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投资指标意义范文

时间:2024-02-29 17:48: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固定资产投资指标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固定资产投资指标意义

篇1

[关键词]固定资产 投资 探讨

一、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对象、范围及方法

1.1固定资产投资的意义

固定资产投资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固定资产投资是社会固定资产再生产的主要手段;通过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活动,国民经济不断采用先进技术装备,建立新兴部门,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和生产力的地区分布,增强经济实力,为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创造物质条件。

固定资产在长期使用过程中,虽然其自身的实物形态不变,但要发生磨损,逐步丧失其使用功能。当磨损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必然要失去其全部使用功能。这时为了维护社会固定资产的原有规模,以满足整个社会对于固定资产的需求,就需要对固定资产进行实物形态的更新。由于社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为了提高生产率,对一些未达到寿命终止期的固定资产需要提前报废,以便采用新设备,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通过固定资产的建置、使用、报废、再建置的循环往复的过程来实现固定资产再生产。

1.2 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对象、范围

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是整个社会经济统计的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固定资产建设投资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与数量关系;反映固定资产建设投资经济现象的发展变化规律,从而为人们从事建设投资经济活动提高科学的依据。固定资产建设投资统计在研究建设投资经济现象数量方面具有以下特点:具体性、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综合反映被研究总体量变的综合特征。

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范围是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建设准备、设备安装、建成投产的全过程。

按照现行统计制度规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基本建设、更新改造、国有单位其他投资、城镇集体经济单位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零星固定资产投资,城镇私营、个体经济投资,城镇和工矿区私人建房投资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

根据这种统计范围所计算的各种统计数据有着以下三方面的重要意义:为反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执行情况,为研究国民经济与地区综合平衡提供依据;便于同国外资料进行比较;为正确计算积累数值提供依据。

1.3 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指标体系及调查方法

完整的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指标体系包括勘察设计统计指标体系、投资统计指标体系。因为投资活动的目的是要为国民经济建造新的固定资产和提供新的生产能力或效益,而勘察设计与施工是为实现投资目标服务的。所以投资统计指标体系在固定资产建置投资统计指标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

投资统计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有:反映建设项目更新过程的统计指标;反映投资额的指标;反映能力规模的指标;反映投资成果的指标;反映投资经济效益的指标;反映商品房建设投资的指标;固定资产建置投资价格指数与商品房价格指数。

统计工作先从收集资料开始,然后加工整理、分析研究与预测。而统计范围往往与统计报表范围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报表仅仅是收集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资料的一种形式,是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的一部分。为了取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资料,在现有的统计报表、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五种调查方式的基础上,还需要有关部门的配合来共同完成。

二、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

2.1 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规范化

首先,统计规范化是投资统计工作建设的基础工作。这一工作做好了,统计工作的质量就有基本的保证,否则将影响整个统计工作的质量。

其次,统计工作规范化,也是采用电子计算机汇总数据与建立数据库存,应用电脑灵活使用数据,进行经济分析、预测与建立电脑软件的决策支持系统的基础条件之一。否则就无法实现统计工作中数据处理的现代化。投资统计工作规范化分为基层单位统计工作规范化和综合单位统计工作规范化。

基层单位统计工作规范化是整个统计工作规范化的一个构成部分,必须严格执行全国的投资统计分类标准、指标体系与报表体系报送时间的规范要求,遵循基层表编码填写规则及逻辑关系,遵循年报基层标准表中的各项指标代码逻辑关系填写报表内容。

2.2 领导重视、加强从业人员培训

项目单位不重视投资统计工作,工作开展十分被动。一是部分项目单位领导不重视投资统计工作,造成无专职统计人员,数据准确性难以保证。二是基层单位人员配合程度差,视投资报表为额外负担,不能积极主动上报报表,每次报表都要多次催报,工作十分被动。三是投资统计人员业务水平有待提高。投资活动是复杂多样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有些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统计报表制度和指标解释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但又找不到相关的指导资料,只能凭个人的理解来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投资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基层统计力量的薄弱成为当前困扰统计工作质量和水平提高的重要障碍。加强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尤其如此,因此,当务之急就是进一步推进对统计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在当前从业资格认证的基层上,进一步推进对从业人员定期的再培训,将统计培训教育纳入统计宣传和普及推广的常态化管理,特别是以制度的形式加以明确,也才能更有效地化解当前人员调动频繁出现的业务水平差、工作断层等问题,解决统计源头数据质量较差的问题。

三、结语

统计人员要真正做到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树立锐意学习的观念,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要具有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综合利用各种统计调查方法,依托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做到统计信息获取方法现代化以及统计信息分析方法现代化,把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做的更好。

篇2

1用电效率的内涵与经典方法

1.1用电效率的内涵。用电效率指标是电力资源利用有效程度的综合反映,本文从产出的角度定义用电效率。在技术水平既定,电力资源等投入要素固定的前提下,实际单位用电量创造GDP与最大单位用电量创造GDP的比例。用电效率的值属于集合(0,1],在该集合内,值越大反映了电力资源的利用程度越高,用电效率则越大;反之,用电效率的值越小,反映了电力资源的利用效率越低,电能浪费越多,用电效率则越小。科学客观地度量用电效率的意义主要在于制定有效的投资管理策略。对于用电技术效率小的地区,提升效率潜力巨大,对产业或者企业的投资要以提升用电效率为主导,推动经济主体采用高效率的生产与管理模式,避免粗放投资行为;对于用电技术效率大的地区,生产能力已充分利用,产出水平逼近生产可能性边界,此时经济主体应着力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引进新技术、提高管理水平等。因我国在相当长时期内的低压配电网发展缓慢,自然功率因子较低,电能消耗重。近年来,电力需求侧管理(DSM)在我国理论研究与应用中取得较大进展,在削峰填谷、节约电力资源、能源替代上实施的途径和绩效,证明了需求侧管理在提高用电效率、节约能源、改善环境、减少污染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我国区域间经济水平、产业结构存在较大差异,用电效率有所不同。对我国各地区用电效率进行科学测度,探究导致用电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对于各地区制定有效的提高用电效率路径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电力资源是生产的一种重要投入,用电效率的水平与生产方式、投入要素的构成、管理水平等众多因素密切相关。因此,用电效率测度的研究应结合反映生产本质的生产函数。1.2用电效率的经典方法。本文从技术效率角度综合衡量用电效率。参数方法与非参数方法是测度技术效率的两类方法。SFA方法是参数方法的代表,DEA方法是非参数方法的代表。SFA与DEA方法不同于传统的经济分析方法,它们可以科学估测随机前沿面,是当前广泛应用于技术效率测度的技术。SFA与DEA方法具有各自的适用范围和特征,SFA的优点在于:第一,SFA适用于需要检验模型参数以及验证模型形式的情况,但DEA尚未解决随机误差干扰和结果的统计性检验等问题。第二,SFA易于解释企业(区域)间技术效率差异原因;第三,SFA具有经济理论基础;第四,SFA方法构造的生产前沿面是随机的,反映被外界随机冲击的情况。鉴于以上分析,本文采用SFA方法测度技术效率,从而测度用电效率。SFA法测度技术效率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选择合适的生产函数形式。对于生产函数,广泛采用的是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D)以及其衍生的对数生产函数。C-D模型的测算简单,但要求满足技术中性等前提条件。而对数生产函数规避了上述条件,又鉴于本文度量的我国各区域用电效率的相关数据数值差异大,避免了对数生产函数的多重共线性。由此,本文对我国各区域用电效率通过构建对数生产函数进行测度。

