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范文

时间:2024-02-29 17:51: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

篇1

关键词:固定资产处置;无形资产处置;会计核算;比较学习

在会计学习、研究与教学过程中,特别针对企业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处置的会计核算学习中,注意到两项资产处置核算存在着共同与不同之处,在此运用比较学习方法,分析两项资产处置的会计核算差异和账务处理应用。

一、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处置核算的异同分析

1、两项资产处置条件与原因相同。由于企业固定资产技术落后、使用期限已满、自然灾害影响,使得固定资产预期通过使用或处置不能产生经济利益,表明固定资产不再符合自身的定义和确认条件,固定资产应予终止确认。同样,由于无形资产的技术含量下降、受益期限已满、商业机密泄露影响,使得无形资产预期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表明无形资产不再符合自身的定义和确认条件,无形资产应予以注销。在此说明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预期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成为企业处置两项资产的重要条件和主要原因,同时成为企业对该两项资产进行处置起点。

2、两项资产处置方式相同。由于存在以上原因,企业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处置方式主要表现为出售、报废、转销。在此说明企业两项资产已经失去自身的使用价值、转让价值和存在意义,企业采用出售、报废、转销的方式放弃对两项资产拥有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注销两项资产的账面原值、累计折旧、累计摊销和减值准备,表明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应该整体退出企业的会计核算。

3、两项资产处置账务处理流程不同。固定资产处置有基本账务处理流程,具体表现为:(1)固定资产转入清理;(2)发生清理费用;(3)出售收入及税金和残料的处理;(4)保险赔偿的处理;(5)清理净损益的处理。而无形资产处置没有基本账务处理流程,在处置业务发生时,一次性注销有关账户、计算相关税费和结转处置净损益。在此表明固定资产处置核算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操作性,而无形资产处置核算表现出一步到位的特点。对于两项资产处置核算流程与步骤的理解,有利于顺利完成它们的会计核算。

4、两项资产处置核算应用账户不同。固定资产处置核算应用的是“固定资产清理”、“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等账户;而无形资产处置核算应用的是“无形资产”、“累计摊销”、“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等账户;并且发现只有“固定资产清理”账户,而没有“无形资产清理”账户。对于两项资产处置核算应用的账户,在国家财政部门规定的会计科目表中得以体现和确认。在此表明以上账户的应用是完成两项资产处置核算的基础,是区别两项资产处置核算的重要依据,也是掌握两项资产处置核算的学习重点。

5、两项资产处置收入征税不同。企业固定资产处置收入要征收增值税,而无形资产处置收入要征收营业税。根据新税法有关规定,企业销售已使用过的固定资产,如果原购入时进项税额已经抵扣的,则销售时按照适用税率征收增值税;如果原购入时进项税额没有抵扣的,则销售时按照4%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如果企业为小规模纳税人,则按以下公式确定销售额和应纳增值税额:销售额=含税销售额/(1+3%),应纳增值税额=销售额×2%。同时,根据税法有关规定,企业销售无形资产应以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为计税营业额,按照5%征收率征收营业税。在此说明两项资产处置收入应分别计算和缴纳不同税金,同时进行准确的账务处理,在此形成两项资产处置核算的学习难点。

6、两项资产处置结果的账务处理相同。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处置形成的净收益或净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即应计入“营业外收入”与“营业外支出”账户。在此说明两项资产处置形成的净损益属于营业外收支核算的内容,反映出两项资产处置结果与企业正常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不是企业正常经营活动形成的收入与支出。

以上分析发现,两项资产处置的会计核算基本模式表现为:“确认处置原因—采用处置方式—应用账务处理流程—选择处置核算账户—处置收入征税处理—处置结果账务处理”,在此基础上抓住两项资产处置核算的共同与不同之处,正确完成两项资产处置的会计核算。

二、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处置账务处理应用分析

1、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对外出售的账务处理。由于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及其他原因,企业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需要不断更新和创新,淘汰落后设备与引进高科技含量的各项技术成为企业当务之急。在此结合以上分析结果,对两项资产对外出售进行账务处理分析。

例题:甲公司出售一台使用过的设备,原值为200000元,购入时间为2009年1月,该设备购进时所含增值税34000元已计入进项税额。假定2011年2月出售,折旧年限为10年,采用直线法折旧,不考虑残值,同时该设备已计提减值准备20000元。出售价款为140400元(含增值税),该设备适用17%的增值税税率。

2年计提折旧=(200000÷10)×2=40000(元)

出售时应缴纳增值税=[140400÷(1+17%)]×17%=20400(元)

(1)固定资产转入清理

借:固定资产清理140000

累计折旧40000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20000

贷:固定资产200000

(2)收到出售价款及税款

借:银行存款140400

贷:固定资产清理12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20400

(3)结转清理净损失

借:营业外支出20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20000

如果该设备购入时间为2008年1月,该设备购进时所含增值税34000元不计入进项税额,则账务处理如下:

3年计提折旧=(200000÷10)×3=60000(元)

出售时应缴纳增值税=[140400÷(1+4%)]×4%÷2=2700(元)

(1)固定资产转入清理

借:固定资产清理120000

累计折旧60000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20000

贷:固定资产200000

(2)收到出售价款及税款

借:银行存款140400

贷:固定资产清理1377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2700

(3)结转清理净收益

借:固定资产清理17700

贷:营业外收入17700

如果该设备购入时间为2007年1月,甲公司为小规模纳税人,则账务处理如下:

4年计提折旧=(200000÷10)×4=80000(元)

出售时应缴纳增值税=[140400÷(1+3%)]×2%=2726(元)

(1)固定资产转入清理

借:固定资产清理100000

累计折旧80000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20000

贷:固定资产200000

(2)收到出售价款及税款

借:银行存款140400

贷:固定资产清理137674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2726

(3)结转清理净收益

借:固定资产清理37674

贷:营业外收入37674

例题:乙公司将一项专利权出售给其他单位,该项专利权账面余额120000元,已计提摊销12000元,已计提减值准备10000元,取得出售收入140000元存入银行。营业税税率为5%。

出售时应缴纳营业税=140000×5%=7000(元)

借:银行存款140000

累计摊销12000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l0000

贷:无形资产120000

应交税金-应交营业税7000

营业外收入-出售无形资产收益35000

2、固定资产报废与无形资产转销的账务处理。由于固定资产使用期已满、遭遇自然灾害的原因,造成固定资产进入报废清理程序。同样,如果无形资产已被其他新技术所替换或超过合同、法律规定受益年限,不能再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不再符合无形资产的定义,应将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予以转销。在此结合以上分析结果,对两项资产报废与转销进行账务处理分析。

例题:甲公司有一栋厂房遭台风袭击,不能继续使用,经批准予以报废。该厂房账面原值450000元,已提折旧270000元,已提减值准备20000元;清理过程中发生清理费用8000元,以银行存款支付;报废时拆除的残料20000元,列作原材料;由于该厂房已投保,经保险公司核准,决定给予甲公司100000元的保险赔偿,款项尚未收到。

(1)固定资产转入清理

借:固定资产清理160000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20000

累计折旧270000

贷:固定资产450000

(2)发生清理费用

借:固定资产清理8000

贷:银行存款8000

(3)残料入库处理

借:原材料20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20000

(4)保险赔偿处理

借:其他应收款100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100000

(5)结转固定资产清理净损益

固定资产清理净损失=160000+8000-20000-100000=48000元

借:营业外支出-非常损失48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48000

例题:乙公司购入的一项专利权,购入时账面价值为120000元。现在已累计摊销80000元,已计提减值准备24000元,由于新技术的开发利用,该项无形资产已无任何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经批准予以转销。

借:累计摊销80000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24000

营业外支出16000

贷:无形资产120000

以上核算案例分析发现,在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处置过程中,由于处置条件、原因与方式存在共同之处,因此在分析两项资产对外出售、报废与转销处置基础上,掌握两项资产处置应用的不同账务处理流程和选择的不同核算账户,重点处理两项资产出售收入征税核算,正确计算和结转两项资产的处置结果。

三、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处置比较学习的总结

综上所述,在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处置核算比较学习研究中,总结出两项资产处置核算存在的共同与不同之处,有利于加强两项资产处置管理和核算。

1、在固定资产处置管理和核算方面。由于固定资产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基础,作为长期使用资产在管理上存在较大风险,这些风险来自于设备技术落后、资产使用寿命、自然灾害影响。为此,应加强固定资产处置管理,建立固定资产处置、报废的规章制度,保证固定资产及时更新,为固定资产处置核算做好准备。同时,依据新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处置条件、原因、方式、结果、账务处理流程和账务处理结果进行正确的确认与计量,在确认固定资产处置原因与方式基础上,重点学习和掌握固定资产处置的核算账户、账务处理流程、处置收入征税处理、处置结果账务处理。

2、在无形资产处置管理和核算方面。由于无形资产是没有实物形态的,它通常表现为专利技术、非专利技术等,它能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企业在无形资产取得时,投入人力、物力、财力较大,形成无形资产价值较高,在无形资产管理上同样存在较大风险,这些风险来自于科学技术更新换代、资产受益期限影响和人为因素影响。因此,在无形资产处置管理上,应随时掌握科学技术发展信息,制定企业各项生产技术改革计划,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及时完成企业技术更新与改革。在完善无形资产处置管理的同时,加强无形资产处置会计核算,正确理解无形资产处置条件、原因及方式,重点掌握无形资产处置的核算账户、账务处理、处置收入征税处理、处置结果账务处理。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利主编.新编财务会计I(第五版)[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2]葛家澍,耿金岭编.企业财务会计(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卢永华,徐玉霞编.企业财务会计(第四版)[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篇2

(一)资产评估对无形资产及确认条件的规定 2008 年实施的《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对无形资产的定义为:特定主体所控制的,不具有实物形态,对生产经营长期发挥作用且能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无形资产分为可辨认无形资产和不可辨认无形资产。资产评估准则规定,对于无形资产范围的确认,是根据具体经济行为来判断的。在资产评估实践中,像客户关系、期权价值、销售网络、市场份额、金融关系、网络域名、租赁权等也作为无形资产进行评估。资产评估准则要求对无形资产进行确认,必须是在考虑了无形资产评估的目的、评估对象的自身情况之后,对证明无形资产权利的法律文件进行确认。

