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建议范文
时间:2024-02-28 17:58: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息技术教学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信息技术课已经成为高中教学课程的一门必修课,按照新课程标准,它既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顺利通过学业水平测试,又要求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又因为它目前尚不是高考的必考科目,所以大部分学生认为上信息技术课就是娱乐课,吃零食,玩游戏,看视频,聊天……结果,尽管老师课前精心设计,学生课后却一无所获。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教学效果呢?作为一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通过长时间的思考和探索,我的课堂教学效果有了很大的提高,现把自己的这些做法总结如下,和各位同仁一起分享。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乐中学
实践证明,学生如果对所学的内容有浓厚的兴趣,就会由“强迫学”变成“自觉学”,心情变得愉快,进而注意力会变得集中和持久,想象力也变得更丰富。这就要求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平时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捕捉学生的兴奋点和关注点,收集与之相关的实例应用于教学中。信息技术课更是如此,我们要注意克服“纯技术化”倾向,淡化“学科本位”的思想。以前的中小学计算机课具有片面性,过分强调技术的教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信息技术应向教育信息化转变。例如键盘、鼠标的学习可以结合打字游戏、纸牌、QQ聊天等进行,让枯燥的内容娱乐化,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图片处理软件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们将自己最心爱的照片进行扫描,用手机或数码相机拍摄风景或人物,然后利用Photoshop或Flash等工具再对照片进行编辑和加工,最后将自己的作品打印出来,或制作成电子相册、MTV等,进行交流评比。这样自然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也轻松地学会了图片处理软件的使用。Word、Wps等文字处理软件的学习可与校报或班级小报的编排结合起来,也可以趁着节日让学生以“感恩父母”或“歌颂祖国”等为主题办几期绚丽多彩的电子板报,这样的活动不仅使学生非常感兴趣,而且也大大提高了他们的情商,同时使课堂教学效果也更上一层楼。
二、以“优”带“差”,共同进步
我所教学校的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他们在小学和初中的信息技术基础很差,许多学生对计算机知识还很陌生,甚至有的学生鼠标都用不好,但也有少数学生家里有电脑,操作比较熟练,这就给上课带来麻烦。以前上课时我总是一步一步详细地讲解,结果掌握得快的学生就很厌倦,一节课下来,老师累,学生也累。后来,我把班里学生分成小组,让那些程度好的学生做小组长,扮演老师的角色,辅导小组成员。如果小组有问题解决不了,再归纳出来和我一起解决,并在小组之间展开竞赛,对优秀的小组进行奖励。这样一来便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激情,程度好的学生有了成就感,变得更自信;程度不太好的学生通过同学的帮助和自主学习,自身能力也迅速提高。我也不再忙得团团转,身心轻松了许多,而且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巧设任务,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21世纪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具备在信息的海洋中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确立课题,分工合作,利用网上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例如喜欢摄影的学生可以组织起来,到网上搜索摄影的相关知识,既拓展了知识又开阔了视野,利用学到的知识进行实践,用Word等软件写出研究报告,在教师的指导下,还可以建立自己的网站,以便与摄影爱好者进行交流。这样不仅增长了摄影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自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还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所学的信息技术原来有这么大的用途,大大提高了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效果。
四、信息技术教师要多“充电”,提升自身魅力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还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素质。“亲其师,信其道。”我们经常听学生说“我佩服某某老师,我喜欢上他的课”、“我不喜欢某某老师,我讨厌上那门课”。在当今瞬息万变的社会,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要不断充实自已,不做“井底之蛙”,要走出去,要多听“小鸟”的建议,要通过多种渠道去寻找有用的“小鸟”,精典书籍、专家、同事、学生等都有可能是那只“小鸟”,我们要向“小鸟”学习,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课堂管理能力和专业技术知识,从而提升自身的魅力,成为学生的“偶像”,许多课堂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篇2
关键词:教育改革;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1)07-0000-01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Suggestion on Junior High School
Zhang Liqing
(Yushe Bureau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Jinzhong031800,China)
