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济利润范文
时间:2024-02-28 17:58: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经济利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会计利润是按一定的程序和方法计算出来的,利用配比原则、历史成本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等反映企业在一定经营时期内的经营成果,反映在会计报表上则是期末净资产与期初净资产的差额,是在各个领域中运用得较为广泛的会计指标之一,直观地反映了企业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差额,对会计师而言:利润=总收入-总成本,其中,总收入包括销售商品实现的所有收入,其他非主营业务收入以外的收入,企业收到的各种补贴收入等,总成本包括实现该总收入发生的材料、人工等成本,业务税金和附加,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会计利润在计算时只考虑到了实际发生的成本。经济利润则是在经济领域应用的指标,它一般适用于企业内部管理层,不对外界披露,它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发展前景,对经济学家来说,用会计师的方法计算出来的会计利润很显然高估了实际利润,原因在于:经济收入不同于会计收入,经济收入是指期末和期初同样富有的情况下,一定期间的最大花费。这里的收入是按财产法计量的。即:本期收入=期末财产-期初财产,经济成本不同于会计成本,经济成本不仅包括会计上实际支付的成本,而且还包括机会成本,沉没成本等隐性成本,会计师不确认隐性成本,不列入利润表的减项,因为没有客观的办法计算隐性成本,会计准则要求所反映的业务是真实的、已经发生的并且是可以计量的,会计师不能做没有根据的估计。因此,经济利润就不同于会计利润,经济利润是企业投资资本收益超过加权平均资金成本部分的价值,经济利润在计算时考虑了权益资本的机会成本,真实反映了股东财富的增加。论文百事通关于经济利润的概念,在1890年,经济学家佛雷德•马歇尔在出版的书中提到“所有者或经理的利润在按现行利率扣除了资本利息后剩余的部分可称为经营收益或管理收益”,该意思实际上就是把股东投入的资本的机会成本按照现行利率来计算,在计算经济利润时再加以扣除,马歇尔说“公司在任何期间创造的价值,不但必须要考虑到会计帐目中所记录的费用开支,而且要考虑到业务所占用资本的机会成本”。
二、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的矛盾
由于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所包括的总收入和总成本的内容和范围不一样,所以二者在由企业管理当局采用时得出的结论也会不一样,对于广大投资者来说,由于他们的理念不一样,他们所关注的利润焦点也不一样,鉴于此,笔者试举例来说明:
A公司是一家从事软件开发的高科技企业,成立于1997年,该公司一直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作为其财务目标,并将利润作为其业绩考核的核心指标,A公司2005年实现净利润1600万,2005年年末的所有者权益总额为5000万元(其中普通股1000万股,面值一元),长期负债5000万元(年利率8%),假定该公司的长期负债水平在2005年度内未发生变动,该公司的加权资金成本率为20%,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30%,则A公司的经济利润=(投资资本收益率-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率)*投资资本总额=[净利润+利息*(1-所得税税率)-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率*投资资本总额=-120万元,每股净收益=净利润总额/普通股股数=1600/1000=1.6元/股。
B公司是一家规模较大的生物制药企业,成立于2000年,为求得长期稳定的发展,该公司将增加企业价值为其战略目标,并确定以经济利润作为其业绩考核的核心指标,2005年实现净利润1500万元,2005年年末所有者权益总额为6000万元(其中普通股1000万股,面值一元)长期负债4000万元(年利率7.5%),假定该公司的长期负债水平在2005年度内未发生变动,该公司的加权资金成本率为15%,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30%,则B公司的经济利润=(投资资本收益率-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率)*投资资本总额=[净利润+利息*(1-所得税税率)-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率*投资资本总额=210万元,每股净收益=净利润总额/普通股股数=1500/1000=1.5元/股。
根据上述例子,A公司将会计利润作为企业财务战略的核心,而B公司以经济利润作为企业财务战略的核心,若以会计利润作为评价的标准,A公司(净利润1600万,每股净收益1.6元)优于B公司(净利润1500万,每股净收益1.5元),若以经济利润作为评价的标准,则A公司(经济利润-120万)劣于B公司(经济利润-120万),由上述分析可以发现,由于采用的评价指标不同,得出的结论完全相反,现代企业战略财务管理要求企业以价值管理为核心,考虑到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管理者在决策过程中必须考虑到自有资金的机会成本,可是广大股东未参与企业的直接管理,而且他们的持股目的不尽相同,占相当数量的股东看重的是股价的上升与下跌,他们则要求每年每股净收益尽可能提高,这样,他们所持有股票价格才会上扬。企业管理者在面对广大股东各不相同的要求时,就需要考虑到平衡各方面的利益。
另外我们在日常经济业务活动中还会碰到这样的情况:企业账面有会计利润,但经营活动现金流却出现亏空,导致企业无法正常运转,有时甚至陷入破产的境地,而相反,有些企业尽管个别年度出现账面亏损,但却能保持较强的持续经营能力。出现这样的情况,实际上是给企业管理者提个醒,片面地追求会计利润,而忽略了企业的长期发展,往往会事与愿违。
三、二者产生差异的原因
笔者认为,导致会计利润与经济利润的差异除了会计利润没有考虑到自有资本的使用成本,另外还有以下原因对其产生影响:1、会计计量事项不一致,计算会计利润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它是依据企业经济活动中符合会计确认和计量原则的会计事项计量出来的,企业会计准则明确规定,会计可确认和计量的事项是过去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并且可以以货币计量的,对于未知的或者没有发生的事则不能计量,而计算经济利润则把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有机地结合和统一起来,它的确认既包括已经发生的可以确认和计量的事项,也包括尚未发生,但是与企业经济事项息息相关的,可计量的经济事项,如在确定成本时考虑沉没成本、机会成本等。2、会计计量基础不一致,会计利润的计量基础目前限定于历史成本基础。资产、负债的计价,收入和费用确认都以交易发生时的价格入帐。无论现行价值如何变化,对入帐资产、负债不作调整,如企业的固定资产,使用时间长、价值大、虽然价格变动很大。但在计提折旧的费用时仍按帐面价格计分。经济利润则主要依据现行市价确定企业的收益和费用,并对企业的资产和项目均按现行价值进行考虑。如对企业资产进行评估时,要考虑可变价值,即会计利润采取的是历史成本基础,经济利润多考虑现价成本基础。3、计量的范围不同,会计利润计量的是与企业经营活动息息相关,可以用货币计量的生产要素,而经济利润不仅考虑到以上因素,还要考虑股权投资成本、人力资源成本等其他要素。由于现代企业建立以价值管理为核心的财务管理体系,经济利润法已成为越来越热门的理财思想,它的诱人之处在于:以经济利润为企业目标,它既可以推动价值创造的观念深入到企业上下,又与企业股东(投机性股东排除在外)和债权人要求比资本成本更高的收益目标相一致,从而有助于实现企业价值和股东财富最大化。4、企业在财务战略选择上可能出现了偏差,经济利润体现了企业的价值增长,而财务战略是以价值管理为核心的,如果企业在扩张中筹资、融资的成本超过了利润增长的速度,企业财务费用大幅度增加,利润积累的速度相对滞后于资产的增长速度,这时就会出现会计利润在增加,而财务状况吃紧的现象。
