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会计的约束条件范文

时间:2024-02-29 17:50: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务会计的约束条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财务会计的约束条件

篇1

[关键词]质量特征 质量特征比较 思考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联系会计目标与实现会计目标之间的桥梁,是会计信息所需要达到的质量要求。它主要回答:使用者需要具有什么质量的信息,或者说什么样的信息才算有用或有助于决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比会计目标更具体地指导财务会计的确认、计量和信息传递。正如FASB认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或质量的确定构成信息有用性的成分。因此,它们是在进行会计选择时所应追求的质量标志。” 会计信息质量是连接财务报告目标和其他概念公告之间的“桥梁”,而且同会计目标一起,对一系列其他基本概念,如要素的确认、计量,起着指导作用,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在概念框架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西方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主要观点

(一)美国的观点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1980年5月了第2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在第2号公告中,会计信息质量第一次被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项目加以系统论述。它以会计目标为起点出发,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具有指导作用的系统体系。2号公告指出,财务信息在不同程度上都与决策有关,并在决策有用性的指导目标下列举和解释了会计信息质量的层次。

(二)IASC的观点

1989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将质量特征定义为“是使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对信息使用者有用的那些性质。给出了主要的四项质量特征,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和可理解性”。其中,相关性的内涵包括重要性的特征,可靠性的内涵包括如实表述、中立性、实质重于形式、谨慎性和完整性五个特征。在这四项特征之外,还提出了效益大于成本、及时性和各质量特征之间的衡量这三项有关可靠和相关的约束条件

(三)英国的观点

1999年2月,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发表了一份完整的公告,称为“财务报告原则公告”(SP)。SP公告虽然借鉴了各国和IASC概念框架中已包括的内容,但有其自己独特的见解,较全面阐述了财务报表的概念框架。

二、我国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

我国目前没有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进行系统的明确论述,仅在《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中体现了相关的一些表述。2001年版的《企业会计制度》将会计基本假设作为逻辑起点,给出了十三项金额能会对会计准则和会计信息质量产生影响的“一般性原则”。但是《企业会计制度》中的一般性原则并不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这些原则有的是属于会计基本假设,基本的会计知识,会计的计量属性等的内容;从语言表述上来看,这些原则都是针对我国企业核算提出来的一般要求,但是它们在实质上也是对企业财务报表所提出的一般要求。2006年2月财政部又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对以前的一般准则进行了修订,在企业会计准则的基本准则中对会计信息质量提出了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这几个特征。

(一)可靠性

可靠性要求企业在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必须以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作为依据,如实的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以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所反映的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会计信息必须以可靠为基础才能达到有用性,如果财务报告提供了不可靠的会计信息,那么就会对投资者决策产生误导作用。

(二)相关性

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与各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的会计信息,企业提供的信息须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未来的情况做出合理的评价或者预测。

会计信息是否具有有用性和使用价值的关键,就是要看其是否与使用者的决策需求相关,是否有助于使用者提高决策的水平。在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中提出相关性应具有反馈价值,还应当具有预测价值。

(三)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清晰明了的会计信息,以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财务信息。

要实现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必须保证会计信息对于使用者是可理解的,当然,这里的使用者应该具有一定的企业经营活动和会计知识,并且有意愿去理解这些信息。会计信息质量的可理解性要求对于目前我国会计信息使用者素质不均衡的现象具有特殊的意义。

(四)可比性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是相互可比的,这是可比性的要求。这里的可比主要包括:(1)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可比。使用者能够比较企业不同时期的财务报告信息,从而做出合理决策;(2)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可比。不同企业应按照一致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要求提供有关会计信息,从而使财务报告使用者能够将不同企业同一会计期间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交易或事项进行比较,从而作出合理决策。

(五)实质重于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不仅应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而且应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在实务中,大多数情况下,企业发生的交易和事项的形式符合其实质,但在有些情况下也会出现不一致。融资租赁就是一个典型的形式与实质不一致的例子。

(六)重要性

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在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重大方面反映所有重要的交易或者事项。

重要性是说如果某会计信息的省略或者错报会使用者做出合理决策产生影响,那么该信息就具有重要性。重要性的使用主要依赖于会计人员的经验运用,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七)谨慎性

谨慎性要求企业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各项交易或者事项时,应当保持谨慎,不能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谨慎性的特征要求企业在面临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要在保持应有的谨慎性的前提下做出合理的职业判断,对各种风险和损失做出充分估计,既不能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也不能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八)及时性

及时性要求企业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帮助所有者或者其他信息使用者做出合理经济决策是会计信息的价值所在,因而会计信息一定的实效性。即便提供的信息是可靠、相关的,如果不能够及时提供,也会失去实效性,那么其对于使用者的效用就会大大降低,甚至不再具有实际意义。

三、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西方的简单比较

通过对西方各国及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表述,我们可以作出以下的比较:

(一)描述会计信息质量所用的表述不同,FASB使用的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IASC使用的是“财务报表的质量特征”;ASB使用的是“财务信息质量特征”;我国使用的表述是“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在这些表述中,现在使用频率最高的是FASB的提法“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二)FASB和IASC都服从决策有用性的基本目标,为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ASB和中国则同时兼顾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的基本目标,提供反映受托责任和决策有用的信息。

(三)FASB把可靠性和相关性视为首要的质量特征,而且其更强调相关性;IASC则将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和可比性平铺作为主要质量特征;从ASB的会计信息质量体系图示中可以看出ASB同IASC一样将上述四项质量特征共同放在主要质量特征位置上,但是在可靠性和相关性的取舍中,英国更注重可靠性;我国虽然没有明确给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层次,但从其表述中,可以看出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及可比性处于主要质量要求的地位,且重要性依次减弱,即我国在可靠性和相关性的选择中更倾向于可靠性。

(四)主要质量特征包括的内涵不一致。就可靠性来说,FASB的可靠性质量特征下面包涵可核性、真实性和中立性三个约束条件;IASC给出的可靠性包涵了如实反映、实质重于形式、谨慎性、中立性和完整性五个约束条件;ASB在“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中给出的可靠性包涵了如实反映、中立性、无重大误述、完整性和谨慎性五个约束条件;我国在可靠性的解释中则提到了如实反映和完整性这两个可靠性的约束条件。

(五)对于相关性,FASB提出了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三个约束条件;IASC给出的相关性的约束条件则是重大性,这是一个IASC与其他会计质量特征体系差别较大之处;ASB的相关性包涵了预测价值、验证价值两个约束条件;我国的相关性包涵了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两个约束条件,与FASB给出的相关性相比少一个及时性,我国将及时性单独列为一个质量要求。

(六)除了FASB没有在其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涉及到谨慎性 ,IASC,ASB和我国在会计信息质量的表述中均涉及到了谨慎性。

(七)FASB,IASC,ASB均在其信息质量表述中涉及到了中立性,我国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没有给出中立性的明确表述。

(八)实质重于形式是IASC和我国在表述中提出的质量特征,FASB和ASB没有给出明确的表述。

总体看来,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已经实现了与西方较为成熟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内容的“大同”,仍然存在的是一些个别问题的“小异”。

四、对于改进我国会计信息质量体系的思考

首先,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应符合我国具体需要,建立在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的指导目标之下,为使用者提供反映受托责任和决策有用的信息。

其次,重要性标准应作为衡量会计信息有用性的最低标准,不符合重要性标准的会计信息不再考虑其他的信息质量。

再次,效益成本原则应作为我国会计信息质量体系中的一条普遍约束原则。任何一项经济活动,只有在其收益大于成本的时候才是可行的。只有当提供和使用会计信息所能带来的效益大于其成本时,这项信息才是值得提供的。如果提供和使用某会计信息所花费的成本大于其所能带来的收益时,即使该信息是有用的,这种信息也是不值得提供的。

最后,会计信息的主要质量特征包括可靠性和相关性。可靠性和相关性这两项质量特征是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最本质的要求,而且这两项特征也最能体现会计目标的要求。但是可靠性和相关性可能在某些情况下发生冲突,这时就有必要做出权衡,根据实际情况有所取舍。历史和现实的教训都告诉我们:可靠性是财务会计的本质,是会计信息的灵魂。“未来的财务会计和财务报告不论怎样改变,都不应偏离这个基本方向:可靠性、相关性和可比性缺一不可。其中,可靠性是基础,是核心。”

参考文献:

[1]陈少华.《财务会计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7,3

[2]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 中国人民出版社 2007,4

[3]陈国辉.《会计理论研究》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7,9

[4]吴水澎.《会计理论》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9

[5]葛家澍,杜兴强.《会计理论》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11

[6]彭丁. 国内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综述.财会月刊 2008,11

[7]付磊. 会计史研究三十年.会计研究 2008,12

[8]郜进兴, 林启云,吴溪.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十年回顾.会计研究 2009,1

