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范文

时间:2024-02-29 17:48: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

篇1

【关键词】天津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 现状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速与经济社会双转型的发展时期。文化作为城市发展最突出的标志,研究城市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研究文化①,而与快速城镇化相伴生的却是对文化意义的忽视②。伴随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以及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单位办社会逐步演化为社区办社会,“社区”在城市中的地位发生变化,肩负起更重要的时代责任;同时不同阶层、地域、职业和文化背景的人在社区中集聚、碰撞和摩擦。毋庸置疑,社区文化作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最基层③,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对于解决新时期新问题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天津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基础较好,历程较长,取得了良好成效,但是与新时期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文章选取天津中心城区的17个城市社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以期能摸清基本情况,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为天津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提供思路和参考。

调查与设计

为保证调查研究的客观性与全面性,以社区区位、规模大小、发展与成熟程度、居民形态四个因素为评判标准,笔者选取了天津中心城区的17个城市社区为调查研究的案例。关注社区文化活动的季节性特点,调研于2013年4~10月分三个阶段实施。2013年4~5月是第一阶段,主要采用实地勘察的方法,进行预调研和基础摸底工作。2013年6~9月是第二阶段,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鉴于社区文化内涵的抽象性,采取了随机发放并面对面辅导填写的方式,使得问卷的有效性达到百分之百,根据社区规模与成熟度的不同,分别发放50、70和80份问卷。2013年10月是第三阶段,采用“质性研究”中深度访谈的方法,本着很强的目的性与针对性,选取了20位社区居民和10位社区管理人员进行访谈,在社区居民的选择上兼顾了文化活动骨干、积极分子和一般居民,共获得30份有效访谈样本。

笔者设计了分别面向居民与管理人员的两套问卷,问卷以单选题和多选题为主。针对管理人员的问卷共有18题,分为个人基本情况、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认知、评价与诉求3个部分。面向居民的问卷设计有40道题,涉及到居民的基本情况,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参与和认知、评价及诉求,对物质文化设施的使用、评价与诉求,对制度文化的了解与评价,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5个部分。

天津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

精神文化层面。精神文化是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精髓,指根植于内心的心理意识、信仰和价值观,以及外化的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等④,归并为两个方面:心理层面的价值观念文化与表征层面的行为活动文化。

一方面,心理层面的价值观念文化。笔者从居民文化程度、、认知水平、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四个方面进行研究。从问卷分析看,天津城市社区居民整体文化水平较高,以高中和大学学历为主,分别占到了33.4%和49.8%。大部分社区居民无,由于民族构成的特点,在回族集聚的社区信仰伊斯兰教的居民占一定比例。居民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认知有着普遍性和局限性并存的矛盾和特征,居民对城市社区文化及建设普遍有一定的认知和了解,但对社区文化建设的理解又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突出表现在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内容体系和功能作用的认知比较片面。

居民对社区有一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表明天津市近年来社区文化建设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还有很大提升空间,邻里之间的相熟度和交往性不高,社区荣誉感和主人翁意识不强。而且在调研中还发现,成熟、环境好、设施完善的社区,其居民认同感和归属感强,而人员构成复杂、较新、环境差的社区相反。

另一方面,表征层面的行为活动文化。行为活动主要表征通常是社区文化活动,天津城市社区文化发展的历史悠久,但是类型单一、内容老套,各社区之间雷同、复制,特色不突出,根据社区特点和居民需求组织的文化活动很少。据实地调查和居委会访谈结果整理,大部分社区的文化活动首先以歌舞活动为主,其次是一些固定的节日演出或慰问活动,这也是导致社区文化活动居民满意度与参与度低的重要原因,有很多居民有良好的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期望,但是却很少或不愿意参与社区文化活动,对于已经开展的各类文化活动,社区居民的满意度都不高。

物质文化层面。物质文化作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和硬件设施,在给社区文化活动提供场所的同时,更是城市社区文化直观、具体的表现,可分为物质设施文化和物质环境文化两个方面。⑤

一是物质设施文化,即城市社区文化活动实施的设施和场所。各社区都有一些基本物质文化设施的配置,如广场、健身器材、活动室、宣传栏等,但各个社区差异较大,共性问题也非常突出,数量少、面积小、后期维护脱节、更新缓慢,室外场所和设施的使用率相对较高;室内场所和设施使用率普遍较低。就室外场所与设施而言,数量与面积都存在大的缺口与使用率低下并存的矛盾,一方面是数量少、面积小的问题非常突出,而另一方面却是使用率并不高,甚至因长期不用而残破不堪。。而室内场所与设施,除了数量与面积上的硬伤之外,开放时间短、开放度不高是最突出的问题,很多社区的室内设施和场所形同虚设,居民很难接近和使用,反映出室内文化设施建设和宣传工作的薄弱。

二是物质环境文化,可以直接体现一个社区的文化特色、水平以及居民素质,表征为城市社区的建筑风格与色彩,小区的景观和绿化,以及各项环境设施与小品的设计、使用和维护状态等。物质环境文化的水平主要受前期规划建设和后期管理维护两个因素的影响,整体来看,新建设社区的前期规划建设水平要整体高于建成年代早的社区;而从后期管理维护角度而言,物业管理的有无、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关键因素。综合调研的17个社区,建筑形式多样,但是色彩和风格都不能体现城市特色,维护管理跟不上,很多建成时间不长的社区外表也因风吹日晒而显得十分陈旧。在景观绿化与环境小品上也相对比较传统,没有考虑社区人群构成特征;几乎每个小区都存在私搭乱建现象,有的社区绿地、环境设施和小品的破坏还非常严重,居民对社区物质环境文化的满意度不高。

制度文化层面。制度文化作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顺利而持续开展的约束和保障,可分为规章规范以及组织机构与人员配置两方面。⑥

一是组织机构单一、人员配置薄弱。目前天津各城市社区的文化活动主要由居委会负责组织进行,物业起辅助作用,个别社区有业主委员会起一定的协调作用。很少有驻区(外)单位(机构)参与进来。各社区均设有文化专员的职位,或是文卫兼管,也有文卫与其它方面负责相合并的,但是文化专员的专业特长堪忧;社区都有一些居民文艺骨干,有比较固定的文化活动团队;但是专业文化人才短缺,几乎没有社区与专业文艺团体建立长期的对口联系,另外所有的社区都缺少文化活动的专业志愿者。

二是制度庞杂、针对性不强、宣讲不够。所有社区的各项制度、规章、规范都很健全,内容庞杂;但是缺乏特色,缺少针对自身的制度建设,绝大多数社区自主制度建设不积极,特别是几乎没有专门社区文化建设的制度;而且制度的形式化严重,宣讲不够,对社区居民的约束力极低,社区居民对社区制度的关注度和评价较低。

天津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转变观念,加强认知。通过实地调查研究,笔者体会到观念和认知是影响天津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首要因素。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功能和作用的认知不够深刻、比较片面,不能从其对居民个体、社区和城市发展的作用机制和深层动力进行理解。在观念上重表面轻实效,最突出的如制度建设,所有社区的各项公约、制度、组织健全,但实施成效弱;物质层面,各社区都积极进行基本物质设施的配置,但是其利用与开放情况却不尽如人意;精神层面,主要组织一些例行的文化活动,参与人员固定化、核心化。

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强认知。只有正确认知社区文化建设的功能和内容体系,才能树立建设社区文化的正确目的,采取有效措施,发挥社区管理人员、社区居民的积极性。一方面,强化对社区文化建设功能的理解。社区文化具有多位一体的功能,从微观上讲,对居民个体具有娱乐、教育和塑造功能;从中观上讲,具有对社区进行规范、协调乃至融合的功能;从宏观的角度看,可以起到城市的文化传承、城市稳定和和谐的作用,因此其功能的深远意义在于其对城市发展所起的深层次作用。

另一方面,提高对社区文化建设内容体系的认知。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内容体系是多层面的严密组成,与广义文化的内涵相对应,包括核心内容―精神文化层面、物质载体―物质文化层面和制度保障―制度文化层面,各层面互相制约,缺一不可,忽视任一方面的建设都会影响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效果。

明确地位,确立主体。制约天津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另一重要因素就是文化建设在社区建设中的地位不明确,城市社区居民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不明确。

其一,明确文化建设在城市社区建设中的灵魂和核心地位。在实地调研中发现,很多社区对文化建设形式上很重视,但是行为上支持的力度较弱;社区文化建设在有些社区中处境尴尬而矛盾,拔得高却落点低,提得多却做得少,务虚不务实的状况比较普遍;很多社区重物质空间环境改善而轻社会管理和文化建设,显然不能满足社区发展的基本概念。

其二,确立社区居民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社区居民作为社区构成主体,理应且必须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处于中心地位,而目前的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社区居民的主体地位远未建立,政府、社区组织处于整个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核心地位,社区居民被边缘化。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社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缺乏,社区观念淡漠,对自身在社区建设中的主体地位缺乏认知;另一方是社区文化建设方面的低透明度,造成了很多居民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方法、内容、参与缺乏了解,这种参与主体的尴尬性造成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效果不明显、文化建设活动虚假繁荣、文化建设的普及性差。⑦

