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企业会计准则范文

时间:2024-02-29 17:48: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旧企业会计准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旧企业会计准则

篇1

之前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是在1992年制定的,当时的企业会计准则主要是为了适应中国经济由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的转变。2001年我国正式签署协议加入世贸组织后,对会计改革又提出了新的挑战,并且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进行,这套企业会计准则渐渐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了。因此,近两年中国对已有的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建立起一套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财政部部长金人庆说,与原有的准则相比,新准则体系的最大特点是它实现了与国际相关准则的趋同,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对外开放水平。

2000年12月29日财政部出台了《企业会计制度》,2001年先在股份公司执行,2002年在所有外商投资企业执行,同时鼓励国有企业执行,到2005年底之前,国资委监管的所有中央企业全面执行会计制度。除此之外,还有针对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投资公司和基金公司的业务《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同时,为了规范小企业会计行为又执行了《小企业会计制度》。这样,我国的会计制度体系从原来的13个行业会计制度转成现在的《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三个制度,基本涵盖了全国各类企业。

目前我国采纳国际惯例制定会计准则,形成准则与制度并存的格局。

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都是由财政部根据会计法予以制定,都属于同一层次的法规,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两者的基本目的也是一致的,即对企业会计核算进行规范。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基本内容应该是一致的,这样才不致造成执行过程中对两者的无所适从。但从新企业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比较中发现,新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制度在基本内容上显然仍然有其不一致之处。

现在,将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与1992年的《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旧准则)以及2000年《企业会计制度》(以下简称会计制度)中基本假设,会计原则,会计要素作比较,对于更好的理解和应用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具有更好的指导作用。

一、会计假设的新旧准则与制度的比较

旧准则有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四个假设。新准则的规定增加了权责发生制假设。会计制度仍然规定为四个假设。

(一)会计主体比较

旧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企业本身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

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会计制度的规定与旧准则相同。

(二)持续经营假设

旧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

新准则规定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前提。

会计制度的规定与旧准则相同。

(三)会计分期假设

旧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会计报表。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季度和月份。年度,季度和月份的起讫日期采用公历日期。

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

会计制度的规定概念与新准则相同,但将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均按公历起讫日期确定。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均称为会计中期。所称的期末和定期,是指月末,季末,半年末和年末。

(四)货币计量假设

旧准则规定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的企业,也可以选定某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编制的会计报表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反映。境外企业向国内有关部门编报会计报表,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反映。

新准则仅仅规定企业会计应当以货币计量。对记账本位币未作规定。

会计制度的规定与旧准则相同,并且规定在境外设立的中国企业向国内报送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二、会计原则的新旧准则与会计制度比较

旧准则规定有十二项一般原则,即7个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真实性,相关性,可比性,一致性,及时性,重要性,明晰性)和5个计量和确认原则(实际成本,配比,权责发生制,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谨慎性)。新准则为了与财务报告的目标相协调,将会计原则改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与目标相协调,命名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对原基本原则分别作了补充和完善,更加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将2001年1月1日实行的《企业会计制度》中“经济实质重于法律形式”的原则纳入基本准则;同时突出相关性,弱化可靠性原则。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和一致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在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十三项基本原则,在旧准则的基础上增加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一)维持不变并加以修改补充的会计原则

1、可靠性

旧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即真实性,又称客观性。

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由此可以称为可靠性。

会计制度规定:在旧准则的内容上增加了现金流量的反映。

2、相关性

旧准则规定: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新准则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这一原则规定也是财务报告的目标,作为相关性强调了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需要。

会计制度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能够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3、可比性和一致性

旧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一致,不得随意变更。如确有必要变更,应当将变更的情况,变更的原因及其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在财务报告中说明。

新准则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在附注中说明。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将会计处理方法改为会计政策,这比会计处理方法的口径更宽,并且强调了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和不同企业同一时期会计政策的选择应当保持一致,

会计制度规定:与旧准则规定相同,强调为如有必要变更,应当将变更的内容和理由,变更的累积影响数,以及累积影响数不能合理确定的理由等,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

4、及时性

旧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

新准则规定: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会计制度规定: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不得提前或延后。

5、明晰性

旧准则规定: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

新准则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围绕着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强调了对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的服务。

会计制度规定: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

6、谨慎性

旧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原则的要求,合理核算可以发生的损失和费用。

新准则规定: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但不得计提秘密准备。

7、重要性

旧准则规定:财务报告应当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对于重要的经济业务,应当单独反映。

新准则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会计制度规定: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遵循重要性原则的要求,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对资产,负债,损益等有较大影响,并进而影响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据以做出合理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理,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充分,准确地披露;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至于误导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正确判断的前提下,可适当简化处理。

(二)修改变化的会计原则

1、权责发生制

旧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新准则在第一章作为权责发生制假设来规定: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将权责发生制原则变化为权责发生制假设。

会计制度规定: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2、配比性

旧准则规定: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比。

新准则无此项原则。

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收入与其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比,同一会计期间内的各项收入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在该会计期间内确认。

3、历史成本

旧准则规定: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物价变动时,除国家另有规定者外,不得调整其账面价值。

新准则无此项会计原则。而是在会计计量中,针对会计计量属性规定了历史成本的定义。即历史成本是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并且强调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

会计制度规定:企业的各项财产在取得时应当按照实际成本计量。其后,各项财产如果发生减值,应当按照本制度规定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除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另有规定者外,企业一律不得自行调整其账面价值。

4、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

旧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应当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仅与本会计年度相关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与几个会计年度相关的,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

新准则无此项规定。

会计制度规定:基本与旧准则相同,增加本年度(或一个营业周期)以及几个会计年度(或几个营业周期)的界定。

(三)新增加的会计原则

即新增加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旧准则无此项规定。

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三、会计要素的新旧准则与会计制度比较

会计要素始终不变的是仍然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会计六大要素,新准则的突出点是针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都作了明确,强调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征来确定会计要素。

(一)资产

旧准则规定:资产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并将资产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他资产六类,并详细分别定义,解释,说明。仅规定了资产的定义,没有关于如何确认资产的内容

新准则规定: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删除资产具体分类的内容,该内容由各相关的具体会计准则做出规定。强调资产的三个特征:a)过去的交易和事项形成的;b)必须由企业拥有或控制;c)包含未来经济利益。满足资产定义的同时,应同时满足:a)与该项目有关的经济利益已很可能流入企业;b)该项目的成本或价值能够可靠的计量,才可确认为资产,在资产负债表内列示;仅符合资产定义但不符合资产区确认条件的项目,在附注中作相关披露。

会计制度规定: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二)负债

旧准则规定:负债是企业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债务。将负债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并对其分别做出详细规定仅规定了负债的定义,没有关于如何确认负债的内容。

新准则规定: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删除负债具体分类的内容,该内容由各相关的具体会计准则做出规定。强调负债的三个特征:a)过去的交易和事项形成的现实义务;b)义务包括法定义务和推定义务;c)义务的履行必须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满足资产负债定义的同时,应同时满足:a)与该项目有关的经济利益已很可能流出企业;b)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出能够可靠的计量。

会计制度规定: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三)使用者权益

旧准则规定:所有者权益是企业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明确定义所有者权益包括:企业投资人对企业的投入资本以及形成的资本公积金,盈余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等,并对各项作了具体解释。

新准则规定: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未对如何具体分类做出规定,仅规定企业应当将所有者权益与负债进行严格区分,不得相互混淆。