篇2
一、“营改增”的历史背景
增值税自1954年在法国开征以来,因其有效地解决了传统销售税的重复征税问题,迅速被世界其他国家采用。目前,已有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征了增值税,征税范围大多覆盖所有货物和劳务。我国1979年引入增值税,最初仅在襄樊、上海、柳州等城市的机器机械等5类货物试行。1984年国务院增值税条例(草案),在全国范围内对机器机械、汽车、钢材等12类货物征收增值税。1994年税制改革,将增值税征税范围扩大到所有货物和加工修理修配劳务,对其他劳务、无形资产和不动产征收营业税。2009年,为了鼓励投资,促进技术进步,在地区试点的基础上,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将机器设备纳入增值税抵扣范围。2012年1月1日我国再次进行税制改革,先在上海进行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的“营改增”试点。自2012年8月1日起至2012年底,将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改增”的试点范围,由上海市分批扩大至北京市、天津市、江苏省、浙江省(含宁波市)、安徽省、福建省(含厦门市)、湖北省、广东省(含深圳市)等8个省(直辖市)。2013年8月1日起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改增”的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2014年1月1日起,全国“营改增”的行业范围扩大到铁路运输业和邮政业。
二、以现代服务企业为例,分析“营改增”对企业净利润的影响
“营改增”对试点行业的影响各不相同,本文以现代服务业为例,对“营改增”前后企业税收负担及净利润的变化进行简单分析。
以A公司为例,假定A公司原为营业税纳税人,税率为5%,“营改增”后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税率为6%。
为方便计算,假定原营业收入为1 000万元(含税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和三项期间费用占收入比例为90%,营业税税率为5%,城建税税率为7%,教育费附加为3%,地方教育费附加为2%,堤防费为2%,企业所得税实行查账征收,税率为25%。“营改增”后适用增值税税率为6%,购买耗材、燃油、固定资产等外购货物及劳务能够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金额为X,除上述所列情况外不考虑其他税费和因素。
表1是“营改增”前后A公司税负及净利润数据对比情况表。
由此可以得出当(2.14X-21.124)×0.75>32.25,即当X>29.96万元时,“营改增”后A公司的净利润才会增加。当A公司的进项税额达不到29.96万元时,A公司的净利润会降低,“营改增”对A公司是不利的,这时A公司可能会考虑通过适当提价的方式提高利润,假定企业取得的进项税额为0元,企业提价的比例为Y,“营改增”前后A公司税负和净利润比较见表2。
当(878.88Y-21.12)×0.75>32.25,即Y>7.3%时“营改增”对A公司才是有利的。即如果A公司没有取得进项税额,只有提价7.3%以上时才能避免“营改增”对企业利润带来的不利影响。
三、“营改增”对现代服务企业净利润影响的原因分析
对于小规模纳税人而言,税率由5%降到3%,相应的附加税也有所降低,且增值税是价外税,在企业不提价的情况下,对于同样金额的营业收入,由于“营改增”后有一部分计入“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营业收入和税率同时降低,导致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也会相应降低。因此,“营改增”对小规模纳税人而言,同样条件下的税负下降幅度较大,企业净利润会有所增长。
对于一般纳税人而言,由于现代服务企业主要成本为劳务费、工资薪金、差旅费等,这些成本都不能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不能产生可抵扣的进项税额。而办公用品、维修费等这些成本,由于销货方或提供劳务方有部分为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不能从对方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另外建筑安装业和餐饮业等企业仍然没有“营改增”,从这些企业取得的发票为地税发票,也不能产生可抵扣的进项税额。因此,实行“营改增”后,虽然能够避免重复征税,且能够以进项税抵扣的方式降低企业实际税率,但由于现代服务业企业的合作客户许多都没有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资格,企业取得的增值税进项税额有限,无法抵消由于税率提高而产生的税额增加,反而缴纳了比以前更多的税费,营改增”导致这些企业的净利润降低。
四、现代服务企业如何应对“营改增”
(一)合理筹划纳税人身份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2年第38号规定,“营改增”试点实施前应税服务年销售额超过500万元的试点纳税人,应向国税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办理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手续;试点实施前应税服务年销售额未超过500万元的试点纳税人,可以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小规模纳税人资格认定。企业可以通过合理筹划纳税人身份来降低企业税负。例如某企业拥有一家分公司,试点前分公司的销售收入小于500万元,且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情况不多,总公司的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企业的销售收入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分公司的销售收入在未来很可能超过500万元,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分公司的年销售收入控制在500万元以下,将部分业务转移给总公司,总公司申请成为一般纳税人,分公司申请成为小规模纳税人,这样会比总、分公司都成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税负要低。
(二)一般纳税人应尽可能取得增值税抵扣合法凭证,降低增值税税负
试点行业企业的财税人员要提醒各部门配合取得增值税抵扣合法凭证,应尽量选择作为一般纳税人的供应商,对于小规模纳税人的供应商,也应尽量要求对方去税务局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企业接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越多,可以抵扣的进项税就越多。增值税合法扣税凭证包括增值税专用发票、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农产品收购发票、农产品销售发票、运输费用结算单据等。
(三)把握税收优惠政策,争取通过税收优惠来降低企业税负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明确了过渡期税收优惠政策。可以延续国家给予试点行业的原营业税优惠政策。在此过程中,纳税人应掌握并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税收优惠。为了保持现行营业税优惠政策的连续性,试点方案规定对现行部分营业税免税政策,在改征增值税后继续予以免征;对部分营业税减免税优惠,调整为即征即退政策;对税负增加较多的部分行业,给予适当的税收优惠。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过渡期的优惠政策进行筹划,从而降低企业税负。
