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地保护管理条例范文

时间:2024-02-29 17:49: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林地保护管理条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林地保护管理条例

篇1

第二条林地,是指林业用地,包括郁闭度03以上的乔木林地,竹林地、经济林地(包括木本的果类、油类、茶类、药类树木用地)、灌木林地、红树林地、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苗圃地、林业科研教学的林用地和县级(合县级市、区,下同)以上人民政府批准规划的宜林地,以及国有森林经营单位的林地。

第三条本省行政区域内林地的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适用本条例。

第四条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林地规划、保护和开发利用的管理、监督,并组织实施本条例。

国土、农业、水利、矿产等部门依照各自的职责,协同实施本条例。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照《森林法》的规定对国家所有的和集体所有的森林、林木和林地,个人所有的林木和使用的林地,登记造册,发放林权证(或山林权证,下同),确认所有权或使用权。

省人民政府可以对省属国有的林场、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和野生动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的森林、林木和林地登记造册,发放林权证。

第六条林地的保护和利用总体规划,由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负责编制,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未经原编制机关审核同意,并报原批准机关批准,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变更。

25度以下缓坡林地的开发和林业产业内部林种结构调整用地(包括其他林地改为经济林地),由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统一规划和管理。

第七条依法确定给单位或个人使用的国有林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由所在地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报请同级人民政府批准,收回林地使用权。属于承包经营的集体林地、由集体经济组织收回:

(一)无特殊原因,连续两年荒芜无力继续承包经营的;

(二)造成林地资源严重破坏,不采取补救措施的;

(三)未经批准,用于非林业生产建设的。

第八条林地使用权实行有偿使用制度,可以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出租、转让、抵押,作价入股或者作为合资、合作造林的条件,但不得将林地改为非林地。

第九条未经省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并报省人民政府批准,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改变国有林业企业事业单位林地的权属和用途。

第十条需要变更或抵押林木、林地的所有权或使用权的,当事人应当依法向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申请,办理权属变更或抵押登记手续。

申请办理变更或抵押登记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变更或抵押登记申请书;

(二)当事人身份证明文件;

(三)主合同以及当事人双方签订变更或抵押的合同;

(四)权属来源证明材料;

(五)登记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有关材料。

林木、林地权属变更登记必须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

当事人可以委托人办理变更或抵押登记手续。委托人必须提供委托书和身份证明。

第十一条进行勘查、开采矿藏和各项建设工程确需征用、占用林地的,必须经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发给使用林地许可证后,依照有关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办理建设用地审批续。未经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有关部门不得办理用地审批手续。

征用、占用生态公益林地的,必须经省林业主管部门或其授权单位审核同意,并依法办理用地审批手续。

第十二条申请征用、占用林地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向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提交下列文件、资料:

(一)国务院主管部门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主管部门按国家基本建设程序批准的项目用地计划指标和其他批准文件;

(二)林地的权属凭证及平面图;

(三)与林地的所有者或使用者签订的缴纳林地补偿费、林木补偿费、安置补助费的协议书;

(四)缴纳森林植被恢复费的凭证。

第十三条经依法批准征用、占用林地的单位或个人,必须缴纳征用、占用林地的林地补偿费、林木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和森林植被恢复费。

征用、占用商品林林地,按下列标准缴纳补偿费:

(一)林地补偿费:按被征用、占用林地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5至10倍补偿。

(二)林木补偿费:

1、成熟林和近熟林:按林地的林木实际价值补偿;

2、中龄林:按林地的林木实际价值2至3倍补偿;

3、幼龄林:按实际造林投资3至4倍补偿;

4、种植不到一年的未成林:按当年实际造林投资补偿;

5、苗圃苗木、经济林:按前三年平均年产值3至4倍补偿。

(三)安置补助费:按国家和省有关地安置农业人口的规定补助。但是,林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不得超过林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30倍。

(四)森林植被恢复费:按林地改良改造和营造相应人工林的炼山、整地、挖穴、造林(含种苗)的费用以及前三年抚育管理(包括护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垦复抚育等)的实际成本2至3倍缴纳。征用、占用生态公益林林地的,其林地补偿费、林木补偿费和森林植被恢复费按征用、占用商品林林地的补偿标准加倍缴纳。安置补助费按征用、占用商品林林地的标准补助。

森林植被恢复费由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收取,依照有关规定专款用于植树造林、森林植被恢复和管理。

第十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严格实施林地用途管制,建立林地总量控制制度,采取措施稳定和扩大林地面积。

禁止毁林开垦。对毁林开垦的林地,谁批准谁负责,谁破坏谁恢复,限期退耕还林。对拒不还林或者还林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由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组织代为还林,所需费用由毁林开垦者承担。

第十五条禁止乱批、滥占林地。临时使用林地进行采石、采砂、采矿、取土和修筑工程设施的,必须经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并按规定缴纳林木补偿费(不伐除林木的除外)、森林植被恢复费。

临时使用林地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保护林地的措施,防止造成滑坡、塌陷、水土流失以及损毁批准用地范围以外的林地及其附着物。

临时使用林地的期限为两年,超过两年的,按征用、占用林地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第十六条林木、林地所有权或者使用权发生争议,当事人协商解决不了的,由人民政府按《森林法》等法律、法规处理。争议经调解或处理决定生效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发放林权证。

第十七条林权证是处理林木、林地所有权或者使用权争议的依据。

未持有林权证的,下列材料可以作为处理争议的证据:

(一)时期,人民政府依法颁发的土地证;

(二)时期,《法》规定不发证的林木、林地的土地清册;

(三)六十年代初人民政府将劳力、土地、耕畜、农具固定给生产小队使用时确定的山林权属和经营范围的材料、文件;

(四)当事人之间依法达成的协议、赠送凭证及附图;

(五)人民政府作出的处理决定;

(六)人民法院对同一争议作出的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定、判决;

(七)国有林业企业事业单位设立时,该单位的总体设计书所确定的经营管理范围及附图。

涉及行政区域边界纠纷的,按有关规定处理。

第十八条林木、林地权属争议解决以前,任何一方当事人不得采伐有争议的林木,不得在有争议的林地上从事基本建设或者其他生产活动。

第十九条处理林权争议工作中所需的测量、鉴定、制图、立界桩等费用,由争议各方当事人共同承担。

第二十条违反本条例第六条、第九条、第十条的规定,擅自变更林地的保护和利用总体规划,改变国有林业企业事业单位林地的用途,变更林木、林地的所有权或使用权的,其批准文件和证件无效。

对直接责任人,由上一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一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一条、第十四条、第十五条的规定,擅自改变林地使用性质的,其批准文件和证件无效。对违法用地的单位或个人,由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恢复林地原状,退还使用的林地。对造成森林、林木、林地破坏的,依照《森林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处罚。

第二十二条林业主管部门对有争议的林地发放使用林地许可证或对有争议的林木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的,其批准文件和证件无效,对直接责任人,由上一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

篇2

关键词:林政管理 存在问题 措施对策

林政管理是针对林业经营过程中所涉及的管理问题,依照林业相关政策法规,对林业相关产业实施的业务管理。其核心内容包括“六管理一执法”,即林业经营管理、林权管理、森林资源管理、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管理、林木采伐管理、木材流通管理和林业行政执法。

