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企业会计准则范文
时间:2024-02-29 17:48: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企业会计准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6)03-000-01
具备流动性、周期性等特点的建筑施工生产及具备单件性特点的建筑产品,对建筑工程企业会计核算提出了鲜明的要求。较原会计准则而言,新会计准则更趋合理、具体、科学,对充分体现权责发生制会计原则、移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应国际会计准则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及实施,影响着建筑工程企业会计核算工作。文章新会计准则对建筑工程企业会计核算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深入论述,以期对提高我国建筑工程企业会计核算成效有所帮助。
一、新会计准则对建筑工程企业会计核算产生的影响
首先,使得工程结算步骤有所简化。原会计准则明确表示,工程款确认及收入确认须同步进行,也就是说,工程结算时确认成本及收入[1]。就建筑工程企业会计核算而言,其工作重心为成本支出。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方向基本一致,其与以往的会计准则存有很大的区别。新会计准则在相关性及规范性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独立核算工程业务,有利于明晰整个施工过程中款项金额进账及成本支出;分开收入,详细记录施工过程中所有的工程成本。在新会计准则中,工程结算属于工程施工备用范畴。
其次,将非货币利归为职工薪酬。原会计准则并未系统规定职工薪酬,在核算建筑企业人工成本时缺乏准确性、完整性。新会计准则有效改善了上述状况,其除了注重薪酬实质,还全方位、多角度丰富了职工薪酬内涵。原会计准则并未涉及非货币利内容。相反,新会计准则明确规定职工薪酬中包含非货币利,且对会计处理手段做了详细说明。向员工发放企业采购或生产的商品,反复向向员工提供商品或服务,员工享有使用或租赁企业名下建筑资产的权力。非货币福利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职工薪酬方式,能够有效抑制现行的“表外福利”现象。据研究,此种薪酬方式对明确各种薪酬关系、降低人为控制建筑工程企业人工成本的概率颇有益处。
再者,规定建造合同的分立标准。
从分立及合并建造合同角度来看,新、旧会计准则存有共性。值得注意的是,新会计准则增设了“追加资产的建造”标准。当满足以下任一条件,即可断定是单项合同:原合同价钱与资产追加的造价没有任何联系。例如:学校建筑工程中,甲(学校)乙(建筑工程企业)双方签订合同,预计造价为320万,成本预算为170万。在执行合同期间,甲方提出增设停车场的要求,导致教学楼设计及技术发生巨大改变,这种情况下,停车场的追加建造则应属于单向合同范畴;追加的资产在作用、设计、技术等方面与原有某种或摩尔写资产存有差异性。新会计准则的制定以资产的完整性及成本与收入为参考依据,其更为合理、全面,详细规定了建筑工程企业在成本及收入确定方面的标准[2]。
最后,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原会计准则将检查时间设定为工程末期,当可收回进而低于账面价值,便准备减值,待价值恢复再将其转回。就转回金额来讲,其数目须小于原提取金额。会计人员在检测准备资产减值过程中,须对金额减少是否会造成负面影响作出科学判断,注重当期损益,避免出现回转现象。上述内容影响着建筑工程企业的经济效益,尤其当其处于恶劣环境时,极有可能面临资产减值风险。一旦资产减值确立,其会损失企业业绩。
二、提升建筑工程企业会计核算的有效策略
准确收集成本在建筑施工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众所周知,建筑施工通常是露天作业,其呈现出远距离、范围分散、人员复杂等特点,生产模式的开放性,给会计核算增添了难度。结合实际经验,笔者建议建筑工程企业会计核算从以下内容着手,以切实提升工作成效:积极转变理念。新会计准则显示,企业负责人承担会计核算主责,其须积极推行及践行新会计准则,并强化责任与法制意识。此外,建筑工程企业须转变理念、注重处理收益及风险关系、优化资源配置、保质保期完成工程等。与此同时,企业须将社会与经济效益有机结合,以实现双赢;提升员工素质。贯彻新会计准则的首要任务是理解、把握其内容、实质。企业可通过采取召开座谈会、开展新会计准则培训、组织参观学习等防水以加强员工道德教育,以确保会计核算工作透明化,从而避免企业出现运营风险[3];健全企业内控制度。健全企业内控制度对会计核算至关重要。企业迅猛发展,会计系统、程序及环境的控制日趋完善。健全企业内控制度,须结合自身实际,且改善技术,不断优化内控系统,以达成内部控制目标。
三、结语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很多行业频繁接轨世界。建筑工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首屈一指的位置,必然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新会计准则在建筑工程企业中发挥着不可比拟的作用。因此,我国建筑工程企业须理解、掌握并严格践行新会计准则,紧抓机遇,迎接挑战,以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丁咪.建筑工程企业会计核算受的新会计准则的影响分析[J].商,2015(43).
篇2
(1)施工企业生产的单件性,施工企业生产的单件性主要表现在不同的项目具有不同的建设要点,并要针对工程产品本身的特殊性和特定的用途及使用要求来严格确定每个项目产品,因此,水文、地质、气象等条件的任何不同都会使得施工条件发生多种多样的变化,相同图纸的施工效果及过程也会不同。
(2)建筑行业会计科目设置相对集中。施工企业通常通过承包工程项目,提供建筑安装施工、机械化吊装施工建筑施工、基础与地基工程施工等经营活动获取收入、实现利润。施工企业会计核算主要集中在成本费用类科目中,成本费用类科目只分为间接费用和直接费用,相关收入类科目不仅数目较少而且内容简单。其中直接费用又分为材料费、人工费、机械费和其他直接费用四部分。另外,施工企业行业的不同特点,将其区分为了“临时设施摊销”、“周转材料”、“工程施工”、“机械作业”、“临时设施清理”、“临时设施”以及“工程结算”等科目。这也就决定了与其他行业中的会计科目相比,施工企业会计科目的显著不同。
(3)会计人员工作环境特殊。施工企业的会计人员必然要具有专业的会计技能,除此之外还要懂得建筑方面的相关知识,这就大不同于一般企业的会计只需要有会计专业而已,除此之外施工企业的会计人员的工作要同一般的会计一样在办公室里对会计信息进行核算以外,还需要到工地现场上进行业务核算。
(4)工程施工成本的结转具有特殊性。建筑企业成本的结转需要将收入的确认和工程价款结算分开处理,与以往将二者合在一起处理的方式有所不同,这都是依据《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办法》和《企业会计准则一建造合同》改善的,如此一来,工程开工以来累计发生的工程成本和合同毛利就能在“工程施工”账目中全部反映出来了。
2新会计准则对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
(1)完善施工企业财务核算信息化建设。指的就是总部决策可以透明化的实行在全部分支企业中,财务核算从企业总部走向企业全部,由静态管理转向动态管理,实现财务核算信息化,使得企业人员可以充分共享财务信息,并以此保证信息的质量,以及执行信息的效果,除此之外,为使得财务业务与资源配置共同发展,要求信息共享要从分散走向集中,从企业内部走向外部。
(2)新会计准则执行后,对施工企业的会计科目设置提出了新要求。新会计准则相应增加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到期投资等金融资产类的相关科目,同时也取消了短期投资的相关科目,并增加“投资性房地产”等科目,现有的“应付职工薪酬”科目由原本的“应付福利费”、“应付工资”组成,现有的“营业支出”、“营业收入”由原本的“主营业务支出”、“主营业务收入”科目组成,新会计准则对施工企业的会计科目调整、转换提出了许多要求,这就要求施工企业会计及时做好老制度与相关新准则之间的调账和衔接工作,做好相关调帐工作,调整帐木,并灵活转换会计科目。
(3)建立施工企业内部监督控制制度。施工企业在建立内部监督控制机制中重要位置是由财务核算的特殊性决定的。内部监督控制主要包括会计系统、控制程序和控制环境三个方面。因各企业的规模、业务、性质的不同控制程序也会有不同的变化,需要分权控制,合理、合法的授权、控制,以及业务程序批准控制,组织规划控制等。建筑企业管理当局需要加强对严格控制内部的整体认识、态度和行动,以及此种行为的重要性,称为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可以通过某些系统将所有经济业务事项最终在会计报表中都反映出来,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3如何在新会计准则下加强施工企业会计核算
(1)充分认识会计信息质量的及时性和重要性。施工企业应以财务资金的活动为核心,应当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互联网、财务办公、软件电子计算机等对所有分支机构实行财务监控、数据的远程交换和会计电算化,使企业业务与资源配置同步发展,同时要求施工企业实现财务信息充分共享,为了实现财务核算的及时性要求,需要从根本上改变业务活动与财务信息互不对称的滞后现状,采用集中式管理模式,可以有效地提升财务核算的效能,会计报表反映出的财会信息可以反映出企业资产负债状况、所有者权益变动、现金流量并了解其盈利水平等情况。这是让公众了解、评价企业决策也是政府监管部门、债权人、投资人和经营者的重要依据,因此,必须贯彻好新企业会计准则,以便于真实、准确的向报表使用者如:企业决策层等反映会计信息。
(2)谨慎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一直以来,历史成本计量属性都因其可靠且便于核实而被广泛使用,我国的财务报表和财务会计便都是采用此方法,历史成本计量方法是指资产情况和一个主体的负债情况,但近年来,随着金融创新和业务创新的日新月异,用于未来与现在的经营决策时,历史成本计量便不一定很可靠,同时也使得新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公允价值方式很符合现实经济发展环境的客观需求。
