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会计准则财务报告范文

时间:2024-02-29 17:49: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际会计准则财务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际会计准则财务报告

篇1

关键词:中国会计准则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趋同  等效

        0 引言

        会计准则(accounting rincile)是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的规则和指南。按其使用单位的经营性质,会计准则可分为营利组织的会计准则和非营利组织的会计准则。按其所起的作用,可分为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自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施行,并逐步扩大实施范围。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较好地实现了新旧转换和平稳实施。在准则实施过程中,提出了一些需要进一步解释和明确的问题,有些章节希望再补充些实例。与此同时,2007年12月6日,内地和香港签署了两地会计准则等效的联合声明,根据两地准则等效磋商和谈判的结果,有些内容需要通过《讲解》的修订进行必要的补充。根据上述情况,以《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6》原有框架及其内容为基础,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补充和完善,形成了《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

        1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进程与现状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各国经济遭受严重创伤,财政体系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基于此,国际社会强烈要求重新修改目前通用的国家会计准则,甚至抛弃现有体系,重新制定国际统一标准的高效合理的会计准则标准,二十国集团(g20)峰会、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倡议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做出了积极回应,目前国际通用的会计准则根据实际情况和客观形势进行了修改。2009年9月2日,中国在这种背景下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路线图》(征求意见稿),向国内外广泛征求意见。《路线图》根据当前国际形势的最新变化,提出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的背景、主要内容和时间安排。财政部《路线图》,旨在倡导会计理论和实务界全面深入地参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促进iasb在会计准则重大修改中充分考虑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情况,为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作出应有的贡献。为响应财政部的号召,笔者将对各国会计准则趋同的进程和特征进行研究,以总结对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未来发展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应避免的隐患,希望中国能够成功实现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

        2 各国及经济体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特点及经验教训

        2.1 美国

        在iasc改组前后,美国尤其是其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对国际会计准则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在iasc改组前,fasb只是作为iasc理事会的观察员参加会议,他并不支持国际会计准则在美国资本市场上的应用,也对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协调持抵制态度。因为美国认为自己的会计准则研究水平、技术能力和fasb准则的质量都要高于iasc及其的国际会计准则。然而,在美国资本市场跨国融资能力受到影响的现实利益的驱动下,尤其是在欧洲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ec)对国际会计准则的态度明朗后,美国一改以前的消极做法,转而全方位积极介入。

        总之美国在会计准则国际化上,并非完全被动地接受国际会计准则,而是在接受一些完善、成熟的国际会计准则的同时,也在积极游说iasb接受其本国的会计准则,或者通过参加制定、修订的方式,使其基本会计原则与思想国际化。其次美国对国际会计准则采用是有选择的、部分接受的渐进式态度。

        2.2 欧盟

        欧盟(european union,eu)是世界上最早积极表态支持国际财务会计报告准则趋同的一个政府间国际组织。欧盟委员会于2000年6月了题为“欧盟财务报告战略:未来走向”的建议文件,认为应强制性要求在欧盟上市的所有公司最迟于2005年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编制合并报表。2002年3月,欧洲议会批准了该建议。2002年7月19日,欧洲议会和欧盟委员会召开大会,讨论通过了“关于运用国际会计准则的第1606/2002号决议”,为ias/ifrs在欧盟的实施彻底扫除了法律障碍。至此,欧盟正式决定上市公司财务报告采纳国际会计准则。欧盟关于采纳国际会计准则进程的表态,使之成为国际会计准则的最主要的“客户”。

        欧盟对ias/ifrs并不是毫无保留、无条件接收的,而是实行了非常严格的双层认可机制。所谓双层认可机制,是指第一层次技术层次,由欧洲财务报告咨询小组(efrag)负责。efrag的主要职能包括:①以事前介入的方式与iasb广泛接触,积极参与国际准则的制定及其他活动,确保iasb在制定准则时充分了解和关注欧盟所提出的重大会计问题,维护欧盟的利益。②为欧盟委员会接受采用个别ias提供专业评估与咨询,就是否予以认可和采纳提出建议,同时协调欧盟内部有关使用ias的利益团体的意见。第二层次为立法层次,由欧盟会计监管委员会(accounting regulatory committee, arc)负责。arc在立法层次上负责审批efrag提交的建议及具体时间表。欧盟委员会根据arc每次会议讨论的结果命令采用那些准则。

        欧盟认可趋同中有“等效”(equivalence)的理念。国际趋同是一个过程,百分之百的相同不一定可行,而如果目标一致,地区间的具有保护作用的准则是可以相互认可的。这种“等效”认可的工作思路得到了各方支持。2008年,欧洲证券监管委员会cesr了等价会计准则技术咨询意见,欧盟承认美国、日本会计准则与ifrs的等效地位。因此在欧盟境内证券市场上交易的非欧盟公司的财务报表如果是根据这两国会计准则编制的,可不必进行调整。

        总之,欧盟的双层认可机制一方面使其无需另起炉灶建立自己的准则委员会,避免了由此产生的过高成本;同时也从技术和政治层面统一了各成员国立场,增强了欧盟对会计国际趋同的影响力。其次由欧盟委员会发起的会计准则等效认定已经产生了一定全球影响,并使会计准则国际协调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会计准则趋同的终极目标是使会计准则完全相同,而会计准则等效则承认不同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这些差异不影响投资者的决策、被投资者熟知和理解。在会计准则的协调过程中,强调等效无疑更具有现实意义和政策含义。另外,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一个过程,如何有理、有序推进趋同工作,从欧盟的经验可以看出做好国际交流与合作十分重要。

        2.3 俄罗斯

        2002年,俄罗斯宣布从2004年起开始在国内上市公司中全面采用国际会计准则,这表明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道路上其选择了一条突变式的变迁路径。而当时以俄罗斯的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发展状况,很难具备全面采用国际会计准则所需要的各种经济条件,之所以这样做是受本国宏观经济体制方式的影响,其意图无非是想在最短时间内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全面接轨,以便缩短改革的阵痛期、提高改革的效率。然而,这种方式弊端是将不可避免地带来改革中的较大混乱,甚至可能欲速则不达。其实,当时就连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许多技术专家也认为俄罗斯全面接受与实施ifrss的改革方案具有较大盲目性。

        3各国及经济体经验教训对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的启示

        3.1 主动参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订,争取更多发言权

        从美国和欧盟的经验可以看出,两者都不是被动的全盘接受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而是主动争取iasb的控制权。笔者认为,我国应以更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订,例如对iasb的征求意见稿积极反馈,利用iasb的开放机制参加其举办的会议,提供观点,派人去iasb工作等尽可能扩大我国在iasb中的影响。另外,我国还应加强地区间的区域性会计合作,联系与我国经济背景相似,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国家,共同探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对策,并提供给iasb,以促使其能倾听到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的声音并考虑到其特殊的经济业务和事项,照顾到这些国家的实际利益。

        3.2 趋同要从考虑本国利益,不能盲目跟风

        刘玉廷司长曾指出,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不应是一种盲目的被动跟从,而应是以国家利益为导向的主动选择。如果趋同的结果不利于中国国家和企业利益,那我们宁可不要这样的趋同;趋同是手段,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中国企业和国家的利益。例如对于iasb将对财务报表列报项目做重大修改,我国的态度是中国不宜盲目跟风,大幅度改革现有财务报表的内部结构和列报项目。因为现有的财务报表列报结构和项目在实务中应用良好,似无必要进行较大的结构性调整,如果对报表列报作出重大修改,法律上也存在某些障碍,而且会计准则的修改可能会引起企业、监管部门、税务部门等一系列连锁反应,配套的措施如纳税、考核等必然跟进,而这些问题很可能导致企业付出巨大的转换成本。

        3.3 趋同要分步、分批平稳进行,避免引起大的会计秩序混乱

        自2005年以来,中国建成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质性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实现了新旧转换和平稳有效实施,未出现大的震荡和会计秩序混乱的情况,成为经济转型国家成功实现会计制度改革的范例。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自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施行,并逐步扩大实施范围。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较好地实现了新旧转换和平稳实施。在准则实施过程中,提出了一些需要进一步解释和明确的问题,有些章节希望再补充些实例。与此同时,2007年12月6日,内地和香港签署了两地会计准则等效的联合声明,根据两地准则等效磋商和谈判的结果,有些内容需要通过《讲解》的修订进行必要的补充。根据上述情况,以《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6》原有框架及其内容为基础,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补充和完善,形成了《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此后,基国际金融危机的重大危害和国际社会以及金融稳定理事会(fsb)等国际机构的强烈呼吁,我国于2009年9月2日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路线图》(征求意见稿),广泛征求国际社会的意见。在未来我国应落实《路线图》规定的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的时间安排,吸取俄罗斯的教训,注意相关法律法规的配套建设,使中国能够平稳实现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

        3.4 趋同是第一步,等效是目标

        会计准则等效体现了欧盟多元化的国际政治理念。通过对不同国家会计准则的等效认定,不仅使会计准则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国家特色,而且避免了fasb或iasb独享会计准则的制定权。我国会计准则实现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会计准则等效,有利于贯彻中央提出的“走出去”战略,有利于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做强做大,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作出应有的贡献。我国会计审计准则实现了国际趋同,但要完成与世界主要经济体会计准则的等效,还需要较长时间的努力。欧盟给予中国会计准则暂时性等效地位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其对中国执行会计准则的效力和效果持保留态度。在欧盟看来,会计准则等效不仅仅是会计准则形式上的一致,还要求具备健全的准则实施与保障机制、良好的市场环境、健全的投资者保护制度。因此,对中国的会计协调而言,会计准则趋同是第一步,而相关的制度建设、市场建设也非常关键。

        3.5 密切关注美国、欧盟会计准则趋同进程

        美国、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和经济联合体是iasb的核心成员,势必对国际财务报告的制订产生重大影响。趋同不等于盲从,不能为了趋同于国际社会而不顾我国自己的国情,从而给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造成重大损失,我们制订《路线图》根本目的是为了保护我国各民族的利益和长远发展,如果因为趋同国际社会而对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造成了损害,就会与我们制订《路线图》的初衷背道而驰了,也会得不偿失。但是这个问题还要辩证的看,中国是国际社会的一部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发展,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的发展来带动,所以我们需要找到一条我国和国际社会共赢的会计准则发展道路,而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的就是这一目的。美国、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和经济联合体是iasb的核心成员,其认可的财务报告准则在全球资本市场还具有巨大影响力,所以我们在制定会计原则的基础上不得不参考美国和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会计原则。iasb与fasb目前正按照双方在2006年2月签定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与美国公认会计原则趋同路线图——2006-2008”开展若干趋同项目。

        3.6 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沟通合作

        “趋同是进步,是方向;趋同不等于等同;趋同是一个过程;趋同是一种互动”的四项会计国际趋同的基本主张,既是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及其国际趋同的基本理念和指导思想,又是我国坚持原则、积极趋同、参与会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基础与平台。我国已经和iasb、美国、欧盟、香港、韩国等签署了有关协议,并开展了双边、多边协调活动。在未来的趋同工作中,我国应该以更加开放的态度,与发达国家、新兴市场以及转型经济国家一道共同寻求建设性、互动性、多赢性的解决方案,为制定高质量的全球会计准则贡献力量。

        3.7 积极推进会计教育国际化

        会计的国际化,必然要求会计教育国际化。我国应积极推进会计教育的国际化,调整和完善我们自己的会计教育体系,为我国培养具有国际会计知识视角和技能、精通国际会计知识和惯例的会计人才,从根本上实现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

参考文献:

[1]方拥军.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欧盟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中央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8(1).

[2]刘玉廷.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架构、趋同与等效[j].会计研究,2007(3).

