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商业银行存款利率范文

时间:2024-02-29 17:48: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有商业银行存款利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有商业银行存款利率

篇1

国有商业银行存在负外部性,对于经济、社会稳定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本文分析了国有商业银行负外部性产生原因和影响,然后从矫正性税收角度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国有商业银行;负外部性;矫正性税收

一、国有商业银行负外部性产生原因

(一)银行业本质属性极易产生负外部性

银行业成本是递减的,成本递减意味着生产规模越大,生产越集中,产出量越大,产品成本越低,大银行就会以较低的成本淘汰和兼并小银行,最后形成自然垄断。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银行也具有这种自然垄断属性,同时又与政治挂钩,银行利用其自然垄断和政治色彩加强了对市场的控制力,可能会以社会利益为代价谋求自身利益,占据大部分利润。

(二)采取财务杠杆的运作模式

银行体系内的各个银行机构之间是以信用链互相依存的,如果一家银行机构流动性清偿能力出现困难或因丧失资本清偿能力而破产,就会影响到它的存款人完成各自商业义务的能力,影响到同其有业务联系的其他银行机构,还会影响到它的借款人(使借款人不得不提前偿还贷款或者得不到本来预料中的追加贷款),这就是银行负外部性向社会的溢出表现,导致经济运行中的债务链断裂。银行破产具有乘数放大效应,其负面影响会随着每一轮而增强,少数银行机构的破产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直至酿成银行体系的危机,出现银行恐慌。

(三)负利率造成的金融负外部性

所谓负利率,是指银行存款利率低于通货膨胀率。名义利率等于实际利率加上通货膨胀率,通货膨胀率越高,实际利率越低,在这种情形下,如果只把钱储蓄在银行里,财富会因为通货膨胀、物价上涨而贬值,存款实际收益为“负”即为负利率现象。在存在负利率的情况下,金融业的成本大量向整个经济系统尤其是居民储蓄户溢出,导致金融业资金成本低于其收益,形成明显的金融负外部性,其本质是用全体民众的资金来补贴金融业。

二、从税收角度分析国有商业银行负外部性矫正

(一)矫正性税收课税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营业税税负普遍偏高。我国银行业的营业税税率目前为5%,综合计算包括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的营业税税率达5.5%。而所得税政策中存在税负与国际水平相比偏低、呆账认定和核销标准过于严格、税前扣除条件限制较多等问题。因此在后续推进过程中,借鉴国外银行业以增值税为间接税主流税种的经验,考虑将将银行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可规避营业税带来的重复征税、抵扣中断、政策歧视等扭曲效应。

(二)矫正性税收存款保险制度

将国有商业银行纳入存款保险制度体系主要作用在于:一是硬化国有商业银行预算约束。政府为国有商业银行提供隐性担保,财政部门、中央银行、存款者成为其软预算约束的支持体,造成国有商业银行在运营中追求风险高投资高的项目,不良资产概率增加,对经济稳定是极为不利的。将其纳入存款保险体系,将政府隐性担通过存款保险机构显性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软预算约束,推进国有商业银行继续深化改造;二是遵循市场公平原则。如果不把国有商业银行纳入存款保险体系,就会造成国有商业银行以国家信用为后盾的隐性保险和其他商业银行以自费投保为保证的显性保险并存的局面。这种状况必然造成竞争的不平等,不利于其他商业银行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超额准备金率;支付系统;交易动机;预防动机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48-2008(05)-0084-05

自20世纪30年代金融危机以来,商业银行①超额准备金的持有额度逐渐受到货币经济学家和实务界人士的关注,商业银行持有超额准备金的数量可能影响货币当局公开市场操作的效果[1]。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率的变动也将影响提高或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效果。为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从2006年7月5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几乎每隔一个月就上调一次法定丰款准备金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已从2006年7月5日的8%上升至2008年6月25日的17.5%。但同时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① 此处的商业银行主要指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

② 数据来源为Wind资讯。率也在变动,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率的变动可以使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的部分效果被降低的超额准备金需求所抵消。因而在货币政策的日常操作中,超额准备金的持有额度也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重要监测指标[2]。

一、我国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率的总体情况

我国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率变动的时间趋势如图1所示。从图1中可以看出:(1)我国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总体呈逐步降低趋势,从2001年超过6%,逐步下降到2007年的3%左右。(2)不同类型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率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其中国有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最低,股份制商业银行其次,而农村信用社最高。2001年至2007年,国有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率的平均数为3.85%,股份制商业银行为5.75%,农村信用社为6.18%。此外,图1中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超额准备金率的走势比较接近。(3)我国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呈季节性变化,在每年的第四季度较高。在下文中将对我国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需求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

二、商业银行对超额准备金需求的理论分析

超额准备金需求分析最初建立在Baumol[3]和Tobin[4]等人的存货模型基础上。该模型假设商业银行持有准备金的目的是为了支付未来的一系列可预见易。超额准备金的持有虽然可能使商业银行放弃将资金投放在具有较高收益率的债券上,但也减少了将债券转换为准备金的交易成本。根据存货模型,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需求为:Rd=2cY[]rb-rR,其中Rd是商业银行对超额准备金的需求;c是每次将债券转换为准备金的交易成本;Y是预计每年的交易量;rb是债券利率;rR是超额准备金的利率。透过存货模型,我们可以预见:(1)随着金融市

① 支付系统由有关的金融工具、银行业务程序,以及确保货币流通的银行同业资金转拨系统等多个部分组成。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CNAPS)主要包括大额实时支付系统和小额批量支付系统。大额实时支付系统是以电子实时处理同城和异地的每笔金额在规定起点以上的大额款项的汇出业务和紧急的小额款项的汇出业务。 小额批量支付系统主要处理跨行同城、异地纸质凭证截留的借记支付以及金额在规定起点以下的小金额贷记支付业务。

支付的账务处理和支付指令的处理不同步时,对支付系统的某些用户来说增加了随机成本,而对另外一些用户来说则得到了一笔意外收入,这种由于对付款人和收款人非同步记账所带来的账务影响就是通常所说的在途资金。在途资金的一个例子,如付款人通过开户银行向交易对手汇划款项,当其开户银行已经扣除该款项,但收款方开户银行仍未收到款项,如果此时中央银行减少了付款人开户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但迟延增加收款方开户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余额,这属于中央银行的贷方在途资金,它减少了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场,特别是其基础设施――支付系统①的发展,c将逐渐减少,而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需求也将随之降低;(2)持有超额准备金的机会成本rb-rR越大,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需求就越小;(3)商业银行之间若采用净额结算方式将减少交易量Y,从而降低对超额准备金的需求。

Poole[5]把货币市场因素引入到准备金需求模型中,并假设银行要么通过隔夜市场调整其准备金水平,要么向中央银行借入资金以弥补准备金不足。Poole[5]模型实际上是解决商业银行依据利润最大化原则将流动资金在准备金和隔夜拆借市场之间分配。根据Poole模型,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情况下,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上升,商业银行将减少持有的超额准备金。

后续的超额准备金需求模型则考虑了不确定性因素。其中Oliver[6]、Frenkel和Jovanovic [7]、Miller和Orr[8]的模型考虑了商业银行净支出具有随机不确定性,他们认为商业银行持有超额准备金的原因不仅仅是交易动机,更重要的是预防支出的不确定性(即预防动机)。在预防动机下,如果客户提取存款的规模、时间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那么商业银行应持有较高的超额准备金。需指出的是,由于支付系统的发展,在支付过程中产生在途资金②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商业银行预测日终在中央银行存款余额的能力逐渐增加,这有利于减少商业银行对超额准备金的需求。

三、支付系统发展对超额准备金需求影响的实证分析

支付系统的发展无论从交易动机还是预防动机来说都将降低商业银行对超额准备金的需求。快捷、高效的现代化支付系统,尤其是大额支付系统可使银行间的贷款交易、存款交易或其他货币交易及时结算以缩短资金清算所用时间,减少结算时间的不确定性,且费用较低,进而可提高银行机构的流动性和刺激货币市场的发展。而市场流动性提高以后,银行系统对中央银行货币的隔夜持有需求量会有所降低。这将推动银行采用市场导向的超额准备金管理方法,商业银行调节流动资金的能力将会有所提高,流动性也随之增强。

我国的资金清算系统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手工联行系统(Paper-based Non-local Funds Transfer Systems)、电子联行系统(EIS,The National Electronic Inter-bank Systerm)和现代化支付系统(CNAPS, China’s National Advanced Payment System)。其中前两个阶段无法保证汇划的资金实时入帐。现代化支付系统主要包括大额支付系统(HVPS,High Value Payment System)和小额批量支付系统(BEPS,Bulk Electronic Payment System)两个业务应用系统。大额支付系统采取逐笔发送支付指令,全额实时清算资金,系统与直接参与者可采取直接连接的方式,实现了从发起行到接收行全过程的自动化处理,实行逐笔发送,实时清算,一笔支付业务不到1分钟即可到账。2005年6月大额支付系统顺利完成在全国的上线工作;而2006年6月底完成了小额支付系统在全国的推广应用。

(一)支付系统发展与平均超额准备金率变动

表1表明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随着支付系统的发展正在逐渐降低。如在大额支付系统建成前,平均超额准备金率为5.25%;大额支付系统上线后至小额支付系统上线前平均超额准备金率为3.56%;而小额支付系统上线后,平均超额准备金率则为3.25%。虽然超额准备金率的降低可能是由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的结果,但即使在中央银行持续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之前,大额支付系统的建立仍显著降低了商业银行对超额准备金的需求。由于中央银行持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起始时间为2006年7月5日,所以表1中的第2阶段也是大额支付系统建成后而中央银行持续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之前的时段。其间超额准备金率平均下降了32.19%,而国有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率则下降了36.3%,可见大额支付系统的发展显著提高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水平。

(二)支付系统发展与超额准备金率方差波动

从表2中可以发现,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率的方差,在大额支付系统建成前,为1.45‰;大额支付系统上线后至小额支付系统上线前为0.59‰;但在小额支付系统上线后上升为0.83‰。对于小额支付系统上线后,超额准备金率的方差出现了上升,主要是因为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方差由0.95‰上升到了1.59‰所致,股份制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率方差增加主要是由于下文将述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不断提高和拆借利率在新股申购特别是大盘股申购期间的暴涨引起。总体来说,现代化支付系统尤其是大额支付系统的建成,增加了商业银行预测日终在中央银行存款余额的能力,减少了商业银行对超额准备金需求的波动。

表1 支付系统发展阶段与超额准备金率变动 单位:百分比 支付系统

发展阶段[]超额存款

准备金率[]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

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第1阶段[]5.25[]4.6[]6.96[]5.7第2阶段[]3.56[]2.93[]4.18[]7.05[]第3阶段[]3.25[]2.32[]4.16[]6.99