近年以来我县资源林政管理工作紧紧围绕发展和保护森林这一林业工作核心,以宣传《森林法》和国家林业法律、法规,提高公民林业法律、法规意识,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意识为重点,抓队伍强素质提高林业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行政水平,依法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活动,加大对森林资源保护力度。我县资源林政管理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下面谈谈我县林政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对策。

一、我县林政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资源林政管理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认识不足,法制意识淡薄人们往往只注重于森林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2、林政工作责权不明。林政管理中有权无责的现象普遍存在。林政工作在一个地方究竟谁主、谁副,出了问题由谁负主要责任、谁负次要责任;在一个乡镇出现了乱砍滥伐,森林资源遭到了破坏,破坏究竟到什么程度才追究责任,其责任又由谁来负等问题都没有标准界定。3、管理力量薄弱,林政工作成绩不明显。4、乱占林地、毁林开垦现象仍然存在。

二、针对以上问题应采取的措施对策

1、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加强资源林政管理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林政管理队伍,建立一支政治素质强,业务技术精,作风纪律硬,热情服务,廉洁奉公的林政管理队伍作为工作的重点,坚持内练素质,外树形象,把提高林政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依法行政水平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参加上级学习培训,集中自训,以会代训,安排自学,统一抽考,参观学习等多种形式组织林政管理人员对《森林法》、《行政处罚法》、《国家赔偿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学习培训。规定凡林政执法人员必须经过县级以上政府组织的培训,在考试及格、考核合格并取得行政执法证后方可上岗,凡调入人员未经培训不得上岗,凡考核、考试不及格者必须待岗培训。这些措施的采取可以调动林政管理人员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的积极性,提高了林政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为搞好资源林政管理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积极向社会宣传林业法规政策,增强公民遵守林业法规的自觉性。知法是守法的前提,为了更好地让公民了解、掌握国家林业法规和政策,我们注意加强对林业法律、法规和国家林业政策的宣传。在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介进行宣传的同时,注意利用标语、宣传车、展板、宣传咨询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向公民宣传林业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是从事维护国土安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向社会提供森林生态服务的行业等知识,增强公民的环境保护和依法治林意识。

3、扎实地抓好基础工作。为了扎实有效地搞好资源林政管理工作,我们注意按上级要求狠抓落实,如期完成了森林资源二类清查,为编制“十五”期间年森林采伐限额提供了依据,按要求顺利完成了我县第四次资源连续清查。严格限额采伐管理,控制林木过量消耗。加强木材检查站的管理,规范木材运输管理。

4、严格控制限额采伐,解决林地逆转问题。根据以往在培育,发展森林资源时,忽视对现有森林资源的保护管理,一些乡镇的局部利益,短期行为,林业抓的落实不够,造成超限额采伐问题,使有林地变成疏林地,疏林地变成无林地,使林地逆转,严重制约了林业可持续发展。针对上述问题,我们首先进行了林权证发怔工作。二是明确落实责任,建立了责任追究制度。凡是出现超限额采伐,毁林造成林地逆转的一发追究责任人的行政责任。三是加强了征占用林地的审核审批,杜绝了非法占用林地,毁林开垦的事件发生。四是对一些低产林,疏林地由林业局下去调查,合理确定更新。五是加大了执法力度。制定了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按照规划确定使用用途,采取相应的林地保护措施,严格实行林地用途管制。依法严厉打击乱砍滥伐、乱占滥用林地、毁林开垦和违法运输木材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对一些重大案件和典型案件由新闻单位公开曝光,依法进行处理,从而使超限额采伐,有林地逆转得到根治。

5、进一步加大采伐限额管理力度,坚决杜绝超限额采伐。确保森林资源消耗不突破国家下达的年度限额指标,是资源林政管理工作的总要求。一是要强化林木采伐许可证的发放管理,严格凭证采伐制度,对申请采伐证明文件,要按照《森林法实施条例》和省厅的有关规定认真审核,严格把关。要严格按照《森林法实施条例》和省厅规定的发证权限,核发采伐许可证,严禁越权发证。二是要强化森林采伐限额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发证单位要对采伐作业实施现场检查和作业质量、采伐量进行验收。县局将继续组织采伐限额执行情况检查,对超采伐限额负有失职、渎职责任的林业管理人员和领导干部,要依法严肃处理,坚决杜绝超计划采伐。三是加强对采伐更新验收的检查工作,对于年度采伐后未完成更新造林任务的,不得核发木材采伐许可证。

6、切实抓好林地保护管理工作。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搞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编制工作。二是尽快完成林权检查登记发证工作。三是建立健全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审批制度,包括征占用林地的审核、临时使用林地的审批和林地经营单位在所经营的林地内修筑为林业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的使用林地的审批。四是加速调解林权争议,要积极做好林权争议的调查、调解工作,依照有关政策妥善处理。

7、进一步加强木材流通领域的管理,强化林木运输监督检查。一是严格按照《森林法实施条例》的规定,进一步加大对林木经营加工的检查监督力度。凡未经林业主管部门批准的,按照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对已办证的林木经营加工单位和个人,要加强管理,把住进货渠道关,防止收购不合法的木材。二是依法强化木材运输管理,严格执行木材凭证运输制度,严格签证制度。三是进一步加强木材检查站的建设和管理,加大对木材检查站基础设施的投入,尽快使木材检查站达到国家标准。

8、深入开展林业法制宣传教育,加大林业执法力度,严格依法治理。继续广泛深入开展《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黑龙江省林地保护管理条例》等林业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贯彻工作,特别是抓好《森林法实施条例》的学习宣传贯彻,做到有计划、有部署、有检查,真正把《森林法实施条例》落到实处。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行为,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用严格执法来树立林业部门的形象和威信。加强舆论监督力度,对重大案件和典型案件,由新闻部门公开曝光。下大力气提高执法人员素质,提高执法人员依法行政水平,稳定执法机构和执法人员队伍,加大执法队伍基础设施设备的投入,增加车辆、通讯、微机、传真机等基础设施,以适应现代管理的需要,全面推动我县资源林政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做好林业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9、深化森林资源林政管理改革。要解决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问题,根本出路在于改革,以适应新时期林业发展需要,对不利于森林资源有效保护管理的办法加以改进和完善。如制定“集体林经营管理办法”,“森林采伐限额审批和采伐管理办法”,“林地管理办法”,“造林成活率保存率成林检查验收办法”等操作性强的地方配套法规。逐步形成办事高效,监管有力,执法严明的新的森林资源林政管理体系。

经过实践证明,只有加强林政管理,林业才能有跨越式发展,才能把我县打造成林业大县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篇3

    林地、林木是森林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于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减少污染、改善生态等具有重要作用。多年来,本市坚持实施首都绿化规划,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强化林业管理,改善生态环境,取得了明显成绩,全市林木覆盖率现已达到43%,但与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还存在薄弱环节。为了加强本市工程建设征占用林地和伐移林木管理,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力度,巩固首都绿化美化成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以下简称《森林法》),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本市工程建设要严格遵守不占或少占林地以及少砍伐林木的原则

    近几年,本市因工程建设征占用林地和伐移林木的数量增加较快。有些工程建设单位事先没有按规定征求林业主管部门的意见,就进行规划选址、用地申请、设计施工,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砍伐林木时才向林业主管部门提出林木采伐申请。有些施工单位,在林业主管部门尚未批准时,便开始采伐林木。为了保护本市绿化成果,顺利实施《北京市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根据《森林法》的规定,本市工程建设必须严格遵守不占或少占林地以及少砍伐林木的原则,能够移植的林木一律不得砍伐。今后,本市工程建设单位在报批大量砍伐林木时,必须说明移植和保留树木的详细情况,否则,林业主管部门不予审批。