篇2

在2006年2月15日,我国财务部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关于企业会计准则与审计准则机构。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介绍中指出了39项关于企业会计准则的内容,明确显示了是根据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状况与需求来进行制定的,从而形成了与国际管理相同的新企业会计准则,由此将我国的会计发展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对于整体的财务会计准则来说,其起到了一个指挥性的功能,而对这些准则的制定在2005年宣布的征求意见稿中又获得了更深的完善,就是要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将其制定的核心趋向于国际会计惯例,从而确保概念框架发挥公平、有作用的准则标准,以此来稳定我国对财务概念框架的定义准则。以下是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内容在改动前和改动后的比较,有以下几点变化:

1.把基本准则进行了全新的作用定位,同时还将准则名称进行了一些改动因为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准则中存在着基本准则与具体准则,以达到能够准确对二者的辨别,显现基本准则在法律中的准确位置,将旧的准则名称改成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在这项新的基本准则中进行了这样的规定:“企业会计的准则是由基本准则与具体准则组成的,对于具体准则的规定需要严格按照这项准则来进行制定”,这样就将企业会计准则中的概念框架准则进行了统一的作用方向,以此来确保不会出现在修订前的基本准则定位重复的现象,这一问题的解决呈现出了新基本准则的优点。

2.修改的同时还强调了会计目的根据以上所述,对于没有进行修改之前的基本准则来说,其制定的会计目标太模糊,没有明确的解释说明,还缺乏了针对性的领导意图,以至于会造成前后之间的不统一而引起争论。而在新基本准则中就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完善,具体的设置是:“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所制定的目标是根据会计报告中所涉及到的企业财务状况、结构运行状态、资金的流动量等与会计紧密相关的信息资料,从某种程度上突显了企业管理层履行责任的情况,帮助财务会计报告的使用者做出了经济性的选择。其中提到的财务报告的使用者是指企业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和一些相关单位以及社会公众等。”以此来形成了新的基本准则。除此之外,在制定的新基本准则中,把财务会计报告目标在进行修改之前中的会计一般原则、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位置,通过进行一步的调整将其调到了第一个章的总则中,放在了一个最高的位置,以此用来加强整个体系逻辑起点的作用。

3.明确提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在新制定的基本准则中把会计信息质量特点和财务报表内的一些客观内容和计量中的一般原则进行了区分,将其特点独立的提了出来,这样就把会计信息在质量上的要求更加明确的提出。此时,还可以将发生的全责原则当作会计基础在总则中的一项规定,即历史成本因素是属于会计计量范围的。由于受到历史成本因素的影响,所以将历史成本原则写入了会计计量的相关规定中,又因为收入费用配比原则和划分收益支出都是组成会计内容的一个重要成分,用来进行详细的确认和计量,所以把收入配比原则和划分收益原则进行了删除,删除的这两项原则内容上是关于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的标准。在新的基本准则中,明确指出了将财务会计目标作为导向,从而又增添了8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充分体现了信息质量的重要性,即信息质量的准确性、关联性、清晰性、比较、内容与形式、重要性、严谨性和快速性,在信息质量的这几项性质要求中,内容与形式是作为一个新的要求准则来加入的,这一项新要求的加入表明了我国近几年来的会计实务的发展与国际惯例要求的趋向要求。同时,对于在进行修改前的基本准则的相关内容也作出了一些调整。

4.重新定义会计要素,简化会计要素的讲解由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不断完善,在制定的新基本准则中也将会计成分的定义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因为在2000年的时候,国务院颁发了《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在这一项报告条例中明确指出了企业在财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中的这几项会计成分做出了新的规划,从而将其替代了在没有改动之前的基本准则中与会计要素相关的一些制定。所以,在进行改动之后的新基本准则严格根据《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中的要求对会计要素进行了修改,特别是对于定义上,其组成成分是由很多个特点结合而形成的,将会计要素的定义趋向于科学化,使其在日后的运用中得到了良好的认可。

二、我国现阶段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不足之处

1.在会计信息质量特点上没有明确的层次划分,没有涉及到一些约束条件根据以上所提出的新基本准则中对信息质量的要求做出了8项具体的要求,内容制定的虽然很严密,也符合我国的财务会计状况,但对提出的这8项信息质量要求没有进行明确的分层,在使用和阅览的过程中会给人一种模糊、混乱的感觉,这使得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在整体上显得有很多的不足之处,这些不足之处影响了我国目前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在法律法规上的表现形式。若是将其融入到法律条文中来说,对于这些会计质量信息的要求也仅仅可以使用列表法将其一一列出来,但不会像国外那样将财务会计利用结构图的形式来表现出来,对于这样的表现形式来说,就给浏览的人带来了很大的不方便,也给浏览者的理解上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2.对会计计量的规定缺乏实质性的内容,无法指导具体准则的制定根据新基本准则的制定,采用的制定原则是根据财务概念框架来对会计计量进行分析的,对于财务会计的一些规章制度中提到的一些条例是:“需要将一些主要的内容进行仔细的确认,若是确认结果过关了就可以将其记录进财务会计的报表中,还需要在财务会计报表中进行标注以确保在查找时给检查者带来方便,对于会计计量来说,一定要严格按照其性质来进行具体的操作,只有符合其要求才能保证资金的准确性。”若是需要对会计中的一些成分进一步计量,就要使用历史成本法或是使用重置成本法来进行详细的计算,将其中一些数值的计算价值用计量表达出来,由于会计成分的计量有很多不同的性质,还可以根据其不同的性质采取不同的计量方式,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计量,这样才能够保证会计计量要素和成分的准确度。但在现有的会计计量方式中,并没有实现如此完整的计量方式,显得现有的计量方式有很多的不足之处,需要对其进一步分析研究,制定出有效、准确的计量方式,充分发挥财务会计计量以及会计计量要素在新基本准则中的指导地位,这些内容上的不足都说明了我国会计计量在规定上内容的缺乏程度,还需要做全面的补充。

3.财务信息列报中未对披露作具体的规定在我国现存的财务报告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的地方,最突出的一项就是在财务信息列表中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定,造成了财务信息列表内容的混乱,而由于财务信息列表是整个财务会计工作的一个中心内容,造成了整个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全部内容显得毫无意义。无论是任何一个体系,若是这个体系的中心出现了问题,那么就代表着整个体系工作的瘫痪,对于财务会计工作中的财务信息列表来说是一个性质的。因为在财务报告列表中概括了很多的内容,如财务报表、报表附注以及其它财务报告等,在其覆盖的三项内容中,财务报表的获取是根据对财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这两项步骤而获得的,对于报表附注来说是根据财务报告的信息来进行标注的,属于财务报告中的一种备注方式。而在我国现存的财务信息列表中,正是由于没有对其内容规定进行具体的披露而造成了财务信息内容的出错率较大,使得财务信息列表显得非常错乱。

三、我国现阶段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修改措施

1.将会计信息质量做出详细的特点划分将新基本准则作为确保会计计量质量的基础条件,以此来对会计信息质量特点进行具体的分类,根据以上问题中所出现的疑问,将会计信息质量分为一般特征类别和层次性类别,并根据在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构建时的需要,将其作为我国的会计实施的目标来进行,这样才能够符合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与准则,才能够保证计量结果的准确性。还要重视在财务会计计量质量中的受托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财务会计质量决策性的稳定。以此可以把会计信息质量的特点划分为会计信息内容质量与会计信息列表这两项内容,在前者中的主要特点是有准确性和关联性的质量特点,在此基础上又划分出了一些子质量特点,而子质量特点的内容有检验性、中间性、严格性、本质性等,而关联性的特点内容有预测性、反馈性、快速性等特点。以上是对会计信息质量中的一些特点进行的详细划分,以此确保了会计信息质量的层次分明,特点类别划分明确,充分展现出会计信息质量的清晰性、完整性、披露性。

2.会计计量性质的选择原则在新的基本准则中提出了五类备用的计量性质,同时还规定了对信息计量的方式能够根据不同的性质来进行会计计量,而对使用的这些计量方式并没有做出具体的约束条件,缺乏解决问题的针对性,这样就形成了计量方法使用的混乱,造成计量结果的不准确性。所以,需要对会计计量的性质规定出一些具体的约束条件,做出对解决计量问题的针对方式,对每一种不同性质的计量方法,制定一个使用的范围,以此来提高会计计量的快速性和准确性。还要保证做出的会计信息质量性质的一些规定能够给企业带来良好的效益,根据企业的具体状况来进行规定,这样就保证了会计量的可操作性和实际性。

