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阵地建设亮点范文
时间:2024-02-29 17:49: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阵地建设亮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社区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发展现状
(一)社区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成效显著
近年来,济宁市委市政府本着“以民为本”的原则,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采取多种措施,在社区建设中大手笔投入,高标准规划,取得了较大成效。一是加大资金投入,确保社区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落到实处。各级政府累计拨款和筹资近4亿元用于社区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经费支出比例逐年提高。二是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民办公助”等方式对社区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进行扶持;三是多形式、多渠道吸引金融、企业、民间团体等社会资金参与社区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组织开展了“城乡文明、结对共建”活动,组织省市级文明单位与社区开展共建活动。
截止到2012年底全市累计投资4亿元,建设110个社区未成年人活动室,210个社区宣传文化法制中心,21个青少年教育示范社区,60%的社区办公服务和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在300平米以上,拓展了未成年人的生活空间,极大丰富了未成人的业余文化物质生活需求。
多数社区建有图书室、阅览室、微机室、文体活动室、娱乐室和室外健身活动设施等。其中,文化活动类阵地占75.1%,教育培训类阵地占22.7%。开设的项目主要包括图书阅览、休闲健身、课程辅导、科普培训、爱国主义教育等。根据社区地区差异、基础条件的不同,大多社区购置或更新了大量文体活动器材;集文艺排练、演出、书画展、健身、娱乐于一体的多功能活动室内,琴棋书画、歌舞升平,社区文化形成了新亮点。
二、社区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存在的问题
济宁市社区未成年人活动阵地建设已成为未成年人业余学习、生活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场所,为未成年人提供了增长知识、锻炼能力、展示自身才能的舞台。但是在整体建设和个别重要设施方面仍有较大差距,不少问题令人忧虑。
(一)社区未成年人场所总体规模尚需完善,发展还不平衡
根据计生、民政、教育等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市有未成年人200多万,而目前社区数为110个,这样的对比差,就迫使我们要不断扩大社区规模。在深入细致的调查中还发现,全市社区文化阵地建设整体水平不高,投入欠账大,部分社区未成年文化场所相对单一,或只有扶持建设的图书室(社区书屋);或只有一个篮球场地等等,如活动室、培训室、电子阅览室、展览室、多功能活动厅、文化学校、文化广场等基本为零。在城区旧城改造中,办公场所已经拆除或即将拆除,文化阵地建设出现空白,成为进一个时期制约文化事业发展的瓶颈。一些图书阅览场所由于受电子出版物的冲击、教育机制、环境、人员等多方面的影响,经营相当困难。部分老的居民小区,设施则比较落后、配套差,活动难以开展。
(二)社区未成年人场所功能定位认识不足,其利用率不高
不少社区除利用农家书屋工程、电子阅览室工程及社区建设专项资金进行点对点投入,其他硬性投入出现零记录或没有及时跟上,使得宣传教育引导方面的载体作用得不到正常发挥。个别县市区不能正确处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尤其在旧城改造与城中村建设中,拆除黄金地段的公共文化设施,而建造宾馆、商厦的事时有发生,致使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单位往往以出租场地,削弱了公共文化设施的基本功能。
(三)功能比较单一,项目较传统,政策保障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社区未成年人活动阵地因为受到功能、项目、师资等方面的限制,其作为社区未成年人主要活动场所的作用还远未充分发挥。目前,社区未成年人活动阵地主要是以课程辅导、图书借阅、一般文体活动等为主,项目设置传统、陈旧、单一,缺乏时代特色,吸引力不够。导致有些家长把未成年人的文体活动转移到了一些课外辅导班、培训班等等,一部分社区未成年人没有参与到社区组织的活动中来。在政策保障上体现为,未成年人校外活动与校内教育没有得到有效衔接,社会实践课程流于形式;社区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税费政策享受不到位;社会捐赠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等等。
三、加快社区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的对策
(一)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加强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不仅是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的重要举措,也是今后一个时期关心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载体,必须建立科学的长效机制。要从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入手,制定社区未成年人活动阵地建设和管理办法,发挥政府规划调控作用,建议把未成年人社区文化活动阵地建设列入实事工程,加大对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的经费投入,在列入财政预算的同时,积极争取各方面的资金、政策支持。
(二)要发挥资源整合优势
从综合性、复合性、功能性阵地建设入手,重点利用现有场所和阵地,纳入政府实事项目,通过政府追加投入、委托管理,运用政府、社会、市场相结合手段,以“政府出一点、社区出一点、社会组织出一点”的融资方式,在每个街道(镇)建立一个融社区服务、社区教育、社区文化于一体的社区未成年人活动阵地,大力发展与未成年人事务相关的社会中介组织、协会、基金会,积极参与社区未成年人活动阵地的建设和管理。
(三)要创新工作体制机制
要使社区未成年人活动阵地健康发展,关键在于创新工作体制机制,要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适应新的形势需要,了解社区未成年人的真实需求,加强社区未成年人志愿者队伍和专业未成年人教育队伍的建设,在形成专门的项目策划智囊团的基础上,依托阵地,通过社会招募和市场招标等多种手段,加大对活动项目的研究和开发,如开发和培育未成年人心理咨询、就业指导、就学辅导、法律援助、素质训练、网络对话等互动性的项目,紧贴未成年人的需求。
篇2
一、践行科学发展,努力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水平
1、不断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把握青少年的思想实际和身心特点,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青少年。创新理论学习方式,打牢思想基础,尝试运用青年喜爱的网络交流方式和网络手段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大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平。
2、用爱国主义精神激励青少年。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抓住寒、暑假和“三五”、“五四”、“七一”、“十一”等重大节庆,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大力宣传南开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和建设成就,增强青少年爱祖国、爱家乡的炙热情感。
二、增强主动意识,积极服务街域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3、积极投身街域建设,服务经济发展。引导和鼓励广大职业青年积极投身街域经济建设主战场,充分展现先进青年集体在推进全街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中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大力促进产学研相结合,树立宣传一批优秀青年创新典型,激励青年提高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