会计制度规定:所有者权益是指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所有者权益包括实收资本(或者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

(四)收入

旧准则规定:收入是企业在销售商品或者提供劳务等经营业务中实现的营业收入。包括基本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

新准则规定: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会计制度规定: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收入不包括为第三方或者客户代收的款项。

(五)费用

旧准则规定:费用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耗费。将费用分为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和期间费用。

新准则规定: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为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的姑娘发生的对象化的费用构成产品或者劳务成本,在确认产品或劳务收入时,计入当期损益;无法对象化的费用直接计入发生当期损益。

会计制度规定:费用是指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

(六)利润

旧准则规定:利润是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

篇2

之前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是在1992年制定的,当时的企业会计准则主要是为了适应中国经济由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的转变。2001年我国正式签署协议加入世贸组织后,对会计改革又提出了新的挑战,并且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进行,这套企业会计准则渐渐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了。因此,近两年中国对已有的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建立起一套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财政部部长金人庆说,与原有的准则相比,新准则体系的最大特点是它实现了与国际相关准则的趋同,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对外开放水平。

2000年12月29日财政部出台了《企业会计制度》,2001年先在股份公司执行,2002年在所有外商投资企业执行,同时鼓励国有企业执行,到2005年底之前,国资委监管的所有中央企业全面执行会计制度。除此之外,还有针对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投资公司和基金公司的业务《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同时,为了规范小企业会计行为又执行了《小企业会计制度》。这样,我国的会计制度体系从原来的13个行业会计制度转成现在的《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三个制度,基本涵盖了全国各类企业。

目前我国采纳国际惯例制定会计准则,形成准则与制度并存的格局。

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都是由财政部根据会计法予以制定,都属于同一层次的法规,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两者的基本目的也是一致的,即对企业会计核算进行规范。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基本内容应该是一致的,这样才不致造成执行过程中对两者的无所适从。但从新企业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比较中发现,新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制度在基本内容上显然仍然有其不一致之处。

现在,将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与1992年的《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旧准则)以及2000年《企业会计制度》(以下简称会计制度)中基本假设,会计原则,会计要素作比较,对于更好的理解和应用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具有更好的指导作用。

一、会计假设的新旧准则与制度的比较

旧准则有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四个假设。新准则的规定增加了权责发生制假设。会计制度仍然规定为四个假设。

(一)会计主体比较

旧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企业本身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

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会计制度的规定与旧准则相同。

(二)持续经营假设

旧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

新准则规定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前提。

会计制度的规定与旧准则相同。

(三)会计分期假设

旧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会计报表。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季度和月份。年度,季度和月份的起讫日期采用公历日期。

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

会计制度的规定概念与新准则相同,但将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均按公历起讫日期确定。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均称为会计中期。所称的期末和定期,是指月末,季末,半年末和年末。

(四)货币计量假设

旧准则规定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的企业,也可以选定某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编制的会计报表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反映。境外企业向国内有关部门编报会计报表,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反映。

新准则仅仅规定企业会计应当以货币计量。对记账本位币未作规定。

会计制度的规定与旧准则相同,并且规定在境外设立的中国企业向国内报送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二、会计原则的新旧准则与会计制度比较

旧准则规定有十二项一般原则,即7个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真实性,相关性,可比性,一致性,及时性,重要性,明晰性)和5个计量和确认原则(实际成本,配比,权责发生制,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谨慎性)。新准则为了与财务报告的目标相协调,将会计原则改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与目标相协调,命名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对原基本原则分别作了补充和完善,更加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将2001年1月1日实行的《企业会计制度》中“经济实质重于法律形式”的原则纳入基本准则;同时突出相关性,弱化可靠性原则。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和一致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在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十三项基本原则,在旧准则的基础上增加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一)维持不变并加以修改补充的会计原则

1、可靠性

旧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即真实性,又称客观性。

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由此可以称为可靠性。

会计制度规定:在旧准则的内容上增加了现金流量的反映。

2、相关性

旧准则规定: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新准则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这一原则规定也是财务报告的目标,作为相关性强调了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需要。

会计制度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能够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3、可比性和一致性

旧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一致,不得随意变更。如确有必要变更,应当将变更的情况,变更的原因及其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在财务报告中说明。

新准则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在附注中说明。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将会计处理方法改为会计政策,这比会计处理方法的口径更宽,并且强调了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和不同企业同一时期会计政策的选择应当保持一致,

会计制度规定:与旧准则规定相同,强调为如有必要变更,应当将变更的内容和理由,变更的累积影响数,以及累积影响数不能合理确定的理由等,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

4、及时性

旧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

新准则规定: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会计制度规定: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不得提前或延后。

5、明晰性

旧准则规定: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

新准则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围绕着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强调了对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的服务。

会计制度规定: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

6、谨慎性

旧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原则的要求,合理核算可以发生的损失和费用。

新准则规定: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但不得计提秘密准备。

7、重要性

旧准则规定:财务报告应当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对于重要的经济业务,应当单独反映。

新准则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会计制度规定: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遵循重要性原则的要求,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对资产,负债,损益等有较大影响,并进而影响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据以做出合理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理,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充分,准确地披露;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至于误导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正确判断的前提下,可适当简化处理。

(二)修改变化的会计原则

1、权责发生制

旧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新准则在第一章作为权责发生制假设来规定: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将权责发生制原则变化为权责发生制假设。

会计制度规定: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2、配比性

旧准则规定: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比。

新准则无此项原则。

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收入与其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比,同一会计期间内的各项收入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在该会计期间内确认。

3、历史成本

旧准则规定: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物价变动时,除国家另有规定者外,不得调整其账面价值。

新准则无此项会计原则。而是在会计计量中,针对会计计量属性规定了历史成本的定义。即历史成本是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并且强调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

会计制度规定:企业的各项财产在取得时应当按照实际成本计量。其后,各项财产如果发生减值,应当按照本制度规定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除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另有规定者外,企业一律不得自行调整其账面价值。

4、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

旧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应当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仅与本会计年度相关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与几个会计年度相关的,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

新准则无此项规定。

会计制度规定:基本与旧准则相同,增加本年度(或一个营业周期)以及几个会计年度(或几个营业周期)的界定。

(三)新增加的会计原则

即新增加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旧准则无此项规定。

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三、会计要素的新旧准则与会计制度比较

会计要素始终不变的是仍然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会计六大要素,新准则的突出点是针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都作了明确,强调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征来确定会计要素。

(一)资产

旧准则规定:资产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并将资产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他资产六类,并详细分别定义,解释,说明。仅规定了资产的定义,没有关于如何确认资产的内容

新准则规定: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删除资产具体分类的内容,该内容由各相关的具体会计准则做出规定。强调资产的三个特征:a)过去的交易和事项形成的;b)必须由企业拥有或控制;c)包含未来经济利益。满足资产定义的同时,应同时满足:a)与该项目有关的经济利益已很可能流入企业;b)该项目的成本或价值能够可靠的计量,才可确认为资产,在资产负债表内列示;仅符合资产定义但不符合资产区确认条件的项目,在附注中作相关披露。

会计制度规定: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二)负债

旧准则规定:负债是企业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债务。将负债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并对其分别做出详细规定仅规定了负债的定义,没有关于如何确认负债的内容。

新准则规定: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删除负债具体分类的内容,该内容由各相关的具体会计准则做出规定。强调负债的三个特征:a)过去的交易和事项形成的现实义务;b)义务包括法定义务和推定义务;c)义务的履行必须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满足资产负债定义的同时,应同时满足:a)与该项目有关的经济利益已很可能流出企业;b)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出能够可靠的计量。

