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岛范文

时间:2023-04-08 16:47: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我们的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尽管本书由于有些堆砌嘲讽,初读起来略有涩口,然则汤姆・沃尔夫的辛辣文风却让本书拥有了极高的可读性。例如他在书中写到:

“……从今以后,必须只有平屋顶,平屋顶与墙壁必须是清清楚楚的直角,没有檐口,没有挑檐。那些年轻的建筑师在柏林、魏玛、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差不多北纬52°的地方搞设计,也在加拿大、阿留申群岛、莫斯科和西伯利亚干。在地球的这些地方,历史上不止一次证明,这儿的雨雪大到足以阻止军队行进。这儿从来没有实用的平屋顶和任何挑出立面……很难想象什么地方盖了这样的房屋可以被认为是符合建筑功能的……”

读过这些话,如果还有谁对于作者的尖刻心存怀疑,那么以下这段话必定打消他的疑虑:“对于任何实验,只要是以探索‘纯净的将来’为名的事……格罗皮乌斯总是赞助和支持的。在魏玛的一段时间里,包豪斯的食谱中全是生吃蔬菜,由于过分乏味,只好加上些大蒜佐餐……历史学家说,包豪斯的风格标志是角窗、平屋顶、坦率使用材料和暴露结构,但是她,阿尔玛・・格罗皮乌斯・魏佛尔――她那时又把诗人佛伦茨・魏佛尔的名字也给自己加上了――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包豪斯最令人难忘的风格是满嘴大蒜味。”这可真是笔锋所向当者披靡。

试读:

1540年斯通和玛利亚结婚了,他完全改变了他的风格,并完成了新德里美国大使馆的豪华的、极富装饰感的设计――混凝土和大理石的花格栅、金箔饰面的钢柱,布有大小曲线的岛屿和踏石的水庭。他以这大使馆为他的“泰姬玛利亚”(Taj Maria)。在大使馆揭幕后,在斯通的建筑世界里发生了什么事?它向我们显示了集合体激情的另一方面的图画。它告诉了我们叛教者的命运。

篇2

从“企业健康调查”看企业管理现状

从一个单纯的栏目策划到一项全国性的企业健康调查和诊断的半公益大型活动,然后是中企联管理咨询委员会的参与和指导,再到“中国管理产业联盟”的尝试和实践。

从一个系统的管理调查问卷到专业的分析反馈,然后是依各地企业需求发起的“企业健康管理”大型巡讲,再到21世纪的管理挑战的管理思想火花碰撞的智囊沙龙。最后形成了企业界、管理界和传媒的互动平台――管理观察站的启动。

“中国企业健康调查与诊断大型系列活动”从发生到发展,到壮大,到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是在管理界、企业界以及新兴传媒的共同努力下取得的成果。2006年“中国企业健康调查”活动有成果也有遗憾,关键是要不断完善和进步,得到更多专家和机构以及协会的支持和帮助,因为我们的目的就是――普查中小企业的管理现状,唤起中小企业管理提升的意识,探索为中小企业管理能力提升服务的方法,真正为中国企业的健康发展尽力。

本次调查涉及组织体系、员工队伍建设、绩效管理、激励体系、流程管理、制度体系、信息化、体制与治理结构、企业文化、战略10个管理专项。通过调查问卷的反馈和分析,我们对企业的管理现状形成了一些分析和思考。比如,在组织管理以及人力资源中的员工绩效、激励机制等方面,知识员工的崛起,对于组织的管理和稳定提出了新的挑战,势必要在各方管理环节和细节中考虑到这个特性,并为此寻求突破。

比如在战略、流程等管理方面,从产品经济、服务经济和体验经济,商业的文化和行为已经改变――从前企业习惯于从产品着手,但现在,一切需要从顾客开始。企业是不是要成为与顾客一起运行的“同步卫星”?企业需要与客户这个原点一起公转。

比如在管理思维方面,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们无疑走在了前面,我们提出“从明天思考今天的选择”,从未来的需求看管理创新,这其实也是一些先进的不断寻求创新的企业的做事原则。前瞻和创新不是企业领导的专署名词,而是渗透在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所以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只有敏锐的感知,前瞻的预知,把客户的需求转化成管理服务的原点和核心,用系统整合企业的专项管理和服务理念,才可能应对挑战使企业健康并能够可持续发展。

……

中国企业的这些管理现状需要什么样的管理环境和管理支持,对于管理界提出了什么样的新的命题,什么样的思维、路径和方法能更好地为企业的管理提升以及管理挑战提供服务呢?我们说现在的企业管理者大都具有前瞻性的思维,但如果能够温故而知新,梳理我国企业管理进程的特点和趋势,将对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有不错的借鉴。

