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建设的核心范文
时间:2024-02-29 17:50: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建设的核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 要】近年来我国社区媒体的兴起,不仅仅是传统纸媒应对危机,寻求自我转型发展的探索创新,从本质上看更是政府改革、社会治理大背景下,政府与社会寻求沟通之道的必然产物,社区媒介的中国特色之路,产生了独特的第三方组织,在政府与社区之间起到沟通和桥梁作用。
关键词 社区报 媒介社区化 社会管理 创新
一
自2014年以来,笔者先后北上南下,对我国京津冀、晋粤沪等地区的传统纸媒单位做了一系列的调研,综合业界与学界的研究,初步得出以下结论:至少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传统纸媒的改变之路似乎只有两条,一条是政府买断的党报公益化,另外一条是以提供购买服务为主的媒介社区化。前者对于已经产业化了的传统媒介而言,是一种被动的危机,而后者却是一条可以主动尝试的机遇。相比较而言,前者对于传统媒体本身而言无异于扼腕断臂,而且对于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社会而言,后者的意义或许更大于前者。
根据相关资料与调研,目前在我国能够成功运营的媒介社区化模式,主要为传统媒体与基层政府合作共同创办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我们不禁会担心社区媒介在运营中能否保持自身的独立性与主体性?一些研究者也曾就作为舶来品概念的社区报在我国10年的发展实际,质疑社区报可能遭遇到了“水土不服”,但在笔者的调研中发现,很多社区媒介的“操盘手”对这一问题却一直持有乐观态度。在他们看来,在全球化政府改革与科学政府新型管理时代到来的背景下,政府没有必要事无巨细,在政府职能转型的过程中,必然会改变以往单一社会管理主体的模式,转为寻求多元化社会管理主体的模式,将以往自身的很多职能分化到更多的社会组织身上,在政府的领导下协同解决社会问题,这才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应有之义。未来媒体的工作就是把政府职能与百姓需要连接起来,以市场的办法解决社会问题,非党报媒体产业的未来出路必然是转型为社会服务业,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成为政府和社区之间最强有力的平台与桥梁。只有走出藩篱、凤凰涅槃,才能在市场与营销竞争中,占领最好和最后的终端——社区家庭。所以,基于我国的媒介环境与以往社区报的实践经验,采取与政府部门合作的模式,而且一定要保证社区报的最终话语权和管理权在基层政府手中,在这个基础上,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回归公共服务,在他们看来,这将是中国媒介社区化最安全的模式,至少在现阶段是如此。于是,正如同数十年前一样,在一片纸媒将要消亡的哀叹声中,以服务和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为主的社区媒介不断出现,媒介社区化竞争浪潮,实际上已悄然到来。
本文结合笔者对我国京津冀、晋粤沪等地区的传统媒体的调研,综合相关的文献研究,以合肥地区的社区报为案例进行分析,试图解答社区媒介是如何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又是如何提供公共服务的,以此来思考社区媒介未来可能的发展机制。
二
社区报,是指服务于城市中的社区读者,强调其归属感的报纸。①自2004年以来,这种早已在欧美地区存在的媒介形态,不断被国内媒体尝试创办。在当下中国的媒介管理体系下,社区报成为了媒介社区化的主要代表。
2013年5月22日,合肥晚报报业集团旗下合肥晚报推出了安徽省第一张社区报《滨湖新闻》,开始在传媒大变革以及合肥“大建设”背景下试水社区报的探索。截至2014年7月1日,共创办了10张社区报,并且争取在年内完成15张的布局任务。通过对这10份社区报进行文本分析以及对相关人的访谈,我们发现,合肥地区社区报在实践媒介社区化的进程中,运营团队除了在新闻业务方面“创新”和“苦干”外,还积极的探索社区媒体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模式与机制。
1、深耕社区大小事,建设新型关系纸
在新媒体时代,围绕着单纯的新闻传递问题,社区报并没有时效性优势,像合肥地区已经创办的10份社区报全部是周报。而且如同前文所述,社区报要做的就是想办法将政府与社区更好的连接到一起,做好平台与桥梁。所以,很多社区报经营者干脆把社区报定义为“关系纸”,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新闻纸”。
(1)做家门口的新闻。好的社区新闻正是“当地的新闻、原创新闻、社区报记者自采新闻”②。2013年《滨湖新闻》发行之后,以“报道家门口的事”为宗旨,还开设了“邻里事”、“菜篮子”等版面,提供一些类似辖区大妈带你逛菜市场推荐当季菜谱,家庭主妇带你逛超市选择优惠产品,辖区银行的理财经理向你推荐最新的理财产品等内容。这些来自特定辖区的生活信息,虽然“小”,但对于生活在该城市社区的居民而言,却是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而这种面向小区域的新闻信息是很容易被追求高发行量的传统都市报所忽视的。社区居民想关注的事情,才是社区报要重视的事情。社区报借助可以贴近生活、贴近社区的优势,拉近社区居民与社区报的距离,吸引更多的社区居民关注,获得社区居民的信任。
媒介社区化与传统新闻理论并不矛盾,只是强化和彰显了媒介社会功能中传播、协调和娱乐功能,弱化了社会监督的功能,更加追求社会效益,而不是商业效益。
(2)做政府与社区的连心桥。社区报借助信息传递将基层政府与社区联系在一起,将社区居民联系在一起,把社区居民的心情、感情、生活与需要的服务联系在一起。社区报创办的“公民议事厅”、“市民会客厅”等,吸引社区居民来唠唠开心事、烦心事,聊聊家常事、社区事。这种互动、交流的过程,为社区报提供了最有价值的社区新闻素材,将社区居民的所思所想、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呈现给基层政府。与此同时,社区报将基层政府为社区建设所做的工作反馈给社区居民,帮助社区居民及时的了解相应的法规政策。社区报的这项工作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开放性的社区空间,为社区和社区居民与政府之间就社区建设问题的协调与协商提供“连心桥”,实现各方之间的信息沟通,用民主的方式解决社会问题,避免以往因为缺少交流而造成的矛盾。
(3)做社区形象建构的帮手。社区报对基层政府管理创新的探索还体现在对基层社区建设的形象建构与呈现上。社区建设的水平需要通过社区形象的建构来呈现,社区形象的建构又要通过媒体的传播来实现,然而基层社区对于传统媒体来说,并不是时时刻刻都具有新闻价值的。社区报背后拥有传统媒体资源、专业的人力资源以及可以带来的社会资本,一方面它本身就可以参与到所在社区的形象建构与呈现之中,另一方面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吸引更多的注意力。《北城新闻》从2013年12月5日开始,以美好乡村的生态宜居、兴业富民、文明和谐,以及美好乡村建设前后图片对比做了4个专题,集中展现了长丰县农村的变化,这些变化的背后反映出来的正是基层政府社会管理水平的提高。社区报在这些版面的建构之中,让硬性的政策宣传、主题塑造,软性的走入读者心中。这种润物细无声般的形象建构,对希望能够及时宣传自己辖区内取得的成绩的基层政府而言无疑是多了一个帮手。对基层政府部门来说,和这个“帮手”合作,不同于以往在涉及宣传的时候,有被动的感觉,而是相互依存的信赖。社区报作为社区的一部分,主动参与社区建设,与政府部门互动,这也是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应有之义。
2、培育社区参与感,建构社区共同体
社会转型期间,由血缘、宗族等组成的“熟人社会”被由社区形成的“生人社会”所代替,社会人口流动大,人际交往少,人际关系淡漠,这种状况尤其出现在一些新建设的社区之内。当下中国的社区发育程度对于社区居民而言,仅仅是一个生活区域,对社区中还要上班工作的青壮年群体尤其如此。他们在正常的上班时间内,活动范围是同工作区域相关的,而下班之后的活动范围基本上与社区活动关联不大,多属于个人生活圈内的活动。“在个人至上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社会,一群陌生人如何超越个体私利形成具有集体责任感和归属感的社区?”③自滕尼斯以来,这个困扰西方社区研究的核心问题也在困扰着当下中国的社区建设。
在分析合肥晚报社区报的文本,以及对社区报负责人的访谈之后,认为合肥晚报社区报对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探索还体现在利用文化的力量,打造“纸上空间”,搭建“户外舞台”,培育社区居民的参与感,吸引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建设之中,以此来建构社区的生活方式与社区的共同体意识,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1)“纸上空间”与社区建构。合肥晚报社区报现已发行9份社区报,每份社区报根据社区发育程度与文化构成,制定不同的报纸定位,以此来实现社区报的办报风格的差异化。这种差异化的背后,一方面体现着社区报为了适应社区文化的差异而做出的调整,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社区报为了培育不同社区文化所做的努力。
“中国目前所办社区报还是‘中国特色’,行业印记明显,社区居民的参与度过少。”④合肥晚报社区报在差异化定位的同时,招聘市民记者,吸引社区的居民参与到社区报的内容生产之中,让社区居民既是社区报的读者,也是社区报的作者。开放、参与、分享、互动,这是互联网时代对媒介转型提出的新要求,也是与社会管理创新理念所重合的部分。社区报定期设定相关的议题,用一种开放的心态,吸引社区居民参与到报纸的新闻生产之中,利用社区报形成的“纸上空间”,参与、分享、互动。
社区报打造 “纸上空间”,进行舆论引导,让社区居民在潜移默化之中将社区报看成是“自己的报纸”,在这个空间之中进行着关于社区建设的交流,进而实现社区居民对社区文化的认同,完成社区共同体在社区居民想象中的建构,形成“我们的社区报,我们的社区”的观念。
