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投资保障措施范文

时间:2024-02-29 17:50: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固定资产投资保障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固定资产投资保障措施

篇1

一、充分认识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是加强节能工作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我区合理利用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从源头上杜绝能源浪费和能耗总量的过快增长,以及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都具有重要意义,是实施节能降耗源头调控的第一关。2011—2012年,市政府下达给我区的新增能源消费总量为208.6万吨标准煤,到2012年底含齐鲁石化和华能电厂在内全区耗能总量不能超过1634.47万吨标准煤。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区新增能耗量就达93.8万吨标准煤,下半年新增能耗空间非常小,不利于“十一五”节能目标任务的全面实现。就当前形势分析,“十二五”期间国家将继续实行区域能源消费总量收紧政策,新增能源消费的空间越来越小。因此,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从源头上严格控制能耗总量和高耗能行业的过快增长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二、严格执行节能评估和审查程序

(一)建立能耗预审制度

从2012年下半年起,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必须首先执行能耗状况预审查程序。企业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能耗状况核查申请(各一式三份)等书面材料报区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工作指挥部办公室。指挥部办公室将联合有关部门和专家组成节能专项审查组,对项目的能源利用状况及能耗指标进行预审核查,经核实能耗符合要求后,报请区政府批准再进行项目节能评估审查的其它程序。

(二)节能评估和审查的一般程序

经区政府预审批准后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按照《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办法》规定,及时办理节能评估和审查手续。对“双高”行业、投资额5000万元以上或年综合能耗2000吨标准煤以上的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由区节能主管部门进行节能评估初审后报市节能主管部门,其他项目由区节能主管部门负责节能评估审查。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必须进行节能预审和审批后,再由政府投资主管部门进行审批、核准和备案。

三、严格明确节能评估和审查的范围和工作重点

根据《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办法》规定,年综合能耗1000吨标准煤以上的工业固定资产项目,必须进行节能评估和审查。

在节能预审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一律不得进行项目的节能审批和经投资主管部门进行的审批:

(一)项目主要产品单位能耗指标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最高能耗限额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二)单位产值能耗指标大于上年度全区万元产值能耗指标90%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三)能耗总量超出区域能源消费容量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四)采用的工艺技术落后和设备用能水平达不到规定标准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五)被实施节能降耗调控预警的企业项目;

(六)其它情况。

2012年底前,对高耗能项目一律不再进行审批。未按照要求办理节能评估手续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进行审批,企业不得开工建设。

篇2

中国最大的特点,就是需要变化。大家对于变化的意愿,实际上正是对不健康经济发展的一剂对症良药,无论如何,中国应该再次进行变革了。中国经济结构让人感到不安。出口和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总量的75%,而内需所占比重太少,这个缺陷举世皆知。中国经济出口下滑的趋势一时不会改变。

创新模式

这当然不是因为中国的出口竞争对手会有什么变化,而是因为出口市场(也就是所谓的外需)会长期疲软,尤其是美国。所以,如果还选择旧的经济模式,就意味着投资占比一定要再往高处走。现在固定资产投资已经占了75%,你还想占多少呢?

改变中国经济结构,有几个重要因素必须注意。第一是家庭储蓄。2000年居民储蓄和GDP之间的比例是27.5%,八年后变成了37.5%。大多数人是因为对退休之后的生活保障心存不安,要对医疗、教育等可能的巨大支出做出准备,才到银行存更多的钱,所以新的发展模式首先要消除人们这种不安。

发展中小服务企业也非常重要。这些年中国的中小服务企业发展不够显著,远低于发达国家,甚至相比印度的水平差距也很大。为什么要关心第三产业呢?因为服务业是人口密集型产业。

除了基础服务业之外,还有物流,交通、IT服务,包括在高等学院周围的IT集群产业,还有医生、会计、咨询师和金融服务领域,这些都是人力资源密集型产业。

服务业的发展空间无限广阔,发展基础也越来越好,必定会是中国经济下一步增长的发动机,它对于人口众多的中国来说非常重要,所以应该在未来的新发展模式当中占更高的比例。

中国新的发展模式中还要处理好一些定量化的因素,包括低消费、低服务,以及研发占GDP的百分比过低等问题。现在看来,虽然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但是和城市建筑的发展相比,社会所需的软件环境的发展还极不协调。

做好三件事

对普通民众来说,劳动保险的覆盖率和保险额还是太低,社会保障系统的进展也令人失望,二氧化碳的排放问题没有解决,中国的解决方案在哪里呢?

我个人认为,要想捕捉“后危机”时期的发展机会,有三件事一定要做好。

第一件事就是社会安全网络的建设。包括社会保障体系,包括企业养老金和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政府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支持社会保障,但是目前这些措施的力度太小了,远远不够。中国必须采取更多的保障措施,让民众减少预防性的储蓄,让他们都能够把储蓄用于消费。

篇3

建筑物的建造过程是高耗能的,而且由于大学城的规划选址普遍远离城市中心,教学区和生活区分离,增加了学校通勤车的使用量和教职工驾私家车上下班的机会。另一方面,大学城校园建设注重追求整齐划一的形式效果,忽视了对节能和碳排放量的考虑。例如,以人工种植的平整草坪和靠移植大树而形成的校园景观,虽然起到一定的景观效果,但是不能从根本上增加社会的碳汇总量,相反,草坪的大量供水需求和移植树木的大量死亡,还增加了碳排放量和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大学城建设的初衷之一是为了能够整合教育资源,实现大学集聚的规模优势,实现高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共享。但是,目前的大学城建设较少考虑资源共享[2]。处于同一大学城内的各高校之间相互独立,存在着严重的重复建设问题,导致资源占有率高、利用率低。例如,在图书馆资源共享方面,大学城图书馆校际之间资源几乎没有实现共享。根据我们在昆明呈贡大学城所做的调研发现,基本没有同学借阅外校图书资料。同样的问题也突出体现在实验室设备使用和学校交通车乘坐方面。各学校按照资源独享的模式发展,造成了大学城潜在的资源浪费,与现代大学城低碳校园建设的理念要求不符。

大学城校园中的能源资源浪费现象十分普遍。有针对福州大学旗山校区低碳生活的研究发现:一般情况下,教室中每天实际自习的人数仅占可容纳人数的14%;在受访者中,有66%的学生表示自己经常使用单面复印,只有51.45%的学生会等待复印材料的回收处理,剩下的45.55%的学生基本上全部会将复印的材料丢弃;44%的学生表示宿舍没有采取节水节电措施;大约38%的同学在平日大量使用快餐盒就餐[3]。另有报道称,“如果全国近千所高校都成为‘低碳大学’,一年便可节省约210亿元。此外,还可省出26个武汉东湖的水体量,增加七个半香港大的绿化面积。[4]”可见,大学城校园的能源利用不节约行为成为低碳校园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