注:(1)表中第1阶段指大额支付系统建成前;第2阶段指大额支付系统上线后至小额支付系统上线前;第3阶段为小额支付系统上线后。

(2)表中数据为季度超额准备金率的平均数,数据来源为Wind资讯。表2 支付系统发展阶段与超额准备金率方差波动 单位:百分比 支付系统

发展阶段[]超额存款

准备金率[]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

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第1阶段 []1.45[]1.3[]2.75[]1.76第2阶段[]0.59[]0.58[]0.95[]2.83第3阶段[]0.83[]0.4[]1.59[]2.33

注:(1)表中第1阶段指大额支付系统建成前;第2阶段指大额支付系统上线后至小额支付系统上线前;第3阶段为小额支付系统上线后

(2)数据来源为Wind资讯。(三)支付系统发展与对持有超额准备金成本的敏感程度

表3为超额准备金率和持有超额准备金机会成本(同业拆借利率与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之差)之间的相关系数统计。在表3中,只有大额支付系统上线后,国有商业银行的相关系数通过了显著性水平测试,且相关系数值由大额支付系统上线前的-0.36 ,变为上线后的-0.68。这表明大额支付系统上线后,国有商业银行在同业拆借利率与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之差较高时,拆出资金比大额支付系统上线前多,而在同业拆借利率与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之差较低时,拆出资金比大额支付系统上线前少。总之,数据表明大额支付系统建成后国有商业银行增强了流动性管理水平。

表3 超额准备金率和持有超额准备金的机会成本相关性统计(一) 机会成本[]支付系统

发展阶段[]超额存款

准备金率[]国有商业

银行[]股份制

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利率差[]阶段1[]-0.3

(0.18)[]-0.36

(0.16)[]-0.15

(0.62)[]0.19

(0.46)利率差[]阶段2[]-0.21

(0.56)[]-0.68

(0.03)[]0.07

(0.84)[]0.02

(0.95)

注:(1)表中第1阶段指大额支付系统建成前;第2阶段指大额支付系统上线后。

(2)利率差指同业拆借利率与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之差。

(3)括号中的数值为上一行相关系数的p值。

(4)数据来源为Wind资讯。四、基于交易动机与预防动机的

超额准备金需求实证分析

支付系统的发展无论从交易动机还是预防动机上来说都将降低商业银行对超额准备金的需求。鉴于支付系统发展对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需求的影响已在上文论述,本节不就支付系统发展对超额准备金需求的交易或预防动机影响展开论述。

(一)交易动机分析

根据存货模型,持有超额准备金的机会成本越大,商业银行将降低对超额准备金的需求。从表4 可看出持有超额准备金的机会成本(同业拆借利率与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之差)越高,商业银行持有的超额储备越少,而且商业银行总体和国有商业银行在0.01水平上显著,股份制商业银行在0.1水平上显著,农村信用社在0.2水平上显著。统计数据支持了持有超额准备金的机会成本越高,商业银行越不愿意持有超额准备。至于转换成本c对超额准备金需求的影响已在前文论述。而交易量Y的影响,则在我国第二代支付系统建成,实行一点式接入和账户集中管理后可有更显著的数据支持。

(二)预防动机分析

商业银行资金的充裕程度将直接影响商业银行持有超额准备的预防动机。如果某商业银行的资金比较紧张,而同期拆借利率较高,该商业银行可能会增加超额准备金以预防存款支取的波动。从表5可发现,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资金相对较充裕,一直是回购和拆借市场中资金的净融出方,而其他商业银行或金融机构的资金相对较紧张,是主要的资金净融入方。

① Shibor利率的提高和新股申购验资行主要是工农中建交有密切关系。表4 超额准备金率和持有超额准备金的机会成本相关性统计(二) 机会成本[]超额存款

准备金率[]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

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利率差[]-0.54

(0.00)[]-0.64

(0.00)[]-0.37

(0.09)[]0.26

(0.18)

注:(1)利率差指同业拆借利率与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之差。

(2)括号中的数值为上一行相关系数的p值。

(3)数据来源为Wind资讯。表5 金融机构回购和拆借资金融入融出情况统计 单位:亿元 季度[]国有商业银行

回购和拆借净融入[]其他商业银行

回购和拆借净融入[]非银行金融机构

回购和拆借净融入2007-12[]-121608[]-18720[]99232[]2007-09[]-93736[]-11934[]729602007-06[]-52811[]-6340[]424682007-03[]-29807[]784[]222572006-12[]-127925[]46896[]657772006-09[]-88290[]35030[]435562006-06[]-54224[]13275[]35308[]2006-03[]-25823[]6923[]160632005-12[]-91261[]31971[]52629[]2005-09[]-70944[]27321[]389382005-06[]-41014[]16594[]220072005-03[]-14493[]7300[]61022004-12[]-50871[]25743[]23991

注:(1)负数表示融出,正数表示净融入、负数表示净融出。

(2)数据来源为Wind资讯。在表2中,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第3阶段超额准备金率的方差较第二阶段增加了67.37%;而表1中第3阶段超额准备金率的平均值较第2阶段仅减少0.02;股份制制商业银行在第3阶段持有的超额准备金率为4.16%,显著高于国有商业银行2.32%。股份制商业银行相对于国有商业银行尽管在公司治理等方面可能占有优势,但其持有的超额准备金率却较高。从表5中可知,股份制商业银行资金并不充裕,我们认为股份制商业银行为预防如下冲击而持有较高超额准备金率。一是中央银行自2006年7月5日起几乎每隔一个月就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二是2007年,在资本市场异常火爆的同时,货币市场每隔一段时间,资金拆借利率就会发生脉冲式的大幅上涨,尤其是在新股申购特别是大盘股申购期间,拆借利率的暴涨现象更为明显。表6 列示了2007年现金申购冻结资金超过1万亿元的新股申购发行日Shibor隔夜利率波动情况,并统计出申购发行日Shibor利率较申购发行前一天平均增加了12.06%。

(一)货币需求的预测应考虑支付系统的发展。现代化支付系统建成之后,商业银行对中央银行货币的需求会发生变化。支付系统的建立,加上商业银行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使商业银行能够用比以前少得多的中央银行货币完成与以前一样的清算和结算金额。因而,在银行间资金转账系统得到重大改进之后,应对货币需求的预测方法和中央银行的传统做法作相应的调整。如果中央银行能准确预测与支付系统操作有关的流出和流入商业银行的资金量,它就能更好地完成公开市场操作,更好地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尤其是短期利率目标。

(二)货币信贷调控政策应考虑超额准备金分布的不平衡。我国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存在严重的结构性不平衡,其中国有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最低,股份制商业银行其次,而农村信用社最高。对于既肩负宏观调控又肩负整个金融体系安全的中央银行来说,在货币信贷调控政策的制定中必须考虑此因素,在必要时,改善和扩大现行的差别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

(三)应努力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我国货币政策的透明度正在提高,有许多网站和文件可以让公众明确地知道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但是,出人意料的操作也时有发生。增加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可以减少商业银行由于预防动机而持有的超额准备金水平。

(四)加强协作监管力度。货币政策制定部门应和其他监管部门相配合,加强协作监管力度,如2007年11月底,由于监管部门的规范力度加大,大型商业银行、部分股份制银行暂停对券商的信用拆借,导致新股申购期间,同业拆借的利率波幅大幅收窄。这有利于减少商业银行因为预防动机而持有较多超额准备。

参考文献:

[1] Frost P A. Banks’ demand for excess reserves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71, 79: 805-825.

[2] 戴根有.关于中国货币政策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J]. 金融研究,2000(9): 4-15.

[3] Baumol J. The transaction demand for cash: an inventory theoretic approach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52, 66:545-556.

[4] Tobin J. The interest-elasticity of transactions demand for cash [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56, 38:241-247.

[5] Poole W. Commercial bank reserve management in a stochastic model: implications for monetary policy [J]. Journal of Finance, 1968, 23: 769-791.

[6] Olivera J H G. The square-root law of precautionary reserves [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71, 79:1095-1104.

[7] Frenkel J A, Jovanovic B. On transactions and precautionary demand for money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80, 95:25-43.

篇3

Abstract: The data released by 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 (CBRC) from 2011 to the first half of 2012 showed that China banking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otal assets of 113.28 trillion yuan in 2011, compared with 2010, growth of 18.9%, our country commercial bank's net profit is more than trillion yuan for the first time in 2011, has realized the astonishing growth of 39.3%. Corresponding to this, industrial enterprise entity economy is becoming more difficult, the role of China's banking industry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questioned again.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source of banking profits,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re are problems of high profit in China's banking industry due to policy monopoly and inadequate market reform at present and put forward reform suggestions for China's banking industry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关键词: 银行业;高额利润;垄断;利率市场

Key words: banking;profit;monopoly;market interest rates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7-0151-03

0 引言

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带来的全球性影响,我国经济整体增长呈现出逐步放缓和回落态势,但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却异军突起,虽然我国政府在这段期间内对信贷规模采取了限制政策,但银行业利润和业绩的数据在社会各行业中来看仍然是一枝独秀。我国银行业近年的高盈利,高增长一方面是因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以及银行业自身的不断学习进步。但银行业利润的高增长更多的来自垄断所带来的优势,银行业是否履行了服务实体经济和维护国民经济健康良性发展的社会责任呢?

1 目前我国银行业获取利润的主要途径分析

本文讨论的商业银行主要包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及一些重要的股份制商业银行。采用这些商业银行作为研究范围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从我国银行业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些商业银行占据了市场的主要份额,代表性较强;二是其他类型商业银行,如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的数据很难获取。因此,本文以这些商业银行为例来进行分析。

1.1 目前我国银行业获取利润途径分析 从《中国经济周刊》联合万得资讯统计我国16家上市银行(包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十二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数据显示,在2007年,这16家被统计的上市银行共1.1万亿元的营业收入中,利息净收入达到9587亿元,银行佣金和手续费高达1396亿元;2008年,银行营业收入达到1.4万亿元时,利息净收入达到1.2万亿元,手续费及佣金为1796亿元;2009年,营业收入达到1.4万亿元时,利息净收入达到1.1万亿元,手续费及佣金为2252亿元;2010年,利息净收入达到1.4亿元,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为2978亿元,营业收入达到1.7万亿元。在过去5年中国银行业的主要利润中,利息净收入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一直都是他们利润的主要来源。16家上市银行2007—2010年,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最低为70%,最高甚至达到90%以上;中间业务普遍在20%以下,大部分都在10%以下。

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数据来自《中国经济周刊》联合万得资讯.

