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技术研发范文
时间:2024-02-28 17:59: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药技术研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姓 名:庄xx 性 别:女
婚姻状况:未婚 民 族:汉
户 籍:苏州 年 龄:24
现所在地:成都 身 高:164
联系电话:xxx
电子邮箱:xxx
求职意向
工作年限:2年 职称:无职称
求职类型:全职 可到职日期:随时
月薪要求:面议
工作经历
xx年3月—至今 xx有限公司,担任销售美导。主要工作是:
1、主要是出差,负责联系店家和商还有厂家之间的沟通;
2、到店家负责产品的售后和培训,协助销售;
3、到店家策划一些小型的宣传活动。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遵义医学院珠海校区
最高学历:本科
毕业日期:20xx-07
专 业:生物工程
专业描述:
主修课程: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细胞工程、遗传学、生理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蛋白质工程、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理学、药剂学、医学免疫学、生物制品学、药用植物学、生物技术概论、生物技术制药、医学统计学、高等数学等。
通过以上学科的学习,让我了解到基本的生物知识,如:
1、掌握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化学工程、发酵工程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生物细胞培养与选育、生物技术与工程等方面的基本技术;
3、具备在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基本能力;
4、熟悉与生物工业有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当代生物工业发展动态和应用前景;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语言能力
英语水平:优秀
国语水平:优秀
粤语水平:较差
自我评价
我是一个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女孩,平时喜欢旅游,运动,阅读,脚踏实地,细心努力。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我不仅提高了自身的学习能力,还具备如下技能:
1、具备扎实的生物专业知识基础,熟知生物实验、制备培养有关知识和技术。
2、熟悉生物实验设备使用及其保养。
3、能独立完成生物研发工程师交给的实验工作,实验操作规范、熟练。
篇2
关键词 通信技术;社会生活;经济发展;文化
中图分类号 TN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3)011-0237-01
通信技术从产生到发展经历了很漫长的过程,相较于过去单纯的信息传递技术,而今已经发生了极大变化,逐渐深入拓展到了综合信息处理技术,比如对信息的获取、传播、润色等各个方面。随着现在光纤通信、卫星通信等技术的不断创新进步,通信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更加深入普及到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以及通信网络的建设和发展,也使通信技术成为社会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所必须的硬件设施,并受到世界各方的广泛关注和大力发展。
1 通信技术对社会、经济、生活及政治发展的重要意义
1.1 通信技术对社会的意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是决定社会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各方面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但是,技术不是能影响社会生活的唯一因素,它只是组成整个社会发展系统中及其重要的一环,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就通信技术而言,其对社会生活质量、经济发展、政治文化水平以及社会关系都有很大的影响力。马克思曾评价近代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意义时说过,蒸汽、纺织机和电力是能够带来比人民力量更伟大更可怕的革命的。列宁也就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发表过自己的看法,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认为技术进步是导致其他一切进步的因素。
1.2 通信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通信产业研究的核心是技术,只有高端的技术才能带给他们更高的效益和利润。每项新技术的研发成功并投入使用,不但能促进运营商提高自身服务质量,而且开发的新业务能多方位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例如视频业务、数据业务等可以满足很多客户对手机多功能的要求。同时技术的不断进步也能生产厂商节约生产投资成本,减少对原材料的消耗,利于厂商以低廉的价格出售给消费者,还可以吸引更多潜在的消费群,增加销售量,提高企业效益。面对良好的市场发展趋势,各大厂商也加大投资研发新技术,使得通信业的发展规模不断壮大。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其周边企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水平的增长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利用通信技术,企业高层也可以在第一时间内掌握到市场需求的变化,赢得市场的主动权,及时准确的做出各项决策。同时通信技术带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给企业市场交易提供了便利,也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
1.3 通信技术对社会生活发展的意义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进入到数字时代和虚拟时代,以往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通信技术作为信息技术的一个分支,也在很多方面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例如:以前写信必须去邮局邮寄,现在坐电脑前就发个邮件就可以了;现在的远程授课也突破了以往在教室听老师讲课的传统,坐在家就可以听课。还有视频会议、家庭办公等以前都是不可能地事,如今利用电脑和网络都可以成为现实。通信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把他们的生活中心更多的转移到家庭中来了。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人们不必天天在奔波在家和公司、学校之间,在家里就可以利用计算机办公,或者用远程教学方式学习;过去书信来往的方式既费时也不太安全,利用电话和友人进行联系交流,不但节省时间,还更快的增强了双方感情;特别是网络购物的普及,使人们足不出户就能满足购物的欲望,非常方便;视频会议的出现使商业交流更为简便;等等。
2 通信技术在其他方面的意义
2.1 扩大了市场范围,提高资金的使用率
通信技术发展到不受地理位置的局限,不受地区、国家的市场制约,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也随之向全球化的趋势发展,像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一些巨头企业利用通信手段调节市场和调拨资金时,钻了东西半球不同时差的空子,充分发挥资金的利用率,最大程度上提高其工作效率,以获得最高利润。同时,随着国际经济交易的增多,市场全球化的促进以及网络化的发展,很多外资企业都是在交易时利用网络电子转账,极大地缩短了资金流通的时间,就可以在其他地方充分利用这些流转资金。
2.2 节约了能源消耗
通信技术在很多方面都节约了能源的消耗,例如:使用电话、网络商务、视频会议、传真等通信手段联系处理商务,不用像以往用出差解决,既节约了交通能源,在减少了出行的同时也减少了对空气的污染。另一方面,网络系统的健全也利于人们掌握各种有用的信息,不用受地区和行业的限制,直接在电脑上获取所需要的数据即可。这不但提高了信息流通的速度,将有用的信息进行整理规划也减少了对信息保管、存放的工作,使信息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人们能利用资源共享,在最短时间内获得需要的信息,也节约了时间。
2.3 利用远程教学,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通信技术的广泛使用对当今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有及其重要的意义。比如,利用通信卫星实现的远程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教学方式的局限,不再是课堂授课为主,使学生课外自己在家也可以随时学习,解决了很多一直存在的教育问题;而且这种教育方式也有很多优点,即进行开放式的教育,扩大了受教育者的范围。这比较适用于成人教育和扫盲教育,用远程授课的方式使学生直接坐在家通过网络就可以学习,同时不用去学校,不必受年龄、地点的限制,使更多的人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综上所述,随着通信技术的应用普及和信息网络的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将发生极大地变化,以上列举的种种,足以表明通信技术对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人们工作生活的影响是各个方面。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中医药信息数据库;中药化学;辅助研发系统
