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设施保护条例范文
时间:2024-02-29 17:48: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利工程设施保护条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指导思想
以依法治国和依法治市的决策为指导,结合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实际,进一步转变职能,转变观念,优化管理方式,推进依法治水、依法管水。建立健全水行政执法责任制,坚持执法行为与执法责任相统一,明确内部机构的执法职责和各执法岗位、执法人员的执法责任,正确处理“统”与“分”及归口管理的关系,形成执法合力。建立考核和监督制度,进一步提高水行政主管部门及工作人员依法办事的水平和能力,做到政务公开.依法行政、责权明晰,有效实施水行政管理,维护正常水事秩序,保护管理相对人合法权益的目的。
二、执法依据
(一)水法律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二)水行政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
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
3、《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
4、《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
6、《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
7、《城市供水条例》
8、《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
9、《水利工程水费核订、计收和管理办法》
10、《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
11、《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
(三)水行政规章及文件
1、《河道采砂收费管理办法》
2、《取水许可申请审批程序规定》
3、《取水许可监督管理办法》
4、《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
5、《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批管理规定》
6、《水行政处罚实施办法》
7、《水政监察工作章程》
8、《水利部行政复议工作暂行规定》
9、《水利工程质量事故处理暂行规定》
10、《水利工程质量管理规定》
11、《堤防工程建设管理暂行办法》
12、《水利水电工程管理条例》
13、《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管理规定》
14、《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
15、《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标投标办法》
16、《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实施办法》
17、《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管理办法》
18《水利基本建设投资计划管理暂行办法》
19、《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
20、《水库降等与报废管理办法》
21、《占用农业灌溉水源、灌排工程设施补偿办法》
(四)地方水法规、规章及有关规定
1、《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
2、《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
3、《江西省河道管理条例》
4、《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办法》
5、《江西省鄱阳湖湿地保护条例》
6、《江西省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
7、《江西省实施〈河道采砂收费管理办法〉细则》
8、《江西省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
9、《江西省征集防洪保安资金暂行规定》
10、《江西省水利建设基金筹集、使用和管理办法》
11、《江西省水政监察规定》
12、《江西省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若干规定》13、《江西省长江河道采砂管理实施办法》
三、执法机构及责任人
局长负责所有水利法律、法规、规章的贯彻实施,并承担责任。副局长按照各自分工负责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贯彻实施,承担相应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的贯彻执行各科室都应按照各自职责承担相应执法任务,并负相关责任。其他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相关执法任务,按照各科室职能进行分工,并承担相应责任。具体分工如下:
1、局水政水资源科
水政水资源科为水利局综合法制工作机构,是归口管理水利法制工作的综合协调部门,负责拟定全市水利法制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指导全市水政监察和水行政执法工作,协调并仲裁部门间和跨县间的水事纠纷。水政具体负责执行《水行
政处罚实施办法》、《水政监察工作章程》、《水利部行政复议工作暂行规定》、《江西省水政监察规定》、《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实施办法》、《河道采砂收费管理办法》、《江西省实施〈河道采砂收费管理办法〉细则》、《江西省长江河道采砂管理实施办法》、《江西省鄱阳湖湿地保护条例》等,责任人:宁革。水资源具体负责执行《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城市供水条例》、《取水许可申请审批程序规定》、《取水许可监督管理办法》、《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江西省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等。责任人:黄绍北。
2、局水政监察支队
具体负责执行《水行政处罚实施办法》、《水政监察工作章程》、《江西省水政监察规定》、《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实施办法》、《河道采砂收费管理办法》、《江西省实施〈河道采砂收费管理办法〉细则》、《江西省长江河道采砂管理实施办法》、《江西省都阳湖湿地保护条例》等。责任人:陈绪修。
3、局计划财务科
具体负责执行《水利工程水费核定、计收和管理办法》、《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水利基本建设投资计划管理暂行办法》、《江西省征集防洪保安资金暂行办法》、《江西省水利建设基金筹集、使用和管理办法》、《江西省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若干规定》、《江西省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等。责任人:熊诞宁。
4、局水利建设与管理科
具体负责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水利工程质量事故处理暂行规定》、《水利工程质量管理规定》、《堤防工程建设管理暂行办法》、《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管理规定》、《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标投标办法》、《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江西省河道管理条例》、《水利水电工程管理条例》、《水库降等与报废管理办法》等。责任人:张化雨。
5、局农村水利科
具体负责执行《占用农业灌溉水源、灌排工程设施补偿办法》。协助执行《水利水电工程管理条例》、《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等。责任人:戚方亮。
6、局水土保持站
具体负责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批管理规定》、《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管理办法》等。
责任人:冷珍吾。
7、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
具体负责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办法》等。
责任人:邓习珠。
局办公室、监察室、机关党委等按照各自职责,负责相关法律法规在本行业的贯彻执行,并接受有关执法主体的指导和监督检查。
一个法律、法规、规章的贯彻执行涉及多个内设机构的,以一个内设机构为主,相关内设机构为辅,共同配合进行执法。
四、行政执法错案责任追究
1、错案是指行政执法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因故意或者过失,在执法活动中违反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导致具体行政行为错误的案件。
2、错案责任追究应遵循实事求是,有错必纠、责任与过错相当、教育与惩戒相结合的原则。
3、行政执法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错案:
①经人民法院生效判决撤销或变更的;
②经行政复议决定撤销的;
③经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或上级行政机关依法行使监督权而予以撤销或者纠正的;
④法律、法规规定其他形式确认违法的。
4、行政执法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在执法活动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责任:
①依法应当履行法定职责而不履行,给当事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
②所办案件认定事实不清,主要证据不足的;
③没有法定的行政处罚依据或擅自改变处罚种类、幅度滥施处罚的;
④适用法律、法规、规章错误的;
⑤违反法定的行政许可规定和行政处罚程序的;
⑥处理结果显失公正的;
⑦在行政执法工作中徇私枉法、索贿受贿或者采取其他手段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
⑧其他违法失职行为导致错案的。
5、错案责任按下列规定划分:
①两个以上行政执法机构共同执法造成的错案,按主次各自承担过错责任;
②行政执法错案责任由有过错的责任人承担;两人以上均有过错的,按其责任大小分担;
③行政执法人员直接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导致的错案该执法人员为错案责任人;
④经过审批的具体行政执法行为造成错案的,按以下规定承担责任:
(l)由于案件承办人的故意或严重失职行为导致审核人、审批人失误而造成的错案,案件承办人为错案主要责任人,审核人、审批人也应负相应责任;
(2)由于审核人的过错导致审批人失误而造成的错案,审核人为错案主要责任人,批准人应负相应责任;
(3)由于批准人的过错造成的错案,批准人为责任人;
(4)案件承办人、审核人、审批人都有过错造成错案的,均为责任人,各自承担其过错责任。
⑤经集体讨论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而产生的错案,决策人为主要责任人,主张错误意见的人为次要责任人,应当经过集体讨论而未提请讨论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发生的错案,批准决定人为责任人。
⑥行政执法机关负责人指使或者授意承办人违法办案的,该负责人承担主要责任;
⑦行政执法机关使用不具有执法资格的人执法导致错案发生的,用人失职者为错案主要责任人;
⑧行政执法人员不履行法定职责或者对本职工作敷衍塞责,损害当事人利益或影响恶劣的,由相应责任人承担责任;
⑨应当经过审核、审批而未经审核、审批,擅自作出决定而造成错案的,作出该决定的行为人为责任人。
6、行政执法错案责任单位及责任人员,按下列方式承担责任:
①、限期改正;
②、
通报批评;③、取销当年度评先资格;
④、给予行政处分;
⑤、追偿国家赔偿费用;
⑥、停止上岗执法或者取销其执法资格;
⑦、其他责任形式。
7、行政执法活动中有下列情形之一,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错案,可以从轻或者免予追究其责任:
①、因过失造成错案,且情节轻微,影响较小的;
②、错案发生后,能主动承担过错并积极配合纠正错案,挽回损失的;
③、确因经办人员意志以外的原因造成错案的。
④执法实践中难以认定的疑难案件;
⑤错误的裁决于执行前自行发现并积极纠正的。
五、行政执法评议考核
1、将行政执法任务分解落实到各执法岗位和执法个人,承担执法任务的个人对本职责范围内的执法负责。
2、对各岗位和个人的执法任务执行完成情况及效果每年进行一次评议考核,并作为公务员、事业单位年度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
3、评议由各科室进行,考核由局行政执法责任制领导小组进行。对岗位和个人的评议考核,一次未达到合格标准的,给予一次警告,并限其改正。两次考核未达到合格标准的,将其调离执法岗位。两年内不得再在执法岗位上工作。两年后需重新回到执法岗位上工作的,必须通过上岗培训及考核。
六、措施要求
1、召开局党组或局长办公会议,认真学习依法治国方略和市政府关于依法治市的决策、决定,明确建立执法责任制的意义,提高广大干部职工对执法责任制重要性的认识,为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奠定思想基础。
2、分解、细化执法内容,明确每个部门及岗位、执法人员的执法范围、执法职责、执法标准、执法程序和执法责任,做到层层落实,责任明确。
3、将执法责任制作为部门年度考核目标管理和个人年度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进行考核,明确奖惩;
4、建立健全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制订有利于将执法责任制落到实处的各项保障措施。
篇2
第二条 本细则适用于四川省行政区域内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定、保护和监督管理。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列入政府目标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和同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务院《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和本细则的规定以及本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基本农田的保护管理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基本农田保护管理工作。
第四条 编制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应当根据基本农田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农业资源调查区划为依据,并与城市规划、村镇建设规划相协调。
第五条 省土地管理部门和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其他有关部门根据国务院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编制全省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经省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批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和同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根据上一级人民政府的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编制本行政区域内的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经本级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县级人民政府的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编制本行政区域内的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六条 全省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得低于1994年耕地面积的80%。
省人民政府根据全省实际,确定基本农田的布局安排,并向市(州)人民政府和地区行政公署下达基本农田保护的数量指标;市(州)人民政府或地区行政公署逐级下达到县(市、区)和乡(镇)人民政府,并落实到村社。
第七条 下列耕地原则上应当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
(一)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确定的粮、棉、油和名、优、特、新农产品生产基地;
(二)平原和丘陵一、二台土的水田和旱地;
(三)大、中城市蔬菜基地;
(四)农业科研、教学和良种繁育基地。
第八条 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基本农田按两级划分:
(一)高产、稳产农田,有良好水利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经过治理改造和正在按计划实施治理改造的中低产田,以及长期不得占用的耕地,划为一级基本农田;
(二)生产条件较好、产量较高、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划为二级基本农田。
第九条 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区定界工作,以乡(镇)为单位进行,由县级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会同同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
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后,由市(州)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或其委托的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组织验收。验收结果报省土地管理部门和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条 基本农田一经划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或占用。国家和省能源、交通、水利等重点建设项目选址确实无法避开基本农田保护区,需要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耕地的,必须依照土地管理法律、法规规定的审批程序和审批权限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经同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签署意见后,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发给《基本农田占用许可证》。
第十一条 占用基本农田按下列规定审批:
(一)占用二级基本农田3亩以下(“以下”含本数,下同)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批准;
(二)占用二级基本农田3亩以上10亩以下的,由市(州)人民政府或地区行政公署批准(其中,成都市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可以审批占用3亩以上20亩以下的二级基本农田);
(三)占用二级基本农田10亩以上(成都市和重庆市占用20亩以上)1000亩以下、一级基本农田500亩以下的,由省人民政府批准;
(四)占用二级基本农田1000亩以上、一级基本农田500亩以上的,由国务院批准。
第十二条 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耕地的,除依照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补偿、安置外,由用地单位或个人负责开垦与所占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没有条件开垦或者开垦不符合规定的,依照下列标准缴纳或者补足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区耕地造地费(以下简称耕地造地费):
(一)一级基本农田每亩按征地费(包括土地补偿费、青苗和附着物补偿费、安置补偿费,下同)的2倍计算;
(二)二级基本农田每亩按征地费的1倍计算。
第十三条 小型水利工程、人畜饮水工程等直接为农业服务的工程项目,以及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菜地,已按国家有关规定缴纳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的,免缴耕地造地费。以国家投资为主兴建的能源、交通、通讯、水利、国防军工等大中型建设项目,经国务院批准,可以免缴耕地造地费。
第十四条 耕地造地费由批准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负责收取。对收取的费用,按省、市(地、州)各20%,县(市、区)60%的比例分配,并交当地财政专项储存,专项用于基本农田的开垦、建设和中低产田的改造,以及基本农田的划定和保护管理工作。耕地造地费由土地管理部门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各按50%的比例安排使用。
耕地造地费的具体收取、使用和管理办法,由省土地管理部门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财政、物价行政主管部门另行规定。
第十五条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省制定的基本农田地力分等定级标准和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当地的地力分等定级办法,由其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土地管理部门组织实施,对基本农田保护区内耕地地力分等定级,并建立档案。