篇2

作者:陆建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理事

一、新概念框架的定位及其结构

理事会认为概念框架在会计准则制定和会计实务处理中扮演着关键性角色,尤其是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作为原则导向的会计准则,需要一套能够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概念清晰、内容完整、逻辑一致的概念体系来为其提供理论支持和概念基础。为此,理事会在新概念框架中,将概念框架定位为三个方面的作用:

一是帮助理事会在一致的概念基础上制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为此,理事会强调,新概念框架应当是一个全面的框架,应当涵盖理事会在会计准则决策中所涉及的最为重要和主要的议题,应当能够帮助理事会更好地制定出一套内在一致的会计准则,特别是对于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无论是在同一个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规范还是在不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规范的,均应当采用相同或者相似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处理,概念框架应当在其中起到统驭作用。

二是帮助财务报表编制者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在通常情况下,财务报表编制者应当基于各具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规定拟定其会计政策,进行相应会计处理。但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比如对于某项或某类特定交易,在尚没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范或者在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范但该准则允许选择不同会计政策的情况下,财务报表编制者可能需要依据概念框架来拟定(或选择)其适用的会计政策,即财务报表编制者需要按照概念框架的要求,依据能否向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能否达到有用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能否满足财务报表要素的定义及其确认、计量和报告要求等,来决定其所应采用的会计政策。

三是帮助所有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利益相关者理解和诠释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近年来,由于交易越来越复杂和有关方面对财务信息透明度要求越来越高,有关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变得相对复杂,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这些准则已经成为现实问题,而通过概念框架则可以为此提供一个较好的切入点。有关方面可以通过概念框架中的理论和概念基础,更好地理解理事会为什么在有关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做出有关会计处理规定,其决策依据是什么,其成本效益是如何考虑的。毫无疑问,这对于正确理解和应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将很有助益。

基于此,新概念框架主要规范了通用财务报告的目标是什么、什么财务信息是有用的、如何界定财务报表要素及其确认、计量、列报和披露要求等财务会计基本问题。具体而言,新概念框架从结构上共分八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第一章为“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目标”,主要涉及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目标、有用性及其局限性,关于报告主体的经济资源、对主体的索取权和这些资源和索取权变动的信息,以及关于主体经济资源使用的相关信息等内容。

(二)第二章为“有用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主要涉及有用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以及对有用财务信息的成本制约因素等内容。

(三)第三章为“财务报表和报告主体”,主要涉及财务报表的范围界定和报告主体的界定等内容。

(四)第四章为“财务报表要素”,主要涉及财务报表要素的组成及其定义等内容。

(五)第五章为“确认和终止确认”,主要涉及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过程、确认标准以及终止确认等内容。

(六)第六章为“计量”,主要涉及可选择计量基础的组成及其所提供的信息、选择计量基础时所应考虑的因素等内容。

(七)第七章为“列报和披露”,主要涉及财务报表列报和披露的目标及其原则、财务报表要素分类的原则、财务报表信息归总的原则等内容。

(八)资本和资本保持的概念,主要涉及资本的概念、资本保全的概念和利润的决定、资本保全调整等内容。

以下将对上述主要修订内容进行介绍,并评估其影响。

二、新概念框架修订完善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目标

新概念框架将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目标定位为“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目标是提供有关报告主体的、对现有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信贷者做出有关向主体提供资源决策有用的财务信息”。原概念框架将财务报表的目标定位为“财务报表的目标是提供在经济决策中有助于一系列使用者的关于主体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变动的信息”。新概念框架相比于原概念框架,在财务报告目标方面发生了诸多变化:

1.引入“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概念。理事会认为,理事会有责任拟定财务报告的目标,而不仅限于财务报表目标,尽管财务报表是财务报告的主体部分,理事会讨论的许多问题也主要是与财务报表相关的问题,但是如果概念框架的范围仅限于财务报表范畴,明显过于狭窄,比如有关公司战略、风险、未来预期等相关信息,可能无法在财务报表中揭示,但可在财务报告中予以揭示,以向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理事会同时认识到,不同的使用者可能有不同的信息需要,从而要求提供不同的财务信息或者相关报告,理事会认为,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应当聚焦于通用目的财务报告,如果需要向不同的使用者提供不同的财务信息及其报告,其成本将非常高昂。因此,理事会认为,新概念框架和未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围绕通用目的财务报告,仍然是满足使用者需要最为有效的方式。

2.明确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使用者为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信贷者这些基本使用者(PrimaryUsers)。理事会认为,许多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信贷者通常无法要求报告主体直接向他们提供信息,因此,他们只能依赖于通用目的财务报告来获取他们所需要的大多数财务信息。基于此,理事会将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信贷者界定为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基本使用者,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目标是为了满足这些基本使用者的决策信息需要。而在原概念框架下,财务报表的使用者包括“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雇员、贷款人、供应商和其他商业债权人、顾客、政府及其机构和公众”,理事会认为原概念框架的使用者群体过于宽泛,作为通用目的财务报告,其基本目的应当是满足那些无法直接从报告主体中获取财务信息但又需要做出有关向主体提供资源决策的使用者的信息需要,这些使用者无疑应当是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信贷者,至于其他诸如监管部门、公众等,他们可能会发现通用目的财务报告对他们也是有用的,但他们不应是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基本服务对象。

3.明确通用目的财务报告满足的基本使用者的决策主要是资源配置决策(ResourceAllocationDecisions)。原概念框架在描述财务报表目标时,只强调财务报表要满足使用者的经济决策(EconomicDecisions)需要,但没有对经济决策的涵义和范围做出清晰界定。新概念框架认为,通用目的财务报告主要满足基本使用者的资源配置决策需要,将使用者的决策明晰化。理事会认为,使用者的这些资源配置决策主要包括三类:(1)购买、出售或持有权益或债务工具;(2)提供或者结清贷款或其他形式的信贷;(3)对会影响主体经济资源使用的管理层行为行使表决权或施加影响。理事会认为上述资源配置决策依赖于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信贷者所预期的投入资源的回报,而对这些回报的预期又依赖于他们对报告主体两个方面情况的评估:一是对主体未来净现金流入的金额、时间和不确定性情况的评估;二是对管理层关于主体经济资源经管责任(Stewardship)履行情况的评估。为了进行这些评估,这些使用者需要以下两个方面的信息:一是关于主体经济资源、对主体的索取权以及有关这些经济资源和索取权变动情况的信息;二是关于主体管理层如何有效率和有效果地解脱其使用主体经济资源的责任情况。而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使命便是尽可能地提供这两方面的信息,以满足使用者评估主体现金流量和管理层经管责任履行情况的需要,并进而为其资源配置决策服务。

新概念框架较好地构筑起了通用目的财务报告使用者、使用者决策、使用者决策相关的信息需要及其与财务报告2之间关系的逻辑体系,澄清了经管责任在财务报告目标中所扮演的角色,使财务报告目标更加清晰一致,更加具有指导意义。

(二)关于有用的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

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那么什么样的财务信息是有用的,就显得十分重要。新概念框架对有用的财务信息应当具备哪些质量特征做了进一步明确和规范,并建立了有用财务信息质量特征的层次结构。新概念框架认为,有用的财务信息应当具备相关性(Relevant)和如实反映(FaithfulRepresentation)两个基本的质量特征,在此基础上,新概念框架提出了可比性、可验证性、及时性和可理解性四个提升性质量特征,新概念框架还认为有用的财务信息还需要考虑成本制约(CostConstraint)因素。

1.关于基本质量特征

新概念框架规范了两个基本质量特征:一是相关性;二是如实反映。

新概念框架规定,相关的财务信息应当能够使使用者做出的决策有所不同,换句话说,有能力使使用者做出不同决策的信息是相关的。如果财务信息具备预测价值(PredictiveValue)和(或)确证价值(ConfirmatoryValue),则表明该信息有能力使使用者做出的决策有所不同,从而表明该信息是相关的。新概念框架还强调,重要性(Materiality)是基于有关项目性质和(或)程度的、在主体特定层面的相关性。

新概念框架规定,财务报告应当如实反映其意在反映的经济现象的实质,因此将“如实反映”作为一项基本的质量特征。“如实反映”要求在最大程度可能的情况下,有关信息应当完整(Complete)、中立(Neutral)和无差错(FreefromError),但并不意味着在所有方面都要求完全正确。新概念框架强调,中立性需要审慎判断的支持。审慎性是指在不确定条件下做出判断时应当保持谨慎,即资产和收益不得高估,负债和费用不得低估;同样地,资产和收益也不得低估,负债和费用也不得高估,否则它们会导致未来收益或费用的高估和低估。

2.关于提升性质量特性

除相关性和如实反映两个基本质量特征外,新概念框架提出了有用的财务信息的四个提升性质量特征,即可比性、可验证性、及时性和可理解性。新概念框架强调,这四个质量特征可以使信息的有用性进一步增强,但它们不能使无用的信息(比如不相关的或者不如实反映的信息)变得有用。换句话说,这四个提升性质量特征扮演的是“锦上添花”的角色。比如,可比性可以使使用者辨认和理解有关项目的异同;可验证性可以使使用者确信相关信息是否如实反映了其意在反映的经济现象;及时性可以使使用者在其决策时及时获得能够影响其决策的信息;可理解性要求财务报告所反映的信息清晰、简洁从而便于使用者理解和使用等。

3.关于成本制约因素

新概念框架认为,成本一直是财务报告所能提供信息的一个制约因素。在考虑成本制约因素时,新概念框架强调,理事会应当评估要求主体提供特定信息的收益是否能够超过编报和使用这些信息的成本。新概念框架还强调,理事会在制定准则考虑成本制约因素时,应当从财务信息的提供者、使用者、审计师、学术界以及其他方等广泛的范围获取有关新准则的成本和收益信息,而且这种成本-收益的考虑不应当局限于单个报告主体,应当从广泛的财务报告整体范畴来考量。

4.关于有用的财务信息质量特征的主要变化

在原概念框架下,财务信息质量特征分为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等四个主要的质量特征,其中,重要性纳入相关性范畴,如实反映、实质重于形式、中立性、谨慎性和完整性纳入可靠性范畴,及时性纳入相关和可靠信息的制约因素范畴。新概念框架与原概念框架相比,在有用的财务信息质量特征方面主要有以下变化:

一是建立了有用的财务信息质量特征的层次结构。新概念框架区分了基本质量特征和提升性质量特征,把相关性和如实反映作为有用的财务信息必备的基本质量特征,突出了这两个质量特征的重要性,其他质量特征(如原概念框架中的可理解性和可比性)则作为提升性质量特征,这对于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会计实务的处理更有指导意义。而原概念框架没有做这方面的层次区分,容易导致在涉及具体会计处理时出现相关信息质量特征取舍上的困难,甚至顾此失彼或者轻重难分。

二是将“如实反映”取代“可靠性”作为基本质量特征。新概念框架不再保留原概念框架中的“可靠性”质量特征,取而代之以“如实反映”质量特征。理事会在2010年修订概念框架时已经做出了该项决议,但之后收到了不同的反馈意见。为此理事会又对此进行了重新审议,理事会最后决定保持原来的决议,即将“如实反映”而不是“可靠性”作为基本质量特征。其原因是原概念框架并没有清晰界定和传递“可靠性”的涵义,在实践和征询意见过程中,不同的人对于可靠性有不同的理解,比如有人将其理解为可验证性,有人将其理解为准确性,有人将其等同于在计量不确定性下的可容忍度等。显然,作为一个财务信息质量特征,应当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和界定,而可靠性在概念和涵义方面不够清晰,为此,理事会决定使用“如实反映”的术语,并细化“如实反映”所包含的内涵,从而更好地反映出财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

三是进一步澄清了审慎性在财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中的涵义和地位。近年来关于审慎性在财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颇有争议,尤其是在2010年理事会修订有关财务信息质量特征部分内容时,基于审慎性有可能与中立性不相一致的考虑,曾经不再将审慎性包括在财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相关内容中,为此引起了不少争议。新概念框架重新引入了审慎性的表述,强调审慎性是指在不确定条件下做出判断时应当保持谨慎,它不允许高估或者低估资产、负债、收益和费用,即审慎性判断的行使应当不影响中立性或者应当与中立性相一致。

四是明确了计量不确定性与“如实反映”质量特征之间的关系。新概念框架认为,强调“如实反映”的质量特征要求并不表明不能有计量不确定性,或者计量不确定性太高并不表明无法满足“如实反映”的要求或者提供有用的信息。新概念框架认为,使用合理的估计是编制财务信息的根本特征之一,它不会降低财务信息的有用性,只要这些估计得到了清楚并准确的描述和说明即可。

(三)关于财务报表和报告主体

新概念框架新增了有关“财务报表和报告主体”的内容,原概念框架没有相关内容。新概念框架将“财务报表”界定为“提供关于报告主体资产、负债、权益、收益和费用情况的特定形式的财务报告”;将“报告主体”界定为“要求编制财务报表的主体或者可选择编制财务报表的主体”,明确报告主体不一定是法定主体,它可以是一个主体的一部分,也可以包括多个主体。报告主体界定的是财务报表的边界范围,因此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新概念框架强调,在某些情况下,尤其是报告主体不是法律主体的情况下,有时要决定报告主体的恰当边界可能是困难的,因此,新概念框架要求从考虑主体财务报表使用者的信息需要角度来决定其边界,即使用者要求的信息应当是相关的、如实反映的。