中医药的文献信息浩如烟海,如果通过统一规划建立各种形式的数据库将其数字化,使其传播和使用方式通过网络发生根本的变化,其中的知识和信息必将推动中医药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这些文献信息数字化的程度很低,因而利用程度也低,严重阻碍了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收集、存储、处理和传输中医药信息,而中医药信息的收集、存储、处理和传输发展的关键在于其数字化的程度。中医药化学辅助研发系统是服务于中药化学研究和新药开发的综合性信息系统,可以提供与疾病、方剂、中药、西药和化学成分有关的信息。
1 数据来源
疾病、方剂、中药、西药和化学成分是我们进行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必不可少的数据,本系统抽取以下数据库中的数据来建设中医药化学辅助研发系统。
1.1 与疾病相关的数据库
疾病诊疗数据库。共收录疾病3 776种,涉及疾病的中英文名称、疾病的证候、症状、治疗所用的中药和方剂等多项内容。
1.2 与方剂相关的数据库
方剂现代应用数据库、中药非处方药数据库、中药成方制剂标准数据库、中药新药品种数据库、中国医药产品数据库、中国基本药物数据库、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数据库(2005版)、中国方剂数据库等。这些数据库提供了约40 000首方剂的相关信息。除了方剂的主治、功效、药理作用等内容,还有药物组成和化学成分等与新药开发相关的有用信息。
1.3 与中药相关的数据库
中国中药数据库、中国藏药数据库、瑶药数据库等。这些数据库包含了约9 000种中药的相关信息,涵盖了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药理作用、不良反应、化学成分等与新药开发密不可分的内容,其中中国中药数据库中包含的化学成分有2万多个。
1.4 与西药相关的数据库
国家药品标准化学药说明书,共收录记录1 914条,根据《国家药品标准化学药说明书内容汇编》1~7册编制而成,由统一药品说明书及批准文号专项工作小组编写。
1.5 与化学成分相关的数据库
中国中药化学成分数据库,根据《中药原植物化学成分手册》、《植物活性成分辞典》(三册)、《中药化学》、《中药化学成分提取》、《常用中药成分与药理手册》、《中药药剂学》、《中药制剂》、《中药药理学》等工具书的内容补充完整已有数据库的内容,含有约3 000个化合物的二维结构图,收录化合物达14 032个。
2 系统实现
2.1 检索查询
本系统可以提供疾病、方剂、单味药、化学成分等任意2个或多个检索字段的查询,而且每个字段都有多层信息进行检索。由于中医和西医有各自的理论体系,如果在中医病机中选择气阴两虚证,在方剂主治中选择糖尿病,就可以检索出治疗糖尿病气阴两虚证的方剂中包含的所有化学成分。这样的检索兼顾了中医和西医的理论,筛选出的化学成分将更有利于研究工作的进行。
2.2 高级检索
为了方便有机化学和药物化学工作者进行新药研发,快速全面地检索中药中化合物的有用信息,本系统建立了高级检索——分子式模糊查询方式。
2.3 药物分子设计中著名的Lipinski规则
如果化合物满足以下条件之一,那么此化合物的吸收或渗透性能不好的可能性就会更大:氢键供体数目(以NH和OH键数目之和计)大于5;MWT大于500;lgP大于5(或MLgP大于4.15);氢键受体数目(以N和O数目之和计)大于10(这些条件对于生物载体底物类化合物不适用)。同时使用4个限制条件的任意2个,预测准确率可达90%以上;若同时使用3个条件,预测结果就会相当可靠。本系统在展示界面中设置可以按照化合物重复数、分子量、分子式、NO数、成分分类和来源排序,其中分子量和NO数的排序将给新药开发人员提供非常有用的信息。
从化学成分出发对疾病、方剂和中药进行研究,将有利于扩展科研思路,发现新知识。例如,具有相同化学成分的中药很有可能具有相似的功效,而且化学成分重复越多,中药的功效将有可能越相似。与化学成分相关西药的查询可以提供此化学成分的最直接的临床应用,会给中药工作者非常有用的提示。
2.4 组分配伍模块
此外,这个系统还挂接了组分配伍模块,包括了3个中药化学组分配伍的数据展示模式和1个扩展研究提示,都以疾病为入口,点选不同模式进行相关信息的查询。在整个模式框架下,用户可以自主对要素进行选择,得出用户关注的信息,结果以化学组分的药理作用进行聚类,最后以推荐方案的形式展示。模式1:从证候、方剂、单味药、化学组分4个角度查询相互之间的关系;模式2:从方剂、单味药、化学组分3个角度查询相互之间的关系;模式3:从单味药、化学组分两个角度查询相互之间的关系;扩展研究提示:从化学组分入手研究中医治疗的疾病和西医治疗的疾病相互之间的关系。
篇4
关键词:中医药科研医疗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网络数据;平台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实现了数据资源集中处理及管理和维护的能力。 基于中医药科研事业单位人才发展趋势及要求,笔者致力于采用数据采集平台了解本系统专业技术人员发展现状,为制定专业技术人员发展中长期目标及发展重点、提供政策支撑及引导专业技术人员又快又好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客观的量化基础和数据参考。
1、目的
通过平台实现四川省中医药科研医疗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发展现状数据实时采集、更新、搜索、分析等。
2、研究方法
2.1主要研究对象
四川省中医药科研医疗机构: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院本部、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附属医院、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中医研究所;专业技术人员:医疗、科研等专业技术人员。
2.2主要研究方法
基于中医药科研医疗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发展现状及特点,按照需求分析与概要设计的原则,结合目前省中医药学术带头人评价考核指标评价等基础参考指标,突出中医药特色的指标,采用文献检索、问卷调查、网络调查、专家咨询等手段及SWOT分析法、SPSS统计软件等分析法,对目前四川省中医药科研医疗专业技术人员发展现状进行采集分析,确定采集平台数据字典,建立并完善网络数据采集平台。
2.3 数据采集平台建设
2.3.1 系统需求分析
用户通过计算机输入各种数据到网络,可以实现远程维护和管理。块化、接口化的系统功能应具较好扩展性和易维护性。系统视图应操作简单、通俗易懂,方便非计算机专业人员使用。系统需有较高的稳定性、兼容性,保证使用中正常。系统应具较好的安全性用户帐户控制方式,有效限制系统的使用对象。
2.3.2 功能模块需求分析
设计主要功能模块:机构管理、申报和查询管理、个人管理、项目管理、继教管理、系统管理等模块。
2.3.3系统结构设计
(1)技术角度:第一层为系统每一级终端相关的视图模块的集成。各视图模块包含了系统对应角色权限下的功能模块集合,主要功能包括:信息的录入、分类汇总、统计、以及课题项目和继教项目的申报、数据查询检索等基本功能。第二层是系统后台数据交换处理系统,将各个终端上传的数据汇总集中存储,并为系统管理角色提供高级系统操作功能,包括系统维护数据维护等高级操作,并提供高级查询功能等系统管理功能。
(2)管理角度:第一层为主管部门汇总下属各部门人员情况,将汇总信息纳入决策。第二层将各个部门人员纳入组织发展现状评估的基本单位。第三层为专业技术人员更好参加各类中医药科研医疗活动提供高效服务。
3、 讨论
四川省中医药科研医疗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发展现状网络数据采集平台成功构建实现了科研医疗机构中专业技术人员数据实时采集、更新、搜索、分析等,对全省中医药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现状进行数字化采集和差异性分析、对了解我省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人员人才结构、发展现状、科研医疗水平提供横向及纵向客观数据参考;也为中医药科研医疗机构及省级科研、人事管理部门决策制定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中长期发展目标及发展重点、提供政策支撑及引导专业技术人员发展提供客观的量化基础和数据参考。在研发测试过程,遇到了许多新问题。随着项目推进,可让项目管理工作更规范化、合理优化系统视图。另外从减少研发成本和增加系统生命周期的角度考虑,在系统架构设计、开发、实施各方面,相关的技术水平都需要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管理办法》川人发〔2008〕10 号
[2] 孙春玲,徐强等.省属医学科研院(所)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方法研究[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7,20(5)
[3] 文魁,谭永生.试论我国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5,2
[4]贾晓辉,韩恺,乐嘉锦.基于UML的系统需求分析[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7,(8):72—74
[5] 陈松乔,任胜兵,王国军.现代软件工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篇5
【关键词】生物医药;集群企业;京津冀
生物医药产业是我国重点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是创新驱动引领技术研发的前沿阵地,生物医药技术研发能力的提升是产业振兴和富国强民的有力保障。北京、天津、河北同为我国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近年来京津冀地区不断加强多个技术领域的协调合作,这其中也包含生物医药技术研发合作[1]。但是由于行业门槛较高、产品竞争激烈、有严格的安全审核标准和法律法规控制以及地方保护存在,导致生物医药企业技术研发需要更高的能力,外部寻求合作是快速弥补创新能力不足和转嫁研发成本的有效途径。鉴于此,本文对京津冀生物医药集群企业合作研发现状分析展开了研究。
1 京津冀生物医药集群企业合作研发的驱动机制
1.1 合作动机