第十六条 鼓励农业生产者对其经营的基本农田增施有机肥,保持和培肥地力。在土地承包期间,地力升级的,由集体经济组织给予奖励;地力降级的,由经营者予以赔偿。
第十七条 在使用、保护和管理基本农田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表彰奖励:
(一)合理利用耕地成绩显著的;
(二)对开发土地资源,保护耕地有重大贡献的;
(三)积极检举揭发乱占滥用耕地、破坏耕地行为的。
第十八条 违反本细则规定,由土地管理部门或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依照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规定处理。
篇3
一、认真学习全面落实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
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定位,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原则、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对我市推动水利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各区(市)县和市级各部门要迅速传达学习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深刻领会水利改革发展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二是各区(市)县和市级各部门要联系我市实际,认真安排部署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的工作措施。三是各区(市)县和市级各部门要组织干部职工开展学习活动,切实增强干部职工特别是水务干部职工对加快推进水利改革发展的自觉性。
在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的过程中,要结合学习中央1号文件、省委1号文件和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精神,全面把握我市水利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通过认真学习、宣传辅导等,使各级各部门充分认识到加快推进水利改革发展是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重要基础。
二、按照全域灌溉的理念,全面提升水利设施建设
一要狠抓灌区续建设施配套。加快区配套建设,深入实施渠堰引水枢纽及干支渠改造,全面提升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水准,完成各级防渗渠道、新增节水灌面、改造中低产田土等方面工作,进一步提升都江堰等核心精华灌区渠道功能。
二要狠抓山丘区抗旱能力提升。尤其是以山脉“百湖”水源工程建设为重点,因地制宜兴建梯级人工湖等山丘区水利设施,新建改造蓄水池、山坪塘、石河堰、小型提灌站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1.25万处,新增恢复蓄水能力1.1亿立方米,新增改善灌溉面积50万亩,进一步提升山丘区抗旱能力。
三要狠抓现代化水利建设。以标准化特色农产品基地和现代生态农业集聚区为载体,以国家小农水重点项目、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抓手,大力推广管道输水、喷灌、滴灌等智能高效水利设施,建设农业水利现代化示范区100万亩,建成“西部第一、全国领先”的水利基础设施。
三、按照城乡一体化的供水理念,全面提升城乡居民饮水保障水平
总书记和家宝总理都讲到,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实行城乡一体化的供水,算得上是具备条件的地方,我们要因地制宜,提升城乡居民饮水保障水平。
一要着力提升县域城乡居民饮水质量。在区,加快新改扩建大型自来水厂,推进跨行政区域集中连片供水,确保到2012年底实现二三圈层平原浅丘区自来水满覆盖。在深丘区,加快建设引泉、漫滤、打井、集雨工程等小型供水设施,全面解决深丘区居民饮水安全问题。
二要着力提高中心城区供水抗风险应急能力。加快完成应急水源建设,加快推进水七厂和凤凰山20万吨高位水池建设,尽快启动建设第二水源,力争今年完成前期工作,切实提高实际供水能力。同时,健全中心城区供水安全应急预案,完善管网抢修快速反应机制,有计划地实施管网改造,提升管网运行可靠性。
三要着力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加快推进《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修订工作,完善饮用水水源地全流域环境安全防护措施,建立水源地上游河道巡查监管长效机制,细化分解饮用水水源管理和保护责任,强化日常管理和执法检查,加大违法排污行为查处力度,有效保护饮用水水源安全。
四、按照城乡水域联动的理念,全面提升防汛减灾能力
一要强化组织领导。各级防汛责任人要严格按照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责任要求,坚持领导带班、到岗到位;各地防汛部门要坚持24小时值班,水文、气象、防汛、国土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预测预警;基层防汛巡逻员、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员要按照要求加强巡查,掌握防汛工作主动权。要加强河道日常管理,及时清理河道,建筑不得违法占用河道,对河道边公路的护坡要进行巩固维护,避免水患给国家和人民群众带来损失。这次我市遭受强降雨使得部分地区受灾,要安排好受灾群众。
二要强化重点防范。要针对今年汛情来临特别早、雨量强度特别大、洪水流量特别大的严峻形势,加强江河、水库、山洪易发区、低洼易淹区、城市地下空间、下穿隧道、地铁工程和城市水源地等重点区域监测防御。特别要针对本月3日至4日我市遭受强降雨过程中暴露出的薄弱环节,逐一分析问题原因,及时落实整改措施。的7月上旬和8月下旬容易下大雨,要抓住现在到8月下旬这段时间,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防范,全力确保重点部位安全度汛。
三要强化抢险演练。要时刻做好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的准备,坚持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强化防汛物资储备和抢险队伍训练,充分发挥部队、民兵和公安消防的抢险骨干作用,从实战、实情和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防汛抢险演练,提高抢险队伍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
五、按照综合治理的理念,全面提升城乡水环境
一要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快编制全市水环境“十二五”治理总体规划和区域规划,大力推进中心城区100万吨/日污水处理厂建设,全面建成186座乡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积极推进50户以上农民集中居住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二要加强河道排污治理。积极采取雨污分流、全程截污等方式,加快治理市域范围内所有河道下河排污口,实现污水不下河。大力实施河道清垃圾、清淤泥、清漂浮物“三清”治理,强化河道清洁化、规范化、生态化“三化”建设,确保实现河道无垃圾、无淤泥、无漂浮物的“三无”目标。
三要加强河湖生态治理和再生水循环利用。加快河湖生态保护修复,积极规划建设生态河流和人工湿地,提高城乡水环境容量。加快规划建设再生水厂和配套管线,有效改善出水水质,确保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补充中心城区河道环境用水。
四要加强河道和排水设施长效管理。严格按照全市河道管理维护标准和排水设施管理维护标准,加强河道和排水设施管理维护,强化河道跨界断面水质考核,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努力营造人水和谐的水生态环境。
篇4
一、*水资源基本情况
*地势南高北低,三面为沙漠包围,国土面积6.64万平方公里,全区国地面积全部属于黄河流域,黄河干流横贯北部,流程397公里。中部有清水河、苦水河等黄河一级支流,南部有泾河、葫芦河、祖厉河等二级支流。
*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多年平均年降水量289毫米,年蒸发量1250毫米,平均干旱指数达4.3。当地地表水资源量9.49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30.73亿立方米,扣除地表水与地下水重复资源量28.59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为11.63亿立方米。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21.53亿立方米。平原区地下水与地表水不重复的资源量1.5亿立方米,加上国家分配的黄河水指标可耗用40亿立方米,水资源可利用总量41.50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为696立方米。
按自然地理分为北部引黄灌区、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北部引黄灌区面积占25%,当地水资源总量3.69亿立方米;中部干旱区面积占42%,当地水资源总量2.14亿立方米;南部山区面积占33%,当地水资源总量5.8亿立方米。引黄灌区由于引黄灌溉便利,用水总量占全区的90%以上。中部干旱带由于干旱少雨,土地荒漠化和沙化严重,人均占有当地可利用水量仅51立方米,资源型、水质型和工程型缺水并存。
二、主要做法
(一)领导重视、法规健全
自治区党委、政府把水资源管理和节约用水工作为优化环境、促进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从法律法规上保障管理力度。面对水资源的枯竭,自治区相继出台了《自治区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和印发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制定了《关于加强我区河流及湖泊水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见》。同时加大了水环境保护的立法工作,在出台的《*节约用水条例》的基础上,制定了《*湿地保护条例》、《爱伊河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银川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区域水环境综合整治的工作意见》、《银川市城市供水节水管理条例》、《银川市水资源管理条例》、《银川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条例》。为了合理优化配置水资源,减少地下水开采,银川市通过建设黄河水厂,利用黄河水替代工业企业自备井地下水,实现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自去年以来,银川市对城镇饮用水源地保护范围打桩界定,设立了水源地保护警示牌。
(二)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并重
一是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支持社会经济发展。完成了《自治区水资源综合规划》9项专题报告,开展了《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城市饮用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完成了《*经济生态系统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地表水功能区划》等报告。
二是加强水源地保护和建设。自治区政府十分重视城乡饮水安全问题,积极加强水资源地保护和建设,并把开展以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作为10件为民办实事之首,进行了一些系列保障饮水安全专项活动。提出了保护措施,要求在2007年底前取缔了城市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所有工业企业和规模化畜禽养殖排污口,2008年底前关闭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所有污染源排污口。组织人员普查登记了全区195个入河排污口,排污管理“关口”前移。目前全区城市供水水源地水质基本符合标准。本着“优化优用”的原则,按照“先地表水、后地下水”的用水秩序,合理配置地表水、地下水。利用现有水利工程体系,实施多水源联合调度和优化调度,保证城乡供水水量和水质,在地下水超采地区,不准开采地下水。
三是加大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从2005年开展《中华环保世纪行——*行动》以来,积极配合自治区人大专项行动,形成了区、市、县三级联查行动,水利、环保、监察、经委等多部门联合行动工作机制。银川市实施了清洁能源行动计划,石嘴山市实施了碧水蓝天工程,吴忠市大力整治造纸废水,固原市加快治理马铃薯淀粉加工废水,中卫市积极推进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2007年全区cod排放量为13.7万吨,比上年削减2.07%。
四是实施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提高雨洪水资源利用率。以提高防洪能力,提高水资源效率及城市品位为主要目标,结合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整治靓化了唐徕渠穿银川市城区段。通过建设艾依河(青铜峡河西总排干)实施防洪及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使防洪工程、排水工程与湿地保护系统联用,地表水综合利用与地下水有效补偿相结合,实现洪水、沟水、湿地资源化,变害为利,既变污染排水为清污分离,又有效利用了城市排水及雨洪水资源,恢复了湖泊湿地,改善了城市人居环境。
五是健全取水许可制度,完善水资源论证制度。在全区范围内实施了取水许可制度,至2007年底,全区发放取水许可证1100多户。2008年8月1日出台了《*回族自治区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实施办法》。对20多个重点建设项目进行了水资源论证,新上项目水资源论证达到100%。
六是强化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急监测。*水环境监测部门于2008年6月4日深夜进行了*水环境历史上的第一次突发水污染事件处置和暴雨洪水测报应急综合演练。演练单位反应迅速、上报信息及时、数据准确,为今后实战中,做到为领导决策和相关部门及时提供信息,降低水污染危害和损失打下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七是建立预警机制。建立了突发性水污染月报制度和快速反应应急机制,颁布了《自治区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预案》(试行),制定了《*重大水污染事件应急调查处理决定》,大大提高了处理*重大污染事件快速反应能力。
(三)节约用水管理发展快
1、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启动试点建设。自治区专门成立了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编制完成了《*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确定节水型社会试点期的建设目标和内容。先期开展了综合试点工作,一是启动了灵武市、平罗县两个县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二是首府银川市开展了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活动;三是启动了中卫市、海源县和灵武市三个节水型灌区示范区建设;四是启动了银川市城市水资源实时监测与管理系统;五是初步完成了三个水权转换试点项目。
2、以水权转换为突破口,建立水资源高效利用模式。按照黄委会批复的《*黄河水权转换总体规划》,一是制定了《*黄河水权转换实施意见》、《*黄河水权转换实施细则》和《*水权转换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等制度;二是将初始水权指标按生产、生活和生态三大部门分配至各县市和灌区;三是加快试点项目节水工程建设,完成黄委会批复的三个水权转换试点项目,合同资金1.51亿元,并建成宁东供水工程向马莲台、灵州电厂和甲醇项目提供,有力支持了宁东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四是开展了水权转换相关配套技术政策和专题研究,提高水权转换的科技含量;五是初步形成了“农业综合节水—水权有偿转换—工业高效用水”的水资源高效利用模式。
3、加大污水处理厂建设力度,提高非常规水利用率。截至2007年,建成和正在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15座,基本覆盖沿黄各市县,设计总处理能力68.5万吨/日,全区综合污水处理能力、集污管道总长、污水处理问量,2005年底比2000年分别增长633.3%、64.53%、215.8%。污水处理率达到62.4%,减少了污水直接排放黄河,使得黄河水质逐年好转,大武口电厂“上大压小”项目利用污水处理厂中水替代了原地下水源,有效保护节约了地下水资源。
4、改革水价和水费收取制度,促进各行各业节约用水。深化农村水费改革试点工作,实行“三位一体”的水管体制,“三费合一”的水价机制和“一费开票到户、一票收费到户”的水费收缴方式,自流灌区成立协会860家,注册率85%。2007年调整引黄自流灌区水价,农业用水由试点前的每立方米1.95分提高到2.45分,企事业用水水价整体标准比试点前提高了3-5倍,为每立方米2元,其中水资源费每立方米0.1元,水资源费征收率达到90%以上;银川市、石嘴山市推行了居民阶梯式水价和非居民用水的超定额加价政策,特殊行业超定额每立方米达到8.50元,有效地促进了各行业节约用水。
5、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促进田间节水。采取“以奖代补”政策,每年财政拿出近2000万元资金,调动全区开展声势浩大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施了灌排设施整治、中低产田改选、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水土保持生态治理、设施农业供水工程建设和高效节水补灌等重点建设项目。
6、推进水务一体化管理,完善节水型社会体制保障。全区共成立了17个水务局,5个地级市全部成立了水务局;相继成立宁东、太阳山、宁西水务公司,积极推进城市、工业和农业的供水管理体制改革,石嘴山市初步实现了工业、农业和生活统一供水,并实行供水、用水和排水的一体化管理;加快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在3个水管单位开展了改革试点。
7、健全节水科技支撑,推进自主创新。开展了《*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制度设计与专题研究》、《*水权转换价格体系研究》、《水权转换项目区节水监测分析》、《中石油*石化分公司工业综合节水示范》及《全区工业用水与节水研究》、《*城镇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资源化研究》等节水型社会建设课题研究。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共同成立“*节水型社会建设研究中心”,为我区节水型社会建设与试点提供系统的科技支撑。
三、几点启示和想法
学习借鉴外地的经验,关键是要把他们成功的经验和做法运用到我们的工作实践中去,转变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以与时俱进的思维方式、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不断创新的工作方法、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努力开创我市水资源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一)在思想认识上,要转变观念,按照市委“专业、认真、务实”的总体要求,不断加强水资源管理工作,科学调度、优化利用、合理开采、节流与开源并重、依法行政做好水资源管理工作,保障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加大科技投入,继续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
积极开展各项水资源项目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加大资金保障力度,对水资源管理工作重点投入,为科学研究、优化调度、现代化管理水平,进一步做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保障性、完善性、永续利用性的工作,做好水资源开发、保护,湿地利用,城市环境绿化的长远发展规划。
(三)管理和保护并重,加强部门联合执法机制
我市水资源状况不容乐观,主要存在的威胁是水质型缺水和资源型缺水,资源型水资源的补给是我市被动性接受的,难以操控,今后的水资源潜力重点应放在城市节水和防止水质型缺水方面。怎样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生态绿化工作,是水利及环保、城建、绿化、环卫等部门的共同责任,应共同做好我市经济发展、生态绿化、资源和人文建设、城市规划联合协调执法机制,其中水资源管理重点做好水资源论证和节约用水工作。
篇5
关键词:污水处理站,选址,地理信息系统(GIS),农村
Abstract: The description of a using GIS to locate the suitable site for a proposed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 research project is to show the reliability, and possibility of using GIS as a tool to select construction site. Based on regulations, the possible sites were selected using GIS spatial analysis methodology.
