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投资节能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4-02-29 17:48: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固定资产投资节能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固定资产投资节能管理办法

篇1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资金管理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阶段,我国对基础建设方面的投资越来越重视,资金投入大幅增长。据统计201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不含农户)达55.15万亿,2016年1月-5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不含农户)已达18.80万亿,如此巨大的资金投入量对社会产生的影响难以估计,如何加强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尤其是项目的资金管理,保证投资对市场产生良性刺激作用,意义重大。

一、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简述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是指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经济活动的项目,按投资主体分为政府投资、企事业单位投资、个人投资,按建设性质分为新建、改建、更新、扩建项目,按审批的程序不同分为备案类、审核类、核准类,按资金来源分为自筹资金、企业折旧基金、贷款、发债弧⒐家拨款等。项目具有建设目标体现国家的政策与战略发展意图、立项计划性强、资金投入巨大且建设周期长、建设方案存在不确定性等特点。一般需要经过前期调研、申请立项、批复投资、项目实施、竣工检验、交付运营及后评价等阶段。

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金管理现状

2011年以来国家发改委提出以有效履行政府职能,提高服务及审批质量,加强行业项目全程监管的管理模式,出台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中央投资项目招标资格管理办法》、《中央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管理办法和中央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报告编制大纲(试行)》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财政部也先后出台了《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基本建设项目竣工结余财政资金处理有关事宜的通知》等配套制度,对各类型投资项目的审批、核准、备案流程,以及从初始设计、实施调整、竣工验收及后评价等各个环节进行了调整和归位,为投资建设方式、招投标技术监管、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及资金的规范使用提供了切实的法律保障,促进了投资结构调整持续优化,工业技术改造、高新技术产业、科教科文卫投资快速增长,高能耗制造业投资不断下降。然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拖期超概;资金挪作他用;自筹资金难以到位;资金的预算计划与项目实施进度不匹配,国拨资金预算执行率低;为了完成年度资金预算执行计划,在付款条件不完全具备的情况下办理支付;结余资金不及时上缴等现象仍然大量存在。

三、影响项目资金管理质量的因素

1.项目预算的编制不够合理,执行过程不重视

(1)预算编制不够准确。在项目立项论证环节考虑不充分,或在预算编制过程中由于财务部门与项目管理部门沟通不够,导致财务人员的预算核算科目内容与项目管理部门提供的项目实际支出在内容和金额上出现不一致,造成一些项目发生重大变更,不得不调整概算,甚至在竣工决算审计时进行大量账务调整,国拨资金缴回国库。

(2)对预算执行重视不够、管理不到位。一些企业“重立项,轻管理”,把主要精力放在跑项目上,在一个项目得到批复后,便又开始其他项目的申报,而对已立项项目的实施组织管理不够,造成项目进度滞后,资金积压;部分企业未充分考虑自身能力,选择将建设内容全部或部分自营,导致项目实施率低、工程质量差;部分企业预算执行没有建立有效的管理流程和奖励制度,缺乏对预算执行的控制,每月的投资进度和会计处理不及时、不匹配、不准确;有些企业的预算执行统计不规范,不精细,不能及时向管理层提示出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有一些企业平时疏于管理,为了完成年度资金预算执行率而突击花钱,这些都降低了投资效果。

(3)预算调整不及时。项目从申请立项到批准实施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而在实施过程中因客观情况发生变化都会影响项目预算的编制和实施,如果不能在项目执行之前或在实施过程中对项目预算及时进行细化、调整和报批,会直接影响预算顺利执行。

(4)自筹资金不能及时到位。目前大部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都要求国拨资金和企业自筹资金配套使用,而且自筹资金比例越来越高,如果项目建设单位出现了财务状况恶化或筹资计划难以落实,自筹资金不能及时到位,也会直接影响项目的实施。

2.项目建设施工中的造价管理不到位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在建设施工中的具体项目支用,是资金的主要资金流向,由于涉及专业知识和国家政策要求,管理具有一定的难度。要想做好此项工作,工作人员不仅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极强的工作能力,还必须保持负责任的工作态度,严谨对待每一项管理工作。由于资金支用通常比较分散、跨度也比较长,为了保证资金支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监管人员需对具体情况进行实地考察,要保证考察结果的有效性,负责此项工作的监管人员必须具有相应实践经验、了解市场情况。从这个角度来说,负责具体工作人员的管理理念与意识,是影响国拨资金管理工作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但在现实中,项目造价管理中却经常出现管控不力的情况,造成资金损失,工作成效很不理想。

3.项目竣工验收缺乏有效监督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竣工验收工作,是整个项目工程建设的收关阶段,在这一环节中建设单位的验收人员会根据建设施工的预算和实际支出情况以及建设预期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以对整体建设施工活动作出评价,并与施工方办理经中介机构审核过的竣工结算。目前我国相应的固定资产投资竣工验收的规范、流程还在逐步完善,如果验收人员的过程监督、检查力度不足,中介机构的专业审计能力不强都会影响项目资金的监督管理质量,有可能出现挤占、挪用及超概支付资金的问题。

篇2

根据全国烟草行业20__年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会议和国烟办〔20__〕135号、324号文件的总体部署,我公司按照9月20号全国烟草系统固定资产投资专项检查电视电话会议和《关于烟草系统固定资产投资专项检查工作安排的通知》(国烟办综〔20__〕372号)的具体要求,在认真组织企业有关单位学习文件的同时,积极深入地开展了我省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专项检查的自查工作,现将我省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公司及所属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

1、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制度建设情[!]况

____工业公司成立于20__年9月。根据国家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对烟草行业重大投资管理要求,我公司于当年9月,成立了公司投资管理委员会(*烟工〔20__〕87号),主要负责公司所属企业重大投资项目的审议和决定,并相继制定了《____工业公司投资委员会工作职责》(*烟工〔20__〕159号)。20__年7月,为了加强烟草制品生产企业投资项目及非烟草制品投资项目管理,按照国家局有关规范要求,制定下发了《____工业公司关于烟草制品生产企业投资项目审批管理办法》(*烟工〔20__〕185号)、《____工业公司关于非烟草制品投资项目内部审批管理规定》(*烟工〔20__〕186号)。

20__年12月,____工业公司完成合并重组后,为进一步加强投资管理体制建设,规范投资决策程序,强化监管机制,先后制定下发了《____工业公司对外事务印章使用规定(暂行)》(*烟工〔20__〕344号)、《____工业公司投资管理委员会工作规则(暂行)》、《____工业公司投资项目管理规定(暂行)》(*烟工〔20__〕194号)、《关于加强基建技改投资项目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烟工〔20__〕216号)和《____工业公司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实施办法》(*烟工[20__]361号),进一步明确了工业公司及其所属企业投资管理的权限、程序、操作过程以及必备的文件附件等。同时,所属企业按照省公司的要求,相应制订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详见企业附件)。

2、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制度执行及监管情况

(1)严格项目程序管理。

为了进一步规范投资程序,我公司明确了省工业公司作为全省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主体,公司综合计划部作为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具体责任部门。公司所属各企业基建、技改部门受企业和工业公司综合计划部双重领导,业务主要以工业公司综合计划部垂直管理为主,公司及所属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必须在综合计划部的具体管理和指导下进行。

所属企业上报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按需要进行企业论证,并经企业投资管理委员会讨论通过后,以文件的形式上报省工业公司。工业公司按照国家局批准的权限和要求,对于重大投资项目申请,组织专家论证后上报国家局,一般项目需要组织技术论证,经公司投资管理委员会讨论同意,上报公司总经理办公会议或总经理批准后执行。

(2)做好项目审批备案

根据我公司投资项目管理制度,对于企业权限范围内的投资项目,公司要求所属企业严格按照项目管理的要求,在企业进行备案,由省公司负责进行抽查。对于省公司批准的项目,由省公司进行档案管理。同时,为了进一步强化我省的投资项目档案管理,我们和北京五洲工程设计院联合开发了“____工业公司投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具体的监管工作。有关建设项目按照《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__]20号)、《__省企业投资项目备案暂行办法》(苏政发[20__]38号)以及地方政府关于投资项目备案暂行办法的要求,做好了地方政府备案工作。

(3)执行项目的审计和监督制度

在《____工业公司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实施办法》中,首先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分级管理、合理授权,明确实施项目权限。第二,为加强固定资产投资全过程管理,合理控制造价,明确了跟踪审计和决算审计的内容,将合同条款和工程进度、工程量、工程质量考核相结合,严格控制付款进度。第三,为加强固定资产投资审计项目的管理,建立了相应的考核制度,有效保证保证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管理。这样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就形成了企业的审计部门、第三方审计、地方政府的纪律监督部门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有效的内部监督制度体系。

二、我省固定资产投资专项检查工作开展情况

根据国家局20__年全国烟草行业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会议,和全国烟草行业发展计划会议有关规范固定资产投资管理专项规定,我公司按照国烟办〔20__〕135号文件中对固定资产投资管理专项检查的要求,于20__年5月份组织了全省所属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专项检查活动。7月份,结合国家局下发324号文件《关于20__年加强工程投资项目管理监督的

实施方案》,制定了我省有关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的贯彻文件,并按照要求进行了任务分解、责任到人,20__年8月底,我省所属企业均基本完成了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的自查工作。1、投资项目自查的过程和方法

20__年9月下旬,根据国家局全国烟草系统固定资产投资专项检查电视电话会议工作部署,和《关于烟草系统固定资产投资专项检查工作安排的通知》(国烟办综〔20__〕372号)要求,我公司组织了认真的传达和学习,并按照电视电话会议和文件要求,在工业公司所属企业自查的基础上,由公司牵头再次组织一次全面的检查。

为更好的贯彻落实全国烟草行业整顿规范工作会议的要求,工业公司制定了《____工业公司关于贯彻落实整顿规范工作六个实施方案的工作意见》(*烟工〔20__〕268号文件),明确了各个方案的责任部门、工作内容和完成时间。其中《关于20__年加强工程投资项目管理监督的实施方案》由综合计划部牵头组织,审计部、财务管理部、监察部配合实施。各所属单位根据《工作意见》的总体安排,制定了各自工作安排,并上报了工业公司。

20__年5月上中旬,工业公司组织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检查组,对全省公司系统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了专项检查。

检查方式主要是按照国家局、省公司近几年审批的固定资产台帐,查阅相关直属单位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各类项目的合同、标书、批复文件等相关资料,并进行了实地检查。通过检查摸清了公司所属各单位近几年的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基本情况。

2、加快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实施工作

为了适应我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集中管理要求,我公司组织开发了“____工业投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系统管理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今后凡属于国家局(总公司)、工业公司批准的基建、技改项目从投资项目立项开始,必须将各类原始资料录入“投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以便于国家局(总公司)和工业公司技术查询和控制,对于没有录入系统的项目一律不予批复和实施。二是对于____工业公司成立以来(20__年9月)所有已完成的基建、技改项目,按照项目的实施顺序,补充录入,便于跟踪项目实施,指导和协调项目的管理。目前,此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之中。

三、我省工业系统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自查情况

1、全省工业系统累计完成投资自查情况

20__年1月1日至20__年6月30日,全省工业系统经批准的项目总投资金额202169.06万元,实际发生的投资金额160303.6万元。

2、全省工业系统完成投资项目分类统计

20__年1月1日至20__年6月30日,全省累计完成投资项目

299个。其__机设备购置项目113个,基本建设项目23个,技术改造项目186个。

3、国家局批准的重点投资项目概况

(1)__卷烟厂重点技术改造项目执行情况

__卷烟厂本期基建技改项目主要包括“十五”后期技术改造项目、制丝配套设备和物流系统技术改造项目、南厂区新建生产辅助综合楼项目、烟草专用机械购置、澄城分厂烟草专用机械购置、澄城分厂制丝线技术改造项目等,上述项目分别由国烟计[20__]562号、[20__]874号、[20__]631号、[20__]876号、[20__]306号和*烟工[20__]302号文件批复。“十五”后期技术改造项目批复建筑面积39300㎡,批复投资18600万元;制丝配套设备和物流系统技术改造项目批复投资19000万元;南厂区生产辅助综合楼项目批复建筑面积21000㎡,批复投资18680万元(待建)。

