计提出了看法,并从园区设计中,成本设计方面简单分析对园区设计的影响,希望我国的创新科技园区建设向更远的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随着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国经济仍将持续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和城镇发展,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经济结构,是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基础。党的十七大精髓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为我国城镇化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南和巨大的发展动力。因此,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我国城镇化和城镇发展的战略机遇期。__区今年乃至今后几年的时间内,城镇化建设方面的发展思路和目标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的高度,统筹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按照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坚持因地制宜,加强对城镇化建设工作的分类指导,促进城镇化与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区域的人口资源环境条件相协调;继续发挥市场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区、乡两级政府对城乡空间的规划管理,要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放在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突出节地、节能、节水、节材,促进城镇的可持续发展。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说,就是“大力发展经济,注重民生保障,确保城镇化建设健康、高效、持续发展”。

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就业结构、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化过程和城乡空间社区结构的变迁过程。城镇化的本质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村人口在空间上的转换;二是非农产业向城镇聚集;三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必经过程,也是我国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目前,__区城镇化进程和全国一样,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是这其中困难重重、情势严峻,主要是__区人口多、底子薄,耕地相对不足,劳动力素质偏低,在实现城镇发展方式的转变中,遇到很大程度上的制约。因此,我区在实施城镇化建设工作中,立足于“三坚持、三防止”。

__区位于__市中心城区,地理位置对我区城镇化工作进程非常有利。而城市与小城镇比较,城市接纳农村劳动力的优势十分明显:城市有资金来源,镇则很困难;城市比镇人均占有土地可节约一半左右;城市公用设施比镇好得多;城市环境建设比镇投入多、容量大;城市比镇能产生更好、更大的集聚效应,更有利于发展现代服务业,更便利于生产的协作、配套;城市比镇交通便利,往来方便;城市比镇更有利于发展教育事业,从而提高人口素质;城市比镇扩容要容易得多。因此,城镇化中接纳农村劳动力应以城市为主,镇辅之。同时对少数有条件的镇重点发展,突出重点,做好规划,使之产业集中、功能配套、服务完善,成为新兴的商品,集散地和农产品加工基地,乡镇企业集中之地,在此情况下农村劳动力进镇才有事做。而一般的集镇经济容量不大,进而限制了各项工作、生活、教育、交通指标的建设投入,这样的环境下,如果为了单纯的城镇化数据而引入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极易引发各种社会矛盾,之所以要坚决防止城镇化转移模式全面开花。

作为城市(镇)管理者,我们要坚持作好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镇)功能,扩大城市(镇)容量,做好宏观调控,使城市人口的机械增加与城市公用设施、教育、服务、生产和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坚决防止在城市基础设施跟不上的情况下,城市人口机械性的过快增加,造成道路不畅,交通堵塞;学校不足,学位短缺;供水、供电紧张;垃圾处理不了,浊水横流,河流污染,环境破坏;社会治安恶化等大城市病的发生

在实施城镇化过程中,我们要坚持稳步推进,把发展经济做为第一要务,积极开辟就业渠道,给农民进城就业创造条件,让城市(镇)有能力接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让农民能进来,能过上同比更优越的生活。坚决防止不顾条件盲目扩大乡镇的建设。特别要防止打着城镇化的旗号,忙着圈地,从农民手中拿得廉价的土地,侵犯农民利益,并使农民永久性失去土地,从而引起不稳定因素的增长;防止在追求政绩的驱使下,大兴土木,建什么大广场、大公园、大草坪,什么喷水池,什么标志性建筑,什么商业一条街等等劳民伤财,脱离实际的举措;防止为建镇,大兴举债,大兴集资,大兴施工单位带资建设。结果是债台高筑,无力偿还,三角债拖累,纠纷、诉讼不断的情况发生。

篇5

1山区乡村承包地块小、量多、分散,传统耕种模式与现代水生态文明建设不相匹配。山区村民分配的责任田和承包地数量多,地块小,分布散,难以集中耕种,虽然村民一年到头忙忙碌碌,但最终收益低下,摆脱不了穷根。村民种植作物类型散,形不成规模,劳作模式传统,灌溉效率较低,与现代水生态文明建设不相适应,脱贫致富步伐缓慢。

2山区贫困村地处偏远、地域广阔,资金投入明显不足。近年,虽然国家在山区水生态文明建设上投入巨资,实施了村村通自来水、农村饮水安全、小流域生态治理、水土保持、农业综合项目开发、小农水重点县建设等工程项目,成效明显,但是山区条件决定了山区水利发展投资需求大,目前项目建设的资金缺口仍然较大。

3极端恶劣天气事件频发也对山区水生态文明建设构成较大威胁。山村应对突发暴雨灾害能力较低,山谷河道和小流域综合治理还不够完善;山区水土保持建设还存在不足,山洪灾害防治和监测预报等非工程措施建设还相对滞后,季节性抗旱防洪防台风任务艰巨,强对流天气形成的冰雹和霜雪对农作物生长造成巨大威胁。