    二、本市工程建设项目在立项时,必须征求林业主管部门意见

    本市计划、规划等部门在进行工程建设项目立项和选址规划时,要充分考虑本市林业总体规划,尽可能地保护林地和林木资源,并征求林业主管部门的意见。本市道路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在立项、选线、施工等各个阶段,都要尽量保护林木,确需伐移林木的,要报经林业主管部门审批。工程建设单位在项目规划时,要在项目概算中明确列出绿化资金,按规定留出绿化用地,并在申请林木伐移的同时,上报绿化的具体方案、实施责任人及完成日期。绿化方案应由具有绿化设计资格的单位进行专业设计,绿化任务原则上在工程竣工后当年或次年春季完成。

    三、本市工程建设确需征占用林地的,必须按法定程序办理有关手续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的规定,本市工程建设征占用防护林林地或者特种用途林林地面积10公顷以下的,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林地及其采伐迹地面积35公顷以下的,其他林地面积70公顷以下的,用地单位必须向林地所在区(县)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提出用地申请,依法缴纳森林植被恢复费,经市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到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建设用地申请。工程建设征占用林地面积超过上述规定数量的,由市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初审后报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审核。

    四、本市工程建设伐移林木,应尽量安排在林木采伐期内进行

    根据《北京市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条例》,本市工程建设伐移林木的采伐期确定为每年10月15日至次年3月31日。在林木采伐期内,林木因季节因素生长趋缓,采伐的林木可以利用,同时还有充足的时间对采伐迹地进行造林前期准备工作。另外,在林木采伐期内移植林木,成活率较高,有利于绿化成果的保护。今后,本市工程建设确需伐移林木的,原则上都要安排在确定的林木采伐期内采伐施工,非采伐期内不准进行采伐。

    五、本市工程建设采伐林木,必须在年森林采伐限额内申请林木采伐许可证

篇4

一、本市郊县(区)范围内各种林地不得任意征用、占用、借用,禁止毁绿建房。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确需征用、占用林地的,须经市农林局审核同意,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并交纳林木补偿费、林地补偿费、森林植被恢复费和劳动力安置补助费后,方能办理划拨用地手续。其他建设一般不得征用、占用林地。

二、凡申请征用、占用林地的单位,应提供下列文件:

(一)征用、占用林地申请书;

(二)县(区)级以上计划主管部门按国家基本建设程序批准的项目计划任务书或其他批准文件;

(三)被征用、占用林地平面图和林木等地面附着物调查清册。

需伐除和挖去树木的,还应由原林地、林木所有权或使用权单位提交采伐林木申请书。

三、征用、占用林地补偿费,按如下标准缴纳:

(一)林木补偿费

1、防护林:以造林、培育(肥培管理、病虫防治、护林防火等,下同)全过程的投入加林木增值或按被征用、占用时林地上的林木实际价值计算。暂定造林当年每亩为1000元,以后每增加一年增加500~800元计算。

2、用材林:同防护林。

3、经济林(果园、桑园,下同)、竹林:以造林、培育全过程的投入加增值或按被征用、占用前三年平均亩产值三至五倍计算。暂定投产前每亩按1500~5000元计算,投产后每亩按5000~30000元计算。

4、特种用途林(包括国防林、实验林、母树林、环境保护林、风景林、名胜古迹林、纪念林、自然保护区林和珍贵树种林,下同):以防护林的林木补偿费二至三倍计算或以被征用、占用时的实际价值计算。暂定造林当年每亩2000~3000元,以后每增加一年增加1000~2400元计算。

5、苗木:以征用、占用当年或前三年平均亩产值计算。暂定一般用材树苗一年生苗木每亩1500~2000元,二年生苗木每亩2500~3000元,三年生以上苗木每亩3500~6000元;珍贵常绿树苗以一般用材树苗的林木补偿费二至五倍计算或双方面议。

6、“四旁”林木:按植树、培育全过程的投入加增值计算。暂定一般用材树植树当年每株5元,以后每增加一年增加3~5元计算;珍贵常绿树以一般用材树的林木补偿费二至五倍计算或双方面议。

林地上林木、苗木以外的青苗附着物、建筑设施等,按有关规定另行计算。

(二)森木植被恢复费

暂定每亩30000元,免交垦复基金。征用、占用林地单位在被征用、占用林地邻近补足林地的,不缴纳森林植被恢复费。

(三)林地补偿费

按照本市征用、占用菜地的标准和规定办理。

(四)劳动力安置补助费

参照《**市住宅建设征用集体所有土地农业人口安置办法》(市政府第**号令)的规定执行。

四、征用、占用林地砍伐或起出的林木、苗木,归原林木、苗木权属单位或经营者。起出的林木或苗木能移地培育的,应移地培育后重新用于造林绿化。

五、林木、林地补偿费应实行“谁所有(使用),谁收取”的原则。收取的林木、林地补偿费,除原属于个人的林木或附着物、青苗应获得的补偿付给个人外,统一交由享有原林地、林木所有权或使用权的单位。林木、林地补偿费用于重新造林营林,恢复森林植被和发展林业生产,不得挪作他用。

六、森林植被恢复费由市农林局收取,并开具由市财政局统一监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收据。按照预算外资金管理规定,对森林植被恢复费实行财政专户收支两条线管理,并将此款专门用于森林植被的恢复和管护,以确保新林地建设面积与被征用、占用林地面积基本平衡或新林地建设面积略有增加。

七、经批准征用、占用林地的划拨,必须由市或所在县(区)林业主管部门派员监督。

八、未经市农林局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批准征用、占用林地。对违反本办法征用、占用林地或以其他方式非法占用林地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罚。

九、本办法由市财政局、市物价局、市农林局按各自职责范围负责解释,由市农林局负责实施。

篇5

一、完善森林资源保护法规体系

为了强化林业管理,有效地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加快国土绿化进程,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效益,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可根据我国《森林法》,将现有森林资源保护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及政策进行整合,制定统一的森林管理条例。该条例可统领现存的森林资源保护地方法规、政策,使整个地方法规系统化,从而更好地贯彻执行统一的法律规范。同时,可在该条例下完善森林资源保护方面的其他立法,做到法规体系的系统性、整体性和综合性。此外,还应在建设林业执法队伍和提高自身执法能力、建立健全执法人员奖惩制度、加强对执法人员监督与管理等方面做好工作。做好森林资源保护的宣传工作,增强群众的环境意识、生态意识、法律意识,同时要制定鼓励群众参与森林资源保护的政策,使群众真正从森林资源保护中得到实惠。在商品林和公益林建设中,应引入民营机制,发挥森林资源的市场功能,引导群众参与到森林资源保护、利用和培育的过程中来。

二、加大森林防火工作力度

要进一步提高对森林防火工作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时刻保持警惕,强化措施,切实抓好森林防火工作。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的森林防火意识。要利用一切宣传工具,采取多种形式,加大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力度。要特别加强对乡镇、偏远村屯和山上作业点的监管,进村入户进行宣传;各护林员、驻村干部要抓住重点对象、高危群体,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教育,对小孩及精神病患者等重点监管对象,要坚决落实监护责任,严防森林火灾的发生。其次,要明确责任,切实加强对森林防火工作的领导,进一步落实森林防火行政领导负责制。要根据国务院《森林防火条例》并结合乡镇实际,制订《森林防火预案》,层层签订责任状,明确目标、分解任务、细化责任,真正做到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把森林防火的责任落到实处。