4、继续壮大志愿者队伍。这项工作曾以““三把青春火炬照亮学府爱心家园”的称号被团区委命名为当年的特色工作,2019年继续坚持这项利青年、利社区、利居民的品牌项目,不断丰富志愿服务的形式,更广泛地发动青少年服务社区、服务社会,为青年社会实践,认识社会搭好平台,同时也能促进街域各项事业发展。
三、发挥职能作用,服务青年成长成才促和谐
5、服务好社区在校青少年。建立社区在校青少年底档, 组织系列知识讲座;开展中、高考后填报志愿辅导活动;及时掌握本年度考生成绩及录取院校,在全街范围内选树典型,以社区为单位开展“光荣榜”活动;邀请本社区的优秀学生为低年级同学讲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小窍门等;在社区开展学习“一帮一结对子”活动,成绩优异的学生帮助低年级同学辅导功课;开展“学府青春就业直通车”、爱心帮扶助贫困等活动。通过开展一系列帮学、助学、促就业和爱心帮扶等活动,真正做服务青年人的实事,做青年人欢迎的团组织。
6、竭诚服务特殊青少年群体。深入开展爱心助学、助困活动,加大对困难家庭学生、残病青少年、单亲家庭子女等弱势青少年的帮扶力度。
7、继续加强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在我街原有青年中心亮点的基础上,以学湖里社区活动阵地为基点辐射整个街域,形成覆盖全街的态势充分利用、发挥好各社区青少年活动阵地作用,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青少年活动。
四、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增强我街共青团组织自身建设
8、开展好社区团建试点工作。按照团区委的要求将学湖里、四季村、龙兴里三个社区作为我街社区团建试点单位,成立社区团工委。坚持党建带团建,吸收辖区单位人员担任社区团工委副书记或委员,广泛协调社会资源,全面推进组织建设,开展多样活动,重点提高基层活力,基层团组织建设更加规范、科学,团组织服务青年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篇3
一、萧山区发展社区广场文化给人的启示
社区广场文化是指以生活在社区中的居民为主体,以丰富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包括各种群众性的文娱、体育、教育、科普以及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等在内的一种群众性文化形式。社区广场文化建设是一项“民心工程”,是当前深入贯彻十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举措。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传统的群众文化必须做出改变,而广场因其开放式而成为一个汇聚各色文化、集聚各色文体参与者的良好场所,随之而产生的广场文化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一个新型精神文明建设载体。萧山区在发展群众性文体活动中采用多种措施,有效地在实际工作中把握在普遍中求特殊,在共性中表现个性,将工作做到小型化、多样化、具体化和实用化的原则,鼓励区内各乡镇街道大力发展具有各自特色的小城镇广场文化。而在发展广场文化中,主要把握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还文化与百姓。
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文化软实力,我们萧山区大力组建镇街品牌文化艺术团。作为农村老百姓自己的艺术团,镇街品牌文化艺术团的任务是“烹饪”一道道适合农村广大群众口味的节目,这些带着芬芳泥土的文艺节目,真正把精神文化“种”进了老百姓的心里。每到一处,这些乡土节目和“草根明星”们都受到了社区群众的追捧与喜爱。前几年萧山区委宣传部发出文件,用4年时间在全区范围内村村建设品牌文化广场,要求新建一个集体育健身、文化娱乐、科普宣传等功能为一体的品牌文化广场。通过提升文化阵地的功能配置、挖掘村、社区品牌文化的内涵,培育一批有特色、有底蕴、有亮点的广场文化,使品牌文化广场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风景线、农村文化阵地的新龙头,群众休闲娱乐的幸福地。
二、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科学发展之路
诚然,萧山区在发展群众性文体活动,特别是小城镇广场活动中已经积累了较多的成功经验,也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要将广场群众文体活动进一步提升为广场文化,成为萧山区在精神文明建设上的一块靓丽的品牌,则还需做到“四强”。首先是做强广场文化可持续的基础。品味强调的是广场文化活动参与者的喜爱与兴趣,并不是说越高越好,但一定要适应群众需要。社会己进入和谐发展的新时期,“以人为本”已成为时代的主题。把人民群众喜欢不喜欢作为群众文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贯彻落实十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计划经济时代,群众文化活动是“官办民看”,突出的是宣传,很少考虑群众的感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之后,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社会呈现出人口流动性加大,社会出现大量“农民工”、“打工族”等流动群体;社会提倡实现个人价值,人的个性张扬,更放纵自我,更寻求体验自我的机会;社会步入休闲时代,休闲文化形式日趋多元等新特点。因此,社会举办群众文化活动竞争激烈,群众文化活动的主体已由以组织者为主向以群众为主转移。面对社会的变革,广场文化要真正成为一种根植于民众的通俗文化,则必须使其本身所承载的内容为民众所接受,这是作为活动可持续开展的根本和起点。当然,众口难调,难调也必须调。根基不牢,地动山摇。只有定准广场文化的发展品位,使之适应广大群众的文化需要,广场活动才能夯实其从活动发展为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基础。
其次是做强广场文化可持续的灵魂。“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一经典论断的实质,强调的就是地域特色,地域特色文化因历史的沉淀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与群众紧密相连,群众文化活动应把地域特色文化视为生存的魂。特色需要发掘,俗话说“三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这些不同的俗和规矩中有着丰富的文化蕴含,可谓千差万别、风情万种,我们要深入挖掘,使之闪耀时代光芒,我们要为这些特色艺术的传承发展提供舞台,使之在保持特色的基础上“走出去”与更多的观众见面。特色需要整合,优秀的传统的文化珍珠,散落民间并不耀眼,当我们把它们拾起,连成一串,就会成为特色独具的耀眼光环。我们不妨多开展一些各文化艺术团之间的交流和汇演,使文化在交流中更加融合更加生动,进而博采各家之L,孕育出更多的精品节目。特色需要雕琢,玉不琢不成器。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内容、表现形式,有的是很粗糙,有的甚至低俗,要把其打造成群众文化活动的精品,使其成为群众文化活动持久闪耀的亮点,就必须下大功夫,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提高。
篇4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切实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和管理,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文化权益问题,加强对全市乡镇文化阵地、文化队伍、文化活动及其内容和方式的管理与创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推进文化建设,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总体目标。巩固基层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成果,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百姓”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方针,努力建设以“设施健全、产品丰足、组织支撑、资金保障、运行规范”为框架的覆盖全市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基层文化设施完备、文化活动活跃、队伍健康发展、机制运行有效的良性运作格局,基层文化建设在促进全市经济发展、民风文明、生活宽裕、市容整洁、管理民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加强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和利用
