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环境保护条例范文

时间:2024-02-29 17:49: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设工程环境保护条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建设工程环境保护条例

篇1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建设工程环评率和“三同时”执行率,按照上级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建设工程环境管理工作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提高环保意识。“区域限批”是上级环保部门为加强节能减排工作而采取的重要措施,也是保障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各乡(镇、区)、各有关部门要认真组织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省建设工程环境保护条例》和《**省建设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文件限批管理办法(试行)》等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自觉遵守上级关于建设工程环境保护的相关规定,切实转变发展观念和发展模式,下大力气加强环境保护,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型工业,努力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明确部门职责。凡我市辖区内的各类建设工程(包括新建、改建、扩建、迁建、技术改造及“三产”等项目),必须履行环境影响评价手续,取得市环保部门批复后方可开工建设。各相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认真落实环保第一审批制度。具体责任分工如下:

市环保局:负责对全市企业环境行为进行统一监督管理,组织实施执法检查,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要在新闻媒体上曝光典型环境违法案件,依法查处主要责任人。

市发改委:负责对违反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和应淘汰的落后生产能力、生产工艺进行监督、检查和依法查处。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高污染、高耗能项目,不予立项和办理手续;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已建成项目,限期拆除。

市工商局:负责依法吊销关闭取缔企业的工商营业执照,或限期变更、注销手续。

市国土资源局:负责查处环境违法企业的非法用地行为。

市水利局:负责暂扣停建、停产的企业取水许可证,注销关闭取缔企业取水许可证。

市建设局:负责为市环保部门审批的建设工程办理审批、竣工备案等手续。

市公用事业局:负责为市环保部门审批的建设工程提供集中供热、供气及供水。

市监察局:负责监督建设工程环保法规执行情况,对违反环境保护规定行为实施行政责任追究。对违反规定引进项目、审批项目、办理证照的职能部门,以及未批先建、违法投产的新开工项目或违反国家产业政策的建设工程,依照《**省监察厅、**省环保局关于违反环境保护规定责任追究暂行办法》,相应给予相关责任人警告、记过、降级、撤职等处分;情节恶劣、后果严重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市供电公司:负责切断停建、停产、停产治理、关闭取缔企业的生产用电。新晨

各乡(镇)政府和市工业区管委会:是本辖区建设工程执行环保法律法规的第一责任主体,负责本辖区建设工程环境管理工作。对责令停建、停产项目加强监管,确保停建、停产到位;对关闭、取缔企业,依法实施清除原料、拆除设备等强制关停措施。

篇2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地震监测活动的管理,提高地震监测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地震监测台网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以及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的保护。

第三条地震监测工作是服务于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公益事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地震监测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第四条国家对地震监测台网实行统一规划,分级、分类管理。

第五条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地震监测的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震监测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国家鼓励、支持地震监测的科学研究,推广应用先进的地震监测技术,开展地震监测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支持少数民族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海岛的地震监测台网的建设和运行。

第七条外国的组织或者个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地震监测活动,必须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部门或者单位合作进行,并经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批准。

从事前款规定的活动,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并不得涉及国家秘密和危害国家安全。

第二章地震监测台网的规划和建设

第八条全国地震监测台网,由国家地震监测台网、省级地震监测台网和市、县地震监测台网组成。

专用地震监测台网和有关单位、个人建设的社会地震监测台站(点)是全国地震监测台网的补充。

第九条编制地震监测台网规划,应当坚持布局合理、资源共享的原则,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相协调。

第十条全国地震监测台网总体规划和国家地震监测台网规划,由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根据全国地震监测预报方案商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并负责组织实施。

省级地震监测台网规划,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根据全国地震监测台网总体规划和本行政区域地震监测预报方案制定,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市、县地震监测台网规划,由市、县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根据省级地震监测台网规划制定,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十一条省级地震监测台网规划和市、县地震监测台网规划需要变更的,应当报原批准机关批准。

第十二条全国地震监测台网和专用地震监测台网的建设,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标准,符合国家规定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程序,保证台网建设质量。

全国地震监测台网的建设,应当依法实行招投标。

第十三条建设全国地震监测台网和专用地震监测台网,应当按照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的规定,采用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者有关地震监测的技术要求的设备和软件。

第十四条下列建设工程应当建设专用地震监测台网:

(一)坝高100米以上、库容5亿立方米以上,且可能诱发5级以上地震的水库;

(二)受地震破坏后可能引发严重次生灾害的油田、矿山、石油化工等重大建设工程。

第十五条核电站、水库大坝、特大桥梁、发射塔等重大建设工程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强震动监测设施。

第十六条建设单位应当将专用地震监测台网、强震动监测设施的建设情况,报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备案。

第十七条国家鼓励利用废弃的油井、矿井和人防工程进行地震监测。

利用废弃的油井、矿井和人防工程进行地震监测的,应当采取相应的安全保障措施。

第十八条全国地震监测台网的建设资金和运行经费,按照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原则,由中央和地方财政承担。

专用地震监测台网、强震动监测设施的建设资金和运行经费,由建设单位承担。

第三章地震监测台网的管理

第十九条全国地震监测台网正式运行后,不得擅自中止或者终止;确需中止或者终止的,国家地震监测台网和省级地震监测台网必须经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批准,市、县地震监测台网必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批准,并报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备案。

专用地震监测台网中止或者终止运行的,应当报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备案。

第二十条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应当对专用地震监测台网和社会地震监测台站(点)的运行予以指导。

第二十一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为全国地震监测台网的运行提供必要的通信、交通、水、电等条件保障。

全国地震监测台网、专用地震监测台网的运行受到影响时,当地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采取紧急措施,尽快恢复地震监测台网的正常运行。

第二十二条检测、传递、分析、处理、存贮、报送地震监测信息的单位,应当保证地震监测信息的安全和质量。

第二十三条专用地震监测台网和强震动监测设施的管理单位,应当将地震监测信息及时报送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

第二十四条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应当加强对从事地震监测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

第四章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的保护

第二十五条国家依法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

地震监测设施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的保护工作。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的义务,对危害、破坏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的行为有权举报。

第二十六条禁止占用、拆除、损坏下列地震监测设施:

(一)地震监测仪器、设备和装置;

(二)供地震监测使用的山洞、观测井(泉);

(三)地震监测台网中心、中继站、遥测点的用房;

(四)地震监测标志;

(五)地震监测专用无线通信频段、信道和通信设施;

(六)用于地震监测的供电、供水设施。

第二十七条地震观测环境应当按照地震监测设施周围不能有影响其工作效能的干扰源的要求划定保护范围。具体保护范围,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会同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规定的最小距离划定。

国家有关标准对地震监测设施保护的最小距离尚未作出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会同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规定的测试方法、计算公式等,通过现场实测确定。

第二十八条除依法从事本条例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三条规定的建设活动外,禁止在已划定的地震观测环境保护范围内从事下列活动:

(一)爆破、采矿、采石、钻井、抽水、注水;

(二)在测震观测环境保护范围内设置无线信号发射装置、进行振动作业和往复机械运动;

(三)在电磁观测环境保护范围内铺设金属管线、电力电缆线路、堆放磁性物品和设置高频电磁辐射装置;

(四)在地形变观测环境保护范围内进行振动作业;

(五)在地下流体观测环境保护范围内堆积和填埋垃圾、进行污水处理;

(六)在观测线和观测标志周围设置障碍物或者擅自移动地震观测标志。

第二十九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在地震监测设施附近设立保护标志,标明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的要求。

第三十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应当将本行政区域内的地震监测设施的分布地点及其保护范围,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并通报同级公安机关和国土资源、城乡规划、测绘等部门。

第三十一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应当考虑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的需要。

第三十二条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应当遵循国家有关测震、电磁、形变、流体等地震观测环境保护的标准,避免对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造成危害。对在地震观测环境保护范围内的建设工程项目,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核发选址意见书时,应当事先征求同级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的意见;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应当在10日内反馈意见。

