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地保护法律法规范文
时间:2024-02-29 17:49: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林地保护法律法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林业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法律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识码:A
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肩负着建设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治理和改善荒漠生态系统以及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职能。大力发展林业生产,不仅可以提高农村的经济收入,还改善了农村人们居住条件,帮助农民拓展致富门路,建设优美自然的农村生态环境。
1 农村林业资源管理
1.1 加强森林资源林政管理
农村林业资源的管理应该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由林业执法部门通过法律手段对林业加大宏观控制。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工作,采用科学的管理方式,推广农村生态价值和商品价值相结合的经济产品。
1.2 森林资源管理的目标
森林资源管理的目标就是增加森林资源的总量,提高森林资源的质量,并实现森林的可持续发展。然而质量的提高就要从分类经营、造林设计、提前整地、良种壮苗实现技术和管理突破。加快对林业产业的发展,提高森林质量。
1.3 充分利用网络信息管理
现在信息化的时代,应该充分的利用网络信息对林地资源进行管理,建立良好的信息交流平台,运用一些较好的管理手段,通过网络向政府和林业站提供相关信息,提高林业资源的管理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
2 农村林业资源保护的实施
2.1 建立健全的队伍网络
建立健全的队伍网络必须要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为了做好林地保护工作,必须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这样建立的护林队伍和护林网络才有实际意义。具体的实施方法:
2.1.1 确定保护的对象以及保护范围
必须要明确在哪个范围,并在林业站加挂“林地保护站”的牌子,规定林业站在实施林地保护中的职责和任务,并派专业人员负责当地林地的保护工作。
2.1.2 组建护林队伍
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公开招聘,护林员必须热爱林业事业、责任心强、遵纪守法、身体健康,并且要有一定的文化程度的人来担任。
2.1.3 对所在的林地进行划分
分配到每个林业站点,认真搞好林地的勘测工作,并做好林业资源的管护工作。
2.1.4 对所有的林业站形成一个网
做到每个村都有护林员,每个镇都有林业站,从而很好地开展林业保护工作。
2.2 完善队伍的制度
建立了护林队伍,就要有一个完善的制度来管理这些护林员,在建立林地保护工作时,只把中心放在了林地资源保护管理的工作上,对林业站自身没有一定的约束。因此,我们应该建立健全林地资源管理制度,制定《林地资源管理保护制度》、《护林员主要职责》、《护林员学习培训制度》等制度;对林地管理工作进行严格的要求,并依法进行林木管理。
2.3 管理好护林员队伍
从实际出发要做好林地管理工作,最重要的就是护林员是否敬职敬业,护林员如果工作认真,那么林业管理才能落到实处。在林地保护工作中,护林员起到主要作用,他们负责管理保护区森林的防火、防虫和防止乱砍伐的三防工作;保护野生动植物不被破坏;防止乱征用林地行为等。因此,对护林员的管理必须落实的每个护林员身上,严格做好护林员的招聘工作。
3 我国农村林业资源管理与保护法律制度
3.1 法律制度的现状
我国林业资源管理与保护法律法规没有完善,主要是农村林区林补很少,缺少政策上的扶持;集体的林权改革颇有成效,但是相关的政策并没有完善;政府干预过多,没有实施正确的采伐;林区的设备差,导致无法实行旅游项目;资金的缺乏,没有很好地实施保护措施;还有就是人们的积极性的缺乏,使我国现在的林业资源管理与保护法律得不到有效的实施。
3.2 法律制度的缺陷
在我国的林业发展中存在很多的问题,林业法律制度不健全,我国现在林权流转法规的落后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需要,不能落实到实际应用中。这是因为林地流转市场的欠缺,没有很好地发展林业市场,不能合理的使用林地资源。
3.3 法律制度的改进
林业是我国关系国民生计和国家环境的重要产业,应该极其重视林业发展并自觉遵守有关的法律法规,然而从上述分析中可以得出我国的林业资源管理与保护法律存在很多缺陷,改进与完善法律制度可从以下几点出发:
3.3.1 完善林权流转法律制度
在现有的法律法规中,并没有发挥林权流转法规的作用,在实际中很多的林农失去林地的使用权,对自然也造成了影响,因此完善林权流转法相当重要。要制定全国性的林权流转法律,并去积极培育林地流转市场,让其职能充分的发挥出来。
3.3.2 完善集体林权法律制度
在2012年的再次集体林权改革中,落实了“产权明晰,”的改革任务,因此,完善林权法规是势在必行的重要任务。
3.3.3 增加公共参与形式,大力发展农村社区林业
提高人们对林业保护的意识,改善生态环境,保证林业资源的合理利用。要想农村林业的发展,就必须得到公众的积极参与,改善林业资源管理的落后状态,发展地区经济,提高林农的收入,这样就能很好的管理和保护林业资源。
总之,管理和保护好林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也是维持国民生计的重要渠道。
参考文献
[1] 穆贵生.农村林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河南林业科技,2010(2):58-59.
篇2
【关键词】:林地管理;问题;对策
林业系统是维护生态系统的主要部分,可以推动我国生态环境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与生态资源等方面的问题。但是目前我国在林地管理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影响了林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找出林地资源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并给予相应的解决对策是非常有必要的,以此来促进我国保护环境以及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1、林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缺乏专业的林地管理人才
据调查,目前我国林地资源管理的工作人员当中,具备高学历的专业人才较少,而各方面的薪资待遇问题是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主要因素,比如说工资较低、福利待遇较差等,对优秀的专业人才没有吸引力,难以使其加入到林地管理的队伍中来。此外,林地管理工作人员中除了高学历的人才所占比例较小之外,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专业林地管理人才也非常稀少。
1.2林地管理有待提高
当前,我国政府是林地资源管理与保护的主要领导者,大部分的工作还是要依靠政府,其他单位的投入力度较少。在林地资源管理过程中,其他负责单位往往忽视了保护林业资源的重要性,企业的过度开采行为没有被及时的制止或惩罚。缺乏比较完善的林地管理监督机制,林地管理出现多头管理的现象,而大部分都比较注重管理那些经济效益高的林地资源,从而忽视了对经济效益较低的林地资源的管理,造成林地管理出现混乱和不规范的现象。究其原因,林地资源管理不能仅仅依靠政府,尽管林地管理的主导者是政府,但是其力量是有限的,因此需要社会各个方面来共同参与林地管理,确保林地管理的规范化与可持续发展。
1.3林地保护法律意识浅薄
目前我国各方面群众的林地保护法律意识浅薄,一些违法占用林地的现象时有发生,林地流失现象比较严重。有些单位为了避开林地审核权的限制,把一些较大的建设项目分解成许多小项目,从而获得林地占用审批资格。当前社会人民群众对一些违法占用林地的情况视而不见,也不会向相关部门进行举报与监督。
2、林地管理的策略
2.1加大林地管理的社会宣传力度
在进行林地管理工作过程中,要重视对社会群众的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培养人民群众的林地保护意识。宣传林地保护工作的重点应该放在农村,采用多样化的宣传手段,比如说张贴横幅标语、定期进行宣传片播放等。积极利用现代媒体以及社会舆论将违法占用林地的案例进行曝光与监督。在农村中与相关村委会成员配合,开展非法占用林地的公审大会来进行相关的宣传教育工作,有效地扩大林地管理工作的影响力,同时在宣传过程中还可以让村民更加深入的了解林地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及其内容。与此同时,加强保护环境的宣传力度,让人民群众深入的了解林地的重要性,自发地建立起保护生态环境责任感,形成全民爱林护林的社会风景。加大林地占用相关办理手续的宣传力度,让人民群众以及相关用地单位清晰地了解到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若想要占用林地则需要向林地管理部门进行申请,林地管理部门审批之后方可使用林地。相关部门对之前未经过审批就要占用林地的单位及个人给予行政处罚,真正做到从政府到各级人民群众都清晰地了解林地管理的相关法律及其使用过程。
2.2根据时展完善林地资源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
林地资源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一节就是完善与其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促进林地使用的规范化管理,有效地促进林业资源的可持续。通过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使我国的林地管理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循,填补我国在这方面法律上的空白,依法管理林业资源的使用情况。根据我国新时代林地发展的需求,制定非法占用林地的刑事立案起点,并对其进行明确的规定,以此来保障我国林地管理工作良好发展。
2.3完善林地管理团队、健全相关管理机制
若要提高我国的林地管理水平,就必须在全国范围内整顿没有设立专业林地管理相关机构的地区,组建专业的林地管理队伍,完善林地管理机构的相关条例与机制。积极引进具备高学历并且具有专业的林地管理技能的优秀人才,定期对林地管理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林地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自身要努力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国家相关部门应该赋予林地管理人员相关的执法权力,这样不仅能提高林地管理的水平,而且还能有效地增强林地执法的力度。地区的相关林业部门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工作职能,主动负责并且完成本地林地管理的工作,一旦发现有关林地的违法乱纪现象,就要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对其进行及时的查处与惩罚。林地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与其他相关部门加强配合,共同执法,更好的消除非法占用林地的现象。
2.4科学规划林业用地、加强领导、形成合力
各级相关部门需要从全局出发,多个相关部门加强联系与沟通,根据当地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林地建设规划,从保护生态环境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益出发,明确林业用地的范围和总量,确保林业用地面积总量的动态平衡。就生产周期长、效益产生慢的林业资源,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确保其用地的合法性与稳定性。以此来确保当地社会进步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共同发展。政府、社会与人民群众三位一体,一起来管理我国的林地资源使用情况,打压非法占用林地的现象,多个相关部门相互配合与支持,坚决杜绝林地征用各种违法现象的发生。
总结:
我国在目前林地管理工作方面还存在著诸多不足,这就需要我们社会全体人员共同致力于我国的林地管理与保护工作,不断探索与创新,寻找有效解决该问题的对策,为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林地管理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陆荣汉. 林地管理中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J]. 南方农业,2014,06:31-32+43.
