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环境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4-02-28 17:58: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工环境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首发精神分裂症;吸烟;精神症状;认知功能;横断面研究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09.01.001
中图分类号:R7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9)001-0001-05
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吸烟率为一般人群的2-3倍[1],同时90%的精神分裂症吸烟者在其首次发病前就开始吸烟[2]。高吸烟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3个假说:其一,精神分裂症疾病的某些方面导致了更多患者对香烟的渴求,吸烟可以缓解阳性和阴性症状,也可以改善认知功能,人们称之为自身给药行为(self-medication)[3-4];其二,吸烟是精神分裂症病因学上的一个高危因素,即尼古丁对中脑边缘系统长时间的重复激活导致了精神分裂症易感个体发病[5];其三,遗传或环境因素使个体同时易于患精神分裂症和烟草成瘾[6]。目前国内外研究精神分裂症吸烟率资料大多来源于慢性患者,对于以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的报道少见。
吸烟可以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某些阴性症状[7],但也有研究发现尼古丁依赖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阳性症状相关[8],还有研究发现吸烟可以通过对尼古丁受体的作用选择性地改善精神分裂症吸烟患者的空间工作记忆及注意缺陷[9]。本文以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为对象,探讨吸烟对其精神症状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1 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均来自北京回龙观医院2005年4月-2007年7月住院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首发精神分裂症的定义采用Lieberman J等的标准[10],即符合DSM-Ⅳ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病程不超过60个月,未用药或用药时间少于2周。在本研究,还要求患者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总分≥60分。共收集首发精神分裂症90例,其中男性48例,吸烟24例(占50.0%);女性42例,吸烟3例(占7.1%)。平均烟龄为(10.7±6.8)年,开始尝试吸烟时平均年龄为(16.7±4.8)岁,平均每日吸烟量为(13.5±10.8)支,所有吸烟患者均在发病之前(25例)或发病时(2例)开始吸烟。吸烟患者患病总病程(23.8±19.20)月, 受教育年限(11.4±3.9)年,尼古丁依赖严重程度量表平均得分为(3.8±2.9)分。
排除标准:(1)DSM-IV轴I的诊断不是精神分裂症;(2)明确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中风,肿瘤,帕金森氏病,亨亭顿氏病,癫痫,脑损伤史;(3)各种躯体疾病,如感染,糖尿病,高血压,既往有上消化道溃疡或出血史;(4)有临床意义的心电图异常;(5)怀孕或哺乳的女性;(6)严重的过敏史。
1.2 工具
1.2.1 自编临床基本特点调查表
包括患者的人口学资料、精神病史、遗传史、吸烟情况。
1.2.2评定精神症状的量表
1.2.2.1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11]
共33个条目,分为4个分量表: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一般精神病理症状和附加症状。1-7级评分。
1.2.2.2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HAMD)[12]
共24个条目,其中13个精神症状按0-4级评分,11个躯体症状0-2级评分。
1.2.2.3 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linical Global Impression,CGI)[13]
按7级评分:0=未评,1=正常,2=边缘,3=轻度有病,4=中度有病,5=明显有病,6=严重有病,7=极严重。
1.2.3 检测认知功能的量表
1.2.3.1威斯康星卡片分类(Wisconsin Cards Sort,WCST)
共13个条目:总应答数、完成分类数、正确应答数、错误应答数、完成第一个分类所需应答数、概念化水平百分数、持续性应答数、持续性错误数、持续性错误的百分数、非持续性错误、不能维持完整分类数、学习到学会。
1.2.3.2 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Repeatable Battery for the Assessmental of Neuropsychological Status,RBANS)[14]
该系统包括12个条目,分为五个因子结构:注意、言语、视觉广度、即刻记忆和延时记忆。
1.2.4 住院患者烟草使用状况调查表
包括一般情况、吸烟情况、吸烟态度、家人吸烟情况。吸烟患者,即目前吸烟多于1支/每天,平均每周大于等于5天;不吸烟者,即从不吸烟,或吸烟少于1支/每天,平均每周不到5天;过去曾吸烟者,即曾有吸烟多于1支/每天,平均每周大于等于5天,现已戒烟。不吸烟、过去曾吸烟均视为非吸烟患者。
1.2.5 尼古丁依赖严重程度量表(Fagerstrfm Test for Nicotine Dependence,FTND)[15]
分为6个条目,3个条目为0-1级评分,3个条目为0-3级评分,量表总分为0-10分。该量表由Niu(2000)翻译成中文,并在中国人群中进行信度和效度的检测[16]。
绝大多数患者在入院1周之内完成量表测查,少数不合作者在症状有效控制后完成量表测查。所有患者住院后由本人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由经过严格培训及一致性测定的研究人员(组内相关系数ICC≥0.8)收集详细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测查。
1.3 统计方法
所有资料用Epidata3.0输入,采用SPSS11.5软件分析。进行χ2检验、t检验、秩和检验、单因素相关分析等。所有的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 果
2.1 吸烟组与非吸烟组临床基本特点比较
表1显示两组患者的临床基本特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2.2 吸烟组与非吸烟组精神症状比较
表2显示:吸烟组PANSS总分、阴性症状分、一般精神病理症状分均高于非吸烟组。
2.3 吸烟组与非吸烟组认知功能比较
两组患者间除威斯康星卡片分类的正确应答数和错误应答数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 RBANS总分及各分量表分、威斯康星卡片分类的其他项目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非吸烟组(N=55)的正确应答数高于吸烟组(N=26)[ (50.6±18.2)vs.( 42.2±14.3),t=2.02,P=0.040],而错误应答数低于吸烟组[(75.5±21.9)vs.(85.3±15.8),t=-2.26,P=0.030]。
2.4 吸烟因素与临床基本特点、精神症状、认知功能的相关性
表3显示:首次精神症状发生年龄、首次住院年龄与烟龄、开始尝试吸烟时年龄呈正相关;一般精神病理学症状分与尼古丁依赖严重程度量表得分呈负相关;在认知功能方面,RBANS测验总分、即刻记忆、视觉广度、延时记忆分与开始尝试吸烟时年龄均呈正相关;WCST测查中不能维持完整分类数与尼古丁依赖严重程度量表得分呈负相关。
3讨 论
本研究以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避免了住院环境、病程、抗精神病药物等因素对吸烟率的影响,因此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吸烟因素与精神病理、认知功能之间相互关系。
本研究结果表明首发分裂症男性患者的吸烟检出率为50%,与国内外报道慢性分裂症患者吸烟检出率基本一致(40%-90%)[17],所有吸烟患者均在发病之前或发病时开始吸烟,这一结果说明精神分裂症的高吸烟率并非是由住院环境、药物等因素所造成的,而是精神分裂症本身内在因素决定的,支持精神分裂症的某些方面的因素导致了较多患者对香烟渴求的假说;吸烟组与非吸烟组患者的基本临床特点并无显著性差异,但吸烟组PANSS总分、阴性症状分、一般精神病理学症状分显著高于非吸烟组,即吸烟患者的病情比不吸烟患者要严重得多,与Iancu的研究结果相似[18],说明吸烟是精神分裂症病情严重的一个标志,可能的解释是尼古丁激活边缘系统导致多巴胺能系统功能增强,促使易感病人最终发展成为精神分裂症或增加病情的严重程度[5,19]。最近在活体中进行正电子断层扫描技术也证实吸烟增加了多巴胺的释放[20]。在本研究中:首次精神症状发生年龄、首次住院年龄与烟龄的长短、开始尝试吸烟时年龄呈正相关,这一结果支持吸烟是精神分裂症病因学上的一个高危因素的假说。
在认知功能评估方面,选择国外普遍使用的认知功能测查工具: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RBANS)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WCST)。RBANS是Randolph在1998编制用来筛查痴呆的心理测查工具,其最大特点是,快捷方便、省时省力,在床边即可进行,一般在25-30分钟之内就可完成测查。在本研究中,吸烟组和非吸烟组的RBANS总分及分量表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在WCST中非吸烟组的正确应答数、错误应答数显著好于吸烟组,提示吸烟组患者的抽象概括、工作记忆、认知转移等方面的能力明显受损。在分析吸烟因素与临床基本特点、精神症状、认知功能相关性时还发现,RBANS测验总分、即刻记忆因子分、视觉广度因子分、注意因子分、延时记忆因子分与开始尝试吸烟时年龄呈正相关,即吸烟年龄越早认知功能受损越重,说明吸烟可能也是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受损程度的一个标志。相关的遗传学报道:Alpha-7尼古丁受体基因的变异与精神分裂症及某些认知功能具有高度相关性[21],AIpha7及Alpha4Beta2受体在记忆过程中十分关键。海马及杏仁核对记忆有着特殊的作用,而这些部位尼古丁受体的减少有可能会造成记忆的损害,吸烟患者由于Alpha-7尼古丁受体基因的变异导致精神症状和认知功能受损严重,吸烟行为是对本身相关的基因缺陷的一种自我调节,但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其机理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Gof DC, Henderson DC, Amico E. Cigarette smoking in schizophrenia:relationship to psychopathology and medication sideefects [J].Am J Psychiatry,1992,149:1189-1194.