近年来,生物医药这些高新技术产业与国家战略相结合。而京津冀地区更是各方面高新技术产业的箭头所指地区。并且京津冀三地区之间有很强的互补性及合作空间,同时具有良好的基础及明显的优势,聚集了全国多数有影响力的企业。在全国制药企业前20强中河北天津占据6家,分别排2、4、8、9、11、14位。并且每年生物医药创新成果有40%诞生于北京。合作利于创新网络的形成,并使其复杂化,多元化。也使信息变得流通,促使相互间有更多的交流,更多的创新机遇与更多的学习提升,也使更多项目可以顺利的开展与进行。
1.2 合作类型
(1)研发合作。现如今,集群化的发展成为了生物医药的必然趋势,可将各地区的高校、研究机构、制药企业等联合在一起,相互作用,取得更有效的成功,也利于网络的形成。并且独立研究对于企业的难度越来越大,反而合作研发不仅减少了困难,更具有创新能力,还可以接收更多的项目。
(2)金融合作。类似于生物医药这种高新技术产业,它所需要的资金支持是非常大的,医药企业需与金融机构合作通过贷款等方式,来实现研究所需的资金。
2 京津翼生物医药集群企业的发展现状
2.1 京津冀地区各自发展变化
(1)北京地区发展现状。近年来,北京医药产业增长迅速,收益大幅度增加,行业的集中度越来越高,是生物医药成果的主要诞生地。并且拥有大量优秀人才以及丰富的关键技术平台:其中上市医药企业14家,100多家专注研发机构。其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在诊断试剂、抗体药物、疫苗等生物技术领域属于国际先进水平,还研制出首个基因工程重组戊肝疫苗和禽流感检测试剂;其 S A R s疫苗和人用禽流感疫苗研发实力也处于世界前列,与此同时北京地区也在甲肝、乙肝、乙脑、麻风腮联合疫苗等生物制品上居于国内的主导地位。
(2)天津地区发展现状。天津地区近年来发展速度较快,研发水平也有显著的提高。已有500多家医药企业,并且有一批都获得了国家从政策,资金还有项目等多方面的支持。进来还吸引了许多海内外研发团队的加入。尤其在中药方面居于全国的领先水平上。
(3)河北地区发展现状。河北地区其化学原料总产量占据了全国的一半,许多产品的技术工艺,生产规模,成本控制都在国内领先,也获得许多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并且获得了医药方面的多项殊荣,许多集团都是国家级的重点实验室。在今年5月还开展了“五大工程”助力河北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3 京津翼生物医药集群企业合作研发的现状分析
通过调研分析发现,最初几年,京津冀跨区域的合作并不是很多,都是由各地区大型医药企业为核心的生产供应网络,如:北京地区同仁堂、双鹭药业、双鹤药业;天津地区红日药业、中新药业、天士力;河北以岭药业、常山药业等,这些企业相互之间没有形成创新网络,都有自己的技术研发中心。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区域生物医药技术研发合作已经开始密切,特别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参与,如:北京中医药大学、军事医学科学研究院、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这使得多家企业争相与这些科研单位合作,原本分散的子网通过大学和科研院所整合为一个技术研发创新网络。
整体来看,在今年北京首个生物医药产业园落户了河北沧州,天津医药集团控股河北德泽龙医药,2014年京津冀一体化蓝皮书的也加强了京津冀之间的合作。还有京廊津塘高新技术产业带和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带的形成,都象征着京津冀生物医药网络结构越来越趋向于完整化。同时为了推进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化示范区的建设,政府下发了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化示范区优惠政策,其中包括:(1)人才鼓励政策,设立“领军人才引进专项基金”,并对其进行实质奖励。(2)机构和项目支持政策,对项目材料进行免税政策,以及项目资金支持和补贴。(3)金融支持政策,建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基金”,对于生物医药的证券交易公司给予最高500万元的一次性补贴。使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加强了三地区之间的合作。目前,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化示范区已拥有了870余家科技型生物医药企业,产业化专项和重大成果转化10余项,15个新药获得了生产批件,产业规模年均增长了40%。
4 结束语
如今京津冀生物医药的网络结构已经相对完整,但是还是有待继续发展。第一,加强政府的管理,制定有关京津冀发展的未来发展方向及规划;第二,建立完善的合作机制,方便企业、高校及研究机构等加强相互合作,例如大学城,或是一种新的专门合作的机制;第三,可以实行建立一个资源共享机制,这样更加利于网络结构向完整发展,加强了交流合作,使信息更加流通,提高创新,可以开展更多项目,并且也不至于一个重要的节点被破坏导致整体瘫痪;第四,培养人才,培养更愿意建立网络合作的人才;第五,可以建立产业联盟,使其相互间存在更大的利益,成为一体,合作更加畅通,完善整个网络。
【参考文献】
篇6
一是高新技术企业队伍日益壮大,呈现集聚发展态势。从地域上看,广州市高新技术企业相对集中地分布在天河区、萝岗区、番禺区和越秀区四个区,约占广州市高新技术企业的74.15%。从技术领域看,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技术、高技术服务业、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新材料技术五个领域,约占广州市高新技术企业的93.13%。
二是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活跃,核心竞争力不断加强。据初步统计,广州市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投入累计超过285.77亿元,研发费用投入比例远远超过广州市企业平均水平,企业掌握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能力大幅提高。以2008年认定的453家高新认定企业为例,近三年年均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达到12.48%,专利授权总量从申报时的5454件(2005至2007年间取得)提高到复审时的6098件(2008至2010年间取得),其中发明专利的授权数量由申报时的612件提高到复审时的903件,实现了企业自主核心知识产权的量、质双提升。
三是高新技术企业科技管理日益规范,科技成果转化成绩斐然。高新技术企业在认定管理办法的指引下,按照技术创新企业的特点和发展规律,结合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对研发活动、人才管理、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做出了具体规范,积极将企业的技术研发优势转化为市场产品优势。
篇7
关键词:山东省;战略新兴产业;共性技术;对策
发展战略新兴产业,不仅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有力手段,更是面向未来、支撑和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山东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信息、新医药和海洋开发五大战略新兴产业。共性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是加快推进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前提,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
1、战略新兴产业及其共性技术界定
1.1 战略新兴产业的含义
战略新兴产业是指在经济发展的特定阶段,以科技重大突破为前提,以新兴技术和新兴产业深度融合为基础,能够引致社会新需求、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并能在一段时期内成长为对国家综合实力和社会进步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主导产业、先导产业或支柱产业。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我国的战略新兴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重点领域中二十三个重点发展方向。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循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发展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和高端软件;生物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高端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装备和高端智能装备;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特种功能和高性能复合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发展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
1.2 战略新兴产业共性技术
目前国内对产业共性技术的界定大多着眼于共性技术的影响范围,提出共性技术是对整个行业或产业技术水平、产业质量和生产效率都会发挥迅速的带动作用,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一类技术,或者是指在很多领域内已经或未来可能被普遍应用,其研发成果可共享并对整个产业或多个产业及其企业产生深度影响的技术。
所以,战略新兴产业共性技术是一种能够在上述界定的战略新兴产业中得以广泛应用的,处于竞争前阶段的共性技术。2011年7月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1年)》,较为详细地列出了有关产业的关键共性技术,其中涉及战略新兴产业的近200项。
2、山东省推动战略新兴产业共性技术开发的现状
2.1 创造了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
