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智慧社区建设方案范文
时间:2024-02-29 17:50: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智慧社区建设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严打整治取得了明显成效。以“打黑除恶”为龙头,适时组织开展了集中打击和专项行动,始终保持了对严重刑事犯罪的高压态势。1-9月份,公安机关共破获刑事案件1907起,其中隐积案562件;打掉各类犯罪团伙58个、212人,同比上升222.2、158.5;抓获各类违法犯罪嫌疑人1877人,同比上升23。检察机关全面落实“快捕快诉”原则,依法批准逮捕234件352人,依法提起公诉248件326人。人民法院加大刑事审判力度,对“严打”重点案件,坚决重起来、严上去,共受理各类刑事案件261件,判处5年以上15年以下的有期徒刑92人,15年以上有期徒刑的4人,分别上升了40和30。有效震慑了犯罪分子,牢牢控制了社会治安局势。在抓好严打的同时,对全县38个治安混乱村居和区域进行了综合整治活动,及时解决了突出的治安问题,效果比较明显。
——人民内部矛盾得到有效化解。进一步健全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组织网络,各级综治、部门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继续坚持定期排查、领导包案、协调会议等工作制度,认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活动,集中查处了一批案件,及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消除了大量不定安因素。积极做好集中处理涉法上访工作,由政法委牵头,组织人员对涉法上访案件进行了集中排查,落实包案领导和人员,依法妥善进行解决,处结了多起疑难案件,维护了社会稳定,受到了上级的肯定。今年以来,全县到市以上上访42起,比去年同期下降28,无到省进京集体访,未发生有重大影响的群体访。
——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组织开展了“安全生产宣传月”活动,不断加大安全生产执法力度,认真查处事故隐患,狠抓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有效地促进了安全生产形势的好转。今年以来,全县未发生一起重大安全责任事故。
——基层基础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各级各部门狠抓领导、力量、措施、责任“四个下移”,大力加强了普法依法治理、治安管理、基层法律服务和涉法人员动态管控等各项基础性工作,维护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得到巩固。大力加强队伍建设,基层政法综治组织和群防群治组织得到加强,管理、控制社会的能力和驾驭复杂局面的水平不断提高。在平安创建活动中,各级各部门还结合实际,积极探索维护稳定的新措施、新办法。如郯城镇、马头镇成立了矛盾调处指挥中心,统一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并加强督促指导有关部门抓好调解、查处,有效地整合了各方面的力量,及时化解了各类矛盾纠纷。
篇2
宁夏回族自治区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的意见》(〔20xx〕95号)精神,加快推动我区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落实企业追溯管理责任为基础,以推进信息化追溯为方向,积极运用物联网、云平台、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快建设覆盖全区、先进适用的重要产品追溯体系,促进质量安全综合治理,提升产品质量安全与公共安全水平,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二)基本原则。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发挥企业主体作用,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追溯体系建设合力;坚持统筹规划与属地管理相结合,加强顶层设计,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平台资源,加强指导协调,层层落实责任;坚持形式多样与互联互通相结合,促进开放共享,提高运行效率;坚持政府监管与社会共治相结合,创新治理模式,保障消费安全和公共安全。
(三)工作目标。到20xx年, 食用农产品、食品、药品、农业生产资料、特种设备、危险品等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基本建成,全区追溯数据统一共享交换机制基本形成,追溯体系建设规划标准和法规制度逐步完善、市场环境明显改善,社会公众对追溯产品的认知度和接受度逐步提升。
二、重点任务
(一)推进食用农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建立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追溯协调机制,实现食用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追溯管理。在生产环节重点推进规模化牲畜和家禽养殖基地、蔬菜和水果种植基地的二维码信息技术追溯体系建设;在流通环节重点推进大型生鲜连锁经营企业升级改造具备追溯功能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支持鼓励批发市场开发建设具备追溯功能的电子化交易结算系统,并推动流通追溯与农业生产环节延伸对接,以企业流通现代化带动质量追溯信息化;在消费环节重点管控机关、学校、医院、大型餐饮企业和团体消费单位主动采购可追溯的肉类、蔬菜、水果等食用农产品,形成市场倒逼机制,确保食用农产品的消费安全。(自治区农牧厅、商务厅、林业厅、质监局、食品药监局)
(二)推进食品追溯体系建设。围绕婴幼儿配方食品、肉制品、乳制品、食用植物油、酒类等食品,督促和指导生产企业依法建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切实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逐步将追溯链条向食品原料供应环节延伸,实现从生产、加工、流通和食用全过程的安全监管体系和全产业链可追溯管理逐步推进我区开展进口乳粉、红酒、肉制品等产品追溯体系建设。(自治区食品药监局、经济和信息化委、农牧厅、商务厅、质监局、银川海关、宁夏检验检疫局)
(三)推进药品追溯体系建设。以推进药品全品种、全过程追溯与监管为主要内容,建设完善药品追溯体系。在完成药品制剂类品种电子监管的基础上,逐步推广到原料药(材)、饮片等类别药品。按照《麻醉的药品和精神的药品监督管理条例》有关监控信息网络的要求,依法建立特管药品追溯体系。抓好经营环节电子监管全覆盖工作,推进医疗信息系统与国家药品电子监管系统对接,形成全品种、全过程完整追溯与监管链条。(自治区食药监局、经济和信息化委、商务厅、卫生计生委)
(四)推进主要农业生产资料追溯体系建设。以农药、兽药、饲料、肥料、种子、农膜等主要农业生产资料为重点,建设农业生产资料追溯体系,建立农业生产资料电子追溯码标识制度,实施登记、生产、经营、使用环节全程追溯监管,基本形成农业生产资料面上监管无盲区、链上监管无缝隙、点上监管无遗漏的管理体系。(自治区农牧厅、经济和信息化委、工商局、质监局、供销社)
(五)开展特种设备和危险品追溯体系建设。加快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追溯体系建设,以电梯、气瓶等为重点,建立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管理制度,督促企业完善特种设备制造、安装、检验、维护保养等信息,逐步实现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信息可追溯。加强危险品追溯体系建设,以民用爆炸物品、烟花爆竹、易制爆危险化学品、剧毒化学品等为重点,以建立全过程信息化追溯为目标,强化生产、经营、储存、运输、使用和销毁等环节的监管,促进危险品安全管理。(自治区质监局、安监局、经济和信息化委、公安厅、环境保护厅、交通运输厅、供销社)
三、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xx年1月—6月)。自治区各有关部门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建设追溯体系的产品品种和产品目录,明确建设目标,细化工作任务和完成时限,提出具体措施。根据具体情况,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完善已建成的追溯体系,加快推进正在实施的追溯体系建设。
(二)试点阶段(20xx年7月—12月)。各有关部门根据实际情况,选取有条件的市、县开展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可优先选择市场份额大、处于供应链主导地位的企业重点推进,示范带动其他企业。采取以点带面、分步实施的方式推进追溯体系建设。
(三)全面建设阶段(20xx年—20xx年)。按照前期制定的具体工作方案全面推进追溯体系建设。力争到20xx年底前,分行业建成覆盖全区涵盖6大类产品的重要产品追溯体系。
(四)整合应用阶段(20xx年)。开展各追溯分系统的对接整合工作,形成上下贯通的区、市两级重要产品追溯综合管理平台。20xx年底前,全区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成投入运行,并拓展平台应用功能。
四、保障措施
(一)落实工作责任。各地要把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结合“十三五”规划和本地实际,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重点建设内容、建设目标、工作任务和政策措施。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部门职责,研究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政策措施,深入推进分管领域的追溯体系建设。
(二)强化制度建设。研究制定追溯体系建设相关配套规章制度和地方标准,建立健全追溯管理和市场准入机制,细化各类市场和经营者追溯管理责任。针对建设信息化追溯体系的企业,建立完善相应的随机抽查与监管制度,提高监管效率。及时出台追溯数据共享、开放、保护等管理办法,加强对数据采集、传输、存储、交换、利用、开放的规范管理。
(三)加强政策支持。各级政府要加大对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运行的资金支持力度,纳入本级政府的财政预算。推动建立多元化的投资建设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带动社会资本投入。鼓励金融机构加强和改进金融服务,为开展追溯体系建设的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和产品责任保险。政府采购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可追溯产品。完善追溯技术研发与相关产业促进政策。
篇3
然而,据了解,在信息化浪潮冲击下,社会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与信息化无关。数据显示,2013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23万亿,电商为10万亿。当前我国网民总量达到五六亿人,有过网络交易经历的人有3亿多,但是活跃用户只有1亿多一点,网上交易顾客流失率高达70%。这就表明,还有七八亿人不是经常上网,不会网上交易,不能享受到智慧城市、智慧社区等信息化高效、便利的服务。
不久前,百助通(北京)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在第二届中国移动杯“智慧北京”大赛活动中,被授予云网端一体化智慧社区民生服务示范工程入围优秀解决方案荣誉证书。那么,如何帮助最广泛的社区居民逾越数字鸿沟,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专访了智慧社区建设的先行者,拥有10多项社区智能生活服务系统国家专利的百助通公司CEO石英基。
创建智慧社区已成为国家战略