[2]Gurpegui M ,Martinez-Ortega JM, AguilarM C, et al. Smoking initiation Smoking initiation and schizophrenia:a replication study in a Spanish sample.Schizophr Res.2005 Jul 1,76(1):113-118.
[3]McEvoy JP, Brown S. Smoking in first-episode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J]. Am J Psychiatry,1999, 156:1120-1121.
[4]Lavin MR,Siris SG, Mason SE. What is the clinical importance of cigarettes smoking in schizophrenia[J]? Am J Addict, 1996, 5:189.
[5]Weiser M, Reichenberg A, Grotto I, et al. Higher rates of cigarette smoking in male adolescents before the onset of schizophrenia:ahistorical-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 Am J Psychiatry,2004,161:1219-1223.
[6]Vincenzo De Luca, Albert HC Wong, Daniel J Muller. Evidence of association between smoking and a7 nicotinic receptor subunit gene in schizophrenia.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2004,29:1522-1526.
[7]李彩霞,杨丽君,黄堂辉,等.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吸烟的影响因素[J].华西医学,2006,21:433-434.
[8]Aguilar MC, Gurpegui M, Diaz FJ, et al. Nicotine dependence and symptoms in schizophrenia[J].Br J Psychiatry,2005,186:215-222.
[9]Sacco KA, Termine A, Seyal A, et al. Efects of cigarette smoking on spatial working memory and attentional deficits in schizophrenia[J].Arch Gen Psychiatry,2005,62:649-659.
[10]Lieberman J, Phillips M, Gu H,et al. Atypical and conventional antipsychotic drugs in treatment-naive first-episode schizophrenia:a 52-week randomized trial of clozapine vs chlorpromazine[J].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2003, 28:995-1003.
[11]何燕玲,张明园.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的中国常模和因子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8:65-69.
[12]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第二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81-126.
[13]吴文源.临床疗效总评量表[J].上海精神医学,1984,2:77.
[14]张宝华,谭云龙,张五芳,等.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的信度、效度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12:865-869.
[15]Fagertrom KO, Healtherton TF, Kozlowski LT. Nicotine addition and it's assessment[J]. Ear Nose Throat J,1990,69:763-765.
[16]Niu TH,Chen CZ,Ni JT,et al. Nicotine dependence and its familial aggregation in Chinese[J].Int J Epidemiology,2000,29:248-252.
[17]J.de Leon J, Diaz FJ. A meta-analysis of worldwide studies demonstrates an association between schizophrenia and tobacco smoking behaviors[J].Sch Res,2005,76:135-157.
[18]Iancu I, Sapir AP, Shaked G, et al. Increased suicidal risk among smoking schizophrenia patients[J].Clin Neuropharmacology,2006,29:230-237
[19]Corvin A, O'Mahony E, O'Regan M, et al.Cigarette smoking and psychotic symptoms in 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J]. Br J Psychiatry, 2001, 179:35-38.
[20]Brody AL,Olmstead RE, London ED, et al.Smoking-induced ventral striatum dopamine release[J]. Am J Psychiatry, 2004, 161:1211-1218.
篇2
关键词:城市风貌;特色评价;空间环境参量
一、城市风貌特色评价参量
“从‘演出时间’到‘戏剧时间’再到观众的‘感受时间’的过程,就好像参观者从三维空间中读取四维空间信息的过程。”正如,大多数学者所认识到的城市风貌一样,它是一个的多维概念,但是很多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又很难避免以文人骚客的姿态较为主观、片面的去确定某个城市的风貌特色。而本章旨在第二章的研究基础上提出风貌特色的评价参量。
(一)空间环境参量的解读
城市风貌特色形成的影响因素大体可以分为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内容,其中客观方面包含空间环境(自然环境+人工环境)、时间环境和行为环境;而主观方面包含主体体验(或主体认知)。本文风貌特色的评价参量又与其影响因素是一脉相承的。本文将对各个评价参量进行解读,最终得出风貌特色评价因子。
风貌特色评价首要解读的是空间环境、时间环境、行为环境。空间环境参量一直以来是有关于风貌评价研究中老生常谈的参量之一,而它所包含的自然环境多数属于先天内容,对于城市来说,是与生俱来的风貌特色要素。
(1)自然环境
古代中国就建城选址方面对风水颇为讲究,简而言之就是对自然环境比较重视,并把它视为一种风貌特色的营造基础。
明代南京城(图1)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城与山水紧密结合,相互交融,城墙依山傍水曲折穿行,“襟江抱湖” ——北依天堑长江、玄武湖,西临莫愁湖,南有秦淮河流经,城内河网交错,“虎踞龙盘”——东有紫金山,南抵雨花台,加上小九华山、五台山、清凉山等山脉环抱,自然环境上形成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使南京成为一座风貌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名城。
图1 南京古城平面图
明代诗人沈玄诗作:“吴下琴川古有名,放舟落日偶经行。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齐女墓荒秋草色,言公家在旧琴声。我来正值中秋夜,一路哦诗看月明。”其中“琴川”就是指古代常熟(图2),诗句的颔联“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道出了常熟在自然环境方面极具特色之处——十里虞山的一角穿城而入,城外环抱尚湖、昆承湖。至今,常熟仍保留着这种独特的自然格局,形成极富盛名的风貌特色。
图2 常熟古城平面图
国外一些城市也同样注意到自然环境在城市风貌特色形成中的特殊地位。澳大利亚的首都堪培拉是由美国规划师格里芬规划设计,在设计之初考虑了堪培拉特有的地形地貌,设计者匠心独运利用所有可能的山峦和水面,规划了相互间形成对景的三条轴线,并在相当长的历史过程中保留了最初的城与自然环境的构思,保证了风貌特色的延续。
由此可见,从古至今自然环境的确在城市风貌特色的形成中一直处于较为重要的地位。自然环境无非就是山体、河湖,但是广义的自然环境不仅仅指纯自然或人工痕迹较少的山体、水体、地形地势的大地肌理,还有气象、资源物产、植被等。
详细地剖析自然环境包含的这些因子:水体包含江、河、湖泊、水网等;地形地势包含山体、丘陵、坡地等;植被包含植物种类、种植状况等;气象包含光照、风向、雨水、湿度、温度等;资源物产包含矿产等。自然环境中应用于风貌特色评价的因子,必不可少的是地形地势、水体分布、资源物产三个因子,而其他因子在筛选时可根据具体城市情况进行加减,遵循足够表达该城市风貌特色或对风貌特色影响较大的原则。
关于上述三个基本自然环境评价因子:水体分布、地形地势、资源物产,最后落实的城市载体主要是自然景观格局。
(2)人工环境
人工环境也是影响风貌特色形成的重要因素,体现不同时代、地域民众的创造力。
①组织形态