Keywords: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 Site select,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Countryside
中图分类号:TU992文献标识码:A
绪论
十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形成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组成的“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近年来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与此相伴的是农村水污染越来越严重,治理、利用越来越困难,河道、水体水质越来越差。因此,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成为很多农村地区需要解决的问题。
制定城市污水处理系统方案,污水处理厂站地址的选择是重要的环节。它与城市的总体规划、城市排水系统的走向、布置、处理后污水的出路都密切相关。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特别是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城镇污水处理工程现代化、科学化、综合化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写作本文的目的是通过此项研究为农村规划和工程选址工作提供一些思路,并表明了GIS在新农村规划中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势必会极大地推动信息社会的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一.项目概述
1.选址区域介绍
澜沧县地理位置位于北纬22º01'-23º16',东经99º29'-100º35'间。酒井乡勐根村位于县城东南部澜沧至西双版纳214国道旁,全境皆为山区,地势北高南低,东、西北面环山,形成盆地,属于地质灾害非易发区。作为南朗河一级支流的南根河从北向南从地块中穿过,勐根村处于其流域内,全村有8个自然村,村民639户,人口约2741人。
南根河干湿季流量变化明显,湿季水量大,水质浑浊,干季水量小,水质清澈。南朗河是一条出境河流,也是澜沧县的重要河流之一,与社会和经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关系。由于城市污水的排入,南朗河上游水质不同情况超出IV类水质标准,个别现象超过V类水质标准。
2.进行污水处理站选址的目的
根据对勐根村几个寨子的实地调查,各村民小组公共排水排污设施缺乏,雨天山水、雨水在寨子中四处漫流,生活污水、家畜排泄物有随意自由排放的现象,存在垃圾死角,影响寨内环境卫生。
而酒井乡是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旅游总体规划中的一部分,其中的老达保是县内打造“六个拉祜”规划中的一个寨。不健全的排水设施一则无法满足今后发展的需要,二则会影响南根河的水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负面的影响。勐根村距离县城较远,且中间有山丘阻隔,如果将此地区的污水排入县城的污水处理厂,从技术和经济角度考虑,都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基于以上原因,在对该地区的规划研究中考虑建设联村污水处理站,并利用GIS进行选址分析。
二.GIS技术与工程选址
1.相关概念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或GIS)又称为“地学信息系统”或“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是一种特定的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它处理、管理的对象是多种地理空间实体数据及其关系,包括空间定位数据、图形数据、遥感图像数据、属性数据等,用于分析和处理在一定地理区域内分布的各种现象和过程,解决复杂的规划、决策和管理问题。
选址,是在建设前对工程建设地址进行考查和决策的过程。选址勘察阶段分为定址勘察,规划勘察两部分。
2.选址中应用GIS的优势
第一,对于地形复杂,空间跨度较大的地域,进行定址勘察前的初步选址工作很复杂,效率低,综合性差。GIS基于已有地图数据的输入、分析、运算、显示的功能可以很方便的实现初步选址,实现真正从宏观上、空间上去统筹选址工作。在水工程选址中,特别是大型水利工程(如跨流域调水工程)选址,往往涉及范围广泛,内容复杂。先利用GIS进行初步选址,再在结果中进行定点勘探,可以节省人力、物力,提高选址的可靠性。
第二,GIS的空间数据处理功能,是常用的绘图和模型软件无法实现的。GIS能够在图形上直接实现一些数学计算和逻辑运算,并实现地形的模拟。设计人员和管理人员可以实时、交互地观察不同方案在当地环境中的效果,还可以从指定角度、方向进行方案比较,也可以实现数据的输入输出,自动生成表格、报告等。
并且,GIS可以在已有的地形资料上方便的完成专题地图的制作。在某一专项图纸缺乏的情况下可以用GIS进行生成。
三.选址依据
室外排水规范中提出,污水厂位置的选择,应符合城镇总体规划和排水工程专业规划的要求,并应根据下列因素综合确定:
(1)在城镇水体的下游,
(2)便于处理后出水回用和安全排放,
(3)便于污泥集中处理和处置,
(4)在城镇夏季主导风向下风侧,
(5)有良好的工程地质条件,
(6)少拆迁、少占地,根据环境评估要求,有一定的卫生防护距离,
(7)有扩建的可能,
(8)厂区地形不应受洪涝灾害的影响,防洪标准不应低于城镇防洪标准,有良好的排水条件,
(9)有方便的交通、运输和水电条件。
四.GIS选址过程
1.基础数据和数据处理
分析中应用的基本数据有:高程图(DEM模型)、基本农业用地图(矢量数据)和现状用地图(矢量数据)。由于地质灾害方面的资料缺乏,而且考虑到该区域为地质灾害非易发区,此次分析中没有包含地质灾害因素。这可以在有需要后再进行补充。下面是对数据处理过程的简单介绍。
1.1高程分级
数字高程模型显示,该地块地势相对平坦,地形东北高,西南低,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最高海拔1355.87米,最低海拔896.855米,高差458.189米。由于污水处理站应在海拔相对较低的位置,这样可以使大部分污水以重力流方式汇集到处理站,从而少建泵站,降低工程造价。此次分析将高程分为4级。
1.2坡度分级
使用空间分析工具集中的Slope工具处理DEM模型,可以得到地块的坡度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区域山体坡度大,较为平坦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河流流域和现状农田及村庄处。由于山地区域可用的平地较少,而且平地又多为基本农田,故此次污水处理站选址可采用的坡度设在了15°及以下,并划分了4级。
1.3确定水体防护范围
首先,污水处理站需要避开洪涝灾害区,其次,在发展旅游业的情况下,河流是非常重要的景观带,要避免受到污水处理站气味的影响。污水处理厂站气味的浓淡程度随处理工艺不同,处理量不同而不同,其扩散范围与气候、风力等因素有关,比较难于决定。故采用污水处理厂站至少保证150米离河距离的经验数值来确定水体保护范围。
1.4确定村庄保护范围
由于污水处理厂站的气味影响居民及游客的生活和娱乐,而且在管理不善的情况下,厂站内会滋生蚊蝇,影响卫生。为了符合卫生防疫的要求,根据城市排水工程规划中的规定,污水处理站需距离城镇工业区、居住区约300米以上。故以此数值来确定村庄保护范围。
1.5国有林地覆盖区
《云南省地方公益林管理办法》第三条指出“地方公益林是指除国家重点公益林以外,生态区位重要或者生态状况脆弱,对国土生态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防护林地和特殊用途林地。”《云南省澜沧拉 祜族自治县林业发展条例》中指出“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 林业部门批准,不得在国有林区建盖房屋、开垦种植和养殖。”所以本次选址分析对国有林地区域进行了避让。
1.6基本农田覆盖区
根据《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第十五条规定:基本农田保护区经依法划定后,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改变或者占用。国家能源、交通、水利、军事设施等重点建设项目选址确实无法避开基本农田保护区,需要占用基本农田,涉及农用地转用或者征用土地的,必须经国务院批准。所以本次分析对基本农田区域进行了避让。
2.综合分析
2.1 GIS选址分析方法及过程概述
首先,水体保护范围内、村庄保护范围内、国有林地覆盖区和基本农田覆盖区被考虑为不可占用地。最终的分析采用“高程分级图”、“坡度分级图”和“保护区范围图”,工具采用加权叠加工具(Weighted Overlay)来进行。加权叠加工具是最常用的叠加分析工具,适用于选址类的问题。分析者给予每个参与评价的因素一个权重值,并赋予每个因素中的分级相同形式的“优先值”序列。当权重和优先值设定完后,Weighted Overlay工具就会按照拟定的算法进行栅格计算,最终得到“污水处理站适宜地选址结果图”。见图1。
2.2 GIS选址结果
从得到的污水处理站适宜地选址结果图中可以看到可用的“适宜用地”非常少,其中最适宜建设地面积为34888m2,可建设地面积为202469 m2,块状分散在几个区域,其中适宜用地主要集中在图1中的“1”区域和图1中的“2”区域内。两者都在南根河的下游。
其中,“1”区域位置较好,与主要村寨距离适中。距离较远的各别村寨的污水如果排向此处,管线的走向从高向低,建设难度较小。而“2”区域位置较偏,与主要村寨间有多处山体阻隔。
从通达性来说,“1”区域周围农村道路密集,比“2”区域的通达性要好得多。而且,“1”区域与“2”区域相比,电网覆盖情况好。
综合以上各项因素,规划建设的联村污水处理站用地选在 “1”区域。该地块高程范围大致在928.0-938.0m范围内,大部分地区坡度在0°-15°范围内,可用面积为13049平方米,此面积可以满足处理站工艺区与管理区建设的需要。对于坡度相对较大的位置,可以依山就势来安排污水处理站布局并选择适建于山地的处理工艺,或作为管理区建设用地。
图 1:用地选址结果图
五.结论及建议
1.结论
从这次选址过程和结果来看,使用GIS作为定址勘察前的初步选址工具是可行并且有效的。而且,在叠加分析中,可以根据侧重点不同而改变权重值,或者改变某一个或几个参评因素来得到不同的选址结果。
2.建议
在一些污水处理站选址工程中,与道路的距离也是一项参评因素。而此次选址没有将道路条件作为选址的因素,这是因为此地区现状道路多为乡间小路,如果进行污水处理站建设,道路的改扩建是必然的,故认为道路为非必要因素。
地块中坡度较小(0°-8°)的位置主要集中在水体、基本农田附近和村寨四周。此次由于保护距离的限制,使得选出的地区坡度较大。如前所述,污水处理厂站的气味与其规模和工艺有关,故村庄保护距离和水体保护距离应可以视情况进行调整,以更好地满足利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崔俊民,浅谈选址勘察,[J],文章编号:1009-6825(2003)03-0067-02,山西建筑第29卷第3期,2003年3月:67-68
[2]宋世凯等,GIS技术在新农村选址中的应用——以河北省邯郸市涉县为例,[J],文章编号:0517-6611(2011)07-04231-04,安徽农业科学,2011,39(7):4231-4234
篇6
目录
1、项目概况
2、编制依据
3、项目区概况
4、项目分析
5、项目规划方案及建设内容
6、投资估算
7、项目组织管理实施
8、效益分析
9、体会及建议
乌拉特中旗乌加河镇联荣村自治区级土地整理示范项目
1项目概况
1.1项目提出的原因、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
巴市河套灌区具有水资源丰富、光热充足、土地肥沃、地势平坦的优越条件,是全区乃至全国的重要农业生产区。但由于过去灌溉制度及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农业生产的粗放式经营,使农业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一是土壤次生盐渍化现象日趋严重;二是风蚀沙化程度逐步加剧。近年来,通过世行贷款,兴修农田水利骨干工程,灌排配套,严格控制引黄量,使河套灌区的地下水位明显下降,土壤次生盐渍化有了显著的改观。发展节水灌溉,[文秘站网-找文章,到文秘站网]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耕地质量,是发展河套灌区农业生产的最佳途径。因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本着加强土地管理,保护和开发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原则,通过土地整理,实现渠(井)路、林、田、电配套,达到增加耕地、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耕地质量的目的。
1.2项目简介
1.2.1项目类型
项目区位于河套灌区,其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状况都具有明显的代表性。实施该项目,不但使当地群众受益,而且为周边地区及整个河套灌区起到示范作用。因此,拟报自治区投资土地整理示范项目。
1.2.2项目性质
本项目拟报自治区投资土地整理项目。
1.2.3项目范围
项目区位于乌中旗乌加河镇西部的联荣村,东至郝村,西至后旗呼和大坝,南至旧乌加河渠,北至联荣渠。
1.2.4项目规模
项目区辖地总面积334公顷,集中连片呈长方形分布。项目总投资507.58万元,平均每公顷投资1.52万元。
1.2.5项目工期
本项目的建设资金到位以后,从开工建设到项目竣工,需二年时间。
1.2.6项目任务目标
