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企业会计制度范文
时间:2024-02-29 17:48: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业企业会计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企业的市场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工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实现会计制度创新,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工业企业会计制度的设计需要与国际惯例接轨,从根本上实现,全面协调发展。目前,我国工业企业会计制度中还存在一些不规范的现象,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对工业企业会计制度进行改革,实现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创新。
一、会计环境变化对工业企业会计制度改革的影响。
会计环境会对会计制度产生一定的影响,会计环境与科学技术水平、社会文化教育环境发展水平都有一定的关系,经济制度和社会政治也与会计环境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会计环境会受到社会的负面影响,比如说,会计环境会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物价发生变化会计环境也会发生变化,特殊情况下企业还会破产,从而破坏工业企业的会计环境。通常情况下会计环境与会计思想紧密结合,有什么样的会计环境就会有什么样的会计思想,同时会计理论、会计组织、会计法制、会计方法对会计工作也会产生影响。会计制度的建立、实施要与会计环境相适应,从根本上提高会计制度的创新水平,推动工业企业会计制度改革,使会计工作在制度上得到保障[1]。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也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工业企业会计制度也需要随之进行改革。以往工业企业大都是全民所有制,而现在向着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方向转变,因此会计制度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才能适应企业所有制变化的要求。工业企业在市场环境下发展需要围绕市场这个主体,从政府的附属物中转变出来,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为其提供相应的服务。市场在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市场上的企业作为经营主体能够自主地进行投资、筹资、生产经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只有向多元化方面发展,才能符合市场经济对工业企业的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工业企业的经营模式也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投资目标更具多样性,对工业企业会计制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断调整工业企业会计制度的具体规则,才能支持企业可持续发展[2]。
我国工业企业的多元化经营模式要求,建立起统一的会计制度,从而保持会计模式的一致性。2001年,我国制定了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这对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会计模式的实质性改变具有深远的影响。
会计环境决定会计制度,因此会计制度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确定会计模式,使会计模式能够符合国家标准,推动工业企业会计事业不断发展。工业企业会计可以反映企业在市场经济下的变化规律,对企业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关于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创新的思考。
我国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创新需要重视财务报表要素的确定。会计报表要素定义不准确对会计工作会产生很大的不利影响。从我国会计制度的情况看,财务报表主要包括负债、资产、收入、所有者权益、利润和费用表要素,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创新需要从收入、利润、费用表等方面进行优化,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工业企业财务会计报表,从而实现工业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创新。现行财务会计报表要素中没有设置现金流量表要素,但是不能说明现金流量表不重要,这主要是因为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是按照发生制原则编制的,因此会计报表要素设计过程中需要根据会计报表情况进行要素优化,从而实现会计报表要素处于最优状态。财务管理过程中收付实现制的数据需要进行转化,才能更好地对数据进行管理,从而提高财务会计管理水平[3]。
资产是工业企业控制和拥有的经济资源,这种经济资源需要通过货币进行计量,其中包括债权、财产和其他权利,会计制度创新过程中需要对资产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从而实现资产资源的优化配置,这对提高工业企业经营业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工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只有不断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才能提高工业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从而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从工业企业资产管理的基本特征和本质情况看,资产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要为企业发展带来利润,资产只有给工业企业发展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其价值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经济利益主要是能够转化为现金或者非现金的资产,工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利益主要分为直接经济利益和间接经济利益,间接经济利益主要是指能够为企业发展带来现金或者与现金等价的物质,从而促进企业获取更多的利润,从根本上提高工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4]。如果工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能对某种生产要素所带来的利润进行预期,那么就不能把它看成是资产。资产是经过交易形成的,所有财务会计主要是对过去发生的经济行为进行评估,是对过去资产的一种统计分析。从资产的性质角度看,它应该是企业拥有的并且能够控制的。
工业企业在市场环境下扮演市场主体的角色。既然是市场主体,就需要与其他市场主体之间发生经济关系,因此需要通过财务会计手段对资产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经营者只有对资源拥有经营权、使用权,这种资源才可以被看成是企业的资产;如果经营者依据合同的规定能够对资源拥有所有权,那么这种资源也可以看成是经营者的资产。所有资产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资产也是工业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资源,只有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对资产进行有效的管理,才能使其充分发挥作用,促使企业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资产管理过程中需要利用会计手段进行处理,只有财务手段科学合理,才能对资产进行有效的管理,从根本上提高资产的利用率。工业企业资产管理过程中需要拥有完整的会计制度,因此需要对会计制度的各种要素进行改进,通过优化会计要素,实现会计制度创新,从根本上提高工业企业的资产利用率,这样,工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得到全面提升。
从资产的性质角度看,资产可以分为流动性资产和长期资产。资产负债表需要按照相应的排列顺序进行分类,如果资产从形态角度进行划分,可以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有形资产主要包括固定资产和存货、货币性资产等,无形资产则主要包括工业产权、著作权等。从工业企业资产情况看,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特点,每一个资产要素都要进行准确的划分,才能更好地对工业企业资产进行有效的管理,从根本上提高工业资产的管理水平。工业企业的资产管理需要会计制度支持,因此需要建立符合企业发展的会计制度。
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建立过程中需要把会计信息质量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只有把会计信息质量作为企业选择会计政策的依据,工业企业的会计制度创新工作才能顺利开展。工业企业会计信息量特征制定过程中需要增加质量特征,把质量特征作为工业企业会计信息的重要内容,从而丰富会计要素内容,推动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创新。工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选择什么样的会计政策就会产生什么要样的会计报表,同时也会产生相应的会计质量标准,因此会计政策对会计制度制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5]。工业企业会计实施过程中可以对存货发出采取不同的方式,比如可以采取先进先出法或者后进先出法,具体采取什么样的方法,需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状况,在通货膨胀阶段和通货紧缩状况下采取的会计方法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些模式都需要通过会计制度进行规定。只有建立有质量层次要求的会计制度,各项会计工作才能按照市场经济要求不断进行。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创新过程中需要对会计信息进行有效的分析,从根本上杜绝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只有在会计信息真实的情况下才能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从而实现会计制度创新。
参考文献:
[1]陈永坚.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不足与完善[J]。现代会计,2010,(2)。
[2]葛蓓。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历程与任务[J]。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学报,2010,(1)。
[3]刘斌。谈《企业会计制度》的创新[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3,(2)。
篇2
一、高速公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的问题分析
一般而言,高速公路工程项目都比较大,涉及的范围比较广,由于各种静态或者是动态的原因,企业内部的会计控制制度建设出现问题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下文笔者将从以下个方面来阐述其中的问题。
(一)制度建设与实际操作偏离
在进行高速公路工程建设正式开工之前,往往要编制过程概预算。但是由于时间因素的影响,项目相关的材料、劳动力工资等因素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在经济波动大的时期,这些因素的影响则更为明显。如此一来,在工程项目正式开工之时,工程建设实际需要的金额与概预算的情况就有一定的偏差,更多的时候是概预算的成本会低于实际使用的成本,使得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缺乏基础的支持。另外,高速工程项目的设计分析主要包括初步设计、技术设计以及施工图设计等方面,都是以实现企业未来的经济效益和生产运营能力为目的。总平面设计、工艺设计和建筑设计是初步设计的主要工作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通过编制建设项目设计总概算来影响工程的质量。技术设计是对初步设计的内容进行修正,并且进行输机设备选型。施工图设计过程可以编制项目建设的预算,保证项目建设的合理运行。但在具体设计中仍存在很多问题,例如,设计前期缺乏实地调研、具体施工中资源材料的浪费、无法抵御自然灾害等,这样就很容易增加工程项目后期的维修养护成本。
(二)监督体系不健全
由于会计控制制度规定会计核算中心只具备核算功能,不能对单位资产进行实地的清点,资产的增减实则单位的报账员管理,容易带来信息失真、账实不符的现象,给企业资产带来损失,由此形成了新的腐败。弱化了原有各单位的会计监督职能,同时机构本身也缺乏必要的再监督部门进行约束。各个单位设置财务会计的最初目的之一就是进行核算和监督,因为单位内部的会计人员可以直接接触到原始凭证,对于现金流发生的具体事项也比较了解,属于活动的知情者,可以起到很好的监督作用。但会计核算中心缺乏对核算单位的具体了解,不参与单位的具体业务,只能单单靠票据和手续来判断,很容易受到被核算单位的误导,会计信心的真实性难以估测。同时在设置会计核算中心时,常容易忽视的问题是,会计核算中心本身缺乏有效的监督,这是非常危险的一个信号。
二、提升高速公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水平的策略
要提高高速公路企业的生存能力,可行之道就是要利用会计控制制度来降低建设成本并减少维修成本成本。只有提高了施工的经济效益,实现各种资源的优化组合才能让企业冲出生存的困境。
(一)动态分析,全面考虑会计控制制度的可行性
对于可能会影响概预算的动态因素,编制概预算的会计工作人员应该事先经过调研,充分的去分析影响当地电力工程概预算的动态因素,在编制概预算的时候适当的采取一定的浮动单位,以此来冲抵动态因素对概预算的冲击,提高概预算的稳定程度。另外,适当的控制劳动力成本以及材料费用,也能够有效地降低工程项目的成本。
(二)完善监督体系
健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的内部相互监督平衡机制,针对会计控制本身缺乏有效监管的问题,可以通过审计、核算和资金会计工作相分离的方法,一方面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形成相互制约监督的机制,明确各工作人员的分工与职责,实行岗位责任制度,每一笔核算资金都有对应的工作人员对此负责,从而达到高效、透明的集中核算。另外核算中心要延伸核算范围,在立足于有关单位所提供的核算材料的基础上,增加调查,不定期实物清查等,将二级核算单位的账目清单也逐渐纳入核算范围,同时对被核算单位的内控制度进行测验,在薄弱环节上加强审核,实现自身职能从单一的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更好的实现反腐倡廉。
三、结束语
篇3
关键词:高速公路;内部会计控制;原则;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U412.36+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前言
近年来,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保持了高速增长的势头。但是在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养护管理等工作中存在着诸如投资决策失误、“截留、挤占、挪用”建设资金、“三超”(项目概算超投资估算、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现象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高速公路建设的可持续性,究其原因,最为重要的就是在高速公路建设和管理上缺乏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约束。
2 高速公路公司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
所谓企业的内部控制,就是指为了保证企业经营和业务的顺利进行,实现资产的安全有效运行,防止错误的发生,及时发现并纠正已经出现的错误,充分利用、整合各种资源,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进而实现预定的企业发展目标,并且保证相关会计资料的完整、真实,而在企业内部制定并实施的政策和程序。企业的内部控制是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而相应调整变化的,并且根据企业的特点而有所差异。对建筑企业来说,其内部控制难度较大,但是必不可少,有效的内部控制对建筑施工企业意义重大: (1)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确保企业内部会计信息的准确真实,将建筑施工企业的生产经营隋况明确反应出来,为企业的顺利发展有序经营提供支持和保障; (2)实施科学健全的内部控制,有助于对企业采购、验收、计量等各个环节实施控制和监督,进而保证企业财产的安全,防止浪费和损失的发生; (3)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保证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行业内部的规范得到充分的贯彻实施,保证企业运营的合法性。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全面性原则主要是指从工程项目的确定,到施工准备,到工程施工,到工程竣工交付直至保修期结束,整个过程都要实行成本控制。即,成本控制的全过程性。成本的控制不能只考虑单纯的企业利益,除此之外还要综合统筹协调国家利益和第三人的利益。增收、节支是高速公路运营的两大主题。目前,部分高速公路公司片面重视运营收入,而忽视了运营支出,导致运营成本过高,损害了高速公路公司的经济效益。由于缺乏或不重视运营成本的控制,部分高速公路公司的成本控制指标流于形式,难以落实,起不到良好的控制作用。高速公路公司内部会计控制的基础较为薄弱。部分单位没有建立起完善内部会计制度,将内部资产安全性控制、内部成本控制等制度写在纸上,贴在墙上,不管会计控制制度的落实情况。在遇到具体的经济业务处理问题时,不按照规定程序处理,片面强调灵活性,导致内部会计控制丧失了严肃胜和刚性,从而为弄虚作假、搞帐外帐、篡改账目、偷盗钱财、隐匿物资等违法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此外,部分高速公路公司对经济业务和外部环境的变化缺乏预判,造成内部会计控制管理滞后。
3 强化高速公路内部企业会计控制制度建设措施
3.1 构建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内部会计控制环境
内部会计控制环境,是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立和实施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的总和,主要表现为企事业单位管理者和其他人员对内部会计控制的态度、认识和行动,具体包括管理者的内部会计控制意识、制约机构的构建和职责的划分等。控制环境对于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内部会计控制不同于货币资金、实物投资等单一的内部会计控制,它是几个单一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机综合,是一个系统控制工程。因此.要建立健全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就必须从内部控制的角度出发,完善内部会计控制环境。要完善高速公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环境,就需要从项目所涉及到的01部会计控制环境要素出发,对机构负责人的内部控制意识、会计机构与的设置与权责、管理者素质和管理哲学、财务工作水平进行改进完善。
第一,单位负责人的态度是内部会计控制环境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内部会计控制作用发挥的程度如何。关键取决于单位负责人的重视程度,因此需要强化工程项目建设单位负责人的内部会计控制意识。
第二,健全内部会计控制机构、理清管理权限,尤其是要对财务人员权责进行合理分配,建立起以财务人员为中心的财务管理体系,分别对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审计等的各个职能按相互牵制、成本效益、不定期轮岗、权责事项明确、权责平衡等原则和方法进行分配。
第三,高速公路设施建设的显著特点是投入资金大、建设周期长、技术含量高和管理环节多.而财务管理是全方位和多角度的。基本建设的财务管理工作始终贯穿于整个基建项目,这就要求建设高速公路企业要高度重视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工作,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3.2 严格规范高速公路项目内部会计控制活动
(1)投资决策阶段的造价控制
高速公路投资项目决策是工程项目业务的首要环节,由于工程建设周期长、投资大且协作部门多等原因的存在,工程项目应严禁任何个人单独决策工程项目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意见。建设单位应根据经济发展状况、预测未来交通量结合资金来源等情况,委托专业机构或专门部门编制项目建议书,并且会计机构或人员应参与项目建议书的编制,其投资估算编制及经济效益评估应得到科学论证,严禁人为调整估算。
(2)建设项目概预算控制
项目概算,是指项目从筹建到竣工验收交付使用所需的全部建设费用,即总概算、概算的统称。为提高工程项目概预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防止主观因素影响工程造价,建设单位应当建立工程项目概预算环节的控制制度。对概预算的编制、审核等做出明确规定,确保概预算编制科学、合理。同时,财会人员应及时对编制的设计概算进行演算和复核,审查编制依据的合法性、时效性及适用范围,概算项目是否完整,是否存在漏列错列、多列的现象。
(3)资金支付控制