(2)“户外舞台”与社区建构。打造尽可能多的户外舞台,这是基层政府部门在推进基层文化建设的时候,可能想做却力不从心的地方。社区报参与到户外舞台的搭建中,可以利用市场的力量,通过吸引赞助或者投放广告等方式,获得财力支持;通过动员社区居民参与进来,解决人力问题;通过与基层政府合作,获得基础设施的支持。比如,《滨湖新闻》组织的“滨湖狂欢节”系列活动、《北城新闻》同长丰县合作举办“美好乡村请您回家看看”活动、《高新新闻》组织“高新区植树节植树活动”;《老城新闻》组织老城区桃花节相亲活动等等。
由社区报与基层政府合作共同举办或者单独承办这种社区活动,让多元化的力量参与到社区文化建设中,这本身就符合文化体制改革的理念。这种开放的户外的文化活动越多,社区居民就越来越主动的走到户外,走到社区的公共空间之中,由陌生变得熟悉,逐渐形成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现实中面对面的交际互动,对社区居民形成社区共同体意识具有积极意义。
3、回归公共服务事业,探索公共服务模式
“公共服务社会化,不仅有政府‘放权’的过程,更有政府‘还权’的过程,把本应由社会承担的那部分公共管理职能真正交由社会来行使。”⑤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推动社会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在政府职能转型期间,很多原本属于政府职能范围内的社会工作,慢慢将会转移给一些有能力的社会力量。
“如果能够将一个新闻机构从这种商业化模式中解脱出来,就像美国的大学一样,成为一种社会组织而不是盈利组织,新闻还会有美好的未来。”⑥美国学界和业界掀起的关于“报纸公共服务模式”思潮的目的实际上就是呼吁媒体向公共服务转变,而不是依旧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这股思潮对正处于媒介转型期间的中国媒体而言同样具有可借鉴之处。
在具体操作上,社区报深扎在社区,通过举办市民议事厅(珠江时报社区报)、市民会客厅(合肥晚报社区报)等类似的项目,致力于帮助政府解决社区居民的日常所需。而这些大事小情,往往又是基层百姓投诉无门、政府恰恰又无暇顾及的小问题,有些做法甚至写进了当地区街部门的年度工作报告里。
一些地区社区报的负责人想把社区报与政府的更多职能部门紧密对接,建立联动机制,比如组建基于社区和媒体联合基础上的“市民服务中心”,集中精力解决政府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社区媒体作为拥有公信力、号召力、影响力的社会组织,有能力参与到社会公共服务的整合与提供之中。
社区志愿服务是社区公共服务的主要内容,是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的主要途径之一。社区志愿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社区志愿者队伍的招募,社区志愿者资源整合,以及社区公共服务的展开,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社会组织来协调组织,而基层政府委托的社居委由于还要处理行政性事务,分身乏术,回归公共服务的社区报正好弥补这个欠缺。合肥晚报与合作街区如庐阳区、滨湖区启动了合肥晚报社区义工合晚“帮客”的志愿者组织,建立和运营着一支专业化、细分化、常态化服务的社区义工队伍,细致科学服务辖区有需要的家庭和人群,并以此为引领,将相关经验和组织架构推广到市内的其他社区,最终形成系统和规模化的合肥晚报社区义工组织,深耕社区,服务百姓。
三
媒介社区化是传统媒体面对媒介变革带来的碎片化、分众化现象,所采取的产业转型之路,同时也是传统媒体应对城市化布局的新举措。从本质上看更是政府改革、社会治理大背景下,政府与社会寻求沟通之道的必然产物,社区媒介的中国特色之路,产生了社区报这种独特的第三方组织,在政府与社区之间起到了沟通和桥梁作用。尽管当下社会转型过程中,对社区媒体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了有利的机遇,但我们还要看到以往实践中未曾解决的一些危机,社区媒体在完成作为媒介本身的职能的同时,更要提供社区与政府之间沟通、协商、协调的民主平台,在潜移默化之中培育社区居民的公民意识,重构社区的共同体意识,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社区自治的自觉性,在政府部门的领导下,协调社会力量回归社会公共服务,共同参与到社会管理之中,或许,这正是中国媒介社区化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①陈凯:《走进美国社区报》[M].南方日报出版社,2011:14
②④宁田甜,《目前在中国,没有一份真正意义的社区报》[N].《大河报》,2013-05-20
③杨敏,《作为国家治理单元的社区——对城市社区建设运动过程中居民社区参与和社区认知的个案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7(4)
⑤陈庆云,《我国公共管理研究的基本内容及其重点》[J].《公共行政》,2003(3)
⑥王学锋,《迎接新闻业的“小时代”》[J].《中国记者》,2014(5)
篇2
黑龙江农垦总局高度重视城镇建设和城乡统一协调发展,小城镇的规划建设管理和新农村建设走在了黑龙江全省的前列,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国家农业部的充分肯定。几年来,特别是开展新农村建设近一年多来,黑龙江垦区涌现了一大批村镇建设的先进典型,积累了新农村建设的宝贵经验。从这次重点考察的建三江、九三分局和部分农场管理区看,他们主要是做到了“六个坚持”: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把改善农场职工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始终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工作重点;坚持科学规划,明确城镇和管理区功能;坚持实事求是、积极试点、分类指导、梯次推进,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坚持积极推广节能材料和技术,促进创建节约型社会;坚持正确处理“主体”和“主导”的关系,努力构建新农村村镇建设推进机制;坚持树立和弘扬“北大荒”精神,增强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
兵团团场的发展水平和所处的环境与黑龙江农垦的情况可能有许多不同之处,但是“热爱祖国,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开拓进取”为主要内涵的兵团精神,与“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是一脉相传的宝贵遗产,是我们共有的精神食粮,是我们事业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值得人们永久珍惜、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黑龙江农垦总局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各级党政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一定要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重新认识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建设,精心组织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建设,全力服务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建设。
一、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认真做好连队居民点整合
从长远看,团场生活条件的改善在建设,建设的前提是规划,规划滞后是建设落后的根本原因。规划抓不好,规划不科学,建设就是盲目行为,投资越大浪费越大,新型团场的建设和发展将陷入新的困惑。因此,必须从兵团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倡导“富规划、穷建设“的思想理念,高度重视和抓好新一轮团场规划编制和调整工作,用三至五年时间彻底解决团场、连队随意建设倾向,实现规划全覆盖。
当前,要认真做好两个规划。一要适应连队人口和连队数量逐步减少的趋势,编制团(场)域连队体系规划,科学预测和确定需要撤并及保留的连队及居民点,明确将拟保留的连队作为建设候选对象。二要编制连队居民点近期综合整治建设规划。合理确定建设项目和规模,提出具体实施方案和要求,规范运作程序,明确监督检查的内容与形式。尤其要高度重视、高质量编制团(场)域连队体系布局规划,深入贯彻“撤并小连队、建设中心连队、发展小城镇“的指导方针,通过体系和布局规划加强对连队建设规模、选址、开发项目的引导,加强对湿地、水资源、自然风景区、特色地质地貌与历史文化的有效保护,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实施必要的迁连并点,逐步从根本上解决连队规模过小、布局分散、基础设施建设战线太长、不利于团场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难题,以科学的发展观和城镇观保证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建设的有序进行。
在编制团(场)域连队体系布局规划中,必须科学合理地确定连队规模。连队居民点是职工及其家属生产生活、工作学习的最主要场所和载体,2005年底,兵团共有2032连队,居住生活着近38万户,约130万人口。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根据连队的生产力水平、播种面积、人口规模、管理幅度及工作程度,确定连队设置标准、管理人员数量和居民点建设规模。继续做好连队整合,调整管理体制,减少管理层次,创新社区管理模式。