三、强化森林资源管理

首先,要通过不断完善和建立资源管理法规体系,做到以法治林。其次,要加强林政资源管理机构(如林政稽查队伍和木材检查站)建设,改善护林队伍办公条件。同时建立以林权、森林资源退耕还林档案为主要内容的森林资源林政信息管理系统,加强资源监测,逐步实现森林资源林政管理的现代化、数字化,提高森林资源管理的决策水平。第三,要严格森林资源限额管理和“三总量”控制。第四,要积极开展林政执法检查和林区综合治理工作,强化管理措施,坚决制止毁林开荒、乱砍滥伐、乱占林地的违法行为,确保森林资源安全。第五,要提高森林火灾预防、扑救能力,实现森林防火工作的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第六,要强化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综合协调运用营林、生物、基因、人工、物理和化学等防治措施,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贯穿于林业生产全过程,着力促进森防工作由重防治向重预防转变、由治标向治本转变、由一般防治向工程治理转变、由以化学防治为主向以生物防治为主转变。提高森林尤其是人工林自身抗御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能力,重点完善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检疫御灾、防治减灾、应急反应和防治法规等体系建设。

四、巩固和加强林业基础设施建设

篇6

第二条市殡葬改革领导小组领导全市的殡葬管理、改革工作。各乡镇场、街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殡葬事务的管理工作;社区、村负责辖区内殡葬管理法规和政策的宣传、贯彻、执行工作。

第三条各有关部门要齐抓共管,各负其责,认真执行相关政策法规,共同做好深化殡葬改革各项工作。

民政部门:民政部门是殡葬改革的主管部门,负责做好殡改的组织、协调、督导工作,及时发现并处理违规事件,定期通报殡葬改革情况。

城管部门:对临街搭棚治丧、在公共场所举行治丧活动影响市民正常工作生活秩序、在出殡途中抛撒冥币纸钱、或有其它不文明行为进行坚决制止。

国土、林业部门:对违规土葬提供土地、棺木的行为进行严肃查处。

公安部门:对阻碍殡葬执法、寻衅滋事、殴打执法人员的行为进行坚决打击。

工商部门:对非法制造、经营殡葬用品,虚假宣传,不凭死亡证明和火化证明预售、传销、炒买炒卖墓穴、骨灰存放格位的行为,依法依规查处。

卫生部门:与殡葬管理部门紧密配合,加强医院太平间的管理,防止强制火化区内偷运遗体外出土葬行为。

宣传、文化部门:积极做好舆论引导,加强演出、礼仪市场的管理,营造良好的殡葬改革氛围。

物价部门:依法查处殡仪服务的乱收费行为。

监察机关:依法依纪查处违法违规的党员和机关公务人员,对违法违规、的责任部门和单位,依法依纪追究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

交通部门:对违规土葬提供交通工具,和在公路、水路沿线违规葬坟等行为进行坚决制止。

第四条市人民政府把殡葬改革作为创建文明城市的重要内容。各乡镇场、街道要加强对殡葬改革工作的领导,建立殡葬改革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大殡葬改革执法力度,大力推进殡葬改革。

第五条对积极推进殡葬改革,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六条本着积极地、有步骤地推进火葬的原则,确定我市城区所有的社区为强制火化区,其他地区为推行火化区。

第七条在下列范围内的公民(少数民族公民除外)死亡后其遗体必须实行火葬:全市范围内的党政机关和行政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含离、退休人员);城区所有社区的公民;在强制火化区内死亡的外来人员和各种交通、爆炸、中毒、安全事故等非正常死亡的人员。

第八条凡在强制火化区内医院死亡人员,由医院负责通知市殡仪馆接运火葬。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督促强制火化区内各医院加强对遗体的管理,医院要建立遗体停放、运出登记制度,并接受市殡葬管理部门的指导与监督,不得将遗体私放出院土葬。

第九条火化后的骨灰应通过公墓安葬,提倡采用寄存、树葬、水葬等节约耕地的方法。坚决禁止将骨灰装入棺木后再行土葬。

第十条华侨回国安葬、港澳台同胞回内地安葬及少数民族公民安葬,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一条允许土葬的,应当安葬在依法批准的经营性公墓或公益性墓地内。禁止乱葬乱埋和非法占用土地,严禁在责任田、自留山、自留地建造墓地,禁止恢复和建造宗族墓地。除殡葬事业单位获准建立的经营性公墓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墓地,不得买卖、转让、出租或赠送墓地、墓穴。公用墓地由民政部门依据法规经营和管理。各乡镇场、街道有条件的可建骨灰存放塔。

第十二条推行火化区要积极提倡火葬,改革土葬,对自愿火葬的,有关单位和部门要积极支持,给予方便。

第十三条提倡厚养薄葬,文明、简朴、节俭办丧事,反对封建迷信和大操大办。治丧活动不得妨碍公共秩序,禁止在城区沿街、机关单位、企业的生活区、生产区和交通要道内搭设灵棚、摆宴席、放高音喇叭。严禁抬棺(或骨灰盒)游街。

第十四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为火葬的对象提供棺殓土葬用地及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支持,机动车辆等运输工具不得为其帮办土葬丧事。违者,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第十五条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含离退休人员)死亡后及其它意外事故死亡人员,不实行火葬的,不得享受丧葬费、抚恤费、遗属生活费,不给予困难补助。单位不执行本办法的追究单位领导责任,并责成单位收回已发的补助。

第十六条禁止殡葬管理部门以外的单位和个人从事经营性的遗体接运等殡仪服务活动。

在强制火化区内,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制作、经营棺木,出租龙杠、棺罩等土葬用品(具)。

第十七条凡带头移风易俗,积极执行殡葬改革规定,自觉进行火葬的,在条件允许下,死者单位或亲属单位应提供方便,并可按有关规定报销遗体火化费。

第十八条违反本实施办法的,按其情节轻重予以处罚。

(一)对强制火化区内医院擅自将遗体私放出院,造成火化对象土葬的,由市监察局会同市卫生局给予医院主要负责人及相关责任人行政处分。

篇7

这次会议是经过镇党委研究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全县林业工作会议的有关精神,安排部署今年全镇林业工作的重点工作任务。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扎实做好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可以说责任重大、困难很多、工作量大。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时间紧迫。要求全县主体改革在今年年底基本完成,全部改革在2010年6月基本结束。二是上次林权改制遗留问题和需要完善的工作多、困难重。在州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全县在*年已经对大部分集体林进行了改制。当时,*镇、小沙河、三道乡也根据要求对对大部分集体林进行了改制,但由于没有成熟经验、缺少配套政策和时间仓促等原因,造成了改制不尽规范、四至不清、档案缺失等问题,这些都需要在本次改革中进行规范,可以说困难重重。三是涉及面广,容易引发新的社会矛盾。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对农民利益的调整分配,村集体与村民、村民与村民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利益冲突,特别是对已经改革的集体林地进行再规范,容易引发新的社会矛盾,可以说风险很大。

因此,各村屯、各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明确任务、统一思想,确保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顺利实施和如期完成。