资金支付结算是高速公路建设项目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也是业主、承包商、监理单位共同关心的问题。高速公路企业在项目实施阶段加强对各项资金支出的控制.对于整个企业资金的合理调度和确保工程进度具有重要的作用。
(4)竣工结算控制
加强竣工决算控制,应当建立强化竣工结算工作各项制度的建设运用。这些制度主要包括:竣工清算制度,组织对各项财产物资进行全面清理和清理各项开支:竣工决算编制和审核制度;决算审计制,组织内审部门或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竣工决算进行审计;资产移交制度,验收合格的工程项目应当及时编制财产清单,办理资产移交手续,加强对资产的管理等。
篇4
(一)公路企业责任会计制度的内容
1.设置责任中心,对其权责范围进行明确。
严格遵循公路各部门运营活动的特征,将其进行多个责任中心的划分,对其职责范围进行明确,确保其能在权限范围内独立自主地履行自身职责。
2.编制预算责任,确定考核标准。
层层分解公路企业的整体目标,将每个责任中心进行具体落实,作为企业运营活动开展及工作效率评价的重要依据。
3.建立跟踪系统,控制反馈情况。
对每一个责任中心进行预算执行情况跟踪系统的建立,将实际数和预算数进行定期比较,找出两者之间的区别,并进行分析,对运营活动进行控制及调节。
4.分析评价企业业绩,建立奖罚制度。
利用业绩报告定期地编制,分析和评价各责任中心的工作成果,将实际成果作为奖罚的标准,对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进行最大限度地调动,从而起到提高工作效率的作用。
(二)公路企业财务管理中责任会计制度的设计原则
第一,责任主体原则。确保公路企业各部门管理人员充分享有运营决策权的同时,也要对其运营管理的有效性进行相应经济责任的承担。遵循公路企业财务管理的要求,进行责任中心的设置并进行责任会计核算体系的建立。第二,可控性原则。考核、评价公路企业财务管理中各责任中心的业绩,将责任中心的自我控制为原则。如责任中心自身控制力度不足,其项目建设或经营管理中产生的费用将无法对实际工作业绩进行真实、合理地反映,进而影响到财务管理的有效性及成本核算的真实性。第三,目标一致原则。在公路企业财务管理中,必须确定统一目标,也就是将企业整体目标向各责任中心具体目标的方向进行分解。但各个责任中心的具体目标必须和企业整体目标具有一致性,防止因过分追求局部利益使企业整体利益受损。第四,激励原则。要求确立合理有效的各责任中心的责任目标、责任预算。主要含有两项内容:首先,合理确定目标,确保其可行性。其次,确保目标完成后的奖惩与其业绩相符合。第五,反馈原则。向各个责任中心进行财务信息反馈,确保企业财务人员能够对预算的执行情况及时掌握,进而有利于采用相应地措施进行目标及预算的调整。
二、公路企业财务管理中责任会计的核算形式及方式
(一)核算形式
为防止工作的重复性、降低核算的工作量,进而起到完善和巩固责任会计制度的作用,在公路企业财务管理中,必须将责任会计核算与财务会计核算进行有效结合,进行责任中心的建立,对各责任中心进行责任成本明细核算。严格按照现行公路企业会计制度并与责任会计要求相结合,确保其核算内容、依据等资源的一致性,确保报表等统一性,这种情况下,公路企业责任会计的核算形式不仅要满足责任会计制度的要求,还要充分满足成本核算及会计报表编制的要求。
(二)核算方式
作为国家宏观管理经济的重要方式,现行财务会计制度是各个企业必须遵守的法律法规,在企业经济管理中,责任会计制度的应用可以对其经济效益进行有效提升。公路工程核算的成本主要包括人工费用、材料费用及机械使用费和其他费用等,由此可见,在各项成本费用中其核算的内容、依据具有一致性,这就为统一核算奠定了基础。公路企业在现行企业会计制度统一规定的会计科目的前提下,进行成本类科目的设置及增设,其增设内容有主要基本生产等。
三、责任会计在公路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一)制定目标成本
公路工程建设主要通过招投标的形式获取,企业财务管理中主要依据会计主体进行责任层次划分,在责任会计组织体系建立过程中,可以根据公路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况进行责任划分。在责任会计中心确立时必须依据现行管理制度进行,公路企业的劳动成果主要包含公路建设,健全责任会计制度,不仅可以有效减少投资成本,还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公路企业的社会效益。依据公路企业的施工定额及财务管理的现状,进行其材料费用、人工费用、机械费用的预测及进行成本控制,确保责任目标成本的科学性及合理性。
(二)划分责任中心
对责任中心进行科学划分是责任成本管理体系合理构建的重要问题,对公路各部门责任进行明确划分,对各责任中心之间的权责进行划分,防止责任推诿情况的出现。设置责任中心必须遵循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及单位现有机构编制、内部管理层次和劳动组织进行确定。按照公路财务管理的特点,并与具体项目情况进行有效结合,进行责任中心的准确划分。在责任会计制度中,可以将公路责任中心划分为几个部分,如:项目部责任中心、工程队责任划分等。在各个项目管理中,责任成本贯穿于整个项目管理活动,为提高公路工程项目责任管理水平,必须对其进行明确的责任中心划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公路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确保工程建设的质量,为企业发展提供有效保证。
(三)责任成本的预算和分解
在确保工程工期、质量及安全的情况下,责任成本预算是核定给项目部的成本限额,责任成本预算不仅是各成本中心的发展目标,也是考核责任中心业绩的重要依据。分解工程预算价,应按照市场经济对企业工程总成本构成的各项成本要素进行科学、有效地分开,为成本管理、控制及财务人员业务考核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按照公路工程总成本的构成,可以对其进行有效分解,如:项目部责任成本、项目部上级机构成本等。其中项目部责任成本也就是项目部无额定利润的工程成本,主要有项目部自身的开支和项目部所属施工队的各项直接费用。另一个部分项目部上级机构成本主要是指上缴税金、间接费用及财务费用。这两部分主要掌控机构为项目经理部和其上级机构,在责任成本限额内项目经理进行施工组织施工,公路企业在控制及管理项目部成本时,必须确保在成本限额内将指导项目部的任务完成。
(四)责任成本控制
在公路工程建设中其主要特点为大规模投资额、建设具有较长周期及施工难度大等。在建设中所使用的原料、机械设备及人工等费用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成本控制、工程进度等。因此,在下达责任指标后,目标责任成本完成与否,不能仅仅依靠指标对施工主体进行约束,还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在管理过程中多采用责任成本进行有效控制,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公路企业的经济效益。如必须统一进行大量原料的采购,防止分散采购权,造成成本控制难度加大等,在目标成本管理实施过程中,应严格遵循月度、季度或年度的施工计划,采购部门对公路工程选用的材料进行详细的市场调查,主要进行各种材料的质量、价格及规格等方面的调查,对材料价格趋势进行及时有效地分析,遵循材料的使用情况及工期长短等进行有效应用,才能有效地降低实际成本。
四、结束语
篇5
【关键词】:内部会计控制问题监督
1、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功能的体现
内部会计监督机制是一个单位为了保护其资产的安全,保证其经营活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提高经营管理效率,控制风险等目的而在单位内部建立的一系列管理方式,包括单位负责人和财务、会讯审计诸方面分工明确、相互制衡的监督机制。
1.1以事前控制与事中控制为主。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财务管理的重点由资金管理转向财务会计监督,进而转向以事前控制与事中控制为主形成的控制系统。通过对经济活动过程的控制与管理,确保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促使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
1.2实施对资金运动过程的监控。
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实施对经营资金运动过程中的监控,包括有计划地筹集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参与经营决策,实行事前控制,特别是对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应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予以控制。
1.3注重岗位之间相互牵制作用。
会计岗位设置应坚持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原则,明确各岗位的性质与职责,明确每个会计应承担的责任.赋予其相应的权力,规定操作规程和处理手续,制定追究责任的措施和奖惩办法等,做到事事有人管、事事有人干、办事有标准。使权有属、责有所归、利有所享,避免发生越权行为或争权夺利、相互推诿、相互扯皮等现象。
2、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功能存在的问题
2.1审计委员会形同虚设
《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与《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大力倡导在我国建立和发展独立董事制度和审计委员会制度,中国银监会《股份制商业银行董事会尽职指引(试行)》,建立审计委员会,由此可见在我国上市公司建立审计委员会制度已在立法上引起重视。但是在我国审计委员会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其监督职能的有效发挥还存在着一些现实障碍。如审计委员会对公司经营监督的有效性是建立在有效资本市场基础上的,目前普遍的结论认为中国证券市场目前可以达到弱式有效(如股权过于集中。国有股和法人股很难自由流通。市场上“投机”重于“投资”,机构投资者还未成为市场投资主体;还未建立股东诉讼机制,还未形成健全的公司和经理人退出机制等),不利于审计委员会监督职能的执行。
2.2监事会名存实亡
我国现行的监事制度有两种:一是按《公司法》的规定在公司内部设立监事会,另一种是对国有重点大型企业实行特派监事制度,这里指的是前者。尽管《公司法》对监事会的职权进行了具体的规定,但实际运行过程中,尤其在当前。我国上市公司还存在监事独立性差,监督失效等现象。监事会对董事会的监督受限制,难以实施有效监督。根据上市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的关系,董事会是公司的主要决策机构,决定公司的重大决策事项:包括经理人选,经理与监事报酬等。而从我国公司法规定的监事会职权看,监事会并不拥有任命董事会成员的权力,其职权仅仅限于业务监督方面,虽可列席董事会却无投票权、决策权,由此必会EJ3aBKllqw3TpgCJCjGlRw==陷入对董事会毫无威慑的局面,对公司的内部约束力也会减弱,更难以引起公司内外各界的关注。
2.3内部审计机构作用未完全发挥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各部门、国有的金融机构和企事业组织,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各部门、国有金融机构和企事业组织的内部审计,应当接受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然而我国许多单位的内审机构是为了应付检查而设立的,在人员编制、经费投入上都有很大的不足,何谈监督职能的发挥!