新概念框架根据新报告主体概念的界定,区分了合并财务报表、未合并财务报表和汇总财务报表的概念区别。其中,合并财务报表提供的是母子公司作为单一报告主体的有关资产、负债、权益、收益和费用信息;未合并财务报表提供的是母公司作为单独报告主体的有关资产、负债、权益、收益和费用信息;汇总财务报表提供的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并非由母子公司关系联结在一起的报告主体的财务信息。

(四)关于财务报表要素

新概念框架与原概念框架相比,在财务报表要素构成上没有变化,都包括资产、负债、权益、收益和费用等五个要素,但是在要素定义方面,则发生了一些变化。新老概念框架下各财务报表要素的定义如表1所示。

新概念框架与原概念框架相比,主要针对资产和负债的定义作了改进:

1.关于资产定义的改进

关于资产定义的改进,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新的资产定义明确资产是经济资源,并进一步通过单独定义经济资源的方式将资产的实质界定为有潜力产生经济利益的权利,即将资产聚焦于权利而不是经济利益的最终流入,这是资产定义的突出变化,实现了资产的实质由传统的实物资产(PhysicalObject)到权利的嬗变,适应了经济金融创新和业务模式创新对会计理论和会计基本概念创新的需要。

二是新的资产定义删去了原资产定义有关“未来经济利益预期流入”的要求,即在资产定义中淡化了经济利益流入的可能性标准,而原资产定义则要求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是确定的或者很可能的,这也是新概念框架对资产定义的又一个突出变化。

三是明确资产定义中尽管取消了经济利益流入可能性标准,但并不表明经济利益流入可能性很低的经济资源一定会确认为资产,新概念框架强调,资产的确认除了需符合其定义之外,还需要满足有关确认标准和计量要求等。

表1新老概念框架下财务报表要素定义

pagenumber_ebook=14,pagenumber_book=13

2.关于负债定义的改进

关于负债定义的改进,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新的负债定义明确负债的实质是转移经济资源的义务,而不是经济利益的最终流出。

二是新的负债定义通过对义务的界定引入了“没有实际能力可予避免”的新的负债标准,按照该标准,无论该义务是法定义务还是推定义务,无论该义务有确定的对手方还是没有确定的对手方,只要主体没有实际能力予以避免,即符合负债的定义,这是对负债进行进一步清晰界定的一大变化。

三是新的负债定义删去了原负债定义中有关“预期会导致含有经济利益的资源流出”的要求,和资产定义的变化相同,新负债定义淡化了经济利益流出的可能性标准,使得在负债定义中,经济利益流出的可能性要求降低了。当然,和资产定义的有关规定一样,新概念框架强调,负债的确认除了需符合其定义之外,还需要满足有关确认标准和计量要求等。

关于收益和费用的定义,尽管从字面上看变化不大,但是由于收益和费用的定义是依据资产和负债的变化而界定的,因此,资产和负债定义的变化其实在本质上也对收益和费用的内涵和外延产生了影响。另外,新概念框架还强调,尽管收益和费用是从资产和负债变化角度进行定义的,但并不表明收益和费用信息的重要性低于资产和负债的信息,两者同等重要。

(五)关于确认和终止确认

新概念框架对原概念框架中的“确认”部分做了较大幅度的修订完善,同时增加了“终止确认”的内容。

1.关于确认标准的变化

确认是指将符合财务报表要素——资产、负债、权益、收益或费用定义的项目纳入财务状况表或者财务业绩表的过程。

原概念框架规定了两条财务报表要素确认标准:一是与某项目有关的未来经济利益将很可能流入或流出主体;二是对该项目的成本或价值能够可靠地加以计量。符合这两条确认标准,相关项目才予以在财务报表内加以确认。

新概念框架对该确认标准做了较大幅度的修改,不再保留原概念框架的两条确认标准,而是按照原则导向,建立了新的确认原则和标准。新建立的确认原则是将确认标准明确指向财务报告目标和有用的财务信息质量特征要求上,即如果因确认所产生的有关资产或负债和相应的收益、费用或权益的变动信息对于财务报表使用者是有用的,则表明该确认是恰当的。具体而言,新概念框架在要求有关项目符合财务报表要素定义的前提下,提出了两条确认标准:一是有关资产或负债以及相应的收益、费用或权益变动的信息是相关的;二是如实反映了有关资产或负债以及相应的收益、费用或权益变动的情况。有关项目只有在满足这两条确认标准的前提下,才能予以确认。

关于上述确认标准中的“相关性”标准,新概念框架强调,该标准可能会受到以下两个因素的影响:

一是资产或者负债的存在是否有不确定性;

二是即使资产或者负债存在,但是相关经济利益流入或者流出的可能性较低。

关于上述确认标准中的“如实反映”标准,新概念框架强调,该标准可能会受到以下三个因素的影响:

一是计量不确定性的影响。新概念框架强调,在许多情况下,都会存在计量不确定性,有时即使存在较高程度的计量不确定性,也不能阻止有关会计估计提供有用的信息。当然在有限的情况下,如果有关资产或负债可获得的所有相关计量都存在非常高的计量不确定性,而且没有一项计量能够提供有关资产或负债(包括相应的收益或费用)的有用信息,在这种情况下,相关资产或负债就不符合确认标准,就不应予以确认;

二是确认的内在不一致性(即会计错配)。新概念框架强调,在有些情况下,确认一项资产或者负债,要考虑相关的资产或负债是否也应予确认,如果相关资产或负债不确认,可能会导致资产负债确认上的内在不一致(会计错配),从而无法如实反映一项交易或事项的全貌;

三是列报和披露的要求。新概念框架强调,确认只是向使用者提供有用信息的一环,考虑相关信息的列报和披露要求,有助于更好地使所确认的金额如实反映有关资产、负债、权益、收益或费用等情况,因此在考虑确认条件时应当将其与有关列报和披露要求有机结合起来。

2.关于新增的终止确认的内容

终止确认是财务会计处理的重要环节,几乎所有的已确认的资产或负债最终都会涉及到终止确认问题,为此需要统一规范相应的处理原则,但是原概念框架并没有涉及这一内容。为此,新概念框架增加了终止确认的内容,规定终止确认是指将已确认资产或负债的全部或部分从主体财务报表中移除,终止确认通常发生在有关项目不再符合资产或负债定义时,其中,对于资产而言,当主体对所确认资产的全部或部分失去控制时,通常应当对该资产的全部或部分予以终止确认;对于负债而言,当主体对所确认负债的全部或部分不再有现时义务时,通常应当对该负债的全部或部分予以终止确认。

新概念框架规定了终止确认会计处理的具体目标,即终止确认会计处理应当旨在如实反映两方面的信息:一是终止确认交易事项发生后主体留存的资产或负债情况;二是终止确认交易事项导致的主体资产或负债变动情况。

根据上述具体目标,新概念框架根据不同的交易情形规定了终止确认的具体处理原则。比如资产报废了、负债到期了,相关的资产或负债(包括全部或部分)应当予以终止确认,以如实反映企业的资产负债变化情况;如果资产还没有报废或者负债还没有到期,但资产或者负债转移给了其他方,在这种情况下,新概念框架亦规定了相应的终止确认原则,即主体通常可以通过终止确认相关资产或者负债加上恰当的列报和披露来如实反映资产或负债转移情况;但在一些有限情况下,主体可能需要继续确认所转移的资产或负债部分,并将所收到的收入或者支付的支出确认为一项负债或者资产处理,同时加上恰当的列报和披露要求。显然,新概念框架对不同情形下的终止确认会计处理原则的规定,对于有关会计实务尤其是资产或负债的转移的会计处理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六)关于计量

原概念框架尽管规范了财务报表要素计量的相关内容,但内容非常简单,只是列示了四种不同的计量基础(包括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可变现净值和现值),同时指出“主体编制财务报表最为常用的计量基础是历史成本,应用历史成本时常常结合其他计量基础”。原概念框架没有对如何选择不同的计量基础、选择不同计量基础时应当考虑哪些因素做出任何规范和明确,原概念框架也没有涉及近年来已经被越来越多使用的公允价值等现行价值计量基础等相关内容。因此,原概念框架在为财务报表要素计量提供原则指引方面显得十分欠缺,也是原概念框架饱受诟病的一个重要方面。

新概念框架在财务报表要素计量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用了较大篇幅构建了新的计量基础体系、明确了不同计量基础意在提供的信息以及选择不同计量基础时应当考虑的要素,是对原概念框架的重大改进。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构建了新的计量基础体系

新概念框架将计量基础分为两大类:一是历史成本计量基础;二是现行价值计量基础。

关于历史成本计量基础,新概念框架明确了以下几点:

一是历史成本应当至少提供有关所计量项目的交易(或其他事项)价格信息,但原则上不反映价值变动信息;

二是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并不表示有关资产负债的历史成本一成不变,有时也需要随着时间推移和情况变化予以更新,比如资产发生损耗需要计提折旧或摊销,资产发生减值需要调减资产历史成本;履行负债义务所需转移的经济资源价值增加导致履行负债出现亏空,从而需要调增负债历史成本等;

三是对有关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采用摊余成本计量,是历史成本计量基础在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会计领域的具体应用,摊余成本属于历史成本计量基础范畴。

关于现行价值计量基础,新概念框架明确了以下几点:

一是现行价值应当提供有关计量日状况更新方面的信息,即有关资产或负债的现行价值应当反映自前期计量日后包括在该现行价值中的现金流量估计以及其他因素的变化情况;

二是现行价值计量基础包括公允价值、在用价值(针对资产)和履约价值(针对负债)以及现行成本,其中,公允价值反映市场参与者对资产或负债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和不确定性的当前预期;在用价值和履约价值反映主体特定的对资产或负债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和不确定性的当前预期;现行成本反映当前购买相同资产需要支付或者承担相同负债应当收到的金额。新概念框架从而对公允价值、在用价值和履约价值、现行成本的概念及其所反映的现行价值信息进行了清晰的界定和区分。

2.明确了选择不同计量基础应当考虑的因素

新概念框架明确,选择不同计量基础应当考虑的因素主要是相关性和如实反映,以使所提供的信息对使用者有用。由此可见,新概念框架在明确选择计量基础应当考虑的因素时,和前述确定财务报表要素确认原则和标准应考虑因素一样,均指向了财务信息质量特征和财务报告目标上,从而使得整个概念框架的逻辑体系更加严谨、更加内在一致,也更有说服力。

具体而言,关于一项计量基础所提供的信息能否满足相关性的要求,新概念框架认为,主要受到两方面的影响:

一是资产或负债的特征,比如有些资产或负债对市场因素或其他风险非常敏感,其历史成本与现行价值存在显著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使用者认为有关资产或负债的价值变动信息对他们是有用的、重要的,那么,这些资产或负债的历史成本可能就无法提供相关的信息,而现行价值则可能能够满足提供相关信息的需要。

二是资产或负债贡献于未来现金流量的方式,比如,一个主体的业务活动需要把若干不同的经济资源组合在一起才能间接地产生现金流量(如固定资产,一般需要和其他经济资源组合在一起,才能产生现金流量),在这种情况下,历史成本或现行成本可能能够提供相关的信息。反之,如果资产或负债能够直接产生现金流量,那么现行价值计量基础有可能能够提供相关的信息。新概念框架强调,资产或负债能否直接产生现金流量和主体的业务活动是判断一项计量基础是否满足相关性要求的两个重要的考量因素。

关于一项计量基础所提供的信息能否满足如实反映的要求,新概念框架认为,主要受到计量不一致性和计量不确定性两方面的影响:

一是计量不一致。新概念框架认为,当财务报表包括计量不一致(会计错配)时,这些财务报表在某些方面有可能无法如实反映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此,在某些情况下,比如,一项资产或负债与另一项资产或负债的现金流量直接相关联,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对这项资产或负债及其相关的资产或负债采用不同的计量基础进行计量,有可能无法如实反映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此,对该类资产或负债及其相关的资产或负债,可能需要采用相同的计量基础;

二是计量不确定性。新概念框架强调了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对资产或负债采用某计量基础进行计量但存在计量不确定性,甚至较高的计量不确定性,并不表明该计量基础无法提供相关的信息;另一方面,对资产或负债采用某计量基础进行计量,但计量不确定性如此之高,以致于无法充分地如实反映资产或负债的实际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考虑选择采用其他计量基础计量这些资产或负债是恰当的。

新概念框架还讨论了财务信息质量特征中,提升性质量特征以及成本制约因素对计量基础选择的影响,并提供了有关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计量技术方面的指引,这些内容都是新概念框架相比于原概念框架的重要突破,对于未来会计计量的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七)关于列报和披露