四、会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没有统一、规范的会计体系制度根据对社会企业以及政府会计体系的调查发现,政府或企业并没有对自己内部的会计体系制定统一、规范的会计体系制度,从而造成了会计体系的不规范。而对于政府会计体系来说,对其标准目的的制定没有明确的指出,对于会计名称的规定只是被称为“预算会计”而不是“政府会计”,对于中国政府预算会计中的工作内容来说,具体包括了信息的回馈、数据的核算、监督机构、地方各级政府单位的收支预算等。对于企业的财务会计体系来说,主要包括了事业单位财产的指出预算、行政单位会计等内容。根据社会的进步,虽然政府和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对会计体系进行了一些完善,但依然不能满足现在的社会需求,在严格的规范体系上还是缺少了一些规章制度。

2.会计目标单一,会计科目过于简单根据目前中国会计现行预算来说,其进行预算是为了确保监督预算任务的有效实施,从而确保会计计量的实际收支与预算收支的统一原则。但这些内容的实施是对预算管理服务上的要求过于充足,没有正确对待预算会计结果的信息回馈,造成了两者重视度的失衡。与此同时,从会计预算所反馈的一些简单信息中可以看出,会计预算向政府管理部分所提供的一些信息都是局限于年度政务的“收、支、结余”,并没有关于其他方面的信息回馈,这就显得会计信息反馈内容的单一性,造成了政府对会计信息的不了解,使政务无法对会计信息进行有效的整理和管理,对政府财务会计方面的预算没有起到任何的帮助。由于会计信息反馈的单一性,造成了会计科目的简单化,由于缺乏相关的会计信息作为制定会计科目的资料,而形成了行政事业单位核算科目的简单化,与现实中对会计科目的需求度不符合。

五、推进中国政务会计改革的措施

1.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政府会计体系以推动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顺利进行,需要构建符合国情的会计政策,还要确保改革后的会计体系与国际惯例的要求相对应,充分展示政府的受托责任,制定清晰地政府会计目的。对政府财务会计工作正常运作中所构成的资金流动,均需要归属于政府会计的计算范畴内,若是资金的用途不是用于政务,那么就不归属于政府会计的计算范畴中。所以,对于政府会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需要将政府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作为主要的构成要素,这样有利于建立完整的政府会计体系。对于一些活动的举行不属于政府组织的,其所花费的费用就不应该由政府来出,应该由主办方来出,这部分资金不能纳入政府会计的核算中,这是因为会计准则有明确的要求,且会计准则的要求与行政单位有很多的不同之处,所以在日常的费用支出上不应该将其归属于政府财务会计体系中。若是以此种方法来改革政务会计体系,那么就会加强政务会计体系的内容和规则的透明度,其资金核算的内容也会很明确。

2.建立、健全中国政府会计法律体系无论是任何组织和体系都不能缺少健全的法治环境,因为这一环境的建立能够让整个体系变得有安全保障。尤其是在中国政府会计体系中,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当政府在会计体系中建立了一项有针对性的法律措施后,才能够让整个会计体系变得有秩序,能够运作的更有效率。所以,对于现阶段我国政府会计体系的改革需要加强在法律上的规章制度。

3.建立健全中国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加强中国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是不可缺少的措施,只有审计部门做好把关工作,才能避免腐败现象的出现,尤其是对于财务报告中的虚报、谎报、多报来说,需要严格审计部门按照相关规定给予惩罚,这让才能够确保中国政府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事实性,才能够充分展示审计部门的作用,保证政府财务会计体系的有效运行。

六、小结

篇3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特征;FASBIASC;比较;构建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指的是会计信息应该达到的标准,反应了公司等信息用户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会计信息的质量在经济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而由于各国具体情况的差异,使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规定也不尽相同。

这些年来,我国的许多学者也对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国外的做了很多比较与研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内在关联有一定的研究。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系统由约束条件,基础质量,总体质质量和关键质量构成。《中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比较》中提出:建立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使之取代《企业会计准则》;同时建立一个有内在联系的多层次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可见,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其内在逻辑性不强,层次不够清晰。本文主要通过比较中外会计质量信息特征的差异,并就如何构建我国的会计质量信息特征体系提出几点建议。

1.中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比较

1.1主要内容的比较

《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中认为,会计信息应当满足四个方面特征,提出两项有关可靠和相关信息的约束条件:及时性和效益大于成本。

我国财政部公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二章提出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包括:可靠性原则(如实反映、真实可靠和内容完整)、相关性原则、可理解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重要性原则、谨慎性原则和及时性原则。

1.2主要特征含义的比较

从以上可以看出,FASB和IASC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内容虽然众多,但与中国一样,都含有几项基本的特征——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可理解性。下面便对它们一一进行比较:

相关性:FASB、IASC表述为会计信息能帮助信息的使用者对过去和未来的事情形成一种判断,从而对经济决策产生一定的影响。中国对相关性的要求为:会计核算要考虑信息用户对会计信息需求的不同特点,确保他们对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得到满足,其主观性性较强。

可靠性:FASB与IASC对可靠性的表述基本一致,并且,FASB的可靠性还包括可检验性、中立性、如实反映;同样,IASC的可靠性也包含了如实表达、实质重于形式、中立性、谨慎性、完整性的内涵。中国的可靠性是指会计信息所确认的经济活动应当是客观的、真实的,显得过于笼统,操作性不是很强。

2.产生差异的原因

2.1经济制度与经济环境的差异

首先,这是由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制度决定的。我们搞社会主义性质的市场经济,国有企业在经济中占主体地位,政府对经济有较强的干预力度,而在会计的管理体制上,业主要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财政部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其对会计信息及其质量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

相反,在美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政府对市场的干预较少,实行自由贸易,资本市场发达,市场中有众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由此,也就造就了美国众多的民间会计组织。

2.2会计目标的定位

会计质量特征是对会计目标的反映,有什么样的会计目标,就有什么样的会计质量特征。会计目标的差异决定了会计质量特征的差异。美国财务会计委员会对会计目标的定位采用决策有用观的观点。

3.如何构建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体系

通过以上对我国和FASB与IASC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比较,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笔者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体系:

完善和改进基本经济制度,促进我国的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经济制度的成熟是会计制度成熟的基础。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不够发达,使得一些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不符市场的要求,这从客观上要求我们要大力推进经济制度的改革,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我国建立完善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奠定基础。

4.结论

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系统与其他国家和国际标准有一定的差异,较发达的会计体系已经形成了一个逻辑清晰的系统。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构建和完善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第一,改革经济制度,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第二,制定明确的会计目标;第三,建立健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层次与逻辑;第四,规定约束条件。(作者单位:1. 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2.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肖敏.《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与比较》.财会天地,2010,(9).

[2]刘晶,胡百东.《国内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比较研究》.商业经济,2009,(1).

[3]张国梅.《关于构建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几点设想》.消费导刊,2009,(2).

篇4

关键词: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基本准则 会计

一、中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在内容体系方面的差异

(一)FASB《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内容体系 FASB从成立伊始即从事概念框架的研究,指出概念框架是由目标和相关联的基本概念组成的逻辑严密的体系。从1978年开始,FASB陆续了《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公告的基本内容:

SFAC No.1――《企业编制财务报告的目标》。主要讨论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问题,并指出财务报表只是财务报告中的一部分或中心部分。即财务报告不仅包括财务报表,而且还包括传递信息的其他手段,其内容直接或间接地与会计制度所提供的信息有关,尤其是关于企业资源、债务和收益等方面的信息。

SFAC No.2――《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主要讨论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问题。

SFAC No.3――《企业财务报表的各种要素》。主要定义和讨论了企业财务报表的要素,后来被SFAC No.6所取代。关于财务报表要素的定义也在SFAC No.6中作了修订。

SFAC No.4――《非营利组织编制财务报告的目标》。主要讨论了非营利组织编制财务报告的目标问题。SFAC No.5――《企业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和计量》。主要讨论了会计确认与计量的标准问题。

SFAC No.6――《财务报表的各种要素》。是用来替代SFAC No.3的,所讨论的财务报表要素的定义也基本上与SFAC No.3相同,但论述范围却有所扩大,将非盈利组织也包括在内。SFAC No.6对计量某一会计实体的成果和现状直接有关、但又互有联系的要素分别做出定义。 SFAC No.7――《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是对原SFAC No.5在会计计量问题上的补充和完善,但并不形成对SFAC No.5的替代关系。SFAC No.7解决的问题是,当不能得到可观察的市场价值来计量资产或负债时,可以转而使用估计现金流量来决定某项资产或负债的账面金额。

(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内容体系 财政部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可以划分成以下部分。

总则。规定了《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目的和依据、适用范围、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构成、企业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会计假设、会计要素、记账方法等内容。值得注意的是,新准则在会计假设方面除了保留了原先已有的假设,还新增了权责发生制,这不仅和FASB的观点取得了一致,也适合我国国情。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信用结算方式已经很普遍了,交易和事项的发生经常和现金流动相分离,在这种情况下将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假设,不仅可以向使用者反映涉及现金收付行为的过去发生的交易,而且还反映了将来支付现金的义务和将来收到现金的权利,这样可以更好的检查资源受托者的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规定了我国会计信息需要满足的质量要求,这是我国新《基本准则》的亮点,即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与财务报表要素确认与计量的一般原则区别开来单独设立,更加突出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也与FASB相吻合。