二、扎实推进贫困山区水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碧水乡村

淄博市水利部门在帮扶支持中,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实施河道生态治理,改善山村水生态环境。安平村内的安平河为季节性河流,河道内沙质优良,乱采滥挖现象突出,给雨季防洪带来巨大威胁。通过实施河道生态治理工程,总投资80余万元,对河道进行了清理平整,修建了梯级拦河坝,拦蓄河水进行灌溉;修建了0.6km的沿河生产路,兼做防汛管理道路,安平河应对水旱灾害的能力明显提升,成为山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实施引河蓄湖工程,发展休闲渔业。山区河水清澈纯净,水质优良,是发展渔业养殖的天然水源。结合整修河道,沿河修建了长160m、宽80m的人工湖,在湖中帮扶放养了价值万余元的锦鲤、鲢鱼等鱼种,安排渔业专家定期为村民培训养殖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知识;在湖边修建了休闲凉亭和垂钓长廊,铺上花砖,栽上花卉,建起了秋千等娱乐设施,为安平村打造了休闲渔业和生态旅游景点。

3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夯实水生态文明建设基础。山区缺水是造成贫困的重要因素,建设小农水工程是推动沂蒙山区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一是实施了山区打井找水工程。聘请水利专家通过反复勘测计算,在安平村山腰打出一口深158m、出水量80m3/h的水井,打破了历史上在此区域打不出水井的成例,保障了饮水和灌溉用水需求。二是实施引水上山工程。投资80余万元,在山地高处修筑一座60m3蓄水池,在河道旁修葺大口井,进一步完善了电灌站,实现引水上山灌溉耕地。三是实施雨水集蓄工程。因地制宜建设了数十处小水池、小水窖、小堤坝等工程,充分利用雨水抗旱保收。小农水项目实施后,坡耕地小麦及玉米亩产由150kg提高到了350kg,萝卜种子亩产达50kg,经济果林品质也明显提升,山区农民初步实现了增产增收,为推动水生态文明建设夯实了基础。

4实施小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山区水土流失造成土地贫瘠,土壤含水层减少和山石松散裸露现象,雨季更易形成山洪暴发和泥石流现象。水利部门把山区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作为保障水生态系统完整和提升水生态修复能力的安全屏障。本着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抓发展的思路,着力实施了安平村青石山1.5km2的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工程。在青石山小流域整修生产路,整理荒坡荒地,通过种植结构调整,开发果树采摘园区和家禽生态养殖园区,发展特色农业等举措,青石山小流域已经成为当地日益有名的生态特色旅游景区。

5实施饮水安全工程,加强农村基础管网建设。在帮扶安平村成功打出深水井的同时,水利部门投资配套了供水设施设备,对村内自来水管网进行了统一规划和建设,让符合饮水标准的深井水自流到每户村民家中,彻底解决了山村吃水难的问题。同时,及时对村内主干路进行整修硬化,方便了村民出行;建起了篮球场、健身器材场和文化广场,扩建了村委小院,配套建起学习室和绿色书屋等场地,丰富了文化娱乐生活,为打造碧水乡村鼓舞了信心。

6构建起安平村生态特色旅游产业,走山区绿色发展之路。水利部门与安平村委秉持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发挥当地资源优势,构建起山村生态特色旅游产业。位于安平村南的栖真观始建于元代,观内的千年银杏古树和元代二十八星宿壁画是镇观之宝,道观香火旺盛,已成为道观祈福养生文化景区;安平村东南山沟中的青山古村,小河绕村,青石铺路,古宅石屋,生活古朴,开辟成原生态古村落景区;青石山松涛、仙姑峪美丽传说和特色农业园区开辟成为青石山旅游观光景区。这四大景区构成了安平村生态特色旅游的支柱,也成为贫困村脱贫致富的优势产业资源。

三、对贫困村水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帮扶的建议

几年的贫困村帮扶行动使我们认识到:

1应重视顶层规划设计,增强山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前瞻性。要把水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的各环节,加强顶层设计,逐步缩小贫困山区和城乡之间的水利发展差距,从整体上提升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让水生态文明建设激发山村发展的内生动力,让水利更好地支撑贫困山区脱贫致富。

2要因地制宜加强民生水利工程建设,这是推进贫困山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应大力发展山区小微水利工程,解决季节性缺水问题,在保障农业用水需求的同时,优化农业发展布局,增强水资源合理调配与高效利用能力,对持续建设山区水生态文明具有关键的影响力。

3突出抓好山区水生态系统修复和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应继续加强对山区生态保护区和水源地的保护;通过水土保持、流域治理、生态护岸等措施,推进水生态修复。同时应加大现代水网建设力度,巩固河道治理、水土保持项目、引水工程、山区灌溉配套设施建设成果,大力建设优美的水生态环境,持续推进碧水乡村建设。

篇6

一)做好社区服务

不断提升社区服务的水平,做好面向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社会贫困户、优抚对象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面向社会单位的社会化服务;面向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的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社区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要求为目的,福利性和经营性原则并举,推进社区服务向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1、依托已建立的社区政务管理系统、“白云社区在线”网站,把居民的需求和社区的资源整合起来,为居民生活提供便利。

