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人才范文
时间:2023-04-09 01:05: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翻译人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第二作者:魏杰,男,河南洛阳人,汉族,(1984.5-),河南工业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职称: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随着翻译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国内普遍认识到培养翻译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各大高校纷纷开设不同层次的翻译课程,以培养能满足不同需要的翻译人才。通过学校翻译教学,学生的翻译能力会得到较有效的发掘和提高。
关键词:翻译;教学;翻译人才
1 翻译与翻译教学之间的关系
因为翻译的存在,世界变得越来越小。
首先,翻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需要坚实的双语基础,不仅要懂得翻译理论,还要掌握其他相关学科(如语言学、文学、文艺批评、语义学、符号学、语用学等)的丰富知识,并参与大量的翻译实践。因此,翻译是人们克服语言和文化障碍的法宝。没有翻译,国人就不能鉴赏外国的伟大著作;没有翻译,我们就不能分享历史上的名家名作。
其次,加强翻译学习符合社会的要求。在多数情况下,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可能会接触到如下工作:英汉互译、英文写作、出席国际会议或在外文期刊发表文章等。这些都需要拥有良好的英汉双语翻译技能。翻译是外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测试外语水平的重要手段。所以,学生学好翻译至关重要。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翻译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这引起了政治、经济、文化、家庭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巨大变化。因此,翻译肩负着缩小世界差距的重大责任,因为它可以引进先进的科学研究方法,从而获得最新信息并进行技术合作。
翻译教学在帮助和培养学生达到上述目标方面,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翻译教学的内容是一个融翻译基础理论、英汉两种语言各层面的对比和常用的翻译技巧于一体的动态教学系统。一方面,翻译教学将翻译、文学、语言学理论与翻译实践相结合,且翻译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另一方面,翻译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拥有实际的英汉双语互译能力,同时培养其成为优秀译者所必需的职业道德。
总而言之,翻译教学应该包括公共英语翻译教学、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和翻译专业翻译教学,其目标就是培养社会所需的综合型翻译人才。不仅那些进入外企工作的英语专业毕业生需要拥有一定的翻译技能,而且科学、工程、经济、历史等领域的从业人员也肩负着介绍国外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前沿成果的艰巨任务。翻译教学研究也是翻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教学水平决定着我国未来翻译人才的整体水平,对翻译的认识还要靠翻译教学来进行铺垫。
2 翻译教学的目标与内容
根据教育部批准实施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2000)》的教学要求,对八级(相当于第八学期结束)翻译课程的单项要求是:能运用翻译理论与技巧,将英美报刊上的文章以及文学原著译成汉语,或将我国报刊上的文章和一般文学作品译成英语,速度为每小时250-300个英文单词。译文要求忠实愿意,语言流畅。能担任一般外事活动的口译。
由此可见,在本科阶段,学校翻译教学的目标一般为翻译通才教育,即培养可以直接从事口笔译工作,胜任各种对外交流的翻译人才,或从事翻译研究(多数为研究生阶段的培养目标)、翻译教学工作的人才。为了实现上述目标,翻译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翻译基础理论、英汉语言对比、常用的翻译技巧,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穿插有翻译实践练习。
总体来讲,翻译教学的内容是一个融翻译基础理论、英汉两种语言对比和常用的翻译技巧于一体的动态教学系统,其目的是要忠实、通顺地再现原文的信息和内涵。
3 翻译教学是培养翻译人才的重要途径
自20世纪后半叶起,随着翻译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翻译事业迅速发展。国内普遍认识到培养翻译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各大高校纷纷开设不同层次的翻译课程,以培养能满足不同需要的专业口笔译译员、翻译教学人员以及翻译研究人员等等。
学校翻译教学主要针对全日制学生,如本科生、研究生等等,大部分学生接受过或正在接受系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训练,语言基本功比较扎实,知识水平和技能比较一致,个体差异相对较小。学校翻译教学一般注重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条理性和科学性,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及相关配套课程的合理设置。学生通过系统的学校翻译教育,可以切实夯实其语言基础,以期成为通用翻译人才。
除了学校翻译教学,还有两种翻译人才培养方式:翻译培训和自我学习。翻译培训对象多为在职人员,学员的教育背景、知识结构等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翻译培训主要根据学习者的当前需求,以期快速提高其某项专业翻译技能与水准。翻译培训一般更强调实践性和应用性,主要针对学员的具体需求而进行专门的翻译训练,其学术性、理论性要求相对不高。相对学校翻译教学而言,翻译培训尚且如此,自我学习的弊端更是相形见绌。由于即没有高素质的师资指导,又没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可供利用,自我学习的局限性相对较大。
刘宓庆教授在其《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一书中深刻指出:“翻译教学是翻译人才的摇篮。”通过学校翻译教学,学生的翻译能力会得到较有效的发掘和提高,因为各高校具有丰富的办学经验、高素质的师资和良好的办学环境。翻译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现代教育资源和手段,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1.河南师范大学;河南;新乡;453007;2.河南工业大学;河南;郑州;450052)
参考文献:
[1] 高华丽.翻译教学研究: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3.
篇2
(一)中西文化的差异给译者翻译带来文化障碍,进而影响翻译的效果,这一问题已被国内翻译界普遍认同。在翻译教学中,进行文化差异比较,这是英语翻译教学的有效途径。然而,国内高校英语教师大多缺乏对外交流,因而对文化差异缺少直观切身的体会,在课堂授课上,很难从文化层面进行深度讲解。
(二)就英语翻译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来看,总体上还比较单一,教师在课堂上经常采用传统教学方式,缺乏对学生翻译能力个体差异的关注,而且多数院校以大学英语四、六级的过级率作为教学评价手段或教学评估要求,这一点很难评价出高校英语教学中翻译能力的实际应用水平。
二、高校英语翻译教学新路径
(一)强化对学生翻译理论的指导,辅以适量的翻译实践。在众多的翻译理论中,我们对教学翻译理论的选择,既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目的,又要照顾学生的知识结构现状。英语教师首先应加强自身对翻译理论的学习,掌握前沿的翻译理论,然后在翻译教学中讲授一些翻译理论,这种理论的讲授应结合教学实践,如对国外翻译理论和翻译名家的介绍时要有选择,有时各流派有抵触,这时不必做出结论性的判断,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辨,以增强识别能力。
(二)针对课时偏紧的问题,教师可采取融翻译于精读与阅读之中的翻译方法。由于英语教学中课时较紧,且在大多数的非专业英语教学中不设有专门的翻译课程,学生所掌握的翻译理论、翻译技巧及翻译实践极为有限。在短时间内解决课程设置问题存在一定难度情况下,作为精读教师或泛读教师,可以通过在教学中渗透翻译理论和技能,融翻译于精读和阅读之中,逐渐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教师可以在所教授的课文中选出一些句段作为翻译材料,指导学生翻译实践,选择时当然不是信手拈来,无的放矢,应注意选择一些有一定难度,能体现一定翻译技巧的句段来练习。
(三)注重学生表达能力与创造思维的培养。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表达是理解的结果,但理解正确并不意味着必然能表达得准确。表达阶段就是要求译者把自己从原文所理解的内容用本族语重新表达出来。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一定量的阅读与翻译练习的基础之上的,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下广泛阅读,多做翻译练习;课上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在讲授某一问题的翻译时,教师应向学生推荐译语中不同风格的范文,让他们感受范文的遣词造句及谋篇技巧。在大学英语精读课本中,有许多上乘佳作,可供学生品味赏析,领悟其中高妙之处,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鉴赏的能力。翻译教学决不是单纯的理论技巧的死记硬背,而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翻译理论家奈达曾说过“优秀的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它既是再现,又是转变,因为它的目的是要在本意和联想意义两个方面达到表象和结论上的真实。”因此在翻译教学中,要求学生除了运用逻辑思维、抽象思维以外,还必须发挥形象思维、创造思维,透过语义概念这一层次,进而想象出原文所描绘的形象,最终用目的语言把形象重新描绘出来。
(四)注重培养学生对目的语文化认知能力。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文化是语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正如翻译家尤金•奈达所指出的“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奈达,1993)。因此语言的翻译不仅是语符表层指标意义的转换,更是两种不同文化的相互沟通和移植,翻译既涉及两种语言,更涉及两种文化。英美文化与翻译是水融的关系。如果教师在英语翻译教学过程中只讲知识,训练语言应用能力,不讲英美文化,要教好英语翻译是不可能的。因此,英语教师在教学中更要充分发挥英语教材中的文化素材,进行文化比较,在讲解语言难点与重点的同时,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让学生能在具体的语境下更好的理解原文,然后进行翻译。