会计要素。主要划分和定义了企业财务报表的要素,同时还对这些要素的特征和确认与计量分别进行了概括。

会计计量。主要规定了企业在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会计报表及其附注(又称财务报表)时,应当采取的会计计量属性和标准。

财务会计报告。主要规定了财务会计报告的概念、种类,会计报表的种类等。规定财务会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财务会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及其附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会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报表,小企业编制的会计报表可以不包括现金流量表。

附则。主要规定了会计准则的解释部门和生效日期。

以上对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与FASB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的主要内容体系进行了简要的分析,现将其基本内容体系进行如下比较归纳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见,从内容体系看,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与美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基本上具有相同的内容体系,都包括财务报告的目标、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财务报表的要素、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公允价值等内容,只是我国的基本会计准则还没有涉及到资本和资本保全的概念。说明我国新的基本会计准则的制定在很大程度上是以FASB的概念框架为基础,充分体现了会计国际化的趋势。从表述方式看,由于我国的基本准则属于法规的范畴,其主要功能被定位在指导我国具体准则的制定上,更多体现了法规式概念框架的特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并隐含着概念框架本身应该具有的内在一致性。

二、中美财务会计报告的内容及信息质量特征方面的差异

(一)财务会计报告目标方面的差别财务会计报告目标是人们通过会计实践预期所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财务报告的目标主要有“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两种观点。FASB在SFAC No.1中将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划分为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并且按照从一般到具体的顺序对各种目标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认为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一般目标是提供对企业制定经济决策有用的信息。并将此一般目标具体化为以下方面:一是提供对投资:印信贷决策有用的信息;二是提供对评价现金流量前景有用的信息;三是提供关于企业资源及其权利以及它们变动情况的信息。其中在第三个具体目标中FASB专门指出: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应提供信息,表明企业的管理当局是怎样利用其受托使用的企业资源,向业主(股东)尽其经管责任的。

我国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将财务会计报告目标从修订前与会计一般原则混排的位置,提升到第一章总则中,置于最高层次,说明我国现在开始强调其作为整个体系的逻辑起点的作用。在新《基本准则》中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由此可见,FASB在论述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时,虽然在第三个具体目标中简短地谈到了受托责任的问题,但还是将决策有用观放在了首要的位置;我国则是

将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同时纳入目标体系,并着重强调受托责任观,这也是符合我国的经济环境的。

(二)财务报表要素方面的差别FASB将财务报表的要素划分成:资产、负债、权益、业主投资、向业主分派、全面收益、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等。我国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财务报表的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一方面FASB规定的会计要素针对所有者权益这方面分得很细,包括权益、业主投资、向业主分派等,而我国则只设置“所有者权益”要素,这也是和中美两国会计目标强调的侧重点不同有关,我国的会计目标更强调受托的责任,而美国的会计目标则更强调对决策者的决策的有用性。另一方面FASB规定的会计要素中没有设置“利润”这个要素,认为利润不过是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配比后的结果。而我国现阶段则将“利润”列为单独要素,这是与我国的传统惯例有关。 从我国长期会计实践的历史传统来看,利润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综合成果,是投资者、企业管理当局、债权人都非常关注的信息,而且我国已经形成了关于利润的一系列概念体系和指标体系,一旦取消可能会造成混乱。而这也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把利润作为一个单独的要素,却无法由收入与费用两个要素配比得出,因此,新基本准则在利润要素下又引入了国际流行的“利得”和“损失”概念,这样既与国际惯例相协调,又无需改变原来的会计要素的构成。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会计准则中的利得和损失与FASB中的利得和损失是不相同的。FASB将利得和损失作为与收入和费用同层次的单独列示的会计要素,内涵要比我国广泛,FASB中的“利得”和“损失”不仅包括我国会计准则中利得和损失,还包括收入和费用。此外,我国现阶段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的“利得”和“损失”内涵比较窄小,只是创造性地将“利得”和“损失”作为利润要素的组成部分。其中“利得”指不是经营收入所得,但构成利润的组成部分,如固定资产的处置收益;“损失”是指不是费用但会减少企业利润的项目,如固定资产的盘亏或毁损等。

(三)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方面的差别FASB认为,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或质量的确定构成信息有用性的成份,是在进行会计选择时所应追求的质量标志。因此,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在整个概念框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连接财务报告目标和其他概念公告的“桥梁”。FASB在SFAC No.2中全面地阐述了会计信息必须符合的一系列质量要求,并对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划分了清晰的层次结构,并认为最重要的特征是决策有用性。“相关性”和“可靠性”是决策有用性的两大重要质量特征,而“相关性”又包括“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可靠性”则包括“可验证性”、“如实反映”和“中立性”。“可比性(包括一致性)”是决策有用的次要质量特征。“可理解性”是针对用户的质量。另外,会计信息的“效益大于成本”和“重要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两个约束条件。

我国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阐述的财务会计报告目标为导向,提出八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真实性、相关性、清晰性、可比性(包括一致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内容上相对于FASB的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我国没有明确反馈价值、预测价值、可靠性、可验证性、中立性等特征,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规定中也没有涉及成本和效益的约束条件。从层次结构看,FASB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不但提出了为了实现会计目标而需要的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还对众多的质量特征划分了层次和主次,形成内在联系的多层次、完整的质量特征体系。而我国新《基本准则》虽然提出了8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但没有明确表述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与会计目标之间的逻辑关系,也没有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划分层次。

我国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之间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彼此孤立的平行、并列的关系,没有形成有内在联系的整体,也没有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彼此之间可能产生的矛盾做出必要的说明。这很大程度上和我国现阶段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以法规形式表述有关,由于采用法律条文的形式,在准则中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只能采用罗列式表述,而不太可能采用美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层次结构图,其结果是不便于阅读者理解这些质量要求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三、中美财务会计在会计确认标准及会计计量方面的差异

(一)会计确认标准方面的差别 FASB指出一个项目要正式列入特定的财务报表,不仅必须符合某一要素的定义,而且应该符合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的要求。这表明FASB更强调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观。为此,FASB在SFAC No.5中规定了确认的标准,主要包括: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可靠性。FASB认为:一个项目,只要符合上述四项标准,并且符合效益大于成本以及重要性这两个前提,就应予以确认。与FASB相比较,我国对会计确认一般标准的界定不是特别强调进行会计确认的事项必须具备相关性的特征,而是更多的强调计量的可靠性。这是和我国财务报告目标更强调受托责任论有关联。

为此,我国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虽没有明确阐述会计确认的一般标准,但明确指出了资产和负债的确认标准:规定对于符合资产定义的项目,应当在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确认为资产:与该项目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该项目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企业对于符合负债定义的项目,应当在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确认为负债:与该项目有关的未来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出能够可靠地计量。

(二)会计计量方面的差别FASB认为一个项目只要符合确认标准,就应以货币单位做出充分可靠的计量,并将其记录在财务报表之中。不同的项目可能具有不同的计量属性。一个项目应采用何种计量属性进行计量需要根据该项目的性质以及计量属性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加以确定。FASB在第5号公告中探讨了当时流行的5种计量属性,主张首先使用“历史成本法”,但也允许将“历史成本法”与其他的计量方法结合使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公允价值”逐渐成为除历史成本之外的其他会计计量属性的总称或代名词。在2000年,FASB了SFAC No.7,将“公允价值”作为与历史成本相对应的一种计量属性。

篇5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7—72 —03

一、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含义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信息所应达到或满足的基本质量要求,即会计信息为满足规定或潜在需要而必须具备的特征和特性要求,它是会计系统为达到会计目标而对会计信息的约束。

我国没有单独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规定,也就是没有单独的逻辑概念框架体系,而是在《企业会计准则》中加以说明。1992年的《企业会计准则》、2000年的《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了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其中涉及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主要包括:真实性或如实反映、相关性、一致性、可比性、及时性、明晰性、谨慎性、完整性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等。财政2006年2月15日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二章明确提出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包括:可靠性原则(如实反映、真实可靠和内容完整)、相关性原则、可理解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重要性原则、谨慎性原则和及时性原则。

我国这种简单的规定与国际先进做法差距很大,以下列举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的规定进行对比与分析。

二、国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比较

(一)国外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概述

国外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起步较早,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

1、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在总结了美国会计学会(AAA)、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PB)和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等会计职业团体,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的前期文献的基础上,于1980年12月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二辑《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阐述了会计信息必须符合的一系列质量要求。这些要求包括“可理解性、相关性、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及时性、可靠性、可检验性、中立性、如实反映、可比性(包括一致性)、重要性、效益大于成本”等十二个方面。同时指出:会计信息的最高质量是决策有用性;对用户的质量是可理解性;首要质量是相关性和可靠性;在合乎“效益成本”和“重要性”两个普遍约束条件的前提下,两者缺一不可。次要的和交互作用的质量是可比性,包括一致性。它以财务会计目标为基础,形成一套紧密结合、相互关联,能够指导首尾一贯的美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其层次结构见图表1。