当前,大力推进商业流通现代化,科学发展社区电子商务,创建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
石英基表示,促进流通业现代化,大力发展社区电子商务,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重中之重,在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内贸易“十二五”规划中有详细阐述。商务部在促进“十二五”期间零售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别指出:“要加强科技和信息技术应用。加强现代流通理论、流通技术和管理的研究与运用,加大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在零售业的应用,加强冷链配送、共用托盘、信息管理等技术或设备的研发与采用,开展智能商店试点。”北京市政府也在《智慧北京行动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提供方便获取的社会公务服务,使人人享有数字化便捷生活,建设智慧社区(村),提供智慧社区服务,完善面向老年人和特殊人群的数字便捷服务”。
智慧社区建设,绝不仅仅是建设社区互联网。石英基强调,单纯的互联网模式,触及的面很广,但在消费者所在社区而言,真正的服务网点较少。而百助通着力打造的线上与线下相融合的020社区智能服务模式,是全国独一无二的本地化点对点智能化服务,可以为消费者提供社区一公里范围内精准、全面的本地化信息服务,填补了传统便利店与新型互联网在本地化服务方面的空白,推进了街道办事处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提高了本地商业服务网点的智能化互动服务水平,代表了智慧社区、智慧生活的未来。
石英基表示,百助通构建的020社区智能商店,将以社区用户为中心,打造本地化服务的全流程、全方位体验。首先是渠道的全体验,社区用户不但可以通过地面的020智能终端享受本地化服务,而且可以通过互联网、手机等移动终端进行体验。其次是用户人群的全体验,不分男女老少,会不会上网,都可以在百助通的全渠道中享受用户体验,自行自由消费。同时,也是服务内容的全体验,凡是与本地生活相关的一切衣食住行游购娱等服务项目,都可以在百助通服务渠道中获得。与此同时,社区用户的金融、理财等信息化服务,也可以从百助通获得。百助通的运营方向,是构建本地化的生活服务圈。
智慧社区建设需要转变思维方式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城市的管理和服务职能,绝大多数是依靠社区来完成的。建设智慧城市,重点在于建设智慧社区。石英基认为,智慧社区建设需要以服务为导向,切实服务居民民生,提升幸福生活指数。一切都以围绕人的需求为中心,为居民社区生活等有关方面,提供智能化服务,科技手段的研发与应用,是智慧社区建设的落脚点。
石英基表示,现在城市生活太累,工作累、生活累,很多人都是迫于经济需求而选择留在城市,从内心都想逃离城市,大城市生活的吸引力正在逐步下降。各级政府现在都很重视城市功能服务,特别是信息化、智慧城市建设。我在想,我们建设智慧城市的目的就是要去解决这个问题,要让人们工作在城市,生活在城市,享受在城市,把心也留在城市,要通过智慧城市建设,从根本上去构建一种新型的“城市与人“的关系。这种新型关系是让我们的城市变得更有亲和力、更有吸引力、更规范;让我们的城市生活更轻松、便捷、更人性化、更和谐一点。
建设智慧城市,需要结合城市“供需关系”,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采取“管理+服务”的双向思维模式。
石英基认为,一方面,从城市供给和管理的角度,大力发展智慧交通、智慧楼宇、智能水务、智慧安防等等;另一方面,应从市民的角度出发,为市民提供各种智慧生活服务。他说,“我举个例子,上周末我们家换了智能水表,原来没换之前,如果水费不够,它不会自动停水,现在智能化了,水费不够肯定立马停水。从管理的角度,推进智能水表是必须的,但是,我们必须也要为用户创造更多便利的缴费方式,否则,必然给用户的生活带来不便和意外。”
构建一种新型的城市生活管理和服务模式,让我们的城市生活变得更轻松一点、更自由一点、更和谐一点,是智慧社区建设的初衷。“管理+服务”的双向思维模式,有助于提高社会运行效率,特别是提高社会公共服务的运行效率。双向思维模式中,重点是要加强服务思维,以社区居民的智能化生活为根本出发点,动员一切资源,不断创新,为便民生活提供更好的服务。
云网端一体化是建设智慧社区的关键
百助通是中关村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经过5年多的发展,一直在城市信息化服务领域实践探索,发现云网端一体化是建设智慧社区的关键。
建设智慧社区,首先需要汇集、整合社区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各种政府公共服务信息、社区便民商业网店信息、社区居民日常购物等产品和服务等各种信息,这些信息经过梳理、整合,完成信息化后,就形成了点多面广的“智慧云”。
那么,如何智能化整合并承载这些社区居民日常所需的服务内容—“智慧云”呢?这就需要构建相应的数据系统,并将数据系统通过光纤等信息管道连通起来,形成一张覆盖社区的“智能化网络”。
“智能化网络”整合了“智慧云”提供的各种产品、信息和服务,可是如果没有地面配套的应用服务终端,也无法形成互动,很难感受到智慧城市、智慧社区的智慧之处。对于社区网民,特别是非网民,要想找到自己需要的本地化生活内容,迫切需要通过社区智能化服务设施来实现。因此,一座智慧城市,智慧的公共服务设施必不可少,只有大量发展各种智慧的公共服务设施,才能让人们体会到智慧城市的便利。
这是一张智慧城市、智慧社区“云网端一体化”应用服务模式图,图中上游“智慧云”是各类生活服务企业和街道办事处等电子政务,下游“用户”是社区居民,中间的“网和端”就是百助通的产业技术平台。
上游单位通过SAAS开放平台接入信息,再通过百助通的管理系统,下方到社区各个终端,居民只需要申领一张百助通卡,就可以足不出社区,轻松的解决各种生活服务需求。
百助通SAAS开放接入平台,免费为各行各业开放接口,如政府信息部门、行业机构、公益组织、物业公司、街道、业委会、农副基地及各类生活服务企业,均可以通过服务接入,实现社区落地服务;上游服务伙伴提供免费的接口,可以随时对内容进行修改和上传,非常方便。
智能管理系统是百助通开发的运营管理技术平台,是基于物联网和互联网技术开发的,可以实现对百助通产业平台上的所有服务和数据进行全智能化管理,实现点对点的精准服务,基本实现让用户“想怎么服务就怎么服务,想知道什么就可以知道什么”,非常人性化。
创建智慧社区,推进智慧生活
石英基表示,推动城市智慧生活服务产业化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首先是助力智慧城市建设,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智慧城市带来的便利便捷生活,促进政府公共服务均等化;其次是搭建畅通的政府沟通平台,落实党的政策下基层,党的声音进社区;第三是便民利民,沟通邻里关系,促进社区和谐生活。第四是推动城市现代服务产业发展,科技部在“十二五”现代服务业规划中指出:要通过服务模式创新,技术应用集成来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第五是要通过为用户提供便利服务来驱动经济增长,发展社区便利服务也是商务部今年的一个重点工作;第六是通过产业化发展,带动城市农业及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就业,税收等。
据了解,百助通云网端一体化智慧社区服务项目,是国内首个以“社区居民日常生活需求为中心”的集信息化、智能化、产业化于一体的科技民生服务项目,其智能云端专利产品—社区物联网智能商店荣获国家级自主创新新产品称号,是科技部国家火炬计划产业化示范项目,其智能化控制及应用服务技术系统已经申报国际发明专利,并获得商务部、住建部以及北京市社建办、市经信委、市商委等单位的一致认可和大力支持发展。
该项目秉承科技、便利、经济和低碳的服务理念,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智能云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搭建一个基于社区地理位置的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共享三方(政府、企业、居民)服务平台,打造一种应用服务前置、人机高效互动、智能化运营支撑的新型智慧社区生活服务产业发展模式,为社区居民提供“傻瓜式”(人性化、智能化)的一卡通智能生活服务。通过整合与社区居民密切相关的“吃、住、行、游、购、娱、健”等生活服务信息要素,建立多方共生共赢的新商业服务生态系统,解决居民本地化服务、“傻瓜式”(人性化、智能化)应用、安全放心保障等系列问题,实现居民社区生活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互动化和协同化发展,真正实现居民足不出社区,无论男女老少,无论何种方式,都可以便捷的享有一卡通智慧生活服务。
百助通是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火炬计划项目产业化示范单位,成立于2009年,注册资本5000万元。公司成立至今,始终致力于智能化信息服务研究,是国内第一家提供“云网端一体化智慧服务解决方案”的高科技企业。
篇4
关键词:智慧城市;智慧社区;社区服务;服务创新;应用系统
1 引言
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旧城的不断改造,城市居民的居住空间和家庭结构功能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传统的四世同堂的大家庭逐渐减少,单身家庭、空巢家庭、丁克家庭越来越多,家庭原有的经济功能、养老功能、托幼功能、娱乐功能、教育功能、维系功能开始弱化,并逐渐转移到社区中去。
社区服务需要接受由居民和家庭转移来的多项社会功能并加以系统化,使本身的服务体系不断丰富、壮大,社区服务功能逐渐达到“老有所养,幼有所托,孤有所扶,学有所教,残有所助,贫有所济,难有所帮,需有所供”的新境界。
“十二五”时期,全国各地民政及相关部门明确了社区便民服务信息化建设在我国社区服务体系中的重要性,社区便民服务信息化应用系统已成为加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手段。实践证明,加强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基础工程。
2008年1月19日,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发展改革委、民政部等十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意见》明确提出,发展居家养老服务,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趋势的战略选择,也是目前我国破解养老服务难题的根本出路。《意见》还要求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要求有条件的地区都要建设信息化养老服务平台,提供一键通救助服务。
2011年1月,民政部公布了《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在社会养老方面,提出了要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政府对社会养老和社区服务的建设力度正在不断加强,社区信息化能够解决政府最重视的社会管理问题,集领先的社区管理和服务理念、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打造智慧化社区服务。
截至 2012 年3 月底,全国已有20 多个城市的市政府在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上海、广州等一些大城市已经启动了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可以看出,智慧城市已经成为“十二五”时期我国城市信息化建设的热点。智慧城市是一个全新的理念,是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而“智慧社区”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智慧社区”,国内目前虽无统一的定义,但综合各地正在进行的“智慧社区”建设,其内容大致为综合运用无线网络、物联网技术,建立社区公共数据资源中心,综合开发利用社会各类信息资源,从而实现社区管理、政府职能以及社会服务的智慧化。