我国企业管理发展进程和趋势

中国企业联合会副理事长胡新欣,曾经在中国企业“管理现代化进程和趋势”的报告中对中国企业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后发效应”明显。与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进程相一致,我国企业管理的现代化水平起点低,进步快,前期带有明显的“仿效”色彩,近期开始致力自主创新。总体看,走的是由“后发”到“争先”的路子。

第二个特点:区域差异性大。中国企业现代化进程为什么会出现比较大的区域差异?深层的原因在于,我国企业的管理现代化进程与我国区域经济的梯级发展水平是相一致的。

按照理论界对于中国社会、经济现代化过程的一般解释,认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社会同时开始两个转型:一是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型,二是从工业社会到知识、信息社会的转型。本世纪开始,这两个转型的实现路径在地理版图上呈三个梯级分布:华南沿海、华东沿海、华北沿海重点推进第二次现代化,即知识化、信息化;东北、长江中游地区,同步推进第一次现代化(工业化)和第二次现代化(知识化);西南、西北地区,黄河中游地区,重点推进第一次现代化(工业化)。我们可以看到,管理创新成果的区域分布和我国社会、经济的现代化梯级推进路径是大体一致的。这种在同一个国家、同一个时间段内演绎两次转型的情况,今后还会长期存在。认识到这一点,对于我们掌握管理创新成果的标准、结构非常重要。一方面,我们要大力提倡具有知识经济时代特色和世界最新发展水平的管理创新,特别是对那些已经基本完成机制、体制改革,并已积蓄了一定技术、资源优势的企业,要鼓励他们在学习国外先进管理经验的基础上自主创新,努力争取“自成一家”;另一方面,我们也要重视总结工业化时代企业管理在战略、组织、人才、营销等领域的基本规律和经验,以期指导更多的企业迈上管理新台阶;同时,我们还要关注已经创业并且还在大量涌现的千千万万私营企业、中小企业的成长规律和经验,管理成果的大家庭中应该有他们的必要席位。因此,管理成果的差异性现象,“几代同堂”现象,今后还会长期存在。

第三个特点:管理创新与企业机制、体制变革交替进行。过去的20多年,我国企业的管理现代化进程与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革一直相伴相随。相当一部分成果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这个历史过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要管理的理念、方法是正确的,实践的结果是成功的,对于其它国企的改革、发展具有借鉴作用,哪怕成果的内容不太“潮流”,方法不太规范,甚至带点“土气”,我们都要积极总结、推广。机制、体制的创新与管理的创新交替进行,在一段时间内甚至把机制、体制的创新放在优先的位置,这是我国企业管理现代化进程在过去20多年的历史性特色。这期间,100多万家大大小小国企或以国企方式经营的集体企业经历了市场化的洗礼,这样大规模的企业群体性变革,无论最终结果是浴火重生,还是退出舞台,在世界企业发展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值得大书一笔。

第四个特点: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交替进行。最近几年,涉及技术创新的管理成果越来越多了。这是我国企业在做专、做大的过程中快速成长的重要标志。但是一些企业不善于从管理科学的角度总结这些成果,只讲技术,不见管理,最后与管理成果无缘,这是很遗憾的。也有很多在技术创新方面很成功的企业,在管理创新方面也很成功,成果在管理学方面的科技含量很高,获得了技术、管理双丰收,也得到管理专家充分肯定。比如陕鼓集团的《从产品制造商到系统集成和服务商转变的高端经营管理》、广州白云化工公司的《基于技术领先的竞争战略》、浙江移动的《移动信息化战略及其实施》等等,都是非常优秀的通过技术创新诠释管理提升的成果。