2000年以来,山东省人大相继颁布实施了《山东省高新技术发展条例》、《山东省专利保护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走上了法制化轨道。省委、省政府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决定》、《山东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工业结构调整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规划发展纲要若干配套政策》、《山东半岛高新技术产业带指导意见》、《山东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2005―2010)》、《山东省自主创新产品认定管理办法》、《山东省支持自主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资金(金融)扶持政策》,省科教领导小组印发了《山东省科技进步工作绩效考核实施意见》。这些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的出台,使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为战略新兴产业共性技术开发奠定了法制基础。
2007年8月,山东省出台的《山东省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实施方案》和《山东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加强节能减排科技工作的意见》提出,将组织节能减排技术战略联盟,共同承担省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重大科技项目,攻克行业节能减排共性技术,建立技术共享机制和政策推动体系,推动全行业节能减排。2009年8月19日,为加快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颁布《山东省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实施意见》。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8月,山东省出台《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发挥科技引领和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实施意见 》鲁政发(2009)95号。2009年10月,山东省政府制定了《山东省加强产学研合作创新促进工业调整振兴规划》及《意见》,按照规划,三年内山东将在装备制造业领域,强力推进100个重大装备制造业创新成果转化;在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领域,实施100项自主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示范成果;以生物制药、海洋生物、食品生产技术为重点,选择100项创新成果,实施联合攻关转化。相应地,在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方面,山东省用3年时间,培育建设90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600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山东计划用3年时间把国家级工程研发中心提高到15家。
2.2 明确了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
2010年2月,立足山东省特色和优势产业,以培植战略性高技术新兴产业为重点的《山东省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行动计划》公布实施。按照该计划,2010―2012年,山东省政府共筹集20亿元专项资金,重点保障省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行动计划的实施。2011年5月4日,山东省政府公布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中,确定了山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六大领域,分别是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新医药和生物产业、海洋开发和高端装备制造。在这六大领域中,山东省首次公布了33个重点行业:高性能纤维、特种高分子材料、特种金属材料、精品钢新型材料、功能陶瓷;通信网络设备与产品、集成电路、高端计算机、新型显示、高端软件;太阳能、风能、核能、生物质能、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节能技术及装备、环保技术及装备、循环经济关键技术及装备;新医药、生物育种、生物制造;海洋开发重大基础设施、海水健康养殖、海洋精细化工、海洋工程技术及装备、高端船舶制造、海底资源勘探开发、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和数控加工装备、轨道交通设备、通用航空装备、石油装备。
2011年8月,山东省“十二五”期间科学技术发展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使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和共性技术创新的方向和目标更加清晰。2011年12月,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修订草案)向全社会征求意见。《条例》的颁布实施,将使山东省的技术创新的引导体系和政策支撑体系趋于规范化、法制化。
2.3 奠定了共性技术开发的基础
自“十五”以来,山东省已累计开发新技术、新产品7万余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或填补国内空白的占15%,投产率为86%。“十一五”期间,山东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由7346亿元增长到3.16万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4.07%增长到35.2%。
近年来,山东省的软件、生物医药、非金属材料、数字化装备、海洋等特色产业群已经初步形成较强的技术优势和聚集效应。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成效明显。通过产学研合作,近3000项高新技术成果在省内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企业解决了一批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山东省启动实施了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重大专项,以企业为主体,通过产学研合作,攻克了一批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开发出一批重大高新技术产品。目前,全省建立各类重点实验室149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级企业重点实验室5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2个;建立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73个;国家生产力促进中心10家,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18家,国家863产业化基地14家,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18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2家,开通了全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用网和科技合作信息网。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山东省在许多产业已经具备了共性技术研究的条件并亟需突破共性技术的瓶颈。
3、山东省推动战略新兴产业共性技术开发存在的问题
与先进省、市相比,当前山东省在战略新兴产业共性技术政策和发展战略上相对缺乏,承担共性技术研发的主体和支持计划处于发散状态,产业共性技术研究的重点不突出,战略新兴产业间共性技术供给短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政策力度不够大
产业共性技术政策是产业技术政策的重点和核心,但目前山东省尚未系统地制订战略新兴产业共性技术政策,政府引导共性技术开发的政策力度明显不足。具体表现:一是政府投入偏低。虽然山东省逐年加大科技经费的投入,但政府的资助对共性技术研发而言只是杯水车薪,目前的资助力度不足以解决共性技术研发投入大、研发时间长、研发风险大的困难。省级应用技术研发经费总额远低于广东、江苏、浙江、北京、上海等省市,位居全国第12位。全省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2.24%,居全国第8位,全省17个市财政资金投入在科技活动经费总额中所占比重仅为8.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经济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中政府资金所占比重为2.17%,低于上海的2.95%、江苏的2.34%、浙江的2.82%。二是企业参与共性技术研发的积极性明显不高。省委、省政府连续出台实施了一系列鼓励引导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政策措施,对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等指标做出了相应规定,但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很好地实施和落实。主要原因是政府相关部门出台的单项政策之间缺乏配套联动,操作程序不够细化,政策执行难以到位;企业对相关政策缺乏了解,导致许多优惠政策难以落实。
3.2 组织方式不够合理