3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功能的对策与建议
3.1加快法律体系建设,为会计监督的有效实施提供法律保障。
会计监督的有效实施,离不开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要加强我国法律体系的建设。我国已颁布了新《会计法》,应尽快出台《会计法》实施细则,提高《会计法》的可操作性I建立和完善统一的会计制度,满足企业多元化经营的需要;明确会计监督、审计监督的执法职责和权限,以实施清晰明了的监督职能,加大法律法规的处罚、赔偿和执行力度,对违规违纪的企业及其连带负责人予以曝光,同时还要强化一些相关配套法律及相关法规的实施,加快会计法律体系的建设步伐,使会计监督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3.2要正确认识会计监督的重要性。
《会计珐》强调内部会计监督的目的在于:要使违法违纪行为首先遏制在会计.工作初始阶段,不能将不法行为放纵到发生并铸成事实后,再寄希望于社会中介机构去审计,财政等执法部门去查办、社会和政府的监督上。这样做,将减少大量社会成本。由此证明,会计立法的精髓在于强化会计工作内部自身法律监督。如果不承认会计监督的法律地位这个客观事实,则无异于否定《会计法》。只有正视会计监督的法律地位,单位负责人才能严格自律,遵守会计法,维护会计法,杜绝授意、指使、强令会计人员千其随心所欲的事,只有如此,会计人员才无后顾之优,才能说真话,依法办实事。只有如此,才能确保贯彻实施,才能有利于宏观经济决策,维护公有经济和社会公众利益,促进廉正建设,做到杜绝舞弊现象的发生。
3.3建立行之有效的单位内部控制制度。
这是做好内部会计监督的前提,也是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管理水平的客观要求,是保证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质量的重要措施。因此,单位负责人要重视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健全,结合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制定一套科学、严密、有效、可操作的内部控制制度,尤其要建立健垒重大资产处置、资金调度、工程预算、对外投资、对外担保等重要事项的内部牵制、监督与集体决策工作,确保单位会计工作规范有序地进行.确保会计资料真实完整。
篇6
(一)小企业的特性
小企业规模小、数量多,是最具创新活力和变化特性的群体,往往不断出现而又不断 被淘汰。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并未完全分离,而且往往由所有者以人格化的方式直接管 理,这就使得小企业的利益与所有者个人的利益高度相关;小企业在产权制度上,权益 资本构成单一,创业者大多掌握了企业绝对控制权;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合一,使得小企 业在决策方式上高度集权,企业的战略计划和目标的制定往往带有很明显的随意性和非 科学性。在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小企业在数量上都占有绝对的优势,为社会提供了较 多的就业机会和税收收入。在我国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工业企业法人中,按新的中小 企业标准,小企业占工业企业法人总数近95%,小企业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全国国 内生产总值的近50%,在我国市场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相当部分小企业会 计机构不健全,会计人员素质相对较低,各项管理制度不够规范。因此《小企业会计制 度》的颁布和执行是及时的、必要的。
(二)小企业的界定
从各国实践来看,对小企业的界定大多有定性与定量两种方法,在我国,小企业被规 定为在我国境内设立的“不对外筹集资金、经营规模较小”的企业。这里的不对外筹集 资金是指不公开发行股票和债券,经营规模小是采用了原国家经贸委等四部门于2003年 2月制定的“中小企业划分标准”。该标准主要是从资产总额、营业额和雇员人数 三个方面对工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等行业中小企 业的划分做出规定。
二、《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实施范围
(一)静态的实施范围
“不对外筹集资金”是我国《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实行会计豁免的小企业的必备条件 ,它是指企业成立之后不再通过发行股票、吸收股本或者通过企业改组形式增加企业的 注册资本,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不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筹集资金,但不应包括企业经营过程 中自然发生的负债行为或者向银行取得借款的行为。
《小企业会计制度》第三条规定,符合本制度规定的可以按照本制度进行核算,也可 以选择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它是指对不在要求执行《企业会计制度》范围但符合小 企业条件也尚未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企业,可在两者之间选择使用;对其中已经执 行《企业会计制度》的企业,可不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鼓励其继续使用《企业会 计制度》;但按财政部有关文件要求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符合小企业条件的小企业 如股份有限公司、外商投资企业和正在执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中的小企业,以及不 符合小企业标准的企业就无选择的余地,必须执行《企业会计制度》。此外,鉴于深圳 证券交易所已于2004年5月1日公布了《中小企业板块交易特别规定》、《中小企业板块 上市公司特别规定》和《中小企业板块证券上市协议》,分步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工作 的全面展开,对准备上市的小企业来说,为使上市前后会计核算口径一致和会计信息资 料的相互可比,为上市提供全面准确的会计信息,建议也采用《企业会计制度》。对目 前符合小企业的条件,但根据市场调研、预测和企业的规划,在近期即将改变经营战略 如大量筹措资金、大量拓展业务,预计会使企业资产总额、营业额发生质的变化的企业 ,为了减少将来调整账务的工作,使企业及早跻入大中型企业行列,建议采用《企业会 计制度》。这是因为《小企业会计制度》是在遵循一般会计原则并以《企业会计制度》 为基础制定的,而且后者在核算上要更为严密和规范。
(二)动态的实施范围
由于企业的发展以及中小企业经营上的灵活性,据以判断企业规模大小的职工人数、 销售额以及资产总额等指标值在不同时期会发生变化。因此,在《企业会计制度》与《 小企业会计制度》之间进行转化以及如何转化的问题上,应一方面遵循会计实务中的一 贯性、可比性、重要性和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另一方面坚持鼓励企业执行《企业会计 制度》。这是因为一般说来,企业大多是由小做大做强,另外《企业会计制度》核算上 的更严密和规范性,也有利于企业内部控制的加强和完善。比如已在执行《企业会计制 度》的企业无论其执行后规模发生如何变化,即使实际经营过程中“不再对外筹集资金 ”,也不能以“不对外筹集资金,经营规模较小”为由转为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 应仍然执行《企业会计制度》;若原先是小企业并且执行的也是《小企业会计制度》, 但至年末已达到大中型企业标准,为了核算上的简化起见,当年末不需要按《企业会计 制度》进行变更调整,但次年必须执行《企业会计制度》。也就是说鼓励执行《小企业 会计制度》的企业向执行《企业会计制度》转化,但不允许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企 业随意向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转化。另外,企业集团在编制合并报表时,若母子公 司均执行同一会计制度,则不存在变更调整的问题,因为所执行的会计政策一致;若母 子公司执行的是不同的会计制度,则宜将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企业的会计信息资料 调整为按《企业会计制度》反映的资料,而不管调整对象是母公司还是子公司。
三、《小企业会计制度》的主要变化
《小企业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本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相比较,为适应小企业经 济业务较为单一、资金规模不大、企业组织结构简单等特点,切实简化了会计核算,如 取消和合并了一些会计科目,简化了一些会计科目的核算内容。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方 面:
(一)长期投资项目
1.长期股权投资。考虑到小企业对外投资的情况一般较少,完全采用《企业会计制度 》中关于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规定可能存在困难,本制度要求小企业一般采用成本法进 行核算。若小企业对于被投资单位存在重大影响、确有必要按权益法核算的则可采用简 化法来处理,即不要求核算股权投资差额以及除年度净损益以外的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 益的变动,也就不需设置“股权投资差额”、“股权投资准备”等明细科目。原采用成 本法核算后改为权益法核算时,本制度为简化起见,规定直接将其原账面价值与享有被 投资单位的股权份额之间的差额作为投资收益处理。
2.长期债权投资。本制度规定长期债权投资的入账价值不包括取得投资时发生的相关 费用,发生的相关费用不管金额大小,一律作为当期费用处理,从而就取消了“长期债 权投资——债券投资(债券费用)”科目;债券的溢价与折价摊销为简化起见规定只采用 直线摊销;无论长期债权投资、还是长期股权投资,本制度均未要求对其计提减值准备 ,这也就取消了“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科目。
3.委托贷款。如果小企业发生类似业务,本制度规定视期限长短,分别在“短期投资 ——其他投资”科目或“长期债权投资——其他长期投资”科目中进行核算,不需计提 减值准备。
(二)固定资产项目