从上面数据不难看出目前我国银行业利润来源的根本途径只有两个:一是存贷款之间的利差收入,二是银行业收取的各种费用。我国银行业的高额利润是凭借政策性的垄断经营、国家定价、不平等议价和以负利率牺牲存款人利益来实现的。由于银行主管部门控制着行业准入门槛,使我国银行业具有政策性垄断优势。而“存款管上限、贷款管下限”的利率管制格局使得银行业成为制度垄断体制下的既得利益者。最近几年银行业的高额利润也主要得益于信贷规模控制从紧,资金成为稀缺资源,银行定价能力上升所致。

1.2 存款和贷款的利差收入是目前我国银行业利润来源的最大来源 虽然各家银行的各项业务收入所占比例不尽相同,但在大多数银行的利润中有70%以上都来自于存贷款息差的收益。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存款一年定期利率为3.5%,而一年至三年贷款利率在6.6%左右,存贷利率的差额接近3.2%,这个比率高于国外很多国家1%—1.5%的平均水平。而原本在理论上存在的银行业之间的激烈竞争能够推高存款利率,也因我国金融行业利率管制和准入门槛太高的原因而导致银行业之间竞争力的缺乏,使得我国银行业在压低存款利率方面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合力。与此同时由于市场资金供小于求,银行几乎拥有垄断性的贷款议价权,为了获得贷款企业不得不接受银行各种变相谋利的条件,从而使上浮贷款利率成为普遍现象。鲜有民营企业能够从银行以国家法定的基准利率获得贷款,甚至有的贷款利率更是达到了20%以上。

1.3 各种收费是银行获取高额利润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各种名目繁多的收费又是银行业获得高额利润的另一个途径。据我国银监会2012年初的数据统计,目前银行业的服务项目共计有1076项,仅有226项免费,占比21%;收费项目达到了850项,占比79%。在银行业提供的各种服务项目中,个人业务服务项目合计276项,其中收费服务项目为196项。相比2003年出台的《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中,仅明确规定300多种银行收费项目,从这之间的对比可以知道前我国银行业中间服务费用的急剧增加。从银行业的利润构成也可以看到,手续费、佣金普遍高于利息收入增长速度,理财业务、咨询顾问和银行卡等收入也大幅增长。

2 我国银行业高额垄断利润的社会影响分析

银行业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当前我国银行业的发展是否履行了服务实体经济和维护国民经济健康良性发展的社会责任呢?相对于目前萧索的实体经济而言,银行业暴利不仅开始腐蚀中国银行业本就艰难的改革动力,而且已经对目前脆弱的中国实体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对转型中的中国银行业来说,承担起与其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相对等的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2.1 我国银行业获取高额垄断利润的根源分析 从我国银行业的发展看,社会和经济发展引起的资金需求旺盛、银行业经营水平的提高、行业垄断和金融政策的制度性保护等因素都对我国银行业资产规模和利润的增加起到了重要作用,这其中社会和经济发展所引起的资金需求旺盛、银行经营水平的相对提高都是合理的积极因素,而行业垄断和金融政策的制度性保护以及银行业收入单一则是现实存在的不合理因素。银行业竞争力一定程度的提升促进了高利润的实现,但银行业的政策性保护、银行业对于规模的依赖、银行在社会融资体系不可或缺的作用等都是目前银行业高利润更重要的驱动因素,银行业获取高利润更多依靠制度、政策垄断,不是自身竞争力或者创新金融服务,这是社会对银行业高利润的批评增多、呼吁银行业改革的重要原因。

2.2 我国银行业行业垄断和制度保护对社会的影响分析 目前银行业发展不均衡、竞争不充分的最大原因是金融政策的制度性垄断。民间金融不能阳光化,导致民间借贷风波时而泛滥;金融政策限制下的利率幅度政策不能推动银行业改善服务和业务创新;金融和信贷衍生工具不开放业不能为银行创新业务服务;利率市场化尚未完成的银行业更无法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如果拿银行业利润与我国目前整体经济发展状况和实体经济部门相比较,我国银行业的高额垄断利润自然分外刺眼。我国银行业依靠政策性资源垄断获得的高额利润也导致了行业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恶果,对我国市场经济公平竞争和社会财富分配制度也带来巨大破坏。

3 我国银行业改革政策建议

银行高利润虽然是在我国特定历史时期所产生的,经济增速放缓,利率逐步市场化的实现都将在很大程度上冲击银行业固有的利润增长。我们在了解银行业高利润问题的实质后,应该怎样改革来提升我国银行业的竞争力和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3.1 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和充分竞争的金融体系

我国长期以来的金融政策制度性保护使银行业竞争机制缺失。尤其是在国有商业银行通过国家政策扶的核销呆坏账、对不良资产的剥离、以及多次注资来补充资本金和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上市等政策性优势获取了垄断地位。

银行业的垄断地位实质上是因为金融主管部门对银行牌照的控制。要打破国有金融企业的垄断,建立充分竞争的资本市场和金融体系。进一步放开银行业的准入限制,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打破当前银行业在金融制度保护下获得的超然地位和高额利润。银行业激烈的市场竞争将使商业银行存款与贷款之间的利差逐渐减少,进而引起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利润在总利润中的比例逐渐减小。发展小地域性银行机构,建立多层次的商业银行体系。促进银行业的高效、有序竞争,使银行业不断的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利润的可持续高增长。

另外,让更多的社会资本有序进入银行业,也能把民间金融纳入合法有序的管理轨道。与其把民间资本阻挡在体制之外无法进行监管还不如把其纳入银行业,这样有利于监管并降低民间借贷带来的风险。在温州进行的金融改革试点工作已经打响了破除银行业垄断的攻坚战,但试点工作的经验总结和推广工作需要加快。

3.2 有计划的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对于打破信贷市场上的垄断局面,就需要逐步推进我国利率市场的改革。市场经济要求下的银行业借贷合理利差标准是不能通过简单的计划和行政命令给出的,只有把利率完全放开,实现自动定价,充分竞争才更合理。在2012年通过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起步,中小银行已经感受到了竞争的压力,如果完全的放开银行存款利率的上浮限制,这将对银行业的经营带来巨大挑战。但存款利率上限在较短时间内的的放开可能导致银行过度竞争,进而引发银行业经营风险(特别是中小银行),从国外的经验不难看出,存款利率上限放开是各个国家利率市场化完成的标志。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在政策要求下逐渐上浮,实现了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第一步,接下来可进一步放开对中长期定期存款的上浮区间限制,之后再逐渐放开对短期和小额存款利率上浮区间的管制,最后开放利率浮动上限。

利率市场化改革需要对宏观风险与收益进行评估和权衡。以及与宏观经济和财政政策的协。利率市场化的最后是上调以致取消存款利率上限。借鉴大多数国家对存款利率上限都采用逐步、渐进式方法,我国对存款利率的放开应采遵循“先长期后短期、先大额后小额”的方法渐进式进行。这要求必须重视中小型金融机构,尤其是小型城市商业银行、农信社、农商行等的经营风险。逐步放开利率管制,使中小银行有一个适应和调整的过程。

综上所述,虽然商业银行从本质上来说也有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共性,但从银行业应为实体经济服务来说,从整体国民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银行业不应该仅仅只关注自身的利润增长,还因该承担合理配置社会资源、服务实体经济的重大责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游.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利润研究[J].北方经贸,2012(8),146-147.

[2]纪雪武.中国商业银行业产业组织分析及对策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08.

[3]尹银萍.金融部门国内管制与竞争的关系分析——以银行业为例[D].厦门:厦门大学,2007.

[4]刘昌宇.对银行业利润水平的分析[J].河北金融,2012(8),14-17.

篇4

[关键词] 信贷渠道;微观主体;货币政策

[中图分类号] F82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12-0128-03

[作者简介] 崔秀荣,河南信阳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企业经济。(河南 信阳 464000)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金融市场的发展,货币政策工具逐渐发展,货币政策的传导开始从单纯的直接信贷传导向信贷、利率和资产价格多渠道过度。但由于国有企业改革任务没有完成,预算软约束依然存在,对利率调整的反应不够敏感;资本市场发展处于初期阶段,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不够密切,资本市场对投资和消费的带动作用不甚明显,利率和资产价格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比较有限;虽然初步形成了多种货币传导渠道,但仍然以信贷渠道传导为主。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微观传导主体――金融机构、企业、消费者的市场化行为不够。为理顺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充分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政府需从规范传导主体行为方面着手。

一、货币政策信贷传导的理论及过程

信贷渠道是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中比较新且有争议的理论。早期由凯恩斯提出,后经希克斯等人的发展,形成了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货币政策传导途径理论,该理论认为货币供给的变动通过影响资本成本(利率)从而达到影响实际经济变量。由于货币传导途径忽视了信息的不完全和金融市场的自身结构问题,从而受到了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信贷传导途径理论的挑战。伯南克、布林德等运用信息经济学的理论,证明了信贷配给行为是银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自发产物,在基础理论上说明了信用传导机制,即信息不对称性催生了金融中介机构,中介机构可以提高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效率,因而对整个经济活动产生重大影响。信用机制的建立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借款人对银行贷款的依存度是否足够高,以致借款人外部融资费用的变化对其投资等行为将产生直接、决定性的影响;二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能够影响银行贷款行为。货币政策的信用传导过程是(以扩张货币政策为例):扩张货币政策利率企业净价值外部融资成本投资需求产出GDP,或是扩张货币政策利率股票价格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银行贷款IY。货币政策的变化通过影响银行贷款的可用性,从而影响企业的投资,最终影响实体经济。其强调的不仅是扩张性货币政策能增加银行的存款,并通过银行存款的增加起到降低债券利率的效应,更重要的是扩张性货币政策会使银行的贷款增多,而增大了的信贷供给,会使投资水平上升,从而使产出也处于上升态势。

二、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的现状

依据货币政策的信用传导观点,货币政策所提供的名义货币量虽然是金融中介机构影响实体经济部门的关键变量,但并不是连接实际部门和金融部门最合适的指标,因为传导机制并不能保证名义货币量变动能够全部反映在实体经济中。在我国,出现了信用传导机制扭曲、信贷传导渠道不畅的现象,其体现在:

1.货币增长与存差同时存在。尽管2002-2006年期间,先后升息3次,两次上升存款准备金率,但一方面,货币供应量仍旧增长,到2006年底,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34.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6.9%,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2.6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7.5%。另一方面,银行系统内存在大量的存差,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数据,截至2006年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含外资机构)余额为23.9万亿元。巨额存差的出现,使央行的货币政策大打折扣。