(二)会计对无形资产确认条件的规定 《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对无形资产的定义为: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纳入我国财会系统的主要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经营权。准则明确规定,无形资产在符合资产定义的前提条件下,还要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时,企业才能加以确认:一是与该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二是该无形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资产评估对无形资产规定的范围较大,其资产定义倾向于经济学中的资产,更注重于资产本身的内在价值,关注其收益性,是广义的无形资产。而由于考虑到会计的谨慎性原则,会计上规定的无形资产的范围就小的多,强调的是无形资产在会计上的可辨认性和非货币性,仅反映了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并且能够在会计资料上反映成本的那部分无形资产,是狭义的无形资产。这就导致许多在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的无形资产,却没有在会计账面上被发映出来。

二、无形资产评估定价与会计计量计价方法的比较

(一)无形资产评估定价 资产评估准则规定,无形资产评估应根据被评估无形资产的具体类型、评估目的、前提条件、评估原则及外部市场环境等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评估方法。无形资产评估主要方法包括收益法,市场法和成本法。收益法是指:将被评估资产剩余寿命周期的预期收益,用适当的折现率折现,累计得出评估基准日的现值,以此估算资产价值的评估方法。收益法最能真实反映无形资产价值,是较为科学合理的评估方法。市场法是指:通过市场调查,选择一个或几个与评估对象类似的资产作为比较对象,分析比较对象的成交价格和交易条件,进行对比调整,估算出资产价值的方法。由于市场法适用性差,一般只作为其他方法的基础。成本法是指:从待评估资产的评估基准日的复原重置成本或更新重置成本中扣减其各项价值损耗,来确定资产价值的方法。无形资产的价值与其成本之间的关联度很低,较少采用成本法。

(二)无形资产会计计量 无形资产计量是指无形资产的入账价值。无形资产计量分为无形资产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无形资产的初始计量,因其取得方式不同而有所不同。企业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其成本包括自企业进入开发阶段至达到预定用途前,所发生的符合资本化确认条件的支出总额;而除了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以外,以其他方式取得的无形资产,入账成本实际上是根据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确定的。无形资产的后续计量采用的也是按照历史成本进行计量:对使用寿命确定的无形资产,应在其预计的使用寿命内,按照成本系统合理地进行摊销;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持有期内不予摊销,只在每个会计期间进行减值测试。

(三)计价方法的比较 比较无形资产评估定价与会计计量计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同。(1)正确性与确定性的选择。无形资产会计计量认为确定性比正确性更重要,长期以来被广泛采用的计量属性是历史成本。因此,导致了无形资产账面价值与其实际价值的不相关,及账面价值的不正确性。无形资产评估定价更关注资产价值的正确性。由于大部分无形资产评估的前提条件是资产权利的转移,原会计主体持续经营假设可能发生改变,资产的所有权也可能发生变更,在持续经营假设基础上的历史成本已经不能满足各方对信息要求。因此无形资产评估以现实性为原则,采用收益现值、现行市价或重置成本等价格反映资产价值。

(2)计价方法的可选择性。会计计量无形资产是以购买时的价格或产生时的成本减去折旧,即净历史成本计价,计价方式单一。无形资产评估计价的标准是可选择的,评估师需要确定的是最为准确的资产价值。资产评估认为对于不同的使用者、根据不同的使用目的,无形资产有不同的价值。这就是无形资产评估价值灵活性的体现形式。价格标准有收益的标准、重置的标准和清算的标准等。而无形资产评估定价的方法,随着评估目的、无形资产自身情况及外部环境的不同,也要进行具体的选择。其计价标准具有多变性,计价方法具有灵活性。

(3)成本和超额收益的偏好。无形资产会计计量仅关注获得无形资产时的成本,是将无形资产视为一个单独的资产个体,根据当初得到无形资产时的成本来反映无形资产的价值的。这在无形资产权利发生变动时,是很多利益相关方都无法接受的。无形资产评估更注重无形资产给企业带来的超额收益。无形资产评估将无形资产与企业其他资源视作一个整体,认为无形资产与其他资源联系起来发挥作用,来计算无形资产在这个整体中能够为企业带来的超额收益。

(4)资产评估准则与会计准则的不完全衔接。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按投资各方确定的价值作为实际成本入账。但是,为首次发行股票而接受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应按该无形资产在投资方的账面值作为实际成本。《资产评估操作规范意见》对无形资产的评估首选收益现值法。评估结果与会计账面价值的差异,会给公司的报表带不良影响。《企业会计制度》要求,对已经计入各期费用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在该项无形资产完工并依法申请取得权利时,不得再将原已计入费用的研究与开发费用资本化。这也与在用重置成本法进行无形资产评估时,要求根据现行条件下重新形成或取得该无形资产所需的全部费用来确定该无形资产评估价值的规定相矛盾。

[例]A企业2005年底需要对一项专有技术无形资产进行转让评估,该专有技术于2001年外购取得,原始账面成本为120万元,寿命周期为10年,至今A企业已经使用了5年,尚余5年。该技术成果在前五年为A公司带来的收益总额为70万元,所得税率为25%,在未来5年中成本收益预测如表1所示:

该专有技术是近年来刚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运用该技术生产的涂料可以提高彩色显像管的对比度和色彩纯度,国内迄今为止仍需进口该涂料。但由于该技术成果延续时间较长,至今仍未实现产业化,而国际上的此类技术已经开始更新换代,运用该技术生产的涂料在未来市场的占有率不容乐观,具体表现为产值和利润的逐年下降。

对该项无形资产进行资产评估定价:根据以上资料得知:该项无形资产的未来预期收益可以预测,并可以用货币衡量;被评估无形资产的预期获利年限可以预测;在可预见的未来,企业不会停业或进行清理,所以对该项无形资产用收益法进行评估是可行的。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并以当年五年期国债利率5.85%作为无风险利率,最终在评估报告中确定以10%作为折现率。根据收益法的公式:

P=■■

得出结果如表2所示:

由上述资料及计算结果可知:即运用收益法评估该无形资产的价值为32.07万元。

对该项无形资产进行会计计量:该专有技术的原始账面成本为120万元,寿命周期为10年。会计上对其进行摊销,年摊销额为12万元,2005年底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为60万元。

综上分析,无形资产评估定价及其会计计量,同属于无形资产计价方式,二者具有相同的理论前提。无形资产评估定价与会计计量的结果有较大的差距,形成这种差距的原因,则是因为资产评估关注无形资产在具体的评估目的下,某一时点的价值,能给企业带来的预期收益。而会计计量是在持续经营的前提下,衡量其准确的历史成本。笔者认为,实践中在对无形资产进行现行会计计量的同时,也应定期对该无形资产进行评估定价,并且在报表附注中对其定价结果进行反映。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无形资产;会计核算;比较

无形资产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凡没有物质实体而是表现为某种法定权利或技术的资产,都属于广义无形资产的范畴。但会计上通常将无形资产作狭义的理解,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如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等等。

就自然属性而言,无形资产与固定资产有着天壤之别。从社会属性看,无形资产与固定资产却存在很多相似之处。二者都是长期资产,在企业中都要经历进入、存续、退出这样的生命历程。然而,与固定资产核算相比,无形资产的核算历史很短,核算技术还不成熟。因此,新会计准则在无形资产核算方面,借鉴了固定资产核算的方法和技术,使得无形资产核算与固定资产核算接近了许多。本文拟以无形资产的生命历程为主线,比较无形资产核算与固定资产核算的异同,并研究进一步完善无形资产核算的对策。

一、无形资产进入企业的核算

无形资产进入企业主要有两个渠道,外来和自创。从企业外部取得的无形资产,来源包括购入、吸收投资和接受捐赠等等,其会计核算比较成熟,与固定资产同类业务的核算基本一致。

企业自创的无形资产,与之可比的固定资产同类业务是自行建造工程。固定资产自行建造工程在整个建造过程中,发生的一切相关支出全部资本化。而无形资产自行研发项目只允许部分研发支出资本化,具体规定为:对于企业自行研究开发的项目,区分为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研究阶段的支出全部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而开发阶段的研发费用。如符合相关条件,予以资本化;否则,仍计入当期损益。

无形资产自行研发项目与固定资产自行建造工程核算的差异主要是它们的风险程度不同。前者风险程度非常高,尤其是研究阶段成功的可能性很低,研发支出费用化是贯彻会计谨慎性原则的体现,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甚至可能弊大于利。一是不符合可靠性要求。由于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划分没有严格标准,开发阶段支出类别的划分条件也比较理论化,对研发支出部分资本化的判断比较困难,实际应用可操作性差,可能会使资产确认带有太多的主观性。给企业操纵利润提供了可乘之机。二是不符合可比性要求。因为研究开发往往会跨越会计期间,如上一会计期间研发尚未完工,将发生的支出列入当期费用,而下一期研发取得成功,又将支出计入资产。前后期会计处理存在着明显的不一致,影响了当期支出的纵向可比性。三是不符合可理解性要求。当研发成功形成无形资产,由于准则规定对前期已经费用化的支出不再调整,则无形资产价值既不真实也不全面,研发成果就不能在资产负债表上得到真实反映。作为报表使用者,很难从会计报表中了解企业无形资产的含金量,也无法了解企业在研发方面的投入情况。

笔者认为,无形资产自行研发项目的核算,不妨效法固定资产自行建造工程核算。在账户设置方面,借鉴固定资产“在建工程”账户,设立“在研项目”账户,归集各项研发费用。同时模仿“在建工程减值准备”这一备抵账户设立“在研项目失败准备”账户,预计未来研发项目失败可能发生的损失。相应的核算过程随之变化。1 研发过程核算的改进:(1)会计期间,用“在研项目”账户归集发生的各项费用,借记“在研项目”,贷记“原材料”、“应付职工薪酬”、“银行存款”等。(2)会计期末,估计研发失败的可能性,按一定比例计提“在研项目失败准备”,借记“管理费用”,贷记“在研项目失败准备”。2研发结束核算的完善:(1)如果研发项目成功,按所发生的实际成本结转计人无形资产的价值,同时将已计提的“在研项目失败准备”冲转,借记“无形资产”、“在研项目失败准备”,贷记“在研项目”、“管理费用”。(2)如果研发项目失败。按已发生的费用扣除已计提的“在研项目失败准备”后,余额结转计入当期损失,借记“管理费用”,贷记“在研项目”。