1.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1)对于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由于考虑到在计 算最低租赁付款额过程中涉及的职业判断及对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等困难,本制度要求按 照租赁合同或协议确定的价款,加上运输费、保险费、安装调试费以及其他达到预定可 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其他有关必要支出来确定其入账价值,从而取消了“未确认融资费 用”科目。(2)本制度对于借款费用的核算,规定将小企业在固定资产开始建造至达到 预定可使用状态之前所发生的专门借款的借款费用,均可资本化并计入固定资产成本, 而不必与各期的实际资产支出数相挂钩。(3)接受捐赠固定资产时,本制度要求在“固 定资产”的借方以及“待转资产价值”的贷方核算。
2.固定资产的期末计价。本制度不要求计提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减值准备 ,也就取消了“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和“在建工程减值准备” 科目。
(三)资本公积
本制度只为其保留了“资本溢价”、“接受非现金资产捐赠准备”、“外币资本折算 差额”、“其他资本公积”四个明细科目。取消了“接受现金捐赠”、“股权投资准备 ”、“拨款转入”等明细科目。
(四)所得税
本制度要求小企业只能采用应付税款法核算所得税,取消了“递延税款”科目。
(五)会计报表
篇7
(一)明确小企业会计主体与目标
根据财政部的《小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其执行范围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不对外筹集资金、经营规模较小的企业”,“不包括以个人独资及合伙形式设立的小企业”。作为我国小企业专门的会计制度,它对“规范小企业的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小企业会计目标应与大企业会计目标(即财务会计目标)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因为小企业一般不对外筹集资金,与公众利益并不直接相关,所以一般没有必要对外提供其会计报告,小企业的主管税务机关、内部管理者应是其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因此,小企业会计应向其主管税务机关、企业内部管理者,包括投资人以及作为债权人的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等及时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
(二)会计制度可以转换
为了适应小企业规模、治理结构等不断变化的需要,《小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小企业在符合该制度有关规定的情况时,可以进行相应的制度转换。为了适应会计制度转换的要求,在《小企业会计制度》的设计框架、基本思路等方面体现了与《企业会计制度》的一致性。因此,小企业会计的基本前提、一般原则、会计要素、报表种类格式等与一般企业基本相同。
(三)复杂交易、事项会计处理的适当简化
为适应小企业会计的要求,《小企业会计制度》对某些比较复杂的交易、事项,或者小企业较少发生的交易、事项,在科目设置和会计处理上作了适度简化和合并。此外,《小企业会计制度》还允许企业可以不编制现金流量表。这些规定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可以大大简化小企业的会计实务操作。
然而,笔者认为,《小企业会计制度》还可以再简化一些。如增值税的会计处理:尽管税法规定是统一的(是一般纳税人的按一般纳税人计税、是小规模纳税人的按小规模纳税人计税),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的企业也可能是一般纳税人,但其会计处理则完全可以简化(如“价外计税、价内核算”等),而不必一味地跟着税法“跑”。而且,所得税会计既然可以实现会计与税法的分离,增值税会计又为什么不能分离呢?
二、小企业会计制度的转换
(一)首次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
根据财政部“财会[2004]2号”的规定,从2005年1月1日起将要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小企业,在2004年末,仍按其当年执行的会计制度结账并编制会计报表。由于财政部尚未制度转换的相关具体规定,笔者根据自己的理解予以阐述,若与日后的“规定”有异,则应以“规定”为准(在本文的具体编辑加工时,财政部尚未有关制度转换的具体规定——编者注)。
1、会计制度转换的原则
由于会计制度转换属于会计政策变更,因此,对需要变更(调账)的会计事项,应明确是采用追溯调整法进行会计处理,还是采用未来适用法进行会计处理。如原来未计提减值(跌价)准备的某类资产,按新制度应该计提时,则应采用追溯调整法。企业现在持有的投资及其已确认的收益,在新年度执行新会计制度时,不予追溯调整,以后对投资收益的确认、投资账面价值的调整应按新制度的相关规定执行。
企业应当分别按照原制度的规定清查损失和按照《小企业会计制度》有关减值等的规定预计损失,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进行核算。企业应在“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中设置“执行新制度前的损失”和“执行新制度预计的损失”明细科目,分别核算企业在执行新制度前按照原制度清查的资产损失及因执行新制度预计的资产损失。
执行新制度前的损失,是指企业按照原制度规定,因资产发生报废、毁损等已计入“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但尚未处理的损失金额,以及已经发生的损失但尚未记人“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的金额,如按原制度规定应记而未记人“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的资产盘亏、毁损等。执行新制度预计的损失,是指企业按照新制度有关减值等的规定,对应收款项、短期投资、存货计提的减值(跌价)准备等。
2、账目调整
年末结账后,在核实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实账户的基础上,根据新旧会计制度(指转换后的会计制度与转换前的会计制度,下同)的科目设置及其核算内容,分析其异同,并作分类调整:(1)凡是新旧会计制度科目名称与核算内容相同的,可将其余额直接过人,无需进行调整,如“现金”、“银行存款”等科目;(2)新旧会计制度中的科目名称不同但核算内容完全相同的,由旧科目余额转入相应新科目的期初余额,如行业会计制度的“在途材料”与《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在途物资”等;(3)新旧会计制度中的科目名称不同而且核算内容也不相同的,应逐一确认新旧会计制度中的科目对应关系,将旧制度下的科目余额合并或分解后,正确过人相对应科目的期初余额,如行业会计制度的“长期投资”,应该根据其投资项目的具体内容,按《小企业会计制度》的要求,分解为“长期股权投资”和“长期债权投资”。在“(1)”与“(2)”两种情况下,新旧会计制度科目均是一对一的关系,而在“(3)”时,则是多对一或者一对多的关系,相对比较复杂,应认真界定、正确分解或合并。
篇8
当新会计准则出台之后,从企业层面上看,执行具体会计准则的企业不再执行《企业会计制度》与《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这意味着这两项制度将逐步退出中国企业会计核算的历史舞台。因此在企业层面上来说,我国的会计规范体系将由企业会计准则与《小企业会计制度》构成。
基于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分析,笔者认为在新会计准则体系中保留原有的《小企业会计制度》,是对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的有益补充,不仅有利于降低小企业会计活动的交易费用,而且还有利于降低新会计准则制定、实施的交易费用,增强新会计准则体系的经济效用。
关键词:小企业会计准则;交易费用;新会计准则
一、交易费用理论与会计制度之间的联系
根据科斯第一定理如果交易费用为零的假设成立,会计制度就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因为既然不管产权归谁,资源配置都会实现最优,那么,原有产权主体的产权即使被别人剥夺,也不会影响资源配置。比如,企业某一利益关系人(可以是股东,也可以是债权人)的信息获取权为零,只要为达成信息获取这一交易过程的成本为零,他就可通过反复试验多种方式的交易(诸如谈判、收回投资自己经营、提供信息转让费等),以确立一个双方均可接受的信息“买卖”方式,从而使资源总体呈最优配置。由此可见,作又保护产权、反映企业产权关系的会计制度,在交易费用为零的前提假设下,也就失去其特定的存在意义。但事实上,现实世界是一个交易费用大于零的世界,任何一项交易都或多或少需要一定的易用,因此,科斯定理实际上从交易费用与产权制度的关系上反证出会计制度有其存在的必要。
根据科斯第二定理,究竟制定何种会计准则,选择的依据是交易费用的高低。就特定意义而言,会计具有管理功能,会计活动是一种管理性活动,也是一种交易,即管理交易。会计制度是规范会计活动的,因而会计活动就是在会计制度这一产权制度下的交易活动,会计活动的成本就是交易费用。不同的会计制度下,会计活动的交易费用也不相同,应该选择使会计活动的费用相对最低、最有益于企业经营管理的会计制度。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是,在物价涨落幅度不大、对企业经营不至构成严重影响的情况下,是采用更为精确地反映物价变动的会计方法,抑或不予反映;或者,当物价变动对企业经营决策具有一定的影响时,是完全采用新的方法全面加以反映,还是在原有的会计方法之外补充提供一些物价变动影响的信息,其选择主要取决于各自的交易费用(提供会计信息的成本)的高低。同样,对折旧、存货计价等多种会计方法,都存在着类似的选择问题。
而科斯第三定理则告诉我们,会计准则本身的制定、实施也是有成本的,因而这种制度成本的高低,成为我们选择制定何种制度、如何制定以及如何实施等的依据。比如,在确定选择什么样的会计制度,是指导性的还是强制性的,就需要综合考虑这两类制度各自制度成本的高低。一般而言,强制性原则由于其强制执行性,制定与实施的成本相对较低;反之指导性制度的权威性来自其科学性,执行又要借助多方监督,其制定与实施的成本相对较高。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强制性原则也因为其强制执行性,因而其实施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的可能性及可能的影响相对较大;相应地,指导性制度的权威性建立在会计制度的科学性之上,所以它的实施产生负面效应的可能性相对较小。并且指导性制度更易于修订,而强制性制度的程序本身限制了对会计制度做出及时修订。一般来说,在经济环境稳定、经济业务变化不大的总体条件下,选择强制性原则,制度成本相对较低;反过来,在经济环境充满活力、变化大,经济业务类型多且不断创新的总体环境下,选择指导性推则,制度成本相对较低。
二、 新会计准则体系对于小企业会计的影响分析