经过长期调研,当前国内外智慧社区建设都在试点、示范和摸索中,尚未有成熟的建设模式,应用系统功能比较单一,提供的社区服务也缺少统一的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将各种社区服务应用系统进行充分整合,并使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手段来解决社区服务应用系统中的问题,成为当务之急。
2 建设智慧社区应用系统遇到的问题
智慧社区是在智慧城市的构建基础上,进一步具体化提出的,作为智慧城市组成的基本单元。智慧社区的构建领域零散,应用水平也不高,没有形成“面”上的整体推动态势,从而导致没有有效的商业运营模式和盈利模式,且存在以下问题:
2.1 社区信息化平台建设缺少统一标准
目前,国内运营商在社区信息化建设上都各有计划,应用领域分化严重,只有专门的解决方案,没有集成的解决方案。在其他应用终端上,从行业到企业,各自都有自己的标准,相互间的兼容性差,这样就造成宏观上把握不清,信息孤岛与重复建设现象严重,相关资源不能整合应用。
2.2 社区覆盖层面较窄
首先,在智慧社区试点过程中,具有普遍适用性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机制尚未建立。其次,地区间经济发展速度不同,经济实力存在差距,阻挡了智慧社区在更大范围内普及的步伐。
2.3 缺少合适的商业模式
智慧社区需要社区、运营商、设备制造商、平台开发商密切合作,但是社区运维和管理都主要集中在社区物业管理处。由于物业管理公司的资源有限性,仅限于提供基础的社区服务,无法进行商业元素的融合,如社区电子商务。同时,也由于智慧社区提出的时间较短,有效的商业模式仍是整个产业链的参与者需要探索的问题。
3 智慧社区应用系统分析
3.1 国内外智慧社区建设的概况
3.1.1 上海陆家嘴智慧社区
陆家嘴“智慧社区”建设重点主要涵盖社区综合管理、社区生活质量水平、社区经济和商业活力、社区内个体发展水平四方面内容。具体建设内容为“一库、一卡、两平台、多系统”。其中,“一库”指民情档案综合信息库,包括区域内人、物、房、事、单位、楼宇等动态信息;“一卡”指开发“智慧城市炫卡”,有了一张“智慧城市炫卡”,社区居民就不必再带门禁卡、购物卡、银行卡,甚至到社区医院预约门诊也可以“轻松一刷”;“两平台”指社区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和社区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多系统”指以平台为基础开发的各类具体应用系统,包括智能健康管理中心、多功能电子公告栏、停车智能导航系统。
3.1.2 无锡万家便民服务中心
无锡市便民服务中心依托24小时全天候应答的96158市级便民服务呼叫平台、便民服务网站和社区服务站,以信息化为手段,以居家养老为切入点,以实体服务为支撑,为无锡市民提供信息化居家养老服务、家庭生活服务和民生商品配送等便民服务,致力于为无锡市民搭建一个需有所应、困有所助、难有所帮的综合性“门对门”便民服务平台。
无锡市便民服务中心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打造覆盖全市、服务全民的市级便民服务平台,按照高规格、高科技、高起点的原则和“覆盖全市、服务全民”的思路,重点建设了96158市级便民服务呼叫中心、96158便民服务网站和96158社区便民服务站,并且与民政业务平台、政务平台实现数据共享,业务联动。
3.1.3 美国迪比克市智慧社区
高科技武装6万人社区—— 迪比克市以连接城市所有资源(水、电、油、气、交通、公共服务等)为目标,将能源、水务以及交通三大系统建设作为优先发展领域。主要利用数据传递装置、分析软件和网络等高新技术让政府和市民即时监测和调整他们用水、用电及交通出行的方式,以打造真正节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建设的第一步是安装数控水电计量器到户、到店,其中使用了低流量传感器技术,防止公共设施和民宅水电泄漏;同时搭建实时可持续发展综合监督平台,对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和展示。迪比克市希望通过这一计划,使城市的资源使用状况一目了然,并智能化地做出响应。
3.1.4 韩国松岛u-city计划
松岛智慧城市计划是由韩国政府、美国地产开发公司Gale、韩国钢铁集团POSCO E&C与LG合作推动,于2000年开始执行,预计2014年全面完工。其中,作为社区建设部分,提出建设智慧的、绿色的生活环境。
所谓智慧绿色生活,就是以无所不在运算环境以及环境感知元件为基础,发展智慧家庭、智慧建筑与智慧卡系统。未来在松岛生活的居民将会有全新的生活方式,出门仅需携带智慧卡,就可进出家里大门、搭乘大众运输与消费等,在家使用设施都可以语音操控,智慧型机器人帮忙打扫环境,智慧型冰箱会根据食物状况自行调节,以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3.2 应用系统特点
从上述国内外智慧社区建设的内容来看,都是以建设信息平台为主,其功能服务主要体现在便民服务、绿色节能和低碳环保上,实现便民服务、建筑节能、环境保护、可再生资源利用,重点体现智慧社区低碳、环保的特色,突出社区服务的便捷、高效。
应用系统在特定领域体现自身的功能价值,比如远程医疗系统,主要服务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智慧城市炫卡,主要应用在社区门禁、社区购物、社区消费;便民服务门户网站和呼叫中心则应用在社区便民服务方面。而像韩国松岛社区,规划在交通、家居方面实现智能化。
经过这些案例分析,类似整合在一起的集成应用系统能够实现的服务功能要远远多于单个应用系统服务的功能,也是未来智慧社区应用系统的发展方向。
4 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的建设策略
经过以上分析,现有的应用系统在社区服务中仅仅起到辅助作用,还需要进行过多的人工干预和操作,为此我们提出建设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的想法,希望改变现有应用系统功能单一、模式混乱的情况,使得应用于社区服务的应用系统真正成为智慧社区的特色。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在建设策略和实现功能上,能体现出自己的优势。
4.1 基本策略
在未来的建设中,借助新一代的物联网、云计算、决策分析优化等信息技术,通过感知化、互联化、智能化的方式,可以将社区中的物理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社会基础设施和商业基础设施连接起来,成为新一代的智慧化基础设施,使城市中各领域、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显化,使之成为可以方便服务、实时反应、协调运作的系统。
4.1.1 统一的建设模式
形成信息共享的机制,制定好信息交换的内容、信息交换的流程和信息安全规则,制定业务协同的流程和制度。这些都是基础性工作,只有统一标准,才能对资源进行合理化的利用,实现整合。
目前社区服务应用系统的建设都是零散的、独立的、简单的,很多子系统功能已经在使用,但是无法做到信息共享,管理成本高,维护不方便。创新应用系统的建设方案可以利用现有的信息系统,在其功能基础上进行整合。这种建设模式不仅把旧的系统利用起来,对于投资者、管理者来说,也是节约成本的好方法。
4.1.2 统一的实施规划
社区服务信息化如果没有统一的实施规划,根本不可能完成社区信息化建设。每个社区智能业务都有自己的系统,都要求社区建立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信息系统,其结果是社区信息系统建设孤立分散,信息共享困难。所以社区服务信息化的建设一定要有统一的规划,将各部门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成为高效强大的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
4.1.3 多方互动的体系
投资主体由政府独家可能要转变为政府、企业、专业投资机构共同参与。建设运营主体由街道、信息主管部门可能要转变为政府、居民、商户等共同建设,服务主体也可能由原来的政府扩展为政府、商户甚至居民自身。所以,由政府牵头的社区信息化系统最后就会演变成一个多元主体共同投资、构建和运营的“大服务信息化平台”。
4.2 建设内容
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是一个综合的运营平台,基于物联网技术,将功能不同的子系统整合起来,把传统的社区服务内容进行分类,充分发挥统一管理、业务互动的优势。图1所示是一个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架构图
系统中的感知层包括采集信息的智能终端和传感设备,负责采集信息、传输及前期的处理,由室内终端、单元终端和公共终端组成,包括通讯设备、安防报警设备、监控设备、数字点播设备、健康监测设备等。
网络层是智能终端和管理平台之间的信息通道,进行信息传输的链路,以通讯网络为主,建设方式可以无线加有线互为补充,建设一张无处不在的“泛在网”是智慧社区建设的基础。
数据层用来统一存储、管理感知前端采集的数据信息。采用最新的云计算架构搭建数据中心,将海量的计算任务分布在大量计算机构成的资源池上,使各种应用系统能按需获取计算力、存储空间和各种服务;消除地域的限制,实现资源共享和调度,增强运维能力,信息安全管控能力提高,获取服务更加便捷。
管理层将采集的数据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并对基础软硬件管理,主要负责大规模基础软件、硬件资源的监控和管理,为云计算中心的资源调度等高级应用提供了决策信息,是云计算中心操作系统的资源管理的基础。
应用层是平台提供的一系列服务类应用,同样基于云计算技术,具备能力融合、接入灵活、开发简单、管理规范、部署高效等特性。平台具有灵活的可扩展性,同时具备定制开发和第三方集成能力,使得各种应用的部署更加灵活和快捷。
呈现层是综合管理平台向社区居民提供的各类智能应用的方式,包括社区网站互动、手机短信、语音通信、电视点播、电子公告屏等,为居民提供多种呈现方式。
4.3 实现功能
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在社区服务上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不仅可以保持各种系统的原有功能,还可以根据服务需求,整合系统之间的业务,达到服务效果最大化。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的功能具体体现在3个方面:便民服务管理、养老服务管理、安居服务管理。
4.3.1便民服务管理
为社区居民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管理,把普通市民的生活服务与热线呼叫、报警运营、电子商务、短信互动等进行互通,形成了生活服务“信息化”模式,可以通过呼叫中心和社区门户网站为社区居民提供可视化的服务。
根据服务对象对家庭生活服务需求的不同,分为大类和小项。例如,可分为家政保洁服务、为老护理服务、医疗保健服务、家电维修服务、水电维修服务、电脑维修服务、法律咨询服务、心理慰藉服务等。可根据当各地实际情况在家庭生活服务管理系统中实现分类设置,增减和调整等功能。
实现对社区服务机构、服务人员基本信息和服务信息的电子化管理。通过本系统,运营单位可以将社会上零散的服务机构,通过严格的、标准化的准入流程,整合到本平台,形成全面的、动态的、分级别的民生服务行业数据库,便于政府从宏观层面进行监督、引导和综合利用。
4.3.2 养老服务管理
为居家老人提供必要的日常生活服务,对居家老人、空巢老人进行主动关怀,通过智能终端了解老人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状况,突破原有的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的模式,建立更人性化、具有实施性和可持续运营的养老模式。
借助智能终端中的健康监护设备实时监护老年人的健康指数,实现对居家老人尤其是患有各种隐性疾病老人远程进行心率监测、血压监测、跌倒检测等,紧急情况自动电话呼叫,减少突发事件对老年人健康的威胁,能够实时有效地对老年人的健康与安全状况进行监护。
4.3.3 安居服务管理
对社区公共环境、公共安全、居民家庭财产安全、个人安全进行监控管理,提供安全的社区生活空间和丰富多彩、高品位的居家文化生活。
对社区公共区域进行的视频监控、环境监控,包括居民居住的楼宇、电梯、逃生通道、社区店铺、社区道路等,来保障社区居民生活安全。同时,为社区居民家庭提供安保服务,在居民外出时,通过监测设备,实时监控住宅内的情况。另外,创新应用系统能实现联动功能,如接收到触发报警,社区管理中心将自动接报警、显示其具置,并弹出客户的详细地址、客户姓名、联系方式等信息,及时提醒保安人员进行出警服务,保护社区居民的财产安全。