(2)淮阴卷烟厂重点技术改造项目执行情况

淮阴卷烟厂本期技术改造项目主要包括“十五”后期规划调整项目、62亩土地搬迁工程、烟叶仓库建设项目和其他相关配套工程,上述项目分别由国烟计[20__]183号文件、国烟计[20__]814号文件、国烟计[20__]178号文件和____工业公司相关文件批复。“十五”后期规划调整项目批复建筑面积65000㎡,批复投资17500万元。烟叶仓库建设项目批复建筑面积5__0㎡,批复投资7700万元。

(3)南京卷烟厂重点技术改造项目情况

南京卷烟厂现有制丝及卷接包车间受原设计限制,不能适应制丝生产分组加工的需要。为进一步打造中式卷烟特色工艺,继续保持“南京”品牌良好的发展态势,根据南京市人民政府市长办公会议纪要(20__年第15号),南京市政府提供300亩土地用于南京卷烟厂的技术改造工程。由于土地拆迁难度大、耗费时间长,经南京市人民政府协调,需要按照拆迁进度支付300亩土地出让金。如不及时按照拆迁进度缴纳土地出让金,南京卷烟厂将失去进行技术改造的空间。____工业公司根据拆迁进度分别批准南京卷烟厂支付土地出让金987.84万元、919.24万元、823.2万元。目前,土地拆迁事宜已接近尾声,项目进入供地阶段。

(4)格瑞公司投资项目情况

格瑞公司本期基建项目主要包括仓库楼和浴室综合楼项目,分别由*烟工[20__]165号(改工业备字[20__]0008号)和改投资备字[20__]0042号文件批复。仓库楼批复建筑面积8000㎡,批复投资980万元。浴室综合楼项目批复建筑面积1300㎡,批复投资298万元。项目实施过程规范,均已经按规定向相关部门报批、备案。

(5)南通烟滤嘴有限责任公司投资项目情况

____工业公司以*烟工[20__]85号文批准南通烟滤嘴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改造项目,批准投资520万元;后南通烟滤嘴有限责任公司根据南通市环保局和南通市规划局意见分别于06年11月20日和07年3月28日对初步设计进行了变更,申请增补费用480万元,____工业公司论证后以*烟工[20__]235号予以批准。该项目于20__年1月开工,目前主体结构已封顶,正在进行公用工程设备安装工作,预计11月份投入使用。

四、我省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中存在问题及情况说明

按照国家局、省工业公司有关投资项目管理规定,在工业公司组织的检查和企业自查中,主要发现了以下投资过程中的问题:

1、项目招标超前的问题

淮阴卷烟厂在国家局批准“十五”后期规划项目后,因地方政府征用土地拆迁时间影响了总体规划的实施,后根据拆迁后的情况结合企业的总体规划要求,省公司以*烟工[20__]205号文件,上报了《关于上报____工业公司所属淮阴卷烟厂“十一五”技术改造项目申请报告的

请示》。由于企业考虑到实施期间正值企业所在地淮安的雨季,以及部分项目整体性、连续性和相关性等方面的问题。先期对部分项目进行了招投标工作,并签定了相关合同。在省公司5月份组织的专项自查中,及时发现并制止了该问题。省公司要求淮阴卷烟厂全面停止合同执行,以国烟计[20__]183号文批复的17500万元投资金额为准,不得再进行施工,等待国家局的批准文件。目前该项目投资全部停止,投资金额控制在国家局批准的17500万元以内。2、存在项目先期运作的问题。

20__年国家局以国烟计[20__]562号《关于__卷烟厂“十五”后期技术改造项目的批复》,批复了__卷烟厂“十五”后期技术改造工程。__卷烟厂在总体规划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因考虑实施项目施工的优化和项目报批时间,在实际施工中对高架库物流系统、锅炉房、部分附属工程等部分建设内容在没获得批准的情况下,先期进行了项目的招标和部分的实施,涉及的先期投入金额80万元。为此,我公司向国家烟草专卖局转报了__卷烟厂的检讨,得到了国家局领导的谅解,对配套项目及时给予了批复。

3、部分项目超支问题

__卷烟厂在实施国烟计[20__]562号《关于__卷烟厂“十五”后期技术改造项目的批复》项目中,由于先期对项目设计要求不高,后考虑到地质条件复杂,防火、环保、节能要求提高,原材料价格上涨和设计变更等原因,造成了工程实际发生费用超出了预算批复投资额约3500万元。虽然在在批复总投资15%以内,但是在项目的报告中未做具体的汇报。

五、相关建议

1、加快出台相应的投资项目管理制度。

国家局组织进行的实施六个方案中,关于20__年加强工程投资项目管理监督的实施方案,提出的《烟草行业投资项目招投标实施办法》,目前尚未出台,使得在对照检查、制度修改等方面缺乏明确的执行标准。

2、有关投资项目的建设标准不应一刀切

对技改投资的建设标准方面,以企业年实际产量(年生产能力),职工人数等因素,划定投资总额范围,生产用房、辅助用房、办公用房及附属设施的建筑面积以及单位面积的施工标准,应修改后出台。但是应考虑到各省的发展情况不一,地方建设相应的要求不一,以及各省的发展要求等方面的问题,不宜规定过细、限制过死,具有一定的弹性,便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实际操作。

3、建议国家局组织开发统一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为规范烟草系统的固定资产投资的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增强管理透明度,建议国家局组织开发统一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内容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招投标管理、投资项目的合同管理、投资项目的资金给付管理、投资项目的统计管理等。同时适当增加系统管理及数据录入人员的数量。

4、建议在技改项目中对节能减排给予倾斜。

篇3

近几年,吉林省为了推动节约型社会建设,先后组织编制了《节能“十一五”规划》、《循环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等多项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规划。同时出台相关政策。制定标准,不断完善节能减排政策保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结构节能减排。几年来,吉林省注意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淘汰落后产能。通过经济、行政和法规手段,有步骤关停高耗能、高污染的“十五小”企业,两年来全省累计关停“十五小”企业70余家。与此同时,加快发展服务业,以服务业的加快发展扩大经济总量、优化产业结构。

――加强项目审批源头管理,实现宏观管理节能减排。为了把住项目审批关,省里出台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管理办法》,办法规定,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可研报告中,必须有节能篇章,对年综合能耗在2000吨标准煤以上以及需报国家和省审批或核准、备案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其节能篇章须经有资质的部门进行评审,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上马。

――开展能源审计和清洁生产审核,实现微观管理节能减排。为推进企业加快节能技术进步,去年开始,对省内7个行业14户企业进行了能源审计试点工作。通过能源审计,分析企业能耗现状,查找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节能措施,推进企业节能技术进步,并为下一步对企业全面开展能源审计探索路子。为推动企业清洁生产和污染物减排,全省加大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力度。从已完成清洁生产审核及验收的29家企业的结果看,大部分完成了清洁生产审核提出的整改方案,取得了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阶段性成果。推动企业投入整改项目投资13.5亿元,年节约标煤18万吨,节水930万吨,节电2.4亿度;年削减工业废水排放382万吨,削减COD 321吨、固体废物14万吨、烟尘1.4万吨、SO2 1450吨。

一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实现技术进步节能减排。积极引进和推广节能节水技术,重点抓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示范项目。去年共实施了大石头林业局林产工业节能热源改造、辽源金刚水泥低温余热利用、吉林铁合金锅炉改造等10个节能示范重点工程。在此基础上,今年实施了敦化林业局燃煤工业锅炉及江东区集中供热改造、珲春年产4亿块粉煤灰混凝土多孔砖、临江镁业集团还原炉改造及余热利用项目等一批节能示范重点工程。项目实施后。年可节约标煤182万吨。

篇4

全县单位GDP每万元能耗量为0.309吨标准煤,同比下降2.46%,预定目标是下降1.65%,超额完成了预定目标;目前,我县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目标完成进度达到了“十二五”节能目标的74%。单位工业每万元增加值能耗量为0.25吨标准煤,去年同期数为0.305吨标准煤,下降17.89%。

二、主要采取的工作措施

(一)严把项目准入关。根据《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我县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所有固定资产投资的项目必须进行节能评估审查,符合节能要求的才给予节能登记,从源头上控制了能源消耗总量的增长。2013年,全县开展投资项目节能登记备案审查共18个,均符合省节能登记的有关规定。未审批、核准、备案任何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产能项目。

(二)严格责任分解。全县节能减排工作由县节能减排办牵头,工信局、机关事务管理局、交通局和住建局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三)加强重点领域节能管理。

1.抓好重点用能单位节能工作。一是确定重点用能单位。按照《省“十二五”节能减排总体实施方案》要求,我县确定“十二五”重点用能单位6家,分别是茶业有限公司、实业有限公司、林业化工有限公司、糖业有限公司、糖业有限公司、镇高地淀粉厂。二是分解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目标。为确保“十二五”节能任务的完成,我县将“十二五”节能任务分解到重点用能单位。

2.抓好建筑节能工作。结合实际,制定了《自治县建筑节能“十二五”专项规划》,明确了我县“十二五”期间建筑节能的的意义、目标和任务。同时,建立了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建筑规模化应用协调机制,推进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工程,鼓励居住小区、家庭住宅和旅馆安装太阳能热水器,抓好建筑示范工程建设,以点带面发展循环经济。另外,制定了《县民用建筑项目立项备案节能评估和审查实施细则》,县住建局严格执行民用建筑项目立项备案节能评估审查。凡是不符合建筑节能标准的项目,不予发放施工许可证。

3.推进公共机构节能工作。一是建立制度。依照《省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办法》的要求,县机关事务管理局先后制定了《自治县“十二五”公共节能规划》及节电、节水、节油和办公用品管理等四项制度。二是加强培训,抓好能耗统计。先后开设了能耗业务、能源资源统计软件应用、新能源应用等培训班共3期,并要求各部门、乡镇及时按规定撰写能耗统计分析报告。三是推进节约型公共机构节能示范单位创建工作,2013年我县邦溪镇通过了省第一批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验收。

4.推进交通节能管理。一是严把营运车辆准入关,淘汰能耗高、排放超标的车型。对申请配发的新购置车辆或在用非营运车辆进行严格核查,对未纳入交通运输部《达标车型表》的车型,一律不予办理《道路运输证》。二是科学控制运力投放。对客车实载率低于70%的线路不再新增运力,提高客车的运输率和实载率,有效降低能耗。三是开展专题培训,提倡节能驾驶。交通运输部规定:“从事营业性道路运输车辆的驾驶员必须参加交通管理部门组织的从业人员从业资格培训考试,并取得相应车型《从业资格证》,方能驾驶相应车辆”,将交通运输节能驾驶的相关内容,增加到驾驶员从业资格考试中。同时,要求运输企业利用每周一次驾驶员安全生产会议的机会,开展驾驶员的节能教育培训。四是优化运输组织。积极推行集约化经营,科学调配运力,减少因换乘造成的无效运输和客运旺季动力紧缺、淡季运力过剩的矛盾问题。同时,严厉打击营运“黑车”,减少因“黑车”非法参运造成的运力过剩和实载率下降问题。

(四)加强节能能力建设。

1.抓好能源统计工作。县统计局设立了能源统计岗,专人负责能源统计工作,实时测算全县的地区能源消费总量,实施单位GDP能耗指标季度核算制度,重点加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统计工作。

2.落实能源计量管理。县质监局、统计局加强企业能源计量管理活动,及时掌握企业需求,指导企业按照标准要求合理配备能源计量器具并及时检定校准计量器具,并对用能产品开展不定期专项市场监督检查和抽查,按照国家公布的能效标识产品目录实行能效标识的监督管理。

(五)积极开展节能宣传工作。2013年6月15日至21日,开展了以“践行低碳节能建设美丽家园”为主题的节能宣传周活动。活动期间,在全县机关开展了能源紧缺体验活动、“公共机构争当节能表率”主题签名活动;深入校园开展“爱粮惜粮、反对餐桌浪费”活动;开展“节能减排绿色出行”乡村骑行活动。直接参与活动的有县委副书记陈鸿亮等县领导,有招募的青年志愿者,有中小学生和广大市民。据不完全统计,参与节能宣传周活动达5000多人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8000余份,张贴宣传画册1500张,发放节能宣传短信20000条。社会反响强烈,增强了社会各界的节能意识。