(五)突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实践练习。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多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多数情况下是被动接受知识,机械地跟随老师的思维,缺少独立思辨能力的锻炼。翻译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活动。教师在翻译教学中,应该把握外语教学的基本原则,尽量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模式,多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翻译素材,让学生实践练习。选取的素材应尽可能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符合当前经济社会热点,符合就业需求导向。
三、结语
篇3
新疆的旅游资源丰富,近几年旅游业在国际上名气在逐渐上升。自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举办北京奥运会以及亚欧博览会,更多的外国游客来到新疆旅游。同时新疆的旅游业正在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包括旅游翻译人才的缺乏。
一、新疆旅游资源特点和面临的问题
新疆的旅游景点变化多样,主要以自然界的奇妙景观为主。新疆旅游景观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戈壁滩和沙漠风景,如世界第二的沙漠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第二、冰山风景。新疆山多,冰雪风景壮观奇妙,天山和昆仑山等。第三、草原风景。新疆自然地形除了沙漠和山顶还有就是绿洲,草原提供游客骑马、野营、等休闲娱乐活动。新疆是个多民族的区域,在旅游过程中游客可以体会到浓郁独特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情。目前新疆的旅游业发展迅速,地大人少,同时面临着各种使旅游业发展受阻的问题。最明显的就是交通不方便,旅游景点基础设施和生活条件较差,旅游人才比如翻译人员缺乏等等。尤其是翻译人才的问题则需要从各个高校的相应专业的学生身上寻找解决方法。
二、新疆旅游翻译人才困境
(一)在新疆翻译事业处于起步状态
新疆真正的翻译教育和翻译服务还在处于起步状态。在新疆设定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是从2011年才开始招生,目前为止新疆的高校培养出来的专业翻译人才数量甚少。除此之外翻译事业在新疆的地位不高,翻译人员的待遇,除了在国家机关工作的,一般都不是很好,因此在新疆翻译专业毕业的专业人才屈指可数,从事旅游翻译人员的数量更是少。
(二)在新疆中高级翻译人才更稀缺
快速发展的翻译市场需要大批专业翻译人才,更需要高水平的翻译家,这为翻译人才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国际研讨会、每年一届的乌洽会,去年和今年的亚欧博览会等活动中,新疆请来了外地比如北京等城市来的数名感激翻译人才胜任此重大任务,因为新疆缺乏中高级翻译人才。
(三)比起笔译,口译人才更稀缺
旅游翻译主要是以口译为主,口译的工作强度非常高,不像笔译那样有词典,网络信息或者资料的辅助,翻译人只能凭自己拥有的历史政治文化知识和工作经验现场口译,能胜任这样高难度的工作的口译人才很少。
(四)小语种翻译人才更稀缺
在新疆翻能做法语、德语的翻译还没有。据统计,在新疆,能做英、俄、日语的翻译加起来,不到10名(刘俊佑,2008)。在新疆旅游的人大多都是从中亚或者东欧过来的,他们就需要阿拉伯语,印度语,土耳其语和俄语翻译。从事汉译英的人员却很少精通于这些小语种的,有些根本就不懂这些语言,而游客则需要有些少数民族人来给做翻译,但是雇来的少数民族翻译人员只是碰巧做个翻译罢了,他们缺乏专业翻译人才素质
(五)新疆民语翻译人才更稀缺
1990年到现在的能同时进行外语和民语翻译的人才几乎没有出现。三代翻译家正为新疆的民语翻译事业的未来担忧(刘俊佑,2008)。在新疆的旅游业,翻译人员需要外语和民语之间进行翻译,往年的翻译都采取将有关少数民族文化的词语直接按它们的汉语读音音译的,对外国游客来说很难理解。即使在翻译过程中补充说明其含义和代表的意思以及有关的历史文化事件等,也很达到清楚简洁表达使游客易于理解和记住的效果。新疆的民俗文化的各个方面汉语说法有些本来就失去了源语言所表达的意思。比如乌鲁木齐市大巴扎从维语Qong Bazar 译音翻译的,英语的也叫大巴扎,英语的也翻译成这样就没任何意义了。旅游文化专用词之类的翻译起来是有困难的,能将多民族的文化用词从民语翻译到英语或者其他外语的旅游翻译人才严重缺乏。
三、新疆旅游翻译人才困境的对策
(一)靠高校培养
随着新疆旅游业与国际接轨,对旅游翻译人才的要求变得更高更加严格,各个高校在培养翻译人才时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努力提高语言素质。所谓语言素质,就是中外文的语言功底和双语文化素养,要求具有扎实的双语表达、沟通与转换能力,具有双语技能和文化知识,作为外语翻译人才,不能只懂一两种语言,尽可能多学几种语言。
第二、要提高职业素养。提高翻译者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熟悉新疆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渊源和文学传统,注重了解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法律、教育、、商贸等社会生活领域,提高胜任国际交流翻译的任务。
第三、要提高专业技能。翻译是两门语言之间信息的转移过程,目前大学培养的是通才而不是专才,翻译专业可以开展翻译职业教育或翻译专业知识教育,让学员在参加培训或者实习后可以更快的适应工作环境,把工作过程中学到的专业知识和翻译技能更好的结合贯通。
第四、要提高实践和应用能力,提高口语水平。译者应该掌握多种文体笔译技能和交替传译技能,旅游翻译中的口译活动对口译员的记忆能力、逻辑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交际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经过长期的专业化培训才能达到这个目标。
(二)新疆的高校和社会机构要合作进行培训锻炼
新疆的各个高校要根据以上的要求和标准培养学生,并号召和动员各个与翻译事业有关的企业或单位与他们合作,努力培养一批高素质旅游翻译人才。
第一、翻译院校要全方位进行旅游翻译职业训练注重综合素质教育、翻译职业教育,掌握翻译职业的理念与技能,
第二、旅游翻译翻译产业与院校实现产学结合,资源共享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翻译人才,外语院校和培训机构应与用人单位之间进行多方面、多层次、多渠道的合作
第三、举办短期专业培训班、强化外语培训。目前解决翻译短缺的有效途径,就是采取学校培养和社会短期培训相结合的方法。通过高校MTI培训,无疑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最正规途径,但光靠这一条路满足不了现阶段翻译人才市场的需求,针对翻译学员实践经验缺乏,利用“模拟现场”、“论辩课堂”等方式提升学生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和提高口语和口译能力。
第四,注重培养少数民族翻译人才
篇4
关键词:翻译人才;课程设置;合作平台
作者简介:陈望波(1962-),女,江西南昌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翻译与教学;刘宝才(1973-),男,江西德兴人,江西师范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翻译与教学。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科规划“江西高校外国语言教学研究专项课题”一般项目“基于ESP理论的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研究”(编号:15WX303),主持人:陈望波。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05-0093-04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中国语言服务业伴随经济的增长,呈现出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中国在国际地位的声誉日益增长,中外合作交流领域也在不断扩大,使得中国市场上语言服务的客观需求大幅度提高。《中国翻译服务业分析报告2014》显示:中国大陆地区目前以翻译或本地化服务为主营业务或主营业务之一的企业有5287家,其中70%位于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湖北等五个省市区[1]。然而,《中国翻译服务业分析报告2014》也显示,行业以微型企业为主,创新能力不足;高端翻译及其他从业人才严重匮乏。全国有职业翻译共6万余人,国内在册翻译人才缺口高达90%以上,这根本无法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2]。随着经济全球化和IT技术的深入发展,本地化(对全球化产品或信息内容进行语言和文化等方面处理)将快速发展,这必将催生翻译人才的需求。因此,当务之急应解决市场对高级翻译人才的需求的问题。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翻译服务业分析报告2014》显示,截止2013年底,有64%的翻译服务业中译外业务量占业务总量的一半以上,显著高于外译中。这表明我国已经从侧重对内译介西方文化和文明转化为侧重对外译介中国文化和文明,翻译在推动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此,培养高端的翻译人才是高校的时代使命。
一、职业翻译人才培养现状
2015年6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的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视频会议指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努力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由“两张皮”向有机融合的转变。这也反映国家对高校培养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下发了《2015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通知》,强调要先满足国家重大战略要求,重点支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扩大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在翻译领域,为了填补我国原本缺失的高层次、职业化翻译教育的空白,中国截止2010年,虽然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全国设立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高校达到158所,然而,由于一些高校的翻译人才培养仍然沿袭传统的学术型翻译教学的理念和模式,结果使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脱节。一方面翻译行业紧缺大量合格的翻译人才,另一方面许多翻译专业和外语专业毕业生不能满足翻译市场的需求[3]。翻译不仅仅是文字转换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是跨文化再创作的能力,而市场上,由于许多翻译人员没有经过专业翻译训练,翻译职业道德缺失,翻译技术质量差,胡译、硬译现象屡见不鲜,故国内的语言服务供应商经常抱怨市场上缺乏精通中外两种语言能力的人,缺乏既愿意学习翻译技巧和翻译技术的人才[4]。
为此,针对市场翻译人才的“缺且不精”的特点,许多研究者提出了相关的人才培养模式。有研究者认为“翻译+专业”、“专业+翻译”和双学位的模式将成为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的主流模式[5];也有研究者认为在翻译教育中,不仅要达到翻译课堂中的合作,既包括实际课堂,也包括虚拟课堂,既包括师生合作,也包括学生合作,还要达到产学研合作,特别是强化教学与行业的联系[6]。张瑞娥就翻译人才培养的师资方面做了调查和研究,分析中国翻译教师的现状后提出角色实现应以复合过程为导向、以翻译产品为旨归[7]。田艳提出了翻译教师要具备信息技术素养[8]。