5 效益分析
5.1 经济效益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老龄化和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社会化养老及便民服务和信息化的消费模式日益成为主流的现代化都市生活需求。由全国老龄办的《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和护理服务两项,2010市场容量约1 300亿元,到2020年将超过5000亿元。“十二五”期间大约每年增加150亿元,2010年至2020年每年增加约370亿元。
除了居家养老外,基于社区的服务需求更大。据保守估计,社区服务的整体需求将是社区养老服务的3倍,未来将成长为一个万亿规模的市场,发展空间十分巨大。
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的收益途径主要有3个:
(1)新拓展业务带来收益,包括家政服务和服务商管理费用;
(2)通过试点应用的收益,可以获得政府相关的扶持资金和政府相应的购买服务;
(3)试点应用后,转化为产品进行复制和推广带来收益。
5.2 社会效益
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可与三级(区、街道、居委会)居家养老服务站(中心)紧密结合,既为信息化居家养老提供了服务载体,又为政府提供了强有力的业务指导和管理手段,可全面提升居家养老和社区便民服务的服务水平。
社会价值主要体现为如下6个方面:
(1)为民政部门建立一套完整的便民服务管理及协调机制,并为社区内的老龄人群和服务机构建立准确详实的数据库及服务电子档案。
(2)以居民数据库、呼叫中心及智能终端产品为基础,构建紧急救援、生活帮助、主动关怀三大服务方式,丰富了服务手段和项目内容。
(3)构建了“公益化为前提、社会化为基础、市场化为补充”的信息化、智能化的虚拟敬老院运营模式,可有效推动居家养老服务行业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
(4)通过大力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推广适合社区居民需求的信息化手段,提高居民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整合包括家电维修、水电维修、电脑维修、开锁服务、快递服务、搬家服务、上门理发、汽车租赁服务、家政服务、保洁服务、母婴护理服务及以粮、油、蛋、菜、水为主的民生商品配送服务,并通过建立覆盖全市社区的服务站实现与市民的零距离服务。通过信息化改善社区管理,维护社区安全。
(5)根据各政府部门传送的数据以及深入社区调查得到的数据,通过数据挖掘算法分析,得到一系列社区居民生活数据,供政府职能部门作为制定政策的参考依据。
(6)作为一个综合型的公共事业服务系统,与社区居民生活紧密相连。系统数据库内有居民生活相关的各类详细信息。因此,在出现突发紧急状况时,系统可以与相应指挥中心共享基础数据,以联席成员的身份参与应急指挥,提高应急指挥的效率。
篇5
该社区现有成员2008人,总访问8.1万人次,总访问量:11258;开展社区活动42个,创建学习小组37个,发表主帖1090个,回帖280个,上传社区资源140个,形成活动资源135个,发表相关的社区主题活动方案、论文、简报等共计290篇。通过一年的努力,已经成长为国家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推荐的社区”。
二、社区工作特色
落实研训工作“搬家”到社区;组建核心团队,分配角色任务,及时助学,解疑惑;线下、线上相结合,师生参与,添活力;任务驱动,保基本;以奖代补,引激励。
(一)研训工作,科研工作“搬家”到社区,发挥平台效益,促成果转化
1.研训活动“搬家”到社区,就是将线下学科研训、赛课、资源库征集与评审等专项活动“搬家”到社区。对照该社区,就是要把学校的安全文化主题活动相关内容搬到社区来。
2.科研工作“搬家”到社区,就是把富有特色的《区域推进学校安全文化建设行动研究》安全课题“搬家”到社区,实现社区与课题结缘。这种线下与线上结缘,不仅能促进成果的形成,更能促进成果转化,发挥其教育效益、安全效益、社会效益。更能发挥起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联动作用。
(二)建核心团队,分角色任务,及时助学,解疑惑
建核心团队,分配角色任务。按照片区、学校成立“学习小组”,分配“社区助学”“社区宣传”“社区学习”等角色,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分解学习、活动任务。针对很多社区成员感到茫然的问题,及时回应,悉心指导,解决“茫然”的问题,促进成员“领悟”的提升,达成“主动参与”的良性循环。
(三)线下活动是基础,线上活动扩影响,师生参与,添活力
开展“安全文化社区”活动的本质在于提升教师,影响家长,成就学生,这才是社区的终极目标。学校安全、学生安全涉及千家万户,没有学生的参与、没有家长的参与将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吸引更多的师生参与,将安全文化融入学生学习生活,渗透到家庭、社会。社区活动开展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到该社区的活力;丰富多彩的社区主题活动,是社区生命的源泉。该社区的42个主题活动中,有数十个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由此生成了大量的活动方案、相册、音视频及综合报道等珍贵的资源。这些资源,是对开展活动的记录与展示,是线下活动的线上延伸。
(四)实施任务驱动,保基本,以奖代补,引激励
社区创建伊始,就布置了社区的工作任务,要求当年5月30日前,凡是有安全课题的学校必须创建主题活动,次月启动开展相关工作;次年5月30日前,全部中小学、幼儿园必须创建主题活动,并在创建后1月之内启动开展相关活动。本年度该社区产生了4个先进集体,7个先进个人,有效地激发广大学校、教师参与社区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社区工作应该解决“四问题”,“一清理”
通过一年的网络社区工作,我们感觉到,一是应该着力解决线上参与率低的问题。该社区活动多为线下活动,线上参与率较低,社区成员之间,互动少,因此千方百计提升线上参与率乃当务之急。二是解决助学者社区活动助学不到位的问题,该社区创建的一些活动不符要求,只是消息的传递,社区助学者对社区活动各要素助学不到位的现象很普遍,有的助学者或没有留下助学的足迹,成了摆设。三是解决社区助学者对活动成果推送意识不强的问题。对提交的相关安全策略,安全改进措施等没有进行及时筛选、推广,这使得社区形成的实践知识,无法扩散、延伸。有悖社区建设的初衷。四是要解决好角色分工不落实、活动设计不合理、活动规则不完善的问题。社区团队、各分团队工作差异性大,开展线下、线上活动水平参差不齐,甚至出现有的活动粗糙、应付的情况。该社区尽管创建了不少的学习小组、主题活动,但是有的小组成员少(最少的1人),且大部分小组活动处于停滞状态。这就成了俗称的“僵尸小组”或“僵尸活动”,因此发起清理“僵尸小组”或“僵尸活动”工作,提升社区品质迫在眉睫。
四、社区未来的思考
篇6
更多互联网企业将参与到智慧城市建设中
据预计,2015年,随着智慧城市建设模式的快速转变,更多的互联网企业将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智慧城市的建设中。以阿里和百度为首的互联网企业将会以行业应用和云计算为切入点,通过开放的合作模式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同时,国家层面将通过财政改革、购买服务和政府引导等多种模式推动智慧城市的健康有序发展。目前,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呈现合作大于竞争的特点。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其中涉及多个层面,需要生态系统中的各类厂商共同合作,才能做好,需要通过建设模式的创新促进生态系统的衍变。因此,随着政府和市场的合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必将在今后几年快速转变,从而有力推动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
大数据发堀将提升智慧城市体验
2014年,诸多具有行业特点的新技术融入智慧城市建设中。2014年是4G元年,4G的移动高速体验为智慧城市应用推广奠定了良好基础:而IDC建设原本就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底层基石,随着云技术的逐步成熟,各地的智慧城市数据中心建设均加入了云计算的概念,通过数据中心的云化建设,更大化地提升数据中心海量数据的支撑能力。除此之外,一些智慧城市产业链的成员,如IBM、阿里巴巴、银江股份等均开始在大数据方面加大投资,同时也将智慧城市平台作为大数据获取的来源。预计2015年,在整合智慧城市平台建设中,通过大数据发掘等方式实现智慧城市体验提升和商业变现的成功案例将明显增多。
民生类的服务平台涌现促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2014年1月9日,国家发改委了《关于加快实施信息惠民工程有关工作通知》。通知指出,信息惠民工程实施的重点是解决社保、医疗、教育等九大领域的突出问题;各地方在实施信息惠民工程中,要注重资源整合,逐步实现公共服务事项和社会信息服务的全人群覆盖、全天候受理和“一站式”办理。同年6月12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名单,全国共计80个城市。国家发改委等12个部门,旨在通过试点城市加快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普惠程度、探索信息化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创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新机制新模式。据预计,2015年,民生类的服务平台将在中国各地快速涌现,并且会结合政府的政务云建设,因地制宜,结合4G网络推广,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在不同层级、不同区域和不同群体之间的覆盖,以此促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智慧城市物流转实为虚
商品与服务数字化是实现电商的前提。城市空港、内陆港、保税区等实体商品集散地将利用云平台实现数字化仓储、物流、分销等一系列环节,在物流配送之外添加信息和支付,补足电商体系的铁三角。
中搜云商城正是实现商品数字化的解决方案。该方案已与上海、宁波、烟台等多个城市的保税区、自贸区合作,将商品汇集在虚拟货物中心,呈现在全国各地手机用户的移动应用上。商品被检索、下单、支付,配送信息跟进等在线购物环节都将以信息流转;仓储、渠道突破地域局限,实现全国范围内货物调配和全用户分销。云商城极大丰富了城市商品品类,加速了商品流动性。
高速网络的推广将加速智慧旅游建设
高速网络在中国大范围的推广将会为各地的智慧旅游建设带来很大的推动作用。在高速网络的支持下,游客可以通过手机和平板等智能终端获取位置定位、路线导航、天气走向、寻找美食、酒店预订、景点推荐、购物导航、互动分享、网上购票等多种服务,实现食、住、行、游、购、娱等多位一体的旅游服务。据预计,2015年,智慧旅游建设将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高速网络的推广,突破了数据传输的瓶颈,使得基于大数据的高效数据分析和信息获取等旅游服务成为可能。随着游客的体验逐步提升,将逐渐形成网络效应,在未来的几年,智慧旅游将会呈现高速发展态势。
政企协同为主逐步替代政府投资为主
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形态,是包含全新要素和内容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政府若既抓管理又管运营,将极易导致城市发展财政不足、可持续发展能力低、管理效率低下等诸多问题。而借助民间资本的力量,将市场机制和经营理念引入城市管理,则可既拓展城市管理的综合资源,又提升城市管理的能力和质量。为此,2014年各地政府陆续签订了一系列战略合作协议。江苏省徐州市人民政府与神州数码、海南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管理委员会与阿里巴巴集团、江苏省南通市政府与大唐电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华胜天成等,均在智慧城市领域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为智慧城市有效推进奠定资金和专业运营基础。事实已经证明,政企协同比政府投资为主的方式更有利于智慧城市建设实施,因此2015年这种趋势将更明显。