国外低碳校园建设的实践经验借鉴

(一)注重新能源的利用和能源节约

在能源利用方面,国外低碳校园建设都不惜投入大量资金,用来采用新能源和促进能源节约。东京大学通过对各种CO2排放源的评估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大规模的热源系统更新;为照明设备安装人体传感器;使用高效节能日光灯;升级冷藏设备以及室内空调设施等。耶鲁大学对30%的校园建筑物的供暖、通风和冷气系统进行了改造,采用全自动控制。此外,大楼安装隔热窗,尽量使用太阳能和风能。英国诺丁汉大学朱比丽分校的校内建筑充分利用自然光,来减少人工照明,来达到节约电能的作用。朱比丽校园主要教学建筑的内部被安置了被动式红外线移动探测器和日照传感器,并由智能照明中央系统统一控制:当教室有人使用时系统就会自动判断是否使用人工照明,从而代替了人工开关;如果室内有足够的自然光线,人工照明就会自动关闭,从而节约能源[7]。

(二)注重低碳理念的培育和行为引导

国外高校低碳校园建设过程别注重理念的培育和行为引导。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在建设低碳校园过程中,始终坚持把提高师生的节能意识、树立低碳理念放在第一位[8]。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认为要将低碳校园的建设视为一个长久的目标,而不是一个短期规划,以最终实现校园CO2的“零”排放。在管理层面,他们加强对学生以及员工的环境意识教育,提倡通过注重微小的细节为CO2的减排做出贡献:在不需要的时候随手关闭实验室的通风橱;选择爬楼梯而不是使用电梯;用完电脑后记得关闭显示器。朱比丽分校将校园的低碳理念渗透到校园的各个方面,如:在校园内为学生提供600个可以锁铐的自行车位,以鼓励学生使用更为环保的自行车,降低学生在交通上的碳排放量。

现代大学城低碳校园的建设路径

低碳校园实质上是指整个校园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低。这一结果主要受“碳源”和“碳汇”两方面因素的影响。“碳源”是指二氧化碳的产生之源。在校园建设过程中,能源利用、教学和生活是“碳源”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碳汇”则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或机制。因此,我们可以从减少“碳源”和增加“碳汇”两方面构建出一条现代大学城低碳校园的建设路径。

(一)校园能源结构低碳化

校园能源结构低碳化对低碳校园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学者对北京大学生态足迹的研究发现:如何降低学校的能源消耗是北大可持续发展的关键[9]。校园能源结构的低碳化,主要是指在学校规划与建设过程中,使用低碳新能源,以取代对环境影响巨大的传统能源,以实现碳排放减量化甚至零排放。具体而言,首先要进行能源利用模式的转型,尽量改变以煤炭为绝对主导的能源利用模式,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例如,校园道路照明系统的规划与设计应力所能及地采用太阳能路灯、风能路灯、LED灯等低碳照明系统。其次,在细节上,要尽量采用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减少使用风扇、空调、电灯;少用打印机和复印机,多利用网络资源等。新型的校园建筑物的设计与建设也要采用低碳技术,通过选用保温隔热的建筑材料、合理的采光和通风的建筑设计等来实现建筑低碳化。

(二)校园教学办公低碳化

学校是文教单位,教学办公就是其重要“碳源”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低碳化,主要包括合理利用教学设备资源与教师资源两个方面。关于教学设备资源的合理利用,是指在教学中注意多媒体设备、教学耗材等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将已经老化了的高耗能的教学设备器材更新为新型的低碳设备。关于合理利用教师资源,是指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开设一些精品课程,用远程教学等方式来实现低碳教学。低碳办公的方式有很多。例如,通过应用无纸化的办公平台,来减少办公设备耗材的使用,提高办公效率;通过召开远程会议来减少不必要的交通出行。

(三)校园个人行为低碳化

校园师生个人生活行为的低碳化是低碳校园建设的关键一环。有针对复旦大学的案例分析表明:仅个人的节能行为就能为复旦带来每年至少3%的节能减排量,这是一种高效低成本建设低碳校园的方式,对低碳校园的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0]。“节能”作为一项实现“碳减排”的间接途径,可以实现能源消费的减缓,相应地也就减缓了二氧化碳排放。据粗略计算,节约一吨水,就能减少0.93kg的碳排放量;节约一度电,就能减少0.96kg的碳排放量。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宣传教育和规范约束,引导广大学生养成低碳行为习惯,做到节约水电、爱惜纸张,不浪费粮食、低碳出行等。通过将低碳校园理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树立低碳生活光荣、铺张浪费可耻的观念;通过制定低碳校园行为规范,明确每个主体在建设低碳校园中的责任和义务。

(四)通过校园碳汇来减碳

低碳校园的建设不但要从“碳源”上进行有效的抑制,减少碳排放还应从“碳汇”的角度进行考虑。“碳汇”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利用植被生长吸收二氧化碳,另一种是通过将二氧化碳捕获和埋存来减少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排放。例如,在校园内进行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确保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植被面积以保障校园内部的碳汇。采用覆草屋面、平台花园、垂直绿化等手段增加建筑的有机表面,以减小建筑的热(冷)负载,同时吸收二氧化碳,为校园碳汇减排做出贡献。其次,高校可以加强碳捕获和碳埋存技术的研发与技术推广,适时通过碳捕获、碳埋存技术进行碳汇减排。

现代大学城低碳校园建设的制度设计

从低碳校园建设的保障措施来看,一方面需要低碳技术的保证,只有可靠的技术保证才能使得低碳校园的建设目标具有可行性。另一方面需要低碳制度的保障,只有合理有效的制度保障才能使技术发展和应用过程中的关键障碍得到解决[11]。目前,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尚无“低碳”的直接规定。但是,“节能”作为一项实现“碳减排”的间接途径,我国现行节约能源法可以为大学城低碳校园建设的制度设计指明方向。

(一)明确高校节能目标责任和完善高校绩效考评制度

《节约能源法》第49条规定“公共机构应当制定年度节能目标”;第25条规定“用能单位应当建立节能目标责任制”;第6条规定“国家实行节能目标责任制和节能考核评价制度,将节能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对地方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考核评价的内容”。高等院校作为国家的公共机构和重要用能单位,地方政府节能管理部门应该为高校科学分配碳减排任务,协助高校研究制定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行政办公、公共服务、科研和后勤等各个方面的具体节能目标。为了保证高校节能目标的实现,在低碳校园建设过程中,我们还应该制定完善的监督管理体制,建立合理有效的考评体系,将低碳校园建设工作纳入教工工作岗位职责和年度绩效考核之中,督促教职员工带头节能减排、保护环境。一方面,加强学校领导干部的节能目标责任,将学校节能目标实现情况作为校领导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做到权责分明,形成科学高效的管理状态;另一方面,完善校园能源消耗监管体系,明确各个主体职责,将能源管理效果和能源个人消费量与每一位教职员工的绩效考评挂钩,形成激励约束机制。

(二)制定校园节能专项规划和完善节能减排奖惩制度

高等学校作为公共机构,应该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制定和实施高校校园节能专项规划。高校校园节能专项规划是指,以节约能源资源为目标,根据学校的能源状况和学校发展需要,对一定时期内学校的能源利用、保护和管理工作所做的总体安排。学校节能专项规划是实施低碳校园建设战略的具体行动方案,对学校能源利用与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必须进行合理规划与有序实施。学校节能专项规划应当规划期内学校能源利用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阶段性任务、重点项目、政策措施及其他重要事项。《节约能源法》第67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对在节能管理、节能科学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中有显著成绩以及检举严重浪费能源行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同时,该法第25条规定,用能单位应当对节能工作取得成绩的集体、个人给予奖励。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在制度建设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失,未能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奖惩机制,不利于低碳校园的有效管理[12]。学校应该按照国家法律要求,完善学校内部的节能减排奖惩制度。这一制度具体包括:学校节能减排奖惩原则、奖励的方式与种类、审批手续、以及对浪费能源行为的处理规定等。