第一,共性技术选择的方式不够多元化。由于对战略新兴产业共性技术的范围、评价标准等没有明确界定,导致对共性技术研发推广的管理欠系统。根据目前发展阶段看,政府支持的共性技术研究应该偏向于在较短时间内能够投入应用并与其他技术配套、最终能形成巨大市场需求的技术。在调查中发现,在政府投资的共性技术项目选择上由政府或科学家确定技术路径的方式仍占主导地位,企业对共性技术的需要没有得到充分反映。由此导致有些研究脱离企业现实需求,使成果产业化面临很大障碍。来自山东省科技厅的数据显示,山东虽然每年可产生2000多项重大高技术成果,但具有一定产业规模的成果转化只占20%左右。第二,管理和组织模式不能满足需要。即使没有政府任何资助下,企业、高校和社会研究机构也会从事共性技术研究,但由于共性技术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市场供给会严重不足。因此,政府的管理和组织是促进共性技术的供给、弥补市场不足的重要途径。目前科研院所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难以满足共性技术研究的需要。因为省内行业性科研院所实行部分拨款、自负盈亏的企业制度,以及共性技术的研发投入大、风险大的特性,造成科研院所追求经济效益的短期行为,限制和削弱了承担共性技术研发的积极性。第三,行业协会在推动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应用及扩散中的作用尚待发掘。目前,山东省的行业协会在产销环节着力较多,对参与组织、协调关键技术攻关、技术服务合作,特别是在推动技术共享、参与或独立建立行业共性技术平台等方面的作用亟待发掘。
3.3 供给机制尚不完善
有效的供给机制是成功组织、实施产业共性技术开发的重要制度保障,包括企业参与机制、政府干预机制、协作攻关机制、成果应用扩散机制、配套保障机制等。调查发现,由于共性技术开发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导致企业参与战略新兴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的动力偏弱,开展技术创新往往缺乏积极性且存在“依赖症”。政府组织实施重大共性技术研发尚未制度化、系统化,表现为对企业从事基础类及应用基础类科研创新工作的支持相对较少,企业的共性技术研发很难从国家相关部门获得资助。一些重大关键共性技术项目的研发往往因急于求成而人为地缩短研发周期,从而直接影响研发的绩效。企业主要偏重自身技术创新管理机制的建设,往往忽视或无力顾及产学研联合的制度安排及改善。调查发现,山东省已建立技术创新管理机制且比较完善的企业不到一半,企业对关键共性技术产业化成果的保护意识很强而共享意愿较低。因此,战略新兴产业共性技术供给体系还需要引入新的制度安排,以深化和完善其运行机制。
3.4 技术人才相对缺乏
由于人才引进机制不健全,特别是在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引进方面缺乏有力度的举措,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政策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的政策措施不完善,培养的规模、层次和力度不够,尤其是在职称评聘、技术要素参与分配、期权和股权激励等方面缺乏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人才奖励和激励政策还需要进一步改革、深化。全省R&D人员总量远远低于北京、广东、江苏、浙江、上海,从事研发工作的高层次人才更是缺乏。山东省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有科技研发机构的企业所占比重比浙江、江苏分别低8和17个百分点,科技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重为4.1%,低于上海的4.9%、江苏的5.1%、浙江的4.5%,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数远远低于江苏、上海、浙江、广东。
3.5 推广服务体系不完善
技术创新的成功依赖于多种因素,加强创新、生产、市场之间联系的技术创新服务支撑体系是重要部分。山东省的共性技术研发推广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导致战略新兴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的产出和扩散效率不高。一方面,中介机构发展较慢,加之行业协会的桥梁作用发挥不足,使得共性技术向企业扩散特别是向中小企业扩散效率不高。另一方面,共性技术的合作研究得不到发展,参与共性技术研究的企业不多,同时也不了解共性技术研究成果,导致研究成果的转化率较低,即使一些共性技术研究成果被转化,企业也往往是被动地接受,转化的时间较长,更重要的是不能有效地促进企业在合作中学习,实现企业的知识和技术积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4、山东省推动战略新兴产业共性技术开发的政策
基于上述分析,山东省应进一步确立政府支持战略新兴产业共性技术开发的主导地位,科学选择战略新兴产业共性技术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和法规,促进战略新兴产业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
4.1 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建立完善的共性技术供给体系
政府主导的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体系并不表明政府在共性技术创新过程中要包办一切,成为共性技术的惟一提供者。为防止政府干预过度,提高政府主导的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体系的活力和运行效率,必须将政府的主导作用与市场机制的作用结合起来,探索和完善“政府主导、市场引导、广泛合作、互利共赢”的战略新兴产业共性技术供给体系。第一,政府确定产业共性技术发展重点时,应充分体现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充分吸纳产业界意见。政府选择要支持的研究项目时,应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和引导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进行合作研究,有些项目可以采取招标的办法确定研究主体。同时,应运用市场经济的方法,调动和发挥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参与共性技术研究开发的积极性,协调处理研发和扩散中的利益关系,促进共性技术成果的产出和扩散。第二,政府应充分考虑企业的技术需求,在科技投入、研究计划和人员配置上向企业研究机构适当倾斜,将企业的重大技术课题列入政府科技规划,并给予政策和经费支持;也可与企业共同设立研发基金或成果转化基金,有计划、分阶段地推进共性技术的研发。第三,要强化高校、科研院所相关学科专家对战略新兴产业共性技术的研究,增强源头创新能力和技术储备。如加强与山东科学院、山东大学等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及各企业间的协作,组成专业化的新型技术联合体,共同攻克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应鼓励和扶持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立健全政府参与、民间社会资本主导的中介服务体系,组建官产学研与市场需求一体化的技术资源共享综合网络,逐步建成“面向企业、服务行业”的技术开发基地、行业检测中心、计量基地,搭建技术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加强科技评估、工业设计、工艺配套、专业技术市场、专业测试与维修检测等专业机构或公司的建设。第四,采取多种方式在战略新兴产业集聚区内建立共性技术开发机构:在大量中小企业以专业化分工为特征的产业聚集区,政府可采取财政、税收等手段培育和支持民营化科技企业,建立专业化的技术促进中心;在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大量中小企业配套协作的产业区,以龙头企业或龙头企业联盟为依托,整合高校、科研机构等多种资源建立共性技术开发中心。对在战略新兴产业集聚区内具有广泛适用性兼具强制性的生产、品质标准及其测试等共性技术规范的开发,可依托行业协会或建立事业性质的测试中心和质量检测机构,制订标准,负责对产业区内产品的检测,力争有产品标准被认定为行业性标准。
4.2 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建立共性技术开发的体制保障
政府大力扶持战略新兴产业共性技术开发,需要从宏观上予以指导,在政策体制机制上给予保障和支持,处理好政府扶持与市场机制的关系。第一,建立有利于产业共性技术开发的知识产权制度。对涉及区域重大公共利益的共性技术中由政府出资委托研究机构从事研究开发获得的技术成果,政府可以通过委托、特许等方式,由研究开发方按政府意向控制成果使用权;对有利于产品升级但应用面比较窄的共性技术,主要由企业投资,政府以补贴方式提供支持,知识产权归企业所有,通过专利措施实现收益内部化;对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多家单位联合开发获得的知识产权及其专利,其成果分享由研究开发各方通过合同约定。第二,建立战略新兴产业共性技术开发的管理体制。在战略新兴产业共性技术开发过程中,山东省应扬长避短、因地制宜部署战略新兴产业共性技术开发的重点,全面梳理新兴产业发展中的体制机制性约束,加强产业规划、投融资、税收、技术创新以及产业管理等部门之间的政策协调,打破部门、地方的分割和利益局限,突破传统产业既得利益集团抵制,改革不适应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管理体制机制。第三,积极整合“内外源技术”,加强研发合作与交流。为避免低水平重复研发造成科技资源的低效利用或浪费现象,应加大与国内战略新兴产业发达省、市之间的技术合作与科研要素流动的力度,实现创新资源及关键共性技术的流动和共享。加强与国内大型企业集团、知名大专院校、科研机构间的技术合作与交流,对于兄弟省市已经拥有的关键技术或大院大校已经研发出的共性技术,可根据实际需要组织企业进行购买或产业化,实现区域科技成果的优化配置。积极利用国外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提高自身产业技术水平,并通过对“外源性”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努力掌握核心、关键技术,逐步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主设计、自主制造转变,实现技术的“内源化”。