(三)进一步明确乡镇综合文化站职能。乡镇综合文化站是政府举办的公益性文化机构,是群众文化活动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承担着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指导基层文化建设、协助管理农村文化市场等职责;村文化室、“农家书屋”、社区文化中心是与基层百姓生活距离最近、联系最密切的文化设施,担负着为群众提供最具体、最直接文化服务的功能。各县区要结合乡镇机构改革和站(所)整合,组建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健身娱乐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职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站。全市乡镇文化站(文体站、文广站、文化服务站等)、村级文化室应按照《关于加强地方县级和城乡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统一规范名称为“乡镇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文化室、“农家书屋”规范为“村文化室”、“村农家书屋”。
(四)进一步完善乡镇综合文化站功能。要加快完善乡镇综合文化站功能设置,应包括图书阅览室、多功能厅、综合展厅、老人和少儿活动室、体育健身室、教育培训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和管理用房,以及室外活动场地、宣传栏等配套设施。要进一步充实公共文化服务必需的电脑、音响、健身器材和图书等文化资源,加快共享工程资源库和设备的更新,不断完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功能配置。
(五)进一步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各县区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文化设施,不允许挤占、挪作他用,已经被挤占、挪作他用的要坚决收回,做到守土有责。因乡镇建设规划需拆除文化站或改变其功能、用途的,应按照有关规定择地重建,乡镇在作出决定前,应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并征得上级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同意。要进一步加强对文化广场等大型露天文化活动场所的管理和使用,精心组织各类文化活动,使文化场所发挥最大效益。乡镇综合文化站要定时向社区居民和村民开放,开放时间要适应社区居民和村民的需求,乡镇(街道)级公共文化设施原则上每周开放时间累计不少于56小时;村(社区)级公共文化设施原则上不少于28小时。因故需暂时不开放的,应提前一周向公众告知。
三、精心组织各类文化建设活动
(六)积极组织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乡镇综合文化站要进一步加大免费开放力度,积极开展文化惠民、社会宣传教育活动,提供文化信息资源服务,传播文化和科学技术;组织开展公益性电影放映活动,指导村文化室、社区文化中心、业余文艺团队和农民文化户开展文化活动。要协助好县区文化部门做好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七)大力开展地方特色文化创建。各县区要深入挖掘区域文化特点,大力开展特色文化创建工作,选择适宜在本地开展健康向上、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项目,推广普及,打造亮点。乡镇综合文化站要挖掘、保护、传承当地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地域特色文化,大力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活动,继承、发展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八)着力办好区域节庆文化活动。在春节、元宵、端午、国庆、中秋等传统节日、重大节庆期间,要充分利用民间文化资源,以全市“和谐文化进万家”广场文化系列活动和之春、之夏、徐福文化节、文化遗产日庆祝活动等系列节庆活动为抓手,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乐于参加、便于参与的歌咏、读书、朗诵、文艺演出、陈列展览、书画摄影比赛等文化活动。
四、积极构筑高水平、高素质基层文化人才高地
(九)巩固建设稳定的乡镇文化干部队伍。要切实加强乡镇文化队伍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要根据所承担的职能及所服务的乡镇人口规模等因素配置相应的专职人员。在选拔、任用馆、站负责人时,应征求县级文化行政部门的意见,把热爱文化事业,业务能力强、管理水平高的综合性人才选拔上来。农村各行政村要明确相应人员负责组织协调文化的工作,或由大学生村官兼职。
(十)加大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培训力度。加强对基层文化骨干、文化队伍的业务培训,通过课堂教学、专题讲座、文艺观摩、参观考察、理论研讨、征稿比赛等多种形式,提高基层文化工作者工作水平和业务技能。落实分级分类、分工负责的培训要求,加强对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工作人员的培训。一般情况下,确保市级培训每年不少于1期,县级培训每年不少于2期。
(十一)充分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文化工作。鼓励企业、社会团体、个人捐赠或资助文化站。健全文化志愿者队伍,鼓励和支持专业文艺院团改革中分流的演艺人员到乡镇、社区做文艺辅导员和文化指导员;充分发挥城乡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五老”队伍以及其他具有一定专长的人员在基层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担任文化义工和文化志愿者;进一步完善文化馆专业技术人员社区指导员制度,辅导和组织社区居民开展文化活动,形成较为固定的全市文化基层网络。
五、强化乡镇综合文化站长效管理机制建设
(十二)进一步健全政府投入机制。全市各级文化广电新闻出版部门要立足职能、积极作为、统筹推进,加强与宣传、财政、城建等部门的沟通联系,加大对基层文化建设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提高用于乡镇和村文化建设的比例,切实保证基层文化投入逐年增长。
(十三)进一步创新自我发展机制。要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市场两大优势,创新工作思路,巩固拓展“以文养文”、“以文补文”建设路径。积极开发文化资源,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和农民自办文化,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资源整合,提高经营能力。增强乡镇综合文化站“自我造血”、“自我营销”和对接市场能力,推动基层文化阵地长效运行。
篇5
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迫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发展,为其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实践使我们认识到,要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就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扩大视野,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更多关注文化发展,我们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先进文化的作用和影响。因此,各级组织要从加强和改善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党的文化工作方针政策,始终保持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把文化建设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当中,构建企业文化格局,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形成具有煤矿企业特色文化新体系。
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进一步发掘本企业文化的资源优势,引进先进文化理念,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使之成为强势文化。
一是大众文化。文化建设贵在坚持,重在建设,日积月累,挖掘整合,传承创新,像过去每年开展的职工歌会,各类体育比赛、戏曲比赛等等一些职工喜爱,参与人多等大众化的活动应该坚持不断。呈现出文化项目丰富多彩,文化阵地建设亮点频现,文化阵地建设形成网络,节日文化活动隆重热烈,广场文化活动异彩纷呈的一派繁荣景象。
