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阵地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4-02-29 17:49: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阵地建设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区阵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篇1

一、社区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发展现状

(一)社区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成效显著

近年来,济宁市委市政府本着“以民为本”的原则,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采取多种措施,在社区建设中大手笔投入,高标准规划,取得了较大成效。一是加大资金投入,确保社区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落到实处。各级政府累计拨款和筹资近4亿元用于社区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经费支出比例逐年提高。二是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民办公助”等方式对社区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进行扶持;三是多形式、多渠道吸引金融、企业、民间团体等社会资金参与社区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组织开展了“城乡文明、结对共建”活动,组织省市级文明单位与社区开展共建活动。

截止到2012年底全市累计投资4亿元,建设110个社区未成年人活动室,210个社区宣传文化法制中心,21个青少年教育示范社区,60%的社区办公服务和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在300平米以上,拓展了未成年人的生活空间,极大丰富了未成人的业余文化物质生活需求。

(二)社区未成年人活动阵地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多数社区建有图书室、阅览室、微机室、文体活动室、娱乐室和室外健身活动设施等。其中,文化活动类阵地占75.1%,教育培训类阵地占22.7%。开设的项目主要包括图书阅览、休闲健身、课程辅导、科普培训、爱国主义教育等。根据社区地区差异、基础条件的不同,大多社区购置或更新了大量文体活动器材;集文艺排练、演出、书画展、健身、娱乐于一体的多功能活动室内,琴棋书画、歌舞升平,社区文化形成了新亮点。

二、社区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存在的问题

济宁市社区未成年人活动阵地建设已成为未成年人业余学习、生活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场所,为未成年人提供了增长知识、锻炼能力、展示自身才能的舞台。但是在整体建设和个别重要设施方面仍有较大差距,不少问题令人忧虑。

(一)社区未成年人场所总体规模尚需完善,发展还不平衡

根据计生、民政、教育等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市有未成年人200多万,而目前社区数为110个,这样的对比差,就迫使我们要不断扩大社区规模。在深入细致的调查中还发现,全市社区文化阵地建设整体水平不高,投入欠账大,部分社区未成年文化场所相对单一,或只有扶持建设的图书室(社区书屋);或只有一个篮球场地等等,如活动室、培训室、电子阅览室、展览室、多功能活动厅、文化学校、文化广场等基本为零。在城区旧城改造中,办公场所已经拆除或即将拆除,文化阵地建设出现空白,成为进一个时期制约文化事业发展的瓶颈。一些图书阅览场所由于受电子出版物的冲击、教育机制、环境、人员等多方面的影响,经营相当困难。部分老的居民小区,设施则比较落后、配套差,活动难以开展。

(二)社区未成年人场所功能定位认识不足,其利用率不高

不少社区除利用农家书屋工程、电子阅览室工程及社区建设专项资金进行点对点投入,其他硬性投入出现零记录或没有及时跟上,使得宣传教育引导方面的载体作用得不到正常发挥。个别县市区不能正确处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尤其在旧城改造与城中村建设中,拆除黄金地段的公共文化设施,而建造宾馆、商厦的事时有发生,致使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单位往往以出租场地,削弱了公共文化设施的基本功能。

(三)功能比较单一,项目较传统,政策保障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社区未成年人活动阵地因为受到功能、项目、师资等方面的限制,其作为社区未成年人主要活动场所的作用还远未充分发挥。目前,社区未成年人活动阵地主要是以课程辅导、图书借阅、一般文体活动等为主,项目设置传统、陈旧、单一,缺乏时代特色,吸引力不够。导致有些家长把未成年人的文体活动转移到了一些课外辅导班、培训班等等,一部分社区未成年人没有参与到社区组织的活动中来。在政策保障上体现为,未成年人校外活动与校内教育没有得到有效衔接,社会实践课程流于形式;社区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税费政策享受不到位;社会捐赠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等等。

三、加快社区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的对策

(一)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加强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不仅是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的重要举措,也是今后一个时期关心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载体,必须建立科学的长效机制。要从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入手,制定社区未成年人活动阵地建设和管理办法,发挥政府规划调控作用,建议把未成年人社区文化活动阵地建设列入实事工程,加大对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的经费投入,在列入财政预算的同时,积极争取各方面的资金、政策支持。

(二)要发挥资源整合优势

从综合性、复合性、功能性阵地建设入手,重点利用现有场所和阵地,纳入政府实事项目,通过政府追加投入、委托管理,运用政府、社会、市场相结合手段,以“政府出一点、社区出一点、社会组织出一点”的融资方式,在每个街道(镇)建立一个融社区服务、社区教育、社区文化于一体的社区未成年人活动阵地,大力发展与未成年人事务相关的社会中介组织、协会、基金会,积极参与社区未成年人活动阵地的建设和管理。

(三)要创新工作体制机制

要使社区未成年人活动阵地健康发展,关键在于创新工作体制机制,要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适应新的形势需要,了解社区未成年人的真实需求,加强社区未成年人志愿者队伍和专业未成年人教育队伍的建设,在形成专门的项目策划智囊团的基础上,依托阵地,通过社会招募和市场招标等多种手段,加大对活动项目的研究和开发,如开发和培育未成年人心理咨询、就业指导、就学辅导、法律援助、素质训练、网络对话等互动性的项目,紧贴未成年人的需求。

篇2

【关键词】群众文化;设施建设;文化事业;思考对策

中图分类号:G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10-0039-01

一、当前群众文化活动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群众文化活动活动虽然得到了健康蓬勃发展,但也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第一,活动资金来源渠道不广。一是活动经费来源渠道不广。目前群众文化活动主要采取企业冠名、市场化运作的方式进行,经费来源渠道不广。二是文体设施建设不足。三馆一站设施状况和人员配备不能满足群众文化活动的需求。

第二,基层文化从业人员缺乏。一是文化专业人才缺乏。尤其是舞蹈、剧本创作、导演、舞台美术设计、音乐设计等方面。二是乡镇文化站人员不足,免费开放存在困难。三是民间艺人老龄化。民间艺人平均年龄在45岁以上,多种传统艺术样式面临失传。

第三,精品力作名牌偏少。一是品牌打造力度不够。本土文化内涵需深入挖掘,活动内容设计、规模档次有待进一步提高,活动宣传还需进一步加大力度,文艺作品质量还需进一步提高。二是对本土文化资源挖掘和研究不够深入,作品创作在内涵挖掘上有待加深。

第四,城乡文化发展不均衡。一是各乡镇和有关单位、社区对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视不一,开展活动的频率和档次参次不齐。二是有些群众文化活动形式较单一,内容欠丰富,影响力不大。

二、群众文化建设的若干探讨

从以上的调查和分析来看,进一步增强文化工作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转变观念,理清思路,以开展群众文化生活为契机,努力创办具有鲜明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

(一)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为文化工作提供可靠保证

按照稳定队伍、优化结构、提高素质的要求,切实加强文艺队伍建设。一是充分挖掘各类文化人才资源。积极动员文艺骨干、业余爱好者参与到群众文化活动中,为一批有时间、有能力、有热情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人员提供用武之地,不断壮大群众文化队伍。同时,在逐步健立完善制度,组建一批专职基层文化队伍进入社区、村组,辅导和组织群众开展文化活动,传播先进文化。二是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动员、引导学校、企业、村组、居民小区、共建单位等积极推进相互协调沟通与交流。要积极创造条件,本着“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加强各队伍之间的接触与沟通。通过文化建设论坛、经验交流、联谊活动等多种形式,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三是加强管理与引导。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完善组织机构,引导群众文化活动向深度和广度上提高。要适时组织研讨,总结经验,推广典型。对管理科学、演出质量高的文化队伍要不断挖掘潜力,要在活动中发现特色、培育特色、突出特色。五是加强对文艺骨干的培训工作。充分发挥文艺骨干的指导带动作用,每年至少要组织文艺骨干进行1~2次集中培训,有条件的还要组织参观考察活动,加强对外地先进文化的学习和借鉴, 以提升文化工作的整体水平。

(二)进一步加强阵地和设施建设,为文化工作营造良好氛围

一是把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事业发展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二是建立健全乡 (镇)、办事处、村组、社区三级文化网络。要加强社区和居民小区配套文化设施建设,如青年之家、党员活动室、农民公园、歌舞厅等,大力扶植和巩固群众业余演出队、民间剧社等,真正建立融文化、娱乐、科技、卫生为一体的精神文明建设基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就近、经常和有选择地参加文化活动的需要。