(四)在必要时可以适当提价
对于利润率较低,而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渠道有限的企业,“营改增”对企业净利润的影响较大。这类企业可以考虑适当提价,提价又会导致销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企业应该根据市场行情,系统分析提价后的各种影响因素,把握好提价的尺度,以免出现销量锐减而使利润下滑的结果。企业需在销量影响和价格上涨之间进行权衡,寻求提价的最佳比例,从而将“营改增”对企业净利润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篇3
关键词:财务管理;资产经营管理;基于利润层面
一、企业经营管理与财务管理的现状。
目前,企业作为我国市场经济的主体,经营管理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着企业所获得利润大小,现代化的企业为了在市场上创造出更大的利益,不得不进行现代化的改革,将财务管理手段逐渐的融入到经营管理之中,在利润层面上将二者结合,高层管理者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有益于公司的未来的长远的发展。
1.1现代化企业的经营管理现状。
由于我国的经济体制发展的不完全性,使得目前我国的现代化企业的发展脚步仍旧是处于比较落后的阶段,相较于国际上的知名企业,依旧是缺乏先进的战略性管理理念,尚且不能够根据自我企业的现状制定出合理的、符合自身发展的战略性目标。
此外,板材企业的管理者自身尚且存在着一些不足,大多数的管理者的目光比较短浅,受到眼前利益的蒙蔽,不能将长远利益作为企业的奋斗目标,一些管理者对于板材生产加工的过程并不是十分的了解,对于企业发展做出的决策与生产实际并不符合。同时,企业的管理者缺乏科学的管理意识,对于人力资源的应用缺少合理的安排能力,对于信息资源的利用也缺乏主观性与判断力,使得目前我国的板材企业的发展存在着很大的障碍。
1.2板材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
财务管理不仅涉及到整个企业的资金运转,更是需要对市场上的财务信息进行收集与判断,及时对于企业资金所面临的风险进行预测和防备,可见,财务管理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一项重要的工作。
目前,板材企业的财务管理处于一个比较稳定的阶段,财务管理所面对的主要的风险就是缺乏资金市场的敏感度,对于市场上的信息收集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尤其是板材行业的竞争对手密集程度高,对于竞争对手的价格变化不了解的话,就会使得决策者对于信息准确性的判断缺乏果断性,使得财务管理不能及时的向高层管理者更新公司内的相关信息,影响高层管理者的决策行为。
二、企业基于利润层面结合财务管理与经营管理的具体措施。
企业将经营管理与财务管理结合的重要目的是优化企业的管理和发展,扫清企业发展道路上的障碍,帮助管理者作出有益于企业未来发展的最优决策,从而可以促进我国经济建设的现代化进程。为了实现以上的目标,企业将财务管理与经营管理结合的具体措施如下详细阐述。
2.1通过经营管理优化财务管理机制。
基于财务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优化财务管理机制是将财务管理和经营管理结合的最重要保证。但是,我国企业的对于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财务管理的机制还不是很健全。所以,为了实现企业的最大化利润,优化财务管理机制成为了势在必行的举措之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就要加大企业管理者对于财务管理机制的重视度,企业管理者将各个财务部门的责任明确清晰,例如:板材企业的管理者在制定决策方案的时候,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就是企业内部的财务状况,确定在生产板材过程中需要的成本,此外,板材企业的数量多,每个企业占据的市场份额并是不很多,为了使得自己的企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经营者需要在可行的资金支持下进行一些广告宣传,在可行的资金支持下,打造出自己的板材品牌。
2.2企业应建立监督机制监控财务管理以及经营管理共同作出的决策。
对于财务管理部门,企业内部的监督部门必须做到认真负责,并且需要及时的掌握准确的信息,否则会对管理者的决策的正确性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在监督进行的过程中,最好的是监督各部门自觉完善操纵的手段,共同加强自身的业务能力,尤其是对于资源的配置使用上,监督机制有利于加强资源的优化使用,提高资源的有效性。同时,监督机制在进行监督的同时管理者还需要设置监督反馈机制,以此为依据来检测监督机制的工作情况,反馈机制需要涉及到财务部门和管理部门内部,在对监督成果进行反馈的时候,反馈机制可以确定数据的真实性,并且在一定意义上说反馈机制也可以加强企业员工的自我约束能力,加强工作的责任心,对于企业的健康发展有着很大的帮助。例如:木质行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容易出现质量漏洞,为了避免财务管理部门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在生产过程上减少步骤,监督机制需要与经营者共同参与木制材料生产的全过程,虽然资金短缺,这时候需要经营者进行思考,调动企业的全部资金,甚至是可以寻找外援,绝对不可以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纰漏,如此才可以在利润层面上使得企业获得了更大的利益。
2.3企业的经营管理部门需要对财务管理部门建设财务管理平台。
首先,财务管理部门可以借助计算机手段对公司内的全部资产进行全方位的管理与运用,向经营管理部门提供准确的财务信息,方便经营者基于资产现状进行战略决策。
第二,基于计算机手段,财务部门可以对于公司的资金进行分析,记录,科学的分析得出目前企业的经营管理现状,在利润层面上深入分析公司未来的经营走向和战略性发展问题,帮助公司规避风险,提高资产的统筹管理分析水平,以及可以创造更大的资产增值空间。
第三,使用经营部门打造的财务管理平台,使得财务部门可以使用互联网手段获得更多的关于市场上资金的流动走向的信息,获取的信息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给经营者作出判断,进行战略性发展决策提供了一定的便利,也帮助企业的获得更大的利润。同样的,使用了财务管理平台,对于一些已经获得的信息的真实性可以更加准确的进行判断,也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到市场的变化动向,及时的更改公司的决策,稳定企业的发展。
三、总结
我国的板材企业依旧是一个相较于外国的先进企业不太健全的组织形式,在企业的经济发展建设的时候,难免会出现的一定的错误影响企业,使得企业损失一定的利益,所以基于利益层面,将财务管理与经营管理相结合,使得企业在进行信息获取、判断决策等层面上逐渐的改善现有的不足,企业的经营紧紧的围绕企业的财务状况开展,企业的管理水平将会逐渐提高,盈利能力逐渐增强。(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林业局)
参考文献:
[1]张楠.浅谈如何做好企业的财务管理与经营管理[J].财经界(学术),2010,(23):256.DOI:10.3969/j.issn.1009-2781.2010.23.196.
[2]刘益,梁之磊,潘继增等.威科集团经营管理和发展战略研究[J].科技与出版,2012,(10):20-23.
[3]赵兴富.财务管理与资产经营管理相结合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J].现代商业,2012,(9):111-111,110.DOI:10.3969/j.issn.1673-5889.2012.09.071.
[4]张俊.企业财务管理与经营管理的创新策略[J].会计之友,2013,(15):45-47.