2、完善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增强社区凝聚力。吸引更多的党员、干部、团员、少先队员和广大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志愿者服务,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增强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进一步完善居家养老的相应工作,利用社区公益性岗位将居家养老中心送餐服务点作为社区创新项目建立起来,更好地为社区老人服务,同时也为红云社区的缓解部分就业压力。

(二)创建生态文明社区

1、推广文明用语、规范文明行为,在公共场所以形象生动的图画提示人们以文明为荣,逐步养成良好文明习惯。二是组织群众绿化自己的家园,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环境。三是围绕“和谐”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根据社区的实际订立分阶段的目标,例如有的小区没有专门的停车场,乱停乱放往往是小区群众带来烦恼,可通过小区讨论,让业主自已想办法订立制度规定,这样就可免除不必要吵闹;又如有的家庭是三代同堂,或有的小区有孤老残幼,社区都可引导小区群众开展一些尊老爱幼的活动等。

三、开展全面的全民的素质教育。

尽可能地筹措资金,创办文化馆、图书馆、不定期地组织一些开拓知识面的讲座、法律知识讲座、健康教育讲座、组织劳动技能培训、业余爱好培训。要用文明进步的教育活动占领社区阵地,占领社区群众的业余休闲时间。

四、加大社区的文化建设力度。

一是要鼓励居民自己积极参与,通过组建居民文化活动组织来开展各种文体活动;二是社区及驻区单位给予一定投入,定期搞一些群众性的文体活动。如:

篇7

关键词:和谐社会住宅小区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B49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前言

随着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县域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商业地产的大量涌现,城乡居民早已从土房子搬了出来,越来越多的已经住上自己修筑砖瓦房子的居民也开始搬进了住宅小区,开始了新形式的群居生活。这些,都对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笔者认为,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住宅小区规划设计必须要站在“以人为本”的角度,更多融入人性化元素,让居民在小区中感受到更多生活的温馨,能够在这里实现生活的快乐幸福。

2.规划设计的理念要与时俱进,符合时展的需要

怎样让人们从几十平方米的居室中走出来而使居住者的身心感受到洁静,力求达到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这是每个规划设计者应该认真探索的问题。笔者认为,为了丰富居住小区空间的外部轮廓,力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应将高、中、低层不同建筑形式的住宅搭配布置精心营造,不只局限于单一层数和型式的住宅。从布置手法上,为丰富居住小区的外部轮廓,高层住宅布置在小区中央部位,低层住宅布置在边部位。这样可避免形成封闭的空间或形成与外部空间隔绝的局面,能够和周围形成统一的整体。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物和地貌。对住宅组团中的条型住宅,采用行列式布置为主,分散布置点式住宅为辅的布局手法。各住宅组团之间由绿地、低层公共建筑隔开,使居住小区成为建筑高低错落,绿地相连,道路便捷的既统一又有变化的整体。在规划中密切结合绿化布置,住宅组团绿地根据配置的花草树木相互区别,各具特色,使居民从室内及外部都能看到绿地,提高居住环境质量。为了充分地利用空间,扩大居住空间,方便居民活动,创造一个整体的住宅组团是适合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的。住宅区的功能区应布置得当,有丰富的层次,布局结构有特色。住区以居住为主体,但在教育、医疗、文化娱乐、体育锻炼、交通出行、园林绿化等功能区也要环绕居住中心,根据人的需要,合理布置。居住楼的投影面积所占用地面积的比例(密度)应控制在30%以下;绿化用地一般应超过35%,并尽可能扩大,如有的优秀住区已达到50%以上。绿地分布应按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便于居民就近使用的原则。科学地布置中心公园、分区中小公园、组团绿化、屋旁和路边绿化。中心公园应大小有度,除特大型住宅区外,住区内一般不宜建大型公园,而应着重搞好分区中小公园或主题公园和组团绿化。公共服务设施尤其是体育锻炼、老人休闲、儿童游戏活动场地,既要适当靠近居住区域,方便居民使用,也要防止对住户的干扰。

3.现代生态型住宅小区是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最佳选择

在现代的繁华城市里,人们为钢筋水泥构架的现代建筑所窒息,而要想生活在心灵可以休憩的绿色家园里,成了城市人的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都市情结。现代生态型住宅小区旨在营造一个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自由漫步式家园。生态环境最基本的要素是“绿”和“水”,“绿色”在这里已从狭隘的色彩概念转变为环保和生态意识概念。水在人与自然关系中起着特殊的协调作用。它不仅能给人带来欢愉、轻盈、柔和的感觉,而且还具有净化空气等重要的环保作用。有了“绿”与“水”的完美结合,既能取得丰富的环境效果,又能达到生态环保的目的。

3.1生态型住宅小区要与环境发展相协调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的存在和生命的延续都依赖于自然环境所馈赠的给养,同时,自然环境也只有被纳入到人的生活轨迹中,才能成为人的现实生活要素。人类的建筑活动作为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一种创造性劳动,毫无疑问具有明显的实用功利目的,但与此同时我们必须要尊重生态法则,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以免其遭受破坏。所有的科技、所有的文明,都不可能置身于环境之外,当然也因此会对环境造成相当程度的影响。在从事建筑设计活动时,一定要从生态角度考虑,保护环境。