4.3 搞好创新平台建设,形成共性技术开发的支撑体系
着眼于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和技术应用的方向,围绕全产业链条支持共性技术开发。第一,注重搭建共性技术研发平台。鼓励企业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大型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加快建立以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核心、以研究解决关键共性技术为主的公共研发平台,以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公共技术平台,以提供检测服务为主的公共检测平台,以提供科技文献、情报、资料、信息服务为主的科技信息平台,促进新兴产业技术产权交易、风险投资服务的技术产权交易平台“五个平台”建设。第二,注重成果转化和中介服务平台建设。重点支持各类专业创业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大学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等机构建设。按照整合资源、统一规划、共享共用的原则建设大型科学仪器、科技文献、专利、标准、检测检验等资源共享平台,使之真正成为技术转移、创业抚育、成共果转化、科技资源配置的重要基地。第三,引导共性技术向产业基地聚集。要更高水平推进特色明显的战略新兴产业向基地集聚,以国家级产业基地为载体,建立战略新兴产业创新服务体系,以龙头企业带动横向产业链的发展,努力形成基地内企业优势互补、共同壮大的发展格局。可以考虑以高新区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引入跨国公司的研发总部,同时争取与世界一流的高新技术基地紧密合作,建立技术和生产能力交换的互惠平台。第四,充分发挥龙头(骨干)企业的引领示范作用。在一定时期内,筛选出一定数量的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对其技术创新与改造、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以及申报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及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给予优先支持,并在重大建设项目用地、银行授信方面给予积极扶持。
4.4 大力拓宽融资渠道,完善共性技术开发的金融体系
从投入总量来看,仅仅依靠财政资金不可能满足战略新兴产业共性技术开发的需求,同时,有限的支持产业技术进步的财政资金也不可能直接资助战略新兴产业所有领域的研究。因此,共性技术开发支撑系统中,金融支撑体系建设就显得尤其重要。第一,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战略新兴产业共性技术开发的银行间接融资服务体系。政府要积极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战略新兴产业共性技术开发的信贷支持。商业银行要完善信贷考核体系,积极开展业务创新,不断探索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共性技术开发不同阶段信贷支持的有效方式,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企业及时跟进支持,协助企业做好财务融资辅导。第二,积极构建多层次的直接融资服务体系,发挥资本市场支持共性技术开发的重要作用。要加快推动战略新兴产业企业上市,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带动社会资金投向战略新兴产业中处于创业早中期的创新型企业;积极推动技术产权、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发展,为具有成长性和高科技含量的战略新兴产业共性技术开发提供融资服务;大力发展科技保险市场,充分发挥现代保险业在共性技术开发中的经济补偿和资金融通功能;支持共性技术开发企业发行集合票据、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以及通过集合债券、集合信托债权基金等实现债权融资;设立战略新兴产业共性技术开发投资基金,集中力量突破制约山东省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第三,积极完善战略新兴产业共性技术开发的创业风险投资支持体系。要加快发展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通过阶段参股、跟进投资、融资担保、投资保障、风险补助等方式,调动民间资本、外资、保险、银行等作为投资主体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投资导向效应和风险补偿作用。要建立促进创业风险投资发展的正向激励机制,探索建立适合战略新兴产业共性技术开发的风险补偿机制,对向共性技术开发企业提供融资的机构提供差别化的风险补贴等。第四,不断完善战略新兴产业共性技术开发的金融服务网络体系。要加快发展共性技术开发企业孵化器,设立共性技术开发企业孵化器发展专项资金,以财政资金为引导,积极发展以企业为主体、投资多元化、市场运作、政策扶持的共性技术孵化体系;要建立并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共性技术开发的信用担保体系,整合担保资源,建立以政策性担保为主体,商业性担保和互担保为补充的共性技术开发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为共性技术开发提供更好的金融支持;要通过设立混合型科技金融集团,开展专利典当、专利信托、专利租赁业务及设立相关机构,创新金融服务方式,拓宽战略新兴产业共性技术开发的投融资途径。
4.5 创新人才培育机制,构筑共性技术研发的人才高地
战略新兴产业共性技术开发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人的素质高低,取决于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要大力开展共性技术开发,就必须着力培养和引进富有创新能力的各类人才,为战略新兴产业共性技术开发储备人才。第一,要建立科研机构、高校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的机制,加大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力度,鼓励科研机构和高校科技人员积极从事发明创造。要切实改变战略新兴产业在科研、生产、服务等方面相互割裂的现状,要发挥研究型大学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加强战略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学科建设,制定鼓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政策,建立企校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促进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特别要培养高层次、高水平的战略新兴产业领军人才。第二,继续发挥高新区“创业园”的作用,实施“企业博士创新计划”,资助在生产一线的博士和博士后开展技术创新研究,争取培育一大批年纪轻、素质高、适应未来共性技术开发所需要的企业技术带头人。要实行资金技术入股、提高薪酬等灵活政策措施,鼓励创新型企业家人才,投身到战略新兴产业共性技术开发中去。第三,要构建和推广“柔性引才机制”,完善共性技术研发人才的激励、流通机制,广纳高素质共性技术研发人才。例如,积极推行特聘专家制度;鼓励企业集团整合自身技术资源,建立和完善各类技术研发机构,使之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阵地和凝聚高层次技术人才的摇篮;也可鼓励具备条件的大型企业在省外、境外设立关键技术研发机构或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吸纳外源性人才资源。第四,要构建和完善多渠道、多层次的人才培育机制,着力培育和整合“四支队伍”:依托国内外及省内知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培育一批战略新兴产业共性技术研究方面的“研究型专家队伍”;依托大中型企业及其技术部、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培育一批重大共性技术开发方面的“开发型专家队伍”;在战略新兴企业内培育一批掌握先进技术、现代模式和现代生产管理的“高层次企业家队伍”,以及一批熟悉产品研发、操作能力强、具有专业技能的“中高级技工队伍”,形成多元化的人力资本投资格局和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操龙灿、杨善林.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11):77-82.
[2] 李纪珍.产业共性技术:概念、分类与制度供给[J].中国科技论坛,2006,(03):45-47.
[3] 王君.促进共性技术有效供给 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J].宏观经济研究,2006,(11):45-49.
[4] 徐佩、费方域.政府资助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的原理及模式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0,(07):23-25.
[5] 宋帅官.新兴产业:推进新型工业化和产业转型的战略选择[J].工业技术经济,2010,(06):58-60.
[6] 刘志阳、施祖留.我国战略新兴产业自主创新问题与对策研究 [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8):10-16.
[7]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鲁政发〔2011〕15号 .
[8] 工信部科[2011]320号:《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1年)》.