摸清现状,以评促建。调研过程中,大多数社区管理机构都反映出了对物质文化设施的迫切需求,其次是社区文化资源的匮乏。笔者在访谈中得知社区中有大量有文化特长的居民存在,有很多文化资源可以挖掘。而评估则是解决这种矛盾的有效手段,通过建立科学、合理、完善的评估体系,以评促建。

首先,以评估为契机,对社区内外可利用、可挖掘的文化资源进行摸底、调查工作。重在人才资源的发掘,对社区内部有文化特长和一定文化造诣的居民个体进行调查、建档,同时摸清区外可供利用的艺术家个人、团体或志愿者的情况,建立合作关系;摸清社区内外的物质文化资源,明确社区内的物质文化设施水平和环境水平,积极开拓社区周边可供利用的物质文化资源。其次,以评估为契机,提升、改造社区的物质文化设施和环境水平,丰富文化活动类型,提升文化服务水平。最后,以评估为契机,找出差距,站准位置并注重挖掘特色。目前天津城市社区文化建设雷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性差,而且各社区的亚文化特色不突出,各社区一定要立足自身优势,挖掘特色资源,注重在传统文化传承的基础上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

完善机制,拓宽渠道。建设运行机制不合理与资金缺乏是天津城市社区文化建设面临的共性问题。就运行机制而言,目前的文化建设行为基本上是在政府倡导下自上而下进行的,导致社区管理机构很忙,社区文化活动流于形式、浮于表面。而专项资金缺乏确实是一个难题,目前的文化建设资金主要来自上级拨付,且额度有限,资金不落实,各项文化活动的组织、物质设施的配置与日常维护都难以实现。

一方面,完善工作运行机制。作为基层文化建设,培育社区文化自下而上的建设力量,充分调动居民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提高社区管理人员的工资待遇和福利保障,调动其工作热情;建立文化人才培养机制,定期对社区管理队伍和社区文艺骨干进行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和能力。

另一方面,拓宽筹资渠道。改变目前单一的文化建设资金来源,引入市场化运营模式,努力拓展资金渠道,积极吸纳社会及居民赞助,力争建立“三位一体”的以政府支持为主、市场化运作筹资为辅、社会及居民赞助为补充的资金筹措系统,适时建立社区文化建设基金,实现自我循环和良性发展。

(作者分别为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讲师、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本文系天津市艺术科学规划项目“天津市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C12025)

【注释】

①刘士林:“关于城市文化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现代城市研究》,2013年第4期,第35~37页。

②柏巍,刘昆轶:“城市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策略探索―以上海静安区为例”,《现代城市研究》,2011年第6期,第66~72页。

③郑萍:“文化民生视野下的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第18期(11),第115~118页。

④杨贵华:“重塑社区文化,提升社区共同体的文化维系力”,《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5期(3),第92~98页。

篇2

【关键词】高校 新校区 公寓 思想政治工作 问题 对策

前言

随着高校招生数的不断扩大,各高校都出现了办学条件紧张的局面,尤其是学生宿舍、教室和公共活动场所。为了缓解校本部教学资源紧张的局面,许多高校都建立了新校区。学生公寓的思想政治工作对新校区有着重要的意义,公寓思想政治工作好坏与否直接关系到公寓的安全稳定,直接关系到新校区工作的开展。因此,必须加大对新校区公寓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和探讨,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1 高校新校区学生公寓思政工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新校区学生公寓思政工作存在的问题如下:

1.1新校区师生交流的缺乏,不利于学生的社会化

新校区往往没有教工住宅区,各科任课老师上完课即乘班车走人,与学生交流的时间非常短暂。新校区除了有限的日常管理人员和学生工作人员外,学生几乎看不到任课老师。这使学生难以与教师进行多维的思想交流和信息沟通。而刚刚留校或工作时间不长的“新生代”学生工作人员,一个人往往面对一届数百个学生,与学生的深层次的、心灵层面上的交流沟通稀少,加上教育经验的缺乏、工作的过渡性质,对学生的思想状况缺乏深刻的把握与应有的对策。加上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能力低下,道德他律尚未转化为自律,无疑延缓了新校区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1.2新校区学生公寓文化氛围缺失

公寓文化是指在公寓这一特定的文化氛围里,居住者依据公寓的特殊条件,在公寓的各项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的规章制度、组织活动和物质形态。它们的形成和建立需要较长时间的积淀。良好的公寓文化环境是塑造居住者理想人格的阳光、空气和土壤,对于搞好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新校区公寓建立的时间比较短,缺少老校区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积淀下来的优秀文化,硬件的设施不够齐全,社团文化活动略显单一、规格和品位不够,规章制度和共同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更是欠缺,这不利于高校新校区学生公寓的思政工作展开。

1.3服务育人观念欠缺

新校区学生公寓的使用和管理,基本上采用市场化的经营方式和物业的管理模式。而现实是多数的物业公司在服务育人、管理育人方面做得很不够。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他们关心的只是经济成本和经济利润,认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的事,是辅导员的事,与自己不相关。另外,物业人员素质也不高,文化层次低,基本未从事过与学生相关的工作;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特点和发展规律了解甚少,缺乏服务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经验。作为学生公寓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服务育人缺失大大削弱公寓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合力。

1.4学生公寓周边环境不尽如人意

高校新校区大都地处城乡结合部地带。这里的成员复杂,生活方式多样化,思想多元化,交通又不便利,治安环境复杂,各种不良的现象和行为随处可见。负面不良的因素直接冲击学生受到的正面教育,增加了高校新校区学生公寓的思政工作的难度。同时周围社区的成员流动性强,社区居民的素质参差不齐,学生的财产和人身安全不时会受到侵犯,缺乏安全感,影响了高校新校区学生公寓的安全稳定。

2 高校新校区学生公寓思政工作展开的新举措

高校新校区学生公寓多数坚持在学校的领导下采用社会化的管理方式,为此,在新校区公寓开展思政工作既不能完全照搬传统的以宿舍为中心的管理方法,也不能等同于社会化公寓的做法,它应有自己独特的工作思路:

2.1加大新校区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力度

要加强新校区学生公寓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良好的公寓环境条件和育人氛围能对公寓内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因此,公寓管理或其他职能部门要重视新校区公寓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经费投入。如建立学生公共阅览室、学生活动室、宣传报栏以及其他学生活动用场所等,注意充分发挥现代化的教育工具和信息传媒手段在新校区公寓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2.2加强高校新校区学生公寓思政辅导员的培养

由于公寓思政辅导员在新校区公寓中要对学生进行主导性指导、教育、服务和管理,这就要求他们既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又要了解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首先,作为教导员,要求他们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和理论特长,利用好学生公寓中的各种宣传阵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作为指导员,他们要指导好公寓党团组织的建设,增强党团组织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力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渗透力,更好地发挥党团员尤其是学生党员在学生公寓日常学习生活中先锋模范作用。

2.3加强新校区公寓后勤服务人员队伍的建设

后勤员工是后勤服务工作的主体,又是学生公寓服务的实施者和组织者,与学生频繁接触。在新校区学生公寓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一方面加强学生公寓后勤服务人员的队伍建设,使他们是既有物业管理专业知识,懂管理又乐于为同学服务的专门人才,另一方面在公寓管理过程中要通过学生的勤工俭学、义务劳动、谈心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接触、体验、学习后勤员工的精神品质,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2.4实施 “以人为本 ”的新校区公寓管理

新校区学生公寓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要求公寓管理队伍成员强化服务意识,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要善于协调各相关部门在学生公寓工作中的关系,各部门领导切实注重解决新校区公寓学生的实际困难,特别是疑难问题,协商有关部门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及时提出解决办法。全院教职员工不仅要努力做好教书育人、环境育人,还要关心和支持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监督规范公寓管理行为,服务学生大众,齐心协力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使大学生公寓成为安全、有序、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大学生之家。

篇3

党的“十”提出:“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邢台市政府依托邢台广播电视大学成立邢台社区教育指导中心和邢台社区教育学院,从而健全和完善社区教育网络,为广大市民提供非常便利的学习条件。邢台电大以信息化平台为基础,开通了“邢台终身学习网”在线平台,作为全市推进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品牌,积极探索市民学习的新形式、新途径、新方法,吸引市民广泛参与,提升文化素质和生活品位,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一、邢台社区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建设

(一)社区教育信息化服务平台的定位

邢台社区教育信息化服务平台的建设以学习者为主体,以“一切为了学习者,满足市民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为宗旨,提供了满足各种学习者需求的资源,以提升素质教育和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为立足点,建立了“邢台终身学习网”。