三、存在的问题

过去的一年,我县在节能减排工作方面虽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节能降耗工作压力较大。目前,我县现有工业企业产业结构内部的节能降耗潜力有限,伴随着全县经济社会及邦溪工业园区的进一步发展,将给今后节能降耗目标的实现带来较大压力。

(二)节能监管还不够到位。目前,我县尚未建立节能监察队伍,服务能力还不能适应节能工作需要,节能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还不够完善,使得节能政策的实施难以得到保障,对企业是否合理有效使用能源或浪费能源的情况未能及时有效实施跟踪监督。

(三)节能意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少数政府部门对节能工作认识还不到位,部分企业管理较为粗放,节能管理制度不够完善,部分群众节能意识有待增强,还未变成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篇5

增值税转型改革对浙江

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2009年增值税转型改革,从狭义的角度看,是将生产型增值税改为消费型增值税,允许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抵扣;从广义来说,则是以实行消费型增值税为核心的增值税税收制度的改革完善。其主要内容:一是允许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抵扣,实行消费型增值税。企业新购进机器设备所含进项税额不再采用试点时的退税办法,而是采用规范的抵扣办法,企业购进的设备和原材料一样,按照正常的办法直接抵扣其进项税额,不受应缴增值税增量的限制,也不再局限于部分地区和部分行业。即自2009年1月1日起,允许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抵扣新购进机器设备所含的增值税,同时取消了进口设备免征增值税和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增值税退税政策。二是减轻纳税人负担,调整征收率。将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从6%或4%统一降为3%,小规模纳税人销售额标准由原100万元或180万元降低为50万元或80万元,同时对混合销售行为与兼营行为的征税问题进行了补充完善,合理调整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并将纳税申报期适当延长。三是明确产业导向,调整税收优惠政策。将矿产品增值税税率从13%恢复为17%,并调整了再生资源税收优惠政策,将废旧物资回收经营单位免征增值税政策调整为增值税先征后返政策。同时完善和补充了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将污水处理劳务、特定建材产品等各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促进节能减排的产品项目明确纳入减免税范围,并进一步规范软件产品退税政策,促进企业软件开发技术创新。当前浙江经济面临的一大难题就是投资、消费和出口的三大需求动力不足,经济增长拉动乏力。此时实行消费型增值税,有利于促进投资、刺激消费,从根本上刺激经济增长,促进浙江经济稳步回升。可以说,增值税转型改革是浙江经济破解难题、转型升级、持续发展的有力推手。

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增值税转型改革,使诸如电力、化工、钢铁、建材、交通运输设备等“重资本装备”行业明显受益。鼓励并刺激资本有机构成高、资本密集程度大的行业、基础产业及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资金投入,从而发展和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从整体上缓解国民经济结构不合理现象,适应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另外,再生资源、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等税收优惠政策的调整,能够在节能减排等方面引导浙江中小企业,促进新能源、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促进技术创新与进步。增值税转型改革,对促进技术创新与进步的作用尤为显著。实施消费型增值税,首先体现为企业的直接收益增加,相当于等量增加了企业的现金流入,减轻企业税收负担,缓解企业资金难题,而针对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抵扣政策,更有针对性地刺激企业进行设备更新改造,提升技术含量,实行技术创新。据有关统计,增值税转型改革可为进行设备投资的企业节约10%左右的成本。其次,软件产品等税收政策的补充和完善,可进一步促进企业进行软件产品的自行开发,刺激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研究开发,从而促进软件、微电子、生物技术、新材料等核心产业的发展,改变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仿制贴牌为主的情况,创造浙江新的竞争优势。此外,增值税转型改革,可以引导企业重新审视投资经营决策与行为,促进劳力、资金、资源、技术等要素得以更有效率的配置。尤其是对纺织、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增值税转型改革政策的出台,有助于缓解企业材料、资金等瓶颈问题,促进企业在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生产效率等经营决策上,选择技术创新和设备更新来替代扩充土地和基本建设等其他经营行为。这体现了增值税转型政策引导效应,对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为企业发展提供动力。实行消费型增值税,有利于促进投资的扩张,有利于鼓励更新设备和技术升级,促进企业成为市场长期投资的主体。2009年第一季度受金融危机影响,浙江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较低,实施消费型增值税后,对企业的投资拉动效应逐渐显现。尽管当时经济形势仍不景气,市场预期仍较低迷,但由于允许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抵扣,能直接减少企业资金流出,提高企业利润和投资收益,扩大企业资金规模,使得企业投资能力加大,意愿强化。2009年1―6月浙江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大大增加,达到4387亿元,同期申报抵扣的固定资产按照17%税率折算,其金额为273.23亿元,占1-6月浙江总固定资产投资金额的比重达到6.23%。随着政策的落实,申报抵扣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的企业户数逐月增加,从年初的10351户次增加至9月的168699户次,1―9月累计投资可抵扣固定资产金额为456亿元,占当期浙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金额7132亿元的比重也增至6.39%。数据的静态和动态变化显示,随着经济的回暖,企业用于购置新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投入也在扩大,增值税转型改革的政策效应逐步凸显出来。

增值税转型改革对浙江

产业优化的实践效果

浙江经济要转型升级,就要优化产业,大力推进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改造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地区经济结构的合理化进程。而增值税转型改革的实践显示,此项改革对产业优化产生了显著的效果。

体现了特色优势产业的规模性效果。增值税转型改革,对企业的经营行为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有力推进了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扶持了科技型、高附加值的成长型企业的壮大,促进了规模型企业带动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去年1―9月申报抵扣固定资产进项税额在一千万以上的共64户企业,占全部申报固定资产抵扣企业户数的比重仅0.1%,而固定资产进项税额合计20.19亿元,占总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的30%,也就是说,固定资产进项税额集中在相关产业中的少数重点企业。64户企业中有13户电力生产与供应企业,10户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企业,8户交通运输设备生产企业,7户金属制品生产企业。增值税转型改革政策对相关这些产业的龙头企业支持力度越大,企业自我发展和引领产业的成长速度就越快。

体现了行业品目的集中性效果。无论是理论分析,还是实践结果,增值税转型改革对浙江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导向优化均产生了积极影响。2009年1―9月,浙江固定资产税额抵扣的行业主要集中在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21个行业,这21个行业申报抵扣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均超过一亿元。而从这21个行业申报抵扣的企业增值税税负率看,均比不允许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抵扣情况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最大降幅达0.89%,最小降幅也有0.03%。再从浙江累计抵扣固定资产进项税额一亿元以上的征收品目看,固定资产抵扣税额集中在通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专用设备、电力、纺织品、电气器材、电信产品、化工产品等行业。将1―9月申报抵扣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与含免抵调库的增值税入库税额相比,纺织品、化工产品、钢坯钢材、有色金属、交通运输设备、电力、造纸及纸制品、食品饮料、医药制造的比重较高,对于服装皮革、批发、零售等劳动密集型、资本有机构成较低的行业,增值税转型改革的受益范围极小。可见增值税转型改革的调节导向作用明显。增值税转型改革后,投入资金的流向将向资本密集型、资金密集型行业集中,让资金密集程度高、产品附加值低的纺织业、冶炼业、电气器材、设备制造等相当部分的支柱产业和传统优势项目受益,而这些行业对技术改造、转型升级的需求强烈,借增值税转型改革的契机,则可以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扩大投资规模,从而提升技术含量,实现转型升级。

体现了不同经济结构的差异性效果。由于各地区经济结构差异很大,转型改革产生的效果差别也很大。这也体现了增值税转型改革对不同经济结构发挥效用的程度不一。为统计方便,浙江的经济结构情况仍以增值税征收品目角度入手分析,仍以消费型增值税为主要分析内容。浙江主要以纺织品、服装皮革、化工产品、通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电气器材、电力、批发为主。就地区而言,2009年1-9月增值税入库数据显示,各地税源分布不一,重点税源行业集中在经济总量较大、经济相对发达、经济构成品目较为丰富的地区。如浙江纺织、服装皮革类的主要税源集中在杭州、嘉兴、湖州、绍兴一带,设备器材类的主要税源集中在杭州、台州、温州一带。与此相对应,这些地区固定资产抵扣税额较大,主要征收品目的抵扣税额规模也较大。反之,经济总量相对较小,行业构成相对简单的地区,固定资产抵扣税额则集中在主要税源行业,总体规模视行业类型而定。如衢州以有色金属和化工产品为主,固定资产抵扣税额也集中在该两个品目。舟山固定资产抵扣税额总体规模不大,45%集中在交通运输设备品目,主要是由于该地区造船行业较为发达,而造船行业恰好是浙江沿海地区的新兴产业。实施结果显示,对于经济总量大、经济结构相对合理的地区而言,转型的效果相对突出,对于经济总量小、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地区,转型效果相对较弱。因此,增值税转型改革对浙江各地加快经济结构的合理化进程,起到了一定的调控作用。

进一步发挥增值税转型改革对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助推作用

从2009年1―9月增值税转型改革的实施情况看,全面落实增值税转型改革若干政策,对亟待转型升级的浙江经济起到了较为明显的积极作用。但是,目前经济好转的基础尚不牢固,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税收制度本身依然不够完善。经济全面复苏是个缓慢、曲折和复杂的过程,政策效应的充分发挥有一定的滞后性。作为税务部门,要积极组织收入,落实税收政策,创新税收管理,推进税制改革,进一步发挥增值税转型改革效应,为经济转型升级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积极组织税收收入,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充足的财力保证。浙江经济转型升级需要充足的财力保障,而增值税转型改革等结构性减税在短期内势必造成财政税收收入的减收。经济形势的复杂性和摆脱金融危机的渐进性,给税务部门收入组织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和严峻考验。在此情况下,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当前经济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困难,正确处理好组织收入与依法治税的关系、组织收入与服务经济发展的关系,努力为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强大的财力保障。

积极落实税收政策,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在当前经济回升势头日益明显的背景下,税务部门要继续坚持贯彻积极财税政策方向不变的同时,及时调整政策,将工作重点由“保增长”为主转向“调结构”、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税收政策支持。各级国税机关应进一步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在坚持依法征税的前提下,本着“公开、公正、透明、高效”的原则,全面、及时、准确地落实好现行增值税优惠政策。牢固树立不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就是收“过头税”的理念。要完善增值税优惠政策管理,梳理增值税优惠政策,提高工作效率,落实好增值税转型改革、软件产品、资源综合利用等增值税优惠政策;积极支持企业自主创新,促进资源节约,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鼓励企业吸收更多残疾人就业,促进社会和谐;积极支持工业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做好政策宣传和辅导服务工作,充分发挥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积极作用。

篇6

一、高起点规划和定位

本着高起点、高层次、高水平的原则,2008年,市聘请美国科尔尼国际战略咨询公司编制了产业发展规划,对产业未来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进行了科学定位,勾勒出市中长期经济发展的蓝图。这在全省县级市是首创的,目前来说也是唯一的。2009年,聘请北京中物联物流研究院编制了物流业发展规划,明确定位将西部商贸区打造成为省级商贸集聚区,南泉物流区打造成省级物流区,建成胶东半岛重要的物流基地,目前,各项工作正在顺利推进。编制完成了《城市商业网点规划》,2011年计划投资10亿元,对小商品市场进行提档升级、搬迁扩建,全面打造现代商贸区。

根据国内外产业转移趋势,市在对总体竞争优势进行对标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着力打造生产制造和旅游生态两个成长引擎,集中精力发展汽车及零配件、船舶、旅游、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进一步明确了区域产业定位,在东部重点发展旅游休闲和临港产业,在中部构建现代制造和商贸物流产业带,在西部优先发展现代农业。

到2010年,市基本构筑起现代产业优势互补、区域协调联动、城乡共同繁荣的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未来的,不仅是市重要的次中心城市,更是大城市化向发展必不可少的节点。

二、完善政策体系

市自2009年开始连续三年出台促进企业发展二十条意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市财政共安排资金1.4亿元,直接奖励企业技术改造、品牌创建、企业上市、节能减排、固定资产投资等,引导企业提升发展层次,向现代产业发展。

