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农村金融体系范文
时间:2024-02-29 17:50: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完善农村金融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及问题所在
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已经形成了包括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机构在内的,以正规金融机构为主导、以农村信用社为核心的农村金融体系。同时,非正规金融机构以其特有的优势在农村金融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农村金融依旧是我国金融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
(一)农村金融机构覆盖率低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及国有银行商业化经营的实施,近些年来农村金融机构网点的数量不断减少。金融机构的退出导致农村金融机构的覆盖率进一步降低,有些农村地区还处于金融服务空白状况,农村金融体系进一步萎缩。金融机构的退出导致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农村经济得不到足够的金融支持,农村经济的全面健康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二)农村资金外流严重
据统计,乡镇邮政储蓄机构、农村信用社等农村金融机构的存贷比率偏低,远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每年农村信贷资金净流出量巨大。农村金融机构通过购买债券、银行同业拆借及以上划的方式汇至上级行造成农村储蓄资金大量流出。农村储蓄资金只有很少一部分用于支持当地农村经济发展,“非农化”现象严重。
(三)农村金融机构资金配置效率低下
目前农村金融机构支农力度有限,未能充分发挥其对农村经济的重要作用,这与其配置效率低下密不可分。一方面,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对金融服务需求增加且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但由于贷款利率高、贷款额度小、贷款需要抵押担保、贷款手续复杂等使农民难于取得贷款,农民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具有趋利性,追求低风险和高盈利。而由于农业受自然条件及市场环境的影响较大,存在着较大的风险,农户及农村企业又缺乏合格的抵押担保品,农村金融机构不愿把款项贷给农民,大部分农村金融机构存贷比率偏低,农村资金转移到城市。这样农村金融体系把大规模的农户拒于金融体系之外,农村贷款投放严重不足,不能有效支持当地经济发展,农村资金短缺。
(四) 农村信用社实力有限,难以独立担当支持“三农”的重任
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体系的支柱,在农村金融服务中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近些年在支持“三农”方面,农村信用社做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缺乏竞争、金融产品缺乏、工作人员能力偏差,农村信用社难以满足农户的金融需求。
目前,随着农业、经商、子女上学、买房成本的上升,小额贷款已经难以满足农户的需求,但农村信用社业务传统,缺乏创新,没有适时推出适合农户的助学贷款业务、消费性贷款业务、中长期投资贷款业务,依旧以小额贷款业务及短期流动性贷款为主。而且农村金融机构基本以现金结算为主,周转慢、效率低。同时,农村信用社趋向商业化,以追求盈利为目标,对农户贷款同样以抵押贷款及担保贷款的形式为主,而农村缺乏有效地、可交易流转的抵押品,这样就使得农信社贷款渠道受阻,农信社偏离了为农户服务的主要原则。
(五)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活跃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上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并存。在很多情况下,由于正规金融机构难以满足农户的贷款需求,非正规金融机构逐步在农户消费信贷中成为主角。
非正规金融机构以民间借贷、私人钱庄等形式为主,以盈利为目的。由于非正规间金融机构不要求抵押品或者是可以以非正规抵押品抵押,使得非正规金融在农村盛行。
二、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
(一)金融资金的盈利性与农业经济效益低下之间的矛盾
农业受自然条件及市场环境的影响较大,具有不稳定性,农民增产、增收空间较小;农村中小企业规模较小、经营不够规范、抗风险能力较差,整体竞争力有待提高;同时农户拥有的抵押品严重不足。农村经济发展的这些特点使农村金融成本较高、面临的风险较大,这使得正规金融机构在农村难以发展。因为金融机构是以盈利为目的的,金融机构只有在保证盈利的情况下才能为农户提供贷款。在利润的趋使下,银行把吸收的大量农村储蓄存款通过购买债券、拆借、上存资金的方式转移到经济发达地区和高利润行业。农村金融机构对低收入者及经济落后地区的支持严重不足,国家扶持“三农”政策不能很好的落实,反而成了继续扶持富裕地区。要使农村金融真正发挥其对农村经济应有的作用,必须通过国家政策的扶持及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规范化来解决这一矛盾。
(二)农村金融市场缺乏竞争,金融创新和服务落后
随着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进行,大量的金融机构撤出乡镇,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村金融机构的主体,对农村金融业形成垄断,缺乏有效地竞争,加之国家政策的支持,效率低下。农村金融缺乏创新的动力,金融产品有限不能满足农户日益增长的需求;机构的设备及工作人员的质量低下不能为农户提供高效快捷的服务。农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不再仅限于存贷业务,他们需要金融产品及服务的多样化来满足他们理财、投资性贷款、消费性贷款的需求,农村信用社等机构却安于现状,维持传统的借贷业务。农村发展需要农村金融的推动和高质量的金融服务,这对农村金融网点的覆盖率、金融机构设备、人员的配置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政策扶持不到位导致农村金融不能有效发挥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国家多次表明要加大农村金融机构支持“三农”的力度,但是并未出台切实有效地措施。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发展不稳定,农业、农村的特殊性需要国家给予政策上的支持。针对农业发展的不稳定性,国家需要建立起完善的农业保险机制,而政策性的农业保险体系却迟迟没有建立。农户缺乏有效地贷款抵押品,很难从农村金融机构取得贷款,这需要国家扶持农村建立起农村贷款担保制度,用于分散农村贷款风险;农村金融机构不仅要有效的运转追求盈利还承载着支持农村经济的重任,国家要给予农村金融机构及农村中小企业一定的税收政策优惠。但在建立担保制度及实施税收优惠方面,国家还未采取有效措施。
三、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加强其促进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发挥多层次金融机构支农作用
首先,农村信用社要切实发挥其服务农户的作用。要适用农户的需要进行有效地金融产品创新、提高服务质量,改变金融产品匮乏、金融服务落后的局面,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高效快捷的金融服务。
其次,要加强商业银行对农业的支持。商业银行因商业化改革,纷纷退出农村市场,不仅使农村大量资金外流,还使农村金融垄断进一步加强,导致农村金融发展落后。国家要通过政策引导使商业银行留住农村,为农业发展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推动农村金融创新,增加农村金融活力,减轻政策性金融支农压力。
最后,要发展多种形式的金融机构,满足农村金融服务需求。中国农业、农村的特殊性要求农村金融结构必须多样化。要在大力支持正规金融机构发展的同时,充分发挥非正规金融机构的优势,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和引导多种形式民间金融的发展。
(二)完善农村保险制度
农业的特殊性使得农民难以改变靠天吃饭的处境。农民收入有着很大的不稳定性,农业发展具有较大的风险,这需要政府通过奖励、优惠措施推动更多的保险机构参与农村保险市场,建立完善的农村保险制度和风险补偿机制,降低农村资金市场的风险,促进金融机构向农户贷款,满足农户资金需求。
(三)推动金融创新,改善金融服务
农村金融机构要根据农村的需求,加强金融创新,适时推出相应的金融产品。在传统的金融业务基础上增开消费性贷款、助学贷款、中长期投资及经商贷款业务,开展理财及信息咨询服务,满足农户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四)建立完善的担保制度和切实有效违约惩罚机制