Abstract:With the education reform, accelerating the pace of how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level,excavate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improve teaching efficiency became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indispensable research topic. This paper is to discuss their views question put forward relevant teaching advice,in order to stimulate students'interest,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and cultivate students'scientific quality and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Keywords:Education reform;Junior middle schoo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Teaching suggestion
一、明确课程教学目标,重视对教材的再创造
首先,教师在教学中须明确教学目标,结合实际情况开展教学计划。其主要任务有: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及德育意识,加强学生获取、处理和传输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次,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相比,教材的编发与改革的进程较慢,因而导致了学生所用的教材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实际发展。教师须对教材进行再创造,淘汰落后陈旧的知识,增加新的科学知识。从而让学生掌握最新的信息技术知识动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信息技术课程教材的规范化。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前提,能够诱发学生学习动机,集中学生注意力。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不能只是照本宣科,还应考虑其学习积极性。为了保持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如下导入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导入游戏
初中学生大多好奇、爱玩游戏,因此,教师可以将计算机新授课内容导入游戏中,以便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例如,在讲授“如何使用鼠标”时,先让学生玩《Windows中的纸牌游戏》看看哪位同学能最先完成此游戏,看看谁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强,然后再结合课堂教学目标,讲解鼠标操作的要点,经过几次练习后,学生不但能快速掌握鼠标操作,而且还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此外,还可以加入如金山打字通的学习软件,让学生将游戏与学习电脑知识相结合,在游戏中学到知识,学会计算机的操作。当然,在此过程中应该给学生一个尺度限制,完成教学任务后学生才能去玩。
(二)演示式
演示式的导入指通过课件的演示导入课堂所教内容,以此来激发学生兴趣。如在讲解WORD贺卡制作课程中,首先在电脑上演示几幅精心制作的贺卡,让学生眼前一亮,然后趁机引导:“同学们,这些贺卡漂亮吗?想知道它们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吗?其实很简单,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就能自己设计出一幅幅精美的贺卡。”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其次,选取学生的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当看到同伴们更加精美、更加有创意的作品时,会产生羡慕之情,希望自己也能制作出类似的作品,促进了其竞争及创新意识。
三、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一)因“材”而异
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以学生学习为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采用教学方法:
1.示范教学法。示范教学法是指在老师的示范操作中学生学习操作的步骤和方法。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主要有两方面的应用:一、示范计算机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步骤。教师通过计算机投影仪或网络教学系统进行逐步演示。二、示范操作姿势。如:操作计算机的坐姿、操作鼠标及键盘的指法。
2.讲授教学法。讲授教学法即教师系统地讲解所教知识,其主要运用于信息技术常识性的知识教学。如教学计算机的组成、病毒预防、计算机操作性知识的原理讲解和操作步骤的讲解。
3.同步教学法。此方法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讲解下同时进行同样的操作,逐步完成整个操作过程,掌握所教内容。同步教学法中,教师须控制好课堂纪律,明确完成某一项具体操作任务和进程中的每一步操作的重点。同时,教师要控制好操作进度,避免出现一些同学操作在前,一些同学操作在后的现象。
(二)因“人”而异
即根据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在对初一学生的教学中,通常选用同步法及示范等进行教学。而初二初三学生,由于有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并且自学能力增强,则可以选用同步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对重点部分进行精讲,然后让学生自我探索及创新。
四、实现课堂教学与其它课程的整合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加强与其它学科的联系。如:可以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制作一个以 “校园环保”为主题的PowerPoint幻灯片。这样,不仅让学生完成了课堂所学内容,还增长了课外知识,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及信息实践能力大大的提高。
五、结论:
总之,如何进行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是初中教学研究中的重要而迫切的课题。在教学中,教师应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教学中掌握课堂知识。
参考文献:
[1]路文举.浅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J].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10年第7期
[2]杨光.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方式初探[J].现代教育技术研究通讯,2003第6期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小学生厌学心理;有效建议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3-0057-02
现代社会以信息为主,信息技术变得越发重要。但在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则是信息内容“满堂灌”,多媒体课件播放使大屏幕成为信息的海洋,信息量不仅大而且呈现速度快,往往超过了学生的信息接受能力,因不能及时地阅读和消化,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负担和压力。由于不能达到学习效果,学习信心受挫,于是学生逐渐开始逃避学习,自暴自弃,原有的进取心被逐渐击碎,随之产生的便是厌学心理。学生厌学心理一旦蔓延,便会影响整个班级甚至影响到学校整体的学习风气,所以为了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应高度重视学生的厌学现象,对症下药,采取措施纠正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对待学习。
一、小学生厌学心理形成的原因
厌学是指学生在主观上对学习丧失兴趣,从而产生厌倦的情绪和冷漠的态度,并在客观上表现出来。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厌学现象主要表现为学习缺乏主动性,潜意识中认为信息技术课是用来放松游戏的,通常在课上聊天、逛网页、听音乐、打游戏甚至睡觉等。社会和家庭的不良影响、学习无用论和学生本身学习目的迷失等各种因素都是造成小学生厌学心理形成的原因。
1. 信息技术课程不受重视
在应试教育的前提下,信息技术既不是中考科目也不是高考科目,所以学校课程的安排往往不尽人意。而高强度的学习任务使学生身心疲惫,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和吸引力,用信息技术课上时间来放松,因此对教师提出的学习信息技术的要求和任务常常不予理睬。而有个别教师则不顾学生的反应如何,将讲解变成了电脑的播放,结果信息技术的教学不是帮助学生思考,反而代替了学生思考,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满堂灌”和“填鸭式”授课方式,不利于学生自主思考和发散思维的发展。面对高强度、机械性的学习要求和学习任务,学生能体会到的只有压力,所以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大多是将兴趣转移到网络游戏上去了。
2. 错误观念的影响
现在的小学生,受社会的影响,个个标新立异,追求个性。处在成长阶段中的他们自我意识强烈,而自我控制能力却很弱,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如今网络科技的发展,使得他们可以自由地在网络世界里自由驰骋。加之校园言情小说的泛滥,也给他们带来各种不良影响,大量的社会不良现象充斥在他们周围,影响并诱惑着他们。此外,家庭的氛围对小学生的影响也是极其重要的,不和谐的家庭关系,家长对孩子的漠视和不合理的教育方法都会使小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因感受不到关怀便会轻易被社会不良因素影响,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3.学习目的不够明确
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谋生的途径变得多种多样,而求学再也不是唯一的途径,于是便滋生了“知识无用论”。小学生正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很容易受到知识无用论的影响而丧失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如果小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这种现象,便会认为知识无用,从而对学习产生消极的态度。尤其是现在“草根一族”的成名事迹使一些学生错误地认为不努力也可以成功,只看到别人光鲜的外表却看不到在成功背后辛苦努力的过程,潜意识里自暴自弃,采取消极的态度对待学习,厌学心理便由此产生了。
4. 扭曲的师表形象和片面的教学评价
师生关系的冷漠也是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原因之一。学生学习的动力往往和教师的关系以及教师的期望有关,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和教师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尤其是在学生心理发展还不成熟的小学阶段,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影响非常重要。在追求升学率的社会大趋势下,教师重视优生是不争的事实,孩子们感受不到教师应有的慈爱,这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是极不健康的,间接造成了学生学习效果的低下,最终导致厌学心理的产生。
二、克服小学生厌学心理的对策
克服小学生的厌学情绪首先应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其次,教师要注重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艺术,通过创设情景来集中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增强学生的信心。最后,全面的评价更利于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习的动力。
1. 发挥学科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要发挥本学科的优势,另辟蹊径,扬长避短。提高学习效率的必然之路是找到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吸引学生进行深入学习,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学习知识。利用多媒体给学生鲜明和形象的视觉直观印象,充分体现网络技术和多媒体的动静结合生动形象和声情并茂的特点,弥补传统教学方式单一枯燥不足的缺点。例如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越来越广泛的趋势,积极跟学科整合,达到信息技术无处不在,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密不可分的效果。因此,必须要不断发挥学科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发展。