(三)健全学校能源消费统计和能源利用状况分析制度

学校能源利用状况分析是指学校定期对主要用能设备和各部门的能源利用状况进行技术经济分析,采用必要的测试和能源消费统计分析相结合,通过能源利用状况分析,确定用能水平,查找节能潜力、明确节能方向,为改进能源管理,进行节能技术改造,提高能源利用率提供科学依据。高校要积极争取政府及有关部门在能源统计基础设施建设,能源统计能力建设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健全学校能源消费统计制度和能源利用状况分析制度。主要包括:定岗、定人、定时抄表;准确填写耗能原始记录,建立主要耗能设备台账;能源消耗量统计;编制能源消耗动态统计分析报告。

(四)强化高校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是加强节能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合理利用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杜绝能源浪费,以及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都具有重要意义。为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学校资源,保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投资效益符合低碳校园建设的要求,高等学校应加强和规范学校固定资产投资的管理,强化高校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具体而言,学校应通过制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规定》,把节能评估和审查作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批、核准和开工建设的强制性前置条件,明确具体负责部门和相关程序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是否符合强制性节能标准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文件进行审查。

(五)落实低碳校园建设的宣传教育和公众参与制度

篇4

第一阶段:调研论证阶段.区九次党代会后,各部门、各镇街要立即安排,对明年工作的总体思路、工作目标、经济指标、重要工作和重点项目进行认真调研论证.期间,区政府各分管领导要深入分管部门和联系的镇街,对明年工作的筹划进行调研、指导、检查.

第二阶段:汇总梳理阶段.调研论证成熟后,各部门、各镇街要将明年工作的筹划情况于是10月底前局面报区发改委,由区发改委汇总梳理后,提出我区明年工作的初步思路和盘子.

第三阶段:研究审议阶段.11月中旬,区政府将专题召开明年工作筹划会,听取有关部门和镇街对明年工作筹划情况的汇报,研究提出我区明年经济工作的思路和盘子.会后,征求区级各大班子、各镇街、各部门的意见,修改后按有关程序审议确定.

二、筹划的主要内容

各部门、各镇街、各单位要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加快发展、率先发展的工作要求,从以下几个层面入手进行筹划.

(一)发展思路.要认真研究领国家、省、市有关政策,找准政策与区情的结合点,找准加快发展的突破口,认真调研,充分论证,形成清晰的工作思路,统领全年工作.

(二)发展目标.要确定科学合理的发展目标.经济部门在确定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际利用内资、实际利用外资、农民人均纯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时,既要使指标适当的高一些,能够体现加快发展,又要确保经过努力可以完成;非经济部门也要突出重点,抓出亮点,加快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努力实现新的突破.

(三)主要工作和重点项目.要筹划好关系我区长远发展的主要工作和重点项目,要从我区实际需要出发,策划一批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重大项目,要提前与省市有关部门衔接、沟通,力争使更多的项目纳入省市明年项目盘子.

(四)时间进度.在确定目标任务时,要明确时限,排出进度,把任务具体到每季度、每个月、每一周,确保各项工作稳步推进,防止出现前松后紧的局面.

(五)保障措施.要制定详细保障措施,细化任务,落实责任,.量化考核,加强督查,完善奖惩,保证预期目标顺利实现.

篇5

3月5日,国务院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这是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预期增长目标八年来首次低于8%,此前从2005年到2011年,这一目标都被定为8%左右。对于这一预期目标的调整,解释说,主要是要与“十二五”规划目标逐步衔接,引导各方面把工作着力点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来,以利于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发展。对于此次经济增长目标的调整中央意在“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那么各地应该充分利用好此次经济目标调整的空间,下大力气改善经济增长方式。

江苏系列政策力促产业升级转型

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1.6%,增速持续回落,同比下降2.8个百分点。在经济减速的大背景下,各地数据也反映出工业运行的困难。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除河南、新疆、宁夏、甘肃四地工业增幅提高外,其他地区工业增幅均在回落,其中回落幅度最大的是,海南、重庆今年一季度工业增加值较上年同期增幅分别回落了16和9.8个百分点。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从2010年开始成为中国第一工业大省的江苏,2012年一季度工业增加值增长增幅同比出现2.3个百分点的下降。同时,一季度江苏省工业投资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0.3个百分点,比1-2月回落0.7个百分点,呈小幅下行态势,并且出现了技改投资增幅低于工业投资增幅、工业投资增幅低于第二产业投资增幅、第二产业投资增幅低于固定资产投资增幅的情况。面对此种情况,江苏已经采取行动加以应对。今年江苏省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 将以自主创新为中心环节加快经济转型升级。通过实施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六个“加快”改造提升。

此前于2011年8月份公布的《江苏省“八项工程”监测统计实施办法》中提到,按照经济社会发展以创新驱动为主、拉动经济增长以扩大内需为主、未来产业结构以服务经济为主的方向,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努力在全国率先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之后,江苏又了《关于加强企业创新促进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 》,《意见》指出,通过实施大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大力推进企业管理创新、构筑企业创新人才高地、强化企业创新保障措施等五项措施21项具体措施,争取到“十二五”末,全省企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企业发展质态明显改善,企业管理水平明显提升,企业创新环境明显优化,富有竞争力的区域创新体系更加完善。

紧接着10月份,江苏省印发了《转型升级工程推进计划》。根据《计划》,江苏省将实施现代产业体系构建、需求结构调整、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两型”社会建设等“五大行动”。通过5年的努力,江苏省将加快推进“五个突出”,实现“五个转变”:即,突出发展服务经济,推动产业结构向“三二一”转变;突出扩大消费需求,推动经济增长向消费主导、内外需协调拉动转变;突出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增长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突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推动经济增长向集约节约、环境友好型转变;突出调整城乡区域关系,推动城乡区域发展向协调互动转变,努力在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走在全国前列。