(二)邢台社区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基本情况

“邢台终身学习网”包含两部分:邢台干部学习在线和邢台社区教育在线。邢台干部在线主要包含“课程超市”、“个人中心”、“管理中心”等模块。邢台社区教育在线内容主要包含 “新闻动态”、“视频教室”、“学习社区”、“个人中心”、“学习俱乐部”、“精彩邢台”等模块组成。其中,“视频教室”是邢台社区教育在线的核心模块,精选了4000集4大类44小类视频学习资源。

二、邢台社区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待完善的方面

(一)教学资源还不够丰富。邢台社区教育教学资源已有一定积累,与北京某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携手合作整合了一定的教育资源,但仅仅依靠现有的社区资源来发展社区教育是远远不够的。

(二)平台的影响力还不够大。邢台社区教育资源平台刚刚建成,许多居民还不是很了解,因此加强宣传要注意做好导学工作,将学习资源信息有效传送至居民身边,鼓励社区居民参加社区教育。

(三)平台功能支持不够完善。许多居民没有时间或不喜欢在网上学习,而偏向利用其它媒体来学习,如电视、手机等,因此,通过提供资源下载功能,支持居民的移动学习要求,而邢台终身学习网的视频资源都无法下载,对移动学习等功能支持缺失,移动交互更是缺失。

(四)资源建设经费补充问题。邢台社区现有资源建设目前都是电大自筹资金进行建设的,资源要根据居民的需求不断更新,更新资源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如果没有找到利益结合点,社区教育是难以持续发展的。

(五)本土化资源建设需加强。邢台社区教育资源有一定的积累,但是涉及邢台民俗风情、区域特色食品制作方法、区域烹饪技术、生活小窍门等的学习资源还有待完善。

三、邢台社区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建议

(一)坚持政府主导,争取更多社会力量参与

社区教育学习资源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从课程设计到资源开发推广,需要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仅仅依靠电大是很难完成的。社区教育学习资源应当采取社会化的合作模式,积极鼓励社会各方参与、共同推进。

(二)进一步加强宣传,提高服务平台的影响力

(1)把学习卡发放给社区居民和各区县街道及各级单位,积极有效地推进用户注册;(2)举办各类活动。通过政府推动有组织的开展活动,将平台和资源有效应用到活动中,增强平台的影响力。(3)充分利用“学习俱乐部”。

(三)建立专业教师团及项目带动资源建设弥补经费问题

建立自建资源专业教师团队节省资源建设成本;通过培训项目减少资源经费压力。要让全体市民知道,“要培训,找电大”,以进一步扩大社区教育的影响力,为电大持续、稳步、和谐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四)创建具有区域特色的新资源

邢台市是一个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城市,我们要大力挖掘邢襄文化资源,精心塑造邢襄文化的标志性品牌,如郭守敬、魏征、扁鹊、太行山、邢窑、汉牡丹等。对于民间文化的柳编、剪纸、刺绣也可以制作成学习资源,满足一部分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

(五)积极推动微课的建设与应用

篇4

[关键词]中小企业企业文化

当今,中小企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长期以来缺乏对企业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也存在很多误区。因此搞好企业文化建设已成为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当务之急。中小企业只有引入企业文化管理,才能真正将企业做大、做强,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企业文化是支撑企业持续发展的立足点和动力源,它在潜移默化中发挥效用,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它决定着企业成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好的企业文化能够充分发掘出企业成员的潜能,激发士气,给企业注入新鲜的活力,这就相当于在企业的深层结构中装上了一台马力十足的发动机,源源不断地提供给企业创新、进步的精神动力。

二、当前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误区

1.在思想上重视不够,认识不到企业文化建设的正确途径

中小企业管理者往往认为小企业创立初期,规模还小,条件不成熟,企业文化建设不是急需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管理者把企业文化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口号标语、优美的企业环境,整洁的员工服饰等,这都是没有正确认识企业文化的内涵和实施企业文化的正确途径。

2.缺乏核心价值观和经营理念

中小企业从创业开始,往往只重视物质层面的运营与发展,而不重视精神文化的培育与创建。单一的利益追求,使企业急功近利,在提品和服务时,不能很好地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同时企业制度缺乏延续性和相对稳定性,后果就是企业因缺乏“内功”修养而无竞争力。

3.家族色彩浓厚,不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我国中小企业大多是民营企业或家族制企业,在经营管理上所产生的文化障碍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存在着个人独断专行、用人唯亲等现象,造成领导者缺乏战略眼光、经营风险加大、企业缺乏凝聚力、员工士气不振、人员流动频繁,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

4.创新精神欠缺,不利于企业在竞争中赢得主动

我国中小企业在信息沟通方面,较多地利用传统工具收集和传播信息。在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方面,模仿、照搬的比较多。在管理创新方面,基本上还没有比较大的突破,不能按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实施不同的管理方法,对先

进的管理方法持排斥的态度。

三、搞好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

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具有规模小、人员结构简单、信息沟通顺畅等特点,因此,不能照搬照抄大企业模式,必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设有特色的企业文化。

1.确立正确的经营理念

核心价值观和经营理念是企业的灵魂,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战略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对整个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产生重大的影响。由于企业经营理念是在本企业特定条件和环境下创建并形成的,它深刻反映企业的经营追求和精神风貌,是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意志,因此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精神推动作用。

2.发挥企业家的先导作用

企业家是企业文化的倡导者,是企业精神培育者,担负着传播、推行企业文化的重任。因此,企业家身体力行,是建设中小企业文化的先决条件。中小企业管理者应努力提高综合素质,提高科学决策、依法经营、诚信待人的水平,用其管理理念影响员工的价值取向,进而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共识,同时还要利用手中权力,自上而下把企业文化建设落到实处。

3.培养团队精神,凝聚员工力量

管理者要注重在经营目标、管理方式等方面与员工进行充分沟通,使员工了解企业的发展方向,领会发展的思路,在企业内部建立人与人之间亲密的情感,进而形成思想的共鸣、情感的贴近和行动的一致,把组织、管理人员和员工紧紧联成一个整体,互相激发灵感,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工作。

4.以人为本,创建富有成效的人才文化

企业的各种生产要素中,人力资源是所有要素中最重要的资源,也是最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但实际上,中小企业能够吸引或留住优秀人才具有一定的困难。一方面,中小企业要注重提高员工素质,创立学习型组织,为员工创造开放、平等、进取和健康的工作环境,形成人人想学习、争进取、求上进的氛围,另一方面要建立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合理使用人才的人才文化,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的人才氛围,使企业的每个员工都能够人尽其能、人尽其用。

5.将创新意识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中

企业生存的内外部环境在时刻变化,必须对企业进行适时的创新、发展,使其形成有利的竞争力。在观念创新上,要使员工的思想观念适应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合拍;在知识创新上,要加强学习,积极主动地吸收中外优秀文化,提高员工文化素养;在技术创新上,要从研究产品的整体结构出发,对产品进行标准创新、式样创新和服务创新;在管理创新上,要构筑中小企业新的发展战略,根据市场变化的情况和中小企业的经营特点,重新构造企业竞争力,塑造一种全新的机制,强调公平竞争,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前提,按劳分配,以此来提高经营管理效率,走现代企业的个性化发展道路。

中小企业有了优秀的企业文化,正如鱼有了水一样。中小企业在建设和提升企业文化过程中,要结合企业实际特征,以培育企业精神为重点,以人本管理为核心,以学习创新为动力,加强领导,全员参与,使具有时代特征和本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转化为促进企业持续发展的长久动力。

参考文献:

[1]权汉川:中小企业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03,(2)

篇5

关键词 柑橘;现状;标准化示范园;问题;对策;浙江建德

中图分类号 S666;F32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5-0132-03

柑橘是建德市农业主导产业之一,至2012年全市柑橘种植面积7 366.67 hm2,产量达12.3万t左右,产值1.8亿元,面积和产量分别排列第6和第8位(杭州市排列第1位)。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国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各地柑橘生产发展迅猛,柑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为此,推进柑橘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提高柑橘果实品质,生产精品无公害柑橘,对提高柑橘生产效益和提升柑橘产业起到了重要作用[1-2]。

1 建德市柑橘产业发展现状

1.1 品种结构日趋合理

自2005年起建德市开始大规模调整柑橘品种结构,引进种植大分、畸久保、上野、山川4个特早熟新品种。至2012年,全市老劣橘园淘汰更新1 400 hm2,尾张等劣势品种高接换种533.33 hm2。建德市柑橘产业基本形成了以特早熟新品种(大分、畸久保、上野、山川)、早熟品种(宫川)、椪柑和本地早为主的优势品种结构。

1.2 推广应用新技术,品质和效益明显提高

近几年来,建德市重点推广应用以提高柑橘果品品质为主要内容的柑橘“三疏二改一覆” 技术、完熟栽培、分批采摘、机械分级打蜡等技术。通过新技术推广应用已取得明显成效。通过疏树、疏枝、疏果和双色膜覆盖等技术使柑橘优质果率提高到80%以上,并采用分批采摘,使早熟温州蜜柑价格在1.6元/kg以上,增效明显。近年来,在建德市三都镇松口村橘园建立10余座钢架大棚进行宫川早生超完熟栽培试验,至12月采收,售价达20元/kg。由于推广应用柑橘“三疏二改一覆”技术,果品质优,深受市场青睐,价格在1.8元/kg以上,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取得了较好的效益。