项目建成以后,总整理面积334公顷。其中改造中低产田290公顷,占总面积的86.6;新增耕地面积65公顷,新增耕地率19.5;人工造林面积达到26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7.7以上,有效起到抗风蚀的作用,使目前脆弱的生态系统得到保护和改善。
项目区建成后,渠、路、林、田、井、电得到全面配套,同步建设,整体推进,使农业生产条件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并营造一个增效、增收、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
2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3)《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4)《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5)《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6)《关于组织申报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有关问题的通知》
(7)《巴彦淖尔市土地开发整理规划》
(8)《乌拉特中旗土地开发整理规划》
(9)《乌拉特中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0)《乌加河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1)水利建筑工程定额及其它相关文件、资料
3项目区概况
3.1自然条件
3.1.1地理位置
项目区位于乌加河镇西部的联荣村,地理坐标为:东径107°55′49″----107°55′51″、北纬41°17′34″----41°17′35″。
3.1.2地形地貌
项目区属黄河冲积平原和山洪冲积扇接壤地带,地势由北向南倾斜,地面坡降为1/5000--1/6000,地面海拔高程1028米。区内土地,土层深厚,存在土壤次生盐渍化现象,通过土地整理后,这些土地均可用于发展农业生产。
3.1.3水文地质
据内蒙古水文地质队和乌中旗水务局水文地质资料表明,该地区地质构造形成于侏罗纪晚期的断陷盆地,由于构造上的长期深陷,构成了地下水的聚集带。含水层厚度达120--160米,单井出水量80m3/h。含水导主要以细砂、中砂为主,地下水储量大,水质好。矿化度为0.5--1.0克/升,盐度小天1.2,地下水能够用于农业灌溉和人畜饮用。
3.1.4气候
项目区位于河套平原北缘,具有显著的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炎热而短促,降雨量少而集中,蒸发强烈。年平均蒸发量在2200--2400mm之间,平均降雨量177mm,且主要集中在7--9月份,与农作物生产期不同步。属无灌溉无农业的区域。
3.1.5植被
项目区植被类型较为单纯,植被覆盖度较小,生物量低。主要植被物种有红柳、白刺、沙蒿、碱葱等植物。
3.1.6土壤
因受黄河冲积和山洪冲积的影响,项目区属非地带育性土壤。有灌淤土、盐土二个土类。土体构型多为粘土与壤土(包括粉沙轻壤)相间分布,土层厚度均在1米以上,可满足农业生产需求。
3.2自然资源
3.2.1光热资源
日照:年平均日照时数3225小时。
太阳辐射:累年平均太阳辐射能153.13千卡。
气温:年平均气温6.9℃,7月平均气温23.4℃,1月平均气温-11.8℃。
积温:大于0℃积温3522℃。
无霜期:无霜期为97天--151天,平均无霜期为130天。
3.2.2水资源
项目区可供水量主要由大气降水、引黄灌溉和地下水三部分组成。其中大气降水的多年平均值为177mm,而且多集中在7--9月份。历时短,强度大,与作物的需水期、需水量不同步,很难有效利用。随着引黄灌溉量的减少和控制,完全依靠引黄灌溉已不能满足项目区的用水需求。因此,本项目重点考虑地下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项目区地下水资源量主要由侧向补给量、降雨入渗量和阴山高平原潜流补给量构成。经分析计算,项目区地下水可供水量,干旱年为324.2×104m3,平水年321.7×104m3。项目实施后,项目区干旱年的需水量小于供水量。且干旱年可采地下水资源量有120×104m3余量。平水年有168×104m3余量,完全可满足发展井灌的用水需求。
3.2.3生物资源
项目区的生物资源主要由农作物资源和动物资源组成。其中农作物资源主要有小麦、玉米、向日葵等。动物资源主要有野兔、野
鸡。
3.3社会经济条件
项目区现有农业人口830人,人均土地面积9亩。其中人均耕地6.5亩,20__年人均收入为2957元。
3.4土地利用现状
项目区有效控制面积334公顷,现有耕地225公顷,盐碱地79公顷,沟渠路占地30公顷。各类土地呈不规则的镶嵌分布。
3.5项目区基础设施状况
3.5.1排灌系统骨干设施状况
项目区南侧有旧乌加河渠,北侧有联荣渠,水利骨干设施基本配套完成。
3.5.2交通状况
固查公路从项目区北端穿过,具有靠近交通干线的地理优势。但项目区内的交通设施十分简陋,只有部分自然农路,农田运输十分不便。
3.5.3林网建设状况
过去由于土壤盐渍化较为严重,农田基础设施不配套,未实施成规模的林网建设。
3.5.4电力设施状况
通过农网改造,电力骨干基础设施已初具规模。现高压线路已架设至项目区北部,可为项目区提供可靠的动力保证。
4项目分析
4.1项目的合法性分析
本项目是以土地整理为主要内容的建设工程,通过土地整理可使基础设施配套,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耕地质量,符合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有关政策,符合《土地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具体实施。
4.1.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项目的要求
按照乌拉特中旗、乌加河镇两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该项目区为耕地扩展区。在加强生态建设的基础上,实行渠(井)路、林、田、电配套,将未利用土地转变为耕地,并对原有耕地实施改造,提高耕地质量。
4.1.2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对项目的要求
该项目已列入乌拉特中旗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并符合规划的具体要求。
4.1.3其它法律、法规对项目的要求
该项目符合《土地管理法》等有关土地管理的规定,并将管理后的耕地,按照《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规定,划入基本农田。通过土地整理实现基础设施配套,达到提高耕地质量和增加耕地的目的。
4.2项目区新增耕地潜力分析
该项目区具有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地适宜性强,光热资源丰富,地下水资源充足的优势。因土壤盐渍化和基础设施不配套,严重制约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通过土地整理,实现渠(井)、路、林、田、电配套,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增加耕地和提高耕地质量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4.3项目区土地利用限制因素
项目区地处河套灌区北缘,土壤盐渍化和基础设施不配套,是土地利用的主要限制因素。因此,项目区实行井黄双灌,实施节水灌溉,既可解决引黄灌溉的缺水问题,又可降低地下水位达到脱盐的目的。通过实施土地整理,实现基础设施配套,克服限制因素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4.4公众参与分析
本项目的实施,完全符合当地群众的意愿。因项目区生产条件落后,经济效益低,直接影响到当地群众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所以,当地群众急切盼望土地整理项目尽早实施,改变生产条件,尽快全面进入小康社会。
5项目规划方案及建设内容
5.1规划原则
1、坚持力求增加耕地面积和提高耕地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2、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力争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原则。
3、坚持实施土地整理,适度开发未利用土地的原则。
4、采用先进科学技术手段,力求达到高效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的现代化标准。
5.2项目规划方案与总平面布置
5.2.1土地利用规划
项目区总控制面积334公顷,其中现有耕地225公顷,盐碱地79公顷,沟渠、农路30公顷。通过土地整理,耕地可达290公顷,林地26公顷。具体规划指标详见下表。
项目区规划主要地类面积变化对照表单位:公顷5.2.2水利规划全面实行井黄双灌,可降低地下水位,达到地表土壤脱盐的目的。
5.2.3林网规划
项目区新增造林面积26公顷,使森林覆盖率达到7.8,造林品种以农田防护林为主,辅以小量经济林。项目区内农防林采用大网络的的林带模式,沿道路布设,考虑不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在东西向道路两侧设置主林带;以利浇水和改善景观。
5.2.4道路规划
为了便于交通运输,项目区设主干路、田间路。项目区需增设南北走向主干路3条,东西走向主干路3条,路基宽8米,路面宽6.5米,高出地面0.5米,总长20公里。田间路48条,路基宽5米,路面宽4米,高出地面0.3米,总长25公里。
5.2.5田块规划
以渠、沟、路为框架,将项目区分割成南北走向的条块52块,每块南北长100米,东西宽50米。为了提高水利用率,实行小畦灌溉。既畦宽4米,畦长50米。
5.3项目建设的主要工程
5.3.1田间土地整理工程
根据项目区地形、地物的实际情况,采取局部平整法,并按照挖填土方工程量最小或挖填平衡的标准进行,部分地块进行客造,以利畦田灌溉和园田化种植。具体工程量:机械平整土地334公顷,土方25万m3;机械打堰2100条,机械深翻土地334公顷;客造0.9万方。
5.3.2土壤改良工程
项目区的土壤养分除钾以外,其余含量都较低,需增施有机肥进行土壤改良。改良耕地面积234公顷。
(1)采用畦田灌溉,减少灌水定额,有效降低地下水位。通过淋溶使土地脱盐。
(2)提高土壤肥力水平。增施有机肥,采取根茬肥田,过腹还田等措施,逐步将绿肥纳入轮作制度,推广套种,抓好深耕、深松等工程措施,并依据作物需肥性能,实现配方施肥保持土壤养分平衡。
5.3.3农田水利工程
以实施水利规划为主体,实行井黄双灌。工程主要包括:开挖斗渠2km,开挖农渠3.5km,开挖毛渠15km全部实行衬砌,打配套机电井16眼,井深80m,混凝土管井筒,单井出水量每小时80立方米,埋设低压管道26km。
5.3.4电力设施工程
低压线7.05km,架设变压器5座,100KVA变台5座。
5.3.5田间道路工程
主干路完成土方6万立方米,田间路完成4.5万立方米,干路辅沙1.6万立方米。
5.3.6农防林工程
营造防护林带25km,其中主林带15km,副林带10km,植树5万株。
6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6.1投资估算依据
本投资估算主要是依据《水利水电工程预算依据》《建筑安装工程预算定额》,结合当地实际而进行的。
6.2投资估算:507.58万元。
6.3资金筹措
项目自治区投资450万元,地方投工投劳57.58万元。
7项目组织实施管理
7.1组织领导机构设置
根据项目区实际情况,为了保证项目工程的顺利实施,必须
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主要负责组织有关人员参与项目论证,工程设计、施工、验收、与资金、物资使用监督、检查以及有关事宜的决策协调工作。
7.2工程建设管理
7.2.1建立法人负责制度
项目实施的承担单位为项目法人,对项目的建设进度、质量管理、财务管理全面负责,并实行终身追究制度。
7.2.2实行公开招、投标制度
项目正式批准以后,在工程开工之前,须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并根据各类项目的工程性质、工程进度安排要求等编制标书,招标要按国家规定的正式程序进行,增加操作透明度。
7.2.3建立工程监理制度
业主、施工企业和监理是工程建设的三个相互制约的环节。监理人作为中介机构,对业主和施工方进行全面监督,保证工程质量和项目管理的规范化。
7.2.4实行合同化管理
标书、投标文件是项目实施合同的组成部分,无论项目工程实施及工程监理均采取合同制管理,增强透明度。
7.3财务管理
执行《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财务专设帐户、专款专用、建章立制、规范财务手续,实行财务管理达到帐据、帐物、帐款相符,努力做到增收节支,财务要定期审计。
8效益分析
8.1社会效益
(1)项目的实施有利于本地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战略的实现。项目完成后,可新增耕地65公顷;新增耕地率19.5,改造中低产田225公顷,可使290公顷的盐碱地及中低产田变成优质的稳产、高产田、使每公顷增加农作物产量在3500kg以上,这对贯彻执行《土地管理法》,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起到保证作用。
(2)项目区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可吸纳部分剩余劳动力,为当地群众解困和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就业机会,有效地减轻了就业压力,有利于当地社会的稳定。
(3)实施农业经济产业化、规模化的战略,建立绿色农业基地,增强了该地区的农业生产后劲,以促进地区经济振兴和快速发展。
8.2生态效益