“民居枕河而筑,小桥流水人家,街巷幽深静谧”这些朴实无华的辞藻常常用来形容江南水乡,其中最具代表的城市要数苏州了,而这种风貌特色的形成主要来自于它“三横四直,水陆双棋盘”的城市道路水系骨架,至今仍给苏州城的风貌带来深远的影响,在此后苏州城市更新建设中,仍然延续这种古城肌理——“一河一路”、“两路夹一河”(图3)的组织方式。相较之下的南京,拥有与自然地势河流紧密结合曲折蜿蜒的路网,却呈现“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飞甍夹驰道,垂杨荫御沟。”的风貌景致。由此,人工环境的组织形态给风貌特色的形成同样带来莫大的影响。
图3
②特殊建筑
“坡屋顶,粉墙黛瓦”是江南传统建筑风格,这种建筑风格至今保存较好的已经为数不多,典型的是昆山的周庄,苏州同里、山塘、平江路;“石砖、拱门”常形容海派建筑风格,如上海的石库门、田字坊;“朱门黄墙”可谓是中国佛寺标志性的建筑风格,包括苏州的西园寺、昆山锦溪(图4)。于是,特殊的建筑风格造就不同的风貌特色。
图4
法国巴黎的香舍里榭大街有世界上最漂亮的街道之美誉。由于它严格限制大街上所有外加的附加物都必须是白色的,就连“麦当劳”的标志,标准的红与黄颜色,在这里也变成了白色。于是,在这样一种整体感十分强烈地人工环境的背景映衬下,一位妇女稍加打扮装饰,就十分抢眼——说明人工环境中具有特殊整体色彩也能增加风貌的特色。
古典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认为上海城隍庙的特色是四个“小”——小街、小巷、小店、小商品,这说明尺度也对人工环境是否能成为风貌特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美国纽约 9.11 事件发生之前,世贸中心可以称之为该地区的标识建筑,因为该地标高 411.5 米,在众多摩天大厦中鹤立鸡群;同样,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的双子塔是吉隆坡的标志之一,也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双子塔,无论是纽约先前的世贸中心还是吉隆坡双峰塔,它们都是在高度上取胜,可见,建筑尺度与高度也是风貌特色形成的关键。
③关键构筑
“可变美学”理论提出:“城市需要一些固定的东西,这是一些周期变化不明显的,能起统一作用的点。依靠这些点人们才能对短暂的东西(如住宅、商店、门面等)进行评判并使之统一,反映出对象恰如其分的循环变化。”把这个理论理解为它是承认城市风貌中有些元素的变化是极其甚微的,是地方特色的一种象征,容易产生有效的城市风貌特色,即风貌符号的有效比。
意大利水城威尼斯享誉中外,而中国水城苏州被称为“中国的威尼斯”,在过去的2010 年上海世博会上,来自两个不同地方的城市被巧妙地安排在同一个场馆,这两个城市都有密集的水网,提到水网自然少不了渡河的关键构筑——桥,虽说两者都是水乡但是桥的形式风格迥然不同,形成各自城市的风貌特色。
城市的雕塑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陌生,美国在独立战争胜利后,法国赠送了一座自由女神像作为纪念,耸立在纽约港口(图5),这座雕像因其庞大闻名遐迩;而中国三亚也有相类似的雕像,它是一座三面观音像矗立在南山风景区海湾内,这样的雕塑为城市风貌也增色不少。
当然关键构筑所涉及范围不仅仅只有桥和雕塑,也包括其他城市家具如独特的花坛、路灯、喷水、市政设施等。例如,英国街头公用红皮电话亭、新颖的城市小品等。
④开放空间
开放空间在达到一定的尺寸时可以聚集大量的人群进行各种各样的室外活动,而城市的开放空间主要包含广场、公共绿地两类。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行政中心,每个到过北京的人想必都去过天安门广场,那里缺乏商业感但是到处弥漫着政治气息,广场北面是故宫外城墙,南面是纪念堂,西面是人民大会堂,周边的建筑性质决定天安门广场政治性风貌氛围;广场在国外被誉为城市的“客厅”,意大利圣马可广场(图6)周围有大量的宗教性和市政性建筑,一直是威尼斯的政治、宗教和传统节日的公共活动中心,体现城市特有的风貌。而今出现了很多商业广场,如苏州石路商业广场、无锡崇安寺商业广场,这类广场周围主要是商业性建筑和纪念性建筑,体现本城市的商业风貌。
图6 意大利圣马可广场
公共绿地中公园是最常提及的,如苏州古代私家园林、杭州西溪湿地等,无论古代的瑰宝还是现代的设计品都对城市的风貌特色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⑤空间功能
现在的城市建设大部分先有规划然后进行开发,而建立起来的新城所含有的文化、历史积淀都不如老城,在城市风貌特色调查问卷中,如图 3-7 的统计显示,撇去通常群体首选的城市旅游景区外,受访的 81 个人为了解他们一无所知的话题城市会做出如下目的地选择:足不出户的 7 个人提议使用网络工具,同时也有个别例外的人挑选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的地,而这些选项中获得票数最高的是城市文化展览点、其次是繁华的商业网点、再者是城市的公共绿地——这些反映当今人们有依靠城市空间功能来了解陌生城市的心理,人们比较喜欢打听空间功能中的公共场所,如商业网点、文化博览中心、游乐场等。
所以,城市空间功能中的商业网点、博物馆、展示中心、游乐场等也是人们产生特色感的客观空间环境素材之一。
篇3
关键词:长兴岛;城市色彩;规划研究
城市色彩是指人们视觉上对于城市实体的整体风貌、综合性等所做出来的视觉效应。也是植被、建筑、环境等色彩的综合性特性体现。因此,城市色彩所涵盖的内容比较广泛,是将人文环境反映的色彩、自然环境反应的色彩和人工加工后的色彩综合起来所共同体现的一种城市精神面貌。而城市色彩的专项规划,是基于色相、名都、纯度三个蒙赛尔体系而划定,这种划定方式,有利于对于现状进行分析,具有可操作性强等特点,比通常所说的建筑色彩卡的点缀、主色、辅色等色彩推荐的优势明显。
一、规划范围与方法
(一)规划范围
长兴岛在瓦房店西南方向,渤海东岸。由长兴岛、西中岛、凤鸣岛、交流岛、骆驼岛五个岛屿组成,是中国第五大岛。总范围598平方公里,本次色彩专项规划是对270平方公里建设用地内的城市色彩风格分层级控制。
(二)技术路线
国内外案例借鉴,分析建筑色彩风格特征,总结可借鉴的设计方法,指导长兴岛色彩规划;现状色彩研究,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人工环境三个层面着手。基于案例研究和梳理现状色彩环境进行评价,并从城市总体、分区、分类三个层级进行控制。
二、长兴岛现状色彩概述
(一)自然环境概况
长兴岛地处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属于温带的湿润气候,四季区分比较明显,空气温和,阳光较充足,属于旅游度假的首选之地。对于一个海岛类的城市,基于自然的山青水绿、浅滩阳光的自然环境都比较满足,结合其综合特点,其定位应该是清爽、简洁、淡雅、生动的温暖色调。
(二)人文环境
人文环境色彩是指一个城市经历岁月的沉淀后所展现的政治、历史文化、风俗风貌等特点,从一些民俗、诗词、饮食等角度,寻找其特点的色彩组合,并通过一定的加工还原了城市文化环境色彩面貌。
(三)人工环境概况
现状调研从局部风貌、沿街风貌、整体风貌三方面色谱化、风格化梳理现状人工环境。
梳理现状城市色彩,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部分建筑色彩纯度较高稳定性差;2. 建筑主体色彩种类过多秩序性较弱;3. 相邻地块建筑风格差异化明显;4. 少数单体建筑色彩突兀与周边环境色彩不协调;5. 整体建筑色彩明度较低过于厚重;6. 第五立面色彩整体性较弱;7. 街道空间连续性不强导致色彩跳跃;8. 大幅广告与建筑色彩相冲,破坏街道的色彩协调;9. 施工过程对城市色彩不定期影响;10. 纵横交错的架空电线影响城市色彩的整体感知。
对于长兴岛的现状城市色彩,通过调研分析可以发现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一部分的建筑色彩稳定性较低,色彩的纯度比较高;2. 色彩的色品类纷繁复杂,缺少秩序组合;3. 临近地块色彩及建筑的风格差别性大,过于跳跃;4. 一些建筑单体的设计构思与周边的环境协调性太差;5. 综合的建筑色彩的明度太过厚重;6. 建筑色彩的第五立面整体性不强;7. 街道的色彩跳跃性大,整体的连续性差;8. 主要街道的不规则广告牌色彩过于浓烈,与建筑风格不符,破坏了街道的色彩感;9. 偶尔的施工现象影响了建筑色彩的展现;10. 一些市政类的明线布置如电线等,破坏了城市色彩的整体感受。
三、色彩层级控制
(一)城市总体控制
长兴岛整体形象定位是打造“山海相融、今昔呼应、风貌统一”的城镇空间。在整体形象塑造方面,城市主调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综合气候条件,城市主色调应该是“明快典雅的浅暖色系”,主体色彩确定为暖黄、黄红。
现状研究以人工环境色彩为主,综合自然环境色彩与人文环境色彩的影响。通过分析、比色等方法,在对各类色彩环境色谱整体推演的基础上,整理出城市色彩概念总谱。在城市总体色谱的基础上,提出各分区的推荐主辅色和点缀色,以便于城市色彩在获得整体倾向的同时又具有各分区的差异与个性。
(二)城市分区控制
上位规划《大连长兴岛经济区总体规划(2010-2030)》划定十大园区分布,基于园区功能定位和色彩分布特点,将园区分为生活区、生产区,从这两方面进行色彩控制指引。
以生活为主的园区包括:北部综合服务区、南部行政中心区、交流岛商务区、凤鸣岛旅游度假区。从整体和滨水两方面,推荐主辅色。整体控制导则:1. 同一地块内,建筑主调色只限一种,且面积占75%及以上,辅调色和点缀色用色不超过五种;2. 毗邻地块的建筑风格与色彩应保持一致性,不破坏街区的整体上的统一和协调;3. 沿街低层建筑与同一地块建筑用色应呼应;4. 墙体面砖用色尽量用一种,避免用色跳跃,且拼贴时有规律可循;5. 现代建筑风格应体现线脚分明、造型简洁的特点;6. 待建地块应遵循分区色彩推荐用色,协调已建地块色彩。
滨水生活区控制导则:1. 滨水色彩应活跃温馨,与绿化景观、水体相辉映;2. 滨水两岸色彩相协调,体现韵律变化的滨水空间;3. 滨水建筑高度层次变化,打造亲水空间,色彩丰富赋予变化。
以生产为主的园区包括:临港装备制造产业园区、综合保税区、世界级船舶和海洋工程产业园区、临港物流园区、西部产业园区、西中岛石化产业园区。从整体和近山两方面,推荐主辅色。整体控制导则:1. 工业建筑应是亮灰色系,适当采用高彩度的点缀色;2. 科研办公建筑、商业区建筑应采用暖黄色、砖红色,灵活运用点缀色突出功能特征;3. 沿街商铺色调与地块主调色相近;4. 公共建筑应区别于工业办公建筑,削弱工区沉稳的氛围,突出活跃休闲气息