1.3 无公害柑橘基地与品牌建设初见成效

根据消费市场对农产品质量要求,围绕“好看、好吃、营养、安全”八字文章,着力抓好无公害水果生产基地建设,全市到2012年已建成柑橘无公害基地逾7 333.33 hm2,在无公害基地中重点抓好增施有机肥和配方施肥、无公害农药的使用等先进技术,提高品质,增加效益。建德市柑橘产业协会注册了“建德柑桔”证明商标供全市柑橘专业合作社、企业和种植大户使用;同时,建德市三都松口村的“松蜜”牌蜜柑品牌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市场上已初具知名度,也产生了较好的效益。

2 柑橘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布局不尽合理

建德市柑橘基地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前期柑橘大发展中发展起来的,一些乡镇不顾当地生态、社会和经济条件,违背适地适栽原则,一哄而上,盲目发展,建成了一批低产、劣质、经济效益差的柑橘园,据调查这批橘园面积超过366.67 hm2。在适栽范围内存在品种杂乱、种植分散等问题,没有发挥出生态资源和品种资源的比较优势,且部分橘园零星分散、规模小,无法实施规模经营。

2.2 品种结构仍需完善

从品种结构上看,以宽皮柑橘为主,占90%以上,杂柑比例不到6%;在宽皮柑橘中,温州蜜柑比例占70%;在温州蜜柑中尾张系、山田系占50%以上。从成熟期看,9月至10月初成熟比例不到5%,10月间成熟比例不到30%,而11—12月成熟比例占65%左右,近8万t果品在2~3个月上市,加上贮运、加工能力、气候因素制约,往往造成季节性供过于求。从果实用途来看,建德市面上柑橘以鲜食为主,加工仍然薄弱,在该市市场上形成鲜果外输、橙类及加工品全靠输入,两者价格差异十分明显。

2.3 良种苗木繁育体系极不健全

国内外资料表明,使用柑橘无病毒良种苗木可增产30%左右。柑橘发达国家已普遍采用无病毒苗木,而建德市尚无无病毒苗木生产能力和基地,苗木基本上靠农民盲目自育,一些地方甚至从溃疡病疫区引入苗木,严重威胁和制约了建德市柑橘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2.4 橘农技术素质普遍偏低,新技术推广难度大

全市从事柑橘生产的农户有3万余户。管理面积达到6 666.67 m2以上,年产柑橘30 t以上的不足2 000户,管理规模在3.33 hm2以上,年产柑橘50 t以上不足200户。大部分橘园处于季节性管理,橘农仅靠市和乡镇每年举办几期短期培训(一般每次1 d左右),因此对柑橘周年管理缺乏系统技术,常顾此失彼。

2.5 产业化链条不完整

建德市柑橘产后商品化处理、贮藏加工、市场营销是整个产业化链条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一是采后果品分级处理不到5%。二是包装不符合市场需要,2010年全市柑橘包装总量不到产量的9%,且外观不佳。而90%的柑橘仍是散装统货运销。三是品牌橘比重过小,现全市面上有注册柑橘品牌仅3个,年产品牌橘不到5 000 t,因此不能进入大市场,更无法进入超市,起不到增加经济效益的效果。四是贮藏量较低,仅占20%,即在11—12月间逾7万t柑橘要边采边运,遇上不良气候或市场波动,造成经济损失严重。五是加工是建德市柑橘业的薄弱环节。当前世界柑橘加工平均水平为35%,发达国家在80%(巴西)~90%,形成的增值为120%~140%,因此采后增值率低,柑橘产业的整体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六是建德市橘农的组织化程度低,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和桔农协会的组织,没有一个像美国“新奇士”公司那样的中介组织,或日本“经济连”那样的自我服务组织。同时,技术培训推广体系、质量标准体系及市场信息体系建设等严重滞后。

3 对策

3.1 提高认识,确立“精品柑橘”指导思想

综观全国形势,柑橘产能过大、总量过剩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建德市是浙江省柑橘生产重点县(市)之一,近年来已出现柑橘卖难、生产经营效益下降的局面。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只有确立精品战略,不求做大但求做精,实现柑橘产业由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的转型升级,才有可能让橘农钱袋子真正鼓起来,才有可能在大海般的柑橘市场中突出重围,一枝独秀,把建德市柑橘产业引上健康发展之路。

3.2 转型升级,实施“精品柑橘”战略

3.2.1 规模调整。目前,建德市橘园面积7 366.67 hm2,广泛分布在三都、大洋、梅城、杨村桥、下涯、更楼、寿昌、大慈岩、航头、大同、李家等11个镇(街道)。根据全国柑橘产业产能过剩的客观现实和“精品柑橘”的指导思想,对建德市柑橘产业的现有规模应作必要的调整。政府主管部门组织力量对现有柑橘面积、产能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提出具体调整方案报市政府决策。结合规模调整,推进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将树龄已经老化、品种已经落后、种在低洼受冻地以及高山上经营得不好、不能高产优质的橘林予以淘汰,改种其他有效益的作物,如蔬菜、马铃薯、紫薯或小香薯、甜玉米、油茶、香榧、薄壳山核桃等。

3.2.2 结构优化。建德市的柑橘特早熟和早熟温州蜜柑品种,成熟期早,品质优,能抢得鲜销市场的先机,在种植结构调整中应大幅度提高这些品种的比例。中、晚熟品种要作必要压缩,以减少柑橘集中大量上市时的销售压力,特别是晚熟品种中的椪柑应大幅度地调减,该砍就砍(坚决砍伐一批老化的橘林),该移就移(将树形较好的柑橘移植到城镇、庭院搞绿化),该剪就剪(有计划疏树疏枝)。要研究引进柑橘特晚熟品种和延后成熟技术(翌年春季3—4月成熟上市),并加以推广运用,通过柑橘品种结构的优化,努力拉长柑橘鲜果上市的前后时间,延长销售期。

3.2.3 品质提升。一是积极引进推广适合建德市栽培的柑橘优良新品种,加强母本园基地建设。大力推广早熟和特早熟柑橘新品种,研究引进特晚熟品种,淘汰更新老、劣橘园。二是积极引进推广新技术,大力加强精品园建设。倡导和鼓励有机栽培,增施有机肥,推广应用疏树、疏大枝、疏果、覆膜、无公害农药和生物防治技术、设施栽培技术、提质增效集成配套技术,全面推广应用柑橘国家行业标准,建立农资进出库应用记录台账,进行标准化生产,提升无公害柑橘品质,运用典型示范和政策激励,引导和推动建德市柑橘产业在广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基础上的整体提升发展,打造中国“优质柑橘之乡”。

3.2.4 规划引导。为实施转型升级精品战略,市政府编制建德市柑橘产业转型升级实施规划,规划要以三江流域重点乡镇、重点区域、重点大户及其园区为基础,明确规模调整、结构优化、品质提升的目标、任务、方法、步骤,通过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力争在近年内调整、优化到位,基本建成以标准化示范园区为龙头和主干的建德柑橘发展体系[3]。

3.2.5 政策扶持。从调查中发现,建德市大部分橘园是从集体经济时代继承、改造过来的。有的橘园多样品种杂存,亟需更新换代,但是园主承包期快要到了,便不肯“折腾”,只想得点眼前的“实惠”,导致“精品柑橘”的战略就无法贯彻到底。根据外地经验,市政府出台鼓励橘园流转的有关政策,为柑橘产业转型升级奠定基础;同时,为推进精品战略的实施,出台重点扶持政策,对有关柑橘产业规模调整、结构优化、品质提升和示范园的建设给予比较优厚的政策扶持。同时,为促进柑橘产业健康稳定发展,对柑橘品牌建设、交易市场建设、观光果园建设、柑橘果品加工等项目也给予相应的扶持优惠;对贡献较大的柑橘加工企业、购销合作组织、专业合作社、返销大户等给予一定的奖励;政府涉农部门在农业科技服务、农业信贷、农药、化肥、农机具供应和鲜活农产品运输等方面,也要出台相关支农惠农的政策措施,为橘农提供全方位服务,保护和提高桔农生产积极性。

3.2.6 科技支持。政府农业技术部门要为精品柑橘的发展描绘蓝图和搭建脚手架,提供技术支撑。建德市农业部门柑橘科技实力较强,市水果站专家和一些乡镇技术人员,从事柑橘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已达3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为广大橘农改良品种、提升品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指导,同时要鼓励科技人员联系实际,开发课题和项目研究,为建德市打造精品柑橘贡献才智。