3.2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打造生态型住宅小区

从现代生态型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上看,小区总体布局、单体空间组合、房屋构造、自然能源的利用、节能措施以及绿化系统的设计,都以遵循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和目标。具体设计上,注重绿化布局的层次、风格与建筑物要相互辉映,同时注重不同植物各方面的相互补充融合,发挥绿化在整个小区生态中其他更深层次的作用,如隔热、防风、防尘、防噪音等。房屋的建造则考虑了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需要,注重节省能源,注重居住者对自然空间和人际交往的需求。

3.3因地制宜,打造生态型住宅小区的活力

仅仅利用人工因素打造一个临时性的自然环境并不能实质性体现生态社区的概念,能够让整个社区具有自然再造功能,真正“活”起来,让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相互交融,是生态型住宅小区的另一个着眼点。因此设计者常常利用有利的地理条件,把水引入园区内营造自然再造区。

参考文献:

[1]骆中钊.小城镇住宅小区规划[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

篇8

现在的世界仍然是科技驱动的世界,也就是说近三十年来是科技推动了世界的发展,以荷兰建筑业标志性人物为例——Renkoolhaas(雷姆.库哈斯),作为真正意义上的速度,密度和激进主义的天才,在推动世界的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在2000德国世博会上,设计的荷兰的会馆“大汉堡”多层构造的建筑,顶部铺满了泥土,有水池,草木繁盛,还有两三台利用风能发电的风车在不停的旋转,好像在向人们传达一个信息:土地,池塘和能源都是可以创造出来的。下面一层有很多树木,但这些树木都是砍下来直接被象插花一样去的。

顶棚上密密麻麻的挂着许多荧光灯,照射森林,森林也是依靠人工光源存活。这些同样也传达了人类可以创造森林的信息,再下面是盛开黄花的花田。小型监视器在花丛中若隐若现,监视器发出蜜蜂的嗡嗡声,连蜜蜂都是人类自己创造了呢!库哈斯通过这种方式明确的向人们传达人类可以驾驭自然的这一信息。荷兰适应着当今技术驱动的潮流,在填海后形成的陆地上建立的国家,显然不怀疑科技的立场。

二、设计与生活,现代生活中科技对于生活的影响

越是高科技化的设计,越是急速的降低人类文化与环境的自然特质.我们必须重新定义设计的指标,并检讨总体设计的价值观.设计思考所要考虑的精神是人类文化特质的维系,此特质是社会文化原性保持的根源。从设计,生产,制造,消费到丢弃回收,设计师必须以一种维持生命力的观念去考量设计的需求,设计师不是在负责社会问题的罪过,而是有责任何义务去解决这个问题,这是今日的设计师所应该省思与探讨的问题。

从建筑上看,科技帮助人们解决很多关键性问题,低碳的设计理念无处不在。如OMA鹿特丹市议会大楼方案新建筑位于老建筑之间,它是模块化的,可以适应多种用途。同时空出下层的公共空间。从地面能够感受到它回馈给城市的空间。可以根据不同的使用要求添加甚至移除模块化结构中的单元,可以用于办公或居住。高层上的绿色台阶为鹿特丹市中心的公寓提供了花园。该建筑不是作为城市未来的最终形态,这个设计不仅仅是一个建筑,也是设计城市的天际线。建筑试图关联相邻的市政厅、邮局和Stadstimmerhuis。通过刻意模糊的设计手法,吸收周围建筑的尺度和风格,以此融入城市不同时期的建筑本中。该建筑不仅结构特殊,还有独特的调节温度的手段,它可以存储夏季热量,冬季释放;反之亦然。并采用高科技的透明隔热建筑玻璃幕墙。它的目标是成为荷兰最可持续的建筑。北欧的OMA(大都会建筑事务所)最新的项目:哥本哈根码头的“bryghusgrunden”它将成为丹麦建筑中心和Realdania基地。该大楼的所在地曾是丹麦城市港口的一个老啤酒厂遗址,它按照丹麦最新的严格的能源法规设计,其中一个关键组成部分就是利用海水冷却。

在科技产业迅猛发展的今天,每天诞生一件智慧与科技的杰作不是稀罕事。一些个人或团体免不了将其研究成果迫不及待地推向大众,有的甚至仅仅是存在于概念,但诱人的草图会让人的联想天马行空。确实带给我们许多便利和新鲜敢但我们常常忍不住反问:“这个东西我能用上吗?”

三、在当今设计者应该做些什么?