二、汇集各方力量, 加快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目前,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团场和连队经济发展的瓶颈,也是新型团场建设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要按照《兵团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建设规划(2006-2010年)》的要求,充分利用各项政策机遇,整合各方资源,切实组织和抓好团场基础设施建设。一要抓紧落实“十一五”规划中确定的南疆31个,北疆、东疆37个重点团场城镇供水、排水、道路、供热、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建设资金,抓紧开工建设,尽快形成能力;二要做好 “十件实事“的组织落实,统筹安排住房建设、通连公路、安全饮水、连队综合活动室和卫生室建设、沼气入户、广播电视覆盖、卫生户厕改造和中小学水冲式厕所建设各项工作。三要建立和完善建设项目库,筛选重点项目,将一部分重点建设项目纳入建设计划,争取国家、企业和社会对建设项目的支持,多方扶持优先建设。完善连队最基本的公共设施,改变连队落后面貌。
三、选准典型,样板引路,通过“千连整治百连示范”,带动新型团场连队建设全面发展
“千连整治百连示范”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要坚持树立典型、样板引路、量力而行、稳步推进。
“千连整治百连示范”工作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要尊重团场连队建设的客观规律,以满足职工的实际需要为前提,坚决防止盲目照抄照搬城镇建设模式。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和设施,凡是能用的和经改造后能用的都不要盲目拆除,不搞不切实际的大拆大建,坚决防止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强行推进。坚持以改善连队最迫切需要的生产生活条件为中心,以实施“十件实事”为重点,完善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突出地方特色,体现连队风貌。
“千连整治百连示范”工作要坚持团场连队管理与引导相结合。要通过实施“十件实事”,引导职工逐步集中建房。解决职工建房占地过多,人畜“混居”,“高围墙、矮趴房”,和“只见新房、不见新貌”等问题。实现集约节约使用土地,降低人均公共设施配套成本。要加强建设管理,防止职工不按规划分散建房和私搭乱建等行为的发生。
通过“千连整治百连示范”工作,要使整治后的连容连貌整洁优美,连队住宅安全经济美观,各项建设符合规划,路面硬化,饮用水质达到标准,厕所卫生符合要求,排水沟渠和新旧水塘明暗有序,垃圾实行集中收集和转运、无害化处理,医疗文化教育等基本得到保障,职工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团场风尚得到有效改善。要使示范连队的住房形式多样、功能更加齐全,连队基础设施更加完善,达到文明生态连队标准,职工生活水平基本达到“小康”要求,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四、加强服务,现场指导,高起点、高标准地抓好团场建设工作
一是增强做好各项工作的自觉性、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求真务实,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勇挑重担,发挥优势,扎实工作,积极探索新思路和新方法,努力完成兵团党委交给的历史重任。要在各级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和实施计划,协调各有关部门有计划、有步骤、创造性地推动工作,及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推广新经验。
二是加强对连队建设工作的指导。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要尊重农工的生活习惯与生产方式,坚持安全、经济、适用、美观的原则;在可能的情况下,开发利用周边人文资源,自然资源,建成体现军垦文化、乡村特色、环境优美的生态连队。做好解危解困住房建设和集体所有制单位农户危房改造,以及连队其他公共设施建设的技术服务和监督管理工作,确保工程质量。加强连队专业技术力量,提高住房设计和建设水平,做好连队公共设施建设工作。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团场建设“代监员“制度,努力扩大工程质量和安全监督的覆盖面。结合兵团实际,组织编印新型团场和新型连队建设居民点规划图集、职工住房建设通用图集、建房知识读本(挂图),免费向师团连及建房农工提供。
三是加快节能省地型建筑技术和材料推广,落实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的要求,提高团场建设的科技含量。要进一步推广苯板复合墙体、陶粒砌块、空心砖、稻草板、塑钢门窗等保温节能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多渠道促进农场节能住房建设。要加强农房建筑节能技术的服务和指导。今后各师组织设计的农场建设图纸必须符合国家对节能的一般要求,从设计和施工图上帮助职工把好住房建设节能关,推荐经济适用的节能材料和节能技术。要加速推广秸秆燃气、沼气和太阳能等农用清洁燃料。引导改变农场燃料结构和生活习惯,使更多的农场职工使用新型清洁生活燃料。
五、加强管理,综合整治,努力提高连队居民点的居住环境质量
篇3
从3月11日开始,××*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进乡镇、入社区”战役宣讲团分两组在七县(区)开展了宣讲对谈。宣讲对谈中,对基层干部群众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耐心的解答,对他们思想上的疑惑和工作中的难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建议。这些问题都是我市基层干部群众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区中所遇到的带有共性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希望能得到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并加以研究探索,尽快合理解决。
一、基层干部群众思想上的困惑和工作上的难题
(一)思想困惑
1、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但现在人们的仇官、仇富心理有所蔓延,牢骚不断,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现阶段我国大范围的阶级斗争已不存在,但社会阶层分化严重,人民内部矛盾更加复杂和突出,这些矛盾主要表现有哪些?这些矛盾的激化会不会演变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如何及时有效的处理化解这些矛盾和问题?
2、我国现在城乡差距、东西部差距、人均收入差距越来越大。我们西部地区可以说远远落在了后边。我们现在与发达地区的差距究竟有多大?能不能赶上他们?
3、近年来,国家越来越关注民生问题,老百姓得到了很多实惠,这些政策能不能够长期坚持,并且越来越多?国家对农业方面的资金扶持力度越来越大,这次人代会上总理提出2007年对农业的投入将达到3917亿元,比上年增加520亿。国家政策很好,但如何保证这些资金能够真正用到该用的地方?
(二)土地问题
1、新农村建设中各村都修建小康屋,需要占用一些耕地,这种做法是否符合《土地法》的规定?一些村采取用公用地同农民置换的办法解决小康屋建设用地问题,这是否符合《土地法》、《土地承包法》的规定?乡村两级动员群众修小康屋、住小康屋,村民搬进小康屋后,原来的旧庄基地无法收回(农民的理由是干部动员我们住小康屋,而原来的房子还能住,拆掉太可惜)。形成了一家占有两处庄基地的局面,这种情况怎样处理?
2、农村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必然遇到土地适度集中和承包地流转的问题。有的乡上有农民要搞规模养殖,与其他农户按“自愿、有偿”原则集中土地20亩,但土地管理部门说是改变了土地用途,属违法。如果要搞,依法要交纳每平方米20元的申报费,仅此一项费用就超过了整个项目的总投资。这样的矛盾和问题应该怎样处理?
3、农村土地越来越少,新出生的娃娃、嫁过来的媳妇,他们的承包地无法解决。为此,经常找村上、乡上,按政策应该解决,但没有地,谁也没办法。怎样解决这个矛盾?
(三)农村综合改革的问题
1、县上实行合作医疗保险,这本身是件好事,但乡镇医院药价很贵,冲抵了国家给予农民的实惠,不是给农民办了好事,而是给医院办了好事,这事应由谁来管?这种情况是否能尽快解决?农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每人交纳10元钱,不管看没看病,这钱一直放在个人账户上没有用,它的象征意义大于实质意义,而且需要村社干部每年去上门逐户催收保险款、发放保险证,加大了工作量,这样不如不交或改用其它更简便的办法收缴。这样的矛盾和问题有没有好的办法解决?
2、国家不向农民收税,但转移支付的力度有限,省上执行的生活补贴每月600元,乡上根本没有,或者只能解决少部分。这样,乡镇干部每年工资收入与省市公务员比要少3000--6000元,如果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就更大。同为国家公务员,为什么收入差距如此悬殊?省上能不能把生活补贴纳入财政统一发放?
(四)干群关系问题
1、取消农业税后,落后地区乡镇干部的工作难度加大。县上每年仍然以任务、指标的形式下达、分解工作,诸如小康屋建设、作物种植面积等等,而中央一再强调要尊重农民意愿,且农民自主性增强,不听干部的话谁也没办法。这种情况下怎样推动工作、完成任务?怎样处理好干群关系?怎样引导农民发展产业、进入市场?
2、现在的情况是干部叫农民干啥他偏不干,例如我们政府组织的劳务输出工资高、有保障,他不去,他就要自己出去找活干。怎样消除农民对政府和干部的这种不信任感?
(五)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
1、现在农村存在的一些问题,情况比较复杂,我们难以解决。例如,现在村级债务普遍存在而且比较严重,怎样进行有效化解?
2、过去修学校、修路等,可以由农民集资,现在不让集资。这样,村里公益事业没有人搞,完全依赖政府和干部,助长了“等靠要”思想。这种情况怎么办?
3、对于取消农业税之前个别农户拖欠的税费,国家政策现在不让追缴,难道准备免掉吗?如果真的免掉,怎么对已经交纳的农户交代?这不是让老实人吃亏吗?如果不免,那么对拖欠的税费怎么处理?
4、现在乡村干部的权力越来越小,而农户之间的矛盾和纠纷却越来越多,好多不道德的行为不管不行,要管却没有政策和法律依据。比如牛羊啃青,把啃青牛羊赶到村上或乡上;计生对象做完手术,家属不管;儿女不孝,老人蹲在乡政府不走等等。这些具体问题怎么处理?