图表1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会计信息质量的分层

2、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于1989年7月的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中认为,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必须符合四个方面的质量特征,即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并认为相关性包括预测作用证实作用和重要性,可靠性包括如实表述、实质重于形式、中立性、谨慎性和完整性等, 在这四项主要质量之外,将及时性、效益和成本、公允表述等作为限制因素。

3、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

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于20世纪90年代在其公布的《原则公告》中提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分为三大部分:一是与会计信息内容有关的质量。主要有“相关性、预测价值、证实价值、可靠性、如实反映、中立性、谨慎性、完整性”;二是与报表表述有关的质量,包括“可比性、一致性、会计政策的充分披露、可理解性”,三是对会计质量的约束,包括“在质量标准间均衡、及时性、效益大于成本”。此外,还有作为先决质量的“重要性”,以及英国对会计信息质量的传统要求:“真实性”和“公允性”。表2列举了FASB、IASC、ASB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描述。

表2 国外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描述

(二)国内外比较与分析

FASB、IASB、ASB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规定大同小异,但中国与它们相比差异较为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质量特征的构成来看,FASB、IASB、ASB除了少数几项(如可核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不一致外,大多数质量特征是一致的,其中,可理解性(或明晰性)、相关性可靠性(或真实性)、可比性(包括一致性)是衡量会计信息是否有用的4项主要质量特征。而中国的质量特征则没有反馈值、预测值、可核性、中立性、成本与效益等。

2、从各质量特征的相互关系看,美国、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联合国的质量特征,是一个有着内在联系的分层次的体系。而中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之间,是一种彼此孤立的平行、并列关系。没有形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整体。

篇6

关键词:管理会计;管理会计报告;成本管理

管理会计利用本量利分析、标准成本法、作业成本计算法等方法帮助企业进行经营预测与决策、投资与存货决策、、业绩考核与评价等经营管理决策,使企业达到提高效益、防范风险、降低成本的目标但由于管理会计发展应用水平的限制导致管理会计的职能没有充分发挥,例如全面预算职能就没有很好发挥,本文就针对这些问题展开讨论。

一、管理会计定义

管理会计分为狭义管理会计与广义管理会计,狭义认为管理会计是一企业为主体展开的为企业的管理者服务的一个信息系统。广义管理会计是包括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三个方面,涉及企业的大部分日常管理活动。我国学者无论是李天民教授还是温坤教授都是从狭义上定义管理会计,但在2014年财务部的指导意见中管理会计的定义是从广义上定义的,所以本文从广义上的管理会计进行分析。

二、管理会计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会计报告发展不足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在职能、服务对象、约束条件、报告期间、会计主体、计算方法、信息精准程度、计量尺度方面均存在差异,但是企业中管理会计却没有自己的管理会计报表体系,依附于财务会计报表体系。在企业会计工作,企业会计人员的工作重心在于财务报告,精力集中于会计工作循环上,很少有企业拥有专门的管理会计部门进行管理工作,为企业的管理会计工作提供专业的管理会计报表,运用财务会计报表进行工作就会产生偏差影响工作进行。企业中财务部门进行预算职能、车间进行控制职能、内部审计部门进行评价职能、业务部门进行计划职能、管理者进行资源的有效利用职能,各个管理会计职能是分开割裂进行的没有一个很好地沟通协调,各部门对于分配到的职能任务涉及到需要沟通的多会采用消极的态度,导致管理会计应用的职能很难完全发挥出来。2.管理人员素质低观念落后管理会计在我国还没形成一套成熟的理论体系,对企业而言管理会计是一种新的观念方法,管理人员对管理会计的理解重视程度与管理层的知识水平严重影响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作用大小。我国企业中的决策者在进行决策时对依赖于自身的经验,缺乏管理意识,再加之进行决策时多考虑企业的短期利益,长期利益很少关注,导致经营决策失误频繁发生,管理会计的作用难以发挥出来。管理会计工作要求管理会计工作人员,要掌握财务会计原理及操作,熟悉国家法律制度,更要求掌握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知识。财务会计实务操作多采用一般的数学方法进行核算,管理会计则大量的应用现代数学方法,例如微积分、概率数理统计、线性规划等,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更高,工作人员无法掌握这些技能,管理工作无从谈起。企业中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普遍较低,无法适应管理会计的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管理会计功能的发挥,造成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效果不好。3.外部因素管理会计依赖的资本市场、投资市场、生产要素市场等发展还不完善,导致无法提供管理会计需要的会计信息,应用环境受限,管理会计的职能无法全面发挥出来。在会计系统应用软件上目前没有专业的管理会计软件,软件开发滞后于企业管理会计的发展;我国的法律环境仍然需要改善。

三、相应的改进措施

1.发展完善管理会计报告管理会计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会计工作,管理会计进行预测、决策、预算、控制等职能时要求管理会计信息质量符合以下要求相关性、准确性、一惯性、客观性、灵活性、及时性、简明性及成本效益平衡性。完善管理会计报告应围绕着几点进行设置。管理会计报告应包括预算报告、决策报告,考核评价报告。预算报告主要针对全面预算职能,预算报告应包含财务预算和营业收入预算帮助企业进行预算和决策。企业在实现经营目标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不断地决策,如品种生产决策、产品组合决策,管理会计需要运用专业的知识对其进行分析计算,给予企业管理者科学的决策辅助。2.提高人员素质管理会计人员向企业提高专业的管理会计报告时应向领导层传输管理会计意识,让其明白管理会计对企业的重要性,有利于管理会计在企业的应用。对现有的部门人员进行培训,可以让企业管理会计水平高的对业务水平低的进行短期企业内部培训,对具有培养价值的人进行专业培训机构培训,让他带领企业的管理会计人员工作,节约企业成本又能保证管理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鼓励管理会计人员参加专业培训专业考试,对其实现物质奖励提高人员积极性。3.优化外部环境优化管理会计的工作环境需要国家与社会的共同努力,财务部加强管理会计的研究制定合理的法规制定,加强会计人员的培养,完善法律制度积极发展完善管理会计以来的资本市场投资市场等。企业根据现有的外部环境和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企业利益的管理会计制度。结语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的发展需要企业和财务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在借鉴外国管理会计应用中的优点同时也要结合我国现有的经济条件企业内部条件,建立本土化的管理会计应用体系。

参考文献:

篇7

(安徽省太和县人民医院,安徽 太和 236600)

摘 要:企业财务报告以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为核心,是企业对外提供会计信息的重要资源,在知识经济时代,现有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因滞后于环境的变化而显示出了它的缺陷与不足,因此需要对现有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进行法律的规范和内容的改进与完善。

关键词 :财务会计报告,缺陷与不足,规范和完善

中图分类号:F27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8-0093-02

一、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概述

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是指企业根据经过审核的会计账簿记录和有关资料,编制并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时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书面文件。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企业会计制度》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组成。其中,会计报表是财务会计报告的主体和核心。

会计报表是以日常会计核算资料为主要依据,按照一定的格式加以汇总、整理,用来总括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文件。企业会计报表按其反应的内容不同,分为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股东权益)变动表。其中,相关附表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补充报表,主要包括利润分配表以及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的其他附表。会计报表附注是为便于会计报表使用者理解会计报表的内容而对会计报表的编制基础、编制依据、编制原则和方法及主要项目等所作的解释。财务情况说明书是为了解和评价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所提供的书面资料。

就企业财务会计报表而言,其发展经历了100多年来的演革。会计报表分析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早期会计的本质可以说是资产的计价过程,后来扩展到为投资人和改善内部管理服务。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了统一规范企业会计核算行为,我国相继出台了具体的会计准则、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以及企业会计制度等,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会计规范体系。

二、现有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缺陷与不足

随着经济时代的变迁,传统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大众及其利益相关者的需要。虽然《企业会计制度》实施以后,这种情况有所改善,但是现有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还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不完整,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复杂,企业组织形式及其在社会和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不断发生变化,除了直接投资者、债权人外,企业内外还出现了大量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包括政府部门、顾客、合作伙伴、社会部门等。企业财务环境的变化,致使信息使用者对财务报告提出了与传统工业经济条件下完全不同的新需求,因此,信息使用者要求拓展信息披露的内容,在信息的质量上要强调信息的相关性、一致性与及时性。而现行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信息的不完整性。通常现行的企业财务报告不会报告与交易无关却于某方非常重要的会计信息,而这一信息的缺乏,即使不会影响与之相关的利益方,但是对其他使用者的使用有着消极影响,因此无法满足各利益方的需求。

(二)报告披露滞后,无法满足信息的时效性需求

信息的最大特点就在于时效性,及时有效的信息能为商家带来滚滚利润,而延迟滞后的信息则可能导致商家丧失商机。现行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大多侧重历史数据的统计,因为是一种非实时性的记录,因此其时效性受到很大的影响。尤其是一些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周期较长,时限过宽,如企业的年度财务报告要求在年度末4个月内报出,而中期财务报告要求在中期结束后两个月内报出。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两个月的时间企业的财务状况可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可想而知这样的信息的滞后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及相关方面的快速决策、投资评估等经营组织的需要,基于这样的信息所做的决策的可靠性也就大大降低。

(三)货币计量方式,无法反映非货币信息

财务报告以货币计量掩盖了许多企业经营活动中非货币化的信息。如企业管理者的水平、企业的人才资源、企业的经营环境,企业的声誉、其能源的来源及产品的销售渠道等也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些对财务报告使用者来说又是非常重要的。但由于这些因素无法用货币形式进行描述,所以无法在财务报告中列示。信息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企业生死的竞争,但是由于现有会计报表主要是反映以货币计量的历史成本数据,在会计报表中绝大多数是有形资产的信息,而对大量无形资产的信息无法体现,从而大大削弱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四)重总结轻分析,无法满足对前瞻性信息的需求?