近山工业区色彩控制导则:1. 利用山、植被、建筑构建景观通廊,应该丰富工业区色彩层次;2. 承接自然色彩,融于青山碧海之中,局部高彩度点缀,色彩丰富层次鲜明。
(三)分类控制
依据功能构成与色彩风格的关系,分为以下几类区别控制:1. 明朗温馨的居住建筑,运用高明度、低纯度的黄色、黄红色系,建筑空间布局应形成高低、进退变化,塑造丰富的城市轮廓线;2. 活跃动感的商业金融建筑,烘托热烈的商业氛围,应采用一些简单明快的颜色组合方式,通过对一些明度和饱和度等颜色方面的控制调整,如亮灰和暖黄等,于蓝色、红色等饱和度高的颜色搭配,而实现一种轻松、简洁、醒目的视觉效应。同时对于商业的一些广告牌子、招商牌子的风格、长宽高等进行模板化的规格设定,避免风格繁杂影响整体的效果;3. 优雅温和的商务办公建筑,主调色多采用蓝灰、亮灰、暖黄色,使得商务办公环境的文化气原得到突出。高层商务办公建筑是构成城市天际线的重要元素,建筑色彩应该与周围环境相融合;4. 厚重动感的工业建筑,最大限度满足功能需求。主调色以亮灰、蓝绿色系为主,配以较高纯度、饱和度的色彩体现动感,注重局部点缀色的应用;5. 精致含蓄的科教文化建筑,主调色以高明度、低饱和度的亮灰、砖红色为主,通过生动的建筑色彩烘托人文建筑。
同时,对重点色彩控制界面也进行控制引导。1. 完善街道空间的连续性,街道属于一种连续性的空间,空间的布置过于跳跃则有断点的感觉,因此,相邻的一些建筑风格和色彩要有一些相似的或者近似的色彩方案,以便形成一种连续的色彩空g感;2. 滨水空间要有丰富的变化及韵律。滨水区是城市的重要景观打造界面,因此,建筑风格色彩和环境之间的协调统一尤为重要。滨水的岸边风格在色彩、纯度等方面,都要有一些相近的关系,风格上也要协调,并注意一些变化,满足其丰富性;3. 优化整合的第五立面,和城市建筑立面一样,追求一种色彩倾向。整体色彩统一协调,坡屋顶以砖红、蓝灰为主,平屋顶建筑力争屋顶绿化,以明度较高的灰色系为主,全局统筹整合城市第五立面;4. 要主副明显,对于一些交通设施、市政类的工程设施,要有一种朴素质感,尽量展现本色,而对于一些品牌类的产业,如门面、办公等,可以展现其本身的标志色彩,如麦当劳的M等。除了以上城市色彩控制所涉及的方面,还有一些因素也对城市色彩产生一定影响,比如城市绿化、建筑风格、外立面、公共设施(广告牌匾、空调等)对城市色彩也产生重要影响。
篇4
【关键词】室内设计;要素;装饰;装修
1 室内设计的内涵
室内设计是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所处环境和相应标准,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和建筑美学原理,创造功能合理、舒适优美、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这一空间环境既具有使用价值,满足相应的功能要求,同时也反映了历史文脉、建筑风格、环境气氛等精神因素。
上述含义中,明确地把“创造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作为室内设计的目的,即以人为本,一切围绕为人的生活生产活动创造美好的室内环境。
同时,室内设计中,从整体上把握设计对象的依据因素则是:使用性质:为什么样功能设计建筑物和室内空间;所在场所:这一建筑物和室内空间的周围环境状况;经济投入:相应工程项目的总投资和单方造价标准的控制。
设计构思时,需要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即各类装饰材料和设施设备等,这是容易理解的;还需要遵循建筑美学原理,这是因为室内设计的艺术性,除了有与绘画、雕塑等艺术之间共同的美学法则之外,作为“建筑美学”,更需要综合考虑使用功能、结构施工、材料设备、造价标准等多种因素。建筑美学总是和实用、技术、经济等因素联结在一起,这是它有别于绘画、雕塑等纯艺术的差异所在。
现代室内设计既有很高的艺术性的要求,其涉及的设计内容又有很高的技术含量,并且与一些新兴学科,如:人体工程学、环境心理学、环境物理学等关系极为密切。现代室内设计已经在环境设计中发展成为独立的新兴学科。
对室内设计含义的理解,以及它与建筑设计的关系,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侧重点来分析,许多学者都有不少具有深刻见解、值得我们仔细思考和借鉴的观点,例如:
认为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的继续和深化,是室内空间和环境的再创造”。
认为室内是“建筑的灵魂,是人与环境的联系,是人类艺术与物质文明的结合”。
我国前辈建筑师戴念慈先生认为“建筑设计的出发点和着眼点是内涵的建筑空间,把空间效果作为建筑艺术追求的目标,而界面、门窗是构成空间必要的从属部分。从属部分是构成空间的物质基础,并对内涵空间使用的观感起决定性作用,然而毕竟是从属部分。至于外形只是构成内涵空间的必然结果”。
建筑师普拉特纳则认为室内设计“比设计包容这些内部空间的建筑物要困难得多”,这是因为在室内“你必须更多地同人打交通,研究人们的心理因素,以及如何能使他们感到舒适、兴奋。经验证明,这比同结构、建筑体系打交道要费心得多,也要求有更加专门的训练”。
美国前室内设计师协会主席亚当指出“室内设计涉及的工作要比单纯的装饰广泛得多,他们关心的范围已扩展到生活的每一方面,例如:住宅、办公、旅馆、餐厅的设计,提高劳动生产率,无障碍设计,编制防火规范和节能指标,提高医院、图书馆、学校和其他公共设施的使用效率。总之一句话,给予各种处在室内环境中的人以舒适和安全”。
白俄罗斯建筑师E·巴诺玛列娃认为,室内设计是设计“具有视觉限定的人工环境,以满足生理和精神上的要求,保障生活、生产活动的需求”,室内设计也是“功能、空间形体、工程技术和艺术的相互依存和紧密结合”。
2 室内装饰、装修和设计的区别与联系
室内装饰或装潢、室内装修、室内设计,是几个通常为人们所认同的,但内在含义实际上是有所区别的词义。
室内装饰或装潢:装饰和装潢原义是指“器物或商品外表”的“修饰”,是着重从外表的、视觉艺术的角度来探讨和研究问题。例如对室内地面、墙面、顶棚等各界面的处理,装饰材料的选用,也可能包括对家具、灯具、陈设和小品的选用、配置和设计。
室内装修:Finishing一词有最终完成的含义,室内装修着重于工程技术、施工工艺和构造做法等方面,顾名思义主要是指土建施工完成之后,对室内各个界面、门窗、隔断等最终的装修工程。
室内设计:如本节上述含义,现代室内设计是综合的室内环境设计,它既包括视觉环境和工程技术方面的问题,也包括声、光、热等物理环境以及氛围、意境等心理环境和文化内涵等内容。
3 室内设计的基本原则现代室内设计,从创造出满足现代功能、符合时代精神的要求出发,强调需要确立下述的一些基本原则:
室内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创造室内空间环境为人服务,设计者始终需要把人对室内环境的要求,包括物质使用和精神两方面,放在设计的首位。由于设计的过程中矛盾错综复杂,问题千头万绪,设计者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以人为本,为人服务,为确保人们的安全和身心健康,为满足人和人际活动的需要作为设计的核心。为人服务这一平凡的真理,在设计时往往会有意无意地因从多项局部因素考虑而被忽视。
现代室内设计需要满足人们的生理、心理等要求,需要综合地处理人与环境、人际交往等多项关系,需要在为人服务的前提下,综合解决使用功能、经济效益、舒适美观、环境氛围等种种要求。设计及实施的过程中还会涉及材料、设备、定额法规以及与施工管理的协调等诸多问题。可以认为现代室内设计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系统工程,但是现代室内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只能是为人和人际活动服务。
从功能基石出发,需要设计者细致入微、设身处地地为人们创造美好的室内环境。因此,现代室内设计特别重视人体工程、环境心理学、审美心理学等方面的研究,用以科学地、深入地了解人们的生理特点、行为心理和视觉感受等方面对室内环境的设计要求。
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使用对象,相应地应该考虑有不同的要求。例如,幼儿园室内的窗台,考虑到适应幼儿的尺度,窗台高度常由通常的900~1000cm降至450~550cm,楼梯踏步的高度也在12cm左右,并设置适应儿童和成人尺度的二档扶手;一些公共建筑顾及残疾人的通行和活动,在室内外高差、垂直交通、顾所盥洗等许多方面应作无障碍设计;近年来地下空间的疏散设计,如上海的地铁车站,考虑到老年人和活动反应较迟缓的人们的安全疏散时间的计算公式中,引入了为这些人安全疏散多留1min的疏散时间余地。上面的三个例子,着重是从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人们的行为生理的特点来考虑。
篇5
论文摘要:从绿色奥运的角度,采用文献资料法,运用科学发展观与现代文化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学校体育与各种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认为绿色奥运在构建学校体育生态系统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前言
北京在申办2008年奥运会过程中,根据国际奥委会的要求,结合北京市的实际情况,借鉴悉尼经验,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确定为2008年奥运会的三大主题。无论是悉尼或北京的“绿色奥运”,其关注的都是人类的生存环境问题,是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不久前,中央提出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与协调,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并要求“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一重要论述是对全国环境建设和生态保护的科学概括和行动指南,同时,也给学校的建设指明了方向。而学校体育生态系统的构建为解决学校进程带来的各种挑战和弊病提供了途径和范例。
一、构建学校体育生态系统的意义与作用
1.体育生态系统的含义