安徽转型升级技术改革项目占据投资导向半壁江山

一直以来,投资、消费比例不平衡都是各地区经济结构中的一个大问题,也是地方结构调整的重点和难点。

一季度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319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4.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9%)。综合24个地区数据来看,一季度全国大部分地区消费增长都保持在10%以上,但是较去年同期增幅却普遍下降,仅有北京增幅为2.4个百分点。北京市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要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充分发挥消费主导作用。适应消费结构升级和变化趋势,重点围绕改善民生促消费,大力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2%左右。从具体举措看,一是完善便民消费体系。推动连锁企业与社区合作,提高新建社区和郊区零售网点覆盖率,丰富完善“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加快南城和新城商业设施建设,继续抓好农村消费提升改造工程。启动基本金融服务“村村通”工程,完善城乡消费金融服务,扩大消费信贷。二是加快培育新的消费热点。积极开发特色消费和品牌消费,促进“老字号”、优秀品牌振兴发展,大力发展文化、信息、健身、培训、养老、家政等服务消费,拓展网上商城、品牌直销购物中心等新兴消费业态,推动电子商务创新发展。三是充分发挥旅游对消费的带动作用。深化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加快十大重点功能区和一批郊区旅游度假项目建设,拓展和创新旅游产品,加强旅游区域合作与国际交流。实施“五大提升工程”,大力开发休闲度假等高端旅游市场,加快推进会展业发展,深度挖掘旅游消费潜力。扩大消费的关键是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要落实国家收入分配改革和结构性减税政策,完善工资指导线和最低工资制度,推进工资集体协商,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47865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0.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8.2%),增速比上年全年回落2.9个百分点。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投资同比增长18.9%,中部地区增长27.1%,西部地区增长26.9%。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好于中部和东部。根据各地公布的数据来看,一季度贵州增长最快,较去年同期增长66.7%,增幅达17.8个百分点;内蒙古增长最慢较去年下跌5.5%,跌幅为26%。

从各地区数据比较结果看,一季度,安徽固定资产投资2634.3亿元,增长26%,增幅同比回落9.1个百分点,比全国高5.1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较大(一季度GDP3289.4亿元),在投资快速增长的同时,安徽加大力度调整优化投资结构。今年2月份,安徽精公布了总投资达10050亿元的《安徽省2012年产业项目投资导向打算》,主要包括技术改革、技术创新、战略性新兴财富、节能和资源综合操作等11个领域,共计8140余个产业项目。其中,产业转型升级技术改革项目占据产业项目的半壁江山。数据显示,8140余个产业项目中,技术改革项目有3377个,投资额达7414亿元,其中轻工业重点实施农产品加工、塑料成品、白色家电等项目;石化产业重点实施盐化工、硫磷化工、精细化工等项目;装备制造业重点实施矿业装备、煤矿机械、起重机、挖掘机等项目;钢铁产业重点成长硅钢、薄板、管材、板材加工等。

广东内外并重助力外贸转型升级

一季度,全国进出口总额8593.7亿美元,同比增长7.3%;出口4300.2亿美元,增长7.6%;进口4293.5亿美元,增长6.9%。综合24个地区的数据来看,一季度进出口总额增幅普遍下降,其中降幅最大的为山西,降幅接近70%;重庆一季度进出口总额增速较去年增长最快增幅为47.6%。除重庆外,河南、广西、辽宁进出口总额增速较去年略有上升,但表现差强人意。

占国内进出口总额1/4的广东省一季度进出口总额增幅也出现较大回落。一季度,广东进出口总值2099.8亿美元,增长4.3%,增幅同比回落27.0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212.8亿美元,增长5.4%。根据资料显示2001年至2011年广东省外贸出口依存度均超过60%,即全省GDP的60%均来自外贸出口。过高的外部需求依赖,势必会受外部市场波动的影响。一季度,占全省进出口近六成的加工贸易出口和进口分别仅增长3.3%和1.8%,均低于全省总体增幅。

为了调整外贸结构以及降低对外贸依赖的程度,广东省将落脚点分别放在了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建设和“广货北上”两个方面。

今年3月份,广东省在获得国家商务部认定的5个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基础上,再认定省级基地27个,是中国首批省级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广东省外经贸厅今年将培育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作为加快外贸转型的重要抓手,通过建设和完善示范基地内为企业服务的公共平台,推动企业通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自主品牌、完善境外营销网络等方式,逐步向产业链高端延伸。

全省将围绕优势传统产业、先进制造业和新兴战略性产业,经过3年的精心培育,力争在珠三角每个市建成1个以上的国家级示范基地、2个省级示范基地,粤东西北地区原则上每个市建成1个以上的省级示范基地,并争取建设国家级示范基地。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一批外向程度高、区域特色鲜明、创新能力较强、产品竞争优势明显、公共服务体系较完善、出口带动效应强的示范基地。

篇6

■ 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防止估计不足准备不够而雪上加霜

王鸿举说,国际环境的不利影响已从沿海向内地,从中小企业向大型企业,从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型企业向其他企业扩散。我们一定要有打“持久战”的充分准备,防止估计不足和准备不够而雪上加霜。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2008年我市经济走势前高后低,但总体平稳较快发展。2009年可能是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困难的一年,因此,我市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扭转增速下滑趋势,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综合考虑,2009年全市经济增长1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外贸进出口总值增长12%,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5%,实际利用内资增长30%,城乡居民收入也将保证10%以上的增长。

■ 利用危机顺势推动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

王鸿举说,要以全球视野、战略眼光和大局观念,准确研判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善于从危机中捕捉和把握商机,在逆境中发现和培育有利因素;要增强预见性,密切关注金融危机走向,跟踪国际国内市场大宗产品价格和资本流动变化,深看一层,远看一步,找到解决问题、突破制约的办法;要增强信心,看到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看到中央宏观调控及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必然会刺激投资、消费增长,西部相对落后,市场潜力大,在这一政策中受益更大;要准备充分,主动出击,工作扎实,在这场危机中捕捉到一些平常未必属于我们的机会。

危机并非全是坏事,市场的倒逼,反而有利于苦练内功。我们要顺势推动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要进一步推进兼并重组,鼓励优势企业强强联合,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资源配置效率。

■ 12条保障措施,提振2009年经济

王鸿举说,尽管2009年全市财政收支状况十分紧张,但市委、市政府决定,再难也要兑现落实好中央刺激经济、改善民生的系列政策,并在继续执行2008年市里出台的12条适应性措施基础上,再增加市级财力投入60亿元、减负让利26亿元,出台12条政策措施。

篇7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根据财经法规制度,按照财务管理的原则,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简单地说,财务管理是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财务管理力求科学化,核算规范化,费用控制合理化,强化监督制度,细化工作,学校年度具体工作如下:

第一,准确做好学校年度预算和收支计划,并严格执行。全面做好年终的决算工作,为学校教育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

第二,加强过程管理,及时统计教育经费使用情况,做到底码清楚,信息准确,每月向学区校长汇报,为领导合理使用资金提供依据。年底向职工汇报资金使用情况,加强财务监督。

第三,积极参加财会继续教育的培训工作,提高业务水平,做好财务年审、换证工作。

第四,建立健全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做好固定资产的登记和检查工作。新购物及时上账,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年终认真完成清产核资工作。

二、年度财务预算的方法及预算绩效考核程序

财务预算报告是指反映企业预算年度内企业资本运营、经营效益、现金流量及重要财务事项等预测情况的文件。

学校年度财务预算报告由几部分构成,年度财务预算报表,年度财务预算编制说明与其他相关材料。年度财务预算报表重点学校预算年度内预计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规模、质量及结构;企业预算年度内预计实现经营成果及利润分配情况;企业预算年度内为组织经营、投资、筹资活动预计发生的现金流入和流出情况;企业预算年度内预计达到的生产、销售或者营业规模及其带来的各项收入、发生的各项成本和费用;企业预算年度内预计发生的产权并购、长短期投资以及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及资金来源;企业预算年度内预计对外筹资总体规模与分布结构。