3.3 培育精品样板,实施柑橘名牌战略

目前,建德市已经注册“建德柑桔”、“松蜜”、“三多”、“小凤”等品牌。笔者认为不必鼓励新品牌的注册,而应该把真正能拿得起、叫得响、站得住的本土柑橘品牌找出来,把它包装成建德市的柑橘品牌推出去,真正提高这个品牌的含金量、美誉度和竞争力。以三都柑橘为载体,培育精品柑橘样板,打造建德柑橘品牌。其理由有:一是三都柑橘品质出众。如前所说,三都柑橘在外观色泽、果品品质两方面俱佳,特别是“松密牌”松口蜜桔,其品质甚至超过了全国最有名的临海市涌泉镇出产的早熟蜜桔。建德市有关专家在考察中早已发现,三都松口蜜桔在杭州、嘉兴、上海、无锡等地市场都有出售,而且市场销售价均高出其他同类同档柑橘。在圈内,三都柑橘的美誉度其实一直是很高的,因为它确实口感好、品质佳,经得起品评、比较。二是三都柑橘产业化程度较高。三都柑橘已经有几十年历史。近年来,三都柑橘已经形成包括松口柑橘批发市场等在内的较完善的产业链。不但专业合作社发展态势良好,果品加工企业——建德市唯一生产柑橘罐头的加工企业也已经正式在三都运营投产,而且对周边乃至全市柑橘产业都已经有了贡献。三都柑橘节也已经产生良好社会效应,形成了一定的柑橘文化。

为了培育三都精品柑橘样板,打响建德柑橘品牌,政府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培训一批三都精品柑橘的经纪人队伍;同时在全国柑橘主销区、各大城市农贸市场,常年设立三都柑橘营销窗口,建立起三都精品柑橘的全国营销网络。要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以及举办和参加推介会、农展会、柑橘节等多种形式,大力进行品牌宣传,努力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争创杭州市级以上农业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争创柑橘名牌。

3.4 综合利用,实施全方位开发战略

3.4.1 发展柑橘果品加工业。柑橘产业要健康稳定地发展,其果品加工业是必须突破的一个难点也是重点。一是扶持现有柑橘加工企业。如杭州绿帆达食品有限公司是建德市在2008年成功引进的一家加工果蔬罐头的外来企业,每年能收购消化大量鲜柑橘,对建德市三都镇的柑橘产业有较大的龙头带动作用,应该大力扶持,给予农业龙头企业的相应优惠政策,鼓励其进一步扩大产能,做大做强。二是柑橘主产区乡镇要注重引进和鼓励创办柑橘果品加工企业,努力提高柑橘加工比例,充分发挥农产品加工企业对农户的带动作用。三是注重引进柑橘综合利用和深度开发的新项目、新技术。网上已经有农民和大学生试酿、试制成功用柑橘酿酒、提取果汁项目的报道,政府科技部门与企业联手予以引进和研发,以期扩大柑橘深加工范围,缩小鲜果消费比例,提高柑橘的产销率和橘农收益。

3.4.2 建立柑橘休闲观光采摘特色活动基地。建德市许多柑橘园处于新安江、富春江、兰江沿岸旅游景区,发展观光果园地理优势明显,其4月花(花香)、10月果(果多、色艳),均可供游人观赏。可选择部分丰产、稳产、质优、观赏性好的果园,成熟期实行游客自助采摘;还可以结合“农家乐”,开辟观光果园,开展农事体验活动,满足旅游者的观光、参与需求。

3.5 发挥专业合社作用,提高柑橘产业化水平

在调研中发现,三都柑橘专业合作社是柑橘产销的一个先进典型。他们从2006年起步,以股份经营,现有固定资产285万元,精品基地21.33 hm2,其中10 hm2大棚基地,2008年带动本村柑橘基地200 hm2,销售柑橘12 500 t以上;在2008年一片“丰产歉收”的哀叹声中,三都柑橘专业合作社却赢利82万元。在橘农四面楚歌、求助无门时,他们以保护价收购柑橘5 000 t,树立了良好社会形象。近几年他们计划扩大会员人数达160人,基地扩大到333.33 hm2,销售柑橘2万t以上。还有大洋江东柑橘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200万元,以股份经营,共有柑橘基地面积16.67 hm2,年产量700 t,2008年营销柑橘2 000 t。

专业合作社在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在技术、管理、销售等方面为桔农提供了切实的服务和支持,提高了建德市柑橘的产业化水平和橘农的经济效益。他们从小农经济走向现代化农业产业的发展模式令人欣喜,他们在2008年柑橘灾难性困境中的表现令人钦佩,他们的经验是值得研究和推广。笔者认为,政府要关心重视这样的典型,充分发挥其组织管理和协调作用,让他们为广大橘农提供更直接的服务,助推建德市柑橘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3.6 未雨绸缪,建立柑橘产业安全防范机制

3.6.1 倡导订单农业。鼓励柑橘加工企业、返销大户、直销商场与橘农、柑橘专业合作社签定购销合同,实行最低保护价,通过订单农业,给橘农也给加工企业吃“定心丸”,使他们有盼头,明方向,树信心,达到互利双赢。

3.6.2 依靠合作社自救。合作社要提存风险备用金,要建立合作社预警机制。在风险发生后,要能自救救人。

3.6.3 强化政府作为。政府要多包装柑橘有关项目,多争取经费扶持橘农。要组织专家,常年收集柑橘生产销售信息并及时传递给橘农。考虑试行将柑橘业种植保险纳入农业保险范畴[4]。

4 参考文献

[1] 姜小增,郑利珍.建立柑橘无公害示范园区全面提升果品质量[J].中国植保导刊,2004,24(11):42.

[2] 孙元学,彭永胜,彭杰.湖南常德柑橘标准化生产配套技术措施[J].果树实用技术与信息,2012(2):21-22.

篇6

关键词:社区文化;社区建设发展;参与;研究评述

随着“单位制”向“街居制”的转变,社区的功能不断扩大。特别是近几年以来城市和城镇建设的步伐加快,随之相应的文化需求也不断提高。我国社区的发展速度远远将社区文化建设速度抛到后面,由于社区人们的生活品质离不开社区的文化建设。

一、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基本概况

近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社区文化建设也开始发展起来,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学者们就开始对我国城市社区文化的进行研究。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梳理与归纳,笔者认为以下三个方面可以概述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的基本概况。

(一)、研究方法:笔者者通过阅读32篇中文文献,大部分属于定性研究文章,仅有少数几篇属于定量研究文章。例如:殷小青[1](2008)以定性研究方法分析了当前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文化建设中的一些问题。例如:城市社区资源配置不合理、文化教育功能弱化、社区居民参与度不高,新型社区受传统社区束缚等。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优化配置社区资源、提高城市社区居民参与度,以及改革社区文化建设的管理体制问题。

斯琴高娃[2](2007)以新城区新华社区、铁路小区社区为例,运用定量研究方法反应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新华社区、铁路小区社区的文化建设情况存在问题。主要表现有基础设施不健全、政府职能部门和基层部门之间职权明确、居民的社区意识与社区居民的参与较低等问题;之后给出建立多渠道的社区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大力宣传提高社区居民与辖区单位的参与率、积极完善社区文化管理机制,注重社区文化建设和培养社区居民的归属感等措施。

(二)、研究模式

一是针对社区文化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思路。例如:夏峰华[3](2005)认为:单位制逐步变为社区制,不同职业背景的人聚集到了一起,让社区群众成为文化建设的主体。满足人们对于文化和精神需要,形成适应社区的特有文化氛围。刘娴晴[4](1999)的观点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举,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兼顾。应葵花[5](2007)则认为,积极开展社区文化活动、搞好社区文化产业、加强社区文化与制度化管理。周晨虹、马兆明[6](2006)认为从管理体制上进行完善。

二是典型社区经验介绍。董梁[7](2009)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分析了拉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与特点,确立了拉萨城市社区社区文化建设的原则与建设的途径,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彭阳[8](2009)以“长沙市岳麓区社区文化建设为研究对象”,概述了长沙市岳麓区社区文化建设的基本现状和问题,并借鉴国内外社区文化建设的相关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结合岳麓区实际情况,并用相关理论方法进一步阐述政府、社会组织、社区居民在公共服务领域中的关系。

(三)、嵌入式研究,此类研究的作者主要是从自己研究或工作的领域角度分析社区文化建设的意义。

袁懿[9](2004)、麦欣[10](2009)、李国霞[11](2004)等学者提出的发展建议主要是以下几点:充分做好社区调研工作;建立社区分馆;因地制宜,开展读者服务活动。徐海波(2009)、[12]李明翠[13](2009)等学者认为高校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具有文献信息资源优势,专业队伍优势,先进的自动化设备和网络技术等硬件优势。

王从江、赵立秋[14](2007)、郑文(2005)[15]等学者指出,互联网能有效地促进和改善社区文化沟通,同时他们也指出当前网络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消极的影响。