三是突出商业文化特色。引导其在突出特色,打造品牌上下功夫。在新设施建设方面,着力建设一批具有时代特色特点、功能完善和美观实用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并做好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中心的筹建工作。

四是逐步把自发的、分散的群众文化活动引上有组织、高品位的发展轨道。 继续开展创建“文化强区”、“民间艺术乡(镇)”、“文化先进社区”、“百强文化队伍”和“十百千”文化工程、“村村书架”工程及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活动。在城区要以广场文化为重点,精心组织群众文化活动,通过群众自娱自乐,达到自我教育、陶冶情操的目的。在农村要以乡村文化为重点,以农村文化大院为依托,利用节假日和纪念日,动员社会力量,定期开展适合农村特点、适应群众口味、乡土气息浓厚、具有时代特征、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宣传活动,通过生动活泼的文艺表演把科学知识、文明新风送到农民手中。

(三)加大投入力度,为文化工作奠定重要的物质基础

文化工作需要通过各种形式来实现,无论是群众文化队伍建设、阵地建设,还是表彰先进、开展活动,都需要必要的资金。有关部门应尽快协调、解决文化事业投入总量偏少、比例偏低、文化工作经费无法单项列支、上级有关文件无法落实的问题。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委局在健全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制度的同时,要广泛动员社会各界,本着群众文化、群众参与、自愿赞助、从中受益的原则,拓宽经费来源,加大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同时,要不断拓展文化设施投资和建设的路子,走“以文补文、多业助文”之路,建立多元化的投资融资机制,实施“文化带动”战略,树立文化大产业大市场的新理念。要按照谁投资,谁得益的原则,多渠道筹集文化设施建设资金。改进文化工作运转方式,走政府主导、与社会联办、与企业联办,走市场化的路子,争取更大的灵活性和主动性。文化阵地建设可走“资源共享”的路子,引导有关单位把已有的文化教育设施,由封闭转为向社区开放,由开放发展到与乡镇、街道联办,形成文化教育阵地资源共享、加速发展的良性机制。

篇3

[P键词]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发展

中图分类号:R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6-0218-01

1.安康市汉滨区基本情况

安康市汉滨区是陕西省东南部的一个直辖区,是安康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信息中心。全区面积共计3643平方公里,辖30个镇,4个办事处,共有人口102万,是一个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绿色生态的版图大区,人口大区。

2.安康市汉滨区社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现状

2.1 生态文明建设基本概念

生态文明是指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按照自然规律科学开发环境,合理利用资源。

2012年党的十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要决策,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增强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国家五年规划。

2.2 安康市汉滨区社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现状

安康市汉滨区共命名省级生态镇9个、省级生态村3个、市级生态镇34个、市级生态村32个、市级绿色学校1所、市级绿色企业1个。

汉滨区作为安康市下辖的最大一个区,人口比重大,一般社区规模较大,且分布密集。由于经济、科技、人才及其他等因素的限制,社区基础建设逐步加强但仍不完善;汉滨区社区化进程开始的比较晚,现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发展迅速,势头良好,但在绿化方面做得不够;安康市汉滨区属于国家级贫困地区,当地经济水平落后,尤其教育水平比较落后,人口素质普遍较低,很多人意识不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社区居民生态意识有待加强。

2.3 基本调查方法

通过现场查看、座谈会汇报、观看专题片、深入村民家中了解等方式,详细了解了创建镇村污水、垃圾收集处置、环保设施建设及运行情况。

3.安康市汉滨区社区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结合安康市汉滨区社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情况,调查得出目前在社区生态文明建设存在以下问题:

3.1 社区规模大,基础设施落后

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虽然社区基本实现了公路、电网、通讯的畅通,但如大型超市等大型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难以开展。基础设施利用率低。道路照明设施等建设后放置不管现象严重;文化广场利用率低,缺乏必要的管理和维护,十分的脏、乱、差。社区基础设施运营维护程度低下是目前汉滨区社社区基础设施利用存在的问题

3.2 住宅建设缺乏规划,社区绿化不足

汉滨区社区化进程开始较晚,缺乏社区的整体规划。社区内部没有统一设计,选址较随意,住宅房屋排列无序。从我们的调查来看,汉滨区大部分社区的绿化面积都不足,甚至许多社区内都没有留出空间来进行绿化,有的绿化面积也因为各种原因被荒废或者占用。汉滨区社区普遍存在绿化水平低。

3.3 社区居民生态意识有待加强

在目前的社区生态文明建设中,社区居民参与度并不高,对于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不关注也不了解,这对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带来极大阻力。在社区居民心目中,生态文明建设是政府的事,个人不愿意主动参与到社区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4.关于安康市汉滨区社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

建设生态文明社区有利于改进社区居住环境,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因此,因地制宜,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索生态社区建设的优化路径很有必要。针对目前汉滨区社区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4.1 加强基础设施投入,创新管理机制

政府有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的资金投入。一方面,加大对关乎居民日常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的基础设施建设,针对目前汉滨区社区面积比较大的情况,对基础设施进行合理分配,最大限度保障社区居民生产、生活需要,满足社区居民物质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政府应该指导社区进行基础设施维护管理制度,充分发挥社区委员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领头羊作用。

4.2 落实社区规划,推进社区环境优化

汉滨区社区应该在现在社区房屋分布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可实施的社区绿化详细规划设计,加强环境保护,推进新型生态文明社区建设。落实社区规划的基础上,要做到“常宣传、常管理、常检查”,经常向社区居民宣传绿化与卫生保护的重要性,对任意占用、损坏绿化的行为严肃处理,不定时对社区卫生、垃圾处理情况检查通报。通过各种积极有效的措施推进社区生态文明建设。

4.3 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强化生态意识

政府应利用网络、电视、宣传册、文化广场等载体所,广泛开展形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加大对生态文明建设观念的宣传力度,不断强化社区居民的生态意识,培养良好的生态行为。只有个体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不断提高,才有可能自觉地参与到生态社区建设中去。

国家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是社区,生态文明建设将促进新型城镇社区的更好更快发展。目前,我国生态文明社区建设还处于理论和实践探索阶段,存在许多问题,汉滨区应当借助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契机,对当地社区发展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建设理,建设人地协调的生态社区,大力推进汉滨区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 李静.陕西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坚定[J].2015.

[2] 周凯.生态文明家园建设中产业结构调整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发展论坛,2013.

[3] 占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4] 杨海蛟,张翠翠.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提高农民素质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探讨 [J]. 河南农业科学,2013 .

篇4

关键词:社区;思想政治;对策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社会结构的调整,社区日益成为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群体的聚集地。社区加强基础管理,服务市民生活,和谐文化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突出。

一、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1.工作应付,缺乏系统。有部分社区工作者存在应付上级检查、突击开展群众教育活动的情况,缺少工作计划和具体措施,没有真正将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作为理顺群众情绪、化解基层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渗透到日常的工作和活动中去。

2.方法陈旧,缺少创新。社区干部手头工作多,事情杂,精力有限,对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思考不够,大部分社区普遍缺乏宣传意识、宣传创意、活动经费等,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也仅仅依靠宣传板报、口头说教等形式对群众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单一。

3.脱离实践,效果不佳。大部分社区干部对思想政治工作认识不足,没有将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与本社区实际情况相结合,导致思想政治工作既不能针对群众思想上的问题答疑解惑,又不能融入社区工作助推实际问题的解决,所以大部分居民对思想政治工作不了解,不愿参与其中,工作效果不佳。

二、做好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思考

1.强化责任意识,高度重视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社区是基础社会管理单元。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社区逐渐成为基层社会生活的服务组织形式,在服务社区群众思想、教育、生活等各方面都承担重要责任。大部分社区都存在人员构成复杂、素质参差不齐、社会矛盾集中、管理难度较大的情况,因此,要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引导社区干部增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加强深入开展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将思想政治工作摆上社区工作重要议事日程。改变被动处理解决群众思想问题的情况,在平时社区工作中,要重视群众宣传教育及文化活动的开展,将主流思想宣传教育渗透其中,让广大居民群众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态度,减少基层矛盾,维护和谐稳定。