现行财务会计报告侧重于历史数据的总结,大多只是各种报表,数字的罗列,但这些信息只能反映企业过去的财富。而投资者最关心的不是企业的过去状况,而是未来如何;不是资产的过去价值,而是资产的现实价值或市场价值以及未来现金流量的价值。历史成本信息虽然经过会计信息的处理和分析,但是这种基于历史成本的会计报告无法具有对企业未来发展决策状况的分析,缺乏预见性,无法预见可能出现的经营风险,尤其是对价格波动性强的金融工具,无法呈现及时的预警。例如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2000多家金融机构因从事金融工具交易而陷入财务困境,但其财务报告在危机之前仍显示“良好”的经营业绩。许多投资者认为,历史成本财务报告缺乏前瞻性、预测性的信息,不仅未能为金融监管部门和投资者发出预警信号,甚至还误导了投资者,致使监督管理部门或者企业造成决策失误等严重后果。

(五)受人为因素影响,导致信息的可靠性降低

现行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信息质量通常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如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及会计人员的工作理念等,人为因素的不确定性,导致了财务信息的不确定性。为了合理地反映收入与费用的关系,报告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果,在期末,企业要根据配比原则进行大量的调整和转账处理,虽然对财务数据的处理是以发生交易事项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和计量的,但是由于这种转账和配比处理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加上企业的会计报表对外是提供给企业的投资者和债权人使用的,因此,从企业的管理层到财会人员都希望会计报表能够反映企业良好的经营业绩,会计人员带着这种心态来编制会计报表,就使得会计报表带有粉饰的色彩。

三、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规范和完善

为了从根本上规范财务会计工作以及经济行为,我国于2001年1月1日实施了《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这个条例使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其目的就是为了保证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和完整,使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了新的会计准则,包括一项基本准则和三十八项具体准则,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执行。这标志着中国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质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新会计准则的建立,核心是确保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数据更加真实,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规范会计行为。其中具体准则中关于财务报告的准则,规范了各类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列报要求,新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更加趋同国际标准。

在财务会计报告的完善方面,我们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改革现行财务报告模式。这并不意味着对之完全否定,我们应该继承现行财务报告模式下的核心部分——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即它们必须符合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与可靠性等四项标准。并将它列为财务报告的第一部分,但是建议将这三张报表所披露的会计信息,分为核心信息和非核心信息两个部分。对于核心会计信息,应该更加注意其计量的可靠性;而对于非核心的会计信息,则可以相对地采取可靠性不如历史成本的计量属性,如公允价值等。尤其应该注意在财务报表中披露能够表明投资报酬、财务弹性和变现能力的会计信息

(二)对财务报告中可采用的计量单位不以货币量度为限,并进行广义解释。这一点,其实并未动摇财务会计的基本假设--以货币为计量基础的假设。因为货币仍然是财务报告特别是其中的财务报表的基本量度。只是应当同意,甚至应当鼓励同时使用其他量度,作为货币量度的补充。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总有可以量化的属性。问题仅在于量化的精确程度有所不同。现代企业具有如此复杂的经济活动,会计在计量问题上若不跳出货币度量的框框,恐怕很难在确认和披露上有所前进。

(三)要充分发挥“披露”在财务报告中的作用。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应注意披露各种表外融资方式的特征和风险。在财务报表的补充资料之中,披露企业物价变动的会计信息。另外,可以适当披露采用“区间”或“范围”估计数量报表项目的有关信息,借以消除报表项目貌似确定而对会计信息使用者产生的误导。在其他财务报告中,着重披露企业经营活动的主要特征、经营活动重大的不确定性——存在的显著风险和报酬机会、企业的相对竞争优势和关于企业“软资产”(如人力资源)以及评估的商誉的信息,并尽可能披露关于竞争对手或同行业其他相关企业的信息。

(四)尽可能及时提供财务报告和会计信息。必要时可以缩短财务报告提供的周期,如采用季度财务报告或适当发表临时财务报告,简化年度财务报告等。可以根据企业自身经营情况、决策需要调节报告时间。?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时间缩短,周期减小,增强了报告的时效性和可靠性。

(五)要尽量注意“效益>成本”这个普遍的约束条件。在信息披露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在保护商业秘密和提供及时、有用的信息之间进行权衡,要尽量避免会计信息披露过载现象。要根据会计环境、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变化,兼顾财务会计的固有特征,并作适当的调整。

参考文献:

[1] 陈希圣.会计报表编制与分析》(第四版).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7年9月.

[2] 邓延芳.财务会计报告编制与分析》.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2.

[3] 高淑东.知识经济下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发展趋势》[J].商业时代,2005,(18).

[4] 吴东云.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财务会计的影响》[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6).

篇8

【关键词】高质量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会计准则质量

一、“高质量”概念在会计领域内提出

1980年5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就公布了第2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全面地列示了会计信息为满足用户(投资人/债权人)需要的质量特征的框架。其中包括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重要性、陈本与效益等。FASB对财务报告的目标规定得很明确:财务报告应该提供对现在的、潜在的投资者和债权人以及其他使用者做出合理的投资、信贷及类似决策有用的信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前主席Levitt在《高质量会计准则的重要性》的演讲中则以保护投资人的利益为目标,提出“准则必须高质量――它必须能够导致可比性、透明度和提供充分的信息披露;利用这些信息,投资者能够在不同会计期间对公司的业绩进行有意义地分析。”

何谓“高质量”?“高质量”能不能定义?“高质量”能不能成为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与会计准则的质量以及财务报告信息的质量特征是不是一样的?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都应该理清楚。否则,就会出现概念和逻辑混乱。

二、关于“高质量”会计准则或者信息质量特征的主要观点

FASB在“财务报告概念框架、财务报告目标和财务报告信息决策有用性的质量特征”的“初步观点”(2006)中指出,“在1999年报告中,FASB考虑‘高质量’是财务报告信息和财务报告准则两个方面都可取的一种特征。目标和质量特征都应当导致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从而指引有助于作出决策的高质量财务报告信息,那就是说,质量是由目标和质量特征共同定义的”。因此,高质量是依附于目标和质量特征的……,所以,本委员会不在质量特征中增加一个‘高质量’。”

FASB在SFAC№:8①(2010)中指出,有用的务信息质量特征包括两个层次和一个约束。其中基本的质量特征(fundamental qualitative characteristics),包括相关性(重要性)与如实反映;增进的质量特征(enhancing qualitative characteristics)有可比性、可验证性、及时性与可理解性。单独提出了成本与效益作为信息约束条件(constraint on the information)。与此同时,IASB在CF(2010)中指出,基本质量特征指相关性、重要性、与如实反映;增进质量特征有可比性、可验证性、及时性与可理解性。成本与效益则是信息提供的普遍约束条件。与FASB,SFAC 8基本相同。

葛家澍教授认为:“当然FASB认为‘高质量’难于定义,确实是事实。难就难在它是一个综合的质量。是相关性、如实反映、可比性、一致性、充分披露、透明度等信息质量的综合反映。……“高质量”是完全可以定义的一个综合性的质量特征。”②唐帅(2013)认为,SFAC 8中没有包括以下质量特征:透明性、高质量性、内部一致性、真实与公允的观点、公允的呈报、信誉。因为这些性质都是基本质量特征和强化质量特征的不同词汇表达而已。还有简单性、可操作性、实用性、可接受性,这些标准都小是质量特征,他们只是为全而权衡有用财务信息收益和成本提供的部分标准。成本本身不是质量特征,它是用于提供信息过程的特征,是一个普遍的约束。”

确实,我们认同高质量性不能成为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的主要原因不仅仅是能不能定义和难不难定义的问题,或者在其他信息质量特征已经包含了高质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明确会计信息质量、财务报告信息质量和会计准则质量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三、相关概念的辨析

(一)何谓“高质量”?“高质量”能不能定义

何为“高质量”以及能不能定义?葛家澍教授认为,“高质量”是完全可以定义的一个综合性的质量特征。”“‘高质量’的准则和报告信息是指:准则的制定按目标导向,准则及其导致的财务报告是以相关性和可靠性为前提。它突出可比性、透明度、充分披露和保证确切而不含糊的可理解性。

在此我们无意给出一个“高质量”的概念,而且我们认为,高质量确实很难定义,即便勉强给出定义,也很可能是见仁见智!