(3)做好新准则实施后的信息通告工作。在首次执行新准则后,企业应当上报其首份年度财务报表,并按规定,列出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资产负债表以及附注。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为了反映执行新会计准则对其现金流量、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影响,企业还应当在附注中用列表的形式详细说明通告数据的调节过程。
(4)开创职业人员的新思维,并加强其判断能力。会计人员解决新准则中面临的问题时要摒弃传统的思维方式,学会用新的思维、新的观念新的方法和来不断加强职业判断能力。新准则有利于增强企业会计工作的趋同愿望,同时新规则立足于维持会计信息使用者和者的之间的良好互动,提倡关注会计领域的重难点问题,注重专业判断。
4结束语
篇3
[关键词]小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准则;所得税法; 协调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3)03-0156-03
作者简介:林映聪(1983-),汉族,福建龙岩人,上海海事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财务会计。
小企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增长和提升市场活力的重要力量之一。目前,小企业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主要来自税务部门和银行,小企业会计处理与税法的协调不仅有利于降低小企业的财务调整成本,而且有利于提高小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2011年10月18日,财政部以财会[2011]17号印发《小企业会计准则》,该准则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小企业会计处理与所得税法的协调。
一、《小企业会计制度》与所得税法规定的主要差异
(一)资产计价与摊销方面的差异
关于资产的处理,《小企业会计制度》与所得税法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后续计量上。
1资产减值
《小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小企业应定期或至少于每年年终对应收款项、短期投资、存货进行全面检查,对于没有把握能够收回的应收款项,可以采用合理的方法计提有关的坏账准备;对短期投资市价低于成本的差额,应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可变现净值小于存货账面成本的差额,应当提取存货跌价准备。而税法遵循据实扣除原则,对未经核定的准备金支出不允许税前扣除。
2固定资产折旧
折旧的计提受固定资产原值、预计使用年限、残值率以及折旧方法的影响。《小企业会计制度》与税法对以上几个方面的规定都有差异。比如,《小企业会计制度》规定,除下列情况外,小企业应对所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按照规定单独估价作为固定资产入账的土地。而税法规定,除了上述两种资产外,房屋、建筑物以外的未使用、不需用固定资产不得计提折旧。税法规定的折旧方法原则上为直线法,而企业可选择的方法除直线法外,还有工作量法、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等。
3无形资产摊销
这主要是由于摊销年限和企业自行研究开发无形资产造成。如《企业所得税法》对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二)收入确认和计量方面的差异
在收入方面存在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收入确认的原则、收入确认的范围及收入确认的时间三方面。
1收入确认的原则差异
《小企业会计制度》对销售商品的收入确认是以发出货物、收取款项且风险报酬转移作为确认标准,总体上来说是实质重于形式,并遵循谨慎性原则。而企业所得税法对收入的确认没有具体的规定,基本上参照增值税制度有关收入确认办法执行,相对而言,税法强调形式重于实质。
2收入确认的范围差异
税法确认的收入,不仅包括会计上已经确认的收入,还包括会计上不作为收入的视同销售以及价外费用。如《小企业会计制度》规定,除将货物交付他人代销,在收到代销清单时确认收入外,其他的视同销售行为均未确认收入,而税法则规定视同销售行为应按交易中商品的公允价值或市场价格确认应税收入。另外《小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对接受捐赠取得的资产,企业按照税法规定扣除应交纳的所得税后,计入资本公积,不确认收入。按照税法规定,企业接受捐赠的资产,并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计算企业所得税。
3收入确认的时间差异
《小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只要同时符合收入确认的条件,当期就要确认收入;如果不符合条件,当期就不能确认收入,如在采用托收承付方式下,购买方如果出现财务困难,会计上不能当期确认收入,而应做发出商品处理,只有购买方财务困难消失时才能确认销售收入。而税法此时应确认为收入,计算企业所得税。
(三)成本费用确认和扣除方面的差异
成本费用确认和扣除方面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工资以及与工资有关的“三费”、业务招待费、广告费、销售佣金、借款利息和开办费用摊销等方面。如《小企业会计制度》对列入管理费用的业务招待费并没有限制,但所得税法规定,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业务招待费支出,按照发生额的60%扣除,但最高不得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05%;此外,税法对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合并处理,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不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1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
二、《小企业会计准则》与所得税法的协调
2011年10月18日,财政部《小企业会计准则》,除能与《企业会计准则》有序衔接外,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与我国所得税法的协调,是一部为我国小企业“量身定做”的企业会计标准。在实施《小企业会计准则》后,小企业除会计与税法之间不可能消除的永久性差异以外,只有在少数情况下才可能产生暂时性差异。根据小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小企业需作大量的纳税调整,这不仅给小企业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也给小企业正常的会计核算以及税务工作本身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况且,目前小企业会计人员业务水平普遍较低,实现小企业会计准则与所得税法的协调很有必要。本文从两个方面分析《小企业会计准则》与所得税法的协调。
(一)资产处理与税法规定的协调
1统一采用历史成本计量
在会计计量方面,《小企业会计准则》仅要求采用历史成本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这与税法一致。例如沿用《小企业会计制度》的“短期投资”科目核算短期的股票投资、债券投资,而并未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交易性金融资产”,避免了小企业报税时的账务调整;并未引入企业会计准则中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一律使用成本计量的相应科目。小企业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主要是考虑到税法不承认持有期间因市价的变动而对资产的影响,使小企业的会计处理与税法相协调。
2不要求提取减值准备
所得税法不确认持有资产的减值,除金融企业按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提取的准备金外,减值准备一律不得税前扣除。《小企业会计准则》对小企业的资产要求按照成本计量,不再要求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资产实际损失的确定参照了《企业所得税法》中的有关认定标准。如企业的应收款项发生坏账时,直接计入管理费用,同时冲销应收款项,而不通过计提坏账准备,采用直接冲销法。
3固定资产折旧的处理
固定资产折旧与所得税法协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折旧范围和折旧年限。在折旧范围上,《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小企业应对所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但下列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房屋、建筑物以外未投入使用的固定资产;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与税法的差异缩小表现在“房屋、建筑物以外未投入使用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在折旧年限上,《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了与所得税法相一致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最低年限以及后续支出的会计处理。《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最低年限为:房屋、建筑物20年;机器、机械和其他生产设备10年;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器具、工具、家具等5年;飞机、火车、轮船以外的运输工具4年;电子设备3年。
此外,在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的确认、计量以及后续处理上,《小企业会计准则》也都体现出与税法的高度协调。