2.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结构不对称。实体经济结构与金融经济结构的不对称阻碍了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渠道。在实体经济领域,我国已形成了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同在、大型企业与中型企业并存的二元结构。而在金融经济领域,则形成了计划性的正规金融体系和市场性的非正规金融体系构成的二元结构。从资金需求层面看,当前,非国有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其对资金产生了强烈需求,而国有企业对信贷需求增长缓慢。从资金供给层面看,正规金融体系中的国有商业银行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国家信誉”优势吸收了大量存款,支配了绝大多数的贷款资金供应,但它们的资金供给在制度上仍局限于国有经济部门,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它们的主要贷款对象。而非正规金融体系中的中小金融机构由于自身规模的限制,又缺乏国家信誉做担保,因而存款增长缓慢,贷款能力不足,对非国有经济的信贷支持也相当乏力。虽然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正在按照市场化的原则进行经营,但由于其自身经营受到其成本、规模及政策的制约,因而无法在短期内与一些非国有经济的中小企业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也就无法形成合理的资金对应关系。也正是由于资金需求结构和资金供给结构存在着严重的二元结构问题,使得经济结构与金融结构不对称,拥有我国银行业80%以上的资产和负债的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事实上长期存在着“信贷偏向”。另外,近年来一些国有控股的股份制银行的资金运用结构似乎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趋同,在信贷政策的贯彻落实上出现了“能贷的不愿贷(国有商业银行),愿贷的贷不了的(中小金融机构)”的情况,这就直接紧缩了以中小企业为主的非国有经济的信贷来源,也将中小金融机构游离在货币政策之外,导致货币政策在“金融机构――投资者――消费者”环节上传导不充分,使货币政策难以发挥预期的作用,即使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信号是扩大货币供应量,企业特别是非国有经济中的中小企业感受到的却仍是持续的“信贷紧缩”。

3.金融机构绝大多数集中在大中城市和东部地区,中小城市和中西部金融机构很少。近几年,国有银行基层分支机构在农村和中小城市纷纷撤并(见表1),县级机构仅为存款机构,无贷款权,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未及时跟上,致使在县级出现了一些金融服务的空白,从而造成单个银行体系“体系性退步”这一“非理性”结果,个体成本节约导致了宏观成本增加,从而加剧了信贷服务机构的分布不平衡和货币政策传导的结构性矛盾。

三、我国货币政策信贷渠道传导不畅的原因

1.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微观传导机制的金融主体对货币政策反映不灵。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承担了中央银行和企业、居民的中介,在存款货币扩张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央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只有得到商业银行的积极响应,并以信贷投放等形式加以贯彻,才能达到货币供给增加的效果。但是由于我国现行的金融体制存在诸多问题,商业银行对货币政策的信号反应迟钝,致使货币政策在金融机构中传导受阻,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利率结构不合理,商业银行缺乏动力贷款。一是存款利率与贷款利率差距过大。2006年8月,一年存款利率为2.25%,同期贷款利率为5.76%,对个人贷款还可以上浮10%,银行只拿出不到一半存款放贷便足可支付存款利息;二是准备金存款利率过高,截至2006年7月底,商业银行准备金方面,总准备金余额一般在2.3万亿左右。按照1.89%的法定准备金利率,以及1.62%的超额准备金率,央行的年利息开销在300亿元上下,各大商业银行均可坐享这部分收益。据社科院一研究人员的初步推算,仅工商银行每年的准备金利息收入便可高达50亿元以上。准备金存款利率过高,使金融机构放贷的惰性较强,往往将居民、企事业单位存款作为超额准备金存在中央银行吃利息。

(2)过度强调风险防范,致使基层商业银行活力不足,对货币政策反映不灵。一是严格的风险管理制约了基层行的信贷扩张能力。近几年来,国有商业银行逐步完善了信贷管理体制,但责任约束过度,其弱化了基层信贷人员的信贷扩张潜力及政策的传导效果。二是管理体制滞后,削弱了基层行自主经营决策能力,导致基层商业银行活力不足。作为实行一级法人高度集中管理的国有商业银行总行,均制定了各自的信贷政策,将信贷重点投向资金流动性强、经营效益好、银行收息率高的优势重点企业,忽视了一大批有一定市场潜力且发展前景较好的中小企业和私营企业,造成信贷投向集中。

(3)不良资产比例过高,客观上压抑了商业银行贷款积极性。根据2006年底的统计数字,中国主要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合计为4.54万亿元,为贷款余额的7.5%。为此,商业银行对贷款条件等信贷制度作出严格规定,对放款进行严格约束,但在促进贷款、调动贷款积极性方面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

(4)国有商业银行的体制转轨还没完成,市场化程度还不高,传统的运作模式与市场化模式相摩擦,大大消耗了银行系统的能量,从而使货币政策的信号在银行系统内衰减。目前仍然是直接的行政指令管理与间接管理并行,有些指导性的管理会演变为指令性的管理,从而也削弱了银行的活力,运作模式和管理体制上的矛盾,往往会造成市场信号与政策信号的不一致,并引起银行行为的紊乱和预期效果失误,最终使货币政策的效果大受影响。

2.企业的市场化程度不高。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货币政策传导的客体,是货币政策传导的微观基础,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是否能够有效地作用于经济主体,不仅取决于中央银行、金融机构等金融部门,而且取决于企业行为的市场化程度。当前,我国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完全建立,风险和利益约束机制不健全,且有相当一部分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较差,经济效益持续低迷,资金占用结构不合理,使用效果差,这些不仅影响了金融机构的经营绩效,也弱化了货币信贷政策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3.居民个人对货币政策反映不积极。分析其原因为:受传统消费观念影响,居民超前消费意识不浓;受收入水平限制,居民消费难以扩大;受社会保障体制影响,居民储蓄意愿仍然较强;受消费环境制约,目前尚未形成新的消费热点;受个人信用制度建设滞后影响,消费信贷难以全面拓展;受改革不透明影响,居民的预期与货币政策意图相悖,信贷难以全面拓展;受改革不透明影响,居民的预期与货币政策意图相悖。有关资料表明,我国储蓄存款近三年分流的主要去向是股市、国债和外汇资产等三方面,而增加消费的并不多。

四、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途径应采取的措施

1.加快国有商业银行内部体制改革,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逐步完善商业银行内部法人治理结构;强化国有商业银行的成本约束和利润考核机制,使国有商业银行把利润目标的实现与金融风险的防范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在实现最佳利润目标的同时,实现货币政策的顺畅传导。此外,加强金融监管,完善外部约束。在剥离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基础上,对金融机构的主要业务指标的真实性进行检查,撤销少数难以救助的金融机构,维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大力支持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加强银行、证券和保险三大金融监管当局的协调与协作。

2.推进企业改革,完善货币政策传导的微观基础。企业是货币政策的最终作用对象,他们对货币政策反应的敏感性决定着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预算约束程度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货币政策能否发挥效应。而长期以来国有企业的预算软约束和管理不善造成的效益低下,是造成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下游梗阻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支持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应尽快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增强企业信用观念,引入竞争机制和成本约束机制,使企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和投资主体。

3.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建立是疏通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拓宽中小企业间接融资渠道的关键。由于信息不对称,加上中小企业自身规模与经营实力较小,银行不愿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因此,通过构建完善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一方面向银行提供申请贷款的中小企业的真实信用水平,另一方面提升中小企业的信用水平,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可能性。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可以考虑建立多层次的支持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体系。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可设计为由地(市)、省、国家三级机构分层次组成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担保业务以地市为主,再担保业务以省、国家为主。凡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市场和发展前景的、有利于技术进步与创新的各类中小企业的银行贷款,均可列入担保范围。在建立担保机制的同时,也要保证担保基金的充足和稳定,基金来源可以通过政府财政拨款、基金会员交纳会费、向社会公众和法人单位募集资金、发行债券等多元化渠道筹资。

4.大力开展消费信贷,改善公众的预期,为货币政策的顺畅传导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国家一方面应着力缩小收入差距,减少低收入群体的比重,加大投资工具的宣传力度,提高证券资产在个人金融资产中的比例;另一方面,应加快社会保障、教育、住房、医疗等多项制度的改革,引导居民的消费预期。只有努力改善消费和投资环境,通过发展对居民个人的信贷业务,扩大居民参与金融活动的深度,鼓励金融创新,才能改变居民金融资产过度集中于银行储蓄的局面,增强对利率反应的敏感性,使货币政策产生预期的效应。

参考文献:

[1]夏德仁,张洪武,程智军.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渠道”述评[J].金融研究,2003,(5).

[2]徐艳.当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3,(11).

[3]刘玮.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及其效应[J].经济论坛,2004,(14).

篇5

(一)金融体系稳健、健康的发展为存款保险制度出台提供了平台在一系列政策指导下,金融机构盈利实力和偿债能力增强,市场约束机制加强,对金融市场的信心大幅提升,金融体系的稳定、安全性为制度的出台创造了条件。

(二)我国形成了相对稳定的银行系统初步形成了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和多元化经营的中小型银行为主要市场力量的银行体系,这给存款保险制度的出台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三)金融体系法制建设不断完善、审慎性监管水平不断提高、银行会计准则国际化金融监管有了法律的规范,为存款保险制度奠定了法律基础。中国特色的银行监管架构,银行业监管取得非凡的成就和准确、完全、规范、透明的银行会计信息披露为存款保险制度提供可持续的发展环境。

二、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具体实施方案

(一)存款保险制度央行不再控制存款利率为防止银行间竞争,确保盈利,为此央行控制存款利率,但该制度出台后会使银行自身承担盈亏,这是银行业进一步开放的关键所在,央行放开存款利率,预测平均存款利率可能上升百分之一,而这百分之一的上升的利息收入相当于GDP的0.8%,这部分的增长转移到储户中去,促进消费、拉动内需。

(二)存款保险只承包存款类资金,不承保投资、理财类资金存款保险最高赔付额为50万元人民币,覆盖99.63%的储户提供保障,不超过50万元人民币全额赔付,超过部分优先索取银行清算财产,这样会降低金融风险,保护储户利益。

(三)保险费率由存款保险机构根据发展状况实行基准费率和风险差别费率按照不同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水平以及风险程度有差别对银行收取保费。涉及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和农村信用社,针对经营业绩强、盈利能力好的大型商业银行按照基准费率收取保险费纳入存款保险基金。参考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和存款规模差别收取保费,使商业银行注重于风险管控和产品定价。

三、存款保险制度对金融行业的影响

(一)对于银行股和保险股来说并非是利好消息对于整个股市来说是利好,该制度推出对于非银行金融机构是有利的,部分银行存款转而流入保险、券商等非银行机构,大储户将部分资金配置理财产品,有利于增量资金进入股市。该制度的出台没有改善银行的资产质量,大户对存款限额赔付的担忧抬高了小行负债成本,银行负债端成本竞争加剧导致息差收窄。存款保险制度要求银行缴纳保费,对银行利润实现会产生反向冲击。

(二)政府将不再为金融机构兜底存款机构不能再盲目贷款,贷款审核将会更加严格,存款保险制度实施后,银行要缴纳保费,短期内银行的运营成本增加,如果从长期来看,银行利润的减少,成本的增加将会从下调存款利率中得到补偿,美国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只有1%左右。

(三)存款保险制度的出台有利于P2P(互联网金融点对点借贷平台)行业发展该制度的出台释放出银行倒闭的可能性,为安全保险起见,投资人会分散投资,P2P12%的年收益率将会吸引更多投资者的加入,存款保险制度是市场利率化的前奏,伴随着金融市场利率化,P2P平台20%的长期理财高收益将无法继续,10%左右的中长期年化投资收益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水平,P2P理财产品将回归正常值,网贷利率会随着P2P理财收益下降而下降,吸引更多的小微企业进行网贷融资。