在开展大众文化活动中,应以群众喜闻乐见和自娱自乐为主体。如:夏季纳凉晚会、戏曲自乐班、中老年扇子舞、太极拳、腰鼓队、威风锣鼓等等活动,使艺术、审美寓于娱乐休闲之中,成为群众享受文化成果的场地和展示艺术才华的舞台。在传统节假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歌颂祖国繁荣昌盛为主题的各类文化活动。坚持“自编、自导、自演”的创作原则,提高群众的参与度,使基层文化在推广中普及、普及中提高。
文化项目异彩纷呈,虽不能要求各个方面都面面俱到,也应该达到各具特色。
文化阵地建设亮点频现。建议筹建荣誉展览馆,建设荣誉展览室。通过荣展等形式激发员工的自豪感和责任感。有条件的应建设文化广场,使职工在休闲中接受文化熏陶。
文化阵地建设形成网络。大力发展精品文化、大众文化、构建功能完备、覆盖面较广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视现代传媒手段的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特有功能,把握舆论的主导功能和先导作用。企业文化、安全文化、廉政文化的建设,不仅进社区、进班子、进机关、更要进住宅区、进家庭。
节日文化活动隆重热烈。在传统节假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歌颂祖国繁荣昌盛为主题的各类文化活动。坚持“自编、自导、自演”的创作原则,提高群众的参与度,使基层文化在推广中普及、普及中提高。
广场文化活动异彩纷呈。在开展广场文化活动中,应以群众喜闻乐见和自娱自乐为主体。如:夏季纳凉晚会、戏曲自乐班、中老年扇子舞、太极拳、腰鼓队、威风锣鼓等等活动,使艺术、审美寓于娱乐休闲之中,成为群众享受文化成果的场地和展示艺术才华的舞台。
二是荣誉文化。坚持开展“劳动模范”、“学习型员工”系列评选活动。建设荣誉展览馆(室)、注重史志编纂等等,从文化的形式、内容、标准、范围等方面均要有所不断创新。大力发展精品文化、大众文化、构建功能完备、覆盖面较广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视现代传媒手段的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特有功能,把握舆论的主导功能和先导作用。企业文化、安全文化、廉政文化的建设,要进社区、进住宅区、进家庭。
三是理念文化。整合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已有的企业文化、安全文化、廉政文化以及相配套的视觉标识等,并上升为企业各种文化理念。文化整合的目的就是让弱势文化变强大,让零散文化变系统,让落后文化变先进。以先进的文化引导人,以高雅的文化陶冶人,以优秀的文化鼓舞人,不断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通过荣展等形式激发员工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四是创新文化。坚持文化创新,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科学合理和灵活高效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起与现代化建设相匹配,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文化机制。
建设企业文化大格局的立足点应该建立在创新与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是时下社会上使用频率最高的词组之一。不可否认,没有创新,社会就不会前进;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
总第535期2014年第03期-----转载须注名来源没有创新,科技就不会进步;没有创新,企业就不会发展;没有创新,基层单位的工作就难以推进。总之,社会各个领域都需要创新。但是,创新不是对事物进行全盘否定。在现实中,一些基层新上任的领导干部,喜欢标新立异,喜欢烧“三把火”,把单位在多年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工作经验,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不是视为一份宝贵的财富加之筛选、鉴别予以保留,而是当成一种历史包袱,或者是束缚个人手脚的一套绳索,毫不可惜地扔掉了,仅凭主观意愿和个人喜好行事,换上一套时髦的行头。惟此,才显得自己是个改革派、代表了时代的潮流。企业文化建设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这也是一些基层单位新上任领导干部工作虎头蛇尾的原因之一。因此,创新是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的不断革命,或者是局部、单项否定,而不是全盘否定。
创新文化包括:理论创新、观念创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等。把创建学习型企业、科室、员工、家庭和创建行业文明、省级文明单位有机结合起来,广泛开展“四德”教育,着力提高人的素质,建设一批敬业型领导、廉洁型班子、成才型职工、环保型家庭、技能型科室、文明型和敬老型社区。
五是理论(研究)文化。创建企业文化品牌必须讲究策略。策略首先在于“将合适的人才摆在合适的位置”。一流的人才才有可能创造一流的企业文化品牌;实施人才战略,高度重视文化人才的培养使用。
培养造就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伍是文化建设的关键。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强化人才资本观念,壮大文化工作队伍,要深入推进人才培养工程,加强对文化工作后备人才队伍的培养,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
显而易见,大众文化是企业文化基础的基础;荣誉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历史积淀和再现;理念文化是对荣誉文化的高度提炼与升华;创新文化是企业基业长青的不竭动力和发展源泉;不言而喻,理论(研究)文化是一切工作实践的先行者。
篇6
一、立足共建共享,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以深入推进文化共建共享工程和新农村小康健身工程为抓手,加快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着力构建区、街道(镇)、社区(村)三级公共文化体育阵地网络,切实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一是以重点项目建设带动共建共享。年,区体育中心二期建设全面开工,4片塑胶网球场年底前全面建成,区体育场建设有序推进。庆春广场二期项目全面开工建设,区级图书馆、文化馆建设加快推进,这些重点项目建设提升了我区文化体育设施品质,体现了文化建设的亮点,带动了文化体育设施共建共享。
二是以创强创建活动提升共建共享。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围绕“全民健身迎奥运、体育强区促和谐、品质生活创示范”的工作主题,体育强区创建活动深入实施。通过创建体育强区活动,健身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科学健身知识不断普及,健身活动氛围日益浓厚。深入实施年体育先进社区、小康体育特色村创建活动,认真指导九堡镇、彭埠镇开展创建省级体育强镇工作。年普福村、建华村、沿山村等8个村创建为市小康体育特色村,洁莲、红菱、华家池、万家花园4个社区创建为市体育先进社区。
三是以基层文体阵地建设覆盖共建共享。新建闸弄口街道文体公园、彭埠镇七堡社区文体中心等示范型、达标型项目4个。成功创建采荷街道文体中心、闸弄口街道文体中心2个市级东海文化明珠工程,笕桥花园社区、闸弄口街道天仙社区等7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新建“一证通”网点12个,办理“一证通”借阅卡1000余件。年新建健身苑(点)54处,新建篮球场10处,乒乓场、羽毛球场(室)24个,改建全民健身工程47处。目前,全区建成国家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1个,健身苑(点)240余个,篮球、羽毛球、乒乓球、嗒嗒球、门球、气排球等场地120余个,实现100%社区、村均建有1处以上健身苑(点)。
二、突出和谐文化,文体活动蓬勃发展
以培育和谐文化为核心,坚持“送文化”、“种文化”和“掘文化”良性互动,积极培育区域文化品牌,促进社会和谐。
一是围绕“送文化”,不断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结合大项目建设,组织文化共享工程走进大项目文艺演出400余场,放映电影441场。成功举办年、年元宵灯会,并被评为市最佳视觉效果灯区奖、最佳人气奖。开展团队展示月、首届“皋亭雅韵”书画大赛、钱塘江艺术团文艺巡演等系列文化活动。承办市第“三江歌手”大赛、运河时尚健身路活动。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月活动,举办第五届社区运动会、趣味水上运动会、迎奥运倒计时一周年等系列活动,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二是围绕“种文化”,大力推进群众创业创新。坚持政府招标采购健康图书,配送到相对薄弱社区、村图书阅览室,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鼓励和扶持文艺作品创作,积极培育群众文艺创作群体和创作基地,发展农村文化中介组织,扶持鼓励民间剧团发展。积极引导开展“一街一社一品”活动,力争各街道、镇创建1—2个文化特色社区、村。深入开展文化广场等活动,形成多层次、多类别、多样化的文化活动新格局。