原概念框架没有涉及财务报表列报和披露的内容,新概念框架增加了相关内容,对财务报表列报和披露的目标、原则以及财务报表项目的分类、抵销、汇总等原则进行了明确,尤其是对损益及损益表、其他综合收益及其转回等列报和披露原则作了明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其核心内容主要包括:

一是定位损益表(TheStatementofProfitorLoss)为反映报告期间主体财务业绩的基本报表;

二是明确损益(ProfitorLoss)可以是一张财务业绩表的单独部分(如损益是综合收益表的组成部分),也可以是一张单独报表的内容(如单独的损益表);

三是明确所有的收益或费用项目原则上应当包括在损益表中;

四是明确在例外情况下,理事会可以决定将某些收益或费用项目(主要源自资产或负债的现行价值的变化)排除在损益表外,计入其他综合收益,从而更加如实反映主体的财务业绩,向使用者提供更加相关的信息;

五是明确所有包括在其他综合收益中的收益和费用项目原则上均可在以后期间转回至损益,只要该转回能够提供更加相关的信息或者更加如实反映主体的财务业绩,如果该转回无法提供更加相关的信息或者无法更加如实地反映主体的财务业绩,那么理事会可以决定对该包括在其他综合收益中的收益和费用项目在以后期间不予转回。

(八)关于资本和资本保全的概念

原概念框架对资本和资本保全的概念进行了专门阐述,新概念框架也专辟一章介绍了资本和资本保全的概念及其对利润决定的影响,除个别文字修改外,新概念框架对原概念框架在这方面的相关内容没有作任何原则性的修改。本文为此对该部分内容不再赘述。

三、新概念框架修订完善对会计准则制定和会计审计实务发展的影响

新概念框架是理事会应对近二三十年来金融创新、技术创新、业务模式创新以及使用者信息需求变化等的需要而做出的一次财务会计基本概念领域的变革,尽管新概念框架本身不属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范畴,但它对未来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会计审计实务的发展则有着较为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新概念框架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发展的影响

新概念框架虽然本身不属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但它的实质是准则之准则,即它扮演着统驭和指导各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的角色,是理事会研究制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做出各项技术决策的理论源泉和概念基础,新概念框架在本次修订完善中进一步强调和明确了概念框架的这一作用。

pagenumber_ebook=17,pagenumber_book=16

基于此,新概念框架对财务报告目标、财务信息质量特征、报告主体、财务报表要素及其确认、计量、列报和披露原则的明确、修订和完善,必将对理事会的决策和未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比如,新财务报告目标聚焦于投资者、债权人等基本使用者的决策需要,要求理事会在未来研究制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时,需要更好地研究基本使用者的决策模型及其信息需要;新概念框架突出相关性和如实反映这两个基本财务信息质量特征,并将其贯穿于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计量、列报和披露的全过程,要求理事会在做出相关决策时需要更充分地考虑这两个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新概念框架对资产和负债进行了重新定义,将资产和负债的本质定位为“权利”和“义务”,并在定义中取消了经济利益流入或流出的“可能性”标准,强调通过判断“是否有潜力导致经济利益流入主体”或者“主体是否有实际能力避免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主体”来看有关权利和义务是否符合资产或负债的定义,这使得现行实务中某些目前不符合资产负债定义的项目,未来有可能符合资产或负债的定义,从而对资产和负债的界定和范围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新概念框架对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做出了大量具体规定,为理事会做出有关项目的确认和计量决策设置了具体约束条件、标准和原则,将会进一步增进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内在一致性,增强准则的可理解性和说服力。总之,新概念框架为理事会制定和发展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设置了更加清晰一致的约束和指引框架,有助于理事会更好地制定一套全球公认的、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

(二)新概念框架对中国会计准则制定的影响

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了趋同,并将保持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因此,新概念框架的修订完善毫无疑问对中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发展是有影响的。

中国于2006年2月15日了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下简称基本准则)3,该基本准则扮演着中国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的角色,但是该基本准则是基于原国际概念框架的有关内容制定的,随着新概念框架的和生效,新概念框架对中国会计准则制定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我国基本准则未来将何去何从。

显然,我国基本准则的修订完善势必需要提上议事日程,否则会出现具体准则的制定与基本准则不相一致的情况,即未来具体准则可能是根据与新概念框架下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趋同而制定的,因此具体准则可能已经体现了新概念框架的理念和原则,但是基本准则仍然遵循的是原概念框架的理念和原则,这种情况不仅会对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完整性和一致性产生不利影响,还有可能会对有关会计准则的理解和解释以及会计实务的处理产生困扰。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现行基本准则属于准则体系的组成部分,是会计法律体系的一部分(属于部门规章),对其语言、范式、约束力等均有一定的特殊要求,而新概念框架则明确不属于准则组成部分,不存在上述特殊性,这也使得我国基本准则的修订完善可能具有独特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因此,未来在修订我国基本准则时,如何对基本准则进行定位或者重新定位,如何摆布好基本准则与概念框架之间、法律与概念指引之间的关系,将是一大挑战,需要有关理论和观念上的创新与突破。

(三)新概念框架对会计实务处理的影响

前已述及,新概念框架除了规范和约束理事会的决策行为、指导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外,还发挥着帮助财务报表编制者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以及帮助财务报表编制者理解和诠释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作用。尤其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对于某项或某类特定交易尚没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范的情况下,财务报表编制者可以依据概念框架来拟定其适用的会计政策,对相关交易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因此,新概念框架对会计实务处理其实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正确学习、理解新概念框架的内涵、变化及其影响,显得十分重要。与此同时,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是原则导向的会计准则,即各项会计处理原则的理论基础和理由往往来自概念框架,掌握新概念框架的精神和内涵,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执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有助于更好地运用会计职业判断,有助于更恰当地选择有关会计政策(在有关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提供会计政策选择的情况下),从而更好地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

(四)新概念框架对注册会计师审计实务的影响

会计准则是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执业依据和准绳之一,新概念框架的修订完善无疑对注册会计师审计实务也会产生较大影响,为此,我们需要未雨绸缪,充分评估新概念框架对审计实务的影响,及时做好应对工作。具体而言,新概念框架对注册会计师审计实务的影响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新概念框架有助于注册会计师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内容,从而为客户提供更高质量的、更有针对性的、更准确的专业意见和专业服务。

二是新概念框架有助于注册会计师更好地开展与客户的沟通和交流工作,通过新概念框架提供的有关概念基础、理念和原则要求,敦促和推动客户遵循准则,选择恰当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减少不必要的审计风险。

三是新概念框架为实务中出现的许多新型的或者复杂的、尚未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范或者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规范存在空白的领域提供了原则指引,而这些领域往往是客户对注册会计师的专业支持有较大需求的地方,注册会计师为此需要充分掌握新概念框架的精神实质和内涵,根据概念框架的原则指引,为客户提供恰当的和公允的专业意见与技术支持。

篇3

关键词:国际财务报告 准则趋同 会计协调

以往六大模式即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荷兰和日本会计模式是会计学界公认的准则制定模式,他们以其各自的优势得到国际会计界的认同。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步伐的加快, 国际贸易日益频繁和复杂,跨国公司日趋增多,会计国际化也提上日程,制定全球会计准则的问题成为国际会计领域的一个中心话题。

一、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现状与前景分析

2001年成立的IASB(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成立可以说是国际会计发展的重要的里程碑,根据组织宣言,本组织的目标旨在制定和国际会计准则,促进国际会计协调,并制定了第一个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此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欧盟、澳大利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早自2005年就开始在会计领域采用国际准则,加拿大、印度、韩国、日本等国从2008年起也陆续宣布采用国际会计准则或与之趋同,美国也加紧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步伐。我国则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合作,2005年《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趋同联合声明》,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建立起持续趋同机制,2010年《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这标志着我国在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中再一次取得重要进展。

从当前经济形势下分析,财务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首先,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是当前经济国际化的要求。现在的世界处于大融合时期,文化交流频繁的同时,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日益复杂,市场竞争日益剧烈,资本跨越国界流动,跨国企业集团不断涌现,出现了一些新的经济业务类型,从而对各国的会计理论与实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各国会计准则的差异难免使这种情况下的会计处理出现差异,影响经济交流。

其次,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将为各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依据统一的会计准则,各国可以不必再花费巨大的成本来编制多套为适应不同国家惯例的财务报告,减少费用开支;各国提供的财务报告的信息更具有真实可靠性,消除虚假信息的误导,降低投资风险;提高各国企业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有助于投资者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第三,促进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国际交流。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将那些领先的会计理论和会计处理方法引入到统一的准则中,可以带动会计理论不发达的国家进行会计革新,采用更加合理可靠的方法进行会计核算,从而促进本国会计理论与实务水平的提高。

二、我国财务会计准则实现国际趋同的可能性和阻碍因素

(一)我国实现财务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可能性

首先,从会计学本身来说,作为一门经济语言,会计是不应该分国界的,只要是需要就可以采用。会计准则的协调就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而且随着企业跨国经济活动的增加,企业集团对会计协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推动实务界和理论界不断进行探讨,这为实现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奠定了基础。

其次,我国政府已经做出了实现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积极努力。从会计准则趋同联合声明到持续趋同路线图的,从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我国迈出了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第一步;随后会计准则等效工作为我国会计改革开拓了新的领域,先后为实现我国内地与香港的会计准则等效、中欧及中美的会计准则等效做出了努力,推动我国会计准则得到更多国家和市场主体的认可。

第三,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支持将更加坚定我国财务会计准则实现国际趋同的信心。2010年我国《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得到了IASB的支持,并在本年5月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年度改进》,其中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 号》进行了修订,以解决中国改制企业上市过程中因资产重估产生的会计计量问题,从而看到IASB对我国的重视与支持,增强我国实现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信心。

(二)阻碍我国财务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因素

实现财务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和市场环境需要时间来适应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形势,我国实施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还存在多方面条件的限制。

首先,环境差异的制约。会计作为一项制度,受各国文化、法律等社会环境差异的影响很大。我国的会计环境比较稳定,会计人员习惯遵照以往惯例处理会计实务,把握灵活度的能力上与国际会计准则要求差异较大,这限制了某些原则导向的会计处理方法在我国的运用。而法律对相同经营活动的规范形式不同,也使得统一会计准则的实施存在极大难度。

其次,可能面临巨大的转换成本。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是慢慢向国际靠近的,若要实现会计准则全面的趋同,势必要进行会计制度自上而下的革新,这种转换是会发生成本的,既有制度重新休整方面的成本,也有会计人员重新配备上的成本,国家要付出很多,企业也要付出很多,这是有些企业不愿参与会计准则国际化的一个原因。

第三,我国会计队伍素质水平的限制。掌握国际会计准则的会计人员是实行国际统一的会计准则的基础,当前我国会计人员队伍整体水平偏低,理论知识和专业能力同时优秀的会计人员仍是少数,而且会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职业判断能力较差,难以满足会计准则趋同对人员素质的要求。

三、实现我国财务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建议

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不能忽视和避免的大势和潮流,任何国家不能阻止,而只能去适应,我国也不例外。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我们要在现有基础上稳步推进,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努力。

篇4

—、新兴经济体参与国际会计规则制定的有关背景

首先,从国际经济发展的大环境来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积极推进国际金融监管框架改革。作为国际社会应对金融危机的主要经济合作论坛,二十国集团(G20)峰会强烈支持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并希望G20各成员国及其他有关国家或地区加快会计国际趋同步伐。至此,会计准则制定问题被G20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治理结构层面,G20密切关注到新兴经济体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中的话语权亟待增强——2010年6月的多伦多峰会上,G20首次明确提出应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独立制定的框架下,进一步强调各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尤其是新兴经济体的参与;紧接着在2010年11月的首尔峰会上,再次强调要提高新兴市场经济体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中的参与度。不难看出,在G20的政治压力下,负责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被推到了应对金融危机的风口浪尖,势必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应对。

其次,从IASB自2001年改组后近十年的发展来看。由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本身在各国不具有强制执行力,因此IASB势必着力在全世界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推广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广大的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都是IASB的利益所在。近十年来,在IASB的积极倡导下,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巳成为许多国家趋同的目标或直接采用的对象。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在GM的外在压力下,IASB在技术层面上要努力实现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高质量,必然要提升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新兴经济体的适用性和公认性,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的治理结构层面,也必然要进一步提升新兴经济体的参与度。