体育生态系统是通过满足来自生态环境的各种需求,化解压力来实现与生态环境的动态平衡。这个过程体现了体育生态系统之间存在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活动,这些活动有其客观性的一面,也有其主观性的一面。客观性的一面指体育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之间客观存在的物质循环、能量、信息的交换关系,这三层关系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制约着体育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从而制约着体育生态系统的能量及信息。主观性的一面是在对生态环境压力和各种来源需求的理解和认识中。通过主观性的努力和活动来谋求与生态环境之间获得动态平衡的过程。体育生态系统谋取动态平衡的主观性活动便是它的基本功能。体育生态系统要有效地完成它的功能,需要完成许多具体的活动,各类具体的活动构成了体育生态系统的总体功能。
2.学校体育生态系统的意义与作用
体育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近年来,中国体育学者有过一些研究和论著,2004年7月出版的翁锡全教授主编的《体育环境健康》一书中论述道:学校体育是一个体育—环境—人三者之间形成的一个生态系统,如何使三者协调发展,就必须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一是要明确体育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这里主要指学校的社会环境)。二是环境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环境对人的健康和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三是体育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指体育对人的功能作用分析。结合翁锡全教授书中对体育环境涵义的论述,学校体育环境所包含的环境要素也应该为学校体育的自然环境、学校体育的人工环境和学校体育的社会环境三方面。介于学校体育的特定范围,学校体育的环境因素只是体育环境的子环境系统,它所涉及的体育环境研究范围有体育环境的共性反映,也有学校体育环境特殊的个性面,研究学校体育的环境问题既要从生态学的自然科学角度也要从生态学的人文社会科学角度进行全面的把握,才能使学校体育生态系统得以和谐发展。
二、学校体育生态系统的指标体系与衡量
1.学校体育的自然环境。
环境是“人类目前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须的自然条件和自然环境的总称”。自然环境是学校体育开展的环境基础,从体育正常“生产”的特点来分析,学校体育的自然环境评价主要包括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数量(总运动面积、体育项目运动场地数量比例、生均运动面积)、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布局(场地设施与校园的协调性、不同运动项目场地设施的合理分布)、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对人体健康是否有损害(地理环境和气象气候环境)。
2.学校体育的人工环境
体育的人工环境主要是依据景观生态学的观点进行描述,它主要包括室外场地(场地地面质量、不同运动项目的场地地面质量、场地污染、场地噪音)、室内场地(场地布局、场地质量、场地污染、场地噪音、场地色彩环境、景观建筑和生态)、设备设施问题(质量问题、污染问题)。
3.学校体育的社会环境
学校体育最主要的表现形式还是在体育运动上,这种教育行为和锻炼行为的文化活动在学校社会环境中同样依赖于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文化氛围。在学校社会环境中,学校体育社会环境主要包括学校体育的政治环境(学校对体育的方针和政策、学校体育的学科建设、学校体育的地位)、学校体育的经济环境(学校对体育的经济投入)、学校体育的教学环境(学校体育课程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模式、课程评价、师资结构和课余体育的操作模式以及竞技体育的发展状况、成效、人才输送)。
三、利用绿色奥运理念来指导学校体育生态系统的构建
1.加强师生们对生态意识的培养
学校领导、师生的生态意识和广泛参与是解决学校体育生态性危机的重要保证之一。通过绿色奥运理念对学校领导、师生进行教育提高他们的环境意识,树立体育与生态环境互动的辩证认识。尤其要强化体育教育工作者生态理念的内化与培植。不断优化学校体育的自然、社会和规范生态环境。以学生为中心建设合理、完善的学校体育物质环境,丰富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严格控制体育课堂教学规模,以学生身心发展为本确定班级规模,使规模与学校体育的场地器材设施到达平衡,协调发展;大力发展绿色生态运动场所,加强生态道德建设,把生态体育与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
2.加强学校体育手段的生态化
体育手段生态化是指采用符合教育规律、身心发展规律的绿色教育手段,以人为本,体现人性的体育措施和方法。学校体育手段的生态化首先表现是使用了生态型体育器材和产品,从而减少尘土、噪音,美化环境,减少对人体的伤害。其次,人类要努力发展以保护人体健康运动、促进体育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尽量降低运动损伤的各种体育技术、产品、手段和措施。第三,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学生对教师的尊重等。这些都是一种生态关系,如果生态关系失衡,就会使体育生态系统失去平衡。
3.建设学校体育人文生态
学校体育中多一些人文观念和人文精神的张扬,克服体育无“人”现象和物化现象,在学校体育中加强对学生个体生命的健康和尊严的关心和关怀,切实地贯彻“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使学校体育趋向人性化、生态化。在学校体育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和情感体验,体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潜能,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正如胡小明教授所言,“体育不应该是一种把活人制造成某种产品的工具,而是以尊崇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身体运动教育。”因此,体育教育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按照个性化教育原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点和学习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以期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体育教育的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从丰富多彩的运动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感受生命存在的差异性、独特性和多样性,从而养成对具有无限多样形式的生命世界的尊重。同时也有助于使体育真正成为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个性充分发展,人格健全”的教育目的。
4.加强学校生态体育文化的建设
生态体育文化建设不仅是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先进校园文化的重要体现之一。因此,必须实施“体育—文化—生态”校园计划,突出学校生态体育的文化氛围,吸引广大师生积极参与校园体育、文化的活动与建设。首先,利用广播、电视、板报、警示牌等广泛宣传生态体育的知识和方法;第二,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生态体育文化节、知识竞赛,鼓励更多的学生投入校园运动场的环境建设与维护;第三,有计划地开展各类生态体育活动,利用课外活动,周末、节假日通过班级、学院、工会、学校等组织师生开展郊游、踏青、登山、野外活动、远足、自行车、探险以及森林、沙滩、水中的各类生态型体育活动;第四,将“生态校园计划”和“生态社区计划”有机结合,使学校体育生态化的建设融入生态社会发展的快车道。确实使社会体育设施对学生开放,学校体育设施为社区服务,从而确保学校生态体育良好的运行。
结束语
总而言之,绿色奥运在不断创造人类体育文明的过程中,实际上已画出了一个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的原始和谐到和谐危机,再到需要创造高度和谐的螺旋上升曲线,这便构成了体育生态学校的实践基础。学校体育生态系统反映出绿色奥运的整合态势、根本追求,是绿色奥运精神的结合点。学校体育生态系统的理论,是绿色奥运的最好体现和结晶,也是绿色奥运的方向和归宿。绿色奥运的兴起可以有效的改善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环境恶化等当今人类面临的许多生存与发展问题。
参考文献:
[1]陈杰波,曾凡芝.绿色奥运与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j].体育: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2002,(6).
[2]熊斗寅.解读绿色奥运[j].体育与科学,2002.
[3]项凤莲,项立敏.绿色奥运理念的内涵与延伸[j].浙江体育科学,2006,(4).
[4]许传宝.体育生态学:绿色体育的理论基础[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1,(6).