第一,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对于此项工作,镇党委政府充分认识其重要性,结合*镇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实施方案》并以政府文件下发,成立了工作领导机构,全面负责我镇的集体林权改制工作。组建了由林业、、纪检相关部门组成的工作小组,具体负责综合协调、政策咨询和业务指导工作。根据林业部门的调查统计,此次我镇有29个村屯涉及到集体林权改制工作。各村要成立由支部书记任组长的改革领导机构,明确责任,落实任务,组织实施好本村的林权改革工作,特别是对过去林地改制的情况,要进行认真的梳理和分类,并及时发现和处理改革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纠纷。同时,做好林权改革工作的宣传和讲解工作,让群众消除疑虑,支持和参与改革,以便稳步推进林权改革。

第二,要规范操作,严肃纪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涉及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既要积极主动,又要稳妥进行,严格按照程序规范操作,保证质量。要坚持依法确权,依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物权法》、《森林法》等法律规定,对林地、树木进行确权。林木所有权、经营权和使用权落实后,要依法签订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即时核发、换发林权证,建立健全林改档案。要严禁违反法律和政策规定搞暗箱操作,损害群众利益;严禁各级干部利用职务之便插手森林资源的流转,谋取个人利益。对在改革中营私舞弊,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要坚持农民决策。农民群众既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参与主体和受益主体,也是决策主体和监督主体,紧紧依靠群众是顺利推进改革的保障。林权分不分、怎么分都要由农民做主。对过去改革情况,大部分群众满意的要予以维持,不规范的即时完善;对历史遗留问题,要在尊重历史、尊重事实的原则下,区别不同情况妥善依法处理。

第三,要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要把维护社会稳定贯穿于集体林地制度改革的始终,把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作为工作的基础和前提。*自乡镇合并以来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特别是由于林地引发的各类矛盾纠纷时有发生。根据这一现实情况,在此次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中,将纪检、、经管站等相关职能部门列入到工作小组中,目的就是要做好稳定工作,所以涉及到村屯也要超前安排。对工作中可能出现的矛盾问题,充分估计,提前做好准备,保证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防止越级上访。在改革过程中,要保证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不能包办代替,更不能行政命令、强制推进。

二、切实加强牧业用地管理工作

*镇牧业用地总面积为3644.4公顷,近几年由于受粮食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牧业用地遭到严重破坏,牧业用地保存完好的已经寥寥无几了,对此县委县政府已经作出明确的要求,对非法开垦牧业用地和草地的行为进行专项打击和整治。

一是加大领导力度。加强牧业用地管理,改善生态环境,是发展生态经济的根本保证,也是改善民生的现实需要。各村屯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从大局出发,加强协调配合,齐心协力,共同做好牧业用地管理。镇政府已经成立牧业用地管理领导小组,明确主管领导和专门工作人员,并为牧业执法做好协调服务,保障牧业用地管理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二是加大保护草地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各村屯要加大工作宣传力度,大力宣传《草原法》、《延边州牧业用地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保护草地资源的重要意义,增强群众守法意识,让广大群众理解、支持、参与草地管理工作。

三是加大对违法开垦牧业用地的查处力度。县级牧业部门将把加强牧业用地监督管理工作真正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执法检查,发现问题,一查到底;对触犯法律的案件,将及时移交公安机关处理,坚决制止新的违法开垦行为。各村屯要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加强对本村辖区内的草地管护工作,积极协助牧业部门严厉查处各种破坏牧业用地的违法行为。

四是加大退耕还草工作力度。对己被非法开垦的牧业用地由牧业部门牵头,乡镇、林业、公安等单位密切配合,按照谁耕种谁还草的原则,立即责令当事人进行还草。可采用自然还草,也鼓励种植多年生牧草。不按要求进行还草的,要实行强制退耕手段,对拒不履行还草义务的,要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三、扎实做好森林防火工作

森防工作可以说是一项常规工作,去年入冬以来气候较干旱,预计今春防火形势将仍然严峻。各村屯要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落实森林防火领导负责制,切实把森林防火各项工作措施落实到实处,防止发生大的森林火灾。

在今年森林防火工作中,要具体抓好四方面工作:

一是要做好防火宣传。各村要利用广播、条幅、悬挂防火旗等手段做好森林防火宣传工作,提高村民防火意识。

二是要落实防火机制。镇里已经成立了森防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林业站,各村也要成立防火机构,落实值班制度,建立“十户联防”体系,对突出重点时段、重点区域、重点人群进行监督。

篇8

【关键词】海南岛;红树林资源;可持续发展;对策

1.海南岛红树林资源概况及分布

海南岛地处热带北缘及干湿热带气候的过渡带上,红树林资源丰富。据2001年红树林资源调查显示,海南岛红树林总面积3923.22公顷,占全国红树林面积的17.9%[1]。海南岛现有真红树林植物11科24种,半红树植物10科12种,为我国红树植物种类分布最为丰富的区域。其中,国家珍稀濒危物种有9种,海南特有物种2种,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中“植物种优先保护名录”的有2种。

海南岛红树林主要分布于沿海一带河口港湾的滩涂上,海口、文昌、琼海、万宁、陵水、三亚、东方、昌江、儋州、临高、澄迈等 11 个沿海市县均有分布。但分布相对集中的有海口的东寨港、文昌的清澜港、三亚的青梅港和三亚河、儋州的新英湾、临高的新盈彩桥、澄迈的花场湾,尤以海口东寨港和文昌清澜港分布最为典型。目前已建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市县级自然保护区6个,分别为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南清澜省级自然保护区、三亚河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三亚亚龙湾青梅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儋州新英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和儋州东场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临高彩桥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澄迈花场湾红树林自然保护区。

2.海南岛红树林资源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海南岛红树林资源现状

海南岛红树林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匀,东北、西北、北部及南部分布较多,西南地区较少;局部相对集中。其他地区虽然也有分布,但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红树林种类和数量均相对较少,多呈小斑块零星生长。据2009年调查显示,全岛红树林资源中,东寨港红树林资源面积最大,人为破坏相对较小。三亚河和青梅港红树林资源面积最小,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大。其主要原因是东寨港红树林分别于1980年和 1986年定为省级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同时也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红树林保护区,是中国七个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保护区之一,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巡护人员,因此,受到较好的保护。而西南以及南部区域红树林资源受到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破坏严重。2009年,我们调查到三亚青梅港、儋州新英、临高新盈、彩桥和澄迈花场湾等地红树林分布区域有不同程度的围垦,其中临高新盈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区域围垦现象最为严重,有近百亩红树林被鱼塘包围。三亚市是国内外闻名的滨海旅游城市,各类海洋工程开发建设给红树林资源带来了一定压力[2]。各类养殖活动也是导致红树林生态系统退化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海南岛沿海各市县养殖业发展较迅速,但由于在养殖规模、方式以及污水排放控制等方面不能统筹管理、科学规划,导致部分区域水域环境恶化、滩涂遭到破坏和污染。2009年调查时发现东寨港保护区有成片枯死或根部的红树林。已有研究也表明[3],由于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海南岛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红树林面积缩小,部分红树物种已处于濒危状态,如海南特有的木柳、水椰、红榄李、海南海桑、杯萼海桑、卵叶海桑、拟海桑、木果楝等。

2.2海南岛红树林资源存在的问题

2.2.1砍伐、养殖、围垦破坏红树林

据研究资料记载,海南岛红树林资源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养殖、围垦和砍伐,在60年代以前,主要表现为保护区附件村民对红树林的砍伐;上世纪80年,表现为大规模的毁林围塘养殖,尤其是新英、新盈和花场湾等地最为突出;如今,红树林主要是受到围垦,大规模的填海造地等海洋工程的破坏,如前所述,青梅港、新盈以及花场湾等地红树林受到围垦等活动影响,出现大面积破坏和退化现象。