2.规范工作机制,大力推进社区创新管理新模式。

当前,许多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如拆迁安置、旧城改造、物业管理、拆除违章等工作延伸到社区,社区各种实际矛盾凸显,在这种情况下,社区干部要不断做群众思想工作,对基层群众讲明政策、讲透道理,解疑释惑、解决问题,对社区工作者的压力和考验非常大。所以,要规范思想政治工作,推进社区创新管理方式,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地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充分发挥社区党支部的龙头作用,发动群众调解员、社区工作室等热心群众的积极性,组建以群众自治为主的社区协调组织,共同参与社区思想政治工作,为思想政治工作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要完善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协调、社区舆情、激励考核等方面的制度,用制度倒逼思想政治工作常态化、规范化,激发和调动广大社区干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性。进一步推广社区管理的创新做法,在现有的网格化管理的基础上,挖掘适应新形势、新需求的社区创新管理模式,继续开展“一居一品一特”创新管理方式的研究,逐步形成各社区居民普遍认同的精神理念、思想氛围和文化特色。

3.夯实工作基础,切实解决社会关注民生问题。

坚持把为社区居民群众谋利益作为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解决好思想问题。极力改善社区周边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小区道路、农贸市场等配套公共设施建设,市民学校、阅报栏、宣传橱窗等宣传阵地建设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农家书屋、居民健身广场等文化设施建设,这些基础性工作体现社区组织作用,让广大社区群众感受到社区替居民着想,为居民谋利。关键是要把社区思想政治工作中解决群众思想问题与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及时解决社区居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例如根据各家庭的实际困难,开展爱心募捐、解决就业困难、申请低保援助、及时处理纠纷等做法,解决部分困难群体的实际困难,真正达到暖人心、得人心的实际效果,增强社区居民对社区的满意度,这样在以后做群众思想工作时候,才有基础和说服力,也才能得到群众的积极支持和配合。

4.突出工作重点,增强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

紧扣形势需要,坚持突出重点,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社区管理教育、文化建设、服务发展等工作中。思想教育阵地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强化思想教育阵地建设是做好社区思想工作的重要前提。开展社区思想教育工作要因人而异,因人施教,对离退休人员、下岗职工、困难人群、流动人口和青少年,要分门别类的开展老有所为、自强自立、法制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等,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在开展“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社区”活动时,要利用市民学校、社区学校等文化阵地,进行思想交流活动,引导广大市民群众建立共同的思想基础。要改进活动方式,不要单纯开会座谈,要创新宣传教育载体,组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活动,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地把群众吸引到活动中来吸引群众参与,让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要积极开展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引导、扶持群众业余文艺社团发展壮大,开展居民群众喜闻乐见、健康有益、形式多样的活动,丰富居民群众精神生活,满足居民群众文化需求,营造科学健康、积极向上的社区风尚。重视社区文化活动品牌的建设和完善,提炼社区精神,提高社区文化品味,形成社区特色文化。

篇5

一、我市儿童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的概况

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建办儿童校外活动场所,为全市儿童少年提供了很好的校外活动阵地。主要有:

__市图书馆。20__年,市委市政府拨巨资在石梅广场建了一个占地9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0平方米的现代化图书馆,设计藏书容量80万册,阅览座席800个。该图书馆分为书借阅处和少儿图书借阅处,许多中小学生都办了借书证,前去阅览,同时也开展少儿艺术培训。各中小学图书室、阅览室均可向学生开放,程度有所不同,教育局要求各小学图书室、阅览室向学生免费开放,各学校均有落实。这些都是儿童少年校外活动的有利补充。

__市青少年文化活动中心,是儿童少年校外教育的主要场所,1999年10月建成,占地面积1850m2,建筑面积4800m2,拥有各类大小教室和少儿剧场。现有专兼职教师60多名,其中5名高级职称,11名中级职称。开设美术、书法、器乐、舞蹈、棋艺、跆拳道、武术、文学读写、英语等专业,不定期地组织开展各类艺术比赛、知识竞赛、专业展览。

虞山少年宫,现有建筑面积1800m2,开设科技、文艺、体育、学科四大类20多个培训项目,年平均培训少儿10000多人次,现有专职教师13名,兼职教师100多名。为儿童少年很好的校外活动场。为了让__市儿童少年有更多更好的校外活动场所,建筑面积20__0m2,投入6000万左右的__市青少年宫已列入市规划。

另外,电影院、公园也是青少年校外活动的主要场所。__市有京门影城、虞山大戏院、虞山国家森林公园、尚湖公园、宝岩生态观光园、赵园、曾园、燕园、亮山工程等,还有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国防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翁同和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古琴馆、评弹馆和庞薰?美术馆等,儿童少年在学校组织下或利用假日常去活动。

除政府财政支持的这些儿童少年活动场所外,还有虞山业余艺术学校、小青松培训中心、塔前业余育人学校、图书馆教育培训中心、上海汪齐凤芭蕾舞学校__雅典娜分校、东方音乐培训中心、小哈波外语培训学校等10多处社会力量兴办和个人主办的培训学校,都是儿童少年校外活动的有力补充。

除上述列举这些培养儿童少年素质全面发展场所外,目前全市共建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0个、德育教育基地30个、法制教育基地25个、健康教育基地1个、科普教育基地13个、交通消防安全教育基地4个、劳动社会实践基地46个、社区健身路径20多处,这些场所也是儿童少年校外经常活动的地方。

二、儿童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__市儿童少年校外活动场所为数不少,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但与先进地区儿童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相比,还存在差距,与我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相比,还存在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1、场所数量、规模不足,在布局和结构上不平衡。__市儿童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的规模还不能满足全市18万儿童少年的活动需要。有些场所没有充分发挥出教育功能,如一些学校的阅览室、电脑室、运动室 等。市级儿童少年活动场所建成率太低,乡镇、街道尤其是社区的儿童少年活动场所较少。无法形成市、镇、社区三级儿童少年活动阵地网络。家长普遍反映,孩子活动的地方太少。

2、经费和投入不足,活动场所功能和设施不完备。从目前我市现有各类教育基地和文化活动场所来看,属市直接投入建设和管理的比例不高,除图书馆等大的活动场所外,大部分场所和设施都是单位自建,并以资源共享的形式向社会开放,尤其是社区内的活动场所投入太少。现有活动场所的设施添置、损坏维修、场地拓展因投入有限无法及时维护和更新,一些儿童少年活动场所的资金只能应付日常开支,难以对现有的设施和功能进行更新换代,更谈不上有较大的发展。

3、校外活动项目不全面。儿童少年校外活动应该包括科技、艺术、体育以及思想品德、劳动技能、社会交往等方面内容。由于我市儿童少年活动阵地自身条件限制和指导思想的原因,所以活动场所的活动项目一般主要集中在艺术类的教育和培训。而科技类、体育类、技能类、思想品德类(心理类)和社会类等的活动项目比较少,不能适应儿童少年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的要求。

4、校外活动场所管理体制不规范。因为多方面的原因,各种专门的儿童少年活动场所,诸如青少年文化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功能。一些属于公共设施的图书馆、体育馆等,也没有真正为儿童少年提供更多的方便,免费的活动场所屈指可数。而且这些场所又分属于不同的职能部门管理,很难统一协调,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另外,在对儿童少年文化娱乐场所的管理上,往往形成职能管理和治安管理的脱节,造成管理和处罚上的漏洞。

三、关于加强儿童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是加强领导,加大对儿童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的建设力度。搞好儿童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要积极争取将儿童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纳入规划。儿童少年教育工作职能部门要统一思想,集中精力,争取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关心与支持,尽早规划,尽快实施,力争三至五年内建成一批市、镇、社区儿童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结合城市住宅建设以及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在社区内大力开辟儿童少年活动场所,建立社区儿童少年服务中心。特别是中心集镇一定要建有一处以上儿童少年活动场馆。逐步形成以市青少年宫为主阵地,以各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儿童少年实践基地和社区、镇村活动场所为延伸的功能齐全,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的市、镇、村(社区)儿童少年活动网络。要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对儿童少年活动阵地建设的投入。由于儿童少年活动阵地建设所需资金较大,仅靠社会捐款和部门筹集建设是十分困难的,必须依靠政府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希望各级政府广开渠道,筹集资金。比如可以增加彩票发行额度,发行教育彩票,吸纳筹集资金,专款专用于儿童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要积极采取多种方式,因地制宜地加快各级儿童少年活动阵地建设。从__实际情况出发,我们认为可以采取财政投入新建扩建、改建和利用现有房屋设施三种方式建设市、镇、社区儿童少年活动阵地。在此基础上,积极发展以社区为依托,公办和民办相结合的儿童校外活动场所。同时,对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给予儿童少年活动场所(包括新建)的捐赠,在缴纳企业所得税时予以优惠,捐献部分准许全额扣除。

