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技术研发范文

时间:2024-02-28 17:58: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技术研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网络技术研发

篇1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技术发展;发展模式

一、计算机网络技术概述:

由于计算机在我国的普及和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概念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关于计算机网络技术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但是从计算机发展的目的角度来看,所谓计算机网络技术就是为了提高网络的使用和工作效率,使计算机更好地应用于服务,使网络信息共享和通讯更为流畅、稳定、安全的技术。从技术本身来说,计算机网络技术是集合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一体的技术。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使用功能来看,计算机网络技术就管理网络中软件和硬件的使用,使之保证安全有效的数据传输,使网络与计算机相连接起来的技术。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过程:

计算机网络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初期,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第一次融合发生于50年代初的美国,美国为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而大力发展,为日后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和应用打下基础。计算机网络技术主要有四大发展阶段:多终端进行的互联阶段、多主机通信计算机网络阶段、互联网阶段、网络技术飞速发展阶段。在多终端进行的互联阶段中还没有形成网络的概念,是类似于局域网的雏形阶段,也是计算机网络的初步形成。这一阶段中主要是利用一台计算机终端作为主机与其他计算机连接从而取得其它计算机中的资源,主机的组成简单只包括显示器和键盘,并不具备储存功能。多主机通信计算机网络阶段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具有使用意义的阶段,不仅仅实现了计算机之间的数据联通,还实现了计算机之间的通信,这一阶段虽然仅仅利用通信设备使计算机设备连接还没有形成网络通信,但是为网络的出现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互联网发展阶段中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始形成,多台计算机相互连接形成网络,并且迅速扩大范围至全球,因此世界范围内的互联网模型产生,随之建立起相关的网络协议。由此开始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还出现了对设备的统一标准和认可标准。网络技术高速发展阶段是源于美国提出的信息高速化发展,我们现在正处于这个阶段当中,计算机网络技术不断成长和成熟,应运而生出多媒体网络技术、光纤电网技术、智能网络技术等等。

三、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

在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环境的保护方面,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强对防火墙的保护。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普遍认为最广泛使用的就是防火墙技术。防火墙技术能够利用防火墙来保护网络信息的安全,利用对相关访问权限的监控来进行信息过滤,还能够抵抗外来攻击,拦截不安全信息,并将内外网隔离,保护网络内外安全[1]。第二种保护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技术是数据加密,将需要保护的信息转换成密文进行传输和储存,保证信息的隐秘性不受到外来的获取和攻击,且加密的密码类型众多,对信息的保护十分到位,安全性高。还要进行对网络的实时监控,利用软件和硬件的配合,对网络数据进行监控,一旦出现网络入侵迹象就会按照用户发出的指令进行相应的反应。在监测防御过程中与防火墙配合使用更为安全稳定。

四、计算机网络技术未来发展方向:

想要使我国的信息产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要加强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研发,尤其是关键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最核心的就是设备与软件,要着力研发计算机核心芯片,还要加大对核心软件的开发力度,逐渐摆脱对国外设备的依赖,形成自己的技术。技术研发的方向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网络的关键技术提高,加强网络设备性能的提高,加强网络传输设备以及接入设备的研发。第二是要加强由计算机网络技术支持的相关信息服务平台的构建,如传媒机构、电子商务、物流、金融等网络软件和大型的应用软件等。

结论:

计算机网络技术自出现和发展以来便迅速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研究也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科技实力的提高。我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方面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减少对国外技术设备的依赖,集中精力于核心技术的开发,并加强对网络环境的控制与监管,保证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应用过程中的安全性,提高我国的信息产业水平。

参考文献

篇2

农业机械学是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之一,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主要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技术与管理相结合、具有较强的机械化生产系统的规划设计、企业经营管理和机械化及自动化控制装置的设计、制造、运用、评价及营销等方面能力,素质优良,适应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性、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该专业属于生产技术类型,学生应该掌握比较系统的技术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以及生产技能,具有农业机械的性能设计、试验鉴定、使用推广和新产品开发的能力。农业机械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I21。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传授现成知识为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自学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培养和锻炼,教学手段也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特别是在专业课学时明显减少的情况下,必须改革农业机械学教学方法和手段,在现代多媒体技术发展的条件下,培养学生快捷地获取学科知识的能力,使他们在自学、思维、科研和组织管理等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的培养和锻炼。因此,研究开发农业机械学课程网络课件,对提高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农业机械学课程网络课件是为配合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而开发,是课程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在课件中收集了大量与课程内容有关的图片和教学录像,由于学校条件所限,不能大量购置真实设备和现场演示机械原理,学生可以通过这些动画、视频和图片了解各种机械的样式及工作过程,同时还开发了大量的实验模拟内容,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模拟来完成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对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次,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农业机械学课程网络课件是辅助学生自学的工具。课件中按照教学过程分为教学内容、教学动画、教学视频和教学讨论四个模块。学生可以通过教学内容预习、复习知识点,通过教学动画反复练习实验过程,通过教学视频循环播放各种农业机械工作过程,通过教学讨论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与教师或者学生展开讨论,对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扩展学生知识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农业机械学课程网络课件开发的过程

(一)制作队伍

农业机械学课件的制作队伍由专家及主讲教师队伍、教育技术人员、计算机技术人员三部分组成。由主讲教师队伍根据课程内容撰写课件的制作稿本,教育技术人员配合教师进行课件的教学系统设计,计算机技术人员负责整个课件制作的技术构架和后期的安装调试。三支队伍组成网络课件开发小组。课件的开发制作汇集了专家、任课教师、教育技术专业人员、计算机技术专业人员等各路精英。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有专家的指导和一线教师的经验,在教学设计上有专业的教育技术人员进行教学设计和媒体的选择以呈现各种教学资源,在课件的框架搭建和技术实现上有计算机技术人员的保障。各部分工作人员各司其责,分工合作,共同打造出符合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需要的网络课件,满足了教学需求,符合教学规律,运行平稳顺畅。

(二)前期准备

农业机械学网络课件制作,一般使用MacromediaDreamweaverMX2004进行框架设计,并使用FireWorks和PhotoShop等图像处理软件进行界面及艺术字的美观设计,利用FLASH制作动画,使用Adobepremiere对视频进行加工处理,利用ASP技术开发教学讨论模块。开发组根据农业机械学课程的教学大纲,总结以往教学经验,通过分析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讨论课件制作整体框架,确定主要教学内容、课件结构、制作方式和制作工具;收集课件开发中所需的文字、图片、动画、视频以及各种数据;讨论课件教学过程的设计;明确开发组成员的具体任务,分工合作。

(三)教学设计

农业机械学课程课件效果的好坏、是否符合教学需求,关键在于教学设计。农业机械学课程网络课件教学设计过程主要包括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内容设计、情景设计、学习环境设计、学习评价设计六个模块。开发组通过分析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征,合理地选择教学媒体和教学方法,依照教学目标,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现实需求,确定解决问题的有效步骤,同时对课件的制作和学生的学习进行定期的形成性评价和最终的总结性评价。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根据农业机械学课程的教学特点和教学大纲,课件的结构框架设计如图1所示。