2模型构建、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2.1模型构建。本文依据林伯强(2003)提出的电力消费和中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将用电量这种投入要素列入生产函数,形式如下:GDP=β0Kβ1Lβ2Eβ3(1)其中,GDP为国内生产总值;K为资本;L为劳动;E为用电量;β0反映生产的技术水平,β1、β2、β3分别为资本、劳动、用电量的产出弹性。为体现单位用电量创造GDP的情况,式(1)两端同时除以E,得到式(2):GDPE=β0Kβ1Lβ2Eβ3-1(2)对式(2)两端取对数函数,本文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设定为:ln(GDPitEit)=β0+β1lnKit+β2lnLit+(β3-1)lnEit+vit-uit(3)其中,GDPit为第t个时期第i个省(市、自治区)的总产值;Kit是第i个地区在时期t的资本投入;Lit是第i个地区在时期t的劳动投入;Eit是第i个地区在时期t的用电量投入;uit是第i个地区在时期t的用电效率水平,满足非负断尾正态的分布,uit~N(mitσ2u)(mit与σ2u分别为uit的均值与方差),即uit³0;vit为随机误差项,满足对称的正态分布,呈现出产出受非可控因素的影响程度,即vit~N(0σ2V)(σ2v是vit的方差)。生产的用电效率EEit可表示为:EEit=E(GDPitEit|uitXit)E(GDPitEit|uit=0Xit)(4)其中,Xit=(KitLitEit),为投入向量。从式(4)可以看出,用电效率EEitÎ(01]。根据B-C(1995)模型,通过构建回归模型分析用电效率受水电产业投资的影响程度,可由以下回归模型表示:mit=δ0+δ1z1it+δ2z2it(5)其中,δ0、δ1、δ2为待估参数向量;z1it、z2it是反映第i个地区t时期水电产业投资的两个指标。2.2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各区域的产出采用生产总值(GDP)表示,资本表示为固定资本投资,劳动力投入表示为就业人数。用电量采用电力消费量表示。由于我国各省(市、自治区)GDP及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差异较大,为客观比较分析区域间的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本文在考察水电产业投资对用电效率的影响时,通过构建水电产业投资对各地区GDP及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的相对指标来考察。同时,利用已有相关资料,本文研究水电产业投资对我国用电效率的影响采用两个指标来反映,其一是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与当地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比(以下简称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其二是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与当地GDP的比(以下简称单位产值的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记做z1it、z2it。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表示水电产业对固定资产的投资与其他产业比较而言的相对情况,反映出在地区各个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相对地位,z1it越大体现了在所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中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地位越重要;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与GDP的比例反映了单位产值的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效率的倒数,z2it越小体现了水电产业固定资产的投资效率越高。本文所选取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电力年鉴(2009—2016年)》与《中国统计年鉴(2009—2016年)》,选用2008—2015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估测我国用电效率。

3实证分析

3.1水电产业投资对我国用电效率的影响评估。本文对2008—2015年我国水电投资根据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区,进行聚类比较分析,比较分析的结果如下页表1所示。由表1可知,从水电产业投资的全国平均情况看,总体而言,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比例各年度逐渐降低,单位产值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则呈现先增后减再增的趋势。从三大区域各年度的总体情况来看,这两个投资指标从高到低的排序依次为西部、中部、东部地区。从指标z1it的各年度逐渐减少趋势可见,虽然我国各地区的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提高,然而投资额提高的规模和速度落后于其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平均水平。我国电力投资增长乏力,主要原因是火电连年亏损使电力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下降。虽然西部地区的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远小于东部、中部地区,然而西部地区的固定资产总投资额基数很小,因此,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指标西部地区最高。中部与西部地区的z1it差距具有逐年减少趋势,而东部与西部地区的z1it差距逐年增加。因此,为提升我国用电效率应增加水电产业的投资途径,提高水电产业的投资规模,尤其是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指标z2it的倒数反映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效率,我国的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效率呈现出先下降,到2011年我国三大区域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效率显著增长,达到近年来最高,而后又有所下降。事实上,2011年我国水电产业的投资成效显著。2011年我国建成国际上规模最大的风光储输示范工程,可实现储能、光伏发电、风电、智能输电综合利用。同年,上海的南汇风电场柔性直流输电工程作为亚洲第一个柔性直流输电示范工程开始运营;随着青藏的直流联网工程运行,我国内地电网实现了全面互联;国家电网陕西洛川变电站投入运行,它是目前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的变电站。2011年我国在上述方面的实践与成就有效提高了水电产业技术水平,促进新能源发展,降低了能耗,提高了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效率。本文运用FRONTIE0.02R4.1软件,依据建立的生产前沿面随机模型(3)至模型(5),评估SFA模型及其影响因素模型,测度结果如下所示:β0=0.212,β1=0.580,β2=0.050,β3=0.304;δ0=0.242,δ1=-0.231,δ3=0.450资本的产出弹性为0.580,劳动的产出弹性为0.050,用电量的产出弹性为0.304。上述弹性结果意味着,固定资本存量每提高1%,将驱动单位用电量产生的GDP增加0.58%;从业人员每增加1%,将驱动单位用电量创造GDP增加0.05%;用电量增加1%,将驱动单位用电量创造GDP增加0.304%。根据对上述数据的比较看出,在推动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经济增长要素中,资本投入的重要地位凸显,而用电量对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也很显著。水电产业投资对我国用电效率影响的回归模型为:mit=0.242-0.231z1it+0.450z2it(6)参数δ1=-0.231,符号为负,表明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对我国用电效率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即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提高,则我国用电效率将提高。参数δ2=0.450,符号为正,表明我国各地区的用电效率受到单位产值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负影响,而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效率对我国用电效率额提高具有积极作用。即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单位产值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提高,而我国用电效率将降低。比较参数δ1与δ2二者的绝对值,δ2绝对值接近于δ1绝对值的两倍,这反映出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效率对我国用电效率的影响程度大于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该结果表明,对于提高我国用电效率而言,通过提高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效率是比增加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更有效的途径。3.2用电效率测度。本文构建的我国用电效率测度模型为:ln(GDPitEit)=0.212+0.580lnKit+0.050lnLit-0.696lnEit+vit-uit(7)本文整理与分析我国各区域用电效率的相关面板数据,编写入FRONTIER4.1程序,经测算得出2008—2015年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用电效率值,结果如下页表2所示。与表1采用的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划分标准相同,同样地,对本文测度得到的用电效率依据我国的三大经济带进行聚类分析,测算结果如下页表3所示。由表2和表3可知,从我国用电效率平均情况看,我国用电效率总体较低,发展潜力巨大;用电效率各年度的平均值在三大经济地带的情况是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相同,要高于西部地区。我国的用电效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有较大差距,主要在于电力输送环节较高的线损率,以及终端用户环节的低电效。对于低终端用户,设备的老化与管理水平的落后造成电能利用效率非常低,电效损失更是十分惊人,我国终端用电年浪费约1500亿千瓦时。2008—2015年我国用电效率平均值排名前十位的省(市、自治区)从前到后依次为北京、海南、江西、河北、重庆、湖南、上海、福建、安徽、陕西;排名后十位的省(市、自治区)从前到后依次为新疆、山西、江苏、广东、贵州、青海、云南、、宁夏、内蒙古。用电效率高的前十位省(市、自治区)主要集中于我国的东部地区,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效率也高;用电效率低的后十位省(市、自治区)主要集中于我国的西部地区,水电产业的投资效率总体较低,由此可见,增加用电效率应该提高水电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效率。用电效率测度的大小对于制定有效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用电效率低下的区域,现有的投入要素与技术水平未能充分利用,上升与改进的空间较大,此时经济主体对产业或者企业的投入应致力于提高用电效率,特别要重视电力和资本投入的使用效率。对于用电效率较高的区域,已有的投入要素与技术水平已充分利用,产出接近于生产随机前沿面,此时经济主体对产业或者企业的投入应致力于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优化产业结构等。