篇4
(一)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概念
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概念是在传统企业经济管理的概念基础上提出的,与传统的企业经济管理相比,其面临着更加复杂的企业经营环境,因此与传统企业经济管理的生产管理重点有所不同,其进行经济管理的重点集中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基于此,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指的是,在企业现代化经营的大环境下,为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根据企业特点及经济发展规律所实施的产品价格、费用控制、员工报酬及福利等方面的管理手段,以实现企业各项资源的有效配置,并实现其资源价值的最大化。
(二)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特点
1、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具有关联性强的特点。在现代企业各项管理工作中,多多少少都会涉及到企业经济方面,如涉及到企业资金及其分配等,这也就意味着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密切关系着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及部门,其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现代企业整体管理的水平。
2、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处于指导性地位。在现代企业管理的过程中,领导者及各部门的管理者在采取某种管理措施时,其最大的依据往往是企业的财务目标,并以此为基准,以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为目的制定企业的管理章程和各项具体的管理措施。因此说,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处于企业经济发展及管理工作的指导性地位。
3、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具有综合性特点。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活动贯穿企业生产运营的整个过程,不仅涉及到企业财务的预结算,亦关系到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及部门,有效的调节各管理部门及环境之间的关系,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的协调发展及各项资源的有效配置,因此说其具有综合性管理的特点。
二、实现现代企业经济规范化管理的途径
为实现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规范化发展,应遵循以下有效的管理途径,为完成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完善企业经济管理体系
在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中,为实现企业经济的规范化管理,首先就需要建立完善企业的经济管理体系,使各项企业经济管理活动做到“有据可依”。因此,在企业的运营中,要建立起企业规范化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及评价标准,以促使各管理活动的开展能够有章可循以及各管理人员能够合理的分配各项管理任务,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协调性&持续性。
(二)合理规划企业经济目标
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最有效依据就是要做好企业经济目标的规划工作,只有合理的企业经济目标,才使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存在可能性。因此,在企业运行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到合理规划企业的经济目标,并将其目标的实现积极落实到各个环节及各个部门之中,做好相应的审核和监督工作;其次,企业经济目标的制定要严格按照企业自身的经营能力及资金周转状况设定,切勿设定过高的经济目标,以免其没有顺利实现时,打击企业士气,从而推动企业经济管理的规范化发展。
(三)有效配置企业经济资源
在企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要实现其规范化发展,应做到对其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唯有做到企业人、才、力等各项资源的优化配置,才能在企业经营成本最小化的基础之上促进各管理活动开展的有序化进行及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的协调发展,并最终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促进现代企业可持续发展。
(四)科学评价企业经济管理
在现代化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要做好科学评价及反馈工作,一是体现在对企业经济管理制度体系的评价上;二是表现在对经济目标及经营策略、经营目标的评价上。唯有做好科学评价及反馈工作,才能认识到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吸取相应的管理经验,调整企业的经济目标及经营战略,改进企业不合理的经营管理活动,为进一步实现企业经济的规范化管理提供一定的借鉴。
三、总结
篇5
一、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特性的思辩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特性,是指财务管理系统中目标要素的内在的、固有的、质的规定性。笔者认为,从系统论的基本原理来看,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1.系统性。系统性是指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要素对财务管理系统内的其他要素及有机构成具有终极导向性。也就是说,财务管理目标是财务管理系统的出发点和归宿,目标的设置,应以系统整体最优化为首要原则。因此,财务管理目标不仅应兼顾利益主体各方的利益,达到系统最优化,而且应引导企业财务行为在持续经营期内始终服务于其财务管理目标,避免短期行为的发生。在各种财务管理目标模式中,企业价值最大化基本符合这一特性;而利润最大化具有短期行为,不符合目标终极性,股东财富最大化仅注重股东利益,也不符合系统最优原则。
2.相关性。相关性是指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与系统内其他要素的范围及口径一致、协调和有机关联,达到系统最优化目标。具体地说,就是要与企业理财主体空间范围相一致,与企业所处的理财环境相适应,而且兼顾、协调各种利益主体的利益。利润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能够满足这一要求。而股东财富最大化却混淆了企业和股东的关系,一个理财主体的财务管理是为了实现另一个理财主体的财富最大化,这从理论上无法解释。财务管理环境对其目标模式有重大影响,目前我国现代企业制度还未真正、完全地建立起来,选择企业价值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模式,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及可行性;而股东财富最大化模式仅适合于上市公司,而且只注重股东利益,对企业其他关系人的利益不够重视。况且股票价格受多种因素影响,并非是公司所能完全控制的,把不可控的因素引入理财目标,显然是不合理的。
3.操作性。操作性就是指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确定的方法是先进可行的,是可以操作的。操作性的关键问题在于计量。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模式操作性较强,但没有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和风险问题,具有短期行为的倾向,而股东财富最大化模式以股票价格最大化为标准,也具有一定的操作性,但相关性和可行性不强。企业价值最大化模式,只能通过资产评估来确定企业价值的大小,并且确认成本较高,确认时间、确认范围也受到一定限制。
4.效率性。效率性是指财务管理目标的设置,一定要考虑资金利用的效率,争取资金利用效率最大化,这不仅有利于财务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且有利于社会经济资源的有效利用。企业价值最大化、利润最大化只注重企业理财效果的最大化,而没有考虑企业理财效果与其投入资本的关系,即理财效率的问题。而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模式,虽以每股股价为标准,但不同股票的每股含量在经济上并不等量,所含有的净资产和市价也不同,即换取每股收益的投入量不相同,限制了每股收益及其股价在公司之间的横向比较,因此,也难以促进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
通过以上评述可以看出,上述三种财务管理模式均存在着某些方面的缺陷和不足。笔者认为,符合这四个基本特性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该是企业经济增加值率最大化。
二、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最优选择——企业经济增加值率最大化
企业经济增加值率最大化(MEVAR)目标模式,是指企业通过财务上的合理经营,采取最优化的财务政策,充分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和风险及报酬的关系,在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追求一定时间内所创造的经济增加值(EVA)与投入资本(C)之比的最大化。EVA是企业经济增加值〔EVA=EBIT.(1-T)-Kw.C,其中:EBIT为息税前利润;T为所得税率;Kw为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C为企业投入的平均资本〕。一般而言,通过一定技术性的财务调整,EVA可近似等于生息债务与权益账面价值之和。企业经济增加值率(EVAR)可通过下列公式计量:
上述公式中,EVAt为第t年企业的经济增加值;k为与风险相适应的贴现率;Ct为第t年企业的平均资本投入;t为EVA和C的具体时间;n为企业经营的持续时间。从上式中可以看出,企业经济增加值率EVAR与EVA成正比,与K、C成反比。在K、C不变时,EVA越大,则EVAR越大;在EVA不变时,K、C越大,则EVAR越小。若不考虑企业资本投入C的情况下,K的高低主要由企业风险的大小来决定。当风险大时,K就高;当风险小时,K就低。也就是说,企业经济增加值,与预期的报酬成正比,与预期的风险K成反比。从财务管理假设可知,报酬与风险是同增的,报酬的增加是以企业风险的增加为代价的,而风险的增加将会直接威胁到企业的生存,企业经济增加值只在风险和报酬达到比较好的均衡时才能达到最大。
在企业经济增加值EVA不变时,考虑企业的资本投入C,就可衡量企业资本增值的效率。若EVA现值越大,而C不变或越小,企业经济增加值率就趋向最大化;反之亦然。以企业经济增加值率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具有以下优点:①考虑了取得报酬的时间,并利用时间价值的原理进行计量。而且经济增加值的一个重要属性是投资年度的EVA的现值,等于其投资年度的NPV(现金净流量现值),而未来的企业现金净流量现值之和就是企业价值。因此,这一目标模式包容了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模式。②科学地考虑了风险与报酬的联系。③克服了企业在追求利润上的短期行为。因为不仅目前的利润会影响企业的经济增加值率,预期未来利润对其经济增加值率的影响作用也会更大。④将经济增加值的现值与投入资本的现值进行比较,可评价和分析企业资本增值的效率。进行企业财务管理,不仅要正确权衡报酬增加与风险增加的得与失,努力实现二者的最佳平衡,而且必须讲究投入资本的增值效率,使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同时,资本增值效率也最大。因此,企业经济增加值率最大化观点,体现了对经济效益的深层次认识,是现代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
企业经济增加值率最大化,作为现代财务管理目标的最优选择,还具有几个明显的特征,主要可分为以下四点:
1.企业经济增加值率最大化不仅扩大了考虑问题围,还注重目标的兼容性和导向性。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多边契约关系的总和,各方都有自身利益,共同参与和构成企业的利益制衡机制。若试图通过损坏一方的利益而使另一方获利,其结果必然会导致矛盾冲突,不利于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而企业经济增加值最大化,包容了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具有兼容性的一面。由于企业经济增加值(EVA)是根据公式EBIT.(1-T)-Kw.C来确定的,以EBIT为基础,考虑资本投入及综合资本成本,要使EVA最大化,就必须充分利用财务资源,这无疑都有赖于财务管理目标的正确导向,而企业经济增加值率最大化,恰好有利于上述功能要求的实现。
2.企业经济增加值率最大化注重财务管理目标的相关性特征。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必须考虑与企业有契约关系各方面的利益。企业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增加值,才是企业增加的财富。企业经济增加值率最大化是在发展中考虑经济问题,在企业经济增加值的增长中来满足各方利益关系。从逻辑关系上看,当企业财富总额一定时,各方利益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而当企业财富增加后,各种契约关系人的利益都会较好地得到满足,实现财务管理的良性循环。
3.企业经济增加值率最大化符合优化财务资源配置,提高经济资源配置效率的要求。企业经济增加值是一个相对数指标,在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的前提下,总括地反映投入每一单位资本带来的经济增加值,它是一个效率性指标;它不仅反映投入资本的效果,而且反映投入资本的增值效率。企业经济增加值率最大化,不仅要求企业充分利用财务资源,更重要的是优化财务决策,提高财务资源利用效率。因为,社会资源通常流向企业经济增加值率最大化的企业或行业,这不仅有利于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而且也有利于提高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
篇6
论文关键词:企业经济效益 经济发展速度 企业规模 生产要素 非市场活动
一、关于“企业经济效益”的认识误区
企业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对于一个企业、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关于企业的经济效益,指的是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人们一直存在以下几个误区,表现为“五个等同”:
1.利润增减等同为经济效益的提高或经济效益的下降。经济效益是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的综合指标。它一般是通过经济活动中劳动消耗同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的比较,来表明经营效果是“盈利”或“亏损”的。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是指一个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出的商品的使用价值的总量,用价值表示就是企业生产总值。劳动消耗是指在生产过程中资源的消耗,即生产过程中人力和物力的消耗,用价值表示则反映在企业生产成本上。因此,企业的经济效益用公式表示就是:经济效益=生产总值/生产成本,利润=生产总值-生产成本,由上述公式可以推出:
企业的经济效益=(生产成本+利润)/生产成本或企业的经济效益=生产总值/(生产总值-利润)。利润是一个绝对值,经济效益是一个相对数,经济效益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利润总量,二是生产成本。利润总量增加或减少是否会使经济效益提高或下降,需作具体分析。有时利润总量的增加并不一定使企业经济效益增加,只有当成本不变时,利润总量的增加才一定会带来效益的提高;而当成本下降或提高时,利润总量的增加不一定带来经济效益的增加,有时是经济效益的不变甚至下降。同样的道理,利润总量的下降也不一定造成经济效益的下降,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2.经济发展速度快慢等同于经济效益的好坏。经济发展速度快,经济效益不一定好。如果经济发展速度快,而劳动消耗大,适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少,则经济效益不好;如果经济发展速度快,适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多,而劳动消耗又少,则经济效益就好。因此,必须遵循速度和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走出一条既有高速度,又有高效益的国民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3.企业生产的产品多寡等同于经济效益高低。企业生产的产品数量多,为经济效益的提高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这个角度看,上述说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企业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不一定经济效益就越好。因为经济效益的提高,除了增加产品数量,还需要优化经济结构、扩大生产规模、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采用高新技术和加强科学管理,尤其是要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同时,还必须使自己生产的产品适销对路。
4.企业规模大小等同于其经济效益好坏。企业生产规模大,生产的产品数量也多,如果产品质量或市场占有率低,不能适销对路,势必造成产品积压,企业经济效益也不会高,甚至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如果企业规模适度,经营管理科学,革新技术,降低成本,面向市场,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就高,自然也会有好的经济效益。
5.劳动生产率高低等同于经济效益优劣。提高经济效益必须降低劳动的消耗,在同样的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来。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劳动生产率的高低用两种方法表示:一是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生产出来的产品数量的多少,二是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的多少。提高劳动生产率就是在单位时间内,以更少的劳动消耗生产更多的劳动产品。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要提高经济效益,不仅要降低活劳动的消耗,还必须降低物化劳动的消耗,同时生产的产品还必须适销对路且质量好。否则,不仅不会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反而会造成财富的巨大浪费。
二、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对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有新的认识
