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对外投资范文
时间:2024-02-29 17:49: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固定资产对外投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笔者认为,事业单位以固定资产对外投资会计处理的分录记录按上述做法欠妥,原因如下:
(一)分录的形式
从分录的形式上看,与对外投资中另外几种投资方式的分录不统一。如债券投资、材料投资、无形资产投资、货币投资,借方为“对外投资”,贷方都是资产类账户。债券投资,当购入债券时,借记“对外投资——债券投资”,贷记“银行存款”;同时,借记“事业基金——一般基金”,贷记“事业基金——投资基金”。如果是以无形资产投资,那么第一笔分录的贷方就换为“无形资产”;而以固定资产对外投资时,第一笔分录的贷方为“事业基金”,是净资产类的科目。会计的目的是反映经济活动,并为其管理和运作提供方便,但该表达方式不当,成为方便经济活动管理和运作的反作用力。
(二)分录的内容
从分录的内容上看,没有必将“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凑在一起。从理论上说,前者反映的是资产,后者反映的是权益,如果取消固定基金,固定资产核算就成为单式记账。且行政事业单位账面只能用固定基金作对应科目。但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不同,具有收入来源多渠道、支出多用途等特点,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所以在行政单位会计中固定资产与固定基金的数额必然相等,但在事业单位会计中不一定,如融资租入固定资产。
[例1]某事业单位2007年1月1日向甲公司融资租人设备1台,协议价500000元,运输费、安装费等2000元,由银行存款支付。合同约定租金分5年平均支付,在付清最后一笔租金后可按41300元优惠价购买该设备。
事业单位的分录如下:
(1)租入设备时
借:固定资产
5006000
贷:其他应付款
5004000
银行存款
2000
(2)2007年12月31日,支付租金(2008、2009、2010年相同)
借:其他应付款
100000
贷:银行存款
100000
借:事业支出
100000
贷:固定基金
100000
(3)2011年12月31E1支付最后一笔租金,同时以优惠价购买该设备
借:其他应付款
104000
贷:银行存款
104000
借:事业支出
104000
贷:固定基金
104000
在例1中,“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并没有放在一个分录中,而是按照经济活动发生的实质处理。所以同理,以固定资产对外投资时,实际上是用事业单位自身的固定资产换取对外的债权,第一笔分录应为:借记“对外投资——其他投资(评估价或协议价)”,贷记“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差额计入“事业基金——投资基金”;同时,借记“固定基金”,贷记“事业基金一投资基金”。
(三)税法的角度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增值税一直是计人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但实行增值税的全面“转型”后,增值税由过去的生产型增值税转变为消费型增值税,简化征纳计算,提高征管效率。
[例2]某事业单位为一般纳税人,在2009年6月30日以两年前购买的11.7万元的固定资产对甲公司投资(不含税是10万),协议价为8万(不含税),则交增值税1538.46元
按照原来的做法:
借:对外投资——其他投资
81538.46
贷:事业基金——投资基金
81538.46
借:固定基金
117000
贷:固定资产
117000
如果只有此一笔分录,计算税款时不复杂,但若经过—年,单就固定资产应该缴纳的税款该如何分清,进项税额如何根据每—个增加的固定资产的价值来核算,但销项税额以何为基数。若以“对外投资”为基数,可“对外投资”中还有材料投资(已计人销项税额)、货币投资(不需计算增值税)等;若以“事业基金——投资基金”为基数,该科目包含很多其他核算项目,若按照第二点的建议,不能清楚地计算税款。
二、事业单位以固定资产对外投资会计处理的建议
针对事业单位以固定资产对外投资会计处理可能存在的问题,笔者拟提出以下建议:
(一)改变分录
不将固定资产与固定基金“绑定”在一起,而根据经济业务的发生实质,借记“对外投资”,贷记“固定资产”,差额计人“事业基金——对外投资”,同时借记“固定基金”,贷记“事业基金——对外投资”。
篇2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核算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9-0173-02
1 其他收入下的对外投资收益和固定资产出租收入问题分析及改进建议
在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按第413号科目“其他收入”使用说明规定,对外投资收益、固定资产出租收入均归入其他收入处理。笔者认为,这样规定存在现实与理论相脱节,并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应予改进。下面分别就投资收益和固定资产出租收入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
1.1 对外投资收益问题分析及改进建议
1.1.1 问题分析
(1)现行有关规定造成投资收益性质归属不当,纳入其他收入核算不符合客观实际。对外投资收益是以对外投资为前提的,有对外投资的行为,才有投资收益的结果,对外投资是因,投资收益是果,它们相互对应,因此要搞清投资收益性质归属,首先应明确对外投资的性质。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第117号科目“对外投资”使用说明规定,对外投资是指事业单位利用其拥有的资产向其他单位投资,虽然没有明确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的目的和性质,但投资的目的归根结底是取得投资收益,其客观属性决定了对外投资的经营性质,因此,投资收益也属于经营性质;而其他收入是杂项收入的性质,并不具有经营性,将投资收益纳入其他收入造成投资收益性质归属不当,因此不符合客观实际。
(2)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由于投资收益性质归属不当,将其纳入其他收入核算不用涉及流转税和所得税等问题,虽然核算简单,但客观来说,事业单位取得投资收益后,没有交纳任何税款,从而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1.1.2 改进建议
取消其他收入中的对外投资收益,将投资收益单独核算。为了加强对外投资收益的管理,建议设置经营性质的收入类“投资收益”总账会计科目,专门核算事业单位对外投资取得的投资收益。取得投资收益时,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投资收益”科目,还应计算有关流转税,借记“销售税金”,贷记“应交税金”,实际缴纳时,借记“应交税金”,贷记“银行存款”,年终将“投资收益”科目余额转入“经营结余”科目,按有关规定处理后符合所得税要求的还应计算缴纳所得税。
1.2 固定资产出租收入问题分析及改进建议
1.2.1 问题分析
(1)现行有关规定造成固定资产出租收入性质归属不当,纳入其他收入核算不符合客观实际。固定资产出租是将固定资产让别人使用而从中收取使用费,比如对外出租房屋取得房租收入。固定资产出租的目的就是取得出租收入,从性质上讲,也应是一种经营行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取得的方式虽有多样,但初始取得固定资产时是为了事业单位的生产、发展,为完成事业单位目标,而不是用于出租,只是用于出租后的固定资产改变了使用属性,由“非经营性”变成了“经营性”。在现行规定下,同样由于其他收入是杂项收入的性质,并不具有经营性,将固定资产出租纳入其他收入同样造成固定资产出租收入性质归属不当,因此也不符合客观实际。
(2)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将固定资产出租收入纳入其他收入核算同样也不用涉及各种税的问题,同样会造成由于事业单位取得固定资产出租收入后的不缴纳任何税款,而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1.2.2 改进建议
按照现行有关规定,经营收入是指事业单位在专业业务活动及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事业单位取得固定资产出租收入后,应归本单位管理和使用,并进行会计核算,符合经营收入的定义。因此,建议取消其他收入下设置的固定资产出租收入,将其归入经营收入处理,在经营收入下设置“固定资产出租”明细科目进行相应的会计核算。取得固定资产出租收入时,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经营收入――固定资产出租”科目,还应计算有关房产税、流转税等,借记“销售税金”,贷记“应交税金”,实际缴纳时,借记“应交税金”,贷记“银行存款”,年终将“经营收入――固定资产出租”科目余额转入“经营结余”科目,按有关规定处理后符合所得税要求的还应计算缴纳所得税。
综上,将投资收益和固定资产出租收入从其他收入中删除,按投资收益单独管理,和其他收入相并列;将固定资产出租收入归入经营收入管理。分别单设“投资收益”总账会计科目和在“经营收入”总账会计科目下设置“固定资产出租”明细科目进行会计核算,计算应缴纳的各项税款。这样处理,避免了有关理论和实践的脱节,避免了国有资产流失。
2 无形资产摊销的会计核算问题分析及改进建议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第124号科目“无形资产”使用说明规定,不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其购入和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摊销时,应一次记入“事业支出”科目,借记“事业支出”科目,贷记本科目。
2.1 问题分析
现行规定造成无形资产价值信息失真。现行无形资产摊销的会计处理,事业单位在取得无形资产的同时,就按其实际价值被一次性摊销完毕,使事业单位的无形资产从取得、记账开始就没有了价值,当期会计决算报表也不反应无形资产价值,而且一次性摊销的处理,虚增了当期支出,造成会计信息失真,不符合事业单位的收付实现制记账基础。
2.2 改进建议