案例证明,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互为支撑,交替进步。管理和技术的互动作用至少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技术创新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管理。比如,在立项阶段,要对市场环境、客户需求、相关产业、竞争对手等进行全面的可行性研究和战略决策;在研发过程中,要有周密的科研队伍的组织和研发流程的设计,特别要注重制定有效的科技人才激励政策;在决定大规模投产时,生产、流程、员工培训、物料供应、品质保证等方面的组织工作可能面临新的调整;新产品投放市场之后,营销管理将会遇到更大的挑战,等等。总之,技术创新活动只有依托与之相适应的高效、协调的组织运作,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才能定型为有市场意义的科技成果,才能形成新的竞争优势。第二,管理和技术的创新活动在企业的发展历程中,是一个交替进行、循环提升的过程。一般说来,企业在其生命周期不同阶段,或者在同一阶段的不同背景下,所遇到的主要矛盾是不一样的,我们通常把这个主要矛盾形象地称为“瓶颈”或“短板”。这些“瓶颈”或“短板”表现形式很多,但归结起来只有两个,一个叫“管理困惑”,一个叫“技术困惑”。当管理领域中的某一个或几个问题成为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的时候,管理变革、创新就成为当务之急;当产品或服务问题成为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的时候,技术创新就成为当务之急。企业不断解决这两个“困惑”的过程,就是不断进步的过程,就是做专做强、做大做强的过程。企业成长过程中,技术进步总是向管理提出变革要求,管理通常以组织变革方式保证技术创新顺利实施,并巩固技术创新的成果。企业的技术进步是没有止境的,因而管理创新也永不会停止。

趋势

近几年,一批与世界管理潮流几乎同步的管理成果脱颖而出,所占比重虽不大,却代表了中国企业管理现代化进程的大趋势。

第一个趋势:围绕企业做大做强,瞄准同行业国际一流,实施“赶超工程”,一举进入世界先进水平。比如宝钢集团“打造世界级钢铁企业的重组整合”。

第二个趋势:在“归核化”理论指导下,通过战略和资源重组,冲出与竞争对手的“胶着”重围,迅速形成新的核力能力,确立竞争优势。比如上汽集团的“集团公司非核心业务重组与一体化外包管理”。

第三个趋势:顺应当代人类文明的新的进步以及市场经济体系的自我完善,竞争与合作相统一、各方利益相兼顾的新的竞争观逐步替代传统的你死我活的竞争观。和谐发展成为指导企业健康成长的基本理念。比如上海移动的“提升企业价值创造力的协调管理”。

第四个趋势: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使企业的社会责任无可争辩地进入管理学范围。在无可非议的企业利益追求之上,还有更加无可非议的、甚至不可逾越的“天条”: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一批企业成为这方面的先行者,比如中石化胜利油田的“大型油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实施”。

第五个趋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学会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手段,寻找适合本企业“走出去”的恰当方式。

联想、海尔、万向、中兴通讯、东风汽车等企业在国际化经营方面已经有良好表现和可资借鉴的经验。

第六个趋势:由于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实用化,使得组织的扁平化、网络化、虚拟化成为可能,并推动企业的运营模式、交易方式产生重大改变,管理的边界、资源的配置由企业内部扩展到企业外部乃至全世界。比如招商银行的“信贷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

篇3

在你们心中 我 是个永远不懂得难过的孩子

在你们眼中 我 是个满脸微笑的孩子

可你们不知道

这样的我

真的好累好累``

她 是爱你们的

她希望你们快乐

所以

她什么都不怕

她的心

有时候很难过

有时候很低落

但没人会在意

因为

你们总认为

她 是坚强的

她曾经说过

" 我永远不会难过"

可是

在她的心里面

就算是难过

也不会体现出来

因为

她不希望你们跟着她一起难过

所以

她只能装做微笑面对你们

篇4

如果你赴校考试,看见拖把、扫帚凌乱地倒在学校门口,是扶起还是视而不见?考后能不能把椅子恢复原样?考生吃完点心后,包装纸乱扔还是放进垃圾箱?……

从统计结果来看,70?的考生不能把拖把、扫帚扶起来,30?的考生离开教室后不能把椅子放会原处,20?的考生乱扔了包装纸……

以上数据实在令人担忧。思想道德素质是一个民族文明素质的体现。我无法想象一个人如果失去了道德品质,怎样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基本的道德规范,又怎样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仔细想想,这些都无疑是一个习惯问题。古罗马西塞罗说过:“习惯是第二天性”。就像你早上起床就想到刷牙,这本应该是情理之中的事,但为什么现代中学生连这些起码的道德习惯都不能做到,这实在是值得众人深思的。

事实上,助人为乐、拾金不昧、勤俭节约本是一个民族的道德底线的体现,然后当今社会竟沦落到谈及习惯问题,实在是有失社会的形象。

一日,沈阳的杨女士在超市购物,不慎钱包被小偷盗走。翌日,杨女士在自家的邮箱中发现了自己的钱包,其中除了几百元钱不见了,身份证、工资卡以及其他如名片、口红之类的小东西一样不少,还多了一封致歉信,信中说:“来沈数日,衣食无着,又找不到工作,不得不与盗贼为伍……,您的身份证、工资卡和票据对您很重要,对我却无用,现完璧归赵,并致歉意。”杨女士由此免去了重办身份证、工资卡的奔波之苦,对这个小偷也颇为感激。