二、对问题原因的简要分析和建议
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农村经济由计划转入市场还不彻底,正处于转型的矛盾多发期;二是小农经济转向现代农业的路子比较窄,乡镇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职能转变的步伐比较慢;三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科技含量低,抵御自然风险能力差,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性转变,农民增收缓慢;四是农民和村社干部素质较低,思想观念落后。
(一)农村生产发展缓慢,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业效益低下,农民收入增长难度较大,这是产生各种疑惑和问题的根本原因。所以,抓产业突破,抓农民增收是重中之重。好多问题只有依靠发展才能彻底解决,好多矛盾会随着生产发展、收入提高迎刃而解,比如干部报酬过低、文娱活动无经费、公益事业无资金等。根据我市实际,在抓好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的同时,更要抓好产品的优质化、绿色化、无公害化,以质取胜;在规模化、优质化生产的同时,更要注重开拓市场、打响品牌,以销促产;在发展种植、养殖产业的同时,更要注意延伸产业链条,努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工促农;在发展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更要注意增加集体积累、壮大集体经济,解决无钱办公益事业的问题;在发展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时要按照农民自愿,政府引导,市场推动的办法运行,避免政府错位、越位、不到位,好心办坏事的情况发生。
(二)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政策制度安排没有完全到位,新的有效的管理机制体制还没有形成,使农村工作的难度加大。因此,加大城乡统筹的力度和深度,加快农村综合改革是当务之急。随着农业税的取消,农村改革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客观地要求进行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等方面的配套改革,带动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与进步。当前,农村出现的一些新矛盾和问题,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农村改革的不深化、不到位造成的。主要表现在:一是公共财政稳定持久的投入机制还没有建立,部分地方基层政府和村级组织运转困难,农村公益事业投入缺乏稳定的资金渠道。由于长期实行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缓慢,城乡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差距扩大。农村税费改革后,公共财政如何有效覆盖农村,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二是乡村债务量大面广,成因复杂,化解困难,已经成为农村工作的一个难点和热点。这个问题不解决,既影响基层政权组织的正常运转,又影响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三是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滞后,有的农村基层干部感到改革后工作缺乏“抓手”。取消农业税后,群众觉得解脱了束缚,自主性空前增强,对与自己利益无关的事漠不关心;乡镇和村社干部在摆脱了过去催粮要款的事务纠缠后,只满足于完成上级指令性的工作,不能完全适应现在服务性的工作方式,对怎样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组织引导作用没有更为有效可行的办法,出现了“群众不愿干、干部无法干”的局面。准确定位、全面把握农村综合改革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不仅关系到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巩固,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当前,在落后地区的农村改革方面抓好以下工作显得尤为迫切:
1、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稳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应当从农村工作的现实状况出发,从农民群众的愿望出发,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公共行政体制的要求出发,考虑乡镇政府职能问题,重点强化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环境、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为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条件三个方面的职能。
2、以增强基层财政保障能力为重点,推进县乡财政体制改革。要注重财政分配的公平性和有效性问题,从国家宏观政策上把财政支持的重点向农村转移、向落后地区转移,解决县乡财政困难、保证基层运转;要按照体现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体现财力支出向公共服务倾斜、向基层倾斜的原则,切实增强乡镇政府履行职责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要建立公正透明的支农资金支付制度,使支农资金合理分配,用在真正需要的地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避免“爱哭的娃娃吃奶多”的现象。
3、完善土地承包管理,加速土地流转。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农村土地承包合同及土地承包档案的管理,进一步规范农民经营承包地的行为,提高土地利用率。在条件成熟时加速土地流转,促进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适时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进程,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4、以坚决控制新债为重点,积极稳妥化解陈旧债务。在坚决制止乡村发生新债的前提下,乡镇应组织财政、农经等单位对村组债务进行复查,摸清债务的来源、用途和现状,分清债务性质,挤掉债务水分,建立债务管理资料档案,为稳妥化解债务提供依据。应努力探索化债途径,多渠道化解乡村不良债务。在区分不同类型、采取不同办法自行化解的同时,上级政府应锁定数额,分年度调剂一定数额资金,帮助基层化解债务。
5、积极清收税费尾欠,着力破解清收难题。基层应在执行国家相关政策法规、保护大多数农民利益的前提下,本着“保持稳定、调整思路、分类清收、稳妥可行、不留隐患”的原则,因户制宜抓清欠。许多基层干群建议:国家应尽快改革、完善粮食直补政策,对个别态度恶劣、无理拒缴税费尾欠的农户,允许用粮食直补金抵扣其拖欠的农业税及附加,从而消除其在群众中的不良影响,不让大多数诚实纳税的农民产生“老实人吃亏”的思想,维护国家税收政策的严肃性。
6、深化村民自治,提高农村管理水平。农业税的取消,使乡镇与村组行政化联系的纽带不复存在,如何在村民自治的基础上,实现对村组的有效指导,成为乡镇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要适应我国农村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发展变化,探索建立农村基层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在推动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村民自治,提高基层自治能力的同时,把不应该由政府承担的社会事务交给市场、中介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要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引导农民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要培育发展农村社区志愿者组织、民间矛盾调处组织、专业经济技术协会、老年人协会、读书会等各类群众组织,使其成为农民自我管理的有效组织形式。
(三)在当前大变革时期,人们思想上的趋利性普遍增强,部分村社干部和群众将个人利益作为追求的目标,国家观念、集体观念、大局观念退化,各行其是,人心涣散,削弱了基层组织基础。因此,团结农民,组织农民,教育农民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长久之计。落后地区农村由于产业组织化程度低,人口大量流动,贫富差距扩大,封建意识与外来文化,现代物质诱惑与小农经济思想相互交织,冲击着农村长期以来固有的文化传统和思想基础。免征农业税后,农民对村社集体事业关心得更少,参与意识更加淡漠,少数干部群众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政府的事,与己无关,等待上级的政策扶助、资金支持和项目投入;乡镇及村的干部与农民的联系更加松散,交流减少,干群联系不如以前密切,有的村干部觉得没有了农业税这个“撒手锏”,不愿意及时解决农民所反映的问题,遇到问题绕道走,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造成了不少村社事实上的管理者缺位局面,使农村的社会控制能力减弱;乡村干部疏于对农民进行经常性教育,群众平时接受教育主要是广播、电视、报纸,缺乏生动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宣传教育覆盖面狭小和传播过程中的失真,造成不少群众对党的方针政策精神吃不透,理解不准,出现了执行过程中的抵触,加大了做好农村各项工作的阻力。所以,在推动新农村建设中始终要坚持以人为本,做好团结农民、组织农民、教育农民的工作。
1、加强培训和教育,增强广大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广大农村工作人员特别是村社干部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政策水平,使广大农村工作人员履行好对农民群众的宣传和教育的工作职责,使广大农民群众牢固树立爱国、爱集体的思想意识,增强主人翁责任感,提高其参与集体和社会事业的积极性。要把“务虚”与“务实”两手紧密结合,在扎实抓好政策形势教育的同时,积极引导农民发展农村产业,以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过程中组织农民、团结农民、富裕农民、教育农民。要把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帮助农民解决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结合起来,使农民群众从感情上欢迎、从行动上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真正达到“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力量”的目的。
篇4
当前,在制约和影响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众多深层次因素中,最突出的两大问题是产业和就业。
产业虚、就业难:建设新库区的两大拦路虎
一产“弱”、二产“短”、三产“虚”,库区产业发展问题突出。
一产“弱”,主要指库区农业经济基本处在“粮猪型”结构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形态阶段,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大部分区县缺乏有产业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制约了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
二产“短”,就是指工业经济严重“短腿”,工业化程度低。2004年库区实现工业增加值262.83亿元,仅占全市的28.3%,人均工业增加值1820元,仅为全市平均水平的61.7%。2005年库区规模以上企业仅有799家。
三产“虚”,主要指第三产业整体空虚,商贸流通不活。2004年,库区实现三产增加值306.88亿元,仅占全市的29.1%,库区特别是腹心地区大多数区县没有大型商贸骨干企业,多数是沿街路边的中小商店和零星摊点,且经营不景气,收入水平低。
特别值得强调的是,库区产业空虚问题的核心是二、三产业空虚。库区15个淹没区县的幅员面积和人口均占全市一半左右,而工业增加值只占全市32%,三产增加值只占30%,1/2的面积和人口,只有不到1/3的二产和三产,差距是很大的。这表明,库区产业空虚问题集中反映在城镇,症结在于工业“短腿”、三产“空虚”。因此,沿长江而上,座座新城拔地而起,然而在不少新城,虽然门面众多,但生意清淡,原因就在于“只有风景线,缺少生产线”。
与产业空虚的严峻形势相比,就业难特别是城镇移民的就业形势同样异常严峻。据统计,2005年底,库区15个移民重点区县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3%,统计调查失业率为12.8%,统计调查失业率在10%以上的区县有8个。由于就业难,库区城镇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口高达53.4万人。今后几年,每年还将新增城镇劳动力13.2万人,而按照现在的产业发展水平预计,每年新增的就业岗位只有约11.7万个,这意味着每年还将增加城镇未就业人员1.5万人。由此可见,库区移民就业形势异常严峻。