会计制度规定: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三)使用者权益

旧准则规定:所有者权益是企业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明确定义所有者权益包括:企业投资人对企业的投入资本以及形成的资本公积金,盈余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等,并对各项作了具体解释。

新准则规定: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未对如何具体分类做出规定,仅规定企业应当将所有者权益与负债进行严格区分,不得相互混淆。

会计制度规定:所有者权益是指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所有者权益包括实收资本(或者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

(四)收入

旧准则规定:收入是企业在销售商品或者提供劳务等经营业务中实现的营业收入。包括基本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

新准则规定: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会计制度规定: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收入不包括为第三方或者客户代收的款项。

(五)费用

旧准则规定:费用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耗费。将费用分为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和期间费用。

新准则规定: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为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的姑娘发生的对象化的费用构成产品或者劳务成本,在确认产品或劳务收入时,计入当期损益;无法对象化的费用直接计入发生当期损益。

会计制度规定:费用是指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

(六)利润

旧准则规定:利润是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

篇3

关键词:基本准则 新旧比较 会计准则

新基本准则是对旧基本准则中落后于国际财务报告中的几个方面进行修正调整的,新基本准则能够适应我国特色的会计行业现状,同时又和国际准则接轨。本文主要分析新旧准则中的问题。

一、会计要素

基本准则中的核心内容其实有一项是有关会计要素定义和其计量与确认。新修订过的基本准则中的所确定会计要素的名称和数量都没有做变动,仍然具备负债、收入、利润、资产、所有者权益和费用这六个要素,但在会计要素的定义方面做出了与之前迥异的变化。新的基本准则中针对会计要素的内涵、性质两方面做了精准定义,为会计要素增添了新的内容,使其进一步贴合会计要素的质量特征,并且保障了在确认和计量会计要素时的准确性。确认会计要素时需要满足几个标准:第一会计要素需要符合该类会计要素的定义;第二确保和将来有可能流入或者流出的经济利益相关的企业的会计要素相配匹;第三保证有可靠计量项目的成本和价值。新基本准则对资产定义方面做出明确的规定,在资产分类方面取决于具体项目准则;与此相同的还有负债。在所有者权益方面规定了来源包括留存收益、直接算在所有者权益的损失和利得、投入的资本等,增加了损失与利得的概念。完善的对收入进行表述,提出确认的标准。费用方面完善了其定义和确认标准,同时定义了成本。

(一)有关会计要素定义的变化

旧基本准则中资产的定义为企业拥有或控制并以货币来计量的经济资源;新基本准则中定义为企业拥有或控制的在过去交易事项中形成的,预计将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负债在旧基本准则中定义为企业所承担的以货币计量,需要用资产或者劳务赔偿方式支付的债务;新基本准则中负债定义为企业在过去交易事项中形成的预计会使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所有者权益在旧基本准则中定义为企业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在新基本准则里定义为企业资产在扣除负债之后所得者享有的剩余权益。收入在旧基本准则里定义为企业在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等经营方面的业务时获得的营业收入;新基本准则中定义为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或者和所有者投入资本没有关系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旧基本准则中对费用的定义为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产生的各种耗费;在新基本准则中定义为企业日常活动中发生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并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没有关系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旧基本准则中对利润的定义为企业在某段期间内的经营成果;新基本准则中定义为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的经营成果。

(二)有关会计要素部分概念称谓的变化

例如新准则在第八章提出:利润包含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并直接算在当期利润的利得与损失,其中提到的利得与损失就是新基本准则中引入的概念,但其规范的内容基本和旧基本准则中营业外收支净额这一概念符合。

二、总则

国际会计准则使用定义、引言、内容和范围等方式,而我国法律规定的新基本会计准则分为章和条,和旧基本准则相比区别比较小。新基本准则有11章,总共50条;而旧基本准则有10章,总共66条。新基本准则包括总则、资产、所有者权益、费用、会计计量、附则、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负债、收入、利润以及财务会计报告等。

(一)新基本准则的适用范围

新基本准则的适用范围在总则中,删除了旧基本准则包括的设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投资企业,而适用境内的公司企业。

(二)新基本准则的层次关系

新基本会计准则的总则中含有基本准则与具体准则两大项。在制定具体准则的时候应该遵守基本准则。在旧基本准则中只有对企业会计制度制定时要求遵循基本准则,这样的修改订制巩固了基本准则的明确定位。

(三)新基本准则的财务会计报告目标

之前旧基本准则中并没有对财务会计报告中的目标作出明确规范的定义,这导致财务会计报告作用目标发挥时受到很大影响。在新的基本准则中明确的提出财务会计报告目标这一概念,并且将财务会计报告目标以理论的方式呈现,内容表达为:提供给财务报告使用者企业财务状况、现金流量、经营成果等相关信息,能够反映出受托责任的企业管理层的履行状况,有利于财务会计报告操作者进行经济决策。财务会计报告目标这一概念的定义,对会计信息操作者和操作者使用途径来说,都有了明确的规定,指明了完善与建立具体会计准则的方向,提供了构建会计要素和设计财务报告的可靠依据。财务会计报告目标与我国上市公司中国有企业占多数的基本情况相符合,突出强调履行受托责任对我国国有资产的保值起到增值的作用。

1、财务会计报告名称的变化

新基本准则中将原来的财务报告改为财务会计报告,导致这一名称上的变化的原因有两个,第一是《会计法》和《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中对财务会计报告的说法有源可寻;第二国际通用说法为财务会计报告,有利于和国际接轨。

2、财务会计报告内容的变化

新基本准则中对财务会计报告的说法为反映企业在一定日期内的财务状况与某一会计期间内的现金流量、经营成果等会计信息。包括会计报表在内的附注和应该在财务会计报告中出现的其他资料和信息。规定会计报表至少需要包含利润表、负债表以及现金流量等。

(四)新基本准则的会计核算

新基本准则中,会计核算一般原则的权责发生制被提到总则中,提出企业应该把核算的基础放在权责发生制上。

三、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由于被旧基本准则列在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里,导致其作用局限在会计信息的加工处理环节。在新的基本准则中,加强了对谨慎性、可靠性、可理解性、实质重于形式、及时性、相关性、可比性、重要性等方面的修订。旧基本准则中的权责发生制将会以会计假设的身份出现在总则之中,而历史成本将会分到会计计量中。原有的资本性支出原则、配比原则和划分收益性支出原则都被取消。新基本原则中,可靠性将变为会计信息质量标准的首要,这也符合了我国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根本要求。

(一)将一般原则改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这样的修订突出体现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对基本准则的重要性,同时又加强了旧基本准则中第二章的逻辑性,使其在新基本准则中和第一条保证会计质量信息相照应。

(二)重新定义了会计要素

新基本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修订中,从性质和内涵两方面,把会计要素的标准、范围和时间要求等方面做出了确认并用理论进行了概述,提高会计要素反应信息的可靠性。

(三)实质重于形式

社会经济中出现的复杂的现象要求会计能够发挥反映经济活动的能力,所以提出实质重于形式这一要求,并使其加入到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体系中。

四、结束语

根据上面的分析比较,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旧基本准则在以政策改革为主要方法,修订出的新基本准则,在会计的目标、确认计量的原则和会计要素等方面,直面的讨论了具体问题,具有稳定性、科学性、逻辑性等特点,做到能和具体某个准则相互衔接和匹配,而避免以往只是对其简单重复与归纳整理,使原来的冗杂部分或者互相矛盾的部分不复出现,实现了修改定制新基本准则的最初目的,也达到了能和国际会计基本准则接轨的目标,增长了自身经验和计量属性的内容。