The Status,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Generic Technology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in Shandong Province
WU Xue-jun
(Jinan Party Institute 0f CPC, Jinan,250014)
篇8
主营突出、
公司经营业绩持续稳步增长
近年来,受益干行业需求的持续增长,青松股份经营业绩稳步提升、盈利能力不断增强,公司营业收入从2007年的1.52亿增长到2009年的2.9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39,08%;净利润从2007年的1489万元增长到2009年的2760万元,年复合增长率达36.15%;报告期内,公司产品主要分为合成樟脑系列(包括:合成樟脑及其中间产品和副产品)和冰片系列两大类,其中,合成樟脑系列产品为公司收入主要来源,其收入占公司营业收入的比重均达90%以上。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随着青松股份2009年9月通过冰片的GMP认证,该公司冰片系列产品在医药领域的需求得到迅速释放,冰片的销售收入快速增长,2010年1~6月冰片系列产品的销售收入达1767.45万元,接近2009年全年水平,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达8.69%,占公司产品毛利的比重达到12.28%,已成为公司又一增长亮点。
领先同行的技术研发实力、成本优势明显
青松股份的技术优势主要体现在持续的新产品研发能力和领先的关键工艺及催化剂技术上。在新品开发上,该公司新增了冰片系列产品,并通过改进工艺、提高深加工程度,陆续开发了莰烯、乙酸异龙脑酯、对伞花烃、双乙酸钠、乙酸龙脑酯等产品,丰富了产品品种,优化了产品结构,增加了销售收入;在关键工艺及催化剂技术上,该公司先后开发出连续复合精密分馏技术、高真空精馏塔组连续分馏技术、硼钛基复合催化剂反应技术等多项国内领先的技术,这些技术可以缩短反应时间、减少副反应及降低反应所需温度,从而大大提高了公司的生产效率、产品得率和产品质量,有效降低了产品成本,同时也提高了生产过程的安全性和环保性,目前,公司产品单耗等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另外,该公司在运输、燃料成本等方面也均较同行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完善的原材料采购、储备和产品营销体系
青松股份始终将原材料控制放在重要战略位置,经过多年摸索,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善的采购和储备体系,有力保证了公司重要原材料松节油的供给。该公司通过与大型松节油供应商结成紧密的战略同盟,采取签订战略协议书以及建立按月定量供给两种采购模式,采购了占总采购量80%的松节油;此外,公司还在松节油主产区建立采购基地,面向中小供应商采购,作为松节油来源的重要补充。目前,该公司已具备8000吨的松节油储备能力,可根据生产计划和松节油市场走势灵活安排松节油储备量,大大增强了公司松节油采购的灵活性。
青松股份根据国内外市场的成熟度、需求特点的不同,结合公司产品线的分类和生产情况,采取不同销售策略。国内市场,该公司采用直营式销售,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销售利润;国外市场,该公司对大客户采取直营式销售以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对中小型客户则通过贸易商或分销商进行销售以降低成本。
篇9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30)
[摘要]生物医药产业作为21世纪新兴的战略产业被誉为最具发展前景的产业。哈尔滨市是黑龙江省医药产业的主产区,已形成以哈药集团为龙头、利民开发区医药园区为侧翼、竞相发展的医药产业格局。本文通过实证研究找出哈尔滨市生物医药产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影响因素分析力争全面反映影响哈尔滨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以期为促进相关政策的推进提供有力依据。
[
关键词 ]生物医药产业;影响因素;产业发展
[DOI]10.13939/j.cnki.zgsc.2015.22.079
1引言
医药产业被称为永远的“朝阳产业”,在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产业体系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我国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将医药产业中的生物医药划为战略型新兴产业,并制定了到 2015年生物医药的产业规模超过3万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20%以上的战略性目标。黑龙江省在“十二五”规划中指出,将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着力在生物工程药物、抗生素和化学原料药、现代中药领域实现突破。建设疫苗、动物疫苗与诊断试剂特色产业研发平台,突出中药技术优势和传统特色,壮大现代中药产业。到2015年,生物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00亿元。哈尔滨市依托国家生物医药园区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内的29家医药企业设计生产能力年产值可达100亿元。2013年园区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利税26亿元。其中,2013年 10月15日,哈药品牌以201.63亿元的价值,跻身《2013年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第18位,成为荣登此榜单的中国医药类品牌最高排名。哈尔滨市生物医药产业占全省主导地位,分析影响哈尔滨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也更具说服力。
2哈尔滨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1)哈尔滨市生物医药产业业绩。图1为2002—2012年哈尔滨市医药产业工业总产值及其增长率,不难看出,哈尔滨市医药产业整体呈逐年增加态势,只是增幅略有波动。到2012年全省医药工业总资产2979171万元,其中固定资产净值656176万元,从业人员40809人。实现医药工业总产值1951415万元,比上年增长3.28%;工业增加值62044万元,销售收入1869285万元,利润总额239001万元。
(2)哈尔滨市生物医药产业资源。哈尔滨市政府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十二五”重点发展的新兴战略项目,已经形成以哈药集团为龙头、利民医药园区和开发区医药园区为侧翼的“品”字阵容。现有初具规模的生物医药企业72家,除少数从事生物提取的企业外,大多数生物医药企业还是以传统中成药、化学材料的研发和生产。此外,哈尔滨市许多高校和研究所都具备开发研究生物医药的实力,为生物医药产业的研究和开发输送了大批专业性人才(见表1)。目前,在全省范围内,生物产业申报专利430项,其中发明专利364项,实用新型专利66项;生物医药专利138项。
(3)哈尔滨市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建设。哈尔滨利民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位于哈尔滨利民经济技术开发区北部,是哈尔滨“北跃”战略的重点发展区域,地处松花江北岸、呼兰河西南岸。作为哈尔滨辐射龙江北部广大腹地的门户地区,交通便利,地理优势突出。园区于1998年辟建,2002年2月被省政府正式批准为省级医药科技园区。共执行国家和地方火炬计划及“863”计划项目21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二类新药7个。医药园区企业63家,现在生产16个剂型841个医药品种,其中高新技术产品40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项目达50个。2013年实现销售收入120亿元。
利民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与省医学科学院、哈尔滨医科大学合作,共同建设利民生物医药研发中心,该研发中心具备生命医药领域技术创新服务、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项目储备、企业孵化和创新人才培养五大功能,可以为园区企业以及我省生物医药产业提供技术支撑和配套服务。使之成为全省医药产业集聚区、全省唯一的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园、全国唯一的中俄合作健康产业园、中国北方药谷。
3哈尔滨市生物医药产业影响因素分析
3.1主要影响因素指标的选取
主要影响因素指标的选取见表2。
3.2哈尔滨市生物医药产业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3.2.1模型的构建
(1)样本数据指标标准化转换
设样本数据矩阵为 X=(xij)m×n,即n个指标,m个样本。将此矩阵标准化后得到新的矩阵Y=(xij)m×n=(Y1,Y2……YK),标准化的变形公式为Yij=Xij-Xij/Sj,经过把指标数据化后,样本的方差和均值为1,0。
(2)按照累积贡献率提取主成分
计算各主成分的贡献率,且按照累计贡献率的准则,即累计贡献率≥85%为准则,提取k个主成分。
本文基于以上理论依据,选取哈尔滨市医药制造业2002—2012年的企业平均规模、“三资”企业外商直接投资、资金率税率、人均产值、R&D投入、专利申请数量、居民药品费用、产业结构调整八个方面的指标运用spss19.0软件对影响哈尔滨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水平进行主成分分析。
3.2.2样本主成分分析
本文依照前面建立的5个方面的8个指标对哈尔滨市生物医药产业进行了分析计算,将上述评价指标设定为x1,x2…x8,得出最终结果(见表3和表4)。
主成分表达式为:
主成分分析结论:
第一主成分分析。根据第一主成分的表达式可以看出第一主成分主要是资金利税率、人均产值、R&D经费内部支出、专利申请数、产业结构调整的综合指标。可见,第一主成分集中反映了企业效益能力、创新能力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产业发展的影响,是企业自身能力的体现。
第二主成分分析。从表达式可以看出第二表达式是集中反映了企业平均规模、“三资”企业外商投资、居民药品费用的综合指标。从企业实力和市场需求两方面影响着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由此可见,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主要受企业自身的效益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产业结构的影响,企业实力和市场需求占次要地位。因此,要发展哈尔滨市生物医药产业就必须从企业效益、创新方面入手,同时调整产业结构,使哈尔滨市生物医药产业能够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
4哈尔滨市生物医药产业存在问题