在市委二届九次全会上,市委明确提出要把三峡库区建成“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人民安居乐业的新库区”。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必须把解决产业虚和就业难这两大带全局性的根本问题,作为建设新库区的两大抓手。
三产联动抓产业
针对库区产业“弱”、“短”、“虚”的现状,解决之道就是三产联动,围绕“优”、“强”、“活”字做文章。
农业要由“弱”变“优”。充分抓住建设新农村的契机,依托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加快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群,走集团化、规模化、特色化、品牌化产业发展路子。针对农产品加工业“散、小、弱、乱”的状况,要大力整合“名、特、优”产品加工能力,把“涪陵榨菜”、“奉节脐橙”、“忠县橙汁”等有库区特色的名优特新农产品产业做优做大。各区县一定要摒弃地方本位思想,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得”等观念,在扶持区域化龙头企业上通力协作,共同打造在全市、全国乃至世界上都有一定影响力的大公司、大品牌。
工业要由“短”变“强”。当务之急是库区各区县必须尽快走出无序竞争的泥淖,加强区域分工和协作。其中,沿长江而上,涪陵以上区县(市),应利用区位优势,主动承接主城区产业辐射和转移,加强与主城区大企业的协作配套,重点发展壮大天然气化工、装备制造业和环保等产业,建成现代产业基地和三峡库区工业增长极;涪陵至万州之间的区县,可以利用相对富集的岩盐、天然气等矿产资源,着力抓好盐气化工、纺织服装、绿色食品加工业、建材等优势资源加工转化型产业以及现代物流业和机械加工制造业等,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万州以下区县,应大力发展煤电能源等矿产资源加工业,尽快培植一批具有竞争活力的企业和产业。
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要由“虚”变“活”。库区各区县(市)都要大打“长江牌”和“三峡牌”,尤其要做大、做强旅游业。比如,长江号称黄金水道,蕴藏着丰富的商机,要紧紧依托深水港优势加快发展临港产业。如长江上的滚装船已发展成一项大产业,目前从事这一产业的人员已达到两万余人,年产值10多亿元。发展旅游业,就必须打好“三峡牌”,打“三峡牌”要突出“新三峡”,立足“大三峡”,把三峡库区打造成为集生态效益、文化展示、农业观光、休闲度假和民俗体验于一体的全国规模最大的精品旅游黄金走廊。
多管齐下抓就业
把劳务经济作为“第一经济”,打好“三峡劳务”牌。三峡库区劳动力资源丰富,这是打好“三峡劳务”牌的基础。库区各级政府要按照市场运作机制,采取政府组织、中介介绍、职校推荐、驻外企业带动、劳务能人带领、驻外机构联络等多种方式,有组织地开展劳动力输出,同时引导和支持农民工利用血缘、人缘、地缘关系,更多地转移劳动力。除了盯准国内市场外,还要盯住海外市场,让移民飘洋过海挣外汇。
积极开展劳务培训,大力提高库区劳动力素质。据有关数据统计,在外出务工农民中,受过培训的比未培训的不但就业机会多,而且月平均工资高出数百元。因此大力加强移民劳动力的就业技能培训十分重要,要整合移民、劳动、扶贫、教育等各类培训资源,创新培训和管理方式,推广“校企联合”、“定单培训”等模式,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
鼓励全市各类企业吸纳城镇移民就业。要积极利用我市主城区制造业、服务业等集中的优势,鼓励更多的企业招用库区城镇移民。
积极倡导移民自主创业。引导移民破除“铁饭碗”意识,转变就业观念,选择弹性就业、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鼓励和支持移民以多种方式实现自谋职业。
篇5
摘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后,取得一定成绩也存在一定问题。豫北地区的濮阳县因资金不足、群众购买力低等原因,出现的社区建设问题不容乐观。这些问题关系着当地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需要社会各界予以关注和解决。濮阳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现状与豫北绝大部分地区情况相似,对这个地区进行调研所得出的结论,对整个河南乃至河北南部、陕西东南部、山东西部等广大地区都有参考借鉴价值。
关键词 :豫北地区;新型农村社区;濮阳县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积极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建设,对当下新农村社区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 农村社区”建设首次提出是在2006年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2007 年,党的十七大以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便在全国范围内展开[2],至今,全国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已有7年时间。在建设过程中,各地的实际情况不尽相同,创造出的模式也不同。在积累了丰富经验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
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对河南省的发展意义重大。笔者以豫北地区为调研对象,在安阳滑县、濮阳县、新乡辉县、卫辉等地的一些典型新农村社区、村镇进行了广泛的走访调查,并最终选取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濮阳县作为典型案例,展开深入调研。文中一些实时数据均来自笔者的走访调查,及对县委农村工作办公室工作人员的采访。
濮阳县位于河南省北部,农村经济发展比较落后,极具代表性。本文以该县为典型案例进行深入调查,掌握了该县新农村社区建设的最新材料,所得的研究成果对豫北、整个河南乃至河北南部、陕西东南部、山东西部等拥有3000万农村居民、2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广大地区都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
一、濮阳县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现状
濮阳县开展新农村社区建设并不算早,2011 年进行调研和具体政策制定工作。濮阳县新农村社区开始施工建设,是在2012年4月初。《濮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将濮阳县1005个行政村规划为139个新社区,计划在2015年之前建成30个社区,2020年建成80个,2030年完成全县139个社区的建设。[3]而在实际操作中,全县的社区数量则由139个调至115 个,之后两年的建设实践表明,上述规划任务大大超出了本地区的承受能力。
全县在建的新农村社区共有14 个,大体可分为政府主导型和企业资助型两种类型。由于在政府主导型中,城郊的两个社区已被排除在当地政府新型农村建设工作范围之外,政府工作的重点是其他12个新社区建设。12个社区中在建住宅共283 栋6450 户,容纳量25000 人,但目前的实际入住数量与目标差距甚大。其中,已经入住的社区共有5个:户部寨紫东社区、徐镇镇同心昆吾社区、八公桥镇中心社区、庆租镇中心社区、海通乡两门社区,共入住280多户1200余人,其中户部寨紫东社区入住144户。
1.政府主导型
在濮阳县,政府主导型社区所占比重较大,所有社区均在第一期、第二期建设阶段,也均难以按照原定计划按期完成全期工程。12个社区中,除了产业聚集区内的户部寨紫东社区与徐镇镇同心昆吾社区有少数居民入住外,其他乡镇的社区,既无有利的地理位置,又无企业家投资,社区建设举步维艰。2012年4月开工建设以来,由于资金跟不上,许多社区建设停滞。一些社区工程的第一期建设都难以完成,一栋栋未完成的楼房被闲置在工地上。用当地群众的话说,“几年前是这样,现在还是这样。”以五星乡八里庄村的锦城社区为例,此社区地理位置较好,距离濮阳县城新南环路不到500米,社区与主要干道濮渠公路紧紧相邻,北部是正在修建的“马浃河国家湿地公园”,交通十分方便,环境也相对较好。尽管拥有这样有利的地理位置,占地120余亩的社区一期工程至今仍未完工。习城乡黄河明珠社区、八公桥镇中心社区等这些完全处在农村,距离县城较远的社区,没有主要公路相邻,经济发展水平低,情况就更加严峻。例如,黄河滩区的黄河明珠社区,因资金缺乏,社区一期的居民楼完成封顶之后,工程几乎停滞。
水电、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是社区入住的基本条件。因缺乏资金,居民楼的门窗尚未安装完成,这些基础设施建设迟迟不能完成,使得社区入住遥遥无期。据有关部门测算,要建成配套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标准社区,每个社区各项配套设施需要资金4000-5000 万元。[4]据了解,濮阳县用于此项建设的资金总共仅有2180万元,尚不足以支持一个社区的建设。
2.企业资助型
第二种类型主要体现在两个社区——户部寨紫东社区和徐镇镇同心昆吾社区。这两个社区均位于濮阳县产业聚集区内,发展情况虽优于第一种,但也达不到国务院提出的新型农村社区标准。以户部寨镇紫东社区为例,它是整个濮阳市最早实现入住的新型农村社区,目前已入住144 户。这个社区工程总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资金由濮阳市卫都食品有限公司(其总经理为宗郭庙村籍)提供。[5]由于企业的资金支持,紫东社区是整个濮阳市内比较成功的一个社区。经调查,社区买房居民多是在外地打工的年轻一代,老人们很少在社区居住,仍在原村宅院居住。所以,在旧村中拆迁房屋,腾置宅基地进行复耕的任务难以完成。目前,紫东社区与其它四个已入住社区均采取“边建边住”的方式,都是只完成了第一期工程建设,后期工程仍在建设中。因入住居民少而分散,根本无法进行整合土地的工作。
濮阳市包括五县二区,其中高新区原属濮阳县,高新区王助镇的濮水社区条件较好,位于濮阳市区与濮阳县城之间,地理位置优越,其定位是“濮阳第一,河南省先进,全国不落后”。濮水社区是整个濮阳市条件最好的社区,其建设情况对整个濮阳市的新农村社区建设都有参考价值。目前,该社区刚刚完成一期建设,2014年5月1号交工。虽然有漂亮的南方水乡式的楼房,优美的环境,但整个范围内的10个行政村中,村民收入低,购买力不足,社区楼房无法售出,由此带来了一系列严重问题。濮水社区的建设情况尚且如此,其他社区的建设情况则更加困难。
二、濮阳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问题
按照计划,新农村社区的建设资金先由开发商垫付,政府负责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再由村民出资买房提供资金,完成资金流转。而现实的问题是,村民收入低,无力承担15万以上的买房资金;开发商垫资建设之后无法收回资金,工程亏本;楼房主体建好之后,政府无力承担社区内道路、管道、供暖、供水、绿化、幼儿园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村民看不到社区的优越性,疑虑重重。
1.社区建设停滞,恐沦为“烂尾楼”
新社区建设大量停滞的原因主要是资金问题:政府财政困难、融资机制缺乏、农民收入低。据有关部门测算,一个新型农村社区(按5000人规模、1200户计算)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需要投入5000万元。[6]从国家政策的层面上看,目前国家财政并没有设立专门用于新农村建设的专项资金,省财政补贴资金微乎其微。濮阳市仅有8000万元的专项扶持资金,其中,濮阳县仅有2000 万左右,2011年省拨款400万,2012年省财政及县财政拨款2080万,2013年县财政拨款700万,去掉1000万元建设小学的费用,整个濮阳县用于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费用只有2180万元,一个社区尚且难以支付。
融资渠道单一。社区的楼体建设资金主要是当地小承包商的垫资,村民买房资金。但村民收入低,购买力不足,买房者少之又少,这就导致工程进展艰难,村民见不到社区建设的进度,再加上传统思想依旧,社区楼房大量闲置,有沦为“烂尾楼”的危险。
2.占用耕地复原难,补偿政策不明朗
在土地方面,新社区建设占用的耕地,以每亩1200 元(濮水社区属于高新区,租金为1800元)左右的价格向村民租赁,每个社区的一期工程都至少在120亩以上,12 个社区所占用的耕地则至少在1400亩以上,造成了大量耕地的浪费。社区建设难以为继,但所占耕地的补偿政策却并不明朗,“失地”村民表示十分揪心。
3.小承包商垫资,工程亏本严重
除企业出资建设的社区之外,所有的社区均是由各个小承包商垫资建设,承包商们主要负责社区楼房的楼体建设,等到社区完成建设,村民交付房款后便可收回资金。但现实情况出现的各种问题已经使这些承包商们工程亏本的现象成为一个现实问题。经采访,承包商张某承建了一栋4层32户的楼房,出资320万元,社区建设停滞,直到现在没有一户村民买房,承包商张某的320万元被压在社区建设中,工程亏本,投资无法收回。
另外,因社区售房难引发的“小产权房”、社区建设引起的纠纷等问题也频频出现。对此,政府目前的工作重点应该转移到如何善后,研究妥善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方案。例如,政府可以争取政策,将一些社区(城郊社区)楼房改成房地产开发项目,让一些有条件进城的农民优先买房,解决社区楼房闲置、资金流转难的问题;利用所得资金进行填补亏空,做好补偿工作,坚决杜绝“烂尾楼”。本文所调研的问题目前广泛存在于我国多个省市中,关系着千千万万农民的切身利益,这些关乎民生的问题的解决亟须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杨伟. 新型城镇化“, 新”在何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解读[J]. 金融博览(财富),2014,04:42-44.