二是严格管理,保证现有活动场所的充分利用。政府投资的文化体育场所必须坚持公益性原则,低费甚至免费向儿童少年学生开放,切不可挪作他用,或对外出租。中小学校要全天对本校学生开放图书馆、语音室、实验室、电脑室等活动场所和设施,图书馆、体育馆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要注意把握好关系,做好三个结合:一是校内外结合,就是把校内的现有设施建设和校外活动场所的建设相结合。校外教育不一定场所都在校外,可以因地制宜,校内外结合;二是新建和现有设施的完善相结合;三是建设、维修相结合。要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政府所拨付的专项资金使用应通过联席会议进行讨论,要规划好、统筹好、使用好。

三是完善措施,提高校外活动场所的教学质量。

篇6

关键词:民族;水泉社区;公共服务建设;居委会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5-0108-02

甘肃省临夏市水泉社区居民委员会成立于2003年,隶属于临夏市东关街道办事处。该社区共有居民1 281户、5 351人,其中流动人口占489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到了总人口的98%,因此,是典型的人口结构复杂的少数民族聚居社区。该辖区由于地处城乡接合部,具有基础设施薄弱,群众整体素质和生活水平较低,无业人员多,流动人口多的特点,各项工作中面临的难度较大。

本次调研活动的目的在于深入了解目前水泉社区公共服务建设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为解决该社区公共服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措施,从而为社区公共服务建设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本次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针对受访者的基本信息进行一个大概的了解;二是深入调查受访对象所在社区的公共服务建设状况;三是总结社区居民对于目前社区公共服务建设情况的评价和建议。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希望可以及时了解目前社区在基本公共服务建设方面的情况及居民的实际需求,找出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

一、水泉社区公共服务建设的亮点工作及经验总结

近年来,水泉社区本着“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工作理念,在公共服务建设方面紧紧围绕服务群众这一主题,以开展各项主题活动和打造社区“爱心金桥”党建品牌为载体,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绩。

(一)树立党建品牌,搭建党群连心桥

水泉社区于2009年7月创建了社区“爱心金桥”党建品牌,组织社会力量救助孤寡老人、病残家庭、贫困大学生等弱势群体。近年来向340余户贫困群众发放面粉、衣物、助学款等共计8.2万余元。同时,筹资9万元帮助3户特困危房户对危房进行了新建;筹资4.2万元开展“情暖斋月”的爱心救助活动,向辖区520多户困难群众发放面粉780多袋;筹资2.8万元对辖区新村1 100平方米的路面进行了修补硬化,方便了群众的日常出行。通过实施“爱心金桥”这一品牌活动,旨在以社区阵地和社区党员、社区工作者为桥墩,爱心和奉献为桥身,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二)加强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区

在社会管理方面,水泉社区一是把惠民政策落实工作当作一项关乎民生的大事,按“四议两公开”和三级公示、三榜定案的要求,不断规范工作程序,保证了惠民政策能够真正落到实处。二是狠抓社区治安和矛盾纠纷治理工作,推进“平安社区”建设。三是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促使辖区内宗教健康发展。四是努力抓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工作,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五是认真开展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劳务输出、物业管理、精神文明建设等各项工作,进一步促进社区的和谐稳定。

二、针对水泉社区公共服务建设情况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

本次调研,我们共发放了调查问卷80份,收回问卷78份,有效率达到了97.5%。具体分析结果如下。

(一)调查对象的个人基本情况

此次调研对象中女性居民为48人,男性居民为30人;社区居民的受教育程度以初中为主,其次为高中和大专及以上,分别占23.08%和19.23%,可见水泉社区居民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在社区居住时间方面,受访社区居民主要集中在10~20年、5年以下这两个时间段,所占比例分别为42.31%、30.77%,这与该社区位于城乡接合部,流动人口多等因素分不开。

(二)社区公共服务建设情况

在社区为居民提供的便民利民服务的调查中,超市、餐饮、理发店、洗衣店、家政服务所占比例分别为65.38%、53.85%、38.46%、23.08%、19.23%。结合数据可知,洗衣店、家政服务所等便民生活设施相比还不够完善。针对社区提供了哪些医疗服务设施这一问题,备选项中综合医院、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门诊所)所占比例分别为7.69%、46.15%。由此可知,水泉社区门诊所的普及情况良好,且基本上能满足社区居民的就医需要。

在社区环境卫生方面,水泉社区扎实开展城市综合管理集中整治活动,全面整治辖区的市容环境卫生,通过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执行社区干部分片责任制度、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等方式,社区环境已有显著改善。针对社区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展开调查,结果显示,社区周边环境污染严重、绿化面积少、环境卫生时好时坏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3.8%、37.9%和18.3%。

在对社区治安状况的调查中,社区居民对社区的治安管理还是比较认可的。其中,在已发生的治安突发事件中,主要以车辆被盗、街面扒手、非法违章扩建、破坏公共设施等行为为主。

为了解社区文体娱乐建设情况,我们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调查:(1)问及社区附近是否有学校时,80.77%的受访者回答有幼儿园,同时26.92%和19.23%的受访者回答有小学和初中,15.38%的受访者回答不太清楚。(2)关于社区开展文娱活动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社区经常开展、很少、没有、不太清楚所占比例分别为5.2%、29.9%、47.0%、17.9%。经过了解,水泉社区提供的文体娱乐活动主要集中在报纸宣传栏、健身设施等方面,因此,这方面服务还有待完善提高。

水泉社区在就业方面为居民提供的服务有就业指导培训、积极提供就业机会等;在社会保障领域提供了帮助低保对象申请享受国家低保政策、上门慰问探望、为老年人提供送医送药服务等。针对社区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满意度调查情况,10.2%的居民认为非常满意、24.6%的居民认为比较满意、49.5%的居民认为基本满意、15.5%的居民认为不满意。 通过对水泉社区公共服务建设情况的调查,我们可以看出,社区居民大多认为社区居委会办事效率较高,比较能满足居民的生活要求。对社区公共设施、环卫设施、医疗保障设施、老年人、残疾人服务设施等服务是比较满意的,环境绿化、劳动就业服务、家政服务、治安、文娱活动等社区公共服务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三、水泉社区公共服务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社区公共服务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1)社区为居民提供的服务基本上能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但社区利民便民服务方面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2)社区开展的环境卫生专项整治活动使社区环境明显改善,但周边污染顽疾仍是影响居民生活的弊病。(3)社区的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工作缺乏创新和特色,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以满足居民的需求。(4)社区工作任务重、压力大,社区工作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不高,服务水平和素质还有待加强。

(二)加强社区公共服务建设的对策建议

为了切实加强社区公共服务建设,建立与实际需要相适应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结合水泉社区的实际情况,特提出如下建议。

1.实现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水泉社区主要是依托政府的职能部门开展工作,服务内容以政府的要求和街道安排的工作为主。因此,面对社区居民需求的多元化,社区应当鼓励和支持私营企业、个人等投入到公共服务事业中,弥补政府职能部门在公共服务方面的局限,保证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例如,可以为老人、残疾人提供各种应急、上门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托幼、小饭桌、家政服务等便民服务。

2.加强社区环境卫生管理。水泉社区地处城乡接合部,附近有汽车站、市场等,人流量大,环境卫生情况时好时坏。要切实加强社区环境卫生的管理;第一,应当更新环卫设施,加大资金投入,同时要确保环境保护资金的有效使用;第二,可以通过发放环境保护知识手册等方法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第三,应当调动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到环境卫生维护中来,对于卫生环境较差的路段,可以通过制定惩戒制度以及加大监督力度,综合多种措施积极治理这一问题。

3.完善社区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工作。要解决未就业、失业居民的就业问题,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努力:首先,社区要做好政策宣传和咨询服务,引导未就业、失业人员摒弃“等、靠、要”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其次,社区要切实加强社区未就业、失业人员信息的收集、整理,建立信息库,及时将社区得到的就业信息送到社区居民面前[1]。再次,社区要根据实际就业的需求,定期开展多门类的职业技能培训班,提高未就业、失业人员的就业能力。最后,社区可以结合社区公共服务建设的实际情况,鼓励、支持和引导未就业、失业人员自主创业,向餐饮、修理、服务、零售等第三产业发展,既能够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也可以促进社区公共服务的发展进步。

完善社会保障工作的重点在于确保各项惠民政策能够不折不扣地惠及广大贫困群众,因此,社区在加强社会保障服务方面,一方面,要完善各项工作制度,规范工作程序,对涉及惠民政策的内容实行“四议两公开”,保证惠民政策的正确落实。另一方面,要加强社会保障工作的动态管理,对不符合低保补贴条件、因户口迁移等原因不再享受惠民政策的家庭和人员要及时进行核销,同时,对新申报通过的低保户、住房租赁补贴的家庭和人员要保障其应当享受的惠民待遇。

4.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专业化程度。目前,社区工作人才缺乏的困境在该社区表现得尤为突出。社区工作人员工资普遍较低,还要承担包括计划生育、社会优抚、环境卫生、城市低保、社会治安、民事调解等多项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区公共服务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2]。要解决这一难题,一要对社区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例如可以通过联合培养、委托培养等方式,充分利用周边高校、科研机构来培养社区公共服务专业人才;二要积极支持和鼓励具有专业服务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参与到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中来,为社区居民提供有效帮助,从而促进社区公共服务建设。

参考文献:

[1]牟红.成都市青白江区街道办事处社区公共服务建设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0:47.