第三十三条建设国家重点工程,确实无法避免对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造成破坏的,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的要求,增建抗干扰设施或者新建地震监测设施后,方可进行建设。

需要新建地震监测设施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可以要求新建地震监测设施正常运行1年以后,再拆除原地震监测设施。

本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的措施所需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四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的工作人员,不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发现违法行为不予查处或者有其他、、行为,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对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五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责令改正,并要求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对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未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标准进行地震监测台网建设的;

(二)未按照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的规定采用地震监测设备和软件的;

(三)擅自中止或者终止地震监测台网运行的。

第三十六条有本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八条所列行为之一的,由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给予警告,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对个人可以处5000元以下的罚款,对单位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十七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建设单位从事建设活动时,未按照要求增建抗干扰设施或者新建地震监测设施,对地震监测设施或者地震观测环境造成破坏的,由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责令改正,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情节严重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四十三条的规定处以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十八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外国的组织或者个人未经批准,擅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进行地震监测活动的,由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监测成果和监测设施,并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六章附则

篇3

西安市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保护管理办法全文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以下简称未央宫遗址)的保护和管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陕西省文物保护条例》、《西安市周丰镐、秦阿房宫、汉长安城和唐大明宫遗址保护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未央宫遗址的保护和管理工作适用本办法。

未央宫遗址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以省人民政府公布的范围为准。

第三条 未央宫遗址的保护和管理,应当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正确处理未央宫遗址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关系,确保未央宫遗址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第四条 未央区人民政府负责未央宫遗址的保护管理工作。

汉长安城特区管委会具体负责未央宫遗址的保护管理工作。

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对未央宫遗址保护管理工作的监督、指导。

其他与未央宫遗址保护工作相关的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保护工作。

第五条 未央区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加强对未央宫遗址的保护,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第六条 未央宫遗址不得转让、抵押,建立博物馆、保管所或者辟为参观游览场所时不得作为企业资产经营。

第七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都有依法保护未央宫遗址的义务,并有权对违反本办法的行为进行制止、检举和控告。

第八条 未央区人民政府可以对在未央宫遗址保护管理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第九条 市级相关部门、未央区人民政府及汉长安城特区管委会应当加强对未央宫遗址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环境的治理,严格控制各类建设活动和设施设置。

禁止在未央宫遗址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任何危害遗址安全、破坏景观或者污染环境的建设活动。

第十条 在未央宫遗址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可能影响遗址安全性、完整性的活动,除保护、展示及必要的辅助设施外,不得对遗址本体进行任何作业,禁止进行与保护无关的其他建设工程及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

遗址保护、展示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单位,应当具有相应的资质,设计方案应当严格限制附加建(构)筑物,并符合相关规范要求,按照规定程序依法审批后方可实施。

第十一条 在未央宫遗址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工程建设前,建设单位应当报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组织考古调查、勘探、发掘,所需费用列入建设工程预算。

在未央宫遗址建设控制地带内的建设工程,不得破坏未央宫遗址的历史风貌,工程设计方案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经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同意后,报有关部门批准。

第十二条 在不破坏未央宫遗址本体和景观环境的前提下,可以进行适度的展示。

在未央宫遗址建设控制地带内从事其他生产经营活动的,不得破坏遗址的环境风貌,不得污染环境,不得危及遗址安全。

第十三条 未央宫遗址保护范围内的园林绿化,以及建(构)筑物、景观设施的色彩、体量和风格应当符合未央宫遗址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内涵。园林绿化应当采用本地植物品种。

第十四条 未央宫遗址保护范围内的植被、建(构)筑物等可能对遗址本体和环境造成危害或者影响的,汉长安城特区管委会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消除隐患。

第十五条 未央宫遗址保护范围内应当根据需要设置必要的安防系统,并配备相应的管理人员和通讯设施。

第十六条 汉长安城特区管委会应当制定各类应急预案并组织演练,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发生危及遗址安全的突发事件时,汉长安城特区管委会应当立即采取必要的措施,并同时向市人民政府和省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报告。

第十七条 确需利用未央宫遗址拍摄电影、电视和其他音像资料或者举办大型活动的,拍摄单位或者举办者应当制定文物和环境保护方案,按照审批权限,报相应的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批准。汉长安城特区管委会应当对拍摄单位和举办者的活动进行监督。

第十八条 未央宫遗址保护范围内的文物遗迹应当实施原址保护。发现、出土的文物,应当交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指定的文物收藏单位收藏。

第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的,由有关部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

第二十条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未央宫遗址保护管理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应依法予以赔偿。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20xx年8月26日起施行。

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今西安市未央区未央宫乡,位于汉长安城西南部的西安门里,又称西宫,刘邦称帝后七年(前220xx年)始建。未央宫在西汉以后是新莽、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等七个朝代的理政之地,使用时间达360多年

篇4

关键词:水库;水环境保护;难题;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TV69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The shortage of water resources has become the main bottleneck of capital economic development. Rivers are dry, there is water all dirty. I think the water source protection should be from the engineering protection to the legal system to protect the transformation, improve the existing water law system, to increase penalties, clear subject of law enforcement, to the destruction and pollution of water environment in the behavior of a given strike. Protec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s not only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Department of plumbing, but the entir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o achieve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water is the symbol of the progress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Key words: Reservoir;Water environment protection;Difficult problem;Countermeasures

1 水库概况

1.1 水库运行情况

怀柔水库始建于1958年,当年7月实现拦洪蓄水,是一座防洪、灌溉、供水于一体的大型水利枢纽。经多次改建后,现属大Ⅱ型水库标准,总库容达到1.44亿m3,最大下泄流量3036 m3/s。水利枢纽包括一座主坝、四座副坝、一座进水闸、一座输水闸、一座防洪闸、两座溢洪道、一座输水隧洞设进出口闸各一座和一座非常溢洪道。

据统计,自建库以来,曾发生大于300 m3/s流量的洪峰11次,大于500 m3/s流量的洪峰2次,大于3000 m3/s流量的洪峰1次。1972年汛期出现了怀柔水库建库以来最大的一次洪峰流量达3860 m3/s,超过了当时水库设计百年一遇洪峰流量的标准。经过怀柔水库拦蓄,下泄流量仅为312 m3/s,使下游水库未发生洪涝灾害,对下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水库的防洪效益非常显著。

根据水文总站水质监测部门提供的水质监测数据表明,水库上游及怀柔水库水质总体评价符合II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个别月份出现了总磷、总氮接近指标值或指标超标的现象,两河仍在不断为怀柔水库输入氮磷等营养物资。水库营养水平和富营养化表现为中营养,必须加强怀柔水库怀柔水库水环境保护工作,保证水体不再受持续污染。

1.2 怀柔水库的地位和作用

怀柔水库是北京市四座大型水库之一,总库容1.44亿立方米。五十年来,怀柔水库在防洪、供水、生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北京经济建设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建成,在水资源配置上仍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南水北调工程中,密云水库将作为北京的主要调蓄工程。将南水北调多余来水调往密云水库,加强北京的水资源战略储备,使密云水库与南水北调丰枯相济,保证北京的用水安全。

而在南水北调来水调入密云水库调蓄规划方案中,怀柔水库将作为极其重要的中间调节库。即由团城湖通过京密引水渠反向输水、分级加压至怀柔水库,再由怀柔水库通过新建管线加压至密云水库。怀柔水库在北京市未来的供水系统中,仍将扮演重要的角色,发挥其无可替代的作用,但对水库的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水库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水环境保护方面

2.1.1 土地确权工作未完成

怀柔水库未确权,原因主要是征地补偿问题。根据怀柔县计委1962年统计,怀柔水库征地18000亩,其中耕地9434亩。1960年至1961年北京市政府给怀柔拨款四次,用于水库占地及移民,金额总计210.9万元。但当时市财政局认为怀柔县将此款移作他用,没有全部用于解决怀柔水库占地问题。所以,百姓的移民补偿没有到位,致使怀柔水库土地确权工作一直无法进行。(参考北京市京密引水管理处向原市水利局提交的《关于怀柔水库权属的调查报告》)。