参考文献:

[1]部莉B.新旧《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有关项目比较及思考[J].商业研究,2007

篇4

根据《关于证券公司执行< 企业会计准则> 的通知》(证监会计字[2006]22 号, 以下简称《通知》)的要求, 证券公司将于2007 年起全面执行财政部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会计准则)。为了使新会计准则施行工作稳妥、高效地进行, 保证会计信息和监管信息的质量, 现就过渡期间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非上市证券公司(被托管和行政清理的除外) 应按照现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及相关规定编制2006 年年报, 同时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38 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及本通知附件要求, 编制股东(所有者)权益调节表, 反映重大差异的调节过程。调节表应当经会计师审阅并连同审阅意见报我会会计部、机构部或风险办及公司注册地证监局备案。

二、2007 年6 月30 日以前, 非上市证券公司仍按现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及相关规定进行账务处理, 并按现行方式报送月度报表相关信息。同时, 每月以书面和电子表格的形式向我会机构部或风险办及注册地证监局报送股东(所有者)权益调节表, 并对重大差异加以解释。月度调节表不需审计。

三、非上市证券公司应于2007 年6 月30 日之前完成财务系统调整, 按照新会计准则及指南的要求, 结合自身特点, 设置会计核算科目。自2007 年7 月1 日起, 所有证券公司应按照新会计准则进行会计核算, 编制和报送相关月度报表。

四、上市证券公司公开披露财务会计信息, 执行《关于做好与新会计准则相关财务会计信息披露工作的通知》(证监发[2006]136号); 2007 年6 月30 日之前向我会机构部和注册地证监局报送的月度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可按新会计准则编制, 并以书面和电子表格的形式报送, 其他月度报表报送要求不变, 但月度报表中确有与新会计准则不相匹配不能按原有要求或格式填报的, 暂以书面和电子表格的形式报送报表及详细说明。

五、所有证券公司应按照新会计准则及相关规定编制2007 年年度报告。

附件: 股东(所有者)权益调节表( 略)

差异调节表编制要求

1、证券公司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38 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 结合自身特点和具体情况编制差异调节表, 对相应的栏目进行调整, 包括增加或减少栏目。需要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公司, 原则上应以合并财务报表为基础, 依据重要性原则编制和披露差异调节表。

2、证券公司在编制差异调节表时, 应对重要项目以附注形式进行说明。

3、主要项目编制说明如下:

第1、2 项, 对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 应按2007 年1 月1 日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调增或调减留存收益; 对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应按2007 年1 月1 日该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调增或调减留存收益。

第3 项, 金融工具分拆增加的权益部分的价值, 调增所有者权益相关项目(比如包括负债和权益成份的非衍生金融工具, 应按归属于权益成份的金额调增资本公积)。

第4 项, 对于未在资产负债表内确认、或已按成本计量的衍生金融工具, 应根据2007 年1 月1 日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调增或调减留存收益。

第5 项, 根据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产生的长期股权投资差额和其他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贷方差额填列。其中,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产生的长期股权投资差额调增或调减留存收益, 其他继续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贷方差额调增留存收益。

第6 项, 对于拟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 应根据2007 年1 月1 日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调增或调减留存收益。

第7 项, 对于2007 年1 月1 日存在的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计划, 满足预计负债确认条件的, 应根据预计负债的金额调减留存收益。

第8 项, 对于可行权日在2007 年1 月1 日或之后的股份支付, 若以权益结算, 以前年度应确认的成本费用在调减留存收益的同时, 增加资本公积; 若以现金结算, 应将以前年度确认的成本费用调减留存收益。

第9 项, 公司应将在2007 年1 月1 日满足预计负债确认条件的重组义务, 调减留存收益。

第10 项, 公司应将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商誉的原账面价值冲销, 调减留存收益; 对于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形成的商誉,应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8 号――资产减值》规定进行减值测试, 需要计提减值准备的, 调减留存收益, 并以扣减减值准备后的金额作为2007 年1 月1 日商誉的认定成本。

第11 项, 2007 年1 月1 日执行新会计准则增加递延所得税负债的, 调减留存收益; 增加递延所得税资产的, 调增留存收益。

篇5

[关键词]新准则;资产负债表;利润表

我国财政部2006年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按照国际通行的规则和惯例,严格界定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会计要素的定义,明确规定了有关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计量原则,引入了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凸显了资产负债表的核心地位,改变了收入费用观下利润表在企业财务报告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情况。因此,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下,企业的利润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利润表的变化

(一)理念的变化:收入费用观——资产负债表观

多年来。我国的会计准则遵循的是收入费用观。在收入费用观下,收益是一定时期的收入减去各类相关成本费用后的差额。即收益=收入-费用。1993年7月1日开始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五十四条明确“利润是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也就是说,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各项目的数据都是考虑到收入确认和费用配比之后的结果。在收入费用观下资产负债表是利润表的副产品。

2006年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引入了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即会计准则的制定者在制定规范某类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准则时。应首先定义并规范由此类交易产生的资产或负债的计量;然后,再根据所定义的资产和负债的变化来确认收益。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三十七条规定“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简单的说,利润表中利润的度量主要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利润表可以被看作反映企业一定期间净资产的变动表。

(二)计量的变化:历史成本——公允价值

1993年《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第十九条明确“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物价变动时,除国家另有规定者外,不得调整其账面价值”,也就是说历史成本是会计计量的基本属性。

2006年的新准则不再单纯强调历史成本为基本计量属性,而是适度、谨慎地引入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资产减值、债务重组、金融工具、套期保值、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等方面都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并且将符合一定条件的公允价值的变动直接计入了损益,进入利润表。按照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计量,能够更加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向投资者提供更加相关的信息,有利于提升会计信息的有用性,符合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

(三)报表列报的变化

新旧准则下的利润表的列报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首先,新准则下的利润表不再区分主营业务与其他业务。而是统一在“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中进行列报。这一方面是基于市场经济中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营内容呈多元化发展,不同经营业务收入相当,主营业务与其他业务的界限已经很模糊;另一方面也是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与国际准则的趋同。

其次,由于新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新准则下的利润表增加了“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项目;新准则下的利润表还单独列报“资产减值损失”项目,明细列报“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投资收益”、“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项目等,并将“营业费用”改为“销售费用”、将“投资收益”纳入营业利润的范围,使会计信息更加简洁透明。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充分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四)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内涵的变化

由于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凸现了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所得税会计处理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以及列报变化等因素,使得新准则下的利润表中的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准则下的利润表将“投资收益”项目列入营业利润的范围,改变了旧准则下的营业利润仅反映企业正常营业活动所产生的经常性收益的状况,即企业利用资产对外投资所获得的报酬也属于营业利润,符合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

新准则下的利润表增加了“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项目,将未实现的资本利得和损失纳入了利润表,使得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中包含了部分资本性收益,符合综合收益观点,同样符合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

所得税的会计处理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即企业在取得资产和负债时,应当首先确定其计税基础,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为(应纳税或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然后确认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实质上就是资产负债表观的体现。同时,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所得税会计的实施使得新准则下的利润表中列示的所得税费用与当期会计利润相配比。减少了由于税法规定与会计准则不一致产生的税后利润的波动。