人们的认识能力会因时因地因条件不同而不同,因此,对经济效益的理解也会有差异。一般认为经济效益是指经济活动中占有和消耗的劳动量同取得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之间的比较。基于这种理解来考核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自然比较注重考核传统生产要素,设备、原材料、资金占用和消耗与人们所需要的人造财富之间的对比关系。但是,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中和我们自身目前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来看,在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考核中,若不考虑企业生产过程中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占用,会不利于遏制一些企业靠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来追求经济效益。认为企业可以随意支配大自然的土地、水以及其他自然资源的观念是错误的。实际上自然资源并不能随心所欲地、充分地满足每个企业生产的需要。随着社会由工业经济形态向知识经济形态转变,自然资源与环境、人力与知识和科学技术对财富增长、对经济效益的提高越来越重要,它们都是另一种形式的生产要素。在这种新形势下来考核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必然不能忽视人们对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占用与消耗,对人力、知识和科学技术的投入及其对人们获得所需财富的影响问题。这必然要求我们对新形势下的经济效益有新的认识。这也是符合认识的一般规律的。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考量经济效益,不仅要考虑传统生产要素的投入,而且要考虑环境资源的占用和人力、知识要素的投人;不仅要考虑生产的直接成果有多少,而且要考虑环境费用对产出结果的抵减数量;不仅要考虑时间的节约,而且要考虑自然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不仅要考虑我们这一代人公平的使用资源,而且要考虑下一代人公平的使用资源;不仅要考虑满足人们当前的生存需要,而且要考虑人类后代满足其生存的需要。现有的经济学中关于经济效益的解释,是我们对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做出新认识的科学基础。经济效率在经济学家看来,是指最有效地使用社会资源以满足人类的愿望和需要。使用社会资源,必然要发生占用和消耗,这就是一种“投入”;满足人类的愿望和需要,必然要有劳动成果,它反映的就是一种“产出”。社会资源包括:人类创造的财富资源,如:厂房、设备、原材料,自然的财富资源,如:土地、空气、森林、地下矿产等,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本资源,有效地使用社会资源也就是要求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率。由此看来,不论是谁都是希望能以尽可能少的消耗和占用来获得尽可能多的符合需要的产品,而对“消耗”、“占用”、“产品”、“需要”的理解因时代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经济效益应该是一个动态概念。因此,笔者认为从我国可持续发展观来看,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应当是指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条件下,工业企业从事的经济活动中社会资源的占用和消耗同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工业劳动有效成果之间的比较。社会资源包括人类创造的财富资源,自然财富资源、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本资源。有效成果是指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和环保标准的产品。
基于上述认识,对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考核有两个要求:
一是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考核要能反映非市场活动造成的投入产出对比关系变化。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应能从整个社会经济效益角度来评价。在考核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时,不能单纯以市场性为原则来分析造成企业投入产出对比关系变化的因素,还应注意到非市场活动引起的占用和成果的变化对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例如:当一个企业的生产活动使他人遭受损失而得不到弥补,就产生了生产的外部不经济。就像企业扩大生产而增多废弃物排放,导致水源污染,使自来水厂的生产成本增加,使下游农业生产蒙受损失。企业生产的外部不经济不仅破坏了自然资源与环境,而且使其他企业(或个人)需要花费成本费用和支出使环境资源重新回复到可以使用的状态。如果允许企业可以自由排放污染物,那么企业的排污就不会构成企业的内部生产成本,从而导致排污企业的个别成本低于社会成本,包括受污染影响的企业和他人的损失,其差额即是排污企业的生产活动产生的外部成本。这种外部成本与造成污染的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不直接相关,不能在市场上自行消除。因此就没有通过市场机制将这种外部成本加到企业的产品价格中去,使其企业内部化。由于企业应该支付的污染成本没有计入到本企业的投入中(或没有从本企业的产出中扣除),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被夸大了。在这里,这种对排污企业来讲是免费享用但却具有社会成本的资源,在经济学中称为不可分拨的资源,是一种具有外部性的资源,是排污企业对其他企业(或个人)强征了不可补偿的成本。当资源是不可分拨,具有外部性时,市场就不能提供正确的信号,市场机制也就无法对污染者提供适当的限制。一般来讲,对于外部不经济的产品,市场就会生产过度。因为污染环境的企业不必为自己的生产外部不经济负责,也不必为这种环境质量消耗向社会赔偿。排污企业生产的产品越多,对于本企业来讲,经济效益是好的,但排污越多,造成的污染也越多,对其他企业,对整个社会来讲,却不是好的经济效益。
篇7
摘 要:现今社会,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经济发展类型从粗放型逐渐转变为知识经济型。石油企业传统经济管理机制在社会实际运营中潜在的问题和矛盾日益突出,不能更好的满足现代企业管理的需求。因此,对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探究,破除传统经济管理模式的各种弊端,建立新的石油企业管理模式,保证资源使用价值最大化便尤为重要。
关键词: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新模式,新探究
进入21世纪,我国市场体制逐步完善,市场经济稳步发展,在高度的经济开放程度下,石油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更为激烈,管理企业经济水平的高低决定企业发展的速度甚至生死存亡。为了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必须引进正确经济管理的方针,实现经营管理战略的创新,有力掌控市场发展现状和变化规律,认清管理创新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服从市场发展需要,开拓领域,强化市场竞争能力,保持企业经济利润持续增长。
一、影响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因素
(一)石油企业现代企业经济管理
根据企业规模、性质和经营环境等不同的各种情况,对企业实行管理模式影响因素的区别却大致相同。加入WTO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扩大给我国企业的快速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我企业从2003年至2007年底短短的四年间,就实现产量从1000万吨到2000万吨的跨越。同时,也要面临多样化的挑战,这使得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更为激烈,而优质的竞争理念和高明的竞争方式会让企业赢得更好的发展。
(二)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日益更新,我们进入数字经济时代,知识的网络化和信息化也相应提高。因此,加大信息技术对企业的投入才能更好的促进企业信息的交流和信息速度的发聩,进而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大企业发展空间,改善企业经济发展方式,增加企业产品附加值。我油田企业以每年给国家增长一个中型油田的速度快速增长,成为我国最大的产气区与天然气管网中心。只有对企业自身经济管理实行创新,才能完善企业管理,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三)网络技术的普及
现代网络技术不断进步,促使网络在社会各个领域不断普及,这使企业获得更多与外部环境接触的机会,截止2000年,已有14块,总面积达15481.4平方米的国际、国内的合作区。同时,面临的竞争也与日俱增。要想在竞争中取得匪人的成绩,还要应付各种严峻的考验,所以,企业要不断的创新管理模式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企业规模和自身资源的匹配
企业规模在不断的发展扩张中,应避免不合实际的经营。我公司地处的鄂尔多斯盆地油田资源丰富,共36个油田、7个气田,在扩大生产规模和经营的同时要从自身的情况出发,不能盲目没有目的和方向,也不能贪大求多,极速扩张。
二、企业发展的新模式和新探索
(一)企业自身价值的评估
多数油田企业对自身的评估依赖固定资产、销售额、流动资金、现金流和利润六大模式。轻视自身品牌资产、知识产权、团队资产、数据资产以及互联网等宝贵的无形资产。有些来自互联网上的数据资产尤为宝贵,但我长庆油田依靠以德服人,用严格的要求影响人,采用与人为善,设身处地等方式调动员工积极性。
(二)良好的企业规划