2.1.2 存在污染水源现象

因村民未从水库淹没区迁出,并在库区垦种,利用库区保护范围内土地进行各种经营,随意在库区倾倒垃圾等,给水库的水环境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难题。

(1)村庄垃圾处理体系未能全面规范运行,水库周边村庄存在向库区倾倒垃圾现象;

(2)水库上游流域、库区周边企业、旅游风景区、培训中心、餐饮垂钓点、度假村等污水处理设施未能完全运行,其排放的生活污水、污染物,在汛期将随降雨汇流进入水库;

(3)库区违章垦种、放牧牲畜,存在农业面源污染;

(4)库区无序捕捞、过度捕捞,使库区水生动植物减少;

2.1.3 水行政执法力度不够

在当前的水政执法体制下,仅靠京密引水管理处难以对上述各种水事违法行为进行有力的治理。两库一渠保护条例明确了管理部门职责(见第三章)、法律责任(见第五章),但在对怀柔水库的日常管理和水政执法中,来自区县政府和区县各有关单位的支持明显欠缺力度。当前对怀柔水库的水政执法难度很大,对违章建筑、违法经营、游泳钓鱼等违法行为很难予以行政处罚,两库一渠保护条例没有完全发挥它的效力。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京密引水管理处逐步摸索开展各种联合执法行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联合执法的长效机制、组织都存在一定的难度,还有待完善。

2.2 防汛与输供水管理方面

怀柔水库汛限水位62.00米,正常高水位62.00米,但在防汛和输供水管理时,我们将面对随着库水位升高,库区周边部分村庄房屋、耕地、林地、单位等逐步进入淹没范围,在洪水调度时若控制库区淹没损失,势必增加下游防洪压力,同时对正常的输供水管理带来影响。

据调查:

库水位60.00m时:淹没耕地5.5万m2,林地10万m2。

库水位61.00m时:新增淹没区65万m2,其中耕地10万m2、林地6.5万m2,房屋70余间。

库水位62m时:新增淹没区70万m2,其中耕地20万m2、林地13万m2、果园3.4万m2;房屋350余间。

郭家坞等四个村庄大量农户的房屋处在库区64.13米高程淹没区内。

3 水源地保护管理现状

3.1 当前管理体制机构和队伍情况

京密引水管理处隶属于北京市水务局。为加强水源地保护管理,1985年,成立水库派出所,隶属怀柔公安局和京密引水管理处。2000年撤销怀柔水库派出所。2001年3月水政监察科改为独立科室。2002年8月,经市水务局批准,成立京密引水水政监察大队,同水政监察科合署办公,负责京密引水管辖范围的水政执法工作。2002年9月,成立怀柔水库和温泉所水政监察中队,负责各自管理范围内的水政执法工作。 2009年7月水政监察大队独立办公并扩大建制,怀柔水库、龙山所、温泉所三中队行政上归大队管理,并扩大水政监察队伍。目前,水政监察大队共有职工35名。

在管理机制方面,管理处进行了不断地摸索和创新。2004年,水政执法人员取消正式服装后,执法难度增大。通过与当地城管大队协商,2006年12月昌平城管大队水政执法站在龙山所正式成立。之后相继成立了怀柔城管大队怀柔水库水政执法站和海淀城管大队温泉水政执法站,水政人员作为城管协管队员开展水政监察工作。2009年以来,管理处加强了与环保部门和公安部门的联合执法,2011年,怀柔公安局派驻一名公安人员在水政监察大队,负责和大队一起开展水政执法工作,这是在捋顺执法体制上的又一次积极探索。

3.2 水源保护工程措施

一是防护网工程。

自1998年以来怀柔水库陆续开始建设库区周边防护网工程,至今总长约16km,使怀柔水库基本实现了封闭管理,有效遏制了车辆、游人进入库区和盗采砂石等行为。

二是主副坝和库区主要道路限行措施。

在主副坝安装车辆限行栏杆,并设保安执勤,禁止机动车上坝;在库区内主要道路实行“挖沟断路”、设置路障,限行标识、等措施,对盗采砂石行为进行针对性预防。

三是开展郭家坞污水处理工程。

对雨污水进行净化处理,减少污染物对水体的污染。

四是开展怀柔水库生态涵养林建设工程。

林地覆盖面积16.7km2,栽植各种树木1.1万株。

3.3 水源保护其他措施

一是开展水质监测。

怀柔水库从7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水质监测,在怀柔水库主坝、库东、库西等处布设水质监测站点。从监测至今,各监测项目均符合国家地表水环境II类标准,从营养源角度来看,水库基本处于中度富营养水平,没有太大变化。

二是建立视频监控系统。

在主副坝、库区重要地段安装摄像头,配合水政执法人员开展水环境保护工作。

三是以宣传为先导,努力营造水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

制作怀柔水库水源保护方面的多媒体光盘和录音带,利用坝上广播系统和市区电台进行广泛宣传,增强社会各界人民保护水环境的意识和自觉性;在库区主要建筑物和明显位置设立水源保护标语和宣传警示碑、牌等。

4 解决对策思考

4.1 水政执法体系建设

“加强水政执法队伍建设,理顺执法体制,推进综合执法,强化监督检查,严厉打击涉水违法行为,维护水事安全”。市委九号文件对水政执法工作树立了明确的目标,作为水利管理单位要积极配合,努力推进这一目标的实现,真正形成水环境保护的法制管理。

4.2 完成怀柔水库土地确权工作

怀柔水库的设计水位为64.13m,由于建库初期遗留没有妥善处理其土地权属,再者近十几年来连续干旱,水库正常水位不断下降,水退人进现象较为突出,给管理带来很多困难。2014年南水北调进京之后,怀柔水库将成为逆向补给密云水库水源的调节库,届时水位将至62m。对于高程62-64.13m之间的土地权属,应研究相关政策,予以明确。

4.3 加强对水库周边和水库上游污染源的控制和治理

根据两库一渠管理条例,对于水库一、二级保护区内的养殖场、民俗旅游户,应予以取缔。在当前情况下,我们通过对怀柔水库流域污染源调查发现,虽然大多数培训中心等单位建有污水处理措施,但是真正运行的不多。因此要通过地方力量督促企业将污水处理设施运转起来,在源头上对污染源进行控制。同时水库上游加快实施生态清洁小流域,减少因水土流失、农药化肥、养殖等造成的面源污染。

4.4 入库口水质进行处理

怀沙河、怀九河是怀柔水库水源的主要来源,水体中氮、磷、有机物等含量较高,因此根据污染类型和天然地形,在两河入库口建设表流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对流入水库的水进行过滤、吸附处理,有针对性地降低水体中污染物含量。

4.5 库区进行生态综合治理

怀柔水库库区周边有9个村庄,总人口5000余人。附近村民利用便利优势在库区内开垦土地、种植庄稼、养殖放牧,甚至直接向库区倾倒各类垃圾,人为增加许多点、面源污染,严重影响库区内生态系统。需要通过入库排污口治理,杜绝库区周边污水直排入库;重点实施水库库滨带生态修复工程,在水库岸边建设乔灌草结合的库滨植物带和湿地,进一步拦截污染物,逐步实现水库水源地封闭管理,确保水库水质安全。

篇5

一、公路建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要得富,先修路,公路通,百业兴。建好农村公路,拉动农村经济大发展,其主要表现在:

1、是农村公路建设带动了农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农民增收致富的目标。农村公路的快速发展,促进农村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快速发展,农民传统种养殖业的观念得到了转变,资源优势得到了合理开发利用,城郊型农业逐渐形成,农副产品的商品率不断提高。

2、是农村公路建设带动农村客货运输业大发展,群众说:“公路修到家门口,赶场运物不用愁”,村级公路的修建极大地方便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改善了农村运输环境。

3、是农村公路建设带动农村旅游、矿产资源、绿色食品的加工利用。

4、是农村公路建设带动农村两个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改善农村交通运输条件,促进机动车辆的增长和运输业的发展,缩短运力时间,活跃城乡经济。