2. 注重教学艺术,以激发兴趣为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消除厌学心理必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来创设情景,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打破传统教学枯燥乏味的局面。为此要学会艺术性开讲,把握课堂的前三分钟,善于创设情景。情景创设对课堂教学非常重要,上课之初的导入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当中,创建乐学课堂。如学习Word时,可以先呈现给学生优美的散文,如朱自清的《匆匆》,再把经过艺术处理的课题题目以及相关的图片插入配套的音乐、优美的散文朗读等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和欲望。
3. 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随着教育的发展,因材施教已经成为每个教师教学的标准。新课程标准中曾强调,应该根据每一个学生的自身特点教学,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收获满满。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大多只是上网聊天、浏览网上信息、听音乐、玩游戏等,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却很少,对电脑软件的了解更是少得可怜,普遍存在着“会玩电脑,但不会用电脑”的现象。为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对知识有所掌握,适当的分层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如学维动画的制作时,首先应调查班级里有多少学生接触过flash软件,如果只有极少一部分人接触过,那么教学时设应计三个层次,依次为基础任务、中等任务和高难度任务。在实现大任务的前提下应制定一个个小任务,每个任务又可以分成不同的小层次,这样更容易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避免了学生沉迷于游戏的问题。
4. 立体评价,及时奖励
心理学家w兹曾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取成功的努力。全面评价可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信心。例如信息技术的课堂中,可以设置的评价体系,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就可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成功的经历,做到逐渐淡化和模糊信息技术在升学中的影响。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便轻松地掌握了信息技术课要求的知识,这样在课堂中使教师和学生达到了共赢,让学生进入“乐学”的境界,厌学的现象自然不再发生。
导致学生厌学情绪的因素多种多样,为克服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厌学情绪,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要创造成功的喜悦,创设学生乐学,爱学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做好任何事情的根本。因此要消除厌学现象,就要分析各方面的因素,一切从实际出发,对于厌学现象要及早发现,及早处理,将厌学现象消灭在苗头之中,为学生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使每个学生都能爱上学习。
参考文献:
[1] 袁京莉.信息技术教学中克服厌学的对策[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5,(7).
[2] 庞晓峰.浅谈信息技术对学生厌学情绪的影响[J].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2013.
[3] 李红欣.谈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散文百家:下,2016,(10).
[4] 彭亮.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时代教育,2013,(10).
篇4
关键词 信息技术 理论课 兴趣 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决定了要重实践、重操作,但纲要中提出: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也就是说要有30%的学时要留给信息技术理论课。只有掌握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1信息技术理论课的特点
回顾以往的信息技术理论课教学,无论是在教室还是机房,单纯讲述式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自然也不好。比如,即使讲过增强信息安全的知识,但学生在实际中遇到有关计算机信息安全问题,还是不知所措,甚至没有解决的办法。笔者认为,应该充分挖掘各种各样的有效教学策略,提高信息技术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为信息技术实践课奠定基础,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理论课包含的知识面广,专业性强,内涵丰富,理论繁多,涉及信息技术的方方面面。理论知识有事实性知识、基本的概念、原理、规律、算法和程序设计的知识、网络基础知识等等。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不够密切,信息技术学科不像其他学科,在学习了某个知识点或某个原理后,就可以在此基础上学习新知识点,知识点之间有一种很密切的内在联系。另外,有时课本上一节甚至一两段的内容都是专业课上一本书的内容。比如,讲解《编制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这一节,我们要用两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去接触VB,了解并尝试计算机编程的主要过程。其实,VB本身就有很多的知识,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学生只能是了解、感受编程的一般过程。
2高中信息技术理论课教学的几点建议