对油田企业经济目标进行合理的总体规划,合理的规划会规范企业经济活动,有助于推动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企业在进行运营时,需根据自身情况和发展方向对其经济目标进行规划。与此同时先制定目标规划的总体工作,搜集有效用于规划的资料信息。准确记录企业实现目标的进程,并合理监督整个进程实施的情况。在制定好企业规划后,要对其进行认真的审核工作,审核规划的合理性,能否在企业经济活动中有效、顺利的开展和实行,能否让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结合长庆实际生存战略、有效益持续发展战略、合理低成本战略和符合低渗透油气田的特征科技创新战略。
(三)合理管理企业资源
如何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并有效的进行企业经济管理是领导者掌控企业的关键。提高企业经济管理人员的水平有助于提高企业经济管理目标。在配置管理人员时,要先考虑具有良好管理经验和管理能力的人员,同时,企业要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工作相关培训和考核。培训能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考核能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并形成良好的奖励机制,进而提高企业的经历管理和经济效益。
(四)对企业经济管理进行科学评定
在对企业实行经济管理的同时,企业管理者要对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评定,用来确保实行的经济管理模式适合现行企业和企业利润最大化。具体的评定工作包括:对企业制定目标、经营管理战略和经营业绩的评定等。我公司重视文化建设,舍得投入,下得力气,肯用真功夫,根据企业特色彰显长庆个性,确定可行发展目标,形成自己的企业理念和奖励原则。
(五)建立良好的企业经营管理体系
建立良好的油田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会使我企业在从事经济活动中形成完备的经济管理组织结构和人员配置,进而提高企业管理工作的有效性。我企业从1950年开始勘探到1970年按照国务院文件建立油田会战指挥部,1983年经国家石油工业部批准更名长庆石油勘探局,再到1999年企业重组改制,从而建立良好完备的经营管理体系。
(六)重视知识信息
在现代信息社会,知识和创新已经成为经济管理的重点内容。在信息量和知识量快速增长的现今社会,企业管理者应认识到知识作为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因为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包括硬件设施和人力财力,也包括知识与创新的竞争,并且,这种竞争处于重要地位,同时,也是企业管理模式中的重要核心内容。提高管理的创新能让企业更好的适应科学技术变化和社会经营环境,使新的管理思想融入到企业中。因此,现代企业应善于学习知识,积累知识,把知识转化为企业的创新能力、生产能力和经营能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综上所述,油田企业决策者对现代经济管理模式的创新和执行决策的力度对于企业的管理模式改革和创新起决定性作用。虽然我国市场经济制度存在一些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油田企业运营的环境会相对稳定,从而促进企业经济管理模式改革,为油田企业实行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宝元:《人力资本运营―新经济时代企业经营战略与致胜方略》,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年版,45-47页。
篇8
关键词: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解析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经济社会也不断发展,企业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和挑战,所以规范化的经济管理模式必不可少,充分发挥规范化经济管理对企业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必须通过良好的企业经济管理来实现企业长久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一、企业经济管理的含义
通过对企业资金的活动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协调、控制和指挥而获得一定成效,获得利益的最大化的行为称为企业经济管理。主要任务有:根据企业通过制定产品价格的合理性,来满足生产经营的规律;控制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成本和费用;提供给企业员工合理的薪酬福利;有效利用企业资源组织生产活动;通过监控企业经济核算和运营,以获得最佳的投资收益、资金利用率;而且在整个社会经济系统中,企业作为要素之一,必须科学地进行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使生产活动满足市场需要和客观经济规律。
二、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特点
(1)关联性强。经济管理的工作导向是企业的经济战略目标,以企业的经济战略目标为中心,所有经济管理工作的才能顺利开展。由于资金管理和资金运用在企业运营的各项目及各环节都会涉及,所以所有的管理工作都与企业经济管理关系密切,企业经济管理工作将直接关系到管理的结果。(2)指导性强。财务指标往往能影响企业中高层领导的决策。财务目标指导者企业经济管理,经济管理人员通常是以财务指标为基础来规划未来的业务发展计划,制定发展政策和发展目标。
三、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现状
(1)管理制度不完善。虽然企业都有各种管理制度,但这些管理制度多过于形式化,并没有太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而且在实际管理中大多数也未得到执行。长期处于无人执行、无人监管状态,所以对经济管理效能的发挥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2)组织机构僵化。很多企业都没有灵活的组织机构,它们没有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及时做出自我调整。企业管理者只是多度追求经济效益,而将组织机构的调整直接忽视,这使得目前的企业组织机构中存在许多问题,还未能及时解决。(3)人力资源问题。员工频繁的流动影响了企业的各项工作进度和工作质量。企业中员工的道德素质和专业素养普遍低等问题直接影响企业形象,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由于激励机制的缺失将会大大降低。(4)管理模式落后。很多企业仍然采用粗放的管理经营模式,还未实现向集约型管理模式转变。企业在该模式下要想实现效益的提高,只有通过扩大投资的方法来实现。这样的方式会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产生严重影响。
四、实现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的方法
(1)建立经济管理体系和组织机构。企业各层管理者首先应熟悉并重视经济法律法规和企业经济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并确保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和方针以其为标准进行制定,通过改进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并保证此模式的正确实施,还要及时保持企业员工之间的有效沟通,以保证其获得在经济管理过程中所需的资源。(2)经济管理体系评审。企业高管理者为确保对经济管理体系的稳定应定期对其进行评审。评审应包括评价其改进的机会和变更的需求,经济方针和目标,内部及顾客的相关方反馈等。(3)企业经济目标实现的策划。企业经济目标实现的过程主要包括企业的经济目标、需求及其确定过程、文件和资源的整理、成果验证及复核等几项。通过定期组织企业的内审人员来开展内审工作,通过制定一系列审核机制确保工作的正确透明,以保证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地实施与保持下去。(4)与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相悖的事件的处理。在内部审核过程中如果发现了不符合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行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改进:一个是通过调查分析事件原因,力求采取相应措施来消除不符合要求的事件;二是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此事件的影响蔓延。并对此事件应保持记录。
四、结语
现代企业以追求利润为终的目标,经济管理是企业管理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有效的经济管理工作,才能确保实现利益最大化。通过使用系统的、规范化的管理方法去进行现代企业经济活动,是保证企业效益和价值实现的重要机制。
作者:王茁宇 单位:长沙麓山国际实验学校
篇9
第一,经济活动分析有待完善。在电厂企业管理中,因老小机组过多,并长时间受到计划经济影响,因而电厂企业的经济活动分析很大程度上带有鲜明的计划经济色彩。第一、当前,不少电厂在经济管理活动分析中,缺少了成本计划,没有进行成本预测,缺乏有关的市场信息,往往停留于财务分析,侧重成本核算,注重事后分析,往往是被动式记帐,这种分析模式仅仅可用于网厂未分开现象,但难以满足于当前的网厂分开情况,无法满足于企业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竞价上网的新体制。第二、由不同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状况看,其分析方法主要采用的是对比分析法。相较于计划,相较于同期,则缺少了一定的因素分析,没有实行逐层分析。第三、一些电厂企业缺少一套完整的支持经济,没有经济活动分析的系统软件。同时,在活动分析过程中,数据采集过于滞后,单位关键数据缺少统一管理,因而导致不同专业在分析数据上缺乏一致性。