2010年,制定出台了支持骨干企业加快发展的意见,到2012年通过重点培育,将打造形成大企业集群,确保年销售收入过100亿元、50亿元、10亿元的企业分别达到1家、3家、15家以上。对女岛船舶工业功能区和汽车及零部件工业功能区新引进企业实现的地方工商税收市级留成部分,自2010年起五年内全部返还工业功能区,专项用于重点工业功能区建设。2009、2010年连续两年市财政直接投资2.8亿元,完成了汽车功能区的基础设施配套。

三年来,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初步成效,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由2008年的252亿元增长到360亿元;高新技术产值由379亿元增长到616亿元;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8.3:54.7:37。

三、突出抓好定向招商

市成立以市长为组长的市实施定向招商工作领导小组和定向招商办公室。连续两年出台了《关于深入开展定向招商突破年活动的意见》,配套出台了《市定向招商重点推进产业指导目录》和《关于建立定向招商评价制度的意见》,定向招商目标更加明确。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汽车及零部件、船舶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旅游会展等15个产业作为重点产业,通过定向招商实施重点突破。

2008-2010年,定向招商成效明显,呈现出了资金到帐快、项目质量高、产业定向集聚的良好态势,三年实际利用内资累计达到323.3亿元,实际吸收到账外资达到8.14亿美元,在全省县级市位居前列。港中旅、温泉国际会展度假城、光伏产业基地、船舶制造等一批现代产业项目相继落地、开工建设,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迅速崛起。扶持龙头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取得新进展。即发、雪达等一大批龙头骨干企业规模加快扩张,海立美达公司于2011年1月10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这是市第一家上市的本土企业,也实现了五市本土企业上市融资零的突破。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初步培育起了造船、汽车及零部件、重型装备制造业三大龙头。船舶制造项目1800吨级首制船已建成下水。落户汽车及零部件工业功能区的涉及总投资38.8亿元的2个专用车、改装车项目和28个汽车零部件项目已陆续建成投产;已签约的总投资54亿元的捷能汽轮机整体搬迁改造升级和新建汽轮发电机项目全部建成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同时可吸引60多家配套企业落户;新引进建设的总投资30亿元的庄明核电及重型容器制造项目填补了市重型装备制造业的空白。这三大先进制造业布局的形成和呈现出的强劲发展态势,改变了市以轻工产业为主的传统工业发展格局,成为推动转方式调结构的强力增长极。现代服务业集聚效应越来越突出。港中旅项目23万平方米的五大旅游度假设施主体已基本完工、正在加紧内外装修;温泉国际会展度假城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拥有10万人口的蓝色经济新城,其中,22万平方米的国际会展博览中心已基本建成;投资40亿元的大学校区项目已经教育部批复;总投资136亿元的国际服务外包生态产业园项目5年内建成运营后将成为世界一流的服务外包产业示范园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较大突破,呈现出规模化发展态势。市引进涉及总投资88亿元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园、非晶带材、河海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一批新兴产业项目正在加快建设,为转方式调结构增添了新的力量。

四、全力抓好重点项目促进

2008年4月市专门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副市长任副组长和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任成员的重点项目促进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出台了《重点项目管理办法》,明确了重点项目提报标准和初选程序,组织召开重点项目评价会,从国家产业政策、土地规划、城市规划、税收和就业等方面对重点项目进行全面综合评价,确保重点项目质量。将市和市重点项目全部责任分解到市级领导,纳入市级领导绩效考核;按照项目投资额大小实行分级分档管理,纳入对镇和市直部门目标管理绩效考核。2009年、2010年连续两年免收市和市重点项目基础设施配套费;优先安排市和市重点项目年度土地指标。2011年,市共有41个项目列入市重点项目管理,涉及总投资890.6亿元,今年计划投资170.8亿元。

五、全面启动蓝色经济区建设

抓住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发挥东部滨海资源优势,积极对接轨道交通、新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快编制完善市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建设全省蓝色经济发展的先行区和市蓝色产业的核心区。坚持产业支撑、重点突破,优先发展船舶、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等高科技产业,培育壮大海洋新材料、新能源、海洋科研教育等新兴产业,发展提升渔业养殖、远洋捕捞等传统产业。坚持生态优先、科学开发,严格审批海岸线和近海资源利用项目,加强岸线控制,合理保护滩涂、岛屿,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篇7

为贯彻落实《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充分发挥节能监察在推动工业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认真总结2016年国家重大工业专项节能监察工作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2017年工业节能监察重点工作计划》。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附件:2017年工业节能监察重点工作计划

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7年3月2日

2017年工业节能监察重点工作计划

为贯彻落实《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依法推进工业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充分发挥节能监察的监督保障作用,持续提高工业能源利用效率,制定本工作计划。

一、围绕重点工作,深入开展专项节能监察

按照国家节能减排、化解过剩产能、阶梯电价等重大政策部署,依据强制性节能标准,推进重点行业、重点区域能效水平提升,突出抓好重点用能企业、重点用能设备的节能监管等工作,实施重大工业专项节能监察。

(一)2016年违规企业整改落实情况专项监察。对2016年专项监察中发现存在能耗超标违规行为和不合理用能行为的企业进行跟踪检查,对下达的限期整改通知书、意见书、建议书的落实整改情况进行督查,对整改不到位或未整改的,依法依规进行处理。

(二)钢铁企业能耗专项监察。根据《国务院关于化解钢铁行业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国发[2016]6号)和2017年钢铁联合执法专项行动工作部署,一是全面核查2016年钢铁企业单位产品能耗水平和能耗限额标准执行情况。二是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运用价格手段促进钢铁行业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关事项的通知》(发改价格[2016]2803号)要求,对实施钢铁行业阶梯电价政策执行情况进行专项监察。

(三)建材行业能耗限额标准及阶梯电价政策执行情况专项监察。一是全面核查2016年水泥、平板玻璃企业单位产品能耗水平和能耗限额标准执行情况。二是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水泥企业用电实行阶梯电价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价格[2016]75号)以及相关电耗核算办法等要求,对实施水泥行业阶梯电价政策执行情况进行专项监察。

(四)电机能效提升专项监察。按照《中小型三相异步电动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18613-2012)、《高压三相笼型异步电动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30254-2013)等国家标准及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四批《高耗能落后机电设备(产品)淘汰目录》,对电动机生产和使用企业实施专项监察。一是全面核查电机生产企业,依法督促企业停止生产达不到强制性能效标准限定值的低效电机。二是对重点企业电机使用情况进行核查,督促企业淘汰低效电机(重点核查2016年专项监察未覆盖的企业)。

(五)工业锅炉能效提升专项监察。按照《工业锅炉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国家标准(GB24500―2009)、《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高效节能环保工业锅炉产业化实施方案的通知》(工信厅节函[2016]492号)、《燃煤锅炉节能环保综合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发改环资[2014]2451号),对锅炉生产和使用企业实施专项监察。一是会同有关部门全面核查锅炉生产企业,依法督促企业停止生产低效锅炉。二是对重点用能工业企业锅炉使用情况进行核查,核实低效锅炉淘汰任务完成情况(重点核查2016年专项监察未覆盖的企业)。

(六)其他行业能耗限额标准专项监察。各地区在确保完成以上任务基础上,可结合本地区特点,有选择地对电解铝、合成氨、焦炭、电石、铁合金、建筑陶瓷等行业企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执行情况进行专项监察(重点核查2016年专项监察未覆盖的企业)。

二、依法监督管理,持续做好日常节能监察

依据《节约能源法》《工业节能管理办法》赋予的职责和要求,继续加强日常节能监察工作,并及时公布监察结果,跟踪整改落实情况。

(一)重点用能企业能源管理制度落实情况监察。各地应依法对辖区内重点用能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立、能源管理岗位设立和能源管理负责人任用等情况进行监察。

(二)重点用能企业执行能源计量、能源消费统计和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情况监察。各地应会同有关部门依法对工业企业配备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能源计量器具、开展能源消费统计和执行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情况进行监察。

(三)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执行情况监察。各地应依法对工业企业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情况进行监察,对不符合强制性节能标准和国家产业政策、违反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制度的行为,依法予以处理。

三、完善工作机制,不断提升节能监察效能

(一)创新工业节能监察手段。各地要学习借鉴2016年专项监察中的联合执法、异地交叉监察、节能监察与能源审计相结合、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专家等手段,积极探索工业企业节能信用评价制度、节能监察信息化手段应用等创新机制,促进节能监察工作更加公平公正和科学准确。鼓励重点用能企业定期开展能源审计等,推动企业根据审计结果研究实施节能技术改造,持续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二)健全工业节能监察体系。各地应加强省市县三级工业节能监察体系建设,配备与岗位相适的监察人员,配置科学合理的节能执法装备,形成目标统一、职责清晰、分工合理的节能监察组织保障体系。通过跨区域业务交流、联合执法、结对帮扶等模式,带动和促进不同地区节能监察工作平衡发展。

(三)加强节能监察业务指导。完善重点行业节能监察执法规范,修订完善工业节能监察手册。各省要重点加强对市县级节能监察机构的监管和业罩傅迹分层次、多渠道开展节能监察人员业务培训,提升业务技能和水平。

(四)强化专项督查长效机制。总结2016年专项督查成功经验,完善跨区域督查内容和方法,全面开展跨区域交叉督查,加强不同地区工业节能监察工作交流协作。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工业节能监察工作,加强组织领导,抓紧规划安排。认真编制工作计划,开展专项培训,细化措施手段,明确目标进度,确保各项监察工作按期高质量完成(2016年未完成专项节能监察任务的节能监察机构不宜再承担今年工作)。请各地于3月15日前组织申报2017年专项监察任务(包括监察类别和企业名称,见附表)。

(二)严格依法行政。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和节能监察机构要按照依法行政的总体要求,规范工业节能监察工作程序和执法手段,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严厉查处各类违法违规用能行为,对拒不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依法予以行政处罚。请各地于6月底前将2016年违规企业整改落实情况专项监察结果报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

(三)加强资金管理。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和节能监察机构要按照《工业节能监察体制机制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工信部节[2016]228号)要求,加强专项补助资金管理,梳理2016年补助资金使用情况并向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提交资金使用报告。对2016年下达任务中由于企业停产等原因未开展的监察进行补查,对上年度已确定关停的企业补助经费应用于本年度专项监察工作。

(四)强化舆论宣传。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和节能监察机构要定期向社会公开工业节能监察工作情况,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扩大社会影响,发挥引导作用,营造良好氛围。依法公布违法企业名单,督促用能企业落实好节能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

篇8

一、2011年我区经济运行总体态势:全年总量增速将超过预期目标,经济向好发展势头得到巩固

内蒙古(DRC)宏观景气预警指数显示(图1),1-10月,内蒙古宏观经济预警指数在正常区间内逐步回调,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协调性不断增加。前三季度,内蒙古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增长13.7%、15%和14.8%,呈低开稳走,逐季回稳巩固的态势已经形成,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将达到15%(图2)。

(一)从需求看,投资和消费持续扩大,需求景气度呈回暖势头

1.投资结构呈现明显变化。1-10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9942亿元,同比增长24.2%。其中,非资源型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势较快,高新技术行业、机械装备制造业和个体私营经济投资增长强劲,成为全年投资贡献的主体。从全年看,固定资产投资有望突破万亿,但受投资产业空间收窄和大项目带动力趋弱等因素影响,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增长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2.短期消费维持常态,长期消费受诸多因素影响出现波动态势。全区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同步增长。消费热点持续升温,商品房、建筑及装潢材类、家具、家电消费保持高速增长。但值得关注的是,商品房销售增幅出现收窄迹象。全区商品房销售面积和增长虽在高位,但比前三季度增幅回落近10个百分点,为今年以来累计增速的最低位。同期,商品房销售额增速虽也在高位,但也出现较大回落。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000亿元,增速为19%左右。

3.进出口贸易超过全年预期目标。今年,虽受欧债危机及世界经济增长乏力等影响,但我区外贸增长总体较为平稳。1-10月,全区海关进出口总值达97.92亿美元,已超上年全年总额,达到了全区进出口总值的历史最高水平,同比增长43.9%,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9.6个百分点。