2.2.2污水污染红树林生竟

海南岛沿海养殖业发展迅速,尤其是在红树林周边随处可见密密麻麻的养殖虾塘,但养殖技术不高,养殖方式不科学,控制不够严格,大量养殖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海。红树林地区居民生活污水也未经处理,直接排海,导致红树林生态环境恶化,红树林遭受破坏,尤以东寨港、八门湾和新英湾较为突出。

3.海南岛红树林资源可持续发展对策

3.1加强红树林资源管理

要做好红树林资源管理工作,必须健全和完善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工作能力。贯彻《海南省森林保护管理条例》、《海南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海南省红树林保护规定》保护红树林资源。同时,提高当地居民对红树林的认知和作用,积极参与到红树林的保护与管理中。对当前仍在红树林区的养殖虾池进行登记、清理,对非法占有原红树林地的虾池一律予以取缔,并退池还林。

3.2保护并提高红树林资源价值

红树林生态系统处于海洋与陆地交界的滩涂上,作为独特的海陆边缘生态系统,其在结构与功能上既不同于陆地的生态系统,也不同于海洋生态系统的特性;在自然生态平衡中起着特殊的作用,是最为复杂且多样化的生态系统[4]。红树林在护岸固堤、发展滩涂养殖与近海渔业、维持生物多样性、净化环境、提取海洋药物、美化景观、发展旅游及维持海岸带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5]。因此,应保护好红树林生态系统,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红树林资源价值。

3.3人工种植修复红树林生态

在现存红树林基础上,因地制宜, 有计划、有步骤地引种、进行人工培育,再在红树林受破坏的地方补种人工红树林,逐步恢复红树林面积,修复红树林生态系统,扩大珍稀鸟类及其它生物的生存空间,防止海岸侵蚀和水土流失,从而减轻自然灾害方面的作用。

3.4 合理规划,大力推进红树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根据“保护与发展并重”的方针, 形成保护与管理开发利用的机制, 做到要开发必须先规划。如东寨港和八门湾(清澜港)红树林旅游开发,通过结合独特的红树林生境特点,在红树林中修建绿色休闲木栈道,使游客走在绿道上近距离地观察各类在红树林中栖息的候鸟和海边鲜活的鱼虾蟹,感受红树林的魅力。这样合理的旅游开发既能很好地保护红树林资源,又能使红树林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3.5加强宣传教育,发动社区参与

做好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宣传工作,重点在红树林林区的当地居民。应对他们进行红树林宣传教育,使他们懂得法律法规,理解红树林对鱼虾类等水产品产量和对人类生产生活有长期可持续的影响, 提高他们保护环境、自然和红树林的知识与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红树林资源的管理与保护中,如参与保护区管理计划的制定与实施,研讨保护区的重大问题,通报情况,交流信息等。另外,可以通过网站、广播电视、宣传材料、画册、录像带、VCD等对游客、参观者和中小学校进行宣传教育,普及红树林知识。 [科]

【参考文献】

[1]王道儒,吴瑞,李元超等著.海南省热带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研究.海洋出版社,2013,116.

[2]王江涛,张潇娴.中国海域使用现状浅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7(3):22-24.

[3]莫燕妮,庚志忠,王春晓.海南岛红树林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热带林业,2002.

篇9

近年来,全省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和《*省殡葬管理办法》,积极推行殡葬改革,不断加强殡葬管理工作,全省平均火化率保持了较好水平。但是,近一时期,一些地方殡葬改革工作出现较大滑坡,殡葬管理工作有所放松,主要表现在:一是少数地方殡葬改革工作进展缓慢,“以罚代葬”、“以罚代化”问题突出,火化率大幅下降;二是毁林造墓、毁田造墓、滥建公墓现象屡屡发生,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环境;三是殡葬活动中封建迷信活动、大操大办之风有所抬头,殡葬用品市场管理混乱;四是一些殡葬服务机构服务质量差,收费高,群众意见较大。为进一步推进殡葬改革,加强殡葬管理,推进“和谐*”、“生态*”建设,经省政府同意,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加强殡葬管理,大力推进火葬

实行火葬地区的各级政府要把推进火葬作为深化殡葬改革工作的重点,采取坚决有力的措施,努力提高火化率。火化率高的地区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长效管理机制,防止滑坡反弹。火化率不稳定的地区,要认真剖析原因,落实责任,加强监督管理,确保火化率稳步上升。火葬工作尚未推开的地区,今年年底前要全面启动,加大力度,确保火化率不低于60%。对违反殡葬法规进行土葬的,要坚决起尸火化;骨灰入棺二次土葬的,要一律予以平毁,不留坟头。

今年年底前,各地要集中开展殡葬管理专项整治活动,加大对“以罚代葬”和“以罚代化”问题的查处力度,坚决打击和制止一切妨碍火化的行为,彻底清除城乡结合部、耕地、林地、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区、水库河流堤坝、水源保护区和铁(公)路两侧的坟头、墓碑。

二、加强公墓管理,彻底清查非法经营公墓

各地要切实加强公墓管理,坚决制止擅自建墓、滥建乱葬和公墓经营活动中的不正当行为。今年年底前,各地要对现有公墓进行一次全面清理整顿,彻底摸清经营性公墓(陵园)、公益性公墓(骨灰堂、塔)的数量、规模和经营管理情况,并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坚决予以整改。要加强公墓建设规划,严格审批制度,严禁乱批乱建。要坚决禁止炒买炒卖经营性公墓(陵园)的墓穴(格位),不得随意扩大面积或超标准建墓。对擅自扩大墓穴面积、乱占土地及炒买炒卖墓地和骨灰格位的,要依法进行查处。未经批准擅自兴建或在禁止建墓的地方兴建墓园、墓地的,要立即停止建设活动,一年内迁移或平毁,恢复地貌。对违法建墓和非法经营的,要追究直接责任人和有关领导的责任。要加强对农村兴建公益性公墓或骨灰堂的规划,严格控制建设规模和数量,严禁滥建和乱收费。公益性公墓、骨灰堂除收取成本费外,不得从事任何经营活动。大力提倡和推广骨灰树葬、花葬或草坪葬等安葬形式,鼓励和引导群众把骨灰撒入江河、湖海、森林或存放骨灰堂。

三、规范殡葬服务和祭祀行为,全面清理整顿丧葬用品市场

殡葬主管部门和服务单位,要根据殡葬管理法规和实际情况,合理确定服务项目和收费标准,并对外公开承诺,坚决纠正殡葬服务单位高收费、乱收费以及向丧户“吃、拿、卡、要”等行业不正之风。要大力倡导文明治丧,加强殡葬服务场所管理,规范丧葬用品市场,严禁在火化区生产、销售土葬用品,坚决整治大操大办丧事和祭祀活动中的封建迷信活动。未经批准,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擅自进行遗体火化和遗体运送服务。

四、加快殡葬设施建设,改善殡葬服务条件

各地要把殡葬设施建设纳入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抓紧制定和完善建设或改造方案。要逐步放开殡葬建设市场,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殡葬业,逐步改善殡葬设施。殡葬设施的建设或改造,要统筹规划,加强管理,严格审批手续。兴建、扩建殡葬设施(公益性除外)或变更殡葬设施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须经县级人民政府和设区的市民政部门同意,报省民政厅批准。未经批准,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擅自兴建、扩建殡葬设施或改变其所有权和经营权。