第二,综合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有待改进。当前,根据计划经济体制而创设的综合技术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系统难以适应厂网分开这一条件。第一、已有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没有突显企业利润指标的关键作用,没有反映资本运营思想。在市场条件下,电厂企业生产经营的终极目标则是实现利润最大化,所以,企业需要将利润放于至高地位上,评价电厂企业管理工作时需紧扣利润指标。第二、经济效益评价体系缺少完整性。第三、指标体系中的没有内在有机关系,不能够很好地展现出追根溯源思想,不能为企业经济活动分析带来切实依据。
此外,过于单一、滞后的成本管理方法与技术,影响着企业经济管理的质量。当前,电厂企业的成本管理一般限于定额考核,成本管理理念滞后,成本支出过大,运营所消耗未纳入成本管理中,缺少全成本核算。同时,院科成本核算没有明确分工,核算较为模糊,经费物资管理一缺少一体化管理。
二、电厂企业经济管理的提高策略
第一,完善电厂企业经济分析系统。在电厂企业中,若想提高经济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经济效益,则需要完善电厂企业经济分析系统。企业可运用最优化技术,实施多目标优化规划方法,构建投人产出模型,利用仿真对产出指标、有关约束条件、投人指标的相关性加以分析,从而奠定指标考核制的制定基础,为过程调控与管理带来主要依据,从而促进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实现,并实现其他的非利润指标,把定量模型转变成软件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加强综合考核与管理,电力企业需注意如下几点。第一、把握考核与管理基本原则。在市场环境下,电力企业的中心是经济效益,并于内部进行市场模拟。同时,考核内容与方式,需准确、公正,可全面而客观地体现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在设置考核项目与指标时,需展现重点,操作简便。第二、把握考核与管理基本内容。首先,评估经济效益。以内部利润高低对发供电企业绩加以评估。对非发供电企业,则需依据实情,由费用降低、利润实现方面加以评价。其次,监控企业运营这需要由四方面展开:审计监督、基建检查、职工民主监督、党委保证监督。另外,评价企业管理。这主要运用总管理与安全管理评价有机结合方法进行企业管理评价。这样,才可构建整体性的企业考核与管理系统,提高企业企业经济分析能力。
第二,完善技术经济模式评价。在电厂经济管理中,需要完善技术经济模式评价。在这一模式中,利润分析主要包含了影响因素与对比分析。其中,影响因素分析主要目的在于对比考核期和基期,分析哪一因素而导致利润差异,每一因素变动对利润有怎样的影响,从而明确关键因素,发现控制重点,以便及时找出对策对变动因素加以控制,从而促进利润的提高。根据电厂特点,选出如下指标来作企业经济评价指标。第一、经营规模。这主要包含了销售收入、资产总额、装机容量与售电量等。第二、经营与盈利能力。这主要以财务报表数据为主,由资金流动效率加以评价。而盈利指标包含了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利润率等。第三、机组效率以及可靠性。其指标为等级可用率、机组热效率等。第四、经营安全、资本运营能力。经营安全指标可由长期与短期偿债能力、资本结构等加以评价,如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等。而资本运营,则有资本保值增值率与经济增加值等。第五、设备装备水平、市场影响能力。其中,装备水平指标主要为AGC 投入率、信息化水平等。而市场影响力指标主要为单位社会形象、市场占有率等。
篇10
电力企业经济合同管理作为众多现代企业管理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正常进行对于电力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企业盈利活动以及企业的快速运转具有关键性的作用。经济合同的有序管理不仅关乎电力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同时也事关投资人的合法权益。但在电力企业的实际经济合同管理活动中出现了一些问题,阻碍了电力企业的正常运行。本文从财务监管在电力企业经济合同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出发,分析了一系列改进电力企业财务监管职能的举措。
【关键词】
电力企业;经济合同管理;财务监管;企业职能
经济合同是电力企业进行市场经营必不可少的基本业务活动之一,经济合同的签订意味着权利和义务的同时形成,在经济合同的约束下,公司的经营和投资者的活动将受到法律的监督。因此,对于经济合同进行有序管理十分重要。而财务监管作为管理经济合同的有效手段,承担着对经济合同的签订及履行进行监督的重要职能,是电力企业生产经营环节必不可少的一环,也是电力企业获得高额利润、顺利开展经营活动的重要保障,在企业经济合同的签订、执行以及管理环节作用重大。
1.财务监管在电力企业经济合同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1.1电力企业的一切活动都与财务监管密不可分经济合同管理中的财务监管作为企业日常经营中最为有效的一项职能,其涉及企业生产、管理、运营的各个环节,且对各个环节都存在重要影响。因此,经济合同管理中财务监管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关乎电力企业的生产、供应以及销售环节的正常进行,也是衡量电力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电力企业的一切活动都需要以企业的资金链作为支撑,而资金链的管理是经济合同管理核心内容,因此,通过合理、有效的财务监管活动,电力企业的一切活动将有序进行,且能够发挥最大的效益,提高电力企业生产运营的效率和效益。
1.2电力企业的财务监管是企业获得利润的重要保障电力企业利润的获得从外界来看主要取决于企业经营状况和企业的盈利能力,而从企业内部运营来看,企业利润的计算不仅仅涉及利润的来源,也更多地涉及利润的核算与保留,而经济合同中的财务监管活动不仅将利润的获得途径加以明确,也对企业利润的流向进行了把握,可以说,财务监管将企业利润变化的方方面面都加以监督以此使得企业的每一笔支出、收入都有精确的记录。同时,财务监管对企业利润的监督也大大的方便了电力企业财务报表的制作与使用,也为企业制定经营计划提供了重要依据。
1.3财务监管是促进电力企业快速运转的重要推动器经济合同中缺少缺少财务监管职能的企业无疑是缺少生命力的,也是无法进行正常运转的[1]。财务监管为企业提供了定量化的数据支撑,定量化的决策需要财务监管成果加以辅助,在数据时代的大背景下,对于现代电力企业而言,其经营成果和管理运行都需要定量化的数据加以支持,而这也是企业高层管理者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因此,财务监管是促进电力企业快速运转的重要推动器,任何企业都无法或缺,经济合同管理中的财务监管职能一旦落实不到位,将出现企业无序经营的局面,最终导致企业倒闭。
2.强化电力企业财务监管职能的相关举措
2.1电力企业要高度重视财务监管职能经济合同中的财务监管是电力企业有效运转的重要基础,是企业进行营利活动的保障,也是企业进行一切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前提,因此,电力企业高层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加以践行。首先,电力企业的管理者要树立科学经济合同财务监管理念;其次,要积极学习其他企业先进的经济合同财务监管经验;最后,电力企业管理者要及时更新知识,严密把握市场行情变化,将经济合同财务监管的功能日益丰富并加以创新,提高对经济合同管理中财务监管职能的重视程度并在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加以实行。
2.2电力企业要加强对财务监管人员专业技能的强化财务监管职能的有效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财务监管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素质,财务监管人员是否具有高水平的专业技能直接关乎电力企业的财务监管工作能否有效进行。因此,电力企业要加强对财务监管人员专业职能的训练。首先,要定期对财务监管人员的工作绩效进行考核,并实施公开化评价;其次,要对财务监管人员的专业技能进行定期培训,不断提高其专业化水平,提高工作能力;最后,要对财务监管人员进行奖励,完善奖励机制,激发财务监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以此提高电力企业财务监管的效果。
2.3电力企业要与客户签订信用管理合同并对经济合同进行审批赊销现象在电力企业中非常普遍,因此,针对市场发展的实际状况,在签订经济合同时,对客户信用进行评估和预测是十分重要的[2]。因此,需要提前对客户的信用状况进行评估,而评估的过程需要财务监管人员进行监督。此外,对于签订的经济合同要进行审批,审批的目的在于确保经济合同符合电力行业发展要求,确保经济合同的实行有足够的资金进行保障,确保经济合同的各项条款符合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对于签订的经济合同,企业财务监管部分要进行全方位的审批,严格要求以上三个方面,确保经济合同管理的有效性,确保客户信用评估的合理性,以此为电力企业的发展提供财务方面的支持。
3.结语
综上所述,财务监管在电力企业经济合同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电力企业要从高度重视财务监管职能、加强对财务监管人员专业技能的强化与客户签订信用管理合同、对签订的经济合同进行审批等方面加强企业的财务监管力度,使得经济合同的签订、执行至于有效监管中,从而保障电力企业股东和投资人的权益,保障电力企业的正常运行,实现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陈光星.电力企业经济合同管理中的财务监管职能[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15:85-86.
- 上一篇: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
- 下一篇:英语写作指导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业盈利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