4结论

篇3

关键词:国有企业 ;固定资产;投资;改革

近年来,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和发展,加强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变得日益重要。企业重要的生产力要素之一是固定资产,这一要素可以为企业的长期生存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固定资产的结构、状况和管理情况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长期可持续发展下去,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直接关系到社会效益的取得和社会的发展。因此,探讨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策略对于企业和社会来说都具备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联系当前形势下固定资产管理的实际情况,深入的分析了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几点对策。

一、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立法不完备。虽然不少地区都出台了有关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的政策制度,但是这些制度不管从制度理念、制度设计、制度内容以及操作方法等方面来看,都与当前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现状及其切实需求存在明显的错位。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立法位阶较低,范围较窄。使得这些法律法规缺乏较高的法律效力,责任机制缺失。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还是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378号)、《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20号)、《中央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后评价工作指南》,缺少专门规定,而各个地区的政策性规定不规范,导致法律法规的协调性不足。这就使得在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立法方面存在诸多争议。

(二)固定资产账实不符,造成企业家底不清。部分国有企业并未建立固定资产卡片和实物账,没有指派专业人员来管理固定资产,完全以财务部门账面资产为主;对于闲置报废资产,没有经过审批、没有办理处置手续就进行随意的处置;国有企业内部不同的部门之间对固定资产在没有办理财务调拨手续的情况下就进行相互转移,导致固定资产的账实不符。比如,部分国有企业并没有根据规定来进行审批手续的办理,造成了固定资产的随意购置,使得国有企业不能够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还有是只设置固定资产总账和明细账,但没有实物卡片账,长期未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盘点,最终导致账物不符、账账不符,造成固定资产记录不清;利用“小金库”等账外资金违规购建的固定资产,为逃避监管而不入固定资产账或部分入账;会计差错,即已报废、盘亏的固定资产未及时进行账务处理,造成账有实无。

(三)投资项目管理不规范。虽然国有企业加强了投资项目的咨询评估、规划计划、项目审批、监督检查、竣工验收和后评价等管理工作的力度,但与提高企业投资效率、效益和效果的要求还存在差距,部分管理还不到位。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监督检查、后评价管理、档案管理、招投标监管、保密管理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四)投资重点不突出。在传统的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建设过程中,都会把争取固定资产投资作为增强自身科研实力、增厚“家底”的珍贵机会,出现了盲目投资,造成了投资方面重点不突出,没有在形成较大规模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投资项目。

二、加强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策略分析

(一)健全固定资产投资责任追究制度。加强投资领域立法和监管维护投资和建设市场秩序。国家应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加强对投资的引导调控投资规模。改革政府对企业投资的管理制度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落实企业投资自。对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情况应进行定期专项审计,实施严格的审计监督,将企业资产运营状况,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等指标纳入对经营者任期内业绩考核。对资产管理不善,企业资产质量下降,给予严肃的处罚,对于失职、读职、甚至违法犯罪,造成国有资产重大损失的,要追究其法律责任。

(二)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盘点制度,保证各项固定资产账实符合。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盘点制度,在年终或者半年的时候,必须全面清查所有固定资产的数量和状况,将国有企业的家底摸清楚,要查明盘盈、盘亏的资产形成的原因,并且要严格落实责任,根据财务管理制度的相关规定及时做好适当的处置,保证各项固定资产账实符合。与此同时,应该认真分析固定资产的结构和管理现状,盘活存量资产,防止固定资产的积压闲置,使所有固定资产都能够充分发挥其各自的功能。

(三)优化资源配置,使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一方面应该合理调剂闲置的固定资产,另一方面,也必须对已报废的固定资产进行再利用。对于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资产管理部门必须及时掌控,并且对于闲置的固定资产应该进行妥善的保管,积极组织专业人员对闲置设备进行鉴定。

(三)对于现有固定资产的潜力进行不断的挖掘,促进固定资产经营效率的提高。首先,应该加强对于当前在用的各项固定资产的管理,促进固定资产完好率、利用率和使用效益的提高;其次,应该处理好闲置、报废和积压资产,积极进入资产市场,按照市场情况将这些资产快速变现和增值;再次,对于闲置资产的调剂活动,应该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最后,资金投入必须严格控制,并且,必须加强资金投入项目的管理,使固定资产的投资收益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效率。企业资源配置效率长期低下,产生资产闲置、企业过度竞争、负债过高、亏损严重等不良后果。投资的低效率也使投资的产出率下降,造成投资与就业、收入增长循环链条的断裂,导致需求增长减缓并由此制约整个经济增长的速度。这些约束又进一步制约了企业的发展速度。因此,为促进企业经济增长,加大投资力度,必须注重投资效率的提高,使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关键就是加快体制改革,加快市场化的步伐,让市场来配置资源。

(五)推进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由于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规模庞大,种类繁多,各项管理工作仅靠传统的手工管理、手工统计已远不适应工作要求,必须实现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包括固定资产的采购、入库、保管、使用、折旧、报废、租借等种种变动情况,借助计算机管理使固定资产管理达到科学化、现代化的目标,提高管理工作的时效性、透明度和效果。

三、结束语

总之,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充分认识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策略的重要性,对提升企业的整体实力,推动企业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作者单位:平高集团有限公司发展策划部)

参考文献:

篇4

论文关键词: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农业经济增长,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灰色关联度

通讯作者与地址:邱福林,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08政府经济学,430079

联系方式:、qqlin8354@yahoo.com.cn

一、引言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是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许多学者从科研、财政支农、技术进步、人力资本、农村经济制度等方面对农业经济增长进行实证研究,但对农业固定资产投资(AIFS)与农业经济增长(AEG)关系的研究仍停留在理论和规范研究上。倪心一通过对美国、日本、印度、巴西等国的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发展历程进行研究对比,得出农业固定资产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指出农业固定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应具有的规模水平。雷锡禄等从我国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发展历程指出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并指明我国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发展战略。国外的农业发展史也表明增加农业固定资产投资,是改变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目前我国农业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是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国家财政不断加大对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倾斜。通过绘制1985—2008年全国农业固定资产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的散点图(因篇幅大,省略),可以发现,随着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农业经济也随之不断增长,但两者是否存在长期的均衡和因果关系呢?这正是本文所要研究的内容,通过对两者关系做实证研究能为有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依据,对促进农业发展而言也更具现实意义。

二、数据采集与研究方法

分别选取全国农林牧渔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农林牧渔经济总量作为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和农业经济增长的指标,基于1985—2008年的数据并建立时间序列。全部数据来源于相关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为了避免数据时间序列中的异方差影响,对所有数据进行对数处理,并分别用LAIFS和LAEG来表示取自然对数后的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和农业经济增长。

研究农业固定资产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需建立两者的回归方程。为防止回归方程出现伪回归现象,需要先做协整检验,以保证方程的有效性。而在分析两者是否具有