在会计学界,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均是针对会计实务工作的规范性文件,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以原则为导向,后者以规则为导向。从长远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一般领域采用会计准则来规范会计工作是大势所趋。从世界范围来看,绝大多数国家也是采用了以原则为导向的会计准则来规范会计工作。
但由于我国长期计划经济等具体国情的制约,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全面制定及推行企业会计准则存在着一些现实问题,从而形成了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制度长期平行并存的局面。
直到2006年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出台后,执行新38项具体会计准则的企业不再执行《企业会计制度》与《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模式才被“终结”,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质性趋同”。
然而,新会计准则体系中除基本准则适用于所有的企业(包括小企业)以外,其余38项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主要针对的企业依然是大中型企业而非规模以下的小企业。依据国家四部委核定标准划分的小企业(除在公开市场上发行股票和债券的小企业)仍可继续执行原先的《小企业会计制度》,而无需强制执行新的会计准则。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预见在新会计准则全面施行后,国家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在企业层面主要将由企业会计准则与《小企业会计制度》构成。
三、 新会计准则环境下的《小企业会计制度》交易费用分析
从企业层面来看,规模以下企业选择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后,企业的会计核算强度小、会计核算难度低,所需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也不高,企业会计岗位亦无需分工很细,会计人员的劳务支出相应较少,使得企业在会计核算成本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然而,我国的《小企业会计制度》明确规定,本制度只适用于国内设立的不对外筹集资金、经营规模较小的企业。当上述企业开始对外筹集资金(即公开发行股票或债券)或经营规模扩大后,将不能再使用该制度,需要进行制度的转换,即要用《企业会计制度》替换《小企业会计制度》(今后将是新会计准则)。因此,对于那些将要突破小企业性质的企业来讲,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是暂时的,以后必然面临《小企业会计制度》向《企业会计制度》(今后将是新会计准则)的转换。而进行企业会计制度的转换时,需要做一系列复杂的处理工作,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将可能涉及到会计的追溯调整,从而削弱前期制度选择所带来的优势,增加企业当前的转换成本。
另外,我国的《小企业会计制度》还规定,即使那些符合那些《小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的小企业,也并非一定要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同样可以选择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或者《企业会计制度》(今后将是新会计准则)。
那么当企业面对《小企业会计制度》的诸多限制以及今后制度变革风险的情况下,将会如何处理制度选择问题呢?《小企业会计制度》的执行前景将会何去何从呢?
根据传统经济学中的生产者行为理论及规模报酬理论,作为理性的市场经济个体,企业必将寻求最优规模及利润最大。之所以现在处于小企业状态,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产品市场上需求较少,只能采用小规模经营方式。这种成因下的小企业将长期保持其性质不变;二是正在处于初创期或成长期,还未达到最优规模,有发展余地,未来将突破小企业的性质成长为大中型企业,而目前处于小企业状态。前者属于自然垄断且规模较的企业,可以简称为稳定型的小企业;后者尚处企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可以简称为发展型的小企业。而根据企业所处发展阶段的不同我们又可将发展型的小企业分为:处于成长期、有望迅速发展的扩张期小企业和处于初创期、至少需要两年以上时间才能步入中型企业行列的初创期小企业。
基于上述分类,依据科斯第二定理,笔者得出:稳定型和初创期的小企业,能够长期处于较小的经营规模,其会计活动具有前述典型的小企业会计特征,选择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能够使其会计活动的交易费用相对较低,从而有益于企业经营管理;成长期的小企业会计活动具有向大中型企业会计核算形式转变的趋势,考虑到制度转换成本等因素,从企业长远利益的角度出发应该选择执行《企业会计制度》(今后将是新会计准则),从而使企业长期会计活动的交易费用相对较低,有益于企业长期的经营管理。
从宏观层面来看,我国2004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显示,2003年我国有196222个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其中小企业为172591个,占企业总数的88%左右。并且依据经验数据,我们不难推测其中大部分小企业的成长将是比较艰难的,在其发展的历程中将在较长一段时期内,依靠自身资金谋求发展,并保持相对较小的经营规模之下。因此,勿庸置疑,初创期小企业将是小企业中的主流企业。因而,《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存续对促进我国规模以下企业经济的发展有其长期的价值和意义。
而科斯第三定理则告诉我们,会计准则本身的制定、实施也是有成本的。因而,从另一方面来说,保留原有的《小企业会计制度》,不仅可以降低新会计准则制定的难度,而且可以减少新会计准则实施的费用。
综上所述,在新会计准则体系中保留原有的《小企业会计制度》,是对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的有益补充,不仅有利于降低小企业会计活动的交易费用,而且还有利益于降低新会计准则制定和实施的交易费用,增强新会计准则体系的经济效用。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迪屈奇,王铁生等译.交易成本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160-183
[2]陈毓圭,应唯. 关于中小企业国际会计指南.财务与会计导刊.2002,5
[3]郑庆华,赵耀.新旧会计准则差异比较与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03:1-12
[4]伍中信.产权与会计.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8:38-77
[5]吕国胜.中小企业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01:67-78
篇9
关键词:小企业;小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
中图分类号:F27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894(2006)03-0058-04
我国财政部并于2005年开始实施的《小企业会计制度》正是顺应会计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更多地与国际上保持一致,完善我国会计法规制度,规范小企业会计行为的重要举措。
一、小企业会计制度的特点
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各种经济成分共存,各类企业数量众多。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工业企业法人中,小企业占总数近95%,其最终产品及其服务价值占全国GDP近50%。小企业不仅向国家缴纳了大量税款,而且吸纳了众多的城乡劳动力,成为我国最具有潜力的新经济增长点,在发展经济,增加就业,繁荣市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小企业由于规模小、人员少、业务单一、财力和人力有限,要求统一执行《企业会计制度》是不现实的。而《小企业会计制度》正是针对小企业实际情况,制定了适合小企业操作执行的会计标准,其主要有以下特点:
1. 确定了会计主体《小企业会计制度》规定:“本制度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不对外筹集资金、经营规模较小的企业”,“不包括以个人独资及合伙形式设立的小企业”。这就明确了《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实施主体。不对外筹集资金是指不公开发行股票或债券。经营规模的大小,以会计主体为对象确定。从世界范围看,企业规模大小的界定标准主要有:(1)以单一从业人数为界定标准。因为企业的经济资源中,人是最重要的。例如:意大利、法国、荷兰等国家。(2)以从业人数、营业额为界定标准。因为除了人是重要因素外,营业额也反映了企业规模的大小。例如:我国台湾。(3)以从业人数、资本额为界定标准。因为资本的规模和性质直接影响企业会计核算的方法。例如:日本。(4)以从业人数、营业额或资本额为界定标准。例如:欧盟国家。根据我国国情,同时借鉴国外经验,现行制度规定了以从业人数、营业额或资产额为小企业的界定标准,3项中只要符合其中1项条件即为小企业。
表式来源:《小企业会计制度》讲解
2. 明确了会计目标由于小企业不公开发行股票和债券,因此不具有公众受
托责任,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与有着重大公众利益的上市企业,在对外披露会计信息的义务和会计信息使用者构成的实质不同,从而使两者会计目标的侧重点不相同。同时大多数小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并未分离,这就使所有者和经营者信息不对称的矛盾有所缓解。相比而言,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主要是税务部门,纳税管理需求成为小企业会计信息的第一外部需要。因此,小企业的会计目标应当以满足其主管税务部门、内部管理者以及作为债权人的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信息需求为主,以纳税为导向,更多地考虑税务管理的需要,注意会计与税收的协调,适当减少纳税调整。例如:《小企业会计制度》取消了确认预计负债,由此减少了其带来的纳税差异调整。