二、我国农村公路建设中存在的资源环境问题

1、耕地资源流失问题

当前,我国农村公路建设目前已进入一个高峰期,“十一五”期间投入了数千亿元用于农村公路建设。在实现“村村通”公路建设热潮中,中国农村村镇建设缺少规划,人口居住分散,自然村布局零乱等现状,造成我国农村公路建设的较大土地资源压力。

目前,农村公路建设中耕地资源浪费的现象屡有发生。其原因主要有:某些施工责任方违法或违规,使得施工主体工程滥占和分割土地,由此增加了填挖土方工程量,造成对耕地资源和施工场地地质地貌的破坏;第二,某些地方政府为了打造其表现政绩的所谓“形象工程”,在当地公路规划和设计阶段,未能做到因地制宜,不顾环保因素和经济因素,盲目追求建设的高标准。在规划和设计公路时往往废弃旧道,甚至有些施工者,为减少土石方、减少用工、节省资金投入而多占良田沃土,增加临时用地,导致不必要的耕地浪费。这不仅影响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也会引发其它经济发展环节的连锁反应,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带来额外的压力。因此,必须采取可行措施,确保耕地资源不流失少流失。

2、水土资源保持问题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取得突出成就,逐步凸显的环境资源问题也正在破坏着我国农业的基础条件。公路建设对水土资源的破坏表现为:违反水土保持规定,在施工过程中使有害物质进入土中,干扰地表水、地下水流向,改变地下水资源埋藏和运动的条件,导致水流与数量的变化;在公路建设过程中,由于承包商或施工方在设计规划、资金筹措或不严格执行相关法规等因素,不顾及路域地形地貌,任意挖砂、采石、取土,使得工程所在地的地形地貌和地质结构遭到破坏,极易形成塌方、泥石流等安全隐患。加之对水土流失疏于防护,流失的弃渣、砾石、弃土、废水等又对路域耕地造成侵蚀。

3、动植物资源保护问题

我国农村公路的建设和运营还可能导致周边自然景观失去原始状态,破坏生态系统的功能结构和多样化物种的生存环境,打破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导致生态平衡的丧失。因此,在山区地带的开辟新道过程中,应注意保护当地动植物资源,特别应保护珍贵树木和古木。在山区公路建设工程中,应结合当地实情,遵循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观,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保护当地动植物资源。我国《森林法》对于森林保护也有详细的规定:对于建设过程中需采伐林木的,应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申请采伐许可证,并按照许可证规定的范围和数量进行采伐。公路建设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扰动,对动植物资源的负面影响,应纳入我们制定对策的范围,以有效扭转当前农村公路边建设、边破坏的被动局面。

二、必须坚持农村公路建设与资源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1、科学规划并制定环保评价制度

坚持科学发展观,改变农村公路与环境保护脱节的现状,就要把生态保护观念融入到建立科学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去。公路建设应实施规划环境评价,把环境目标作为农村公路项目规划和项目决策要素之一加以考虑,从建设伊始就对当地农村交通发展决策和布局做出环境影响评价,最大限度避免和减少因公路建设造成的负面环境影响。评价细则应包括:生态工程评价、土地资源评价、矿物资源评价和科学管理评价等指标体系,抓好公路建设事前评价和营运期事后评价,建立全程动态评价系统。对于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的设立,应做到理解和尊重当地农民的意愿和选择,使他们能够在环保评价体系制定、施工过程监管和环保资金监督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

2、落实环保资金确保技术支持到位

当前,我国农村公路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投入、地方政府配套、社会捐助及群众集资等,而实际情况是国家投入资金有限,其余渠道资金数量难以保证,造成修建环保型公路标准难以达到。基于此,应从资金规划阶段着手,使环保用资金专款专用,并要求各级财政拨出资金设立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专项基金,同时注重完善环保资金使用监管流程。其次,应从保证公路建设生态资源保护的技术支持角度着手,确保农村公路施工的技术水平。注重引进公路环境工程专业人才,逐步提升环保技术开发和实际应用能力。

3、加强法律法规宣传,切实制定当地实施条例

目前,我国环境资源保护的法律体系已基本完善。这些法律法规使环境资源保护有法可依,对公民和法人造成环境损害必将承担的法律责任给以明确的规定。我国农村公路建设中破坏环境资源的违法违规现象屡有发生,其主要原因即是对环保法律法规掌握不够,环保意识淡薄。因此,相关交通部门及责任者应提高宣传意识,加强环保法律法规的教育和宣传。目前道路交通部门应特别加强对《森林法》、《土地管理法》、《水土保持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明确公路建设中的各项法律义务,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4、加大对资源环境破坏行为的执法力度

篇6

一、园林绿化经济的性质特征

园林经济是结构和功能都十分复杂的复合体,不仅包括复杂的经济内容,也包括复杂的自然条件和人类社会活动的内容。园林经济从投入到产出,供人消费,涉及动物、植物、气象、水土、环保、货币、市场、审美等多种要素,这就要求把所有园林经济的活动当作一个复合体,优化配置各种要素,采取一系列复合的对策和措施,在谋取经济效益时,要特别强调三个效益的结合,达到合理高效。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园林经济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是“人——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和效应,园林经济的主体是园林绿化事业,这一事业的建设内容是一种艺术创造,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又具有不同历史阶段的文艺内涵,一旦脱离了园林文化,园林经济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园林经济系统不能完全听任市场的自发支配,必须进行合理的宏观调控,要有一定的计划性,或者说需要政府进行必要的行政干预,才能使园林经济更加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园林绿化经济的发展形势

城市绿化形成的经济热潮渗透在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结合城市建设工程进行绿化建设,以及在人口稠密、建筑拥挤的地区进行拆迁建设绿地,对国家和建设单位来说,资金投入较大。但是绿化建设所形成的经济动力,涉及许多经济领域。首先是提高了环境质量,提升了地区的物业价值,改善了居住条件,造福人民;同时,拉动了房地产、金融、装潢、建材、劳动力与搬运市场等。除了投资者直接受益以外,对社会经济的拉动作用是很大的,只要进行综合核算,其经济效益将大大超过投资额。从而推动了绿化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

三、城市园林绿化实现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依法建立园林经济体系

由于园林经济的三重性,要保证其健康发展必须依照国家和地方有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园林经济体系。如文物法、规划法、绿化条例、风景管理条例、第三产业政策等,以及地方园林保护条例、绿化条例、古树名木保护办法等,以确保园林绿化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二)园林发展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城市园林(公园)作为一种重要的环境旅游资源,对社会资本充满了吸引力。在城市园林工程建设上政府可建立园林建设保证金制度,进一步开放银行信贷政策,提供更加优惠的金融措施,加速城市园林景区的开发建设。政府财政可与银行联手建立城市园林建设的绿色通道和园林建设单位的信用档案,加强对园林专项资金投放使用的监管和宏观调控。政府的财政性投入可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环境保护等方面,而游乐项目及部分景区建设可引入社会资本、民间资本或利用外资进行投资建设。如山西太原市历史最悠久的迎泽公园,则是采用政府投资兴建和个人投资经营相结合的开发模式,这种模式已在全国一些城市得到运用。引进外资同时引进先进的园林管理经验与管理手段。大量多元资本的注入,可化解政府投资园林景区的资金压力,为城市园林的规模壮大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三)园林建设的特色化

城市园林建设要走特色化道路,有特色才会有生命力;有特色,才能确保城市园林的长效发展。上海历来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多,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精华,在公园景区、绿地建设方面(如华山绿地、古城公园等),广泛地吸取国外先进设计理念,做到中西文化融合,形式多样化,有灵魂有特色,在吸收消化的基础上创新。因此,每个城市要结合自身的城市实际和园林定位,引入国内外先进的设计与建设理念,创造城市园林的新特色、新意境,彰显城市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创出富含个性的城市园林的“品牌效应”、“精品效益”。政府部门可依据对园林精品产出率的考评来指导和规范城市园林的发展。