智慧医疗将加快产业链整合,向大健康体系发展
2014年,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及移动互联等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推动了智慧医疗行业快速发展。随着信息技术在医疗行业的不断应用,智慧医疗作为新兴的服务载体,为用户提供了医疗健康服务保障,将会成为政府的重要抓手,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方式,优化产业链,以缓解当前突出的医疗问题。据预计,2015年,智慧医疗的建设将会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产业链将加速整合。政府方面将逐步扩大区域卫生平台的范围,将更多的医院、妇幼保健、疾控中心和药房纳入到区域卫生服务体系中来;市场方面将随着新技术和新产品的推广,进行模式创新,以满足用户健康方面的需求。
智慧杜区将成为智慧城市入口的争夺点
近些年,各类新兴技术快速发展,并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智慧社区的建设当中。智慧社区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市管理、政务服务和市场服务的载体,其中数字社区、智能家居、社区养老和智能生态社区等各类智慧社区项目层出不穷。随着智慧城市的推广以及新一代技术的普及,智慧社区的项目必将迎来新一轮的快速发展。因此,2015年智慧社区将成为企业业务落地的承载点,智慧社区行业将实现快速拓展。据预计,智慧社区建设将在2015年取得快速发展,各企业将会加快在智慧社区行业的布局。智慧社区入口的争夺,将会随着模式刨新、技术推广和数据沉淀而日趋激烈。
中国将稳步推进政务云采购工作
2014年8月,政务云服务采购试点启动。自2010年财政部和工信部等多个部委开展云计算示范工程以来,政府积极展开了云计算新型服务采购的模式探索,并不断拓展服务采购种类,2012年,财政部印发了《政府采购品目分类目录(试用)》,将云计算服务纳入其中。国家采购中心将完善采购标准和流程,从中央政府机关开始试点,向地方政府推广。据预计,2015年,各地方政府将会积极推进政务云的采购工作。各地政府应该重点研究和关注服务标准、服务安全及服务量化等方面的问题,在积极响应国家云战略服务推广的同时,结合自身发展,因地制宜地建立适合自身的采购标准。
信息安全将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重点
篇7
近三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和科技部公布了三批智慧城市试点,全国的智慧城市试点己接近300个。虽然我国引入智慧城市理念只有短短几年,但智慧城市建设的实践和探索已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将对我国未来的城镇建设、发展和管理产生深远的影响。
然而,从试点城市的“顶层设计”来看,仍然有不少城市的建设方案存在内容以信息化为丰、项目停留在数字化或智能化阶段、“智慧化”色彩不浓等问题。
智慧城市建设的目的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运行和成长,为城市居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发展。信息化不等于智慧化,智慧城市也不仅仅是城市的数字化和智能化。为了实现智慧城市建设的目的,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应把握三个主要着力点。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整合城市要素资源服务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城市中物、人、技术和资金等要素资源的信息化,提高其整合度,建立可快速互联互通的城市整体信息系统,实现城市运行的智慧化,是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应把握的着力点。
智慧城市建设的本质是,在城市运行中,要让信息代替物、人、技术和资金“多跑路”。因此,智慧城市建设应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卫星定位技术、遥感技术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建设人口、法人、地理空间信息、建筑物、宏观经济、地下空间、地下管线、城市三维等公共基础数据库,并以此为基础,承载城市要素资源的各类信息形成一个系统化、开放式的城市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城市整体而不仅仅是单个部门的数据共享,促进信息数据的相互交换,为整合城市各类要素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服务,达到城市整体运行效益的最大化。
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中“信息孤岛”现象还很突出。城市不同部门的信息系统由于标准、技术、体制机制等一系列问题,很难形成协同高效的整体,使得提高城市运营效率大打折扣。消除“信息孤岛”成了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比如“智慧衡阳”建设,依托中兴通讯云平台解决方案,打破“信息孤岛”己成效显著。该“云平台”解决方案,不仅实现了衡阳基础网络、云中心平台、指挥中心和平安城市、数字城管、智能交通、应急指挥四大典型核心应用系统的内容建设,还彻底解决了诸多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问题。
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完善城市功能布局服务
应用大数据的存储和“云计算”的分析,为完善城市功能布局服务,促进城市空间的智慧化,是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应重视的着力点。
正如人成为自然界最智慧的动物是因为拥有一个进化而来的有机组合的智慧躯体一样,智慧城市建设也应该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和布局,使城市空间成为一个功能有机、布局合理的“智慧躯体”。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能更加准确地分析、发现和揭示城市的功能需求和布局缺陷,更加集约地促进城市各功能的配套建设和布局调整。
相比少则几千万多则几个亿投资的单纯信息化建设项目来说,这种以城市内部功能结构的有机化为目标来实现城市自身良性生长和发展的方法,是智慧城市建设最应该提倡的最佳智慧技术。当前我国智慧城市试点中,对这一点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多规融合”的城市建设信息系统可以促进城市空间智慧化。通过对大量规划数据的分析、对比、整合,依靠网络技术建立一个共同的规划服务平台,为完善城市功能布局提供一张总体性的蓝图和一套协调高效而科学合理的审批、评估、管理系统,将大大提高城市各类规划编制、实施和管理的协调性。此外现代信息技术与绿色城市、生态城市和海绵城市等新理念的深度融合,也将促进城市空间的智慧化。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加强城市综合治理服务
运用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等互联网技术为加强城市管理和治理服务,实现城市治理智慧化,是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应加强的着力点。
智慧城市建设必须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城市管理之中,使城市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及时解决,推进快速、敏捷、及时、高效的城市管理目标的实现。
首先要实现城市管制思维向服务思维模式的转变。把信息科技融入到居民的日常生产生活的环境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加以整合,满足城市居民生产生活的多样化需求。比如南京智慧社区建设采用了中兴通讯开发的超级APP“社区通”方案,实现了“惠民,慧治,汇生活“的目标。
篇8
为全面推进居家养老医疗服务。海淀区民政局、公共委联手,今年将投入300万元,为全区29个街道(乡镇)配备60套老人智能健康管理、指导服务系统,使社区老人不出社区就能进行体检和慢性病监控。该系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自助智能体检终端(体检机),它能全面采集心电图、心率、血压、血糖等指标,检测结果将自动通过互联网传输至服务器,从而存入数据中心的健康档案库中。第二部分是个性化居家远程医疗视频咨询、慢性病管理服务设施。它是利用远程视频,使医疗专家和病人通过双向视频进行即时的语音交流,专家可根据社区老人体检的结果和问诊情况,对症给出诊治方案和指导建议。第三部分是居家远程医疗视频健康保健、指导系统。医疗专家通过网络集中给社区老人进行健康讲座,老人还可远程提问,与专家进行互动交流,
今年,海淀区还将利用高科技手段,逐步在100多个社区建设智能化居家养老服务超市。据悉。服务超市将把社区分散的服务资源,例如家政、钟点工、送餐、超市配送、社区医疗等统一整合到一个智能平台上。借助社区服务站的公共服务平台,老人只要刷卡、点击图标就能申请各类服务。针对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社区将配备PAD无线终端,老人在PAD上点击社区服务图标也能获得相应服务。
海淀区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除鼓励社会各类服务组织进入养老服务领域外,还动员各类人群参与社区养老服务。过去评“孝星”,一般当选的都是赡养老人的子女。而在2012年上半年出台的《海淀区高龄老人居家赡养鼓励支持办法》则明确提出,对于95周岁(含)以上的老人在家中养老的,除老人子女外,其照料者,如保姆、家庭服务员等,在同等条件下,可以优先被评为北京市“孝星”。
针对很多老年人行动不方便、需要上门服务的情况,海淀区提出,对于年满90周岁、需要钟点工服务的老人,社区助老服务商每月提供两次上门(各1小时)服务。每次收费标准为20元,政府补贴30%,另外的70%可以用养老服务券支付。老人如果需要护理床、轮椅、扶手、拐杖等用具,可以从社区服务站租借,享受低保老人护理设备租借费用的标准,费用的70%由政府补贴。
篇9
(一)研究背景
所谓转型,首先是指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化的转变,与此同时,社会制度上来看,转型还包括整个世界向市场经济和民主制度的转变,我们国家也正处在这两个转型过程中。一方面,我们的市场经济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成果;另一方面,以民主法治人权为核心的体制建设在我国也已经开始了;同时,人们的意识也在发生着变化,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同时关注自己的权利实现程度。
处于经济市场化的转型时期,社区建设也有着自己的特点。究竟社区建设发展到了一个怎样的程度,其中社区法制建设又受到了多大程度的重视,今后又将是怎样的发展方向,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模式的不同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去探究。
截至目前,对社区法制建设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不论是从现今与历史的对比,还是从它的成因、现状做出的分析,以及对未来的展望,这些都为这次的调查及写作打下了基础。
通过调查走访,初步了解了社区法制建设的现状,并从多方面分析了原因,希望从综合的角度来解决问题。