设计并非手段,它是回馈的贡献服务,设计不能只是盲目地在不断运用工业与科技的技术来达到满足消费者的欲望.设计虽属设计师个人的智慧思想,但是当个人主义表现的太过明显时,会造成社会成长的混乱.如果设计界之间没有法则或目标,只是随着个人的特殊设计风格,为迎合消费者的喜好,滥用自然资源材料,过度使用印刷,化学合物,无故於设计道德的自我约束过度的功能设计,或是不断的生产同类型的产品,导致大量的工商产品废物丢弃,却相对使得社会大众付出相当大的代价.人类生活的环境中,重要并非在于物质的大量享受,尤其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需要的是新鲜干净的自然现象和人文的精神体验。

篇9

关键词:山区 生态公路 内涵 理念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2(b)-0160-03

面对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党的十报告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由此,生态文明建设不但要做好其本身的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更重要的是要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就意味着公路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全面贯彻生态文明的科学发展观,融入生态文明理念、观点、方法。

因此,实现山区公路的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尤显迫切和重要。在新的发展时期,我们要立足于生态文明观,在传统生态公路概念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山区生态公路的规划与建设管理理念,积极探讨和诠释公路生态文化建设的内涵,努力在山区建造一批现代生态公路,对引领山区公路和综合交通网的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1.生态公路的基本内涵

交通运输部在2004年全国公路勘察设计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六个坚持、六个树立”的理念和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建设要求后,公路建设的文明程度和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力度得到了逐步提升。在节约用地、保护植被、生态边坡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主要是用静止或短暂的眼光和主要局限于节约用地、加强边坡绿化和视觉去看待问题、处理问题和评价问题,很少站在长远的视觉,进行预评价和预处理;存在建设成本高、资源耗费多、后期维持难度大等问题和简单重复建设的不良现象。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山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和时代要求,运用生态文明观建设山区公路,首要的工作是用发展的眼光,不断探索、辨识“生态公路”的内涵。我们可以对“生态公路”理解或定义做以下尝试。

“生态公路”是生态文明观在公路建设与管理领域的深化发展与具体细化体现,是指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将自然、人和公路有机结合,运用生态学原理,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进行建设和营运,强调人、自然与公路的和谐相处,从而形成生态、环保、安全、舒适、经济、景观和谐的可持续的公路发展模式。

现代“生态公路”不同于传统生态路的两大显著特征可以概括为:一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追求效益最大化的特征。生态公路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主要体现在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高效利用。在规划时要统筹考虑公路及交通网络的空间资源最少占用和运输效益的最大提升,在设计中要考虑资源的最小消耗,在施工期要合理组织,以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及水资源的浪费和最大程度实现建设资源的共享,在投入运营期需加强管理,要高效利用道路条件,保持交通畅通,减少车辆燃油及其他能耗和污染。二是系统性、协调性的特征。从时间顺序和建设环节上讲,生态公路理念需要从规划、设计、施工、营运、管理等各个阶段都进行充分贯彻执行,才能实现目标;从构成要素的空间角度看,要把公路放在地理环境、生物资源、污染等诸要素中进行有机协调,构建“人路环境社会”的和谐氛围。

2.生态公路的核心理念

2.1绿色、低碳理念

山区公路建设要继续坚持:“在设计上要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在施工中要最小程度地破坏环境和最大限度地恢复环境”。在规划、建设和营运管护等建设及使用的各个阶段要强调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保护生态平衡,但不能仅局限于设计和施工阶段,也不能仅局限于长廊式绿化带、植物景观边坡和侧重顾及耕地的占用及取土弃土场的防治处理等方面的环保做法,要用长远的观念和系统的方法去思考、谋划和实施。

生态文明地建设发展山区公路,不仅要做好施工建造阶段的材料、设备的能耗优化,实现低碳建造;更重要的是:一方面要积极应用新工艺、新设备,努力减少运营期照明、通讯、排风设备的能耗,另一方面要通过路线里程、平纵面线形、行车提示的优化,最大程度地让车辆保持稳定的行驶状态,从而减少能耗和碳排放量。

2.2资源高效利用,产品价值最大发挥的理念

山区公路在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初步实施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山区经济基础差、公路建设起点低的历史现实,致使山区的公路网络效益低下,农村道路、干线公路的服务能力依然存在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进步的需求,造成部分道路短期简单重复建设的问题较为突出,从而再度破坏环境、浪费资源。

山区公路建设长期依赖的天然石材资源和石灰、水泥、沥青等矿产资源日渐贫乏和匮缺,对这些资源在公路的大修、改造和建设时,如何充分再利用?我们尚未加强重视。

因此,从生态文明的角度,我们需要思考:建成一条公路如何持久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的需求?公路的使用价值如何能够最大程度发挥?既成公路的残余价值如何最大程度的利用?从而更好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2.3因地制宜的理念

我国山区广布,不同地域的山区,其气候、资源、地理条件差异较大,加之,国家对山区在规划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同时,也布置有少量的重点开发区域,因此,我们贯彻生态文明观建设山区公路,需要根据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特点和发展政策,进行区别对待。不能用一个标准、一把尺度去决策和评价山区公路的生态文明建设。