二、对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利润表的分析

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与旧准则相比,理念更先进,体系更完整,内容更丰富。新准则按照国际会计惯例对会计信息的生成和披露作了更加严格和科学的规定,强调了财务报表列报项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在主要方面和关键环节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笔者在实务中分析新准则下的利润表时,认为以下三个方面值得关注。

(一)经常性收益与非经常性收益

旧准则下的利润表中营业利润不包括“投资收益”项目。因此在分析企业的利润情况时。一般认为营业利润即为企业的经常性收益,很多企业在进行考核时也会用到经常性收益的指标,主要用来反映通过经营者努力所获取的经营性收益。新准则下的利润表中将“投资收益”项目包括在营业利润中,并且还增加了“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项目,因此在分析企业的利润表或对企业进行考核时,都要注意营业利润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经常性收益要重新分析计算,以真实反映企业的经常性收益。超级秘书网

(二)已确认已实现收益与已确认未实现收益

对于收益的确定,旧准则遵循的是收入费用观,因而利润表上所反映的收益并不是企业的全部收益。即未包括持有资产价值增值(或减值)的收益,利润表中的收益只是已确认已实现的收益;新准则则遵循的是资产负债表观,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并将符合一定条件的公允价值变动直接计入损益、进入利润表,利润表中的收益不仅包括已确认已实现的收益,还包括已确认未实现的持有资产价值增值(或减值)的收益。因此,在执行新准则的企业制定利润分配方案时,要注意区分已确认已实现收益与已确认未实现收益。这是因为一方面已确认未实现收益并没有给企业带来现金流量,过度的利润分配会影响企业的发展和经营;另一方面。当持有资产的市场价值扭曲或波动剧烈时,过度的利润分配中可能隐含了资本的返还,从而损害企业的盈利能力。

篇6

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所得税法的双双推陈出新,给会计和税法之间的差异带来了新的重大变化,这也为我们的研究带来了新的课题与挑战。本文正是基于此背景,将新《企业会计准则》和新《企业所得税法》作为研究对象,针对会计制度和企业所得税制度的改革更新,对二者的差异进行详细探讨。

一、适用范围差异

新企业会计准则与新企业所得税法对各自的适用范围都进行了明确的条文规定:①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二条规定:本准则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企业(包括公司);②企业所得税法总则第一条中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企业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以下统称企业)为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依照本法的规定缴纳企业所得税,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不适用本法。

二、基本原则差异

1.权责发生制原则

权责发生制是企业会计核算的基础,企业会计对待权责发生制的态度是严格遵循的,企业所得税法在肯定权责发生制的同时,持有一定的保留态度。

2.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企业所得税法虽然在某些方面承认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但在某些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或人为形式没有反映其经济实质,实质内容不符合税法精神,有偷税的动机,那么税法依然不予认定。新所得税法不能根据财务人员专业判断的结果作为计税依据,必须更多地考虑一项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维护税收的严肃性和完整性。

3.谨慎性原则

由于谨慎性原则的产生,企业会计准则中才规定企业可以计提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等减值准备。企业所得税法从防止税收收入流失,保证国家税源完整的角度出发,基于反避税的立场,不认可谨慎性原则。税法和会计在谨慎性原则上的矛盾是无法调和的,从而也产生了纳税调整的概念。

4.重要性原则

会计上的重要性原则指的是在会计核算过程中,要考虑交易或事项的重要程度,根据经济业务本身的性质和规模,来选择合适的会计方法和程序。会计准则对以前年度的重大和非重大会计差错给予了不同的更正方法,而税法则从不采用重要性原则。

三、会计计量差异

新准则相对于旧准则有一个显著的变化点就是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新会计准则在继续坚持历史成本计量的基础之上,在“债务重组”、“长期股权投资”、“企业合并”、“非货币资产交换”、“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投资性房地产”等准则中开始引入公允价值计量。企业所得税法不认可公允价值。

四、会计要素处理差异

会计要素是根据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征所确定的财务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会计要素按照其性质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下面将逐一对这六个要素在会计和新企业所得税法中之间的差异进行介绍,着重介绍资产和收入的差异点。

1.资产类处理差异

(1)固定资产处理差异

在对固定资产的界定与确认方面,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所得税法的差异逐渐减小,但由于《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将已出租的建筑物归入投资性房地产,所以企业所得税中的固定资产范围相对较大。

在对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方面,①外购的固定资产初始计量的价值基本相符,但企业会计准则对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的购入固定资产另有规定,而企业所得税法没有区分对待;

在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上,差异主要反映在固定资产的折旧和减值方面。

在对固定资产的减值处理上,企业会计准则基于谨慎性原则,对于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时,可以计提减值准备,而企业所得税法不承认没有实际发生的减值,所以不予确认。

(2)无形资产处理差异

企业会计准则第十一条规定:企业自创商誉以及内部产生的品牌、报刊名等,不应确认为无形资产,而税法上没有对商誉有此规定。

外购无形资产的初始计量会计上用现值计价,而税法上以购买价款和相关税费及其他支出计价,反映为终值。

(3)投资资产处理差异

新企业会计准则将长期股权投资区分为企业合并方式及非企业合并方式;企业合并方式下又进一步划分为同一控制和非同一控制。在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中,主要的差异反映在权益法核算下,当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占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时,会计上经过复核之后,规定将投资成本与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之间的差额部分计入到当期损益,而税法上对此差额不予认定,只按购买价款核支付的相关税费计入成本,所以在纳税调整时应该调减应纳税所得额。

对于长期股权投资,依据谨慎性原则,依然要计提减值准备,同样,税法上不对此进行确认,需要调增应纳税所得额。

(4)存货处理差异

两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对投资投入和盘盈存货的计量上:①投资投入的存货,会计上一般按照合同和协议的约定价值确定,而税法上将其列入非现金支付类,按照公允价值和支付的相关税费计价;②在企业会计准则中,盘盈的存货按规定,按重置成本作为入账价值,但经报批后可以冲减当期管理费用,而《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二条将其纳入其他收入范围之内,增加应纳税所得额,会计和税法的计量完全相反。

(5)投资性房地产处理差异

新企业会计准则新增了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投资性房地产,用来规范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权、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以及已出租的建筑物。新企业所得税法中没有投资性房地产的概念,范围中的房屋和建筑物归入固定资产,土地使用权纳入无形资产。

该准则还涉及到了投资性房地产和非投资性房地产之间的转换问题。当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转为非投资性房地产时,会计准则规定以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作为自用房地产的账面价值,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但税法按照成本计量,所以需调整纳税所得,同时补提折旧。

2.收入类核算差异

《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存在以下差异:

(1)税法界定的收入范围要比会计的大。

(2)税法中有“视同销售”的概念,而会计没有。

(3)在新企业所得税法中,还出现了“不征税收入”和“免税收入”的概念,而会计上没有此概念出现。

3.成本费用类扣除差异

对于会计上存在的某些支出,税法上是不能够给予认定的,下面将具体对扣除项目的差异进行分析。

(1)成本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九条,企业所得税法所称成本,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销售成本、销货成本、业务支出以及其它耗费。成本作为企业实际支出的主体部分,但并非企业所获取的增值部分,所以对于以增值或者利润所得部分征税的企业所得税来说,成本是必须进行计算扣除的。