通过对项目区进行综合性整理,合理规划,统一布局,使其农、林、水、路一体化,发展节水灌溉,提高土地生产力,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改良和防治土壤盐渍化,使项目区植被率大幅提高。既可起到防风固土的作用,同时有利于改善区域小气候和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使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观,为项目区的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和保持各农业生态系统间的良性循环,最大限度的为人民生产、生活提供良好的环境,为国家实施西部开发战略打下良好基础。
8.3经济效益
根据项目区的农业产业布局和规模,按照产品市场价格及动态投资回收期的计算,项目完成后,每年增加粮食总产量达251万公斤,年增加收益172万元,投资收益率为34,投资回收期为3年。
篇7
【关键词】流域;水利工程;节约用在;案例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土地的价值正逐步攀升,特别近几年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开发区建设、房地产开发等经济活动造成土地被疯狂式的掠夺,土地已经成为一种稀缺资源,严重地影响和制约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很大程度地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近几年国家开始严格控制土地使用,严厉惩处违法用地案件,科学合理地制定土地使用政策,积极倡导土地使用资源化的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良好氛围。《土地管理法》第4条: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第31条:国家保护耕地,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
在近几年工程建设过程管理中,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土地使用的有关政策,在项目规划设计、项目选址、开工建设等方面加强管理,在节约集约用地,严格保护耕地等方面取得较好成绩。
1.项目规划设计阶段控制
规划设计阶段是节约集约用地、保护耕地的关键时期,是开工建设阶段的基础。规划设计时,要能保证满足工程建设标准、施工要求的同时力争用地最少。
1.1漳卫新河治理工程。漳卫新河是海河流域南系一条主要防洪排涝河道,也是漳卫南运河的入海通道,河道全长255公里。漳卫新河治理工程于1999年开始实施,工程进行了8年。漳卫新河堤防内滩地面积较大,已经成为两岸居民耕作土地,有的已经做为口粮田分配到了各户,因此该土地的保护利用直接关系着两岸经济发展。在漳卫新河清淤工程中,严格依据漳卫新河设计行洪标准恢复行洪断面,对河道主槽进行扩挖,在满足河道行洪标准的前提下,力争少开挖滩地,这样既节约了投资,又保护大片的土地。清淤方案经过几次论证后达到了保护耕地和控制投资的最佳结合,经统计调整方案后节约土地964亩,达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1.2漳卫新河河口规划。漳卫新河辛集闸以下为河口区,近些年河口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左岸有在建的黄骅港,右岸有鲁北化工集团。由于此处近海,海水侵蚀及倒灌,土地盐碱化程度严重,无法种植,土地资源相当匮乏,当地居民利用现有土地建设了许多盐场和水产养殖场。原河道两侧行洪的滩涂已被开发利用,由于缺乏规划的指导,一些开发项目侵占了滩涂的行洪断面,河道行洪能力大副下降,严重影响防洪安全。在规划设计时,根据实地勘测和计算成果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总结,河口区域河道行洪能力排涝能力下降一方面由于两岸滩涂开发缩窄了行洪断面,另一方面是由于河道淤积导致水位抬高,尾闾不畅;此外由于河道径流量减少导致河口地区生态环境恶化,河口的天然生态及湿地环境遭到破坏,动植物资源减少,生态环境呈现恶化的趋势。
因此在河口规划时,坚持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确保防洪安全的原则,综合考虑滩涂开发、水产养殖及航运,促进河口地区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规划对辛集~海丰淤积严重段的主槽进行清淤,对左堤海丰、右堤孟家庄以下至大口河划定治导线,治导线以内滩地清障,以恢复河道行洪能力,并兼顾两岸排涝条件;沿治导线筑埝(或堤),以保护两岸虾池、盐田等免遭洪潮侵害。在清淤宽度上比较50米和70米两种方案,均能满足河道行洪要求,优选清淤50米方案,既减少了工程投资,又减少开挖土地724亩,从而保护大片的盐田、水产养殖场。
2.项目选址
岳城水库除险加固设计中,涉及占地的是水库绕坝公路,由于水库周边村庄人均耕地只有0.5亩,因此土地尤为珍贵。在确定绕坝公路位置时,充分考虑了当地的土地紧张状况,制定三个公路方案,并多次与地方政府、村委以及公路管理部门联系。经与地方政府、村委以及公路管理部门反复沟通,最终采用以现有地方公路为基础,充分利用乡村公路进行建设,优化设计后节约土地75亩,维护了村民的根本利益。
3.开工建设
项目开工前,对施工单位的施工组织设计格审查,重点把关施工中可能涉及的占地问题,对于工程的永久占地严格控制,不突破设计指标;工程涉及的临时占地主要为施工道路、临建设施占地、物料仓库占地等,根据工程现场特点,提出尽量利用堤防道路、现有公路、田间道路、滩地进行安排,根据施工进度采购建筑材料,节约物料仓库用地;在工程的取土场取土时要保护好土地的耕作层,以利于复耕;工程进展中要注意环境保护,对于易造成污染特殊材料要采取措施,避免造成周围水土污染。
4.完工复垦
《土地管理法》第31条规定:国家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没有条件开垦或者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应当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专款用于开垦新的耕地。
近年来,我局多处工程建设遵循竣工后要清理好现场,清除占地范围内石硝、弃渣等废弃物,平整土地,以利于恢复耕作,保存或恢复原耕作层土层,保证土地性质质量。总之,在工程建设管理中,严格遵守国家关于土地使用的政策法规,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建设节约性社会、和谐社会的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在工程建设中大力倡导科学规划,能够节约集约土地。
参考文献
[1]《土地管理法》.
[2]《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3]《漳卫新河治理工程设计》.
篇8
白城市作为吉林省西部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耕地的作用十分重要,而耕地质量更是关系到粮食的产量,关注耕地质量也就是关注粮食生产问题。
1.白城市耕地现状
1.1耕地数量状况 吉林省白城市人均占有耕地少,并呈逐年减少趋势。人均耕地占有量逐年减少已成不可逆转的趋势。耕地后备资源匮乏,且开发成本趋高。随着农村工业化进程加快,白城市耕地资源特别是后备资源日趋紧张,原有的耕地后备资源已开发殆尽。
1.2耕地养分状况 白城市土壤类型分为11个大类,以黑钙土、草甸土为主。因土壤类型和施肥水平不同,各县(市、区)耕地养分状况及其变化情况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对耕地主要养分含量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一是耕层有机质含量呈下降趋势;二是耕层速效氮、磷含量有所增加;三是锌硼等微量元素含量不足,难以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求。
1.3耕地理化性状 耕土层退化。由于连作,土壤风蚀、水土流失严重;犁底层增厚。由于实行联产承包,土地分散经营,大马力的大、中型农机具锐减,耕翻整地深度不够;耕作层板结。由于玉米种植面积大且多年连作,米豆、米薯、米杂等良好的轮作制度不复存在,难以做到用地养地相结合。
2.保护耕地质量在白城市的主要做法
2.1测土配方施肥 近年来,国家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作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措施,作为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实现农业节本增效的重要途径,作为保障粮食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作为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白城市的测土配方施肥工作从2005年开始,至今已有7个年头。随着工作力度和财政投入的逐年加大,测土配方施肥推广面积在不断扩大,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农民科学施肥的意识普遍增强,切实认识到了测土配方施肥的好处,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积极性比较高,有效控制了盲目施肥、过度施肥现象的发生,减轻了由于施用化肥所产生的面源污染,遏制了农田生态环境的恶化趋势。现在全市测土配方施肥推广面积已达50万公顷,化验土样10万个,发放农民施肥卡10万份。肥料利用率提高了3%~5%,每年增产粮食近2亿公斤,农民增收1.5亿元,节约化肥490万公斤,节约成本690万元。
2.2增施有机肥 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同时,积极引导农民增施有机肥,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提高耕地质量。近几年,虽然有机肥的施用量有了较大幅度增加,但有些地方领导和农民对有机肥的认识不足,积造有机肥的基础设施不配套,缺乏政府强有力的组织引导,有机肥积造完全靠农户自发,很难形成规模,而且技术比较落后,质量较差。这几年,我省出台了“增施有机肥补贴试点”政策,达到20立方米以上给予补贴10元,每公顷施用商品有机肥(有机质含量不低于30%)1000公斤以上给予补贴150元。这一政策的试点和全面施行,必将大大激发农民积造、施用有机肥的热情,对提高耕地质量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2.3普及根茬还田技术 经过多年的宣传推广,加之翻地整地及灭茬机械的改良,白城市玉米根茬还田技术普及很快。在推广根茬还田的同时,还积极探索了秸秆机械粉碎还田等有效途径,但受收获习惯和大型农业机械缺乏的限制,现阶段秸秆还田还难以大面积普及。
3.耕地质量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在耕地质量保护方面虽然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
3.1重视不够 耕地质量是农业生产能力的基础和核心。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是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解决当前矛盾和促进长远发展的结合点,是抵御农业自然风险和防范市场风险、提高土地产出率和提升农产品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对此,各级政府虽然很重视,农民群众也有认识,但在实践中往往停留在口头上,缺少实实在在的政策措施,普遍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产出轻投入,重使用轻建设等问题。
3.2投入不足 一是近年涉及耕地质量建设的国家投入主要是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但资金投入额度小,只能采取“撒芝麻盐”的方式,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要,按每公顷改造费15000元计算,每年最多只能改造6000公顷左右,以这样的速度,白城市现有的中低产田还需改造30年以上(按白城市总耕地74万公顷的1/3计算)。二是近年涉及耕地质量监测方面的投入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求,市县两级土肥管理部门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土壤理化分析,根本不具备应有的耕地质量监测手段。三是国家在田间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不足,地方财政能力有限,白城市各类田间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的局面始终没有得到改善。灌区工程基本是70年代建成投入使用的,工程老化失修,大中型水库带病运行,致使水利工程难以发挥作用,农业生产仍是靠天吃饭。
篇9
摘要:坎儿井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是留给现代人的文化瑰宝。立足于坎儿井主要分布区的水资源格局与农业生产的基本关系,就可以反映坎儿井对绿洲农业生产的供水功能及其历史贡献。通过坎儿井、机电井和大河水的成本比较和分析,就足以揭示坎儿井供水的价格优势,也能从中看出其地域适应性特点。事实证明,坎儿井这种传统的供水手段,不仅可以与各种现代水利工程和谐并存,还可以实现自身的创新式利用。
关键词:绿洲农业;坎儿井;文化生态
中图分类号:S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1X(2017)01-0009-0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吐鲁番盆地,是我国坎儿井之乡,当地的维吾尔族民众,凭借坎儿井这一卓越的发明和创造,铸就了内陆干旱沙漠区的绿洲文化生态辉煌,享誉全国,闻名于世。因而引发了不少的专家学者对此展开了多层次、多渠道的深入研究,终于促成此项遗产被评选为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对象。