为了准确反映无形资产价值,应改进现行无形资产摊销的会计处理,设置和“无形资产”对应的“无形基金”总账会计科目,两者金额一致,并设置“无形资产摊销”总账会计科目,按照估计的无形资产使用年限,采用直线法进行摊销,并准确列示于会计决算报表。购入无形资产时,按实际支付的金额,借记:“事业支出”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同时借记:“无形资产”科目,贷记:“无形基金”科目;摊销时,按计算的无形资产摊销额,借记:“无形资产摊销”科目,贷记:“无形资产”科目,同时借记:“无形基金”科目,贷记:“无形资产摊销”科目。无形资产借方余额反映尚未摊销的无形资产价值。
这样处理能够自始至终反映无形资产的客观价值,使无形资产按现时价值列示于会计决算报表,避免了有关会计信息失真。
3 有关专用基金提取时的会计核算问题分析及改进建议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第303号科目“专用基金”使用说明规定,本科目核算事业单位按规定提取,设置的有专门用途的资金的收入、支出及结存情况。提取医疗基金、修购基金时,借记“事业支出――社会保障费”“修缮费等”、“经营支出――社会保障费”、“修缮费等”科目,贷记“专用基金――医疗基金、修购基金”科目。使用专用基金时,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有关科目。
3.1 问题分析
现行专用基金提取的会计核算规定造成会计信息失真。提取专用基金的账务处理规定并未引起任何资金的增减变化,用“事业支出”、“经营支出”科目核算,同样虚增了当期支出,同样造成会计信息失真,不符合事业单位的收付实现制记账基础。
篇3
【关键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计价口径存量、流量管理
固定资产是事业单位开展业务活动必不可少的基本物质条件,也是事业单位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资源之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入,事业单位的业务和会计核算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关于固定资产核算越来越不适应会计工作的需要,暴露出的问题愈来愈严重。因此,有必要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体系进行重新构建。
一、固定资产核算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固定资产的范围界定不科学
根据《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规定: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都作为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单位价值虽末达到规定标准,但是使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也应作为固定资产进行核算管理”。新规则中对固定资产规定的标准有所提高: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10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1500元以上,但此标准仍然偏低。按此标准,单位的办公桌椅、沙发、茶几、饮水机等简易设备均要在固定资产中核算,与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物价水平的提高极不相符。另外,这样的核算标准,使单位固定资产界定范围过宽,造成固定资产数据统计不准确。
(二)固定资产的价值损耗没有得以体现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会计核算是通过“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两个会计科目进行的。固定资产的构建支出一次性列做事业支出,同事增加单位的固定资产价值。固定资产只核算账面原值,不计提折旧。因此,一经入账,直到报废,会计报表上的固定资产净值一直等于原值,不做任何变动。而对于固定资产的更新和维护,则通过按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修购基金的核算方法来解决。但这种做法并不能反应固定资产的折损程度,也无法反映固定资产价值的真实情况。这种价值背离的做法,最终导致虚增净资产。
(三)固定资产对外投资的计价口径不合理
事业单位以固定资产对外投资,应按评估或合同、协议确认的价值,借记“对外投资”科目,贷记“事业基金——投资基金”科目,按账面原价,借记“固定基金”科目,贷记“固定资产”科目。这样处理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投出固定资产的“评估价或合同、协议确认的价值”与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没有得到反映;二是同是对外投资业务,但投出固定资产的账务处理与投出材料、无形资产、货币资金等的账务处理不一致,造成账目混乱。
(四)固定资产的存量、流量管理存在漏洞
固定资产使用的责任机制和监督机制缺乏,闲置和资源浪费严重。在资产购置上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在固定资产的使用、维护、处置、出租、出借以及调拨和报废等方面则存在管理不规范,资产使用效率不高的现象。
二、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新体系的构建设想
(一)重新界定固定资产的范围和标准
目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确定标准仍低于《企业会计制度》制订的标准。随着事业单位不断接近企业化管理,建议按照企业制度的标准规定固定资产,即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对于专用设备的标准还可以适当提高。针对《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的“单位价值虽然不足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资产”,如办公桌椅、饮水机等设备,作为低值易耗品进行核算和管理,直接在当期事业支出中列支,不再进行固定资产管理。
(二)固定资产的价值损耗应通过“累计折旧”予以反映
事业单位可参照企业的做法,定期对固定资产按照原值和使用年限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取消按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修购基金,这样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可以做到真实完整。在会计科目设置上,建议增设“累计折旧”科目,作为“固定资产”的备抵账户。事业单位固定资产采取提取折旧的方法后,购置时不再列入当期的“事业支出”。提取折旧时,需要在“事业支出”或“经营支出”下面增设“折旧费”三级科目进行明细核算,借记“事业支出——折旧费”或“经营支出——折旧费”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另外,应在期末或年度终了,对固定资产逐项进行检查,如果市价持续下跌或技术陈旧、损坏等原因导致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应将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作为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入“事业支出——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如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价值又得以恢复,应予以转回。超级秘书网
(三)规范固定资产对外投资的计价口径
第一,按评估或合同、协议确认的价值与已提折旧,借记“对外投资”和“累计折旧”科目,按固定资产原值,贷记“固定资产”科目,按借贷差额借或贷记“事业基金——投资基金”科目;
第二,按固定资产净值,借记“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贷记“事业基金——投资基金”科目。这样,既与事业单位其他情况下的投资处理一致,也与企业会计投资的处理类似,易于理解,同时也清楚地反映了因投资引起的基金之间的相互转移,充分反映了事业单位会计的特征。
(四)加强固定资产日常管理和问责制度
应规范固定资产日常管理,加强明细核算,对增减的固定资产要及时入账,彻底消除有账无物、有物无账的现象。健全固定资产保管制度,严格进出库制度。落实固定资产登记制度,对各项固定资产的存量、增减变动、分布等情况要及时准确地进行登记,保证事业单位资产的完整、安全。
总之,事业单位在逐步趋于企业化管理的同时,固定资产的核算也应向企业会计制度靠拢,严谨核算、强化管理,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合理、节约、高效地配置和使用。
参考文献:
[1]陈玲,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管理问题及建议[J];交通财会;2009年01期
[2]赵婧,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与核算[J];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02期
(下转第103页)
篇4
【关键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计价口径;存量管理;流量管理
固定资产是事业单位开展业务活动必不可少的基本物质条件,也是事业单位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资源之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入,事业单位的业务和会计核算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关于固定资产核算已越来越不适应会计工作的需要,暴露出的问题愈来愈严重。因此,有必要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体系进行重新构建[1]。
1.固定资产核算体系存在的问题
1.1 固定资产的范围界定缺乏科学性
根据《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规定: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都作为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单位价值虽末达到规定标准,但是使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也应作为固定资产进行核算管理[1]。