(二)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采取了无结构访谈法,以个别访谈与集体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无结构访谈法是研究者按照一个概略性、指导性的访谈提纲所进行的访谈。无结构访谈有利于发挥访问者和被访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收集到原设计方案中没有预计到的许多新情况、新信息。但这种方法对调查研究者要求较高,访谈得的资料也难以进行定量分析1。
(三)研究意义
1.居民生活需要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关注自己的生活品质以及权利的维护。人们目前主要生活在社区中,社区的发展与居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社区依法制轨道发展能够保障居民的权益得到更好的实现,同时提升生活质量。不论是普法宣传还是实质的法律指导,社区中的居民需要这类的法律服务。对于居民来说,通过法律途径维权手续还是有些繁杂,对专业知识要求相对较高,很多时候居民遇到问题不敢诉诸于法律,这时社区的法制建设的紧迫性就显得更为突出。
2.社区发展需要
社区要得到长远的发展,法制是必经道路。无论是社区治理、社区党建、社区卫生、社区文化、社区环境等等都要做到依法管理,摆脱过去人治大于法治的局面。而由于社区的法制建设所发展的时间相对较短,所以各项制度则稍显滞后或不完善。国家对于社区建设的投入正在逐步增加,借此机会,社区的法制建设更应受到重视并应大力发展。
3.社会法制建设需要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但是目前国家立法稍显滞后,且操作性较差。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飞速,相应的体制变革则稍显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社区作为基层自治组织,是法治发展的基础,但目前社区自治还没有完全形成,因此要做到依法治理社区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二、社区法制建设现状
现代社区法制建设自1954年正式拉开了帷幕。1954年,《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出台,我国社区法制建设走上了有法可依的道路;《物业管理条例》的颁布使新型社区的物业管理走上了法制轨道;1987年,退休金社会统筹制度使退休职工的生活有了保障,他们的档案关系随之转到社区,享受社区服务;1993年,城市居民低保政策实行,居委会、街道作为基层组织被赋予了审核低保对象的权利,社区中的低保居民能够领到相应的补助,保障日常生活,不用再像过去一样没有稳定的生活来源,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还有一些国家部委的通知、规定等,涉及了社区党建、社区经济发展、社区文化卫生、社区卫生等方方面面,也惠及了各个层次的人群,使社区无论从硬件设施到服务水平都有了全面的提升,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居住空间,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样得到极大丰富,法律意识、主人翁意识都在逐步提高。
三、社区法制建设个案调查状况
具体来说,在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同样出现了以下问题。
(一)居民主人翁意识较低,活动参与度不高,社区凝聚力低
现在的社区给了居民更多的独立空间,而居民之间的交流也同时被一道道门阻隔了,很可能住了多年的邻居都不知道对方的名字,更不要提更深层次的交流。社区活动主要针对的对象就是退休老年人或是一些低保户,多数上班族可能就是一回家就把门关起来,休息日也是自己休息调整,很少关注社区活动。居民的主人翁地位没有得到发挥,真正涉及到社区决策的时候,往往居民是没有发言权的,居民对自己居住的社区没有认同感,不能真正的融入到社区建设中,所以很难达到群策群力。
(二)居委会与居民的距离越来越大
居委会作为居民自己管理社区的自治组织,本应是与居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但是目前居委会似乎是处于一级政府的位置,高高在上领导着居民,居委会的工作人员也并不是以居民代表的身份出现,而是和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没有太大区别,都是听从上级指挥,做好传达工作,在和居民沟通方面则稍显不足。
现在,工作人员相比于过去的热心退休职工更加年轻化,有活力,但是缺少热情,坐在办公室里的时间大大增加,用在写材料应付上级的功夫多了许多,与居民的沟通却大大减少,他们对居民的状况的了解大多来自于电脑里档案的记载,一些新的情况可能就不是很清楚了。尤其是目前人口流动大,居委会掌握的情况则更显滞后。对于居民的需求了解不足,很难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也就导致很多居民认为居委会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这种脱离状态使居委会同样处于不利境地,他们的工作得不到承认和理解,夹在政府和居民中间,很难两全。现在的政绩需要看社会效应,而真正符合居民意愿的活动很多时候是得不到批准的,这也就使他们的积极性越来越低,而且形成了一种对内一套对外一套的作风。居民不信任社区组织,除非迫不得已,不会求得社区的帮助。同时居民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居委会和街道大多是以解释工作为主,真正的解决问题非常困难。
(三)社区法制宣传教育不到位,居民法律知识缺乏
社区对党和国家的政策宣传一般较为到位,上级交代的硬指标一般能按时完成,但是对于法律宣传还是较为疏忽,形式较为单一且多流于表面,成效不大,往往是发一本很小的册子,有时还不能做到人手一册,具体的指导则相对较少,致使居民法律知识较为贫乏。居民的心中法律仍是高不可攀、政治性太强。社区没有专门的法律援助队伍,懂得专业知识的人员更是稀少,不能为居民提供有效的帮助,使诉讼的道路费时费力。虽然居民的维权意识有所增加,但是真正能从法律渠道得到实惠的少之又少。
(四)社区依法治理的基础不牢固致使管理水平较低
首先,资金不足、物质保障薄弱是制约社区法制建设的一大因素。政策的落实、活动的开展都需要资金做保障,但资金不足是社区建设中的普遍问题。社区在整个管理体系中处于基层位置,资金申请较为困难,可以申到资金的项目范围较窄,而且这些活动更多的是要符合上级领导的意愿,要能出政绩,否则很难被批准,这导致很多工作只能是纸上谈兵,居民的权益需求得不到很好的保障。
其次,相关制度不够完善,社区依法治理的内容、形式、途径没有界定和明确。居委会与街道办事处的关系较为不合理。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的法律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肯定和尊重,目前居委会处于街道的直属下级地位,没有自,不论人事任免还是经费划拨,甚至是日常工作,政府街道都处在领导的位置上。居委会成了执行机构,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居民自治组织的功能。政府并没有起到应有的监督职能,反而是应付上访居民,不能解决问题。社区法治就只停留在表面,没有具体规划措施来落实。
再次,人事制度不健全。人员配备不足,一人兼多项,很多事情不能做到位,甚至一些分内工作没人做,要靠热心居民来解决。同时,任免制度不透明,把关不严,工作人员素质有限,其中大多是本社区退休居民,虽然也充实了一部分年轻力量,但是很少经过专业培训,对相关法律政策了解较少,对自己的职责没有明确认识,对社区工作没有足够重视,依然是人治大于法治,工作行为不能达到标准,敷衍了事。工资标准较低,激励机制不完善,文字材料比实干还要有说服力,致使一些工作人员把精力放在了制作材料上,与居民沟通少,长久以来,形成恶性循环。
(五)国家立法滞后,现有法律法规立法层次较低,规则性强、可操作性差
目前与社区相关的法律法规多以规章制度的形式出台,法律效力相对较低,地方立法分散,各自为政现象严重,一定程度上的不科学和不成体系,没有全国统一的社区服务、社区治理的综合的法律制度,使其操作起来差异较大,不易把握。同时现有法律程序对于普通百姓尤其是弱势群体来说仍相对繁杂。
四、社区法制建设问题的原因
社区完善的法制建设,通俗的说也就是社区领导者、执行者、社区成员都要按着法律来规范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现代城市社区失去了业缘关系、亲缘关系等传统力量的佐佑之后,以纯粹的契约关系连接,契约的效力最终凭借国家的强制力即法律效力得以发挥2。
加强社区法制是城市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多样性提出的历史选择。但是由于社区内结构复杂,管理范围大,新问题层出不穷,同时由于是基层组织,重视程度不够,以致立法落后,很多问题得不到法律的解释。下面从居民个人、居委会、政府社会三个角度来阐述社区法制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社区居民权利意识、社区意识淡薄
居民受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法中的义务本位观念的影响,权利意识缺乏,缺乏社区自治、社区参与的积极性,很难形成社区立法的愿望和要求,依法管理社区和依法规划社区建设的氛围还未形成,社区意识普遍不强,影响社区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影响对社区的依法治理。在调查中,唐山市XX社区居民很少有过参与社区决策的经历,那些低保户更多的是去参加一些义务劳动。居民们反应,即使是去参加投票选举这类的活动,也只是走一个形式,根本不知道候选人是谁,就按照“指示”直接画圈了。
(二)居委会运行制度不完善
首先,由于居委会处在一个政府与居民的夹层位置,而且社区自治的局面尚未形成,居委会很难发挥自治组织的作用,而是作为街道政府的执行机关。这就使居委会的工作上要对街道负责,下也要对居民负责,上面的力量远远大于下面。面对着社区中的多种主体,居委会起着协调的作用,使它们能够和谐发展。比如说新小区就面临着物业与居委会街道的关系协调问题,而老小区则是基层管理组织与热力、燃气等其他组织的合作问题。城市社区组织结构将由单一的政府行政性组织,逐步形成一个由行政组织、社会团体组织、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其他企业事业组织共同参与社区管理并相互支持、相互协作、相互吸取的组织结构3。
转型时期,市场化经济导向明显,劳动、工资、住房、医疗、养老、福利等一系列制度不同程度上进行了改革,大量的“ 单位人” 转为“ 社会人”,管理任务剧增。
其次,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法律知识都比较淡薄,所以要给居民做指导有一定的困难。对于许多事情的判断不是运用法律,仍习惯于用人情伦理作为正确、是非的标准。部分管理者缺乏创新意识,思想观念比较陈旧,管理手段缺乏创新,沿用传统体制下的旧管理模式。社区法制宣传教育的辐射面不够宽广,宣传力度不够,作为社区依法治理主体的居民群众文化水平和道德修养参差不齐,使法制建设推进有一定困难,而且对城镇社区法治建设的理论研究不深入我国目前对城镇社区法治建设理论研究的不深入和滞后性同样是影响城镇社区法治建设进程的重要原因之一。
再次,长期以来“人治”的观念根深蒂固,对社区建设重要性及重大现实意义认识不足。人员的招聘不够透明,社区很大程度上成了安排“熟人”的好地方,大家普遍认为社区的工作没有什么技术含量,而且比较清闲,所以安排进来的一些人虽然一些是经过了考试,但是对社区工作方面了解甚少。至于社区的领导都是上面直接派下来的,对社区的情况不了解。工作人员对自己的工作没有明确的定位。居委会的人员配置不足,一味的整合致使工作范围大了,但是做不细致了。在调查过程中,正是其中一个小区的居委会刚刚换届结束,由于几个社区合并,工作范围是原来的三倍,但是人员并没有相应增加。虽然表面上看社区的工作是面面俱到,事无巨细,但是实际上很大一部分都是虚有其名,工作人员一人兼几职,难免一些工作顾不上。一些居民也反映说,换届之后的居委会还不如从前了。
目前的人员考核制度有一些缺陷,很多实事做了可能没人肯定,但是只要文字功夫做足,一样能够弥补甚至超过实事的效果。在调查中走访的一些工作人员包括一些已经退休的,其中很多人都表示对这种考核制度有些不满,致使本来是一心扑在做事上,到后来只能被逼的一心扑在办公桌上。
最后,居委会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只能从民政部门申请。不论是工作人员的工资,还是活动的经费,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这也就使得工作人员必须要对上负责,毕竟那儿才是真正的衣食父母。所办的活动只要上面不同意,那么想要办成的可能性就很小。