[2]喻新安,刘道兴主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探析[M].北京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3]濮阳市政协. 关于我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EB/OL].pyzx.gov.cn/view.aspid=4182,2014-3-12.
[4]河南濮阳市统计局农调队.河南濮阳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情况的调查分析[EB/OL]znzg.xytc.edu.cn/Html/16830.html,2014- 4-12.
[5]胡耀华./w1.zybbweb.cn/puyang?dangshi/zhengwu/html/518.html,2014-3-22.[6]河南濮阳市统计局农调队.河南濮阳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情况的调查分析[EB/OL]znzg.xytc.edu.cn/Html/?16830.html,2014- 4-12.
篇6
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社区是政府和国家管理的最小单元。在新农村的建设发展中,社区也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组成结构。能否有效开展新农村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的思想素质能否得到提升,继而关系到和谐社区能否得到有效构建。因此,有必要对基于构建和谐社区背景下的新农村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展开研究,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1和谐社区构建与新农村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所谓的和谐社区,其实就是在国家法律法规和公共道德的制约和约束下,使一定数量居民实现人、社会与自然的良性互动,从而创造一个环节优美、管理有序、安全幸福、服务完善和文明祥和的社区。开展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为了使社区居民拥有一定的政治观点、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从而使社区成员有组织、有计划和有目的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所以,加强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将能够使社区居民与社区、自然环境和社会保持和谐,因此将有利于构建和谐社区。而在发展新农村的过程中,只有加强新农村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够使广大农民的思想素质得到提升,从而使农村社区居民积极投入到和谐社区环境建设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继而使新农村的建设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2基于构建和谐社区背景下的新农村社区思想政治教育21把握农民思想教育主题
在开展新农村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需要对农民思想教育主题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具体来讲,就是需要认识到构建和谐社区的动力实际上是来自于农民。只有广大农民进行主体性和积极性的发挥,才能够真正实现农村的改革。而单单依靠外部力量进行新农村建设,是无法使新农村的改革成果得到保持的,所以也不利于和谐社区的建设。因此,在开展新农村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需要以培育农民主体性为主要教育任务[1]。为此,还要加强宣传和教育,以便使农民认识到自身的主体作用,并引导农民通过提升自身素质促进新农村的建设发展。而加强该类工作的开展,则能够使农民将新农村建设依托于国家的思想得到克服,所以能够使农民的独立自主意识得到提升。
除了培养农民的自主意识,还要意识到和谐社区建设离不开农民的合作互助。所以,在开展新农村思政教育时,需要加强农民合作意识的培养,以便使社区居民认识到新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以合作经济的发展为基础。为此,还要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律宣传活动的开展,以便使广大农民的依法办社意识和新型合作理念得到增强,继而为社区居民的合作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区环境。
此外,还要加强农民民主意识的教育。因为在和谐社会构建和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都需要实现管理民主。所以,社区思想政治教育要围绕着农民民主意识教育开展,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一方面,需要引导新农村社区居民进行政治活动的有序参与,并且加强农民的民主法制教育,以便使广大农民形成民主的观念。为此,还要从社区居民关系的社区事务入手,引导居民参与社区事务处理,以便使居民形成参政和议政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需要加强社区居民公民意识教育,使广大农民意识到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是一致的,从而督促广大农民参与到新农村社区建设中。
22加强社区居民舆论引导
在国家提出全面进行小康社会建设的背景下,新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围绕着和谐社区构建加强宣传教育,以便实现对社区居民的舆论引导。因为从理论上来讲,社区居民行为将会受到社会舆论的影响,从而使其按照舆论引导方向参与到社会活动中。而就目前来看,新媒体得到了迅速发展,所以还应该加强新媒体的运用,以便加强新农村社区舆论的创造和传播,继而使社区居民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受到有效的正确引导。从舆论内容上来看,首先应该对目前社会舆论进行正确评价,以便形成一个具有稳定客观量化的可评价体系,并且建立良性的舆论评价机制。在此基础上,则可以根据体系标准进行社区舆论的正面引导。此外,针对社会公共事件,也可以进行舆论的制造,以便在进行舆论的正向宣传的同时,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2]。而在新农村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舆论引导方法的运用,则能够使社区居民的行为得到有效引导。
23展现教育内容的乡土性
在新农村社区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要展现教育内容的乡土性,才能够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一方面,可以利用乡土语言艺术进行教育内容的表达,从而与社区居民更好的交流。同时,语言与人的思维活动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利用乡土语言能够从思想上与新农村社区的居民交流互动,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正确思想的传递。而利用平民化的语言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表达出来,也能够更好地帮助社区居民理解思想教育内容,从而更好地进行思想教育的传输;另一方面,在进行新农村社区居民的思想政治教育时,也需要考虑到被教育者的心理状态[3]。具体来讲,就是从农民关注的问题入手,进行思想教育内容的有效融合,从而使社区居民认识到和谐社区构建的重要性。而通过熟悉的内容向社区居民传递这样的思想,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思想教育效果。
24开展丰富的社区活动
实际上,社区环境也会对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起到重要的影响。所以,和谐社区的构建与社区环境建设以及思政工作开展都有一定的联系。基于这种认识,有必要进行新农村社区环境的优化,并且开展丰富的社区活动,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对社区居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思政教育者需要结合党的政策方针,将和谐社区构建思想融入到社区活动中。比如,可以在社区开展“青年文明号”“讲文明、树新风”等社区活动,从而加深新农村社区居民对和谐社区构建方法的认识[4];另一方面,采取单一的活动形式无法吸引更多的社区居民参与到活动中,所以还要进行丰富多彩和形式多样的社区活动的开展,以便有效进行健康向上的社区氛围的营造。为此,还要从年龄、文化水平等角度进行社区居民的层次划分,以便合理进行社区活动的安排。
25实现农民教育双向互动
想要使新农村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和吸引力得到增强,还要实现农民教育的双向互动,从而根据农民的切实需求开展相应教育工作。而通过与农民进行双向互动,也可以更好地了解新农村建设形势和任务发展情况,并且了解广大农民对和谐社区构建问题的认识情况,从而采取适合新农村建设发展形势的政治教育方法开展相应教育工作。此外,从根本上来讲,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民的精神建设。所以,在开展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有必要通过双向互动了解农民主体意识、民主意识和合作精神的发展情况[5]。在此基础上,才能够在工作开展过程中有所侧重,从而使新农村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得到增强。
篇7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校园精神文化的碰撞:兼容并包,尊重差异,构建良好道德风尚
(一)校风建设:继承传统,兼容并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立足国家层面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要求,在彰显中国特色的同时,也传承了传统文化中的“民本”、“和谐”、“善政”、“信义”、“仁爱”等思想的精髓。学校作为各种文化、思想相互交融、碰撞、激荡的聚集地,不仅承担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也肩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任务。因此学校需要形成兼容并包的校风,既尊重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包容先进的思想观念。
(二)教风建设:与时俱进,尊重差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立足社会层面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社会属性,反映了对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终极目标的追求,赋予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它源于社会的现实要求并反映人民的真实意愿,是中国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取得伟大胜利的重要保证。
(三)学风建设:自立自强,培养良好道德风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立足公民层面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涵盖了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行为的各个环节,具有很强的全面性和系统性。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进步加速了多元文化的交流,意志薄弱的学生需要学校培育学生良好的道德观、价值观来应对多元文化的冲击。因此,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该注重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努力引导学生形成自尊、自信、自爱、积极向上的心态,形成积极的学习风气。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校园物质文化的磨合:层层渗透,处处宣传