协整关系之前,首先要进行序列的单位根检验,只有序列是同阶单整的平稳序列才有可能存在协整关系。如果两者存在协整关系,则进行误差修正模型分析,去除残差的相关性。最后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两者之间是否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以上检验分析将采用计量分析软件Eviews5.0来完成。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计算出两者的关联度。两个系统或因素之间关联性大小的度量称为关联度,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思路是根据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曲线越接近,相应序列之间关联度就越大,反之越小。它的分析过程一般包括如下过程:在原有数据基础上,计算关联系数,求关联度,而这些过程将采用灰色系统分析软件DPS9.50来完成。

三、实证研究与结果分析

(一)平稳性检验

如果一个时间序列的均值或自协方差函数随着时间而改变,那么这个序列就是非平稳时间序列。一般地,如果时间序列经过d次差分达到平稳,则称为d阶单整序列。本文采用单位根检验中的ADF检验。如果检验t统计值小于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那么拒绝原假设,认为序列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的;反之,则认为序列存在单位根,是非平稳的。分别对序列LAIFS和LAEG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见表1。检验结果表明,序列LAIFS和LAEG在二阶差分后,1%的显著性水平下均拒绝零假设,即为二阶单整序列,此时满足协整检验前提,说明两者可能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

表1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和农业经济增长序列的单位根检验结果

变量

检验形式

( c, t, k)

ADF统计量

临界值

1%

5%

10%

LAIFS

LAEG

(c,t,0)

(c,t,1)

(c,t,0)

(c,t,1)

(c,t,0)

(0,0,1)

-2.562954

-2.420803

-4.168030

-2.745512

-6.659964

-4.205198

-4.416345

-4.440739

-4.440739

-4.467895

-4.467895

-2.685718

-3.622033

-3.632896

-3.632896

-3.644963

-3.644963

-1.959071

-3.248592

-3.254671

-3.254671

-3.261452

篇5

[关键词] 时间序列;ARIMA模型;预测分析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01. 019

[中图分类号] F123.7;F22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01- 0030- 03

1 引 言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是以货币表现的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活动的工作总量,它是反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速度、比例关系和使用方向的综合性指标。固定资产投资是社会固定资产再生产的主要手段,通过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活动,可以不断采用先进技术装备,建立新兴部门,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和生产力的地区分布,可以直接促进经济增长,拉动内需,对于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较好地预测内蒙古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所需资金和保持适当的投资额度,根据 《内蒙古统计年鉴2011》中提供的内蒙古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1985- 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资料,运用B-J方法建立内蒙古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ARIMA 模型。

2 建立内蒙古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ARIMA模型

2.1 对时间序列{Xt}观察值进行平稳化处理

运用Eiews3. 1软件,对内蒙古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985-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Xt绘制出变化曲线图,可以看出,内蒙古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呈指数曲线变化,增长势头强劲,是明显的非平稳时间序列。因此,需要进行平稳化处理,对于含有指数趋势的时间序列,须先通过取其对数将时间序列的指数趋势转化为线性趋势。

将其取得对数后的指数趋势转化为线性趋势,是明显的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将取得对数后的序列一阶差分,差分后得到DLNX,其折线见图1,可以看出时间序列DLNX较为平稳,对其进行ADF检验结果如表1 ,得知时间序列DLNX可以通过ADF检验,所以,DLNX为平稳序列。

2.2 模型识别和定阶

做出时间序列{DLNX}的滞后12期的ACF和PACF图。 由图可知,序列1阶自相关显著,序列平稳;Q统计量P值小于0.05,非白噪声;同时,偏自相关拖尾、自相关一步截尾,建立ARIMA(0,1,1)模型。

2.3 模型的估计

运用ARIMA (0, 1, 1)模型来拟合DLNX数据,先拟合MA模型估计结果,见表2。

得出最佳拟合模型

X = 1 734.134 739 + [MA(1)=0.923 886 893 5],参数全部显著。再拟合AR(1)模型,见表3。

由表3可看出C不显著,应该将其剔除掉,重新估计。

得出最佳模型(见表4),D(LOG(X)) = 0 + [AR(1)= 1.264 713],参数显著。

2.4 模型的检验

对随机时序进行检验,主要是通过检验模型残差序列是否为纯随机序列噪声。如果残差序列不是白噪声,则意味着残差序列还存在有用信息未被提取,需要进一步改进模型。

先检验MA(1)模型:P值都

再检验AR(1)模型:P值都>5%的显著性水平,所以接受原假设,即残差序列是纯随机序列,即白噪声序列,即模型是显著有效的,该拟合模型能够提取观察值序列中几乎所有的样本相关信息。换言之,拟合残差项中不再蕴含任何相关信息,所以AR(1)模型有效。见图2。

3 预测和分析

篇6

一、增值税变革的意义

增值税转型的核心之处就是由生产型增值税变革为消费型增值税。就我国目前的增值税税收情况来看,其主要的作用就是可以进一步的促进我国对外的贸易发展,提高整体的经济收益水平。而变革转型的最终目的就是避免重复征税的可能性,让企业内部的专业化分工可以更加的具有协调性。但是由于不同地区的增值税税收制度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所以也就直接的导致了投资者所负担的最终税款会大不相同,这种情况就会影响部分地区投资者的积极性,从而拉低我国整体的增值税税收金额。

根据笔者的调查显示,当企业之间的生产总值、年度折旧金额、年度存货增加额以及年度固定资产增加额这些数值都一样的情况下,如果所缴纳的增值税类型不同则会有企业最终盈利不同的情况出现。针对消费型增值税来说,投资金额越多,最终需要缴纳的税款也就相对较低;而投资金额越少,最终所要负担的税款也就越高。相比较消费型增值税来看,收入型增值税与生产型增值税对于最终税款金额的影响程度要较低一些。

对于我国来说,增值税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东北的老工业基地作为现行实验点,已经初步的掌握了一些增值税转型所带来的一些问题,例如是否能够按照计划顺利进行、针对不同地区是否需要制定不同的工作方案以及企业需要做出什么样的准备措施等等。

二、增值税的变革转型对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财务指标分析

(一)增值税的变革转型对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现金流量分析

固定资产投资的现金流量对于企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假设先将货币的升值、贬值空间以及会计政策的变动排除在外,在生产型增值税税收的制度下企业的固定资产可以定义为是含进项税额,而在消费型增值税税收的制度下则被定义为不含进项税额,这样就会出现折旧金额以及现金流量每年都不同的结论。

当增值税进行转型之后,生产型增值税将比消费型增值税的初期固定投入要多,单单从现金的流量来看,生产型增值税的固定投入之所以高于消费型增值税,是因为其固定资产的原本数值较大的缘故。由于折旧的税收会起到一个阻碍的作用,以至于企业在缴纳增值税之前的经济收益会较缴纳之后有所减少,而每年的现金流量则会逐步的增加。这也得出了如下的结论,当增值税转型之后,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现金流量会根据固定资产的价值而出现常量性的增加。

(二)增值税的变革转型对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报酬率分析

企业的投资报酬率会受到增值税变革转型的一定影响,是由于企业针对固定资产所投入成本的进项税额会在生产型增值税或消费型增值税的制度中出现改变,从而形成让报酬收益发生偏差的情况。

(三)增值税的变革转型对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风险分析

根据上文中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并不是旱涝保收的,也会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风险。那么由于固定资产投资的不确定因素,也就代表着成本投资的金额越大,所要承担的风险也就越高。