(四)课件制作

1.课件整体框架课件主要由首页、各章内容、相关链接以及友情链接四个部分组成。首页主要介绍了课件的主要内容以及特点。以第一章“耕整地机械”为例介绍各章内容。在进入第一章后,首先是问题导人,通过学生回答问题对学习者初始能力进行检验,同时对本章内容进行概括性的了解。第一章包括教学内容、教学动画、教学录像、课程讨论四个模块。教学内容主要以网页形式呈现给学习者,内容中包含了大量的实物图片,增强学生对各种机械的认识,每一章后都包含课后习题,便于学生检测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学动画是将传统教学中不易演示的实验过程开发成实验模拟内容。教学视频是将各种机械的工作过程完整地呈现给学习者,使学生身临其境,加深学生对农业机械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的深刻认识。教学讨论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教与学的互动平台,可以进行课程内容的互动讨论,查看习题答案,实现作业提交,教师实时答疑等各种教学互动活动。四个章节结构一致,颜色有所不同,避免了学习者学习过程中产生厌烦心理。相关链接部分主要是展示与课程有关的参考资料,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友情链接部分提供了与课程有关的常用网址,方便学生查询专业资料,有效地进行农业机械学的网络学习。

2.课件调试运营当农业机械学网络课件制作完成后,由开发组成员按照教学活动过程设计中的步骤和方法进行修改和调试。专家和教师负责课件内容的调整和修改,主要检查教学内容的完整Ij生和准确性、教学内容是否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规律、教学知识点是否有遗漏、教学内容是否满足教师和学生的教学需求;教育技术人员负责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调整和修改,检查课件内容是否能有效解决教学问题、教学情景是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各种教学媒体的使用是否合理和恰当;计算机技术人员负责课件的以及运行测试,主要检查超链接的准确性、是否存在死循环、浏览器的兼容性和是否能自动下载相关插件,并反复修改保证网络课件在网络上的正常运行。同时,任课教师在部分班级试用该课件,根据使用效果和学生反馈意见不断的对课件进行修改和完善,力求完美。

三、农业机械学课程网络课件的特色

(一)拍摄实物图片还原机械构造

由于农业机械学的学科特点,其课件中包含大量的机械实物图片。为了保证图片的真实性,大部分图片都是由课题开发组成员在各种农业机械展览会上拍摄的实物图片,真实地还原了目前流行的各种农业机械,增强了学生对农业机械学知识的直观认识。在准备制作课件的过程中,教师还组织学生共同参与课件制作过程,师生共建课件资源库,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了学生的农业机械方面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开发Flas模拟实验过程

农业机械学课件教学内容包含许多农业机械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这些知识点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很难演示,学生不容易掌握那些抽象、复杂的知识体系和原理。因此,开发组成员利用Flash软件将这些内容制作成动画模拟实验过程,形象展示农业机械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教师在讲授内容时结合动画,形象生动地演示复杂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便于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点及其教学内容。学生在课后可以通过教学动画反复演示过程,加深对农业机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制作视频素材再现工作过程

由于教学条件和环境的影响,很多农业机械原理的工作过程学生不能有条件在现场观看。农业机械学课程为了给学生营造真实的教学环境,开发组成员在播种和收割的重要季节,亲自到田间拍摄各种农业机械的工作过程,通过编辑制作成教学视频,在讲授知识的同时让学生观看这些来自于农业生产第一线的视频教学片,使学生身临其境,有利于学生将所学原理应用到农业生产实践中。

(四)营造学习环境促进自主学习

为了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本课件为学生营造了丰富的学习环境:自主学习环境、协作学习环境、辅助教学环境。自主学习环境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教学动画、教学视频的展示,学生可以通过浏览网页自学各个知识点;协作学习环境主要包括课后习题和教学讨论,学生通过完成课后习题检测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在教学讨论模块与教师和其他同学的讨论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锻炼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协作学习;辅助学习环境主要包括相关链接和友情链接,通过这些课外资料的阅读和学习,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锻炼了学生通过网络自学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农业机械学课程网络课件应用效果

(一)农业机械学课程网络课件的运行界面

在沈阳农业大学的网络教学平台上,农业机械学课程网络课件运行情况良好。课件导航清晰,每个页面之间既独立显示又相互链接,各页面之间的超链接准确无误,使用者进入页面后根据导航可以快速地找到所需内容。在多媒体素材处理过程中,将图片、动画、视频等素材在不损失效果的前提下进行最小化处理,网页的运行速度快,运行过程流畅,保证使用者以最快的速度浏览网页。在运行的过程中,对于课件中存在的问题不断调整和修改,保证课件内容的准确性和安全性,使用者可以通过交互平台随时与管理员保持联系,共同维护课件,使其与时俱进(图2)。

(二)农业机械学网络课件的教学效果

教师利用课件在课堂上向学生演示教学内容模块,将课程的主要内容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表现出来,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以及难以表述的内容则以相关的教学动画或教学视频资料来模拟和再现。网络课件传送信息量大,教学密度得以提高,可以使抽象的知识更易理解,从而有效的解决了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了教学效果。学生利用网络的交互环境,在课堂讨论模块与其他学习者进行交流,开展基于网络的协作式研究性学习,同时还可以随时与教师展开互动,有效地实现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沟通。本课件中含有大量的实物图片和现场视频,学生在自学时不但可以获取大量知识信息,而且可以感受网络课件创设的教学环境,有效的弥补课堂教学模式的不足,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农业机械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新的领域层出不穷,新的技术不断出现。教师将有用的相关资料和优秀的网站及时更新到网络课件中,供学生查阅资料使用,学生也可以积极参与到网络课件的建设中,将在学习中的最新的资料上到课件中,使课件资料不断地丰富和更新,实现课件的与时俱进。

篇3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实用技术;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方法探究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20-0000-01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Teaching Methods and Practical Research

Huang Yuedong

(Jil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Jilin132013,China)

Abstract: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program aims to train students in practical network theory and practical ability.However,in the actual teaching process,both theoretical teaching,laboratory teaching or teaching comprehensive training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eaching practical skills,made certain reform strategy,and highlighted a project approach,and analyze its use of technology in the teaching of computer network applications.