新规则中对固定资产规定的标准有所提高: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10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1500元以上,但此标准仍然偏低。按此标准,单位的办公桌椅、沙发、茶几、饮水机等简易设备均要在固定资产中核算,与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物价水平的提高极不相符。另外,这样的核算标准,使单位固定资产界定范围过宽,造成固定资产数据统计不准确[1]。
1.2 固定资产的价值损耗未得到充分体现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会计核算通过“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两个会计科目进行。固定资产的构建支出一次性列为事业支出,同事增加单位的固定资产价值。固定资产只核算账面原值,不计提折旧。因此,一经入账,直到报废,会计报表上的固定资产净值一直等于原值,不做任何变动。而对于固定资产的更新和维护,则通过按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修购基金的核算方法来解决。但这种做法并不能反应固定资产的折损程度,也无法反映固定资产价值的真实情况。这种价值核算方法背离了固定资产的价值属性,最终导致单位净资产虚增[2]。
1.3 固定资产对外投资的计价口径不尽合理
事业单位以固定资产对外投资,应按评估或合同、协议确认的价值,借记“对外投资”科目,贷记“事业基金――投资基金”科目,按账面原价,借记“固定基金”科目,贷记“固定资产”科目。这样处理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投出固定资产的“评估价或合同、协议确认的价值”与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没有得到反映;二是同是对外投资业务,但投出固定资产的账务处理与投出材料、无形资产、货币资金等的账务处理不一致,造成账目混乱[3]。
1.4 固定资产的存量、流量管理不完善
固定资产使用的责任机制和监督机制缺乏,闲置和资源浪费严重。在资产购置上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在固定资产的使用、维护、处置、出租、出借以及调拨和报废等方面则存在管理不规范,资产使用效率不高的现象[4]。
2.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新体系构建的设想
2.1 重新界定固定资产的范围和标准
目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确定标准仍低于《企业会计制度》制订的标准。随着事业单位不断接近企业化管理,建议按照企业制度的标准规定固定资产,即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对于专用设备的标准还可以适当提高。针对《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的“单位价值虽然不足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资产”,如办公桌椅、饮水机等设备,作为低值易耗品进行核算和管理,直接在当期事业支出中列支,不再进行固定资产管理。
2.2 通过“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损耗
事业单位可参照企业的做法,定期对固定资产按照原值和使用年限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取消按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修购基金,这样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可以做到真实完整。[7]在会计科目设置上,建议增设“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两个会计科目,作为固定资产的备抵科目,以反映固定资产价值的减少情况。可使得资产负债表能够真实反映事业单位的资产、净资产的情况,收支表能够反映真实结余的情况,真正体现权责发生制、收入与支出配比、谨慎、以及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等核算原则的要求,以便于会计报表使用者利用真实的会计信息做出正确的决策[1]。
2.3 规范固定资产对外投资的计价口径
2.3.1 按评估或合同、协议确认的价值与已提折旧,借记“对外投资”和“累计折旧”科目,按固定资产原值,贷记“固定资产”科目,按借贷差额借或贷记“事业基金――投资基金”科目。
2.3.2 按固定资产净值,借记“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贷记“事业基金――投资基金”科目。这样,既与事业单位其他情况下的投资处理一致,也与企业会计投资的处理类似,易于理解,同时也清楚地反映了因投资引起的基金之间的相互转移,充分反映了事业单位会计的特征[5]。
2.4 加强固定资产日常管理和问责制度
应规范固定资产日常管理,加强明细核算,对增减的固定资产要及时入账,彻底消除有账无物、有物无账的现象。健全固定资产保管制度,严格进出库制度。落实固定资产登记制度,对各项固定资产的存量、增减变动、分布等情况要及时准确地进行登记,保证事业单位资产的完整、安全[6]。
总之,事业单位在逐步趋于企业化管理的同时,固定资产的核算也应向企业会计制度靠拢,严谨核算、强化管理,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合理、节约、高效地配置和使用。
2.5 根据事业单位的特点,改进固定资产会计处理方法
2.5.1 固定资产取得的会计处理
取消“固定基金”、“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结转自筹基建”会计科目,增设“在建工程”、“待处理财产损益”会计科目。对于事业单位购置的不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应按实际成本,借记“固定资产”,贷记“财政补助收入”或有关资产账户。对于发生的国家基本建设拨款和单位自筹资金进行的新建、扩建改建工程以及外购需要安装工程的实际成本支出,借记“在建工程”,贷记“财政补助收入”或有关资产账户;项目完工交付使用时,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在建工程”。对于融资租人的固定资产,按照租赁协议确定的设备价款等,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其他应付款”;支付租金时,借记“其他应付款”、“事业支出或经营支出”,贷记有关资产科目。对于投资者投入的固定资产,按评估价值或双方协议的价值,借记“固定资产”,贷记“事业基金”。对于盘盈的固定资产,按照重置完全价值,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待处理财产损益”[7]。
2.5.2 固定资产折旧和减值准备的会计处理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采取提取折旧的方法后,购置时不再列入当期的“事业支出”。提取折旧时,需要在“事业支出”或“经营支出”下面增设“折旧费”三级科目进行明细核算,借记“事业支出――折旧费”或“经营支出――折旧费”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另外,应在期末或年度终了,对固定资产逐项进行检查,如果市价持续下跌或技术陈旧、损坏等原因导致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应将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作为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入“事业支出――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如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价值又得以恢复,应予以转回[8]。
2.5.3 固定资产处置的会计处理
对于投资转出的固定资产,借记“对外投资”、“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贷记“固定资产”。增设“固定资产清理”科目,以核算反映因出售、报废和毁损转入清理的固定资产价值、在清理过程中所发生的清理费用和清理收入以及清理后的净损益。出售、报废和毁损的固定资产等转入清理时,借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贷记“固定资产”、“累计折旧”等科目;清理过程中发生的清理费用,借记“固定资产清理”,贷记有关资产科目;清理过程中发生的价款和变价收入,借记有关资产科目,贷记“固定资产清理”;固定资产清理后的净损益可计入当期“其他支出”或“其他收入”。对于盘亏的固定资产,借记“待处理财产损益”、“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贷记“固定资产”[1]。
参考文献:
[1]常来英,姚恒珍,薛毫祥.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会计核算刍议[J].中国集体经济(下旬刊),2007 (07).
[2]陈玲.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管理问题及建议[J].交通财会,2009(01).
[3]戴菁.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和核算对策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2008(03).
[4]赵婧.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与核算[J].现代农业科技,2009(02).
[5]高岚岚.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辽宁经济,2007(1).
[6]李静.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亟待加强[J].科技信息,2006(12).
[7]李慧霞.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改进建议[J].中国水利,2006(4).