坎儿井的辉煌经历了千年以上的岁月,创造出人工操控下的“绿洲农耕体系”,却经受不住现代化的冲击。随着坎儿井供水能力的日趋锐减和有效坎儿井数量的下滑,虽然名列“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对象,要开展此项工作却举步维艰,众多付诸实践的保护和传承措施也收效甚微。对此,人们不得不改变思路,反思保护与传承的难点和对策,其结论无需远求,因为真正的障碍就在现代人的头脑之中,这是因为历史遗留的偏见总是把传统的农业遗产视为“落后”“低下”的代名词。而现代化的一切,甚至是其负作用,却难以摆脱人们的过分偏爱。有鉴于这一症结的客观存在,重新审视和系统比较坎儿井与现代水利技术的实质和其间的优劣利弊,最终我们都不得不承认,坎儿井所代表的绿洲文化生态辉煌,不仅属于历史,也属于今天和未来。只要认识的偏颇得以匡正,坎儿井的前景将无可限量,创新利用的手段何时落地生根,仅是一个时间问题。因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说,吐鲁番的绿洲农业依然是坎儿井浇灌出来的辉煌。
一、吐鲁番绿洲的自然地理
吐鲁番绿洲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部,东临哈密地区,西、南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和静、和硕、尉犁、若羌县毗连,北凭天山,与乌鲁木齐市及昌吉回族自治州的奇台县、吉木沙尔县、木垒哈萨克自治县相接。绿洲所涉行政区域南北宽约240 km,东西长约300 km,土地总面e69 713 km2。其中,低于海平面的面积为2 085 km2,海拔最低点为负154 m,为全球海拔最低的内陆盆地。而吐鲁番面积占新疆土地总面积(166×104 km)的4.2%,吐鲁番盆地的面积约占全新疆的绿洲总面积的8%,吐鲁番绿洲的面积约占全行政区域土地总面积的3.08%。
吐鲁番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极不均衡,整个绿洲为典型的干旱荒漠性气候,绿洲农业区域干旱少雨。吐鲁番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仅有16.9 mm,而蒸发量则高达2 844.9 mm以上。极端最低温度-29.9 ℃,极端最高气温49.6 ℃,沙丘表面实测最高温度达82.3 ℃。多年平均8级以上大风有32次,各风口则多达100次以上。无霜期长,气温高于0 ℃的天数长达270天;光能资源丰富,多年平均日照在122.7天。这种自然地理条件决定了吐鲁番绿洲农业对人工引水工程的绝对依赖性。①
二、 吐鲁番坎儿井供水格局的演化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吐鲁番绿洲人工饮水格局的演变,可以大体区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57年),坎儿井为核心供水工程,持续时间8年;第二阶段(1957-1966年),坎儿井的供水能力趋于顶峰,持续时间9年;第三阶段(1966-2003年),坎儿井供水量趋向锐减时期,持续时间37年。详情分述如下:①参见吾甫尔・努尔丁主编:《新疆坎儿井普查及初步研究报告》,第4页。(新疆坎儿井研究会、吐鲁番地区水科所提供资料)。
(一)吐鲁番坎儿井作为核心供水工程阶段
建国初期,在耕地总面积和人口都较少的条件下,吐鲁番绿洲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用水,主要依赖坎儿井供水,同时,盆地生态系统的维护也间接得益于坎儿井。有限的自然供水仅限于泉水和季节性河流,这些季节性河流主要包括白杨河、木头沟、塔尔浪等。但在当时,对这些难以控制的自然供水利用极不充分。
1957年,在吐鲁番县竣工的“第一人民渠”,标志着现代水利工程落户吐鲁番盆地。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众多现代化的水利工程陆续竣工,修建有引水渠13条,水库14座,其中的8条引水渠就以38处较大的泉水为水源。需要郑重声明的是,现代化水利工程落户吐鲁番并非发端于1957年,此前人们也做过类似的尝试,如1843年清朝政府就在托克逊县阿惠山沟(阿拉沟)修建渠道,1947年民国政府也在胜金沟西沟修建胜金口水库,但这两次努力均以失败而告终[1]323-328。坎儿井与现代水利工程之间供水的区别在于,坎儿井主要是通过地下储水和引水,而现代水利工程则是地上储水和引水。立足于吐鲁番盆地气候类型特殊性,即年蒸发量高于年降雨量168倍之多,无论新建什么样的饮水工程,如何成功的降低水资源的无效蒸费,都理应成为评估水利工程得失的首选依据。仅就这一事实而论,传统的坎儿井显然具有不可替代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而这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从这一时期的绿洲农业运行状况,就可以获得有力的佐证。
1949年底,吐鲁番绿洲有水坎儿井1 084条,年出水量4.871×108 m3,坎儿井灌溉面积为23.17万亩②,这一格局高度符合以坎儿井为主、以部分泉水为辅的供水格局[1]348。此外,盆地还有极少数非灌溉农田,但供水量微不足道,可以忽略不计。足证,在当时坎儿井供水一直是当地绿洲农业的根本性依赖方式。
吐鲁番盆地虽有坎尔其河、柯柯亚尔河、二塘沟、大河沿河、白杨河、阿拉沟河、黑沟、煤窑沟、塔尔浪河、恰勒坎河、柯尔碱沟、乌斯通沟河、珠木鲁头沟河、艾维尔沟河等14条河流,其中的后5条是季节性河流。当时在这些天然河中尚未修建过水利工程,当然也就没有可供参考的水文资料。重要的是,坎儿井和部分泉水的供水量,恰好与当时的耕地灌溉需水量基本合拍。因此,可以证明上述14条河流的水量尚未有效地被利用于农田灌溉。
列举1957年的水利工程状况和灌溉面积,也可进一步证明坎儿井供水的不可替代价值。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勉强可以发挥灌溉效益的天然河流仅有木头沟、塔尔浪等几条季节性河流,它们的总供水量为0.5×108 m3左右。②②参见吾甫尔・努尔丁:《坎儿井与绿洲生态环境》.《干旱区地理》,2013年第32卷第二期,第125页(维吾尔文)。文中数据排除非灌溉期水量。从表面上看,总供水量虽说不算太低,但因这些河流都是季节性河流,而干旱绿洲农田,需水量最大的季节恰好是春季,偏巧这些季节性河流在春季时又几乎无水可供。因而,其利用效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相比之下,坎儿井的供水量为5.62×108 m3。然而,坎儿井可以终年储水,可以化解春季缺水的急需,因而,当时绿洲拥有的26.46万亩土地,几乎可以说完全是仰仗坎儿井的供水才得以维持[1]348。天然河流的水流,只有通过地下渗漏后,才能发挥给坎儿井补水的功能,未能渗漏的地表河水,几乎全都因无效蒸发而损失。
进一步的考察还需要注意到,当时坎儿井的供水能力与当时灌溉面积相比,单位面积的水资源拥有量不仅能满足灌溉的需要,还多有盈余。这部分盈余的水流,对支持盆地生B系统的稳定延续,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而这也正是当时整体的生态系统优于当前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将意味着,当时的坎儿井供水,肩负着生产生活和生态维护的双重功能。而这样的维护功能,现代化的水利工程设施是不可能承担的,对坎儿井供水的价值评估,绝对不应该忽视其生态维护的功能,这样才能正确评估坎儿井供水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二)坎儿井供水能力趋于顶峰阶段
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吐鲁番地区耕地面积和人口数量同步激增,现代水利工程蓬勃发展。坎儿井出水量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始终没有丧失其作为绿洲农业核心供水方式的作用。这一阶段,供水格局的演化,集中体现为修建了一批渠道和引水渠等地表水利工程,其水利工程主要包括:1.第一人民渠,1957年8月竣工;2.红星渠,1958年10月竣工; 3.黑沟渠,1960年5月竣工;4.第二人民渠,1963年5月竣工;5.塔尔浪渠,1965年5月竣工;6.柯柯亚渠,竣工时间不祥;7.坎尔其渠,竣工时间不祥;8.阿拉沟渠,1960年10月竣工;9.珠鲁木头沟,60年代初期竣工;10.青年渠,1963年5月竣工;11.小草湖渠,1968年4月竣工;12.胜利渠,1968年5月竣工。以上12条沟渠年径流量为3.5156×108 m3,并逐步发挥了灌溉功效[1]324-325。12条渠道中小草湖渠和胜利渠是以泉水作水源的,其余10条渠道的引水量约为2.91×108 m3。 1966年坎儿井的出水量曾经达到过6.61×108 m3,这数据应该包括泉水的引水量。因为泉水在当时和现在都是存在的。据2006年统计,泉水的引水量接近1.4784×108 m3。(见表1)
表1吐鲁番绿洲泉水水量合计表①①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疆吐鲁番地区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项目:最终报告书》,2006年3月国际航业株式会社,
结合上文和表1不难看出,如果泉水量包括在坎儿井的水量里,就要从坎儿井6.61×108 m3 年出水量中减掉1.478 4×108 m3 的泉水引水量,坎儿井的年出水量就应该是4.82 6×108 m3 ,实际上用于灌溉的水量为3.33 7×108 m3。②②参见吾甫尔・努尔丁:《坎儿井与绿洲生态环境》.《干旱区地理》,2013年第32卷第二期,第125页(维吾尔文)(文中数据除去非灌溉期水量)。这个结果与1966年坎儿井水灌溉31.39万亩的实情是完全相符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吐鲁番盆地工程引水量的结构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演化的实质体现为从地下引水逐步转型为地表引水,在技术上体现为用机电和工程引水逐步置换了坎儿井供水。至于这一时期,坎儿井供水量不减反增,则事出有因。这是因为,当时新建的地表水利工程,特别是那些建设在蒸发量偏低的盆地边缘的水利工程,在客观上可以发挥减少无效蒸发,有效补给地下水的功能,因此导致了坎儿井的出水量反而有所增加。注意到这一点至关重要,吐鲁番盆地自然地貌结构异质性极大,在蒸发量极高的盆地底部,修筑地表水利工程,无异于人为制造水资源的无效浪费,而修建在盆地边缘的水利工程,其功用恰好有利于地下水的供给。这是当前应对吐鲁番水资源危机,值得汲取的经验与教训。
(三)坎儿井供水量趋向锐减时期
从20世纪70年代起,随着人口和灌溉面积的扩大,加上现代水利工程的迅速发展,致使坎儿井的供水量逐步衰竭。然而,坎儿井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反而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时至今日,吐鲁番地区的绿洲农业和绿洲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依然离不开坎儿井的供水。
生活在吐鲁番绿洲的人们,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修建水库,机电井也开始迅猛发展。机电井的迅速发展阶段,正好包括1966年至2003年的37年时间。在这一阶段内,吐鲁番修建了红山水库、坎尔奇水库、柯柯亚水库、亚尔乃孜水库、葡萄沟水库、胜金水库、红旗水库、胜金台水库、洋沙水库、商流水库、鲁克沁水库、高超水库、连木沁水库、建设水库等14座水库。用现代水利工程引水灌溉的能力大大提高,工业、农业和人口方面的发展同样迅猛。与此同时,机电井的数量也从1966年的几十眼迅速发展到了2009年的6 036眼。机电井作为提取地下水的便捷手段,虽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接纳,形成了异军突起的强势,但人们为此也付出了高昂代价。详情请参见表2。中数据表明,随着吐鲁番绿洲地表水的利用量和机电井抽水量的不断增加,坎儿井的出水量却明显减少,有水坎儿井的数量也在逐年减少。
2003年坎儿井的水量在总引水量中减少至仅占21%。当年吐鲁番绿洲的耕地面积却增加到120万亩,其中仅有2.31×108 m3①①参见吾甫尔・努尔丁:《坎儿井与绿洲生态环境》载《干旱区地理》,2013年第32卷第二期,第125页(维吾尔文)。(文中数据除去非灌溉期水量)。的灌溉用水来自坎儿井水,灌溉所及的控管面积也只剩下13.23万亩,②②参见吾甫尔・努尔丁主编:《新疆坎儿井普查及初步研究报告》,第32页。(新疆坎儿井研究会、吐鲁番地区水科所提供资料)。仅占总灌溉面积的11%。总之,坎儿井在吐鲁番绿洲的水利工程当中自此完全变成了配角。2003年坎儿井的出水量急剧减少,其出水量仅及1966年的30%左右,坎儿井的数量也仅剩404条。而且,吐鲁番绿洲的坎儿井数量,还以每年平均干涸18条的速度继续下滑,已经干涸的坎儿井多达833条,③③参见吾甫尔・努尔丁主编:《新疆坎儿井普查及初步研究报告》,第32页。(新疆坎儿井研究会、吐鲁番地区水科所提供资料)。坎儿井干涸的数量比之于1966,仅剩30%左右。
三、供水量锐减与坎儿井核心价值无关
此前大部分学者的研究,习惯于追求简单明晰的直接因果关系。这样的研究,对简单事物而言无可厚非,但对于复杂体系却有欠妥当。具体到本文而言,如下两份图表就会对研究者乃自一般民众造成误会。
表3吐鲁番绿洲坎儿井与机电井数量发展比较④④参见吾甫尔・努尔丁著 :《新疆地下水道―坎儿井》.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年11月第一次版,172-173页 。 (后续数据由作者更新补充)。
表4吐鲁番绿洲坎儿井与机电井年出水量趋势对比⑤⑤参见吾甫尔・努尔丁著 :《新疆地下水道―坎儿井》.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年11月第一次版,172-173页 。 (后续数据由作者更新补充)。