四、我国出台存款保险制度利弊分析

(一)存款保险制度的积极性

1.能够稳定我国金融体系安全,防范金融危机的发生金融市场化不断发展,国际化成为趋势,创新性金融产品日益增多,中小型商业银行如雨后春笋般成立,“影子银行”也应运而生,在商业银行内控制度不健全会导致自身风险在逐渐增加。经验表明,存款保险制度的出台是防范金融风险的可行性选择之一。

2.会提升对银行的信心,最大限度保护储户利益由于银行吸收存款作为对储户的负债,高风险性和不确定性是银行的基本特征,银行经营不善导致不能如期清偿债务时,会引发储户对银行的信用危机,我国目前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在金融监管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强制实行存款保险制度是储户对银行充满信心的保障。

3.提高大众风险意识,能够减轻央行的负担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企业破产慢慢为大众所接受,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机构,破产也纳入正常的发展途径中,这就要求储户要有很高的风险意识,改变以往政府兜底的传统意识。存款制度的出台,政府不再为银行的破产买单,存款保险机构将对银行进行监督,定期检查银行财务状况,这减轻了央行监管的负担,帮助存在危机的银行渡过危机,实现央行的政策意图。

(二)存款保险制度的消极性作用

1.存款保险制度的落实会造成储户和银行的道德风险存款保险制度的出台,由于赔付额的保障,降低了储户甄别银行风险的意识,往往在存款时忽视银行风险状况和经营水平,把资金存放在高利率、经营不完善的银行,稳健经营的银行得不到存款。对银行来说,存款保险制度弱化了银行风险约束机制,银行为应对“高息揽存”压力,可能会减少资本金和流动性资金储备,内部管控松懈,引发银行“道德风险”,银行会将大量信贷资金投入到高风险、高收益项目中去。

2.基准费率与风险差别利率的实施会使银行业出现“马太效应”的局面由于大银行经营稳健,发生信用危机的概率比较小,因此,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对大银行的保费收取较少,况且保费对大银行来讲只是资金的九牛一毛,但是对于那些中小型银行来说,会收取高的风险差别费率,高费率保费对中小型银行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这样一来会出现“强者愈强”的局面。

篇6

今年,余额宝、微信理财通等新兴互联网金融产品继续膨胀,分流了银行大量存款。以余额宝为例,自2013年6月问世以来,其开户数超过了4900万户,筹资规模突破2500亿元,仅仅在半年内,余额宝就走过了华夏基金15年走过的路。尽管日前央视评论员钮文新斥其“冲击中国全社会的融资成本”以及“中国的经济安全”,但从市场反应来看,倒像是给余额宝做了一次免费广告,越来越多的市民投入其中。

一向“淡定”的国有商业银行压力骤增。近期,五大行存款利率“一刀切”的格局或正悄然改变。

1月24日,中国农业银行江苏分行官方微博宣布:目前,南京农业银行对定期存款利率实施上浮到顶,活动截止日期为3月20日。不仅在南京,《中国经贸聚焦》记者致电上海、北京等多地农行网点,都被告知实施了这一优惠活动。

在上海的一家农行营业网点门口,“定期存款利率上浮至10%”的公告异常醒目。工作人员介绍,1万元起的存款均可享受上浮10%的利率,期限囊括3月期至5年期的全部定期存款品种。“像1年期存款利率上调到了3.3%,之前是3.25%,调整后一笔10万元的存款可多收益50元。”

不过,在农行官方网站上,存款利率数据并未上调。客服人员向本刊记者解释,总行并没有对存款利率进行调整,但各分行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调整利率,以各网点的告示数据为准。

大行利率底线告破

自从2012年6月,央行允许商业银行存款利率最高可浮动至央行基准利率的1.1倍,即最高可上浮10%之后,大多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商行先后将存款利率上浮到顶。为避免存款竞争过于激烈,央行曾窗口指导五大行存款利率暂不上浮至10%,通常维持在8%左右。

此次农行率先打破这一底线,交行、中行、建行也有所松动。有交通银行内部人士向媒体透露,总行出台了阶段性利率优惠措施,与农行的优惠活动类似,至3月底,只要存款金额达到1万元,客户可享受优惠利率,即3月期至5年期定存利率悉数上浮10%。但这一优惠措施仅限部分试点分行,如上海分行。

上海的一家中行网点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从2月20日开始,在本网点储蓄额满10万元就可以享受上浮到顶的利率优惠,包括1年期、2年期和3年期。”

据本刊记者调查,建行同样有存款利率优惠活动,但在不同地区的品种、期限、起存门槛有所差别。例如,在石家庄上浮至顶的存期是3个月、6个月和1年,起存门槛5万元;在无锡是3个月到5年均参与,3个月到3年1万元起存,5年 3万元起存;在上海、广州则尚未调整。

建行官方表示,该行不是简单地按照期限品种一刀切地确定利率,而是根据区域、客户等具体情况,采取标准化与差异化相结合的定价策略。这是否意味着,上浮权限在总行和分行之间发生了变化?

此前有消息称,建行总行已发文,将存款利率上浮权限下放至一级分行,并允许各省分行将权限进一步下放到市级。而以往,存款利率上浮政策只限定在某些特定客户,权限由总行掌控。建行此次发文甚至没有限定利率上浮的起存门槛,意在由基层行根据竞争情况自由掌握。

对此,建行并未正面回应,中行、农行表示上浮审批权限仍在总行。农行总行明确表示,在3月20日利率优惠结束后,总行对分行的利率授权将统一恢复至活动前水平,如果分行需要继续执行区域批量差异化利率参数,应将相关方案上报总行。

工行的工作人员向本刊记者表示,并未接到调整通知,仍执行原有存款利率水平。五大行官方都表示,要以官方网站数据为准,目前五大行官方存款利率数据尚未上浮10%。

大行推类余额宝产品

此次国有银行存款利率上浮到顶,被业内认为是“揽储大战”激烈的写照。

去年下半年,以余额宝、百度理财、微信理财通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异军突起,交易方便灵活、收益率高,成为投资人理财的新宠。不少银行工作人员向本刊记者坦言,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诞生导致部分存款搬家,银行揽储压力增大。

据国泰君安研究员邱冠华测算,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营业收入冲击在1%以内,资金分流在5%以上。去年11月开始,有大型银行以6%-7%的利率从市场上拆借资金,一改过去作为市场资金供给方的角色。

据媒体报道,为防止活期存款都搬家到余额宝,招行最先对资金转出到支付宝设置限额,随后工行、农行亦跟进。本刊记者注意到,去年年底前,大型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收益率频创新高,非常接近中小银行,达6%以上。

尽管如此,大行仍难“淡定”,纷纷推出自己的类余额宝产品,加入活期存款保卫战。继交行去年推出“快溢通”后,近日,工行浙江分行联合工银瑞信基金公司推出“天天益”,主要投向货币市场基金“工银现金宝”。

该款产品利用卡内零碎闲钱,把客户工行卡里沉淀的活期余额及时转换成货币基金。在工银瑞信官网上,记者看到,“现金宝”最新7日年化收益率为6.2%,而2013年“现金宝”的收益率达4.38%,位居货币基金市场收益率之最。

记者致电工行浙江分行,客服人员称,该款产品与余额宝类似,客户需要通过网上银行操作,1元起购,24小时随时可申购和赎回。赎回资金即时到账,快速赎回单日限额高达100万元,大额资金也能享受较高流动性。另外,工银“现金宝”也和支付宝一样,在手机端有配套APP,支持Android与IOS平台,方便投资者随时随地操作管理,但目前仅限浙江分行的客户。

2月17日,工商银行正式推出“薪金宝”,打出了“银行渠道超安全”的口号,并称七日年化收益率高达6.599%。该理财产品的认购金额起点为100元,支持24小时购买和赎回,网点、电子银行都可认购。

日前,中行人士在微信圈消息称,中国银行成立中银“活期宝”,上线首日的7日年化收益率为6.758%。据悉,这是中银基金与中国银行合作推出的货币型基金。中行工作人员向本刊记者确认了这款货币基金的消息,但是“目前还没有具体发行通知。”

“推类余额宝产品对银行来说是自我革命。但是如果存款流失得厉害,与其让别人挖走,不如革自己的命,自己推出类余额宝产品至少托管行还可选择自家银行,只不过存款利率更高了。”此前一位银行工作人员如是说。

对商业银行而言,余额宝以及类余额宝产品的资金会继续存进托管银行的账户,继续留在银行体系,比如余额宝的托管银行为中信银行。但存款资金进入余额宝以及类余额宝账户后再存进银行,变成同业存款,存款利率会飙升1倍以上,且这笔存款不能计入银行存贷比考核。

除了工行、中行,建行也正在酝酿推出类似产品。交行、建行还在筹备代销渠道T+0业务的上线。建行的一位资深理财师表示,“我们将结合建行旗下的建信基金T+0,收益不会逊于余额宝,而且在功能上完胜余额宝。”

尽管“银行版余额宝”已面世,但揽储大战结局难料。银行的这类产品多数是通过网银渠道购买,开通与注册过程相对较繁琐,且非本行客户并不能购买。“银行尚未找到与互联网渠道资金最理想的对接方式。”业内分析人士称。

利率市场化加速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此次国有银行利率上浮可以算是国有银行在利率完全放开之前的一次“练兵”,银行可借此机会为此后全面利率市场化做准备。

去年12月,作为存款利率市场化重要标志的同业存单(NCD)时隔多年终于重启。

自去年7月央行宣布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之后,10月贷款基础利率集中报价和机制正式运行,12月同业存单的推出,可以说,利率市场化的步伐越来越快了。

12月8日,央行《同业存单管理暂行办法》,三天后,工行、建行、农行等首批5家银行率先试水,发行总规模为190亿元的首批同业存单。紧随其后,交行、招行、浦发、兴业及中信五家银行于13日顺利发行了第二批总计150亿元的同业存单。至此,同业存单的发行银行总计达到10家,发行总规模将超过300亿元。

虽然从发行结果看,规模不大、收益率水平相对偏低。不过由于流动性方面的优势,首批同业存单认购还算顺利。

“以往商业银行主要是依靠同业存款及同业拆借进行资金的补充和流动,但都是‘背对背’的资金往来,简言之就是大家私下谈价,同业存单通过市场定价,价格由市场决定,为未来大额可转让存单的推出奠定了基础。”郭田勇指出,同业存单的推出是大额可转让存单的先行步骤。

大额存单被视为利率市场化的过渡产品,在美国金融实践中曾经发挥作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大额存单几乎成为发达国家银行的一种重要的负债工具,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大额存单由于其良好的流动性,而成为银行主动负债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中国有望按照央行的规划在3-5年后完全实现存款利率市场化。”德意志银行财富管理中国区总经理黄凡表示,同业存单将按央行“先同业、后企业和个人,先长期后短期”的思路,在同业试稳定运行一段时间后,待条件成熟再推进面向企业和个人。