3. 简化了会计处理,减少了对职业判断的要求考虑到小企业会计人员数量少,人员素质比较低的特点,《小企业会计制度》力求核算简便,便于操作。对一些比较复杂的、或小企业较少发生的交易事项作了适当的简化和合并,例如:制度中对于所得税、融资租赁、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的处理规定,简化了小企业的会计处理。同时,为提高和保证小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制度的规定中减少了小企业会计核算对职业判断的要求。例如:由于长期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比较难以确定,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小企业会计制度》中不要求对固定资产、长期投资、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计提减值准备。
4. 会计制度可以选择和转换《小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符合本制度规定的小企业,可以按照本制度核算,也可以选择执行《企业会计制度》。” 但制度中又同时规定,对《小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只能两者选择其一,不能同时执行。当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企业的经营规模、筹资方式等发生变化,制度中规定应转为执行《企业会计制度》。这些规定表明符合小企业标准的企业,可根据其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会计制度,但在会计处理上只能依据一个标准。在执行会计制度的过程中也不是“从一而终”,当企业发展变化符合该制度有关规定时,可以进行相应的制度转换。这不仅体现了灵活性,而且从一定程度上鼓励企业加强内部管理,不断建立、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执行对会计核算及披露要求比较高的《企业会计制度》。
二、小企业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的差异
《小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都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的,两者会计核算依据的前提条件、应遵循的核算原则以及对会计核算基础工作的要求相同,但是两者在会计处理上也存在一些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根据谨慎性会计原则,《企业会计制度》中要求对8项资产计提减值准备。而《小企业会计制度》只要求对应收账款,存货和短期投资3项流动资产计提减值准备,不要求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投资、在建工程、委托贷款5项长期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减少了由此带来的计算困难和纳税调整。
2. 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在长期股权投资的权益法下,《小企业会计制度》简化了《企业会计制度》要求投资企业在投资时,要计算投资成本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之间的差额,确认为股权投资差额;当被投资单位发生盈亏,投资企业应调整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确认投资损益;当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外的其他所有者权益变动,投资企业应调整长期股权投资和资本公积的做法,而采用简化的权益法核算。即投资时不核算股权投资差额,也不对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外的其他所有者权益变动进行处理。只要求在每个会计期末,按照应享有或应分担的被投资单位当年实现的净利润或净亏损的份额,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余额,确认投资损益。
3. 融资租入固定资产价值的确定《小企业会计制度》规定,融资租入固定资产以合同或协议约定应支付的价款和固定资产,达到预计可使用状态前发生的其他有关必要支出,作为其入账价值。避免了《企业会计制度》中计算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所涉及的困难和职业判断的需要。
4. 借款费用的处理 小企业由于规模小,融资能力有限,因此对于为购建固定资产发生的借款费用,《小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在满足固定资产开始资本化的条件时,至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发生的借款费用,均可资本化计入固定资产成本,而不必按《企业会计制度》的要求与资产支出挂钩。这样可能会导致借款费用资本化的金额增加,从而夸大了本期资产和利润,但从长远看会与以后会计期间由此增加的折旧费用相抵销。
5. 所得税会计《小企业会计制度》规定,所得税的账务处理采用应付税款
法,而不要求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这是基于小企业会计的目标,更多地考虑税务与会计的协调,同时简化了时间性差异的核算。
6. 会计报表及其附注《小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小企业年度财务报告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两张基本会计报表及其报表附注;也可根据需要编制现金流量表,但只需编制正表,不编制补充资料;会计报表附注中仅要求披露所采用的主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当期的主要交易事项。这主要是出于小企业信息
使用者的需求以及成本效益原则的考虑。
7. 会计科目设置针对小企业经济业务相对简单的特点,以及上述与《企业会计制度》核算要求的区别,《小企业会计制度》对《企业会计制度》设置的会计科目进行了归并和删减,设置了60个会计科目,比较《企业会计制度》设置的85个会计科目减少了25个。
三、小企业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小企业会计制度》在《企业会计制度》的基础上所作的调整,是从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出发,针对小企业的会计目标,减少了小企业会计核算的复杂性,降低了小企业会计核算的难度。但是笔者认为《小企业会计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商榷:
1. 制度的实施范围《小企业会计制度》规定:“本制度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不对外筹集资金、经营规模较小的企业”。但是现行制度规定外商投资企业一律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笔者认为:制度中所指的在我国境内设立的小企业,是否也应该包括外商投资企业中的小企业。因为,目前在我国境内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符合制度中规定的小企业标准的企业,这些企业也存在内资小企业的一些特点。如果这些企业也能够选择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将对规范这些企业的会计行为,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可靠性是有益的。况且我国已在新一轮税制改革中考虑缩小内资和外资企业的差距,那么在执行会计制度上,外商投资企业中的小企业也应该享有同等的“国民
待遇”,同样实行备选性执行政策。
2. 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的协调小企业会计的目标是以税收为导向,在《小企业会计制度》中,虽然已经注意了会计与税务的协调问题,但就整体而言,《小企业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的差异仍然比较大。例如:在资产减值的处理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虽然不要求对长期资产计提减值准备,但仍要求反映短期投资、应收账款和存货的减值损失。而现行税法规定企业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除经税务部门批准,按应收账款余额0.5%计提的部分)不能税前扣除。从理论上讲,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符合谨慎性会计原则,是为了防止企业虚增盈利,粉饰企业会计报表。事实上小企业并无虚夸盈利、粉饰报表的动因,而反倒有可能为了减少缴税而虚减利润。况且确定存货减值损失的可变现净值的计算,难度较大,很容易掺杂人为因素。因此笔者认为,制度应取消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规定,如果要提供流动资产的减值情况,可在报表附注中予以披露,以使《小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尽可能与相关税法规定协调一致,减少纳税调整,更多地体现该制度简单易行的操作特点。
3. 制度的转换《小企业会计制度》规定:“按照本制度进行核算的小企业,如果需要公开发行股票或债券等,应转为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如果因经营规模的变化导致连续3年不符合小企业标准的,应转为执行《企业会计制度》。”但是,在制度中却没有规定转换的具体要求和操作办法。同时制度中对原选用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小企业,是否可转为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也未作出明确的规定。笔者认为对这一问题应尽快作出补充规定,以便会计人员作出专业判断。
《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对推进我国的会计国际化进程,完善我国会计规范体系,规范小企业的会计行为有巨大的作用,它的实施必将有效地促进我国小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参考文献:
[1]《小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讲解[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4.
[2]刘玉廷.中国会计改革理论与实践[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3.
[3]刘永立.关于制定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几个基本问题[J].财务与会计,2001,(10).