Keywords:Computer networks;Practical skills;Teaching methods;Project approach;Methods to explore

计算机网络实用技术是要培养,具有能够从事计算机网络建设和维护管理基本能力,并且具有一定专业而技术实践能力和综合技术能力以及初步的工程设计能力的专业人才。这种培养目标,决定了计算机实用技术课是一门具有一定的应用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课程。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特别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但是,目前很多计算机网络使用技术教学并没有真正做到这一点。

一、计算机网络实用技术教学的现状

目前的计算机网络实用技术教学,大都采用理论教学、实验室教学以及综合实训三个部分的教学模式。下面,我们将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目前计算机网络实用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教学过于枯燥。近些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设备和网络技术的更新速度也在逐渐加快。但是,目前的计算机网络实用技术教学,却并没有体现这一点。新的技术和方法并没有在教材中体现。而且,理论课程联系实际的非常少,很多学生都反映课堂十分枯燥。特别是在讲授计算机网络概述、网络体系结构、网络操作系统等理论性较强的部分时,学生普遍反映难于理解。同时,课堂教学氛围也往往十分沉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无法被有效地调动。

(二)实验教学内容单一。首先,实验室设备的落后和缺乏,已经成为影响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其次,上机实验内容单一,上机实验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某一个教学内容的操作,实验缺少设计性的内容,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忽略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由于设备、场地,时间限制等原因,实验教学需要分组进行,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在教学中,进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实验至少需要2至3台设备连成网络,需要体现学生之间的共同协作的能力,但在实验中,由于少数自主性差的学生往往只在旁边观看,没有进行实际的操作,导致动手能力欠缺。

(三)综合实训课程效率不高。本课程的综合实训,是通过一定的实验任务将学生将本学期的内容,进行综合消化的过程,以期通过这种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但是,在实际的综合实训过程中,存在着实训连贯性不够的问题,很多教师对于实验的设计缺乏新意,只是将以前做过的实验重新做一遍,这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也达不到应有的教学和训练效果。

二、计算机网络实用技术教学改革

针对以上的这几种状况,笔者认为,应当对当前的教学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

(一)改变教学和学习观念。首先,该课程的授课老师应当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传统的计算机网络实用技术教学往往以教材为中心,课堂上也主要以讲授为主,在课程设置上,也往往存在重理论而轻实践的问题。这门课的改革,对于教师而言应当改变以教材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而以实验内容为中心。学生也应当改变学习观念,一方面,应当充分重视实践教学和自身动手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也应当便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主动地获取知识。

(二)改革课堂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改革首先应当从教材改革入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内容不应当仅仅局限于教材的内容,而应当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介绍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新发展,并且培养学生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教材内容的理论部分也应当以应用为主,理论教学应当以够用为主,在课堂上应当着重于理论应用的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其次,在讲授本课程的过程中,应当将理论和实践充分地结合起来。例如,教师在课堂讲授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的知识点时,可以引入实际的工程例子,作为一个工程师在组建计算机网络时,如何考虑并选择使用何种拓扑结构;在讲授网络协议知识点时,作为工程师应懂得如何去进行设置各种协议;在讲授数据通信知识点时,作为工程师应懂得如何计算网络的通信流量等。以工程师的立场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既能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又能让学生有实践的机会,便是学习过程工作化,工作过程学习化的教学。最后,学生应对所做项目进行总结,及时撰写实验报告,记录项目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等,通过对项目的总结与归纳,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找出自己的不足,也有利于学生积累实验经验和技巧。在递交给教师的实验告之外,学生还可以以日志的形式将自己在实验中所获得的点滴经验记录下来,养成记工作日志的习惯对于计算机网络专业技术人员非常有价值。

计算机网络使用技术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的课程,针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素质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地改革,还应当积极地采用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以上只是作者的一些粗浅的看法,更多的还需要各位同仁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进行不断的探索和总结,不断地推进计算机网络实用技术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智罡,方跃峰,李继芳.基于应用性人才培养的计算机专业网络方向实践教学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8,10

[2]黄良永,唐爱龙,徐雨明.高职高专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柳州师专学报,2009,1

篇4

1.1系统不稳定和容易被利用漏洞破坏

网络的安全漏洞一般而言不容易完全避免,在设计之初并不能做到尽善尽美。就现在的情况而言,漏洞的蔓延往往防不胜防,很难及时发现漏洞侵袭,导致真正需要应对时早已损失惨重。一旦重要部分如操作系统遭到漏洞攻击,其造成的损害也非常巨大。安全技术防护面临的节点数不胜数,但攻击者只需要突破其中一点,就可以造成大片的损失,这是由网络本身的结构所决定的。

1.2网络管理制度缺位

就管理制度而言,现阶段网络管理缺少一套整体适用的系统方案,在标准方面往往各自为政,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根据各自需要选择相应的安全手段,从而形成一个配合并不密切的整体。这样如同临时七拼八凑起来的结构,自然无法面对无处不在无从预防的网络侵袭。虽然部分企业从全局出发进行安全技术设计,但是软件和硬件本身的隔离,以及国家在系统软件方面的力不从心,导致其自身的努力并不能完全实现。要完全改变现状,就要从整体上重新设计架构,尽量明确管理,确定责任,并完善自身的防御功能,以缓解危机。

1.3网络对应安全策略缺乏

现阶段已正式建立了计算机网络安全体系,但其应变不及时,在安全体系遭到破坏之后,恢复和修复工作不甚理想。而事先预防的难度又太大,难以完全做到防患未然。因此,企图依靠预防来进行完全控制并不现实,而完全依靠恢复和补救的方式又比较被动。应急性的方案并不多,可以操作的临时安全系统也缺乏实用性。“第二道防线”的建立,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对应的安全策略缺乏,还体现在面对各类不同的网络侵袭行为时,由于相关的安全防护手段有其特定的安全防护范围,不得不依靠多种安全技术互相堆叠,而这些技术可能会互相冲突,或者导致其中一部分失效,从而影响安全技术的整体应用和各个部分的有效发挥。

1.4局域网的开放性漏洞

局域网是建立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的,因此其安全防护并没有互联网那样严密,但是由于准入机制过于疏松,导致内部数据很容易被混进来的操作混乱和遗失。如局域网很容易被网络钓鱼者接入,然后窃取和篡改其资料,造成巨大的损失。总体来说,要在建设局域网的时候加强其端口的准入设计,对于连接外网的情况,要有足够的审核方式来进行筛选和控制。

2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前景

当前网络技术存在的缺陷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状况的体现,被动的安全技术对主动的破解技术而言是处于劣势状态的。但这并不会影响到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前景,正因为面临着更多安全威胁,才会刺激网络安全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实现更高的飞跃。

2.1安全防护模式进入智能控制阶段

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是在收集数据、分析防御方式、寻找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现阶段由于仅限于归纳已有的问题,而陷入被动的窘境之中。随着网络的进一步优化,相信计算机的智能化会带动安全技术的智能化,从而自动的进行最优选择。而随着未来完善的NGN网络的建立,相信这样的控制并非虚妄之言。

2.2网络容量的扩展和安全技术覆盖的扩大

篇5

【关键词】接入网络 ANDSF PCRF

1 引言

随着蜂窝网络的持续升级、WLAN热点的广泛部署,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迅速增长。根据Analysys International(2012年4月)报告,2011年底中国有4.31亿移动互联网用户,比2010年的2.88亿增长49.7%。随着价格的下降,移动网络流量使用到2017年有望增长20倍。网络接入方式的不断丰富,使用户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地选择2G、3G、4G、WLAN接入。

近年来移动网络流量一直保持稳步快速的增长,如图1所示。

其中,2011年二季度数据业务对比2010年二季度增长了一倍,2011年数据业务已占全部业务流量的60%~70%。一方面,数据业务所产生的流量增长快速,造成2G网络负荷过重,用户满意度快速降低;另一方面,3G网络室外高频信号穿透力不够,大量低价值数据流量耗尽了GERAN(GSM/EDGE无线接入网)的资源,影响具有高价值的语音业务。