偷盗是不道德的,甚至应该是人人喊打的事。但只偷钱不害命又能为失主着想主动归还失物使受害者免受最大损失的小偷似乎又是道德的。当今社会是复杂的,多样化的。如果现在你硬要把人分为好人或坏人,硬要说某件事是道德的或不道德,这似乎有些落伍了。人不可能都有舍己为人的完美或一下子坠落成一无是处的社会的残渣,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把社会上的丑恶现象消灭干净这是很难做到的,所以就出现了上面这种现象,从根本上来说,这种现象是适应当时社会发展规律的。

但是,我们不能屈从于这些现象,更不能长叹甚至承认这种现象已经成为我们的道德底线。我们是命运的主宰,相信努力会得到回报,道德车轮将碾过无数个丑陋的个体而滚滚向前!

篇5

“快点,我的朋友,”男子不停地向司机喊着,“我的孩子还活着。”街道上的残垣断壁严重阻碍了汽车前行的速度,小女孩的气息越来越弱。男子向司机哀求道:“快点,朋友,我的孩子还有呼吸。”司机也已满头大汗,男子近乎绝望地叫着:“快点,朋友,我的孩子还有体温。”

终于赶到医院,可小女孩已经停止了呼吸。“这太残忍了,”悲痛欲绝的男子对记者说,“但我还是不得不告诉孩子的父亲,他的孩子已经死了,他肯定会心碎的。”

记者很惊讶,看着刚才近乎抓狂的男子,说:“我还以为她是您的孩子。” 泪流满面的男子答到:“不,她不是我的孩子。”他紧接着问:“难道他们不是我们的孩子吗?”

记者愣住了,忽然间他潸然泪下,霎时他好像体会到了丧子的痛。他点着头回答道:“对,他们都是我们的孩子。”

“难道他们不是我们的孩子”――也许这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回答的一个重大问题。无论居住在同一栋楼还是邻街小区,无论与我们关系密切还是素不相识,无论身处国界的那边或这边,无论国籍是否一样,无论信仰相同抑或宗教膜拜相异,无论肤色相同抑或外貌迥异,无论饱读诗书还是目不识丁,无论正沐浴安全还是遭遇危难,无论受人尊敬、名声显赫,还是颠沛流离、无家可归,难道他们不是我们的孩子?难道我们不需要对他们负责任?难道我们不需要去培养、去保护、去爱他们?

篇6

允许笔者借用当年《纪念白求恩》的口吻,来简约叙述一下瑞士人劳伦斯在中国当代艺术走过的这段历程。其实在2014年秋末,《财富堂》曾经采访过劳伦斯,他由此成为杂志11月刊的封面人物。而倏忽之间,又是两年过去了,香格纳画廊已经在国内发展了20年……

新址开幕 “林中路”探究新可能

20周年之际,香格纳做了一个特展,它并非回顾总结,而是探索新路。由香格纳画廊资深工作人员带领,我们参观了目前展至明年2月中的香格纳画廊西岸新空间开幕展“Holzwege”。展览呈现三十名国内外艺术家在不同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其中有油画、大型雕塑、装置,现场影像以及现场行为艺术表演等。

好奇地问起该展的深奥的德文名称的来源,原来是以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的著作《Holzwege林中路》为启发,他认为“林中有路,这些路多半突然断绝在杳无人迹处。每条路各自延展,但却在同一林中。常常看来仿佛彼此相类,然而只是看来仿佛如此而已。林业工和护林人识得这些路,他们懂得什么叫做在林中路上”。

所以,Holzwege不仅展出声名远播的中国艺术家如曾梵志、余友涵、丁乙、张恩利、杨福东和徐震的作品,以及青年艺术家如孙逊、赵洋和欧阳春,同时还展出了海外艺术家,如德国新表现主义代表人物约尔格・伊门多夫、马库斯・吕佩尔兹和包揽了众多国际奖项(如戛纳电影节)的知名泰国艺术家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等,最终令作品与作品间形成了丰富多元的对话语境―― 每位艺术家以其作品表达个人途中探究的境遇,而每件作品之间看似独立却又遥相呼应。这种策展方式,远远超过了一般画廊展览的商业主题,看似有着媲美专业级美术馆的雄心。