企业所得税法中的成本概念与会计中的概念有所不同。企业会计中包括的成本主要是对象化的费用,一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燃料和动力、制造费用等。而企业所得税中不仅包括企业的主营业务成本,还包括其他业务成本和营业外支出。相对于会计来说,企业所得税中成本的范围更广。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二者收入分类的基础不同,企业会计着重于经济收入的稳定性和经常性,而税法收入主要考虑税收政策待遇的异同。

(2)职工薪酬

职工薪酬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中作为单独的一项具体准则来说明规范;同样,作为扣除项目中重要的一项内容,《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也对工资支出进行了详细界定。企业会计准则中对于工资薪金的界定的范围远远大于企业所得税法中的界定。

(3)借款费用

《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第四条规定:企业发生的借款费用,可直接归属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的购建或者生产的,应当予以资本化,计入相关资产成本;其它借款费用,应当在发生时根据发生额却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4)准备金

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问题的处理进行了明确的规定,相比前准则,企业计提减值准备的范围进一步扩大,由原来的八项减值准备扩大到只要资产发生了减值行为都可以计提减值准备。新《企业所得税法》第十条明确界定:未经核定的准备金支出不得扣除。

4.其它扣除项目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还对业务招待费、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公益性捐赠支出、罚金、罚款和被没收财务的损失、管理费及其他费用等扣除项目做出了规定。

五、实例分析方法的选择

通过以上对新《企业会计准则》和新《企业所得税法》在资产、收入、成本及费用扣除方面的差异分析,可以对两者在各自领域核算和计量的方法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但是对于二者如何联系在一起没有一个清楚的说明。此实例分析将着重解决这一个问题。

站在会计的角度,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当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在取得资产、负债时确认其计税基础,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存在差异的,对于二者之间的差额区分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根据下面的公式确定利润表中所反映的所得税费用:

①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递延所得税;

②递延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期末余额-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期初余额)-(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期末余额-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期初余额)

会计上不仅仅只是单纯的把实应缴纳的所得税反映在利润表中,而是充分考虑到会计账面价值和税法计税基础的差异,以递延所得税的形式同时给予反映。

这种对于所得税的计量方法可以比喻为“在会计层面上看《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所得税法》的差异”。

站在税法的角度,作为征税主体的税务部门也要根据企业的会计记录进行调整,得出应纳税所得额,进而计算企业应缴所得税。这个征税调整的过程同样也可以称为“在税法层面上看《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所得税法》的差异”,它们之间的衔接者及载体就是《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2006年,国家税务总局公布了新的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包括3张主表和20张附表,在新的所得税纳税申报表中,可以清晰的看到企业所得税的计算方法:

①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扣除项目+纳税调整增加额-纳税调整减少额-亏损弥补-免税所得+应补税投资收益已纳税额-允许扣除的捐赠-加计扣除额

也可以看作为是从会计利润进行调节:

②应纳税所得额=会计利润+纳税调整增加额-纳税调整减少额-税法规定的不征税收入+(-)其他需要调整的因素

本文分别运用规范研究和实例研究的方法,从文字和数据两个角度对新《企业会计准则》和新《企业所得税法》的差异点进行了详细深入的探析。在这些差异中有些是已然存在的,有些是由于准则和税法规定的更改而新产生的。但是纵观此次会计和税法的双双改革,最显著的差异点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1)公允价值计量所带来的差异;(2)货币时间价值带来的差异;(3)成本费用扣除带来的差异。

虽然新《企业会计准则》和新《企业所得税法》之间存在着差异,提高了征税主体的征税成本,同时也增加了纳税主体的纳税成本,但是对于两者之间适当、适度的分离应表示赞同,但不能绝对化。会计和税法的相对分离不仅可以保障国家的财政收入,满足企业投资者、银行等对企业财务报表信息的要求,在真实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同时,既不影响国家税收,又可避免因虚增的会计信息给企业决策带来的负面影响。在会计和税法制定上,应当互相借鉴,互相学习,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在政策的制定中,对那些影响程度不大的差异点,可以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和重要性原则进行协调统一,对于那些不能取消的差异点,可以对征税人员和企业的会计人员进行差异点知识的普及,尽可能的降低纳税核算的成本。

参考文献:

[1]聂顺江.论会计准则和税法适当分离的必要性[J].财会研究,1998,p17-18.

[2]陈毓圭.论财务制度、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和税法诸关系[J].会计研究,1992.p12-18.

[3]曹欲晓.税法为何与会计制度产生差异[J].工作研究,2000.p27-29.

[4]盖地.论会计与所得税关系[J].现代财经,2000,p9-11.

[5]李冰煜.会计利润和应纳税所得额差异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D].湖南大学,2007.

篇7

关键词:多次交易 企业合并 准则比较

一、新旧准则比较

1.初始投资成本的确认。2008年企业会计准则解释中对于多次交换交易实现的企业合并,对于原来采用权益法的要求追溯调整为成本法,即将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余额调整至最初取得成本。2010年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4号则取消了追溯调整,即为购买日之前所持被购买方的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与购买日新增投资成本之和。

2.投资收益的确认。在多次交易后,长期股权投资改为由成本法计量,2008年企业会计准则解释要求对之前的权益法进行追溯调整,所以已经确认的投资收益予以冲销。2010年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4号要求对购买日之前持有的被购买方的股权,按其在购买日的公允价值进行重新计量,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投资收益。

购买日之前持有的被购买方的股权涉及其他综合收益的,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没有相关规定,会计准则第4号要求在个别财务报表中,应当在处置该项投资时将与其相关的其他综合收益转入当期投资收益。在合并财务报表中,与其相关的其他综合收益应当转为购买日所属当期投资收益。购买方应当在附注中披露其在购买日之前持有的被购买方的股权在购买日的公允价值、按照公允价值重新计量产生的相关利得或损失的金额。

3.商誉的确认。购买方对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应当确认为商誉。之前商誉的确认为每一次的合并成本与交易日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之和。会计准则解释第4号出台后,合并成本的确认有所改变,自然而然商誉的确认亦受到影响。之前的每次交易日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不再确认,仅仅以合并成本大于购买日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确认为商誉。

二、对财务报表的影响

1.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对于母公司资产负债表,影响主要体现在长期股权投资上,新准则规定对于过去已确认的被投资方损益、权益份额部分的确定不再追溯调整,即在新准则规定下,购买日被购买方净资产公允价值高于第一次交易日时,长期股权投资的金额要大于旧准则的规定;被购买方净资产公允价值低于第一次交易日时,长期股权投资的金额要小于旧准则的规定。新旧准则差异部分为购买日与第一次交易日所属购买方的被购买方净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份额。

对于合并资产负债表,影响主要体现在商誉上,旧准则商誉数额取决于每一次交易日的交易成本与被购买方净资产公允价值,新准则商誉取决于重新确定的初始投资成本与购买日被购买方净资产公允价值。从理论上来讲,新准则的规定能更准确地反应在真正取得被购买方控制权时被购买方的商誉价值,而非之前作为联营公司所体现的数额。但商誉的计量是否准确,关键还在于被购买方净资产公允价值的计量上,作为资产的一部分,企业可能通过修改被购买方净资产公允价值数额得到其理想的商誉价值,从而达到其虚增资产的目的。

2.对利润表的影响。对于母公司利润表,投资收益部分改动较大,较之旧准则的规定,新准则不仅仅不追溯调整以前年度对被投资方投资收益的确定,在购买日之前持有的被购买方的股权涉及其他综合收益的,于处置该项投资时还将与其相关的其他综合收益计入当期投资收益。比如,购买方在尚未取得被购买方控制权之前,作为其联营公司,拥有被投资方一部分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购买日,该部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转换为购买方的部分股权,需要终止处置该部分投资,则之前计入到其他资本公积的金额要转入当期投资收益。