这样的会计处理,可以规避一旦研发失败而形成经济损失的巨大风险,尽量减低对当期利润的冲击,有利于激发企业投入、研究、开发的热情,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同时,无形资产在研发成功后的价值是其全部实际成本,真实地反映出无形资产的价值,有利于企业加强对无形资产的利用和管理,有利于报表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正确解读。

二、无形资产存续企业的核算

无形资产存续企业期间,由于各种原因可能引起无形资产价值的变动。由于使用之外的原因引起的价值变动,即无形资产的增值或减值。根据会计谨慎性原则,无形资产只考虑减值的核算。与包括固定资产在内的几乎所有资产对这一问题的处理完全相同。会计期末,无形资产需要根据期末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进行比较,如果发生减值,计提减值的处理为:借记“资产减值损失”账户,贷记“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账户。当减值因素消失或者部分消失时。无形资产和固定资产如出一辙,都不允许转回已经计提的减值准备。

对于无形资产因使用发生的价值减少,也就是无形资产的价值摊销,是无形资产后续计量中的一个主要问题。在新准则中,无形资产价值摊销与固定资产同类业务核算的性质和思路完全一致。无形资产仿照固定资产的“累计折旧”账户,也专门设置了“累计摊销”账户。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借记“管理费用”等账户,贷记“累计折旧”账户,不影响固定资产的账面余额。无形资产摊销也借记“管理费用”等账户,贷记“累计摊销”账户,也不影响无形资产的账面余额。

当然,无形资产价值摊销的核算并不是固定资产同类业务的简单复制,也存在着某些差异。1 时间差异,无形资产摊销与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起止时间不同。当月取得的无形资产,当月应开始进行摊销;当月减少的无形资产,当月不再进行摊销。而固定资产则是当月增加的,当月不计提折旧;当月减少的当月照提折旧。2空间差异,无形资产摊销与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对象范围不同。固定资产在使用寿命期内几乎全部要计提折旧。而无形资产则要区分为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并明确规定只对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进行价值摊销。

值得重点关注的是,无形资产价值摊销的方法及其选择。新准则借鉴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允许企业根据无形资产有关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也可以选择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等不同的摊销方法。但是。与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相比,无形资产价值摊销方法的选择难以操作。

笔者以为,无形资产摊销方法的选择应当规范化。建立一定的选择标准。无形资产可以根据经济利益预期实现方式。区分为贬值性无形资产、保值性无形资产、升值性无形资产和不确定性无形资产,对不同类型的无形资产选择不同的摊销方法。1贬值性无形资产。特点表现为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前期多、后期少,包括专利权、工业品外观设计权、专有技术等。这类无形资产的科技含量比较高。但随着科技进步的不断发展,其更新换代的速度也比较快,越是近期开发的,其作用越大,效益越明显:而越到后期的,其失效和被淘汰的风险也越大。因此,应当采用摊销价值前多后少的加速摊销法,以尽可能地将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2保值性无形资产,特点表现为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一直比较均衡,包括商标权、著作权、特许权、版权等。这类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较长,不同会计期间由此发生的收入和费用都比较稳定。因此应当采用摊销价值各期平均的直线摊销法。3升值性无形资产,特点表现为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前期少、后期多,主要有土地使用权等。这类资产具有垄断性和不可替代性,给企业带来的收益可能不会随其使用年限的延长而减少,反而会与日俱增。因此一般不宜采用摊销,只需定期评估它的价值。实在需要摊销的,可以采用前少后多的减速摊销法。4不确定性无形资产,这是一个另类,在不同会计期间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多少是不能确定或很难确定的,准则规定采用直线摊销法。很显然,这里把直线摊销法作为一种不得已才使用的方法。

三、无形资产退出企业的核算

无形资产退出企业的方式很多,比较常见的是出售和报废,一般称为无形资产处置。无形资产处置与固定资产处置的核算本质存在两个交集,一是注销资产账户及其相应的资产备抵账户;二是资产处置形成的利得或损失计入当期损益。但表现核算本质的形式和过程却有很大差别。

在核算形式上,固定资产处置的核算比较成熟和严谨。专门设置过渡性账户,用来核算处置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收入和成本费用。处置完毕,过渡性账户结清为零,完成过渡任务。在核算过程上,固定资产处置的核算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可操作性。它包括三个步骤:注销相关账户;记录处置收入或费用;结转处置净损益。每个步骤单独核算,整个过程有机联系。

相较而言,固定资产核算的优势所在恰恰正是无形资产处置核算的缺憾之处,一是没有为无形资产处置业务专门设置过渡性账户:二是无形资产处置的核算试图一步到位,只在全部相关业务完成时进行一次会计处理,甚至只做一笔会计分录。这样一来,既不能明确反映无形资产净值,又无法直接表示出处置过程发生的收入与费用,只能从对应的资产和负债账户中窥端倪。更重要的问题是,由于无形资产处置尤其是出售业务一般都会发生多个有关事项。其发生的时间有先有后,甚至可能跨越不同会计期间,如果等到相关业务全部结束再来进行会计处理,则完全违背了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和及时性的要求。

当然,假设无形资产处置核算不一步到位,而是在发生时分别进行会计处理,当与处置无形资产有关的事项发生在不同会计期间,即使企业已经将处置收入和威本费用分别计入“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但因它们都是损益类科目,会计期末都要将发生额转入“本年利润”账户而不保留余额,企业也无法实现对无形资产处置采用净额加以核算和反映的目的,并且,由于处置收入和成本费用在不同会计期间计入“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势必引起不同会计期间损益的波动。

笔者以为,解决上述弊端,应当设置类似于“固定资产清理”的过渡性账户――“无形资产清理”账户,专门用来核算无形资产处置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收入和成本费用。处置完毕,“无形资产清理”账户结清为零。无形资产处置的核算过程也要借鉴固定资产核算,分成三步进行。1将无形资产转入清理,借记“无形资产清理”、“累计摊销”、“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账户,贷记“无形资产”账户;“无形资产清理”的发生额即无形资产净值。2发生处置收入,借记“银行存款”等账户,贷记“无形资产清理”账户:发生处置费用,借记“无形资产清理”账户,贷记“银行存款”、“应交税费”等账户。3计算并结转无形资产清理净损益。如果是净收益,借记“无形资产清理”账户,贷记“营业外收入”账户:如果是净损失,借记“营业外支出”账户,贷记“无形资产清理”账户。

篇4

关键词: 无形资产; 固定资产; 摊销; 公允价值

财政部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中明确规定了无形资产的概念、特征、初始计量、后续计量及处置的会计处理,其中较之旧准则最大的区别在于自创无形资产的初始计量允许将一部分符合条件的开发支出予以资本化。“这是着眼于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升级,在会计政策选择方面引入的资本化制度。众所周知,企业的研发能力既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和核心竞争力,又是一个国家综合经济实力与发展潜力的重要体现。企业会计准则改变现行的研发费用全部费用化的做法,对于符合确认条件的开发活动支出允许资本化,作为资产予以确认。这一政策将大大改善那些高科技企业或研发投入较大的企业的财务状况及业绩水平,尤其是改善企业的资本结构和资信状况,为这些企业进行融资和再融资提供便利,激励这些企业加大对科技和研发活动的投入,促进技术升级、产品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为落实中央提出的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部署和要求创造了良好的会计政策环境。”(财政部,王军,2006)笔者认为,此次关于无形资产的有关准则规定,其作用王军副部长已作了精辟的阐述,本人欲从以下两方面对无形资产准则的有关规定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一些拙见。

一、新准则关于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规定趋同于固定资产

无形资产也被称为“无形固定资产”,因为这两项资产都具有使用时间长、使用目的相同、不易转化成现金、在持有过程中为企业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不确定的特点,因此新准则的无形资产有关会计核算方面的规定趋同于固定资产,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外购延期付款的无形资产与同样条件下购入固定资产

购买无形资产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实际上与同样条件购入固定资产一样,均可以看作是两项业务:1.购入无形资产;2.向供应单位融资。因此所支付的货款必须考虑到货币的时间价值,资产的初始入账价值应采用现值的计量模式,与长期应付款之间的差额作为未确认融资费用,采用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

(二)自创无形资产与自行建造固定资产

这是新准则对无形资产会计处理相关规定中最大的特色,将自创无形资产的过程分为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研究阶段的支出全部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而开发阶段的支出如符合资产的确认条件可以予以资本化,计入无形资产价值。这样规定,其作用是“一石两鸟”,一方面改善了企业的资本结构,提升了资产价值;另一方面,减少了费用列支,提高了企业的经营业绩,增加了利润水平。在科目的设置上,通过“研发支出”来核算两个阶段的费用支出,达到预定用途之后,再由“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转入“无形资产”。这与企业自行建造固定资产的整个会计处理大致相似,固定资产在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之前通过“在建工程”核算,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之后,由“在建工程”转入“固定资产”。

(三)无形资产摊销与固定资产折旧

作为非流动性资产,无形资产与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都会引起其价值的减损,无形资产一般通过定期摊销的方式体现,而固定资产则通过折旧的方式体现。具体会计处理的趋同表现为以下几点:

1.摊销方法。旧的企业会计准则有关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是唯一的,只有直线法,没有类似固定资产的工作量法、加速折旧等方法。而新会计准则明确规定,“在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内系统地分摊其应摊销金额,存在多种方法,这些方法包括直线法、生产总量法等。对某项无形资产摊销所使用的方法应依据从资产中获取的预期未来经济利益的预计消耗方式来选择,并一贯运用于不同的会计期间。如受技术陈旧因素影响较大的专利权和专有技术等,可采用类似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方法进行摊销;有特定产量限制的特许经营权或专利权,应采用产量法进行摊销。”这表明,今后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可以象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一样,存在选择上的灵活性。