篇6
【关键词】中国传统元素;环境艺术设计
1、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1)思想元素
古代老子提出了动静观,认为万物以静为根本,进而生成主静为无,宁静致远的思想。随着动静观念在哲学上不断发展,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包容、相互转化的动静关系。正是这些“主静”“动静合一”等学说,不仅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成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价值和审美主导,进而形成了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动静相生”。在我国园林的整体布局,间架结构、景物分布、空间陈设等,“动静相生”观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得到广泛应用。
(2)书法元素
传统的书法作品直接应用于室内装饰中,能引申哲理,突破室内的有限空间,它能指引鉴赏者从心里的角度产生人生的,历史的,宇宙的哲学感悟。“屏刻”和“夹沙字画”在室内空间的应用,是文字融入室内环境的一种很高雅的方式。
不同的线条组合成的字体就不一样。字体与环境相配合是慎重考虑的问题,不同的字体在相同的环境,相同的字体在不同的环境中所呈现的景象是不一样的。古典的亭台楼阁壮观雄伟,那里的店家、柱廊、所有的牌匾,都有书写苍劲秀美的书法。古老的建筑群,配着端庄神逸的书法,多么地协调、相得益彰。书法在这里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试设想,如果这里写的都是歪七竖八,不成体统的字,再加上错别字,那会是一种什么后果?又如北京的故宫,象征着皇权、雄伟、庄严、肃穆。那里面的字都是规规矩矩的,从没有随意性的字出现。那些规范严整的书体正好村托着周围的一群宫殿式古建筑,有机地形成了一个统一体。假设其中夹杂着飞龙走凤或鸡飞蛋打式的字,再掺以错别字比比皆是,那将是多么地一塌糊涂,像在漂亮的脸蛋上抹上黑墨一样难看。
2、传统文化要素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可持续性发展思想
我国传统文化具有儒、释、道相补充的文化特征。中国人一直把自己视为自然环境的一部分,与环境息息相通,这种自然观构成了中国传统环境艺术设计及室内设计的基本思想,如中国园林就是一种把自然之美与人工之美高度结合起来的环境空间,人工环境与自然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正确处理技术与传统文化、技术与环境等各种矛盾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的设计道路,因地制宜地确立技术和生态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地位,并适当地调整它们之间的关系,探索其发展趋势。人们应正确对待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悉心爱护民族的文化传统和艺术精神,用艺术设计的方式,走我们自己的发展之路,创造新的生存环境,这就是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指导思想,这种自然景观构成了中国传统工艺的发展。中国园林就是一种使人工美与自然之美高度结合起来的环境空间,人工环境与自然相得益彰,融为一体,可以清楚地看到在人与环境的关系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处于不同的层面上。人们潜意识被动地改造了自然生存的环境。科技的进步给人类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存的物质财富。人与环境要有良好的方向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被人们普遍认同,“把自然还给人,把人还给自己”,这成为当代的主题。
3、加强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将传统的中国元素完美的融入进室内设计当中去是一门必修的课题。将现代元素导入其中,结合实用主义和功能主义,形成具有特色的现代中式设计。
(1)对传统建筑文化进行发扬和转化
将传统建筑完全功能型、自发式的形式上升为概念化的,融入审美取向的和形式结构的艺术与功能并重,主动形式的形式语言。使当代建筑既含有传统建筑的某些特征,又要保持与其距离,表现出创造性。吸收传统建筑的就地取材的特点,尽量采集运输便利的材料作为建筑和营造环境的原料和装饰元素。包括使设计能充分利用当地的地理条件和气候因素完成建筑的实用功能,减少资源的浪费,做到环保、节能、循环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具有传统文化印记的设计更容易让人接受,产生共鸣。在当前追求高效、简洁、快速生活节奏的生存方式中,在传统积留的生存经验记忆中选取与之对应的设计元素,是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不失时尚感的情况下追溯记忆,幻想与回归久违的自然,完成一种感觉上的精神释放与安逸。
(2)推陈出新
设计应具有强烈时代感环境艺术设计的目的旨在提供生存场所的合理创意和环境的适性整合,创造出一个即合乎自然发展规律,又合乎人文历史发展规律的,具有较高品质的生存空间。
在现阶段创新的前提应当是:我们设计的东西,首先是现代的,同时是中国的,如果是在某一个地区,还应体现那里的地区特点,这才是扎根于时代和充满乡土气息的有血有肉的好作品。对人的人文关怀是当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重点,这促使环境艺术的审美重心从审美客体转向审美主体(人),同时也促使研究审美的注意力从“美”转到“美感”上,在以人为主体的当代环境观下,人的生理、心理需求的满足构成了环境艺术审美的美感。相对于其它类别的艺术,生理上的舒适是环境艺术审美美感的一大特点。这是其它艺术所难以比拟的,因而生理需求的满足在环境艺术审美中具有远远超出其它艺术审美中重要价值。任何艺术总是满足心理、精神的需求为最高目的,人们审美意识不断提高,人们已不满足于环境艺术中的生理舒适。而将审美热情更多地倾注于在环境艺术中获得心理上的“幸福感”,更看重环境艺术中所蕴含的文化意韵,情感深度等等,从中获得更感慰人心的精神享受。
4、结语
在众多设计元素中,中式风格占着举足轻重的位置,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际设计界开始越来越重视中式元素和符号的使用。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发展更要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设计体系中展示出民族的精髓和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创作适合和展现中国本土的民族性的作品。在传统元素使用和结合的过程中要通过结合其精髓进行相应的设计流程和设计措施。所以设计的传统文化灵感更主要的是契合居住者内心深处的深层次心理需求,是通过对民族文化的感情流露方式表现其内心活动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篇7
[关键词] 城市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规划 可持续发展
生态城市是当前人类在面临严峻的生态危机时所提出的一种对策,对世界各国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强大的生命力。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而且又正处在经济高速增长、城市化进程迅猛的阶段,因此如何在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的同时保护环境、减少对自然的伤害,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城市建设领域,走生态城市之路亦是大势所趋。因而,不少地方政府已经将生态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并予以实施。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我们首先应该认真研究城市生态规划,使生态学思想深入人心。
一、什么是城市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一词最初由英国植物群落学家A・G・坦斯利于1935年首先提出,他根据前人和他本人对森林动态的研究,把物理学中的“系统”引入生态学,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当广泛的概念,任何生命系统及其环境都可以称之为生态系统,在空间边界上是模糊的,其空间范围很大程度上是依据人们所研究的对象、内容、目的或地理条件等因素而确定,是一个完整而复杂的生态综合体。
“城市生态”由美国芝加哥学派创始人帕克于1925年提出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自然生态系统成为生态学的研究中心一样,城市生态系统也成为城市生态学的研究中心和重点。城市生态系统是指特定地域内的人口、资源与环境(包括生物的和物理的,社会的和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通过各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类聚居地或社会、经济、自然复合体。
在城市生态系统中,以人为核心,是一个融合了自然、经济与社会的人工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自然生态系统到农业生态系统的演变,最后才产生了城市生态系统。在工业革命以后,农村人口开始向城市转移,出现了大规模的城市化。尽管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历史在整个人类发展史中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但是城市生态系统却对整个人类生态系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人类生态系统的主体。
二、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
关于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有很多种不同的观点,不过有一点是一致的: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复合型的人工生态系统,它具有很强的人工性。除了人这一主体之外,还包括自然系统、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这种划分是一种广义生态系统观,是把整个城市当作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按照这种组成方式可以从整体上研究城市的生态机理,进行城市生态建设。
在社会学中,将城市生态系统分为城市社会和城市空间两部分。城市社会包括了城市居民和城市组织,城市空间则是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集合。将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重新分析,可分为两部分:一是生命系统,指城市人群和自然生物(包括野生动植物和人工栽培或饲养的动植物)。二是环境系统,包括次生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广域环境。次生自然环境就是一些自然要素和自然资源;人工环境又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广域环境是在更大的范围上来说的环境,包括城市周边的郊区环境以及整个区域环境。 这种组成形式严格遵循了生态系统的要素构成,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主导关系。在城市中,自然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分布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人安排的,在人的干预下,城市生物种群单一,优势物种突出,群落结构简单,空间分布也受到人为的限制
三、如何实现城市生态的可持续规划
(一)生态城市与可持续发展
现代城市作为一个多元化、多介质、多层次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各层次、各子系统之间和各生态要素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城市生态规划坚持以整体优化、协调共生、趋适开拓、区域分异、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为指导,以环境容量、自然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适宜度为依据,有助于生态功能合理分区和创造新的生态工程,其目的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寻求最佳的城市生态位,不断地开拓和占领空余生态位,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潜力,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共生。
城市生态规划是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适应的一种规划方法,它将生态学的原理和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规划相结合,同时又将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以及多种技术手段应用其中,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开发和生态建设提出合理的对策,辨识、模拟、设计和调控城市中的各种生态关系及其结构功能,合理配置空间资源、社会文化资源,最终达到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关系的目的。在生态规划中,体现着一种平衡或协调型的规划思想,综合时间、空间、人三大要素,协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促进人类生存空间向更有序、稳定的方向发展,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
首先,城市生态规划强调协调性,即强调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这是规划的核心所在;其次,强调区域性,这是因为生态问题的发生、发展及解决都离不开一定的区域,生态规划是以特定的区域为依据,设计人工化环境在区域内的布局和利用;第三,强调层次性,城市生态系统是个庞大的网状、多级、多层次的大系统,从而决定了其规划有明显的层次性。城市生态规划的目标更强调城市生态平衡与城市生态发展,认为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依赖于城市生态平衡和城市生态发展。
(二)城市生态规划需遵循的设计原则
1.社会生态原则。这一原则要求生态规划设计要重视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体现尊重、包容和公正,生态规划要着眼于社会发展规划,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公平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2.经济生态原则。经济活动是城市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动之一,经济的发展决定着城市的发展,生态规划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持续性。这一原则要求规划设计要贯彻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及优化产业经济结构,促进生态型经济的形成。效率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3.自然生态原则。城市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一原则要求生态规划必须遵循自然演进的基本规律,维护自然环境基本再生能力、自净能力和稳定性、持续性,人类活动保持在自然环境所允许的承载能力之内。规划设计应结合自然,适应与改造并重,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消极影响。平衡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4.复合生态原则。城市的社会、经济、自然系统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规划设计必须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三者兼顾,综合考虑,使整体效益最高。规划设计要利用这三方面的互补性,协调相互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努力在三者之间寻求平衡。协调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以上这些原则都是普遍性的,但城市是地区性的,地区的特殊性又受自然地理和社会文化两方面的影响。因此,这些原则的具体应用需要与空间、时间和人(社会)的结合,在特定的空间中有不同的应用。
(三)城市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
1.高质量的环保系统。对不同的废弃物按照各自的特点及时处理和处置,同时加强对噪声和烟尘排放的管理,使城市生态环境洁净、舒适。
2.高效能的运转系统。包括畅通的交通系统,充足的能流、物流和客流系统,快速有序的信息传递系统,相应配套有保障的物质供应系统和城郊生态支持圈,完善的专业服务系统等。
3.高水平的管理系统。包括人口控制、资源利用、社会服务、医疗保险、劳动就业、治安防火、城市建设、环境整治等。保证水、土等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适度的人口规模,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
4.完善的绿地生态系统。不仅应有较高的绿地覆盖率指标,而且还应布局合理,点、线、面有机结合,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组成完善的复层绿地系统。
5.高度的社会文明和生态环境意识。应具有较高的人口素质、优良的社会风气、井然有序的社会秩序、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和高度的生态环境意识,这是城市生态建设非常重要的基础条件。
从生态规划内容可以归纳出一些具体的城市生态规划目标:从人类的角度来说,城市中具有合理的人口规模,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和谐;从土地的角度来说,城市用地结构合理,开发有序,土地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城市功能获得适宜的生态区位;从空间的角度来说,城市空间与其承载的城市功能相适应,具有高效、低耗的空间分布特征,城市空间的多样性和异质性使得城市既呈现动态发展的态势又保持稳定有序的结构;从环境的角度来说,城市功能的发挥不超过其环境容量的限制,促进城市健康、持续发展。
归根到底,城市生态规划最主要的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城市居民作为城市中的主体,在生态规划中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精神,围绕主体――人来展开各种规划措施。城市生态规划的对象主要是城市中的各种生态关系,这种生态关系又集中体现在以土地为基础的人与环境的关系上,处理好人与环境的关系,不断优化城市建设、利用保护城市资源、保护好生态环境。这样才能实现城市生态规划的主要宗旨,体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沈清基.城市生态系统基本特征探讨[J].华中建筑,1997.