[2]单福生,孙立军,郭秀荣,张宇光. 关于林场林地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 吉林农业,2014,17:72.
篇3
关键词:林地资源;保护;破坏;生态平衡
1 林地保护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1 林地占地面积逐年减少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工程建设的逐渐增加,无论是铁路施工、隧道开发、高速公路的修建、水利电力工程的建设以及石油化工等诸多国家重点工程的建设,大量的征占使用了我国的林地,使征占用林地的面积逐年增加。同时,贵州省陆续开展与林业相关的经济发展项目,如房地产项目的开发,为更好地提高建筑的生态环境,项目的开展往往会选择林地附近。占用一定的林地资源提升经济项目的整体升值空间,在这种原理的应用下,林地的征用面积越来越多,使林地的整体占用面积逐年减少。
另外,林地占地面积减少还由于一些违法人员的非法占用。由于目前我国的耕地资源保护力度的提高,违法人员的不法企图放在了林地方面。例如非法采矿活动,将矿山附近的林地资源大量砍伐,建筑大量厂房,占用林地[1]。
1.2 各地区没有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分区管理办法
贵州地区林业资源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但是很多地区都没有对所在区域的林地资源进行区分,还是采用统一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在适用性上不能够满足当地的实际情况。例如在征收森林植被恢复时采用的是统一标准,这针对一些经济发达地区能够承受,但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标准相对较高,并且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没有将经营性项目与公益性项目进行区分,这就会使林业建设项目转为占用,限制公益性项目发展,对林地保护产生负面的影响。
1.3 对林地保护重视程度不够
在我国部分地区对林地保护利用的重视程度不够,对林地资源的保护意识较为薄弱。在部分山区,随意占用林地现象较为常见,对林地保护意识较差,传统的林地观念较深,使得相关林地利用保护部门的工作开展过程较为困难。同时,在对林地保护利用的过程中还存在林地的管理措施不科学,以及监测手段不合理,都使得林地没有得到良好的保护。缺乏一定的林地保护措施与执法力度,对林地任意开采及土建没有严格控制,使林地资源逐渐流失。
1.4 林地经营方式不科学
粗放型的林地经营方式,一方面对林地工程的造林质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造林质量降低,另一方面对林地资源整体的结构配置有一定的影响,粗放经营使林木存在质量差异,影响林地整体效益[2]。另外,还存在部分闲置林地或荒地缺乏合理开发现象,使得林地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2 针对林地保护利用的有效对策
2.1 强化宣传相关林地保护法规,降低林地征占用率
我国对林地保护利用方面法规宣传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要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在宣传的过程中要以林地保护利用为主要对象,对不合理征占用林地现象进行充分宣传。在林地使用方面要加大控制管理力度,建立完善的林地使用程序,使林地保护得到全过程的监管控制,增加保护力度。另外,对林地资源的保护要适当进行刑事惩罚,对恶意占用或破坏林地资源的违法人员,严格进行法律制裁,通过法律这一有效手段从根本上控制林地的非法征占用。
2.2 明确部门之间的工作责任,提升林地监管的有效性
贵州地区基层林业站与生产单位强化合作关系,扩大林地保护工作范围,对非法侵占林地的现象进行坚决的查处工作。并且林业主管部门在管理、技术等方面对基层林业站进行指导与监督,提升林地的控制能力。并且对未利用的土地进行改造工作。政府及相关林业、土地管理部门,对当地的土地情况进行有效的监控和掌握,对林地的分布和使用建立相应的数据管理分析,根据有效信息进行土地的规划利用。合理的规划利用包括对具体区域采用具体的改造方案,根据土地使用的现状进行“因地种树”,科学进行林地改造。相关部门应对未利用的土地进行合理的开发资金的设立,保证土地改造中资金运行到位,提高未利用土地改造成功率,增加林地占地面积[4]。
2.3 加强林地保护宣传,提高保护意识
各级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加大林地保护利用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种渠道提高人们对林地保护意识,同时认识到林地资源的重要性。领导干部的林地保护观念要不断加强,从思想上改变以往的观念态度,从根本上做到保护林地资源。加强林地保护工作,建立相关林地管理考核制度,促进林地保护意识的增强。宣传保护林地,人人有责,合理使用林地,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类共有资源,实现“中国梦”。
3 结束语
林地资源对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生态平衡有着重要作用。为有效避免林地保护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加大林地保护力度,从各方面进行有效措施的落实实施,切实保证林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整体森林资源。
参考文献
1 唐才义.林地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绿色科技,2013(2)
篇4
一、我国土地污染状况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土地污染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约1.5亿亩的土地受污染,其以耕地的污染量居多,并且由污水灌溉而污染的耕地达到3250万亩,由固体废弃物而污染耕地达200万亩。除了在我国耕地中其受污染的耕地比重较大,由重金属、持续有机物、电子废弃物及有机污染为主的石油化工等造成的土地污染场地也呈逐渐扩大的趋势。据2014年4月全国土地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除港澳台的陆地国土以外,大陆内地包含耕地、林地、草地及未利用的土地,其整体土壤状况都不容乐观,尤以耕地土地污染问题和工矿业废弃地土地环境污染问题最为突显,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达16.1%。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毒地”问题。
二、我国现行土地污染修复的法律规定存在的问题
尽管自2000年以来,我国现行法律中关于土地污染防治与修复的法律体系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我国仍缺乏针对土地污染的专项立法,并且一些关于土地保护的零散法律法规也仍存在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土地污染修复的相关立法不成体系
与国外关于土地污染修复的法律规定相比,我国并不缺少法律法规,但是却缺少专门的立法,凌乱的法律不成体系。如目前《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和《农业法》中关于土地污染修复与防治的规定都是附带性的,缺乏完整。另外,多层面的重复立法现象也普遍存在于土地污染修复法律中,不仅造成了立法资源的浪费,也引起了法律冲突,不利于土地污染的修复与防治。
(二)土地污染修复主体单一,缺乏责任追究机制
众所周知,一直以来,我国土地污染的修复工作都是由政府统一主导,由政府投资并组织,其修复对象多是重大土地污染场地。而作为排污者或土地环境破坏者的企业单位或个人,却不是土地污染修复的责任人,仅属于参与者。由此导致了诸多企业为了获利而发生生产的重大排污事件,由于缺少法律责任追究机制,而政府则需为其污染行为买单,不仅加大了政府的财政负担,也使得企业单位逃之夭夭,纵然了其不正当行为。
(三)城市土地污染修复法律与公众参与机制缺乏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土地污染事件越来越普遍,尤其是城市污染企业在搬迁后,其企业原址未进行专业的治理与修复,使得当地的城市居民利益受损。然而我国关于土地污染修复的法律多是从农产品生态安全角度构建的,关于城市土地污染修复的法律制度少之又少,对于公众参与机制也未从法律层面上加以规定,城市公众很难会主动支持和参与土地污染的修复与监督,致使土地污染修复效率不高。
三、我国土地污染修复法律制度完善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的土地污染修复法律体系
针对目前我国关于土地污染修复的法律还不能满足土地污染治理的现状,笔者认为应该尽快建立健全的土地污染修复法律体系。为此,在建立此法律体系的工作上,应该充分结合中央与地方立法、土地污染修复与环境保护立法以及实体性与程序性立法等,构建一套综合性强的土地污染修复法律体系。值得重视的是,有针对性的专门法律,即《土地污染修复法》制定是最为重要的,其应该作为一部主要法律来加以制定,在此基础上融合农业保护、大气保护等多种法律进行构建。除此之外,还应该对《土地污染防治法》加以修改和完善,以最大程度的提升土地污染修复法律的实施效果。
(二)强化土地污染法律责任
土地污染的防治与修复必然需要投入足够多的资金,而这些资金的来源则应该主要来源于土地污染的经济责任主体。现行法律中对于土地污染的责任主体判定还未有明确的规定,巨额的土地污染修复费用是当前土地污染修复工作的棘手问题。因此,应该在土地污染修复法律中明确规定其法律责任主体,以改变诸多土地污染无人管理与修复的局面。笔者认为,在相关法律中,对土地污染修复的责任主体应重点考虑污染企业单位、被污染土地收益者以及当地居民和政府。只有在这些责任主体中加以明确判定,才能提高土地污染修复的法律效力。
(三)确立城市土地污染修复制度与公众参与制度
随着我国城市土地污染事件日渐增多,我国有必要出台相应的城市土地污染修复法律制度与公众参与制度,在全民参与土地污染修复的情况下,促进我国土地环境质量的提升。相比国内,国外在城市土地污染修复方面具有较为先进的法律基础与技术措施,因此我国有必要借鉴国外关于城市土地污染修复的法律文件,全面调查个城市地区的土地环境状况,综合各城市土地污染的特性而确立科学的城市土地质量标准,建立一套适合于我国城市状况的可行性法律。另外,城市公众参与是促进城市土地污染修复工作质量提升的重要力量,政府应该提倡和鼓励公众参与,颁布公众参与法律,提高公众对土地环境的保护意识,共促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四、结语
土地是地球生态环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环境基础。在土地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我国应加大法律力度,构建完善的土地污染修复法律体系,引导全民参与土地污染修复,鼓励全民保护土地环境,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玉歆.我国土壤污染形势令人堪忧[J].科学,2012(7).