(二)收入确认和计量方面与税法规定的协调
《小企业会计准则》在收入的确认跟计量方面增加与税法的协调。税法以收到货款或者取得索款权利凭证为确认标准,并根据结算方式确认收入实现的时间。《小企业会计准则》在收入方面采用发出货物和收取款项作为标准,较《小企业会计制度》减少了风险报酬的职业判断。同时就几种常见的销售方式明确了收入确认的时点:如采用托收承付方式的,在办妥托收手续时确认收入;采取预收款方式的,在发出商品时确认收入;销售商品需要安装和检验的,在购买方接受商品以及安装和检验完毕时确认收入;采用支付手续费方式委托代销的,在收到代销清单时确认收入。尽管《小企业会计准则》并未明确“采取赊销和分期收款销售方式”下收入如何确认,但根据推定原则,按照“发出商品且收到货款或取得收款权利时”确认,则与税法对此种方式的规定“按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的当天”一致。所以在商品销售的确认上,《小企业会计准则》与税法相协调。另外将接受捐赠取得的资产可确认为与其生产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收入,计入营业外收入,与所得税法规定一致。
在收入计量方面,不再要求小企业按照从购买方已收或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或者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的公允价值确定收入的金额,而是要求按照从购买方已收或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确定收入的金额。
三、结语
尽管《小企业会计准则》使小企业会计处理与税法的协调大大增强,但仍有改进余地。如在利润表方面就可以做出适当的改进:小企业利润表的编制未考虑到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的要求,仍然采用以前的会计报表格式和内容,对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所要求提供的数据很少涉及,可将小企业的会计报表特别是利润表以专用报表形式,即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的格式和要求来编制。这样不仅符合小企业会计准则设计的出发点和处理原则,而且也减少了企业会计人员的重复劳动。
由于会计与税收是经济领域的两个不同的分支,会计准则(制度)与企业所得税之间存在差异是一种客观的现象,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完全一致。无法协调主要是体现在一些国家为了发挥对经济调节和促进作用所实施的优惠政策,如研发支出、残疾人工资可以加计扣除,以及体现在企业发生的一些违法性质的支出,如税收滞纳金、罚款等。对于这些有差异的地方,小企业需要作纳税调整。
[参考文献]
[1]魏光,李竞翔小企业会计制度与税法的差异比较[J]商业会计,2005(8)
[2]罗妙成论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的协调[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4)
[3]王秀敏浅析小企业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协调[J]财会月刊(中旬刊),2011(4)
[4]杨艳琴,王旸小企业会计准则与税法规定的协调问题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10)
篇4
摘 要 2007年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和2008年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对固定资产的处理存在一些差异,尤其是固定资产折旧这一方面。而这些差异影响了纳税、企业会计做账等工作的顺利进行,如何对这些差异进行调整,正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此阐述了一些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 固定资产 折旧 新税法 新会计准则
固定资产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而新的准则和新税法由于制定的出发点不同,造成了会计工作中产生了一些处理差异。下面笔者将对其中的差异进行分析说明,以求会计工作能顺利进行。
一、新企业所得税条例和新会计准则及其差别
1.税法对固定资产的定义
纳税人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超过1年的建筑物、房屋、运输工具、机械、机器和与、经营、生产相关的工具、器具、设备等。对于不属于经营、生产的主要设备物品,如果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并使用的期限在2年以上,也可作为固定资产。
2.新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的定义
固定资产是指同时具有以下特征的有形资产:为出租、提供劳务、生产商品或者经营管理而特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除此,固定资产还要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才能确认为固定资产: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可靠计量,与该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有可能流入企业。
3.两者的区别
两者的法力效力不同。税法是我国法律,有强制效力;而会计准则是我国财政部颁布的,是职业规范和行政法规。其次两者的服务对象不同。税法服务的是国家;新会计准则服务的是企业。最后两者的体系不同。新会计准则只是职业的规范;税法则是多部法律的总称,新企业所得税条例只是其中之一。我们还可以在1.2中看出,两者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对固定资产进行定义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只是规定了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而税法在其基础上还规定了其价值。
二、新企业所得税条例和新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入账值得差异
(一)以非货币易换入的固定资产
1.新企业所得税
企业以物换物不管涉及的货币性补价占多少的比例,都视为出售旧资产、购买新的资产。所以交易的双方都应该按照出售资产的公允值来确定与资产有关的计税成本,除非是属于符合条件整体资产置换。按照应支付的和公允价值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成本的情况下收到补价,换入资产成本收到与换入资产账面价值和补价的,应支付有关的税费之和的差额,然后记到当期损益。
2.新会计准则
《企业会计准则第7 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规定,只有采取公允价值计价的情况时(一定要符合两个条件)才可以确认损益,不管涉没涉及补价,企业都应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和其账面价值的差额确认为交易损益。采用新准则账面的价值法时(不符合公允价值计价),企业绝不能确认交易损益。
(二)固定资产的取得
1.新企业所得税
《关于企业补贴收入征税等问题的通知》(财税字【1995】81 号)规定:企业所取得的国家财政性补贴、其他补贴收入,除了国务院、财政部以及国家税务总局所规定的不计入损益者以外的,都应一律并入实际收到该补贴收入年度的应纳所得额。
2.新会计准则
外购的资产成本包括:相关税费、购买价款、以及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发生的可归属于该资产的装卸费、运输费、专业人员服务费以及安装费等。实际支付价款和购买价款现值之间的差额,除了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应予资本化,还应该在信用期间内记入当期损益。
三、对固定资产折旧的差异
(一)计提折旧范围
新企业所得税和新会计准则两者对计提折旧范围的差异主要在于是否同意企业对除建筑物、房屋以外未进行投入使用的固定赞成计提折旧的扣除。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范围的规定,即要考虑固定资产的无形消损,又要考虑固定资产的有形消损,即使固定资产没有进行使用,也要进行计提折旧;而新企业所得税规定建筑物、房屋以外的没有投入使用的固定资产和与经营活动无关的固定资产,发生的折旧费与经营收入没有关系,所以不在税前扣除。可以看出两者在计提折旧范围上的目标差异。
(二)折旧年限
新企业所得税条例规定:火车、飞机、轮船、机器、机械和其他生产没备为10年;飞机、火车、轮船以外的运输工具为4年;房屋、建筑物为20年;电子设备为3年。而新会计准则规定是:企业要根据固定资产预期经济利益的使用情况和实现方式,来确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两者最大的区别是新企业所得税条例规定的是具体的时间,而新企业会计准则是原则性的规定。
(三)折旧提取
按新会计准则企业应该根据和固定资产相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来选择折旧方法,比如可以采用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平均年限法、年数总和法等。而税收则规定在折旧费的计算原则上采用直线折旧法,加速折旧的不能用年限总和法或者余额递减法。
四、总结:
新企业所得税条例和新会计准则制定的角度不同,造成了固定资产折旧等方面要求的不同。但从某些程度来讲,两者部分存在差异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果会计人员和税收人员之间能相互联系、相互协调,那么就可以减少税收人员的工作量,实现共同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志明.《小企业会计制度》与税法差异比较——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与税法差异比较.会计之友.2005(05).