篇5
【关键词】 施工企业; 不良资产; 成因; 控制
前 言
施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搏击沉浮,经营风险与之相伴,不良资产与之相随。所谓“不良资产”是指不能产生经济效益且无法实现其账面价值的企业各项资产、债权及其它权利。这些不良资产,直接困扰着企业的正常运营,导致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降低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和公允性。因此,施工企业盘活用好现有的资产存量显得尤为迫切。
一、施工企业不良资产的产生
(一)应收账款中的不良资产
近年来,由于建筑市场运营不规范,市场竞争加剧。有些建设项目业主资金不到位,施工企业为生存,除支付现金保证金外还要垫资施工,工程竣工后,工程尾款和质量保证金难以按时收回。特别是一些长期拖欠款,不仅收回难度大,也容易产生坏账损失。即使能在若干年后全数收回,也已经严重“贬值”,其净现值已大打折扣。还有的发生时间虽短,但欠款单位经营不善,效益严重滑坡,还款可能性极小。这些可能确实无法收回但又没有合法证据的应收账款,无法反映企业资产的真实情况,这部分差额,就形成了应收账款中的不良资产
(二)存货中的不良资产
由于存货种类繁多,因此,在实践中根据不同情况来区分有:1.积压淘汰、质次、贬值、变质、毁损的存货,这些资产对单位已经没有使用价值,并且长期挂在账上,其变现净值远远小于实际账面成本,已形成不良资产。2.施工中由于工程设计变更等原因导致提前购买的材料不能使用;特殊工艺形成的造价较高的特制模板,由于再用价值小,无法周转使用,形成呆滞存货。3.对存货中非正常挂账的“在建工程”,因建设单位资金短缺等原因,致使工程中途停建,计价结算困难,施工企业在法律上的债权又得不到承认,债权实际上早已形成单位的潜亏,这部分“在建工程”也已形成不良资产。
(三)固定资产中的不良资产
由于施工企业具有点多、线长、管理分散的特点,固定资产的存放和使用地域广,搬运频率高,地域间气候条件差异大,增加了维修保养难度,致使机械性能降低;同时,受到工期、施工场地等因素制约,经常出现“人停机不停”的现象,延长了施工机械设备的工作时间,机械设备得不到正常的维修保养,长时间超负荷作业,加速了设备老化;项目衔接不连贯造成利用率低或长期搁置,极易形成闲置资产,以上固定资产的账面净值与实际价值差距较大,形成了固定资产中的不良资产。
(四)对外投资中的不良资产
近年来,迫于建筑市场竞争激烈,再加上个别企业领导缺乏投资风险意识,盲目扩大对外投资,极易形成不良资产。主要包括:一是重投资、轻管理,在投资项目的管理过程中,缺乏有效管理和监督,致使投资效益流失;二是由于受资企业经营管理不善,连年出现亏损仍在经营,企业的对外投资实际上已是虚资产;三是企业将闲置资金购买有价证券,由于证券市场低迷,价格下跌尚未变现的部分,隐含了不良资产。
二、控制不良资产的具体措施
不良资产的控制必须找到根源,从根本上尽量杜绝不良资产的产生。
(一)应收账款中不良资产的控制
应收账款中不良资产主要表现为回收可能性极小或长期未发生变动,损失可能性极大的应收账款。首先,谨慎选择客户,对客户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信誉状况进行详细调查分析,明确项目建设资金的来源渠道、资金到位状况、施工环境等,以免掉入“陷阱”,尽可能地规避死账、坏账风险。其次,完善合同条款及合同管理制度。企业已中标的工程项目,在签订合同时要反复推敲合同条款,对验工计价的时间、方式及工程款结算的违约条款、应承担的经济责任填写清晰明朗。合同一经确定,严格认真地按照合同规定执行,不得随意更改,如需变动双方应进行充分协商,并要有书面文件明文规定。再次,加强工程结算管理,依法清理工程拖欠款。施工企业按合同规定的结算期及时进行工程价款的结算工作,有关人员签认后向建设单位收取工程款。
(二)存货中不良资产的控制
加强存货的管理,制定合理的进料计划,科学确定材料库存量,充分利用买方市场的优势,压缩短线物资储备,实现“长线”物资零库存。定期对库存材料清查,进行清仓查库,调剂处理呆滞材料,盘活存量资产。核算中,合理运用谨慎性原则。同时,加强未完工程施工的管理,切实抓好各项工序的配套完成,尽快达到工程计价验收标准,使生产资金尽快转化为结算资金或合法债权。
(三)固定资产中不良资产的控制
企业可以将固定资产从购建、使用到报废、变价处理建立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加以约束,对固定资产进行分级管理。比如:大型、关键的固定资产由公司总部核算与管理;项目部管理小金额的、对经营不会产生太大影响的辅助设备,公司总部对此类设备的核算与管理进行监督(如:建立台账,在报废、变价处理此类设备时予以审核、监督),从而有效地保护好资产,避免出现不良资产。对于因盲目投资而闲置的固定资产、因技术进步被淘汰但仍有回收利用价值的固定资产,可以委托产权转让中介机构处置、调剂,充分利用资产价值,尽量降低不良资产的损失额度,还要扩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加快固定资产的调拨,防止资产闲置,提高使用效率,消除不良资产。
(四)对外投资中不良资产的控制
加强对外投资管理,避免不良资产的产生。一是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和严格的可追溯的决策责任制度,设立投资管理机构,运用科学方法做前期可行性分析,完善投资决策机制;二是建立对外投资管理责任制,实行对外投资经营考核制度,采用风险经营承包责任制;三是实行对外投资项目责任人跟踪监管制度,有效防范投资风险,减少投资损失。
在建筑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大量不良资产的存在成为施工企业轻装前进、健康发展的桎梏。这就要求施工企业各级决策者充分认识不良资产的存在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和危害,合理确定不良资产的范围,减少不良资产的产生,加快处置不良资产,以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篇6
关键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会计处理
一、固定资产的核算存在的弊端
根据《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在购建时一次性列为当期支出,这项规定对于必须使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进行核算而同时又要考核经济效益的单位来说,其最大缺陷是,由于费用和收入不配比,因此无法科学,准确地考核经营结余。固定资产账面所反映的价值是其购建时的原价值来反映资产的成本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无法体现资产的真实价值。其次,由于不折旧,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很容易被各方“遗忘”,特别是一些不常用的固定资产,等到国家组织对资产进行全面清查时,由于平常疏于管理,最终会计部门很难寻找到其“踪迹”。因此,这非常不利于国家资产实物管理。
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在购置时一次性列为支出,而在其使用期内不计提折旧,也不做减值测试,固定资产账面只反映原值,在处置和报废时,处置收入和报废时间没有相应会计资料作为严格的依据。这样的处理方法使固定资产价值的变动得不到正确反映,有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在工作实践中,因为缺乏必要的会计核算和监督,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的处置较为“宽松”,可能使固定资产提前报废和低价处置,造成国有资产的损失。
事业单位的财务目标和管理方式不同于一般企业,其资产的核算与管理须与相应的预算管理体制相配套,因此,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核算要不要计提折旧的问题,目前尚不能急于定论。但为了正确反映其固定资产的真实价值状态,同时使有关财政部门、主管部门能够全面、动态地掌握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占有、使用状况,可在报表附注中对固定资产的现时状况加以披露。即每年年末对各项固定资产做减值测试,存在减值迹象的,会计上不作损失的确认,但在报表附注中披露减值的原因及扣除减值后固定资产的价值。需要注意的是,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减值判断与企业会计略有不同,因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以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比较判断固定资产是否减值,这里的“账面价值”就是固定资产原值。
对于固定资产的处置,应当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不能为求方便或其他原因随意低价处置;同时,按照财政部对事业单位处置国有资产收入“应当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的新规定,处置固定资产取得的收入,不应再作“固定资产修购基金”,而是作“应缴财政专户款”。
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的会计处理方法
完善固定资产核算办法,使其既能体现国家资产的经济特性又符合事业单位的资产特点。
(一)购置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
事业单位购置固定资产,现行管理办法是根据资金来源渠道分别列支,会计分录如下:支付款项时,借记“事业支出”、“专款支出”、“专用基金一一修购基金”等科目,货记“银行存款”科目;固定资产人账时,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货记“固定基金”科目。这两组分录之间不存在勾稽关系,不能确切明了地反映业务内涵。在实际业务处理中,不少单位往往只作了付款分录,忘记作资产入账分录。其结果,导致账外资产形成,甚至给不法分予可乘之机,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制度如此硬性规定的依据是,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主要是由国家拨款形成的。
对于完全实现财政预算管理或不实行结余考核办法的事业单位,其固定资产核算,按以下办法处理:事业单位购建固定资产时,借记“事业支出”或“经营支出”等,贷记“银行存款”等,同时,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固定基金”。这种核算办法的优点是,事业单位支出与财政支出保持一致,同时还能反映国宝资产的真实价值。