(四)参与市场竞争,实行强强联合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园林必须积极投入竞争之列,各园林单位要做大做强,应对城市园林的新发展与新挑战。要内练内功,强化管理;外拓市场、多做精品,在城市园林景区(点)的规划设计、招标投标、施工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养护管理方面进一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规范操作行为,不断提高施工养护管理水平,努力追求园林建设资质与所建园林景区级、类的提升。现多数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与养护队伍良莠不齐,形不成规模,合力不强,为社会提供的园林产品质量档次低劣,对这类园林建设单位政府应纳入资产重组行列,进行市场的优胜劣汰。具备条件的城市可成立跨行业、跨地区的风景园林建设集团,组织集科技人才、机械力量、施工力量为一体的高精尖联合体,以应对城市园林绿化市场的激烈竞争。只有具备了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才能促进城市园林经济的良性循环,才能使城市园林事业真正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篇7

关键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实施路径;天津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06.010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但环境问题也随之集中表现出来。党的十七大明确地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十报告指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更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天津在文明生态村基础设施“六化”、公共服务设施“六个一”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但与中央对天津的定位要求、与全面建成农村小康社会目标要求相比,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亟待改善。为此,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对于天津建设新型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1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

农村生态文明是一个综合性的文明成果,是农业资源、农村经济及农民生活达到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状态,具体是指在从事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同时,注重改善自身发展与周边的环境保护,积极优化农村经济发展与周边城市和资源环境的关系,把生态环境改善与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好,塑造良好的发展态势和精神面貌。其特征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发展、农民生活富裕和农村生态良好”。

“生态是生存之基,文明是发展之本”,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通过这样一种载体把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组合在一起,围绕着生态产业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文化建设等,努力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农业生产模式、农村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并逐步走上文明发展道路[1]。实践证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极大地影响着其所在的整个区域的文明程度,因此,必须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引起高度的重视[2]。

2 天津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成效

2.1 文明生态村建设取得显著效果

早在1995年,天津市农委、天津市环保局和天津市农林局就开展了四郊五县的生态村建设工程,建成市级生态村7个,局级生态村11个,呈现文明生态村雏形[3]。自2005年,天津市政府实施文明生态村创建工程,从2007年起,平均每年对全市100个行政村进行文明生态村建设。截至2010年底,天津7个区县被正式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15个乡镇(11个国家级,4个市级)建成环境优美乡镇[4],截至2011年底,天津市文明生态村已建成1 023个,占全市村庄总数的三分之一[5]。津郊农村环境面貌显著改善,有力地改善和提升了所在地农民居住环境水平。

2.2 生态文明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在农村“三区联动”带动下,天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示范工业园区、农民居住社区协调健康发展,都市生态农业、农村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等生态文明产业体系逐渐兴起。农业逐步从以传统种养业向设施化、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转变,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态势初步形成;农业从以生产物质产品为主向生态服务转型,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6-7]。以观光休闲农业为例,天津已培育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3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8个,旅游特色村(点)160个,星级乡村旅游经营户1 428家[8],让人们通过“吃住行、游购娱”的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了崇尚节约、绿色消费的良好社会风尚,走上了城乡互动、工农互促的协调发展道路,形成了以环境改善优化农村经济发展的格局。

2.3 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近几年来,天津市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在“2008―2010年生态市建设行动计划”中,共建成小城镇垃圾处理设施7座、农村污水处理设施15座,完成农业节水灌溉工程2万hm2[9],全市节水灌溉面积达到25.87万hm2,占有效灌溉面积75%。开展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的乡镇比例约为40%,行政村比例约为21.1%;实施了蓟县沼气与秸秆气混合集中供热示范工程、静海1 200 m3大型秸秆沼气集中供气示范工程[10]。开展生活污水处理的示范镇和中心镇比例为41.5%,乡镇比例约为24.3%,行政村比例约为21.1%。环外31条(段)农业骨干河道进行治理,实施了农村饮水安全与管网入户改造工程,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及管网入户改造问题[3],一批惠民工程有力地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

2.4 生态文明意识明显增强

天津以创建生态宜居城市为契机,通过新闻报道、专题宣传片制作、环保电子屏展示、大型宣传组织等措施,对“乡村生态文明”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如,天津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委农工委、市农委、天津电视台2012年6月份主办了天津“美丽乡村”大型电视评选活动,目前选出的十大“天津美丽乡村”和23个“天津特色乡村”,全景展现了新农村在产业、生态、环境、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特色。此外,天津市政府积极推进绿色社区和绿色学校创建,不断深化环境教育,组织大型环保宣传、公益活动,开展环境教育国际交流活动。经济发展好,农民收入高,村庄环境美,生态条件优,文化引领强的生态文明意识逐渐融入农村生活。

3 天津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问题

3.1 农村经济保持高速增长,资源与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天津资源环境压力不容乐观。天津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年末实有常用耕地面积由1995年的42.61万hm2减少到2011年的39.65万hm2,减少了7%;2011年天津市水资源总量为15.4亿m3,人均水资源116 m3,仅为中国人均水资源平均水平的1/15[11-12],水资源严重短缺。基本生态用水严重短不足,全市生态用水量为1.22亿m3,缺口量达6亿m3左右[13],受保护地占全市国土面积比例由14.87%下降到11.05%,生态服务功能下降等问题较为突出[10]。受资金、技术和服务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限制,目前农村地区沼气、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所占比重仍然较低[14]。

3.2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环境综合整治尚未全面展开

天津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与市区存在较大差距, “基于天津78个示范型和26个标准型文明生态村的调研”表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未来村民最希望改善和投入的公共产品[15]。因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天津市农村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距国家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考核要求仍有很大差距。畜禽养殖污染问题比较突出,全市开展污水处理的畜禽养殖场(小区)仅占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的43%,处理率仅为18%,部分农村地区环境“脏乱差”问题仍比较突出。设施农业大部分化肥、农药施用强度比全国平均水平分别高204.9,0.585 kg・hm-2,平均利用率仅30%~40%[9],对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产生不利影响,加之农村村舍建设不合理,增加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本。

3.3 农民环境意识薄弱,生态责任意识不强

近年来,天津虽然广泛开展了生态环保宣传和实践教育活动,但覆盖范围明显不足,尚不能满足生态市建设要求。目前生态文明建设行动在发展较落后的农村经济社会,传播载体相对较少,环保教育未能跟上,导致农民缺乏生态环保意识与生态文明知识。加上农民文化程度有限,致使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意识不强,缺乏责任感,造成了一些先进科学技术无法得到普及和推广,一些先进管理理念无法贯彻执行[16]。

3.4 生态法治体制不健全,村镇生态环保政策不完善

截至目前,天津市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取得较大进展,《天津市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天津市文明生态村规划建设导则》、《天津市重点生态林管护暂行管理办法》、《天津市环境教育条例》、《生态与农村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文件的制定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法律保障,但一些对污染和破坏环境行为的处理还缺乏法律依据。针对生态安全预防性的法律仍然较缺乏,部分法律法规可操作性有待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缺乏相关的鼓励、引导和惩罚措施。另外,人员、环保检测设备和经费不足及上下左右联动的工作推动机制与考核奖惩机制不完善,区县生态建设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明显。

4 天津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实施路径选择

4.1 生态文明意识培育

政府要加大开设固定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栏,普及生态环保知识,合理开放公共文化设施,弘扬生态环保文化;定期组织机关干部、社会团体和城乡居民代表到环保先进的地区进行参观学习,充分发挥典型示范的引导推广作用。充分利用网站、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媒体资源,大力宣传重视环保、热心环保、积极参与环保工作。成立环保组织民间社团和建立环保公众参与网站,开办环保活动,让城乡居民主动参与,宣传日常生态理念和行为。改善环境宣传教育条件,建立生态环境教育馆,面向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开展生态环境教育课程,建设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树立生态文化教育模式。通过全社会共同参与,采用多层面、广范围的宣传教育方式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全民共同参与的环保宣传大格局,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