篇5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影响;措施
自从我国实施新会计准则以来,新会计准则在企业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旧会计准则相比,新会计准则发生非常大的变化,它对于我国经济的总体环境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同时,也引起了各个行业会计方式的改变。对于建筑行业来讲,要大力加强建筑行业会计管理,以实施新会计准则为契机,从而更好的提高整个建筑行业的会计管理水平。
1.新会计准则下对建筑行业财务会计进行管理的重要意义
1.1与国际接轨改善了企业会计信息质量
一般来讲,新会计准则提高了会计核算信息的可靠性,最为重要的是,它与国际的会计准则接轨,对于建筑行业会计人员素质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提高了会计整体信息质量。
1.2提高建筑企业整体效益
自从我国实施了新会计准则之后,各个企业就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建筑企业一定要提高自身水平,同时,利用新会计准则积极的一面,不断扩大业务范围,提高建筑企业整体的效益。
1.3促进社会更加和谐
从当前形势来看,房子已经成为了中国人的第三座大山,相关部门也出台了一些政策来维持房产价格的稳定。对建筑企业进行会计核算,在新会计准则下,国家能够提高有效的信息,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2.建筑行业财务会计特点分析
2.1会计科目以成本核算为主
一般来讲,建筑行业的财务会计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分别为:收入、成本和税金,但是因为建筑行业的会计核算是与工程进度紧密联系的,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发生的成本费用都是需要通过“工程施工——合同成本”科目核算。此科目依照项目来确定出核算对象,之后进行辅助核算,最后按照成本项目明细核算。所以,建筑行业的会计核算一般都集中在成本费用类科目。在一般情况下,成本类科目主要包括材料费、人工费、机械使用费、直接和间接费用等,而相关收入类科目非常少。
2.2工程价款核算方式较为独特
因为建筑工程产品造价比较高,且周期较长,在建筑工程进行当中,企业有时候可能需要垫资施工。所以,为了能够顺利保证资金周转,除了造价较低、时间较短的工程,一般都采用按月结算、分阶段结算的方式。
同时,因为建筑工程施工周期比较长,甚至很多工程都是跨年度施工,所以建筑企业一定要根据完工的进度,应用完工的百分比来确定各年度工程价款结算收入,从而确定各年的经营成果。
2.3按单项工程为对象进行成本核算
因为建筑工程产品具备多样性,且施工生产较为单一,所以,建筑企业不能够依照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全部施工生产费用和完工的工程数量计算出工程的单位成本,而需要依照承包的每一项工程分别列出生产费用,单独计算工程成本。
3.新会计准则的主要变化
3.1公允价值使用变化
新会计准则与原来会计准则不同的是,新会计准则加大了公允价值的使用,并且渗透到了企业文化当中,特别是对于我国的建筑企业。
3.2无形资产变化
新会计准则对于企业无形资产的确定更加的规范,对于已经确认的无形资产,新准则要求,企业在取得无形资产时,一定要分析出其使用寿命,对于不能够确定出使用寿命的无形资产应该给予减值测试,不能够直接摊销。
3.3债务重组变化
新会计准则规定对于债权人绝对不能够妥协,将资产的积入确定为债务重组利润,转让的非现金流资产确定为资产转让损益,而且需要积计算在当期损益当中。
3.4借贷费用变化
新会计准则在借贷费用上与原来会计准则发生了很大变化,它规定,借款费用不应该局限于专门借款产生的,只要是真正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都应该认为是借款费用。
4.新会计准则对建筑行业财务会计的影响分析
4.1新会计准则对建筑企业固定资产财务的影响
(1)固定资产计量结果增大,这样会使得建筑企业的计提折旧额增加,最终导致各期费用增多,使得建筑企业收益水平降低,极大的增加了负债。
(2)新会计准则将固定资产预计的处置费用折现金额计入固定资产入账价值当中,将未来的支出作为固定资产,极大的增加了固定资产的计量结果,使得建筑企业资产机构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3)对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折旧方法和预计净残值等进行调整,将这些调整作为会计变更,不需要再进行追究调整规定的会计操作,极大的增加了会计信息可比性。从另外的一个方面分析,只要是建筑企业依照一定的方式证明了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与原来的估计存在差异,就应该进行估计变更,从而更好的调整折旧费用。这样就能够极大的增大了企业的利润空间。
4.2新会计准则对建筑企业合并财务的影响
新准则对于同一和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一般都采取“权益法”和“购买法”。权益结合法最大的优点是它能够使得跨级报表更加的美观。权益结合法一般都能够导致合并本年度净利润比较高,净资产报酬率较高。非同一控制下建筑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一般由权益结合法向购买法的转变对于财务比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3新会计准则对建筑企业存货财务的影响
(1)新会计准则是允许符合要求的借款费用计入的,所以存款成本对于生产周期比较长的企业没有太大的影响;取消了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的装卸费、运输费、包装费、保险费等费用及其在运输过程中的入库前挑选费用、合理损耗费用等,这些都不计入到成本当中,直接计算到损益当中,因而对于建筑企业影响非常大。
资产负债表当中的存贷金额逐步增加,总资产金额也增加。在较短时间内建筑企业的权益将会增加;在利润表中的费用减少,成本增加,但是成本增长的幅度远远小于费用减小的速度。在短期时间段内,建筑企业的收益将大幅度增加,假如从长远角度来看,总收益是不变的。
(2)因为新会计准则将后进先出法取消了,转而改用了先进先出法或加权平均法。在建筑产品物价上涨时,会对于建筑企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如下:
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贷金额将逐步增加,资产合计额也增加,在较短时间内企业权益将会上升;销售毛利率极大的提高,流动比率增加,在较短时间内销售净利率增加。当物价下降时,对于建筑企业产生的作用将与上述情况相反。
4.4新会计准则公允价值对建筑企业财务的影响
4.4.1计量模式对盈利能力产生影响
因为新会计准则采用了公允值计量收入,与旧准则比较推迟了建筑企业确定收入的时间,极大的影响了企业的权益。假如从一个较短的时间段内分析可能对于企业没有太大的影响,但是总资产报酬率会产生变化,假如此周期远远超过了建筑企业一个会计年度,那么将会极大的影响涉及的会计年度。
4.4.2计量模式对偿债能力产生影响
自从新会计准则当中提出公允值计量模式之后,企业的存货和现金等资产分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也伴随着流动负债的变化。对于企业偿债能力分析的过程中,流动比率、速度比率将会产生很大变化。
5.强化建筑行业会计管理的措施
5.1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控制制度
对于建筑企业来讲,因为财务预算是非常特殊的,所以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显得非常的必要。一般来讲,我们可以将内部监督控制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控制环境。控制环境主要是指建筑企业管理当局对于内部控制的态度及其行动,主要包括:经营管理理念和方式,组织机构的划分方法,控制系统。第二,会计系统。会计系统主要是指用于确定、计量、记录和报告建筑行业经济业务的信息系统。经济业务各项事务能够通过这个系统将所有的信息都反映在会计报表当中。第三,控制程序。控制程序是依据各个企业的性质、规模不同而不同,主要包括授权控制、分权控制、合法性控制、组织规划控制等。
5.2建立企业文化
一般来讲,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当中形成的群体意识、管理思想,优秀的企业文化具备着潜在的价值。在注重企业文化方面,我国很多大型建筑企业都取得了一定的实效,比如像万科等大型房地产公司都充分利用了企业文化的作用。在构建企业文化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几点要求:首先,确保职工认同。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是职工,优秀的理念只有被广大员工认可,才能够成为推动企业员工前进的动力,才会有生命力。其次,要多渠道并进,与企业党的建设同步。最后,要真正实现企业经济文化一体化,不能够各自为政。同时,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继承形成的优秀成果,摒弃落后文化,从而建设适应当前形势的优秀企业文化。
5.3充分吸收国外先进会计控制方法
虽然目前我国建筑行业财务会计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与国外一些先进的会计技术相比,却还存在着一些差距。随着我国经济快速的发展,建筑企业一定要把握好机遇,积极面对挑战,不断学习新知识,逐步完善自身的会计控制管理体系,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5.4建立健全会计职业判断环境
从当前新的会计准则来看,需要会计人员提取减值准备等业务中进行职业判断,充分确保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一般来讲,会计职业判断主要涉及到了三个因素:主体因素、客体因素和环境因素。主体因素主要是说会计人员本身,客体因素是其进行的业务,环境因素为其判断过程中所处的环境。在这里,除了需要对会计人员素质进行加强外,还应该不断强化环境因素的作用。在实际当中,环境因素主要是因为契约不完善等对于会计人员产生影响。因此,建筑企业一定要注重强化职业判断环境建设。
5.5对会计人员加强管理
对建筑行业财务会计进行管理,第一就是需要加强建筑企业会计人员的管理。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第一,在招聘会计人员的过程中,一定要选对人,应该选择那些吃苦耐劳,符合新会计准则的人员,同时还需要具备进取心来担任会计工作;第二,在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大力加强对于会计人员的后续学习,对会计准则进行学习,促使会计人员能够了解到更新的知识;第三,在管理考核的过程中,对会计人员一定要加强考核力度,发现问题应该及时解决。
5.6做到“四个统一”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都是集团化企业,管理层次较为清晰,且相对较多,所以需要对会计人员集中进行管理,做到“四个统一”,也就是人事管理统一、会计政策统一、网络信息统一、会计计量票据统一。人事管理统一主要是由建筑企业高层统一对会计人员进行任免、考核和奖惩,在一定意义上保证会计独立;会计政策统一主要是各个部门都实现统一会计管理方法,禁止各自为政的现象发生,更不能够借此来对会计利润进行调节;网络信息统一主要是指将建筑企业全部信息都及时的录入到计算机信息系统,随时都能够很好的掌握企业经营状况,为企业领导决策提供正确的依据;会计计量票据统一主要是对各项结算单据进行统一管理,防止发生原始凭证的改写,保证会计记录的准确,例如:统一印刷材料入库单、收款收据、领料单、仓库保管等重要凭证。
6.小结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于我国建筑行业来讲,不仅是机遇,同时也是挑战。在当前新会计准则的带领之下,建筑企业一定要加快前进的步伐,使建筑行业财务会计走上一个稳步的轨道,与国际接轨。(作者单位:重庆市蜀瀚园林工程(集团) 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李淑华,徐思恒.试论新会计准则对建筑企业财务的影响[J].科技资讯,2009(30).
[2]陈建华.试论新会计准则对建筑企业财务的影响[J].商业经济,2008(12).