(二)从总体工业看,优势特色产业高速增长,内部结构不断优化,优化升级步伐加快

1.优势特色工业继续保持高增长。1-10月,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19%(图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9个百分点,工业预警指数继续在正常区逐步回升(图4)。在能源、冶金等传统优势产业高速增长的同时,全区装备制造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其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等行业增加值增速均超过了40%。预计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率为20%。

2.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1-10月份,8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除原油加工量和汽车产量下降外,其余均实现同比增长。煤炭产量居全国第1位,发电量居全国第4位,10种有色金属产量居全国第5位。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总产值已超3000亿元,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及黑色、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总产值也均达到了千亿元。

3.全区工业结构升级步伐加快,绿色产业、非煤产业成为新的增长点。一是积极转变黑色能源结构,全区产出煤炭50%以上实现就地转化,同时,借助打造“沿黄河沿线经济带”,围绕风、光、生物质发电和煤的洁净利用等“绿色产业”,大幅度推进煤炭的转化增值和清洁生产。二是非煤产业增势强劲,1-10月,全区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组件等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完成投资约占工业投资总额的三分之一。三是积极引导龙头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目前,包钢集团每年拿出销售收入的3%,作为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依托科技创新,包钢集团推出第二代稀土钢轨,已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生产高速钢轨的企业,2011年的订单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京沪高铁60%的钢轨都来自包钢。

(三)从民生看,积极推动惠民工程,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

1.全区财政收入有望突破2000亿元。与此同时,地方财政支出增长明显提速,同比增长44.8%。其中,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等民生领域支出增幅较快,同比分别增长24%和23.4%。

2.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在经济持续增长、各项富民惠民政策力度加大等因素的共同推动下,全区城乡居民收入保持了较快增长,尤其是农牧民现金收入已连续三个季度增速达25%以上。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098元,增长14.5%;农牧民人均现金收入达7002元,增长26.1%。预计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5%左右,农牧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25%左右。

3.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截至10月底,基本养老保险参统人数435.94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900.21万人,12个盟市的56个旗县区开展了新型农保制度试点,参保人数达306.2万人,完成全年计划的102%。

二、2012年,影响世界经济可持续性、均衡性复苏的风险有所增加,国内经济在艰难中将保持平稳增长,我区经济持续平稳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总体有利

(一)全球经济复苏势头明显弱化,经济下行风险增大

金融危机发生至今已有3年,但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还很脆弱、很不平衡。受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全球性通胀压力增大、国际货币汇率波动、发达经济体财政赤字和失业率居高不下以及欧美债务危机不断蔓延等因素影响,全球经济复苏充满变数,经济放缓迹象日趋明显,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更趋严峻复杂,外需市场将受到严重制约和影响,出口增速将放缓。尽管世界经济增长放缓没有直接对我区产生影响,但国内出口加工企业生产下降会直接影响我区资源型产品市场的剧烈波动。

(二)国内结构调整步伐依旧,经济增速将有所放缓,投资和消费环境亟待改善

尽管美欧经济复苏乏力、世界经济前景充满不确定性,但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大方向是确定的,我国经济发展动力始终存在。今年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增速逐季回落,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关系趋于改善,一些突出矛盾正在逐步缓解,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尽管宏观调控的效果已经开始显现,但也面临诸多制约,突出表现为内需动力不足,投资和消费不乐观。

从投资看,生产要素成本持续上升,企业利润增幅放缓,部分领域投资下行压力明显。其中,受产能过剩、市场、技术等因素影响,战略性新型产业投资也将逐渐趋于理性。而且由于行业利润分配严重失衡,资金和劳动要素流向不合理,实体经济投资环境正在不断恶化。另外,民间投资渠道不畅,一些领域民间投资障碍仍然较多,相关的体制机制建设滞后,民间资金得不到有效释放,投资增长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严重不足。从消费看,一些刺激消费的政策效应正逐步减弱,汽车、住房消费将延续低速增长。同时,物价高位运行抵消了居民收入的增长,削弱了中低收入群体消费能力,消费规模持续扩张难度增加,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依旧较弱。受国内形势影响,2012年,随着全国经济稳步回落,我区经济增长也将适度放缓。

(三)当前虽然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仍相当复杂,经济运行中仍然面临着很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但是我区经济持续平稳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今年以来,东部沿海省份经济增速的持续走低,其滞后影响有可能通过上下产业链等连锁反应来影响我区经济发展。但从整体看,国内外新技术、新产业正在孕育突破中,我区正处于消费结构升级、产业转移和城镇化发展加速阶段,为我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区域竞争力带来了新的机遇。

主要表现在:一是随着国发21号文件的各项措施的深入实施,以及差别化产业政策的逐步落实,为我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保障我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二是我区经济主要靠国内需求拉动,随着国家扩大内需战略深入实施和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国内需求持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为我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三是2011年我区经济总量有望突破1.2万亿,多年扩大有效投入积蓄的发展势能正在持续稳定释放,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物质基础更为坚实。从发达地区实践看,在经济总量过万亿后,经济总量扩张呈加速态势,从1万亿到2万亿一般只需要4-5年时间,我区经济保持连续快速增长的势头不减。四是从经济发展的支撑动力看,工业是拉动全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进入“十二五”,全区大力提升优势特色产业,围绕“煤电用”一体化产业方向,科学布局,力促能源优势更高效率的转化为经济优势。与此同时,全区制造业、新材料、高新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快速增长,集中开工建设了一批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工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层次不断提升,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力稳固。五是从产业转移看,工资等要素价格上涨使得沿海地区的产业在区域成本差异推动下,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明年我区民间投资有望继续保持较高增速。六是从区域发展看,进入“十二五”,东部五盟市整体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发展环境正在不断改善,追赶步伐提速,全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这些变化说明我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抗风险能力、可持续性发展能力有所增强,经济有望在2012年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势头。

三、尽管我区经济向好发展势头继续稳固,但在固定资产投资、产业结构、物价、居民收入、节能减排等方面还存在阻碍经济持续平稳增长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一)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压力较大,民间融资非理性矛盾突出

一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空间收窄。国家加大能源重大项目审批调控的力度,规范煤化工产业有序发展,抑制钢铁、水泥、平板玻璃、多晶硅等产能过剩行业过快增长,制约我区这些产业投资增长,致使产业投资空间短期内难以有效放大。招商引资是促进我区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之一,但受产业配套能力限制,我区不能大规模承接国家鼓励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非煤类产业,导致投资项目数量回落、大项目规模下降和整体投资规模增速放缓。未来投资持续、快速增长压力加大。

二是投资资金保障趋紧。货币政策调整缩减了我区投资资金中来自于金融贷款的规模,加剧了我区投资资金供需矛盾。尽管从12月5日起央行下调了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但依然处在21%的高位,对缓解我区投资资金紧张作用有限。截至10月末,全区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增长19.5%,同比回落2.2个百分点。较高的贷款利率也增加了我区企业借贷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自有资金投入增长,对民间借贷无序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助推作用。

三是大项目对投资支撑力度逐步减弱。“十一五”期间我区投资的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能矿类产业、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的投入。“十二五”期间,国家产业政策在促进我区能矿类产业投资有序增长的同时,也限制了我区能矿类大项目的发展。国家不可能再启动以铁路、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为主的4万亿投资计划,这将影响交通基础设施类大项目对我区投资的支撑。从今年三季度情况反映出,全区新开工项目总规模仅同比增长9.8%,新开工项目平均规模仅为去年同期的85%,新开工项目投资规模和数量“双降”将制约投资增长后劲。

四是民间融资非理性增长不容忽视。我区民间融资活动在缓解正规金融体系信贷资金压力、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民间融资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非规范性,加上监管缺失,致使民间融资组织结构、运作模式中蕴含的问题和风险不断加大。紧缩的货币政策引发了对民间融资的过旺需求,但民间资本蕴藏的巨大能量没有得到很好的引导,民间资本投资领域狭窄,由于其具有的不规范性和非理性,不但抬高了民间融资利率,而且更助长了民间融资的投机性,由此将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风险、市场风险及金融风险,不但对整个民间融资链条产生较大冲击,更会影响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难度加大,“一煤独大”和生产业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变

从煤炭产业看,一是煤炭工业作为拉动全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也是工业利润的主要来源,这不仅使得地方政府过分依赖于煤炭产业,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动力不足,而且也“挤出”了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非煤产业发展的空间,不利于产业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积累,难以支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二是煤炭开采不仅对矿区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对本已脆弱的草原生态环境更是致命的威胁,今后全区仅矿区塌陷治理费以及植被再生费就需要上百亿元,而且由于环境破坏还极易诱发矿区社会问题。三是由于简单的煤炭开采就能产生较高的利润,对推进煤电用一体化发展战略带来消极影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部分煤炭企业对提高煤炭综合利用效率的积极性,致使在煤炭开采中粉煤灰、铝矾土、硫铁矿、耐火粘土、煤层气等共伴生资源利用率不高,资源浪费现象比较严重,不利于我区煤炭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从生产业看,一是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仍然是我区服务业的主导,生产业总体规模偏小、占服务业的比重低,2010年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占服务业的8.2%和3.4%,与工业化进程和加快推进的要求不相符。二是生产业发展相对滞后,2010年金融业、商务服务业、研究与发展、专业技术服务、科技交流和推广等生产业投资占服务业投资的比重不足3%。三是生产业发展要素不足,现代物流、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等高层次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紧缺,生产业发展用地短缺等。

(三)物价上涨压力依然较大,尤其是农畜产品价格上涨或下降对农牧业发展、农牧民增收的冲击不容忽视

在国家一揽子物价调控政策作用下,加上翘尾因素的逐步消退,8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走势出现拐点,之后的9月份、10月份连续下降。但抑制通货膨胀仍不能掉以轻心。

我区物价同全国相比存在滞后效应,预计今年年底物价将开始逐步回落,2012年总体上将呈“先高后低”态势,但物价上涨压力依然较大。在本轮物价上涨中,猪肉等肉禽及制品、蔬菜、粮食价格是推动物价上涨的主要力量。从鲜菜看,目前我区主要城市全年蔬菜平均自给率不足50%,冬春季自给率不足10%,明年国内鲜菜价格回落将有助于降低我区外调鲜菜价格,从而拉低鲜菜整体价格下降。但考虑到我区蔬菜自给率低且季节性强、城镇化推进挤占城市郊区菜地、设施蔬菜发展规模小等因素,我区鲜菜真正实现稳定的合理价格尚待时日。从猪肉看,目前猪肉价格处于历史高位,生猪存栏数量增长将有利于明年猪肉的供给能力,从而推动猪肉价格平稳回落。但受生猪价格周期性波动影响,养殖成本增加和猪肉消费需求上升等因素影响,猪肉价格波动成为常态。此外,通胀预期增强、劳动力成本上升、高货币存量等因素也将支撑物价快速上涨。

值得关注的是,农畜产品价格无论是上涨或下降都对农牧业生产、农牧民增收均产生较大影响。在价格上涨期,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物流环节不规范等不仅造成农畜产品市场出现大量卖难和有市低价现象。在价格下降期,农畜产品价格较低时又更不利于农牧业增产、农牧民增收。2012年,我区应采取积极措施,努力破解物价高时不利于种养殖业发展、物价低时又影响农牧民收入增加的不良循环格局。

(四)城乡居民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拉大,收入水平亟待提高

从收入总量看,我区城乡居民总体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较大。我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由2005年1-10月的915.35元扩大至2007年1-10月的1200.2元,2008年缩小为1171.79元,之后差距扩大至2011年的1203元。我区农牧民人均现金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从2005年1-10月的138.81元持续扩大至2009年1-10月的807.39元,2010年在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作用下,我区农牧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差距缩小为682.1元,但今年1-10月又扩大为1127元。

从收入结构看,工资性收入低是拉大我区城镇居民、农牧民人均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的主要因素。2010年,我区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411元,其中我区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就相差1094元,占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的近78%。我区农牧民经营性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仅相差389元,其中工资性收入差距高达1394元。