上下两层空间的展览中,更有不少新的图像和事物,牢牢吸引观者的目光。比如艺术家杨振中的装置叫做《如果你养了一只鹦鹉,你教他(她)说什么?》,而出现在显示屏上方的,是一只真正的彩色鹦鹉!“是艺术家把显示屏和鹦鹉一起搬到画廊里的么?”我们好奇地问起这种周边问题来,工作人员笑着告诉我们,“这只鹦鹉,是我们派人去花鸟市场买的,但考虑到保护动物层面,基本上公众开幕之后,我们就只展出装置部分,让鹦鹉有更自由的空间在我们办公室里面‘休息’。”

这样想来,一间画廊的具体工作,还真的是非常“上天入地”呀。我们作为观者,看到的常常是展览呈现的内容,而作为画廊主和画廊工作人员,他们要做的,多是非常具体而繁杂的工作。

20年时光见证香格纳奇迹

丁乙的“十五・红色”个展,于1996年在波特曼大酒店里开幕,那就是香格纳画廊正式成立的日子啦!

一个从2000年就加入香格纳团队的“老员工”回忆:“当时加入这个团队还是非常偶然的机会,画廊本身也是一个非常新兴的行当,朋友介绍说在复兴公园内,走进画廊就像走进一个完全脱离浮躁外界的童话世界一般,当时特别喜欢这么安静的环境!而当时从劳伦斯到实习生,一共才6个人!当时画廊已有20个左右的艺术家了,丁乙、耿建翌、邬一名、周铁海、浦捷、余友涵、魏光庆、赵能智、张恩利、计文于、薛松、申凡等等。劳伦斯做事非常认真,他希望作为专业的画廊,为了更好地展现艺术作品,我们能做出一份最最全面的艺术家的相关资料,于是我们每天都在拍摄照片、收集报道、整理资料、存档,但过程中,也最快地学习到了相关的知识。”

2000年6月,香格纳作为中国唯一一家受邀画廊首次参加瑞士巴塞尔艺博会 (31st ART BASEL)。当时香格纳带过去的是周铁海的作品《安慰药》,包括装置和画作,参加的是名为“艺术宣言”的巴塞尔项目。

劳伦斯曾告诉我们,那时所有人来大陆开画廊都选择去北京,大家都说当时在北京的资源多,没人来上海,“但上海也有很多艺术家,又没有被开发,去北京只是多一家画廊而已,来上海我就是第一家”。

2002年春,劳伦斯在艺术家薛松的推荐下,把香格纳画廊搬迁至莫干山路的M50。M50创始人金伟东说过,“我们最初认识,是香格纳在考虑来M50这块地方发展,当时我们这里还是准备改建的废弃工厂,合作大概谈了几个月。劳伦斯是个可以信任的朋友,简单、平实、好沟通。”

当时也在M50做比翼艺术中心的意大利人乐大豆,一直在推各种非常年轻的艺术家小展览,给人感觉颇为“地下”和“前卫”。而在此期间,劳伦斯就看到一些感觉不错的年轻人,如徐震、宋涛、杨福东等等,均在2003年前逐步纳入了香格纳阵营。所以2002年后,香格纳开始做摄影作品,到2004后又更多涉及了装置、多媒体艺术。比如,2007年香格纳参加了第七届迈阿密巴塞尔艺博会,带去了徐震的名为《香格纳超市》的综合装置――按1:1比例复制了一个典型的中国日常超市,并将其搬到了太平洋的对岸。当时穿着超市制服的画廊工作人员回忆道:“展览开始时,货架上摆满日常生活货品,而我们作为‘普通’的超市收银员等待前来参加博览会的艺术爱者的到来,当他们被告知这些货物都只是一些抽去商品本身的外盒后,却还是高兴地买单时,这本身也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过程!”

而在这20年中,香格纳经历了很大的一番尝试与发展: 2001年香格纳在西苏州河路近澳门路找到了一个仓库;2002年,香格纳进入M50;2004年,在M50的18号楼设立H空间,该年9月首展即为施勇个展“天上・人间”;2007年,香格纳曾在上海五角场800号建立了F空间;2008年,位于北京草场地的香格纳北京空间开张;2009年,淮海路也曾经历了“香格纳画廊796”开张,它毗邻“江诗丹顿之家”和上海顶尖私人会所 KEECLUB,成为画廊历史上在最豪华商业区域的展示空间;2010年,M50西部-桃浦园区的仓库美术馆开张,该园区吸引了如杨福东、刘建华、杨振中等多媒体艺术家入驻;而如今上海香格纳又迁至西岸……

一步一个展览 推动着中国当代艺术

目前的香格纳,已经拥有了超过40名独家艺术家和近20名员工。基本上每个员工要负责跟踪两三名艺术家的最新想法和创作,因为艺术创作居多是基于想象力和激情,并非能够按时按量地供给,所以艺术家若有了很好的选题和作品量,就可以提出展览主题。