(四)增值税的变革转型对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能力分析

关于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能力高低的判断是要根据年度利润金额、年度纯利润金额以及年度现金流量数额等指标来进行的。如果通过企业固定资产的投资能够直接的影响到这些数值的变化,那么就说明投资是能够带来正面的经济收益的。那么,在生产型增值税或者消费型增值税的制度中,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成本以及折旧金额也会各不相同,这也就代表着增值税的变革转型会让企业的投资能力出现一些不同程度上的改变。

根据这些分析我们能够得出如下的结论:增值税的变革转型对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是具有一定的规律的,并不会带来大幅度的增量。如果单从现金流量的角度来进行分析的话,固定资产的基础数值同现金流量的增加数量是成正比的;而从固定资产投资的报酬收益率来分析的话,固定资产折旧金额同报酬收益率的差异金额也是成正比的;最后,从固定资产投资能力的角度来进行分析,能够影响到各种投资金额变化的主要原因则是的固定资产的起始投资金额以及折旧率这两个方面。

三、增值税变革转型的影响

(一)增值税变革转型对固定资产投资起到了促进性的作用

当企业参加了增值税转型之后,通常都会出现实际税收金额降低的情况,此种情况的出现也就说明了这次变革对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根据调查数据可知,除去高新技术行业以及石油化工行业以外,在增值税变革转型的过程中,我国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或多或少都有了一些增长。例如位处于东北老工业基地内的一些企业,在增值税变革转型之前,由于生产型增值税制度中规定了固定资产进项税不能够抵扣,以至于直接导致了一些陈旧的设备无法更新换代,严重的制约了当地的企业的向前发展。而当增值税进行变革转型以后,固定资产进项税允许进行抵扣,这样就从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当地企业的税收负担,让他们的固定资产投资以及硬件设备的更新得到了有力的支持。而也正是由于这种情况,让东北地区的投资规模进一步的扩大起来,从而建立起良好的生产、投资、发展的良性循环链条。

(二)所得税优惠政策对固定资产投资影响不显著

伴随着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出台,我国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并未受到明显的影响,而出现这种情况也是让大家始料未及的。笔者认为,由于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实行是需要一定的时间过程的,它无法同增值税改革一样让企业的固定资产得到显著的改变。但换一个角度来进行思考,这也直接表明了我国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加的主要原因正是由于增值税的变革,而并非因为其他出台的税收优惠政策。

(三)增值税变革转型对固定资产投资形成了“良性洼地效应”

在东北优先实行的增值税转型已经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企业在相关制度的影响下从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税收所带来的经济负担。我们换一个角度来进行分析,当生产型增值税转型为消费型增值税之后,让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此年度的增值税税收金额降低,而现金流量相对增加;与此同时,企业固定资产则会以不包含税收的成本金额为准,从而出现此年度以后的折旧金额减少,现金流量减少。这也就代表了企业能够优先的将现金进行回收,从中获得时间差异中所带来的经济收益。根据这种情况来看,增值税转型改变的核心之处就在于企业的现金流量,而现金流量恰恰是决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的最重要因素。因此,消费型增值税制度对于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所带来的积极作用要远大于生产型增值税制度。

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外来投资商将目光锁定到了东北,在这种动向之下,东北本地的企业也做出了一系列的动作,这也就形成了良性的“洼地效应”。这种“洼地效应”的出现让东北的经济体系已经逐步的形成,并且将外商以及民办企业推向了主导地位。当民间资本越发的雄厚以后,同外来的投资商就会产生一定的竞争力,这种竞争力的出现会进一步的吸纳更多的资金,从而避免同一地区内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情况发生。

(四)固定资产投资对企业的产业结构所带来的影响

笔者详细的翻阅了关于增值税改革所撰写的相关文献,大家的普遍观点都是,对于不同领域内的企业来说,增值税改革所带来的影响也是大不相同的。其中影响较大的有高科技企业以及资本型企业,影响较小的为劳动型企业。根据对数据的研究分析可以得知,在消费型增值税制度中得到较大经济收益的普遍是产品附加值较低但是资本密集程度交稿的传统类型企业,我国目前尚处于发展中国家,尤其在东北等地区中,中小型的企业数量偏多,所以这种增值税制度对于我国的整体发展来说是非常有利的。

对于高科技企业来说,由于其对于固定资产的投资主要用于技术人员的薪资待遇以及相关的研究经费,所以增值税的改革不会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这就需要国家对于此种情况制定出一系列的应对措施,以保证技术型的企业能够积极的响应号召,不会出现发展落后的情况。笔者认为,高科技类型的企业如果想要从消费型增值税的改革中收益,企业中的管理人员就必须要在技术的更新与研发上进一步的加大力度,以保证企业所生产出来的高科技产品可以紧跟住市场的脚步,供应出适合当下所使用的产品。不过这个过程是非常漫长的,它不仅需要过硬的技术,同时还需要长时间的经验积累,所以切记不可操之过急。

那么针对于劳动型企业来说,由于在增值税改革之前的生产型增值税制度之下就已经得到了不小的经济收益,所以当转换为消费型增值税以后也并未对企业本身带来什么负面的影响。除此之外,劳动性企业还可以在消费型增值税的制度中享受投资成本降低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并且在经济不断增长的过程中让企业内部的硬件设备进行更新,所以,增值税的变革转型对于劳动型企业来说也是具有一定的正面效应的。

四、结语

篇7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证券投资决策方法

投资是企业重要的财务活动之一,它通常是指企业将一定的财力和物力投入到一定的对象上,以期在未来获取收益的经济行为。投资活动可以按多种标准进行分类,其中按投资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直接投资又称为实物投资,是指直接用现金、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进行投资,直接形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能力。直接投资往往数额大,回收期长、与生产经营联系紧密。

间接投资一般也称为证券投资,是指用现金、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购买或取得其他单位的有价证券(股票、债券等)。

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大小和技术的先进程度、证券投资的规模大小和投资对象的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经营和发展的潜力,因此,对固定资产投资和证券投资决策方法的研究和使用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固定资产投资决策

1、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方法。如前所述,固定资产投资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由于它投资数额大、投资回收期长、一经决策和实施就难以改变,因此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成败与否后果深远。实务中,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时,一般都要提出几种投资方案,进行反复比较后从中选取最佳或最合理的方案,这就需要运用净现值法、内含报酬率法、现值指数法、投资回收期法、平均报酬率法等投资决策方法,但现行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对固定资产投资主要采用净现值(简称NPV)法。所谓净现值是指投资方案的未来现金流人量的现值和现金流出量的现值的差额。用公式可表达为:

NPV=∑CIt/(1+i)t—∑COt/(1+i)t

其中:CIt表示第t年的现金流入量;COt表示第t年的现金流出量;i表示预定的折现率。

净现值法的决策规则是:在只有一个备选方案的采纳与否决策中,净现值为正者则采纳,净现值为负者不采纳;在有多个备选方案的互斥选择决策中,应选用净现值是正值中的最大者。

2、对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方法的说明。不难发现,净现值法与其他方法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净现值法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能够反映各种投资方案的净收益,即以各种投资方案收益的大小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因此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2)净现值法与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相一致。投资方案的净现值就是该方案能够给企业增加的价值,因此要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就必须在多种备选方案中选择净现值最大且不小于零的投资方案。