二、高校职业翻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在翻译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国家加强了重视,国内教育专家给予了人才培养的理论指导,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普遍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职业人才培养定位、课程设置、实践平台搭建、师资短缺等。这些问题都表明国内市场对翻译人才的急需和高校职业翻译人才培养不足的矛盾。
(一)翻译专业课程设置笼统单一
翻译学科是一门新型学科,其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口笔译人才。由于该学科定位较晚,国内翻译课程研究理论相当薄弱,学科的培养方案目前没有统一规定,各学校各自拥有自己的培养模式。总的来看,许多高校翻译专业课程设置随意性较大,主要依据师资开设课程,忽视了翻译学的学科特点和社会的需求。一般来说,翻译课程由三部分组成:专业必修课、方向必修课和选修课。拿笔译来说,专业必修课通常由翻译概论和基础笔译为主;方向必修课大体以文学、经贸和科技翻译为主;选修课由跨文化交际、语言学和翻译理论构成。以江西师范大学的笔译专硕课程来说,第一学期开设了英汉语对比研究、对比口译、中国语言学和二外;第二学期开设了翻译概论、中外翻译史、基础笔译和科技翻译、同声传译和交替翻译;第三学期开设了中西翻译理论、经贸翻译、文学翻译、同声传译和交替翻译。笔者认为,从课程设置上来看,以上课程初步达到了培养高层次、职业翻译人才的要求,但是要满足当前市场翻译人才的需求,这种课程设置显得有些滞后。一是课程设置方向性不强,口译课程在笔译专业所占课时偏多。二是专业课程设置较笼统,即便有时代感较强的经贸翻译课程,也只是开了一个学期草草了事,经贸课程未得到细化展开。三是实践课程比例远小于理论课程,与学术性研究生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大体相同。四是本地化项目管理课程没有在课程设置中体现。总的来说,该课程开设较为笼统,方向性不强。所以,当前翻译专业硕士课程的设置已远远跟不上经济的发展,培养出来的人才自然很难满足市场翻译的要求。
(二)师资力量严重短缺
近几年来,面对市场急需的翻译人才,我国翻译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教育迅速发展。但大力发展的背后却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且受到各方面的限制,高校的翻译师资短缺就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从2013年到2015年的国内高校英语语言专业教师招聘公告中看,翻译方向的教师需求成为榜首。这些高校中不乏经济发达地区的上海高校,如上海理工大学笔译和写作方向,上海海事大学、上海立信学院等也有翻译方向的要求。其他地区有相同需求的还有天津外国语学院、西安外国语学院等专业院校。江西师范大学为了引进翻译方向博士生,提供更多优惠政策。这些足以证明高校翻译教师的缺乏。不言而喻,在影响翻译专业建设和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师资建设是翻译教学成败的关键,也是翻译人才培养最大瓶颈。翻译方向在高校起步较晚,高校现有的教师大多属学术型的,且方向多为语言学、教学法和文学。翻译专业硕士的培养需要教师来指导,目前指导翻译硕士的导师有一半以上是跨了方向的,结果是课程设置随教师适当调整、课堂教学理论为主。从高端翻译人才的培养来说,教师自身除了双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外,还应具备其他素养包括翻译理论与研究能力、翻译实践能力、翻译教学理念和能力、现代信息技术能力以及翻译市场运作能力。这些能力构成了教师的基本素质、专业素质、信息技术能力和市场翻译把握能力。高校新引进的教师虽然具有上述基本能力,但实际教学中,存在着自身实战经验不足、教学内容和重点把握不定、区域环境不熟、本土化文化了解不深、结合市场的翻译动向有待摸索等问题。
(三)翻译平台缺乏
翻译平台是翻译人才培养的一个训练场,是培养学生翻译实战能力的基地。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企业、公司应运而生,需要语言服务的公司、企业越来越多;一些高校的综合实力发展势头勇猛,但不论是公司、企业还是学校,翻译平台的搭建却并不完善。《中国翻译服务业分析报告2014》显示:中国大陆地区目前以翻译或本地化服务为主营业务或主营业务之一的企业70%位于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湖北等五个省市区,地区发展极其不均衡。语言行业以微小企业为主,创新能力不够,缺乏有效的企业资质评估体系。对江西高校专业硕士生来说,他们很难在市场上寻求到高要求的平台来锻炼。此外,除了外语专业院校如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其他专业院校并没有把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放在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上,甚至有些地方院校从未重视过英语教学,更不谈翻译合作平台的搭建。
三、高校职业翻译人才培养对策
翻译人才紧缺和经济欲望膨胀的时代,一个高端的职业翻译人才不仅要有很强的思维模式,更要精通双语、翻译知识、实践具体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此外,完善一个职业翻译人才的个人修养也是高校培养模式的一个重要关注点。
(一)优化课程设置
专业学位的培养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在培养目标上是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实现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高校对翻译人才的培养定位必须明确,且应该在课程设置上得以体现和实现。笔者认为,为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提高国际竞争力,适应我国经济、文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高校需要了解市场需求、分析市场走向、预测市场趋势、依据市场发展规律来制定课程设置。应用型翻译方向的课程设置必须适应市场,进行优化。
1.实用翻译细化。学校提供尽可能多的翻译方向,如广告翻译、网页翻译、银行翻译、外交翻译、法律翻译。
2.课程多元化。就翻译课程设置而言,三个模块必须涵盖:翻译理论课程、翻译实践课程、相关专业课程。选择不同方向的学生在课程选择上也不同。以广告翻译专业为例,学习广告翻译学生应该选择翻译基础理论、语言学、翻译方法、文化翻译、广告学的相关课程和广告翻译实践,还有重要的翻译技术和翻译项目管理。
3.增加本地化课程。翻译学生必须选择一些本地化特点的课程,如本地化项目管理、软件本地化、网页本地化及跨国工作问题等。以江西高校的翻译专业硕士培养来说,瓷文化、禅宗思想经典以及红色旅游等都是赣文化中闪亮的文化名片。高校在开设课程时,课程设置方向除广告、经贸翻译之外,可以开设方向明确的本土化特色课程如陶瓷翻译、红色文化翻译、禅宗翻译等。
4.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大学生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是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栋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和主力军。在专业培养的过程中,要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以后的翻译生涯奠定坚定的职业道德责任感。
(二)完善师资力量
法国教育家埃米尔・涂尔干说:“教育的成功取决于教师,教育的不成功也取决于教师。”高校提高办学质量最关键的是教师,而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高校作为国家培养创新人才的一个主要基地,是否有一支强有力的教师队伍和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学术带头人作后盾,将决定能否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并且能够将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运用到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中去的高智能的创新人才。根据上述翻译教师短缺的问题,笔者认为完善师资力量领导层面和教师层面都要做出努力。
1.学校人事部门努力做好人才引进计划,特殊人才,特殊引进。思想要与时俱进,放眼于翻译人才培养。在物色人才时,主攻方向不仅在国内和国外的高校,还要转向一些大型的国际翻译公司,因为高校有高层次的翻译理论高造诣的人才,翻译公司有实战经验丰富的实用翻译人才。
2.学院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培养计划,做好现有教师的“转型”工作。根据翻译专业教学和个人的发展需要,有计划派教师出国或在国内专业学校深造,有目的地在3-5年提升教师的翻译理论与研究能力、翻译实践能力、翻译教学理念和能力、现代信息技术能力以及翻译市场运作能力。与此同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教师攻读翻译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为他们进一步发展创造一定的条件。
3.学院要强力打造翻译人才团队,学院翻译教师要有团队意识,分工协作,形成合力。这种合力不仅发挥在教学上,还要发挥在校外的业务承接上,打开市场的大门。这不仅有利于课内教学,也为学生提供了校外的实习基地。
4.教师要“走出去”“请进来”。教师可以走进市场,在翻译公司兼职工作,积累实战经验。与此同时,学院可以邀请市场翻译工作者走进课堂,与学生和老师分享翻译经验。
(三)搭建翻译平台
教育部长袁贵仁2015年在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视频会议中强调推进协同育人,要推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协同,推进高校与高校,高校与政府、社会间的协同,推进学科专业间的协同。高端翻译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多样合作、交叉培养机制。建立合理的院院、校校、校企和校政合作平台是时代的召唤。在这一点上,笔者认为可以分两个方向去建:
1.在校内,学校加大投资,在校园建立翻译人才培养的实训室,包括听力室、微格教室等。在校园网上建立网络翻译教学平台。教师在平台的功能上加上网络资源、语料库、翻译记忆、智能学习、教学评估的模块,使教学变为动态,让学生主动在网络上做而不是在课堂上听,这样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在这个平台上,学生也通过努力实现翻译实战过程。与此同时,翻译学院与相关方向学院建立交流平台,让相关专业的老师通过课堂教学、讲座以及交谈的形式传授翻译学生方向课程知识。
2.在校外,学校、学院和教师要加强合作,积极配合,广开思路,主动走出校门,与兄弟院校、校外翻译公司、政府外事办、外联机构、外贸公司、工厂等合作,建立一个产学研的模式。学生和教师在课堂学习后,定期或不定期地在已建的平台去实习锻炼。这样,教师和学生不仅提高实战水平,也能与市场接轨,了解市场动态,从而更好地调整教与学。同时,这种平台的建立扩大了学校的声誉,还为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服务。
诚然,高层次翻译人才的培养,仅仅依靠高等院校是不够的,翻译市场也应该就翻译人才的培养提供有效途径。再者,在高校高层次翻译人才的培养上,除了上述课程设置、教师素养和平台搭建外,还有其他重要因素制约着人才的培养,包括学校的管理、学生的素质、教师的个人情感等。
参考文献:
[1]中国翻译研究院,中国翻译协会.中国翻译服务业分析报告2014[EB/OL].http:///link?url=QW6ZDwQjFyJXFZG4otAkq1w_1_ySGq3
BR1pX78UINs7kLivgL3y6PXFC16eR66vHGF0EXtd0GDCxEJ8gWQhcM72TdQWAz5518VF9sowLE
da.