[2]罗振宇.我国街道办事处在社区公共服务建设中的作用――以成都市青白江区街道办事处在社区公共服务建设中的作用为例[C]//提高领导创新社会管理能力理论研讨会暨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论文集.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276.

[3]杨团.社区公共服务论析[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4]夏学贤.济南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及路径建构[D].济南:山东大学,2013.

篇7

从年镇成立社区少工委以来,逐步完善了社区少工委的组织机构,并为区域少先队文化建设作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基于对区域少先队文化的研究,我们着手对地区少先队文化建设现状作了调查和剖析。从不同的角度、侧面反映了少先队员的现实情况,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并提出了相关的意见、建议。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在加强区域少先队文化建设的同时,对的少先队工作有更进一步的推动。

关键词:区域少先队文化

2004年,在团区委的关心下,在区少工委的帮助下,镇成立了社区少工委。近两年来,我们逐步建立并完善了社区少工委的组织机构,并为区域少先队文化建设作了很多努力。

我们已经做到了“从无到有”,但是如何做到“从有到优”继而“从优到精”,这是我们所思考的。

我们认为,要将区域少先队文化建设得更好,就必须对我们过去所做的有一个回顾与反思,必须对区域内少先队员们的感受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因此,我们设计了两套调查问卷,并于06年6月,对地区的少先队员镇所属各居、村委干部,进行了问卷调查。

一、调查结果

(一)地区少先队员家庭构成情况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区域内少先队员的家庭情况如下:

家庭结构

核心家庭

单亲型

94.9%

5.1%

居住结构

与父母两代同住

祖孙两代同住

三代同住

70.4%

3.1%

26.5%

父母

文化程度

大本及以上

高中及以上

初中

小学及以下

8.1%

50.9%

38.3%

2.7%

父母每天辅导或陪伴孩子学习的

时间

0.5小时及

以下

1小时

1.5小时

2小时及以上

40%

26%

18%

16%

父母的业余爱好

有丰富的业余爱好(如:读书、集邮等)

有简单爱好(打牌、跳舞等)

无任何爱好

8%

40%

52%

(二)区域内少先队员业余时间的安排

(三)区域内少先队员对的了解程度

(四)地区现有的少先队活动基地及所开展的活动

1、地区现有的少先队员假日活动基地有共康五村社区图书馆、共康八村青少年活动中心、共康社区学校。

2、社区和学校在假期为少先队员开展的活动次数

3、社区和学校活动中学生最感兴趣(多选题)的活动

SRC="images/269.jpg">

二、分析与讨论

总体上看,随着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地区少先队文化建设呈现出良好发展的趋势,但仍存在不足。如家庭文化教育亟待提高;学校少先队活动缺乏相关内容;社区资源开发利用不够等。

(一)家庭文化教育亟待提高

1、父母文化素养对队员各方面的影响

接受问卷调查的队员中,父母文化程度在高中及以上者,学习优秀的占58%,良好的占21%,较差的只占1.2%;父母文化程度在初中的队员,学习优秀的占46%,良好的占23%,较差的占2%;父母文化程度在小学及以下的队员,学习优秀的占14%,良好的占38%,较差的占36%。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子女学习达良好以上程度的比例越大,学习较差者的比例则越小;反之亦然。可见,越是有文化的父母越懂得知识对将来就业的重要性,在这方面灌输给孩子的越多,对子女的学习抓的越紧,而且重视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训练,以便将来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而文化较低的父母,由于受思维所限,目光比较短,虽然希望子女学习好,将来比自己强,但在教育投入、学习环境及教育方法上都有很多不足,所以造成部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较差。

2、父母关心的程度对学生各方面的影响

在调查中,父母每天陪伴及辅导孩子学习的时间(除吃饭睡觉外)在1小时及以上的队员,其中学习优秀的占59%,良好的占41%,较差的没有。父母每天陪伴及辅导孩子学习的时间(除吃饭睡觉外)在0.5小时及以下的队员,学习优秀的占29%,良好占30%,较差的占41%。从数据看,父母对孩子的关心程度与孩子的学习成绩成正比。这说明父母的关心与适当辅导对孩子来说是很重要的,使孩子时刻感到一双眼睛在看着自己,并且感到父母对自己学习等各方面的重视,可以对孩子的成长起到约束作用及一定的推动作用。

3、父母的业余爱好对队员各方面的影响

在对父母业余爱好的调查中发现,有丰富业余爱好的占8%,有简单业余爱好的占40%,无任何爱好的占52%。父母业余爱好丰富的学生中,学习成绩和其他各方面能力较强的占73%,良好的占27%,较差的没有。而父母没有任何业余爱好的学生中,各方面能力较强的占25%,良好的占46%,较差的占29%。这说明父母的生活态度对孩子也有一定的影响,它可以潜移默化的对孩子产生影响,在同玩同乐中,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拉近父母与子女间的距离,引导他们培养正确的兴趣爱好和多种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社区和学校少先队活动缺乏相关内容

从调查结果显示的数据来看:

参与调研的少先队员中,双休日有78.6%的队员在家做作业及休息,20.1%在家长的安排下外出补课,而有自由外出娱乐时间的队员不到两个百分点。

寒、暑假的活动安排,根据队员们选择(多选)的结果显示,通常在家看电视的队员为73.5%,在家玩电脑或游戏机的占54.7%,去同学家玩或与同学一起出去玩的占44.6%,而参加社区组织的各类活动的比例为31.4%,自己会去科技馆或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场所的队员比例仅占7.5%。

参与问卷调查的队员中,只有13.8%的队员表示知道在历史上曾发生过“大捷”等事件,40.2%的队员表示对“淞沪抗战”中发生的事件有所了解,而46%的队员对这些不知道或不清楚。对于的历史遗留文件资源或建筑,只有31.4%的队员知道有“一·二八无名英雄纪念碑”,而其它队员都不知道有何历史遗留文化资源及建筑。

社区和学校在假期为少先队员开展过的活动,按次数从高到低前四位依次为:

法制教育类、环保类、爱国主义教育类和讲座类。其余依次为文艺类、体育类、读书类和参观考察类。

参与问卷调查的少先队员表示,以上活动中,他们最感兴趣(多选)的是:

文艺类(30.8%),体育类(22%),读书类(18.87%)与参观考察类(17.6%)。

此外,队员们表示,还可以开展游戏类、亲子类、体验类、探索类及制作类等活动。

因此,社区和学校还应根据区域内少先队员们业余生活的现状、他们对的了解程度及他们感兴趣的活动类型,来增设一些丰富的活动内容。

(三)社区资源开发利用不够

除了前面提到过的社区图书馆、社区学校等社区少先队员活动基地外,接受问卷调查的队员们纷纷表示,现有的活动基地远不能满足少先队员们的需要,此外,符合队员们喜好的活动来开展的场所也不够。

三、建议

(一)有效进行家庭教育的指导

由区域内的学校及由社区层面出面组织,定期开展对少先队员们家长的指导,指导他们如何有效地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内容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如何倾听孩子的心声;

2、留一些时间给孩子;

3、多一些关注给孩子;

4、如何加强自身文化修养;

5、如何引导孩子规范礼仪举止;