因此,现行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主要采用净现值法进行固定资产的投资决策。

二、证券投资决策

1.证券投资决策方法。证券投资决策的目标就是将投资收益和投资风险风险联系起来,对二者进行权衡后选择最为合理的证券进行投资。因此,证券投资决策主要是讨论如何在规避风险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获取证券投资收益,这就是著名的投资组合理论。投资组合理论最初由马考维茨(HMarkowitz)于20世纪50

年代创立,后经威廉•夏普(WSharpe)等人发展,主要运用证券投资回报率的期望值E和系统风险系数β两个指标表示一个证券(或证券组合)的投资价值,以此为基础的分析被称为“E—β”分析。

证券投资组合的风险可以分为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风险,即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又称为不可分散风险或市场风险,是由于一些会影响到所有公司的因素如战争、通货膨胀、经济衰退、金融危机、国际市场的变化引起的风险。这些因素对任何企业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非系统风险又称为可分散风险或公是指发生于个别公司的因素如新产品开发失败、失去一项重要合同、重大项目投标的失败、竞争对手的出现、生产工艺技术的老化等所造成的风险,此类风险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投资来分散或消除。

2.对证券投资决策方法的说明。资本市场理论和实践研究表明,证券的回报率和系统风险之间存在着很高的相关性,即风险与收益对等,高风险可以用高回报来补偿,而低风险则伴随着低回报。在完全有效的资本市场中,证券的价格反映其价值,证券的价格在任何时刻都应与其价值相符,因此购买或出售证券只能获得与该证券的系统风险相一致的回报率。也就是说,证券投资的净现值等于零。因此证券投资决策不能用净现值作为评价指标,而应采用“E—β”分析法。

综上所述,对固定资产投资与证券投资决策方法的差异归纳为以下几点:

(1)现行企业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对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主要采用净现值(NPV)法,而对证券投资决策则采用回报率与风险(E—β)分析法。

(2)只有当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净现值不小于零时,才有可能接受该方案,而证券投资方案的净现值一般为零。

(3)由于证券市场的竞争性远远高于产品市场,使得证券市场能够迅速达到竞争性均衡状态,因此,证券投资的平均租金高于零;而产品市场或者因为存在垄断和寡头,或者因为某个或某些企业的创新而使得该行业调整到竞争性均衡状态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固定资产投资可以赚取经济租金。

三、原因分析

1.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角度来看。上面的分析似乎表明固定资产决策和证券投资决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决策类型,其实并非如此,两者实际上都使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来量化风险。

威廉•夏普1964年开创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AssetPricingModel,简称CAPM)被认为是财务管理学形成和发展中最重要的里程碑,它的出现第一次使人们能够对风险进行定量分析。这一模型为:

Kj=Rf+βj(Km—Rf)。

式中:Kj表示第j种股票或第j种证券组合的必要报酬率;Rf代表无风险报酬率;βj表示第j种股票或第j种证券组合的β系数;Km表示所有股票或所有证券的平均报酬率。

可见,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简单、直观地揭示了证券的期望报酬率与风险之间的关系。

例:当前的无风险报酬率为6%,市场平均报酬率为12%,A项目的预期股权现金流量风险大,其值β为1.5;B项目的预期股权现金流量风险小,其β值为0.75,则:

A项目的必要报酬率=6%+1.5×(12%—4%)=18%

B项目的必要报酬率=6%+0.75×(12%—4%)=12%

因此,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证券投资分析的直接工具,应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可以直接预测证券投资组合的期望报酬率;而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中,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同样发挥作用,即可以用于估计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机会成本,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风险越大,资金的机会成本也就越大。如果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净现值大于零,就说明该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期望报酬率大于资金的机会成本。

因此,无论是固定资产投资决策还是证券投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都是一个有效的工具,所不同的是,在证券投资决策中,资金的机会成本就是该证券投资的期望报酬率;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中,用估计的资金机会成本作为折现率对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预期现金流量进行折现,计算其净现值,并根据计算结果的大小对投资方案作出取舍。

2.从经济租金和有效资本市场假说的角度来看。

篇8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证券投资决策方法

投资是企业重要的财务活动之一,它通常是指企业将一定的财力和物力投入到一定的对象上,以期在未来获取收益的经济行为。投资活动可以按多种标准进行分类,其中按投资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直接投资又称为实物投资,是指直接用现金、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进行投资,直接形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能力。直接投资往往数额大,回收期长、与生产经营联系紧密。

间接投资一般也称为证券投资,是指用现金、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购买或取得其他单位的有价证券(股票、债券等)。

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大小和技术的先进程度、证券投资的规模大小和投资对象的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经营和发展的潜力,因此,对固定资产投资和证券投资决策方法的研究和使用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固定资产投资决策

1、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方法。如前所述,固定资产投资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由于它投资数额大、投资回收期长、一经决策和实施就难以改变,因此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成败与否后果深远。实务中,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时,一般都要提出几种投资方案,进行反复比较后从中选取最佳或最合理的方案,这就需要运用净现值法、内含报酬率法、现值指数法、投资回收期法、平均报酬率法等投资决策方法,但现行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对固定资产投资主要采用净现值(简称NPV)法。所谓净现值是指投资方案的未来现金流人量的现值和现金流出量的现值的差额。用公式可表达为:

NPV=∑CIt/(1+i)t—∑COt/(1+i)t

其中:CIt表示第t年的现金流入量;COt表示第t年的现金流出量;i表示预定的折现率。

净现值法的决策规则是:在只有一个备选方案的采纳与否决策中,净现值为正者则采纳,净现值为负者不采纳;在有多个备选方案的互斥选择决策中,应选用净现值是正值中的最大者。

2、对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方法的说明。不难发现,净现值法与其他方法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净现值法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能够反映各种投资方案的净收益,即以各种投资方案收益的大小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因此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2)净现值法与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相一致。投资方案的净现值就是该方案能够给企业增加的价值,因此要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就必须在多种备选方案中选择净现值最大且不小于零的投资方案。

因此,现行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主要采用净现值法进行固定资产的投资决策。

二、证券投资决策

1.证券投资决策方法。证券投资决策的目标就是将投资收益和投资风险风险联系起来,对二者进行权衡后选择最为合理的证券进行投资。因此,证券投资决策主要是讨论如何在规避风险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获取证券投资收益,这就是著名的投资组合理论。投资组合理论最初由马考维茨(HMarkowitz)于20世纪50

年代创立,后经威廉•夏普(WSharpe)等人发展,主要运用证券投资回报率的期望值E和系统风险系数β两个指标表示一个证券(或证券组合)的投资价值,以此为基础的分析被称为“E—β”分析。

证券投资组合的风险可以分为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风险,即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又称为不可分散风险或市场风险,是由于一些会影响到所有公司的因素如战争、通货膨胀、经济衰退、金融危机、国际市场的变化引起的风险。这些因素对任何企业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非系统风险又称为可分散风险或公是指发生于个别公司的因素如新产品开发失败、失去一项重要合同、重大项目投标的失败、竞争对手的出现、生产工艺技术的老化等所造成的风险,此类风险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投资来分散或消除。

2.对证券投资决策方法的说明。资本市场理论和实践研究表明,证券的回报率和系统风险之间存在着很高的相关性,即风险与收益对等,高风险可以用高回报来补偿,而低风险则伴随着低回报。在完全有效的资本市场中,证券的价格反映其价值,证券的价格在任何时刻都应与其价值相符,因此购买或出售证券只能获得与该证券的系统风险相一致的回报率。也就是说,证券投资的净现值等于零。因此证券投资决策不能用净现值作为评价指标,而应采用“E—β”分析法。