无论是正规金融还是非正规金融都是盈利性机构,盈利和资产的安全性是它们所必须考虑的。建立起完善的担保制度和切实有效的违约惩罚机制是保证资产安全性和盈利的关键。在传统的保证担保和不动产担保基础上,探索动产抵押、农作物收获权益质押等多种担保形式,切实解决农户贷款担保难的状况,同时对贷款违约给予严厉的处罚。在健全的制度保护下才能使金融机构放心把钱贷给农户,满足农民的借贷需求。
参考文献:
[1]李勇.关于完善农村金融制度加大对三农金融支持若干问题的思考(上)[J].金融研究,2005(11)
[2]朱信凯,刘刚.二元金融体制与农户消费信贷选择—对合会的解释与分析[J].经济研究,2009(2)
[3]董玉华.弱势群体的金融扶持和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 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8( 3)
[4]高敏.浅论新农村建设中的民营金融发展[J].经济问题,2006(7)
[5]林毅夫,孙希芳.信息、非正规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5(7)
篇2
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体系改革;比较研究
一、中印两国概况比较
中印两国国情相似,人口基数大,增长率高,因而对于粮食和其它各类农产品需求压力大,如果农业发生波动,两国的国民经济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另外两国地区经济发展都不平衡,中国东部由于自然、历史等原因发展较快,农业生产力水平较高,农民较福裕,而广大西部发展慢,农业生产水平低,抗自然灾害能力差,发展难度很大。印度农业生产水平较高的也只是少数几个地区,大多数地区生产水平很低。在这样的国情下对两国而言,金融是经济发展的血脉,只有完善支农金融体系,才能为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
中印两国农业发展历程又很相似,有很强的可比性。两国都是从土地制度开始改革,发展初期都是以粮为纲,致力于解决温饱问题,农业生产都是一波三折,充满艰辛,但总体上取得了较大成就。但中国的改革历程只有几十年,印度的改革历程却有百年的历史,有着丰富的国际化经验。在印度的农村,金融体制运行良好,银行坏帐率低,资源配置以市场为主,在农村建设中完善的金融体系为印度农村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借鉴印度农村金融体系发展经验,取长补短,有利于提升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力。
二、印度农村金融体系
印度农村金融体系主要由印度储备银行、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国家农业农村发展银行组成。印度储备银行是印度的中央银行,负责管理和控制全国的金融活动,同时承担银行监管职责。商业银行是印度农村金融的主渠道,除国有商业银行和私人商业银行外,还有地区农村银行。地区农村银行是印度政府为解决农村地区商业银行机构网点少、农村金融服务不足问题而设立的。每个地区农村银行均由一家商业银行主办,其营业机构主要设立在农村信贷服务薄弱的地区,按商业原则进行经营,有特定的贷款对象,实行优惠的贷款利率,并向贫苦农民提供维持生活的消费贷款。农村合作银行类似于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具体分为两种,一种是只为社员提供中短期贷款服务的农村合作银行,另一种是专门提供长期贷款服务的土地开发合作银行。国家农业农村发展银行是印度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性银行,由印度政府和印度储备银行共同出资组建,与我国的农业发展银行相比较,其职能更广泛,除提供支农信贷资金外,还承担着向农村金融机构再融资和对地区农村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两类机构进行监管的职能。印度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健全完善,结构较为合理,较好地满足了印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不同层次的金融需求。
三、印度农村金融体系发展经验
印度政府多年来坚持通过支持农村金融活动来建设农村,减少了贫困,形成了适合本国国情的农村金融体系。
1.发挥大型商业银行“领头”作用。这一计划规定,每一地区必须有一个“领头银行”,负责对国家规定的优先发展行业提供金融支持。商业银行在政府要求开展农村金融服务的硬约束下,出于逐利原则也要下大力气积极探索各种有效途径,不仅在制定发展战略上将农村作为潜在的利润市场,而且在农村的金融服务中,通过创新寻求盈利空间,并利用其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优势,提升了农村金融服务的整体水平。
2.农村金融品种多。为了保证和增加流入农村地区的资金,印度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发展农村金融,拓宽资金来源。为农村金融服务的金融产品包括直接贷款、间接贷款、开发贷款和农业保险等。
3.监管体系完善。印度储备银行是所有农村金融机构的融资、监管和协调机构,每年定期、中期和年度报告详细通报各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存在问题和改革建议等。为了加快向农村提供资金和加强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管,印度成立了全国农业和农村开发银行,具有信贷职能、开发职能和监管职能三项职能。
四、借鉴印度农村金融体系发展经验,试探完善我国支农金融体系的措施
1.加大政策性金融支农作用
印度农村金融服务立法时间早,立法内容详尽,标准和手段明确,是值得农业大国和城市化程度低的发展中国家学习和借鉴的。当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我国政府应加大对农村金融服务的宏观调控力度,加快研究和制定符合我国实际的,加大农村金融投入的法律法规,引导商业银行扩大农村金融的服务领域。
2.在明晰支农金融机构产权的基础上提升商业银行的骨干力量
印度“领头银行”计划成功,推动了大型商业银行充分运用其网络、科技、创新和人才优势,将农村金融市场作为战略目标去开拓,并成为印度农村金融服务的主渠道。我们应借鉴印度做法,并在明晰金融机构产权的基础上,促进内部经营机制转换以及经营管理水平尤其是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提升银行的价值创造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才能促进各项支农业务的有效发展,
3.强化金融产品创新,增强支农金融体系活力
印度农村金融服务品种繁多,适应农民、农户及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极大的提高了金融产品的利用率及回报率,针对我国目前农村金融产品单一、短缺的情况下,应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金融产品的创新对于支撑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要强化金融产品创新,首先必须要明确支农金融产品创新的内涵、原则和措施,找准目标,实现持续创新和有效创新。强化支农金融产品创新应坚持便捷性、高收益和低风险相平衡的原则。支农金融产品创新应结合农村金融市场特点,改善和加强金融服务,找准商业化与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结合点,实现支农与自身发展的良性循环,这样才能保持产品竞争力,提高产品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力。
4.完善金融监管与保险体制
印度监管当局为了发展农村金融服务,在综合运用立法、行政、经济手段实施约束、鼓励的同时,在金融监管方面也采取了诸多有利于各类金融机构在农村充分自由运作的优惠政策,保障了各项金融业务的正常开展。因此加强金融监管,完善保险体制是推动农村金融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与保险法律体系,无论用何种形式监管,都必须有监管的依据,也就是各种法律、法规,而中国目前显然多种金融法规缺位。因此,首要的问题还是要完善金融法规。对已出台的金融法规,应建立本系统内相应的实施细则,增强现行金融法规的可操作性。
5.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政府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工作必须基于市场化手段。改进农村金融服务政府在发挥应有的作用的同时,应采取市场化机制,减少行政手段运用。为此,应按照市场化方向进一步改革完善支农金融体系,逐步解决政企不分问题,逐步弱化直至取消政府对支农金融管理中的消极作用,使之走市场化轨道。并兼顾各地实际情况,发展股份多元、形式多样、适合“三农”需要的农村金融机构。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
参考文献:
[1] 中国银监会.印度农村金融服务考察报告[R].2007.1.