从1998年开始跟香格纳合作的艺术家施勇,已成为画廊不可或缺的艺术总监。上报展览主题后,员工会在开会时一起聊各种想法,然后让施勇和劳伦斯来决定展览。其实一年下来,每个空间提供艺术家个展方案最多也不会超过10个的,因为艺术绝非可以量产的玩意。

香格纳画廊的一个原则,就是让优秀艺术家能安心创作,为此劳伦斯曾多次出资赞助艺术家的项目,并对刚起步的青年艺术家表现出关怀和支持。“有时候看到某个艺术家的作品好,就会先付给他们钱,只要艺术家有能力,我肯定要给他机会―― 因为没有好的作品产出,画廊也没法过日子。”劳伦斯坦诚地说。在艺术家里头,他作为画廊老板的口碑,也是超棒的。“他对艺术家很好,很多事情都不跟我们计较。”与香格纳合作的“鸟头”成员之一季炜煜曾这样说过。

而除了在画廊本身的空间里举办展览之外,许多香格纳艺术家的展览也开始进入到更多的美术馆和机构空间。因为当艺术家看到一些特别的空间和氛围,都会产生更多的创意和创造力,所以目前大藏家和机构纷纷开设旗下的艺术空间,也会给艺术家带去创作灵感。据悉,香格纳将在今年12月20日于外滩黄浦江畔的复星艺术中心举办展览《20》。

在这样的工作节奏和专展专人保障下,香格纳的大小展览基本上都拥有“品质保证”。而专业艺术媒体也常常把香格纳评选为“年度中国十大影响力画廊”的No.1!同时,画廊创建人劳伦斯也经常入选《艺术评论》(Art Review)等国际艺术媒体评选的“当代艺术世界百人榜(Power 100)”,成为在乌里・希克之外的另一名对中国当代艺术拥有超级影响力的瑞士男性。

各种媒体采访过劳伦斯,都会评论说“劳伦斯特别低调”,但做出这些成就的人,世界也不会允许他兀自低调下去的――是金子总会发光,哪怕是一块低调的金子。

迁入西岸艺术圈沸腾国际化雄心

今年11月,香格纳全线迁址到上海西岸龙腾大道,跟余德耀美术馆、龙美术馆西岸馆和其他一众画廊,率先占领了这片沿江的未来上海艺文中心,而且新楼还是为香格纳画廊特别量身打造的。

这次的“林中路”便是香格纳新楼改建后首次正式公众亮相,34件作品在一层二层的展览空间里展示着,我们也看到新空间里的接待区、办公区、多功能区、影像屏……那个下午,阳光通透地照耀着楼梯和回廊,像是喻示着艺术在国内的未来一片光明。

在20年中,画廊累积更新着上万余名来自全球的画廊到访者、爱好者的datebase,而在日益壮大的香格纳“艺术家”中,很大一部分已经拥有着自己“忠实”的粉丝级藏家,更有些艺术家的作品已是一件难求,甚至有忠实的藏家愿意排队等候!

画廊一路走来,资金始终是个要克服的因素,办展览、印画册、艺博会、聘人员,种种费用都在所难免。而且其中不少还是非常具有突发调整性的,比如展墙刷了一遍,突然觉得灰度不够,便要再买油漆,全部重新涂一遍!劳伦斯曾告诉我们,“其实每个时期都不容易,每一步都走得很小心……在可以节省开支的地方尽量压缩成本,如果你仔细观察,也会发现我们有一两年画册做得很少的时候,总之,我不想画廊承受的经济压力太大”。看来,要挣大钱的话,画廊业真的不是最佳行当呢。

篇7

弯道是什么?弯道是我们超越人生的转折点,是人生道路上的关键点……

我们的弯道是关键性的一次改变自我的机会,是我们超越别人同时也超越自己的机会。在我们有能力改变的时候,上帝就早已为我们设计好了属于我们自己的弯道。每经过一次弯道,我们就会像一次重生的花儿,这是我们重新开放机会,或是重生,或是再次遭受这个世界对我们的打击,但无论如何,我们都需要坚定不移的信念,相信我们的重生!