[3]高黎明.新会计准则与建筑行业会计控制探讨[J].决策与信息:下旬,2011(8).
[4]钱丽娟.在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下看建筑企业的财务工作[J].大科技:科技天地,2011(11).
[5]彭武焕.浅析新会计准则下的建筑行业会计管理[J].现代商业,2007(33).
篇6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 会计信息 特征 现状 途径
建筑施工企业的会计信息,简单归纳起来,包括成本信息和财务信息两方面,它不仅可以影响企业内部的业绩管理、生产经营决策等内容,还可以驱动外部监管,对社会资源进行有效地配置,因此,不真实的建筑施工会计信息会严重扰乱建筑市场秩序,也会让使用信息的企业缺乏安全感,从而造成信息和信用的危机,这就使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迫在眉睫。笔者将结合实际,从会计信息质量的特点、现状出发,对建筑施工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进行思考。
1 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信息的共性及特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信息逐步渗透到建筑行业中的诸多方面,在建筑施工企业中,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企业的各种经济决策产生影响,成为建筑施工企业经济行为不可缺少的依据和支撑。
1.1 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信息的共性
建筑施工企业的会计信息,作为桥梁,具有与其他企业会计信息一样的特点,它肩负着制定与实现建筑企业会计目标的重任,所以它主要服务于会计目标,并通过对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进行约束,发挥着促使提供的会计信息与会计目标要求相符的作用。具体表现为:首先,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在我国,包括建筑施工企业在内的大部分企业都实行经营权与所有权相互分离的制度,这种背景下,建筑企业经营者拥有足够的会计信息,而相比之下,外部的信息使用者则无法获取充分的会计信息。这时,若是有虚假或误导的信息出现,则会损害外部的投资者、债权人的利益。因此,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信息必须具有可靠性,这是对决策有用性加以保证的一个质量特征。其次,会计信息的决策性。在实践中,建筑会计信息可以从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来分析会计信息质量及其特征,具有帮助建筑施工企业进行经济决策的作用,对于建筑施工企业自身来说,这无疑是经济决策的作用体现。最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建筑施工企业与其他的企业一样,都是以盈利为目的。只有盈利的企业才能在残酷的市场中生存下来,所以不论是企业还是投资者,都希望在优胜劣汰的建筑市场中获得自己的利益。从这一目的出发,投资者决定自己手中的股份是继续持有还是出售,最科学的办法就是利用会计信息,通过会计信息准确地做出有利于企业或者自身的决策,并通过对会计信息的分析进行预测,来减少错误决策的概率。所以,投资者需要利用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来保证会计信息决策的有效性。
1.2 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信息的特性
建筑施工企业作为建筑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济效益和发展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在现代企业会计中,建筑施工企业的会计工作是重要的分支,所以,建筑施工企业的会计工作除了拥有与普通企业相同的部分之外,其在会计核算上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可以从以下三点进行分析:首先,周期较长是建筑施工企业产品制造的特点,这使得建筑施工企业相应的会计信息工作周期也比较长。从开始建筑工程的设计、施工,再到试运营阶段,短的需要两、三年,长则需要七八年,而那些大型的水利工程建设,甚至需要更长的时间,因此,建筑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具有会计分期跨度长、会计控制复杂以及计量的连续性等特点。其次,业务范围繁杂、处理内容广泛也是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信息的特性之一。这主要由产品功能及形态多样化造成,在处理、核算会计资产和资金时,也就可能在多方面有所涉及。最后,由于大多数的建筑施工企业用于指定的产品生产场所,这就使得建筑施工企业形成生产支出长期化的特点,从而引起会计核算趋于复杂。
2 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存在问题及原因
2.1 交易事项的故意虚构或隐瞒
在现阶段的经济管理制度的背景下,建筑施工企业的会计活动也属于一种组织的管理活动,因此,建筑经营管理者与会计人员形成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这种被领导的地位暗示着被支配的地位,也就是组织管理者的附属。这使得会计人员在履行会计职责时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让会计信息远离真实性的原则,出现故意虚构或隐瞒交易事项的现象。比如,在进行会计核算和决策时,大部分会计人员会因为工资福利、职务晋升等原因而与建筑管理者“勾结”在一起,“偷梁换柱”,做假账,会计信息自然也就成为他们的利益附属品。这样,一旦形成建筑管理者“控制”会计信息的局面,就会使谋划会计信息造假的概率大大增加,最终造成建筑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也大打折扣,让那些虚假会计信息混杂于建筑市场中。
2.2 监督力度不足,无法有效运行会计监督体系
在《会计法》逐渐完善的背景下,会计监督赋予了会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可以行使的正当职权,并以最主要的监督体系的身份存在于我国的经济监督体系中。虽然建筑行业的会计工作在不断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有所发展,但仍然没有完善与经济发展相配套的会计监督管理体系,再加上建筑行业会计准则的制定工作相对滞后,都影响着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第一,在建筑企业会计的委托关系方面,其缺陷是比较明显的,一旦建筑企业的会计信息陷入到失真的漩涡中,在会计监督不足的助长下,会计造假行为就会更加猖獗。第二,由于建筑企业、地方政府及社会无法相互协调,建筑企业的会计监督达不到相应要求,自然就无法有效运行那种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了。
2.3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不高
近年来,一些不合格的会计人员经常被使用于建筑企业,阻碍了建筑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一般情况下,建筑企业的会计信息是由会计人员直接提供的,因此会计人员业务素质的高低影响着建筑企业的会计工作质量。如果建筑企业想要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是必走的一步。从反面来说,不合格人员掺杂进建筑企业的会计工作中,他们无法深入理解会计核算的方法以及相关原则,使得实际中的建筑会计工作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和纰漏,影响高质量会计信息的对外提供,从而在理论与实践上形成一定不可避免的差距。
3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途径
若把企业当成独立的市场主体来看待,建筑施工企业就是市场主体的一部分,它需要通过健全内部控制来达到促进国有企业内部监督的目的。从会计信息质量方面来说,建筑企业应该严肃认真地对待第三方会计,比如注册会计师,强调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并对会计信息失真加大相应的处罚力度,必要时利用法律相关规定对其加以控制,尽量避免在会计信息的质量上出现资料虚报、谎报、隐匿、毁弃等失真的现象,做到防范于未然。
3.1 加强企业管理人员的法制观念教育
首先,建立会计的诚信规范。从《会计法》入手,对各项制度和准则加强学习和运用的力度,并与新经济、新形势相结合,做好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各项准备。从会计工作的细节方面来说,首先就是在对日趋复杂、多变的经济业务进行及时反映的同时,还要确保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并对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加以规范,使会计信息透明度和质量进一步提高;其次,把会计准则灵活性与统一性的关系处理好,使人为操纵企业利润的现象尽量避免。所以,要重视会计法规的建设工作,让会计诚信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同时,以法律为途径增强其约束力,并逐步以“法律规范”代替“道德规范”。其次,加强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向企业全员开展自上而下的宣传,通过正确的思想引导,向员工准确传达企业的正确发展观念,鼓励会计人员拒绝弄虚作假。第一,做好思想政治方面的工作,也就是遏制思想上的不正之风,杜绝侥幸心理。第二,重视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资历的提高,通过培训的方式,让他们拥有较全面的业务知识面,在增强业务能力的同时,逐渐减少那些因技术失误而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
3.2 重视会计准则的严格执行,及时披露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创新精神在会计界的弘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会计界依据时代的特点制定了一些与会计行业相关的发展方案,这些方法却因其缺乏实践而让一些套利建筑企业陷入到使用误区中。具体来说,就是建筑企业管理者以新方法为手段取代会计准则,并以此为前提,操纵和授意会计人员利用其熟悉的会计制度和会计稽查思路,大肆造假,制造出大量的虚假会计信息,与会计人员一起从中捞取各自的利益。这时就需要建筑企业会计准则对其进行制约,会计准则是各利益主体不断博弈的结果。对于通用的建筑企业会计规则,其约定是企业的经营者与各外部产权主体之间谈判的结果。所以,这个游戏规则是大家共同协商制定的,便具有建筑行业“社会契约”的实质,每个跻身于建筑行业的企业应该对其遵守,不然就会被“除清”出去,取消游戏资格。
3.3 加大处罚力度,建立完善的民事赔偿制度
建筑企业在进行会计活动时,难免会因为各种主观和客观的原因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这就需要建筑企业重视责任制度的明确,在责权统一基础上加大处罚力度。如果会计信息失真是由建筑企业经营者个人因素造成,就应该把相应的法律责任归咎于建筑企业经营者。建筑企业不仅要在刑事处罚上加大力度,还需要建立民事赔偿制度,依据赔偿制度来进行赔偿工作。在实施民事赔偿时,其主体不是建筑企业的法人实体,也不是建筑企业的会计行为主体,而应该是建筑企业的经营者。只要把处罚和赔偿两者结合在一起,就会使会计造假的成本升高,从而对经营者的造假行为进行遏止。
总之,建筑施工企业的生存、稳定与发展与会计信息质量密切相关。建筑企业要想繁荣兴盛,就必须要重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吸引具有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兼备的会计人才,做好奖罚工作,努力保证每一份会计信息的真实有效,帮助建筑企业的决策者做出科学决策,这也是促进建筑行业稳定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唐彩文.浅谈如何提高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信息质量[J].中国总会计师,2010,04.