根据我校维修校舍一至二年,年初预算安排专项资金,在专项资金中安排70万元用于各支建设,安排资金总额为100万元。以目标为中心,加强系统管理和重视人的因素。达到为了教育培训时能因人而异、有针对性,作个人层次的需求分析,明确目标、参与决策、规定期限、反馈绩效。便于为了晋升(升职级、职等)与人员调配、移动进行有效考核。

绩效考评是指员工在一定时间与条件下完成某一任务所表现出的工作行为和所取得的工作结果。对组织而言,绩效是任务在数量、质量及效率等方面完成的情况,对员工个人而言,绩效则是上级和同事对自己工作状况的评价。

三、制定计划指标和用款计划的具体实施

明确整个学校的目标;在学校会议上,将其目标与校领导进行讨论。研究全体应怎样实现目标。再让每个人分别制定自己的工作计划,共同制定一套便于衡量的工作目标。每个人清楚自己目标、责任和组织总目标。

经过实施、反馈与评价:定期讨论其目标完成情况,定期提供反馈,各人自行判断完成程度,自我考核,总结评价目标达成程度和订下一年目标。

学校2015年的经营目标

第一,核心经营目标:2015年,学校的核心经营目标是:收入及利润指标:学校全年收入3861.01万元。

第二,呆(坏)账总额:年度呆(坏)账总额控制在资金总额的0.5%以内,按年度可用资金15000万元计算,年度呆(坏)账总额不得超过75万元。在核心经营目标中,利润和呆(坏)账总额是直接反映公司经营质量的量化指标,也是评价和考核经营团队的“核心之核”。

第三,主要经营策略。

第四,实现目标的保障措施。一是资金保障。二是人力资源及后勤保障。三是综合管理保障。四是财务资源保障。五是组织管理保障。(1)由校长负责,与总务主任签订《2015年度经营目标责任书》,明确各部门的目标、责任和相应的权利。(2)由各组长负责,对各项目标进行层层分解,制定可行性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3)由总务主任负责,编制《2015年度财务预算》,明确全年各项成本费用控制目标,制定月度、季度、年度预算执行检查计划,明确责任和奖惩事项,并每月组织检讨和通报等工作。(4)由总务主任负责,组织每月/季“目标达成总结会”,总结成果,检讨差距,研拟对策,跟进结果。

四、主要活动的具体安排

二月:一是检查开学情况。二是制定财务工作计划。

三月:一是配合物价局做好收费检查。二是春季义务教育免费教科书统计上报。三是建立学校财会人员档案。四是固定资产检查。

四月:一是寄宿生生活补助发放。二是学习财务管理办法。

五月:一是校舍安全检查。二是积极参加报账员培训。

六月:一是建立健全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二是账外欠款清查统计。

七月:积极参加报账员培训。

八月:听取各校校长报账员对财务工作意见、建议。

九月:一是寄宿生生活补助发放。二是秋季义务教育免费教科书统计上报。三是2016年经费预算编制。

十月:一是完成2016年预算编制。二是配合教育局做好义务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的检查。

十一月:一是积极参加报账员培训。二是固定资产检查。

十二月:一是编制财务决算年报。二是财务工作总结

五、总结

学校高层清醒地认识到学校会计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将围绕2015年的经营目标,在全面权衡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学校会计制度改革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机会的计划,也是一个具有挑战和风险的计划;要将这一理想变为现实,需要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

篇8

[关键词]医院;财务管理;内部监督机制

[DOI]10.13939/ki.zgsc.2016.40.143

医院财务管理是对医院资金的筹集、分配、使用等财务活动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协调、考核等工作的总称。《医院财务制度》第五条规定:医院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是科学合理编制预算,真实反映财务状况;依法组织收入,努力节约支出;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加强经济管理,实行成本核算,强化成本控制,实施绩效考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国有资产,维护国有资产权益;加强经济活动的财务控制和监督,防范财务风险。医院在实施财务管理过程中,将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阻碍着医院管理精细化要求,对于医院财务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 医院财务管理中暴露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分析

1.1 人员方面的问题

医院从事财务工作人员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整体素质不高、人才配备不足,特别县级及以下医疗机构中高级职称人才稀缺,财务管理观念陈旧。形成此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方面:

(1)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对财务管理工作的认识有失偏颇,重视力度不够,如何开展财务工作不清楚。特别是个别乡镇卫生院从事财务工作的人员未经过财务专业知识系统的培训,专业职称低,专业技术水平不高,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医院财务部门的财务工作仅仅是日常的会计核算、记账和报账等基础性会计工作,没有弄清楚财务管理工作的任务是什么,没有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在医院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这是大多数乡镇卫生院存在的共性问题。

(2)一些医院领导对财务管理意识不强, 极为重视医疗业务管理。医院财务工作专业性极强,工作量大,因此需要高素质、专业水平高的财务专业技术人才,但大多数医院普遍注重对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的培养与储备,并不重视对财务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与引进,使得财会人员的素质、会计的理论知识和业务处理水平远远跟不上医院管理发展的需要。另外医院在财务管理方面的人员配备往往不足且身兼数职,特别是规模较小的医院,这种现象尤为突出。此种情况造成财务人员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处理各种自身业务同时还疲于应对其他事务,从而导致所办理会计业务不够好,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不够精准,无法达到财务管理精细化要求。

1.2 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不完善,流于形式

医院全面预算管理是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重要手段和依据,医院实行全面预算有利于防范财务危机、改进和完善财务管理。但医院财务预算管理执行过程中存在医院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对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不理解,对预算编制不积极,认为可有可无;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预算执行、分析、考核等工作实施困难;预算管理效益没有得到发挥等问题。

1.3 医院内部监督机制不够完善

有相当一部分医院未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对内部控制存在许多误解,工作人员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缺乏了解,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实施态度不积极。没有健全的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内部审计机构形同虚设,甚至大部分乡镇卫生院因人员缺乏,没有设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故经济犯罪案件时有发生,国有资产安全完整性受到威胁。

1.4 医院固定资产投资活动等未经财务人员进行设备运营经济效益论证分析

投资决策过程中进行的可行性论证不够充分,大部分由使用设备的业务部门完成,很少有熟悉业务的专业人员和财务人员参与。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经济效益的分析缺乏专业性,准确度低,从而导致盲目投资,造成设备使用效率低下,收回设备投资成本相当漫长,且在设备有效使用期内收回投资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2 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

2.1 提升财务人员素质,加大财务专业技术人员储备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对财务管理人员素质要求日渐提高。医院财务人员要想不被时代所淘汰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包括思想素质和专业素质,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水平,加强会计法律法规、财务制度、财务理论知识等的学习。医院应加强财务人员的再教育,制定奖惩措施,鼓励财务人员在每年继续教育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其他方式学习与交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接受新的专业知识,适应时代不断变化的客观要求。医院在注重财务人员培养的同时还应引进专业技术水平高、政治思想觉悟好、业务处理能力强的中高级财务专业人才来充实医院财务队伍,从而为医院管理出谋划策,发挥参谋助手的作用。