篇3
农村金融服务需求实际上是多方面的,它包括储蓄、贷款、汇兑、理财、保险等方面的需求,由于农村金融需求主体(农户、农村中小企业)的贷款行为与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生产条件的优化、收入的提高以及福利的改善等均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加上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从正规金融机构贷款融资困难现象的普遍存在,因此,国内外学者在如何解决和完善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理论界有各种观点。这些观点,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一些类别,通过这些观点可以剖析和思考一些问题。
(一)开放农村金融市场
如何广文(2005)认为,根据我国农村经济和金融的特点及现有农村金融机构存在的问题,优化农村金融组织结构的路径在于金融机构的多样化。而实现农村金融机构多样化的途径在于开放农村金融市场,建立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功能互补、协调运转的机制,打破和消除垄断格局,真正形成基于竞争的农村金融业组织结构。多种金融机构并存,才能促进市场竞争,提高市场效率,更好地满足多样化的农村金融需求。
(二)增加农村金融机构
如曾建中(2006)研究认为,我国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一直是向着使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商业化方向推进的,其结果是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明显趋于减弱,农村金融主体供给不足。贺晖(2006)提出构建适应农村经济需求的多元化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具体措施:调整农业银行分支机构,利用政策手段诱导其增加对农业的投入;调整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进一步强化政策性金融的支农作用;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积极发挥其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调节资金流向,使农村邮政储蓄资金有效回流农村金融市场;尽快建立市场准入、监管和退出的各项规章制度,使民间金融合法化。
(三)改革现有农村金融机构
如中国人民银行平凉市中心支行课题组(2006)认为,目前农村金融机构设置滞后,难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金融机构设置与经济发展不适应,农村金融网点少,规模小,发展水平低;农村金融机构设置与地方经济的资金需求不适应,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机构调整和撤并后,业务重心转移到了大中城市,保留的机构信贷审批权限上收或变小,加大了地方经济发展中资金供求矛盾;农村金融机构设置与金融运行机制不适应,有必要对现有农村金融机构进行整合。
朱锋和肖东平(2007)认为,农村金融机构存在的问题是:在农村地区的机构网点较少,覆盖程度比较低,大部分农村地区只有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机构网点,一些偏远落后地区甚至存在金融服务空白;当前政府对银行业的管制较多,通过加上利率管制等诸多因素的限制,造成了农村金融机构竞争不充分、信用社垄断农村金融市场的局面;现有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服务效率低,手段落后,历史包袱沉重,无法满足农民和农村企业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四)发展农村民间金融
如王芳(2007)认为,从宏观层面上来看,由于农村金融组织存在结构性缺陷,使得农村金融市场缺乏竞争与效率。虽然农村金融组织有着政策性、商业性、合作性及民间金融等多种金融形式,但却缺乏多元性、复合性和有效性的农村金融组织。应该通过一定的措施和办法,鼓励正常范围的民间金融活动,同时适度放开农村金融市场准入条件,实行金融机构多元化;根据不同区域、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地改造现有的金融机构布局,改革或创立中小金融机构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对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进行改革,促进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此外,随着孟加拉乡村银行小额信贷项目的发展及其在世界其他国家的推广,国外学者以研究扶贫助困的小额信贷为契机,对于贫困地区小额信贷农户融资行为有较为充分的研究。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研究呈现的特征
一是研究视角只停留在农村金融服务的某一个方面,更多的人似乎都认为农村信用社改革就是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改革的全部,农村信用社问题解决了,金融支农问题也就解决了。
二是研究的层次不够深入。尽管一些学者也提出要通盘考虑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议和完善,应该一揽子规划农村金融体制构建,并且也有了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域金融制度安排的综合考虑,但是并没有见到从宏观角度对农村金融体制构建的深入探讨;更多的研究仅是就事论事,就农村信用社谈农村信用社、就农业银行谈农业银行、就农业发展银行谈农业发展银行,没有考虑各种农村金融供给机制的协调和整合。
三是在对农村金融的研究方面还没有能够深入到整个经济金融领域。在近年的农村金融研究中,尽管很多学者也提出了要处理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要从需求出发探讨农村金融服务组织体系的构建,但是将农村金融置于宏观经济背景,从经济系统论角度展开的研究还不多见。
四是没能从整体和全局角度提出适应经济国际化发展要求且有利于促进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融资状况改善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思路。
深化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研究
一个组织体系是否有效率,一要看其是否是建立在市场需求基础之上的;二要看其是否能够提供适当个人刺激的有效的产权制度;三要处理好经济增长与金融增长的关系。因此,要构建新型的为“三农”服务的农村金融体系,也要立足于这些方面。
(一)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研究目标应更广泛
在对我国农村经济现实及其农村金融需求特征的深刻理解,和对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改革和完善面临的初始条件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对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和制度变迁的路径要进行深入的研究,这样才能从理论上提出改革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政策性选择及可操作性措施。
(二)当前“三农”金融服务研究关注的目标
改革和完善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体系;分清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归纳我国农村经济现实及其农村金融服务需求特征;认识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体系发展和制度变迁的历程及其改革的初始条件;讨论政府在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体系发展和农村金融制度安排和制度变迁中的作用;从满足农村金融服务需求的角度出发,提出我国未来的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体系结构,以及相应的运作机制。
总之,在我国农村中小型企业和农户贷款难问题突出和县域金融相对萎缩的情况下,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入战略性调整、农村工业化、新农村建设阶段对农村金融服务供给需求进一步高涨,农村金融供求矛盾更加突出。其主要原因在于结构、体制与政策约束。在制约我国农村金融深化的各种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农村金融体系建设滞后所带来的约束。因此,完善我国农村金融服务,需要从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改革和完善入手。
篇4
关键词:农村金融 市场现状 组织体系 完善
引言
中国农村金融改革主要包括广义范畴改革与狭义范畴改革两部分内容,前者主要是从国家层面对农村资金的流动进行引导,后者主要是对农村信用社进行改革[1]。本文通过对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及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完善进行分析,以了解农村金融市场的未来发展方向,有针对性的推动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
一、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研究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金融机构呈现出单一不完善性。正规的农村金融体系应该包括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邮政储蓄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业保险体系以及农村合作银行等,但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主要局限于农村信用社及邮政储蓄银行,金融机构呈现出极为明显的单一属性。
第二,村镇银行筹资困难性显著。村镇银行大多设立于县城地区,虽然是农民的银行,但基本上也属于穷人的银行,受地区开放程度及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村镇银行在筹资方面存在显著的困境。加之村镇银行成立的时间相对较短,因此与国有商业银行等相比,居民对其认可度较低。另外其银行网点较少,不能有效吸引农民存储,导致其发展困境的出现。
第三,农村金融环境相对较差。农村现有的金融机构其功能趋于弱化,政策性金融支农作用与商业银行金融支农力度均呈现出减弱的发展趋势,另外农村金融历史包袱较为沉重,经济效益不佳[2],难以有效推动农村 市场的深入发展。
二、中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完善