为了合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提升用户体验,选择合适的接入网显得尤为重要。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无线终端的普及和发展,使更多的终端拥有同时接入多个接入网的能力,而如何让用户在合适的时间、地点选择最合适的接入网,以便获得最优的网络体验是运营商急需关注的问题。ANDSF(Access Network Discovery and Selection Function,接入网发现和选择功能)技术弥补了2G、TD、LTE、WLAN等网络间的网络选择缺陷,将单卡多连接方案中的“手机终端主导资源选择”进一步优化为“网络侧指导手机终端选择最优资源”。

2 ANDSF

ANDSF是3GPP组织提出的一个选网策略单元,目的是将各种无线网络融合到一起为用户提供无缝服务。在R8阶段实现支持非3GPP接入方式连接EPC(Evolved Packet Core,移动核心网演进)核心网的方案;在R9阶段实现ISMP(Inter System Mobility Policy,系统间移动策略)帮助用户设备选择最优接入网络;在R10阶段实现ISRP(Inter System Routing Policy,系统间路由策略)帮助用户设备配置IFOM、MAPCON等方式指导流量分发。

ANDSF辅助终端进行接入网发现和选择,基于运营商策略,ANDSF提供给终端的信息类型可分为以下三类:

(1)系统间移动策略(ISMP):根据接入技术、网络ID等提供指导;

(2)接入网发现信息:提供终端附近的接入网列表,包括接入技术、频率和有效条件(如位置信息等);

(3)系统间路由策略(ISRP):针对终端分组流量路由的per-flow或per-APN策略。

2.1 系统间移动策略

系统间路由策略信息是由按照运营商规则定义的一组或多组规则组成。每个接入点依据每组规则的优先级,将具有最高优先级的规则标记为“active”状态。为防止处于“active”状态的规则失效,终端需要定期重新评估ANDSF策略。当更新后的策略中存在优先级更高的规则时,尽管正在使用的规则仍处于“active”状态,终端依然会选择更优网络,因此终端始终会根据优先级的高低进行网络选择。

ANDSF向用户提供的详细策略信息包括规则优先级、优先接入网络信息、有效区域信息、漫游信息、PLMN代码以及TOD。

(1)规则优先级是为了确定潜在的可接入网络,避免因网络故障而导致策略失效,以及出现更优网络时,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

(2)优先接入网络信息包括接入技术(3GPP、WLAN、WiMAX)、Access ID(如WLAN的SSID、WiMAX的NAP-ID)、Secondary Access ID(仅连接WLAN时使用的HESSID)、接入网络优先级,优先接入网络信息是每组规则为终端推荐的接入网络名称;

(3)有效区域信息包括RAT(1X/HRPD)、SSID(SID/NID)和地理位置,是对推荐接入网络的位置描述;

(4)漫游信息定义了终端漫游时,该规则是否可用;

(5)PLMN代码是推荐接入网络所属的运营商;

(6)TOD是推荐规则的时间限制,包括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日期、结束日期。

2.2 接入网发现信息

ANDSF向终端发送的接入网发现信息主要有接入网络类型、接入网络区域和PLMN。接入网络类型明确了该接入网络是3GPP、WLAN或WiMAX;接入网络区域信息包括3GPP、3GPP2、WiMAX、WLAN、位置信息等,ANDSF根据用户所在位置与接入网络类型,向终端发送接入网发现信息。

2.3 系统间路由策略

系统间路由策略由一组或多组规则组成,每组规则包括流量信息、服务信息、流量卸载、漫游、PLMN、策略更新等信息,定义了流量如何分发。每个接入点依据每组规则的漫游、PLMN、规则优先级等信息选择一组,同时将该组规则标记为“active”状态。当终端漫游时,来自Visited ANDSF(终端用户访问的PLMN)的下发规则优先级高于Home ANDSF(终端用户归属的PLMN)。

2.4 接入过程

3GPP ANDSF策略信息是运营商根据终端位置信息制定的。终端与ANDSF之间通过PULL与PUSH方式实现信息交换,终端在ANDSF指导下由3GPP转换为非3GPP的接入过程如图2所示:

(1)终端所在位置只存在单一的3GPP网络,即使终端预先配置的静态策略里指定非3GPP为首选接入网络,终端也只能连接3GPP网络;

(2)因终端位置改变等触发条件导致静态配置的策略开始使用,检测到存在3GPP与非3GPP接入网络;

(3)按照静态配置的策略,启动ANDSF客户端的发现过程,将终端位置信息通过PULL方式推送给ANDSF;

(4)ANDSF服务器收到终端推送信息,根据制定的策略更新该终端的策略信息,以PUSH方式推送给终端;

(5)终端接受更新策略信息后,评估是否有ISMP策略为“active”状态,如有就发起接入网络信息请求,没有则仍使用3GPP网络;

(6)终端向ANDSF发送接入网信息请求,获取对接入网络更详细的描述信息,如网络类型、识别码、位置信息等;

(7)ANDSF响应终端的请求,发送接入网发现信息;

(8)终端根据接受的ISMP与本地静态配置的策略,按照优先级高低选择接入网络;

(9)基于策略信息选择最优网络;

(10)启动网络更改程序,接入非3GPP网络。

2.5 部署

ANDSF技术通过网络侧部署ANDSF服务器和手机终端侧安装客户端软件,帮助手机终端发现和接入2G、3G、LTE、WLAN等网络,并结合对网络带宽、拥塞状态等信息的分析,向终端提供接入网络的策略,实现了用户终端实时接入最佳网络,享受最优体验。

ANDSF采用C/S架构,但在具体应用上还是存在一定差异。服务器端有两种部署方式:采用软件集成方式与其他设备结合部署或设备独立部署;客户端也有两种部署方式:智能手机终端软件或独立硬件设备。

3 ANDSF与PCRF协同

为加强ANDSF对业务的网络发现和选择功能,本文提出ANDSF服务器端与PCRF(Policy and Charging Rules Function,策略与计费规则功能单元)合设,获取业务信息、用户签约信息,为终端提供动态的选择策略。ANDSF与PCRF的合设不仅能完善网络选择的依据,还可以提升PCRF性能,弥补PCC技术局限于某个无线网络内提供差异化服务,无法实现2G、3G、LTE、WLAN网络间选择的缺陷,实现了针对用户、业务、流量、时段等策略的网络发现和选择功能。

ANDSF和PCRF协同架构如图3所示:

PCRF是策略与计费控制决策点,为PCEF(Policy and Charging Enforcement Function,策略与计费执行功能单元)选择及提供可用的策略和计费控制决策。它不能自动生成信息,而是从AF、SPR、PCEF获取信息。PCRF通过Rx口从AF获取业务信息,从SPR(BOSS系统)获取用户等级信息;PCRF通过Gn口从PCEF获取终端信息、网元KPI等信息。PCRF仅实现策略下发功能,而不能自动生成策略,策略信息是依赖于运营商制定的规则人为分析所制定。

PCEF完成业务数据流的探测,执行PCRF下发的策略、基于流的计费以及用户和业务的识别功能。它在3GPP(2G、3G、LTE)网络中的实体是GGSN/SAE-GW;在non-3GPP网络中的实体是xDSL网络的BRAS/BNG或WLAN网络的ePDG。