[2]李玲.如何提高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信息质量[J].会计师,2011,
05.
[3]杨俊杰.关于提高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11,03.
[4]董道蓉.关于提高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几点思考[J].现代商业,2011,26.
篇7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无形资产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其在企业经营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也日益显著。为使会计制度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形势,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以下简称《无形资产准则》),对无形资产的确认、计量、报告进行了规范。《无形资产准则》的内容在很多方面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一致。
一、关于计算机软件的会计核算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企业购入、自创的计算机软件越来越多,对它的管理、核算也越显重要。但在《企业会计制度》及《无形资产准则》中对计算机软件的确认、核算无明确规定。企业在实际操作中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会计核算:①视同固定资产;②认定为专利技术;③认定为著作权;④作为办公费在管理费用中一次性列支。
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著作权的形式对计算机软件加以保护,我国的《著作权法》也明确规定将其作为一类与文字作品并列的特殊作品给予保护。因此,笔者认为,将计算机软件归入“无形资产-著作权”进行会计核算较为合适。但对于单位价值相对较小的计算机软件如杀毒软件,为简化核算,可在“管理费用-办公费”中一次性列支。至于什么是“单位价值较小”,可参照固定资产的确认标准,以2 000元为界。
根据《无形资产准则》,无形资产的成本应当自取得当月起进行摊销。由于计算机软件作为一项高新技术产品,具有技术更新快、使用期短,购入时一般无使用年限规定的特点,因此宜在较短时间内摊销。根据国务院的《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的规定,企事业单位购置的软件达到固定资产标准或构成无形资产的,经批准,其折旧或摊销年限最短可缩至2年。因此,企业可充分利用此条款,将作为无形资产核算的计算机软件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在2 ~ 5年内进行摊销。当然,若要免除所得税纳税调整,其摊销年限需报经当地主管税务机关批准。
二、关于土地使用权的会计核算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商品房时,应将土地使用权的账面价值全部转入开发成本;企业因利用土地建造自用某项目时,将土地使用权的账面价值全部转入在建工程成本。根据财政部《实施〈企业会计制度〉及其相关准则问题解答》的规定,如果土地使用权的预计使用年限高于房屋、建筑物的预计使用年限的,在预计该项房屋、建筑物的净残值时,应当考虑土地使用权的预计使用年限高于房屋、建筑物预计使用年限的因素,并作为净残值预留,待该项房屋、建筑物报废时,将残值中相当于尚可使用的土地使用权价值的部分转入继续建造的房屋、建筑物的价值;如果不再继续建造房屋、建筑物时,则将其价值转入无形资产进行摊销。以上规定,其实质是按无形资产对土地使用权进行单独管理和摊销,只不过形式上将土地使用权从无形资产转入固定资产,将土地使用权摊销改为计提折旧而已,增加了核算的复杂性和难度。
此外,企业为了长远规划一次性购入大批土地,然后根据实际需要逐年进行生产装置的改扩建而分次使用土地的,按制度规定该土地使用权一次转入在建工程,这样会造成建成的房屋、建筑物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大相径庭,使人们对资产的真实性产生怀疑。如按土地实际开发利用情况分次计入相关在建工程,则引起一部分土地使用权作无形资产核算,而另一部分构成房屋、建筑物价值,不符合会计核算原则。而且构成资产价值的土地使用权预计使用年限一般均高于房屋、建筑物的预计使用年限,按上述方法进行会计核算的过程很复杂,不利于实务操作和控制。
为了更好地反映土地使用权的全貌,方便实务操作,笔者认为,除房地产开发企业外,一般企业还是采用过去的核算办法,对土地使用权按无形资产进行管理和核算较为合适。
篇8
摘要:房产税按照房产余值从价征收的,税额依照房产原值一次减除相应比例后的余值计算缴纳。房产原值是否包括土地使用权价值,不同时期颁布的税收部门规章及会计制度内容都各不相同。纳税人的会计核算方法不同,会影响房产原值的金额,进而造成房产税的计税依据计算不统一,从而对税负公平造成影响。本文从会计制度变更过程着手,探讨问题形成的缘由,提出问题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房产税;土地使用权价值;税收政策;固定资产
中图分类号:F812.42文献标识码:A
房产税是以房屋为征税对象,按房屋的计税余值或租金收入为计税依据、向产权所有人征收的一种财产税。它的征税对象不包括个人所有非营业用的房产。本文讨论的范围也只限于营业性住房征税问题。
房产税计税依据有从价计征和从租计征两种。其中从价计征的,按照房产余值征税,房产税依照房产原值一次减除10%~30%后的余值计算缴纳。这里就要考虑房产原值包含的内容。房产原值是否包含作为房屋地基的土地价值,也即土地使用权价值是否计入房产原值,税法在这方面规定有出入,而会计制度的规定也因制度本身不停修改而前后表述不相同,从而造成税收争议。因此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房产税部门规章对房产原值的相关规定
财税地[1986]008号文件第十五条规定,房产原值是指纳税人按照会计制度规定,在帐簿“固定资产”科目中记载的房屋原价。对纳税人未按会计制度规定记载的,在计征房产税时,应按规定调整房产原值,对房产原值明显不合理的,应重新予以评估。
财税[2008]152号文件规定,对依照房产原值计税的房产,不论是否记载在会计账簿固定资产科目中,均应按照房屋原价计算缴纳房产税。“房屋原价应根据国家有关会计制度规定进行核算。”对纳税人未按国家会计制度规定核算并记载的,应按规定予以调整或重新评估。在做出上述规定后,该文件同时宣布《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房产税若干具体问题的解释和暂行规定》(财税地字[1986]第008号)第十五条废止,并于2009年1月1日起执行。
注意这里的一句“房屋原价应根据国家有关会计制度规定进行核算”,也就是国家有关会计制度怎么规定,税法就按什么样的计税依据来计征税款。现在的问题是,行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及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在房屋类固定资产计价的规定上各有不同,而上述会计制度自颁布以来被不同规模不同行业的企业使用,致使各企业在房产税税负上计税依据适用不同的标准,税负不均的现象就产生了。
二、相关会计制度对土地使用权价值会计核算的规定
2001年以前,企业执行行业会计制度,各行业会计制度对土地使用权价值是否计入“固定资产”科目未规定。只有财会[2001]43号文件补充规定如下:“ 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前”土地使用权价值作为无形资产核算而未转入所建造的房屋、建筑物成本的公司,可不作调整,其土地使用权价值按照《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的期限平均摊销。也即是在2001年之前,房产原值可不包括土地使用权价值。
自2001年1月1日开始,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第四十七条规定,企业购入或以支付土地出让金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在尚未开发或建造自用项目前,作为无形资产核算,并按本制度规定的期限分期摊销。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商品房时,应将土地使用权的账面价值全部转入开发成本;企业因利用土地建造自用某项目时,将土地使用权的账面价值全部转入在建工程成本。《财政部关于印发〈企业会计制度实施范围有关问题规定〉的通知》(财会[2001]11号)规定,《企业会计制度》自2001年1月1日起,“暂在股份有限公司范围内实施”。随后,《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会计准则有关问题解答(二)》(财会(2003)10)中规定除小企业和金融企业以外,自2003年1月1日起,新设立的企业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并编制财务报告。至此,我国的新会计制度已经明确规定了“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摊销的具体方法,即土地开发使用以后,“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必须结转,结转后构成在建工程成本即最终构成“固定资产---房屋”的原值,或者构成商品房的“开发成本”。可以看出,这时的会计制度规定房产原值应包括土地使用权的价值。
到了2007年,新的会计准则颁布实施。新的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中规定:企业取得的土地使用权通常应确认为无形资产,但改变土地使用权用途,用于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的,应当将其转为投资性房地产。自行开发建造厂房等建筑物,相关的土地使用权与建筑物应当分别进行处理。外购土地及建筑物支付的价款应当在建筑物与土地使用权之间进行分配;难以合理分配的,应当全部作为固定资产。企业(房地产开发)取得土地用于建造对外出售的房屋建筑物,相关的土地使用权账面价值应当计入所建造的房屋建筑物成本。从上面可以看出,上述似乎规定又回到了2001年企业会计制度颁布实施前的路子上来,即土地使用权价值确认为无形资产,房产原值可不包括土地使用权价值。新的会计准则要求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行,也鼓励其他企业参照执行。
三、执行不同的会计制度影响从价计征房产税的计税依据
从上面的表述可以看出,2001年以前,企业只要不违反行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土地价值是否计入房产原值计征房产税,取决于企业是否将土地使用权价值计入“固定资产”科目核算。自2001年开始,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将土地价值与房屋建造成本最终转入固定资产核算,土地价值计入房产原值计征房产税。2007年开始,执会新会计准则的企业,企业自行开发建造厂房,土地价值与房屋价值应分开核算,账册记载的房产原值不包含土地价值,房产税的计税依据不含土地使用权价值;企业外购土地及建筑物,应划分土地价值和房屋价值,房屋原值不包含土地价值,房产税的计税依据不含土地价值,如难以合理划分,房屋原值包含土地价值,房产税计税依据含土地价值。