完善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应重视双重四元金融机构的有效构建,一方面强调商业金融、合作金融、政策金融与民间金融机构的组成,同时还需要重视证券、银行、保险与信托租赁四种金融业务组织的作用。
第一,按照股份制原则,改革现阶段中国农村信用社,使信用社真正成为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要引导力量。农村信用社是现阶段中国农村金融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金融发展的主力。因此完善农村金融体系需要首先改革农村信用社,使农村信用社真正成为农村金融发展的主力军。根据目前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分析,股份制改革是农村信用社的未来发展方向,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是农村信用社发展的主要模式。但在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根据不同区域的不同发展状况进行区别对待与分析,在坚持股份制改革的前提下,要充分符合地区发展特点。比如,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农村地区,要建设农村商业银行,并进行市场化的运作,农村商业银行可以在原来县联社的基础上,对资产进行核算,并进行重新登记,设置股权、法人治理结构与基本管理形式[3]。再比如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可以按照合作制的基本原则对原有信用社进行规范,国家需要采取有力的支持对策,以有效推动其深入发展。
第二,加强县级以下农业银行的建设,提高农业银行对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推动力。国家要推动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需要突出强调国家银行的重要作用,农业银行作为国家扶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需要充分发挥其国有商业银行的优势,在农村金融市场中发挥自身的引导性作用,通过其资金、网点与技术等优势,最大限度的发挥国有银行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影响。分析中国农业银行的优势特点可以发现,其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农村,农业银行通过占领大部分的农村市场而有效的推动了自身的发展,因此应强调农业银行的这一农业属性,加强农业银行县级以下机构建设,结合农村乡镇实际进行必要的改组与合并,加强机构内部建设,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为三农提供更多的现代化金融服务内容。
第三,将农村邮政储蓄并入农业银行,以不断规范金融市场。中国的邮政储蓄事业发展对金融市场的繁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中国金融机构的深入改革,邮政储蓄的弊端也开始逐渐显现出来,比如较高的资金价格、不合理的计价方式、只存不贷的服务内容等,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金融市场的持续发展。因此从规范农村金融市场与金融秩序的角度分析,应当逐步撤销邮政储蓄银行,将其并入农业银行,同时县级以上的邮政储蓄机构也可以并入其他的国有商业银行,以充分实现农村金融市场的持续与健康发展。
第四,建立健全农村基本保险制度,积极发展农村保险事业。近些年以来,随着中国农村地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三农问题开始日益展现出来,并得到了一定的重视。三农的发展需要农业保险、财产保险,同时也需要人寿与医疗保险,因此应充分开拓农村保险市场,建立健全农村保险机构,扩大农村保险内容与服务种类。这要求相关部门建立专门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单位,办理农业与养殖业保险,在保险办理过程中还需要强调强制保险与资源保险的有效结合。
第五,有效引导村镇银行的发展,推动村镇银行合作组织的形成。中国村镇银行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较重要的作用,对于满足“三农“金融服务需求,完善对农金融服务的竞争机制,有重要意义,因此要积极引导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的发展,在政策上要给与一定程度的倾斜,帮助其不断完善内部治理机制,增强风险防控能力,更好地发挥其优势,进而满足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对融资的基本要求,这里需要充分强调政策性支持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影响性作用。
三、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对现阶段中国农村地区金融市场的发展以及金融组织体系的完善方式与途径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中国农村地区金融市场的发展主要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即货币化程度的加深、财务状况不佳、农村信用社的垄断地位以及储蓄中介功能的减退等。农村作为三农问题的重要载体,从根本上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因此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村金融制度的完善与金融体系的科学发展,构建农村金融市场的秩序化经营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姚耀军.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状况分析[J].财经研究,2006;32(4):103-114.
篇5
其次,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农村传统的储蓄意识,使他们意识到了投资的益处,从而使得农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农村经济结构。在经济社会中,储蓄量既定的条件下,投资数量和投资的质量取决于储蓄向投资转化的能力和方向。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村储蓄向投资转化速率与效率是通过金融机构的影响才得以实现的。
再次,农村金融体系的存在与发展使农业生产资源的再配置和规模节约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同时提高了农业投入要素的生产率,优化了资源要素的配置并为实现规模节约创造了条件,这也是农村经济集约增长的显着要求。而农业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规模节约都是通过有效的市场来实现的。这就要求农村的劳动力市场、商品市场、信息市场和技术市场的有效性和农村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
最后,在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我国农村经济的金融化与货币化进程都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农业科技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也使得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区间进一步缩小,推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增长集约化的进程。
二、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大致分为两种形式,一种为正规金融组织,另一种为非正规的金融组织。
正规金融组织或活动是指受到中央货币当局或者金融市场当局监管的那部分金融组织或活动。主要由这样的几个部分组成: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邮政储蓄机构等构成。它们是农村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农村金融体系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最被老百姓所认可的机构,在现实农村金融体系中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非正规金融是一种相对于官方正规金融活动而言,自发形成的民间信贷交易(俗称“民间金融”、“民间借贷”、“草根金融”),游离于政府机构的监管之外。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初期,非正规金融组织和活动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好景不长。随着农村经济的日益发展和金融体制的不断改革,从非正规走向正规金融机构的商业化,中国人民银行针对其变化对非正规金融组织和活动的监管力度也随之加大,最终顶着各方的压力最后在1999年将其解散 。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重大的作用,但在发展中暴露出很多问题。,一方面整个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不够健全,由于受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和制约,对于我国已建立的以政策性、商业银行和信用社为主体的农村金融机构组织体系来讲,商业性保险机构、证券、担保租赁等金融机构在农村基本没有设立分支机构,完全意义上的金融机构组织体系尚未发育成熟,不够健全。
另一方面是现有机构组织的功能缺陷。首先,国有商业金融在农村金融领域内的功能弱化。其次,功能单一的农业发展银行,难当政策性金融的重任。再次,邮政储蓄抽走农村资金大大削弱了金融支农力度。最后,农村信用社不能够完全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虽然农村信用社在近几年进行了不断的完善,但仍然存在着相当大的问题。还有像农村保险业支农功能还不够健全、民间金融缺乏约束手段,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对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发展造成了阻碍。
三、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议
通过分析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现状和国外先进的农村金融体系,结合我国农村实际我觉得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与完善,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给予重点关注:
(一)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需在新视角下重构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正处于边缘化,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把具有不同性质和功能的商业机构有机地衔接起来,从而构建一个层次多、覆盖广阔、且可持续的真正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农村金融体系。从其发展现状来看,我国农村金融系统的改革模式和供给主导型思维大多是围绕信用社来进行的。我们应该突破这种传统的改革模式,积极充分利用和开发县域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等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的作用,把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形式应用其中,推动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组织的相互合作与协调性,以便充分地发挥农村金融体系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
1.农村信用社在农村合作金融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要想使农村信用社真正做到服务“三农”,我们必须注重它的组织结构。
2.要想使县域农业银行改变农村环境,开拓产业链。可将其定位于农村建设的商业性金融机构,主要服务于农业,应该强调产权和市场化明晰,发挥其自主权,使其不受没有必要的约束,注重其金融网点的建设,运用各种措施和手段增加对新农村设施建设。
3.作为重要的政策性金融组织的县域农业发展银行,目前的业务范围覆盖率还不够高,比如在对农业产业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县域城市化建设等项目上的贷款发放力度还不够大,所以要加强县域农业银行对这些项目的贷款支持。改变农行发放扶贫开发贷款的现状,授予县域农业发展银行承办县域地区的兑付、市场债券、向县域金融机构批发资金的权利。另外,要大力开发多样性的信贷产品,在具有农业产业结构的大企业以及农业开发项目上给予大力支持。
4.建立完善的农村保险服务体系。通过分析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现有的风险分摊机制可以得出,其单一的分担风险机制根本不能适应农村金融发展的需要,应尝试建立更为多样和有效的农业风险分摊转移机制,加大对我国农业金融市场的支持力度。但基于我国农村发展不平衡导致的各方面条件以及财政状况的不同,所以要因地制宜,不同地区建立适应当地发展的不同性质和功能的保险公司,完善当地的农业担保和风险转移分摊机制。
5.积极地向农村推广新型的合作性金融。积极推动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广大农村的建立,要积极鼓励各种正规的境内外资本在农村地区投资设立多种类型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村镇银行、农业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这些金融机构一旦在农村建立,就可以发挥其经营方式灵活和管理层次少的优点。
(二)农村小额信贷管理体制的完善与创新
篇6
一、建设农村金融环境的意义
(1)促进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加强农村金融生态工作建设的力度,对农村经济水平的更好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目前我国广大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还处于一个相对比较低的阶段,而经济水平的提升是要依赖于整体金融环境的。拥有一个稳健的金融资本体系,农村的经济发展才能得到一个较好的环境基础。而且提高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质量,还有利于农村经济效益发展速度的提升。
(2)为农村金融体系提稳定环境。加强农村金融生态工作的建设,另一个重要意义是能够为农村金融体系的建立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当前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经济发展方式也有了一定的改善,在这种经济环境下,农村的金融体系正在逐渐形成。现代化的金融经济体制正在农村经济环境中建立,加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能够为金融体系的建立构建一个良好的环境。
(3)促进农村市场经济的建立。 加强农村金融生态工作的建设,还能够加快市场经济制度在农村建立的步伐。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是比较落后的,而且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也仅仅局限于各大经济发达城市。想要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就需要逐步在农村市场中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农村金融生态工作的建设力度,健全农村的金融资本体系,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制度在农村的建立。
二、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中的不足
(1)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 关于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问题,当前我国农村的经济市场中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我国农村的金融体系不够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程度决定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工作,目前我国广大农村的经济市场中,金融结构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缺乏完善补充,这就会影响我国农村市场中的金融体系的建立,导致我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工作不能很好地开展。
(2)农村法制意识淡薄。当前我国农村的金融生态环境中建设的另一个不足之处是农村法制意识比较缺乏,在金融体制建立的过程中,法制意识是维持经济安全运行、维护金融体系合法运作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农村人口的法律意识还普遍处于一个低水平,缺乏法律意识作为支持,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工作就不能很好的开展。
(3)相关的机制制度缺乏。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中的另一个不足之处是相关配套制度的缺乏,对于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来说,拥有完整的、正确的配套制度是保证其建设工作良好开展的依据,而当前我国的农村中,有关金融体系的机制制度还并不完善,这就阻碍了金融结构的建设工作,不利于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良好开展。
(4)农村人口素质比较低。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另一个不足之处是农村人口素质较低,由于我国教育水平的有限性,当前农村人口的素质还普遍处于一个低水平。缺乏高素质、高学历的金融专业人才。专业人才作为金融工作开展的一个重要资源,缺乏专业人才就意味着缺乏相关的人力资源来建设金融生态环境。这样必然不利于农村金融工作的良好开展。
三、如何加强农村金融生态建设
(1)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建设。提高农村金融工作的建设水平,首先要补充完善农村的金融结构体系。农村的金融行业拥有一个完整的结构体系,才能够创建更高质量的农村金融资本环境。加强农村的金融体系建设力度,能够促进农村金融经济的更好发展。
(2)加强制度化管理建设。加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工作,还需要强化对机制层面的管理力度。健全的机制制度是金融工作得以良好开展的重要前提,尤其是针对缺乏机制体制的农村来说,加强制度化建设,能够为金融工作的良好运行提高制度层面的保障,能够提高金融体系建立过程中的可行性,进而促进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整体水平。
(3)引进先进的金融管理经验。加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另一个措施是引进先进的金融体制管理经验,相于城市来说,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更低,金融管理经验缺乏,这种现状会阻碍金融工作的良好开展。因此,大力引入先进的金融管理经验,为农村金融建设工作增添新的动力,更好的促进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
篇7
关键词:农村 金融发展 农业保险 抵押担保
众所周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建设新农村可以造福子孙后代,是一项全民支持的系统工程。而农村金融在新农村建设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农村金融是非常有意义的。另外,农村金融也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农村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的重要影响因素。由此可见,农村金融的发展直接关系着我国农村经济水平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到2011年底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农村地区共建立1000多家城镇银行,100余家农村资金互助社,以更好地服务“三农”,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是,这与庞大的农村农民的需求仍有较大差距,农村金融的发展仍面临一系列问题。因此,本文从发展我国农村金融的重要性出发,提出了当前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重点介绍了提高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策略方法。最后得出:金融经济的发展对于新农村的发展至关重要,中央以及相关部门必须不断的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促进农村金融发展,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一、当前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作者结合相关的农村金融发展的资料,并深入调查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具体现状,总结出如下我国当前农村金融发展面临的问题:金融机构不够完善、农村金融供给垄断严重、金融供给不足和农村金融环境不佳。