2.2 严格执行预算管理办法,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落实预算考核办法

医院要更好地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发挥预算管理在财务管理的积极作用,就需要建立人员、制度、信息系统等行之有效的保障措施,选择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同时制定并落实预算考核办法从而保证预算管理工作得以正常运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3 制定科学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科学合理的医院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合理规避财务风险,保证医院经营合法合规,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有利于保护国有资产安全完整。按财政部颁布《关于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通知》医院在开展内部控制建设前,应对医院内部控制基础情况进行评价,通过内部控制基础评价工作开展,明确医院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和重点内容,从而在内部控制建设过程中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心中有数。同时发现内部控制基础的不足之处和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建立健全医院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另外医院应加强对内部控制知识的普及教育,建立健全医院各项管理制度、合理设置岗位。针对医院内部审计机构形同虚设的问题,医院应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充分发挥内部审计职能作用,建立内部审计运行机制,配备专业能力强审计人员,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

2.4 作好医院固定资产投资行为的可行性论证分析,避免盲目投资

医院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时需对投资项目进行市场调研,并组织相应专业人员和财务人员对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分析,包括设备投入后利用率、投资回报率、投资回收期等进行可行性论证分析,形成论据充分的可行性论证分析报告,按程序经上级相关部门审批后实施采购。设备正式投入使用后定期对设备的基本状况、运行成本、运行效益等进行分析,作出正确的评价,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制定改进措施,从而保证投资项目有较高的投资回报率,有效地避免盲目投资带来的资源浪费等财务风险。

综上所述,医院财务管理涵盖单位预算、收入支出、成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等方面的管理,要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发挥其在医院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就得做好人员、制度、信息化等的建设工作,遵循财务管理的合法性、效率性、公益性原则,保证财务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的顺利执行,从而促进医院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提高医院经济管理水平,更好地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篇9

一、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

(一)、二季度主要经济指标好于一季度。1—6月,规上工业总产值下降2.5%,降幅比一季度下降6.2%缩小3.7个百分点;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0%,增幅比一季度提高3.6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4.0%,增幅比一季度提高1.0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增长0.8%,增幅比一季度回升12.2个百分点。工业生产降幅收窄,投资、消费稳步增长,财政收入实现正增长,表明我县经济运行出现积极向好的势头。

(二)、三大产业——工业生产企稳回升,农业生产稳定,服务业较快增长。

工业生产企稳回升,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1—6月,557家规上工业总产值98.54亿元,增长-2.5%;工业销售产值92.34亿元,增长-5.1%;工业出货值40.50亿元,增长-9.8%。工业总产值、销售产值、出货值同比增幅较一季度分别回升3.7、3.8、0.2个百分点。工业生产的主要特点:1.工业生产逐月增加。从单月工业生产情况看,我县3月份工业生产达到低点,4、5、6月份工业总产值分别为16.94亿元、19.26亿元、20.03亿元,环比增长分别为8.8%、13.7%、4.0%。2.部分行业生产比较稳定。在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支持下,我县金属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文教体育用品等支柱产业保持增长,工业总产值分别增长7.9%、2.9%、15.7%。饮料、木材加工、医药、工艺品等行业生产发展较快,工业总产值分别增长91.5%、245.8%、12.9%、20.5%。这些行业积极、稳定、快速发展对工业经济的稳定运行发挥较大作用。3.工业产业结构调整迈出可喜步伐。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县利用市场倒逼机制,鼓励和发动企业进行技改,工业企业投入技术改造的力度加大,购置技术成果与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增加,新产品开发生产步伐加快。1—6月,工业技术改造投资5.81亿元,占限上工业投资额的60%,增长25.8%。1—5月,购置技术成果与科技活动经费支出2290万元,增长48.1%。1—6月,新产品产值9.13亿元,增长10.7%,快于工业生产13.2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9.3%,比一季度提高0.5个百分点。4.工业经济效益出现回升。规上工业经济效益逐月提高,1—5月,工业企业十一项评价考核得分155.4分,比年初得分提高20.9分。企业亏损面缩小,亏损企业由年初的224家减少到5月份的174家,亏损额增长105.2%,比年初下降了16.9个百分点。

农业生产平稳发展。各级政府对农业生产的扶持力度继续加大,促进农业生产平稳发展。上半年,我县实现农业总产值53454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6.6%,比上年同期提高1.0个百分点。其中: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分别完成31771万元、2046万元、16859万元、1523万元、1255万元,增长分别为0.2%、6.0%、18.9%、1.8%和14.1%。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一是粮食及经济作物生产良好。我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1.63万亩,增长5.8%,其中:早稻5.62万亩,小麦0.22万亩,与去年持平;薯类2.22万亩,增长11.0%;豆类2.18万亩,增长5.1%。经济作物中油菜3.78万亩,创近8年来新高,增长14.6%;蔬菜、果用瓜播种面积分别为5.4万亩、1.42万亩,增长12.7%和6.0%。二是牧业生产保持较好形势,但效益下跌。上半年我县出栏肥猪11.14万头,增长13.1%;出栏家禽187.2万只,增长16.9%。季末存栏肥猪13.36万头,增长15.0%;存栏家禽139.05万只,增长14.5%。但畜禽价格波动下跌,牧业总体效益有所下降。

服务业较快发展。批发和零售、住宿和餐饮等传统行业保持较快发展。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增长13.2%,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增长18.8%。金融、旅游、房地产等新兴行业加快发展。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41.2%和36.8%,增速在各县市中居第3位。我县以“旅游创强年”为抓手,在上海、宁波举办温泉旅游推荐会,并在等地发放旅游消费券,加大了旅游整体宣传力度,旅游经济在逆势中仍较快发展。1—6月,旅游总收入7.25亿元,增长24.2%;旅游接待人数96.7万人次,增长23.3%;门票收入2808万元,增长43.9%。

(三)、三大需求——投资稳步增长,消费较快增长,外贸出口继续下降。

投资稳步增长。在经济总体不景气的情况下,我县抢抓机遇,在增加投入、扩大内需方面积极有为,确保了固定资产稳定增长。1—6月,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3.88亿元,增长7.0%,增幅比一季度提高3.6个百分点。其特点有:1.房地产投资快速增长。房地产投资1.48亿元,增长30.3%,延续了去年5月以来快速增长的态势。2.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加大。基础设施投资1.59亿元,增长12.5%,增幅同比提高15.3个百分点。其中: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等行业投资分别为9961万元、3903万元,增长分别为34.8%、67.4%。3.工业投资下降趋缓。1—6月,工业投资9.69亿元,下降0.9%,降幅比年初、一季度分别缩小10.4、5.5个百分点。从行业看,电力投资3903万元,增长67.4%。在制造业投资中,金属制品、通用设备等主要行业投资额较大,分别投资32626万元和20552万元,占制造业投资比重为54.9%。纺织、服装、非金属矿物制品、金属压延、通用设备、专用设备、工艺品等行业投资增速分别为284.4%、40%、411.9%、68.1%、16.7%、38.1%、30.3%。4、住宿餐饮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长。随着“旅游富县”战略的深入实施,住宿餐饮在去年较大投入的基础上保持较快增长。上半年投资额7537万元,增长22.1%。其中:开禧廊桥酒店、武川温泉大酒店已分别投资4300万元和2400万元。