3.生态公路的实现要点

3.1科学规划,避免重复建设造成环境再破坏

规划是建设发展的指针。建设与发展山区生态公路,在规划阶段,需要认真贯彻生态文明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地做好规划。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速度较快,部分地区物流和客运需求的提升速度超过了公路规划期预测的指标,造成公路交通支持与需求的矛盾较为明显呈现,部分地区为了解决这一矛盾,着力紧迫推进了既有公路的改扩建,从而使正在恢复的路周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生产、生活秩序遭受到再破坏、再打乱。当然,制订和编制规划时不可能准确预测未来运量和运输途径,但可以从以下思路去解决或缓解规划实施效果不良的问题,尽力避免重复建设造成环境再破坏。

(1)认真开展前阶段规划实施效果的后评价,积极总结经验、教训

目前对规划实施效果后评价工作的重视程度还十分欠缺,而做好当前规划的重点之一,就是要对前一阶段的规划思路、目标制定、风险机制应用等编制研究的过程和规划实施后的效果进行全面总结,在前一阶段的经验工作中去吸取营养,以有效地指导新规划的编制。

(2)加强规划的时限和空间外延,保持规划建设的可持续性

当前,地方交通运输规划多以5年的近期规划为主,较少有中期规划、远期规划。对运输需求的预测和未来交通发展的规划仅局限于5年的短期,且地方级的5年交通规划在各种运输方式间的有机协调、动态配合方面一般很少深入考虑和分析。从时间上,编制本期规划时缺乏中远期发展需求的预测,相应也没有中远期的交通发展思路或纲领。从空间上,一是缺乏根据社会发展形式预测各种交通方式的转变而产生的运输方式在综合交通网络内部分配的动态变化;二是局限于规划地区的经济发展来预测交通需求,对重要影响区的在本区的交通需求较为忽视;事实上,山区很多交通枢纽地区(方)自身经济发展速度与其干线交通没有必然联系。因此,建议在制定规划时,应先放眼长远,再着手近期;应先放大视觉,再缩小地域和领域。在编制5年规划时,应先策划远期未来20至30年的交通发展纲领思路,先统筹考虑,再确定这5年的指导思想和实施目标。同时,编制公路规划时,需要先研究分析影响区的水运、航空、轨道、管道等其他交通方式的发展趋势,再回到本地区本行业本专业的规划。

(3)做好规划实施风险预案,加强风险评估

合理预测社会经济发展和运量及运输方式发展趋势是做好交通(公路)规划的基础。但由于区域经济和区域交通的发展预测受全球经济形势、地区经济政策、战争、区域自然灾害等环境条件影响,加之,人们认识的局限性,是很难准确预测其规划期的交通需求,不可避免地会形成预测交通需求与未来实际发生的交通需求有一定偏差或较大差量,这就要求我们在规划研究过程中,做好规划实施风险即纠偏的预案,并加强评估。做到面对变化的需求,有较完善、可操作的解决办法,避免面对变化而束手无策或过急盲从,造成不合理建设或重复建设。

(4)倡导用持续建设和完善路网的办法来解决交通需求与供给的矛盾

山区地方财力普遍薄弱,而单位公里投资指标很高,公路的建设发展需求与投资供给的矛盾始终困惑着山区公路发展,很大程度地呈现出公路的服务能力总滞后于需求的增长。在各个时期总显投资窘迫的情况下,为了提高公路的服务能力满足需求增长,很多道路采用了另一种“分期建设”的方式,一次一次地不断在原路基础上进行改扩建,不断地造成生态破坏,且在不断的改扩建施工期间,造成走廊交通不畅,负面影响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有序的物质文化生活。为此,为推进山区公路生态文明地发展,让山区公路建设逐渐步入良性轨道,建议在近期规划兼顾远景发展需要的基础上,科学规划路网结构,采用多走廊、多路径分期建设的办法解决山区公路建设资金长期存在的实际困难,特别是市到县、市县到重要经济区只有一条公路的地区。即一个交通流向,可以规划多条道路,根据交通需求和建设条件,按效率优先顺序分期分批地建成这些道路。这样,一是通过路网结构的完善,有利于增加道路交通抗战争、自然灾害等风险的能力;二是通过路网结构的交通流自平衡分配的功能,不断满足持续增长的交通需求;三是有利于各条道路的使用价值充分发挥;四是按此种思路分期建设,可以较大程度减轻环境破坏,不会造成在某个区域带不断进行改造自然的作业,使环境难以修复而持续恶化;五是可以避免原路改建造成的交通断道、绕行,减少不良的社会影响。

3.2加强防灾减灾设计与评估,预防环境灾害

山区的水文和地质条件复杂,山川纵横广布,气候异常多变,各类自然灾害频发,对道路、桥涵、隧道等设施的工程安全和营运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特别是暴雨、洪水灾害对公路、桥涵的危害尤为突出。近年来,水毁灾害给公路、桥梁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2006年以来,连续6年公路水毁损失均超过100亿元,且逐年呈上升趋势。公路自然灾害的发生,不仅影响道路正常使用,甚至造成生命线的断道,形成道路不可持续使用,而且灾害本身和后续的治理工程会破坏环境,因此,从“生态”的角度,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山区公路的防灾减灾设计与评估,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做好山区公路的防灾减灾工作主要在于灾前的灾害识别与防治。山区公路灾害致发因素主要在于对气象、地质的潜在危害主观重视不够或认知不准,防排水功效不力,过分或盲目深挖高填和随意改变水系。所以,我们对新建工程,要切实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地质灾害评估、抗洪评价和水土保持方案,并建议在条件允许时,尽量提高路基路面桥涵工程的设计洪水频率,并加强排洪、抗洪能力及漂浮物通过性分析;对高填路堤、斜坡路堤,尽量采用桥梁措施替代,对欠稳和可能失稳的边坡要加强处治,沿河、沿溪线改变水系时要加强研究并采取可靠的对策。对既成工程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我们要提前做好改造、整治方案的评价、规划、设计工作,根据条件,积极地进行改善和解决。