(五)节能减排形势严峻,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艰巨

“十二五”期间,国家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数量增多、标准更严。从实际完成情况看,前三季度全国按单位工业增加值的能耗完成了2.56%,而全年目标为4.5%,节能减排压力较大。2012年国家将继续坚持从严从紧的原则,加大节能减排工作监管和审核力度,也意味着我区节能减排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按照国家“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分解的各地区节能减排目标,到2015年我区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必须比“十一五”末下降15%、化学需氧量下降6.7%、氨氮排放量下降9.7%、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3.8%、氮氧化物排放量下降5.8%。但上半年我区节能目标值完成情况低于进度目标,被国家列入了一级预警等级。三季度预计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15%,相比今年我区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5%的目标,还相差1.35个百分点,任务艰巨。

我区节能减排形势严峻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产业结构资源能源型特征明显,煤炭、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等能耗水平较高、污染物排放量较大的产业比重高,通过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等产业比重有所提高,但短期内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有限。二是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煤炭比重均超过90%,大规模煤炭开采造成了矿区地表沉陷和煤矸石、矸石等固体废弃物及疏矸水的大量产生,大规模的煤炭运输特别是煤炭外运对沿途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三是“十一五”期间我区淘汰了大量的炼钢、焦炭、铜铅冶炼、水泥等落后产能,对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十二五”期间这些行业可以淘汰的落后产能远远小于“十一五”,节能减排空间和潜力缩小。四是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政策支持体系不完善,节能环保产业作为一个强政策引导型产业,目前尽管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关支持政策及措施,但产业政策、法律法规标准体系不够完善,我区也缺乏完备的节能环保产业法规及标准体系。五是节能减排工作落实不到位,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基础工作薄弱,能力建设滞后。

四、2012年主要政策取向建议

总量调控政策以“稳”为主,抓住经济增长适度放缓的时机,针对经济运行中暴露出的突出问题,因势利导,着力化解潜在风险,加快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着力促进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

一是调整产业投资结构。围绕国家鼓励和支持的重点领域,在全力促进煤炭、电力、能源化工及水利、交通等重大项目按计划推进的同时,加大对农牧业、城乡基础设施、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投入力度,尽快形成新的产业竞争优势。提高产能过剩行业准入门槛和标准,避免单纯的规模扩张和重复建设。鼓励利用先进实用技术进行改造,提高存量资产产出能力。

二是优化投资主体结构。在积极争取国家项目和投资的同时,注重激发民间投资的活力。以引导民间投资为重点,进一步落实好《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不断拓宽民营资本投资渠道,提高金融、基础设施、市政服务、文化教育、卫生医疗等领域对民营企业的开放程度,创造更为宽松和规范的投资环境,降低民间投资的风险和成本。发挥政府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新兴产业,形成政府引导、社会资本跟进的良性格局。

三是尽快出台《关于促进内蒙古民间融资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民间融资主体双方的权力、义务、交易方式、契约条件、期限利率、税收征收、违约责任以及权利保障等,规范和保护正常的民间借贷行为,引导民间融资规范化、阳光化发展。积极探索民间融资阳光化途径,通过定向募集民间资金新建民营银行、商业银行民营化产权改造、成立民营中小企业投资公司、建设 “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和“民间财富管理中心”、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及基础设施建设基金等多种途径合理引导民间资金的投向,促进民营经济与民间资本的有机融合,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和民间资金投资难的“两难”问题。

四是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建议把2012年作为促进中小企业大发展年。切实落实国家关于支持中小企业信贷政策,确保中小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增速。设立企业应急转贷专项资金,制订出台企业应急转贷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主要用于帮助因资金链断裂、易引发连锁反应、对行业及龙头企业生产影响较大的企业能及时获得银行续贷支持。鼓励中小企业通过多种形式拓宽融资渠道,有效解决资金缺口问题。积极支持经营效益好、偿还能力强的中小企业通过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进行融资。对中小企业的票据融资予以适当的政策倾斜。

(二)着力构建多元化产业体系

一是加快发展非煤产业。设立非煤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加快发展新材料、新医药、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服装纺织等非煤产业。风电和太阳能发展肩负着填补非化石能源供应缺口的重任。大力发展以风电、太阳能发电等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加大可再生能源的上网分配比例,逐步降低化石能源比重。通过竞争性招标进一步降低风电和太阳能发电上网电价,对大型风电场进行特许权招标,促进竞争,发现价格并以此为参考适时下调上网电价。太阳能发电由于成本较高且有下降潜力,要进行大规模的特许权招标,通过竞争改进技术等发电成本降到一定程度后再实施标杆电价。实施可再生能源发电配额制,明确电网公司的具体收购任务,建立绿色电力证书交易系统,并与购电地区的碳强度减排指标完成情况挂钩。

二是集约高效发展煤炭产业。对煤炭产业采取收缩战略,提高煤炭行业准入门槛,加快煤炭企业整合重组,逐步压缩煤炭资源开发规模,进一步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大力实施“煤电用”一体化战略,在稳定煤炭产量的同时,坚持“多联产、全循环、抓高端”的原则,重点构建煤-电-冶、煤-电-多晶硅-光伏制造、煤-电-稀土新材料、煤-电-煤化工、煤-电-氯碱、煤-电-氟化工、煤-电-建筑陶瓷等煤电用一体化循环产业链,提高煤电就地转化率。加快建立自治区统一的煤炭市场现货交易体系和煤炭价格指数,争取国家支持我区开展煤炭期货交易,建成全国性的煤炭交易中心,提升内蒙古在全国煤炭价格形成过程中的“话语权”。

三是把生产性现代服务业作为提升工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加大生产业投入,突出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研发、工业设计、包装、工程咨询、节能等与特色优势产业密切关联的生产业,促进工业生产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延伸,逐步改变目前工业生产处在产业链与价值链“U”字形底部的局面,带动整个服务业加快发展。建立健全生产业人才培养机制,完善激励机制,通过委托培养、引进人才等多种方式,培养和引进一批高端和复合型人才。

(三)着力化解物价波动对农牧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冲击

一是进一步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扩大蔬菜种植和设施蔬菜种植面积,增加地产菜供应量,提高蔬菜自给能力,抑制菜价上涨。二是加强蔬菜调用,建立节日蔬菜储备体系,确保市场供应。落实扶持蔬菜种植和流通的用电、用水、用气、用热价格优惠政策和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进一步规范和降低集贸市场摊位费和超市进场费,降低流通成本。三是用足用好国家扶持规模化养猪的优惠政策,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设一批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厂,着力推进规模化养猪,逐步减轻猪肉价格波动对物价的影响。四是落实好低收入居民生活临时补贴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保证低收入居民生活水平基本稳定。

(四)着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一是通过减免税收的方式让利于企业,尽快形成完善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企业劳动者报酬的谈判机制。二是积极争取国家同意自治区本级、呼和浩特市规范津补贴的方案,支持和鼓励其他盟市提高行政事业单位津补贴水平。三是优化政府支出结构,扩大民生工程覆盖范围和领域,进一步把政府资源向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保障性住房等公共服务领域倾斜。四是要针对困难群众、弱势群体,完善工资指导线制度,适时提高最低工资保障,同时大力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水平。五是要通过土地政策改革、户籍制度改革以及提高农村牧区教育投入、增加农牧民就业机会等方法,来增加农民收入。

(五)着力推进节能减排

篇9

2008年10月安徽省委、省政府正式启动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以来,芜湖市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为首要任务,突出创新主体、创新载体、产学研一体建设,着力形成产业、科技、人才和改革成果,创造性开展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十一五”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自主创新作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主导战略和核心动力源。2009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668.95亿元,比上年增长39.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72.5亿元,比上年增长33.5%。高新技术企业达197家,新增52家;高新技术产品达204个,新增43个。专利申请累计11742 件、专利授权累计 5703 件,分别占全省总量的26.7%和31.4%。市及三县四区全部通过科技进步考核,我市连续第四次蝉联“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称号。今年以来,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508.9亿元,同比增长18.8%,增幅位居全省第一,比全省、全国平均水平分别高3.4个、7.7个百分点,为1998年以来的最好水平。1-7月份,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72亿元,同比增长36.1%;实现财政收入111.7亿元,增长30.4%。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592.7亿元,增长35.8%;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54.9亿元,增长25.1%。高新技术企业和省以上创新型(试点)企业新增36 家,累计达245家。高新技术产品新增52个,总数256个。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到8月底分别达4164件和2257件。核准注册商标707件,申报中国驰名商标4件、省著名商标19件、安徽名牌产品22个。

(一)着力加强战略谋划,完善政策体系,自主创新工作全面推进

2008年底,市委、市政府就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市长为组长的芜湖市推进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工作领导组和具体工作机构。 2008年12月22日市委、市政府了《关于印发芜湖市推进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工作的若干政策措施的(试行)通知》,制定了政策扶持引导措施和奖励标准,落实了具体要求。2009年初,市委、市政府又以1号文件形式,出台了《芜湖市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方案》,并陆续制定了《“小巨人”企业培育办法》等一系列配套文件。今年,我们又出台了《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暨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工作要点》、《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商标品牌建设的实施意见》,下达了自主创新主要工作目标和任务,召开了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推进工作暨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近期,还将出台《关于进一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意见》、《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这些政策文件,对自主创新工作开展发挥了较好的指导作用。

为不断强化战略谋划,全面推进自主创新,我们还出台了推进“工业强市、三产兴市”战略实施的指导性文件。在工业发展上,继续做大做强汽车及零部件、材料、电子电器三大支柱产业,加快培育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2009年,三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达72.1%。今年上半年,四大新兴产业完成投资65.9亿元,同比增长54.8%;实现产值168.6亿元,增长46.8%。到2015年力争打造汽车、材料、光电三个千亿元产业,奇瑞、海螺两个千亿元企业,新兴铸管等三个500亿元和若干个百亿元工业企业。在三产发展上,确定金融、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物流和专业化大市场建设等五大重点,努力打造区域现代服务业中心。

(二)着力优化经济结构,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形成富有芜湖特色的产业体系

我们始终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干大事,着力形成富有芜湖特色的产业体系。

一是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总投资120亿元的三安光电芜湖光电项目,主体厂房已封顶,订购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MOCVD设备107台,预计年底一期建成投产,全部建成后可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以上。总投资60亿元的德豪润达LED封装项目厂房土建正在施工,订购了MOCVD设备70台,预计年底一期建成投产,全部建成后可实现销售收入180亿元。投资80亿元、年产能1000兆瓦的地面应用高倍聚光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生产基地项目,预计年内开工,全部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值250亿元。总投资27.5亿元的信义光伏、节能玻璃项目,2条生产线点火,5条深加工生产线开始试生产。预计2015年芜湖将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光电产业基地。总投资18亿元的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园,市政、房建、园林绿化完工,将于10月底试营业。总投资90亿元的生命健康城项目,已引进中科生物、深圳北科、深圳玛西普科技等9个项目入园,中科科技园生物产业孵化中心已开工建设。

二是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抓住项目建设这个关键,实行市领导联系大项目制度,抓谋划、抓签约、抓开工、抓进度、抓投产。坚持每月调度一次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推动县区比学赶超。仅今上半年,全市新开工项目就达1084个,同比增加250个;在建亿元以上项目217个,同比增加62个,其中工业项目133个,增加51个;在建10亿元以上项目31个,其中当年新开工6个。总投资272亿元的奇瑞公司扩能技改、总投资108亿元的新兴铸管大型铸锻件基地、总投资65亿元的联合重卡和发动机、总投资47.8亿元的芜湖电厂五期、总投资37亿元的响水涧抽水蓄能电站、总投资30亿元的芜湖海螺三期2条日产1.2万吨水泥熟料生产线、总投资22亿元的新联造船三山基地等项目正在全力推进。

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持将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瞄准国内外行业领军企业,瞄准“好、大、高、外”项目,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和企业,持之以恒,紧盯不放,引进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拉长产业链,做大产业群,抢占科技制高点,提高区域竞争力。仅今年1-6月份,全市招商小分队外出招商7757人次,签约项目1104个,在谈项目3277个,新批注册项目616个,总投资697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9亿美元,增长21.7%;实际利用省外资金466.1亿元,增长58.1%;招商引资在建项目1508个,已形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36.3亿元,同比增长43.3%,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76.6%。上半年,全市新引进亿元以上内资项目110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14个;新批外资项目19个,其中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9个。