(一)金融机构不够完善
随着很多国有银行和部分商业银行过度的追求利益,很多的银行都在农村撤离,农村的银行网点也逐渐的减少,导致金融服务跟不上。现如今很多农村地区仅仅剩下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这些银行的资金供应难以满足农民的需要。另外,这些正规的银行为了避免各种商业风险,手续相对繁琐,要求比较苛刻,很多农民无法从中获得贷款,在这种情况下农村民间金融惜贷逐渐发展,很多农民也不得不采用农村民间惜贷的方式,但农村民间惜贷的贷款利率非常高,很多农民无法承受,同时农村民间惜贷不受市场政策的调控,具有较大的风险,经常会出现金融诈骗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开始严格控制借贷,这样民间金融就却少了合法的地位,难以生存和发展,给农村金融的规范发展带来了不利。
(二)农村金融供给垄断严重
农村信用社是农业信贷的主要场所,同时,我国的乡镇企业贷款大都集中在农业银行,这样就出现了农村金融基本上被农业银行所垄断。据统计,农业银行的业务量占了所有农村金融的一半以上。这种垄断形式在某种意义上讲,推进了金融的改革,但是总体上来说,其效果确是非常缓慢的,这种垄断形式也带了很多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另一方面,这种垄断还导致了农村金融市场竞争严重不足,没有竞争发展就会相当的缓慢,没有竞争金融服务质量就不能有效提高,这就导致了经营困难,短期内很难解决。
另外,我国的农村信用社在多年的发展中积累了很多弊端,各种设施和条件都不足,经常导致资金质量不高,同时内部的人员素质相对较低,这一些问题都导致农村信用社在服务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显得力不从心。
(三)金融供给不足
众所周知,农村金融是我国金融的最薄弱环节,金融供给不足一直是制约农村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查阅我国金融网的一组数据显示:2011年 我国农户贷款余额仅占各项贷款余额的6%,这远远无法满足我们不断扩大的农村金融市场。数据表明,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现象非常严重,各种供需矛盾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我国农村农民的空余资金不多,也无法进行大量的存款业务,这样对于农村的金融机构没有较大的支持,金融机构也无法吸取更多的资金,所以也就无法满足农村的各项需求。
(四)农村金融环境不佳
农村金融环境不好也是阻碍农村金融发展的一大问题。因为,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农村金融发展的步伐,好的金融环境能够对农村经济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近年来,我国农民的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总体来讲,法律意识、金融知识仍然欠缺,意识也相对淡薄,在农村没有形成很好的金融服务文化氛围,这些问题综合起来导致了信用环境整体的不完善,支农信贷风险增大,信贷资金的安全性和盈利性无法保障。
二、加快新农村金融发展的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总结了如下加快新农村金融发展的对策: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建立合作金融体系,加快农业保险的发展,建立健全良好的筹资手段,建立良好的农村金融环境和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
(一)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篇8
【关键词】农村金融 农村金融体系 改革
一、农村金融的概念
农村金融要想发展依赖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受农村金融发展的反作用限制,所以农村金融在整个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有主导性地位。我国对货币流通、信用活动与资金运动这三种密不可分行为,用农村金融活动来统称。它是农村经济发展下出现的一种产物,是一个金融部门,为农业和农村的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农村经济形势的发展,直接影响农村金融活动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农村经济是我国社会经济的宏观体现,而农村金融则属于微观行为,他们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二、农村金融体系的概念
农村金融体系是一个国家金融体现的重要组成,是金融体系在农村的运行和发展,农村金融体系又和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紧密相连,他们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理论上它包含内容多样的金融组织形式和服务品种,如银行信贷、保险、证、结算、信托投资理财等。
在我国农村经济基本是由县域的城镇工商业和乡村经济组成,城镇工商业主要是围绕农副产品加工、运销和农民的生产、生活展开,乡村经济基本是从事农林牧副渔第一产业生产。由此可见,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农村金融体系,从地域上市指县以下为农户和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或是金融活动农村金融体系泛指,在县及县以下由若干银行业等金融机构或活动组成的为农村经济发展融通资金的金融组织体系。
三、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
虽自七十年代末,我国就致力于农村金融体制进行革新,也略有成效,但在很多方面还显现出有待改进。
1. 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缺陷
(1)整个金融组织体系不健全。目前受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致使许多依政策性建成的信用社、商业银行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不能发挥其应有效应,加上一些担保租赁、商业性保险机构、证券等金融机构在农村还未设立分支机构,加剧了金融机构组织体系不健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这点在我国中西部地区表现尤为突出。
(2)现有机构组织的功能缺陷。农村信用社不能全面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农业发展银行职能单一,对政策性金融重任难以担当;邮政储蓄资金另作它用,减少了对农业的支持;农村金融里商业性金融的主宰地位面临挑战。
(3)农村保险业支农功能不健全。拒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农业有5亿亩农作物受到灾害,占全部农作物播种面积的百分之二十五,成灾面积占受灾面积的百分之四十。这些灾害带来的严重后果却只能靠传统的方式进行弥补,即农业风险保障由民政部门主管的灾害救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以商业方式推广的农业保险,仅这两种救济渠道解决农村保险业需要面对的问题,显然是力所不能及。
(4)民间金融缺乏约束手段。农村民间的融资活动和金融组织,在政策压制和地方性自发抵制的情形下仍然屡禁不绝,且有越演越烈之势。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后,为禁止和取缔民间金融组织,各地方政府出台不少制度措施,这一现象在很多地方农村里虽有减弱趋势,但至今还是在不少地方存在。
2. 农村金融市场体系的缺陷
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发展制度有待完善;供给不足明显存在,有形成局部寡头垄断现象出现;资金优化配置受到影响,由未形成统一的资金供求市场价格机制造成;适应不了农村经济发展需求,金融产品供给短缺。
3.金融监管体系的缺陷
监管的方法单一;严密的分业监管;监管的涉及面狭窄。
四、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
综上所述,通过对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现存问题的探讨,作为政府主宰产物的农村金融体系,并不符合农村经济发展对金融服务的要求,使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建设及农村金融业本身的壮大,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和束缚。所以建立一个全新的农村金融体系,以满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求为框架,让农村金融活动中占主体地位的金融部门发挥出应有职能,这一符合我国农村经济特性的金融新体系构建势在必行。
1. 构建农村金融体系的基本原则
(1)处理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保持农村经济发展、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时相互关系的良好处理,是重构农村金融体系的核心。经济发展中产生了金融,经济制约金融,金融支持了经济的发展,而农村经济发展一样需要农村金融的支持。
(2)从实际出发,按市场需求构建农村金融体系。在我国经济发达区域,仍以农户分散占有土地的小农经济为主,零散农户在市场中缺乏竞争力,应予以自办金融权,逐步构建与小农经济的合作金融,降低资本从农业流出,为分散的农户和农业发展服务。经济落后区域,需要出台相关政策性金融条款协助,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环境,建设基础设施,丰富产业结构,合作金融为农户供应融资需要,使农业不再是当地经济的主要支柱。
2. 构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基本框架
(1)拓宽农业发展银行业务领域,充分发挥其政策性金融职能。扩展农业银行业务,改善农业发展银行单一负责国家粮棉油收购贷款局面。现在我国农业发展银行不能很好发挥其功能,是由于业务面狭窄造成,远未实现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2)发挥商业性金融的支农作用,拓宽农业融资渠道。商业银行向农业投放贷款时,国家可在最低限额或比例上做出相关规定,或建议商业银行存款增长到一定比例时,多出部分用于农业政策性金融债券和农业建设。考虑到商业银行的盈利性和分流大量农村资金的现状,不妨借鉴国外的方法,例如在某一地方获得的存款,要有不低于多少比例的贷款使用在该地方的经济发展上,规定了各行分支机构的资金使用比例。
五、结论
论文通过对现在农村金融体系状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在探讨农村金融相关理论概念和实践操作基础上,结合前人有关研究资料,对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提出以上浅见。
参考文献
[1]何广文.中国农村金融转型与金融机构多元化[J].中国农村观察,2007(2):13~21.
[2]高帆.中国农杖中的需求型金融抑制及其解除[J].中国农村经济,2008(12):69~73.