在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看来,面对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强有力的风险控制能力与较强的存贷款定价能力是银行在利率市场化大潮中胜出的重要因素。而如何开拓新的盈利空间,弥补日趋萎缩的存贷差利润,这需要商业银行练好内功。

“当前已到了必须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时刻。” 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兼职教授赵庆明认为,从各国利率市场化的实践看,存款保险制度已经成为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制度的建立将有利于降低因银行破产而给储户造成的损失。“各国往往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前或改革进展过程中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制度保障。”

篇7

关键词:银行理财产品;流动性;收益性:风险状况

文章编号:1003-4625(2009)04-0087-04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目前参与河南省银行理财产品经营的商业银行共有11家,他们在河南省发行的、销售起始日在2007年5月25日到2008年9月15日间的本外币银行理财产品共435只。从各银行发行产品数量上看,招商银行、广发银行和兴业银行产品数量排在前三位,各行产品数分别为99只、74只、53只、三家银行产品数量占河南省统计期内银行理财产品总数的比例分别为22.76%、17.01%、12.18%,其总和占统计期内河南省各银行发行产品总数的51.95%,居半数以上。而中、农、工、建四大银行产品数量却分别排在第9、10、6、7位,其中的建设银行和浦发银行还同列第7位,总体上居于队列的后半部分。

一、对河南省银行理财产品的现实考察

以上述银行理财产品为样本,我们对河南省银行理财产品的种类与规模、产品的流动性、收益性和产品的风险状况分别进行实证分析,以考察河南省银行理财产品的现实状况。

(一)银行理财产品的种类及规模

从标的币种结构来看,河南省银行理财产品币种结构较为齐全,但各币种产品规模差异却相当明显。如图1所示,河南省银行理财产品主要以外币品种为主,各种外币理财产品数量之和占总量的55.86%,比人民币品种占比44.14%高11.72%。但是外币产品占比并不均衡,其中以美元和港币产品居多,分别占总量的34.25%和16.09%,以澳元和英镑为标的产品比例最小分别占比1.15%和0.23%,其实际的绝对数分别为6只和1只。

从收益类型来看,河南省银行理财产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浮动收益型、固定收益型和其他收益类型。其中固定收益型银行理财产品居多共248只,占比57.01%;浮动收益型产品有180只,占比41.38%;其他收益类型产品数量只有7只,占比1.61%。

从收益及本金支付形式来看,除11只产品没有明确收益支付类型外,其他银行理财产品也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即期一次性支付本金和收益型、分期支付型。其中一次性支付型理财产品数量占绝对多数,共399只占比91.72%;分期支付型产品数量仅有25只占比5.75%。

(二)银行理财产品的流动性

对于银行理财产品的流动性可以从产品的期限结构、能否提前赎回、能否提前终止和产品存续期间能否进行质押四个方面进行考察。

从产品的期限结构来看,河南省银行理财产品期限结构较为丰富,除超短期限产品外,其他期限的理财产品在所统计的产品中基本都有存在。排除6只期限结构没能查得外,余下429只产品的期限结构的详细状况如图2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在河南省银行理财产品的期限结构中,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产品占有较大比重,其比例分别为16.32%、19.35%和35.20%,突出了河南省银行理财产品以短期产品为主的特点。1年期以上产品则以2年期和1年半期产品为主,但总体来说其比例不大,数量较多的2年期产品比例也不足10%仅有8.39%。其他期限的产品数量就更少,有些期限产品数量只有1只。

从产品能否提前终止和赎回的性质来看,河南省银行理财产品的状况可以使用表1简要的表明。从表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在产品终止权上银行是优势主体,统计的435只理财产品中有329只规定银行拥有提前终止权,占产品总数的75.63%,而且这些产品中客户同时拥有提前赎回权利的只有40只,而明确规定客户不能提前赎回的有279只,对比银行拥有提前终止权的产品其比例为84.80%。产品规定银行没有终止权或对此没有规定的产品数分别是39只和67只,共占产品数量的比例也不足25%,其中银行不能提前赎回的比例只有8.97%。另一方面客户不能提前赎回的产品总量为348只,占产品总数的80%,从而客户投资资金的流动性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而且银行有提前终止权的产品,大都规定在发生不利于银行的情况下银行可以提前终止,使银行利益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保护,但客户的投资风险也因此而加大。

银行理财产品在管理期间能否进行质押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产品的流动性。本研究分析的银行理财产品中规定管理期间可以进行质押的有39只,仅占产品总数的8.97%,不能进行质押的196只,占比45.08%,余下产品对此则没有明确规定。但数据已经可以表明客户要想通过质押的方式提高产品的流动性,效果一定不会很理想。

总的来说,虽然河南省银行理财产品的大部分为短期产品,在一定程度上便利了客户资金的收回和周转。但在更大程度上,一旦客户进行了银行理财产品投资,那么由于提前赎回条款和提前终止条款以及产品管理期间质押性质的规定,使得产品在管理期的流动性很受限制,故而河南省银行理财产品的流动能力还不是很强。

(三)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性

河南省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分布情况如图3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河南省银行理财产品多是低收益产品,预期年化收益在2%到5%之间的产品最多,实际数量为188只,占产品总量的43.22%;预期年化收益在5%到10%之间的产品107只,占比24.60%。而收益在30%以上的产品数量较少,共14只,在总量比例的3.22%;其他收益区间的产品比例也不是很大。

拿河南省银行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与同期银行存款收益相比较,其比较结果如图4所示。比较结果显示河南省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并不高,比值在1-2倍之间的产品占绝对多数,共有219只占比50.35%;比值在2到3倍之间的占比7.13%,比值在3到4倍之间的占比5.98%,余下产品随预期收益水平与同期银行存款收益水平比值的升高其所占比重大致成递减趋势,比值在9到10倍的产品只有3只,比值在十倍以上的只有6只。

无论是从理财产品投资资金的预期绝对收益水平来看,还是从河南省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相比较的水平而言,河南省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水平都不高,尚且不论银行存款利率水平是否高于同期通货膨胀的水平。

(四)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状况

前面对河南省银行理财产品流动性和收益水平的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银行理财产品的流动性不强,收益水平整体不高,而且还有产品收益水平低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的情况,所以河南省银行理财产

品存在一定的流动性风险和收益风险。下面还将从河南省银行理财产品投资本金的安全性以及由于通货膨胀带来的其他风险两个方面对河南省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状况进行进一步分析。

投资银行理财产品本金的安全性可以从银行对于投资资金是否给予保本规定的角度进行考察。对样本理财产品的分析结果显示,河南省银行理财产品本金安全性较高,银行对产品投资资金进行了保本规定的产品占比76%。而规定不进行资金保本的产品和没有规定的产品比例分别为9%和15%。这种结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客户投资的本金安全性,从而降低了投资资金蚀本的风险。

通货膨胀是考察银行理财产品投资收益风险的又一个重要因素。这里我们用银行存款利率水平为中介来比较河南省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图5显示了2007年5月到2008年9月两类CPI指标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的比较状况,结果显示考察期内河南省CPl月度增长率与同期利率相比水平最高,大部分月份二者比值超过1.5倍,有7个月份二者比值超过2倍,最高比值高达2.4倍;而全国CPI同月指标与银行利率的比值则介于1.1到2.1倍的水平之间。与图4的分析结果相比较,由于河南省一半左右的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与银行存款利率之比处于1到2倍的水平,余下部分在此比例之上。所以就全国同月CPI指数和河南省CPI变动水平而言,河南省银行理财产品有一半的收益水平与通胀水平相当或者低于通胀水平,即其投资实际上没有取得真实的收益,或在实际上处于资本贬值的状态;只有投资预期收益与银行存款利率比值在2.5倍及其以上的理财产品才能取得扣除通货膨胀水平后的实际收益,但这类理财产品的总量占比不足全部理财产品数量的45%。整体来说河南省银行理财产品有半数以上存在通货膨胀风险,有发生资本贬值或没有实际收益的可能。

二、河南省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中存在的问题

为进一步改善河南省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状况,下面结合对河南省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状况实证分析的结果来分析河南省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为使所揭示的问题更贴近实际,我们还以郑州市为例对银行理财客户进行了关于《银行理财产品问卷调查》的抽样研究,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318份,其中有效问卷233份。两种分析显示河南省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河南省银行理财产品发行主体结构不够健全,人民币理财产品规模优势不明显。截至2007年底,河南省共有省级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农村信用联社14家,地方性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17家,而位列银行理财产品发行行列的银行类金融机构却只有11家,如郑州市商业银行等地方性商业银行在银行理财产品开发中出现缺位现象,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河南省地方性银行机构的创新能力不强。同是在发行银行理财产品的机构中,原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所占市场份额与其市场地位不对称。以郑州为例原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网点远远多与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然而他们发行的理财产品数量却排在所有机构的后列,其产品创新能力明显不如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就河南省银行理财产品本身而言,人民币理财产品比重为44.14-%,比外币理财产品的市场比重低近12个百分点。所以河南省人民币理财产品规模优势并不明显。

(二)河南省银行理财产品收益支付方式和产品期限结构与现实需求状况不相适应。河南省银行理财的产品的本金及收益支付方式主要以到期一次性支付为主,此类产品数量占统计产品总量的91.72%。结合我们进行的实际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到期一次性支付本金和收益的产品比重过大。调查数据显示受调查客户中有130人选择到期一次支付,占总人数的56%;选择分期支付的有103人,占总调查人数的44%。这一结果与到期一次性支付本金及收益的产品占绝大比例的现实状况不相适应。

就产品的期限结构而言,对受调查客户所选偏好期限的累计统计结果表明,客户对1年期理财产品有着较为强烈的偏好,其次是半年期产品和2到3年的中期产品,而对其他期限结构的产品则没有明显的偏好。与前面实证分析的结果相比较,市场上3个月、6个月的短期产品所占比重高于客户的意愿需求,而中期产品的比例则比客户的意愿需求要低。

(三)河南省银行理财产品的流动性不强。就产品的流动性而言,河南省银行理财产品虽然以短期产品为主,但是由于85%左右的产品只有银行拥有单方面提前终止权,80%的产品都规定客户没有提前赎回的权利,而且产品管理期内可用于质押的产品占总量的比例不足9%,所以河南省银行理财产品的流动性较差。

(四)河南省银行理财产品的实际收益水平差强人意。虽然河南省银行理财产品本金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但是从产品预期收益分布状况,和产品预期收益与全国及河南省CPI指数和银行同期存款利率的比较来看,河南省银行理财产品的整体预期收益水平不高,近一半产品处于低收益状态而且存在通货膨胀风险。在对银行理财客户的问卷调查中,客户购买理财产品的实际收益与产品预期收益和银行存款收益的比较结果显示,29%的客户实际收益高于产品预期收益,而实际收益低于和基本等于预期收益的比例分别为33%和39%;但是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实际收益与银行存款利率相比却有明显的优势,因为77%的客户都认为购买产品的实际收益高于银行存款收益,而认为实际收益低于银行存款收益的比例仅有6%。可见大部分理财产品的实际收益水平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收益水平,但其收益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优于银行存款的收益水平。