(三)着力培育创新体系,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第一,抓投入。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加大扶持力度,兑现政策资金。制定了《“小巨人”企业培育办法》,连续5年每年安排1亿元专项资金,对100户总部在芜湖的创新企业,每户每年以奖代补100万元。2009年财政安排科技创新投入7.17亿元,同比增长66.6%;2010年,按照“两个高于”的要求,安排市级自主创新配套资金7.5亿元。截止目前,已拨付相关单位和企业3.2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达22.3亿元。落实创新优惠政策,今年1-7月份兑现财税政策资金3.05亿元,有5.3亿元企业研发费用享受了加50%计入成本扣除计税的政策。我们还对一批资助的重大项目加大了检查、监管力度,确保各级财政资金及时兑现到位,专款专用,发挥效益。

第二,抓平台。芜湖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国家级汽车电子及关键零部件创业园建成使用。国家汽车零部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安徽高新技术产权交易中心、科技创新路路通芜湖分中心及9个服务站投入服务。科技企业孵化器总量达15万平方米。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最近公布的5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环境综合评价中,居全国第16位、中部地区第3位。芜湖高新园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申报评审工作已圆满结束、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已获批准。科技部批准在芜湖建设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省部共建安徽省现代显示技术重点实验室;在全省获批仅有的四家国家工程实验室中,我市就占两家(奇瑞汽车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安徽华东光电技术研究所特种显示国家工程实验室)。芜湖市生产力促进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芜湖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成为全国首批大学生科技创业见习基地试点单位。方特欢乐世界主题公园被列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建设步伐加快。投资20亿元、建筑面积62万平方米的服务外包产业园,投资4.3亿元、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已开工建设。投资10亿元的安徽省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基地将于8月份开工。总投资15亿元、占地30万平方米、亚洲规模最大的奇瑞汽车试验技术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汽车节能环保国家工程实验室已挂牌运营。三安光电研究院、信义玻璃光伏研究院下半年将开工建设,新兴铸管钢铁研究院投资4960万元的研究中心主体楼已建成。

第三,抓科技成果。2009年,全市取得各类重点科技成果108项,其中省级以上成果48项。成果登记、鉴定133项;技术合同交易额8.6 亿元。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 13个。今年上半年,取得各类重点科技成果56项,其中省级以上成果27项。奇瑞公司自主研发了国内首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CVT无级变速器,缸内汽油直喷、6速自动变速箱、LED前大灯系统集成、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等4个国家重大产业技术开发项目均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海螺集团的水泥工业窑炉低温载能废气高效再利用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安徽省铜合金材料加工工程研究中心完成了近20项产品研发和技术攻关项目,有13项成果成功应用于企业生产。安徽省汽车电子工程研究中心进展十分迅速,已研制开发生产线13条,在实验、检测、试制等领域开放多项对外服务项目。芜湖欧宝机电公司开发4款高效、节能、低噪冰箱压缩机为国内首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第四,抓产学研合作。一是不断深化与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重点大学和中科院等科研院所的全面合作,完善产学研战略联盟。今年以来,已组织各类产学研对接合作洽谈活动10次以上。正在筹备以“自主创新、合作共赢”为主旨的 “驻皖高校院所芜湖产学研合作恳谈会”。二是建立产学研结合的互动机制和运行机制。充分调动学校、科研机构、企业的积极性,建立“互利互惠,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办学关系。与安徽工程大学共同创立了芜湖文化创意产业园;华强文化科技集团与芜湖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联合办学,培养创意设计、动漫游戏人才。 三是以开发区为载体,建立了一批具有产业特色的“产学研”合作体。 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芜湖机械工业园区分别与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合工大等建立了各具产业特色的“产学研”合作体。同时, 以“985工程”高校为主,“211工程”高校为辅,在全国遴选15-30所符合芜湖产业发展特色的高校院所寻求合作,招引更多的科研院所来芜设立研发转移机构。

(四)着力强化优先发展理念,打造人才高地,吸引更多创新创业人才不断向芜湖集聚

我们强化“引进资金不如引进技术,引进技术不如引进人才”的理念,大力弘扬创新文化,着力打造人才高地。出台了《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修订了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加大了人才激励和科技奖励力度。将人才引进的重点向企事业单位倾斜,向创新主体倾斜,对企业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财政资金除给予一次性10-80万元的安家补助外,另在三年内予以每人每月1000-8000元的生活补贴。奇瑞公司入选第二批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后,给予了优先立项申报、优先补助资金、优先提供相关服务等政策支持,引进了数十名专家参与“汽车数字化设计”基地项目建设。我们还拟定了“产业振兴千名人才计划”,连续5年,每年选拔1000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财政给予每人3万元的税后奖励;对领军人才创新创业项目由政府创投基金按照风险机构投资总额的20%予以配套;对风险投资机构投资项目流动资金不足的,由政府担保公司给予最高1000万元的贷款资金担保。2009年直接投入创新人才队伍建设2200万元,新增中高级人才6100多人。今年上半年,全市又新增中高级人才5000人,其中高端人才450 人;人才投入达1943万元。

(五)着力营造良好创新氛围,加快改革步伐,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深化

我们大力弘扬“崇尚创新、宽容失败、支持创业、鼓励冒尖”的创新文化,为体制机制创新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一是创新环境不断优化。按照“在创新中承接,在承接中创新”的要求,规划建设230平方公里的芜湖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和10平方公里的芜湖保税港区,重点承接文化创意、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和金融、服务外包、现代物流、区域性大市场等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1个国家级、8个省级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宁安城际铁路芜湖段、合福铁路芜湖段、芜申运河、芜雁高速公路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交通枢纽地位将进一步强化,城市承载力、辐射力和带动力将明显提升。

二是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去年以来,招商、中信、光大、兴业银行先后入驻芜湖,2家县级农村信用合作社改制成立农村合作银行,成立了全省第一家村镇银行――繁昌建信银行,交通银行在南陵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已获银监会批准筹建。目前,南陵农商行、浦发银行繁昌县支行、齐鲁证券营业部等金融机构已经开业,扬子农商行跨地区发展步伐加快,民生银行落户芜湖的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完成。小额贷款公司累计开业23家,注册资本 13.8亿元,累放贷款35多亿元。我们采取“积极引导、强化服务、规范运作”的方式,引导各类风险投资在芜投资,加快对创新型企业和项目的投资力度。目前,由政府出资2亿元的“芜湖市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先后引导设立了芜湖远大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世纪江东、芜湖瑞业投资等7家各类创司,注册资本达29.9亿元。创司累计投资5.5亿元,促进了安徽问天量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7家创新型企业加速发展,政府引导基金的“酵母裂变”效益初步显现。截至6月底,全市银行贷款余额945亿元,比年初净增135亿元。企业上市取得新突破,去年以来鑫龙电器、神剑股份、长信科技3户企业成功上市,全市上市企业达8家;顺荣汽配、亚夏汽车2户企业完成上市申报;10多家企业正在进行改制辅导,初步形成了“上市一批、报会一批、改制辅导一批”的企业上市梯队。

三是政务服务水平显著提高。一是 在全省率先成立了行政服务中心、招标采购交易中心,实行行政审批 “一门受理、全程办理、一站式服务”的审批模式;对政府部门的采购招标实行了“五统一”管理服务,集中运作。二是清理行政审批项目。2009年以来,共清理、调整、下放(削减)行政审批项目209个;通过清理收费,年减轻社会负担6.55亿元。目前,正在开展全市67个执法机关的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裁决、行政征收等各项行政职权的清理审核工作,力争在年底前结束,并在网站上向社会公布,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三是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最近将召开动员大会,初步考虑在今年下半年到明年上半年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开展“改进作风,提高效能,创先争优”机关效能建设活动,提升机关服务企业和投资者、服务群众、服务基层的水平,力争机关效能建设在教育、制度、监督、奖惩上取得实效。四是推广应用统一办公平台。以现代办公需求为导向,以实际业务应用为重点,实行“平台统一、网络统一、应用统一”,年内全面实现无纸化办公,打造高效服务型机关。四是开展 “万人千企评议政风行风”活动。初步确定全市党委部门、行政管理部门、执法部门、服务行业和窗口单位共127个单位和行业为评议对象,加大服务对象评议在单位考核中的权重,促进各参评单位转变观念、改进作风,不断提高执法水平、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

四是公立医院改革率先试行。芜湖是全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我们在2008年市级医疗机构实行“医药分开”改革的基础上,出台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制定《芜湖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实施意见》、《芜湖市公立医院医疗集团化改革方案》等12个配套文件。成立了芜湖市医疗集团管理委员会,组建了三大医疗集团,在医疗集团实行总会计师制度,健全法人治理结构。进入9月份,芜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又取得两大新成果,一是医疗集团化改革向区级医疗机构延伸,取消区医院建制,市辖各区医院整体并入市三大医疗集团;二是芜湖所有政府举办的镇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及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将全部实现药品零差率销售。推进管理体制、补偿机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改革。市辖各县均成立了药管中心并独立运行,在县级医院全面实施医药分开改革。

篇10

今天,县委、县政府在这里召开全县工业经济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县委十五届二次全委会议精神,总结2011年全县工业经济工作,全面部署今年工业经济工作。刚才,会议表彰奖励了2011年工业系统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书德、浩云同志就工业经济和煤炭安全生产工作作了专题发言,工作安排细致,措施得力,我完全同意。同时,会议还印发了全县重点项目考核办法、2012年商务、统计、中小企业工作要点等四个文件,希望大家能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就今年的工业经济工作再强调几点意见。

一、乘势而上,快步发展,实现“十二五”工业经济良好开局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工业战线上的广大干部职工围绕既定目标任务,积极应对各种困难挑战,团结奋进、扎实工作,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工业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呈现出“速度快、效益好、质量高、后劲足”的良好态势。

一是速度快。县境内工业总产值完成120.39亿元,同比增长20.3%。其中县属工业总产值完成32.78亿元,同比增长42.4%,比去年高24.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企业完成24.77亿元,同比增长31.1%,比去年高8.9个百分点;规模以下企业完成8.01亿元,同比增长93.9%,比去年高91.8个百分点。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17.80亿元,较上年增长20%,占全县生产总值的21.3%,比去年提高0.8个百分点。

二是效益好。全县工业企业实现利税突破了20亿元(达到20.2亿元),同比增长29.51%,纳税百万元工业企业达到89户;工业增加值65.11亿元,拉动GDP增长11.7个百分点;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65%,远低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节能任务全面完成。去年共安排重点建设项目108个,总投资153.2亿元,年度投资59.9亿元,项目数量和投资规模为历年之最。签订招商引资合同、协议19项,总引资额30.74亿元,居全市第一,获得全市招商引资成果奖。石油资源勘探开发工作取得了历史突破,试采原油200吨。富洋市场推广及冷库有限公司列入全省外贸转型示范基地。

三是质量高。全县煤炭产业由以原煤生产为主向煤炭深加工方向发展,煤能、煤电转化迈出了实质性步伐,曹家峪焦化项目建成两条生产线,一条生产线于去年10月投入试生产,是全市第一个投入生产的煤化工项目。玻璃微珠项目投入试生产,生产玻璃微珠1000吨,销售300吨,实现收入300万元。依法成立了县龙腾煤业有限责任公司,为今后县属煤矿向集团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煤矿双回路建设全面完成,20处煤矿通过了初验并达到市级三级标准,23处县属煤矿安全避险“六大系统”中监测监控、供水施救、压风自救、通信联络、人员定位五大系统全面建成。建北、建新煤矿建成投产,全县生产原煤2526万吨,首次突破2500万吨大关,较上年增长10.9%,其中县属煤矿生产原煤425.98万吨,占全县煤炭产量的16.8%,较上年增长12.5%。计量站加强内部管理,加大稽查力度,堵塞漏洞,严把计量关,全年计量煤炭2500万吨,征收各项税费6718万元。

四是后劲足。三大园区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店头煤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是我县工业经济的支撑,属全省100个重点县域工业园区,已入驻企业54家,其中规模以上38家,国内最大的煤矸石电厂—西峪煤矸石电厂累计完成投资25.7亿元,10万吨合成氨、60万吨高温煤焦油深加工项目正在开展各项前期工作。上翟庄高科技产业园区是我县工业经济的有力补充,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到位,为科技产业企业入驻园区创造了条件,西物瑞星光电有限公司建成投产。轩辕酒文化旅游产业园是我县工业经济的亮点,完成投资1亿元,防洪、桥梁、酒罐安装等工程全部完成,工业产业结构多元化的格局初步显现。我县被评为全市县域工业园区建设先进县,工业园区成为最活跃的投资热土和最大的经济增长极。