[2]尚亚宁,曹敏杰.我国出版走出去中的翻译人才问题思考[J].中国出版,2012(20):13-15.
[3]穆雷,杨冬敏.从翻译企事业员工的现状和市场需求看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3):57-60
[4]韦忠和.2012年及未来几年语言服务行业的发展趋势[J].中国翻译,2012(3):71-74.
[5]武光军.复合型翻译人才:我国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改革方向[J].外语界,2011(3):2-8.
[6]肖维青.技术・合作・专业化――蒙特雷国际翻译论坛对中国翻译教学的启示[J].中国翻译,2011(4):42-46.
篇5
关键词: 地方高校 翻译教学 应用型人才
一、引言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北京2008奥运会、上海2010世博会的申办及举办成功,随着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我国复合型、应用型翻译人才亟缺已成不争的事实,单一外语专业知识和基础技能型翻译人才也早已显现出对市场的不适应。2006年春,教育部批准在部分高校试点设立本科翻译专业。2007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翻译学科体系的健全与发展,不仅是翻译事业发展的需要,而且是我国改革开放政策不断深化,经济科学与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需要。外向型经济的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大批应用型翻译人才。因此,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对翻译人才的市场需求,地方高校应以市场理论为导向,探讨地方高校外语专业翻译教学模式及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地方高校有许多共性,探讨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培养学生实际翻译能力为中心的课程模式,是理想翻译人才培养和最优化课程体系得以实现的有效途径。
二、理论意义
经济意义上的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几乎操纵了包括教育在内的各个行业。市场经济的发展,促使社会各类行为都可能成为商品。社会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大量需求,不仅成为翻译课程教学的理论依据,而且为翻译人才的培养提供了现实的教学实践基地。以市场需求理论为导向,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目的,地方高校的翻译教学应积极改革教学模式,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应用型翻译人才,实现翻译人才培养的职业化。
三、教学现状
国内不少学者对大学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给予更多的关注,对翻译教学模式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分析了翻译教学现状、弊端及学生实际翻译能力不佳的成因。诸如,作为培养翻译人才摇篮的各级、各个高校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然而,目前各高校专业翻译教学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翻译课程设置失衡,课时偏少,翻译教学手段落后,翻译教材陈旧,翻译教学一般都限于传授基本翻译技巧和翻译理论传统的翻译教学,学生缺乏必要的翻译技能训练,翻译课堂上涉及实用文体的内容很少,授课内容并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只是讲解一些过时的实用文体的翻译技巧和理论,与翻译市场上的实用文体翻译相距甚远。国外翻译人才的培养基本上都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课程设置、教学要求、教师资格、评价标准等方面,以培养翻译实践能力为重点。而在国内传统的翻译教学中,人们往往把外语专业等同于翻译专业,认为凡是学外语的人都会翻译,忽视了翻译人才的专业性和特殊性。由此可见,翻译教学侧重了翻译理论的学结与思考,而忽视了实际翻译能力的培养;重视了语言转换基本功,而轻视了实用翻译能力。
四、要解决的问题
市场经济的发展迫使人才培养的运作应符合市场规律。翻译课堂,作为培养学生翻译能力的首要阵地,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如何培养学生切实可行的翻译技能是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工作者深深思考与探索的目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注重学以致用。然而,现在的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存在严重的问题:教学重知识传授而轻技能培养,学生缺乏必要的翻译技能训练;翻译课堂上涉及实用文体的内容很少,翻译实践训练甚少,与翻译市场上的实用文体翻译相距甚远;翻译教学培养目的不明确,等等。分析表明,翻译教学要以市场需求为理论基础,指导翻译教学实践,探讨有效的教学策略。
五、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方略探讨
1.教学目的
判断教学方法的好坏最主要是看它在达到特定目标的过程中如何调动各种因素取得最好的效果。生动的课堂教学会让学生听之愉快、精神亢奋,诱导学生的求知欲,激发起浓厚的学习兴趣,以至于确定其终身追求的目标与方向。系统的教学内容及授课过程设计会促使师生共同构建“学习―思考―翻译”和“学习―翻译―思考”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教学相长,使翻译课得以顺利进行。教师在讲清翻译知识和训练翻译技能的过程中,要有意地改进知识与技能背后的机制,使学生摒弃狭隘的翻译目标,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为成功地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2.译料选编
高校翻译教材纷繁,翻译材料俯首皆是,然而地方高校本科生的翻译材料如何选择,译料如何真正地提高学生实际翻译能力?这些都是值得翻译教学人员积极思考并努力探索的问题。结合地方市场对翻译人才模式的真正需求,翻译教师应恰当地、比例适中地选编适合学生实际能力水平,以及能够真正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翻译内容,有效地帮助学生通过翻译课的学习,掌握一般的英汉互译方法与技巧,进行各种实用文体的翻译训练,并将学到的翻译知识自觉地运用于今后的翻译实践。使学生通过翻译课这个平台锻炼独立解决翻译实践问题的能力,将来走向社会能够尽快上手。
3.教学过程
教师不应只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学管理者、控制者,还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翻译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刻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采用课堂翻译、分组探究、报告演示、译文修改、教师讲评等科学的教学步骤与方法,力求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积极探究、思考与实践,使其在体验翻译艰辛的同时,品尝到无穷乐趣,在笔耕中求知,在探究中发展与创新。通过翻译课这个平台,把探索翻译理论知识和切实掌握翻译基本技能看作一件乐事,以及未来的立身之本。
六、结语
社会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大量需求,不仅是翻译专业或翻译课程设置的理论依据,而且为翻译人才的培养提供了现实的教学实践基地。地方高校的翻译教学应积极改革教学模式,以市场需求理论为导向,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目的,凸显应用特色,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应用型翻译人才,实现翻译人才的培养职业化,使翻译教学更好地服务于翻译市场。为达到此目的,翻译教学要与市场的需求找到契合点,依托市场需求,积极改革,向多样化发展,将翻译人才的培养方略与繁荣地方经济接轨,让翻译人才市场化、经济化,进而为培养应用型专业翻译人才尽一份力量,为繁荣地方经济建设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郭英珍.改革翻译教学,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J].河南机电专科学校学报,2004,(2).
[2]孟庆升.翻译专业设置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J].科技咨询,2007,(32).
[3]何刚强.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应处理好五个关系.中国翻译,1997,(2).