4.2 生态文明规划引领

坚持规划先行,充分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功能和生态服务功能。在天津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各区县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需求,对村庄进行规划指导与建设,加强对百姓集中式的管理,不断优化乡村空间结构,以改善整体的农村生活条件及环境面貌。尽快研究制定现代农业和示范小城镇建设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导则和技术规范,促进农业规划和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规划重点为农业生态资源保护目标、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目标、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目标,科学优化农业发展空间,构建区域农业生态环境安全格局。

4.3 生态文明产业发展

以“现代、都市、生态、文明”为主体内容,以经济与生态双重价值取向创造良好的农村发展环境。在农业重点发展区,以绿色产业基地建设为载体,以“农业旅游与游憩服务”为特色,完成都市现代农业生产、生态、生活多功能转型[17]。大力发展绿色畜禽养殖,按照基地化建设,全面推广绿色养殖技术,提高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18]。在农业生态修复区,大力推广病虫害综合治理,推行农业安全生产方式,严格监督控制农业污染。在农业多功能综合发展区,加快推动以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为基础的绿色农产品加工服务业,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生态化,使农业生态系统成为人们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基础。

4.4 生态文明投入保障

采取多方面、多层次、多渠道筹措资金方式,健全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和外资投入为重要渠道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19-20]。增加政府财政支出中的环境保护投入,加大对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环保监管能力建设及环保应用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建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统筹安排好、建设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及福利事业场所设施资金投入,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的作用,推动污染治理市场化,鼓励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村环保基础设施投资,特别要引导工商资本、社会资本、民间资本积极投身农村环境保护建设,努力打造天津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格局。

4.5 生态文明示范带动

坚持和把握好美丽乡村建设的方向和原则,加快建设文明生态中心村和新型农村社区,利用广播、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以点带面、循序渐进,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日益提高农村环境质量,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加强农村文体设施建设,加大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拓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机制,积极培养新型农民,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通过美丽乡村宣传教育引导、主题活动培育、节日活动展示等,把改善生态环境、美化人居环境与培育文明风尚密切结合起来,因地制宜树典型,充分发掘各村镇的特色和内涵,发展一村一品,打造各具特色的新农村亮点[21-24]。

4.6 生态文明政策法规

首先,加强落实国家及地方各项环境保护目标的环境标准和有关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条例等基础政策建设;出台相关条例,如《天津农村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天津市农村环境保护条例》等。结合天津农村环境污染特征和生态环境建设要求,补充和完善相关法规,如《天津市生态补偿条例》、《天津市土壤污染防治条例》等。其次,建立自然资源生态补偿税,开征以化肥税、农药税为主的环境税;制定金融支持政策,绿色信贷政策向农村和农业领域倾斜,运用利率优惠等手段引导资金流向生态农业、可再生能源、农村污水及垃圾设施建设的技术项目和具有高附加值、污染程度小的工业企业[25];再次,建立有效的绿色征集考核评估机制,把生态文明建设和良好的薪酬及晋升制度相结合,健全农村环境监管体制和制度,加大环境信息公开力度,建立无公害农产品信息披露制度等。

参考文献:

[1] 王如松,林顺坤,欧阳志云,等.海南生态省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生态文明评价课题组.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3] 天津农业环保信息.天津市生态村建设[EB/OL].(1999-01-01)..

[6] 天津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天津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EB/OL].(2012-11-02)..

[10] 天津市环境保护局.天津市生态市建设“十二五”规划[EB/OL].(2012-10-15)..

[14] 马永芬.农村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J].山西农业科学,2010(12): 47-49.

[15] 毕宏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愿望和诉求调查报告-以天津市文明生态村为例[J].未来与发展,2008(6):55-59.

[16] 杨海蛟,张翠翠.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提高农民素质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探讨[J].河南农业科学,2013(8):209-212.

[17] 杜瑞芬,苗红英,福忠,等.依靠区域优势,发展生态农业,建立产业化模式,走可持续绿色食品发展道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2 (3): 7-8.

[18] 张丽娟.推进健康养殖 发展生态畜牧[J].山西农业科学,2011(7): 772-774.

[19] 张慕,贺庆棠,严耕.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0] 孟志兴,孟会生, 王广斌.基于新农村建设的财政支农经济效应分析――以山西省为例[J].山西农业科学, 2012(6):682-685.

[21] 天津日报.天津投资20多亿累计创建文明生态村915个[EB/OL].(2011-04-21). http:///web/yqjjw/2011-04/21/content_22578494.htm.

[22] 杜艳,刘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村[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1): 1-2.

[23] 陈明.转型视角下一个生态村的社会、经济与政治面貌――上海市第一生态村前卫村调研报告[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2):91-94,98.

篇8

江西是革命老区,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江西属于欠发达省份,GDP在全国各省市长期处于中下游。“为这片红土地上的人民服务,固然是使命光荣,但责任也无比重大,我们有义务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2011年5月31日,鹿心社履新江西,“来到这片红色的土地,投身改革发展,倍感荣幸,也深感责任重大”。

2012年两会,《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向鹿心社提出采访,这是他第一次以江西省长的身份参加两会,鹿心社婉拒了采访,“(我)还在学习,也在努力融入这片红色土地,成为一个真正的江西人,也许我们明年可以谈谈”。

2013年两会前,鹿心社微博寄语,“江西是革命老区、红色摇篮,不加快经济发展,我们对不起革命先烈;江西是生态大省、绿色家园,不保护生态环境,我们对不起子孙后代。”此后,鹿心社如约受访,谈微博,谈民生,也谈及他施政的红色老区。

建设绿色革命老区

《财经国家周刊》:两会期间你的一条微博很火,“江西是革命老区、红色摇篮,不加快经济发展,我们对不起革命先烈;江西是生态大省、绿色家园,不保护生态环境,我们对不起子孙后代。”我们应该怎样理解你的这两句话。

鹿心社:谢谢你关注我的微博(笑)。

我想表述两方面的意思。首先江西是一块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土地,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仅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江西籍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就有25万多,占全国的六分之一。在二万五千里途中,每一里就有一位江西籍的烈士。加快发展改变革命老区面貌,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是对革命先烈丰功伟绩的缅怀与回报,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

另一方面,江西生态环境优良,绿色生态是江西最大的特色和优势,既是大自然的禀赋,也是江西几代人为之努力的结果,要倍加珍惜和保护。我们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做到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绝不干“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事。

《财经国家周刊》:如你所说,加强生态保护已经迫在眉睫,但是我们发现近些日子仍不断有水质污染的事件被曝光,中国的水生态令人担忧。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你打算怎么来保护它?

鹿心社:我想说的是,鄱阳湖不仅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还是江西人民的母亲湖。保护好鄱阳湖“一湖清水”,不仅是江西的重大责任,也是为全国乃至世界生态安全作贡献。

实际上,我们一直在强化对鄱阳湖生态的保护,今年我们还将进一步加大保护建设力度。一是大力实施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实施鄱阳湖湿地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加大对“五河一湖”保护力度。大力推进“森林城乡、绿色通道”工程建设,完成植树造林230万亩以上。新增200个集镇、8000个村点,开展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抓好农村地区工矿污染、重金属污染和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二是开展鄱阳湖生态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全面清查鄱阳湖区域内的污染物排放单位,整治鄱阳湖周边沿岸排污单位,对超标排污企业停产整治、限期整改,对整改仍不能达标排放的,予以关闭停产。实施节能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推进20个工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实行循环化改造。三是大力推进生态示范创建。支持环鄱阳湖区创建生态市、生态县、生态乡镇、生态村,支持工业园区创建为生态工业园。

加速江西跨越崛起

《财经国家周刊》:说到鄱阳湖,我们很想了解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国务院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已经三年了,目前建设进展怎样?江西如何保持经济区的经济建设和生态平衡?