校园物质文化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由校园设计、建筑风格、学院绿化构成的环境文化;二是由办公设备、后勤装备、教具配备以及图书馆、实验室学生活动中心等组成的设施文化;三是包涵特定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的方式文化,主要指宣传标语、名言名画以及著名人物的画像、雕塑或碑铭。
校园物质文化重在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渲染内在的价值追求,从而使学校里时时、处处、每事、每物都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和一定的艺术感染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高尚的情操、文明举止。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之中,要做好三方面的融合:第一,环境文化重在熏陶。校园的布局、建筑物的装饰、校园绿化美化等文化景观的建设,在追求现代化的同时也应蕴含文化元素。第二,设施文化重在新颖。校园办公、教学用具的新奇可以培养教职工与时俱的进观念,图书馆、实验室以及学生活动中心的求新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其创新精神并实之能保持谦虚的学习的态度。第三,方式文化重在宣传。在景观布置上,可以培植花卉和树木,在植物上悬挂倡导文明礼貌、爱护自然花草的标牌,使学生在赏景的愉悦中激发热情,丰富情感,净化灵魂;在墙壁设计上,可以张贴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字画、标语,使学生随时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在公告展览橱窗里,可以宣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好人好事,优秀师生代表及其先进事迹,从而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倡导的本质精神,加深学生的心理体验。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校园制度文化的锻轧:民主法治,以人为本
制度建设是根本性建设,只有以制度建设为基本保障,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园文化建设。因此,学校在制定和修改配套制度时,既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的引导职能和激励职能,也要坚持以人为本,民主治校、依法治校,从而营造更加和谐的校园氛围。首先,学校应与时俱进,及时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在制度修订过程中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尊重并赋予教师和学生参与制订各项规章制度的权利,以形成机构精简、权责明确、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和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激励机制;其次,在制度的执行环节,要切实按章办事、按规则办事,在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的前提下,通过制度的落实切实保护师生权益;最后,学校要创新学生培养制度,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校园教学文化的交融:思政授课,实践推行
教学育人是学校的基本职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教学实践中,将其内化为师生的价值理念,外化为师生的行为追求,必将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民践行氛围的形成。
篇8
引言
长株潭城市群作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我国中部地区在未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1]。长沙、株洲和湘潭三个城市是长株潭城市群发展的核心部分,属于湖南省“四化两型”的中心。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长株潭城市群区域城市化就快速增长起来,且已经改变了长株潭城市群的整体生态环境。为了更好的适应我国“两型社会”的发展需求,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需要作出新的调整,构建整体的生态基础设施,有力的推动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协调发展。
1、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生态建设情况概述
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具体范围包括长沙、株洲和湘潭三个市区,以及市区外的42个建制镇,13个行政乡,包括长沙、株洲、湘潭三个市区以及长沙县的大部分、望城县的全部、浏阳市的小部分、宁乡县的小部分、醴陵市的小部分、株洲县的部分、湘潭县的部分、湘乡县的小部分。核心区面积为6362.66平方公里。目前,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的森林面积已经达到了123665hm2,拥有的城市公园以及动植物园24个,生态公园4个以及风景名胜区3个等,资源非常丰富,生态环境质量良好。
2、影响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因素
2.1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缺乏资金支持
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以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主,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调查显示,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域在生态建设以及环境保护方面的公共财政投入较少,缺乏资金的支持,相关的生态基础设施就会不完善。目前我国出台的经济政策支持主要是资源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生态效益补偿以及植被恢复费政策等。这些政策如果不能得到落实,长株潭城市群的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就不能得到足够的保障。
2.2生态观念较为薄弱,保护的力度不够
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主要以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为发展方向,这将会对长株潭城市群的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目前,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定位与实际情况是存在冲突的,相关部门在实际建设的过程中,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不够,生态观念淡薄,坚持选择粗放型发展模式,采取“先破坏、后建设”或者“一边破坏、一边建设”的形式进行发展。只注重眼前的利益,没有长远的发展眼光,甚至不惜采用牺牲生态环境和资源的手段去追求经济效益。这对于长株潭城市群的生态建设是非常不利的,且与其要求的“两型社会”试验区的目标是冲突的。
2.3快速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相冲突
长株潭城市群快速的城市化扩张建设大量占用湿地、林地等生态用地。大量研究表明,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的林地占地面积以每年13.5km2的速度减少(其中三市近郊的林地递减的速度最快),城郊环线内部的生态绿地全部被征用,变为建设的开发用地。而三市之间的生态绿心也逐渐被蚕食,大有三市连城的趋势。
篇9
勇当第二方阵排头兵
今年以来,埠村镇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镇广大干部群众认真按照“追求高水平,实现新跨越”的工作要求,紧紧围绕建设全省首善之区的首善之地这一奋斗目标,牢牢把握引进引办这一区域经济发展的生命线,突出工作重点,强化工作落实,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都实现了新的突破。截止八月底,全镇实现工商税收1980万元,同比增长52.07,地方财政收入完成632万元,同比增长41.37。从目前的经济运行质量和发展态势看,我镇作为第二方阵,到年底实现财政收入翻一番,完成3000万元,经过努力,是完全能够达到预期目的。在此基础上,到20__年财政收入再翻一番,达到6000万元,我们充满信心。一、优势凸显,埠村正进入全新高速发展时期。
1、区位优势。我镇北部经济开发区的建设,已经实现了埠村与明水城区的零距离对接,埠村已经成为章丘新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镇面积43.9平方公里,在全市这样一个最小面积的乡镇上,贯通着国道309、济莱高速、0九路及埠村路这样4条“主动脉”。随着济莱高速、0九路及埠村路建设工程的竣工使用,埠村将无与伦比地成为这四条“主动脉”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中转站”。与此同时,神洲生态乐园的引进与开发,更彰显了埠村的区位优势。面对这一历史性的发展机遇,我们重新调整了中心镇发展规划,构建起了“北区、南园、中心城”的城镇发展框架。“北区”即围绕开发区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形成生产力要素高度聚集的新的工业城区,依托工业城区,发展城市经济;“南园”即以神洲生态乐园为龙头,全面建设人气高度聚集、人文环境及文化品位全面提升的生态旅游园区;“中心城”即依托神洲生态乐园,全面推进旧城区改造,使旧城改造与神洲生态乐园建设融为一体,并更好地服务于神洲生态乐园,逐步发展为工商服务业发达、人流物流丰富的中心城镇。
2、经济优势。一是引进引办企业已经成为埠村新的经济板块。截止6月份,近两年新引进的企业纳税已达到476万元,随着目前部分在建企业的投产,今年可完成1300多万元。其中济钢鲍德冶金石灰石有限公司有望突破1000万元。目前,投资1.5亿元的埠村电厂扩建工程正在建设中,明年可投入运营,可实现利税3000万元;投资8000万元的鲁思达纺织机械有限公司,近期即将开工建设。与此同时,还有两大过亿元项目正在进一步洽谈中,其中宁波燎原灯具,投资1亿元;华达汽车商贸城投资6亿元。二是民营经济发展迅速。以许凤荣的大星精工机械、郭际富的富康锻造、范裕友的永盛轻机等为代表的纳税民营大户对财政的贡献率正在迅速提高,其中许凤荣截止八月底,已纳税142万元。三是以工商旅游服务业为主的城市经济正在崛起。神洲生态乐园的开发建设,不仅为埠村乃至全市改善了环境,提升了品位,更重要的是将拉动城市经济的发展。神洲生态乐园建成后,将成为全省最大的主题公园,主要包括新植物园、世界城、游乐园、娱乐园、休闲度假园和名士园等六大主题景区。其中植物园是省会城市重要标志之一,省会城市的三大功能标志是植物园、图书馆和歌剧院。可以说植物园的建设,正在高品位地提升着我市的城市服务功能;“世界城”项目,目前韩国馆正在进行装修,10月将举行世界城奠基仪式。仅植物园、世界城这两个项目,就完全可以把章丘推向全国,推向世界。神洲生态乐园计划3—5年时间建成,力争达到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的目标。粗略计算,如果按每人次100元消费,一年在埠村的消费额将是2亿元,当地税收和农民从中得到的收入至少也将在5000万元左右。
3、人文环境优势。我镇北部经济开发区的建设及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南部神洲生态乐园的开发,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镇农民思维方法和生活方式,支持发展、投身建设的意识正在逐步增强。与此同时,回民党员群众的稳定意识和思想道德素质也在不断提高,可以说,埠村的稳定形势和发展环境已进入了一个良好的时期。
二、建设章丘生态和谐新城区,勇当第二方阵排头兵。