对于合并利润表,主要的影响也体现在投资收益上,新准则规定对于购买日之前持有的被购买方的股权,应当按照该股权在购买日的公允价值进行重新计量,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投资收益;购买日之前持有的被购买方的股权涉及其他综合收益的,与其相关的其他综合收益应当转为购买日所属当期投资收益。而旧准则在此方面为空白。

三、对新旧准则评价

在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4号中,对原持股部分不再由权益法调整为成本法,将确认的投资损益作为投资成本的一部分,更能体现多次交易的经济实质。好比对公司进行投资,在取得相同股份的情况下,较早加入的股东投入的资本要少较晚加入的股东,因为在公司创建初期,成本与风险都较大,当公司逐渐稳步发展时,后续加入的股东需要承担的成本与风险就慢慢变小了。同时,旧准则商誉数额取决于每一次交易日的交易成本与被购买方净资产公允价值,新准则商誉取决于重新确定的初始投资成本与购买日被购买方净资产公允价值。从理论上来讲,新准则的规定能更准确地反应在真正取得被购买方控制权时被购买方的商誉价值,而非之前作为联营公司所体现的数额。故这两个方面来说,在多次交易实现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问题上,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4号相比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更客观合理地反应交易实质。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篇8

新会计准则中具体的变化对于煤炭企业的影响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新会计准则明确了财务报告目标,对于当前的煤炭企业的经营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我国处于社会结构调整战略期,煤炭等能源行业处于特殊的发展阶段。一般而言,我国的煤炭企业都属于国有企业性质或者国有控股经营状态,所以煤炭企业所制定的财务报告目标依旧是向所在企业的管理部门上报经营状况和成果,通过上述活动作为企业经营者进行人事升迁调动或者奖惩的参考依据,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长。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深化,煤炭企业的改革步伐逐步加快,煤炭企业的投资主体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那么企业的财务报告目标也将需要向投资人提供,成为其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

其次,新会计准则增加了计价模式种类并认可了公允价值计价属性,势必会冲击和影响煤炭企业的会计核算,这就必然导致按照新会计准则在进行部分资产项目金额、数量计价的核算过程中同原有的会计准则核算管理结构产生矛盾冲突。同时,新企业会计准则还规定企业资产的确定与计价管理在使用公允价值计价管理时决不允许重新实施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的资产计价管理,煤炭企业的资产管理核算中使用公允价值进行计价核算的资产项目部分,采用新会计准则的核算结果必然同原有会计准则制度下的核算结构存在较大的差异。

最后,新会计准则中指出不允许将部分资产减值准备转回。这同原有会计准则中对于部分资产的减值准备的规定有较大的冲突,大多数企业在原有制度的规定下,对准则的制度进行研究,利用制度缺陷和空隙实施企业盈余调整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益,但是严重影响了企业财务管理秩序。新会计准则明文要求,对于企业的固有资产、无形资产以及长期股权投资等项目减值损失在经过确认后严禁再次进行转回。这种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规范了企业资产的核算管理,弥补了原有会计准则的制度缺陷,会计准则已不是企业盈余调整与管理的工具,对企业财务的管理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实施策略

新企业会计准则的落实对于煤炭企业的影响非常明显,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但是当前摆在煤炭企业财会人员面前的一个最重要难题就是如何实施新旧会计准则的平稳过渡,确保新企业会计准则能够顺利的落实。具体而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加大宣传力度,从业人员认真学习新会计准则

新会计准则的落实是一项重要战略抉择,其有效落实不仅仅需要财务管理部门努力,同时也需要企业管理领导阶层和相关各单位部门的相互协调。因此,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包括新会计准则的新理念、内容以及管理方法,争取获得企业领导部门的理解和支持,这是至关重要的。同时,新会计准则的落实,财会人员必须进行认真地研究学习。可以聘请相关专业人员开展专业的培训学习,日常工作中加强自学,认真对比研究新旧会计准则,以国际会计准则作为参考,将新会计准则体系进行综合性的研究,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二)实施会计基础规范化管理

新企业会计准则应该同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对会计科目体系和财务报表体系进行重新设置。为了能够同公允价值和减值准备计划进行很好地配合,煤炭企业应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同相关的业务部门实施有效的配合,在日常生活管理过程中应该注重相关资产的市价、技术更新、自有资产的成新度、未来现金流量及贴现率等信息的搜集整理。对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制度进行重新修订,实现企业的经济业务和事项能够同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很好地结合,并实施确认、计量。

(三)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新会计准则的落实使得企业对会计信息的需求进一步凸显,因此煤炭企业必须采取措施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进一步进行完善,尤其是涉及到对外投资筹资、工程项目以及担保等,相关的控制制度必须完善,做好风险的防范,实施科学的抉择,有效的落实奖惩机制。

(四)实施企业内部业绩考核指标体系的考核

新会计准则的落实之后煤炭企业以往的内部业绩考核指标体系中的一些指标需要进行改革,例如利润、净利润指标等。企业所得税计算方法将会产生重大变革。其一、煤炭企业可以在时机成熟的条件下对新企业会计准则进行模拟;其二,对落实新企业会计准则后的经济成果以及财务状况产生的影响进行进行测算;最后,总结汇总模拟计算结果,并相应的制定出业绩指标考核体系。

篇9

摘要:为了明确小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核算上的差异,本文从资产计提减值准备、资产计量、资产与负债的具体核算以及财务报表的编制要求等方面对两者进行了比较,以期有利于会计人员正确按照小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会计核算。

关键词 :小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核算;核算差异

小企业会计准则于2011 年10 月18 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以财会[2011]17 号印发,自2013 年1 月1日起施行。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符合《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所规定的小型企业标准的企业。

小企业会计准则核算简单,与税法规定一致。与企业会计准则相比较,在具体业务核算等方面有许多不同,现总结如下:

一、资产计提减值准备的差异

根据小企业会计准则,资产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资产需要计提减值准备。

1.根据小企业会计准则,应收及预付款项的坏账损失应当于实际发生时计入“营业外支出”,同时冲减应收及预付款项。

会计分录为根据实际减值金额记:

借:营业外支出

贷:应收账款、预付账款或其他应收款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需要在期末时对应收及预付款

项计提减值准备,根据计提金额: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坏账准备

实际发生坏账时,根据发生的坏账金额

借:坏账准备

贷:应收账款、预付账款或其他应收款

2.根据小企业会计准则,存货期末不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存货期末需要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3.根据小企业会计准则,长期股权投资损失应当于实际发生时计入“营业外支出”,同时冲减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余额,不允许计提减值准备。根据企业会计准则,长期股权投资期末需要计提减值准备。

4.根据小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不计提减值准备,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期末需要计提减值准备。

5.根据小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不计提减值准备,根据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期末需要计提减值准备。

二、资产计量的差异

根据小企业会计准则,资产应当按照成本计量,不能按照公允价值计量。而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资产允许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在这一点上两者存在差异的资产是企业购入的能随变现并且持有期间不准备超过1 年(含1年)的投资。

根据小企业会计准则,该项资产在“短期投资”账户核算,取得与持有期间一直按照成本计量,不考虑资产负债表日,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在“交易性金融资产”账户核算,取得与持有期间一直按照公允价值计量,资产负债表日,按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借(或贷)“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贷(或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三、债券投资收益计算的差异