6、如何与孩子共同培养有利身心健康的兴趣爱好……

(二)扩展活动基地,发挥基地作用1、现有的活动基地远不能满足少先队员们的需要,我们可以充分挖掘可利用的资源,就如队员们在调查问卷中所说的,小区内的健身场所、小花园,哪怕是楼前的空地,只要善加利用,发挥功效,都可以成为很好的活动基地。

2、在资源利用时,还应该加以分类。如泗塘二中校园内的“一·二八无名英雄纪念碑”,一·二八纪念路上的“纪念村牌坊”可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仪式教育基地;地区范围内的公立网吧可以成为很好的网络资源;共康路、长临路及各个小区内的绿化资源等可成为“小公民道德建设”的活动开展场所;即将建成的公园可作为实践活动基地。

3、设立参观考察型教育阵地

有一些企业效益较好,如:制罐厂、蜜儿可乳业集团等,利用这些资源,通过通过本地区的一些领导干部,可以组织队员们进行考察活动,了解的经济发展状况,让队员们树立起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发展家乡的强烈愿望。

4、设立服务型活动阵地

我们还可以通过有关部门的配合,预先了解各社区内需要服务的老人与地点。比如:敬老院、老年活动室、某条路等,都可以成为服务教育阵地。

5、设立娱乐型活动阵地

调查问卷数据显示,有52%的队员们最希望进行的活动是文体类活动。屹立家园、共康公寓等设施较好、场地较大的小区,可为队员们打羽毛球、跳绳、踢足球和进行一些弄堂老游戏等休闲娱乐活动提供定点场所。

在设立这些活动阵地的同时,还应切实发挥好这些阵地的作用。如:没有电影院,那么“影视教育基地”就应该在有关部门的统筹安排与协调下,定期向孩子开放,播放一些优秀的影片;“仪式教育基地”可作为除自己学校之外的其它学校孩子的入队仪式等团、队仪式的规范教育定点阵地。

(三)合理选择活动,丰富活动类型

除了已开展过的一些活动,我们还可以增设如下一些活动:

1、小调研类活动

正如之前调查结果中图表显示数据,参与问卷调查的队员中,只有13.8%的队员表示知道在历史上曾发生过“大捷”等事件,40.2%的队员表示对“淞沪抗战”中发生的事件有所了解,而46%的队员对这些不知道或不清楚。对于的历史遗留文件资源或建筑,只有31.4%的队员知道有“一·二八无名英雄纪念碑”,而其它队员都不知道有何历史遗留文化资源及建筑。

调查中还显示,队员们非常想对有进一步的深层次的了解。队员们想要了解的内容从问卷中涉及的相关问题(多选)的统计数据按比例从高到低前四位依次为:

的现代经济、文化、科技发展:74%;

的风土人情:62.5%;

的名称由来及历史变迁:50.3%;

发生过的历史事件:38.9%。

那么,在参观考察之外,何不增设“小调研活动”,让队员们自己主动去探询他们想要了解的事情呢?既满足他们的需求,又锻炼他们的能力,还能让他们更了解自己成长的家园。

2、体验类活动

可以让队员们在社区担任一周“小青保干部”;在“家得利超市”共康店帮助理货、销售;在社区图书馆帮助管理、登记……让队员们通过角色的体验、工作的体验等来更加了解、热爱周边的人及社会,同时为将来服务于社会、服务于打下基础。

3、亲子类活动

接受调查问卷的队员中,以核心家庭居多(94.9%),因此可以搞一些家庭知识竞赛、家庭卡拉OK比赛、家庭体育竞赛等活动;受调对象中,还有将近30%的比例是祖孙两代同住及三代同住的,因此还可以开展一些三代同堂的活动,或是邻里共同参与的活动。这些活动既符合建设和谐社会、和谐社区与学习型家庭的需要,又能让队员们在欢乐中对感恩与孝敬加深理解,同时也可增加家长与孩子共同学习与活动的机会。

总之,选择活动时应更顾及到少先队员喜爱什么,想干什么,而不是把安排一次活动当作完成一次任务,捡捡小区内的垃圾就是一次环保活动,听一场讲座就是对他们进行了教育。事实并非如此,调查问卷中显示,队员们在假期中最希望能感受的还是快乐(80.5%)。只有将教育融入队员们真心喜爱的活动形式中去,教育才能在他们心中留下痕迹。

(四)挖掘人力资源、调动各方力量

要广泛借助社会力量,充分发挥社区人才聚集的优势。我们可以:

1、聘请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担任社区少先队辅导员,充分发挥老同志在未成年人思想成长中的作用。

2、挖掘社区人才资源,将有法律、科技、文化、卫生等专长的人士发动起来担任辅导员,为孩子在社区的学习与活动提供更强有力的保障。

(五)、合理的评价

参与问卷调查的社区干部表示,如果有一种好的评价方式,队员们会更积极地参加各项活动,活动的收效就会更好。参与问卷的少先队员们也表示,他们希望能有一种公平、公正的评价方式,希望有适当的奖品(状),58%的队员希望这种评价能在学校起作用,还有队员表示,如果可以互动参与评价就更好。

另外,还可以设计一张“文化实践足迹卡”:以“地区行政块”的地图为轮廓,制作一张卡纸,把区域内的少先队文化建设的资源标入图中,每当队员在一个区域文化基地内经过实践后,取得了一定成果,就在此卡上进行过程性评价。(如以争章形式开展)

寻找一个合理的、有效的评价方式也是我们今后着重思考并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还有待努力。

篇8

关键词: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综合能力;建设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一、上海市闸北区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综合能力建设实践现状

当前,加强社区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起骨干作用的社区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对于推动社区教育事业发展,发挥社区教育在学习型社会建设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中的基础、保障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自2001年以来,上海市闸北区围绕提升社区教育工作质量,积极探索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综合能力建设的方法,坚持开展多角度、多方位、多形式的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培训,不断提高专职教师从事社区教育工作的综合能力,以适应社区教育发展的需要。

(一)开展上岗培训,快速获取能力

11年间,闸北区始终坚持开展新进社区教育专职教师上岗培训。从中、小、幼学校转岗来到社区,首次从事社区教育工作的专职教师,最迫切最急需的是了解社区教育的发展,感受社区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社区教育的工作任务,明确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权益和职责。因此,闸北区在开展上岗培训中,重在增强每个教师为社区教育事业奉献的信念,尽快帮助其实现角色转变。上岗培训使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在较短的时间里掌握从事社区教育工作所必须的能力(包括社区教育专业基础能力和以业务为主的专业核心能力两大模块)。

(二)开展专题培训,掌握专门能力

社区教育工作随时展而不断更新,工作职责也被不断赋予新的内容,这就要求社区教育专职教师不断掌握新的工作方法和技巧,不断提升自身综合能力。面对新挑战,开展专题培训尤为必要。如,为完成“社区教育优秀活动方案评比”所开展的“社区教育活动的策划和组织”专题培训;为完成上海开放大学休闲文化系列社区教育学分银行课程申报任务而开展的“社区学校课程建设指导”专题培训;为配合完成“百万市民学环保、迎世博”等任务而开展的“学环保、迎世博”专题培训;以及“数码照片的后期处理”、“撰写通讯报道”、“档案资料整理、分类归档”等培训。专题培训极大提高了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专项工作能力,有效推动了社区教育各项相关工作的开展。

(三)开展拓展培训,有效补充能力

社区教育专职教师转岗前多从事中小学语外、数理化、音体美等学科教学任务,而社区内不同年龄、职业、文化背景居民的学习需求各异。这就需要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突破已有的学科知识背景,掌握开发新课程的能力。因而,拓展兴趣,挖掘潜能,发展技能,在社区教育实践中重新找回自信,获得成功,成为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综合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基于此,闸北区制定实施了“教师进课堂”计划。期间,闸北区开展了社区教育专职教师个人兴趣爱好和特长调查。根据专职教师需要,闸北区组织开设了电脑应用技术、手工编织艺术、数码摄影摄像、钢琴等拓展培训班,受到了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普遍欢迎。他们“学以致用”,学成后在社区学校为居民开设相应内容的课程和培训,将自己所学服务于居民学习。