如果撇开其他相关事项,单就如上这两份图表而言,笔者初步得出的结论,确实可以做到言之成理:机电井数量剧增与坎儿井条数和出水量的锐减恰好反向而行,即大规模发展现代水利工程是造成坎儿井数量减少的主因原因。但这样的因果关系,其实仅是事物的表象。理由很简单,不管是机电井、水库和引水渠,具体在当地获取水源而论,机电井、水库等和坎儿井绝不能等同于从同一个水池中抽水,其间还客观存在着复杂的地质地貌,使得这两者关系不足以成为因果关系。因为它们不是在同一时空场域内,坎儿井的水源取自于地下水,再利用地形引水输水;机电井需附加动力,从地下井强制抽取;水库则在地上,截留自然形成的地表径流。其间,并不存在比较的共性基础。再者,输水过程中,坎儿井输水的整个过程和路径选择都取自于地下,而水库和引水渠乃至于抽出水库的整个用水过程,都会暴露在阳光下。不幸之处恰好在于,吐鲁番地区正是蒸发量大于降雨量的特殊地带,将水暴露在地表无疑会让大量的水资源白白蒸发掉,致使这样的水资源利用方式几近处于失控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奢谈其间的因果关系,无异于是缘木求鱼。
鉴于坎儿井供水相对于水利工程供水而言,在工作原理和用水取向上,其核心价值存在实质性的区别,将机井的高速发展指认为坎儿井供水量锐减的主因,其实并没有实际意义。我们必须知道,吐鲁番地区的自然地理结构特殊,水资源利用具有十分典型的内地封闭性,而且这样的封闭性即使放到地质年代,也不会发生明显的差异。那么短期间修建的机井和水库,要摧毁坎儿井的核心价值显然是做不到。理由很清楚,他们并不存在在可比范围之内,也不处在同一个时空场域中。它们运行范式也不相同,其间,只能存在间接的联动关系,而不可能呈现为直接的因果关系。
上文已经讨论过,在水库、机井已经大量涌现的20世纪60年代,坎儿井的供水量不减反增。不仅可以表明,按照习惯性思维推导出来的结论实属虚假的因果关系,而且还可以表明,坎儿井有它自身的核心价值和运行规律,其生存潜力比之于现代水利工程还有过之而无不及。那种认为坎儿井将退出历史舞台而不可避免的论调,肯定不足为凭。
如果Q个视角,从可持续发展做出评估,情况又会大不一样。当下,此前建成的水库、机井,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失效和报废,而有些坎儿井至今还在生效。再说,那些已经干涸的坎儿井,所涉及的地表生态系统,仍然好于现代供水设备的周边环境。这同样可以证明,坎儿井这种传统农业文化体系,其生命力绝不逊色于现代水利工程。
再回到表3和表4,仔细对比曲线变化的趋势,也可以得出如下两个结论。从表3中可以看出,机井数量的增长呈现为持续走高的趋势,坎儿井数量的变化在时间分布上,早期呈现为大范围的波动,后期尽管数量都在下降,但速度明显放缓,而且大大低于机井的增长速度,同样表明两者之间不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再看表4,机井的数量明显增多,但在经过拐点后,其出水数量反而急剧下滑,有趣的是,1989年下滑的速度放缓,下滑的趋势始终趋于平缓,这同样不能用简单的因果关系去做出明确的解释。而必须明确指出这两者之间不存在直接的关系,两个图表反映的内容才可以得到合理的解答。
机井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并自成体系,它们在农业生产中开始发挥了关键作用。但在这种情况下,坎儿井也没有完全丧失自己的重要作用。需要强调的是,形成坎儿井与机电井争夺地下水源的原因,不仅是机井本身,还与水库、渠道等引水工程和多级渠道防渗措施的不合理性有着紧密的关系。但是,把坎儿井的衰竭完全归结于现代水利工程的发展,显然是一个肤浅的看法,至少也是不全面的。同样,完全否认现代水利工程对坎儿井的影响也站不住脚,那种认为坎儿井的消失是不可避免的言论,更是不负责任之辞。单看表面数据得来的误判,如下4种情况的客观存在,就足以否定其间的直接因果关系。
其一,对坎儿井衰竭的直接和主要的致命威胁,不是机井的本身,而是机井布局的不合理。人为将机井开凿在坎儿井供水底层,使机井与坎儿井共同争夺一个水源,对坎儿井的威胁才会表现为直接的因果关系。但这样的矛盾却是可以通过社会手段去加以化解。长期以来,没有很好的研究机井与坎儿井和谐相处的方法,没有制定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的统一规范,轻视坎儿井对绿洲农业生产和生态维护的重要作用。这才是机井与坎儿井正面冲突的直接原因,但这仅是人为造成的原因,而不是两种供水机制的核心价值冲突所使然。
其二,坎儿井快速衰竭的原因也不是其他现代水利工程本身造成的,而是地表水调度运用不合理,没有用科学的态度充分考虑渠道、水库等现代水利工程补给地下水,从而直接损害坎儿井的功能所致。然而,不管是水库,还是机电井,在干旱的吐鲁番地区,对地下水实施补给,本身就是它们责无旁贷的使命。这个问题,只苛求坎儿井维护地下水的稳定,将现代水利工程的这一职责置于脑后,这本身就体现为极大的不公正。事实上,如果现代水利工程也像坎儿井一样承担起维护地下水位的职责,那么坎儿井衰竭的悲剧本就不应该发生。
其三,坎儿井本身也存在着其自身的弱点。这些弱点在历史上往往隐而不显,但在现代化的冲击面前还手无力。如:坎儿井所有制形式具有不稳定性,缺乏合理有效的坎儿井管理机制,对坎儿井管理维修常年缺乏投入,导致其年久失修直至干涸。由于坎儿井的维护劳动力投入大且存在风险,以至于愿意从事坎儿井维护的劳动者日益减少。立足于当代而言,这确实是不争的社会现象,但必须注意到这同样事出有因。原因不在于当代的维吾尔族乡民比他们的先辈更懒惰,更缺少风险精神,而是当代存在着的认识偏颇对维吾尔族青年构成了误导,误以为凡是现代的东西都先进,凡是祖宗留下的东西都该淘汰,但却没有注意到坎儿井的核心价值,本身就具有不可替代性,否则的话投入巨资修建的现代水利工程,为什么会报废?要摆脱这样的困境,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对坎儿井这份优秀的农业文化遗产做出公平、公正的价值评估。当然这是一个教育的问题,并不属于本文探讨的对象。但这样的误导,却足以让现代人形成认识上的偏颇,误以为坎儿井不能够对现代化的水利工程做出积极的应对和适应。
最后,坎儿井的适应对象发生了剧变,传统的坎儿井在短期内很难做出创新式的适应。作为一项优秀的农业文化遗产,坎儿井适应的对象是当地传统的自然与生态系统。这样的生态系统,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基本不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因而坎儿井可以长期生效。但现在则不同,坎儿井的竞争对象是现代装备。这样一来,坎儿井适应的对象不同,相应的适应手段和途径也应当随之而变。因而,坎儿井的供水量锐减,其实是一种暂时现象,而不是终极性的失效。在吐鲁番盆地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稳定的前提下,要面对这样的挑战,不仅是坎儿井,即使是现代水利工程也无能为力。而当代修建的机井运行不稳定,也是不容回避的铁证。化解这一难题的关键,只有推动整个坎儿井文化生态的现代化创新,绝不是否定这一优秀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
上述4个方面的事实,绝非人类无法攻克的障碍,而是人力可以操控和化解的客观问题。为了揭示上述问题化解的可能性,认真对比机电井和坎儿井供水量的消长,就可以悟出其间可能性的客观存在。
而言,两者的消长似乎可以称为“机电井替代坎儿井的现象”。理由在于坎儿井减少的水量4.30×108 m3,基本上被机电井替代了。因为机电井的增加水量恰好是3.99 6×108 m3,与上述估算趋近于近似值。然而,可开采的地下水是一个衡量,我们用所谓现代化的办法投资,其实质无异于将应由坎儿井提取的地下水变成了用机电井提取而已。如果有一个合理长远的开发利用计划,把机电井建设的部分投资用于坎儿井的维修加固上,还需要如此大的无效投资吗?使人更加遗憾和焦虑的另一个现实是,由于机电井无序开采地下水,仅仅鄯善县开采的地下水已经超采2.02 39×108 m3水量②②参见尤平达审定:《新疆吐鲁番地区鄯善县地下水超采区划定报告》第27页。。这就说明我们已经在用子孙后代的水了。鄯善县用坎儿井命名的“达浪坎(坎儿井)乡”原有的59条坎儿井现已全部干涸,无一幸免。“达浪坎乡”已变成徒有虚名了。
吐鲁番绿洲至今已知的地下水资源没有任何变化。不论用机电井或者是坎儿井提取,可开采量也不会改变。本来由坎儿井提供的水,却人为的花去大量投资,改用机电井提取,而且这样的付出使生态遭受破坏的代价更为严重,这种做法纯属常识性的错误。
综上所述,在吐鲁番绿洲只要用心去解决现代水利工程补给地下水的问题,合理布局机电井的分布,使其摆脱直接与坎儿井争夺地下水的态势,坎儿井的功能即令是在今天同样可以焕发青春。
四、坎儿井与机电井供水效能的价值比较
当下,在吐鲁番绿洲的坎儿井和机电井,同时成为提取地下水进行农业灌溉的首选水利工程。坎儿井是有着千年历史的具有古代技术的水利工程,机电井仅有50年历史的现代技术工程;坎儿井无需动力,机电井则必须依赖电力;坎儿井使用寿命可达到数百年,机电井仅短短一二十年而已年;坎儿井对非灌溉期也可发挥生态维护功能,机电井则根本不向生态系统供水,否则就得付费;坎儿井被动的、和谐的提取地下水,不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机电井抽取地下水的方式则是掠夺式,必然导致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甚至还会引发坎儿井的干涸,对其自身而言也具有“自杀性”;坎儿井所能提取的地下水最深也只有100米左右,而机电井则更深,开发的对象是危及子孙用水的深层地下水。
机电井采用了现代科技手段,坎儿井则仍然用古老的经验和技术,其间的差异只要将现代技术、工艺、材料用于坎儿井,就能迎刃而解。机电井无需繁重的体力劳动,操作人员风险不大。坎儿井仍然需要超强度的劳动力投入,同时还得承担风险。但如果采用现代工程技术、安全保障措施也能解Q,坎儿井同样可以实现当代意义上的创新利用。机电井抽水量可自由调控,出水量也可以灵活掌握。坎儿井目前却做不到这一点,但并不意味着未来做不到,只要在不影响坎儿井为生态系统供水特性的基础上,对暗渠、明渠、涝坝进行优化改造,用水量的灵活掌控同样可以达到机电井的现有水准。坎儿井的核心价值在于,可以保持人与水之间的自然和谐、相生共存;而使用机电井提取地下水,却必然要打乱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变成了一种裸的金钱掠夺关系。
综上所述,两者之间哪一个更加划算?从投入产出和效益的角度考虑,这是值得我们分析、研究的一个新问题。为了更好地说明坎儿井和机电井在当地农业生产中发挥的作用,笔者对吐鲁番绿洲个体农民的具体生产情况和集体生产情况通过随意抽样的方式进行了调查研究。这里仅仅列举其中的2个个案略加说明。
情况调查之一:农民个体生产情况
调查年份:2011年
调查地点:吐鲁番市亚尔镇亚尔村
调查对象:艾合买提・艾比布勒,45岁,农民
艾合买提・艾比布勒家共有5口人,夫妇2人3个子女。大儿子2008年考入大学,二儿子读完义务制教育后在家务农,小女儿正在读小学五年级。艾合买提・艾比布勒拥有6.5亩地,人均1.3亩,全部种植葡萄。在吐鲁番地区,像艾合买提・艾比布勒这样的家庭式经济单元共有12万多。他的耕地每年需要水成本。
由于季节的限制,首先用坎儿井水,而后用机电井水,最后才用大河水。这种顺序是由季节和水价决定。因坎儿井水四季长流,正好弥补了吐鲁番的春季缺水特性,即需即用。另外从价格上考虑,集体所有的坎儿井水价构成,主要以维护费用的平均值核算而成,一般情况下坎儿井水最便宜,政府方面也不收取水资源费,①①参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农业与农村工作委员会、新维吾尔自治区水利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坎儿井研究会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坎儿井保护条例》单行本,第8页,第25条。因而吐鲁番的乡民们会优先选用坎儿井水。大河水在每年5月初,天山开始融雪才能到达绿洲。河水开春用不上,只能夏季灌溉,对农民来说,河水价格较之坎儿井水要昂贵得多。显而易见,像艾合买提・艾比布勒这样的家庭还是会优先使用坎儿井水。但是现在坎儿井的水量变得十分有限,已不能全年满足当地乡民用水需求,因而他们不得不选择使用价格昂贵的河水。用水的价格又会影响到吐鲁番绿洲农民的农产品成本,从而又影响农户家庭的经济收入。
综合上述两表,推算可知,艾合买提・艾比布勒6.5亩葡萄地年总收入为2.19 70万元,人均收入为4 234元;纯收入为1.36 9万元,人均纯收入为2 738元。如果他使用的水完全是坎儿井水,全年从每亩用水成本中可节约121.5元,其年总收入将从2.19 70万元提高到2.27 6万元。纯收入从1.05 30万元提高到1.13 20万元;人均纯收入从2 106元提高到2 228元。
不难看出,生活在吐鲁番绿洲的农民用水的时候,他们会优先使用坎儿井水。因为这样可减少他们的生产成本,随之也可提高他们的经济收入。
情况调查之二: 农民集体生产情况
吐鲁番市恰特卡勒乡托特乌依拉村库云坎儿孜组,有村民小组人口310人,拥有耕地面积700亩,人均耕地面积2.3亩左右。耕地有350亩种植葡萄,350亩种植棉花和玉米。该村民小组主要的供水设施是库云坎儿井和一个4寸泵的机电井。类似该村民小组一样,部分或完全依赖坎儿井水的自然村,在吐鲁番市两县一区209个行政村的412个自然村比比皆是 。
库云坎儿井1850年开挖,总长度5 000米,竖井总数210眼,首部井深50米,历史最大流量40.5L/S(1960年),2003年实测流量20L/S[2]。该村机电井于2002年6月凿成之前,该村民小组完全依靠坎儿井灌溉。
该村民小组700亩耕地根据目前的生产和水资源能力,每年需水总量为70万m3。其中42万m3由坎儿井提供,其余 28万m3 由机电井提供。坎儿井水免费,机电井运行管理费用和电费每年达到7万元。也就是说,每亩生产出来的毛收入中,水的成本有100元,这个数字与上文中的村民艾合买提・艾比布勒的243元相比,还算廉价得多。
该村民小组人口310人,每亩按1 087元计算,总收入为760 900元,人均收入为2 454元,比艾合买提的人均收入2 016元高出了338元。这显然是得益于坎儿井井水免费获取的功劳。
纳鲜2个个案分析结果表明,在吐鲁番绿洲农业区,无论从一个农民的生产情况,或者从某一种集体的生产方式中都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到,坎儿井对绿洲农业生产做出的卓越贡献。吐鲁番绿洲的坎儿井,在当地绿洲农业当中充当着不可或缺的关键角色,确立了它在当地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