不难看出,纳税人计税房产原值的确定,取决于纳税人会计核算所选取的具体会计制度的规定。因为企业会计制度还在被部分企业沿用,如果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则税收负担要重于执行新会计准则的企业。倒是沿用以前的行业会计制度,如果固定资产核算中不包括土地使用权价值,其房产税负则没有什么变化;如果固定资产核算中包括土地使用权价值且又没有按新会计准则做调整,则其税收负担也较高。企业执行不同的会计制度,或者执行同一种会计制度,企业的会计核算不同,都会导致房产税的计税依据不同,这样会造成即使相同建造成本的房屋,房产税的税负不匀,从而违背了实质课税及税负公平的原则。
四、解决的办法
有一种观点,就依不同的核算方式按不同的计税依据征收不同的房产税。土地价值是否计入房产原值根据企业实行的会计制度确定,不管使用什么样的会计制度,土地价值计入房产原值多少,就以该房产原值数额为依据缴纳房产税。事实上这也是税收征稽单位计征房产税的一般做法,照实征收。但是这样做会造成税负不公平的现象。
另一种观点,是要在政策上加以明细。不管是否在固定资产中核算,不管是否将价款在建筑物和土地使用权中进行分配,依据房产税的定义,计税依据都应该是只包括房产而不包括土地使用权费用。因为对于经营性房产而言,无偿取得的土地缴纳的是城镇土地使用税,再按土地使用权价值缴纳房产税就属于重复纳税;而对于商品房的购买者,已在房款中包含土地出让金的费用,相当于在土地使用期限内已经缴纳了土地使用权费用,更不需再为房产税而多缴一笔费用。因此,根据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值,不管采用何种形式进行核算,房产税的计价基础只能是房产的价值而不应该包括土地使用权的价值。
笔者认为房产税计税依据房产原值的确定应该具有独立性和稳定性,沿用“房屋原价应根据国家有关会计制度规定进行核算”的规定已不合时宜。
首先不能跟着会计制度的后面来运作,独立性缺失,稳定性就难以得到保证,极易因为会计制度规定的前后矛盾造成税收政策的不一致。其次应在税收政策中明确房产税计税依据是或者不是什么,用条文将该内容明确界定,哪怕是税务机关采取一刀切将土地价值计入房产原值计征房产税也可,至少在实务中操作起来更为可靠和统一,能有效的扫除税务差别现象,更有利于税收工作的开展。当然我们更希望本着合理负担原则,将土地使用权价值从房产原值中剔除,将房产税真正回归到以房产为征税对象的本意上来,使税收政策更加明晰。
参考文献:
[1] 李胜会.统筹城乡关系与发展区域经济模式选择[J]. 农村经济,2004(11).
篇9
企业财务制度中对土地使用权的相关处理不断变化,相应的房产税计税依据也随之改变。财政部“关于印发《企业会计制度》的通知”[财会(2000)25号冲公布的《企业会计制度》第47条规定,“企业购入或以支付土地出让金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在尚未开发或建造自用项目前,作为无形资产核算,并按本制度规定的期限分期摊销。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商品房时,应将土地使用权账面价值全部转入开发成本;企业因利用土地建造自用某项目时,将土地使用权的账面价值全部转入在建工程成本”。根据上述规定,从2001年1月1日起,企业购入土地使用权后,按无形资产进行摊销;在上述土地建设开工后将尚未摊销的土地使用权转入“在建工程”,待竣工后再由“在建工程”转入“房屋原值”,以此计算的房产税缴纳依据中包含全部土地使用权。但该文件对企业2001年1月1日前购入的土地使用权未作出后续衔接处理规定。
财政部“关于印发《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等8项准则的通知”[财会(2001)7号冲公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现称为旧准则)第21条规定,“企业进行房地产开发时,应将相关的土地使用权费用予以结转。结转时,将土地使用权的账面价值一次计入房地产开发成本”。该规定不仅适用于房产开发企业开发的商品房,对非房地产企业自行建造自用的房屋同样适用。一次结转的土地使用权账面价值仅指与在建工程相关的土地。这里的“相关”应理解为“对应”或“配比”。企业应当以对应房产占用的土地面积按比例结转土地使用权到固定资产房产原值中;而对非房产占用土地(如道路、绿化、围墙、场地),应当按无形资产分别予以摊销。与[财会(2000)25号]中包含全部土地使用权的规定有所不同,这样的会计处理下房产原值中只包含部份土地使用权,以此计算缴纳的房产税相对减少。
根据财政部“关于印发实施《企业会计制度》及其相关准则问题解答的通知”[财会(2001)43号]中第9条关于土地使用权转入房屋、建筑物的价值后,其价值摊销年限如何确定问题的解答,“公司以购入或以支付土地出让金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的账面价值,转入开发商品房成本,或转入在建工程成本后,其账面价值构成房屋、建筑物实际成本。如果土地使用权的预计使用年限高于房屋、建筑物的预计使用年限的,在预计该项房屋、建筑物的净残值时,应当考虑土地使用权的预计使用年限高于房屋、建筑物预计使用年限的因素,并作为净残值预留,待该项房屋、建筑物报废时,将净残值中相当于尚可使用的土地使用权价值的部分,转入继续建造的房屋、建筑物的价值,如果不再继续建造房屋、建筑物的,则将其价值转入无形资产进行摊销。如公司将土地连同地上房屋、建筑物一并出售的,按其账面价值结转固定资产清理。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前土地使用权价值作为无形资产核算而未转入所建造的房屋、建筑物成本的公司,可不作调整,其土地使用权价值按照《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的期限平均摊销”。这里应当注意两点:一是会计制度已经注意到了土地使用权年限和用途的差异,而规定未必将土地使用权的全部价值转入房屋、建筑物成本中,这与财会[200117号文件无形资产旧准则中有关土地使用权的处理相一致;二是土地使用权价值已经作为无形资产核算而未转入所建造的房屋、建筑物成本的公司,可不作调整,其土地使用权价值按照《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的期限平均摊销。这是对财会[2000]25号文件的补充,有利于企业对2001年1月1日前购入的土地使用权进行后续衔接处理。应当注意的是,这一规定改变了财会[2000125号中规定的土地使用权账面价值全部转入在建工程相关成本的做法,以此计算的房产税缴纳依据中可能不再包含任何土地使用权。
根据财政部“关于印发《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等38项具体准则的通知”[财会(2006)3号]中公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现称新准则)第3条规定,“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资产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符合无形资产定义中的可辨认性标准:(1)能够从企业中分离或者划分出来,并能单独或者与相关合同、资产或负债一起,用于出售、转移、授予许可、租赁或者交换。(2)源自合同性权利或其他法定权利,无论这些权利是否可以从企业或其他权利和义务中转移或者分离”。根据新的无形资产准则,企业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应作为无形资产核算,一般情况下,当土地使用权用于自行开发建造厂房等地上建筑物时,相关的土地使用权账面价值不应该转入在建工程成本,这种处理明显不同于无形资产旧准则中企业在房产开发或自建自用时结转相关的土地使用权费用的方法。对于有关的土地使用权与地上建筑物应当分别按照其应摊销或应折旧年限进行摊销、提取折旧。重新修订后的无形资产准则表明,企业账载的房产原值中不再包含任何土地使用权。以此计算缴纳房产税的依据中不再包含任何土地使用权。
篇10
投资性房地产是指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具体包括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权;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已出租的建筑物。用于出租的建筑物是指企业拥有产权的建筑物;用于出租的土地使用权是指企业通过受让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不属于投资性房地产的一是指自用房地产,即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或者经营管理而持有的房地产;二是作为存货的房地产。企业在执行投资性房地产准则时,应根据投资性房地产的定义和主要内容,对企业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进行重新分类、确认和计量。
在会计实务中,企业对“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科目下核算的建筑物和土地使用权,对照投资性房地产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满足投资性房地产定义的建筑物和土地使用权,按投资性房地产准则核算;满足固定资产定义的建筑物按《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核算;满足无形资产定义的土地使用权按《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核算。具体操作时,企业可以从投资性房地产的定义来确认。作为投资性房地产进行核算的建筑物和土地使用权,应同时满足下列条件时予以确认,一是企业能够取得与该项投资性房地产相关的租金收入或增值收益;二是该项投资性房地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三是作为投资性房地产的建筑物和土地使用权,应能单独计量和出售,即该投资性房地产的产权可单独划转和交割。企业还可采用排除法确认投资性房地产:企业用于生产商品、提供劳务或者经营管理而持有的房地产以及房地产开发企业作为存货的房地产不属于投资性房地产;企业出租给本企业职工居住的宿舍,即使按照市场价格收取租金,也不属于投资性房地产;母公司以经营租赁方式向子公司出租房地产,该项房地产应确认为母公司的投资性房地产,但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作为企业集团的自用房地产。除此之外,企业持有的房地产应作为投资性房地产。
二、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
(一)投资性房地产的初始计量投资性房地产准则规定,投资性房地产应按成本模式进行初始计量,对外购的投资性房地产按买价、相关税费和可直接归属于该资产的其他支出,作为入账价值;对自行建造的投资性房地产,按建造该资产使其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必要支出,作为入账价值;以其他方式取得的投资性房地产的成本,按照相关会计准则的规定确定。会计核算时,按应计入投资性房地产的入账价值,借记“投资性房地产”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在建工程”等科目。