再次,从新兴经济体自身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发展来看。新兴经济体巳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力量,新兴经济体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比如我国会计准则早在2005年就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南非自2005年起,土耳其自2008年起,韩国自2011年起,阿根廷、墨西哥和马来西亚等自2012年起全面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这些进展无疑是对IASB的支持,这些国家在会计准则制定和应用方面的经验能够为构建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体系提供宝贵的素材,理应在会计国际趋同中发挥重要作用,IASB重视新兴经济体的诉求也是理所当然。相比较而言,近年来美国、日本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方面的进展却不尽如人意。美国尽管早在2002年就与IASB联合签署了《诺沃克协议》,作出共同为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而努力的承诺,但多年来进展缓慢而艰难,美国证监会计划于2011年作出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纳入美国准则体系的决定也一拖再拖,至今香无音讯。美国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不明朗对日本也产生了很大影响,日本也宣布推迟采纳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关决定的时间表。在这样的情形下,IASB必然将关注的目光逐渐转向广大新兴经济体。

二.新兴经济体参与国际会计规则制定的主要途径

在国际会计规则的制定和发展中,利益斗争将长期存在,政治化程序不可避免。这在近年来新兴经济体参与国际会计规则制定的发展变化中也得以体现。

IASB于2001年改组完成后的相当一段时期内,在其既定的治理结构和应循程序下,以欧、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主导着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进程,新兴经济体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的影响力十分有限。从IASB主要机构的人员构成来看,美国和欧洲国家可谓势力相当,都占据了决策权的主要地位:在手握财权与人事权两大权力的19个受托人席位中,美国5个、欧洲国家6个;作为会计准则制定核心机构的IASB的理事基本由欧美把持;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解释委员会的12个席位中,美国和欧洲国家各分得4个;仅在为IASB和受托人提供咨询意见的咨询委员会的40余名成员中包括了一些发展中国家。可见,在IASB发展的初期,准则咨询委员会是新兴经济体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施加影响的主要渠道。而今,新兴经济体的国际影响力逐步扩大,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一是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机构层面上,多年来美欧主导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的格局正在被打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22位受托人中来自新兴经济体的受托人已有4位,IASB16位理事中来自新兴经济体的理事也有5位,监督委员会中也将有可能新增来自新兴经济体的代表。可见,新兴经济体的影响力曰益显现,这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机构的治理结构以及具体会计准则项目的制定和修订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二是新兴经济体主动合作,构建沟通交流机制,协调立场共同影响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比如,2011年7月,在我国的积极倡议和主导下,IASB成立新兴经济体工作组,工作组成员包括G20中新兴经济体国家及马来西亚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新兴经济体工作组的联络办公室设在中国,由中国负责新兴经济体工作组的日常管理和联络工作。工作组重点研究探讨新兴经济体特有的、亟待解决的会计问题。尽管这一机构成立不过短短一年时间,但是定位准确,找准了新兴经济体共有的会计问题,讨论颇有成效。自成立以来,工作组先后通过三次全体会议,对公允价值计量、外币折算、农业会计等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目前,工作组第一次会议形成的由我国起草的《新兴经济体应用公允价值计量准则指南》报告巳得到IASB认可,IASB决定以该报告为基础制定相关的教育材料,尽快解决实务操作问题;工作组第二次会议对“外币折算会计”的讨论成果得到IASB的重视,在5月下旬结束的IASB会议上,决定将外币折算会计纳入IASB研究项目,并以工作组的工作成果作为研究起点;工作组第三次会议讨论的农业会计议题,IASB也决定将其纳入短期议程项目,并在近期尽快加以解决,而工作组的讨论成果将为下一步农业国际准则的修订提供重要参考。可见,工作组的有效工作成果引起了IASB的高度关注,将为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议程确定及其改进提供重要参考,进一步增强了包括我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中的参与度。就连IASB主席汉斯也在多个场合提及新兴经济体工作组并给予高度评价,称“新兴经济体工作组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织,为充分了解新兴经济体在应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方面面临的挑战提供了极为有效的平台”。

三是一些地区性组织的成立和崛起,增强了有关地区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成为国际会计规则制宸中不可小觑的力量,而广大新兴经济体国家踊跃参与其中。比如亚洲一大洋洲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25个成员国中,新兴经济体占据多数;再如拉丁美洲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涵盖了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新兴经济体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这些机构在国际会计界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参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做出了表率。

四是新兴经济体对会计的技术研究曰趋成熟,并积极向—IASB反馈以施加影响^在既有的国际会计规则制定权力分配框架下,各国博弈的重心转向在具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维护自身利益。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新兴经济体密切跟踪研究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深入探讨其在新兴经济国家的适用性,积极促使IASB能更多地考虑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情况。以我国为例,IASB高度重视我国特殊情况和环境下的会计问题,先于2009年参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方披露》修订了〈<国际会计准则第24号——关联方披露》,基本消除了与我国关联方准则的差异,又于2010年新修订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号——首次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允许首次公开发行的公司将在改制上市过程中确定的重估价作为“认定成本”入账,.并进行追溯调整,消除了A+H股报表中因企业改制资产评估产生的重大差异,这充分体现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影响。IASB也日益意识到,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要实现高质量,必须充分听取各方包括新兴经济体的意见。

三、启示和建议

第一,从技术上深入研究我国准则制定的相关问题。会计准则作为会计信息生产与提供的规范,不是一种纯粹的技术手段,而是一种具有经济后果的制度。但究其本质,“技术仍是会计准则的安身立命之本。尽管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是一个政治过程,但要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施加影响,仍应当建立在充分的技术研究基础之上,以专业技术意见说服国际会计规则制定者。因此,我国应当进一步深入研究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深入调研我国的实际情况,切实维护我国国家和企业的利益。

篇5

    一、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缘起

   (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要求会计准则走向国际趋同

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产生于世界经济一体化和资本流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是各国会计规范走向世界大同的必然要求。20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明显加快,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以及跨国公司均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资本市场日益壮大,跨国兼并活动日益频繁并愈演愈烈,资本流动也日渐迅速。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和信息披露的公开化对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提出r迫切的要求。

(二)IASC与FASB的准则制定权推动了国际趋同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国际准则制定权推动了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进程。2001年4月,IASC成功改组为1ASB,美国在组织架构中占据了重要的席位,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由原先作为各国会计准则的“协调者”身份转变为“全球会计准则制定者”,开始积极致力于推动W际会计准则与美国及其他国家的会计准则的趋同。

二.我国会计准则的建设现状

我国制定会计准则的过程始终是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我国自1992年底《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来,从1997年至2004年陆续了16项具体会计准则,奠定了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的基础。我国从一开始就与IASC保持了密切的合作,制定我闰会计准则的主要参考依据也是国际会计准则。因此,我同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基础较好。2005年,在全面总结多年来会计改革经验的基础t,中国财政部完成了企业会计准则的体系建设。同年11月8日,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与IASB签署联合声明指出:中国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同时,IASB确认了中国特殊情况和环境下的一些会计问题,涉及关联方交易的披露、公允价值计量和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自2007年1月1日起在所有上市公同、部分非上市金融企业和中央大型囯有企业实施,并逐步扩大实施范围,目前已扩大到几乎所有大中型企业。新会计准则在理念、内容、准则体系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方面都有了较大创新。

三.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及原因分析

2009年10月,世界银行就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和有效实施情部评估报告,明确指出:“中国改进会计准则和实务质量的战略已成为良好典范,并可提供其他国家仿效”。中国多年在致力于会计准则的建设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认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我国银行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

(一)在公允价值的应用方面存在差异

在金融工具盛行时期和W际准则全球趋同的背景下,公允价值在会计准则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虽然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的内在差异增加了财务报表编制的复杂程度,混合计量模式影响T财务报表的一致性,然而诚如刘玉廷司长所指出的公允价值运用趋势不可阻挡。无论是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还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都一直在激励、发展公允价值,主张更广泛地使用公允价值计童模式。公允价值准则是一个计量准则,几乎涉及到所有和计量相关的准则项目。FASB在2006年了157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公允价值计量》,对公允价值的定义、计量进行了系统的梳理。

我国对公允价值计量采取了谨慎的态度,小范围、适度地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准则。在2006的新准则里,明确引人公允价值计量,对金融计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不够发达,衍生产品比较少,相关的对估值能提供支撑的产品和相对专业的佔值机构也比较少,这大大限制了我国公允价值的使

(二)企业执行新的具体准则存在困难

我国企业从2007年幵始实施新会计准则,多数企业尽管按要求实施f会计准则,但执行新准则仅停留在数据转换、报表列示层面,核算流程、经营模式、管理理念均未发生改变。尽管有关具体准则明确f具体的时点、方法、应用范围,但企业在实际执行与操作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主要表现在公允价值佔值较难,贷款减值准备采用未来折现法增加了对历史数据、管理模型及职业判断的更高要求。金融工具的分类也存在困难,分类时对于持有意图和目的有时不容易客观界定,容易纵。这些在应用上的困难,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会计准则的进一步国际趋同。

四,促进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思考和建议

(一)改变我国会计准则与概念框架的混合现状

我国现行会计准则的结构由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构成,并将类似于概念框架的内容归人了基本会计准则。这种做法与国际惯例有较大出人。在国际会计准则和各国会计准则中都不存在基本准则与具体准则之分。IASC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美国FASB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以及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财务报告原则公告”均明确指出,概念框架不属于会计准则的内容,不具有会计准则的效力。

因此我们应及早改变目前将基本准则视为概念框架的做法,加强会计理论的研究,及早制定我国会计准则的概念框架,使我国准则能在一致的基础上加以制定,并持续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二)密切关注国际会计与财务报告准则的国际趋同动态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二十集团峰会、金融稳定理事会倡议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着力提升会计信息透明度,将会计准则的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1ASB)作为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机构,采取了系列重要举措提高会计准则质量。我国

在资本市场、金融产品等方面还不是很发达,如何在国际会计准则的修订中允分考虑中国的情况,这是我们要努力去解决的问题。因为如果不考虑中闰新兴市场和转型经济的实际情况,为持续趋同而持续趋同,简单套用发达国家的价值计量模型,不仅操作起来会有难度,而且对我W的企业也产生不利的影响。在立足我国国情的基础上,需要密切关注国际准则的最新变化以及趋同动态,深人研究对我国企业的影响,及时向IASB反馈信息,扩大中国在国际准则制定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三)积极推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

篇6

【摘要】国际会计协调化是当今国际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以当代科学理论体系中的可持续发展观为视角,通过分析产生协调的内外动因和方式,得出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是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资本市场一体化成为当今经济发展潮流,国际贸易、跨国公司等现代经济发展方式,使各国同处一个经济平台,这给财务信息可比性增加了压力。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应为投资者提供真实、公允、可比的信息,客观上迫切需求一种单一的财务报告语言即全球公认的会计准则,这种需求的存在,使国际会计协调化趋势日益得到关注。

推进国际会计协调化,逐步实现趋同已成为加强全球经贸往来、减少商业用语障碍和成本的有效途径。建立在当代科学理论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观,探索了系统混沌过程的组织协调性,描述了系统变化过程中内部各要素、层次间的协同行为,为国际会计协调化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

一、协调动因

(一)内因

会计信息作为对经济活动的反映和表述,直接影响着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会计准则作为对会计信息的规范和指导,其制定过程是一种权利游戏(葛家澍)。会计国际化主要是会计准则国际化,从本质上看,绝非会计自身的问题,是利益相争的过程和利益均衡的结果。各国为确保自身的经济利益,必然一方面受到本国政府所施加压力的影响;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借助政治力量作为保障实施的手段。因此,会计国际化实质是各国利益之争。

(二)外因

1.有效规范金融市场的需要。会计信息是金融稳定的重要基础信息,为了防范金融危机的风险,会计信息的透明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高质量的会计标准是会计透明度的有效保证。据联合国调查报告显示,在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的国家中,大部分没有正确采用国际会计准则,导致未能及时提供有用的财务信息,难以帮助信息使用者分析引发危机的因素。

2.跨国企业活动增加的需要。经济全球化引起了全球资本流动,涌现了大量的跨国公司,成为当代国际经济中的强大力量,但由于资本市场准入条件尚未全球化,各国为保持会计标准主导地位,要求跨国公司按国别会计标准编制财务报告,加大了资本市场交易成本。

3.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需要。利益主体决定会计政策,会计职业判断的标准是不同经济利益主体相互博弈,以求达到均衡决策的过程。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来源于会计水平的发展,而会计水平又以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发达国家整体的经济管理系统完备,会计体系完善,会计技术应用时间长,有较高的职业水平和判断力;而发展中国家与此相反。

二、协调方式

(一)英国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总部一直设在伦敦,第一任主席是英国人,因此,英国一向支持国际会计准则。现在英国作为欧盟成员和IASB的会员国,更加支持本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同IASC合作开发了几项会计准则,目前其宣称不再制定和新的准则,只将国际会计准则用于英国的相关指南。