SPR(Subscription Profile Repository,用户签约数据库)拥有用户签约信息,实现用户策略数据管理。

AF(Application Function,应用功能)主要与PCRF进行通信,提供应用功能并发送动态会话信息向PCRF请求决策。运营商自有业务或者有合作关系的第三方业务对无线接入的业务带宽、QoS如有特殊要求,可以通过Rx标准接口向PCRF发送命令,要求PCRF分配专门的无线资源。

ANDSF本身只定义了终端和ANDSF服务器之间交互的接口及流程。因此,ANDSF服务器需要获取散布在网络不同节点、系统中的各种有用信息来决定向用户提供的策略信息。一方面,通过S14接口获取终端信息型号、地址位置、小区ID、周围基站场强、SSID;另一方面,从SPR、AF获取用户和业务信息。ANDSF与PCRF的交互过程如下:

(1)SPR、AF将用户签约信息和业务信息发送给ANDSF,PCEF通过S14接口向ANDSF传送终端信息(如终端型号、地址位置、小区ID、周围基站、SSID等详细信息),ANDSF综合SPR、AF、PCEF、PCRF的信息生成适配终端的接入网策略;

(2)终端位置信息通过PULL方式传送给PCEF,PCEF通过S14接口将信息转发给ANDSF;

(3)ANDSF通过PUSH方式将策略信息发送给终端;

(4)终端对下发策略进行评估,进行网络选择;

(5)终端选择最优接入网连接。

ANDSF与PCRF结合部署既实现了最优网络选择,也实现了用户差异化服务。综合网络服务质量、网元的利用率、用户的优先级、运营商的业务规则等信息来制定策略,灵活性会更大,极大地提升了用户体验。

4 结论

ANDSF在网络侧指导终端选择最优资源,弥补了2G、TD、LTE、WLAN网络之间的网络选择缺陷;ANDSF与PCRF的融合,进一步实现了针对不同用户、不同业务、不同时段等多种策略的网络选择。但从整体上看,相关技术还面临很多问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才能不断完善、成熟。

参考文献:

[1] 3GPP TS 23.402 V10.8.0. Architecture enhancements for non-3GPP accesses (Release 10)[S]. 2012.

篇6

关键词:消费者;消费;网络信息;电子商务

中图分类号:F49;F713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消费者在网络上获取和信息变得非常容易。消费者可以在网上搜集一些网友对某快递公司服务的评价,从而决定是否选择该快递公司;消费者也可以把自己对某快递公司服务的评价与其他网友进行分享。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通过网络购买产品,这导致快递服务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又促进消费者将自己对网络购物及快递服务的评价在网络上。对网络购物及快递服务感兴趣的消费者可以在网络上阅读网友的这些评价。本文对网络消费信息的特点和作用及消费者搜集和发送网络信息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总结,这些研究发现有利于快递公司理解影响消费者搜集和发送网络信息的因素。快递公司可以提高服务水平,并利用这些研究发现,鼓励消费者将自己的真实体验与网友分享,提升公司形象。

一、网络消费信息的特点和作用

网络消费信息与线下消费信息存在一些差异,具有很多特点 [1]。首先,与线下消费信息相比,网络消费信息中文字信息所占的比重更大,网络消费信息的内容通常可以保存很长时间;第二,与线下消费信息传播相比,消费者在进行网络信息传播时,不需要面对面;第三,在线下消费信息传播中,信息接受者通常知道信息发送者的身份、甚至姓名,而在网络信息消费传播中,信息接受者通常不知道信息发送者的身份;第四,在线下消费信息传播中,信息发送与信息接收通常是同步的,而在网络消费信息传播中,信息接收可以滞后于信息发送,即消费者可以在网络上搜集网友在过去发送的信息;第五,不同区域和不同职业的消费者之间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沟通,这些人在线下信息传播中未必会进行沟通。

网络消费信息会影响产品销售、消费者的忠诚度。Hu et al.(2008)发现:与评论者打分较低的产品或服务相比,评论者打分较高的产品或服务的销售额更高;当评论者的曝光度高时,这一效应更明显;当评价的该产品或服务推出时间较短时,这一效应更明显 [2]。Gruen et al.(2006)在一个网络论坛调查了616名网友,考察了消费者之间在网络上交换产品或服务的使用技巧 [3]。他们发现:消费者之间交换产品或服务的使用技巧会直接影响其对该产品或服务的忠诚度,也会通过对该产品或服务的总体价值的感知,间接影响其对该产品或服务的忠诚度 [3]。

二、影响消费者发送网络信息的因素

消费者可以通过一些论坛把自己对产品或服务的体验、看法与其他网友分享。比如,消费者可以通过大型电子商务的交易平台与其他网友分享自己对购买的产品及其快递服务的看法和评价;也可以通过网络书店的网站与其他网友分享自己对购买的图书及其快递服务的看法和评价。此外,消费者还可以通过“百度知道”和一些大学的BBS对一些产品及其快递服务进行评价。

影响消费者发送网络信息的因素包括其对产品或服务的满意度、对社会互动的渴望、对经济激励的渴望、关心其他消费者、提升自我形象、兴趣、能力等。Dellarocas and Narayan(2006)研究了影响网友在网站上发帖子的因素[4]。他们发现:当消费者对服务非常满意或非常不满意时,发帖子的可能性较高;与一个服务相关的帖子数量与消费者对其评价的不一致程度正相关,如当一部分人觉得某项服务很好,一部分人觉得该服务很差时,与该服务相关的帖子数量会较多 [4]。Henning et al.(2004)调查了2000多名网友,研究了网友发帖的动机。他们发现网友发帖的动机包括对社会互动的渴望、对经济激励的渴望、关心其他消费者和提升自我形象 [5]。他们认为企业可以根据网友发帖的动机对网友进行分类,对不同类型的群体采纳不同的鼓励网络信息传播的策略。Gruen et al.(2006)发现:网友对这个论坛的兴趣、网友的能力(产品方面的使用技巧)均与其进行这种信息传播正相关 [3]。学者们对影响消费者发送网络信息的因素进行了很多研究,其中包括对消费者发送网络信息动机所进行的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研究消费者发送网络信息的其他动机和深层次动机。

三、影响消费者在网络上搜集信息的因素

影响消费者在网络上搜集信息的因素包括收入、年龄、使用互联网的时间、教育、上网技术、上网的容易程度、产品的特点等。Klein和Ford(2003)把信息分为在线信息与离线信息。在线信息指网络上的信息,离线信息指网络下的信息。Klein and Ford(2003)发现:收入与搜集信息的总时间负相关;年龄与搜集信息的总时间负相关;与使用互联网时间较短的消费者相比,使用互联网时间较长的消费者搜集信息的总时间更长,使用的信息源的数量也更多,花在互联网上搜集信息的时间占搜集信息总时间的比例更高;教育与使用的信息源的数量正相关 [6]。这些结论表明通过互联网进行的信息搜集会在某种程度上代替传统的信息搜集,经验较多的互联网使用者比经验较少的人会更多的使用互联网进行信息搜集来代替传统信息搜集。Ratchford et al. (2003)发现:年轻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消费者使用互联网的可能性更高,尽管使用互联网的消费者倾向于花较多的时间搜集信息,如果没有互联网,他们会花更多的时间搜集信息 [7]。Ratchford et al.(2001)发现:互联网的使用取决于上网技术和上网的容易程度;对于零售店在地理上较为分散、细分市场较小的产品或服务,消费者更倾向于使用互联网来搜集信息;对于表达身份的产品或服务的信息,互联网会增加搜集这些信息的时间 [8]。