篇5
2014年,我局继续狠抓林业生态建设,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绿化造林和全民义务植树活动,进一步完善措施,认真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加强生态植被修复,积极推进林业产业结构调整。
(一)完成义务植树10.7万株。
每年3月12日是法定的义务植树节日,为确保树苗成活率,结合我县的天气状况,经县委、县政府同意,决定将义务植树时间进行调整,在雨季开展义务植树活动(6月底),为切实推进2014年义务植树工作,我局制度了义务植树方案,划分区域、明确目标、落实了责任,并将成活率纳入年终目标考核。组织全县80多个县级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驻乡部队的1600多名干部职工、部队官兵。栽植侧柏、臭椿、野桃等优质苗4.7万多株。各乡镇先后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在村道两旁、村寨“四旁”、农牧民房前屋后栽植核桃树、苹果树、李子树等6万株。2014年,全县参加义务植树人数达9000人(次),植树11.7万株,尽责率达95%。
(二)完成2013年森林抚育1.5万亩
按照《县定曲河、玛依河和硕曲河流域生态植被修复与特色林业产业总体规划》,在香巴拉镇、乡生态脆弱地区实施生态植被修复工程,超额完成人工造林12000亩。2013年州级下达给我县的森林抚育任务是1.5万亩。我局接到任务后,严格按照《2013年森林抚育项目作业设计》和森林抚育补贴对象,组织全局职工和专业扑火队采取生态疏伐的方式开展森林抚育工程建设,于2014年4月底完成森林抚育任务,并通过州级验收。
(三)严格保护405.6万亩森林资源
天然林资源二期保护工程森林管护项目为405.6万亩,进一步落实了乡、村管护站、管护卡和管护点责任,划定管护责任区域,签订森林管护责任书24份及管护合同519份,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工作局面。采取以巡护为主、设卡为辅的管护方式,做到了山有人管、林有人护、责任有人担,依法有效管护全县森林资源,通过巡护,防止乱砍滥伐、乱捕滥猎、乱采滥挖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发生,预防和及早发现并阻止森林火灾与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慢延。编制了2014年公益林补偿面积和资金计划、实施方案,组织监察局、财政局、审计局逐村开展补偿基金兑现工作,全面完成2014年度39.89万亩集体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兑现工作,兑现基金574万元。按照国家、省、州相关政策和《县2013年度集体国家级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提标补偿工作方案》要求,兑现2013年提标补助基金1850835元,涉及农户3761户。
(四)巩固退耕还林工程。
按照“巩固成果,确保质量,完善政策,稳步推进”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后期管护、效益监测、档案建立等环节的管理。完成退耕还林成果巩固成果补植补造3000亩,无偿发放核桃、高山松等苗木9.5万余株;第四轮退耕还林工作顺利通过国家林业阶段验收。全面完成了2014年退耕还林成保存检查验收工作,对验收合格退耕户兑现补助资金,兑现退耕还林补助资金936万元。
(五)大力发展林业特色产业建设
根据州林业局相关要求,结合我县林业产业工作实际,编制上报了《县2014年林业产业项目实施方案》。按照《县2014年林业产业项目实施方案》,通过争取项目与群众投劳相结合,在乡、乡、乡、乡等地完成核桃种植5000亩,小杂水果2000亩,投入资金280万元。并下派专业技术人员到核桃建设乡镇,蹲点指导核桃栽培技术和后期管理,并制定核桃管理日程表格,定期浇水施肥。切实做好现有林业产业成果的巩固,利用雨季,是树木生长最旺的关键时期,组织农户对已建基地进行补苗、除草、施肥和管护等工作,着力把现有核桃产业基地巩固好、发展好。
(六)全面完成生态村绿化工作
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青德乡仲德村和热打乡热打村创建省级生态村建设工作的安排部署,我局将两村的绿化建设工作列入重要日程,把村道两旁、河边及生态脆弱地区作为绿化重点。目前,已全面完成两村绿化建设工作,共栽植云杉、红叶石楠、垂柳、塔柏、雪松等绿化树种2550株,种植草坪860平方米,且成活率达95%以上,投入资金449070.00元。2014年,全面完成了青德乡、热打乡、沙贡乡、水洼乡、尼斯乡、香巴拉镇、乡、乡的农村绿化工作,共栽植云杉、红叶石楠、垂柳、塔柏、雪松等绿化树种8000多株,投入绿化资金120万元。
(七)森林防火工作
认真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坚持政府全面负责、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强化宣传教育工作,全面提高群众防火意识、法律意识;从火源管理入手,排除林区不安全火灾隐患,有效遏制森林火灾的发生;完善预案,提高应急反应能力。一是落实责任,完善体系。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落实副指挥长及成员单位包片区、包乡镇责任分工。各片区负责人、责任人与县委、县政府签订森林防火责任状,从而全面落实了片区、乡镇领导责任、包片责任、部门责任,确保了森林防火领导责任落实到位,及时下发关于切实做好当前森林防火工作的紧急通知》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当前森林防火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责任,落实工作责任。二是强化防火宣传教育工作。结合“送文化下乡”、“送科普知识下乡”和“群众工作全覆盖”等活动,充分利用电视、召开群众大会、送发宣传画册等进行全方位立体宣传,增强全社会对森林防火的关注度,形成群防群治的氛围。共发放印有藏、汉双语的森林防火知识围腰、环保袋8000个。三是强化野外用火管理。严格筑牢用火审批制,依法管理野外用火,与38家野外用火企业签订野外用火责任书,并要求野外施工单位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监督检查、火源管控和森林资源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四是加强对重点林区敏感部位和穿越林区的高压电线的巡护和检查工作。在重点林区敏感部和重要路段设置检查卡点,加强对进山人员的管理和防火知识宣传。五是应急备战,积极应对。修订完善森林防火应急预案,按照预案认真落实好人员调配、通讯畅通等各项工作;强化对库存设备的调试和维护保养,投入资金23万元,购置一批扑救火设备;严格实行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确保信息畅通。截至目前,深入到乡、村、林区和企业开展森林防火宣传教育25次,张贴森林防火标语1000余幅;发放《森林防火条例》、《致中小学生的一封信》及各类森林防火宣传资料6500余份,举办森林防火专项培训会3期。今年我县发生3起森林火灾,其中:一般森林火灾2起;较大森林火灾1起,过火面积8800亩,受害面积7920亩公顷,各项指标都在省、州下达的控制指标内。
(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紧紧围绕州林业局下达给我县的目标管理责任指标要求,积极开展森防检疫的各项工作,加大检疫执法力度,加大防治工作由部门防治向社会化防治转变的改革和创新力度,保质保量的完成了预期计划,切实有效地保护了我县的森林资源安全。一是对全县的人工林、天然中幼林、经济林及苗圃进行了一次详细的病虫害调查,调查中没有发现大面积的森林病虫害。二是加强松材线虫病防控力度,确保各项防控工作落实到实处。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松林、交通沿线、大型企业、木材加工厂等区域进行了一次普查,普查中未发现松材线虫病。三是进一步加强森林植物检疫工作,抓好种苗产地检疫、调运检疫和检疫执法工作,有效控制危险性病虫害传播蔓延。四是做好森林病虫害的预测预报与防治工作,抓好测报点的虫情监测、系统虫情调查,做好调查数据的汇总上报。
(九)加强林农培训
依托核桃特色林果产业项目,积极推广运用科学实用的栽植技术,把林农急需的知识、技能放在第一位,采取集中讲课、现场指导、科技下乡以及实地考察等培训方式,2014年组织以核桃冬季管理、核桃种子处理、核桃育苗技术、核桃栽培管理、核桃病虫害防治等实用技术培训5期,共培训人数2300人次,发放各类技术资料3000万余份,核桃种植技术光盘40余张。
(十)资源林政管理
按照“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执法水平,夯实基层基础,坚持‘严打’方针,维护生态安全,维护林区稳定”的工作思路,严格林政资源管理,扎实开展各项工作。一是深入乡镇村组大力宣传《森林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县森林资源保护举报奖励办法(试行)》等林业法律法规的宣传活动;二是在重点路段、林区设置临时木材及野生动植物检查卡点和安排森林公安不定期到林区、重要路段、乡村等区域进行巡查,严厉查处偷拉盗运木材和野生动植物违法行为;三是严格执行“十二五”采伐限额的有关规定,把采伐量严格控制在上级下达的限额采伐指标内;健全征占用林地审核审批程序,坚决杜绝征占用林地审批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四是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收购、运输野生动植物等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定期对野生植物集中分布区进行清理,从源头上遏制乱采乱挖等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行为。2014年森林公安、林政、林业工作站大力开展林业法律法规宣传活动,共出动宣传车辆60余台次,发放宣传册3000余册,张贴宣传标语450余张。同时,在执法工作中,始终坚持以实事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做到了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依法办案、程序合法、证据确凿。2014年,依法查处林业各类行政林政案件27起,累计行政处罚14.95万元,案件查处率100%。
(十一)慎用林业建设资金