五、加强对殡葬改革工作的领导,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篇10

地球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人口不断的增长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它的开发强度日益增强,不少地区已呈现资源枯竭和生境退化的趋势,难以再承受下去来满足人类的要求,因此,实施生态发展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成为一项急迫的任务[1-3]。众多的国际生态公约就是在这种背景条件下产生的,它们的主要目的在于指导人们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安排和限制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以维护子孙后代的利益。这些被称为是法律旗帜的各种公约都不是单纯由法学家们单独完成的,必需要广泛征询涉及自然保护的专业人士的意见,总结自然保护第一线从事实际工作的人们以及生产战线上广大公众的经验教训,才可能制定这些涉及全社会利益的许多规定。本文就拟简要地探讨一下它们的意义和作用,以期我国能完善和健全有关自然保护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法律体系,来适应已踏入生态发展文明时代门槛的迫切要求。

1生物多样性公约

生物多样性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既是生物之间以及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复杂相互关系的体现,也是生物资源丰富多彩的标志。它是对自然界生态平衡基本规律的一个简明科学概括,也是衡量生态发展是否合乎客观规律的主要尺码。一个区域保持得是否完整在很大的程度上要以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持续利用是否合理来决定。因此,它的保护对象是全方位的,要从物种及其遗传资源、生态系统和景观多样性各个方面着手。这个公约不仅阐述了防止物种灭绝和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的问题,也强调要关注人类发展的目标和策略。它提出要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持续利用和利益公平分享三者密切结合来考虑工作,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实践证明,缺乏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工作就难以持续下去。它要求各缔约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己要求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和行动计划,对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离体保存作出全面的安排。“公约”经过多年的讨论和多次的修改,1992年6月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上签署,于1993年12月29日正式生效。这说明世界人民终于认识了由于人类本身的管理失误所造成的地球生境退化、资源枯竭所带来的灾难,决心采取共同行动制定有约束力的并起综合作用的国际公约。现在,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已成为各个国家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可以看出,”公约并不是一纸空文,但与其说是一次性产物,不如把它看为一个长期的过程,因为许多问题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例如1.如何做好野生物种种群和被传统农业与本地人民广泛应用的物种及其变异的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问题,2.发达国家如何落实支援发展中国家保护和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责任;3.如何通过技术转让和交流实施生物多样性有效保护和持续利用的战略;4.生物资源利用者如何落实酬报各地从事保护工作者和提供传统利用知识人们的责任。这些问题虽经多次讨论,但不易取得协议。

我国于1993年1月7日作为第7个国家正式批准加入“公约”,由环境保护部牵头组成国家履约协调组,统一规划各项工作,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事务,可见国家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视和认真态度。许多学术单位建立了生物多样性委员会、研究机构来规划研究和宣教事宜;还出现了非政府组织“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绿色发展基金会”,它组织社会各界人士和广大公众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开展工作。10多年来完成了大量工作,除了按“公约”规定完成必需做的基本项目,例如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中国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外,还出版了系列丛书和许多研究报告。建立了许多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离体保存实体。主要经验有下列三点:1.保护和发展必需密切结合,利益公平分享是关键;2.统一协调分散管理的方针是正确的,但需要进一步完善;3.基础性和综合性研究不断加强,才能不断向前发展。在2010年国际生物多样性年期间,国家颁布了新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和行动计划(2011-2030),”明确今后20年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并将之看为是维护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保障的大事。因为,当前资源过度利用、工程建设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问题并未解决,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的状态一时难以解除。它要求完善相关政策和法律基本体系,将生物多样性纳入国家和地方计划;开展重点区域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评估、监测、人才培训和能力建设,加强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离体保存,例如保护区、动物园、植物园和种质基因库的建设和完善,把保护和发展密切结合;重视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防止外来入侵物种的蔓延和完善,完善群众参与和深化国际合作等方面工作[4-8]。

2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

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是关于改变了遗传性质的活有机体跨境转移的一个协议,它旨在充分确保它们的转移、处理和使用。它的文本由生物多样性缔约国会议来讨论和确定,已有100个以上缔约国批准,于2003年9月11日正式生效。所以,可以说,它是生物多样性公约的一个议定书。文本中详细论述了安全转移、处理和使用凭借现在生物技术所获得的可能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持续利用产生不利影响的改变了遗传性质的活有机体的保护措施,同时顾及对人类健康所构成的风险。这意味着,已改变了遗传性质的活有机体从一个国家跨境转移必需符合议定书的规定,出口者必需提供充足资料使进口者能做出知情决定,确保所有货运有议定书要求的文件记录,即使进口者不是缔约国也要按议定书要求办理。我国于2005年4月27日批准了议定书,显示我国在执行国际条约和加强生物安全管理方面的承诺,并大大增强该议定书的份量。同时,制定了中国国家生物安全框架,对国家生物安全管理政策体系、法规体系、转基因活有机体及其产品风险评估和管理技术准则、生物安全管理国家能力建设作了具体规定和说明。

3拉姆萨尔湿地公约

湿地是指内陆和海岸地带水深6m以下的水域、沼泽和草甸地带。这些地区是调节水分循环、维护水禽和水生生物生存的重要栖息地,具有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价值,但是长期以来,人们没有真正意识到这一点。随着经济的发展,大片湿地被改变为农地、养殖场甚至城镇,导致许多物种消失,常出现一雨便成灾的可怕事件,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为此,原亚洲湿地局、国际水禽与湿地研究局、美洲湿地局三个湿地组织合并为湿地国际,并在湿地公约的制定和技术支持中发挥了中坚作用,大大促进世界范围主要地区湿地和湿地物种现状的评估和研究,加强与政府和当地社区的合作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湿地公约于1971年2月2日在伊朗的拉姆萨尔签订,所以常称为拉姆萨尔湿地公约。它通过传播信息资料、提高公众意识、开展培训活动和在各地建立湿地管理项目、支持和促进区域和各国湿地保护和湿地资源持续利用和行动计划的制定等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各国凡是在生态学、生物学、湖沼学和水文学上具有国际意义的湿地都可申请加入湿地公约所建立的国际湿地名录,加入国际湿地名录的湿地应建立保护区,加强对物种和栖息地的管理,管理好者可得到相应的奖励;反之会受到批评。中国加入湿地公约会后,认真履行缔约国的义务和责任,为了适应湿地保护形势发展的需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投入湿地保护,1994年9月由林业部牵头联合17个部委制定一个广泛参与、切实可行、符合国际规范的“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确定了中国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目标、内容、优先领域和项目,使之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以确保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进一步推动中国湿地保护事业的发展。许多科教部门建立了湿地研究中心,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出版了众多的专著和研究论文和报告[10]。迄今,我国已有37个湿地保护区分五批加入了国际湿地名录,并开展大量保护和持续利用的工作。#p#分页标题#e#