2.残值规定。旧的企业会计准则对无形资产残值的规定是一刀切的,即任何无形资产均无残值,在其使用寿命内应摊销的金额就是它的原值。新准则在这方面有所突破,规定无形资产一般无残值,但是在两种情况下有残值,一是有第三方承诺在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结束时愿以一定的价格购买该资产;二是存在活跃的市场,通过市场可以得到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结束时的残值信息,并且从目前情况看,在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结束时,该市场还可能存在的情况下,可预计无形资产的残值。由此,无形资产的应摊销金额应是其原值减去净残值,与固定资产的应提折旧额相一致。

3.账务处理。旧的企业会计准则有关无形资产摊销的账务处理比较简单,一般是借方记入管理费用(对外出租的记入其他业务支出)等当期损益类科目,贷方直接冲销无形资产。新准则按照无形资产使用目的的不同,允许部分摊销金额计入成本。这样的规定主要是针对专门用于生产某种产品的无形资产,其所包含的经济利益是通过转入到所生产的产品中体现的。因此其摊销费就与生产用固定资产的折旧费一样,构成产品成本的一部分。在贷方设置一个新的科目“累计摊销”,其性质与固定资产的“累计折旧”一样,用来核算无形资产在使用寿命内累计损耗的价值,期末无形资产的净值可以通过“无形资产”科目的余额减去其“累计摊销”的余额得出。这样就使得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相关的会计信息在计算上方法一致、核算上口径一致。

除以上几方面外,无形资产减值的有关规定与固定资产也是趋同的。从客观上讲,我国资产市场并不是很发达、很健全,类似这样的长期资产减值后价值再恢复的可能性很小,甚至没有;从主观上讲,在旧会计准则执行的过程中,有些企业将长期资产的减值作为调节利润的手段,“以丰补欠”,在经营状况好的年份多提减值,多计当期损益,以此避税,经营状况差的时候,再将其作为资产价值的回升予以转回,增加当期利润,以此粉饰报表。所以,新准则采取了与国际会计准则不同的做法,规定将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类似非流动性资产的减值视为永久性减损,一经确定不再转回,从而堵死了企业利用减值操纵利润和报表的途径。

以上是无形资产与固定资产在会计处理上趋同的几个方面,但是受限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准则的有些规定,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留下了操纵利润的空间。

二、新的无形资产准则造成企业可能进行利润操纵的手段分析

篇5

【关键词】权责发生制 收付实现制 固定资产 无形资产

众所周知,政府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单位会计有很大的差别。政府事业单位会计是双重的会计核算基础,即以收付实现制为主,权责发生制为辅,时辅以修正的收付实现制及修正的权责发生制。而企业会计制度则是以权责发生制为主,辅以少量的以权责发生制会计为核算基础的会计核算方法。本文就核算基础的角度出发,阐释现在政府与企事业单位会计存在的一些不足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根据《事业单位会计的准则》的规定,企业对于固定资产的核算方式主要有:

1.购入固定资产时:

借:事业支出

贷:银行存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同时,

借:固定资产

贷:固定基金

2.转让固定资产时发生的清理费用

借:专用基金―修购基金

贷:银行存款

固定资产的残料和变价收入

借:银行存款

贷:专用基金―修购基金

同时,

借:固定基金

贷:固定资产

从会计核算方式上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出,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事业单位会计,在购买固定资产的当时,就确认支出。因为需要一个科目平衡固定资产科目,所以设计了固定基金这样一个科目。

这样的会计核算的优点是:可以正确的反映事业单位资金的使用情况,从而加强对事业单位资金流动的管理,掌握事业单位现有的现金资源。但是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他们的疏漏之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没有说明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的处理。这样就产生了以收付实现制为主导的现行制度和以权责发生制为指导的跨期摊提费用的制度的冲突。这是实际价值和账面价值的冲突。作为企业在用的固定资产,我们不仅仅要关心我们购置该项固定资产所耗费的资金,同时还要关心在某一个会计时点上固定资产的摊余价值,这对于固定资产的转让时进行资产评估以及事业单位随时把握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会计制度是为信息使用者服务的,既然信息使用者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我们就需要对现有的会计制度有所完善,从而弥补这点不足。

改善方法一:

新增累计折旧科目,作为固定资产的抵减项目。

在购入固定资产时:

借:事业支出

贷:银行存款

同时,

借:固定资产

贷:固定基金

在每月月末对固定资产折旧:

借:固定基金

贷:累计折旧

在转让固定资产时,发生的清理费用:

借:专用基金―修购基金

贷:银行存款

发生的残料及变价收入:

借:银行存款

贷:专用基金修购基金

同时,借:固定基金

累计折旧

贷:固定资产

通过以上会计核算,我们可以知道,固定资产科目反应购置固定资产购置时的历史成本;累计折旧科目反应固定资产累积计提的折旧费用;固定基金科目反映固定资产的摊余成本。这样解决了固定资产既要满足政府与事业单位对于资金流向按照权责发生制进行管理的要求,又满足的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对于固定资产现实摊余价值信息的需要。在财务报表列报的时候,可以同时列示固定资产与累计折旧两个科目的余额,将累计折旧作为固定资产的递减项目。这样就解决了固定资产价值在会计报表列示时的资产使用后期的资产虚增问题(即实际价值远小于账面价值)。但是读者或许发现,这没有办法解决固定资产购买时支出虚增的问题。而这恰好是事业单位会计的特殊之处。因为事业单位会计的最基础的核算方式是收付实现制,因为其与政府的密切关系,它关系到国家预算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必须按照实际使用的金额对事业单位的支出进行核算,从而对国家的预算计划进行考核与控制。所以就支出而言,事业单位并非盈利性组织,进行的事业活动大多有公共服务的性质,不需要进行成本核算来计算为提供某种服务而耗费的经济资源,从而计算盈亏。因此,事业单位对支出的处理没有跨期摊提的要求,在此不构成矛盾。

改善方法二:

登记固定资产的备查帐。

按照固定资产卡片的固定资产编号在被查帐中统一对固定资产进行摊销和计算,但不反映到账面上去。这样可以满足内部管理者对于企业财务状况进行了解的需求。但是无法满足外部信息使用者比如社会监督机关,政府机关对于信息的需求。

无形资产:

事业单位会计对于无形资产的处理分为进行成本核算与不进行成本核算两种情况。分别对应事业活动与经营活动对于无形资产信息的不同要求。

其中,进行成本核算的无形资产处理方法与企业会计的大致相同,其会计核算方式如下:

1.购入时:

借:无形资产

贷:银行存款

2.每月摊销时:

借:管理费用

贷:无形资产

3.转让无形资产时:

借:银行存款

贷:其他收入

借:事业支出

贷:无行资产

唯一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是对无形资产科目进行直接摊销而不是专设累计摊销科目进行摊销。这样会有一个缺点,就是在无形资产列报的时候,没有办法反映无形资产的历史成本。这样,其列报金额就无法区分无形资产的原始成本和摊余成本,从而无法了解无形资产的使用状况,是否马上就要到期了等等。所以建议此处采用企业会计的做法。

在摊销时:

借:管理费用

贷:累计摊销

转让时

借:银行存款

贷:其他收入

同时,

借:累计摊销

经营支出

贷:无行资产。

这样不仅仅可以反映无形资产的历史成本,摊销费用。而且可以与后来介绍的事业单位的无形资产摊销计算结合起来,形成统一的整体。而不像原有会计制度那样将事业活动用无形资产与经营用无形资产的摊销按照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分开核算,打破了会计核算口径一致性的原则。

如果不进行成本核算,无形资产的账务处理方式是,

1.无行资产

贷:银行存款

同时确认支出,

借:事业支出

贷:无行资产

2.转让时

借:银行存款

贷:其他收入

这种会计处理方式在购入时直接就将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完全摊销完毕,在本期没有余额。使得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虚减。为了满足管理者对于无形资产历史成本信息及每期摊销金额的信息要求。我们可以参照固定资产的处理模式,新设一个叫做累计摊销的科目,作为无形资产的抵减项目,累计纪录无形资产的摊销额,同时增加一个基金类科目,暂且命名为无行基金,具体会计分录如下:

1.购入时

借:事业支出―无形资产

贷:银行存款

同时,

借:无行资产

贷:无行基金

2.摊销时

借:无行基金

贷:累计摊销

3.转让时

借:银行存款

贷:其他收入

同时

借:累计摊销

无行基金

贷:无行资产

采用这种方法,在资产列报时,和固定资产一样,以无形资产科目反应该资产的历史成本。以累计摊销科目反映无形资产的累积摊销额,作为无形资产的抵减项。其差额作为无形资产净值。它可以很好地处理管理者对于无形资产历史成本,摊余成本的要求,有利于管理决策。

参考文献:

[1]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2]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

篇6

根据现有文献,企业的外源融资主要分为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目前,我国关于投融资关系问题的研究上主要集中在债务融资与投资的关系研究(姚明安、孔莹,2008;刘星、杨益民,2008;伍利娜、陆正飞,2005等等),关于股权融资与投资的关系研究较少。Fama、French(2005)的研究证实了小企业比大企业会利用更多的股权来满足当前的融资需求。Carpenter和pertersen(2002)认为小企业在投资时可以采用股权融资,因为股权融资的优势大于债务融资。文静、贾莹丹与董春英(2010)的研究表明,创业板公司资金的77.04%都来源于股权融资。这些研究表明股权融资是小企业融资来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股权融资在投融资关系的研究中至关重要。

创业板公司大多是中小企业,具有不同于普通上市公司的投资行为。一是较高的科技含量决定了无形资产是创业板公司的重点投资对象,二是创业板公司中60%以上的公司都属于制造业,因此固定资产又是其投资的另一主要方面。投资对象不同,创业板公司所采取的融资方式也不同。从理论上来讲,由于投资风险的存在以及各方利益主体的考虑,创业板公司倾向于利用股权融资进行无形资产投资,债务融资进行固定资产投资。而实际上,实证结果表明,不论是进行固定资产投资还是无形资产投资,股权融资与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相关程度均大于债务融资与其相关程度。这一方面说明创业板公司倾向于利用股权融资进行投资,另一方面也说明在融资来源与投资的关系研究中,股权融资比较重要。