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国会计法》、《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资金管理暂行规定》、《林业重点工程资金违规责任追究暂行规定》等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资金使用管理,确保资金安全有效运行。严格按照项目申请、审批、设计、施工、验收、报帐的程序进行运作和管理,层层把关,把资金管理渗透到项目建设的全过程。行业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都严格按照“收支两条线”管理工作规定管理资金和票据。
二、存在问题及困难
一是县森林管护面积大、战线长、点多、面广,多数林区分布在边远无人带,而基层林业工作站无办公经费、人员缺编等原因,给林区森林管护、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等工作造成了诸多的困难。
二是对林木采伐、林木经营加工、征占用林地,有一些地方监管不到位,有待进一步对其进行清理整顿。部分群众法制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还比较淡薄,在资源保护和林业行政执法工作中配合还不到位。
篇6
工作重点是贯彻落实本局《2013年度绩效考核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我股按照“方案”中对法制工作的各项要求,坚持以学习、践行科学发展观为中心,遵照《县林业局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以下简称“责任制”)》的各项工作措施,以优化林业行政执法环境为主线,落实依法行政和依法治林为中心,始终把规范执法程序、履行执法监督为工作重点,进一步探索行政执法责任制常态化管理,全面提升行政处罚的公正性和行政执法的社会公信力,切实保障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通过一年的努力工作,分项汇报如下:
一、优化学习型的林业法制工作机制
学习是增加政治素养、增强法制水平、创新工作思路、提升工作热情、添加工作动力、提高工作效率的“催化剂”;学习也是培养思想作风、转变思想观念、增强道德素养、树立文明形象的“助推器”;学习更是提高行政执法能力和林业服务技能的“发动机”。
㈠、转变学习方法、学习先进理论。
创新学习方法、增长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效、巩固学习成果,是我们学习的综合目标。积极、主动、自觉学习,是达到“事半功倍”学习效果的努力方向,关键是做到自我约束、从严律已。
1、积极参加局机关中心组政治理论学习,不断加深对党的纲领性政治理论先进性的理解和认识,逐步提高全股室同志的政治敏感度和法制工作的政策理论水平。
2、按照局机关中心组指定的理论学习命题。一是在规定时段内完成规定命题的全文通读和重点研读,同时撰写结合命题的学习心得体会。二是坚持参加专家导学的政治理论和法律法规学习,并积极参与专题讨论。三是带着问题重点学,通过学习转换心智模式、通过学习追求自我超越、通过学习学会系统思考、通过学习提升思想认识;重点是把新形势下的政治敏感性问题带进学习之中,通过对问题属性的系统分析,在先进理论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法。
3、突出重点,增强学习的针对性。一是根据林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突出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理论以及林业法规的具体条文;在研读科学发展观先进理论的同时对唯物辩证法的理论深入研读,不断增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功底。二是更新思想观念,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不断强化与时俱进和带着问题学的方法,做到学以至用。
㈡、转变工作思路、增强业务能力。
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结合实际工作任务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掌握实际情况,带着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实事求是地调整工作思路,提高工作的时效性,完成年度工作任务:
1、组织全系统干部职工全员参加林业法律法规的“两法六例两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省森林保护管理条例》《省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省林地保护管理条例》、《省森林公园管理条例》、《省封山育林条例》、《省森林采伐管理办法》、《省木材经营加工运输管理办法》”的学习、考试。以“两法六例两办法”的主要法律责任为核心,
展开对“两法六例两办法”的全面宣传工作。一是以“两法六例两办法”相关条款为中心的学习内容,编撰学习、考试卷(四版)和模拟答题卷,印发试卷(四版)200份向各部门、各站场分发。二是组织法制工作骨干参加改卷、评分199份,经统计,全系统“两法六例两办法”的学习、考试成绩平均96.7分。
2、参与对全系统各项工作制度汇编的合法性审核,通过逐条逐款的核对,全面完成了5章、40项制度的合法性审核和印发工作。
3、配合县委组织部举办的两期“新一届乡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素质培训班”的林业篇的教学任务。
4、配合省林业厅产业处和省林业产业协会对全省各地(市)的木材检验员培训承担教学任务,在7个地级市的16县(市、区),共举办木材检验员培训班15期,授课培训学员1150人次。
5、按照县政府“治理公路三乱联合工作组”的工作要求,完成了配合“联合工作组”对我局的公安森林分局、林业资源管护大队和三木材检查站,防止公路三乱现象反弹为主题的专项检查,共审核了行政处罚文书69份卷宗,并现场提出三项非原则性的整改(措施)意见。
6、完成了县政法委“610”办公室的工作要求,对塘联村进行“反”宣传教育和家庭“反”承诺的进村入户调查任务;完成了县政法委“禁毒”办公室的工作要求,参与6·26国际禁毒日宣传活动,制订了全系统“禁毒宣传月”工作方案和实施防毒禁毒宣传工作。
7、按照县局的“三打两建”工作部署,完成了木材加工企业为主的“遵规守法、安全生产”专项检查。
8、遵照县法制局的工作要求,草拟了《林业局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适用规则》报县政府法制局,并通过合法性审核,我局获准制订《林业局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适用规则》。全面完成从草案编撰、送审和修正文稿、印制文本,并发放到各部门和各基层单位人手一册。
9、积极参加县局“林木采伐许可证发放程序会审小组”的会审例会,对全系统己作采伐设计的“年度木材生产计划”的“林木采伐许可证”发放程序的合法性会审工作。
㈢、存在问题和工作建议
篇7
关键词 林业资源;现状;发展对策;上海市;崇明区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7-0168-03
崇明区是上海市最珍贵的、面向未来的生态战略空间,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作用。崇明区也是长三角城市群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大保护的标杆和典范,建成生态和谐、资源节约、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世界级生态岛是崇明区的未来发展目标[1-2]。根据上海市政府的《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发展“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形成现代化生态岛基本框架,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水体、植被、土壤、大气等生态环境要素品质不断提升,森林覆盖率从2015年的22.53%上升到30%,崇明区的林业发展需要在各方面开展研究,尤其需要加强林业资源现状的调查分析以及未来发展的思考和规划。
1 崇明区林业资源现状
1.1 崇明区林业资源的特点
随着我国林业的迅速发展,崇明区林业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按照上海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崇明生态岛功能定位,林业建设已经成为发展崇明生态岛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因此,崇明区林业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不断提速推进,生态效益显著,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1-2]。
1.1.1 森林资源总量、森林覆盖率增幅明显。2003年至2015年底崇明区造林0.93万hm2,森林覆盖率从1999年的 9.79%增加到2015年底的22.53%。通过多年的努力,初步形成了以环岛一线大堤防护林、陈海公路两侧通道林、港东公路两侧通道林、长江隧桥入岛通道林、明珠湖水源涵养林等多个生态公益林区域。这些公益林区域的建成明显改善了崇明区的生态环境,涵养了水源,不仅使崇明区逐步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世界和森林海洋,也为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做出了重要贡献[1-2]。
1.1.2 大力营造生态公益林,森林生态系统结构进一步完善。经济林是崇明区森林资源增长的传统方式,政府投入相对较少。近几年,政府不仅重视生态环境,而且不断加大投入,明确了建设崇明生态岛的目标,确立了“以大型森林组团片林为重点,道路、水系和沿岸林带为构架,以小面积、多品种、多规格混交的近自然方式”的建设框架,使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日趋合理,森林防护功能持续提升[1-2]。
1.1.3 森林资源流失严重,以柑橘为主体的经济林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减少严重。崇明区有 30多年的柑橘栽培历史,2015年,以柑橘主体的经济林特殊灌木林地5 648.135 hm2,占21.42%,其中柑橘类面积4 731.633 hm2,占全县森林面积的18.04%。近年来,柑橘由于品种老化、品质下降、经济效益不高等因素,崇明区的柑橘种植面积比2014年度减少750.457 hm2,其中绿华镇动态减少211.094 hm2,三星镇动态减少67.861 hm2。