三是围绕“掘文化”,积极培育区域文化品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现新突破,“杭罗织造技艺”被列入省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皋亭山传说》列入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首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2项。推进旧居建设名人名居效应日益增强。积极做好文物资源普查和文物保护工作,编辑出版市民间文学丛书《风情》。
三、围绕健全体系,制度创新持续推进
以文化为民为宗旨,围绕着力构建区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政策制度,发展壮大文化队伍,努力健全公共文化体育服务网络。
一是突出体制创新,政策制度进一步完善。制定出台了《进一步加强全区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年区全民健身工程暨新农村小康健身工程实施意见》、《年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扶持奖励的实施办法》等文件,大力推动文化体育事和产业发展。年安排新农村文化专项100万,全民健身工程100万,体育创强专项经费238万。
二是突出管理创新,服务体系逐步健全。进一步完善了区体育总会工作机构,建立街道、镇文化体育指导站,各街道、镇要配备1名以文化工作为主的文化干部,各社区、村要落实1名文化辅导员,具体负责辖区内文化工作,理顺文化体育工作管理职责,健全区、街道(镇)、社区(村)三级文化体育工作机构。
三是突出机制创新,社会化水平不断提高。进一步整合团队资源,新增文体团队133支,新增特色文体团队10支,自编自创各类文艺节目10余个。新增39名国家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目前全区群众业余文体团队433支。全区体育人口达48.5%,体育指导员累计589名。每1000名体育锻炼者中拥有2名以上体育指导员,单项体育协会达14家。
四、注重统筹谋划,切实保障群众文化权益
以保障群众文化权益、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为根本,坚持政府主导,注重合理统筹,强化市场监管,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切实保障群众文化权益。
一是坚持统筹规划。加强对文化资源的规划、建设、管理和协调,实现各种文化资源的统筹建设和合理利用。各街道、镇和社区、村将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年度财政预算,纳入年度目标综合考评,明确三年文化建设目标任务,制定年度行动计划,确保全面完成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
篇7
此次“寻找最美家庭”活动,没有统一标准,没有设置门槛,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共识,聚集社会合力,让更多的主体点亮“寻找”的眼睛,关键在于顶层设计。
(一)列入全乡镇重点,乡镇党委督办。各乡镇积极争取党委、政府重视,成立了领导小组。把家庭文化道德建设,尤其是寻找“最美家庭”活动纳入全镇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各社区精神文明创建、党风廉政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妇女工作目标考核责任制。我们抓住契机,把“寻找最美家庭”作为家庭文化建设工程的核心内容,从3月份开始,在全县范围内层层开展“寻找最美家庭”活动,以生动活泼的方式晒家庭幸福生活、讲家庭和谐故事、展家庭文明风采、秀家庭未来梦想,明确职责、细化方案,由各乡镇党委按照时序进度和目标责任进行统一督办,确保活动有质量、有成效开展。
(二)整合部门力量,联动推进。一是在各乡镇党委的支持下,三八期间开展了“寻找最美家庭”启动仪式,并发放《__县寻找最美家庭倡议书》,以“寻找最美家庭”为基础,提升家庭成员素质,促进家庭文明进步,带动生活品质改善。二是结合各乡镇开展“寻找最美家庭及家庭成员”、十型特色之家建设等活动,把“最美家庭”的寻找标准和途径落小、落实、落细。三是结合各乡镇开展“寻找最美家庭”的具体活动,如“和谐楼道”、“孝亲敬老楼道”等特色楼道创评命名活动,并在各单元楼道内悬挂楼道文明和谐公约和特色展示牌,评选“十型”特色家庭、“十好先进个人”、“和谐家庭标兵户”等典型30户。征集活动等,联合推动,使“寻找最美家庭”活动得到了大力支持。
(三)乡镇承接特色,形成效应。把寻找“最美家庭”活动进行分解,细化为“才艺、仁孝、公益、诚信、勤廉、环保、书香、平安、服务、卫生”十型特色家庭,通过社区文化节、妇女厨艺大赛、家庭才艺展示赛等内容,以特色化方式由各乡镇承接,让寻找“最美家庭”活动可操作,可推广。一是各乡镇妇联为“寻找”活动添加亮色。如全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医院__社区才艺之家__“最美家庭”摄影作品征集巡展;各乡镇组织巾帼志愿者为“最美家庭”之“健康之家”爱心义诊活动等。二是社会资源承接。与__电视台、__县妇联微博、微信平台等媒体形成合作,达成妇联组织牵头、新闻媒体运作、爱心企业赞助的三赢模式,使寻找“最美家庭”活动扎扎实实地落到实处,遍地开花。
寻找“最美家庭”,立足基层,重在过程,城关镇妇联抓住媒体和阵地两头,让群众和家庭有通道参与,有榜样引领,有平台传播,有机会分享。
(一)抓住媒体阵地,传播面更广。依托__电视台、__日报、金__妇女网、__妇女网、妇联微博、微信平台等多种媒介,形成了立体化宣传态势。在__电视台上专题播放了妇联推荐的全市道德模范__、全县文明市民标兵邵志荣事迹2期;各社区举办“最美家庭”、“最美家庭成员”社区行活动,家庭主人公走进社区,现场宣讲“最美”故事;征集晒“最美家庭”心语;在城关镇妇联微信、微博定期推出“最美家庭”故事、“最美家庭”家训以及“最美家庭”图片等,全方位的媒体推介,真正做到电视上有图像,广播里有声音,报纸上有文字。通过宣传“最美家庭及家庭成员”典型,使广大妇女及家庭学有榜样,赶有目标,掀起了创建活动。建立和谐家庭示范点,以点带面,延伸辐射,广大家庭的文明意识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求知、求富、求乐、求美的生活理念逐渐深入。寻找“最美家庭”活动在我镇如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
(二)抓住妇女儿童之家阵地,参与度更高。我县6个社区妇女儿童之家成为“寻找最美家庭”活动的6个亮点。走进各社区妇女儿童之家,广泛建立活动专题宣传栏、张贴活动宣传画;同时走进妇女群众身边,主动寻找“最美家庭”。各社区妇女儿童之家依托“道德讲堂”,以“身边人说身边事,身边事教身边人”为形式,通过家庭道德文明故事会、自编自演文艺节目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争相讲述自己的家庭故事,分享自己对幸福家庭和优良家风的理解,我镇共举办谈家风、晒幸福活动6场次,晒出家庭照片100多幅。
为了让更多群众在寻找中分享幸福,在参与中体会快乐,在榜样身上感悟力量,县妇联以和谐家庭创建为载体,以“巾帼志愿者”培育、家庭普及、建设成果展示、社会效益转化为流程,通过一系列体现时代精神、契合家庭需求、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加以呈现。
(一)多种形式抓活动。依托和谐家庭创
建丰富“寻找最美家庭”活动内涵。通过举办第九届社区文化节、妇女手工制品展示、厨艺大赛、邻居节千家宴、家庭联谊会、青少年才艺展示赛以、端午包粽子比赛、民俗作品展、全民健身秧歌赛、“秀才艺谈家风 晒幸福 促六合”家庭才艺展示赛等特色活动,评选出了10个类型的最美家庭和8个类型的最美家庭成员。组织“邻里守望”巾帼志愿者活动,倡导家庭成员关爱身边的空巢老人、单亲贫困母亲等群体,推动小家庭的美成为大美,小家庭的爱升华为全社会的大爱。这些特色活动展示了寻找“最美家庭”活动的丰硕成果,扩大“最美家庭”的辐射效应,让“最美家庭”成为全社会的典范,全社会的追求。
(二)多种途径促学习。组织群众开展诗歌朗诵、普通话朗读、不文明行为大家指活动3场次;举办道德规范礼仪进家庭、治安法制知识培训、革命传统和廉政文化教育等活动12场次;提出“知荣辱、讲文明、争做最美家庭”主题,唱响“家家学,人人学,相互学,终身学”的新风,掀起家庭学习热潮。组织巾帼志愿者以读书、征文等为主要内容,推介优秀图书,倡导主动阅读;倡导“每天读书一小时”。举办“百户千家学法仪”和“礼仪进我家”活动,通过讲座、读书交友活动,分享阅读体会,开展情感交流活动引导“最美家庭”更加注重内在美,提升其内在气质。
篇8
根据区委办、区政府办关于开展法治特色品牌创建活动的要求,结合我街道实际,现就开展蠡湖街道2012年法治精品工程“六个一”建设活动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为着力点,按照法治城市创建的要求,以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法治文化为重点,扎实推进基层基础建设,全面提升法治建设工作整体水平,努力打造一批法治建设精品工程,把我街道建成法治理念深入人心、法规规章健全有效、市场运行开放有序、公共管理高效规范、社会环境安全稳定的法治先进区域。