三、改善河南省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一些建议

为优化河南省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结构,充分发挥银行理财产品应有的投资功能,根据前面的实证研究和实际调查问卷分析的结果,就河南省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以下优化建议以供参考。

第一,优化河南省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生态环境,鼓励各类合格商业银行在河南省发行银行理财产品,尤其是要鼓励本省地方性商业银行参与发行理财产品,以便发挥其本土优势。原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应增强其产品创新能力,在产品销售和市场占有率上发挥其网点优势。同时要促进河南省各银行机构开发设计针对河南省居民实际需求状况的银行理财产品,使其更好为优化河南省居民金融资产结构状况服务。

第二,结合河南省银行理财客户对不同类型银行理财产品实际需求状况,调整产品开发和设计的类型结构。适当减少一次性支付本金和收益的银行理财产品的比例,增加分期支付产品的比重;调整银行理财产品期限结构,减少3个月、6个月等短期银行理财产品的数量,适当增加2年期和3年期的中期产品供给。

篇8

[关键词] 货币政策工具;宏观调控;商业银行;影响分析

[中图分类号] F83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07-0160-03

[作者简介] 袁明男,农行江西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江西 南昌 330008)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7年5月1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同时决定,从2007年6月5日起提高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这是央行年内第五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第二次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近几个月来,央行明显加大了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进行宏观调控的力度,其背景是什么,对商业银行会产生那些方面的影响?商业银行应如何响应央行的货币政策措施?这是本文所要阐述的问题。

一、关于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相关理论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管理一国货币供给的条件下,为了指导、影响经济活动,保证国家宏观经济目标得以实现,而由国家制定、通过中央银行付诸实施的有关控制货币发行和信贷规模的方针、政策与措施的总称。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必须通过一系列与中央银行业务相联系的措施和手段来完成,这些措施或手段称为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分为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和其他货币政策工具。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最主要的政策工具,包括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

存款准备金制度作为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对货币的调控和影响是非常大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或降低,将带来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资产业务规模的变化,从而对货币供给有重大影响。也就是说,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一般来说,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则金融机构缴存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增加,可供自主运用的资金减少,其放款和投资能力削弱,全社会货币供给随之减少;相反,中央银行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金融机构向中央银行缴存的法定准备金存款减少,可用资金增加,其放款和投资能力增强,货币供给随之扩张。

存贷款基准利率的调整,也是货币政策考虑的范畴。通过加息,可调控资产价格,令过热的股市和房屋市场降温。自2006年7月5日以来,央行出台了包括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在内的多种调控措施。特别是2007年5月18日,央行同时推出三项政策措施,即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升息、扩大汇率波幅。政策组合的推出,有利于增强政策的综合效应,加大调控的力度,综合治理经济偏快。上调准备金率旨在降低货币乘数与银行可贷资金规模,抑制货币信贷增速;贷款利率上调以及降低银行存贷利差意在抑制信贷需求和银行的放贷冲动,同时从供给和需求两端为信贷减速;存款利率上调有助于修正过低的实际利率,长期存款利率上调幅度超过短期以及活期存款利率不变有助于减缓存款活期化和储蓄分流的趋势;扩大汇率波幅有助于提高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增强汇率弹性,为扭转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平衡人民币有效汇率创造条件。

二、当前货币政策工具运用的背景及其对商业银行的影响2007年在经济出现局部地区和部分行业过热、通胀上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央行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治理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问题。近期,促使中央银行多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率的主要原因是货币信贷增长偏快。中央银行所担心的是,贷款的过快增长会助长经济的低水平扩张,影响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高准备金率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防止经济过热,并由此导致通货膨胀。在当前房地产投资偏快、证券市场持续升温、国际资本大量流入的情况下,既凸现了央行加大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进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同时也增加了其政策工具运用的难度。

当前央行对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对资金市场、证券市场及商业银行经营都将产生一定的影响。从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看:

一是抑制商业银行货币信贷过快增长。根据货币乘数理论,货币供应量为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之积,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决定乘数大小从而决定派生存款倍增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商业银行而言,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意味着信贷扩张能力的削弱。

2007年1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42万亿元,同比多增1678亿元。央行通过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收回流动性,每次调整50个基点,每次收回货币1500亿元,虽然相对于银行十几万亿元的流动性,不能造成实质性的影响。但是如果运用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工具进行流动性和资产价格管理,连续调整累积到一定的时候,对经济的调整作用就将逐渐显现出来。成熟的市场经济一般都会出现利率调整的周期性。近5个月来央行对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就显示出我国已经进入了一个调整的周期。5个月内的第5次准备金率调整,以及两次存贷款利率的调整,除了在银行信贷发放与市场利率基准上将产生实质影响外,更表达了央行在流动性治理上从紧把握的强烈决心,也彻底打消了部分商业银行对央行货币政策严肃性所抱有的侥幸心理。

二是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将作出一定程度的调整,并对盈利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方式以及获利能力来看,存贷款利差收入仍然是经营利润的主要来源。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则意味着增加存放在央行的准备金金额,这将直接导致其可以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减少。由于商业银行具有创造信用的功能,因此,商业银行实际减少的可以用来创造利润的资金将比增加的准备金数额成倍放大。

目前,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1.89%,存款的综合筹资成本大约在2.55%左右,贷款一年期利率6.39%,存贷款与准备金利率的利差分别为0.66%和3.84%。那么在现有存贷款规模上,经过测算:假设调高存款准备金0.5个百分点,冻结商业银行可用资金1500亿元,按此连续调整四次则减少由于发放贷款而获得的利差收入为3.84%*1500*4=230.4亿元。同时,由于商业银行存款的综合筹资成本大于存款准备金利率,商业银行缴存存款准备金还需要倒贴部分利息支出,补贴息差支出达0.66%*1500*4=39.6亿元。因此,据此估算,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的调整,将影响商业银行利润达270亿元。

三、商业银行响应央行货币政策应采取的措施

为积极响应央行的货币政策,商业银行应进一步转变经营理念,优化盈利模式,加快金融创新步伐。

一是要管住信贷总量,优化新增贷款投向。当前,在资产价格呈现不断上涨的趋势下,商业银行有必要控制过度的信贷行为,合理把握信贷投放节奏。同时,要着力优化信贷结构,严格信贷市场准入门槛,特别是要严格控制产能过剩和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信贷投放,注重提高信贷资金营运效益。据分析,各行业对升息的反应程度由机械制造业到农业依次递减,其中资金较为密集行业的影响度要高于劳动密集型行业。而作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点行业,如建材水泥、房地产、纺织等行业的影响度极其自然地排在了前列。农业、交通运输、水电生产供应行业受影响甚微,这些也恰恰是国家目前产业倾斜及扶持的行业。顺应国家的产业政策,根据各行业受升息影响程度的不同,商业银行在贷款投向上应有所侧重,尤其是对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点行业的中长期贷款应该有所抑制,切实提高全面风险控制水平。

二是要完善风险定价机制,提高贷款综合收益水平。在贷款粗放经营受到遏制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应当积极完善风险定价机制,提高贷款综合收益水平。目前各商业银行对贷款风险定价日趋重视,致力于开发科学、适用的定价模型,但由于受历史数据积累不够和实际经验不足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国内多数商业银行风险定价能力仍然较低。对此,应参照《巴赛尔新资本协议》的技术要求,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加快建立一套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内部信用评级体系,准确地对风险进行定价,进而实现对贷款的风险差别定价,以降低信用风险,提高银行盈利水平。

三是增强主动负债能力,合理匹配资产负债结构。存款基准利率的上调,有利于增强商业银行的吸储能力,但付息负债利率的提高,也加大了商业银行的筹资成本。同时,存款准备金率上调意味着银行增加存放在央行的准备金金额,商业银行的新增存款之中可用资金比例降低,资金来源制约资金运用的自我约束管理体制下,促使商业银行更重视存款工作,以便进一步增强资金实力。因此,商业银行一方面要增强主动负债能力,认真落实差异化服务措施,加快网点功能转型,真正实现客户分层、功能分区、业务分流,在增加存款总量的同时,优化负债结构;另一方面,要根据负债的期限、利率结构,合理安排资产的期限、利率结构,将资产与负债在资金种类和数量上的联系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保持资金合理流动性的条件下,根据利率变化的预测和资产负债对利率的敏感性分析,及时调整各种不同利率资产和负债的敏感性缺口,扩大利差,达到净利差收入最大化的目标。

四是要加快业务创新,优化经营收入结构。今年5月份的这次加息与之前几次加息的重要区别是央行缩减了银行的存贷利差,特别是中长期存贷利差,压缩了银行贷款利润的空间。多年来,出于扶持国有金融体系的政策需要,中国银行业长期享受远高于国外同行的存贷利差,尽管这一过高的利差水平一直受到质疑和批评,但央行长期保持了银行业偏高的存贷利差水平。此次央行打破多年政策壁垒缩减存贷利差,显示央行抑制信贷增长的坚定决心。对此,商业银行必须顺应银行业务发展趋势,在业务增长方式上从外延粗放型增长向内涵集约型增长转变,在经营结构上由传统的存贷业务结构向资本节约型的综合金融服务转变,在竞争手段上由同质化竞争向差异化竞争转变。

今后,尤其要重视科技创新和业务创新,拓宽金融服务领域,努力增加中间业务收入等非利息收入占比。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利率波动愈益频繁,西方商业银行加快了金融服务创新步伐,通过开拓中间业务市场,降低净利息收入占经营总收入的比重,以规避利率风险。如目前发达国家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高的甚至已经超过了60%,而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收入比重一般还不到10%,大力拓展中间业务是国有商业银行规避利率风险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国内商业银行要借鉴西方商业银行的经验,通过增大技术投资,加快引进电子技术,提供电子银行服务;通过整合业务流程、调整组织结构,增加基金、保险、代客理财等中间业务品种,来适应和满足客户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通过服务的全能化,实现客户的多样化和收益来源的多样化,从而有效地分散经营风险。

四、央行货币政策工具运用应关注的问题

2007年5月央行三项调控政策的同步推出,既反映央行货币调控思路的重要转变,也显示央行驾驭货币手段更趋熟练和灵活应变,相信对市场和经济的调控效应也将逐步显现。但是,?在存款准备金率成为央行常规性工具的同时,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一是合理掌握货币政策运用的频率和调整区间。准备金率的提高,在意味央行将冻结金融机构更多资金的同时,也必须为此承担更多的利息支出。就商业银行来讲,准备金率的提高,限制了信用扩张,而存款利率的提高,又增加了筹资成本。因此,存款准备金率的运用有必要设定一个合理区间,抑制央行利息支出的增加,同时兼顾商业银行的利益;如果继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或存贷款利率,希望也能够相应提高存款准备金的利率,适度弥补对商业银行净利润的影响。