生活中有弯道,是为人处世;工作中有弯道,是升职加薪;学习上也有弯道,是努力刻苦……对于我们高中生而言,弯道是最有关键性的一次机遇,弯道也影响着了我们的一生。就好比高考,高考是决定性的一刻,决定着我们的成败,也决定了我们是一步登天还是掉入谷底。它就是我们人生中的一个大弯道,如果想要高考必胜,就只能像过弯道那样慢慢积累经验,学会方法,不求一时的超越,而是求得永远的成功。还需要不紧不慢的心态,把握好属于自己的方向盘,不能一时失足而成千古恨,保持平静的心态,面对着所的困难。

其实我们的人生道路上,真的还有许许多多的弯道,只要我们够细心,能坚持,敢奋斗,我们就一定能在弯道上把握好方向盘,走向属于我们自己正确的人生道路!

篇8

(1月19日——1月24日)

我们到达阿富汗的时候,首都喀布尔的气候像北京的初冬。郊外一片黄色。山腰里,黄土砌的房屋,很高很狭,窗户很少,也很小;外面围着一道很高的墙;乍看来,像是一座碉堡。城里的房屋宽阔些,多半是大石建筑的平房院子。每条街道都有清真寺,这里绝大多数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城市里的妇女都蒙着面纱,仅仅在两眼的前面留下一块长方形的缕空的小格子。女孩子到十二岁就得蒙上面纱了。在大街上,妇女一般并不过避男子,只是她们透过那些小格口,可以看见旁人,旁人看不见她们的容貌。

阿富汗是又一个和我国有悠久历史关系的邻国;张骞出使西域,上书汉武帝时提到“臣在大夏”,大夏就是今天的阿富汗北部。从那时起,阿富汗曾长时期是亚欧交通要道;佛教、伊斯兰教都是经过这条著名的“丝路”(当时中国商品在欧洲以丝最为畅销)传入我国的。直到中世纪,在阿富汗的文学记载里,还能找到对我国绘画、刺绣和美人的赞颂。

在喀布尔历史博物馆里,我们参观了一间专门陈列阿富汗人民在历史上用以抵抗侵略者的各种武器的陈列室。那里有英、阿战争时期的阿富汗旗帜,和抗敌用的枪支和马刀。阿富汗朋友说:“我们曾经丧失过一些;但是,尽管我们的武器不如他们,帝国主义者始终没有把我们的国家变成他们的殖民她。现在我们独立了,我们的国旗是黑红绿。黑是帝国主义的黑暗;红代表争取独立的流血牺牲;绿象征着独立后的新生!帝国主义者一去不复返了!”阿富汗人民在这长期抵抗侵略、保卫国土的斗争中,锻炼成了一个性格强悍,民族自尊心极强,反帝国主义情绪很高的民族。

远在一九一九年阿曼努拉国王宣布阿富汗独立的时候,他就曾经写信给列宁,请求苏联援助阿富汗争取独立的斗争;并且对于应该如何进行改革才能使阿富汗变成一个先进的国家的问题征求过列宁的意见。可惜,阿曼努拉国王在位不久,他的革新愿望没有能够实现。现在阿富汗终于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它正在努力进行建设工作。在外交上它坚持和平、中立和睦邻的政策,并且在我国成立后不久,就承认了我们。

我们和阿富汗人接触的时候,谈话时常是环绕着各种建设和改革的主题。阿富汗朋友告诉我们,他们知道解放前的中国是如何落后、愚昧,但是经过七、八年的光景,“在历史上,只是一刹那的时间,你们却变了样,简直像奇迹一样!是什么使你们能够有这样巨大 的成绩的呢!”一位高极官员说,他是“人民中国”“中国建设”的经常读者,他要参考中国的经验。他觉得中国的经验最可贵了,因为中阿两国旧的底了都很落后,有不少共同的地方。

我们在访问中,参观了阿富汗两处新建中的水利工程——西德投资的沙罗比水电站;和美国投资的赫尔曼河谷水利工程。听说赫尔曼水利工程在一九四六年,由美国贷款,交给一家美国公司承担修建,规定三年完工。到了一九五五年,工程才完成了一半;钱却用了不少。阿富汗政府挪动了其它部门的款用在它上面,造成财政上的困难。这时候再向美国贷款,美国政府便提出了极其苛刻的条件。

兴修水利是阿富汗进行近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关键。因为阿富汗是一个山多、水少的国家,像这一带的其他国家一样,大部分的土地,有水就是良田,无水就是沙漠,我们访问过的坎大哈,就是因为有了水,就呈现出一幅和喀布尔不同的画面,到处都有绿色;土地生产增加了。