二、工作目标
各社区、部门结合实际,条块并举,点面结合,统筹规划,全方位推进,努力打造标准高、特色明、氛围浓、易推广的法治亮点品牌,力争到2012年底,在全街道形成一批法治建设新典型、新经验,使我街道法治创建工作在全区保持领先。
三、具体内容
一是创建一个法治文化示范社区。依托美湖社区社会管理创新“一办二组三中心”试点和建设美湖社区法治文化长廊这一市十大法治建设精品工程经验基础上,根据区法治精品工程“六个一”建设要求,按照组织机构健全、“四民主两公开”制度落实、法制宣传阵地完善、法律服务功能健全、无社区工作人员违法犯罪行为的标准把美湖社区建设成为法治文化示范社区。
二是创建一所法治文化示范学校。在蠡湖中心小学按照组织机构健全、根据区六五普法总体要求,制定年度普法教学计划,编写法制教育教材,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故事宣讲、法制知识竞赛,漫画比赛等活动强化未成年人法治意识,提升依法办事水平和自我保护意识。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法制基础。
三是创建一家法治文化重点企业。用法律六进成果为依托;在街道科技大厦中,开展驻地公司、依法经营、依法管理,争创市级诚信守法企业活动为载体;在法律进企业,普法宣传月,安全生产宣传月等活动上开展专题法制讲座,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帮助企业建立法律顾问制度等针对性、实效性强的法制服务。在企业中营造遵纪守法的法治文化氛围,提升企业依法诚信经营的意识,帮助职工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四是创建一条法治文化街区。在率先成为省价格诚信单位、放心消费示范街及法治文化建设示范街的湖滨商业街,继续加强法律服务活动,深化“学法守法经营户”的创建活动,使这一融守法经营、法治文化的主体特色功能区作用进一步深化。
五是创建一个法治文化广场。中南社区拟在中南家园A区中心广场内,建设中南社区法治文化广场。及时更新宣传栏内容,定期开展法治文化活动,让居民在休闲、健身时接受法治文化的熏陶,提高法律素养。让法治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提升群众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水平。提升社区干部依法决策、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水平和能力。
六是创建一台法治文化特色节目。以法治文化宣传为主题,文艺汇演为载体,投入一定经费,自创一至两个法治文艺节目,融入其他文艺表演,形成一台内容健康、形式丰富的群众性文娱表演节目,在各社区进行法治文艺巡演,用艺术的形式和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传播法治文化。
四、工作要求
一是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各相关社区要把法治建设精品“六个一”工程的实施,作为“民主法治村(社区)”、“法治镇(街道)”创建的重要内容,确定实施目标,并制定实施方案,落实责任领导、具体责任部门、责任人和完成时间,并列入年度法治建设的计划和考核之中。
篇9
一、深入开展以宪法为主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宣传教育
1、认真学习和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大意义,大力宣传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经验,全面提高全社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自觉性。
2、广泛动员各级机关、社会组织和广大市民,深刻认识地方立法和依法治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加快“法治”建设步伐。
3、积极开展以“每月一法”为专题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根据国家法律颁布时间,制定具体普法计划,切实落实好每月的主题法制宣传活动。
二、广泛开展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
4、围绕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广泛开展与促进就业、发展教育、社会保障、计划生育、医药卫生、食品安全、生产安全、消防安全、道路交通、环境保护、住房拆迁、物价调整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活动,积极打造“法律惠民”服务品牌,依法推进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5、学习宣传推进科技进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为转方式、调结构保驾护航,促进我市强力突破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城乡面貌改观,创新绿色发展,实现民生的保障和改善。
6、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和加强反腐倡廉法制宣传教育,使全社会牢固树立并自觉践行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和党的领导理念,推动社会主义法治的大众化、社会化。
三、继续深化“法律七进”活动
7、深化“法律进机关”活动。认真落实机关普法联络员制度,并坚持“谁执法、谁普法”的原则,不断增强行政机关依法管理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实现机关普法制度化。
8、深化“法律进乡村”活动。全面推广农村“1+10”(一名党员或普法骨干联系十户家庭)的普法模式,落实农村法制教育阵地“五个一”建设,加强农村“两委”成员的法律知识培训,实现农村普法多样化。
9、深化“法律进社区”活动。充分发挥社区“一长三员”(楼长、普法宣传员、矛盾调解员、治安信息员)普法队伍的作用,提高社区自治和服务能力,实现社区普法规范化。
10、深化“法律进学校”活动。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作用,开展“关爱明天,普法先行”、“小手拉大手,我与家长同学法”、“模拟法庭”等活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实现学校普法社会化。
11、深化“法律进企业”活动。开展“诚信守法企业”、“文明守法经营户”等评比表彰活动,配备企业法律顾问,健全企业和企业职工维权机制,推动法律进车间、进班组、进工地,实现企业普法阵地化。
12.深化“法律进单位”活动。全面落实“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普法工作责任制,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用工、谁负责”和“属地化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实现单位普法属地化。
13、深化“法律进家庭”活动。开展“遵纪守法光荣户”、“学法普法带头人”等评比表彰工作,增强家庭成员的民主法治观念和依法维权的意识和能力,实现家庭普法常态化。
四、扎实推进法治创建工作
14、继续健全完善法治创建制度体系。建立完善法治创建组织形式,做到组织健全、人员到位,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法治机关、法治乡村、法治社区、法治学校、法治企业、法治单位和法治区市”7个创建标准。全市将选择1-2个镇街作为试点单位,积极开展“法治镇街”创建活动。
15、定期开展法治创建监督检查。要主动争取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等领导的支持,定期组织开展对法治创建情况的视察、检查和监督,以促进创建工作落实。市依法治市办公室将于第四季度对全市法治创建工作进行全面检查考核,并作为评比表彰先进的依据。
16、开展基层依法治理评比表彰工作。继续开展“民主法治村(社区)”、“依法治教先进学校”、“诚信守法企业”创建和评比表彰工作。年内,受到各级表彰的民主法治村(社区)达到70%以上。
五、全面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建设
17、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规范化建设。全市年内将着重培养并规范2个试点单位,适时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树立典型,推广经验。