这些研究考察了影响消费者在网络上搜集信息的因素,有助于人们理解什么样的人在网络上搜集信息花费的时间较多,以及哪些因素会促进消费者在网络上搜集信息。这些研究较少考虑消费者在网络上搜集信息的动机。作为一个例外,Henning and Walsh(2003)研究了消费者为什么会在网络上看其他消费者发的帖子 [9]。他们调查了2903名网友,发现消费者在网络上看帖子的动机包括减少购买风险、减少信息搜寻的时间、学习一个产品是如何被消费的、确定产品代表的社会地位、归属于一个虚拟社区、了解什么产品是市场上的新产品 [9]。在Henning and Walsh(2003)研究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研究消费者搜集网络信息的其他动机和深层次动机。

四、影响网络消费信息作用的因素

网络消费信息作用指网络消费信息对看到该信息的消费者影响的大小。影响网络消费信息作用的因素包括信息发送者对网友提问的反应速度、信息发送者过去在这一问题领域的表现、参与讨论的网友的数量、信息发送者的身份及性别、专业能力、友好程度、信息的数量与质量、产品类型以及消费者的介入程度等。

Weiss et al.(2008)研究了在网络上看到一些陌生人发送的信息时,消费者会认为哪个或哪些人发送的信息有价值。他们发现:信息发送者对网友提问的反应速度越快、信息发送者过去在该问题领域的表现越好,消费者对该信息发送者提供的信息的评价越高 [10]。Gershoff et al.(2003)研究了网络信息发送者在过去发表的意见与消费者想法的一致程度对消费者接收其新建议的影响。他们发现:信息发送者在过去发表的意见与消费者想法的一致程度与消费者接收此人意见的可能性正相关。

Awad and Ragowsky (2008)发现:当男性发帖了,他们觉得网络信息的质量更高,当女性发帖了,他们觉得网络信息的质量更低。这里的网络信息质量指消费者觉得网络信息是否有用。当参与讨论的网友较多时,男性和女性均会觉得网络信息的质量更高,然而,对于女性,这一效应更明显;对于男性和女性,网络信息的质量与对在线零售商的信任均正相关。

Smith et al.(2005)研究了人们对信息发送者的信任。他们发现:信息发送者的专业能力和友好程度与消费者对其的信任正相关,消费者对信息发送者的信任与其对消费者的影响正相关。友好程度指个人感觉其与另一个人之间的心理纽带,它通常由共享的偏好、口味和生活方式所导致。

Senecal and Nantel(2004)研究了在线产品推荐对消费者在线产品选择的影响。他们发现:对于一个给定的品牌,看了网络推荐比没有看网络推荐的消费者选择这个品牌的可能性更高;与搜寻型产品相比,对于体验型产品,这种效应更明显;与面向所有人的产品推荐相比,只面向一个人的产品推荐对该消费者的影响更大;消费者认为在线的专家和推荐系统比其他消费者更专业;然而,认为在线的专家和推荐系统比其他消费者更不可信。这里的搜寻型产品指消费者在购买时基本上能够确定这种产品的特性,信息基本上是对称的;体验型产品指消费者只有在消费之后才知道它的功能和效用的产品。

Park et al .(2007)主要考察了正面的消费者评论。他们发现:在线消费者评论的质量和数量均与消费者的购买意图正相关;介入程度低的消费者更容易受评论数量,而不是评论质量的影响;当评论质量高时,介入程度高的消费者才会主要受评论数量的影响。这里的评论质量指评论的清楚、客观程度;这里的介入程度指消费者感知产品与自己相关联的程度。介入程度受产品价格、情景等因素的影响,如与价格低的产品相比,消费者对价格高的产品的介入程度通常较高;与自己使用的产品相比,消费者对于想送给他人的产品的介入程度通常较高。

学者们对影响网络消费信息作用的因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些因素既包括与信息发送者有关的因素,如信息发送者对网友提问的反应速度、信息发送者过去在这一问题领域的表现等;也包括与信息接受者有关的因素,如信息接受者的性别、消费者的介入程度等;还包括与产品有关的因素,如产品类型。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研究信息发送者之间看法的不一致程度对信息接受者的影响。具体来讲,当网络信息发送者之间对某产品或服务的看法不一致时,信息接受者会听从哪些人的建议?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五、管理启示

快递公司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应用本文介绍的“网络消费信息的特点和作用、影响消费者发送网络信息的因素、影响消费者在网络上搜集信息的因素、影响网络消费信息作用的因素”等方面的研究发现,掌握网络消费信息的特点和作用,理解影响消费者搜集和发送网络信息的因素。根据影响消费者发送网络信息的因素方面的研究发现,快递公司可以通过提高服务水平及鼓励消费者将自己的真实体验与网友分享,提升公司形象;也可以利用影响消费者在网络上搜集信息的因素方面的研究发现,提高消费者看到与公司相关的网络信息的可能性;还可以利用影响网络消费信息作用的因素方面的研究发现,提高与公司相关的网络信息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Dellarocas, C. The Digitization of Word of Mouth: Promise and Challenges of Online Feedback Mechanisms [J]. Management Science, 2003, 49(10): 1407-1424.

[2] Hu, N, Liu, L, Zhang, J J. Do Online Reviews Affect Product Sales? The Role of Reviewer Characteristics and Temporal Effects [J].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2008, 9(3): 201-214.

[3] Gruen, T W, Osmonbekov, T, Czaplewski, A J. eWOM: The Impact of Customer-to-Customer Online Know-How Exchange on Customer Value and Loyalty [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06, 59(4): 449-456.

[4] Dellarocas, C, Narayan, R. A Statistical Measure of A Population's Propensity to Engage in Post-Purchase Online Word-of-Mouth [J]. Statistical Science, 2006, 21(2): 277-285.

[5] Hennig-Thurau, T, Gwinner, K P, Walsh, G. Electronic Word-of-Mouth Via Consumer-Opinion Platforms: What Motivates Consumers to Articulate Themselves on the Internet? [J]. Journal of Interactive Marketing, 2004, 18(1): 38-52.

[6] Klein, L R, Ford, G T. Consumer Search for Information in the Digital age [J]. Journal of Interactive Marketing, 2003, 17(3): 29-49.

[7] Ratchford, B T, Lee, M S, Talukdar, D. The Impact of the Internet on Information Search for Automobiles [J].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003, 40(2): 193-209.

[8] Ratchford, B T, Talukdar, D, Lee, M S. A Model of Consumer Choice of the Internet as an Information Source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2001, 5(3): 7-21.