鹿心社:应该这么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江西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以此为新起点,江西开始了促进经济与生态融合发展的全新探索。对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我们紧紧围绕“特色是生态,核心是发展,关键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目标是走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路子”的要求,大力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财经国家周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既有“生态”也有“经济”,江西会通过什么方式平衡经济区的经济建设以及生态补偿?

鹿心社:我们有一系列的条例和机制,确保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整体协调发展。

一是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加大。制定出台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保护条例》,建立了“五河”及东江源头等生态补偿机制,大力推进“五河一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污水处理设施、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等重大生态工程,进一步巩固和提升生态环境质量,鄱阳湖水质持续保持良好。

二是经济保持快速发展。2012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产总值达到7600亿元,占全省的比重为59%。以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农业、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环境友好型产业加快发展,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连续三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

三是发展支撑能力提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实施方案中的405个重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7380亿元,占计划总投资的41%。三年共建成高速公路18条,建成开通7个铁路项目,环鄱阳湖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电力、天然气管网基本建成。

四是国家战略效应充分显现。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的品牌效应,进一步密切与国家部委(央企)的对接合作,共有61个国家部委(央企)与我省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有力地促进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财经国家周刊》:在今年两会期间的江西团审议时,你多次谈到了“区域增长极”,我们应该怎样理解你所说的“区域增长极”,未来的江西将会形成一个怎样的区域发展格局?

鹿心社:你提了一个很好的问题,这是一个关乎江西未来发展的重大课题。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是通过局部的率先发展带动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全省经济发展水平整体提升的战略举措。

围绕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江西提出了构筑“龙头昂起、两翼齐飞、苏区振兴、绿色崛起”的区域发展格局。

龙头昂起,就是打造由南昌核心增长极、九江沿江产业带、昌九工业走廊构成的核心增长区,昂起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龙头。

两翼齐飞,就是优化沿沪昆线两翼区域生产力布局,积极支持赣东赣西经济板块发挥优势、壮大实力,形成特色鲜明、竞相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苏区振兴,就是大力推进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着力解决好突出民生问题,加快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赣南等革命老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绿色崛起,就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低碳生态产业,加速江西崛起新跨越,真正走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

战略新兴产业引导江西转型

《财经国家周刊》:你是江西的“福将”——你刚刚履新江西省长,江西就跻身万亿俱乐部。中国还有很多相对落后的省份在积极向万亿俱乐部靠拢,你怎么看江西GDP过万亿?你对当前的发展形势任务怎么看?

鹿心社:我觉得生产总值超万亿是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台阶,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2011年,江西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进入万亿元俱乐部,2012年生产总值达到12948.5亿,这标志着江西经济发展步入新的快速增长区间。

但需要清醒地认识到,江西经济总量仍然偏小,经济欠发达省份地位尚未根本改变,加快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全省经济发展还存在结构不优、产业层次不高、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非常艰巨。当前,我们面临的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更为复杂,区域竞争更为激烈,“百舸争流、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形势更加严峻。我们将进一步立足江西省情,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紧紧抓住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三大国家战略的历史性机遇,采取更加有效措施,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着力激发经济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形成发展环境新优势,奋力推进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确保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财经国家周刊》:江西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加速期和转型期,特别近年来江西非常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江西将如何通过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经济发展转型?

鹿心社: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这是一个共识,江西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先后制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及延伸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了《关于推进江西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常规发展的若干意见》,有力地促进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2012年,我们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5%。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抓好新能源、新材料、航空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我认为后续江西要在三方面发力:

一是抓好产业基地建设。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重大项目集聚,加快建设以南昌、景德镇等为中心的航空制造产业基地,以鹰潭、上饶为中心的铜精深加工产业基地,以赣州、南昌为中心的钨和稀土精深加工产业基地,以吉安、宜春等为中心的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以新余、九江等为中心的光伏产业基地,以宜春、赣州等为中心的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产业基地,以萍乡、宜春为中心的新材料产业基地,以抚州、鹰潭等为中心的生物和新医药产业基地。

二是着力提高科技创新水平。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三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优选100项产业带动力强、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予以支持。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投放力度,推动产业经济与金融资本融合发展,鼓励支持创新型企业上市融资。通过多措并举,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江西的主导产业。

鹿心社简介

篇9

作者:王光社 单位:陕西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

首先,先后下发了《关于保证小水电站最小下泄流量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加强水能资源开发管理,维护生态安全的通知》,明确要求项目建设首先要满足生态环境用水和群众生产生活用水。目前,小水电站在规划、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等阶段,都扣除了生态基流,预留了放水设施,拟定合理的运行方式。其次,加强监督管理,协调发电与生态安全、灌溉、供水安全等的关系,充分考虑和保障生态用水,下泄生态流量,切实维护公众利益。再次,适度开发,在《秦岭保护条例》确定的有关区域及大鲵、细鳞鲑等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区内禁止或严格限制水电开发。小水电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1)小水电已成为全省目前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十一五”期间新增装机360MW,累计发电量121亿kWh,发电收入33亿元。按照标准煤耗估算,小水电的发电量相当于节约标准煤400多万t,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0多万t、二氧化硫排放5万多吨。(2)小水电在服务民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一五”期间建设了16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7个小水电代燃料项目。加强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3)小水电在壮大县域经济、扩大内需,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的作用更为显著。“十一五”完成投资39亿多元,基本为民间投资,有效拉动了内需。水电产业成为陕南部分县重要的支柱产业。(4)治水办电相结合,小水电在防洪、灌溉及流域治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小水电建设与防洪、灌溉及流域治理相结合,治理了上百条中小河流,提高了下游防洪、灌溉能力。(5)小水电对灌区单位调整产业结构、以工补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省宝鸡峡灌区灌溉面积20多万hm2,有职工3000多人,是陕西粮食生产的重要保障。但因为人员较多及水费偏低等因素,运行困难。近年来利用灌溉渠道建设了3座电站,总装机33.9MW,年发电量1.5亿kWh,发电收入4000多万元,补贴了水费,有力保证了灌区的正常运转,保证了我省粮食安全。

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全省小水电发展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思路,在保护生态和农民利益前提下,统筹兼顾防洪、灌溉、供水、发电。以省政府批准的小水电发展规划为契机,完善政策法规,加强水能资源管理,规范开发许可。重点开发旬河、丹江等汉江一、二级支流,建设陕南水电基地。结合省内蓄水和调水工程,建设坝后、渠道电站,推动技术进步。同时加快对老电站的挖潜改造,不断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率。全面推进安全分类及标准化管理,强化安全监管。到2015年努力实现以下目标:(1)小水电装机迅速增长。“十二五”新增装机300MW,总装机超过1300MW,年发电量45亿kWh,在促进节能减排,改善能源结构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农村水能资源开发科学有序。法规制度体系基本完善,发展规划体系基本健全,权责统一的农村水能资源管理体制基本建立。群众权益得到充分保障,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农村水能资源基本实现有序开发、可持续利用。(3)全面推进小水电技术进步。广泛应用小水电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和现代化管理手段,2015年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的小水电站达到70%以上。水电站、水电管理逐步实现信息化。(4)小水电安全监管体系完善。安全分类全面实施,安全生产水平大幅提升。(5)小水电全面实行标准化管理。严格实施小水电规划严格实施小水电规划,树立规划的权威性。统筹兼顾防洪、灌溉、供水、发电等功能。对未列入规划的项目,一律不能出让开发权,设计报告不予审查。加强水能资源管理近年来,水能资源从过去县上出台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开发到民营资本开始争夺水能资源,也就是从资源追逐资本转变为资本追逐资源。但由于对水能资源出让的分级管理权限、资源定价、出让程序、使用年限、出让金的用途、限定条件等一直没有明确的规定,出现了很多问题。有的地方不按规划,随意出让水能资源开发使用权,造成资源的浪费或破坏;有的县随意出让市管及省管河流上的水能资源,影响省、市重大规划的实施,造成了经济纠纷和水事纠纷;水电资源开发权转让过程中产生了投资者与村民,投资者与投资者之间的矛盾,造成群众上访问题迅速增多;有的以无偿或者协议的方式取得水能资源使用权,然后倒卖牟利;一些开发商纯粹是为了抢占资源先机,圈河、圈水拿到开发权后,只象征性做一点投资,待价而沽;有的项目几易其手,导致资源浪费,开发成本增大;资源出让缺乏公平、公开、透明的制度,容易滋生腐败。为此,一是要加快水能资源开发及水电建设管理相关政策制定和立法进程,争取《陕西省水能资源开发管理条例》、《陕西省水能资源使用权出让办法》早日出台,促进依法管理;二是加强资源管理,对占而不开的坚决收回;三是规划中没有的项目,坚决不能出让。转变观念,科学开发,充分发挥水电在发展生态经济、优化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作用结合我省实际,深入研究新形势下水能资源开发方式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在水电站项目技术审查时,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首位,充分发挥水电建设对生态和环境的改善作用。要做好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水资源论证等工作,加强与环境、国土等部门协作,加大监管力度,共同做好河流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2.5继续加强和规范小水电建设监管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国家法律法规和工程技术标准,强化政府对建设工程的质量和安全的监督管理,严格进行工程验收。加强水电站运行监督、协调管理目前电站以私营业主投资为主,存在注重盈利而轻视生态及公益事业的现象。