1.2 崇明区林业资源的现状
1.2.1 林地面积。崇明区2015年林地总面积27 583.54 hm2,其中:乔木林地面积19 519.839 hm2,占70.77%;竹林地面积1 195.755 hm2,占4.34%;疏林地面积52.134 hm2,占0.19%;灌木林地面积6 219.996 hm2,占22.55%;未成林造林地面积566.805 hm2,占2.05%;苗圃地面积4.902 hm2,占0.02%;迹地面积8.352 hm2,占0.03%;宜林地面积15.757 hm2,占0.06%。
1.2.2 森林面e、森林覆盖率。崇明区2015年森林面积26 363.729 hm2,其中:乔木林地面积19 519.839 hm2,占森林总面积的74.04%;特殊灌木林地面积5 648.135 hm2,占21.42%;竹林地面积1 195.755 hm2,占4.54%。全县森林覆盖率为22.53%。在34个镇(场)中,森林覆盖率超过20%有13个。各单位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见表1。
1.3 林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崇明区地处繁华的长三角地区,其林业建设和发展必然受到土地资源有限、失地农民利益保障、林业产业开发和体制机制等因素的制约[2-3]。因此,必须在土地资源利用和拓展、农民保障和劳动力转移、林业产业化以及林业体质改革等方面不断创新方式和开拓途径,才能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1-2]。
1.3.1 公益林的长久性与租用农民土地造林的暂时性问题。目前,崇明区有将近1.1万hm2生态公益林,但是这些林地主要是农民的租用地。如果这些林地一旦被确认为生态公益林,就会被列入森林资源。因此,崇明区存在暂时性租用农地和长久性公益林的问题,难以保证生态公益林的长期性。
1.3.2 林业管护及相关经费问题。目前,崇明区有1.1万hm2生态公益林是通过财政投入建设的,今后林地的养护费、土地流转费、病虫害防治及森林防火经费等都是庞大开支,上述经费目前尚未列入专项预算,且呈累计上升趋势,2015年支付土地流转费1.64亿元,养护费1.3亿元,2016 年又新造林1 333 hm2。因此,林业管护及相关经费将是关系林业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1.3.3 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崇明区有近1.1万hm2生态公益林,但这些林地主要是农民的租用地,农民土地流转后,生活来源难以保障,要求政府在就业和扶持方面给予更大支持。由于崇明区工业发展受制约,第三产业不发达,农民就业机会甚少,这必然需要财政给予更大的生活保障,这必然是林业建设的下一步推进和管理工作的困难和矛盾。
1.3.4 林业产业后续开发问题。打造世界级生态岛是崇明区生态林建设的重大目标,不仅要增加森林资源数量,而且要做好养护管理的工作。因此,必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大林业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养林、项目养林[1-2]。
2 林业发展对策
2.1 妥善处理国有林地租用农民土地问题,切实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崇明区绝大多数林业用地农民的租用地,租用农民土地存在土地租金不稳定问题(价格不断上涨)和土地权证的问题。因此,建议如解决种植片林问题一样,有重点、分步骤地将已造林的失地农民纳入镇保,对不满镇保年龄的失地农民,由政府制订就业补偿机制,给予一定的就业补贴,政府不再支付土地流转费,妥善地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确保生态公益林的长期性[1-2]。
2.2 协调好先种林后开发占用林地的问题,处理好林业建设与开发建设的关系
目前,崇明生态岛还处于开发建设的前期准备阶段,有关开发的后续性、政策等方面尚不明确,并且很多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尚在研究论证阶段。因此,一方面应制订切实可行的林业发展规划,另一方面在从严控制的情况下进行开发和建设[1-2]。
2.3 进行森林经营,提升森林生态功能
近年来,公益林作为生态性、服务性林地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为更好发挥其作用,根据崇明区生态林的实际,开展森林抚育,按照“需求为本,重点突出,因地制宜”的原则,针对林地存在的问题开展林地抚育[1-2]。一是严格遵循“适时适度、去劣留优、去小留大,兼顾均匀的”的抚育原则开展公益林抚育,第一步优先伐除林地内生长势差、矮小、歪斜的树木;第二步对郁闭度在0.8以上、树木生长畸形的林地,主要采取抚育性透光伐和卫生伐,间伐后补植其他景观性乔木,使林地密度保持在675株/hm2。间伐后确保林地品种多样性(原区域内品种不减少),间伐后林地郁闭度控制在0.6。二是对部分林地树木品种如金合欢、乐昌含笑等不适应本地生长、生长较弱或成活率较差的树种,视实际情况保留原有树种75~300株/hm2,再补植其他生长势较强的树木,与原有树种搭配形成观赏性和适地性佳的混交林。三是对死亡造成的林窗重点进行补植,补植树木按就近原则,使用附近林地内长势好的其他品种,使补植后的林地达到混交效果;通过生态疏伐、卫生伐、景观疏伐等方式,使森林经营配置出科学合理的林相结构,优化林相结构,提升森林生态功能,确保林地健康持续生长,提高公益林景观效果,满足林地周边农民对林地休闲的要求,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景观。
2.4 注重科学造林,丰富生态林树种
2.4.1 积极开展引种,改善林相结构。崇明区在生态林设计上改变了传统的设计模式,2004年起崇明区林业站积极开展新品种的引种工作,针对崇明区土壤中性偏碱、盐碱严重的情况,开展了“崇明地区耐盐碱造林树种筛选研究”“沿海防护林造林树种筛选试验”等课题,筛选出了中山杉、东方杉等几种适合崇明地区栽种的耐盐碱树种及沿海防护林造林适生树种;同时引进了北美红枫、北美枫香、金叶水杉、金叶丝棉木、红叶复叶槭、金叶复叶槭、红叶椿、金枝国槐、银槭、光皮树、车梁木、枳旱刃率髦郑丰富了生态林树种。造林采用多品种、多林种混交的设计模式,丰富了生态林的层次感,提高了景观效果和观赏性[1-2]。
2.4.2 造林规划设计坚持适地适树原则。针对崇明区土壤pH值7.8~8.3、含盐量1.77‰~4.1‰的特殊立地条件,实行了土壤监测制度,设计适宜的树种,对盐碱度超过0.3%或水位低于3 m的区域明确不予造林。
2.4.3 提升品质,突显亮点,积极探索植树造林新模式。围绕创建崇明全区5A级景区目标,崇明区公益林建设在确保新建林地郁闭度达0.2标准的前提下,尝试在地型构建、树种搭配、景观营造等方面作一些探索。将大片纯林种植改为点、块状混交造林,将兵营式种植改为园林式、模拟自然式种植,并在提高苗木规格的基础上,将种植密度从1 650株/hm2降低到675株/hm2,以减轻林地抚育养护压力,提升林地景观效果。按照这一造林模式,崇明区已经建成6块观光休憩公益林、19块景观型公益林和特色农田林网,着力将林业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发展优势。
围绕塑景成带、廊道串景,建设全域风景,更好地发挥崇明区生态空间的功能和价值。优化公共绿地布局体系,合理规划建设公园、公共绿地和绿色休闲空间。推进环岛生态景观大堤、长兴岛及本岛郊野公园建设,有序增加绿地林地总量,结合河道、公路、村庄、特色小镇及农场的要素分布,持续推进生态廊道建设,发挥放大东平森林公园等核心景区对风貌带的带动作用。结合生态要求和产业发展,打造“海上花岛”,建设花田、花溪、景观廊道,塑造点、线、面相结合的花岛大地景观[1-2]。
2.5 建立以碳汇为核心的生态补偿机制
崇明区的林业生态建设也应该以碳汇为抓手,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以林业碳汇为核心,通过生态环境产权机制、交易机制、价格机制的不断完善,发挥市场引导作用,建立责任分担机制,让生态受益地区在享受生态效益的同时,也出资出力为共同的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做出贡献。
2.6 发展林间经济的机制探索
崇明区公益林其林间经济可分近期和远期2个方面开展。近期是指现阶段公益林种植发展阶段;远期是指生态崇明进入实质性开发阶段、公益林的充分拓展阶段。
2.6.1 发展林间经济的原则。林间经济的发展要遵循的原则包括:①不影响林木生长、不破坏环境;②政府给予政策扶持;③规范运作、有序操作。
2.6.2 发展林间经济的模式。林间经济的模式包括:①有各养护社或林业站统一组织实施相关产业,吸收农村劳动力从事某项养殖式加工业;②尝试建立林业经济合作社,从事林间经济的发展;③允许少数农民在不影响林木生长的前提下反租林业发展相关项目;④有某个团体企业承包林地养护或发展相关项目。
2.6.3 宜发展项目。林间经济的模式包括种植业、养殖业以及林间休闲旅游等[3]。
2.7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
森林资源保护必须坚定执行《森林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林地保护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
2.7.1 加强林地的分类管理。林地的管理必须分类进行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林地实行分类管理,逐步才能做到“管死一块,管酪豢椋管活一块”:①“管死一块”是指一定要管死国家级生态公益林;②“管严一块”是指一定要管严市县级公益林地;③“放活一块”是放宽搞活经济林、林苗一体化林木[4]。
2.7.2 强化林地保护管理工作。《占用征用林地审核审批管理办法》和《林木和林地权属登记管理办法》是林地保护管理必须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必须依法强化征占用林地、林木管理的工作。
2.7.3 加强资源保护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生态意识。森林资源是宝贵的公共资源,是人类珍贵的资源财富,其建设和保护必须全民参与,才能取得良好成效。因此,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方式进行全民宣传和教育,使全民大众养成爱绿、护绿的好习惯,全面提高生态意识[1-2]。
3 参考文献
[1] 石振昌.崇明区城市林业的现状调查和发展趋势分析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0.