篇9
论文关键词:金融功能,金融体系,新农村
1问题提出
解决农村“三农”问题是每一届政府施政的最大重点和难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农业的持续发展均需农村金融的支持(林毅夫,2003)。中国农村仍然是一个资金高度稀缺的经济地域,农业是资金要素过度稀缺的产业,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是资本高度稀缺(温铁军,2001)。据统计,近年来通过金融渠道和邮政储蓄渠道每年实现的农村资金净流出总额约为4000亿元左右(何广文、欧阳海洪,2003)。农村资金的大量外流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何广文,2009)。缺乏合适有效的金融机构为农村和农民提供金融服务、无法满足农村经济主体的融资需求构成当前农村金融发展的困境,也是造成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
国内外学者多从强化供给,完善体系等方面提出解决途径,如闫先东、魏晓丽(2009)提出需强化金融机构政策性功能,同时深化信用社改革,积极培育民间信贷组织,允许和引导农民发展资金互助组织。王彬(2008)从农村合作金融功能异化角度提出合作金融形式的重构金融论文,提出通过强制性的农村信用社制度改革来满足农村合作金融需求可行性不高,必须打破原有的农村合作金融体系,因地制宜地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目前关于中国农村金融体系构建的研究较少,大部分研究农村金融问题主要是着眼于金融总量、结构、制度等方面,而把农村金融体系作为农村经济的一个子范畴,从金融功能的视角研究各种金融体系构建的还比较少,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弊端有哪些?如何构建创新型农村金融体系?对于这些问题本论文将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探讨。
2 农村金融体系功能异化的现状
本文就金融体系的设立对象及设立目的不同,把农村金融体系分为政府设立非营利性政策性金融体系;民间自发设立非盈利性合作性金融体系;盈利性商业性金融体系。
2.1农业政策性金融功能异化的现实问题
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目前的功能状况,与农业政策性金融所应该具有的功能以及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极不相称,出现了“农业发展银行难以支持农业发展”的现象。这是当前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功能的最大的缺陷。
目前农业发展银行的筹资功能弱化,资金来源渠道单一,资金来源过度依赖于中央银行再贷款,难以获得足够的资金,特别是无法获得发放农业生产方面的中长期资金,不适应农业政策性金融长期发展的需要。1993年和1996年,农业银行成为国有商业银行后, 其涉农贷款余额占总贷款余额的比重更是逐年降低,其在农村金融市场上的重要地位大大弱化。
2.2商业性金融功能异化的现实问题
(1)对于商业银行,一方面由于农村金融业务稀少单一,成本高收益低,各商业银行出于经济效益考虑不愿在农村投入资金。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对农村资金的“倒吸”,使大量资金由农村流向城市。
(2)邮政储蓄方面,国家《邮政体制改革方案》出台以及邮政储蓄小额存单质押贷款业务试点工作的开展之前,邮储是“只存不贷”,使得大量农村存余资金大量集中于政府手中被用于其他行业而非农业。
(3)民间金融方面,由于其自身固有的缺陷,使得民间金融在一定程度上又不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民间金融大都追求资金的高时间价值,容易引发“高利贷”的出现金融论文,使得农村的融资成本高,农民承担不起。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使得民间金融并不能很好地支持新农村建设。
(4)农业保险方面,我国的农业保险也有过长足的发展,但农业保险的发展严重滞后于农民对风险控制的需求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表现为“三高三低”,即高风险、高亏损、高需求和低覆盖率、低供给、低投保率。商业性保险机构的盈利性目标最终不堪承受高风险低回报的压力,纷纷撤离农业保险市场。政策性农业保险则是保险基金规模较小,理赔及风险补偿机制建立滞后,为农保险制度不尽完善。这些都是得使得农业生产没有充足的保障,农业发展艰难。
2.3合作性金融功能异化的现实问题
农村信用合作社作为合作性金融已经失去了其合作的性质。当前我国大部分农村信用合作社转型为农村银行,实行商业化管理,致使大量资金外流,由于非农化倾向不断加强,农户间互助合作的性质不断减弱。
民间资金互助合作社受参与人员的资金、信誉等方面的限制,成员规模及适用范围局限性很大,实际运行中由于资金互助社的业务定位有问题,一些互助社也面临着吸存难、内部管理混乱、合作性减弱、内部人控制初露苗头以及外部环境制约发展等问题。
3 农村金融体系功能异化原因分析
政策性金融体系、商业性金融体系、合作性金融体系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主要构成并没有发挥降低农业投资风险,提高农业资金有效配置的功能,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农村金融投资风险收益不对称、国家长期政策发展导向、农村金融机构自身服务方面的缺陷等方面。
4.1 农村金融投资风险收益不对称
(1)农民信誉问题导致农村金融投资风险高。我国农民整体素质较低,一些农户的和农村经济组织信用观念淡薄,加之金融机构没有健全的?突信用体制,导致农村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巨大,金融机构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愿涉足信用状况不佳的农村市场,农村经济的融资渠道进一步缩小?
(2)农业边际收益低导致金融收益无法提高。农业较低的边际收益使得金融产品的成本无法提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伴随着我国各大政策性银行、商业性银行的改制,各经济主体均以追求经济利润为最终目标金融论文,依据比较利益来分配资源,使得农业自身积累的资金很大部分通过商业银行、邮政储蓄等渠道流向工业领域和城市,出现所谓的“抽水机效应”。
4.2 国家长期倾向的工业化政策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发展本国经济、加快工业化进度是提升本国竞争力的核心。我国经济发展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农业对工业给予的资金支持。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动用一切力量来支持工业化进程,不断压挤农村剩余资金达到以农促工的目的。而在改革开放以后,国家仍可通过国有金融机构的资金调拨来增加其在工业领域内的投资。国家的这种长期政策性倾向造成了农村金融匮乏,资金支持严重不足的历史烙印。
4.3农村金融机构自身服务方面的缺陷
农村金融机构在服务功能、管理机制、人员素质等方面远落后于城市金融机构。农村金融机构受人才、交通、通讯、技术、资金等因素制约,其资金利用率低,金融服务产品单一,科技含量低,给客户带来诸多不便,使得农村经济组织及农户纷纷跑到商业银行开立账户,流失了大量资金。
5 基于功能论的金融体系重构相关政策建议
只有通过体系重构来加强农业金融业务的利益性,同时通过担保来降低农业风险才能提高金融机构对“三农”的服务力度,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以下从五个方面来分析:
5.1创新“银银”合作方式加强金融机构间功能整合
(1)创新贷款方式。根据农业政策性金融生产扶持功能的内在要求,借鉴国外政策性金融的先进经验,考虑逐步实行农业政策性金融与商业银行联合贷款的办法,即政策性银行通过对投资项目发放基础性贷款,使之符合商业银行的贷款条件,诱导商业性金融的进入。
(2)创新担保机制,动员商业银行及其它社会资金流入。通过为农户和中小企业贷款提供信用担保,为商业金融、合作金融信贷资金投入农业和农村创造条件,促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改善农村社会信用环境,从而以少量的资金动员和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流入农业和农村。同时还可以考虑设立风险基金,鼓励农村信用社等农村金融机构发放农户贷款,共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创新贴现和转贴现业务模式,促进农业政策性金融生产扶持功能充分发挥。一是对农业生产者和农业企业所持有的与农业政策性金融扶持对象相关的短票据进行贴现。二是对商业银行或者其它金融机构所持有的上述票据进行转贴现。三是商业银行因向农业生产领域发放符合农业发展银行信贷政策和条件的贷款而持有的票据进行贴现。