4世界遗产公约

世界遗产是指具有世界价值的独一元二的自然和文化区域以及许多非物质的文化和精神遗产,是各个国家精华中的精华。作为具有世界价值的自然和文化区域可从以下列几点来判断:(1)表征地球进化历史的主要阶段的典型代表或独特的地理景观类型;(2)表征具有重要意义的不断进化的生态过程或生物进化和人与环境相互影响的典型事例和杰出的代表;(3)具有极为特殊的自然风光和文化特色的区域;(4)具有世界价值的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区域或众多受威胁物种的栖息地。符合四个标准之一的区域可申请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包括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三类)。世界遗产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和拉姆萨尔湿地公约三者被认为是国际保护生境(栖息地)的三大公约。世界遗产公约是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通过制定,1978年正式生效。这说明大多数国家都认识到有责任来保护那些具有特殊价值的自然和文化区域,把它们看为是人类遗产的一部分。这是第一个认可和保护文化景点的国际法律条约,它把传统的文化生活方式和自然资源管理体系之间建立了密切的联系,拓宽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相互关系的思维,并制定协同计划来保护它们[11-14]。

随着我国经济多年的持续增长,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也在不断提高,并深深体会到自然与现代化共存、经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保护共存的伟大目标是实施可持续战略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这样,加入和认真实施世界遗产公约,建立比较完善的世界遗产地系统,就成为政府的一项必不可少的任务。许多省市建立了申报世界遗产办公室,促进自然保护、文化组织和文物系统各方面的专家认真考虑,提出具体的计划和方案。截至2010年底,我国已有自然遗产地8处、文化遗产地25处、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处,还有文化景观3处,总共40处。现在打算申报的区域还有100多处,估计每年只有自然和文化遗产各1处获得批准。但是,人们已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不是为申报而申报,而是决心通过完善管理,争取支持,使之更加壮大,以适应社会、文化、经济迅速发展的要求,那时申报将是水到渠成之事。主管自然和文化遗产工作的分别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

值得指出的是,有悠久历史的全球农业系统,是人类长期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既有自然的成分,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一部分。但是,人们在发掘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时,却忽略了这个方面,以致传统的农业耕作制度及其丰富多彩的传统优良品种的基因多样性在现代化过程中大量流失。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及时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于2003年建立了“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中心”,旨在开展全球重要文化遗产项目的申报工作,以期建立一个全球共识的持续发展的动态系统,弥补了不足之处。我国浙田县的稻鱼共生系统被列为全球第一批五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之一。其实,我国还有许多项目符合其标准,需要大力发掘、继承和发扬[15-18]。

5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野生动、植物的保护与持续利用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只注意保护,不允许任何利用是不科学的,必然是行不通的;当然,过度的利用,不注意保护必然导致破坏。这个公约的目的就在于监测商业开发的主要物种,对一些已陷入受威胁状态的物种,通过贸易限制达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要求。这个公约1973年3月于美国华盛顿签订,1975年7月正式生效。它把控制贸易的物种划分为三类作为其附录,附录1是指那些受到和可能受到贸易影响而有灭绝危险的物种。这些物种的对外贸易必需获得出口国科研机构认可,管理机构发放出口许可证,进口国也确认是如此才能进行;进口国将之再出口也照此办理。附录2是指那些目前虽未濒临灭绝,但如对其贸易不严加管理,以防止不利其生存的利用,就可以变成有灭绝危险的物种。这些物种也必需得到出口国家科研机构的认可,管理机构发放出口许可证才能进行出口贸易。附录3是任何一个缔约国认为属其管辖范围内应进行控制开发利用,而需要其它缔约国合作管理贸易的那些物种;它们的出口贸易同样需要出口国管理机构发放出口许可证才能进行。前两类物种需经全体缔约国大会讨论通过,后一类物种只需各缔约国自己认定,报公约秘书处备案即可。附录中所列的物种是重点管理对象,但它们的地位不是永远不变的,而是要随其种群传播和消长而有所调整,所以需要对它们进行长期的研究和监测。这样,每一个缔约国都要建立专门的科学委员会和进出口管理办公室来负责专司其事。前者负责研究确认各个种的基本情况,提出处理的意见;后者即专司具体管理业务,发放出口许可证。可以看出,这个公约不是要禁止野生动植物包括濒危物种及其衍生物的贸易,而是制定各种措施保证可持续贸易,不引起它们走向灭绝;目前,它已建立一个世界性的控制野生濒危物种及其衍生物的国际贸易系统,为物种的保护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80年12月25日,我国提交参加“公约”的交存书,1981年4月“公约”对我国正式生效,1982年正式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进出口管办公室”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种科学委员会”,分别挂靠在国家林业局和中国科学院内,开展有效的研究和管理,成果垒垒。看来,大力培养熟悉“公约”的科研和管理人员,进一步弄清和宣传“公约”各条款的实质内容,加强对濒危野生物种的研究,提供其消长规律和具体情况,监测贸易现状,编制控制贸易的物种名录及其识别手册和图谱,制定合理开发利用的指标,提高进出口管理水平,防止过度开拓而造成物种灭绝应是一项长期的任务[19-20]。

6迁徙物种公约

物种的生存和分布不受边界的限制,特别是迁徙物种的生活周期可能遍历多个国家,但各国的保护和管理水平不尽相同,难免会遭受猎杀,因此必需通过国家政府间的共同努力来加以保护,既要保护物种本身,也要保护其栖息地。保护区在这些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个公约于1979年签订,1983年正式生效,100多个国家参与并共同关注这些独特物种种群的保护,效果明显。我国签署这个公约以后,许多保护区承担了这些迁徙物种的保护,无论在科研监测和合理利用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例如,山东长岛保护区累计环志各种候鸟128种21万多只,其中猛禽22种6万多只,占全国猛禽环志总量80%以上;回收国内外环志鸟231只,最长回收为8年,为鸟类迁徙规律与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成绩明显[21]。由于“公约”所关注的物种独特,没有任何公约能代替其作用,实际上,它成为生物多样性公约必要的补充和起具体的辅助作用。#p#分页标题#e#

7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这个公约是全球许多国家的政府为解决地球气候潜在变化可能引起的众多问题而联手进行的一项努力。它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于集体执行“公约”所制定的各项规定。它于1992年5月9日在纽约联合国大会上获得通过,1994年3月21日正式生效。我国于1993年1月批准了这个公约,是最早的10个缔约方之一。“公约”要求所有缔约方在农业、林业等相关部门注意减少和防止人为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开发、应用和推广;开展技术转让等各种合作,促进可持续发展,保护和增强所有温室气体的吸收汇和储存库,例如不同类型的保护区等;在适应气候变化的情况下,制定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综合农业的发展、关注受干旱、荒漠化和洪涝影响地区的保护和恢复工作;在可行的范围内,将气候变化纳入相应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的政策和行动,并采取适当的方法尽可能降低气候变化对经济、公共健康和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在京都议定书中为发达国家规定了有法律约束力的量化减排指标,使其CO2、CH4等6种温室气体排放量较1990年减排至少5%;同时,确定了“共同实施”、“清洁发展机制和”排放贸易“三种境外减排的灵活机制,使发达国家可以通过这三种机制在境外取得减排限排的抵消额,从而以较低成本实现减排限排目标,缓解其国内减排限排压力。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是其义务的核心内容,要求采用由缔约方大会制定的可比方法编制人为引起的各种温室气体的源排放和汇清除的国家清单,发达国家必须为其提供相应的资金。但是,要真正的具体落实十分困难,许多会议都是在讨论这些问题的具体化,但都不能取得共识,需要更耐心地通过深入分拆,实事求是协调和合作共事地去解决。可以看出,制定减排限排温室气体目标是一个重要方面,而确定不同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和人工营造的方法来固碳的目标也是不能忽略的,两者是相互相成的[22]。

8防治荒漠化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