夏建中[16](2005)教授在《社区工作》一书中涉及到了社区教育这一内容,指出社区教育以培养和塑造有知识、有能力、以社区发展为己任的优秀公民为目标。高春凤[17](2009)在《社会工作介入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考》中认为在当前社区文化发展面临参与性低、设施缺乏等困难,社会工作介入可以帮助克服建设困境。

二、我国社区文化建设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针对社区文化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思路

1、社区文化的界定

文军[18](2001)等人认为,广义社区是特定区域内长期形成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而狭义社区是社区文化现象的集成。张凤玲[19](2007)在《社区管理》提出:广义社区指社区居民在特定区域内长期实践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总和。狭义社区指一定区域内聚居的人群的精神生活现象的总和。黄立营、王光[20](2008)从广义和狭义相结合的角度来理解城市社区文化。王燕[21](2010)认为社区文化包含物质生活条件、精神风貌、生活规范和社会团体组织等四项基本内容。刘鑫[22](2004)指是共同生活在某一特定区域内,存有相近的价值观念,认同意识的社会群体在物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因求知、求乐、求美、求安等需要而进行的社会性精神文化活动。

以上学者观点虽不相同但是存在着一定的共性方面,例如:都是围绕社区文化的构成要素以及社区特征两个角度进行定义的,从文化的地域性、多元性、人文性和共享性等方面进行了不同角度的说明。基于前人定义,笔者也简单的将社区文化定义为:在特定的地域内的人们,经过长期实践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行为模式、公共道德等文化现象的集合。

2、社区文化的分类

(1)、社区文化的内容上分,唐浩和徐艳芳[23]认为可分为社区传统文化、社区公益文化、社区娱乐文化、社区个性文化。

a.社区传统文化社区

传统文化社区体现了不同传统的文化特点,具有居民文化意识、历史传承和行为习惯等文化传统的多样性。主要表现为具有社区特色的民间艺术,社区传统形态的文化素质,和有社区文化建设产生的价值取向等。

b.社区公益文化

一般由社区公共文化设施作为依托,为全社区成员服务的社会性文化活动,且具有群众性与非盈利性的特征。社区公益文化不仅能体现社区的综合实力和综合发展水平,而且是促进邻里交往和增强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重要基础。

c.社区娱乐文化

以娱乐场所为依托,带有盈利性特征。为社区成员的日常活动提供了多重选择,也是社区文化普遍性的基础部分,也成为社区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同时对于社区文化建设发展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d.社区个性文化

通过居民生活的集合体,体现社区文化的深刻内涵和社区文化的艺术水平上,由于社区居民的知识与专业结构是多样的所以社区个性形象特征也是具有个性化的。

(二)从社区文化的建设发展

张雪[24]认为社区文化建设不仅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还包括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是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兴起而受到关注的。而且就目前来说,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研究要明显滞后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沈丽丽[25](2009)观点是用“地方性知识”的视角研究这一问题,张刚[3](2001)从建设新农村和提高农村软实力的角度研究。

1.社区文化建设的作用

一是社区文化在社区建设中所起的作用。孙晓刚[26](2008)认为和谐的社区文化在社区建设中表现出宣传、凝聚、教育、娱乐、调节功能。王燕[27](2010)则认为:1.“社区精神” 由社区文化营造,通过提高居民的精神境界,从而去增进社区居民之间的感情;2.社区文化的提高有助于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的提高。

二是社区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隋鹏[11](2009)的观点是:1.社区人口结构性变迁的需要; 2.城市化速度加快与管理任务加重的需要; 3.改善社区状况的需要;4.搞好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5.维护基层社会稳定的需要。陈颜[12]认为,城市社区文化不但是城市文明的载体而且也是城市文化建设的具体体现,是城市文明与城市文化发展重要标志,更是深化改革城市管理体制和转变政府职能的一项重要举措。

2.社区文化建设的问题

鄂忠群[28](2010)认为:财政用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方面的投资的数额应该增加。虽然近几年投资有所增加,但是还是远远不够。严重地制约着城市社区文化的大发展。王光[29](2008)认为.传统社区建设管理体制的束缚、城市社区资源配置不合理、城市社区文化教育功能弱化、社区文化建设队伍不稳定等。孙娜[14]认为:社区居民文化活动积极性社与参与性不高,这使得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有所下降。陈宇秦30(2008)则认为社区文化建设只停留在一般的社区文艺活动层面,这种一般的文艺活动只在开始时具有吸引力。久而久之,人们对此会产生厌恶感,从而不愿参加。

三、总结与展望

纵观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者对于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的问题以及发展建议都做了比较好的探索分析,为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借鉴。主要表现以下几点

1、在做学术研究中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谨记切勿固步自封,而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问题,不断探索出一些有利的新兴因素,它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为促进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提供新思路。

2、研究角度多,分析细致。目前虽然仍有学者做笼统的研究,但是已经有许多学者开始分角度研究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例如:从政府角度、高校角度、图书馆角度、网络角度等。大多研究细致,能够提出比较有意义的建议,能够促进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

3、研究内容较为全面。对于城市社区建设发展的意义、出现的问题,以及提出相关的对策与发展建议。有的文章还会涉及到对问题可行性的分析,研究相对来说较为全面。

笔者发现目前研究中,在取得成就的同时,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表现为以下几点:

1、在研究方法上,定性研究的文章比例较大,定量研究的文章比例较小。

目前学者对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研究缺乏深入细致的实证研究,多为理论研究且成果现实利用价值不大。现有的研究往往泛泛而谈不够细化,没有将城市社区有系统的分类。

2、虽然研究关注到了一些新兴因素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但是研究尚不深入,许多问题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例如:网络因素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文章,对于新兴社区网上小区的研究少之又少。

3、重城市轻农村。目前关于社区研究的文章,主要针对的是城市社区。而对农村社区文化研究寥寥无几。而社区文化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是城市与农村文化建设缺一不可的。

4、交叉学科的研究需要丰富,现有的研究中嵌入式研究较少。社区文化建设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丰富研究的多元化。(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殷小青:《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2008.09.

[2]斯琴高娃;《呼和浩特市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

[3]夏峰华.浅谈“以人为本”的新型社区文化构建[J].社会科学家,2005,(6):143-145

[4]刘娴睛:《社区文化建设在社区发展中的定位>。

[5]应葵花:《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探微》,《滁州学院学报》,2007.(3)。

[5]周晨虹、马兆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政府管理模式及其转型》,《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

[6]董梁;《拉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大学学报,2009,(5)。

[7]彭阳《长沙市岳麓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3

[8]袁懿.图书馆在社区文化建设和发展中的功能[J].图书情报.2004(2):90

[9]麦欣.公共图书馆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大有可为[J].继续教育研究.2004(6):93―95

[10]李国霞.公共图书馆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J].图书馆论坛.2009,29(1):13―15.

[11]徐海波.高校图书馆参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探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10):32―33

[12]李明翠.地方院校图书馆与现代城市社区文化建设[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9,29(3):70―72.

[13]王从江,赵立秋.互联网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影响[J].学习与探索.2007(3):47―49.

[14]郑文.互联网与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J].广西社会科学.2005.(1) :167―168.

[15]斯琴高娃;《呼和浩特市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夏峰华.浅谈“以人为本”的新型社区文化构建[J].社会科学家,2005,(6):143-145

[16]刘娴睛:《社区文化建设在社区发展中的定位>。

[17]周晨虹、马兆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政府管理模式及其转型》,《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

[18]董梁;《拉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大学学报,2009,(5)。

[19]彭阳《长沙市岳麓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3

[20]袁懿.图书馆在社区文化建设和发展中的功能[J].图书情报.2004(2):90

[21]麦欣.公共图书馆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大有可为[J].继续教育研究.2004(6):93―95

[22]李国霞.公共图书馆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J].图书馆论坛.2009,29(1):13―15.

[23]徐海波.高校图书馆参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探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10):32―331.

[24]李明翠.地方院校图书馆与现代城市社区文化建设[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9,29(3):70―72.

[25]王从江,赵立秋.互联网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影响[J].学习与探索.2007(3):47―49.

[26]郑文.互联网与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J].广西社会科学.2005.(1) :167―168.