五、结语
在吐鲁番绿洲农业的形成、发展和常年维持过程中,坎儿井是功不可没的功臣,为吐鲁番人的生活、生产和绿洲生态系统做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吐鲁番人民在从事绿洲农业的过程中,根据所处生态系统创造了坎儿井。坎儿井又哺育了吐鲁番的各族人民,创造了辉煌的吐鲁番绿洲文化。但随着现代化的渗透,吐鲁番绿洲的坎儿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劫难。有幸的是,坎儿井的难境已引起当地各族乡民的觉醒,更激起各界学人的关注。若能借助“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名录这一优势,抓住“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良好机遇,对其实行创新式利用,实现其传统农业的升级换代。那么坎儿井的社会经济价值和生态维护价值则会越显突出,必将会再此浇灌出吐鲁番绿洲的新辉煌。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水污染 水生态环境 水资源保护
一、湖北水污染形势严峻
随着湖北经济的快速发展,湖北水体污染形势严峻。自2007年底到2010年初,作为水污染指标的化学需氧量,湖北生活污染源排放占总量的45.88%,工业源占16.72%,农业源占35.87%,呈现生活污染近半、工业污染相对较轻、农业面源污染比重大的特点。其中,农业水污染面广、点多、污染来源复杂,特别是畜禽养殖污染超过化肥和农药,在多湖多水地区造成普遍污染,导致农业面源污染比重逐年提高。而工业污染的行业与地域相对集中。黑色金属冶炼、火力发电、化工等六大行业排放的工业废气,占全省总量的80%以上;造纸、食品、纺织等七大行业排放的工业废水,占全省总量的80%以上。武汉、黄石、襄樊8个城市的主要污染负荷,超过全省总量的80%。
1、湖北城市水污染依然严重。从2005―2008年,湖北城市废污水排放总量及废污水入河量均增长了9.6%。而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却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污水处理率为52.3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有近一半的城市污水直接排入了城市水体及附近的湖泊、河流,点源治理尚未完成。流经城市的河流污染较严重,城市湖泊、水库的水质大部分不能满足水功能区划要求。十堰、襄樊、随州、天门等城市已无COD剩余环境容量,严重制约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2、湖北农村面源污染日益突出。2002年,湖北就被列为全国8个农业面源污染高风险地区之一。2007年,湖北农村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已超过全省工业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占全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50%以上,湖北农村面源污染日益突出。
3、湖北农村饮用水安全任重道远。由于存在大量因生态移民、突发性事件等因素新增的饮水不安全人口,湖北农村饮水安全人口规划指标与实际需求的缺口较大。已经建成的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不能实现长效运行,盈亏平衡的仅占36.9%。随着农村面源污染的扩大,水源保护难度增大,饮用水安全任重道远。
4、湖北水资源生态环境恶化凸显。一是湖泊生态系统退化。由于围湖造田、围栏养殖、修建闸坝、城市建设与房地产开发,湖泊大量减少和萎缩,湖泊的自身调蓄能力、自我净化能力、污染消解能力、生态修复能力大为削弱,加剧了洪涝旱灾的发生,也带来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问题。二是河流生态系统退化。湖北的主要河流上都建有水库,由于三峡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以及部分水库下泄不足等原因,出现了一些河流断流、下游河道萎缩的现象,导致河流生态功能衰减。三是地下水生态问题开始显现。襄樊、孝感等地因超采地下水引发了地面沉降等地质环境问题。四是外来物种入侵严重。农业部确定的“十种最有害杂草”中的水葫芦和水花生在湖北恶性蔓延,覆盖水面,堵塞河道,导致水质富营养化,影响航运、排灌和水产品养殖,严重地危害了水域生态系统和渔业生产。
5、湖北水资源供需缺口日益增大。近年来,随着生产生活用水的增加导致用水需求不断增长,其中工业用水量年均增长9.01%,生活用水量年均增长3.66%。按照相关标准衡量,全省资源型、污染型、工程型缺水城市已达30个。受用水需求的不断增长和水污染的双重影响,湖北缺水现象日益严重:中等干旱年,缺水达55.7亿立方米;特大干旱年,缺水120.8亿立方米。到2020年,在充分挖掘节水潜力的影响下,全省农业仍缺水52亿立方米。
6、湖北大型水利工程负面影响显现。近年,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湖北水生态环境负面影响开始显现:库区水土流失,地质灾害问题严重,水污染逐年加剧;水库下游出现新的防洪安全隐患,清水下泄对河床的冲刷,致使堤脚失稳,堤岸崩塌加剧;水环境容量减少后,长江及汉江支流的“水华”频现,严重威胁当地居民的饮水安全及河流生态安全;库区及其下游地区的河流断流、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墒情迅速下降,水生态环境急剧变化。
二、湖北水污染问题的原因分析
1、水资源保护效率不高。水资源保护是全社会全过程控制与参与的系统工程。在湖北,水资源保护仍是政府主导的一元模式。这种单一模式的缺陷显然:水资源保护责任基本集中于政府,政府不堪重负;水资源政府职能分工及协调方面存在着种种矛盾与冲突;企业和公众缺乏社会责任感;水资源保护采取自上而下的决策方式,主要依靠政府行政手段推进。
2、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和运营状况不理想。一是建得慢。一些规模大的污水处理厂,容易吸引投资,而小厂则很难引进资金,许多污水处理厂半停半开甚至白白闲置。二是污水处理厂的效率较低。湖北是丰水地区,由于雨污不分流等原因,进水口的浓度不高,与北方城市相比,污水处理效率相对较低。三是管网配套建设跟不上。目前湖北已建的61个污水处理厂中有42%左右是利用BOT方式建造的,而管网建设除极个别地区外,均依赖政府出资,建设速度较慢。一些污水处理厂即使建成了,但没有与之相连接的管网。四是污水处理费征收困难。许多拥有自备水源的单位不交纳污水处理费,使得一些污水处理厂难以正常运营。
3、尚未找到治理农村面源污染的有效途径。农村面源污染是以面积形式分布和排放污染物而造成水体污染的发生源,具有分散性、隐蔽性、随机性、不易监测、难以量化等特征,同时又与农业生产和农民的日常生活方式紧密结合,解决农村面源污染至今仍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湖北作为农业大省,农村面积大、农业人口多,面源污染问题严重,至今尚未找到十分有效的控制方法和途径。
4、农村饮用水安全矛盾重重。首先,湖北农村饮用水安全人口的规划指标与实际需求的缺口较大,主要原因是:湖北各县市调查上报的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经审核上报后未能完全纳入国家总体规划;在全省许多地区,列入规划的饮用水不安全人口同未列入规划的饮用水安全人错分布,两类人口难以明确区分;没有充分考虑反复或新增的饮用水不安全人口。其次,湖北许多已建成的农村饮用水工程缺乏长效运行机制,主要原因有:第一,农村水厂供水规模有限,管网漏损率大,水费回收率低,供水水价偏低。第二,与其他产业相比,在增值税、土地使用税、工商管理费等税费方面,农村水厂并没享受优惠,致使实际运营费用偏高。目前,大多数农村水厂的用电按照工业用电价格结算,同时还要承担约10%的变损、线损,农村水厂实际用电价格每度高达0.6―0.9元,尤其是一些水厂因交不起电费而倒闭。农村水厂的年送检费最低也要3000―5000元,受检测费用高的因素影响,农村水厂的安全检测难以到位。第四,农村水厂对占农村总人口5%的特困户水费征收困难。
5、水资源大量浪费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湖北水资源总量为1027.8亿立方米,只占全国的3.5%,人均水资源量1732立方米,列全国第17位,低于全国平均值,接近国际公认的人均1700立方米严重缺水警戒线。然而,湖北“千湖之省”的美誉掩饰了缺水的省情,水资源浪费现象十分普遍。据统计,湖北人均每天生活用水0.23吨,而全国的平均水平在0.2吨左右,人均用水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生活中过量用水,工业生产、农业灌溉用水浪费,加剧了湖北水资源供应的压力。
三、加强湖北水污染治理的对策
1、打造“两圈一带,人水和谐”。“两圈一带,人水和谐”既可突出“两圈一带”水资源优势,又可凸显湖北生态立省的特色,能将“水保护”、“水经济”、“水文化”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落实《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生态环境规划纲要》有关要求,遏制水污染,营造优良的水环境,体现政府执政为民的理念,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成立湖北水资源保护专项办公室。随着湖北“水文章”的逐渐做大、做强,政府各部门在水资源保护上各管一块,多龙管水的体制弊端日益突出,迫切需要建立全省性的沟通与协调的水资源保护专项办公室,进行综合决策与部门合作,负责全省水资源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具体措施是:加强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关于水资源保护的协调机制;推动单一的政府管理向水资源公共治理的转型,建立水资源保护的全社会参与机制,聘请水质监测、财务审计、资金使用效率监管、示范工程运行情况监督等独立机构从事第三方监督与评估工作,实施全过程监管;推动制定《湖北水资源保护条例》,解决水资源保护相关法律法规之间重叠、交叉、缺乏协调性的矛盾。
3、构建武汉城市圈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基地。构建武汉城市圈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产业基地十分必要。第一,武汉城市圈生态环境规划纲要提出了建立生态城市群的具体要求,这要求湖北自身有较强的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的能力。第二,武汉城市圈内,城市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情况不甚理想,需要通过发展相关产业破解这一难题。第三,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产业是“水文化”与“水经济”相结合的朝阳产业,发展这一产业,以增强水资源对于湖北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促进湖北产业转型,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构建武汉城市圈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产业基地的主要措施:争取国务院在武汉成立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产业的改革试点项目;整合财政、税收、信贷、价格等渠道的政策激励及优惠措施,形成一个整体,吸引资金及技术进入环保产业,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进一步加大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的市场开放程度,将各类科教、商业资源整合在一起,做成产学研销大平台,提高环保产业集约化经营水平,重点开发附加值较高的技术,推进水污染防治运营市场化和服务专业化。
4、推进四湖流域农村面源污染控制国家级试点区建设。为了探索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的有效途径和最佳技术,湖北环保厅已制定《四湖流域全国农业面源污染控制试验区建设规划》,将湖北长湖、三湖、白露湖、洪湖四湖流域这一著名“水袋子,虫窝子”作为面源污染防治试点,以探索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管理体制,系统研究面源污染防治立法,探索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对策,完善淡水养殖污染防治机制,研究推广农业节水。在取得试点区建设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湖北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建设农村面源污染控制国家级试点区。
5、推广农业两部制水价,实行基本水价财政直补。作为农业大省的湖北,农业灌溉是用水大户。仅2008年湖北农业灌溉用水量为高达250.42亿立方米,占全省总用水量的56%。因此,农业灌溉节水潜力大。与周边省市相比,湖北城市节水的特色并不突出,但其水价对农业节水的制约效果比城市明显。所以,湖北可以推广农业两部制水价为突破口,推动丰水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
- 上一篇:金融学的感想体会
- 下一篇:干部作风建设年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