(四)开展互助培训,增加多种能力

成人学习形式多样。作为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在同伴中学习,积累经验,获得技能,已成为综合能力建设中的一种有效方式。在实践探索中,闸北区开展了同类专业、同类需求的“学习圈”自学培训活动。该培训有两种活动形式:一是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组长学习例会,主要通过学习交流,提高组长的班组建设和社区学校管理能力。二是以区教育局举办的计算机应用高级培训班为基础,以担任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的高级教师为骨干,组织在街道(镇)社区学校担任计算机执教任务的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形成“学习圈”。通过互学、听课、评课,提高专职教师的计算机教学能力。互助培训,促进了社区教育专职教师践行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了他们的管理能力、教研能力、合作能力,使他们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二、上海市闸北区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综合能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综合能力建设包括队伍整体能力与教师个体能力两个层面。

(一)队伍整体能力问题

1.整体能力亟待提升

11年来,随着这支队伍每3年一轮换,一批多年热心于社区教育的组长、有能力者大多退休或脱离社区教育回到原来单位,以致“能者少、庸者多”。同时,个别教师的师德素质、团队合作意识较差。就社区教育专职教师队伍整体而言,综合能力亟待提升。

2.教师能力差距悬殊

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素养参差不齐,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街道(镇)之间的悬殊,二是教师之间的悬殊。整体能力强的街道(镇)完成社区教育任务较好,弱的则完成质量不高、甚至无力完成;个人能力强的教师忙不过来,而弱者则几乎无所事事。

3.能力提高意识缺乏

众所周知,“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许多能力片面、水平不高的教师,之所以多年来没有拓展能力,提高能力,是因为他们在主观上存在排斥心理。在相当数量的教师身上存在一种普遍、典型的“自嘲”心理,具体表现为:对社区教育工作的拒绝、被动、消极应付,其理由是“反正我们是从学校出来到社区的”,其中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自己当初从中、小、幼学校“被选择”来到社区从事社区教育,心理上的委屈和不满同时被带到了社区教育领域;二是自己不能胜任社区教育工作成为理所应当,只因为自己原来是中、小、幼学校教师。

(二)教师个体能力参差不齐,潜力有待发挥

1.优势能力类型多样

能力的类型多种多样,有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机械工作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反应能力与应变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判断能力等。社区教育专职教师擅长的能力类型多样,有的在口头表达方面见长,有的擅长书面表达;有的擅长与居委文教干部、学员打交道,有的则在此方面屡屡失败;有的善于团队组织管理,有的则处理不善等。

2.教师存在极大潜力

闸北区社区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发展的10余年历程充分表明,从中、小、幼学校转岗而来的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经历了普通教育到终身教育的转变和适应,这本身就说明社区教育专职教师是有能力的。他们能开发社区教育课程、能组织管理社区学校、能组织开展各类居民学习活动等,说明他们具备无限潜力。社区教育事业还处于探索实验阶段,每个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具有极大潜力等待被发现、挖掘和发挥。

(三)综合能力问题存在的原因

无论社区教育专职教师队伍的整体能力,还是教师个体能力,所存在的问题多与以下因素有关。

1.客观差异因素

社区教育专职教师中的绝大多数从中、小、幼学校转岗而来,缺乏必要的社区教育专业知识、素质和能力,这是一种客观事实。另外,这支队伍中的教师构成复杂,年龄、学历、知识和能力水平等跨度较大,以致造成街道(镇)之间、教师个人之间的能力差异。所以,教师能力差异带有自然、基础、客观性的特点。

2.业务培训因素

在拓展、提升队伍能力方面,尽管闸北区常年坚持开展分门别类的业务培训,但也遇到了困难:一是经过10余年探索,闸北区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已经轮换了4次,相应开展了4轮上岗培训。对于4次均留任的老教师而言,存在“培训重复”问题。另外,培训中还存在流行什么就培训什么,培训内容跟着当前任务跑,缺乏系统性和长远规划。这些也成为影响社区教育专职教师能力无法有效提升的因素。

3.管理体制因素

长期以来,社区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存在管理和使用之间的矛盾。这支队伍由区教育局从全区中、小、幼学校抽调出来,教师的编制在原来学校,派出管理单位是区教育局,使用在街道(镇),业务指导归区社区学院。以这支队伍的主阵地——街道(镇)为例,街道(镇)对这支队伍“使用多、培养少”、“使用不当”,甚至还有“只用不育、不好就退”的简单做法。表现为:个别街道(镇)对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工作任意安排,有些工作与社区教育和学习型社区建设毫无关系或关系不大;个别教师对自己在街道(镇)的工作职责不甚明了,存在“打杂”现象。无论区教育局、街道(镇),还是社区学院,在这支队伍的切身利益——工资问题上,都无发言权。而这一点却是影响社区教育专职教师能力建设最为关键的物质因素。由此,不良的管理体制引发社区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建设的诸多歪曲现象,如“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需要的人员进不来、留不住;不适用的人退不了,凑和用”、“社区”成为某些无为者不认真工作的借口等。另外,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管理制度,包括考核、评价、奖惩、激励等,也存在某些执行不力情况,给社区教育专职教师能力建设带来阻碍。

三、加强上海市闸北区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综合能力建设的对策

(一)构建综合能力体系,指引社区教育专职教师能力建设方向

加强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综合能力建设,须以构建科学合理的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综合能力体系为指引。目前,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综合能力体系构建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实践层面上尚未形成科学合理、普遍认可的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综合能力建设体系。构建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综合能力体系,应以提升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实践能力、反思能力、自悟能力、总结能力为基础,以提升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终身学习能力为核心,立足区域社区教育发展需求,积极构建社区教育专职教师能力提升平台,以服务社区居民终身学习为目的,综合运用文献研究、访谈调研等方法,着力从专业基础能力(专业知识和技能、职业道德)和专业核心能力(计划、组织管理、课程开发与教学、理论研究、指导服务)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二)搭建专业发展路径,推动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综合能力建设步伐

社区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一支专业化的师资队伍,而不是目前从普通教育转岗而来的基础教育教师。要切实提高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综合能力水平,积极搭建社区教育专职教师专业化发展路径,把好队伍建设“入口观”,优化队伍建设“育人观”,践行科学“用人观”,树立长远“留人观”,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尽快出台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岗位职责等相关政策性文件。加强社区教育学术研究力量,充分调研全国各地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工作职责现状,结合社区教育未来发展趋势,尽快制定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工作职责、任职规定,确保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在整个教师队伍中有一席之地。二是开展社区教育专业建设。在现行师范院校增设社区教育专业,培养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其专业设置要能够结合区域社区教育发展实际,理论与实践并重。三是加强街道(镇)层面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管理和使用。街道(镇)社区学院是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和主阵地,社区教育专职教师要围绕街道(镇)居民终身学习开展工作。目前,街道(镇)管理者和使用者对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工作安排仍存在一定的随意化现象,“用人不当”、“只用不育、不好就退”的管理模式存在缺陷。为此,管理者和使用者应转化用人方式,围绕社区居民的终身学习,合理设计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岗位职责,搭建专业发展路径。四是加强对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工作考核,建立激励和淘汰机制,以社区教育事业留人、以人文关怀留人、以待遇保障留人,树立长远“留人观”。

篇9

一、从大局出发,明确街道社区依法治理工作的重要地位

(一)街道社区依法治理是加强社区管理的需要。在社区管理中,各个方面都离不开依法治理,依法治理本身就是社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搞好依法治理,社区管理才能够真正得到加强。尤其是随着改革的深化,过去由政府或所在单位包揽的就业、医疗、保险、养老等社会保障事务逐步由社区承担,社区日益成为市民生活的重要舞台和社会管理的主要领域。通过开展依法治理,用法律手段为社区管理服务,规范保障社区各项事业的发展,是社区管理的根本要求和重要原则。

(二)街道社区依法治理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伴随着社会人员结构的重大变化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大量离退休人员、个体工商户,私营业主、下岗待业人员、外来流动人员以及新迁居民涌入社区,汇成数量庞大、身份复杂、流动性强的“社区人”群体。“社区人”个体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工作职业的差异,使得日常社区管理中出现了多种矛盾纠纷,如普遍存在的下岗再就业、最低生活保障费的发放、垃圾费的收缴、房屋拆迁、禁毒禁赌等问题,以及因空调噪音、滴水,车辆进出停放等原因而产生的邻里矛盾,街道社区由此成为了社情民意的综合反映地和各种矛盾、问题的汇聚地。靠过去那种由街道干部、居委会主任上门做工作的简单方式已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只有加强依法治理,用法律手段进行管理,才能够顺应民情,妥善解决矛盾、纠纷,确保社区的稳定。

(三)街道社区依法治理是深化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社区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保障群众依法享有的民利得以充分实现。实现的途径就是实施依法治理,通过加强街道社区基层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按照党的要求和宪法、法律的规定,把社区群众组织起来,广泛开展“自治”活动,切实把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实现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城区法治化的目的。