[27]沈丽丽:《基于“地方性知识”视角的转型期乡村社区文化建设》。《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28]孙晓刚:《论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南方论坛》,2008.(6)

[29]王燕:论社区文化及其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0,(21):207

[30]鄂忠群:关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理论观察,2010,(3):48-49

篇7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社区文化建设; 问题和对策

1 引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提上了社会发展的议程,对改变“三农问题”的现状,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社区文化建设是乡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整个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强社区活力,带动社区整体发展和进步具有深远影响。因此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中在加大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增强硬实力的同时,更要注重农村的文化建设,促进软实力的提高。

2 农村文化建设现状的探讨

2.1 发展成绩。 改革开放20 多年来,我国农村文化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尤其是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以后,农村文化工作开始走出低谷,逐渐呈现出不断升温之势,农村的业余文化生活越来越活跃,对精神文明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国农村文化建设曾经出现过两次:一次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的乡镇文化中心建设,另一次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的创建文化先进县市、先进乡镇活动。在这两个时期,农村文化事业的载体明显增多。

2.2 地区文化差异。 东部沿海富裕农民的文化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已经有了以下特征和趋势:富裕农民的生活模式已从生存型转向小康型,为他们的文化消费提供了广阔空间。西部地区农村文化事业的现状同城市文化相比较,农村文化的贫困和弱质表现得更为突出。

2.3 时期的对比性。 改革开放之初,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施行,农村经济迅速好转,群众文化建设掀起热潮,乡镇文化站、文化室如雨后春笋普遍建立,同时还涌现出一批文化专业户,从而形成了以县文化馆为龙头,以乡镇文化站为枢纽,以村文化室(俱乐部)为基础,以文化专业户为补充的四级文化网络。

而在最近一些年内,与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总体要求相比,农村文化领域显露出了很多值得忧虑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经费严重短缺现象,(2)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现象,(3)自我创收能力较低现象。

3 原因探讨

3.1 成因的级次探讨。 从官方的角度看:对农村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不能抓住群众的兴奋点;对农村文化市场监管措施不利;乡镇文化站的疲软无力。从村级组织角度来看:农村基层社区组织功能的弱化,村集体经济实力薄弱,村级文化娱乐设施的形式主义。从农民自身的角度来看:重物质生活轻精神生活的现象比较严重,农民自身需求的层次性,农村文化土壤的板结化现象(人才流失)。

3.2 “二难困境”。 在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征程中,农村文化的转型则陷入了一个二难困境。[1]

户籍制度的存在割裂了城乡文化交流的纽带。农民被人为的拒斥在城市之外,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的碰撞、交流、融合难以实现。

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弱化了文化发展的动力。相比城市而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经济基础还非常薄弱。城乡文化的冲突滞缓了农村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4 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4.1 官办文化与民办文化相结合。 官办文化(包括三下乡文化,文化站室的文化),应该和寻找出路的民办文化相互联手,共同打造新的农村文化局面。一是对文化站、文化室进行改革,促其向产业方向发展,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并引领农村文化发展方向。二是大力倡导民办文化产业。

4.2 促进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换。 中国传统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愚忠愚孝、三从四德、宗法等级观念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农村文化建设和当代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都是格格不入的,需要加以摒弃。

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合理的成分,对我国农村文化建设有着较大的影响,并直接为我国当代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宜吸收的文化资源。

4.3 加强乡土文化的推进。 要充分利用农村的原生资源,发展特色文化,特别是要充分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民族民间传统节日的契机,推动和丰富农村文化活动,使农村文化建设充满生机与活力。把拥有共同文化传统的成员团结到一起,并产生巨大的亲和力与认同感,增加相互交融的浓厚情感,对促进和谐社会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2]。

4.4 促进先进文化的发展。 与先进文化接触少,现代文明知识严重缺失,农民的精神文明领域出现了两种文化的争夺现象。当健康的文化生活缺位,一些内容低俗的娱乐活动便轻而易举地侵入了农村。

4.5 推行成本分摊。 农村文化事业筹资的主体当然应该主要是政府,但政府并不是惟一的筹资主体。为了农村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农村文化产品的及时生产和提供,就必须在明晰产权关系的基础上以政府筹资为主体,积极引导市场化筹资和社会捐赠等行为,建立起筹资主体多元化、筹资方式多样化、筹资机制市场化等具有农村特色的多渠道筹资模式。

4.6 树立问题 大文化观念。 树立农村“大文化”观念,保障和维护文化生活贫乏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所谓农村“大文化”, 就是公益性文体事业、市场文体事业和农民家庭文化的总和,它包括社会伦理思想、道德风尚、文化艺术、文教卫生、体育诸多方面, 具有广泛性、多样性和时代性。在加快农村文化建设的大战略中,农村的文化建设应当跳出固有的、僵化的、封闭的“小文化室”、“小活动站”的思维, 确立建设农村“大文化”的思想。[3]

从改革开放的实践看,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发展道路,必须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包括文化在内的各项社会事业。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把实现和保障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作为基本职责,让广大农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参考文献

[1] 陈玉华. 对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 科技创新导报,2010(6).

篇8

社区文化并非单一的娱乐项目,和谐社区的文化建设更不是单种娱乐项目的累积,而是一种整体性的文化氛围。构建起和谐社区不仅是对社区居委会的严格考验,也是我国践行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工作准则,只有在社区进行设计、开发、管理等方面都时刻践行以人为本的方针,才能逐渐在社区管理中体现出社区的文化特色,满足居民的文化需求和精神感受,从而形成良好的社区文化与格调,进而构建起和谐社会下的和谐社区。

1.建立制度文化。建立起相应的规章制度,从而形成人们自觉遵守的文化公约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基石。人们在生活、工作、娱乐的过程中自觉以这些规章制度为基准,时刻铭记社区的价值观与精神理念,才是保障社区文化长久、健康开展的重要控制力,而这些规章制度的建设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社区的道德标准、人文背景和价值观。

2.创建环境文化。环境的良好与否直接决定了居民参加社区活动的积极性。良好的社区环境不仅能营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围,更能体现出居民的精神外貌和价值观。幽静、舒心的环境中更能营造起浓厚的文化艺术气息,对构建和谐社区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3.培养精神文化。作为社区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精神文化的建设不仅是社区文化观念的体现和象征,更是社区形成独有的形式形态的一个重要环节。社区精神文化建设主要有价值观念、社区精神、行为准则和社区道德等多个层面。

二、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全面。基础设施建设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基础。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是实现和谐社区的重要标志。在新开发的小区中,由于开发商的大力投入或相关企事业单位的资助,会建立起完善的基础设施,从而推进社区文化的建设。而在一些老城区,文化建设设施配套则不够齐全,甚至落后许多,无法开展社区文化活动。

2.居民没有完全认识社区文化建设的意义。作为群众性的文化活动,社区文化活动不仅具有娱乐功能,更是宣传焦化的重要载体。据调查,许多居民之所以参加社区文化活动,仅仅是为了丰富业余活动,或仅停留在锻炼身体的层面上,许多居民对社区文化的认识不够全面、具体,这也直接造成了社区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和畸形。

3.缺乏文化建设经费。虽然街道办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逐年增加,但仍解决不了目前社区文化建设中的难题,从而制约了社区文化建设的开展和构建,经费不足也成为了社区文化活动缺失的主要原因。

4.参与群体单一化。参加社区文化活动的群体单一化的问题,久治不愈。许多社区开展文化活动建设时,总是有意无意的向老年群体、下岗职工等特殊群体靠拢,这也就导致了社区中绝大多数的群体无法参与其中,从根本上造成了参与人员的单一性和局限性,直接制约了文化建设重要功能的体现。

三、开展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

1.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公益性的社区文化活动已经不足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政府应有计划的对进出文化建设投入更多的资金、更大的精力。例如,建立起具有完善设施的文化广场,对城市中的现有格局进行进一步的微调,从而完善社区文化建设的布局,对现有的文化建设设施设备进行定期科学维护与管理,使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能起到更大的作用。

2.建立起强大的社区文化网络。建立起强大的社区文化网络有助于解决社区文化建设中基础设施不完全的弊端,社区文化网络的建立不仅能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更是各种文化形式间的重要纽带。各个社区的居民可以通过社区文化网络找到各自感兴趣的文化活动,可以找到各自年龄段的伙伴,经由社区居委会的统一协调与规划,逐步建立起健全的社区文化网络,实现以街道为“经”,以社区为“纬”的完善的网络体系。

篇9

【关键词】 社区文化建设;社团组织;培育;问题;对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已经提出了很多年,国家和个人也已经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了很多年。众所周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离不开每一个社会单元,而社区日渐发展成为了社会的基本单元之一。这就提醒我们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是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当然,加强社区文化建设也不是光说不练的假把式,而是需要投入具体实践的。然而,由于社区文化工作人员较少、事务较多,故而无法真正实现社区文化建设。因此,为了给群众提供更好的文化服务,培育社团组织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

一、社团组织的兴起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单位制度日渐解体。具体表现为,企业单位逐渐剥离除了之前大包大揽的一些社会职能,事业单位在政事分开和社会化方面花了大力气,政府放手了一些本来自己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社会职能。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社区日渐成了城市社会管理和服务的重要平台。[1]

如何管理社会事务成了社区管理者首要思考的问题。社团组织应运而生。在社区建设风潮的影响下,国家和个人清晰地认识到社会组织是在社区发展与建设中与政府、个人形成三足鼎立的“第三方力量”。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社区服务活动在我国城市掀起了热潮。

一般情况下,社团组织是社区居民自动自发组成的,它们以社区居民为行动主体,以社区空间为活动范围。自发性强、群众性强、区域性明显是社团组织的突出特点。

二、社团组织对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1、缔造社区精神,强化社区凝聚力

社团组织通过组织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社区活动可以促进社区成员通过长期交往形成共同的理想追求、价值理念、行为习惯和信仰崇拜,缔造独一无二的社区精神。在这种适用于自己社区的社区精神影响之下,社区成员的凝聚力会在无形中增强,社区认同感和归属关也会随之强化。