本文与以往研究的不同在于:以创业板公司为研究对象;将企业的投资划分为无形资产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将股权融资与债务融资对不同类型的投资进行了对比分析。

二、研究设计

(一)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资产替代假说认为股东在有限责任制下,由于股东与债权人之间收益与风险的非对称性,使得股东会将所借取的债务资金进行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无形资产投资属于高风险投资项目,因此,资产替代假说支持了创业板公司倾向于利用债务融资进行无形资产投资的观点。张兆国、曾牧、刘永丽(2011),赵志卫、 李 翔(2011),Michael 、Alexandros(1999)等人的研究支持了这一结论。

Myers(1977)、Smith与Watts(1992)、Bradley(1984)、Long和Malitz(1985)、Bhagat 和Welch(1995)等人认为无形资产投资削弱了企业的贷款能力。Gatchev、Spindt、Tarhan(2009)的研究表明企业发行股本可以用来进行R&D和广告等投资。因此,股权融资是无形资产投资的重要来源。

鉴于上述国内外学者的不同研究结论,本文认为创业板公司倾向于利用股权融资进行无形资产投资。原因在于:第一,无形资产投资风险较高,未来收益的不确定较高。创业板公司作为高科技企业,无形资产投资比重较大,难于从银行取得进行无形资产投资的债务资金。第二,小公司、高成长公司比大公司更倾向于利用更多的股权融资来满足当前的融资需求(Fama、French,2005),企业的股权资金远大于债务资金,再加上股权资金不需要还本付息,即便是进行高风险无形资产投资失败,企业也没有那么多的财务负担。因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假设1:创业板公司倾向于用股权融资进行无形资产投资

Gatchev、Spindt、Tarhan(2009)的研究表明信息不对称的公司会利用短期债务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只有在债务成本比较高的情况下,公司才倾向于利用更多的股权融资来进行固定资产投资。这说明债务融资是固定资产投资的首选方式。Asli Demirguc-kunt与vojislav Maksimovic(1996)的研究表明债务融资与固定资产投资呈现负相关关系,即冲突的存在使得债务融资抑制了企业固定资产的投资。这从侧面反映了债务融资并非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本文认为,创业板公司倾向于利用债务融资来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原因在于:相对于无形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的风险较低。债权人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必然要对企业的投资进行限制,以避免企业的风险转移动机。因此,客观情况迫使创业板公司只能利用债务资金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因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假设2:创业板公司倾向于利用债务融资进行固定资产投资

(二)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本文以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2008

年~2011年的数据为研究对象。剔除数据不全的公司后,最终得到908个有效样本。本文使用的数据来源于wind数据库和深圳证劵交易所网站(http :// ),并且利用Excel和stata.11数据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三)变量定义 本文中所涉及的所有研究变量如表1所示:

为了区分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对不同投资的影响程度,本文将投资分为无形资产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作为被解释变量。债务水平采用通用的测量方法,即年末的总负债与总资产之比。股权融资采用了彭程、刘星(2009)等人的做法,即股本与资本公积之和。诸多文献表明,影响企业投资的因素很多,如企业现金流(CF)、成长性(Gro)、盈利能力(Pro)等等,因此本文在模型中加入了这些影响因素作为控制变量。

(四)模型建立 本文所建立的模型如下:

模型(1)用来检验假设1,根据系数γ2与γ1的大小来判断研究假设1是否成立。模型(2)用来检验研究假设2,如果债务融资的系数ω1大于股权融资的系数ω2,说明创业板公司的倾向于用债务融资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则本文的假设2就得到验证。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在进行实证检验之前,首先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表2结果显示:第一,2009年~2011年股权融资的均值基本大于债务融资的均值,说明股权 融资是创业板公司最主要的融资来源。股权融资与债务融资的标准差与均值差异较大,表明样本公司在同一年度内的股权融资差异、债务融资差异较大。第二,2009年~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大于无形资产投资,可能的原因是我国创业板公司大多属于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是其投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回归分析 对模型(1)和(2)进行回归,其结果如表3所示:

根据表3的回归结果:在融资对无形资产投资的回归结果中,股权融资的系数为0.0936,债务融资的系数为0.0617,并且都通过了显著性水平5%的检验。股权融资与无形资产投资的相关性更强,说明创业板公司在进行无形资产投资的过程中更倾向于股权融资,假设1得到了验证。

在融资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回归结果中,债务融资的系数为0.0805,并且通过了显著性水平5%的检验。股权融资的系数为0.1193,通过了显著性水平1%的检验。股权融资与固定资产投资的相关性高于债务融资与固定资产投资的相关性,说明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是股权融资,而非债务融资。创业板公司倾向于利用股权融资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假设2并没有得到验证。本文认为,这是由创业板公司偏好股权融资所导致。

通过对模型(1)和(2)的实证结果分析可知,无论创业板公司进行无形资产投资还是固定资产投资,股权融资与投资的相关程度均大于债务融资与投资的相关程度。一方面表明创业板公司偏好股权融资,公司投资时最主要的融资来源是股权融资,这既和股权融资自身的优势有关,也与创业板公司所面临的外部宏观环境有关;另一方面也说明股权融资对投资的影响程度远大于债务融资,反映了创业板公司中的主要矛盾是大小股东的冲突。

(三)高股权融资水平下的进一步分析 为了对以上结果进行进一步的说明,本文将将股权融资进行降序排列,选择前二分之一的高股权融资样本进行回归分析,其结果如表4所示:

回归结果显示:股权融资与无形资产投资的相关性仍然高于债务融资与无形资产投资的相关性,说明在进行无形资产投资的过程中,创业板公司还是倾向于利用股权融资。股权融资与固定资产投资的相关性也高于债务融资与固定资产投资的相关性,与上述研究结果一致。

同时发现,表4中股权融资系数均高于表3中股权融资的系数,说明在高股权融资水平下,股权融资与投资的相关性更强。

(四)稳健性检验 判断多重共线性的标准有两个,一是最大的Vif大于10,二是平均的Vif大于1。在两个同时满足的情况下,才能判定模型存在多重共线性。表3、表4中,可以看出没有一个变量的Vif值大于10,因此,可以断定模型(1)、(2)都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本文的回归结果都是经过处理异方差后的结果,因此并不存在异方差问题。对于内生性的检验,也是从输出的P值来考虑,均大于0.05,说明模型不存在内生性问题。

五、研究结论

本文以我国创业板公司为样本,通过与债务融资对投资影响的对比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都与无形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正相关,说明股权融资、债务融资促进了创业板公司的投资。股权融资与无形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的相关程度均大于债务融资与他们的相关程度,说明创业板公司倾向于利用股权融资的方式进行投资。研究结论反映了创业板公司存在股权融资偏好的特征,出现该情况的原因有两点:一是股权融资不需要抵押品,并且没有固定的到期还本付息压力;二是创业板公司处于初创期,治理结构不完善、盈利模式不稳定、新技术的先进性与可靠性不确定等因素使得创业板在经营上存在着较大的风险。因此,创业板公司很难获取债务融资。

上市公司在利用股权融资优势的时候,必须警惕以下问题:过多的股权融资带来了大小股东之间的冲突,大股东很可能以牺牲小股东利益进行过度投资来满足自身利益;股权融资所占投资总额的比例高,那么债务融资就相应就低,财务杠杆的调节作用没有得到良好的发挥。因此,要合理利用股权融资来进行无形资产和固定资产投资所占投资的。

参考文献:

[1]姚明安、孔莹:《财务杠杆对企业投资的影响—股权集中背景下的经验研究》,《会计研究》2008年第4期

[2]刘星、杨益民:《融资结构与企业投资:理论分析及经验证据》,《管理工程学报》2008年第1期

[3]伍利娜、陆正飞:《企业投资行为与融资结构的关系》,《管理世界》2005年第4期

[4]文静、贾莹丹、董春英:《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融资偏好研究—基于创业板上市公司数据》,《现代经济信息》2010年第11期

[5]张兆国、曾牧、刘永丽:《政治关系、债务融资与企业投资行为—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中国软科学》2011年第5期

[6]赵志卫、 李 翔:《上市公司无形资产与债务融资相关性实证分析》,《商业时代》2011年第34期

[7]彭程、刘星:《负债融资与企业投资决策:破产风险视角的互动关系研究》,《管理工程学报》2009年第1期

[8]Fama,E.F.,French,K.R.Financing decisions: who issues stock[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5( 76), 549–582.

[9]Gatchev VA,Spindt PA ,Tarhan V.How do firms finance their investments?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equity issuance and debt contracting costs[J].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2009(15):179-195

[10]Myers,S.C.Determinants of corporate borrowing[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77(5):146–175

[11]Smith, C. W., Jr., and Watts, R. L. The investment opportunity set and corporate financing, dividend, and compensation policies[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92(32):263–292.