为此,一是要出台政策,明确水电站的运行规则,协调发电与生态安全、灌溉、供水安全等的关系,切实维护公众利益。加强监督管理,尤其是生态流量下泄的监督。同时,监督企业履行其社会责任,处理好抗旱、防洪、发电、生态的关系。强化梯级电站在建设、防汛、联合调度等方面的协调工作。通过制度建设推进流域电站群自动化调度,制定效益分摊等办法,促进流域水能资源优化调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水电站运行的安全监管目前,许多民营业主对水电站工程的特殊性和安全性认识不足,安全意识淡漠。水库电站迅速增多,加之梯级开发,有的是库库相连,水库安全问题十分突出。民营电站水库管理机构制度不健全、人员素质低,水库监测设备不完善,水库泄洪设施的维护不到位,没有汛期雨情测报、预警设施。因此,小水电的安全监管任务十分艰巨,要坚决推进安全分类及标准化管理,全面实现安全管理标准化。加快小水电现代化建设步伐近年来,我省小水电技术、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距现代化水电企业要求仍有差距。为此,一是要逐步建立覆盖各个电站的全省水电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上下游联合调度系统和运行制度;二是要推广和应用先进技术,提高电站技术水平。尤其是要努力建设生态友好型的绿色大坝、花园式电站、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水电站。旅游开发与水电建设同时规划,统筹考虑,工程设计及建设应充分考虑旅游景观需要。在新技术推广方面,要结合水电站更新改造工作,全面推广适用于小水电行业的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

篇10

一、法律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供电企业的行为需要法律引导和规范,与政府的关系需要法律来界定,与用电户之间的关系需要法律来调整,各自的合法权益需要法律来保护。很显然,县级供电企业要转变观念,各级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要学法、讲法、守法、执法、用法、依法办事。这是时代潮流,历史必然。

1.依法治企是电力体制改革的需要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无论是县级供电企业是否担负着行政管理职能,还是政企分开后完全实行企业化运作,都需要贯彻执行以《电力法》为主的相关法律法规。这是县级供电企业"人民电业为人民"的服务宗旨的重要体现,也是履行依法治电,维护用电户和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推动电力生产和电力管理法制化、规范化的重要保证。所以说,县级供电企业依法治电是电力体制改革的需要。

2.依法治企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

经营管理在实际工作中面临许多必须依法治电的工作。一是要认真制订和实施本供电区域内的电力发展规划,规范电力生产经营活动,实施电力商业化运行,促进本供电区域电力事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为维护社会稳定,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做好服务。把需要贯彻落实以《电力法》为主的法律法规融入到日常生产计划中。二是要依法进行电力建设和电力调度。三是要依法保护电力设施的安全。要依靠群众,依靠政府,完善护线制度,在供电区域内形成电力设施保护体系,依法查处危害电力设施的各类问题和案件。四是要依法进行供用电管理及营销活动。制定对欠费客户停电催费的报批程序,在实施停电时严格按照规定办理停电手续,要积极追缴陈欠电费、违章电费,并采用多种手段,防止和打击供电区域内盗窃电能行为的发生,最大程度维护国家利益。

二、依法维权的能力有待提高

1.宣传贯彻法律法规及电力政策与实际工作的不配套

一是向社会宣传法律法规的覆盖面不够广。在以《电力法》为主要内容及《电力设施保护条例》、《供电营业规则》等电力法律法规的宣传方面,通过新闻媒体进行大呼宣传的多,走村串户深入宣讲的少。二是贯彻执行一些电力政策过程中,缺少宣传和沟通。主要原因是对电力法律法规的宣传重视不够,没有做好周密的宣传计划,重宣传形式,轻宣传效果。

2.电力建设方面存在突出困难

目前,电力建设方面出现了新的困难,突出的表现有3个方面:一是电力建设土地征用困难,主要是从征地到施工周期长。像这两年榆次区多座变电所选址、征地过程中,电力建设占地难的情况尤为突出。二是高低压线路的交叉跨越纠纷增多。从方便群众考虑,电力线路一般不跨越房屋,但是由于各类建筑分布不均匀,有些高压线路在符合安全规程标准的条件下,不得不跨越一些房屋前后的空地。按照有关法律,电力建设单位必须与建筑产权人协商一致,可是有些群众对国家公用事业的建设抱着事不关己的态度,甚至借机索要高额补偿,致使电力建设工程延期的情况时而发生。三是电力通道建设中的矛盾。按规定只支付塔基占地费,对电力通道是不征用的,而有少数人却提出要让电力部门向他们支付电力通道费用。另外,也有少数群众在电力线路下违法作业屡禁不止。

3.电力设施保护的突出问题

一是出现一些算不上刑事案件的破坏盗窃电力设施和电能的违法行为,一时得不到很好的处理,给一些不法分子带来可乘之机,导致一些破坏盗窃电力设施和电能的违法行为愈演愈烈,给电力企业带来的损失越来越大。同时,随着电力设施产权的延伸,缺少了公安及行政执法部门的配合,仅靠供电部门管理,对破坏盗窃电力设施和电能的行为进行处理难度很大。严重影响了企业正常生产和人民群众生活;二是一些单位和个人电力设施保护意识不强。电力设施遭受外力破坏事故屡有发生。电力设施遭受外力破坏的特点有3个方面:一是建筑施工危及电力设施,致使大面积停电;二是农村土地平整对电力设施的影响。对于公路两边的植树,县级供电企业难以阻止,而当树木对高压线路安全距离不够时,县级供电企业依据《电力法》进行的修剪,往往被看作违反《公路法》、《森林法》及国家绿化政策的行为,从而使电力设施保护工作难度很大。

三、依法治企应采取的措施

1.电力生产建设中的法律问题

如基础征地、交叉跨越等。处理这方面的问题,前提是依法办事,依法做好当地群众的说服教育工作。电力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要做细,做线路通道设计,征求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意见,都应形成书面材料,对沿线必须跨越的村民住宅,坚持个别协商,并形成书面协议,这样可以避免纠纷,也利于纠纷处理。对相应的书面和协议的原件,要做好归档工作,这不仅是树立档案意识和归档工作的要求,最重要的是可以防止今后出现相关纠分时问题的解决。

2.保护电力设施的法律问题

一方面要多设置警告标志,提高运行人员巡视到位率,早发现苗头,及时采取措施予以制止。同时,要紧紧依靠政府部门,主动搞好协调,加强与城建、水利、土管、交通、农经、环保等部门的联系,妥善处理好《电力法》、《电力设施保护条例》及实施细则,与《土地管理法》、《森林法》、《防洪法》、《城市规划法》、《建筑法》、《环境保护法》等在贯彻实施中的矛盾。对具体违法违章案件的处理,要严格依法办事,提高执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