(三)政府对社区法制建设监管难实现
国家对社区建设的投资有限,在划拨方面更显得谨慎。近年来,中国城市化速度明显加快,流动人口数量猛增,租房居住人数剧增。这部分人居住不固定,社区活动基本不参加,同时大多是外地户口,档案关系等不在社区内,社区组织不能对其有很好的了解。社区管理难度加大,现今的社区有着较为森严的等级管理制度,政府对社区的监管很难实现。
五、完善社区法制建设的对策
(一) 发挥居民自主意识,推进法制建设
强化居民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意识,坚持居民自治原则,使居民真正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充分肯定居民意见,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引导居民为社区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来把共同生活的环境建设的更好。居委会尽量根据不同层次居民的不同需求,开展能够调动他们积极性的活动,增进居民之间的沟通交流,同时增加居民们对社区的归属感。
(二)居委会完善工作制度,为居民办实事
居委会工作人员招聘重视其知识技能,使工作人员队伍专业化,同时要选择对社区工作有热情有想法的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各司其职,各项工作有专人负责,而不是身兼数职。适当增加工作报酬,调动队伍的工作积极性,明确社区和社区组织的定位。基层组织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管理社区,街道行使自己的监督职能,而不是管理职能。建立多元社区管理的主体,打破政府作为惟一主体的局面,引入竞争机制,共同建设社区。
将居委会的基层工作做到位,深入到居民中间,真正理解居民的需求,为社区居民做实事。改革考核社区工作人员的机制,使他们能够放开包袱工作,用真才实干赢得肯定。同时公正的评判能够调动工作积极性。
(三)进一步推进体制改革,完善监管制度
理顺政府与社区基层组织的关系,居民掌握自,决定和自己利益相关的事项,共同参与社区发展。社区内各组织各部门相互协调,依法规范自己的活动,提高社区经济、政治、社会生活质量。社区开辟自己的经济来源或者预留专门的活动经费,使活动开展更有保障。
引入第三方力量,完善监管机制,使居民能够状告有门,不至于再吃闭门羹。同时有效的监管对基层组织也是激励作用,使他们能够依法规范自己的言行,为居民服务。
(四)完善社区相关法律体系
对已有法律进行修改,使其符合现阶段社会发展需要。增强对社区立法的重视,增加高层次法律的数量,从宏观上把握社区建设。社区基层组织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相关规定、规章,建立多层次的法律体系。树立社区法制新观念,使社区建设各项工作逐步踏上法制轨道,得到法律保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依法建设
六、结语
社区法制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党和政府、居委会、物业管理企业、业主委员会、社区居民乃至全社会的通力配合才能实现。因此社区法制建设仅仅依靠居委会已不能适应社区规模化、复杂化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新的力量加入,以共同建设社区。
由于中国的社区法制建设尚处于开端,社会转型使得法制滞后性更加突出,调整城市社区建设的法律规范必然处于一种不完备的状态。
加强社区法制建设的根本目标在于将社区建设纳人依法治理轨道,为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扩大基层民主,实行居民自治,强化社区功能,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巩固国家政权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有力法律保障。
注释
[1]谢俊贵.社会调查研究方法[M]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199~218。
[2]杨士勇.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法制问题研究[D] .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7。
[3]中国城市社区法制建设[J] .与现实,2006.3。
参考文献
[1]李红旗.我国城市社区建设中的目标选择和“法律推动” [J].北京:法制与社会2007.2。
[2]中国城市社区法制建设[J] .与现实,2006.3。
[3]蒋冰冰.中国城市社区的兴起及法治要求 [J]. 前沿2008.9。
[4]唐利群.浅析社区矫正的地方法治价值[J].中国西部科技。
[5]王威.城市社区法制建设初探[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02.9.4。
[6]唐德才.论社区矫正的法治价值[J].传承 2007.6。
[7]李国旗.城市社区管理法制化思考[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2007.3.8。
[8]单玲.对社区法制建设的几点认识[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2003.3.18。
[9]邸红旗.发达国家和地区依法管理城市社区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J].法制与社会 2009.1上。
[10]杨静.和谐社区与法治[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 2008.11.19。
[11]田俊林.社会转型期城市社区管理体制问题研究――以济南市市中区为例[D] .济南:山东大学,2007。
[12]曹艳.社区自治与社会秩序――兼析重庆市Y区L社区居委会[D] .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08。
[13]赵妍霞.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研究[D]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7。
[14]高迎晖.行政法治视野中的城市社区治理研究[D] .太原:山西大学,2007。
[15]毛媛媛.我国社区服务体系中非政府组织的角色定位研究[D] .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08。
[16]杨楠.论我国城市社区建设中的政府职能转变[D] .长春:吉林大学,2009。
[17]德鲁克基金会主编,魏青江等译.未来的社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篇10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2019〕5号)以及《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养老服务的意见》(陕政办发〔2019〕36号)精神,加快推进新区养老服务发展,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完善养老服务设施
(一)加强城镇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打造“15分钟社区养老服务圈”建设,在新城层面建设一院(社区嵌入式综合福利中心),在社区建设一中心(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在居民小区建设一站(养老服务站点),形成立体复合型养老服务网络。新建住宅小区严格按照标准配建养老服务设施,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老旧小区和已建成居住(小)区无养老服务设施或现有设施未达标的,要通过回购、租赁、改造等方式补足。到2022年基本实现新建居住区及老旧社区养老服务设施90%以上覆盖,到2023年力争覆盖率达100%。(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财政局,各新城)
(二)加快推进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持续推进永久保留村农村互助幸福院建设,鼓励各村新建或利用农村社区服务中心、闲置校舍等集体设施改建农村互助幸福院,并高标准配套设施设备。探索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到2023年每个新城至少建成1个,负责向有服务需求且无精神病和法定传染疾病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空巢老人、失独老人、高龄及其他生活困难老人提供养老和护理服务,并对辖区内农村互助幸福院、居家养老服务等进行工作指导。因地制宜、多点布局“邻里型、家庭式”小型养老服务站点,扩充农村养老服务的末梢供给,方便老年人就地就近接受服务。(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财政局,各新城)
(三)持续推动综合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保障养老服务设施用地配置,纳入新区国土空间规划中管控,严禁利用养老服务设施用地变相进行房地产开发。加快综合社会福利中心建设,到2021年秦汉新城、沣西新城、泾河新城综合社会福利中心全部投入运营,且社会化运营率达到100%。新区兜底型养老服务设施通过各新城综合社会福利中心进行保障。大力引导优质连锁型养老服务机构参与新区中端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以健康养生养老为特色的康养综合体等高端项目规划、招商和建设,扶持以健康养生养老为主的特色街区建设,到2023年至少在沣东新城建成1处养老服务康养综合体项目(红光路老年公寓)。(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财政局,各新城)
(四)深入推进医养结合机构发展
统筹协调医疗设施与养老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有条件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应当开设老年病专科,增加老年病床数量,做好老年人慢性病防治和康复护理。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或卫生室、门诊部。到2022年,新区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50%,80%的综合性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成为老年友善医疗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护理床位占比达到30%。(责任单位:新区教育卫体局、人社民政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各新城)
(五)积极推进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建设
结合新区智慧城市建设,推动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加快信息技术、智能硬件等产品在养老服务领域的推广应用。推进“互联网+”养老服务,推动养老、保健、医疗服务一体化发展。支持各新城建设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推广智能产品应用,为社区居家老人提供“点餐式”的照料、医疗、家政、送餐、旅游、体育、文化、物流、监护等全方位的养老服务。鼓励智慧养老服务向农村延伸,为农村独居、空巢、高龄、失能老人家庭安装呼叫器,着重为农村困难老人提供紧急救助、临时帮扶等服务。积极推进养老智能产品进家庭,增强老年家庭的风险防控能力。(责任单位:新区工业和信息化局、人社民政局、教育卫体局,各新城)
二、加强制度支撑
(一)健全基本养老公共服务清单