计算确定企业购入的在1 年以上不能变现或不准备随变现的债券投资的利息收入,小企业会计准则按照票面利率计算,企业会计准则按照实际利率计算。

根据小企业会计准则,期末按照票面利率计算出利息收入金额,会计分录为:

借:应收利息(分期付息、一次还本的长期债券投资)

(或借):长期债券投资———应计利息(一次还本付息的长期债券投资)

贷:投资收益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根据票面利率计算出票面利息,根据实际利率计算出利息收入,会计分录为:

借:应收利息(分期付息、一次还本的长期债券投资)

(或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一次还本付息的长期债券投资)

贷:投资收益

(贷或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其中:“应收利息”或“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账户金额为根据票面利率计算出的票面利息,“投资收益”账户金额为根据实际利率计算出的利息收入,两者的差额记入“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账户。

四、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差异

根据小企业会计准则,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不采用权益法核算。根据企业会计准则,长期股权投资按照具体情况既可采用成本法核算也可采用权益法核算。

五、无形资产摊销核算的差异

根据小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应当在其使用寿命内采用平均年限法进行摊销,小企业不能可靠估计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的,摊销期不得低于10年。根据企业会计准则,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其应摊销金额应当在使用寿命内系统合理摊销,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摊销。

按照小企业会计准则,期末根据应摊销金额

借:管理费用

贷:无形资产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期末根据应摊销金额

借:管理费用

贷:累计摊销

六、长期借款利息费用计算的差异

长期借款的利息费用,根据小企业会计准则按照借款合同利率计算,根据企业会计准则按照实际利率计算。

按照小企业会计准则,期末根据借款本金和借款合同利率计算确定利息费用金额,会计分录为:

借:财务费用、在建工程等

贷:长期借款———应计利息(一次还本付息的长期借款)

(或贷):应付利息(分期付息的长期借款)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期末按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利息费用,按合同利率计算确定应付未付利息,会计分录为:

借:财务费用、在建工程等

贷:长期借款———利息调整

长期借款———应计利息(一次还本付息的长期借款)

(或贷):应付利息(分期付息的长期借款)

其中:“财务费用”、“在建工程”等账户金额为按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利息费用,“长期借款———应计利息”或“应付利息”账户金额为按合同利率计算确定的应付未付利息,两者的差额贷记“长期借款———利息调整”账户。

七、核算账户设置的差异

1.存货业务核算账户的差异。根据小企业会计准则,盘亏存货发生的损失应当计入“营业外支出”。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盘亏存货属于①自然原因产生的定额内损耗,经批准后转作“管理费用”,②属于计量收发错误和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的存货盘亏和毁损,扣除残料价值和可收回赔款后的净损失计入“管理费用”,③属于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的存货毁损,扣除残料价值和可收回赔款后的净损失转作“营业外支出”。

2.企业购入的在1年以上不能变现或不准备随变现的债券投资核算账户的差异。根据小企业会计准则,该项资产在“长期债券投资”账户核算;根据企业会计准则,按照是否持有至到期,分别在“持有至到期投资”账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账户核算。

3.固定资产盘盈核算账户的差异。根据小企业会计准则,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账户来核算;根据企业会计准则,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账户来核算。

4.税费核算账户的差异。根据小企业会计准则,企业的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车船税、印花税、矿产资源补偿费、排污费计入“营业税金及附加”;根据企业会计准则,以上税费计入“管理费用”。

5.企业向投资者分配利润核算账户的差异。根据小企业会计准则,企业向投资者分配利润通过“应付利润”账户来核算;根据企业会计准则,通过“应付股利”账户来核算。

6.出租包装物和商品的租金收入、逾期未退包装物押金收益、已作坏账损失处理后又收回的应收款项核算账户的差异。

根据小企业会计准则,此三项收益通过“营业外收入”账户来核算,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前两项收益通过“其他业务收入”账户核算,第三项已作坏账损失处理后又收回的应收款项,先做与坏账发生时相反的会计分录,借记“应收账款”账户等,贷记“坏账准备”账户,再做收回应收款项的会计分录,借记“银行存款”账户,贷记“应收账款”账户等,不通过损益类账户核算。

八、财务报表的编制要求不同

按照小企业会计准则,小企业的财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附注。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财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的内容除以上报表和附注之外还要包括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新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审计;错弊案例

一、无形资产的核算

(一)无形资产的初始计量 (1)无形资产应按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外购无形资产的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以及直接归属于使该项资产达到预定用途所发生的其他支出。购买无形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无形资产的成本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实际支付的价款与购买价款的现值之间的差额,除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 号———借款费用》应予资本化的以外,应当在信用期间内计入当期损益。 (2)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其成本包括《企业会计准则第 6号———无形资产》第四条和第九条规定后至达到预定用途前所发生的支出总额,但是对于以前期间已经费用化的支出不再调整。 (3)投资者投入无形资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 (4)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政府补助和企业合并取得的无形资产的成本,应当分别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7 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确定。

(二)无形资产的后续计量 (1)司法会计鉴定应当于取得无形资产时分析判断其使用寿命。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为有限的,应当估计该使用寿命的年限或者构成使用寿命的产量等类似计量单位数量;无法预见无形资产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期限的,应当视为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 (2)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其应摊销金额应当在使用寿命内系统合理摊销。企业摊销无形资产,应当自无形资产可供使用时起,至不再作为无形资产确认时止。企业选择的无形资产摊销方法,应当反映与该项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无法可靠确定预期实现方式的,应当采用直线法摊销。无形资产的摊销金额一般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其他会计准则另有规定的除外。 (3)无形资产的应摊销金额为其成本扣除预计残值后的金额。已计提减值准备的无形资产,还应扣除已计提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累计金额。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其残值应当视为零。 (4)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应摊销,在会计期末应进行减值测试。 (5)无形资产的减值,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 号———资产减值》处理。因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无论是否存在减值迹象,每年都应当进行减值测试。 (6)企业至少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对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及摊销方法进行复核。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及摊销方法与以前估计不同的,应当改变摊销期限和摊销方法。

(三)无形资产的处置和报废企业租让无形资产使用权形成的租金收入和发生的相关费用,分别确认为其他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成本;企业出售无形资产,应当将取得的价款与该无形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无形资产预期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应当将该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予以转销,其账面价值转作当期损益(营业外支出)。

二、无形资产核算错弊存在的形式

(一)无形资产增加核算错弊存在的形式无形资产增加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企业创办初期,投资人作为投资投入的;二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购入、自行开发以及接受捐赠形成的。本文重点查证的是企业经营过程中购入和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增加。 44审计研究 CH INA MANAGEMENT INFORMATION IZATION / 1·无形资产增加不真实、不合规有些企业增加无形资产没有合法的证明文件,有些无形资产已超出了法定有效期。查证时主要查明无形资产是否具有合法证明文件,如专利证书、商标注册证书等;审查以各种形式增加的无形资产是否办理了必要的产权转让手续,如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是否按法定程序申请,并取得合法的证明文件。 2·无形资产计价不合规、不正确查账人员在审查时,应审查企业是否按制度规定对增加的无形资产计价入账,有无任意提高和降低无形资产价值的行为。如审查企业购入无形资产的发票和与购入无形资产直接相关的费用;审查企业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的各项支出是否真实、正确、符合规定;审阅无形资产的明细账及有关费用明细账;审阅资产评估部门出具的评估证书,查证企业有无未经法定评估而擅自对无形资产作价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