(四)街道社区依法治理是提高市民生活质量的需要。在人们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物质要求基本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街道社区为居民办实事,就是要整合力量,实施依法治理,采取建章立制,整治违章违法,推动法律、医疗、文化等服务进社区的多种形式,实现社区的居所安全、秩序良好、环境优美、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确保居民安居乐业。

二、街道社区依法治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基层少数领导干部对基层依法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认为是“务虚工作”、软任务。对该项工作的组织实施仅停留在计划上,推一下干一下,满足于应付敷於,没有真正抓好落实。

(二)区依法治区领导小组每年为数几次的全体成员会议,只能就依法治区工作的规划、年度计划等总体工作研究讨论,而基层依法治理的一些专项工作、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则不能及时得到协调解决。同时,小组成员均担任全区相关部门的领导职务,由于工作繁忙,在深入基层了解情况、指导工作投入的精力和力度方面还有待于提高。不能够更好地发挥本部门在基层依法治理工作中的职能作用。

(三)基层依法治理工作还存在着死角。如以青壮年为主体的外来人员大量涌入社区,受经济发展大环境的影响,不少外来务工人员无业可就,在管理上造成“真空”,成为管理问题的隐患。有关职能部门缺乏依法治理的工作前瞻性,还未从宏观上规划管理,导致职责不清,各自为战,离基层依法治理工作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四)对街道社区依法治理工作指导考核的力度不够。依法治区领导小组成员参与指导、考核基层依法治理工作的机会不多,目前仍停留在由设在区司法局内的依法治区领导小组办公室人员负责开展,给基层单位的感觉就是该工作仅是司法行政部门的职能工作,弱化了其工作地位。

(五)相关单位的依法治理工作缺乏工作连续性,重视程度不够。基层依法治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方方面面无所不包,涉及到全区各部门、街道、社区。相关单位都有必要明确专人专职或兼职从事该项工作的日常事务,承担起工作联络事宜,但有些单位则是人员得不到保证或经常变动,经费也不能够保障,渐而使本单位的依法治理工作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状态。

三、齐抓共管,积极开展街道社区依法治理工作

(一)以宣传发动为先导,构筑工作网络机制。要在社区内采取多样形式,广泛宣传街道社区依法治理的要求、目的与意义,取得社区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区依法治区领导小组要变一年一次例会改为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便于工作情况的沟通和问题的及时解决。为推动工作开展,更好发挥领导小组成员的作用,可将街道、社区划分“责任片”,由小组成员定点负责,亲临现场协调指导,强化工作力度。同时,街道要真正把该项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做到有安排、有落实、有成效,逐步形成由街道工委领导、办事处组织实施、相关职能部门指导检查、社区内单位密切配合、居民共同参与的街道社区依法治理的工作格局。

(二)以普法教育为抓手,深化法律进社区活动。普法与依法治理在社区的紧密结合,是法制宣传教育的深化和发展。社区普法活动要紧紧围绕街道社区依法治理工作,在四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内容进一步贴近社区、服务基层。应就社区管理和社区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矛盾纠纷广泛开展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二是形式进一步以人为本、灵活多样。通过制作下发《法律知识问答》手册、举办社区说法故事会、法制文艺表演等活动,把法律知识内容融入生活化、通俗化、趣味化的表现形式中,以事喻法、以案释法、以艺示法。三是队伍进一步扩大。在原有法律进社区的服务队伍基础上,从社区居民中大力召募有志于普法事业的志愿者,让他们也用所学的法律知识向身边的人讲身边的法律事,使得学法用法真正成为“寻常百姓事”。四是阵地进一步明确。要将主阵地放在社区居委会。在抓紧开展对街道干部、社区居委会主任系统培训的同时,努力使居委会做到“四有”:即有一个法制宣传专栏、配一套法律书籍、建立一支法制宣传教育志愿者队伍、每季度兴办一堂法制课。

(三)以社区“自治”为立足点,营造社区法治氛围。街道、社区居委会不仅要在日常工作中注重依法管理社区事务,还要在贯彻落实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订立符合实际、操作性强的《社区公约》,努力使社区居委会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要推广红花街道的“民情日记”和夫子庙街道的“百姓百言”、“社区议事园”等好的做法,引导、鼓励群众反映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参与社区管理、监督社区事务,使社区群众切实行使参与“社区自治”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为社区的依法治理工作夯实广泛的群众基础。

(四)以解决“难点”、“热点”问题为突破口,实施专项治理。在开展街道社区依法治理工作的过程中,要确定治理重点,特别是注意突出社区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的“难点”、“热点”问题的整治。如针对、游戏机、不健康网络、黄色媒介对中小学生的隐蚀,各相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实施对校园周边不法经营活动的取缔整治;小区内机动车辆乱停乱放、流动摊贩占道经营、环境卫生存在死角等现象,物业管理部门加强疏导管理等。通过这些具体的、实实在在的工作,把街道社区依法治理工作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行为,树立和维护区委、区政府为民办实事的良好形象。

篇10

关于我国城市社区服务的内涵,197年,时任民政部部长的崔乃夫同志在大连社区服务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社区服务是“在政府的倡导下,发动社区成员开展互的社会服务活动,就地解决本社区的社会问题”。翌年,时任民政部副部长的张德江同志在武汉召开的全国城市社区服务工作座谈会上也提出了一个界定:“社区服务是指在社区内为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所提供的各种社会福利与社会服务”。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社区建设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向社区居民提供更完善的社区服务。社区服务内容要以满足居民的需要为目的,居民需要什么服务就提供什么服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住房、医疗、养老、就业等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社区服务领域广泛,内容丰富。

二、当前社区服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社区服务现状

“社区服务”理论己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传统的社区服务是社区办服务,只局限于“互助、自助”;现代社区服务是在社区内,由于居民生活需要,市场机制解决不了,由政府提供,社区组织或社区承办、配合的一项公共服务。

2. 社区服务面临的问题

在当今我国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特定时期,还有诸多现实因素制约着社区服务的进一步发展。大力推进社区建设,不断深化社区服务,是解决城市发展中诸多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不断涌现:

三、提高社区服务质量,加强社区管理途径

做好社区服务工作对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扩大就业、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现就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1. 加强社区服务工作的思想道德建设

社区的思想道德建设事关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要加强和改进社区的思想政治工作,一要树立责任意识增强各级干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使命感;二要加强队伍建设,形成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力量;三要突出工作重点,以人为本,把为居民群众办实事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四要健全各种制度,确保思想政治工作顺利开展;五要强化占领意识,进一步巩固扩展思想教育阵地。

2. 强化社区文化建设的意识

社区文化是社区居民在特定区域内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有一定特点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和群体意识等文化现象。它一方面不断鼓励社区群众与现实之间以及社区群众之间的相互协调;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引导人们追求高尚的理想和目标。一个良好的社区文化的建立,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有利于增进社区群众之间的感情,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增强社区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利于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3. 提高社区工作者的素质和待遇

要提高社区工作者的素质和待遇,建立一支专业化的社区工作者和社区服务管理者队伍,要从实际出发,加强分类指导;要加强理论研究,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服务理论体系,作为我国社区健康发展的指导;要加大科技含量,提高社区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要加大投入,下大力气抓好人才的开发、培训和引进,提高社区服务人员运用科学技术和社工专业技巧的能力。

4 鼓励和支持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开展社区服务

鼓励和支持有关单位服务设施向社区居民开放。按照互惠互利、资源共享原则,积极引导社区内或周边单位内部食堂、浴池、文体和科教设施等向社区居民开放。积极落实各项优惠政策,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自办或合伙兴办社区服务组织,或通过小时工、非全日制工和阶段性就业等灵活方式参与社区服务。

5. 在社区服务专业化基础上,走社区服务的产业化道路

这是由我国现有社区服务资金缺乏,设施不足的现状决定的。所谓产业化,就是要求社区工作服务业能按照生产事业的规律进行运作,要讲求投入与产出的效益,要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把社区服务中具有经营性的服务项目当作第三产业的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来经营,才能进一步增强社区成员的凝聚力,从而推动我国社区服务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吴诚斌.加强和改进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浅议[J]辽宁: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4).

[2]王思斌.城市社区建设中的中介组织的培育[J],北京: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1(1).

[3]张明亮.城市社区建设的探索和推进[J],北京: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