篇10
一、制定中小企业会计准则必要性
党的“十五大”以来,为促进包括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在内的所有中小企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政府陆续颁布了《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旨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我国中小企业取得了空前的发展,总体数量得到显著提高,获利能力明显增强。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已占全国企业总量的99.3%,我国GDP的55.6%、工业新增产值的74.7%、社会销售额的58.9%、税收的46.2%以及出口总额的62.3%均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而且全国75%左右的城镇就业岗位也是由中小企业提供的。就工业来看,截至2004年底,我国共有中小工业企业27.3万家,全部中小工业企业的资产合计达13.6万亿元。中小企业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别、扩大社会就业以及建设和谐社会方面起重要作用。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不但是实现我国“十一五”计划宏伟目标的客观要求,也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稳定、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目前,英国、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已制定了针对中小企业的会计准则;美国在部分准则中已开始注意差别财务报告问题;欧盟、联合国国际会计准则与报告政府间专家组对中小企业财务报告制定了法令或指南。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对小企业的会计问题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专门设有小企业工作组,已立项研究制定中小企业国际会计准则。近日,在伦敦举行的一次会计专业会议上,30多位来自世界各地的会计团体和区域性会计组织的首席执行官们表达了他们对开发适用于中小型企业并且足够简化的会计准则指南的支持。同时,他们也都认同会计业的一项重大挑战,就是使对财务信息和鉴证服务的准则要求同时满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规模各异的会计实体的需要。而这些要求也应尽量地直接、清晰并且简明易懂。根据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调查,95.77%的欧盟中小企业、97%以上的亚太区企业和美国99.7%的企业主表示,有关的会计准则简化问题需要得到及时的解决。现在,这些问题不但已被列入了IFAC发展中国家和中小企业实务(SMP)委员会的议事日程,也同样吸引了IFAC下设的商业会计委员会的关注。而前者目前也在为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和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提供定期的建设性意见,以确保在制定国际会计和审计准则时,充分考虑到中小企业的福祉。
随着我国会计审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使得小企业实际上已不堪那些强加在它们身上的准则的重负。将目前针对所有企业的一套单一的公认会计原则概念改为两套公认会计原则——大企业会计原则和中小企业会计原则,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会计专家和国际会计组织的重视。加紧对制定中小企业的会计规范进行研究,可以尽早建立起一整套符合中国国情,适用、高效的会计准则体系。
二、中小企业界定
中小企业的界定对制定财务报告规范具有很大影响。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尚未对“中小企业”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不过他表示不会只考虑企业规模大小的因素。中小企业会计准则并不仅限于业务规模小的公司,任何没有涉及公众责任的企业都有采用该准则的可能性。美国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将小企业定义为:营业额相对较小,年总收入低于500万美元。典型特征有:(1)所有者经营;(2)少数的其他所有者;(3)可能除某些家庭成员外,所有业主活动都牵涉到企业事务的管理;(4)业主的利益不怎么变化;(5)只有简单的资本结构。
按照原国家经贸委、原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家统计局在2003年颁布的中小企业划分标准,工业中小企业是指从业人员数在2000人以下,或销售额在3亿元以下,或资产总额在4亿元以下的企业。中型工业企业要求同时满足职工人数在300人以上,年销售收入3000万元以上和资产总额在4000万元以上等条件,否则视为小型企业。
三、制定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原则
(一)差别报告原则。差别报告就是将企业按规模大小分为不同类型,在进行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时针对不同规模的企业采取有所区别的做法。从财务会计的角度看,由于中小企业有着与大型企业不同的特点,中小企业财务报告的详细程度、报告对象、报告方式等均应有别于大型企业,也就是说应该对中小企业实行差别报告。中小企业的结构比较简单,对财务报告的需要与上市公司大不相同,如果采用较简化的会计准则将有助于它们减少遵循成本和负担。遵循成本包括企业在进行财务核算和报告时,为遵循准则规定而支付的各项成本之和。主要有聘任合格的会计师成本、培训费、审计费、咨询费以及必要的软硬件投资成本等。
(二)重要性原则。对于会计信息而言,重要性是指当一项会计信息被遗漏或错误地表达时,可能影响依赖该信息的人所做出的判断。与过少的信息一样,过多的信息也会产生误导。呈报的信息太多时,真正相关的项目就可能被掩盖,影响预测和决策。重要性是决定会计信息应否提供的关键。中小企业财务报表的用户主要是银行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关注的主要是企业的短期现金流量、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等。相比之下,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用户比较广,包括股民、债权人、供应商、银行、潜在投资者等,他们注意的是公司的长远盈利增长潜质。因此,多数人承认中小企业的确没有必要披露一些不实用和没有意义的信息。
(三)紧密结合实际原则。在中小企业会计准则制定及规范形式上应充分考虑中小企业会计人员的现状,注重简单性和可操作性。目前,我国高层次的会计人才短缺,特别是小企业的会计人员素质普遍不高,一些较复杂的会计概念,如合理估价及资产折损等所涉及的估算需要额外的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与可靠性,而中小企业既没有足够的资源也没有必要来做到这一点。
(四)成本效益原则。会计信息的成本包括收集、整理、编制报表、查核鉴证、分析及解释所花费的代价等。至于会计的收益,对公司而言,可能会提高经营效率,获得资金的融通或吸引投资;对投资者和债权人而言,可充分了解投资报酬及风险,使其资金处于最佳运用状态。与此相对应,社会经济资源也得到最优配置。如前所述,中小企业遵循准则所花费的成本必须小于其预期获得的收益。只有当会计信息所能带来的效益高于成本时,才值得提供。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主席格雷厄姆•沃德指出:“像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这样的国际会计准则制定者们的目标,应该是制定出简明扼要、相关性强、容易理解的准则指南,以减轻中小企业的负担,使他们遵循准则的利益大于支出。这意味着,他们准备、审计和财务报告的各项成本之和应该与其使用者对财务报告的需求成正比。”
(五)可扩展原则。中小企业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快速成长性,尤其是高科技领域的中小企业更是如此。因此,在制定会计准则时,应充分考虑到小企业向中型企业转化、中型企业向大型企业转化的情况,互相有一定的弹性,以便于中小企业的会计规范在不同准则与制度之间的转换。
四、制定完善中小企业会计准则具体措施
从财务核算与报告的角度看,目前的划分标准对小企业的界定过于广泛,不利于实际操作和把握,将企业分为四类似乎更妥,即将目前的小型企业再划分为微型企业和小型企业。微型企业主要是个体经营者或者家庭经营企业,因为这类企业规模很小,纳税大多数采用定税制,不需要查账征收,管理人员不需要正式会计资料进行管理,企业也无专职的会计核算人员,没有必要编制财务报告。如果按照目前《小企业会计制度》的要求披露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会计报表附注似乎勉为其难。同时,划分微型企业的做法与联合国国际会计准则与报告政府间专家组的《小企业会计指南》的思路相一致。
(一)对于微型企业。若企业采用定税制,则对其财务核算不作具体要求;对于稍具规模者需要查账征收时,只需进行简单的会计核算和编制简单的财务报告就可以满足其纳税需要。因此,针对该类企业的会计准则应强调实用性和简洁性,没有必要专门制定针对这类企业的会计准则,但需要制定指导性的会计制度以引导和帮助该类企业建立账簿体系,并把这类企业会计核算和报告与纳税结合起来。
(二)对于小型企业。小型企业不能公开发行股票和债券,但对外借款,需要有正规的会计核算制度和编制财务报告。目前,我国小企业会计报表有4张,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必须编制;现金流量表由企业选择编制;应交增值税明细表按上级有关部门要求编制。从核算和报告内容上应该比中型企业简单、比微型企业详细一些,可以建立一套单独的会计准则。
美国自1982年起对小企业取消了以下11项信息披露:(1)递延所得税;(2)租赁;(3)利息资本化;(4)内含利息;(5)补偿性存款余额;(6)企业合并;(7)困难债务重组;(8)研发成本;(9)终止经营;(10)经营税收收益;(11)投资税抵负。美国公认会计准则对公司财务报告及公司有关会计信息的披露,只对在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注册的公司有法定的约束力,对其他企业没有约束力。我国小型企业会计准则应简化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长期投资、融资租赁、借款费用、应交税金、或有事项以及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等的核算,减少不必要的披露内容,对符合条件的企业豁免一些报告要求。
- 上一篇:安全生产约谈发言材料
- 下一篇:企业合规整改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