在建设新国家方面,阿富汗是有很多的困难的;因为它是一个内陆的国家;没有一个出海的海口。加之它的邻国巴基斯坦和伊朗同它的关系由于帝国主义制造的边界纠纷,又不很正常。但是阿富汗同它的北邻苏联保持了很好的关系,并且得到它的援助;而且,阿富汗又执行着和一切国家友好的和平中立政策,这些又是它有利的条件。只要善于利用这些有利因素,争取各方面的援助,阿富汗在国家建设上,是能够取得新的成就的一这是我们在访问中的深刻印象。

(六)尼 泊 尔

(1月25日——28日)

我们从阿富汗经过印度德里到尼泊尔进行访问。

尼泊尔是喜马拉雅山南麓的一个山国。北部是丛山

峻岭,南部是平原。尼泊尔虽然是个山国,但却不缺水,喜马拉雅山上的积雪融化成水,顺山面下,形成许多河流,纵横在尼泊尔的土地上,使尼泊尔成为一个土地肥沃的国家。

我们到达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的时侯,正是尼泊尔冷、雨、热三季中的冷季。但是我们一下飞机,就看到四周的挑花已经盛开,无数的人群前来欢迎我们。

从欢迎者的脸形和身材看去,可以判断,尼泊尔各族人民大部分是属于蒙古人种的,其中一部分和我们的人完全一样。原来尼泊尔虽是接近印度,但由于地势的隔绝,远在古代就侵入了印度北方的亚利安人,对这个国家却没有发生过很大的影响。这种情况在宗教上也是如此。和印度相反,回教在尼泊尔始终没有占据过统治地位。人们在加德满都看不到一所回教寺院。目前尼泊尔人民的主要是佛教,也有些印度教。这两个教派在尼泊尔和平共处得很好,两个教派的信仰者,共同供奉一个神庙的情况是屡见不鲜的。

篇9

How he could not decide

If he should love someone who loved him

Or if he should deny her

And hound some other one

Who was deaf to all his pleas

And only kept him round

To feed her vanity.

Well he ended up alone,

As people often do

When they mess around with love

Never knowing it is true.

There are kids who love their pets,

Men who love their wives.

There are those who love their deaths

More than they love their lives.

Well if they looked into themselves,

If they saw what there was there,

They would surely know that love

Is better breath than air.

Give your love up to the sun.

Let it shine on everyone.

Well I heard about this girl,

How she was hurt so bad.

She turned all her love inside her

Hoping to feel better.

There are those who love themselves

More than anyone else.

Well they should know that sad affliction

Can be dangerous for their health.

This is all we have to know.

Feed your love and watch it grow.

This is all we have to know.

This is all we have to know.

噢,我听说过这个男孩

如何无法决定

是该去爱那个爱他的人

还是该拒绝她

去追求另外那个

漠视他所有请求

把他留在身边

只为满足自己虚荣心的女孩

噢,他最终孤独一人

人们通常都这样

当他们不知如何去爱

分不清真假

有些孩子很爱他们的宠物

有些男人很爱他们的妻子

也有些人热爱死亡

甚于热爱他们自己的生活

噢,如果他们窥视一下自己

如果他们看清自己的内心

他们肯定会知道,爱

相比空气,更适合呼吸

把你的爱呈给太阳

让它照耀每个人

噢,我听说过这个女孩

被伤得如何深

她于是把所有的爱深藏在心里

希望这样能感觉好些

有些人爱自己

多于爱其他任何人

噢,他们应该知道,痛苦

会危害他们的健康

这都是我们必须知道的

养护你的爱,并看着它生长

这都是我们必须知道的

这都是我们必须知道的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在英国乐坛涌现的Helene组合于2003年发行首张专辑Postcard后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单曲“This Is All We Have to Know”收录在他们于2006年6月推出的第二张专辑Routines里。

这首音乐就像一个简约却不粗糙的思维片段,主唱Helene Dineen纯净轻柔的声线带着一丝丝的雅致,一丝丝经过思考后呈现的开阔。简单的歌词像柔滑的丝一样,微微矛盾着痛苦着的情绪,只因太早熟的爱。爱没有原由,有时你会义无反顾地放弃深爱你的人,去选择那个你深爱却对你很冷酷的人。于是你受伤了,于是你追问,那些被拒绝的爱该从哪里得到?

在这个世界上,有人爱他的家人,有人爱他的敌人,有人爱他自己,有人爱生活,有人爱死亡,你最爱什么?

篇10

1、《牛和鹅》的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要尊重事实,不要被固有思想左右;换个角度看问题,产生的结果大不一样。

2、读了《牛和鹅》的故事,懂得了在生活中,不要像“鹅”那样,也不要欺负那些忠厚老实的“牛”。不管别人是怎么看待的,只要自己能够正确地、全面地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就会正确地认识生活。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