历史经验表明,运用抵御自然灾害的科学理论及手段、评估与设计方法和防治工程措施,加强山区公路的防灾减灾设计,最大限度地减轻未来灾害可能造成的破坏,不仅能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保证道路桥隧的可持续使用,而且还能有效避免生态环境破坏。

3.3优化工程方案,积极保护和主动改善生态环境

建好生态公路,设计阶段需要从路线、工程实体措施、环境三个维度进行综合谋划。近十年来,各地都在积极打造“生态公路”,但较多实质是从“绿色长廊”的角度进行传统定位,多局限于应用常规绿化手段改善路侧植被和视觉感观,真正贯彻川九路的理念,全方位去进行优化设计和精细做好建造管理的生态公路依然甚少。新的时代,我们需要在总结川九路、榆靖高速等已建成项目的成功经验基础上,对路侧净空区、动物通道、路侧交叉衔接等方面的方案,多从宽容的角度去思考与创作;在节约资源,提高国土空间的利用率层面,对走廊狭窄、条件受限地段,可以积极尝试类似成都二环路改建后的多层交通体系方案;对尘土、噪声、灯光污染尽量优化材料、工艺、管控方案,尽力减轻环境污染;对取土、弃土方案不能仅考虑道路的工程造价,更要从保护环境、提高生态效益的层面去研究决策;对筑路材料及建筑物组件的构造方式上,要大胆尝试二次建设利用的方法和手段。以持续提高现代公路的生态文明程度。

3.4加强施工控制,精心管养,建造生态公路产品、巩固生态效益

科学、文明施工是落实生态理念、建成山区生态公路的关键。精心维护、管养和持续完善是巩固及提高公路的生态效益、构建公路现代文明的有效保障。

山区地质条件复杂,在做公路工程施工组织规划前,需要详细了解和掌握沿线的地质地形特征,尤其是不良地质状况,沿线的动植物特性,当地人群的活动特点,相关道路的服务能力,以及区域气象水文特点等相关影响因子的情况。

在做施工组织规划时,需要树立大局和全局的观点,一个项目需要做一个总体的规划,以便处理各合同段间在时间、空间上利用资源的矛盾,诸如弃土与取土借填、建设保通的有机衔接,便道和其他临时工程及场地的共享等。在施工操作时,需坚持“不破坏是最大的保护”的原则,严禁大爆破和随意爆破,倡导利用有利的施工季节和施工方式减少环境的破坏,比如:在少雨、无雨季节开挖边坡、基坑,采用跳槽(坑)施工陡坡带状墙体或斜坡抗滑桩等方式,能有效避免灾害诱发。施工中,需合理处理好“三废”,对地下隐蔽工程,尽量采用“动态设计”手段,据施工中详尽揭示的地质水文情况调整设计参数,以保证构造物安全且经济合理,取得建造阶段的最大效益。

营运期加强对既成公路的维护与完善,合理控制和管理使用人的行为,是巩固公路生态效益的重要保障。

加强灾害源和公路自身病害的及时防治,做好噪声、扬尘、尾气、泥泞的控制,优化更新用电耗能的设备和启闭控制管理,强化超载和货物散装管理等等,以持续保护环境,持续保证公路使用价值的最大发挥。

4.结语

篇10

关键词:公路建设;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规划;经济建设

中图分类号:F54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8-0087-01

实现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发展项目,能够有效改善我国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在影响区域经济建设的众多因素中,交通建设是其中的重要方面。公路主要是实现人流、物流等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础性的设施之一。在构建适合海外投资环境以及进行资源开发等诸多的必要性条件之中,公路作为重要的交通项目,是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之一。以下是笔者针对公路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规划的决策讨论。

一、高速公路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

高速公路建设以及相关的系统方面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目前,很多智能化的高速公路已经不断成为了一些发达国家的新研究的课题,很多发达国家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专项的研究,主要原因也在于高速公路的智能化建设很可能成为未来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高速公路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新的增长点。目前,我国大陆已经有高速公路建设成功的案例,这也从实际上说明了高速公路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一)高速公路支持信息产业的发展