消费较快增长。1—6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22亿元,增长14.0%,其中,农村、城市销售额同步增长。家电下乡补贴、小排量车购置税减征等政策出台,有效刺激了居民消费,如汽车类销售额增长20%。从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分类商品零售额看,生活必需品类消费增长较快,粮油、食品类,服装、纺织品类,日用品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分别增长60.6%、47.3%、135.2%、38.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909元,增长6.6%。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548元,下降5.0%。

外贸出口继续下降。1—5月,我县出口34892万美元,下降11.6%,降幅大于全市平均0.4个百分点,这与2008年出口增幅在全市名列前茅形成较大反差。从出口企业看,有出口实绩的企业364家,44.5%的企业出现负增长,其中近八成企业下降幅度在20%以上,近四成企业下降幅度在50%以上。企业出口下降幅度大、面广,说明外部需求仍然低迷。外需萎缩是我县外贸出口下降的主要因素。

(四)、三大收入——财政收入实现正增长,城乡居民收入保持增长,企业经济效益下降。

财政收入实现正增长。1—6月,财政总收入7.86亿元,扭转今年以来的下降局面,增长0.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84万元,下降1.9%,降幅比一季度缩小12.2个百分点。从税收项目看,增值税、房产税、土地增值税、车船使用和牌照税实现正增长,增长率分别为6.7%、0.7%、118.1%、25.1%。

城乡居民收入保持增长。根据城乡住户调查资料,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85元,增长8.3%。其中,工资性收入4794元,增长10.3%,工资性收入仍是城镇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4125元,增长4.3%。

企业经济效益下降。1-5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69.03亿元,下降11.8%;实现利税3.49亿元,下降20.6%;实现利润0.82亿元,下降49.7%。企业亏损面仍然较大。全县548家规模以上企业有174家出现亏损,亏损面为31.8%,比去年同期上升7.8个百分点,亏损额达到0.80亿元,增幅高达105.2%。

(五)民生保障得到改善。1—6月,地方财政科技、医疗、环境保护支出分别增长277.3%、126.5%和50.9%;社会保障和就业、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分别增长21.8%和44.7%。6月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3%。企业基本养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55993、42175、31338、61345和11620人,企业基本养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失业保险人数分别比去年末增加4301、2166、400人,工伤、生育保险人数分别是比去年末增加7293、63人。

二、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县经济运行企稳回升,但在经济运行中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工业经济运行十分艰难,工业用电增长与工业生产不同步,投资增长后劲不足。

(一)、工业经济运行仍然十分艰难。虽然工业生产在一季度到达最低点后二季度呈回升态势,但这只是在低位回升且回升力度较弱。工业经济运行仍然困难,主要表现在:1.部分行业生产下降的局面还没有得到遏制。五成行业生产下降,其中:非金属矿采选业、食品制造、纺织服装、造纸、塑料制品、交通运输、电气机械、仪器仪表等行业生产下降幅度在10%以上。2.工业经济效益比较低下。1—5月,产成品存货12.65亿元,增长14.1%;应收帐款22.62亿元,增长17.2%;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支出分别增长5.7%和3.7%。在工业生产下降的情况下,企业的物流、资金流运行见缓,企业相关费用支出增长,导致企业经济效益低下。3.外部需求环境仍然恶劣。我县工业生产具有出口导向型,外部市场疲软,对工业生产影响较大。上半年,全县工业出货值40.69亿元,下降9.8%,增幅同比回落28.8个百分点。

(二)工业用电增长与工业生产增长不同步,节能降耗压力加大。工业用电量与工业总产值存在高度正相关关系,工业用电量增长快,工业生产增长快。但是,我县工业用电增长与工业生产增长不同步,1—5月,工业用电量增长5.1%,增幅居全市第1位;而工业总产值下降5.9%,增幅居全市第6位。这给完成节能降耗目标带来极大压力。

(三)投资增长乏力。上半年,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呈稳步增长态势,但与年度目标有较大差距,后续增长乏力。从计划总投资看,剔除往年已完成的投资额,今年计划总投资33.79亿元,即使全面完成计划投资额,也只有上年度限上投资额的93.6%,况且有些投资项目需跨年度才能完成。从投资领域看,工业投资增长后劲不足。在2002—2008年期间,工业投资逐年增长,2008年工业投资25.6亿元,累计工业投资达101.83亿元。企业建筑、安装工程基本完工,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日渐完善,2008年底,企业竣工率已达93%。工业投资继续外延扩张,受土地等资源要素制约,内涵改造提升,则投资力度还较弱。可见,工业投资在2008年基础上再增长,难度较大。

三、对当前我县经济运行的建议

根据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对比年度目标,要全面完成任务难度较大。为此,我们还需十分努力,才能确保经济运行健康发展。

1、全力以赴,推进工业经济的保稳促调。一要重视各项工业经济政策落实。深入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重视政策的尽早到位,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抓好工业转型升级保障措施的落实,扶持一批具有知识产权、研发能力强、主业突出,在区域内具有示范作用的高新技术企业,加强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的典型培育。二要创新机制,引导企业转型升级。我县有部分企业规模小,生产开工不足,效益低下、开发新产品受资金、人才等要素资源制约,处在半死不活状态。如何帮助企业摆脱困境,尽快恢复生产,唯有走创新之路。首先要创新思想。拚弃“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思想,搞企业合作,形成规模经营。其次要创新管理模式。提倡运用股份制的管理方式,向企业的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奖励和转让股份,凝聚人心、留住人才,为企业加快发展集聚力量。三要加强管理。在经济不景气情况下,对企业不是放任不管,而是要有针对性地管。对工业投入与产出严重不匹配的企业进行摸底,出台相应措施,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对门类、旅游休闲类、扑克类、电动工具类等较大规模的行业,采取政府管理与行业协会自制管理相结合的模式,防止企业之间无序竞争,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篇10

一、“宽货币、紧信贷”的具体表现

(一)货币供给总体较为宽松,但货币流通格局偏紧

5月末,M2余额同比增长14.6%,增幅与上年末持平,低于2003、2004年同期水平,但高于2001、2002年同期水平。目前M2同比增速和同期GDP同比增速与CPI变化率之和的差距为3.4个百分点,与上年基本相同。结合宏观经济指标看,今年以来,工业生产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不再惯性下滑,稳定在较高水平,甚至出现小幅反弹。就反映全社会资金供给状况的广义货币M2而言,总体是较为宽松的。

但是就反映企业生产资金松紧的狭义货币M1而言,5月末,M1同比增长10.4%,比上年末低3.2个百分点,低于2003、2004年同期水平8个多百分点,低于2001、2002年同期水平4个多百分点。可见,企业生产资金是较为紧张的。M1增速的明显下降主要原因一方面在于贷款收缩使得企业资金紧张;另一方面在于去年10月份的加息中,中长期存款利率上调幅度大于短期存款利率,活期存款利率保持不变,从而促使企业将部分活期存款转为定期存款。