实行结余考核管理的事业单位,其固定资产核算,按以下办处理:事业单位购建固定资产时,代记“长期等摊费用”,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同时,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固定基金”。平时,根据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分期摊销长期选择费用,借记“事业支出”或“经营支出”等,贷记“长期选择费用”。这种核算办法的优点是,固定资产费用与收入能够配比,且能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
对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自筹资金的事业单位。其固定资产核算是与企业会计制度同步的,就没必要保持固定资产、固定基金的对应关系,故建议取消“固定基金”科目。购置固定资产不再按资金来源列支,而是比照企业会计,只通过一组分录反映,即直接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有关资产科目。
(二)固定资产折旧的会计处理
按现行管理制度规定,事业单位不计提折旧,而为了保证固定资产的更新和维护,又规定按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修购基金,在事业支出和经营支出的修缮费和设备购置费中各列支5O%。上述会计处理存在着三个缺陷:(I)价值背离。随着时间的推移,固定资产账面原值与净值的差额越来越大,以固定资产账面原值反映固定基金,既虚增单位的净资产,又体现不出设备的现有生产能力;(2)成本不完整。由于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人为降低了与收入相应的成本支出,导致会计记录支出不真实、成本不完整;(3按收入比例来提取修购基金,不足以维持固定资产的更新和维护,也缺乏科学合理的计提依据。
事业单位作为非营利组织,具有公共事业和产业双重性质,其固定资产也需要保值增值,故应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在会计处理上,应取消“固定基金”和“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科目,增设“累计折旧”科目,以计提的折旧基金取代修购基金。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选择合理的折旧方法进行摊销,将每月应摊销的折旧价值作为费用计入有关的成本或支出中,从相应的收人中得以补偿。在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费用时,借记“事业支出——折旧费”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
(三)以固定资产对外投资的会计处理
现行管理办法规定,事业单位向其他单位投资转出固定资产时,应按评估或合同协议确认的价格,借记“对外投资——其他投资”科目,贷记“事业基金——投资基金”,按固定资产账面原值,借记“固定基金”科目,贷记“固定资产”科目。这种会计处理,其目的是为了保持固定资产与固定基金的对应关系。但上述分录的对应关系显得有些牵强,未能直观反映各单位对外投资的增加与“事业基金——投资基金”增加有什么必然联系,令人费解。同时,造成以固定资产对外投资与以其他资产对外投资会计处理方法口径不一。故建议取消“固定基金。科目,使事业单位用固定资产对外投资的会计处理同以其他资产对外投资的会计处理趋于一致。
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入和大量现代办公设备的购置,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日趋增加。科学有效地搞好固定资产管理,可确保其安全和完整,充分发挥其效能,提高事业单位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增强单位的竞争力。这无疑十分重要,本文旨在抛砖引玉,改革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加强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完善核算方法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的投资管理,进一步完善投资项目核算方法。
篇7
第二步,根据医院经济业务的特点,将医院各项经济业务产生或运用的现金流量分为:医疗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对核算期业务进行分析并编制调整分录。编制调整分录时,以收入支出总表的项目为基础,从“医疗收入”、“药品收入”开始,结合资产负债表项目的借、贷方发生额、余额及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编制调整分录如下:
(1)分析调整“医疗收入”、“药品收入”。借记“医疗活动现金流量――开展医疗活动收到的现金”、“应收医疗款”、“应收在院病人医药费”,贷记“医疗收入”、“药品收入”、“预收医疗款”。此项“开展医疗活动收到的现金”调整金额=(“医疗收入”贷方发生额+“药品收入”贷方发生额)+(“应收医疗款”期初余额-期末余额)+(“应收在院病人医药费”期初余额-期末余额)-(“预收医疗款”期初余额-期末余额)。
(2)分析调整“其他应收款”。借记“医疗活动现金流量――开展医疗活动收到的现金”,贷记“其他应收款”。此项“开展医疗活动收到的现金”调整金额_.‘其他应收款”期初余额一期末余额。
(3)分析调整“其他收入――培训收入”、“其他收入――救护车收入”、“其他收入――利息收入”、“其他收入――废品变价收入”。借记“医疗活动现金流量――收到其他与医疗活动有关的现金”,贷记“其他收入”。此项“收到其他与医疗活动有关的现金”调整金额=以上四个“其他收入”明细科目的贷方发生额。
(4)分析调整“医疗支出――公用支出”、“药品支出――公用支出”、“待摊费用”、“预提费用”、“坏账准备”、开办费及无形资产的摊销、“专用基金”、“应付工资”、“应付社会保障费”、“药品进销差价”借方发生额、“药品”贷方发生额。借记“医疗支出――公用支出”、“药品支出――公用支出”、“待摊费用”、“药品进销差价”,贷记“医疗活动现金流量――开展医疗活动支出的现金”、“专用基金”、“开办费”、“无形资产”、“药品”、“库存物资”、“预提费用”、“坏账准备”、“应付工资”、“应付社会保障费”、“固定基金”、“待处理流动资产净损溢”。此项“开展医疗活动支出的现金”调整金额=(“医疗支出――公用支出”借方发生额+“药品支出――公用支出”借方发生额)一从“管理费用――公用支出”结转来的数额-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计提职工福利费-计提工会经费-摊销开办费-摊销无形资产-核销已实现的药品成本一各科室从仓库领用库存物资一“预提费用”期末余额与期初余额之差-“坏账准备”期末余额与期初余额之差-“应付工资”期末余额与期初余额之差-“应付社会保障费”期末余额与期初余额之差-以现金购置固定资产所引起的固定基金贷方发生额+“待摊费用”期末余额与期初余额之差+核销药品成本时计算出的已实现药品进销差价一批准转销的待处理流动资产净损失+批准转销的待处理流动资产净收益。
(5)分析调整“药品”借方发生额、“库存物资”、“在加工材料”、“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药品进销差价”贷方发生额。借记“药品”、“库存物资”、“在加工材料”,贷记“医疗活动现金流量――购买物资支出的现金”、“药品进销差价”、“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此项“购买物资支出的现金”调整金额=“药品”期末余额与期初余额之差+已核销的药房药品金额+“库存物资”借方发生额与贷方发生额之差+以库存物资对外捐赠及对外投资支出+在建工程及各科室从仓库领用库存物资+“在加工材料”期末余额与期初余额之差一“药品进销差价”贷方发生额-“应付账款”期末余额与期初余额之差-“其他应付款”期末余额与期初余额之差+批准转销的待处理流动资产净损失-批准转销的待处理流动资产净收益±“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期末余额与期初余额之差,净溢余贷方余额时为十号;净损失借方余额时为-号。
(6)分析调整“医疗支出――人员支出及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药品支出――人员支出及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借记“医疗支出――人员支出”、“医疗支出――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药品支出――人员支出”、“药品支出――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贷记“医疗活动现金流量――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此项“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调整金额=“医疗支出――人员支出及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借方发生额+“药品支出――人员支出及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借方发生额。
(7)分析调整“其他支出”、从“管理费用――公用支出”结转至“医疗支出――公用支出”、“药品支出――公用支出”的数额。借记“其他支出”、“固定基金”、“医疗支出――公用支出”、“药品支出――公用支出”,贷记“医疗活动现金流量――支付其他与医疗活动有关的现金”、“无形资产”、“库存物资”、“固定资产”。此项“支付其他与医疗活动有关的现金”调整金额=“其他支出”借方发生额-转让无形资产的摊余成本等-对外捐赠的实物资产+从“管理费用――公用支出”结转至“医疗支出――公用支出”、“药品支出――公用支出”的数额。
(8)分析调整“应缴超收款”。借记“应缴超收款”,贷记“医疗活动现金流量――上缴药品超收款支出的现金”。此项“上缴药品超收款支出的现金”调整金额=“应缴超收款”借方发生额。
(9)分析调整收回对外投资及投资收益。借记“投资活动现金流量――收回投资所收到的现金”、“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取得投资收益所收到的现金”,贷记“对外投资”、“其他收入――对外投资收益”。此项“收回投资所收到的现金”调整金额=“对外投资”贷方发生额;“取得投资收益所收到的现金”调整金额=“其他收入――投资收益”贷方发生额。