信息产业属于现今公认的新兴产业,能够有效活跃我国的市场经济。高速公路以及现代化的管理系统包含有通信系统以及监控系统等相关的内容,电子信息技术已经促进了高速公路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在一定范围内实现交通控制等的智能化运输系统属于一种跨世纪的发展目标,但是其技术基础已经较为成熟,目前第一代的智能运输系统已经逐渐投入市场的运作中,在我国的建设高速公路以及高等级的相关公路网中可能形成一定的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社会资本。例如,目前已经建立在现代高新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物流系统,能够逐渐作为西部的现代工业生产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技术方面的支持,还能够进而提供更好地服务项目支持,为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地相关市场机会。

(二)公路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圈形成

首先,国内很多工业方面在选址和物流等方面都依托于路网。工业选址主要需要考虑的因素在于构成物流系统的主要因素,方便快捷是工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同时在实现运输快速的同时可实现原料的价格以及劳动力成本的降低。这些包含的相关因素已经是企业利润变量的一些自变量,一些同样成品的价格也会因为消费地的一些运费变化而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当代物流产业的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保持准时性和速达性等,这些成为了物流系统发展和壮大的基本要求,并成为了衡量物流系统是否能够为制造业提供各种服务的基本标准。

二、公路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的决策和思路

由于公路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综合考量交通发展的状况,同样,在发展交通的时候也要从本地实际出发,系统分析当地经济发展条件,实现二者协调发展。

(一)一体化规划的决策

公路建设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因为我国东部和西部的相关耕地质量相差极大。东部主要减少的是一些优质的耕地,但是西部很多区域减少的却是一些贫瘠的土地,甚至于是一些沙漠土地。因此,公路的建设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规划决策思路从本质上说属于大系统的一种战略决策思想。如果把公路建设和国土的利用效率等基本的因素加入到经济的决策过程之中,那么以公路的建设尤其是高等级的公路的建设的方法,来不断推动西部区域的经济发展是改变西部经济发展状况、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思路。

(二)公路建设规划方案

1.我国的公路建设主要以地方性为主而国家性为辅,地方的公路建设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一致性。因此,我国的公路建设主要是抓好国道主干线的建设,并且带动区域的整个公路网的相关配套建设。公路建设需要和相关的物流系统以及人们的生活等密切相关,因而需要作为一个系统的方案进行研究和规划。有关方面需要构建高效的物流系统。在构建高效的物流系统中,要想能够有效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提高物流的效率,进而需要提升公路以及物流设施的相关质量建设。因此,需要不断发展区域范围之内的电子信息技术,提升物流企业的相关计算机利用率,这是使得物流企业以及货主之间成功进行电子数据交换的重要方式以及提升公路的相关利用效率的主要方面。区域性的物流系统使用电子信息技术来作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所支持的相关区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合作,是形成新的交流圈的重要方式,也能够为工业的选址创造一些新的条件。除此之外,这种高效物流系统的形成过程还能够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创造出新的发展机会。

2.对于公路建设规划方案的系统性建设还需要构建较高质量的生活标准。高质量的生活标准主要是指和人们出行密切相关的一些生活质量水准,一些城市化的人口现象也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根据我国的国土面积和构成情况,公路网络的建设能够促进卫星城市的形成,其能够形成的前提是需要形成一定范围之内的交流圈,为城市化的发展创造相关的条件,进而帮助地区实现引进海外资金来建造公路基础设施条件建设的重要条件。最后,在进行公路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建造高级的公路网络。在一些特殊地区,公路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为:区域之间和都市经济和合作通道的建立、区域公路的客货运输的相关特性和距离以及公路货物运输和铁路运输、海上运输的联系加强。具有高质量的公路网建设还能够创造出新的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机遇,逐渐强化国土干线轴中多余的相关结构,并且能够提高抗击旱灾的相关能力。另外,高质量的公路网还能够对于改善大都市圈或者是一些区域之间的过度性依赖,有利于逐步促进区域卫星城市不断形成。

(三)公路网密度问题

我国很多相关方面的专家在对于公路网的合理密度等问题上加大了研究力度,其主要的目标是集中于建设资金方面以及交通需求和服务水平的问题等。中国的经济发展呈现着梯度的相关特征,这表明了全国性的经济发展呈现着不平衡的发展状态。另外,我国在中西部经济发展的相关方针的指引之下,经济的发展重点已经逐渐向西部转移,然而中西部经济的发展仍然处于不平衡的发展状态之下。根据相关的研究发现,我国一些地区可能具备一些跳跃式的发展战略条件。因此,为了避免投资的过程中过于分散并且促进一些区域的优先发展,需要为某些区域引入海外资本,并且进行工业的选址以及区域之间实现合作的目标,为促进区域的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主要的基础作用。因此,在区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将一些相邻的区域来作为实现共同合作目标的重要发展区域,实现区域资源共享以及基础设施的共用等。

总之,交通设施和条件的发展是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因素,对于我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战略有着极重要的影响。我国的公路建设主要涉及到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的问题,对于我国经济发展都有着重大的建设意义。笔者在本文中主要讨论了公路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的决策思路等问题,希望能够为有效促进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提供建议。

参考文献:

[1] 杨 苗.高速公路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评价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4(21).

[2] 程 进,於忠祥.安徽省高速公路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评价[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