5.2创新“银企”合作方式促进金融体系功能实现
(1)研究和利用好“市场需求—利益主体”互动联系机制金融论文,通过“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等模式,促进“其他职能机构+农信社”合作模式的发展。以扶持龙头企业为重点,积极开展商业性信贷业务,稳步推进农村城镇化和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支持县域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
(2)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将部分金融业务通过外包形式给非金融企业,如将信贷营销职能转包给信贷经纪公司等,探索“银企”间的金融合作方式。
5.3创新“银政”合作方式保障金融体系功能运行
(1)利用地方政府拥有信息网络等资源优势,建立农村村民信用体系与信用评估,以期降低农村贷款风险。加强法律建设,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打击力度,大力加强信用教育,建立客户信用档案,完善诚信体系构建,促进农村金融环境的良性循环。
(2)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扶持力度,通过完善合理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引导商业银行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提供金融服务。
参考文献:
[1]何广文.农村信用社制度变迁:困境与路径选择[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1)
[2]李树生、施慧洪.论金融本质与农村金融创新[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1)
[3]闫先东、魏晓丽.在新形势下我国发展现代农村经济政策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1)
[4]张兴旺.关于我国农产品市场问题的几点认识与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9(1)
篇10
[关键词]农村金融 金融体制 体制改革 体制缺陷
通过从政府宏观经济金融政策方面角度出发,综合应用经济政策,财政,法律,信息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通过政府的多角度,多层次的经济职能的有效发挥来得以完善农村金融体制。
一、当前河北省农村金融的运行情况
2009年,河北省金融系统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诸多影响的情况下,认真贯彻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金融支持支农力度,河北省各银行机构增设基层营业网点44个,增加基层网点服务人员2339人,创新支持“三农”产品42个,创新中小企业贷款产品59个,创新群众理财金融产品60个,基层网点新增自动柜员机1518台,POS机22388台。
二、河北省农村金融体制的缺陷分析
(一)中外农村金融体制比较分析
当前,中国农村金融的特点是金融机构和营业网点逐渐减少,业务相对萎缩,国有商业银行逐步撤离。信用社在很多地区事实上已经成为农村融资的惟一金融机构。由于农村信用社的机构设置、经营机制及历史遗留问题始终未得到有效解决,不能有效满足农民的资金需求。从而导致金融机构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日本农村金融体制由政府主导的以合作金融和财政支持的政策性金融及相关商业金融机构组成,其中以合作金融占主要地位。合作金融和政策性金融按照市场定位指导,较好地满足了农村中的资金需求,为农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农村合作金融,是公认的比较成功的典型代表之一。
(二)主要的缺陷和不足包括以下几点
制度变迁使农村金融供求失衡加剧。近几年,随着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开始从县以下行政区域大规模撤离分支机构,县以下地区基本上只有农村信用社一家金融机构,未撤的分支机构也多是只存不贷或多存少贷,农村经济发展开始陷入困境,河北省在这方面表现的较为突出,这直接导致了农村地区金融供需的严重失衡。
农村金融过于商业化及合作性弱化。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改革都倾向于商业化,导致农村信用社的小商业银行性质没有改变。商业银行提供农业生产的信贷支持需要有相应高利率的风险作为补偿,而高利率对于农村和农业的发展更为不利,与发展农村经济、改变农业的弱势产业地位是南辕北辙。
政策性金融职责不清及功能异化。我国的政策性金融业务狭窄,而在农产品的生产领域和农业综合开发等领域则过于“无为”;政策性金融机构也兼营商业金融,与商业性金融机构争夺金融资源,也严重阻碍政策性金融支农作用的发挥,使得政策性金融职责不清及功能异化,甚至出现混乱,这一方面的问题也同样存在河北省的农村金融体系中。
三、应对农村金融体系缺陷的解决措施
(一)从政府宏观经济金融政策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建立提供担保的支持体系。政府应当提供金融贷款的担保来降低农村金融的交易费用及准入门槛,使得农民民众可以从金融机构获得相对公平的贷款机会,有效解决在生产和生活中遇到资金不足的难题。
提供财政方面的支持。政府应当提供财政方面的支持,体现在对农村金融组织的补贴或者财政支持上,政策性金融中的利息损失由财政提供支持,使得农民民众在获得资金贷款方面减少一些经济压力,在生产和生活上能够轻装上阵,从而有效促进河北的农村金融体制的完善。
通过科技和信息来引导。政府相关的金融机构应当在农村基层大力发展信息和科技,提高农民民众的信息和科技的掌握程度,使得政府的相关农村金融政策在第一时间到达农村基层,并且使得农民民众有效了解信息的内涵。
加大创新力度。通过农村金融组织分级管理经营,发展中小规模金融机构,发展在地理位置上更靠近农民客户的营业网点,缩短金融服务经济距离,以缓解对农村金融排斥。
(二)从农村金融体系自身完善
建立新型农村商业银行机制。建立新型农村商业银行机制,例如村镇银行,完善农村信用社,建成产权明晰、有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内控机制健全的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实现商业金融与合作金融的共存共荣,相互补充,共同发展,有效做到商业金融与合作金融的通力合作。
扩大金融主体的投入范围。建议相关农业金融机构正确处理内部商业目标和外部支农扶贫的关系,实现“扶贫工作到户,效益到户”,用好用活扶贫贷款,增加以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等贷款规模。同时,要面对农村和农业积极开发新的贷款品种。
建立农村存款保险制度。河北省目前没有存款保险制度,一直由国家机构承担隐性担保。在金融市场逐步开放,所有制和产权制度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应当提上日程。
建立全方位多元化融资制度。建立新型邮政储蓄,完善农村资金回流制度。现在的关键是建立对农村的“输血”机制,使资金回流农业和农村,实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良性循环。大力发展农业保险,以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的信用地位,引导农业金融资本流人,降低社会资金的成本,维护农村经济的稳定。建立农业贷款收益补偿机制。充分调动农村金融机构放贷的积极性。
(三)从农民民众角度方向来促进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完善
扩大农民群众的收入渠道和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要大力推广农牧渔副林业的有效结合,走农业综合化经营道路。要推进农业产业化,将生产的农产品进行有效的加工和再加工,扩大农产品的生产链条,从而提高了将农产品直接销售出去的价差收入。
完善金融资产投资的多元化。要引导农民民众要进行资金多元化,储蓄、保险、债券及资本市场,增长农民投资性收益。
参考文献:
[1] 郭东.《2009河北农村金融发展综述》 [J]. 河北日报,2010;01:06
- 上一篇:安全大反思发言材料
- 下一篇: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概念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2完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