[2] 石振昌.崇明区碳汇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 (15): 274.
篇8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生物资源;遗传基因
当海外留学生举起横幅,异地他乡的华人华侨、海外留学生自发地保护圣火的传递……这样的热情憾人心魄,这样的力量势不可挡。作为中学生物教师应以生物学知识为载体,把爱国主义教育运用于教学中,以高度的时代责任感,在生物学教学这一阵地,去塑造学生的灵魂,使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高尚的爱国情感。那么在生物教学中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
⑴古代生物史上的伟大成就
我国是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岁月中,我国人民在植物学、动物学、农业、医学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收录了1892种药物,并进行科学分类,而且还根据植物的形态和用途,把植物分为草、木、谷、果、菜五部分。此书成为植物分类的最早专著,比瑞典的林奈的分类专著早160多年。
金鱼是中国的“国鱼”,据史料记载,金鱼最早在晋朝被发现,叫“金鲤鱼”,到宋朝人们把它看成“圣鱼”,养在放生池中,从此金鲤鱼开始了家化的过程。世界各国的金鱼基本上都是由我国传出去的,也是中国人民为世界创造的吉祥、美丽、高雅的文化礼品。通过介绍我国古代生物史上的伟大成就,这样就能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⑵现代生物科学的突出贡献
我国生物科学不仅在古代有很大的成果,而且在现代许多领域中取得了世界领先地位。如在上“走进生物科学”时,向学生介绍袁隆平与杂交水稻。袁隆平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从1964年开始水稻杂交育种的研究,于1974年第一个在世界上将水稻杂交成功并且广泛推广,使水稻产量大幅度增加,国际上把杂交水稻当作继四大发明之后的中国第五大发明,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为解决我国的温饱问题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世界上为国争了光,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生物的遗传”一节中,向学生介绍“人类基因工程计划”,我国成为参与这一的唯一发展中国家,2003年已圆满完成任务。人类已经把生命的“天书”印了出来,但要读懂这部“天书”,还必须进行“人类后基因组计划”的研究,它包括“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和“人类血浆蛋白质组计划”两大项目。后者已由美国科学家牵头启动,而“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则由中国科学家领导执行。教师可用生动的语言向学生描绘未来生物科学发展的蓝图,让学生体会这一成果即将给人类带来的深刻变革,从而由衷地敬佩我国生物科学工作者所取得的成就,并为我国有能力参与绘制基因序列图而感到自豪。
⑶丰富的生物资源
现今世界上裸子植物,只有12个科850种,我国就有11个261种,我国的裸子植物中松、杉、柏等树种组成的森林,约占世界森林面积的30%.
素有“裸子植物故乡”的美称。其中,银杉、水杉、银杏和秃杉等是举世闻名的珍稀裸子植物。我国现存被子植物的种类很多,仅种子植物就有3万多种,在种子植物中称为稀世珍宝的有“中国鸽子洪桐”、“茶族皇后金花茶”,我国举世闻名的花卉有“花王牡丹”、“花仙芍药”“花后月季”以及“杜鹃”等,国际上素有“无中国花卉便不成园林”的说法。
我国的动物资源丰富,陆生脊椎动物约有2000多种,占世界种类的10%,其中兽类430多种,占10.7%,鸟类1100多种,占13.5%,在这些种类中有许多稀有珍贵的鸟类,如丹顶鹤、熊猫、金丝猴、东北虎等。通过介绍,使学生知道我国生物资源丰富,从而加深他们对美丽中国大自然的热爱。
⑷著名生物学家的爱国故事
在“人类的起源和进化”一节中,向学生介绍第一个中国猿人完整头盖骨的发现者裴文中教授,他于1929年12月发现了第一个完整的中国猿人“北京人”头盖骨化石,确立了“猿人阶段”的存在,证实了达尔文关于人类起源于古猿人的理论。在介绍科学贡献的同时,更要介绍他的爱国故事,期间,日军向他追问北京猿人头盖骨的下落,他说不知道,他不承认日伪政府,因此遭到日军的逮捕和审讯,并判刑15年。在侵略者面前,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结合生物教学使学生了解这些事迹,不仅能培养爱国主义情感,而且还能学习科学家为科学而百折不挠,出死入生的探求精神,使学生认识爱国光荣,自觉培养爱国情操。
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要求
篇9
地球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人口不断的增长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它的开发强度日益增强,不少地区已呈现资源枯竭和生境退化的趋势,难以再承受下去来满足人类的要求,因此,实施生态发展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成为一项急迫的任务[1-3]。众多的国际生态公约就是在这种背景条件下产生的,它们的主要目的在于指导人们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安排和限制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以维护子孙后代的利益。这些被称为是法律旗帜的各种公约都不是单纯由法学家们单独完成的,必需要广泛征询涉及自然保护的专业人士的意见,总结自然保护第一线从事实际工作的人们以及生产战线上广大公众的经验教训,才可能制定这些涉及全社会利益的许多规定。本文就拟简要地探讨一下它们的意义和作用,以期我国能完善和健全有关自然保护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法律体系,来适应已踏入生态发展文明时代门槛的迫切要求。
1生物多样性公约
生物多样性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既是生物之间以及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复杂相互关系的体现,也是生物资源丰富多彩的标志。它是对自然界生态平衡基本规律的一个简明科学概括,也是衡量生态发展是否合乎客观规律的主要尺码。一个区域保持得是否完整在很大的程度上要以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持续利用是否合理来决定。因此,它的保护对象是全方位的,要从物种及其遗传资源、生态系统和景观多样性各个方面着手。这个公约不仅阐述了防止物种灭绝和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的问题,也强调要关注人类发展的目标和策略。它提出要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持续利用和利益公平分享三者密切结合来考虑工作,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实践证明,缺乏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工作就难以持续下去。它要求各缔约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己要求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和行动计划,对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离体保存作出全面的安排。“公约”经过多年的讨论和多次的修改,1992年6月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上签署,于1993年12月29日正式生效。这说明世界人民终于认识了由于人类本身的管理失误所造成的地球生境退化、资源枯竭所带来的灾难,决心采取共同行动制定有约束力的并起综合作用的国际公约。现在,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已成为各个国家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可以看出,”公约并不是一纸空文,但与其说是一次性产物,不如把它看为一个长期的过程,因为许多问题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例如1.如何做好野生物种种群和被传统农业与本地人民广泛应用的物种及其变异的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问题,2.发达国家如何落实支援发展中国家保护和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责任;3.如何通过技术转让和交流实施生物多样性有效保护和持续利用的战略;4.生物资源利用者如何落实酬报各地从事保护工作者和提供传统利用知识人们的责任。这些问题虽经多次讨论,但不易取得协议。
我国于1993年1月7日作为第7个国家正式批准加入“公约”,由环境保护部牵头组成国家履约协调组,统一规划各项工作,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事务,可见国家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视和认真态度。许多学术单位建立了生物多样性委员会、研究机构来规划研究和宣教事宜;还出现了非政府组织“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绿色发展基金会”,它组织社会各界人士和广大公众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开展工作。10多年来完成了大量工作,除了按“公约”规定完成必需做的基本项目,例如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中国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外,还出版了系列丛书和许多研究报告。建立了许多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离体保存实体。主要经验有下列三点:1.保护和发展必需密切结合,利益公平分享是关键;2.统一协调分散管理的方针是正确的,但需要进一步完善;3.基础性和综合性研究不断加强,才能不断向前发展。在2010年国际生物多样性年期间,国家颁布了新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和行动计划(2011-2030),”明确今后20年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并将之看为是维护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保障的大事。因为,当前资源过度利用、工程建设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问题并未解决,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的状态一时难以解除。它要求完善相关政策和法律基本体系,将生物多样性纳入国家和地方计划;开展重点区域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评估、监测、人才培训和能力建设,加强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离体保存,例如保护区、动物园、植物园和种质基因库的建设和完善,把保护和发展密切结合;重视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防止外来入侵物种的蔓延和完善,完善群众参与和深化国际合作等方面工作[4-8]。
2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
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是关于改变了遗传性质的活有机体跨境转移的一个协议,它旨在充分确保它们的转移、处理和使用。它的文本由生物多样性缔约国会议来讨论和确定,已有100个以上缔约国批准,于2003年9月11日正式生效。所以,可以说,它是生物多样性公约的一个议定书。文本中详细论述了安全转移、处理和使用凭借现在生物技术所获得的可能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持续利用产生不利影响的改变了遗传性质的活有机体的保护措施,同时顾及对人类健康所构成的风险。这意味着,已改变了遗传性质的活有机体从一个国家跨境转移必需符合议定书的规定,出口者必需提供充足资料使进口者能做出知情决定,确保所有货运有议定书要求的文件记录,即使进口者不是缔约国也要按议定书要求办理。我国于2005年4月27日批准了议定书,显示我国在执行国际条约和加强生物安全管理方面的承诺,并大大增强该议定书的份量。同时,制定了中国国家生物安全框架,对国家生物安全管理政策体系、法规体系、转基因活有机体及其产品风险评估和管理技术准则、生物安全管理国家能力建设作了具体规定和说明。
3拉姆萨尔湿地公约