(二)美国

曲晓辉教授认为:“任何一项会计法规的出台,总是或多或少地影响到有关方面的利益。会计法规比较重大的变动,会导致利益关系集团各有关方面利益的重新分配。”鉴于美国经济的影响力和压力,1995年IASC与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IOSCO)达成一项制定倾向美国利益的核心准则协议,至此美国与IASC由“对立”转变为合作态度。2002年10月,IASB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正式签订了协议,双方制定履行高质量、可比会计准则各自应承担的职责,这意味着国际会计准则充分体现美国意志,使这个经济航母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推进协调。

(三)欧盟

欧盟是超国家的政治、经济联盟,随着统一市场、统一货币、统一经济政策的成功实行,欧盟计划建立统一的金融市场,这就必须要有统一的会计准则,采用国际会计准则最经济、最有效。2000年6月欧盟制定了在欧洲范围内消灭证券交易障碍的战略,包括建立统一的会计准则。当IASC制定的核心准则2000年5月通过评估后,6月欧盟委员会就以积极的态度采纳国际会计准则,要求其7000多家上市公司从2005年起全面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原则编制合并财务报告,并建议在2007年前将其扩展到所有拟在欧洲上市的公司。

三、发展趋势

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国际会计协调,是将协调置于全球环境、经济、社会三者和谐统一的大系统内,充分考虑各国协调方式,使国际间协调能够兼顾各方面的、当前与长远的利益,建立持续而稳定的机制。

(一)环境协调的发展原则

事物的内在改变机制,应顺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会计是经济环境的产物,会计准则对环境适用性要求很强。国际会计准则适用发达的市场经济、清晰的企业产权、规范的市场竞争和政府服务、较高的人员素质、西方背景的文化前景等环境。基于此种背景应立足于认识当前的环境,适应变动的环境,利用改变了的环境。如美国开发的可扩展企业报告语言(XBRL)将各国财务报告转换成按照国际会计准则或本国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告,这种方式为国际间协调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而我国证监会也要求B股上市公司按照中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告,缩短了与国际间的距离。

(二)经济利益协调的发展原则

会计的国际协调表面是技术层面的事情,实际上是经济利益之争。在会计准则国际化乃至全球趋同化的过程中,每个国家都不可避免地度量自身的利弊得失,从而采取相应的对策。如美国对物价变动、投资减免税的处理等就是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承受来自不同方面的压力、协调不同集团的利益冲突,最终达到相关利益集团能够接受的最佳处理方式;欧盟有保留地采纳“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等破坏了准则内部完整性和统一性,使准则运用的一致性面临困难;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使用相对国际会计准则强调作为基准计量基础而言仍有一定的距离,同样,国际会计准则允许资产减值的转回,但我国新会计准则规定资产减值不可转回。

(三)社会运行协调的发展原则

会计的社会性要求与特定的经济体制相联系、与周围环境匹配,会计准则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它的制定是相关各方利益冲突条件下一种调整问题的公共选择过程,归因于各国的国情与准则的制定背景。国际会计准则目前受到各国国情差异和利益保护等多方面因素制约,调节各方利益的争斗将持续存在。可持续发展观在经济社会有效运行中产生的影响是客观和必然的。因此关注本国经济环境的特殊性,吸收国际会计准则的研究成果来制定本国准则,是目前准则制定的发展趋势。

篇7

 

国际会计协调是指在一个各国比较能接受的国际会计准则的指导下,推行能使各国理解的较为统一的会计实务,尤其是有关会计揭示、计量方法及单位等方面的实务。随着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跨国公司等的快速发展,缩减和消除各国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增进国际性财务信息的可比性及国际会计协调化的要求日益强烈。

 

1 国际会计协调化面临的问题

 

多年来,通过国际性或区域性政府间组织、非政府间组织以及非会计团体的共同努力,国际会计协调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国际会计协调化的进程中,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

 

1.1 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因素

 

每个国家的会计实务都是其经济、政治、社会、法律、地理、文化等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由于这些社会环境因素的不同组合,导致了各个国家各具特色的会计模式的形式。比如强调保护投资人和债权人利益,公司应按“真实和公允”的观点提供财务报告的英国会计模式;通过“公认会计原则”保护证券市场投资人利益的美国会计模式;服从税制需要的法国、西班牙、意大利会计模式;以公司利益为导向的北欧会计模式等。各个国家的会计模式都与其所处的外部环境密不可分,在不同的社会环境因素改变之前,不同的会计模式是很难趋同的。

 

1.2 财务报告的目的不同

 

财务报告的目的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有投资决策、管理控制、税务、社会控制等,各个国家不同的会计模式特征就决定了编制财务报告目的的不同。比如,法国的资本市场和证券市场相对美国和英国而言很不发达,银行是企业外部资金来源的主要来源,来自公众投资者的财务信息需求很不强烈,纳税是法国企业编制财务报表的主要目标,其会计准则偏重于满足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需要,并注重保护和满足债权人的要求;而实行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的美国,私有制企业占据绝对优势,证券交易市场极为发达,这种经济体制环境决定了美国财务报告目的是为了服从投资者和债权人进行经济决策的需要,注重保护证券投资者的利益。财务报告目的不同决定了其提供信息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不可避免地会对国际会计协调造成障碍。

 

1.3 职业会计团体能力的差别

 

国际会计协调不是自身发展起来的,而是通过一些机构或者组织促进其发展的,如果一个国家没有一个有能力职业会计团体,故步自封,不理解国际会计准则,不愿意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那么在这个国家进行国际会计协调,其效果是微乎甚微的;相反的,那些拥有高层次的会计人才的国家,对国际会计准则的接受度比较高。比如拥有强大会计职业界组织的英国,除制定本国的会计准则外,还积极的制定和将国际准则运用于本国的相关准则,在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活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促进了国际会计协调化的发展。

 

1.4 强烈的民族自尊

 

文化因素也是影响会计模式的一个重要因素,每个国家都有民族自豪感,认为自己国家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是最合适的。经济发达国家,如美国,希望在世界范围内扩大其会计准则的影响力,建立以美国会计准则为基础的国际性会计准则,而不是接受国际会计准则。而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也会出于民族情节,保留其传统的会计惯例,不愿承认、接受、吸收国际上先进的会计准则,这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国际会计协调化的发展。

 

2 解决国际会计协调化问题的对策

 

2.1 培养高层次的国际会计人才

 

一个国家对会计行业的认识、对会计准则国际化的理解与判断,以及参与会计准则协调化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受会计从业者教育水平的高低、职业者专业能力高低的影响。因此,培养熟知国际会计的高层次的人才至关重要。可通过专业学习,对外交流、后续教育等方式提高会计从业者的能力,使他们及时传达国际会计准则,理解和掌握国际会计准则,将先进的国际会计准则运用到本国的会计准则中,为遵循国际会计准则提供必不可少的知识和技术指导,进行必要的说明和疏通工作,为国际会计协调化的顺利开展提供支持。

 

2.2 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协调化进程

 

在经济一体化,会计信息可比性要求越来越高的大背景下,各个国家应积极参与到国际会计协调化的进程中来,主动协调本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根据自己的利益需要主动采取协调活动。一方面,可吸收国际会计准则报告委员会或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委员会的一些准则,根据其相关准则对本国准则进行改革。不仅能够加快国际会计协调化的进程,而且也能够促进本国会计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可加强与另一个国家之间的联系与沟通,通过沟通与协作,汲取精华,弃其糟粕,汲取对本国有意义的会计理论与实务,摒弃本国与实务不相符的会计理论,通过双边协定来加强两个会计准则的协调性,从而使国际会计协调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比如,中国企业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为处理会计准则区别导致的会计报表问题,经过协调,中美双方同意我国企业先按我国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编制会计报表,然后再按纽约的会计准则对这套报表进行调整。

 

2.3 充分发挥国际组织机构的协调作用

 

为促进全球范围内的国际会计协调,除了各国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协调化外,国际组织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通过有一定代表性的组织机构在国际范围内协调、讨论和共同努力,确立能为各方普遍接受的最佳会计实务规范,缩小各国之间的差异,使会计和财务报告实务趋于标准化。目前已经建立了几个主要的全球性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会计与报告国际准则政府间专家工作组、欧洲联盟、经济合作发展组织、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等。这些组织通过努力和合作,在不同领域和不同程度上都取得了重大成果。比如欧盟组织制定的一些“法令”、“指令”和“推荐书”,在各个成员国内进行会计协调,积极参与新会计策略的制定和国际会计准则的推行,加快成员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会计协调的步伐,同时也对高质量的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在世界范围内的认可推行起了推动作用。在今后的国际会计协调化进程中,还应加强这种全球性国际组织的协调作用。

 

除全球性的国际组织外,会计职业界的地域性国际组织,如欧洲会计师联合会、美洲会计师联合会、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联合会、北欧会计师联合会等也推动着国际会计协调化的发展。他们通过本地域范围内在经济、贸易、金融、文明、地理等存在密切联系或打算树立密切联系的若干国家之间进行的会计协调,采纳不一样的协调办法,尽力向某一既定方向靠拢,以达到各国能够承受的规范。虽然一些区域性会计国际协调组织的协调活动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各个组织间的会计准则、会计规范和会计实务还存在着较大的不同,还应从全球范围内对各个会计组织的协调活动进行再协调。这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需要不懈努力和长期坚持。

 

2.4 对部分国际性业务优先进行协调

 

国际会计协调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在短时期内一蹴而就,在协调化的过程中,由于部分国际性业务对国际会计的迫切需要,可以对部分国际性业务优先进行协调。例如在纽约证券市场上市的外国公司,由于其财务报表应按照美国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编制,这会给打算上市的公司带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耗费。再如,遍布世界各地的跨国公司的子公司,既要按照所在国的会计制度的要求编制财务报表,还要按照母公司的要求编制财务报表,不同国家的会计准则会给跨国公司带来一些不可避免的麻烦。因此,在国际会计协调化的进程中,可以优先对跨国公司业务、国际融资业务等进行协调。

 

3 结束语

 

国际会计协调化是顺应经济的发展需求产生的,各个国家社会经济环境因素的不同,从根本上导致了各国会计模式的差异性,再加上其他因素的限制影响,国际会计协调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各个国家及各个国际组织通力合作、紧密配合,促进国际会计协调化健康发展。

篇8

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信息,截至2012年年底世界上超过100个国家已经正式采用国际会计准则(也称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或IFRS)。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计划从2014年起所有上市公司须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放弃沿用了几十年的美国公认会计准则(GAAP)。IFRS 全球化迫在眉睫,这或许会为研究IFRS是否能够实际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以及给投资者带来利润提供一个契机。已经有一些研究人员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如国际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国际会计准则与信息不对称之间的关系;国际会计准则是如何影响股权资本成本的;国际会计准则是否能够改善市场的流动性等。

本文关注的重点是国际会计准则实践对国内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从2007年1月1日开始,中国上市公司必须强制执行国际会计准则制度。新准则的出台标志着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中国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但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存在以下一些差异。

1.公允价值的应用在改变国家现状方面有所不同。

2.修改关联方披露条件不同。

3.扭转减损支出有所不同。

中国新会计准则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最大限度的趋同,但和其他国家一样,新的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也存在一些差异,当然这可以减少根据IFRS制定的财务报表的可比性。本文强调的是中国公认会计准则向中国IFRS转变能否通过减少盈余管理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二、相关研究

克莱门茨(2010)分析了是否采用IFRS在文化多样性和国家规模上的原因。他发现这和文化差异没有任何关系,规模大的国家也不太愿意采用IFRS,那是因为它们有着成熟的财务报告系统,采用IFRS会导致成本大幅升高。史密斯2010年分析了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过程。结论是中国会计准则与国家会计准则的趋同是通过连续四个版本实现的,分别是1992年、1998年、2001年和2006年,此外还制定了一张关于时间和趋同度的表,趋同度从1992年的20%提高到2006年的77%,新的会计准则将于2007年1月1日执行。

2003年克里斯蒂安·洛茨利用1990~1999年间来自31个国家8000个公司的会计数据并对盈余管理和投资者保护进行比较。他们发现在股票市场大、所有权分散、投资者权益保护得好,法律执行力强的经济体中,盈余管理较少,并且他们开发了一种评估盈余管理水平的模型,在研究中我们也采用了这种模型。

克里斯蒂安·洛茨于2008年调查了实施IFRS的经济后果。他们的结论是:平均而言引入IFRS前后这段时间市场流动性会增加,企业的资本成本会降低,股票估值会提高。这些效应只会发生在企业运作十分透明,法律保障机制十分完善的国家。他们并没有关注盈余管理和IFRS之间的关系,然而这正是本文的重点。