建立政府购买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目录清单,逐步将困难老人探视巡访、家庭照护床位、上门助浴、助洁、老年人能力评估、失能老人家庭照护人员技术培训、上门指导与喘息服务、日间照料中心运营、农村互助幸福院运营、老年协会运转等项目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清单,明确服务对象、内容、标准与提供主体,保障新区老人享受标准化优质养老服务。(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财政局,各新城)
(二)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推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落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困难群体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财政代缴政策。加强基本养老保险与低保等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增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防贫减贫功能,建立激励约束有效、筹资权责清晰、保障水平适度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推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水平随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提高。(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各新城)
(三)完善老年人医疗保障制度
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全面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加强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制度的衔接。加强商业健康保险与基本医保、大病保险等在保险经办、保障水平、服务提供等方面的衔接。优化门诊慢性病、门诊特殊病相关政策,逐步增加基本医保门诊慢性病医疗服务项目,提高医保最高支付限额。(责任单位:新区教育卫体局、人社民政局,各新城)
(四)探索建立多层次长期照护保障制度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多渠道筹措资金,适时推行长期照护保险试点工作,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长期照护服务保障。积极发挥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的有益补充作用,鼓励发展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产品,拓展长期照护保险的资金来源渠道。(责任单位:新区教育卫体局、人社民政局、财政局,各新城)
三、深化“放管服”改革
(一)放宽行业准入门槛
支持养老服务业品牌化、规模化、连锁化发展,取消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实行备案管理;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可在其登记管理机关管辖区域内设立多个不具备法人资格的服务网点,并向属地民政部门报备;对申请设立养老服务类社会组织,实行优先登记。(责任单位:新区行政审批与政务服务局、人社民政局,各新城)
(二)完善扶持政策
由新区人社民政局牵头,各相关部门参加,全面清理养老服务领域妨碍公平竞争的各项规定,制定出台新区《养老服务投资扶持政策措施清单》,在资金、土地、税费、融资、物业费、水电气暖等方面大力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财政局、税务局、发展改革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各新城)
(三)深化医养结合融合发展
鼓励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建立医疗机构医生到养老机构定期坐诊机制。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医务室或配备专职医生与护士,并实行备案管理。搭建医养联盟平台,为老年人提供在线医疗服务。整合社区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资源,推进医养服务向社区延伸,建立老年人体检、查询、慢性病管理和家庭医生巡诊的社区(村)医养结合工作机制。到2022年,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家庭签约服务实现应签尽签。发展中医特色的康复服务,推动中医药与养老融合发展,促进中医药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强化老年医学学科建设,开展老年病综合治疗和健康指导服务,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责任单位:新区教育卫体局、人社民政局,各新城)
(四)实施养老服务综合监管
制定养老服务责任清单,在养老服务领域完善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检查制度全覆盖。建立健全联合奖惩机制,成立养老服务行业协会,加强养老服务领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行黑名单制度,常态化开展老年人产品和服务消费领域侵权行为专项整治,并形成长效机制。(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教育卫体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应急管理局、发展改革局、公安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各新城)
四、提升服务质量
(一)促进机构养老服务提质增效
实施养老机构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常态化督导养老机构排查整改安全隐患。推进《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基本规范》全面落实。建立专项奖励,支持养老机构通过开展标准化创建和星级创建,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鼓励在养老机构项目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具有专业资质的机构,通过兼并重组、输出服务技术和品牌等形式,发展跨区域综合性养老服务集团。(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教育卫体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应急管理局,各新城)
(二)探索推进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
鼓励发展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产品,为参保人提供个性化长期照护服务。加强对失能、半失能、失智老年人家庭的扶持,提升家庭照护能力和服务水平。建立经济困难高龄、失能老年人补贴制度,加强与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衔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开展老年照护需求评估,评估等级作为申请人享受长期护理保险待遇、养老服务补贴等政策的依据。 (责任单位:新区教育卫体局、人社民政局、财政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各新城)
(三)加强老年人关爱服务
将就医服务、公共文化设施、司法服务、行业服务、公租房与危房改造等项目纳入老年人优待范围。持续实施居家养老适老化改造,加快推进新区范围内“老年人优待证”网上办理,引导和鼓励各类社会力量尤其是慈善组织面向老年人提供各类关爱服务。(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教育卫体局,各新城)
(四)健全养老服务评估机制
建立并实施老年人能力和需求评估、养老机构等级评估、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等级评估、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等级评价等机制,及时公开评估评价结果,并作为日常监管等工作的重要依据。(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财政局,各新城)
(五)积极培育为老服务社会组织
大力培育发展养老服务类社会组织。支持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机构建设、提供养老服务,鼓励促进社会慈善爱心与养老志愿服务资源参与新区养老服务。将养老服务品牌纳入西咸新区服务业品牌建设规划,到2025年培育打造至少10个具有全国或全省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养老服务品牌项目。(责任单位: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人社民政局、招商局,各新城)
(六)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积极推进养老服务领域创业就业,建设新区养老护理员管理系统,在新区层面探索建立养老护理员薪酬制度与岗位补贴制度。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通过住房、子女教育、创业扶持等政策支持,引进新区养老服务业所急需的人才到新区就业创业。到2023年,养老机构护理人员与不同类型老年人比例以及护理人员持证上岗率全面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在新区建立养老服务综合人才培训基地,在各新城探索建立实训基地,将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纳入新区创业就业培训体系和职业教育规划,加快培养老年教育、医学、护理、营养、心理、社工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建立健全养老护理员队伍培训机制和继续教育制度。逐步扩大养老人才培训范围,将养老服务类社会组织人员、慈善养老人士、养老服务志愿者、农村互助幸福院工作人员、老年协会骨干分子等纳入培训范围,全面提升养老服务队伍素质,到2023年通过线上线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建立养老服务队伍岗前培训与继续教育长效机制,养老服务人才短缺状况得到有效缓解。(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组织部、教育卫体局,各新城)
五、强化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全区各级各相关部门都要高度重视,将养老服务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强力推进实施。新区人社民政局要牵头建立养老服务联席会议制度,由新区分管委领导召集,定期检查、通报工作进展,及时协调解决养老服务工作有关问题,确保各项任务按期落实。各新城要把养老服务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落实,并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统筹各方资源,加强能力建设,推动养老服务发展。(责任单位:新区各相关部门,各新城)
(二)加强信息公开
各新城都要公开辖区内养老服务通用政策、业务办理、行业管理、服务资源、标准规范等基本数据信息,并逐步增加养老服务设施评估结果、养老公共服务清单等事项。新区相关部门要建立完善养老服务监测分析与发展评价机制,加强行业发展统计监测工作。(责任单位:新区各相关部门,各新城)
(三)强化资金扶持
- 上一篇:学校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 下一篇:破产企业会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