M2与M1的不同变化使得货币流动性比例(M1/M2)持续下降,表明货币流通格局出现收缩趋势。5月末,货币流动性比例由年初的37.7%下降到35.6%,低于2000年以来各年的同期水平。货币流动性比例下降表明居民和企业储蓄意愿增强,短期有效需求减少。

(二)信贷供给持续收缩,短期贷款与个人消费贷款明显少增

前5个月累计新增人民币贷款9875亿元,同比少增1604亿元。少增部分贷款主要集中在短期贷款与个人消费贷款。

短期贷款与票据融资同时构成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前5个月,累计新增短期贷款与票据融资5198亿元,同比少增286亿元。其中短期贷款累计同比少增1059亿元,而票据融资累计同比多增773亿元。

中长期贷款以基建贷款与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为主。前5月累计新增中长期贷款4408亿元,同比少增1251亿元。少增的中长期贷款主要是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受去年10月上调贷款利率以及今年3月份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政策调整影响,前5个月,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主要是房贷)累计同比少增874亿元,占同期中长期贷款少增的70%。与此相比,前5个月,基建贷款累计同比少增214亿元。基建贷款少增幅度较小与目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维持在较高水平是一致的。

(三)银行系统“存差”不断扩大,大量资金涌入债券市场

“存差”是银行存款余额大于贷款余额的一种状态。2004年5月份以来,在存款相对稳定增长的前提下,贷款持续萎缩,导致银行体系“存差”增长加快。今年5月末,“存差”同比增速由上年末的28.7%上升到40.6%,规模也由上年末的63162亿元扩张到76574亿元,累计增加13412亿元。银行体系“存差”的持续上升反映出银行资产非贷款倾向加强。

除了信贷资产外,商业银行拥有的其他盈利性资产还包括备付资产和债券资产。央行在今年3月降低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促使商业银行减持备付资产,金融机构的超额储备率由3月份的4.17%下降到4月份的3.38%。随着银行“存差”不断扩大,信贷资产与备付资产均出现收缩,商业银行持有的债券资产比例有所上升,全部金融机构债券投资占存款的比重从去年上半年的12%左右提高到今年第一季度的14%强。银行资金大量涌入使银行间债市交易非常活跃。5月份,银行间市场人民币日均成交额突破千亿元,同比增加114%。

(四)民间借贷“填空补缺”

民间借贷的活跃对M2与贷款有不同的影响。一方面,由于居民和企业绕开银行,直接相互提供信用,民间借贷与银行体系的贷款存在此消彼涨的竞争关系。另一方面,民间借贷的资金是以现金或银行存款的方式存在的。借贷发生后,资金只是由某一个人(企业)的现金或存款转化为其他个人(企业)的现金或存款。因此,民间借贷资金大部分仍包含在货币当局统计监测的广义货币M2之中。银行贷款减少,促使企业和个人转向民间借贷来筹措资金,但由于现金与银行存款增长并未受民间借贷的影响,M2增速仍保持稳定。

2004年宏观调控后,经济增长、工业生产与固定资产投资没有由于贷款收缩而明显放缓,这说明民间借贷为经济活动的持续活跃提供了资金支持。据抽样调查,2004年浙江、福建、河北省民间融资规模分别约在550亿、450亿和350亿,相当于各省当年贷款增量的15―25%。

二、货币政策保持中性,抓紧时机扩大直接融资

我们曾分析,“宽货币”的原因在于人民币汇率稳定导致外汇占款投放过多,“紧信贷”则源于银行顺周期偏好及资本充足率的硬性约束。这两方面因素在短期内均难以改变,“宽货币、紧信贷”格局可能会持续全年。一方面,人民币汇率调整时机未到。受2004年宏观调控影响,投资需求受到抑制,内需放缓使得当前经济增长对外部需求依赖程度加大。从去年三季度起,贸易顺差对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贸易顺差占GDP比重由去年三季度的2.99%上升到今年一季度的7.9%。如果此时采取人民币升值,将对出口造成负面影响,并进一步对经济增长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此外,目前美联储持续加息,美元汇率出现阶段性走强,这有利于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从以上两点考虑,人民币汇率仍应保持稳定。另一方面,目前经济增长进入新一轮周期的调整阶段,经济景气度下降,物价稳定在较低水平,企业亏损与库存出现上升。而商业银行改革已是“开弓没有回头箭”。银行“慎贷”短期难以改变。在当前格局下,金融调控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重视“信贷偏紧”,保持货币政策中性,避免出现银根过度收紧的现象

面对松紧不同的货币与信贷指标,我们应更关注贷款收缩导致的企业资金紧张。不能因M2反映出总体社会资金宽松,而进一步收缩银根。货币政策在短期内应保持中性,重点防止银根过紧。

目前,不仅金融指标内部存在冲突,经济指标也有“冷”有“热”。这些“冷热不均”反映出经济金融运行中的结构性矛盾与体制性矛盾。货币政策作为总量政策和短期政策,在化解这些矛盾方面难有所作为。事实上,由于“宽货币、紧信贷”的格局具有一定内生性,货币政策数量工具的执行余地和效用已较为有限。对冲外汇占款目前已成为公开市场操作的主要任务,操作模式也已固化为定期发行央行票据。在商业银行“慎贷”已基本形成的情况下,公开市场操作和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将主要影响到银行间市场的资金面,对信贷的控制效果甚微。对于价格型工具,再次调高贷款基准利率会使内生性信贷收缩进一步加剧。现实中,银行贷款利率由于放开上限,其浮动水平已经有所提高。而货币市场利率与民间借贷利率的下降也不支持贷款利率的进一步上调。因此,货币政策在下半年执行中,应保持中性。在政策工具选择上,主要采取公开市场操作来控制银行体系的流动性。

(二)利用“窗口指导”,继续发挥信贷政策结构调节功能

与货币政策不同,由于依托监管,采取直接控制,信贷政策在解决结构问题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在2004年的宏观调控中,央行与银监会配合,采取了“窗口指导”等信贷政策,发挥了重大作用。在当前信贷结构性矛盾加剧的情况下,应继续通过“窗口指导”,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企业的流动资金贷款、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加大对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支持,保持对个人消费的贷款力度。

(三)积极发展直接融资,改善融资结构

在社会资金总体充裕、银行间接融资出现萎缩的情况下,应拓展直接融资渠道,发展以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为重点的金融市场,以满足企业无法通过银行贷款满足的资金需求。企业可以通过发行股票,满足资本性开支的要求,通过发行债券,满足流动性资金的要求。目前企业债仅在交易所市场发行。银行间市场资金充裕,利率处于较低水平,对于加快企业在银行间市场发债是很好的时机。今年,央行推出《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金融债券发行管理办法》,使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获准在银行间发行金融债券,这是扩大企业发债规模的一个好的尝试。为促进企业债发展,应进一步改革企业债的发行制度。

(四)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低下的社会信用状况,增强了银行的“惜贷”倾向。风险保障措施的缺失,制约了银行信贷投放。为此,应尽快组织建立起有效的社会信用征信系统,降低银行信贷风险预期。特别是尽快建立和完善企业及个人信用登记制度,给银行防范风险以有力的制度保障。

(五)合理引导民间借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