(10)分析调整处置固定资产收到的现金。借记“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处置固定资产收到的现金”,贷记“专用基金”。此项“处置固定资产收到的现金”根据处置固定资产收到的价款填入。
(11)分析调整医院用现金购人的“无形资产”、“开办费”。借记“无形资产”、“开办费”,贷记“投资活动现金流量――购买无形资产、开办费支付的现金”。此项“支付其他与医疗活动有关的现金”调整金额=“无形资产”与“开办费”借方发生额。
(12)分析调整“对外投资”。借记“对外投资”、“固定基金”,贷记“投资活动现金流量――投资所支付的现金”、“事业基金”、“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库存物资”。此项“投资所支付的现金”调整金额=“对外投资”借方发生额-以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库存物资对外投资的金额。
(13)分析调整“固定资产”。借记“固定资产”,贷记“投资活动现金流量――购建固定资产支付的现金”、“在建工程”、“长期应付款”。此项“购建固定资产支付的现金”调整金额=“固定资产”借方发生额-转入“固定资产”的“在建工程”贷方
发生额-“长期应付款”期末余额与期初余额之差。
(14)分析调整“在建工程”。借记“在建工程”,贷记“投资活动现金流量――购建固定资产支付的现金”、“库存物资”。此项“购建固定资产支付的现金”调整金额=“在建工程”借方发生额-在建工程领用的库存物资。
(15)分析调整50万元以上的大型维修支出。借记“专用基金”,贷记“投资活动现金流量――50万元以上的大型维修支出”。此项“50万元以上的大型维修支出”调整金额=实际支付的50万元以上的大型维修费。
(16)分析调整“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借记“筹资活动现金流量――补助收入所收到的现金”,贷记“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此项“补助收入所收到的现金”调整金额=“财政补助收入”贷方发生额+“上级补助收入”贷方发生额。
(17)分析调整“其他收入――捐赠收入”。借记“筹资活动现金流量――接受捐赠所收到的现金”,贷记“其他收入――捐赠收入”。此项“接受捐赠所收到的现金”调整金额=“其他收入――捐赠收入”贷方发生额。
(18)分析调整“长期借款”、“短期借款”。借记“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借款所收到的现金”,贷记“长期借款”、“短期借款”。此项“借款所收到的现金”调整金额=“长期借款”贷方发生额+“短期借款”贷方发生额。借记“长期借款”、“短期借款”,贷记“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偿还债务所支付的现金”。此项“偿还债务所支付的现金“调整金额”=“长期借款”借方发生额+“短期借款”借方发生额。
(19)分析调整“财政专项支出”。借记“财政专项支出”,贷记“筹资活动现金流量―财政专项支出支付的现金”。此项“财政专项支出支付的现金”调整金额=“财政专项支出”借方发生额。
(20)分析调整待处理固定资产净损溢。盘盈时,借记“待处理固定资产净损溢”,贷记“固定基金”;盘亏时做相反分录。
(21)结转收支。借记“财政补助收入”、“医疗收入”、“药品收入”、“其他收入”,贷记“收支结余”;借记“收支结余”,贷记“医疗支出”、“药品支出”、“其他支出”、“财政专项支出”、“应缴超收款”;借记“收支结余”,贷记“结余分配”。
(22)提取职工福利基金、事业发展基金。借记“结余分配――待分配结余”,贷记“专用基金”、“事业基金”。
(23)最后调整现金净变化额。借记“现金净减少额”,贷记“货币资金”。此项“现金净减少额”调整金额=“货币资金”期初余额与期末余额之差。
另外,需要注意有的科目如“应付账款”既可能在医疗活动中产生,也可能在投资活动中产生,本文一概作为医疗活动处理,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实际情况严格区分。
篇8
一、事业单位对外投资核算存在的弊端
(一)货币、实物无形资产等对外投资时的会计处理弊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事业单位利用货币、实物、或者无形资产等对外投资时,其会计处理为:借记“对外投资”,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同时借记“事业基金――一般基金”,贷记“事业基金――投资基金”。即按投资额将事业基金内的一般基金转为投资基金(作投资核算时,固定资产除外,下同),只有当一般基金有结余时,才能进行对外投资,这并不合理。因为“事业基金――一般基金”是收入和支出相抵后的结余,其不是事业单位资产的完整反映,很多资产如有价证券、材料、无形资产等甚至负债(债转股),应付账款等都可以投资,其金额远大于一般基金结余数。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事业单位“投资基金”的金额应小于“一般基金”,否则,“事业基金”不够结转或者出现负数。因此,事业单位“投资基金”的核算限制了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的规模,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对事业单位对外投资限额并未做出具体规定。
(二)一般纳税人单位用库存材料(产成品)对外投资的会计处理弊端属于一般纳税人的事业单位用库存材料(产成品)对外投资时,按合同协议确认价或评估确认价值借记“对外投资”,按材料账面价值(不含增值税)贷记“材料”,按其相应的增值税额,贷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按合同协议确定的价值扣除材料账面价值与应交增值税的销项税额差额,借记或贷记“事业基金――投资基金”科目。同时材料(产成品)的账面价值借记“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贷记“事业基金――投资基金”科目。由此产生“对外投资”借方余额与“事业基金――投资基金”的贷方余额不相等的结果。其原因是按现行制度规定材料(产成品)投资时需缴纳增值税(销项税额)不计入“事业基金――投资基金”,这与对应账户余额应该相等的对应关系相矛盾。
(三)小规模纳税人单位用库存材料(产成品)对外投资的会计处理弊端属于小规模纳税人事业单位用库存材料(产成品)对外投资时,按合同协议确定价值借记“对外投资”科目,按材料账面价值(含税)贷记“材料”科目,按合同协议确定价值与材料账面价值的差额,借记或贷记“事业基金――投资基金”,同时按材料账面价值,借记“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贷记“事业基金――投资基金”科目。按增值税法规定对外投资行为视同销售行为,应计算缴纳增值税,但现行制度中未对应缴增值税进行核算,使得会计核算的结果难以完整反映单位资金活动的全貌。
(四)对外投资科目设置的弊端对外投资只规定了成本法核算,而没有规定权益法核算内容。事业单位对外投资仅单设置“对外投资”、“事业基金――投资基金”两个科目,无法提供投资单位与被投资单位的相互关系、投资损益等信息,难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许多事业单位对外投资已占到被投资单位50%以上的资本或对被投资单位拥有控制权,被投资单位的财务状况对投资单位财务状况有很大影响。
(五)收回投资的会计处理弊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只对事业单位投出资产的会计处理做出详细的规定,并没有对投资期满收回投资的会计处理做相关规定。
二、事业单位对外投资核算的改进
(一)取消净资产类“事业基金――投资基金”科目因为“事业基金――投资基金”科目的核算不仅限制了事业单位对外投资规模,且该科目设置出现了对应账户之间金额的不相等情况。从资产属性来看,“对外投资”和“无形资产”一样,只是表现形式不同,从资产的运动过程来看,“无形资产”或“材料”的增减不一定同单位的净资产产生联系,更无法做到一一对应。
(二)增加净资产类“投资收益”科目对于对外投资项目,核算收益与亏损是财务核算的一项重要内容,普遍存在的情况是事业单位都不愿主动承担国有资产流失的责任,由于其会计核算均是按成本计价,所以对外投资项目的亏损大多数不反映在账表中,账表上仍然是原始的投资价值,由于不提减值准备,事业单位的投资状况无法真实地体现在账面上。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的核算办法严重影响了会计决算报告质量,所以建议用“投资收益”来评价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的盈亏。
(三)改进对外投资核算对于事业单位用材料(产成品)对外投资的情况,不管是属于一般纳税人还是属于小规模纳税人的事业单位,用本单位库存材料(产成品)对外投资时,按增值税法规定应视同销售行为,计算并缴纳增值税。按合同协议确认价值或评估确认价值借记“对外投资”,按库存成本贷记“库存材料(产成品)”,按计算的增值税额贷记“应缴税金――应交增值税”,按合同协议确认的价值或评估确认的价值与材料(产成品)的库存成本及应缴增值税之差,借或贷记“投资收益”。事业单位向其他单位投入无形资产或固定资产时,按双方确定价值,借记“对外投资”,按账面价值贷记“无形资产(固定资产)”科目,按其差额借记或贷记“投资收益”。
篇9
关键词:固定资产 会计 处理比较
资产负债中一个重要的项目就是固定资产,固定资产的核算是否正确,会直接影响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所承载的信息含量的准确度。在2001年国家的《企业会计制度》,和2002年的《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对于企业、公司的固定资产会计处理方法做了新规定,这一法令的重新颁布,是国家对市场的进一步规范,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它体现了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法律的进一步完善,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在新时代新要求。
一、购入固定资产时的会计处理比较
对于企业和事业单位而言,增加固定资产的一个重要的来源就是:外购固定资产。对于外购固定资产,不同的会计