(二)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与会计准则的质量是不是一样的

会计信息的质量和会计准则的质量是不同的。两者的区别是,会计信息的质量主要是就交易或者事项的确认、计量、报告过程中,会计信息的生成问题,而会计准则的质量不仅仅是会计信息的生成问题,而且会计准则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具有规制的作用,还有监督契约执行的功能。这一切都使会计准则的高质量更加复杂、认识不一。“高质量”不能成为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不意味着会计准则不可以追求高质量。同样的问题,高质量也是会计准则追求的一个目标(goal),也会存在见仁见智,而且,会计准则的制定不仅仅是是个政治过程,而且也具有经济后果。当然,会计准则的质量和会计信息的质量也不是截然对立的,只有高质量的准则才能保证高质量的会计信息;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保证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以及结果是有质量的,进而支撑会计准则的质量。

四、“高质量”能否成为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

(一)关于“高质量”含义的剖析

葛家澍教授认为高质量主要包括:可比性、透明度、充分披露和保证确切而不含糊的可理解性。

我们认为,首先“可比性”和“可理解性”,FASB和ISAB均已作为第二层次增进质量特征来规范。其次,对于充分披露和透明度。目前学术界和实务界对披露的概念和边界都还认识不一,同时充分披露要考虑一个基本的约束,即成本效益,所以充分披露可能也是一个追求,很难定义、很难达到!再谈“透明度”,“透明度则由中立性、清晰性、完整性、充分披露、实质重于形式以及可比性构成。”③透明度中,可比性已经作为增进质量的特征;充分披露前面已经做了分析;中立性、实质重于形式、完整性均属于如实反映;清晰性基本等同于可理解性。

(二)高|量为什么不能成为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

FASB,1999报告认为,高质量是“财务报告和准则制定者(甚至信息使用者)渴望达到的目的(goal)”。高质量是一种目标,或者一种追求。我们知道,会计信息是一种商品,一种特殊的商品。对于商品,我们都希望“物美价廉”!但“物美价廉”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只能渴望达到,无限接近但不能真正达到。“物美价廉”能不能作为评价商品质量的特征呢?我们认为不能。尽管“物美价廉”本身不能成为评价商品质量本身的特征,但是有一些具体的标准或者特征来界定何为“物美”?何为“价廉”?对于不同的商品,评价的标准不同,譬如手机?耐用、省电、客户体验、价格合适……同样,会计信息也存在不能用高质量本身来衡量会计信息质量,但我们有一些具体的标准,譬如相关性、可靠性、可理解性等等,但是在这些质量特征内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国家,追求的重点也是不一样的,最典型莫过于可靠性和相关性的权衡。

五、结论

我们认为高质量也不宜成为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对于有用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我们也是渴望达到“高质量”,但“高质量”本身不能作为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同时,我们赞同会计准则的高质量,会计准则的“高质量”和有用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的“高质量”不能等同!而且我们同样认为不能把高质量作为会计准则的质量特征,高质量是基本质量特征和强化质量特征的不同词汇表达而已。

注 释

{1}第8号概念公告第3章取代了原来的第2号概念公告。

{2}葛家澍.“高质量能否能增加为会计准则和财务报告信息的一个质量特征?”载《制度・市场・企业・会计》,第159页。

{3}葛家澍,陈守德.财务报告质量评估的探讨.会计研究,2001.11。

参考文献

[1]FASB.2010.Concepts Statements No.8.

[2]IASB.2010.Conceptual Framework.

[3]Arthur Levitt.The Importance of High Quality Accounting horizon,Vol.12 No.1,March 1998 pp. 79-82.

[4]FASB: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setting-A vision for the future 1998?

[5]FASB:Preliminary Views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Financial Reporting 2006?

[6]葛家澍.“‘高质量’能否能增加为会计准则和财务报告信息的一个质量特征?”.载《制度・市场・企业・会计》.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1.

[7]葛家澍,陈守德.财务报告质量评估的探讨.会计研究,2001(11).

篇9

    一、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操作程序

    1、管理会计

    管理会计是运用适当的技术、方法和概念来处理某个会计主体的历史和预期的经济数据,帮助管理层规划、控制企业未来生产经营活动,制定出具有适当经济目标的计划,并以实现这些目标为目的作出合理的决策。管理会计的操作程序有:确认、计量、预测、决策、控制。

    2、财务会计

    财务会计是运用专门的簿记系统方法,以公认通用的会计原则为指导,对企业资金运动进行反映,旨在为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提供会计信息的对外报告会计。财务会计的操作程序有:确认、计量、归集、核算、分析、披露。

    总的来说,管理会计的程序着重于为企业的生产运作管理提供信息;而财务会计则主要为财务管理提供信息,两者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企业和企业管理服务。尽管在职能、服务对象、约束条件、报告责任等方面的不同决定了它们有各自的性质、特点,但会计是一项管理活动和实务活动,最关键的要素是两者的程序,程序的差别使得会计活动的侧重点不一,所以本文旨在从以下七个程序探讨比较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差别。

    二、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在程序上的差别

    1、确认程序

    (1)管理会计。管理会计的确认程序是指辨认和评价企业的经营活动内容以及其他经济事项是否属于管理会计研究的过程,主要解决某项经济业务“是什么,是否应在管理会计中反映”的问题,其作用是判定这项经济业务能否隶属于管理会计研究的大范畴。例如:判别亏损产品是否转产或停产是管理会计确认的内容;对于物资采购,如何采购属于管理会计确认的内容,物资采购的账务处理则属于财务会计确认的内容;标准成本差异则是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共同确认的内容。

    (2)财务会计。在财务会计中,FASB(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第5号会计概念把确认过程定义为“将某一主体项目作为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正式记入或列入某一主体财务报表的过程”,它包括用文字和数字(金额)描述某一项目,并将其金额包括在报表总计之中。财务会计的确认分两次进行,第一次解决会计的记录问题,第二次解决财务报表的披露问题,前者为初始确认,后者为再确认。初始确认时要判断这项交易或事项是否引起了会计要素(指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得、损失等)的变动,以及引起的数量变化能否可靠计量,再通过变动要素的所属账户来记录这项变动。在记录时,财务会计人员还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公认会计原则GAAP)的具体规定来进行记录,不仅要记录该项目的发生,而且还要记录取得和发生之后的变动,包括导致项目从财务报表中予以剔除的变动。这一确认程序保证了财务报表的信息源,确保这些已发生的交易和事项有可稽核的证据,再进一步通过账户确认、整理、核实,把原始数据转化为会计要素的账户信息,计入财务报表。

    2、计量程序

    (1)管理会计。管理会计的计量程序是指用货币或其他计量单位度量各项经济业务和结果的过程。管理会计在确认、计量、规划、控制、决策与评价整个会计活动中的计量方法有货币计量和其他非货币计量,如实物量、时间量、相对数等。现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存在大量非货币信息,这就要求管理会计主体不仅应当充分利用货币计量的信息,还应当充分利用非货币计量的信息,如产品质量、市场占有率、客户满意度等,以满足企业各方面的管理需要。

    管理会计计量程序的特征是以数量(主要是以货币单位表示的价值)关系来确定事项之间的内在联系。因而计量程序主要解决某项经济业务在会计上“反映多少”,即入账金额问题。计量的重点在于成本的计量,这是管理会计衡量经济效益的一个综合性指标。根据企业管理的不同要求,管理会计对成本进行不同分类和定义,现代管理会计拓展了传统的成本概念,从内涵到外延上都赋予了成本更广的计量范围。具体来讲,它延伸了传统产品生产成本“C+V”的内涵,在经济控制、经济决策、经济责任中广泛应用各种成本信息,如标准成本、责任成本、目标成本等的控制成本;如机会成本、付现成本、沉没成本以及建立在价值链分析上的作业成本等的决策成本。随着市场经济的全方位渗透,大量非物质生产领域中的产品和服务的商品化日趋普遍。诸如科研产品商品化、精神产品商品化、银行商业化等,所有这些都将涉及成本问题,企业会涵盖更多新的成本概念,如设计成本、人才成本、资金成本、环境成本、社会成本。这些发展使得管理会计的成本项目在外延、空间范围上有了新的扩展,突破了只局限于物质生产领域的传统成本,使成本向非物质生产领域扩展。同时也促进了管理会计的成本计量方法从传统管理中的标准成本计算和变动成本计算,发展到适应现代战略管理的质疑成本计算、作业成本计算、目标成本计算及生命周期的成本确定与计算的战略管理会计法。