篇7

[关键词] 无形资产 界定

一、无形资产的概念

对于无形资产的定义大都采用列举方式来表示,或者以无形资产的特征和确认条件为基础来确认无形资产,当前,存在的观点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种意见:

1.资本性资产论。持该观点的人认为:无形资产是指无实体存在的资本资产,其价值依附于资产所有者所持有的权利;无形资产一般不能与企业或企业的有形资产相分离,对企业或者企业的有形资产具有较强的依附性。只有与企业或者企业的有形资产相结合,才能发挥无形资产的特定使用效能,为企业带来较高的经济收益。无形资产的依附性要强于其他类的资产。无形资产是非物质资产,是在不完善的条件下产生的,无形资产所带来的收益超过一个营业周期。

2.非货币性资产论。持该观点的人认为:无形资产指是没有物质实体的经济资源,其价值是由其占有权及其他未来利益所决定的,货币性资产(如现金、应收账款和投资等)不被认为是无形资产;无形资产企业用于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行政管理的需要而拥有的,使用年限超过一年的非货币性资产。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将无形资产定义为:“无形资产是指为用于商品或劳务的生产或供应、出租给其他单位、或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资产。”定义中给出了资产和货币资产的定义,也间接给出了非货币性资产的定义。

3.知识形态论。持该观点的人认为:无形资产是指不具有实物形态而以知识形态存在的重要经济资源,它是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某种权利、特权或优势的固定资产。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智力资源取代自然资源成为企业资源配置的首要因素。在这个定义中,“以知识形态存在”的资产,是无形资产的本质属性,“获取超额收益”是其独特的功能和企业持有的目的,“长期使用”和“无实体性”则是它的外部特征。

4.固定资产论。持该观点的人认为:无形资产也可称无形固定资产,是有形固定资产的对称,指企业中不具备物质实体,而以某种特有权利和技术知识形态等经济资源存在并发挥作用的固定资产,尽管其价值形态缺乏横向比较的可能,但它的存在和应用,能使特定企业获取高于一般水平的盈利,在长于一年的不确定的未来期间内,为企业的经济利益服务。无形资产属于固定资产的一部分,因为它与有形资产具有共同的特性。例如,无形资产和固定资产都在有效的经济寿命期间由企业所控制和使用,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服务;两者都能为其持有人带来预期的经济利益,受益的多少与其维护利用的程度有密切的关系;两者都具有长于一年的预期使用寿命和较高的单位价值,与流动资产形成鲜明的对照;两者的价值转移都是非一次性的,即在其受益期间内逐渐损耗,一部分一部分地加入成本,然后通过产品价值的补偿,将其逐步收回。因此,有人认为,无形资产的本质属性是固定资产,通常称为“无形固定资产”;并认为,无形资产是有形资产的对称。

5.经济资源论。持该观点的人认为:无形资产是指特定主体控制的,不具有独立实体,对生产经营与服务持续发挥作用,并能带来经济利益的一切经济资源。

二、无形资产的本质属性

无形资产作为资产的重要类别之一,必然具备资产的一般属性,即具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无形资产的存在及其作用的发挥,不仅在于无形性,更重要的是在于其价值的可计量性。无形资产的效用及其价值,决定于宏观经济环境、微观管理水平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方向。在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有形资产的投入起决定性作用;而在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的投入则起决定性作用。例如,美国许多高新技术企业的无形资产已超过总资产的60%,许多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都拥有大量的专利、专有技术和驰名商标等无形资产。例如“可口可乐”仅商标价值约704.53亿美元,“微软”仅商标价值约651.74亿美元。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无形资产的特性和内容也将随之发生变化。

1.依附性。无形资产与有形资产有着依存关系、互补关系、包含关系、转化关系等,无形资产没有实物形态,所以无形资产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存在并发挥作用。无形资产的依附性是指无形资产一般不能与企业或企业的有形资产相分离,对企业或者企业的有形资产具有较强的依附性。只有与企业或者企业的有形资产相结合,才能发挥无形资产的特定使用效能,为企业带来较高的经济收益。

2.收益性。无形资产作为资产的一种细分具有资产的本质特征,即可以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一种资源。那么,作为经济实体的企业持有某项无形资产的根本动机就是将其作为一种可以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在这一点上,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都是相同的,不同的是无形资产往往可以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而有形资产为无形资产发挥作用提供物质基础。

3.超额盈利性。无形资产的功能在于能为企业带来高于一般企业的收益能力,在市场上,无形资产权利可以成倍放大,从而取得巨额收入。无形资产的高收益性是由于企业具有独家垄断的优势。在自由竞争的环境下,企业一旦掌握了核心技术、独特生产工艺或配方,就会形成竞争优势,从而给企业带来超额利润。

4.独占性。无形资产实质上是企业耗费的回报,因此企业对其拥有独占权,这种权利受到法律的保护,使得企业能够独自享有无形资产带来的各种利益。如果无形资产公开化,其盈利能力将消失,无形资产本身没有任何价值,所以企业无形资产价值存在与否取决于该企业所拥有的某种权利或优势在同行业中是否形成垄断,这种权利或者优势的垄断性越高,获利能力就越强,无形资产价值越大。

5.不确定性。一方面无形资产具有非货币性资产的特点,非货币性资产在将来为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是不固定或不可确定的,所以无形资产的超额收益就具有不固定性和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具有不确定性。某些无形资产和固定资产一样,存在功能性损耗和技术性损耗。但对于无形资产其技术性损耗应该是其主要的损耗,当今科技进步呈现加速度增长的经济时代,无形资产的更新换代的速度不断加快,这就使得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6.无可比性。无可比性是指无形资产的独占性使其没有可比的市场价值,每种企业无形资产由于其在同业中的垄断地位和优越程度不同,为企业带来的超额盈利水平不同,因此当无形资产在市场上进行交易时,没有可比的市价,这就为其转让价值的确定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无可比性很大程度上是由无形资产的垄断性引起的,一些受法律保护的无形资产,往往是独一无二。

三、无形资产规定性的设想

上述都承认无形资产具有无实体性、独占性(垄断性)、收益性、无可比性、非货币性等特性。但在无形资产的本质属性上,还有“非物质资产”、“以知识形态存在的重要经济资源”等观点。其实这些观点,显然范围过于狭窄。在市场经济不断迅速发展的今天,无形资产对社会经济进步的促进作用日益突出,对企业的未来发展的约束性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应扩大无形资产要素范围。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无形资产要素还应主要包括:

1.市场资产。市场资产是指一个企业通过其所拥有的与市场相关联的无形资产而可能获得的潜在的利益总和,是知识资本的第一要素,包括:(1)品牌的信誉,如企业品牌、服务品牌;(2)与客户的关系,如销售网、分销渠道、长期客户;(3)合同,如特许经营权协定,专利使用权协定、经常性合同等。

2.知识产权资产。知识产权资产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和科学试验等创新过程中,所发明创造的高新技术和技术决窍,而形成的精神产品的一种产权形式。包括专利权、版权、商标、商业秘密、技术秘密等。

3.组织管理资产。组织管理资产是指企业管理层在组织协调、管理、沟通等方面存在的优势,可能获得的潜在利益。如企业文化、企业管理方法、信息技术交流、网络工作系统、融资关系等要素。知识经济环境下,无形资产的资源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逐渐成为企业资产的核心和主要收益来源。

4.人力资产。人力资产是指有利于实现企业目标、与企业员工有关的优势。包括员工的教育状况、业务能力、相关工作知识、职业评估、心理测试、相关工作能力等要素。

综上所述,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不具有实物形态,可以在长于一年的未来期间,为企业带来不确定经济利益的、可以自由转让的各项经济权利。无形资产的这一质的规定性,表明了无实体性、依附性、独占性、不确定性、可转让性、无可比性等诸多无形资产的特征。

参考文献:

[1]栾甫贵:试论无形资产质的规定性[J].财会月刊,2001

[2]金静红:现行会计对无形资产确认和计量存在的若干问题[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2

[3]郭宗文:对知识经济时代会计创新的思考[J].财务与会计,2000

[4]魏哲妍:浅谈无形资产会计创新[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0

篇8

关键词:无形资产;权利;收益

中图分类号:F01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11.67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11-145-03

无形资产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无论是国家、企业还是个人,都对无形资产的研发、保值和增值给予极大的关注。无形资产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发展的概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无形资产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改变。

一、国外关于无形资产内涵的界定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经济学家托尔斯・本德最早提出了无形资产的概念,他把那些不具有实物形态,但却能为企业提供某种权利或特权的资产定义为无形资产。随后,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在《经济学》一书中将无形资产表述为:“资产负债表中还有一类新资产。除了卡车或计算机这类有形项目外,企业还有无形的,但仍然有价值的资产,例如专利、商标或商誉。”经过几十年的探索,无形资产的内涵界定有了一定的改进和完善,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

(一)会计学方面

1、1983年,Davidson在其主编的《会计手册》一书中写到:“无形资产没有公认的定义,因而常常用实例来解释。”他还在该书中引用了1927年出版的《会计学:它的原理与问题》中的一段话:“无形资产的含义是指专利权、版权、秘密制作法和配方、商誉、专营权以及其他类似的财产,这一表述并不十分恰当,但是除了列举其内容外,确实不容易把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划分清楚。”

2、1986年,日本出版的《新版会计学大辞典》认为:“无形固定资产是同有形固定资产相对立的概念,其定义不大明确。然而,作为一般会计惯例所承认的概念,无形固定资产可以说是具有下列三种属性的虚拟资产:(1)没有实体的资产;(2)有超过一般同行业企业收益能力的资产价值;(3)有偿取得。”

3、1994年,Sondhi和Fried将商誉从无形资产中单列出来,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信誉和无形资产在剩余的方面购买中产生,代表不能分配到有形资产方面的购买价格的比例。

4、1995年,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商誉和无形资产(讨论稿)》中将无形资产定义为:“无形资产指无实物形态、性质上属于非货币性的固定资产。这里的固定资产是指符合下列条件的资产:(1)企业持有的,能用于生产、提供商品和劳务、租给他人或用于管理目的;(2)已取得或开发成功,预期在将来持续使用;(3)不准备在正常经营过程中销售。”

5、1997年,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正式了《财务报告准则第10号――商誉和无形资产》。该准则认为:“无形资产是指不具有实物形态但可以辨认且企业通过法定权利等可以控制的非金融性长期资产。”

6、1998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正式公布了无形资产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无形资产》。该准则对无形资产的概念作出如下描述:“无形资产是指为用于商品或劳务的生产或供应,出租给其他单位或行政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对此概念描述,无形资产应满足可辨认性、对资源的控制性和未来的经济利益性等三个条件。

7、1999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公布了《会计准则委员会意见书第17号――无形资产》,其认为:“无形资产是指没有实物实体的经济资源,其价值是由其占有权及其他未来利益所决定的;但货币性资源(如现金、应收账款和投资等)不能认为是无形资产。”