[2]戴天兴.城市环境生态学[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2.
[3]王发曾.城市生态系统基本理论问题辨析[J].城市规划汇刊,1997.
篇8
Abstract: This article summary elaborated environment esthetics and the building environment esthetics's concept, the characteristic, unify the building esthetic ecology beautiful principle, proposed that moves toward the ecology esthetics from the traditional construction esthetics the trend of development, obtains the creation which China constructs to have with the natural paragenesi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dea conclusion.
关键词:建筑环境美学 生态美学 可持续发展
key word: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 esthetics Ecology esthetic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作者简介:吕锦玲(1979―)女,四川大竹人,四川天一学院,助教。
一、环境美学与建筑环境美学
(一)环境美学的概念
人们一般把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美学研究的对象就是现代工业文明基础上所展开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密切交织形成的人类生存环境。美的标准应该是人类自身生存的适宜度,所以环境美学首先应该从人类生存的外部环境如森林、河流、海洋等以及对生态平衡的保护与居住地的绿化安宁等多种手法的美化过程进行研究,构成环境美学的框架。
(二)建筑环境美学的特征
建筑环境美学就其特征来看,第一便是严格遵循建筑科学和环境美学的规律性,力求在一定的经济、建筑科学技术条件下,尽可能处理好实用空间与视觉空间、周围环境的关系,使建筑实体分割出来的实用空间组合是在空间上和谐连续变化的序列;其次便是建筑环境美学必须沿袭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建筑风格和传统,在现代建筑群的塑造上体现出时代性、民族性、地方性。当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们还要注重新、旧建筑群的整体协调,使整个城市的建筑,既保持历史文脉的延续性,又各具特色并展现新时代建筑风格的雄浑气魄。
二、建筑审美观念的变化
一本《寂静的春天》引发了全世界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在改革开放的大跨度进程中,在城市化进程提速的当今社会,建筑群体充斥着我们的生存环境,人们对建筑的审美观念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一)传统建筑审美及设计的特点
传统建筑设计在兼顾一定审美需求的同时更注重的是其使用功能,在建筑的设计中往往会忽略掉其居住的舒适性及其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等需求。建筑设计上的模仿和建筑科学技术的局限是传统建筑的弊端,千百年来约定俗成的审美眼光对现代建筑群体的形成有了一定的阻碍。面对当今严峻的生存环境,传统建筑设计及评判标准由于缺乏对环境、生态和与建筑相关的环境产生深刻认识,使得我们的建筑物与周围的环境没能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因此,传统建筑的审美标准在人类越来越高的生活质量要求和复杂的生态问题出现时发生了变化。
(二)生态美学
在自然中,众多生命与其生存环境所表现出来的协同关系与和谐形式就是一种自然的生态美。空气、水、植物在生命维持的循环中相互协调,这本身就是美。而我们建筑师的创作则是营造一种人工的生存环境,如果契合我们现在所依赖的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不得不说当代建筑设计的最高目标就是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人工生态系统,我们借助于建筑师的生态观念、高超的科学技术和结构手段,在遵循生态规律和美的创造法则的前提下,进行加工和改造,建造出具有生态美学标准的人居环境。
(三)建筑审美的生态美原则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古今中外的建筑师们都把建筑当作为一门艺术,从色彩、造型、风格内涵以及周边环境美化等方面提升建筑物的美观要求,如若从生态美学的角度去研究建筑审美的标准,那么生态美学的三个特征应是建筑审美评判的尺度。
生态美学的特征一:生命力。生态美是以生命过程的持续流动来维持的,良好的生态系统遵循物质循环和能量守恒定律,具有生命持续存在的条件。如果建筑物的存在时以牺牲环境、损害生态系统和巨大的能源消耗为代价的话,那么建筑物本生便不具有生命力,没有生命力的建筑物根本谈不上美。
生态美学的特征二:和谐。生态美是指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互惠共生,使人工系统的功能需要与生态系统特性在各自的运行中和谐共存,这就营造出了人工环境和生态景观的和谐美。对于建筑物而言,和谐不仅指的是视觉上语周围的融洽,而更应是使用功能和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上的融洽。
生态美学的特征三:科学发展。建筑得存在是为人类服务的,在争取到自然与和谐的前提下,创造出使人生理、心理、现实、未来的需求能得以满足且具有发展特质的建筑应是当代建筑师设计的一个原则。在现代建筑物的设计上我们应该具备科学发展的眼光,达到环境的持续循环利用。
三、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建筑已经在国际现代建筑舞台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建筑师已不能再拘泥于传统的建筑审美观念中,更应该肩负起使得建筑物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艰巨使命,改变观念,从生态美学的角度去审视建筑形态。今天,我们在向世界展示中国改革开放巨大成就的同时更向世人展现出的既有我们和谐共存的利用自然、创造环境的思想,更有我们研究环境、与自然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的创作理念。
参考文献:
[1]马文起.关于城市的环境美和环境设计的几点思考[J].河北林学院学报,1991,6.
篇9
【关键词】环境色彩;色彩心理;旅游景观;视觉感知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游客对旅游活动的追求和猎奇心理的欲望越发强烈。各地旅游景区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主题公园、休闲氧吧、自驾游营地、人文村寨等等,新奇的旅游活动在中华大地上遍地花开。但人类的旅游活动与景观环境在一定意义上是存在交互性的。旅客、开发商与景观环境之间的“博弈”关系必然会保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因此寻求解决之道刻不容缓。而在旅游景区开发过程中,除却政令、规划策略等宏观的着眼点之外,我们还可以一种微观的有效手段,对旅游景区的开发与建设加以引导与控制。
一、游览感知与景观环境
旅游者对景观旅游资源的选择取决于他们的动机,而他们的动机是复杂性与多样化的融合体。根据各自不同的背景与需求,旅游者的选择虽然不尽相同,但经历与感知区域性的差异是其永恒的主题。辽阔的原野植被繁茂的森林更加受到偏爱。动物的种群数量,植物的冠幅与密度都会影响游客对景区环境的感受,因此景观环境中的自然原生态基质是吸引游客的感知基础。而景观环境中也存在着一些依附于基质的景观,如清澈的溪流、芬芳的花香、欢快的鸟鸣声也都是组成自然景观环境的重要因素,它们共同给景观环境带来一种多变的灵动性和吸引力。但是对于原生态自然环境中灌木杂草的无序生长受到负面评价较多,这说明次序性的视觉感受在自然环境中更具有亲和力。而在影响环境喜好的各因素中,身体与心理年龄因素比重较大,如儿童较少受到人为痕迹对环境喜好的影响;中青年则表现出对环境中人为部分较高的敏感度;而对人工环境的排斥反应最不明显的则是老年人,但同时正面感受程度也远不如儿童。因此自然景观环境的综合面貌特征,是在环境所具有的个体自然因素与人的心理感知上,起到了一个综合互动的媒介作用。它在人们对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喜好偏爱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自然环境的综合面貌感受,决定了环境引人注目的差异性特征,且对这个特征进行指引。游人对自然环境中个体感受的喜好倾向,正说明了这一特征的吸引力,使他的感知体验跟多的投向它,即环境感知的先觉形态。游人对神秘而又富有变化与新颖的景色有着特别的偏爱,它对游人探索欲的激发十分显著,而对于那些各项因素都处在平均水准的景观环境来说,旅游者能够通过何种感知手段,对这一最具有吸引力的环境面貌特征加以感知,从而获得差异性的游览经历呢?