篇7

通过仿真比较基于概率的路由准入和基于门限的路由准入。仿真中设置32个节点分布在2000*2000的区域内,应用层配置16对CBR流,CBR流数据包的长度随机选择,通过改变发送数据的间隔来调整CBR流添加到网络中的负载。路由协议采用H&P_DSR协议,其中分别采用基于门限和基于概率的算法。目前,门限算法中门限值一般根据经验或采取试验的方法手工设定。公平起见,首先通过实验获得负载表征量的参考数据来设置门限算法中的门限值。在当前仿真设置下,设置重载和轻载两种网络负载情况,采用没有均衡的DSR协议,在网络稳定时,分别测得重载和轻载状态下某个时刻各节点的负载表征值分别。横坐标对应节点,纵坐标是各节点对应的负载表征值,图中直线为所有节点的平均负载表征值。由图可见,无论在重载还是轻载时,节点间的负载差异均较大。即使在网络重载时,也有负载很轻的节点。计算得到重载情况下平均负载表征值为10.096,在轻载情况下平均负载表征值为5.115,故门限算法中分别设置两个门限值A=10和B=5,以使门限能够区别开不同负载的节点,起到负载均衡的作用。对基于门限的算法和基于概率的算法进行仿真,仿真30次取平均值。是网络吞吐量曲线图,是平均端到端时延曲线图,其中横坐标都是归一化的网络负荷,纵坐标分别是网络吞吐量和平均端到端时延。图中基于门限A的曲线其判决门限为10,基于门限B的曲线其判决门限为5。当网络轻载时,节点的平均负载表征值为5,这时大部分节点的负载描述值都在门限5上下波动,判决门限5的对网络状态的变化较为敏感,能够反应网络不同部分之间负载的差异,所以能够对网络的负载起到均衡的作用;当门限为10时,因为网络负载较轻,绝大部分节点的负载描述值都低于10,所以判决门限10无法通过路由的准入对网络的负载进行有效的均衡,影响了均衡的效果。当网络负载逐渐加重后,各节点的负载描述值在10的上下波动,这时判决门限10能够准确的区别开不同节点之间的负载差异;相反判决门限5将普遍低于绝大部分节点的负载描述值,其无法有效的对网络的负载进行均衡,此时网络的吞吐量和时延性能都不同程度的下降。从仿真曲线可以看到,在网络轻载时,门限值为5的算法性能更好,在网络负载重载时,门限值为10的算法性能更好。对比门限算法曲线和概率算法曲线,可以看到概率算法无论在网络吞吐量还是网络时延方面都好于门限算法。尤其在网络重载时,优势更加明显。概率算法以连续曲线的方式对待不同的负载,能够有效区别负载之间的差异,并根据这种差异采取不同的准入控制;而门限算法只能对门限值附近的负载状态进行有效的区分,当节点感知到的负载都低于或高于判决门限时,都采取同样的判断结果,影响了负载均衡的准确性。

2.协议性能分析

通过仿真比较H&P_DSR和DSR协议的性能仿真30次取平均值,结果如图7和图8.图7和图8分别为吞吐量和时延图。图中横坐标是归一化的网络负荷,纵坐标分别是网络吞吐量和平均端到端时延。从仿真结果能够看到,随着网络负载增大,两个协议的网络吞吐量和时延都增大,在网络负载达到0.6时,网络趋近饱和,两个协议性能都恶化。但H&P_DSR协议无论在吞吐量还是时延性能都显著优于DSR协议,尤其在网络负载较重时效果明显,性能最高提升近10%。DSR协议没有负载均衡机制,当网络负载较重时,网络拥塞使路由失效,数据丢失严重,吞吐量下降;数据排队使时延增大;H&P_DSR协议中的负载均衡机制,能够有效的把负荷均匀的分布在网络中,避免和减轻网络的拥塞,降低了数据丢失,提高了网络的吞吐量,减少了分组排队等待时间使时延降低。同时其路由准入机制也控制了路由申请的广播,节省了信道资源,更有利于数据的传输。仿真结果和理论分析一致,H&P_DSR协议中的负载均衡算法能够准确有效工作,这使H&P_DSR协议无论在网络吞吐量还是在端到端时延都较DSR协议具有明显优势。

3.结束语

篇8

关键词:网络安全;网络隔离;安全防范

中图分类号:TP393.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6-0000-02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应用,各种网络安全与威胁随之而来。从今年网络有害信息及网络犯罪活动的情况来看,网络的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了现在的重点话题。因此,加强网络安全防范策略与技术措施,是一项赋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二、网络隔离技术

网络隔离,有时也被称作“物理隔离”、“安全隔离”,主要是指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可路由的网络(如TCP/IP潮络)的直接连接断开,通过不可路由的协议(如自定义的私有协议)和专用隔离硬件进行数据交换而达到隔离目的,保护内部网络的安全和信息不致外泄。本系统通过模拟来实现计算机对内外网访问的控制,当关闭内网时,计算机只能访问外网而无法访问内网,反之则计算机只能访问内网无法访问外网,从而实现内外网隔离的状态。

三、网络隔离系统的总体设计

(一)开发及运行环境

开发工具:eclipse

开发语言:java

运行环境:window XP,jdk1.6

(二)整体结构设计

本系统采用C/S模式的设计,C/S模式是一种两层结构的系统:第一层是在客户机系统上结合了表示与业务逻辑,第二层是通过网络结合了数据库服务器。C/S模式主要由客户应用程序、服务器管理程序和中间件三个部分组成。

主界面设计包括5个按钮(JButton)分别是:关闭内网,关闭外网,确定和2个增加按钮;三个文本框(JTextField)分别是用来输入要访问的网址;2个下拉列表(JComboBox)分别是黑名单和特定网;一个容器(JEditorPane)用来显示网页的运行效果。

系统流程图:

输入网址(域名或者IP)

内网是否开启

外网是否开启 外网是否开启

(三)主要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1.主界面的设计

主界面设计包括5个按钮(JButton)分别是:关闭内网,关闭外网,确定和2个增加按钮;三个文本框(JTextField)分别是用来输入要访问的网址;2个下拉列表(JComboBox)分别是黑名单和特定网;一个容器(JEditorPane)用来显示网页的运行效果。

2.网址的解析和IP地址的存放

首先从输入文本框得到域名或者是IP地址,通过使用InetAddress类来实现,用getHostAddress()方法来获取IP地址,然后对其判断,若是域名则利用StringTokenizer类对其进行处理成IP地址的形式,然后对IP进行解析成数字存放在数组中;若是IP地址的形式则实现对IP字符串的分解成数字,进而将数字存放在一个数组里面。最后用数组里的数字和我们要处理的IP地址段进行对比。

3.内外网隔离实现的代码

两个控制网络的按钮在代码中分别设计成Boolean量,通过主界面按钮的控制来实现Boolean量的变化,然后用得到的boolean量控制网络,用if循环来实现得到的结果。最后用一个容器(JEditorPane)来显示网页的运行效果以及处理HyperlinkEvent时间来显示网页中的超链接。具体实现代码如下:

4.黑名单的访问和增加

一个文本框(JTextField)用来输入要增加进去的黑名单网址,一个增加按钮来提示是否增加新的黑名单网址,一个下拉列表(JComboBox)来实现对黑名单网址的显示和点击的直接访问。

5.特定网的访问与增加

一个文本框(JTextField)用来输入要增加进气的特定网网址,一个增加按钮来提示是否增加新的特定网网址,一个下拉列表(JComboBox)来实现对特定网网址的显示和点击的直接访问。然后调用程序中的类通过容器(JEditorPane)来显示网页的运行效果以及处理HyperlinkEvent时间来显示网页中的超链接。

6.内网的设置实现

用setText()方法来设置按钮的名字,用自己定义的ipState()的方法来返回Boolean量供主程序使用。

7.外网的设置

用setText()方法来设置按钮的名字,用自己定义的ipState()的方法来返回Boolean量供主程序使用。

四、系统测试

(一)系统的使用说明

输入网址的文本框填写的网址形如:"http://省略/",输入IP地址的时候输入的形式为:“http://10.0.0.8/”,否则可能会导致无法访问或者出现错误,因为java中解析完全按照字符的形式进行解析。

输入添加黑名单和特定网的时候不用"/",因为此时直接解析不用在通过获取网址进行解析。

(二)测试结果

1.当内网按钮和外网按钮显示的都是关闭状态时,无论输入的是内网还是外网都可以正常的访问。

2.当内网按钮和外网按钮显示的都是打开状态时,无论输入的是内网还是外网都是不能正常的访问。

五、结论

本系统主要是针对个人用户和中小企业的一个网络隔离设计,它模拟了计算机对内外网访问的控制,主要包括计算机在关闭内网、关闭外网、关闭内外网的情况下对网络的访问。本系统运用了JAVA“编写一次,到处运行”的特点,对IP的关闭进行控制来实现这些功能。同时本系统增加了黑名单和特定网这两个辅助功能。在黑名单下的网址不管计算机出于什么状态下都是不能访问的,特定网则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访问。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高校网络课程 特点 现状 目的 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6-00-01

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冲击着现代教育。而网络课程的使用改变着我们的传统教育理念、教学思想,更为现实的是改变着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

1 网络课程的特点

网络课程是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它在

4 课题开发思路

正如研究任何其它专题网络课程开发项目一样,我做的《数字媒体技术》网络课程的开发也经历了从选题,调研,熟悉开发环境,查找类似的相关系统的资料;系统概要设计,数据库结构设计,功能模块开发,功能模块测试,系统调试和系统试运行和修改。下面的流程图(图1-1)反映了我的基本的思路和过程。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高校教育亦会迅速发展,二十一世纪,高校远程教育将是高校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优质网络课程的编制将是高校的一个重要工作,在此对《数字媒体技术》高校网络课程的开发提出了一些拙见,供大家参考。

参考文献

[1] 高文.建构主义研究的哲学与心理学基础[j].全世界人民球教育展望,2001(3).

[2] 朱凌云等.网络课程评价[j].开放教育研究,2002(1).

[3] 陈丽.远程教育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 刘清.数字媒体技术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2).

[5] 潘华东.网络使教研走向信息化[j].信息技术教育,2004(14).

篇10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系统;软件开发技术;技术应用

一、基于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软件开发技术综述

在网络系统下,软件开发处于一个多元化的发展环境中,可供利用的技术资源也更加丰富,在这样的局面下我国的网络信息技术也进入到一个多元化的发展层面。软件开发是以满足使用需求为目标的一项智能技术,与网络环境相互结合,可以更灵活的下载资源,软件投入使用后在网络环境下也可以自动更新,保障了用户使用软件过程中的信息安全性。计算机网络系统发展潜能较大,在进行软件开发时,最重要的是如何解决资源共享问题,在保障数据库安全稳定的前提下,其他开发任务才能够顺利进行,避免影响到最终的功能实现。

二、计算机网络系统中软件开发技术具体应用形式

1.软件生命周期法。应用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首先要对基础框架进行设计,观察在设计过程中数据库的运行稳定情况,根据所需要的不同功能来进行软件程序汇编。生命周期法是在开发过程中,对软件的全部使用功能进行确定,进行全周期设计,不仅仅要实现初期的使用功能,更要对未来运行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进行优化处理,达到更理想的功能实现效果。全生命周期需要自动更新技术的应用,提升网络资源的使用效率,在系统运行中发现问题通过这种方法也可以更好的解决,进而实现综合控制管理能力的提升,生命周期法中会对软件的使用漏洞问题进行修复,以免影响到运行使用。

2.自动形式系统开发。在应用软件技术进行系统开发时,应用自动更新技术可以帮助节省大量的软件运营维护时间,发现问题时也能自动更新数据来解决。对各个功能层之间建立联系体系,无论是功能实现还是数据库更新,都可以在网络环境下自动运行。自动智能技术是当前软件开发中比较常用的,也符合网络技术的发展方向,对于更新过程中比较常见的软件系统配合问题,网络系统在其中发挥着控制的作用,对各个功能层进行相互串联并完善软程序,这样在运行古过程中网络系统的信息更新功能也得以实现。

3.原型化法。原型化需要了解软件的开发目的以及功能要求,保留其中最基础的功能,不需要继续拓展。原型化的有点是软件运行使用相对稳定,缺点是在功能拓展方面并不理想,同时涉及到多个功能实现可以对软件开发设计方法进行配合,不但能够实现功能优化,更可以提升系统功能实现的速度,在解决当前比较常见的功能优化控制方法时,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加突出。但并不是所有的软件开发都适合使用这种方法,对于一些是使用功能复杂,统一控制软件模块同时控制多项功能时,则要结合自动更新技术,以免在功能实现上出现冲突矛盾问题。技术方法整合应用所占用的网络资源更多,设计前要保障其运行速度不受到影响,必要时可以对数据库进行加密处理,以免受到网络病毒攻击时信息丢失。

三、计算机网络系统软件开发技术应用原则

开发软件系统时,以功能实现为第一目标,在此基础上观察是否存在网络信息资源浪费的现象,设计一个最合理的软件优化配合运行的工作模式。其实是网络环境下运行安全性的保障,观察各个系统之间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在对功能模块进行相互控制时观察需要完善的程序,进而实现最最终系统之间优化运行功能的实现。技术组合除需要完善功能之外,更要考虑彼此之间是否存在冲突,帮助营造出更适合功能实现的网络信息资源获取环境,提升系统的运行速度,数据库加密是在不影响正常使用的前提下来进行的,自动检测技术应用要从数据信息优先获取中进行。

结语

通过以上文章论述的内容可以发现,计算机所扮演的角色日益多元化,其所带来的社会价值巨大无比。计算机强大的功能背后,是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有力支撑。计算机要发展,长远性发展,在于软件开发技术的不断发展,方可创造有力的条件,提高计算机的社会服务价值。与此同时,计算机软件开发应“以人为本”,实现软件开发技术的可持续发展,为构建完善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提供可能。

参考文献

[1]杨岭.基于网络安全维护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应用研究[J].信息系统工程,2015(1):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