18、巩固完善青少年法制教育“四六制”工作格局。即以“六类”(在校、落榜、失学、待业、服刑在教和刑释解教)青少年法律需求为突破口;以青少年普法“六进”(进家庭、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监所)活动为平台;以创建“六项机制”(领导机制、制度机制、队伍机制、资料机制、经费保障机制、档案规范化机制)为保障;以建设“六个”普法渠道(广播电视普法频道、报刊法制栏目、互联网普法网站或网页、普法信息广场、青少年普法教材、普法维权平台)为载体,实现青少年普法教育的常态化、集约化、规模化效应,全面营造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浓厚氛围。
六、切实加强重点对象学法用法
19、加强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守法,提高依法执政能力。健全并落实党委(党组)中心组集体学法、政府常务会议会前学法、法制讲座、法制培训、法律知识考试考核等制度,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学法用法的示范带动作用。
20、加强公务员学法用法守法,提高依法行政能力。采取多种形式,加强通用法律知识和与履行职责相关的专门法律知识学习,加大公务员法律知识测查和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公务员依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1、积极开展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法制教育,提高依法经营、依法管理能力。把法律知识培训纳入国有企业负责人培训计划,把依法决策、依法经营、依法管理情况作为考核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重要内容。
22、扎实开展农民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农村“四民主两公开”自觉性。宣传与农民生产生活相关的法律法规,引导农民依法参与村民自治活动,提高其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能力,提高村务公开、财务公开质量。充分发挥农民工法制学校作用,定期对农民工进行法律知识培训,消除乡村和社区法制宣传教育“死角”和“盲点”。
23、加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治意识,使其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打下坚实基础。
24、12月份,将分别组织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村(居)“两委”成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进行法律知识考试。
七、积极推进法治文化建设
25、充分发挥法治文化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重要作用。扎实开展丰富多彩的法治文化活动。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群众文化生活相结合,丰富法治文化活动载体和形式,组织各类媒体开设法制专版、专栏、频道、网站等,引导法治文化产品创作和推广。
26、整合优化社会资源,鼓励各类文化团体参加法治文化建设。探索建设法治文化教育基地,充分发挥文化团体和公共文化场所在法治文化建设中的优势,推动法治文化与机关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乡村文化的有机结合,培育一批有特色、高品味的法治文化示范点,打造法治文化精品。
八、全面加强普法队伍和阵地建设
27、要按照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普法队伍的要求,全面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专职队伍、各级普法讲师团队伍、普法宣传志愿者队伍建设,配齐配强各类普法骨干。
28、抓好普法骨干培训。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全面提升全市普法宣传教育骨干队伍素质。上半年,市里将对普法骨干进行集中轮训,使之全面掌握《“六五”普法规划》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方式方法,为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市工作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29、巩固强化传统普法阵地建设,努力打造新型普法阵地。在继续健全和巩固法制宣传栏、法律图书角、法制宣传站、普法大集、法治广场、法治公园和法治楼院等传统普法阵地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政法在线》、“以案释法”等媒体普法专题栏目,探讨建立大型普法广告宣传牌(屏)、普法网站(页)等普法阵地,培育普法“亮点”。
30、大力营造全民参与的普法氛围。把每年的12月份作为全市“法制宣传月”,深入开展以“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系列活动为主导、以宣传宪法为核心的各类宣传活动;把每个季度的第4周作为全市“法制宣传周”;把每个月的第4天作为全市的“法制宣传日”。充分利用法制宣传月、宣传周、宣传日等时机,开展方法灵活、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使普法教育落实到每一个角落。
九、健全和完善普法保障机制
31、及时调整、充实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确保机构健全、人员到位、领导有力。
32、各级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主管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六五”普法规划》所确立的各项工作目标任务,并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基层,及时了解人民群众对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新需求,不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篇10
一、增强理论武装工作的吸引力 ,为“工业优先,富民强市”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
理论武装工作要以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为重点,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创新理念,把科学的内容与生动的形式统一起来,把教育的要求与干部群众的可接受程度统一起来,使理论武装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富有吸引力。
一是充分发挥市、乡两级理论学习中心组示范带动作用。紧扣“工业优先,富民强市”主题,按照“抓两头带中间”的方法,突出抓市委中心组和基层党委中心组的学习,做到理论学习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同时,区分教育层次创新学习方式,对领导干部,强调研究性学习和系统性学习,推行各级党委中心组学习的“五个一”模式;对一般干部,通过干部理论考试、每月读一本好书等学习手段,提高理论修养;对普通群众,通过理论普及宣传,形成共识,增强走工业强市的信念。从而做到领导干部带头学、党员干部示范学、宣传阵地引导学,提高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水平。
二是着力做好理论宣传工作。开展理论宣传“四进”活动,即:理论进农村,理论进学校,理论进企业,理论进社区。多利用报刊、电视、网络媒体等传播手段进行理论宣传,市电台、电视台、市政府网站开设科学发展观专栏,阐释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有针对性地回答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激发群众推动科学发展的热情和干劲。
三是高度重视理论队伍建设。加强理论培训,定期举办高质量、高层次的理论骨干培训班,安排理论为理论骨干提供学习和提高的机会。集中全市素质强、水平高的理论骨干,成立科学发展观宣讲团,深入基层开展面对面宣讲,目前已宣讲16场次,受教育群众达5万多人。
二、增强舆论引导的感染力,为“工业优先,富民强市”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舆论引导工作要以凝心聚力、促进和谐为根本,创新途径,在做好主题宣传、加强策划、改革栏目等方面下大功夫,增强舆论引导的感染力。
一是开展系列主题宣传。我市两台一网在重大主题报道中,注重宣传效果,力求在形式上有所创新,使重大主题报道有声有势。围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开展主题宣传活动,运用百姓视角,反映百姓关注,大张旗鼓地把“工业优先,富民强市”的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主题深入宣传到群众中去,用市委、市政府的决策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市政府网站凭借互联网独特优势,运用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多种表现形式,高速度、大容量报道新闻,努力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成为网上__新闻信息的主渠道,发挥对外宣传的窗口作用。