(二)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投资性房地产与作为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核算的自用房地产在会计处理上的最大不同是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既可采用成本模式,也可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公允价值的引入准则强调适度谨慎,主要是考虑我国作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许多资产还没有活跃市场,如果不加限制地引入公允价值,有可能出现人为操纵利润的现象,因此,我国投资性房地产准则规定,只有存在活跃市场,公允价值能够获得并能可靠计量的情况下,才允许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否则,采用成本模式计量。准则同时规定,企业对投资房地产的计量模式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由成本模式转为公允价值模式视为会计政策变更,而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不得转为成本模式。
[例1]8公司属于A公司控制下的子公司。2005年12月31日,A公司购入一价值为1500万元的建筑物自用,预计使用年限为20年,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假设报废时无残值。使用一年后于2007年1月1日A公司将该建筑物出租给B公司,租金收入为10万元,于年末一次性结算,租期为2年。出租当日该建筑物的公允价值为1550万元,2007年12月31日该建筑物的公允价值为1600万元,2008年12月31日建筑物的公允价值为1700万元,2008年12月31日租期届满收回,对外出售,价格为1800万元。
在成本模式下,企业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和《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的规定,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计量、计提折旧或摊销;如果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的规定进行减值测试,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取得投资性房地产时,借记“投资性房地产”,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计提折旧或摊销时,借记“其他业务成本”,贷记“投资性房地产累计折旧(摊销)”;取得租金收入时,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其他业务收入”。
(1)2007年1月1日A公司将该建筑物对外出租时
借:投资性房地产 15000000
贷:固定资产 15000000
(2)2007年计提折旧
借:其他业务成本 750000
贷:投资性房地产累计折旧 750000 (3)收取租金时
借:银行存款 100000
贷:其他业务收入 100000
企业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不对其计提折旧或摊销,应以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应当同时满足下列条件: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企业能从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从而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做出科学合理的估计。取得投资性房地产时,按取得时支付的相关费用,借记“投资性房地产(成本)”,贷记“银行存款”;资产负债表日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时,借记“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收取租金时,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其他业务收入”。
(1)以2007年1月1日的公允价值作为投资性房地产的取得价值
借:投资性房地产――成本 15500000
贷:银行存款 15500000
(2)取得租金收入时
借:银行存款 100000
贷:其他业务收A 100000
(3)2007年末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借:投贤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 50000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500000
三、投资性房地产的转换
(一)成本模式下投资性房地产转换的会计处理在成本模式下,无论是由投资[生房地产转换为自用房地产,或是相反方向的转换,都不改变所转换房地产的账面价值、计量或披露信息,直接将转换前的账面价值作为转换后房地产的入账价值。
承例1,成本模式下分以下几种情况分别核算,转换日为2003年1月1日。
(1)将自用的建筑物和土地使用权或作为存货的房地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的,应按其在转换日的账面原价、累计折旧、减准备等,分别转入“投资性房地产”、“投资性房地产累计折旧(摊
销)”、“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等科目。转换时,
借:投资性房地产 15000000
累计折旧 750000
贷:固定资产 15000000
投资性房地产累计折旧 750000
(2)将投资性房地产转为自用时,应按其在转换日的账面价值、累计折旧、减值准备等,分别转入“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减值准备”等科目。转换时,
借:固定资产 15000000
投资性房地产累计折旧 750000
贷:投资性房地产 15000000
累计折旧 750000
(二)公允价值模式下投资性房地产转化的会计处理在公允价值模式下,以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作为转换后房地产的入账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分以下情况处理。
(1)将投资性房地产转为自用的,按其在转换日的公允价值,借记“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等科目,按其账面价值贷记“投资性房地产(成本)”,按该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借记或贷记“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的差额计人当期损益,借或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2008年12月31日租期届满收回,其公允价值为1700万元。
借:固定资产 17000000
贷:投资性房地产――成本 15500000
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 500000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1000000
(2)将作为存货或自用的房地产和土地使用权转为投资性房地产的,投资性房地产按照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计价,转换日的公允价值小于原账面价值的,其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会计核算时,按公允价值借记“投资性房地产”,其差额借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按账面价值贷记“固定资产”。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大于原账面价值的,其差额计人所有者权益。按公允价值借记“投资性房地产”,按账面价值贷记“固定资产”,其差额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转换日的公允价值小于原账面价值的,假如例1中该建筑物2007年1月1日该建筑物的公允价值为1400万元。则
借:投贤房地产――成本 14000000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1000000
贷:固定资产 15000000
转换日的公允价值大于原账面价值的,假设2007年1月1日该建筑物的公允价值为1550万元。
借:投资性房地产――成本 15500000
贷:固定资产 15000000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500000
四、投资性房地产的处置
企业出售、转让、报废投资性房地产或者发生投资性房地产损时,应通过“固定资产清理”科目核算。处置投资性房地产时,将投资性房地产账面价值转入“固定资产清理”科目,借记“固定资产清理”,贷记“投资性房地产”;取得处置收入时,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固定资产清理”;发生处置支出及相关的税费时,借记“固定资产清理”,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结转清理净损益,清理净损失记入“营业外支出”科目,清理净收益记入“营业外收入”科目。同时,在公允价值模式下,将作为存货或自用房地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时,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大于原账面价值计人所有者权益部分,转入处置期的当期损益。
2008年企业出售该建筑物时,其会计核算为:
(1)转入清理时
借:固定资产清理 17000000
贷:投资性房地产――成本 15500000
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 1500000
(2)取得收入时
借:银行存款 18000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 18000000
(3)计算应缴营业税,按转让收入的5.5%计算应缴营业税及附加99万元(1800×5.5%)
借:固定资产清理 990000
贷:应交税金――应缴营业税及附加 990000
(4)结转清理净收益
借:固定资产清理 10000
- 上一篇:农村商业银行企业文化
- 下一篇:部门考核办法及考核细则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建筑装饰装修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