二、“色彩与环境感受”――环境色彩
康定斯基(俄国画家与教育家1864-1944)曾说过:“不画出某些色彩的形状,也可以创造出具有意义的真实来”,而 勒?柯布西耶(瑞士建筑家,现代建筑旗手1887-1965)也曾明确指出:“色彩不是用来叙述什么的,它是用来唤醒某种感知的” 。这些观点表明,色彩在视知觉中拥有独特的感知功能及其实用价值。因此在色彩心理学中,利用同统一的视知觉经验和色彩架构形式,表述与感知人们的各种思想观念和心理状态;使色彩成为环境信息表述中,绝佳媒介和载体。而特定颜色的内涵意义,如黑色或者白色,其叙述特点在同质的时空背景下具有某种兼容性。这种兼容性表现在色彩对人们的自然属性认知的感受上,更加反映在的群体对色彩共有意识上。这是人类对色彩特性长期的观察和应用的必然结果,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因此环境色彩是指,在特定的自然条件、文脉背景、经济结构等地域性特质的相互作用下,环境信息所物化综合后的色彩表象。环境色彩区别于个体物质的色彩特性,它不单独显现物质的固有属性,而是对特定的整体环境信息进行融合与演绎。
三、“色彩”――作为旅游景观环境的最重要主题
两千多年前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里我们可以看到关于色彩的早期观点“可见即是色彩”。而现代物理学定义的色彩是:波段范围内可见光的一种能量分布状态,它可引起人类的视觉刺激作用。而在艺术家、人文学家、建筑的眼中,色彩是表述人性情感的一种抽象语言,是共性美感中最朴实化的表述。因此我们研究色彩的现实意义,是掌控其所固有的感知内涵和标示功能。而在景观自然环境中色彩是一种能够唤醒自我感觉的介质,它所具有的能量可以激发出人们最为直接和真实的心理反应,是自然界共有的标识系统。因此“色彩”必然的成为了旅游景观环境中,最为有效与耀眼的,造势手段和氛围营造方法。它能够对旅游者形成最直接和强力的,视觉暗示与景观感受。从而在宏观上引导一个旅游景区的景观环境建设,在微观上调节景区的景观视觉特性。
在体验现代景观环境时,身体感知是最为直接和具体的,环境空间信息的传递和表述依附于具象的天空、大地、山林建筑;而色彩虽然是由人的视觉所感知,
但它还是要依附于如光线这一即抽象又具象抽象的实体而存在,它是环境空间相貌的视觉形态。因此在规划建设旅游景观环境时,根据项目定位和目标人群的不同特性架构不同色彩形态,并且引入一些非视觉性人文感受(如喜庆、温情、平和等)传达给人们,在兼顾如生态、人性化、文脉等各方因素的环境资源;使其审美层次提升达到整体环境感受相互和谐的现实。这即是现代环境色彩设计的本质内涵也是其根本目的所在。
四、结 语
现代旅游景观开发,已经不局限于单一的人为建筑构景,而是着眼于景观大环境的各类因素。其中环境的视觉感受已成为景观感知中的重要主题,游客不再是简单接受视觉上的色彩形态刺激,更是一种环境与视知觉间的互动体验。在旅游景区的环境开发中,研究当地区域性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特征,关注其原生状态下,色彩的视觉特性、演化规律、精神内涵等,能够帮助我们提炼与确定景区的环境基调色彩,其色彩具有地域性的包容感和延续力。以此为参照,结合当地民俗、服饰、建筑的色彩,可使我们掌握此地色彩上的地域差异与超常性。从而为和谐区域内色彩的视觉感知提供色域基础。在此之上景区内建筑、植物、路径、标识、服饰、广告宣传等等,其用色都应遵循此色域基础以达到全局和谐局部差异的效果。从而使景区内的人工痕迹与当地的自然、人文环境相融合,避免出现对原生态环境的侵略式影响,以提升旅游景区的整体环境氛围和旅游产品的品牌形象。
参考文献:
[1]里德、美国风景园林设计师协会.从概念到形式.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篇10
一、 环境艺术设计与文化的内涵
1.环境艺术设计
人类生存的环境主要是由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两大部分组成。自然环境的形成是一种生态关系的自然演替过程。人工环境则是通过人力与自然力的合力作用所形成的“以人为主体”的人类生活环境。我们所谈论的环境艺术设计是指人工环境的设计。它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它大到一个城市或区域的规划,小到厨房或阳台的设计。一般来说,环境艺术设计涉及的主要范畴是城市规划、景观和园林设计、建筑与室内设计等等。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处的各种空间和场所,均为人们改造的对象,同时也是设计的对象。只有当人类在对环境的适应和改造过程中,通过设计行为赋予环境空间以新的内涵、形态并使之具有形式美感时,人类对环境的改造才上升到艺术层面,称之为环境的艺术化处理,即环境艺术设计。它也可以看成是人类的艺术创作活动,人们通过设计手段借助科技与人文的力量有意识地物化自己的审美理想,是人类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的发展为人类的环境艺术设计活动提供了工具、材料和合理的依据;而人文需求则使人类的环境艺术活动充满了情感表现和精神寄托。
2.文化
文化是人类特有的智慧结晶和心灵感悟,是人们在长期的生存活动中不断总结积累、不断发展延续中产生的。它是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文化的生命与人类的生存是共生的,它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进程。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由于地域环境的不同,人类生存条件必然存在差异。人们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为生存和发展创造越来越丰富的具有文明表征的事物和环境,这些与习俗、规范、情感,人际及社会关系共同构成不同的“人文环境”。
二、 文化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
1. 设计观念
不同地域的人文环境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不同地域文化孕育了自己独特的设计观念,创造出具有各自文化特色的环境艺术作品。这些在园林景观、室内设计等方面体现得非常明显。
有人认为:西方文化是科学的,东方文化则是哲学的。西方古代以认识论作为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总纲。不同的学派从科学探究的角度对自然作出种种假设,认为自然的本质是水、或是气、或是数等等。主张利用自然法则来改造自然。因此,一般看来,西方哲学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较多地处在对立的关系上,在环境艺术设计方面多表现出一种“以人为中心、人力胜自然”的设计理念。
中国早在先秦时代就涌出了一大批哲学家与思想家,儒道思想影响了几千年以来人们的观念与行为。在对待自然与人的关系问题上,主张“天人合一”。作为中国佛家主流的禅宗也主张人和自然的调和。特别是禅宗成佛的必经之路――“顿悟”,常常是在与自然山水草木亲密无间的关系中获得的。这些哲学观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们均主张顺应自然,与自然保持和谐密切的关系。在环境艺术设计中非常注重处理好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形成“天人合一”的环境艺术设计观念。
2. 设计表达
不同的设计观念在环境艺术设计的表达上相异成趣。翻开中外园林史,我们可以看到景致各不相同的古典园林,中西风格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西方园林显著的特点:首先是布局规整和井然有序,花园最重要的位置上一般均耸立着主体建筑,以中轴对称规则形式体现出超越自然的人类征服力量。园中的建筑、草坪、树木无不讲究完整性和逻辑性,以几何形的组合达到数的和谐和完美,表现出对称、均衡、整体统一的美学原则。其次在对于自然形态和造景材料的处理上,突出人对自然物的改造和加工,通过它们来强化人工雕琢的美。
园中植物均按照数理设计要求,图案化地种在花坛或树坛中。灌木乔木一般均要经过人工修剪成球形、方块或锥形等几何形状,或剪成动物形状,有的甚至剪成拱门、廊道等形状。再次是放置许多直接体现人体美的雕塑点缀园内景致,以突出人的力量,处处体现出人工造美的魅力。例如,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波波里御园,整个花园被道路和林带分割成一个个方形网格,在每块绿地内又布置了环环相套的同心花坛,圆心是一个小广场,在中心每每立有作为主景的人像雕塑。游览道路由小广场的四周呈放射状形地对称向外布置,从主体建筑的高处俯瞰,整个花园宛如是镶嵌在大地上的一张张并放着的射击靶纸,较为完善地表现出符合造型艺术形式规律的均衡对称、整齐一律的美。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没有强烈的轴线,没有修剪成几何形状的植被花草,所有的山石、溪流、建筑廊桥,以及花草树木均很妥帖适宜地布置着,显出一种自然的、富有山林野趣的美。它表现出一种人和自然的和谐与协调关系。中国园林是独立的 ,自成格局,与建筑没有逻辑上的主次关系,其布局贵在“适宜”。其主要体现在“因人因地制宜”、“宜简不宜繁”、“宜自然不宜雕斫”等几个方面。同时非常注意整体意境美的营造,偏重对园林自然性的表现,园林景物的布置极为自由,布局形式丰富多样极富可变性,通常由曲径游廊将园中的各个景点巧妙联系起来,产生一种“廊引人随,步移景异”的效果,具有曲折含蓄的意境美。另外中国园林的美还体现在风景形象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上。中国有着欣赏自然风景的悠久历史,经过数千年的积累,园中有许多景物均带有一些深层的含意。通常赋予自然山石以稳固、永久、坚贞、不媚权威的象征;赋予翠竹以挺拔高大、宁折不弯、虚心有节、不畏严寒等形象特征。
3.设计趋势
由于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加速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也打破了地域文化的疆界,使文化在设计中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文化的地域特色逐渐衰微。由此,设计界的“全球化”和“本土化”的争论变得异常激烈。
当前在“全球化”思潮的冲击下,国内环境艺术设计领域呈现混乱的局面,出现了一些似是而非、不求甚解、浅薄空泛、表面平庸,甚至无可奈何的环境艺术作品。尤其是在当前的文化多元共存之际,如何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体现出我们自己本民族的特色,如何营造体现地方特征及风俗习惯的环境艺术空间,是需要设计师们共同努力的。21世纪的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种文化,尤其是建筑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应更加珍视从传统内部衍生出来的东西,有意识地表现自己的独特性,要充分挖掘地域传统文化内涵,使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释放出鲜活的、独特性的魅力,让地域文化的营养赋予环境艺术作品以生命。“只有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讲的就是个性与特色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