二是进一步加强多种政策工具的综合运用。在当前中国流动性过剩、人民币升值压力日益增大、信贷扩张过快、货币投资反弹压力巨大、物价上行风险加剧的严峻形势下,单项政策的效力日趋弱化。因此,应在加强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组合运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产业、外贸、金融监管等政策的协调配合,多管齐下实现多目标调控,并借助政策组合集中推出的力量增强政策的综合效应。

三是应注意调控政策的协同效应问题。我国宏观调控关注多个经济目标,这使得央行在政策的协同和配套上需要更多的艺术性。比如提高准备金率和利率均是紧缩性政策,为了巩固我国宏观调控的成果,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央行的政策导向,但升息又将提高人民币在国际市场的比价吸引力,加速国际资金的涌入,加剧国内市场的流动性过剩问题。资本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对流动性的关联影响预计还将显现和强化,这将对准备金率等数量型政策工具的运用产生更多的影响。因此,研究货币政策的协同和配套,谋划取得同向的效应,在我国宏观控制更加注重内在和结构的趋势之下显得更为重要。

四是应实行差异化的货币政策。针对目前农村资金存在着一定的“离农”倾向,为鼓励商业银行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加大对“三农”的有效信贷投入,县域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应低于城市行金融机构。比如,目前农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高于其他三家国有商业银行0.5个百分点,高于信用社法定准备金率3个百分点。建议今后应区别各商业银行服务对象的不同,实行差异化的货币政策,合理确定县域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以鼓励进一步加大县域有效信贷投入,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篇9

通过分析利率市场化对银行资金来源和业务结构的影响发现,一方面银行为了吸储和争取优质客户而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从而使得以存贷利差为主要收入来源的银行遭受到不利影响。但另一方面银行也在加强债券融资和业务结构调整,增强自身经营实力来面对这项政策所带来的巨大挑战。

一、银行资金来源的变化

现阶段,银行存款是国内银行放贷资金的主要来源。截至2011年三季度末,我国银行业资金来源中存款、同业及其他借款、其他负债的比例分别为84.7%、12.4%、2.8%,但同期美国银行业这三个资金来源的比例分别为76.1%、14.3%、9.7%。当前国内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存款,而同业和金融债券的占比相对低。在这些资金来源中,活期存款的成本最低,但最不稳定;发行金融债和吸纳大额协议存款的稳定性较高,但成本也偏高;定期存款最为稳定,成本居于活期和定期存款之间;同业市场拆借和回购的灵活性较强,但资金成本易受市场因素影响较大。利率市场化将不可避免地侵蚀着银行存款的基础。

银行发行债券只是为了补充银行的资本实力。2011年,在股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国内银行在股票市场上融资667亿元,而发行次级债、混合资本债的规模达到了3169亿元,债券发行规模相比2010年增长了244.6%。2010年末,国内银行整体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2.2%,比当年初上升了0.8个百分点;加权平均核心资本充足率为10.1%,比当年初上升了0.9个百分点。2010年,国内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上升幅度超过资本充足率升幅0.1个百分点。但是,2011年国内银行采取了次级债为主的融资方式后,2011年国内银行整体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2.71%,同比上升0.55个百分点;加权平均核心资本充足率为10.24%,同比上升0.16个百分点。2011年资本充足率的涨幅远大于核心资本充足率的涨幅,这主要是国内银行在2011年选择发行次级债的方式补充附属资本的结果。

倘若2012年股票市场依旧低迷,那么债券融资仍将会是国内银行补充资本的重要手段。按照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分别达到10%和9%的核心资本充足率,以及达到11%和10%的资本充足率进行测算,2012年16家上市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缺口为1464亿元,资本缺口为3323亿元。这意味着将会有近一半的银行资本金缺口需要通过发债解决。

与发达国家银行相比,国内银行现在已经发行的次级债绝对数量还不大,银行次级债占银行总资本的比率在12%左右,远低于国外银行22%左右的水平,这预示着国内银行将来还可以有发行次级债进行资本融资的空间。

在利率市场化的影响下,估计国内银行的资金来源将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而且银行管理者也将更加注重银行资产负债表的主动管理。伴随着银行存款脱媒的不断加剧,银行将不得不使用同业资金和发行金融债券来替代部分银行存款来源。

国际清算银行在2003年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促使国际性银行发行超过监管资本要求的次级债的主要动因是利用次级债利息的抵税效应、在存款保险制度限制下开拓新的资金来源以及相对股本来说较低的筹资成本和较短的筹资周期等。虽然次级债券的资本属性决定了国内银行发行次级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补充资本金,但是正如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已经不仅仅把次级债归入附属资本这一特性,而是将其发展成为一个主动筹集长期、稳定负债渠道的金融工具一样,国内银行今后也会经常使用这个金融工具来为自己筹集可贷资金。将来银行将通过各种货币工具和资本工具进行主动负债,这样不但能够主动从市场获取资金降低依靠存款所形成的潜在流动性风险,而且还可以有计划地提高银行经营绩效。

相比活期存款具有随时被提取的可能性,银行发行的金融债券期限通常都在5年以上,并且规定不能提前赎回。所以此类债券负债基本上不存在挤提问题。如果将银行部分存款负债转换成金融债券负债,则一方面可大大降低银行的挤提风险,尤其是对存款基础薄弱的银行可以有效地改善国内银行因资产期限长、负债期限短而导致的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对银行拓展业务和利润的增长带来较好的推动作用。这与国内银行当前的资本回报率明显高于市场上金融债的发行利率密切相关。

相比国外发达国家银行,国内银行现在对次级债融资的依赖度只是处于一个起步阶段。但是受到巴塞尔协议III的规定以及国内最新监管条例出台的影响,银行次级债的融资动力和空间正在被压缩。再考虑到债券融资成本和核心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要求,银行未来还有可能会选择股权和可转债融资。

二、银行业务结构的变化

目前国内银行业的业务结构以传统信贷为主,中间业务占比不高,利差仍是国内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利差收入平均占到总收入的78.4%;股份制银行利差收入占比基本在80%-90%之间;在数量众多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中存贷款利差收入的比重会更高。一旦国内放开利率管制,短期内国内银行间很可能上演存款大战,利率价格竞争将会异常激烈,存贷款利差将会缩小,必然对国内银行目前的盈利模式产生较大的冲击。

从短期来看,利率市场化对银行存贷差的冲击最大,主要体现在银行资金来源成本的提高。利率市场化将使国内银行丧失对低成本资金如银行存款的垄断优势,迫使银行必须与其它非银行金融机构一起在资金市场上展开公平竞争。这样的话,银行存款利率会迅速向市场利率靠拢,带来资金成本的上升,从而导致银行存贷款利差收窄,进而引起净息差的下降。

篇10

[关键词] 存差准备金资产多元化

存(贷)差是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与各项贷款的差额,存款大于贷款是存差,贷款大于存款是贷差。存款余额的增加、贷款余额的减少,以及两者的同时变动都有可能导致存差的出现。下面我们从宏观的角度对存差的出现进行分析。

一、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占用

法定存款准备金是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是指中央银行强制要求商业银行按照存款的一定比率保留流动性。它最初的功能是保证商业银行应对意外的支付需求,而现在已经演变为中央银行管理银行体系流动性的辅制度安排或工具。而超额准备金是指商业银行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而保留的准备金,从形态上看,既可以是现金,也可以是具有高流动性的金融资产。存款准备金的出现既增加了商业银行的资产流动性,从另一角度来说,也是变相的减少了可以发放贷款的总量,有助于存差的形成。

在我国的货币政策实践过程中,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中的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政策对我国经济的宏观调控效果并不明显。为了应对可能发生的经济“过热”,从2003年以来,人民银行已经先后5次调整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特别是2006年7、8月中旬先后两次调高法定存款准备金各0.5%,调整后比1999年高出了2.5%,达8.5%。另外,各大银行在人民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大约在3%左右,两者合计达到了11.5%左右。按照这一标准,2006年8月末的银行存款中约有3.7万亿元准备金不能用于发放贷款。

二、外汇储备的激增,导致投放的基础货币增加,进而影响存款余额

从1994年开始,我国实行了外汇体制改革,实行了银行结售汇制度,对中资企业实行强制结汇,经常项目下的外汇收入除少数非贸易非经营性收入外,都必须卖给指定的银行。近年来,我国的贸易顺差增加迅速,特别是2005年,全年外汇储备增加达到了2089亿美元。截止到今年第二季度,我国的外汇储备达9411亿美元,比1999年底增加了7864.2亿美元,增幅达608.4%。由于大量的外汇涌入,为了稳定汇率,中央银行投放了大量的基础货币来干预外汇市场。按照我国美元对人民币1∶8的汇价计算,从1999年底到今年第二季度,我国由于外汇储备的增加大约多投放了约6.3万亿元人民币基础货币。虽然投放的基础货币不一定都转化成为存款,但是基础货币投放量的增加必然会增加货币存款余额,从而加大了存差扩大的趋势。

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剥离与核销

从银行的资金来源看,情况一般比较稳定,特别是在我国存款是非常有保证的,一般不会出现存款损失。然而银行贷款却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近年来。为了促进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使其轻装上阵,从而增强其竞争力,我国在先后成立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对银行的贷款业务中产生的不良贷款进行剥离,通过挂牌出售、核销等方式处置这些不良资产,累计总额达到了数万亿元。另外,还有一部分不良资产不通过资产管理公司,而直接核销。这些剥离与核销的不良贷款直接从商业银行的贷款中除去,使得贷款余额减少,存差相应增大。

四、银行业在提高资产多元化的过程中,促进了存差的进一步扩大

目前,我国银行业严格执行分业经营,主要的业务还是传统的存贷款及其相关业务,不允许商业银行从事证券经营、保险等业务。我国的商业银行的盈利主要还是依靠的“吃利息差”。据统计,我国银行69%左右的利润来源于存贷利差。

与国际大银行相比,我国的商业银行面临着净利差小和中间业务不发达的特点。在净利差方面,随着多轮的利率调整,存贷款间的净利率差越来越小,而且我国在利率方面实行的“贷款上限放开,存款下限放开”政策隐含着贷款利率的重心将向下移,存款利率的重心将向上移的趋势,必将会导致净利差进一步缩小。与香港市场上的几家国际性银行比较,汇丰银行、渣打银行等国际性商业银行的净利差仍分别高达3.22、2.80。而在内地银行中,中国银行的净利差仅在1.7左右,中国工商银行为2.01,即使是定价能力表现最强的浦发银行和招商银行也只有2.44和2.36。在中间业务方面,我国银行更是显示出了不足。作为国外银行的主要盈利手段,中间业务所占的比重都达到了30%以上,而我国仅有中国银行接近这一数字,达到了25.4%,其他的三大国有商业银行都只有15%左右,招商、民生和浦发仅仅只有5.1%、1.5%和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