综上所述,对固定资产投资与证券投资决策方法的差异归纳为以下几点:(1)现行企业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对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主要采用净现值(NPV)法,而对证券投资决策则采用回报率与风险(E—β)分析法。

(2)只有当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净现值不小于零时,才有可能接受该方案,而证券投资方案的净现值一般为零。

(3)由于证券市场的竞争性远远高于产品市场,使得证券市场能够迅速达到竞争性均衡状态,因此,证券投资的平均租金高于零;而产品市场或者因为存在垄断和寡头,或者因为某个或某些企业的创新而使得该行业调整到竞争性均衡状态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固定资产投资可以赚取经济租金。

三、原因分析

1.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角度来看。上面的分析似乎表明固定资产决策和证券投资决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决策类型,其实并非如此,两者实际上都使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来量化风险。

威廉•夏普1964年开创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AssetPricingModel,简称CAPM)被认为是财务管理学形成和发展中最重要的里程碑,它的出现第一次使人们能够对风险进行定量分析。这一模型为:

Kj=Rf+βj(Km—Rf)。

式中:Kj表示第j种股票或第j种证券组合的必要报酬率;Rf代表无风险报酬率;βj表示第j种股票或第j种证券组合的β系数;Km表示所有股票或所有证券的平均报酬率。

可见,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简单、直观地揭示了证券的期望报酬率与风险之间的关系。

例:当前的无风险报酬率为6%,市场平均报酬率为12%,A项目的预期股权现金流量风险大,其值β为1.5;B项目的预期股权现金流量风险小,其β值为0.75,则:

A项目的必要报酬率=6%+1.5×(12%—4%)=18%

B项目的必要报酬率=6%+0.75×(12%—4%)=12%

因此,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证券投资分析的直接工具,应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可以直接预测证券投资组合的期望报酬率;而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中,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同样发挥作用,即可以用于估计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机会成本,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风险越大,资金的机会成本也就越大。如果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净现值大于零,就说明该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期望报酬率大于资金的机会成本。

因此,无论是固定资产投资决策还是证券投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都是一个有效的工具,所不同的是,在证券投资决策中,资金的机会成本就是该证券投资的期望报酬率;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中,用估计的资金机会成本作为折现率对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预期现金流量进行折现,计算其净现值,并根据计算结果的大小对投资方案作出取舍。

2.从经济租金和有效资本市场假说的角度来看。

篇9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证券投资决策方法

投资是企业重要的财务活动之一,它通常是指企业将一定的财力和物力投入到一定的对象上,以期在未来获取收益的经济行为。投资活动可以按多种标准进行分类,其中按投资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直接投资又称为实物投资,是指直接用现金、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进行投资,直接形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能力。直接投资往往数额大,回收期长、与生产经营联系紧密。

间接投资一般也称为证券投资,是指用现金、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购买或取得其他单位的有价证券(股票、债券等)。

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大小和技术的先进程度、证券投资的规模大小和投资对象的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经营和发展的潜力,因此,对固定资产投资和证券投资决策方法的研究和使用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固定资产投资决策

1、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方法。如前所述,固定资产投资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由于它投资数额大、投资回收期长、一经决策和实施就难以改变,因此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成败与否后果深远。实务中,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时,一般都要提出几种投资方案,进行反复比较后从中选取最佳或最合理的方案,这就需要运用净现值法、内含报酬率法、现值指数法、投资回收期法、平均报酬率法等投资决策方法,但现行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对固定资产投资主要采用净现值(简称NPV)法。所谓净现值是指投资方案的未来现金流人量的现值和现金流出量的现值的差额。用公式可表达为:

NPV=∑CIt/(1+i)t—∑COt/(1+i)t

其中:CIt表示第t年的现金流入量;COt表示第t年的现金流出量;i表示预定的折现率。

净现值法的决策规则是:在只有一个备选方案的采纳与否决策中,净现值为正者则采纳,净现值为负者不采纳;在有多个备选方案的互斥选择决策中,应选用净现值是正值中的最大者。

2、对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方法的说明。不难发现,净现值法与其他方法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净现值法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能够反映各种投资方案的净收益,即以各种投资方案收益的大小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因此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2)净现值法与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相一致。投资方案的净现值就是该方案能够给企业增加的价值,因此要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就必须在多种备选方案中选择净现值最大且不小于零的投资方案。

因此,现行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主要采用净现值法进行固定资产的投资决策。

二、证券投资决策

1.证券投资决策方法。证券投资决策的目标就是将投资收益和投资风险风险联系起来,对二者进行权衡后选择最为合理的证券进行投资。因此,证券投资决策主要是讨论如何在规避风险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获取证券投资收益,这就是着名的投资组合理论。投资组合理论最初由马考维茨(HMarkowitz)于20世纪50

年代创立,后经威廉?夏普(WSharpe)等人发展,主要运用证券投资回报率的期望值E和系统风险系数β两个指标表示一个证券(或证券组合)的投资价值,以此为基础的分析被称为“E—β”分析。

证券投资组合的风险可以分为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风险,即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又称为不可分散风险或市场风险,是由于一些会影响到所有公司的因素如战争、通货膨胀、经济衰退、金融危机、国际市场的变化引起的风险。这些因素对任何企业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非系统风险又称为可分散风险或公是指发生于个别公司的因素如新产品开发失败、失去一项重要合同、重大项目投标的失败、竞争对手的出现、生产工艺技术的老化等所造成的风险,此类风险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投资来分散或消除。

2.对证券投资决策方法的说明。资本市场理论和实践研究表明,证券的回报率和系统风险之间存在着很高的相关性,即风险与收益对等,高风险可以用高回报来补偿,而低风险则伴随着低回报。在完全有效的资本市场中,证券的价格反映其价值,证券的价格在任何时刻都应与其价值相符,因此购买或出售证券只能获得与该证券的系统风险相一致的回报率。也就是说,证券投资的净现值等于零。因此证券投资决策不能用净现值作为评价指标,而应采用“E—β”分析法。

综上所述,对固定资产投资与证券投资决策方法的差异归纳为以下几点:

(1)现行企业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对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主要采用净现值(NPV)法,而对证券投资决策则采用回报率与风险(E—β)分析法。

(2)只有当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净现值不小于零时,才有可能接受该方案,而证券投资方案的净现值一般为零。

(3)由于证券市场的竞争性远远高于产品市场,使得证券市场能够迅速达到竞争性均衡状态,因此,证券投资的平均租金高于零;而产品市场或者因为存在垄断和寡头,或者因为某个或某些企业的创新而使得该行业调整到竞争性均衡状态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固定资产投资可以赚取经济租金。

三、原因分析

1.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角度来看。上面的分析似乎表明固定资产决策和证券投资决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决策类型,其实并非如此,两者实际上都使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来量化风险。

威廉?夏普1964年开创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AssetPricingModel,简称CAPM)被认为是财务管理学形成和发展中最重要的里程碑,它的出现第一次使人们能够对风险进行定量分析。这一模型为:

Kj=Rf+βj(Km—Rf)。

式中:Kj表示第j种股票或第j种证券组合的必要报酬率;Rf代表无风险报酬率;βj表示第j种股票或第j种证券组合的β系数;Km表示所有股票或所有证券的平均报酬率。

可见,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简单、直观地揭示了证券的期望报酬率与风险之间的关系。