制度中就有着不同的规定,其中《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就明确规定:“企业购入购入固定资产,应按实际支付的买价、增值税进项税额等相关税费,以及为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可直接归属于改资产的其他支出,作为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入账,借机‘固定资产’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而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对于事业单位购买固定资产则有另一番记载,主要是按照资金的来源分别记载。
用货币资金购买固定资产时资产的一种形态转换,如果是企业中购买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则没有事业单位购买固定资产时那么繁琐。第一,在事业单位中,购买固定资产的全部支出应列为当期支出,这种做法违背了会计原则,会影响到事业单位支出中的考核与分析。
第二,一般的购入固定资产,是银行存款的减少,固定资产的增加,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却是记录,减少存款,减少专用基金。这两个没有多大联系的记录,不能充分的展现出“外购固定资产”这一业务的内容。
外购固定资产,无论是企业还是事业单位,都是固定资产增加的主要来源。《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规定,企业购入固定资产,应当按照实际支付的买价、增值税进项税额等相关税费,以及为使用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可直接归属于该资产的其他支出,作为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入账,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而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对于外购固定资产,则应分别按照资金来源,借记“专用基金”或“事业支出”“经营支出”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同时,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固定基金”科目.利用货币资金购入固定资产,是资产存在状态的转换,但是,事业单位购入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既繁琐,又令人难以理解:1、事业单位将购入固定资产的全部支出列作当期支出,显然违背正确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会计原则。2、购入固定资产,应该是在减少银行存款的同时增加固定资产,而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所编制的会计分录却是在减少银行存款的同时,减少了专用基金,前后两笔分录缺乏内在联系,难以直观、明晰地表达出所要反映的“外购固定资产”这一经济业务的内容。因此,建议取消“固定基金”科目,购入固定资产,直接按照实际支付的全部价款,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这样既简捷、清晰,又便于与企业会计制度接轨。
二、对于在建工程的会计处理比较
所谓在建工程就是各单位需要的固定资产除了购买外,还可以利用既有人力、物力自行建造。《企业会计制度》中就设置了“在建工程”这个科目,支出时就借机“在建工程”,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而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则没有相关会计科目的设置,因此正在进行中的基建业务也没办法进行如实的核算。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会计核算是先由建设单位记录,完成后再交给使用单位。这种脱离单位而另立一个账户来管理的方式,既增加了工作量,又使得工作没有系统性,难免影响信息的完整性。同样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于基建业务的核算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一定程度上使某些单位造成了偷税漏税的恶习,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三、固定资产进行投资时的会计处理比较
《企业会计制度》中对于固定资产进行对外投资时有明确的规定:固定资产转入清理时,按已折旧借机“累计折旧”科目;如按原值贷记,则是“固定资产”科目;还有相关的“固定资产清理”,“银行存款”,“长期股权投资”等科目。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对于对外投资的固定资产则有如下的财务处理方式:根据固定资产的评估价,或者合同等中确认的价值,借记“对外投资”科目,贷记“事业基金――投资基金”科目。同时也根据其账面价值,借记“固定基金”科目,贷记“固定资产”科目。在《企业会计制度》中有“短期投资”、“长期股票投资”、“长期债券投资”、“投资收益”等科目的设置,而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则只有“对外投资”、“ 事业基金――投资基金”两个简单的科目,对于提供投资单位与被投资单位则无法提供详细的信息,难以满足使用者的需要。
四、固定资产折旧时的会计处理比较
固定资产折旧就是指在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内,按照确定的方法对折旧额进行系统分摊。对固定资产的分摊、补偿过程,不仅是关系到产品的成本的计算,还关系到固定资产价值的真实性。《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和《企业会计制度》中队折旧范围、折旧方法都做了明确的规定,这一具体规定对于固定资产折旧的处理,不仅加快了资金的回笼,还可以有效的反映经营成果。企业中借记“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科目来表示按期计提折旧,贷记“累计折旧”科目,将其作为“固定资产”的备抵科目。《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没有确定固定资产折旧的相关制度,只是按照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来计提修购基金,更新或修缮固定资产。计提时,借记“事业支出”、“经营支出”科目,贷记“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科目,当用修购基金来购买固定资产或进行修缮时,贷记“银行存款”,借记“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科目。事业单位是通过提取修购基金来补偿固定资产的损耗,而企业则是采用计提折旧来实现.
五、结语
对于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方式因不同的会计制度而不同。不管是购入固定资产、明确在建工程、投资固定资产、还是折旧计算,在企业和事业单位中都大不相同。对于法规的规范应该进一步统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导向,进一步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抵押是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不转移对《担保法》第三十四条所列财产的占有权,而将该财产抵押作为债权的担保,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法以抵押财产折价或以拍卖、变卖抵押财产的价款优先受偿。质押也称质权,就是债务人或第三人将其动产移交债权人占有,将该动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法就该动产卖得价金优先受偿。质押分为动产质押和权利质押:动产质押是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将其动产移交给债权人占有,作为债权的担保;权利质押是指债务人或第三人以其财产权利出质作为债权的担保。这两种担保方式的一个共同特点是担保期内担保企业以丧失对一部分资产的部分或全部权利为条件提供担保。只有在担保期结束,且债务人清偿债务时,抵押资产的处置权和质押资产的各项权利权才能“完璧归赵”;否则,债权人有权对抵押资产或质押资产以折价、拍卖、变卖等方式优先受偿。
二、为其他单位提供债务抵押、质押日的会计处理
为其他单位提供抵押和质押担保日,由于企业存在债务期满债务人不能按时清偿债务时,抵押人或质押人就需要用抵押或质押的财产清偿该债务的风险,所以在此时,抵押人或者质押人就需要对债务人在债务期满时是否能够支付债务的可能性进行合理的估计,评估的结果可能是债务人不是很可能偿还债务的本息,也可能是债务人偿债能力强,很可能按照约定偿还债务的本息,不同的情况,其处理笔者认为如下:
一是债务人很可能偿还债务本息的。在此种情况下,由于企业承担的担保责任很小,没有超过很可能,所以该或有事项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可能性很小,按照《企业会计准则――或有事项》的规定,只需要在报表附注中予以披露即可,但是质押要求出质人将其动产移交债权人占有,故除了在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外,还需要在备查账中予以登记。
二是债务人不是很可能偿还债务的。在此种情况下,企业承担的担保责任可能性很大,已经超过了很可能,所以该事项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的可能性很大,说明抵押或质押的财产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的流入已经不是很可能了,已经不符合了资产确认的条件的,故对于抵押人或质押人来讲,该项资产应该从抵押人或质押人的账上注销该项项资产。同时对于企业来讲该或有事项已经满足了或有事项中预计负债的确认条件,所以,此时应该确认一项负债,而该负债的偿还是以担保或者质押的财产来偿还的,所以,同时为了提供真是可靠的报表信息,还需要将确认的预计负债与担保或质押的财产抵销。对于抵押或者质押资产的公允价值超出可能承担的债务金额部分,由于可以收回,可以作为一项债权确认,由于该债权和企业处置抵押或质押的财产有关,则应该计入“应收账款”。而此时企业并没有实际承担担保责任,故在税法中不视作销售,故暂不资产处置的各种税收。同时在报表附注中也要对此事件进行说明。其相关的会计分录如下:
(1)确认预计负债
借:营业外支出 (可能承担的债务金额)
贷:预计负债 (可能承担的债务金额)
(2)将预计负债与抵押或质押物对冲