湿地是指内陆和海岸地带水深6m以下的水域、沼泽和草甸地带。这些地区是调节水分循环、维护水禽和水生生物生存的重要栖息地,具有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价值,但是长期以来,人们没有真正意识到这一点。随着经济的发展,大片湿地被改变为农地、养殖场甚至城镇,导致许多物种消失,常出现一雨便成灾的可怕事件,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为此,原亚洲湿地局、国际水禽与湿地研究局、美洲湿地局三个湿地组织合并为湿地国际,并在湿地公约的制定和技术支持中发挥了中坚作用,大大促进世界范围主要地区湿地和湿地物种现状的评估和研究,加强与政府和当地社区的合作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湿地公约于1971年2月2日在伊朗的拉姆萨尔签订,所以常称为拉姆萨尔湿地公约。它通过传播信息资料、提高公众意识、开展培训活动和在各地建立湿地管理项目、支持和促进区域和各国湿地保护和湿地资源持续利用和行动计划的制定等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各国凡是在生态学、生物学、湖沼学和水文学上具有国际意义的湿地都可申请加入湿地公约所建立的国际湿地名录,加入国际湿地名录的湿地应建立保护区,加强对物种和栖息地的管理,管理好者可得到相应的奖励;反之会受到批评。中国加入湿地公约会后,认真履行缔约国的义务和责任,为了适应湿地保护形势发展的需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投入湿地保护,1994年9月由林业部牵头联合17个部委制定一个广泛参与、切实可行、符合国际规范的“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确定了中国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目标、内容、优先领域和项目,使之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以确保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进一步推动中国湿地保护事业的发展。许多科教部门建立了湿地研究中心,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出版了众多的专著和研究论文和报告[10]。迄今,我国已有37个湿地保护区分五批加入了国际湿地名录,并开展大量保护和持续利用的工作。#p#分页标题#e#
4世界遗产公约
世界遗产是指具有世界价值的独一元二的自然和文化区域以及许多非物质的文化和精神遗产,是各个国家精华中的精华。作为具有世界价值的自然和文化区域可从以下列几点来判断:(1)表征地球进化历史的主要阶段的典型代表或独特的地理景观类型;(2)表征具有重要意义的不断进化的生态过程或生物进化和人与环境相互影响的典型事例和杰出的代表;(3)具有极为特殊的自然风光和文化特色的区域;(4)具有世界价值的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区域或众多受威胁物种的栖息地。符合四个标准之一的区域可申请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包括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三类)。世界遗产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和拉姆萨尔湿地公约三者被认为是国际保护生境(栖息地)的三大公约。世界遗产公约是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通过制定,1978年正式生效。这说明大多数国家都认识到有责任来保护那些具有特殊价值的自然和文化区域,把它们看为是人类遗产的一部分。这是第一个认可和保护文化景点的国际法律条约,它把传统的文化生活方式和自然资源管理体系之间建立了密切的联系,拓宽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相互关系的思维,并制定协同计划来保护它们[11-14]。
随着我国经济多年的持续增长,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也在不断提高,并深深体会到自然与现代化共存、经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保护共存的伟大目标是实施可持续战略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这样,加入和认真实施世界遗产公约,建立比较完善的世界遗产地系统,就成为政府的一项必不可少的任务。许多省市建立了申报世界遗产办公室,促进自然保护、文化组织和文物系统各方面的专家认真考虑,提出具体的计划和方案。截至2010年底,我国已有自然遗产地8处、文化遗产地25处、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处,还有文化景观3处,总共40处。现在打算申报的区域还有100多处,估计每年只有自然和文化遗产各1处获得批准。但是,人们已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不是为申报而申报,而是决心通过完善管理,争取支持,使之更加壮大,以适应社会、文化、经济迅速发展的要求,那时申报将是水到渠成之事。主管自然和文化遗产工作的分别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
值得指出的是,有悠久历史的全球农业系统,是人类长期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既有自然的成分,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一部分。但是,人们在发掘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时,却忽略了这个方面,以致传统的农业耕作制度及其丰富多彩的传统优良品种的基因多样性在现代化过程中大量流失。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及时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于2003年建立了“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中心”,旨在开展全球重要文化遗产项目的申报工作,以期建立一个全球共识的持续发展的动态系统,弥补了不足之处。我国浙田县的稻鱼共生系统被列为全球第一批五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之一。其实,我国还有许多项目符合其标准,需要大力发掘、继承和发扬[15-18]。
5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野生动、植物的保护与持续利用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只注意保护,不允许任何利用是不科学的,必然是行不通的;当然,过度的利用,不注意保护必然导致破坏。这个公约的目的就在于监测商业开发的主要物种,对一些已陷入受威胁状态的物种,通过贸易限制达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要求。这个公约1973年3月于美国华盛顿签订,1975年7月正式生效。它把控制贸易的物种划分为三类作为其附录,附录1是指那些受到和可能受到贸易影响而有灭绝危险的物种。这些物种的对外贸易必需获得出口国科研机构认可,管理机构发放出口许可证,进口国也确认是如此才能进行;进口国将之再出口也照此办理。附录2是指那些目前虽未濒临灭绝,但如对其贸易不严加管理,以防止不利其生存的利用,就可以变成有灭绝危险的物种。这些物种也必需得到出口国家科研机构的认可,管理机构发放出口许可证才能进行出口贸易。附录3是任何一个缔约国认为属其管辖范围内应进行控制开发利用,而需要其它缔约国合作管理贸易的那些物种;它们的出口贸易同样需要出口国管理机构发放出口许可证才能进行。前两类物种需经全体缔约国大会讨论通过,后一类物种只需各缔约国自己认定,报公约秘书处备案即可。附录中所列的物种是重点管理对象,但它们的地位不是永远不变的,而是要随其种群传播和消长而有所调整,所以需要对它们进行长期的研究和监测。这样,每一个缔约国都要建立专门的科学委员会和进出口管理办公室来负责专司其事。前者负责研究确认各个种的基本情况,提出处理的意见;后者即专司具体管理业务,发放出口许可证。可以看出,这个公约不是要禁止野生动植物包括濒危物种及其衍生物的贸易,而是制定各种措施保证可持续贸易,不引起它们走向灭绝;目前,它已建立一个世界性的控制野生濒危物种及其衍生物的国际贸易系统,为物种的保护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80年12月25日,我国提交参加“公约”的交存书,1981年4月“公约”对我国正式生效,1982年正式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进出口管办公室”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种科学委员会”,分别挂靠在国家林业局和中国科学院内,开展有效的研究和管理,成果垒垒。看来,大力培养熟悉“公约”的科研和管理人员,进一步弄清和宣传“公约”各条款的实质内容,加强对濒危野生物种的研究,提供其消长规律和具体情况,监测贸易现状,编制控制贸易的物种名录及其识别手册和图谱,制定合理开发利用的指标,提高进出口管理水平,防止过度开拓而造成物种灭绝应是一项长期的任务[19-20]。
6迁徙物种公约
物种的生存和分布不受边界的限制,特别是迁徙物种的生活周期可能遍历多个国家,但各国的保护和管理水平不尽相同,难免会遭受猎杀,因此必需通过国家政府间的共同努力来加以保护,既要保护物种本身,也要保护其栖息地。保护区在这些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个公约于1979年签订,1983年正式生效,100多个国家参与并共同关注这些独特物种种群的保护,效果明显。我国签署这个公约以后,许多保护区承担了这些迁徙物种的保护,无论在科研监测和合理利用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例如,山东长岛保护区累计环志各种候鸟128种21万多只,其中猛禽22种6万多只,占全国猛禽环志总量80%以上;回收国内外环志鸟231只,最长回收为8年,为鸟类迁徙规律与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成绩明显[21]。由于“公约”所关注的物种独特,没有任何公约能代替其作用,实际上,它成为生物多样性公约必要的补充和起具体的辅助作用。#p#分页标题#e#
7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这个公约是全球许多国家的政府为解决地球气候潜在变化可能引起的众多问题而联手进行的一项努力。它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于集体执行“公约”所制定的各项规定。它于1992年5月9日在纽约联合国大会上获得通过,1994年3月21日正式生效。我国于1993年1月批准了这个公约,是最早的10个缔约方之一。“公约”要求所有缔约方在农业、林业等相关部门注意减少和防止人为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开发、应用和推广;开展技术转让等各种合作,促进可持续发展,保护和增强所有温室气体的吸收汇和储存库,例如不同类型的保护区等;在适应气候变化的情况下,制定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综合农业的发展、关注受干旱、荒漠化和洪涝影响地区的保护和恢复工作;在可行的范围内,将气候变化纳入相应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的政策和行动,并采取适当的方法尽可能降低气候变化对经济、公共健康和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在京都议定书中为发达国家规定了有法律约束力的量化减排指标,使其CO2、CH4等6种温室气体排放量较1990年减排至少5%;同时,确定了“共同实施”、“清洁发展机制和”排放贸易“三种境外减排的灵活机制,使发达国家可以通过这三种机制在境外取得减排限排的抵消额,从而以较低成本实现减排限排目标,缓解其国内减排限排压力。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是其义务的核心内容,要求采用由缔约方大会制定的可比方法编制人为引起的各种温室气体的源排放和汇清除的国家清单,发达国家必须为其提供相应的资金。但是,要真正的具体落实十分困难,许多会议都是在讨论这些问题的具体化,但都不能取得共识,需要更耐心地通过深入分拆,实事求是协调和合作共事地去解决。可以看出,制定减排限排温室气体目标是一个重要方面,而确定不同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和人工营造的方法来固碳的目标也是不能忽略的,两者是相互相成的[22]。
8防治荒漠化公约
篇10
Abstract:In this paper, for the Tianzhu Tibetan Autonomous County of the scope of the study, an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and the use of land-use problems, and then analyze the consolidation potential of land in order to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reference.