三、研究方法

(一)数据采集

本文通过新浪网和其它途径收集到了1329个上市公司包括所有的行业总共11947个财政年度报告,然后我们对这些样本分成中国公认会计准则(1998~2006)和IFRS(2007~2012)两组。

(二)盈余管理措施

盈余管理是目前国外经济学和会计学广泛研究的课题。盈余管理发生在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在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业绩为基础的利益相关者的决策或者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结果。我们也采用这种定义。测量盈余管理程度一直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研究人员也设计出各种测量的方法。在研究中我们采用2003年克里斯蒂安·洛茨提出的方法。盈余管理一般被理解为公司内部人员通过操纵提供给外界的财务信息以此来保护自己利益的一种手段,通常有收益平滑和收入操纵两种形式。因此我们将盈余管理方法分为两类:盈余平滑(EM1和EM2)以及盈余激进度(EM3),内部管理人员可以“平滑”,如可以通过改变收支的应计项目,减少财务报告中的收益。

操控性应计项目定义如下

Accruals=(ΔCA-ΔCash)-(ΔCL-ΔSTD-ΔTP)-Dep①

其中,ΔCA代表总流动负债的变化, ΔCash代表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变化, ΔCL代表总流动负债的变化,ΔSTD代表短期债务(包括流动负债)的变化,ΔTP代表收入所得税的变化,Dep代表折旧和摊销费用,然后就从以下公式计算出现金流,即

经营业务现金流量=业务收益应计项目 ②

EM1衡量内部管理人员使用他们的自由裁量权改变应计项目程度的指标,从而可以减少业务收益的可变性。

EM1=SD(业务盈余)-SD(业务现金流)③

这里SD表示标准偏差,业务现金流在公式②中已定义。

较低的EM1表示内部管理人员使用他们的自由裁量权来平滑财务报告中的收益。较高的EM1意味着公司较少倾向于改变实际上的盈余。一个隐含的假设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业务收益将会有周期性的波动,这是根据权责发生制相对于业务现金流计算得出的。当业务收益波动幅度相对于业务现金流的波动较小时,公司内部管理人员更可能会使用操纵性应计利润来平滑财务报告中的业务收益。EM2基于应计项目的变化和业务现金流变化之间的周期相关性,该措施基于一个想法即基于内部管理人员可能会试图操纵应计项目来隐藏现金流减少的信息。

EM2=Spearman(Δ应计项目,Δ业务现金流)④

这里的Spearman是Spearman相关系数,用于度量两个变量的相关性,一个完美的Spearman相关系数具有以下特点:若变量正相关值为+1;若变量负相关值为-1,若Spearman系数的值为0,表示变量之间没有任何关联。内部管理人员可能会使用他们的自由裁量权来报告应计利润,抵消对公司业务现金流的冲击,否则会影响财务报告中的收益。负相关意味着使用异常应计利润来抵消不良的现金流冲击,因此EM2值越大,盈余管理的倾向就越小。

EM3和盈余激进度相关,它代表内部管理人员使用他们的自由裁量权来改变公司实际的经济效益,以此来误导投资者。假设一个公司想操纵财务报告中的收益,那么相比之下比公司的应计项目比业务现金流要大,因此EM3就可以比较应计项目的绝对值和业务现金流的绝对值,公式如下

EM3=|应计项目|/|业务现 金流|⑤

EM3值越大表示大量使用自由裁量权来修改财务报告中的会计盈余。一旦计算出EM1,EM2和EM3,然后我们就可以比较三个盈余管理措施作为中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的观察结果。

四、研究结果

(一)数据描述

我们总共收集了1329个上市公司2003~2012年这段时间的年度财务报告,有些年份的年度财务报告没有收集到。删除一些不完整的观察样本,总共获得了11947个完整的观察样本,其中使用IFRS处理的数据供3888个,使用中国会计准则处理的数据供8059个。

表1列出了均值,ΔCA、ΔCash、ΔCL、ΔSTD、ΔTP的标准偏差、折旧费用和摊销费用及利用公式①计算出应计项目。

对于国际会计准则和中国会计准则而言,观察对象的ΔCA、ΔCach、折旧费用和摊销费用的平均值有明显的区别,因此在计算应计项目时我们使用了公式①,在计算现金流的平均值和标准偏差时我们使用到了公式②。在计算EM1时也用到了现金流的平均值和标准偏差。对于两组观察对象,这两个变量实质上有明显的区别。通过计算应计项目的增值和业务现金流的增值的平均和标准偏差这两个变量的spearman相关系数就可以得到EM2,如表2所示。计算EM3是使用到了这两个变量,对于两组不同的观察对象的意义也是有明显区别的。

(二)EM测量

使用表2的数据我们就可以计算出中国会计准则的观察对象和国际会计准则的观察对象的EM1的值分别是0.23和0.26。正如我们所说,较低的测量值意味着内部管理人员使用他们的自由裁量权来平滑财务报告中的收益。较高的EM1意味着公司不倾向那么做。EM1结果似乎证实了这种结论,即国际会计准则阻止中国很大一部分上市公司平滑它们的收益。然而证据不太充分。IFRS观察对象的EM2值为-0.87,中国GAAP观察对象的EM2值为-0.91,对于两组观察对象来说,应计项目的增量和业务现金流的增量的相关系数p小于0.0001。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实施国际会计准则前后应计项目的变化和业务现金流的变化有着明显的关联性。在中国GAAP环境下,EM1的值为-0.91,这比国家会计准则下的EM1(-0.87)要小,意味着中国公认会计准则下使用可操纵性应计利润来更改财务报告中的收益的可能性比在IFRS下更大。再次强调,这种差别比较小,所以证据并不充分。中国GAAP观察对象的中间值为0.84,而IFRS观察对象的中间值为0.87,计算时我们使用中间值而非平均值,因为EM3的标准偏差太大,由于存在大量的异常值这使得平均值失真。我们决定对EM3进行排序,然后对已经有序的两组观察值进行比较,结果该表没有。实验结果表明使用有序的数据和使用中间值的结果一致。

(三)鲁棒测试

考虑到中国新会计准则在官方公布的实施日期之前对盈余管理已经有影响了,因此将2006年及以后的数据作为实施IFRS后的观察对象。EM2和EM3与之前的结果一致,然而中国GAAP观察对象的EM1值目前为0.47,而IFRS观察对象的EM1值为0.21(如表2所示),原来的值分别为0.23和0.26。

五、结论

本文的研究结果更倾向于支持这样一种论调:在盈余激进度和盈余平滑度两种措施的选择上,与中国公认会计准则相比IFRS更倾向于使用盈余激进度,然而证据却不太充分。若考虑中国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正是采用之前已经有效,但又不支持IFRS不倾向于使用盈余平滑度的观点,因为EM1和EM2相互冲突。IFRS的实施是否减少了盈余管理也不确定。既然没有发现强有力的证据证明IFRS的实施能减少或者增加中国上市公式的盈余管理,所以进一步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鉴于世界范围内都在广泛实施IFRS,这会有一些预期收益,如财务报告具有更大的可比性。FIRS事实上并没有增加盈余管理的发生率这是一个重要发现。

参考文献:

[1]Clements,C.E.,Neil,J.D.,&Stovall,O.S.Culturaldiversity,countrysize,andtheIF-

RSadoptiondecision[J].TheJournalofApplied

BusinessResearch, 2010(02).

[2]Peng,S.,&Smith,J.L.ChineseGAAPandIFRS:Ananalysisoftheconvergencepro-

cess[J].JournalofInternationalAccounting, Aud

篇9

在当代会计发展中,“财务报告”一词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不但有些场合与“会计”相提并论,而且有时取而代之,成为所讨论问题的中心概念。联合国从70年代中期开始曾先后组建过一次专家工作组,每次都以“会计和报告”(AccountingandReporting)并列命名;诺贝斯和帕克主编的《比较国际会计》用“财务报告”作为中心概念,论述“会计”的国际协调和各国的会计环境(NobesandParker,1998);英国1990年重新组建的会计准则委员会(ASB)将其的准则直接称为“财务报告准则”。

如果在“会计”的概念中包含着“报告”的涵义,将会计和报告并列使用,就不合逻辑。在国际范围内这种并列使用现象的存在,促使我们对会计和报告的概念须进一步研究。一般来说,并列使用中的“会计”是指财务会计;若将财务会计分为确认、计量和披露等过程,“会计”就是指确认和计量的过程,而“报告”则包含着披露的涵义,这种并列使用改变了“财务报告”的地位。本文拟对此进行探讨,并根据财务报告的地位,认为国际会计协调的核心是财务报告的国际协调。

二、财务报告的概念和地位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五十七条)将财务报告概括为:“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书面文件,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或者现金流量表)、附表及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会计本身具有传递财务信息的涵义,但“财务报告”从会计中“独立”出来被提到重要地位,具有了市场经济的色彩是在股份公司产生之后。股份公司产生之前,会计的重心在将经济业务记录清楚,侧重于对内报告;股份公司产生后,如何向目前的和潜在的股东“报告”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济成果逐渐地在会计系统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可以说,财务报告日益重要的地位是导致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最终分道扬镳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西方国家中,有一个无形引证的公认说法:财务会计就是对外报告会计。

在会议文献中,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有一个图示说明会计和报告两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如图1(FASB,1980,P.30)该图并非准确地表达了会计和报告的概念,但可从一个角度促使重新思考会计的基本概念,有助于对“报告”概念的讨论和理解。见下图:

会计报告

要素财务报表/报告形式

目标——确认盈利状况

计量财务状况和流动性

质量特征

财务报告的重要地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

1、财务报告是联系报告关系各方的纽带

对外报告会计已不仅是公司内部事务,实行自由资本主义制度的英美等国,直到1929年以后才从经济大崩溃的惨痛教训中认识到这一点。股份公司发展以后,在财务信息披露领域里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市场”,公司是财务信息的提供者,股东等有利害关系各方是财务信息的接受者,财务报告是这个市场上的“产品”,信息使用者对“产品”的基本要求是要有可比性和可靠性,因此,“公认会计原则”和审计制度应运而生。财务报告成为了连接财务信息提供者、接受者、规划制定者和审计人相互关系的纽带。财务报告上市场上有关联各方关注的“焦点”。美国政府开始干涉公司事务是从规范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披露3开始的,1933年和1934年的《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责成证券交易委员会具体负责“财务报告市场”的运作。

2、财务报告是会计准则规范的核心

西方财务会计准则的制定是围绕着财务报告进行的。美国1973年成立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将财务报告的中心地位上升到理论高度,目标、要素、质量特征、确认和计量等会计的基本概念实际上都为财务报告服务,颁发《财务会计概念公告》旨在为制定财务会计准则提供一种统一的基础和指南。第一号公告是“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用大量的篇幅直接论述了财务报告的目标,如其中第34段、第37段和第40段(FASB,1978),而不是泛泛地讲会计的目标,这就明确了财务会计准则的目标,并将财务会计准则限定在规范财务报告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确认和计量方面。日本企业会计审议颁发的“企业会计原则”内容包括:一般原则、损益计算书原则和资产负债表原则,可知会计原则直接用于规范财务报表。此外,企业会计审议会还制定有合并财务报表、中期财务报告等与公司财务报告有关的准则。英国1990年新组建的会计准则委员会将其准则定名为“财务报告准则”,使用了一个非常准确的术语,反映了英国人制定会计准则从“推荐最佳会计实务”到“规范公司财务报告的转变”。

3、财务报告成为公司法规规范的对象

各国的公司法或公司条例一般都对财务报告作了规定。我国公司法第一百七十五条和第一百七十六条的规定,是调整财务信息提供者和财务信息接受者之间法律关系的规范。财务报告提供者和接受者之间不断出现的法律纠纷,促使财务报告法规日臻完善,在荷兰甚至促成了专门解决这种争端的法庭的建立。荷兰1971年开始生效的《年报条例》(theActonAnnualAccounts)对荷兰企业的财务报告制定了基本的法律要求,适用于荷兰的所有企业,包括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条例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一般要求、披露要求和关于“企业庭”(theEn-terpriseChamber)的规则。“企业庭”是阿姆特丹法院特高的一个法庭,专门负责解决公司和与其财务报告有利害关系的各方出现的争端。根据《年报条例》与一个公司财务报告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个人和组织,在该公司财务报告公布日或批准日之后两个月内可以对该公司财务报告的虚假和失误等问题向企业庭提出控告。通过“企业庭”解决财务报告争端构成了荷兰会计环境的一大特色,据说美国也有人提出过建立“会计法庭”的建议(Klaassen,1980)