篇6
【关键词】东阳木雕文化 翻译人才培养 民俗文化
东阳木雕始于唐,发展于宋,鼎盛于明清,是中国四大主要木雕流派之一,与黄杨木雕、青田石雕和瓯塑合称“浙江三雕一塑”,也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东阳的工匠把木雕工艺和家具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家具风格――东阳红木家具风格。木雕・红木家具产业作为东阳近年来发展最为迅猛的一个产业,具有深厚的产业基础,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东阳市政府兴建了国内最大的木制工艺品和木雕(红木)家具集散地――东阳中国国际木雕城,东阳木雕已发展到七大类3600多个品种,木雕红木家具企业3000多家,从业人员13.4万多,集聚一批龙头企业和著名品牌,2016年产值超过220多亿元。
一、东阳木雕文化汉英翻译人才培养的意义
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尤其是杭州G20峰会召开以后,东阳木雕产业化、国际化的趋势日益显现。但是长期以来,东阳木雕走的是传统路线,从业人员来自家庭作坊、社会招聘,甚至是一些闲散人员,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对东阳木雕文化走向国际急需的汉英翻译人才,缺乏统一规划和培养,文本翻译资源匮乏,这与东阳木雕走向国际的趋势不相适应。同时,东阳木雕文化作为一种民俗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义,继承传播发扬民俗文化将对提高东阳文化软实力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笔者认为,为了更好的培养东阳木雕文化汉英翻译人才,开发和应用东阳木雕汉英语料库,是解决东阳木雕文化翻译人才培养问题的比较快速有效的方法之一。语料库为学习者提供了接触真实英语的途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积极主动地思考、质疑、探索,最终才能掌握和使用语言。在这一过程中,英语学习者不仅可以学会英语知识,更可以学会学习技巧。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当然,语料库在教学中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使用语料库检索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正确选择检索关键词,适当筛选检索结果,并根据学生的英语基础、学生的需求和兴趣设计合适的练习活动。
笔者了解到,就如以陶瓷工艺著名的江西景德镇市,在传统工艺文化汉英翻译人才培养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样本。景德镇悠久灿烂的陶瓷文化将如何得到更好的推广传承并走向世界呢?r代呼唤一大批既懂陶瓷和陶瓷文化领域的专业知识又会进行英语翻译的专业化陶瓷旅游翻译人才。但是,在当今国内有限的翻译人才中,外语及专业皆得心应手的可谓凤毛麟角,陶瓷旅游翻译更是新鲜事物。而且从目前景德镇外语导游的情况来看,有相当一部分人不是专职导游或旅游英语专业的毕业生,他们很多只是外语专业的大学生,或是具有某一语言特长的社会人士。这些人虽然持有导游执业证并会说英语,但由于缺乏陶瓷文化专业知识以及相应陶瓷翻译课程的系统学习和培训,很难胜任陶瓷文化旅游的导游翻译工作。其导游服务的质量必然会大打折扣,进而对景德镇文化旅游的国际推广和繁荣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在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趋势下,中国的陶瓷必定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中国的陶瓷文化也将更深刻地融入到世界文化遗产中。所以说,对于陶瓷文化翻译这方面人才的需求也将更多,这无疑解决了部分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为广大英语专业学生指明了新的就业方向,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因此,培养东阳木雕汉英翻译人才需要既有专业的英语翻译水平又要有丰富的东阳木雕文化知识。
二、东阳木雕文化汉英翻译人才培养总体思路
翻译人才培养方式很多,如“五化五式”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五化”即培养目标职业化、课程设置体系化、师资队伍合理化、教学模式实践化、实习训练多样化;“五式”分别指“项目实战式”“敏捷个人式”“情景模拟式”“多元互动式”和“高效团队式”五种教学方法。针对东阳木雕地方文化特色,借鉴以上经验,笔者提出以下培养总体思路。
以政府主导,购买服务。构建校企深度合作的东阳木雕汉英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由东阳市红木办、东阳市旅游局、东阳市木雕协会等牵头,充分发挥广厦学院、东阳技校等资源优势,与广大木雕企业进行深度联合,应用基于WordSmith Tools“东阳木雕汉英语料库”综合软件,大力培养木雕文化汉英翻译人才。
三、东阳木雕文化汉英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四、东阳木雕文化汉英翻译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1.校企合作开发东阳木雕汉英语料库及教材。由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广厦学院)经贸外国语学院与杭州世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开发“东阳木雕汉英语料库”。
(1)“东阳木雕汉英语料库”文本的构建。“东阳木雕汉英语料库”文本由广厦学院经外分院英语教研室负责构建。其内容包括词汇、短语及篇章等。在其构建过程充分考虑了东阳木雕文化具有历史文化特征、技术性特征及艺术性等特征。
一是东阳木雕词汇文本。根据东阳木雕的技术性特征,词汇库文本内容应该包括东阳木雕材质、工具、类型、技法、流程等。
根据东阳木雕技术特征和艺术特征,词汇库应该包括工具:雕花斧和木敲锤、作凳、各种刀具,包括瓮凿和修光刀。东阳木雕材料:如楸木、红松、紫檀、楠木、椴木、花梨木、菠萝格、鸡翅木、酸枝木、黄杨木等。题材:如人物、山水、花鸟、走兽等。雕刻类型:如薄浮雕、浅浮雕、深浮雕、高浮雕、多层叠雕,透空双面雕、锯空雕、满地雕、彩木镶嵌雕、圆木浮雕及白木雕等。
二是东阳木雕语汇文本。东阳木雕语汇文本的内容主要体现东阳木雕风格艺术性的语汇重构,包括木雕题材、工艺手法、木雕大师、作品类别等。
涉及东阳木雕历史文化方面的语汇,如东阳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又称为“百工之乡”;被誉为“木雕之乡”“雕花之乡”;东阳木雕被列为国家首批重点保护的传统工艺美术品种;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名为“中国木雕之乡”,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国之瑰宝”。涉及东阳木雕工具方面的语汇,如“人巧莫如家什秒,三份手艺七分家什”。涉及东阳木雕艺术性方面的语汇,如东阳木雕的艺术风格,主要有六大特点:构图饱满大气,层次丰富细腻,图像写实传神,做工精雕细刻,格调清秀淡雅,实用与欣赏完美结合。涉及图案设计方面的语汇,如山水、花鸟走兽、人物、家具类设计以及综合类设计等。
三是东阳木雕篇章文本。东阳木雕篇章文本的内容主要包括东阳木雕历史文化、木雕发展、作品介绍、产业背景等。
涉及东阳木雕历史文化方面的篇章,如|阳木雕的历史,唐宋时期的东阳木雕,明清时期东阳木雕的成熟等。涉及东阳木雕艺术风格方面的篇章,如东阳白木雕的艺术风格,东阳木雕图谱,东阳木雕的装饰性等。涉及东阳木雕雕刻题材方面的篇章,如二十四孝图,五子登科;以及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如冯宿与东阳木雕,马坦的故事等。
2016年,东阳中国木雕城确立了打造“商旅文综合体”的目标,并与各有关部门携手,先后赴杭州、上海、北京、江苏、安徽等地,开展旅游促销推介会。截至上月底,市场共接待旅行社430家,新增139家;旅行团4268团次;游客23万余人次,旅游热度持续不减。2017年伊始,工艺美术行业被国家列入工业文化产业。东阳中国木雕城因此被赋予了新的职能:“创意+制造”的孵化器。
(2)“东阳木雕汉英语料库”软件构建。“东阳木雕汉英语料库”软件由杭州世平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开发。其主要应用WordSmith Tools综合软件包,它是一个在Windows 下运行的用来观测文字在文本中表现的功能强大的综合软件包,共包含语境共现检索工具(Concord)、词频列表检索工具(WordList)、关键词检索工具 (KeyWords)、文本分割工具(Splitter Text)、文本替换工具(Converter)及文本浏览工具(Viewer)等六个程序,其中前面三个程序是主要的文本检索工具,后面三个程序属于辅工具。
这六个程序的各项设置由一个叫文字匠工具控制器(WordSmith Tools Controller)的程序来控制。其主要功能有语境共现、语境词、语境范围及搭配词等七大功能。语境共现检索进行时,检索的结果是以语境在文本中的出现顺序排列的。当语境共现检索一完成,它就会以当时的缺省设置进行重新排序。
2.东阳木雕文化汉英翻译人才培养。
(1)专业翻译人员(导游)的培养培训。目前东阳市统计在册的导游约220名,旅游景点的解说人员约500人。加强这些翻译和解说人员的培养是当务之急。
由东阳市外事办、东阳市旅游局等牵头,充分利用广厦学院、东阳技校等职业院校师资及资源优势,对上述人员进行强化培训,使他们在一定的期限内掌握“东阳木雕汉英语料库”的使用方法,并重点突出“背景增译法”培训。如《中国木雕博物馆展陈词讲解词》中对东阳木雕宗师“雕花皇帝”杜云松、“雕花宰相”黄紫金、“雕花状元”刘明火、“雕花榜眼”楼水明等的翻译是这样的:In Dongyang, the most outstanding wood carving masters include Du Yunsong (“Carving Emperor”), Huang Zijin (“Carving Prime Minister”), Liu Minghuo (“Carving Champion”) and Lou Shuiming (Carving Bangyan”). 对“皇帝”、“宰相”、“状元”“榜眼” 采用直译法,由于国外游客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就会不甚了了或产生疑问。因此,必须采用“增译”法,即增加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翻译。
(2)对木雕从业人员的培训。东阳目前有木雕从业人员13.6万人,可以通过东阳市红木办、东阳木雕艺术协会、东阳红木家具协会等行业组织,以及3000余家红木家具企业,与东阳当地职业院校一起,分期分批组织培训,并充分利用网络教育,增加培训的覆盖率。通过培训,使这些木雕从业人员能初步掌握“东阳木雕汉英语料库”使用方法,并能利用语料库进行简单的英语会话。
(3)广厦学院木雕专业学生培养。广厦学院木雕专业从2008年开始招生,目前该专业在校生近300名,至今已为社会输送高素质高技能木雕人才700名。
木雕专业的学生是东阳木雕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继承者,也是未来与国际间木雕交流合作中汉英翻译的中坚力量。对其培养的重点是通过语料库学习,加强对东阳木雕文化背景的了解和翻译。教学中主要应用语料库增强学习效率。可以通过围绕语料课开展的精品课程视频学习,木雕微信公众号,现场讲解,企业对接培训,参展木雕培训,如中国(东
阳)木雕竹编工艺美术博览会(东博会),木雕会议英语,非遗学堂,国艺课堂等融入中国木雕英语开课。同时结合木雕技艺实训基地也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进行专业学习。
参考文献:
[1]吴耀武.英语语料库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影响[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6:009.