二是不断推出典型。市级媒体在树立先进,弘扬正气,高扬主旋律,引导社会良好风气方面负有重要职责。结合 “工业优先”发展举措,加强对推进“工业优先”进程中取得的新经验、新成就的宣传报道,对其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人物大力宣传,使广大干部群众学有榜样,赶有目标,推动全市形成学习先进的良好风气。
三是加强组织策划。我市媒体应当把新闻宣传策划工作作为提高舆论引导力的突破口,重点围绕“工业优先、富民强市”的主题,结合实际,认真策划组织,通过开办专栏、专题、专版等,全程报道、跟踪报道,营造浓厚氛围,扩大宣传声势。
四是深化栏目改版。两台一网应按照“三贴近”、体现__特色的要求,继续深化栏目改版,在做好本市新闻、做深经济新闻、做活民生新闻、做实图片新闻、做多短新闻、做特服务性实用性新闻信息等方面花大力气加以整合,围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庆祝建国60周年、第二届啤酒节等主题,新开办几个突出__地方特色、贴近群众的栏目。
三、增强对外宣传的影响力,为“工业优先,富民强市”打造良好的外部舆论环境
对外宣传工作要以打造亮点、提升知名度为关键,创新形式,营造强势氛围,扩大__的影响力。
一是完善体制机制。在全市形成市委宣传部统一协调、外宣部门具体负责、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的外宣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构建大外宣格局,把分散的外宣资源和各方面的力量调动起来、凝聚起来、整合起来,协同作战,形成规模效应和迭加效应。完善双稿酬奖励办法,加大奖励力度。出台《__市新闻发言人制度》及《__市突发事件宣传报道应急预案》,对一些重大新闻及突发事件统一口径,掌控舆论主动权。
二是打造宣传亮点。没有亮点就没有特色,就没有外界关注的焦点。要把唱响“工业优先,富民强市”的发展思路作为对外宣传的基调,把发展现代农业“企业建到田间地头”、发展现代畜牧业“打造中国萨福克羊之乡”、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把能人培养成党员”、推进工业发展进程“搞好服务,安商惠商”等作为外宣亮点,进行战役性的强势宣传,树立全新的__形象,进一步提升__的知名度。
三是整合外宣资源。针对我市对外宣传资源分散、整体效应不强的实际,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在外宣办建立外宣资料库,同时将我市各单位具有特色与亮点的资料与音像,在资料库内进行整理收集。进一步优化和整合全市新闻报道资源,成立__市新闻报道团,形成一支具有较强写作能力的通讯员队伍,鼓励和发动本地记者和通讯员积极向上级各大媒体投稿,同时邀请今日新疆、新疆日报、新疆经济报、晨报、塔城日报等报刊杂志的首席记者们,分别组成记者团对我市进行战役性的强势宣传。组建__市外宣礼仪团,集中对宣讲人员进行培训,统一团体标志,义务进行会议讲解、啤酒节等重大节庆礼仪服务、社会公益活动,对外推介__。
四是拓展途径。精心策划第二届__啤酒节的宣传报道工作,通过啤酒节大力推介__。把疆内外知名媒体记者分阶段、分批次邀请到我市,开展“啤酒节记者采风”活动,深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采访报道,突出宣传“以啤酒文化为核心,大力发展
旅游业”的办节思路,强力打造“啤酒之都,价值__”的城市名片,让啤酒节的推介传播达到最大化。加强与主流媒体的联系与合作,争取与《塔城日报》社联手,开办《塔城日报》__专版,在新疆日报社led大屏幕及大幅宣传栏上做__形象宣传。同时把握好上级媒体的阶段性报道要点,攻头条、上大稿,提高外宣上稿率。
四、增强群众文化的感召力,为“工业优先,富民强市”创造优越的文化条件
群众文化工作要以服务群众、提升品位为方向,创新内容,增强感召力,让群众唱主角、唱大戏,最大限度地吸引群众广泛参与,提升城乡文化品位,逐步形成“大型活动专业化、中型活动上档次、小型活动有品位”的良好局面。
一是加强阵地建设。加强乡镇“两站一队”(文化站、广播电视站、电影放映队)建设,力争20__年建设17个乡场镇综合文化站,并支持有条件的乡镇、社区新建体育场地和体育健身场地。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三下乡”、“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力度,逐步解决乡村宣传文化阵地建设的突出问题。在建好的同时,管好用好乡村文化阵地,优化和升级乡村文化阵地功能,发挥文化站室在文化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使其真正成为先进文化的传播中心、群众文化的集散中心和新农村建设的智力中心,成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文化阵地。
二是大力开展农村文化活动。加强对农村优秀民间文化资源的系统挖掘、整理和保护,对秉承传统、技艺精湛的民间艺人授予“民间文化能人”称号,开展“民间艺术之乡”、“特色艺术之乡”命名活动,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机制,为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做好铺垫。成立乡镇村业余文艺演出团队,通过在全市农牧区开展四区一线“农家欢歌”文艺展演等活动,培育乡村特色文化,扶持和发展具有__本地特色的优势文化,逐步形成“一村一精品、一乡一特色”的文化新格局。
三是围绕全市的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认真开展周末文化广场活动。组织好农牧区文艺调演工作,变“三下乡”为“常下乡”。继续开展城乡文化对口支援,深化城乡互动交流,促进城乡文化大繁荣。
四是以重建“乒乓球大市”为切入点,积极发展乒乓球等传统优势项目。发挥好乒乓球协会的作用,举办各类体育赛事,加快体育事业发展。在市中心繁华地段开办__市乒乓球训练中心,结合国家体育总局的“阳光体育”工程,在市直各小学建立乒乓球训练基地,从孩子抓起,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使更多的群众参与到乒乓球运动中去,力争把__建成名副其实的“乒乓球大市”。
五、增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凝聚力,为“工业优先,富民强市”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要以创建自治区文明城市为目标,创新载体,增强凝聚力,加强软环境的建设,着力提高市民的人文素质。
一是围绕创建自治区文明城市的目标,统一思想认识。举全市之力,把创建工作同推动提高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水平结合起来,同转变干部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服务水平结合起来,同凝心聚力、加快发展结合起来,同“工业优先,富民强市”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市文明委成员单位作用,调动全体干部、职工参与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的积极性,形成机制,狠抓落实,以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丰硕成果为精神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是围绕提升素质,广泛开展公民道德实践活动。在抓好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的同时,把“一日三文明”教育贯穿于全年的工作中,充分发挥好各级文明学校教育阵地的作用。开展“文明行为月”活动,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的舆论宣传、引导、监督的作用,弘扬正气,传播文明,曝光陋习,引领风尚,在全社会营造讲文明、讲礼貌、知荣辱、树新风,争做文明__人的良好氛围。开展道德模范评比表彰活动,充分挖掘先进典型,大力宣传推广,以此达到提高市民文明素质,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的目的。
三是围绕优化环境,打造诚信__。着力构建以市场准则为基石,制度健全,管理有序,覆盖广泛的社会信用体系。以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个人诚信为重点,大力开展诚信部门、诚信企业、诚信经营户、诚信公民、信用模范还贷户等评选表彰活动,通过典型引路形成“人人参与,共铸诚信”的良好局面,为“工业优先,富民强市”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 上一篇:小学体育教师年度计划
- 下一篇:班级家访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