4、财务报告是证券市场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

财务报告在证券市场的正常运转中居于重要地位,缺乏财务报告提供的财务信息给投资者带来损失和给证券流通带来障碍的经历在许多国家证券市场的发展过程中都有过。当然,财务报告在决策者的决策过程中究竟发挥了多大的作用,仍是许多研究者的研究课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财务报告必将进一步成为证券市场政党运转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各报告公司均与如Internet之类的计算机网络联网,通过网络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明细的以及综合的财务信息,将可能在定期报告的基础上实现适时报告。适时报告系统的实现将大大提高财务报告在财务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中的地位和作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已经为适时报告系统的建立提供了物质基础,从而使财务报告真正成为证券市场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

三、财务报告国际协调的原因

对各国财务报告进行国际协调的原因,首先产生于对国际性财务报告的需求。国际财务报告是指为满足两个以上国家信息使用者的需求而编报的公司财务报告,它是与国际融资和国际投资的发展扩大紧密相磁的。一个公司在不同国家进行直接投资、在国外证券交易所上市证券、从国际金融市场筹集资金等进行的各项活动中,需要向国外有关方提供本公司的财务报告,这是完成投资、融资和国际经营活动等各项任务所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为保持将其证券的正常流通、满足投资者物代款者的信息需求,在投资和筹资活动完成以后,每年还要向有关各方提供年度财务报告。因此,国际财务报告是跨越一个国家国境、为多个国家信息使用者的一种公司报告。

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的发展是财务报告国际协调的直接动因。一个资金主要来源于当地私营企业是不会产生财务报告的国际协调问题的,它依据什么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表不会引起其他国家的关注。一个闭关锁国、经济封闭的国家不需要进行财务报告的国际协调。当一个国家采取开放政策、该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引进外资规模不断扩大、该国企业从事国际生产经营活动并且在国际资本市场筹资融资的时候,该国财务报告内容和编报规则与国际惯例相协调就成为了一个日益重要的会计问题。

目前各国的财务报告往往采用本国的会计原则或准则编报,不能完全满足国际财务报告需求者的一般要求。各国公司到其他国家的证券市场筹集资金,一般都要按当地证券交易所的要求重新编制一套财务报告,耗费往往是巨额的,中国海外上市公司重编财务报告的支出一般都需几百万到上千万人民币。从降低这方面的费用支出看,也需要进行会计和财务报告的国际协调,目前会计的国际协调,实际上就是在协调各国的财务报告。

四、财务报告国际协调的途径

1、相互交流、增进理解

进行财务报告的国际协调首先在有关国家之间应有一种共同的认识,通过有关的国家之间不断地相互交流、逐步地增进理解来达到。国际上的各种团体和组织对会计和报告总是进行国际比较研究、学术交流、宣传教育等活动都可以促进财务报告的国际协调。

联合国在会计和财务报告协调方面的主要活动是进行讨论和交流,通过这些活动增进各国间的相互理解。

1992年组建的“国际会计和报告准则政府间专家工作组”一直活动至今,引起了各国政府对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反映了这一问题在国际性事务中的重要地位。联合国的努力对国际会计和财务报告的协调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各国会计实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制定准则、共同遵守

在财务报告的国际协调方面,英美等国由民间机构制定财务会计或财务招待准则,由国际性会计职业团体制定国际会计准则,并促使其在国际范围内得到承认和遵守。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是一个致力于国际会计协调的民间会计职业团体,25年的成就已经奠定了它在国际会计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委员会的第一目标是,根据公众的利益制定和公布编报财务报表时所应遵循的准则,并促使这些准则在世界范围内被接受和遵守。1989年了《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1997年又了《财务报表列报》会计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协调和努力正在使国际财务报告的可比性和统一性得到改进和提高。

3、协调法律、促进统一

比较理想的协调途径是协调各国有关财务会计方面的规章制度,若各国有关公司财务报告的立法能够走向统一,这是最高层次的国际协调。目前在这个层次上进行财务报告国际协调的典型代表是欧洲联盟。

欧洲联盟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其协调的目标,一是制定“指令”(Diretives),这些指令必须并入成员国的法律,使其成为成员国的法律后予以贯彻执行;二是制定“条例”(Regulations),这些条例可以不经过成员国立法程序通过就可以成为欧盟范围内的法律,第4号和第7号指令是协调财务报告的主要文件,第4号指令提供了2种资产负债表格式和4种损益表格式,可供欧盟各国的公司选用;第7号指令对合并财务报表作出了规定。这些指令的招待使欧盟各国公司的财务报告逐步走向统一。

五、小结

篇10

内容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一体化的日益加剧,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的步伐也在加快,作为国际通用商业语言的会计必然会走向国际化趋同的道路。本文概述了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现状,分析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了促进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策略。

关键词:会计准则 国际趋同 现状 策略

2008年全球爆发的金融危机使人们认识到,制定一套全球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对于全球金融体系和资本市场的稳定与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已成为全球多数国家的共识。我国会计准则在国际趋同的进程中,经过多年的发展,在企业中得到了有效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现状

(一)取得了平稳的实施效果

2003年我国设立了“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这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进入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阶段。2005年,国家财政部制定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2005年11月,与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签署《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趋同联合声明》,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2006年2月,国家财政部正式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在原来的企业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又了39项具体准则。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于2007年1月开始首先在上市公司、部分非上市金融企业和中央大型国有企业实施,目前已扩大到几乎所有大中型企业,这标志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质趋同。相比旧的会计准则,此次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强调为社会公众和企业投资者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更强化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的理念,更重视资产质量,并且由原来的损益表观转化为资产负债表观。几年来的实践证明,新企业会计准则实施效果平稳,在提升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规范企业会计行为、促使资本市场完善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立足于中国实情

我国会计准则在同国际会计准则趋同过程中立足于我国目前的具体国情。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建立的总体思路是与国际会计准则实现趋同,而不是“全盘照抄”。在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的进程中,我国现行的新会计准则体系考虑了目前的特殊国情,兼顾了我国特定的法律、税收等背景。例如,目前我国企业合并中大多数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因此,新准则的第20号企业合并准则规定,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的会计处理基础为账面价值,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计量基础为公允价值,同时可确认购买商誉;国际会计准则强调除非企业能证明该项交易不能以公允价值计量,否则在资产交换过程中都必须以公允价值计量;而我国新准则却规定,要求只有在证据非常充分的前提下才可以使用公允价值计量,也就是说,如果要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必须证明该项交易能以公允价值计量。对公允价值的使用如此谨慎的例子就说明了我国会计准则在国际趋同的进程中,充分考虑到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具体实情。

(三)与国际准则的趋同互动

全球应建立统一的、公认的高质量会计准则,这是全世界各国形成的共识,全球统一的会计准则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的经济健康发展都是有益的,但趋同不应该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会计准则单方面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而应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与世界各国或地区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之间相互认可、相互借鉴、相互沟通。

2011年7月,新兴经济体工作组第一次会议成功在北京举行,来自世界各国和地区的40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新兴经济体工作组充分听取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的意见,比如,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按照我国的建议修订了《国际会计准则第1号—首次采用国际报告准则》、《国际会计准则第24号—关联方披露》等准则,并根据中国会计准则的实施情况放缓了财务报表项目列报进程、推迟了金融工具准则的实施时间等,这是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互动的一个很好的开端。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必要性

(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内在要求

全球经济一体化正在对当今世界的国际经济关系和各国经济活动产生着日益深刻的影响。为了达到世界各国企业业务合作、资本运作和资金融通顺利进行,真正提高世界各国财务信息的可比性,保持国际资本流动畅通,降低各国企业开展国际经济事项的成本,节约世界各国财务报告的时间,共同基础的财务信息是必要的前提。会计作为国际通用商业语言之一,必然要走向国际化趋同的道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速度也日益加快,参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的国家越来越多,参与热情越来越高,作为世界经济中重要一分子的中国,理应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的进程中来。

(二)顺应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新形势的需要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由于受到金融体系造成的重大冲击而出现明显下滑,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提高财务信息质量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二十国集团和金融稳定理事会倡议建立一套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并希望G20成员国及其他国家和地区加快国际趋同速度,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在欧盟各成员国、澳大利亚、南非等国家和地区要求或允许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基础上,日本、加拿大、印度、韩国、美国等纷纷发表声明,将采用或趋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中国作为G20和FSB(金融稳定理事会)的主要成员,应积极响应倡议,但基于对我国的法律环境、语言习惯、实务问题,以及会计国际化发展的主动性与灵活性等因素的考虑,坚持“趋同”策略是符合我国未来发展需要的最好做法。为了顺应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新形势的需要,我国在2010年4月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进一步向国际国内社会表达了我国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的原则立场和明确态度。

(三)构建我国会计概念框架的需要

会计准则的制定必须由会计概念框架作为指导,会计概念理论框架的建立能够为各项具体准则的研究、制定、评价提供系统的理论支持,我国目前尚无真正意义上的会计概念框架。

2010年9月IASB(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宣布建立一个改进的概念框架项目,概念框架项目计划分为八个方面:目标与质量特征;要素定义、确认与终止确认;计量;报告主体的定义;财务报告的边界、列报与披露;概念框架的目标与地位;概念框架对非营利主体的应用;其他问题。随着新概念框架的提出与建立,我国会计概念框架也面临系统重构。概念框架不属于准则的内容,不具有准则的效力,而我国的基本准则却是准则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2006年,财政部对《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作了修订,在重新内容上更大程度地体现了与国际趋同的一面,但在形式上仍属于会计准则的一部分,新的基本准则能否担当起会计概念框架的作用,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策略探讨

(一)主动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

2005年,在我国多年会计改革的坚实基础上,有关人士提出:“趋同是方向、趋同不等于等同、趋同是过程、趋同是互动、趋同是新的起点”。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坚持“趋同不等于等同、趋同应当互动”的原则,主张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要实现其高质量、权威性和全球公认性,还需要推动IASB在修订完善国际会计准则时充分考虑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一方面我国要遵循国际会计惯例,另一方面我国会计也要成为国际化会计的一部分,也需要全方位深入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我国要继续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工作,包括继续派员参加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工作、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从受托人、咨询委员会委员、解释委员会委员到未来的项目工作组成员等各个层面的工作等,同时广泛组织动员企业、专家学者等各方面力量参与研究制定和修改准则工作,使得国际会计准则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提升我国在国际准则制定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二)积极完善相关配套体系建设

会计准则不仅仅是会计问题,它涉及到市场发育程度、会计监管体系、法律体系、文化背景等纷繁复杂的内容,企业会计准则的发展和实施与我国方方面面的建设都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全方位完善相关配套体系建设,才能真正促进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为此,我国在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制定的同时,应全面审视我国现行经济体制、市场体系、企业制度、政府监管、财政与税收政策等,通过对照比较,发现存在的问题或不足,并从各方面加以完善和改进。在持续推进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趋同的同时,财政部会计司也正在紧锣密鼓地加强内部控制建设、信息化建设、会计监督管理等工作。财政部已于2010年了《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目前,会计信息化工作已在全国范围內推行。同时,财政部联合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这标志着适应我国企业实际情况、融合国际先进经验的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建成。

(三)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对我国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职业素质、工作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我国目前会计人员队伍现状来看,目前尚缺乏通晓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惯例的高素质人才,整个会计队伍的素质也参差不齐,加上近年来会计准则和制度的变化速度较快,会计人员来不及消化和吸收这些新知识,以致在理解国际会计准则方面存在一些困难。

因此,国家应该建立完善的会计人员培训制度, 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要积极培养既了解我国国情又熟悉国际会计准则、具有较高专业素质、职业操守和广阔国际视野的高级会计人才,建立高素质的会计队伍。要努力提升国内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执业能力和国际化水平,提高其独立、客观、公正执业的自觉性,使其尽快向国际水平靠拢。我国有13.5万名注册会计师,ACCA近几年在我国仅培训了约2000名掌握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会计师,缺口很大。

我国已经将会计人才培养列入了我国中长期人才战略规划中,会计教育也将着力加强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在“十二五”时期全面实施会计行业人才规划,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为我国今后一段时期的会计人才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

我国会计准则持续国际趋同既是必然的选择,也是适合我国国情的理性决策。在趋同政策的指引下,我国应顺应趋同大势,立足国内实情,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沟通和交流,全方位推进我国会计改革和国际趋同化进程。

参考文献:

1.杨敏.中国会计准则建设及其趋同的成就与展望[J].中国总会计师,2011(9)

2.刘玉廷.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走向纵深发展阶段[J].财务与会计,2010(6)

3.刘玉廷.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趋同、实施与等效的经验[J].商业会计2010(6)

4.王军.齐心协力谱写会计国际趋同新篇章[J].会计研究,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