(二)资产评估学方面

国外资产评估界对于无形资产内涵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各国制定并颁布的相关准则中,至今还未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到目前为止,只有在2000年国际评估准则委员会制定的《国际评估准则评估指南四――无形资产》准则体系中第一次对无形资产评估进行了规范。国际评估准对无形资产的概念是这样界定的:“以其经济特性而显示其存在的一种资产;无形资产无具体的物理形态,但为其拥有者获取了权益和特权,而且通常为其拥有者带来收益。”

二、国内无形资产的概念

较早的对无形资产进行研究的专著是杨汝梅于1926年12月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完成的博士论文《商誉及其他无形资产》。虽然论文中未给出无形资产确切的概念界定,但是他对无形资产的几种性质分别作了分析:(1)无形资产者,乃财产之一部,其价值并不存在于可见可触可量可算之实物中,亦并无此种实物为其代表;(2)所谓无形资产值界限,甚模糊,不能依一定之标准为范围,此种资产,在继续经营之情形下,虽有正当之价值,然其价值之存在,不能分属于特定之资产上;(3)无形资产之价值乃属一特定企业所具有额外收益能力之表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作为资本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的无形资产,其地位也显得越来越重要,从而对其内涵做出一个精准的界定也显得越来越有必要。只有真正知道了什么是无形资产,才能更好地去利用无形资产,让无形资产本身为其所有者或控制者创造出巨大的经济价值。我国众多学者致力于无形资产研究多年,对其具体内涵的界定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会计学方面

1、1990年,学者于长春在《无形资产会计管理》一文中对无形资产的概念做出了详细的界定:“无形资产,亦称无形固定资产,是有形固定资产的对称,指企业中不具备物质实体,而以某种特有权利和技术知识形态等经济资源存在并发挥作用的固定资产。尽管其价值形态缺乏横向比较的可能,但它的存在和应用,能使特定企业获取高于一般水平的赢利,在不确定的未来期间内为企业整体的生产经营服务。”

2、1992年,由吴申元等主编的《经济大辞典》对无形资产的概念进行了描述:“无形资产,亦称无形固定资产,指不具有实物形态而能为企业较长期地提供某种特殊权利或有助于企业取得较高收益的资产。在资本主义企业中,列为无形资产的有商标、商誉、版权、专利权、特许营业权等。”

3、1993年,财政部颁布实施的《企业财务通则》和分行业的《企业会计制度》首次提出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问题,并将无形资产的概念定义为:“无形资产是指企业长期使用而没有实物形态的资产,包括专利权、技术秘密、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经营权、商誉等。”

4、1996年,蔡吉祥在其著作《神气的财富:无形资产》中指出:“无形资产是无形固定资产的总称,是指不具有实物形态而以知识形态存在的重要经济资源,它是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某种权利、特权或优势的固定资产,这种固定资产应用于企业,可以创造巨大的收益。”

5、2001年,财政部了《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准则中将无形资产定义为:“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无形资产可分为可辨认无形资产和不可辨认无形资产。”

6、2006年,财政部再次全面颁布新的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其中将无形资产界定为:“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的非货币性资产。”

(二)资产评估学方面

1、1991年,国务院的《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中,把无形资产列入规定的国有资产评估范围,认为无形资产是国有资产的组成部分。

2、1998年,学者苏万贵在《无形资产理论研究》中提及无形资产,他认为:“无形资产是指无实物形态的、独占的、可转让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同年,学者汤湘希在文章《无形资产理论研究》中认为:“所谓的无形资产,应是不具有实物形态、却能为企业长期带来收益的法律或契约所赋予的特殊权利,超收益能力的资本化价值以及有关特殊经济资源的集合。”

3、2001年,中国资产评估协会了《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其中将无形资产定义为:“特定主体控制的,不具有实物形态,对生产经营长期发挥作用且能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4、2009年7月1日,新的《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正式实施,新准则第二则指出:“本准则所称无形资产,是指特定主体所拥有或者控制的,不具有实物形态,能持续发挥作用且能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5、2011年,全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辅导教材《资产评估学》对无形资产的概念表述为:“无形资产是指那些没有物质实体而以某种特殊权利和技术知识等经济资源存在并发挥作用的资产。”

三、正确界定无形资产内涵

虽然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对无形资产内涵的研究讨论还是见仁见智,并未对其形成统一的认识,但不外乎是从无形资产的控制主体、表现形式、发挥作用和收益性等这些实质性的内容来描述界定无形资产的内涵。具体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理解:

1、从控制主体上看,无形资产是由特定的主体拥有或者控制的,而这个特定的主体范围是十分广泛的,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企业这一类经济组织或者是非盈利性的事业单位,甚至还可以是一个国家。

2、从表现形式上看,无形资产是没有物质实体的,是一种隐性存在的非货币性资产,它必须通过一定的物质实体作为载体来存在并发挥其自身的作用。无形资产的直接载体是专利证书、商标标记、注册商标、图纸材料、软盘等,而间接载体则是与此项无形资产相关的有形资产及其他资产通过内容和价格来表现,其价值与间接物质载体不可分离的构成了物质的总体价值。同时,无形资产的形成基于其控制主体长期的发展和演进,其成熟程度、影响范围和获利能力总是随着控制主体生产经营的变化而变化。

3、从发挥作用的程度上看,无形资产发挥作用的时间明显有别于有形资产,它是在控制主体拥有或控制下通过长期的生产经营逐渐积累形成的,这就决定了其发挥作用的程度经历了一个由小变大再变小的过程。一项无形资产在期初的研究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本成本,此时其发挥作用带来的收益远远小于其成本,而经过不断的积累与演进,该无形资产日趋成熟,其(下转130页)(上接146页)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其带来的收益也越来越大,足以弥补其原先开发时所消耗的成本,但是随着新的无形资产的出现,该项无形资产将会被逐渐取代,从而其发挥的作用也会越来越小,直到被完全取代时作用也就不再明显。

4、从收益上看,无形资产区别于有形资产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可以作为共同财富,由不同的主体同时共享而不减少其有用性。也就是说,一项无形资产可以在不同的地点、同一时间,由不同的主体所使用,其收益具有共益性。同时,无形资产能够为其拥有或控制者带来未来预期收益,而非现实收益,并且该收益能够用货币可靠计量。

综上可知,无形资产是指由国家、企业或个人拥有或控制的,能够用于商品或劳务生产供应、出租或管理的,在长期经营中能为拥有或控制者带来预期经济收益的、不具有具体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资产。

四、小结

21世纪是一个控制力经济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真正形成控制力的重要资源之一的就是无形资产。未来国家与国家的差异、企业与企业的差异就在于拥有无形资产的数量和质量,以及人力资源对无形资产的创造能力和无形资产的经营能力。无形资产作为知识经济中最重要的资源已成为全世界的共识。因此,对于无形资产的认识日益显得重要,特别是对其内涵的界定,亟待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规范。

参考文献:

[1] 吴申元.无形资产管理与评估[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2] 刘德运.无形资产评估[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3] 于树彬.资产管理与评估[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篇9

1999年11月15日中美签署了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双边协议,为我国尽早加入WTO扫除了最大的障碍。加入WTO意味着我国企业要遵照国际惯例开展世界贸易,会计作为企业间贸易交往的媒介,作为一门国际通用商业语言,所起的中介作用十分重要。会计计量方法对企业财务信息的可比性、有用性、有效性都有着重要影响。在此,笔者就现阶段我国会计在计量坏账准备金、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方面存在的几个问题,发表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坏账准备金方面。加入WTO后,国内企业将融入世界范围内的激烈竞争,同时贸易伙伴也将多元化、复杂化。在这种复杂的贸易关系下,信息的不对称性、不完备性以及滞后性的特点,都将加大参与贸易的双方或多方的经营风险。为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各国在企业提取坏账准备金方面都有相应的财务规定,而我国规定除境外上市公司、香港上市公司及在境内发行外资股的公司可自行确定计提坏账准备金的方法和比例外,其他企业坏账准备金的计提方法均采用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且硬性规定了一些行业企业的计提比例。笔者认为,我国众多企业的坏账准备金提取比例过低,在其遇到巨额坏账损失时将陷入财务困境,因此,我国应放宽对坏账准备金提取方法和比例的限制,让企业采取账龄分析与企业资信评估相结合的方法。

二、固定资产方面。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总的来说,有一般折旧法和加速折旧法两种。现在加速折旧法已愈来愈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而我国企业财务制度规定,除了在某些科技含量较高的行业外,绝大部分行业只能采用平均折旧法。这样,一旦我国加入WTO,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禁锢将使企业固定资产更新缓慢,同时造成资金筹集难度加大、成本提高,企业经营风险也随之增大,这都将严重削弱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因此,笔者认为,我国应推广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法,合理计量不同会计期间提取的折旧额。

篇10

关键词:资源型企业 无形资产 价值相关性

资源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基于矿产资源以及水、电等自然资源,以自然资源的开采与初加工为基本生产方式,以供应资源为其主要营业业务并以此获得收入的上游企业。相对于其他制造类企业由于生产对象的不同致使资源型企业生存发展更依赖无形资产。资源型企业的生产对象不仅仅是一般制造业所面对的原材料,由于资源型企业需要对所需资源进行采掘作业,就必须取得矿业权或石油开采权等一系列相关权利。为了规范资源型企业的会计核算,会计制度与财政部规定企业交纳的采矿权价款核算方式依照无形资产相同处理,并在未来使用该矿产资源期间内以合理摊销方式,计入未来的当期损益,这就决定了资源型企业从生存到发展任何角度与阶段都离不开无形资产这个关键词。

一、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 国外学者结合本国实际进行了研究,大都显示无形资产具有价值相关性。Rajgopal(2002)研究了电子商务企业网络优势的价值相关性问题。认为在以网络访问量定义网络优势的条件下,网络优势与股票价格显著正相关。 Sharmat(2003)通过对澳大利亚制造业企业的调查,发现出口型企业和产品在成长期的企业进行研发活动能增加该企业在市场上的销售增长率,即相对于行业的增长趋势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增长率更高。Lídia Oliveira(2010)研究在葡萄牙证券交易所上市1998年至2008年所有非金融企业财务报表中报告的可辨认无形资产的价值相关性,发现净收益、商誉等无形资产与股票价格高度显著相关。