20__年—20__年是我镇全新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埠村路、0九路及济莱高速等重点建设工程将相继竣工并投入使用,埠村的城镇发展框架将真正拉开,并将以章丘新城区的姿态融入到我市的城市大发展格局中。我们将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彰显发展优势,突出工作重心,强化工作落实,全速推进埠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实现历史性突破,确保20__年实现财政收入翻两番,努力建设章丘生态和谐新城区,勇当第二方阵排头兵。
1、牢牢把握经济发展生命线,全力推进引进引办。一是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在洽谈项目尽快签定协议并开建设。其中华达汽车贸城项目总投资6亿元,运营后,可实现利税5000万元,计划近期签定协议。二是充分发挥项目区这一发展平台优势,力争在今后两年内再引进5个过亿元的大项目,为今后埠村的大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撑。
2、加快重点项目建设。一是加快埠村电厂扩建工程建设,力争明年上半年投入试生产;二是做大做强济钢鲍德冶金石灰石有限公司,发挥资源优势,做足资源项目开发文章,力争明年纳税1500万元以上;三是加快济南鲁思达纺织机械项目建设,确保明年上半年竣工投产,力争当年实现税收500万元;四是积极推进神洲生态乐园建设,在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全力提速“植物园”、“世界城”等重点项目建设,确保明年园区建设大变样,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提高。
3、围绕全市工作大局,倾心做好服务开发区工作。我们始终坚持一条:不管项目谁引来,只要落户项目区,群众工作我们做,做就做好。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本稿件版权属于517878 秘书网的投入,把服务工作做得更到位,更细致,努力为开发区建设营造和谐的发展环境。
篇10
【关键词】 滨海新区 融资租赁
在中国融资租赁业迅速复兴的过程中,天津滨海新区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随着国内外经济格局的发展变化,新区融资租赁业的发展又迎来了新的机遇。滨海新区应该审时度势,发挥优势,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加快融资租赁业的发展步伐,将滨海新区建成中国乃至世界融资租赁产业极地。这不仅是滨海新区融资租赁产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推动新区和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措施,更是中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一、滨海新区融资租赁业发展的现状
天津融资租赁业的发展原本落后于北京和上海。2005年滨海新区只有一家融资租赁公司——津投租赁。但是,仅仅经过几年的发展,新区就拥有了包括总部公司、单一项目公司、分公司和办事处在内的近300家融资租赁企业,在业务总量、行业实力等方面超过了上海、北京、杭州、深圳等发展较快的城市,成了中国名副其实的最大融资租赁业聚集区。
1、业务总量
从业务总量上看,随着天津市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融资租赁业的发展也十分迅速,凭借着较强的行业实力和新区的集聚效应,新区融资租赁业务总量自2008年一直占到全国20%以上(见表1),超过上海、北京、深圳、杭州等发展较快的城市,继续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2、行业实力
从整体行业实力上看,截至2011年底,总部设在滨海新区的各类融资租赁公司达到57家,约占全国各类融资租赁企业总数296家的五分之一。注册资金共约365亿元人民币,约占全国1032亿元的三分之一。其中由银监会审批和监管的金融租赁公司全国共17家,滨海新区有3家,约占全国的17.6%;由商务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审批和监管的内资融资租赁公司全国共66家,新区有6家,约占全国的9.1%;由商务部和地方商务主管部门审批和监管的外资融资租赁公司全国共约210家,新区有48家,约占全国的22.9%。在以注册资金为序的中国融资租赁十强企业排行榜中,新区就占有5家,分别居第二、四、五、八、九位(见表2)。可见,目前滨海新区整体行业实力居全国第一。
二、打造滨海新区融资租赁业极地的优势
1、具有行业发展的强大动因
2006年,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天津市经济社会的发展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跨越式发展时期。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努力,到2011年,天津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跨越,国内生产总值一举超过苏州和深圳,在中国十强市排行榜中成为仅次于北京、上海、广州的第四大城市经济体。天津要保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必须有金融业的持续支撑和稳定的资金投入。由于历史原因,天津的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期货业等,都不可能在短期内超越北京、上海、广州,而融资租赁业则可以实现率先发展,在全国继续处于领先地位,为天津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一个新的资金支撑,这是天津融资租赁业得以迅速发展的强大动因。
2、不断完善的政策法规发展环境
为推进融资租赁产业发展,天津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2009年天津就成立了专项工作小组,研究出台了《关于促进租赁业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从公司设立、物权保护、市场培育、财税资金等方面全力支持融资租赁产业发展。近年来,为促进作为骨干的飞机船舶租赁业的进一步发展,天津市人民政府和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又联合召开新闻会,了《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融资租赁物权属争议案件的指导意见(试行)》,融资租赁物的权属保护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此外,即将在津设立的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天津海事仲裁中心以及中国贸易促进会天津推算及法律服务中心,也将进一步完善天津的现代航运服务体系,有力提升天津产业发展软环境。
3、作为全国推行营改增的税收体制改革试点
税收作为与法律、会计和监管并列的影响融资租赁行业发展的四大支柱之一,直接影响着租赁公司的运营成本,关系着融资租赁行业的长远发展。2011年11月16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了《关于印发的通知》(财税〔2011〕110号),正式启动了“营改增”这一重大税制改革。2012 年起作为享有国家先行先试政策的特区,天津市融资租赁业试点营业税改征增值税,适用税率17%,同时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税率选择17%的优点是可以保持下一环节抵扣的连续性,且同时实施即征即退政策,可将租赁公司的税负控制在一定水平。在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仍旧延用之前差额征收营业税的方法,即租息收入扣除借款利息支出及其他价外费用作为应纳税销售额,计算缴纳增值税。对融资租赁业的有利因素是实现了融资租赁业与消费型增值税改革的顺利衔接,降低了承租人的实际税负,促进了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为融资租赁业的业务拓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4、飞机船舶等工业融资租赁蓬勃发展
2009年以来,天津借助东疆保税港区特有政策优势,根据飞机船舶跨境租赁的特点,创新摸索出单机租赁公司、单船租赁公司、保税租赁、离岸租赁等“东疆模式”,以点带面,重点突破,飞机船舶租赁产业迅速崛起。天津已经吸引设立单机租赁公司35家,单船租赁公司28家,实际完成飞机租赁20架,船舶租赁12艘,实际租赁金额约13亿美元,手持飞机租赁订单42 架,船舶租赁订单25艘,预计租赁交易额可达80亿元。
5、多元稳定的资金供应体系初步形成
目前,工银、民生等银行系融资租赁机构在津蓬勃发展,其自身拥有充足的资金,且在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和规避风险等方面均具有较成熟的技术,这些都为天津融资租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金基础。“十二五”时期,天津经济实力还将稳步大幅提升,对资金的需求将进一步加大。在国内外经济环境不断变化的大背景下,天津已在积极构建银行信贷、融资租赁和证券融资相互衔接、多元稳定的资金供给体系。
三、建设滨海新区为融资租赁业极地的政策建议
1、提高融资租赁社会认知度,为行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思想保障
长期以来我们对融资租赁的认识存在误区,思想观念与世界融资租赁业的蓬勃发展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脱胎于计划经济的市场经济体制还在完善之中,“大而全、小而全”的思维模式在企业扩大规模、添置设备的决策中依然占据明显位置,“重买轻租”观念仍很普遍,传统的所有权意识根深蒂固。对融资租赁缺乏必要的了解和认识,由此严重制约了融资租赁这一现代租赁业务的发展壮大。因此,应加强对融资租赁业务的理论研究,加大对融资租赁的宣传力度,帮助企业深化对融资租赁业务的认识,理解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在融资租赁多赢格局中的重要意义,摒弃重所有权、轻使用权的陈旧观念。
2、拓宽租赁企业多渠道融资,规避融资风险
从2011年开始,央行采取了收紧银根提高贷款基准利率的一系列举措,对融资租赁企业的实际运营带来了较大的财务压力和经营风险。因此,优化租赁企业的融资渠道、降低对贷款的依赖成为解决融资成本高企、促进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综合国内外融资租赁行业发展的经验,有以下措施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一是鼓励融资租赁企业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扩展融资渠道;二是发行企业债券,采用直接融资的方式降低资本成本;三是运用保险基金,吸引广大保险企业投资于融资租赁行业,多元化企业的股权结构;四是采用国内外上市筹资的方式为租赁企业增强实力,提高直接融资的能力;五是鼓励融资租赁企业的母公司追加资本金。
3、探索和创新融资租赁企业丰富租赁形式
租赁形式多样化是现代租赁的基本特征。为了适应激烈的竞争环境,在发挥原有融资租赁形式优势的基础上,应积极探索其他融资租赁方式,对融资租赁业务进行创新。如转租赁、售后回租、收益百分比租赁和杠杆租赁等,这有利于开拓租赁市场,扩大租赁业务的服务对象和范围,以满足不同的需求。
4、强化风险意识,建立科学严格的风险控制体系
融资租赁业务存在着一定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金融风险、贸易风险和技术风险,这些风险最终会转嫁给出租人。因此,为减轻融资租赁公司的压力,保障融资租赁公司的利益,提高融资租赁公司的积极性,必须建立和完善风险防范机制。一是建立风险控制体系,实施风险预测、风险阶段性预警、风险预防、风险监控、风险锁定和风险化解等一系列措施。二是实施信用层次管理,建立用户信用等级档案,对不同信用级别的用户实施不同的管理措施和风险控制方法。三是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租赁信用保险制度。由政府设立专项基金,当租赁公司开展的租赁业务符合某些条件时,租赁公司可要求与政府相关部门签订信用保险合同。当承租企业无法继续偿还租金时,租赁公司可以从政府设立的专项基金中获得剩余租金的一定比例作为赔偿金。
(注:本文是天津市教委社会科学重大项目《滨海新区建设中国融资租赁产业极地研究》和天津商业大学SRT项目《关于建立“滨海瑞力创新型金融租赁公司”的创业计划》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邹海涛:关于天津滨海新区发展融资租赁业的思考[J].财会月刊,2010(10).
- 上一篇:副校长述职述廉述学报告
- 下一篇:校长财务管理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