如果是用存货作为抵押或质押的
借:预计负债 (可能承担的债务金额)
应收账款 (存货公允价值-可能承担的债务金额)
贷: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该存货的公允价值)
同时:
借: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
贷:原材料/库存商品等
如果是固定资产作为抵押或质押物
借:预计负债
应收账款 (固定资产公允价-可能承担的债务金额)
累计折旧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贷:固定资产 (原值)
营业外收入/支出(固定资产公允价值-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
如果企业用无形资产作为抵押或质押物
借:预计负债
应收账款 (无形资产公允价-可能承担的债务金额)
累计摊销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贷:无形资产 (原值)
营业外收入/支出(无形资产公允价值-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
企业用对外投资作为抵押或质押物
借:预计负债
应收账款 (无形资产公允价-可能承担的债务金额)
××资产减值准备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
投资收益(对外投资资产公允价值-其账面价值)
同时
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贷:投资收益
对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贷:投资收益
三、为其他单位提供债务抵押、质押期间的会计处理
在企业为其他单位提供债务抵押、质押期间也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分情况予以处理:
一是在提供债务抵押、质押日估计债务人很可能付款的。在提供债务担保、质押期间,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都需要对该或有事项,债务人还款的可能性进行检查,一旦发现债务人还款的可能性达不到很可能以上,企业都应该按照担保的债务金额确认“预计负债”的同时,还需要注销抵押或者质押的资产,其账务处理同为其他单位提供债务抵押、质押日中的第二种情况相同。
二是在提供债务抵押、质押日估计债务人不是很可能付款的。在提供债务担保、质押期间,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都需要对该项或有事项发生的可能性进行检查,应根据情况进行处理:第一种情况:如果发现企业可能承担的债务金额在不断的扩大,企业一方面应该增加计提的预计负债,同时应该减少可能从抵押或者质押的资产中获得债权,即其会计分录如下:
借:营业外支出
贷:预计负债
同时,
借:预计负债
贷:应收账款
第二种情况:如果发现债务人财务状况及还款能力有所好转,导致该企业可能承担的债务金额在下降,企业既要减少已确认的预计负债的金额,同时应该增加可能从抵押或者质押的资产中获得债权,其会计分录如下:
借:预计负债
贷:营业外支出
同时,
借:应收账款
贷:预计负债
第三种情况:如果发现债务人财务状况及还款能力有所好转,导致债务人还款的可能性大大的提高,直至达到了50%以上的可能性,这是对于为债务人的债务提供抵押、质押的企业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可能性已经低于50%以下,就不符合确认的预计负债的条件了,企业应该冲销已确认预计负债的同时,转会已经注销的资产。其会计分录如下:
(1)冲销以确认的预计负债金额
借:预计负债
贷:营业外支出
(2)转回已注销的资产
如果是用存货作为抵押或质押的
借: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该存货的公允价值)
贷:预计负债 (可能承担的债务金额)
应收账款 (存货公允价值-可能承担的债务金额)
同时:
借:原材料/库存商品等
贷: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
如果是固定资产作为抵押或质押物
借:固定资产 (原值)
贷:预计负债
应收账款(固定资产公允价――可能承担的债务金额)
累计折旧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营业外收入/支出(固定资产公允价值――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
如果企业用无形资产作为抵押或质押物
借:无形资产 (原值)
贷:预计负债
应收账款(无形资产公允价――可能承担的债务金额)
累计摊销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营业外收入/支出(无形资产公允价值――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
企业用对外投资作为抵押或质押物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
贷:预计负债
应收账款 (无形资产公允价――可能承担的债务金额)
××资产减值准备
投资收益(对外投资资产公允价值――其账面价值)
同时
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
借:投资收益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对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借:投资收益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四、为其他单位提供债务抵押、质押到期时的会计处理
一是之前企业没有确认预计负债同时债务人此时例行责任。这是如果企业提供的是抵押担保则不需要任何处理,如果企业提供的质押担保,由于此时企业已经收回了质押的资产,因此企业应该在备查簿中进行登记资产的收回。二是之前企业确认了预计负债,但是债务人此时例行了责任。如果是这种情况说明已经企业已确认的预计负债予以注销和将已注销的的资产予以转回。三是之前企业没有确认预计负债,但是债务人此时没有例行债务。由于债务人此时没有例行债务,这时企业由于为债务人的债务提供了担保,所以要承担担保责任,就形成了提供抵押或者质押企业的一项营业外支出,由于企业为债务人例行了债务,所以以后其有权要求债务人偿还企业代为例行的债务,因此根据情况,如果未来企业从债务人可以追回的可行性很高,达到了基本确定以上,且在金额能够可靠计量(即合理估计)情况,企业还应该确认一项资产。其会计分录如下:
(1)抵押或者质押资产被折价、拍卖、变卖时
如果是用存货作为抵押或质押的
借:营业外支出 (承担债务的金额)
银行存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该存货的公允价值)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同时:
借: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
贷:原材料/库存商品等
如果是固定资产作为抵押或质押物
借:营业外支出(承担债务的金额)
银行存款(固定资产折价、拍卖、变卖金额超出担保债务的部分)
累计折旧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贷:固定资产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差额:营业外收入/支出(固定资产处置的损益)
如果企业用无形资产作为抵押或质押物
借:营业外支出(承担债务的金额)
银行存款(固定资产折价、拍卖、变卖金额超出担保债务的部分)
累计摊销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贷:无形资产
差额:营业外收入/支出(无形资产处置的损益)
企业用对外投资作为抵押或质押物
借:营业外支出(承担债务的金额)
银行存款(固定资产折价、拍卖、变卖金额超出担保债务的部分)
××资产减值准备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
预计负债
投资收益(对外投资资产处置的损益)
同时,
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的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贷:投资收益
对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贷:投资收益
(2)对于基本确定可以从债务人追溯回来的金额
借:其他应收款
贷:营业外收入
四是之前企业确认了预计负债,但是债务人此时未例行责任。由于企业此前已经确认了负债,所以在此处不要在确认,但是由于为债务人债务提供抵押、质押担保的企业来讲由于此时为债务人例行了债务,所以,企业以后可以要求债务人归还期代行债务的金额,所以,当企业估计基本确定可以从债务人收回时,且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的,企业应该确认一项资产。同时如果资产被折价、拍卖、变卖金额与之前估计的公允价值不等,这是还需要对资产处置的损益进行调整。其会计分录如下:
首先,调整之前抵押或者质押资产公允价值为其折价、拍卖、变卖金额。如果是用存货作为抵押或质押的,在折价、拍卖、变卖金额大于之前估计的公允价值时,
借:银行存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该存货的公允价值)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否则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如果是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作为抵押或质押物,在折价、拍卖、变卖金额大于之前估计的公允价值时,
借:银行存款
贷:营业外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否则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如企业用对外投资作为抵押或质押物,在折价、拍卖、变卖金额大于之前估计的公允价值时,
借:银行存款
贷:投资收益
否则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其次,对于基本确定可以从债务人收回的部分:
借:其他应收款
贷:营业外收入
- 上一篇:野生植物保护管理条例
- 下一篇:财务共享中心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