(二)国内文献 2001年价值相关性研究才引入我国无形资产会计研究领域,从薛云奎、王志台(2001)的研究至今,无形资产价值相关性的深层领域仍不断为人探索。王涓涓,梅良勇(2007)通过对我国2001年至2005年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研究,发现我国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的状况趋向规范,但还存在无形资产的行业特征不明显等问题。郭敏(2008)研究论文中选择2004年至2006年间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证实不同种类的无形资产对企业会计盈余质量价值相关性的影响不同。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理论上无形资产是资源型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支柱,无形资产是企业获得超额收益的内在动力。而企业价值有多重体现,为了保证研究的谨慎性全面衡量企业价值,本文同时选取企业价值的两个价值体现——企业利润和股票价格,本文就要使用这各项指标对资源型上市公司无形资产的价值相关性进行研究。于是基于这些基本推测提出假设:

假设1:资源型上市公司的无形资产对公司业绩的贡献是显著正相关的

假设2:资源型上市公司的无形资产与公司股价显著正相关

假设3:非技术类无形资产对经营业绩的影响大于技术类无形资产的影响

(二)模型建立 本文据资源型企业自身特点与模型拟合优度等方面出发对前人研究模型进行修改与补充来检验假设1,构建无形资产与企业利润模型如下:模型1:OPINCt,i=α0+α1PPEt,i+α2INTANGt,i+α3CSt,i +α4ASSETt,i+εt,i

其中,OPINC为t年净利润;PPE为t年末的固定资产;INTANG为t年末的无形资产;CS为t年末的资产负债率,决定着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ASSET为t年末总资产的对数以此衡量企业规模,并以此控制企业规模对净利润的影响。为了检验假设2,本文对Ohlson股价模型基础上改变净资产为每股无形资产和每股净资产两个变量,构建无形资产与股票价格模型如下:模型2: Pt,i=α0+α1EPSt,i+α2

INTANGPSt,i+α3BVPSt,i +α4MBt,i+εt,i

其中,P为t+1年4月最后一个交易日的收盘价;EPS为t年末的每股收益指普通股每股税后利润; BVPS为t年末每股净资产,反映每股股票所拥有的资产现值。 MB为市净率,即t年末的市值与账面价值比值,评估企业的风险。为了验证假设4,本文参照无形资产与公司利润模型将无形资产分为技术类与非技术类对模型加以修正,用于研究技术类与非技术类无形资产对资源型上市公司的影响,构建技术类、非技术类无形资产与经营业绩模型如下:模型3:OPINCt,i=α0+α1TECHt,i+α2NONTECHt,i+α3CSt,i +α4ASSETt,i+εt,i

其中, TECH为t年技术类无形资产,NONTECH为t年非技术类无形资产。

(三)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依据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2001年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中划分的13类行业,选择2008年至2010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与上海证劵交易所发行A、B股的,三年报表数据齐全且连续的采掘业和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共114家资源型上市公司。剔除ST、*ST公司5家;剔除无形资产数据缺失公司3家,最终选取106家资源型上市公司为样本。本文的数据信息主要来自于国泰安CSMAR数据库,数据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

三、实证检验

(一)描述性统计 为了更好地分析资源型企业表内列示无形资产数额情况,在进行实证研究前本文首先针对全部研究样本公司,将研究涉及的重要性指标进行了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可以发现,固定资产净额无论是最小值还是平均值在2008年至2010年的时间区间内,全部呈现出上升趋势,从标准差逐年提高的数值也显示出固定资产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异逐年增大,平均值也从2008年的约14.7亿显著提升至2010年的约21.7亿,扩张势头迅速凶猛。而对比之下本文的研究对象无形资产就相形见绌了,虽然从最大值上看每年的增量也很显著,但是最小值却呈现波动状态不甚稳定,于是导致平均值在逐步上升的局势下在2010年也出现了小幅回落,观察标准差也反映了各年度持有无形资产的差异正在逐步拉大,但对比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差异明显小于固定资产差异,从数据中不仅能看出资源型上市公司中对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投入比例与重视程度相差严重,还能从标准差中发现即便同为上市公司,各公司内的发展也是极不平衡的。

资源型企业的无形资产由许多不同的项目组成,为了更加详细地反映资源型企业无形资产组成状况与比重,本文依据2008年至2010年资源型上市公司报表附注中披露的无形资产明细科目,以其账面价值及科目名称自行分类统计计算后,绘制2008年至2010年度无形资产明细科目分类数据表格如表(2)所示。可以发现,资源型上市公司的无形资产具体构成大约有21种,其中价值量最大的是土地使用权与采矿权,二者之和约占无形资产总额的80%,其次是特许经营权与专利技术及非专利技术约占总额的9%。无形资产具体组成成分中以各种使用权居多,而以自主创新与科研开发为特色的自有性无形资产专利技术及非专利技术和知识产权还处于劣势地位。无形资产科目中其他项目占总比例较高,仍存在许多分类名称含糊不清,不能准确判断分类的情况。

与此同时,依照上文提及的行业类型再次进行了细分研究与统计,本文所选106个样本公司中涉及证监会行业分类两大类,共有8个下属行业,在整体资源类上市公司中各细分行业的无形资产持有情况也是大为不同的,通过统计计算8类资源行业的无形资产持有比重如图(1)所示。从折线图中,可以看出从2008年至2010年8大资源行业持有无形资产比例变化的趋势,除了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与煤气的生产和供应业三类行业在三年间无形资产持有比例基本呈缓慢平稳增加趋势外,其余五类行业的无形资产比重在三年里都有明显的变化。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与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在2009年无形资产比重大幅削减,虽然在2009年至2010年间有缓慢上升的迹象,但截止2010年底仍未恢复2008年时持有水平。煤炭采选业的无形资产在2009年突飞猛涨,迅猛的提升近4个百分点,而在这样强大的冲势下在2010年间放缓了大规模持有无形资产的脚步,并且对持有比重也略有减少。无形资产在资源型企业中各行业的持有情况都有所不同,联系实际推测出现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跟金融危机与国家近些年来对资源行业进行的管制有关。但总体看来,在资源行业中无形资产的持有状况有较大差异,无形资产的比重较固定资产比重并不突出。

(二)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至表(5)所示。

(1)无形资产与企业利润模型检验结果。依据无形资产与企业利润模型将资源型上市公司相关数据导入SPSS进入多元一次回归统计分析,得到回归结果导出如表(3)所示。从回归结果来看,2008年至2010年无形资产回归系数符号均为正,通过T检验的同时在1%的水平上具有特别显著性,基本证实了本文所提出的假设1,说明无形资产对公司利润的影响是显著的、正向的,即无形资产的多少与公司利润紧密相连,公司拥有无形资产越多,其经营业绩越好,与此同时观察表格还可以看到,固定资产通过T检验后P值均小于无形资产且2008年至2010年的无形资产回归系数都大于固定资产回归系数,这就能够说明无形资产的单位变动对公司整体利润的影响要大于固定资产单位变动产生的影响,无形资产对资源型上市公司的贡献高于固定资产对其的贡献,从而验证了假设3。

(2)无形资产与股票价格模型检验结果。依据无形资产与股票价格模型原理,通过观察资源型上市公司股票价格与每股无形资产的价值相关性来进行合理分析判断股票价格与每股无形资产之间的相互关系,模型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从模型的回归结果看来,对于股票价格的影响每股无形资产2008年至2010年回归系数通过T检验符号均为正,并且P值明显小于0.01,说明每股无形资产对股票价格的影响具有特别显著性,即无形资产的多少对股票价格的影响作用明显,基本证实本文所提出的假设2。同时观察表还可以发现,3年中每股无形资产的回归系数均大于每股净资产回归系数,这说明无形资产对股票价格的影响要大于净资产对股票价格的影响。

(3)技术类、非技术类无形资产与经营业绩模型检验结果。将无形资产与经营业绩模型加以改良,并将无形资产分为技术类与非技术类无形资产,针对其不同特性对企业的利润产生的影响进行多元一次回归统计分析,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从模型的回归结果看来,技术类无形资产与非技术类无形资产三年间的回归系数都通过了T检验且符号为正,非技术类无形资产回归系数均为正且连续三年P在0.01的水平上具有特别显著性,而技术类无形资产三年中虽回归系数为正,在5%的水平上具有显著性,但在2008年至2010年的显著水平并没有超过非技术类无形资产,这也基本证实了本文的假设3,在目前技术类无形资产与非技术类无形资产持有量相差较大的情况下,资源型上市公司中非技术类无形资产对经营业绩的影响大于技术类无形资产的影响。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实证结果的研究结论,可以看出无形资产对企业的利润和股票价格都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证实了企业价值的两类表现形式均与无形资产密切相关,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无形资产对企业价值是正相关的,对企业有显著的推进作用。无形资产已经成为提升企业价值的强大驱动力。针对上文研究资源型企业的无形资产持有状况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无形资产发展管理的建议:第一,政府完善准则制定,加强会计操作指导。希望政府部门尽快统一行业适用规范和会计准则间的差异,并周全考虑资源行业的整体特征制定对资源型企业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给予更加详尽的指导。第二,重视无形资产的价值,完善无形资产信息披露。企业必须要正确的认识无形资产的重要性,首先要确定无形资产可靠的计量标准,其次使用统一规范名称,促使无形资产披露标准化。再次无形资产信息披露表内项目与表外项目必须统一,避免分类混杂的情况出现。第三,针对自身发展情况,合理改善无形资产结构。本文建议在企业合力扩大无形资产占有规模的同时,不要盲目扩大生产规模来提高无形资产持有数,建议公司应在自主研发无形资产和外购生产专有技术等无形资产上加大投入,合理提高无形资产的结构。第四,大力发展自主创新,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技术性无形资产的数额增加对企业利润的影响力大有提升,针对已有的无形资产里尤其是知识产权类无形资产,要提高保护意识不能任其贬值或出售,努力形成保护技术类无形资产的企业氛围,不断创造更多的企业价值。

参考文献:

[1]薛云奎、王志台:《无形资产信息披露及其价值相关性研究》,《会计研究》2001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