    总的来看,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在计量程序上有很大的不同:第一,管理会计的计量对象侧重于现存或未来的经济活动,而不是过去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第二,管理会计的计域单位除采用货币计量单位外还广泛采用实物计量单位、质量单位、市场占有率等;第三,管理会计的计量基础不是历史成本,而是现行成本或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成本计量方法不是单纯的货币计量法,而是多种方法如生命周期成本、作用成本、质疑成本计量法。

    (2)财务会计。计量是财务会计中极为重要的程序,指将与确认条件相符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确定其金额,列报于财务报表的过程,这也是财务会计的核心职能。因为财务会计的对象及其业务处理的内容与企业资源及其变动有关,所以财务会计以货币为计量单位为基本前提,以市场价格为基本计量基础。计量程序需要两个要素:一是计量单位;二是计量属性。对于计量属性,财务会计的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在实务中通常有两类情况:第一,若企业是为卖而买,即持有该资产属于投资性质,且该资产可随时供单独出售,有活跃的市场与公开标价,则可以采用当前计量,买入时按当前买入价计量,持有期间的报告日内应按当前公允价值计量,当前计量的作用是方便企业在有利时期将资产直接转化为现金,增加资产的流动性。

    第二,若企业持有某项资产当作生产要素,即为了使用即不是为卖而买,且该项资产和企业的劳动生产要素结合后形成实际生产力,被用于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再通过完工产品或已提供劳务向市场出售,转化为现金。计量这种现金流入包含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保全价值,即对产品或劳务成本的补偿,以确保资金的安全;另一部分是实现的新价值即利润,代表企业的现金净流入。

    3、核算程序

    (1)管理会计。管理会计的核算一般没有固定的程序模式,不涉及填制凭证和复式记账,会计人员可根据管理者的需要自行设计其工作流程,可采用多种核算方法。管理会计人员一般通过搜集企业的内外部信息,运用统计学、运筹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以及管理科学等方法,从动态上把握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方面,为后面的分析、控制、决策程序做好信息准备基础。核算程序在内容上还涉及到核算企业综合价值的全过程,即不仅核算财务价值,还关注企业的综合能力,所以其核算结果更具可用性和有效性,其报表也并非强制定期编制,也无一定格式,具有较大的选择余地。

    (2)财务会计。财务会计具有比较严密而完善稳定的核算基本结构,必须严格遵循公认的会计准则,按固定的工作程序和方式审核后填制记账凭证,进行复式记账,这其中必须采用相同的计量单位和核算方法。然后进行试算平衡登记账簿,编制报表,过程中不得随意变更其工作内容或颠倒工作程序,而且报表必须定期(按月、季、年)编制,以确保其所提供的财务报表在时间上的一致性和空间上的可比性。在核算程序中,财务会计还要充分运用谨慎性原则,避免高估资产或利润,低估负债或费用,具体体现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应收款项减值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等项目上。

    以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非投资性房地产的核算程序为例,企业计划将原本用于资本增值的房地产用于生产商品、提供劳务,管理会计人员需要先对计量模式进行判别,若是将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自用房地产,应先填制记账凭证,并依据会计原则将该项投资性房地产在转换日的账面余额、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分别转入“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中。在进一步进行复式记账时,按投资性房地产的账面余额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投资性房地产”科目;按累计已提折旧借记“投资性房地产累计折旧”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按已计提的减值准备金额,借记“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科目,贷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最后登记账簿编制报表。

篇10

[关键词] 约束会计 约束理论 传统会计

约束会计是约束管理理论与会计学相互渗透所形成的新型会计学科,约束会计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它是在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Theory of Constraint――约束理论:简称TOC”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新的管理会计分支,约束会计的目的是想找出在激烈竞争的各种条件下生产的内在规律,运用传统会计的理论基础寻求一种分析经营生产问题的科学逻辑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着眼于整个组织的改善和盈利能力的提高。它把重点放在瓶颈工序(即约束)上,保证瓶颈工序不发生停工待料,提高瓶颈中心的利用率,从而得到最大的有效产出。TOC认为,任何系统至少存在着一个约束,否则它就可能有无限的产出,因此要提高一个系统(任何企业或组织均可视为一个系统)的产出,必须要克服系统的约束。任何系统可以想象成由一连串的环所构成,环与环相扣,这个系统的强度就取决于其最弱的一环,而不是其最强的一环。因此,如果想达成预期的目标,必须从最弱的一环即从瓶颈(或约束)下手,并以此为循环,才可以在短时间内显著地提高系统的产出,并达成持续的改善。即找出妨碍实现系统目标的约束条件,并对它进行消除的系统改善方法。约束会计目的在于强调产出,将组织所面临的关键约束(TOC把实现目标过程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制约因素称为“约束”)同传统会计系统联系起来 ,展示了通过撬动阿基米德基点(关键约束点)给组织带来巨大的收益。约束会计以新型的一种管理会计面孔出现,与传统会计相比具有独特的积极一面,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会计核算对象不同

约束会计研究的对象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许许多多的制约因素,这些制约因素称为“约束”。“约束”有各种类型,不仅有物质型的,如市场、物料、能力、资金等,而且还有非物质型的,如后勤及质量保证体系、企业文化和管理体制、规章制度、员工行为规范和工作态度等等,这些“约束”的变化最终都影响企业的效益。约束会计强调必须把企业看成是一个系统,从整体效益出发来考虑和处理这些“约束”问题,约束会计着眼于整个组织的改善和盈利能力的提高。传统会计则明显比较狭隘,以企业的物流、资金和信息为会计研究对象,只关注局部的改进,如成本削减、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固定资产利用率,并没有考虑这些手段同企业最终目标即实现盈利之间的关系。

二、会计假设不同

作为会计学的分支,约束会计接受了传统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假设,有着会计学共同的一般前提,除此之外还具备一些特殊的前提假设。如管理决定假设。假定管理的价值是其管理方式的函数,其效用的发挥在不同的管理方式下会产生不同的经济价值。一个组织只有进行科学管理,通过管理进一步指出如何实施必要的改进来一一消除企业发展的“约束”,从而更有效地实现企业目标。因此必须要形成一套解决约束的流程,用逻辑地、系统地回答以下任何企业改进过程所必然提出的三个问题:改进什么?改成什么样子?以及怎样使改进得以实现?约束会计正是在想找出各种条件下生产的内在规律,寻求一种分析经营生产问题的科学逻辑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可用一句话来表达即找出妨碍实现系统目标的约束条件,并对它进行消除的系统改善方法。

三、会计特征不同

与传统会计相比,约束会计有其自身的特征。第一个特点是对约束资源作用的明确考虑。传统会计与约束会计在利润表上主要不同点在于产品分类被约束资源分类所代替,约束会计对约束资源的考虑通过列举各种约束体现出来。第二个特点是对产出贡献影响的说明。约束会计报告强调了决策和行动对约束产出贡献的影响,因为产出的所有重大变化都是通过约束点实现的,这种报告方式就可以引起管理层对相关领域――阿基米得约束点的注意。第三个特点是打破营业费用(OE)与产出(T)之间同步增减的关系。为了衡量实现目标的业绩和效果,约束会计打破传统的会计成本概念,提出了三项主要衡量指标,即有效产出、库存和运行费用,约束会计认为只能从企业的整体来评价改进的效果,而不能只看局部。库存投资和运行费用虽然可以降低,但是不能降到零以下,只有有效产出才有可能不断增长。

四、会计信息披露不同

约束会计的利润表是一份业绩报告,它能反映实施经营思想后的业绩和员工情况,报告的产出部分强调了利用约束资源提高产出的重要性,同时确定成本是否得到了充分控制。传统会计报告只注重收入和费用,并信奉“卖的越多赚得越多,如果销售额不能提高,就得削减成本”。

综上所述,约束会计的诞生是会计领域的一次重大变革,它为会计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并使会计管理活动与社会经济活动更加紧密相关,进而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同时,我们应当看到,约束会计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研究过程,其理论体系、会计模式、技术方法等需要在会计实践中不断地得到检验和修正,才能与现代市场经济完全融合。这就意味着会计理论工作者和实务工作者必须付出长期的、艰辛的劳动,必须时刻密切地关注约束会计的发展动态。但是,目前我国对约束会计研究的状况并不容乐观,在此,呼吁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一定要正视这一问题,齐心协力,共同创建具有时代特色的约束会计体系。

参考文献:

[1] 申香华. 传统会计价值危机的主要表现[J]. 郑州大学学报,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