[2]李俊.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翻译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商业视角,2009.
[3]曹润宇,宋秀云.云时代独立学院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育理论研究,2016.
篇7
【关键词】翻译教学 课程 模式 计算机辅助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8-0001-02
一、引 言
翻译能力是检验外语类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教育部已批准13所高校可以招收翻译专业本科生,同时批准部分院校招收翻译硕士(MTI),从中对翻译能力的重视可见一斑。在此大背景下,翻译教学应转变观念,改革传统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尝试以课程体系改革为切入点,带动教学模式与内容等方面的改革,引进现代先进设备与技术,计算机辅助翻译(CAMT)和同声传译等实验室,加强实践环节教学,注重学生能力培养,联系市场所需,培养复合性应用型外语人才。
二、翻译教学现状
我国大学阶段的外语教学基本上分为两部分:大学公共外语教学和外语专业教学。前者为四年制普通大学的公共外语教学,后者为外语院校或综合性院校(包括师范、理工院校)的外语专业教学。
根据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精神,2006年问世的四、六级考试改革题型将翻译(中译英)列入了考试范围。而外语专业翻译教学较注重口译、翻译实践,综合性院校则较注重翻译理论研究。虽然,中国的翻译教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仍存在不少问题。
1.对翻译教学不够重视,忽略理论体系研究。
许多教师认为只要学生能够将外语符号翻译成中文符号即可,也就是说,语言教学能替代翻译教学,语言能力就等于翻译能力,此观点对翻译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同时也缺乏针对学生特性的教学模式研究。
2.重文学文本,轻应用文本。
许多翻译课程的授课内容陈旧,教学手段落后,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要求。现行的翻译教程过分强调经典文学艺术的翻译范例,对大量涌现出来的新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内容关注较少。多数学校的翻译课是从大学三年级开始的,时间过于集中,且计划课时数偏少。
3.文化因素没有融入到翻译课程教学
当今的翻译学界已把翻译的概念界定从语言层面上升到文化层面,即从字面形式的转述上升到文化内涵的阐释。[4]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同时也是文化的移植过程。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这就要求学生要多了解英语语言所反映的文化。由于在传统的翻译教学中对文化信息的导入重视不够,造成学生翻译能力低下。
4.过分强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翻译课上,教师是课堂的指挥者、控制者和译文的评判者,往往采用纠错法教学,即教师先给学生布置作业,待学生译后再由教师纠正错误。教师重语言训练而轻逻辑思维训练,在讲解中仍停留在经验总结阶段。这种方法多有语言文字方面的训练,而少有对摄取文化信息能力的培养,且调动不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三、建构翻译教学新模式
1.课程的定位
德利尔(1988)认为教学翻译是为了学习某种语言或在高水平中运用这种语言和深入了解这种语言的文体而采用的一种方法,它只是一种外语教学的手段,其目的是为了考核学生外语学习的成果;翻译教学则是把翻译作为一门专业来教,它不仅是为了掌握语言结构和丰富的语言知识,也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对不同文体的文本的翻译水平,其目的是要译出具有实际价值的产品。[10]也就是说,教学翻译是将翻译作为外语学习的工具,翻译用来提高并检验外语运用的能力;而翻译教学则以培养职业翻译能力为目标,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和从业技能。[5]弄清这两个概念可使师生明确翻译教学任务及其目标,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我国目前翻译教学可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作为外语教学手段的教学翻译;二是作为外语专业课的翻译教学;三是作为翻译专业课的翻译专业教学。[3]我们应该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大纲、设置课程、选编教材,合理解决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学时安排等问题。进而有效地进行目前我国翻译教学规模最大问题最多的这一层次的翻译教学。
因此,英语翻译课以严格意义上的翻译教学为总体目标,基于教学翻译,又高于教学翻译,其教学大纲、课程结构、教学方案等均具有过渡性质,它既是培养学生外语能力的课程,又是培养其初步翻译能力的课程。
2.教学内容的构建
(1)开拓应用领域。不论是从体裁上,还是从用途上对翻译进行文学翻译和应用翻译划分,翻译的内容都是分类的依据,翻译的内容包罗万象,主要有文学、商务、财经、法律、科技等。翻译不仅仅是文学翻译,更重要的是应用文体翻译。教学上应以常用应用文体为基础,通过大量的各种应用文体的翻译训练,使学生尽早尽快熟悉应用文体,掌握应用文体的翻译技巧。譬如演讲、信函、新闻报道、商务文件、各种内容的介绍性文字(如导游词和企业介绍)、科技文体(如理论性及逻辑性都很强的科学论文)等,都应该纳入翻译练习的范畴。
(2)融文化因素入语言翻译。外语学习不仅是一个掌握语言基本技能的过程,更是一个了解目的语文化,提高素质、拓展思维方式的过程,具有多种文化知识的人无疑有更高的素质、更强的适应性、更能从容地应付纷繁多变的现代生活的挑战。[2]
翻译教学的终极目标应是培养学生跨文化的翻译能力。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将学生置于跨文化交际语境下,系统地向他们传授翻译活动的基本规律、基本理论、方法和技巧,然后通过大量的翻译实践,使学生将其认知、感悟到的翻译规律、技巧等知识内在化,经历一个从知识到能力的形成过程,从而逐步培养准确接收、转换、发出信息的能力。[9]
(3)着眼于未来的职业生涯。德利尔认为,语言交流领域合格的翻译专家而非业余翻译者所从事的翻译,就其本身来讲就是一种职业。在1976年的内罗毕宣言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翻译是一门自主的学科,它的授课方式明显有别于语言教学,它需要专业的培训。”翻译就其本身来说已成为一门行业。因此把翻译作为职业来实施教学和培训,应更符合当前的社会需要和学生的心理需求。
3.教学模式的构建
篇8
关键词: 翻译人才库建设 现状 调查与分析
一、引言
随着中国和世界各地经济文化的进一步交流,中国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成倍增长。全国各地都已经认识到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发是紧密相连的,而外语人才的多少和翻译水平的高低都会制约或促进经济的发展。上海、福建、安徽、四川、广州等地都陆续建立了专门的翻译人才库,希望通过高素质的外语人才更好地和外界交流,整合外事翻译资源,加强翻译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高翻译人才队伍整体水平,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我国翻译人才库的建设始于20世纪末,起步晚、发展时间较短,但是由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翻译服务管理软件的不断出现,人才库的发展正逐步走向成熟,并且在各地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对于翻译人才库的理论研究远远落后于人才库建设的实践活动。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国翻译人才库的建设历程与思路,本文在对我国翻译人才库建设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翻译人才库的性质、翻译人才的入库条件与途径、人才库的规模与功能等方面。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的对象是利用信息网络系统公布的国内各类翻译人才库。主要采用定性与定量、归纳与演绎等实证研究方法,通过网络搜索工具,随机搜集各地翻译人才库建设的新闻资料,政府相关部门的相关文件。本文通过对15个翻译人才库的资料进行归纳分析,研究了与翻译人才库建设关系密切的相关因素,并对此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研究结果
研究发现,有七个因素与翻译人才库的建设密切相关:翻译人才库的创办与管理机构、翻译人才的入库范围和方式、翻译人才库的类型与规模、翻译人才库的功能。统计结果如下:
翻译人才库建设统计表
(二)结果分析
1.翻译人才库的管理机构与性质
调查资料显示,翻译人才库的创办与管理机构,如外国专家局、人事部门、外事办、外事委员会是由政府部门与翻译者协会联合创办。这些机构都是非盈利性机构,所以决定了翻译人才库建设的非盈利性质。由于翻译人才库是由政府部门因为人才需要而建立的人才资源库,所以不同于民间性的社团组织翻译工作者协会的工作。对翻译人才的管理更加科学有效,人才统筹使用的效果更好,能够促进对外经济与交流的发展。
2.翻译人才入库范围与入库方式
入库翻译人才的范围不同,省市级的普通翻译人才库主要是辖区内的各类具有较高水平的翻译人才,而专业人才库的翻译人才一般由本系统内部的翻译人才产生。我国翻译资格证考试从2003年开始,各地对于翻译人才没有实行资格证准入制度。翻译人才库的入库方式主要有三类:个人自荐、管理机构审核,相关单位推荐,管理机构举办考试选拔人才。省市级的普通翻译人才库主要是通过自荐与审核的方式,而专业翻译人才库一般采用考试或考核的方式。考试与考核是一种比较严格的方式,所以对于小型的翻译翻译人才库的建设的可行性较强,而登记审核对于综合性的翻译人才库则比较节省人力与物力。
3.人才库建设的功能与规模
翻译人才库建设的目的是优化翻译资源,提高人才素质。省市级的普通翻译人才库主要是为政府、企业和译者提供交流与沟通的平台,对翻译人才的动态管理,对辖区内的翻译人才进行统计,组织学术交流与培训,进行翻译人才的继续教育,为政府与企事业单位推荐翻译人才,重视翻译人才储备。而专业翻译人才库的主要功能不是翻译人才的储备,而是重视翻译人才的使用,如110、上海律师协会、电力公司。因此,普通翻译人才库的规模是开放型的,而专业翻译人才库的规模则是封闭型的。
四、问题与探讨