(1)产品科技含量低,核心竞争力不强。目前,哈尔滨市以医药企业为中心的研发体系尚未形成,大部分企业对于研发的投入明显不足,甚至不足销售收入的1%。同时,缺乏专业的科研人才和专业设备也是导致哈尔滨市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核心竞争力不足的主要原因。
科技成果难以从实验室中走出来,高校、科研院所不能充分发挥其知识集聚的积极作用。同时缺乏创新驱动力,缺乏知识产权的保护,缺乏大、中、小企业间建立起来的上下游产业链关系,产品大多属于模仿、复制的层次,缺乏核心竞争力。产品不能走出国门,大多数还停留在中国制造的浅层次。
(2)创新环境有待加强、产业结构仍需调整。针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不够完善,政府在其中不能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是哈尔滨市生物医药产业面临的又一主要困境,相应的优惠政策和扶持力度也根本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导致了政府政策与企业、市场之间的严重脱节。优惠政策和市场规律在运用上不够练达,中介组织仍须进一步培育和加强。非但不能形成上中下游的产业链,还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产业的发展。
(3)复合型人才稀缺、培养机制不健全。生物医药科技产业的发展急需既懂医药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而我省正是缺乏此类人才,尤其是能驾驭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将帅之才更是奇缺。多数生物医药企事业单位尚未将“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真正落实好,人力资源开发、升值的认识和措施没有真正到位,分配机制、激励机制还有待完善,“勇于创新、敢为人先、鼓励竞争、容忍失败”的创新氛围和创新文化以及“注重潜力、人尽其才、人才辈出”创新环境的营造尚需时日。
5哈尔滨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5.1加大研发投入、增强自主研发能力
提升创新能力。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新型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鼓励医药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加速医药科技成果本地转化;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增强行业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后劲;整合医药科技创新资源,建立开放的共性技术平台,推动科技资源共享。同时,要加大研发投入的力度,培养科研人才,明确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集中资源,大幅度提高研发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依靠创新投入促进研发水平的提高。努力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的科技进程。
5.2政府主导和支持关键重大技术的研发
哈尔滨市生物医药产业要获得技术创新上的突破,必须在重大疾病诊疗药物和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上加大政府与企业的多元化投入,促进和推动企业在这方面的研发。以政府投入为主建设医药研究平台,以企业投入为主建设创新艘化基地。调整政府经费对科技投入的结构,重点支持重大新药的创制研究与平台建设,完善医药城创新体系。在政府项目经费的引导下,多渠道吸引研究经费,确保项目执行过程中的资金保障。在项目立项条件方面,明确要求产品研发需要有地方政府的匹配和相关企业参与并提供经费,确保企业与政府共同投入以保证项目经费的落实。
5.3完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
生物医药产业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医药科技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哈尔滨市应联合政府和高效建立人才培养机制、人才进修基地等,对于从外地引进的科研人才更是应从福利待遇、配偶及子女安置、家庭住房等方面做到妥善安置,以期为哈尔滨市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人才支持。
参考文献:
[1]黑龙江省人民政府.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0)[N].黑龙江日报,2011-01-27.
篇10
[关键词]公共研发平台 科研机构 产业升级
中图分类号:G312;G3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5-0350-01
一、市科技公共研发平台总体情况
平台建设集政府意志、企业联盟、公共核心技术研发环境提供于一体,旨在发挥对科技产业和应用发展的引导作用。平台的建设充分体现了行业主管部门转变观念,为企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致力于完善产业链,以推动地方科技产业的跨越式发展。目前潍坊市科技公共研发平台主要有市级以上科研机构、政府主导建设的高科技园区平台、依托企业建设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
(一)市级以上独立科研机构。截止2015年,潍坊市拥有纳入国家统计的省和市属科研机构12家,共有从业人员632人,其中从事科技活动人员459人,中高级以上人员158人。12家科研机构中,省属科研机构2家,市属10家;已转制为企业的3家,停业1家,有科研活动的7家,其中,有连续研发活动并对产业进步发挥良好作用的2家。
1.具有研发和成果转化能力的科研机构。山东省海洋化工科学研究院、潍坊市农科院拥有较完善人才团队、有连续的研发和成果转化活动,对带动相关产业技术进步发挥了重大作用。
2.研发功能弱化的科研机构。有4家科研机构研发及成果产业化功能弱化,甚至基本无科研活动,面临转制。
3.转制后的科研机构。有4家科研机构转制后,发展困难。
(二)政府主导建设的高科技园区平台。园区平台建设较为成熟的有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高新区光电产业园和高新区软件园。
1.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该园为山东省第一批国家新药创制孵化基地、第一个国家级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是潍坊高新区管委会重点建设的高科技园区,汇集了生物医药研发、生产、销售等领域企业。
2.高新区光电产业园。该园区是以光电子、电声产业为主的科技企业研发生产基地。经过十年的发展,逐步构建起1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为支撑,4个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1个国家级大学生创业基地和1个光电产业战略联盟为载体,2家国家级实验室、2家博士后工作站和3家院士工作站、潍坊半导体照明产品检测中心、技术交易市场为核心的科技创新体系。
3.高新区软件园。潍坊软件园分成软件研发孵化、产业发展、呼叫中心、教育培训四个区。潍坊软件园是以软件服务为核心,以呼叫中心为起步的集服务、教育、研发、生产办公于一体的绿色信息服务产业园区。重点培育软件服务产业,积极发展呼叫中心产业,加强教育培训,大力发展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研发和IT服务外包四大主要产业。搭建呼叫中心公共技术平台、国家级软件测试平台、公共技术支撑平台三大公共技术平台。
(三)依托企业建设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实验室。针对应用基础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需求,促进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发展,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依托企业建设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目前潍坊市共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分别是潍柴动力和盛瑞传动。其中潍柴动力是中国规模最大、科技创新能力最强的动力总成集团,依托潍柴动力建设“国家商用汽车动力系统总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二、存在的问题
(一)整体数量多,水平偏低、发展慢。公共研发平台是全市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科技进步、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比如潍坊市省级以上工程中心数量居全省前列,主要集中在传统优势产业,但中心在工程化技术研究与开发、科技成果转化、人才聚集与培养等方面的作用有限,甚至有的没有发挥相关职能作用。潍坊市独立科研机构数量少,研发机构规模小,大部分机构只有几十人甚至十几人。发展水平偏低,缺乏竞争力,有的科研院所已放弃了科研开发、咨询服务这一块阵地,依靠其他业务勉强生存。独立科研院所参与全市重大科技工程和地方政府重点项目较少,力量和作用比较薄弱。
(二)科技投入不足。目前多数公共服务平台,尤其是独立科研机构科技投入不足,科研项目减少。少数有财政经费支持的机构,财政经费主要用于人员工资和办公费用,科研投入没有稳定保障。据2014年科研机构课题经费情况统计,仅两家科研机构获得科研课题经费。
(三)高层次人才匮乏,引进困难。潍坊市整体工资水平偏下,科研人员收入不高,同时发展空间小,对人才的吸引力低,优秀的高层次人才更是难以引进。
三、意见建议
公共服务平台能够发挥公共平台的公益效能,对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以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为切入点,加大公共服务平台的分类指导和整合发展,对全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力度。公共财政理应要对具有公共效能的平台加大支持力度。对部分公益类科研机构要有投入,在保障其正常运行的同时,引导其加大成果转化加快发展。对技术开发类包括改制的科研机构要明确仍然是潍坊市科技创新的骨干力量,要继续支持其发展。加大科研机构技术开发研究专项资金的投入,天使、创投、产业基金也要重点给予支持,进一步提升科研机构开发研究实力和持续创新的能力。同时,技术开发类科研院所的激励分配制度应不断的创新和完善,科研人员的优惠政策要认真落实并更加变通灵活。
(二)加大对重点独立研发机构的扶持。对优秀独立科研机构要在政策、资金、项目、基地建设等方面给予倾斜,重点扶持机构建设全省海洋精细化工创新产业基地、创建全国溴化学高技术研发基地,争取尽快协调在市区建设海洋科研重大研发平台;推动蔬菜育种、芦笋选育、土壤修复、安全检测等方面取得更多成果,建设种植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