2、丰富社区居民业余生活,活跃社区氛围

环视目前社区文化建设的总体情况,不难发现社区居民文化活动量少且单一、社区文化生活贫瘠是很多社区共同存在的问题。培育社团组织就是解决这些问题最行之有效的方法。[2]任何一种社团活动都可以丰富社区居民的业余生活,例如我们街道比较成熟的书画社、诗社、器乐社、歌社、气功社等社团组织都帮助有兴趣爱好的居民找到了志趣相投的伙伴,减少了大家的孤单感和隔膜感,促进社区居民之间的关系走向融洽与和谐,使社区拜托了过去死气沉沉的气氛,营造了活泼、温馨的社区氛围。

3、告别低俗,提升社区品味

真正让居民安居乐业的社区不仅是硬件的一流,更应该是“软件”的一流。如何提升“软件”的水平,就必须提升社区的文化力,而培育社团组织无疑是提升社区文化里的必选之路。社团组织的成立可以强化社区居民之间的联系,使“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在社区的每一个角落,增强社区的人文关怀,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时社区品味在潜移默化中提升。

三、社团组织培育过程中的问题

尽管社团组织已经风风火火地存在了很多年,但是在其培育和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受思想和观念的束缚,一些社区居民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仍然难以摆脱人与人之间的陌生感;其次,一些社团因为缺乏正确的引导而没有达到凝聚群众的作用;最后,很多社团内部管理不到位,限制了其发展壮大,制约了其作用的充分发挥;此外,有些社区文化工作者对社团组织的支持和监督仍需大大加强。

四、培育社团组织的方法

1、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培育社团组织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社区逐渐分化成两大类,分别是新建社区和传统社区。[3]因此,在社区中培育社团组织不能一概而论,而是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社区制定不同的社团组织培育计划。

就新建社区而言,社区文化工作者首先要明白这类社区大多是出售出的商品房,居民多为收入较高的白领,大家经济情况较好,但入住前互不相识、相互隔阂。对于这类社区,社区文化工作者就要花费较大力气,要自己先组织一些趣味运动会,打破居民之间的隔阂,发现居民中的文化人才,激发居民自发建立社团组织的冲动;随后在社区居民自行建立社团组织时,社区文化工作者只需要做出一定的指导即可,并不需要花费太多精力。

就传统社区而言,居民一般比较熟悉。对于这类社区,社区文化工作者最好以现有的社团组织为基础,引导其往更大、更深的程度发展,要着重对居民生活习惯的改善,引导他们参加健康的娱乐活动。

2、保证基本社团组织的培育

目前有些社区的文化工作者人手不够,不足以培育覆盖面广泛的社团组织。在这种情况下,社区文化工作者可以首先保证一些基本的社团组织的培育,例如体育社团、书画社团、志愿者社团等,待人手足够了再向其他方向拓展。

3、督促社团活动的定期开展

为了保证社团组织持续发挥积极作用,社区文化工作者应该尽到监督的职责,督促各社团组织定期开展社团活动,丰富社区居民业余生活。

五、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自发性的集体组织,社团组织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积极作用。社团组织凝聚了社区精神,推动社区精神渗入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增强了社区凝聚力;丰富了社区居民的业余生活,活跃了社区氛围;减少了居民无所事事的现象,提升了社区品位。但是,在社团组织的培育中,仍然存在认识不到位、居民参与度偏低、内部管理不到位等不良现象,需要街道办事处或社区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给予正确的指引、科学的引导、合理的规范和负责任的监督,保证社团组织能够真正起到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作用,进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季囡囡.加强社区文化建设促进社区和谐发展[J].科技创业家,2012(16).

[2] 邱文君.论社区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D].西华大学,2013.

[3] 周玉萍.培育社团组织,提高社区文化建设水平[J].社会工作,2007(04).

篇10

关键词 基层文化建设;人才缺失;对策

中图分类号 G1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14)13-0189-01

基层文化建设是国家文化发展的基础,其在提升全面素质,实现文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基层文化建设不仅能够实现全面素质提升,还能够为推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动力。近年来,在基层文化建设逐渐发展的背景下,基层文化建设当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暴漏出来,这对实现基层文化建设目标非常不利,因此必须要加大对基层文化建设问题的分析与研究,以实现基层文化建设水平的提升,为全面素质提升提供动力支持。

一、基层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投入力度不够

基层文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性工作,其不仅需要职能部门来完成工作,还需要充足的资金来保证基层文化建设行为能够得以实施,可以说只有充足、有效的资金投入才能够保障基层文化建设工作的正常进行,而这正是当下基层文化建设工作所主要缺失的内容。由于对基层文化重视程度不足,使得其逐渐成为了无资金支持的工作行为。这种情况出现的直接后果就是基层文化建设工作无法展开,文化建设设施无法的有效进行检修出现安全隐患,种种情况都表明了资金投入在基层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而这正是当下基层文化所缺失的关键。

(二)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文化馆、社区、文化站作为基层文化服务机构的主体,其作为文化建设方面的唯一性职能部门,所肩负着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责任。然而,由于对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足,使得文化馆、社区、文化站在开展基层文化建设时十分困难,他们不仅办公环境极差,而且很多基层文化建设所需的基础设施都存在严重缺失问题,文化设施年久失修问题比比皆是。情况较为严重的文化馆、社区、文化站甚至成为了‘名存实亡’部门,基层文化建设根本无法实现有效开展。这种情况的出现与我国过于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了文化建设具有直接联系,解决此问题刻不容缓。

(三)专业人才缺失严重

基层文化建设作为一项以提高全民文化水平、提升全民素质的系统性工作,其要求工作人员要在具有基本专业水平的同时,还必须要具有超高的文化素养。但从现在的基层文化建设水平来看,专业人才缺失情况极为严重,人员结构老龄化,专业知识结构偏低,创新能力较差等问题层出不穷,尤其是对网络技术的掌握与应用的缺失,更切断了基层文化建设的更新与进步路径。另外,由于对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足,使得基层文化建设工作人员的待遇与其实际价值出现了严重的不符,很多原本愿意将毕生奉献给基层文化建设的工作人员,在迫于生活的压力下不得不选择其他工作,而具有专业技术的新型人才更是不愿意投身到基层文化建设工作当中来,专业人才的缺失使得基层文化建设工作很难得到实质性发展。

二、解决基层文化建设问题的相应对策

(一)引入投资保证有序运转

基层文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其必须要依靠资金来完成自身运转和各项工作的实施和落实,目前对基层文化建设投资的不足和缺失情况,导致其出现了基层文化建设难以实现,因此引入合理投资,保证基层文化建设的有序运转势在必行。为此,基层部门必须要充分发挥出当地文化的特色优势,通过特色文化建设的推广,来提升上级财政部门对基层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视,保证补贴资金能够充分落实。另一方面特色文化建设的推广还能够提升社会企业对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视,从而愿意将企业资金投入到基层文化建设当中,为基层文化建设提供资金保障,使基层文化建设工作能够得以有效落实。

(二)根据需求做好设施更替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百姓对文化建设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很多传统的基层文化设施已经无法满足百姓的文化需求,那么将其进行有效更替是必然的。近年来,我国各基层单位已经加大了对设施的更替工作,但仍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想要实现基层文化建设的有效发展,就必须要实现全面性变革。在投入资金允许的情况下,基层部门除了要做好对设施的更替外,还应该加大对社区娱乐演出、图书影视方面的发展,通过与当地文化的有效结合,来保证百姓能够在文化方面有所提高,并能够提升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为基层文化建设水平的提升提供支持。

(三)加强专业人才引进培养

专业人才是保证基层文化建设工作能够得以实施、落实的基础,也是实现基层文化建设工作实现创新与突破的关键,因此必须要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在引进专业人才方面,社区基层单位要加大对基层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宣传,提升专业人才的就业兴趣,让他们找准自己的人生方向,为自己人生价值的体现提供平台。同时还要为专业人才提供与之劳动相符合的薪金及福利待遇,让专业人才能够在不考虑生活因素的前提下全身心的将自己投入到基层文化工作建设当中,为基层文化建设水平提升提供支持。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基层单位要定期的对基层文化建设人员的文化素质、专业技术即创新理念进行培训与更新,保证她们能够以专业的态度和方式来完成基层文化建设工作,为基层文化建设工作效果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总结

综上所述,基层文化建设对于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必须要对基层文化建设加以重视。不可否认,当下的基层文化建设当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但从综合发展角度来分析,只要政府部门、社会大众以及基层文化部门能够对基层文化建设给予足够的重视,那么所存在的问题都能够被有效的解决,并成为基层文化建设进步的有效推动力,进一步完成基层文化建设目标,为我国基层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提供持续、长久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黄小明.基层干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长效机制的建构研究[D].中南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