根据资料显示,我国翻译人才库的建设与分布主要集中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如,福建、大连、上海、温州、莱州等。这些地区对外交流频繁,外语人才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城市形象与经济发展。政府非常重视翻译人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而内陆地区对外交流也在逐步发展,但是翻译人才库的建设远远落后于经济的发展,从而造成翻译人才的储备不能满足于经济文化对外交流的可持续发展。而且,由于人们对于翻译人员专业化分工的认识不足,专业翻译人才库的建设力度还不够,浙江省法律翻译人才库给人们的启示就是翻译人才应该专业化,而不是外语水平高就可以从事任何翻译工作。小语种的翻译人才库还没有,目前只是附属于普通综合库。因此,翻译人才库的建设还有很多问题需要人们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总之,翻译人才库的建设反映了人们对于翻译人才专业化的认识逐步加深,有利于翻译人才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市场需求导向 翻译人才培养 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C-0062-03
近年恚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取得显著的进步与发展,翻译市场规模持续不断地扩大,但是翻译人才市场存在较大的缺口。为此,应当重视对紧缺人才的培养,进一步优化以及调整专业结构,推动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优秀的高素质人才,提高我国翻译人才培养的质量,满足社会发展对于优秀翻译人才的需求。
一、我国国内翻译市场现状分析
(一)翻译市场的规模分析。翻译作为一种重要产业在我国由来已久,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与国际的交流愈加频繁,对于翻译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尤其是近几年翻译市场规模持续不断扩大。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我国内地近十年来在册的翻译公司在数量与规模上不断扩大,已经达到3000家之多。翻译队伍主要由留学生、外语专业人才、归国华侨组成,队伍非常庞大,人数达到50万之多。据相关统计显示,近些年在市场规模上全球外包语言服务持续不断地扩大,美国著名语言行业调查机构卡门森斯顾问预测,2020年这一市场产值将会达到450亿美元。翻译市场规模还在持续不断地扩大中,然而,虽然翻译市场规模呈现出不断增长态势,但是翻译人才则存在较大的缺口。
(二)多样化翻译人才需求。近些年,我国翻译市场规模不断增长,对于翻译人才的多样性提出更高要求,具体而言,可以将其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一是复合型人才。该类型人才的显著特点是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兼具专业能力与外语能力。二是口译人才。该类型人才在讲话同时要负责翻译工作,其中,口译人才又可以划分三种类型:会议口译、商务口译与陪同口译。三是小语种人才。小语种主要是以法语以及德语为代表的联合国通语,与英语与汉语学习者相比,学习该类语言的人较少,故将其称之为小语种。现阶段,我国对于小语种人才需求量较大的岗位主要集中于政府机关、国际性组织、驻外机构以及大型央企等。
二、我国翻译人才培养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与市场需求相互脱节。近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对于翻译人才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在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越来越重视翻译人才个人素质与能力。比如,某些工科领域对于翻译人才的专业性要求较高,需要翻译人员能够以准确的词语表达含义,避免出现词不达意的状况。否则,将会阻碍着交易的顺利进行。翻译工作人员接触机密性的商业文件的可能性较大,因此,翻译人员应做好相关保密工作。否则,机密性的文件内容一旦泄露给第三方,所导致的结果是客户将面临巨大的损失。然而,就我国现阶段的翻译人才培养来看,普遍存在着片面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而严重忽视对人才的素质与能力培养问题,导致虽然翻译人才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但是难以满足实际翻译工作的需求。
(二)教学内容实用性缺乏。教师在开展课堂翻译教学过程中,课堂内容选取上主要是翻译练习,主要向学生讲授文本知识,对于教材内容存在较大依赖性。教学课堂时常是教师一味地讲解书本知识,而忽视实际的情况。教师开展教学过程中,重点讲授单词与语法等方面内容,关于旅游、农业、商务以及文化等翻译人才实际工作中所需的内容,教师鲜有讲述。学生在经过几年的学习后,岗位适应能力依旧较差,无法胜任企业与单位的岗位要求,在开展实际工作中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
(三)教学理念与方式落后。我国教师在开展翻译课堂教学中,在行为主义思想的深刻影响下,倾向于采用示范、模仿与重复的教方式,具体包括以下步骤:首先,就重点理论知识与翻译技巧,教师先进行详细具体的讲授;其次,学生深入地理解与记忆翻译重点知识;最后,通过列举实例的方式,教师引导学生重复与模仿,以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效果。然而,实际上,作为一项沟通与交流的工作,翻译对于译者提出较高的要求,除了具备翻译工作基本的语言转化能力,还要求译者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等,最好翻译人员能够对于原文化的社会文化背景有所了解。由此可以看出,现阶段的翻译教学存在严重与市场脱节的问题,在教学理念与方式上亟待创新。
(四)过于单一的评价方式。现阶段,在对学生的译文质量进行评价过程中,主要由授课教师进行,以标准译文作为参考标准。然而,教师在评价学生的译文质量时,或多或少会受到主观意识的影响。实际上,在衡量学生的译文质量中,不仅需要经过审议与客户检验,还需要考虑多个方面内容,例如:一是翻译策略的使用;二是术语的统一性;三是对译文文体的把握程度;四是对文化信息处理情况,而并不是简单地以标准译文作为参考的教师评价。
(五)忽视翻译软件的运用。随着无纸化办公时代的到来,改变以往的以纸笔为主的工作方式,不仅大大地提升工作的质量与效率,而且将所需的人工成本降至最低。现阶段,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采用多种翻译工辅助工作,如Trados等,尤其是通过翻译软件的使用,有效地统一译文的句型与风格,从而降低翻译文本的重复率。然而,当前我国的翻译教学所存在的共性问题是重视开展理论教学,而忽视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加上教师忽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导致难以提高翻译工作的质量与效率,不能够满意社会发展的需求。
三、基于市场需求导向的翻译人才培养的策略
(一)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于翻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已不仅仅是以往的简单地转换语言。译者要想真正做好翻译工作,除了要具备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充分考虑社会交往文化与语言等内在活动。较之前的翻译工作,无论是在任务规模上,还是活动空间上,都获得大幅度的扩展。为此,教师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应当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除了重视培养翻译人才的专业知识,更要重视培养翻译人才的素质与能力,推动与促进翻译人才的全面发展与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提升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基于市场需求导向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教师应提高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因此,在教学素材选择上,教师既要选取文学类文本以提升学生的语言美感,又要选取贴近财政、科技与旅游等领域的真实素材,在教学课堂中融入真实翻译案例,促使学生获得各个不同领域内的专业知识。除此之外,教师应精心地为学生创设与模拟翻译工作环境,规定好各项客观条件,例如翻译项目、翻译实效、翻译数量、翻译搭档等,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热情,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对于语言互动活动的理解,提高W生对社会行为与文化情境认知。
(三)转变教学理念与方式。教师在应用基于市场需求导向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中,应当重视创新教学理念与方式。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一是教师在开展翻译课堂教学之前,应充分地做好准备工作,认真地钻研教材内容,吃透教材,精心备好课。此外,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科学合理地设定教学步骤,清晰地划分课堂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为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果提供重要保障。二是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的尊重与爱护,与学生处于平等对话的位置,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提问教学方式,侧重于讲解重难点知识,改变以往沉闷枯燥的课堂氛围,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课堂,点燃学生的翻译学习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课堂中。三是教师应提高对课堂板书的重视,确保板书的工整、简洁,为学生参考与观看提供更多便利。四是在翻译课堂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应坚持适度原则布置适量课后作业,以此巩固学生的课堂所学的知识,尽量不要布置过多的任务,否则将会加大学生学习负担。课后作业应更多地追求质量,而不仅仅是数量。