关键词:土地利用 整理潜力 天祝
Key words:Land use; finishing potential; Tianzhu
作者简介:王新民,男,汉族,人文地理学硕士,天水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教师。主要研究区域经济与环境生态经济等。
【中图分类号】F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6-0101-02
一、研究区概况
天祝县在地质构造单元上属于祁连褶皱系,横跨北祁连褶皱带和走廊过渡带。地貌以山地为主,山脉纵横交错,大致可以分为西北部高山高原区、西南部高山峡谷区、中部中山区、山前低山丘陵区四个区。
耕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7.10%,人均耕地面积为0.23公顷,耕地中旱地占耕地面积的88.58%,水浇地11.42%。林地总面积162998.15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23.98%,有林地62144.09公顷,灌木林地90620.81公顷,疏林地6200.31公顷,未成林地4002.19公顷,苗圃30.74公顷。
二、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分析:
2.1、自然因素:天祝县自然气候复杂、干旱、洪涝灾害频繁发生,对耕地的影响较大。此外,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也是引发天祝县耕地面积减少、耕地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2.2 政策因素:土地利用变化与政策的关系极大。改革开放以前以粮为纲,大面积毁林开荒,发展种植业,尤其是粮食的种植。改革开放以以后,退耕还林还草,封山育林,逐步调整农林牧用地结构。
2.3社会经济发展因素
随着工业、、商业、交通及房地产等经济类型与社会福利的迅速发展,天祝县各类建设用需求大量增加,分布育成征集村落周边的耕地,不可避免地优先占用,1997――2004年间天柱县各类建设用地共占用耕地面积193公顷。
2.4人口因素:人口因素是人类社会经济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
三、土地利用的限制因素
(1)土地质量差:天祝县土地数量大,质量较差。现有耕地中,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但气温低,土壤微生物活力不强,矿质化过程缓慢,有效肥力很低。全县耕地普遍存在在有效氮不足,有效磷缺乏的问题。
(2)山地多于平原:天祝县土地资源类型多,但是山地多于平地,山地面积占64%,丘陵面积26%,而平原谷地仅占10%。山丘地坡度大,土层薄,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大困难,易造成水土流失,破坏生态平衡。
(3)生态环境脆弱:天祝县生态环境脆弱,其东北部与腾格里沙漠边缘接壤,土地沙化侵袭严重。其他地方雪线上升,生态环境非常脆弱,一旦在开发中遭到破坏则很难恢复。
四、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4.1合理利用土地意识差,重用轻养,农牧业各业主生产水平低。长期以来形成对土地资源的粗放利用,导致了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下降。主要表现在:一是土地耕地利用上,耕作粗放、重用轻养、投入不足土壤养分得不到充分补充,土壤肥力下降,耕性变差;二是在牧草地利用上,冬春草场严重放牧,载畜量超标,夏秋草场利用不足,加之保护不当,草原虫鼠害和杂草、毒草蔓延,造成植被退化,草质变劣,产草量逐年下降;三是林地利用上,天然林林分质量下降,人工林成林缓慢,经济效益低。
4.2各项建设浪费土地的现象比较严重。在土地利用中随意性、盲目性大,各项非农业建设用地不考虑长远利益,只顾眼前利益,占多用少,盲目建设,土地闲置与利用率不高的问题普遍存在。多年来,一直是需求决定供给,用到哪儿供到哪儿,用什么地供什么地,导致一些高产优质农田数量不断那减少,耕地总体质量相对下降。
4.3土地利用缺乏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手段,在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宏观调控措施不强硬,计划管理手段不完善,微观管理程序不严格,用地规章制度不健全,导致一些部门和用地者,以自我利益为重,各自为政,不按统一规划用地,不按行业定额指标用地,乱占滥用土地的问题么有从根本上解决。
4.4农村居民点布局散乱,宅基地利用很不经济,人均占有面积过大。天祝县农村居民点用地缺乏系统规划,已有规划执行不到位,布局散乱,农村基础设施不配套,公益事业用地少。全县乡村、村庄内部闲置废弃地及较多,受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影响,农村居民点内存有一部分耕地,包括农民的自留地、口粮地等,形成空心村。山区零散户过多,居民用地分散,缺乏统一规划。
五、土地利用现状评价及整理潜力分析
5.1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是将土地资源利用的现有程度(用地程度)与土地条件最大许可限量(土地容量)相比较。土地利用现状评价由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和土地利用综合效益三方面组成。评价指标如下表:
土地利用利用现状评价指标体系
由上表计算可得:
① 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天祝县土地开发利用率较高,垦殖指数较低。
② 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天祝县土地固定资产投入较少,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低。
③ 土地利用综合效益:人均粮食产量、单位面积产量和单位面积国内生产总值很低,土地综合利用不高。
5.2土地整理潜力分析
(1)农田整理潜力
农田整理潜力实在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产出率的基础上,扩大耕地有效利用面积。农田整理潜力主要是指新增耕地潜力,因此,农田整理中非有效耕地面积是整理潜力的最有效的来源,主要是农田区域内的坟地、零星建设用地、田坎以及道路、林网和沟渠的调整。根据天祝县的实际情况,总体上讲,一是现有耕地90%的属于山旱地,实际生产水平很低;二是适宜开发的耕地后备资源非常有限;三是浓、林、牧各业用地基本达到稳定,不大可能有大面积的用地结构调整,增加水浇地面积。
(2)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
天祝县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主要是通过农村居民点改造、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结构的调整、农村建设用地中闲置土地的充分利用、迁村并点等,促成农村居民点用地的集约化、标准化利用,从中新增部分耕地、园地、建设用地。全县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231.45平方米。比规定的农村人均用地最高标准150平方米超出81.45平方米,并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聚,造成农居民点大量闲置,这是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所在的两个主导因素。
但是居民点整理潜力的挖掘视是一项长期工程,它与当地可能投入的整理资金以及有关政策相关。因此,在新一轮规划修编中要结合新农村建设,着力搞好农村居民点整理的详细规划工作。
(3)土地复垦潜力分析
土地复垦潜力是指废弃地复垦,主要包括在矿产资源的开发、电力和建材等工业生产建设和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由于对土地的直接挖损地表塌陷和废弃土石、灰渣、尾矿的堆积、压占等原因,造成的大量废弃地复垦利用潜力。根据天祝县实际情况,这部分潜力主要是来自于炭山岭地区矿业开采沉陷和金强川铁路沿线。面积不是很大,但是今后复垦增加耕地的主要来源之一。
(4)土地后备资源潜力分析
土地后备资源潜力分析是指利用土地资源开发的开发潜力,包括荒地、滩涂等后备资源,根据天祝县实际情况,土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现有的后备资源也是目前的科技水平、经济实力和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不可能大面积开发利用。
六、合理利用土地的对策:
(1)认真贯彻落实土地管理法和配套法规,加强土地管理
为了保护耕地资源,遏制耕地大量减少的势头,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必须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以及《甘肃省基本农田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利用各种可能的途径宣传国家土地利用的基本国策,提高人们保护耕地的忧患意识。
(2)加强土地资源保护,提高土地质量。
根据土地的适宜性、合理确定耕地、林地和牧草地的面积及其布局。坚持用养结合,加大农用地的培养力度,并总结研究各类土地的利用技术和土地治理技术,不断提高农用地的地力,增强后劲。把土地保护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有机的结合起来,进一步提好生态退耕还林还草工作,达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3) 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大力改造中低产田
大搞农田水利建设,通过综合开发、 整治和改造。完善整理区内的沟渠路林等配套体系,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耕作条件。提高耕作地质量,建设标准农田。
(4) 盘活诚镇建设用地,挖掘农村居民点用地潜力,提高土地利用率。
城镇要以改造旧城区为主,弃矮建高,提高容积率。村镇建设,要以实施村镇建规划为主,改造旧村旧貌。通过空心村改造、迁村并点、宅基地调整、村内道路和供排水等基础设施的统一规划和建设,挖掘土地利用潜力,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美化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罗士军,农村居民地整理潜力估算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0, (3)
[2]张正峰,陈百明等土地整理潜力内涵与评价方法初探[J].资源科学, 2002, (4)
[3]李丹妮,王占歧等土地整理潜力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 2006, (11)
- 上一篇:儿童科学实验的意义
- 下一篇:社区平安建设半年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