例:当前的无风险报酬率为6%,市场平均报酬率为12%,A项目的预期股权现金流量风险大,其值β为1.5;B项目的预期股权现金流量风险小,其β值为0.75,则:

A项目的必要报酬率=6%+1.5×(12%—4%)=18%

B项目的必要报酬率=6%+0.75×(12%—4%)=12%

因此,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证券投资分析的直接工具,应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可以直接预测证券投资组合的期望报酬率;而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中,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同样发挥作用,即可以用于估计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机会成本,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风险越大,资金的机会成本也就越大。如果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净现值大于零,就说明该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期望报酬率大于资金的机会成本。

因此,无论是固定资产投资决策还是证券投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都是一个有效的工具,所不同的是,在证券投资决策中,资金的机会成本就是该证券投资的期望报酬率;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中,用估计的资金机会成本作为折现率对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预期现金流量进行折现,计算其净现值,并根据计算结果的大小对投资方案作出取舍。

2.从经济租金和有效资本市场假说的角度来看。

篇10

一、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指标1.城镇化水平。城镇化影响着农村经济社会的诸多方面。一方面城镇化的发展有效带动乡镇企业发展,优化乡村产业结构;另一方面,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有效载体,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增加农民非农收入。同时减轻土地压力,缩小农村人口基数,促进农民增收。文中采用较为普遍的城镇化率指标,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2.农民受教育水平。人力资本开发为经济发展提供内生动力,教育则是人力资本积累的源泉。农民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主体和农业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受教育水平对其收入增长作用不言而喻。文中农民受教育程度用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衡量,其公式为:平均受教育年限=[1*文盲或半文盲人口比例+6*小学文化程度人口比例+9*初中程度人口比例+12*(高中程度人口比例+中专程度人口比例)+16*大专及以上人口比例]/100。3.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机械化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率,同时减轻农业生产对劳动力的依赖,释放出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民非农收入的增长。文中以各年的农业机械总动力反映这一指标。4.农业总产值。即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其反应一国或一个区域农业生产的总规模和总水平。农民收入主要分为农业收入和非农业收入,农业总产值与农民农业收入密切相关,通过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挖掘农民增收潜力。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以货币量表现的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活动的工作量,它是反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速度、比例关系和使用方向的综合指标。随着工资性收入逐渐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加之国家不断加大对农村政策的扶持,极力改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状况,使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对提高农民非农收入有着重要意义。

(二)数据来源本文选取1993年~2011年甘肃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城镇人口所占比重,不同受教育水平农民比重、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业总产值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项指标。数据来自1994年~2012年《甘肃统计年鉴》和《甘肃农村年鉴》,通过整理可得原始数据(见表1)。

二、模型构建和实证分析

(一)模型构建本文以甘肃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被解释变量,以对农民收入有重要影响作用的各因素为解释变量,为避免异方差性,对部分变量进行对数处理,建立如下模型:lnYi=β0+β1lnUi+β2Ei+β3lnMi+β4lnVi+β5lnIi+εi(1)其中,Yi代表农民人均纯收入,i表示不同的年份。解释变量分别为各年城镇化率U,农民受教育水平E,农业机械化水平M,农业总产值V和全社会固定投资额I,ε为随机误差项,代表所有未纳入模型但影响农民收入的其他因素。

(二)实证分析运用Eviews5.0软件对以上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结果(见表2)。从中可以看出,城镇化水平的系数符号为负,不符合经济学意义和预期结果,且回归系数也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模型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需进一步改进。为了消除多重共线性,采用逐步回归法进一步分析得出结果(见表3)。农民受教育水平、农业总产值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对农民收入的增加都有正向影响,符合经济学意义和预期。修正后的可决系数为0.988439,回归模型的拟合情况很好,能够解释98.8%的因变量(农民人均纯收入)观测值的总变差。F统计量的值为513.9898,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5,查F分布表得临界值F0.05(3,1.5)=3.29,方程通过了整体显著性检验。给定显著性水平α=0.1,查t分布表得临界值t0.05(15)=1.75305,各解释变量系数的t值均大于临界值,由此表明各解释变量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变化均有显著性影响,具有统计意义。对方程进行序列相关检验,给定α=0.05,当n=19,k=3是,查DW表,下限临界值dL=0.967,上限临界值dU=1.685,根据上表结果,DW统计量的值为1.802184,在[dU,4-dU]之间,表明模型不存在序列相关。此外,方程通过了异方差White检验。作异方差的White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nR2=10.90735,在α=0.05时,查X2分布表,得界值X(9)=16.929,因为nR2<X(9),所以接受原假设,故模型不存在异方差。上述分析结果表明,3个解释变量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弹性分别为0.147,0.492,0.113,即当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每增加1年,农民收入将增加0.147%,农业总产值每增加1%,农民收入将增加0.49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每增加1%,农民收入将增加0.113%。综上可得影响甘肃农民收入因素的回归方程为:lnYi=-1.81714+0.146599E+0.491883lnV+0.113134lnI(2)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对甘肃省农民收入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发现农业总产值对农民增收的影响最为显著,2011年甘肃省农民家庭经营性纯收入为1866.77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7.75%,尽管这一比重在不断下降,但其主体地位仍未动摇,其中农业纯收入(农民来自第一产业纯收入)在家庭经营性纯收入中的比重一直保持在65%以上,由此可见,农业收入始终是甘肃农民家庭经营的主体收入来源。其次,农民受教育水平对农民收入的提高有较大的影响,由于农民个体作为农业生产和社会活动的主体元素,其科学文化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思想觉悟、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以及竞争能力。此外,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也对农民增收产生显著影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及农村繁荣离不开社会外在力量的推进,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甘肃省坚持在工业反哺农业、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指导下,在加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基础上不断向“三农”方面倾斜。2011年,甘肃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中,用于第一产业的投资额达191.45亿元,较上年增长38.74%。此外,根据回归结果,甘肃省的城镇化水平和农业机械化水平尚未对农民增收产生明显的影响。究其可能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甘肃省的城镇化水平低,2011年甘肃省城镇化率仅为37.1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4.12个百分点。加之受自然、经济、交通等条件的限制,多数小城镇的发展缺乏产业的支撑,导致城镇化的发展在促农增收过程中缺乏内在动力。二是受典型山地高原地理条件的限制,甘肃省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全省耕地中山地占64.7%,同时农业机械总量少、配套机械缺乏、装备结构不合理等,因此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作用。鉴于上述模拟结论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优化农业内部结构,从农业增效中增加农民收入目前,农业收入仍是甘肃农民收入的主渠道,实现农民农业收入的增加,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渠道,就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促农增效、保农增收。首先,突出特色、发挥优势。针对甘肃省现有的马铃薯、现代种业、中药材、酿酒原料及优质林果等几大极具优势的特色产业发展,在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强化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其次,加快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由家庭小生产经营向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大生产经营的转变,在现有产业基础上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最后,科技兴农。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二)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甘肃省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在经济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农民地位进一步被弱化,在农民收入来源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农民受教育程度对其收入的增加更为重要。为此,要强化农村基础教育,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改善教学基础设施,提高农村学校教学硬件水平,提高和改善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尤其为偏远乡村教师提供专项资金补贴,在此基础上着力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并向更高层次发展。同时,推进农民职业教育发展,加大投入,积极发展农民夜校、农民职业中学等,培养一批农业技术骨干,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同时,建立“企业—政府—农户”之间人力资源信息沟通的良性互动机制和平台,鼓励企业对农民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以提高农民外出务工就业的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