总之,工业经济是我县经济的主导力量,是推动县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也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城镇化的保障,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有力促进了全县经济的发展,确保了全县各项社会事业的繁荣和社会大局的稳定。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关心指导的结果,是驻黄各大企业支持配合的结果,更是全县工业战线各部门、各厂矿企业和广大干部职工不断开拓创新、实干兴业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今天受表彰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和崇高的敬意!向支持工业经济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人士和奋战在工业战线上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和亲切的慰问!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客观分析,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县工业经济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一是工业产业结构单一,依然是煤炭产业“一业独大、一枝独秀”。我县产业结构表现为“两头小中间大”,即一、三产业发展比重小,以煤炭为主的第二产业占我县经济总量的78%,煤炭工业占工业经济的比重75.4%,依然是以生产、销售原煤为主,依靠原煤产量提高经济总量,煤能转化和煤化工等新型工业刚刚起步,白酒、玻璃微珠等新兴产业尚在培育发展之中,工业经济资源依赖性强、结构单一、经济安全系数不高、受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因素影响大,发展新型工业化依然任重而道远。二是重点项目建设投资下降,直接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随着曹家峪焦化、2×30万千瓦煤矸石电厂等一批项目进入投资建设的后期,今年重点项目计划投资较上年下降0.9亿元,但是固定资产投资任务又较上年增加了0.7亿元,确保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压力巨大。三是煤炭产量增长空间有限,难以延续高速增长趋势。随着矿业公司二号井、建新、建北等大矿的相继投产达效,我县煤炭产能已快速释放,今后增长空间变小。县属煤矿装备水平低,机械化开采程度不高,加之今年省市对地方煤矿复产复工标准要求更高、程序更多、验收更为严格,县属煤矿复产复工时间势必推迟,产量将呈现下降趋势,产量计划较上年420万吨下降了70万吨,煤炭产量将由高速增长转向平稳增长,直接影响到二产和全县经济的增速。四是非公经济总量不大、质量不高,对县域经济增长贡献偏低。我县非公有制经济产值仅占全县经济总量的21.3%,比全国50%的份额低28.7个百分点、比全省45%的份额低23.7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规模小,抵御风险能力差,县域经济的增长依赖煤炭工业的支撑,非公经济的作用发挥不够。同时企业发展环境依然不够优化,个别部门的服务还不到位。这些,要引起大家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对策,切实解决工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突出问题。

二、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实现工业经济快步领跑

今年我们要继续贯彻“煤油化工强县”战略,坚持“煤炭主导、园区承载、化工提升、石油增效”的工业发展思路,围绕经济增长13%的目标,鼓足干劲,强化措施,确保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重点是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建设现代矿井,提高煤炭产能

煤炭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支柱,是工业经济的主体,是实现经济发展目标、争先进位的基础,必须放在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实抓好。今年煤炭工作总体来说四句话“首保安全,提升标准,规范管理,确保目标”。

一要首保安全。去年一季度,我县煤矿先后发生三起一人事故,安全生产形势十分被动,要汲取上年的教训,切实抓好煤矿安全生产。今年省上要求县属煤矿复产复工验收工作,要逐级验收上报,经省市批准后,方可复工复产,这对我县来说,是煤炭产业发展的一次挑战,当然也是县属煤矿做大做强的一次机遇。煤炭局要按照“十必须、十禁止”的规定,加强与省市对接,指导煤矿按照复工复产标准逐项搞好整改,各煤炭企业要尽快制定煤矿复工复产整改方案,力争早日复工复产。各相关部门要加强煤矿日常安全监管,落实县级领导联矿,煤炭局、站、队领导包矿,安检员驻矿制度。煤炭局要不断完善驻矿安检员考核管理办法,充分调动一线监管人员抓安全的积极性。

二要提升标准。扎实推进现代矿井建设,大力推广壁式开采、液压支护、皮带运输等新技术、新工艺,全面实施机械化采煤技术,是今年煤矿提升标准的关键。县属13处具备机采条件的煤矿,要尽快设计安装机采设备,实现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县财政将按以奖代补的形式对实行机械化开采的煤矿每个补助50万元。今年要在南川一号、二号两处煤矿试点建设紧急避险系统,煤炭局要指导煤矿做好前期工作,力争6月份开工建设,年底系统主体工程全面建成,设备安装到位并投入使用,提高煤矿安全水平和标准化水平。

三要规范管理。建设“安全矿井,文明矿区”,是县委、县政府对县属煤矿的总体要求。煤炭局要加强对煤矿日常生产的检查和指导,要依托培训中心,积极开展煤矿全员培训,重点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煤矿管理水平。龙腾煤业要树立服务意识,强化内部管理,加强技术指导,发挥好协调职能,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引导县属煤矿向现代企业方向发展。各矿要严格按照“通风可靠、抽采达标、监控有效、管理到位”的要求,切实把现场管理的责任落实到人,措施落实到每个环节,做到“三严格、三加强”,即严格遵守采掘作业安全操作规程,严格落实两个“四位一体”综合防突措施,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带班下井制度,加强作业现场监测监控,加强通风管理,加强现场劳动组织管理和场面管理。

四是要确保目标。2600万吨原煤生产任务是今年煤炭生产的目标,各驻黄企业是完成这一目标任务的主体。县委、政府将积极支持矿业公司、建庄、建新等大矿的生产,主动联系协调解决存在问题,充分释放大矿的生产能力,确保全年任务的顺利完成。县属各煤炭企业更要自加压力,认真实施县属煤矿产量倍增计划,狠抓煤炭资源整合工作,力促剩余7个资源整合矿井全部投入生产,对具备产能扩大条件的矿井,煤炭局要做好扩能的验收申报工作,尽快重新核定煤矿产能,提高地方矿的生产能力。运销办、煤台要切实做好煤炭运销工作,把握市场,协调运力,确保生产销售相衔接。计量站要全面提高计量工作水平和服务质量,加大稽查力度,公平计量,规范收费,确保国家煤炭资源各项税(费)足额上缴。

(二)加快项目建设,增强发展后劲

项目是投资的载体和平台,固定资产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实现今年预期发展目标的关键所在。因此,必须始终坚持把项目作为推进各项工作的主抓手,上下同心引项目,协力齐心争项目,万众一心抓项目。一要强化项目管理。今年全县共安排重点项目122个,其中续建、新开工项目99个,总投资204.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59亿元。项目办要按照会上印发的《县二一二年重点项目建设考核办法》,通过月分析、季通报、半年考评等方法,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二要狠抓园区项目建设。店头煤化工循环经济园区中,曹家峪焦化项目今年前季要全面投产达效,并举行点火仪式,为全省能源化工现场会的召开奠定基础;白石焦化项目要加大协调力度,力争4月份开工建设,年内完成焦炉等主体工程;60万吨高温煤焦油深加工项目力争3月份开工建设,全年要完成投资2.5亿元;10万吨合成氨项目年内建成投产;协助矿业公司尽快争取双龙西峪煤矸石电厂“路条”,力争年内建成运行。上翟庄科技产业园项目生产玻璃微珠4000吨,产值8000万元。今年是轩辕酒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年,完成投资5000万元,实施主题酒店、文化广场、酒工艺展示区等工程,生产轩辕酒800吨,实现销售额1.28亿元。三要谋化前期项目。各部门要加强与中省市的联系,及时捕捉新的投资信息,认真谋划编报一批投资大、拉动强、效益好、符合国家和省市投资方向的项目,确保更多项目进入省、市计划盘子,实现项目接替有序。四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要积极参加各类招商引资活动,把引进大企业、大项目作为主攻点,特别是突出在产业招商上做文章,积极引进产业下游配套企业,把园区打造成工业经济腾飞的“梧桐树”,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五要优化项目建设环境。要切实加大环境保障和综合治理力度,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严肃查处损害投资环境的人和事,依法保护企业合法权益,全力营造让客商放心投资、舒心创业的良好环境。

(三)发展非公经济,激活发展动力

非公经济已经发展成为县域经济中最具活力的经济成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对于壮大县域经济,增加群众收入,扩大就业,调整产业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要转变观念,培育出一批非公有制企业。非公有制企业产值在县域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必须高度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要继续按照“培育、壮大、扶持”的发展思路,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支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实施意见精神,进一步消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障碍,培育出一批非公有制经济骨干企业,使非公经济在数量、规模、结构、效益上实现新突破。年内新增非公有制经济140户,实现非公经济增加值21.02亿元,增长20%。二要加大力度,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引导和帮助非公经济充分发挥和利用区位优势,科学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升经营管理能力和生产水平,提高竞争能力。三要采取措施,努力帮助非公经济解决资金瓶颈问题。要充分发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的作用,并积极争取上级政府的优惠贷款和贴息贷款,解决非公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四要认真做好中小企业统计监测工作。今年工信部要求我县确定10户企业为中小企业统计直报点,省中小企业局要求确定30户企业为统计监测点,这是今年的一项重要考核内容,新确定为直报点和监测点的企业,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确保按时限、要求完成上报工作。

(四)加强统计监测,提升运行质量

统计是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是政府宏观管理、科学决策的“指南针”,也是检验我们工作成效的“度量衡”,我县经济各项指标基数越来越大,统计工作的任务越来越重,数据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政府的决策和全县的考核。一要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统计部门要把统计数据质量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加强专项统计调查,夯实基层统计基础,切实做到每笔数据“数”出有因,做到不虚报、不瞒报、不漏报。二要做好经济运行动态监测。我县经济发展到何种程度,特别是对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等重要数据,需要统计部门加强与省、市的沟通联系,全面统计、跟踪监测、准确判断和把握发展走势,及早预警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和矛盾,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工作建议。三要强化部门配合。统计数据不是统计一家的事情,相当一部分数据是由其他单位和部门反映的。各相关部门要认真对待本部门、本单位的统计和数据报送工作,服从统计部门的统筹协调,共同做好统计工作。

同时,要全力抓好节能降耗和企业改革稳定工作,确保工业经济持续发展。要落实节能措施,下大力气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广普及节能产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经济发展局要对全年3.5%的节能任务认真进行分解,落实到行业部门,确保年度节能指标控制在国家规定范围以内。要加快企业改制,妥善解决企业债务、职工安置等问题,年内完成2户企业改制任务。

三、夯实责任,狠抓落实,实现工业经济发展新突破

全年工业经济的目标任务已经明确,现在的关键是需要工业系统干部职工解放思想、改进作风;苦干实干、狠抓落实。

一要紧盯目标抓早动快。全年工作千头万绪,各部门各企业要按照会议明确的目标任务,一一对照,把属于自己的工作任务,一条一条地梳理出来,及早安排,快速启动、有序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单位要及早准备,做好项目前期工作,确保项目早日开工建设;煤矿复产复工验收工作要做到早安排、早申报、早验收;招商引资项目要做到早谋划、早协调,为参加西洽会打好基础,努力实现一季度工业经济开门红。

二要围绕重点抓好落实。工作中要统筹兼顾,也要注意重点突破,必须突出抓好工业园区、煤炭生产、项目建设等一批具有牵动性、全局性、战略性的工作。各部门负责人一定要负起牵头抓总的责任,亲自过问,工作要一项一项地抓出眉目、抓出成效。对这些重点工作,每个季度、每个月进展到什么地步,都要有明确的进度安排。在工作推进中,不管是牵头部门还是协办单位,要牢固树立上下一条线、全县一盘棋的思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的强大合力。经济发展局要定期调度,做到月检查,月通报,掌握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三要转变作风全新服务。工作的推进,需要的不是光说不练、袖手旁观的“理论家”,而是立说立行、大干快干的“实干家”。各乡镇、部门要转变工作作风,真诚关怀企业、鼎力支持企业、全程服务企业,企业在起步时要帮助、引导、扶持,企业在在步入正轨时要指导、规范、提升,促使企业向现代化、规模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