(四)应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现阶段,在对学生的译文质量进行评价时,主要采取教师评价的单一方式,存在与实际严重脱离的问题。因此,基于市场需求导向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中,应当加快构建多元评价体系,灵活应用多元化评价方式。例如学生自评价、学生互评、客户评价等。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评价标准,而后学生根据评价标准点评译文。在结束学生自评与互评之后,由教师站在宏观角度上评价学生译文的篇章结构、语言质量与翻译风格等,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修改建议,促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得到能力上的锻炼。
(五)运用多种翻译软件技术。应用翻译软件与技术,有利于提高翻译速度与准确性,为翻译任务的顺利进行提供重要保障。类似于Trados等翻译工具最早出现于欧美等发达国家,而后普及于课堂教学中,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与国际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对于翻译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而翻译技术与翻译软件的应用,对于降低企业的人力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应重视应用翻译技术与翻译软件,培养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翻译人才。
(六)加快建设翻译实训基地。在建设翻译实训基地过程中,所需要的设备与师资由学校与翻译公司提供,保障翻译实训基地不仅功能齐全,而且拥有良好的师资,从而完善翻译人才培养教育设施,营造出良好的外语交际环境。翻译实训基地包括多种技术培训平台,如机辅翻译平台、翻译语料平台、翻译工作坊等。其中,机辅翻译实训平台主要保障学生能够掌握如翻译软件与术语管理等多种翻译软件,提高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切实保障翻译的质量与效果。翻译语料平台主要功能是面向学院提供语料与术语等科研课题,同时提供文献教学、科研以及论文等一定的翻译服务。翻译工作坊主要是让学生得到高强度的翻译训练,通过开展各种翻译活动、讨论活动等,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通过建立翻译实训基地,学生深入翻译项目之中,对翻译流程更为熟悉,对行业规则更为了解,推动了翻译实战能力的提升。
(七)灵活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教师在开展翻译教学中,应当结合课程的特点,灵活地采用多种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与人际沟通能力等,提升学生的翻译责任意识,进一步地提升学生的素质。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点重要内容,一是面向广大的学生开展理论课程。通过适量的翻译练习,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二是教师可采取课堂研讨方式开展实践课程,同时教师应加强翻译指导,将翻译实践的价值充分地发挥出来。教师在开展高级英汉与汉英笔译教学中,应运用师生讨论形式,在结束课堂教学后由学生进行翻译。
此外,教师可以采用电子邮箱的形式布置课后作业,而后选取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讲评译文,并由教师进行适当地点评,给出中肯的建议,增强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增进师生的情感联系。除此之外,通过模拟创设翻译工作环境,集中开展翻译实践活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的是翻译工作强度大,应认真地落实评审与项目管理等方面工作,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当译者与校译的角色。不仅如此,教师在开展实践课程教学中,可以先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而后分配任务,从而加强学生间沟通与交流,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鉴赏翻译语料中,对于教师理论水平提出较高要求,教师不应仅凭直觉评论译文,而应当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教师在精心备课中,应采用比较、分析以及师生讨论等多种形式,从众多的参考译文中选择最佳译文,而后供课堂使用。课堂教学中,应主要由教师进行讲解,辅以师生的讨论。教师应当在对翻译课程的特点充分考虑基础上,综合使用多种教学方式。因此,教师在翻译教学中,应重视创新教学方式,灵活地应对课堂,为翻译教学质量提供重要保障。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对于翻译人才的需求量呈直线上升。然而,就现阶段我国翻译人才培养来看,依旧存在众多的问题,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因此,我国在培养优秀的翻译人才过程中,应认识到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方向、教学方式与内容等方面的不足,相应地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为我国的翻译人才培养指明方向,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推动与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健康、快速、可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蒋娟.基于市场需求导向的翻译教学策略探究[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4(12)
[2]马淑霞.探讨以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2(12)
[3]周宇鑫.以市场为导向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J].现代交际(学术版),2016(4)
[4]孟庆升.翻译专业设置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J].科技资讯,2007(32)
[5]肖永贺.市场需求导向下的工程院校本科翻译专业课程体系浅谈[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2)
【基金项目】2016年度广西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基于跨文化交际理论的英文门户网站翻译研究”(KY2016YB769)
篇10
一、河南省涉外导游翻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笔者经过调查发现,河南省涉外导游翻译人才培养主要存在人才培养不够专业化、科学化等问题
(一)涉外导游翻译人才培养不够专业化
河南省在涉外导游翻译人才培养不够专业化。河南省有旅游学校22所,但是没有一个学校专门开设涉外导游专业,缺乏专业化的培养。据市场调查,河南省涉外导游约五分之三由外语专业培养,五分之二由旅游管理专业培养。众所周知,外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注重外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以外语类为主,而旅游管理专业则侧重于旅行社和饭店管理人员培养,课程设置倾向于管理方向。这两个专业培养出来的都非真正合格的涉外导游翻译人才。以为河南省培养和输送最多的导游人才的郑州旅游职业学院为例。郑州旅游职业学院所下设的旅游外语系拥有旅游英语,商务英语,旅游日语,应用韩语,应用俄语和应用德语专业。然而据调查了解,真正能够拿到涉外导游资格证的学生并不多。
河南省外语人才培养的主要力量为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省内实力相对较强的大学,这些学校外语师资力量较为雄厚,但是学科设置不够全面。例如郑州大学外语学院设有英语、日语、俄语和德语,河南大学外语学院设有英语、俄语和日语。但是,河南省入境游的客源国五年来都是韩国第一,可是,河南省却仅仅有郑州旅游职业学院开设了应用韩语专业。而至于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语种课程根本没有。
近年来,河南省各地尤其是一些重点旅游城市如开封、洛阳等地的旅游专业院校都在发展,但是,这些旅游学校的办学起点比较低(中专层次),学生的整体素质无法跟上,或者是一些以发展职业教育为主的职业院校新增了旅游专业,但由于办学规模、课程设置、师资等方面的问题,真正能培养较高水平涉外导游翻译人才的院校却少之又少。
(二)涉外导游翻译人才培养不够科学化
1、课程设置不合理
笔者调查发现,不少学校普遍采用外语专业课程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简单相加,不能有效统一整合。学生所修课程太多,重点不突出。另外,在涉外导游教材选取上,内容单一老化,枯燥无味,脱离时代,不能和河南地方旅游景点融为一体。以下是郑州旅游职业学院旅游外语系几大专业的主要课程设置:
(1)旅游英语
综合英语、视听说、口语、翻译、写作、旅游英语、酒店英语、旅游学概论、导游业务、前厅客房经营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餐饮经营与管理
(2)旅游日语
综合日语、日语视听说、日语写作、导游日语、饭店日语、客房经营与管理、饭店人力资源管理、旅行社经营与管理等。
(3)应用韩语
专业基础课程:基础韩国语、韩国语听说、韩国概况、韩国语口语、韩国语阅读、韩国礼仪、商务韩国语、旅游韩国语第二外语(英语、日语、德语、俄语);
专业核心课程:旅游学概论、导游业务、旅游法规、中国旅游基础、河南旅游基础、旅游地理、餐饮服务与管理。
(4)应用俄语
俄语精读、俄语视听说、旅游俄语、商务俄语、前厅、客房、餐饮经营与管理、饭店人力资源管理、旅行社经营与管理、导游业务等
(5)应用德语
德语精读、德语视听说、德语写作、德语阅读、专业德语、德语国家概况、德语翻译等。
从以上的主要课程设置上可以看出来,只有应用韩语的设置比较全面,突出了地方特色,开设了中国旅游基础,河南旅游基础。同时,课程设置上也太注重理论知识,缺乏实践课程,更没有跨文化交际之类的课程。河南省地处中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作为培养河南省涉外导游的主力军,各个学校的旅游外语专业更应该开设相关的中原文化方面的课程,让学生接受历史文化的熏陶,以便在以后的导游工作中能够更好地做好文化使者和文化传播者。
2、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调查发现,绝大多
数学校实践场地不足、教学设备匮乏,双师型师资薄弱。任课教师自身带团经验不足,更有甚者,部分教师从未跟团,对学生无法形成示范效应,另外,涉外导游学生实践环节薄弱,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所培养毕业生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二、河南省涉外导游翻译人才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