(1)情境创设的趣味化。信息技术理论课知识概念性强,知识面广,需要死记硬背的知识点太多,容易造成学生学习起来感到枯燥、乏味,严重影响学习情绪,如果只是空讲理论知识,很难提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认真选择、编制教学案例,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在对例子的内容情节和理论价值熟练掌握的基础上,课堂上传神地表达,把鲜活的事例呈现给学生,可以引起学生思想和情感的共鸣,感悟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促进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笔者在授课中,引入时常常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实际入手,选择学生熟悉的例子。随着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网购”逐渐走近他们的生活,很多人因为盲目相信虚假宣传,贪图小便宜,经济上遭受了损失、精神上受到了伤害。这个案例让他们意识到网络上也存在不安全的要素,保护自己的手机不被侵入,正是他们眼下非常迫切的需求。课堂上学生们的私语,让笔者挖掘到一些有效的课堂生成,并以此为契机,顺理成章地开展学习《信息安全》的教学活动。再如,《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模块的教学内容多、要求高、重算法轻语言。教学时可以巧用课本案例:例如,选用“反向输出三位整数”介绍程序的顺序结构,选用“判断闰年”引入程序选择结构的讲解、选用“百钱百鸡”讲解程序的循环结构等。也可以选用优秀案例,如费尔马问题、斐波那契数列的生成,也可以自主设计案例如计算自己的身高比重,输出常用函数图形等等。
(2)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教学形式上的多样化,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可以使学生自然地形成正确的观念。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比如组织讨论、辩论、抢答赛、实话实说、知识竞赛、开心辞典、角色扮演等。在《信息的特征》这一块教学中,相关知识可以采用小组竞赛形式:教师事先准备好试题,有必答题、抢答题和提高题,将相关知识点分散在其中,让学生在一种新鲜的环境中潜移默化的接受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很有新意,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学生自然很喜欢。教师可以把学生按照“互补”的原则分好小组,在必答题阶段,小组长发动组员一起来确定问题的答案,最后由小组长回答确认,小组的其他组员也关注必答题的正确答案。这样问题涉及的学生不是单纯某一个人或某一个小组,而是面向全体学生。抢答题阶段,各小组严格分工,各司其职,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意识。在提高题的阶段,各小组成员能够将已学到的知识彼此之间进行交流和分享,从而确定答案,完成题目。此外,还可以采用辩论赛、实话实说、知识竞赛、与其他学科整合的形式进行教学。这些形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融入课堂。从整个课堂的活动来看,学生是主体,而在课堂进度、环节以及评价上来看,又都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目标则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完成。
(3)教学平台的数字化。自主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可以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理论课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任务,引领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表达交流等综合探究活动或进行自主学习活动,让学生用文字、表格、图表、图像等形式梳理、表达、总结知识、解决问题。比如,《信息的鉴别与评价》这一节,教师可以以“信息社会,何去何从”为主线展开教学,引领学生学会从真实性、价值取向、时效性三个方面对信息的鉴别与评价,然后,让学生分组上网查找其它类似的案件,自主研究,按照“你获取的信息是真实的吗?” 、“信息对我们是否都是有用的吗?” 、“我能及时获取我所需要的信息吗?”三条辅线对照检查,并且完成问卷调查,梳理知识,进一步巩固知识点。另外,建立主体性学习网站,构建信息技术网络课程,教师把教学计划、教学要求、教学课题、学习资料等放到网上,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安排时间学习探索,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会有所收获,学生的信息素养逐步提高。
(4)教学实践的生活化。教学过程中遵循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体验理论知识,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巧妙地设置一些实践点,会取得突出的教学效果。实践性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特色,信息技术这个学科,不动手是学不会的,不动手也是无法理解的,不动手也是无法转化技能的,因此要鼓励学生在“做中学”。教师要深挖教材,在理论课的教学中多为学生创造亲自动手实践的机会。比如,在讲授《计算机的组成》硬件部分时,可以把旧机器拿来进行实物教学,然后让学生进行组装,亲自感受各个设备及在主机中的位置,消化理论课中学过的设备的作用。在讲《计算机网络》这一块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连接网线,设置参数,连接网络。
(5)反馈评价的及时化。评价是课程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信息技术课教学要在课前了解学生学习的知识技能储备,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的差异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及时地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信息技术理论知识若不及时复习或练习,很容易遗忘。教师可以设置当堂提问环节,如安排填空、选择、判断等题目形式,甚至从学生的眼神表情中捕捉信息,看学生有没有掌握,有哪些困难,教学需不需要调整,并在教学中设置点评环节,分享成功,取长补短。每一节理论课,都留有几分钟的评价时间,师生共同参与,对整个活动过程、作品或者成果进行评价,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会反思和自我改进。以评促学,以评促教。另外,博客平台的应用也是一个很好的实践,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而且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对学生的发展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每一次教师的点评,同学之间的评价都稳稳当当地“记录在案”,留住了大家的意见,见证了学生的成长。学生在课堂上有明确的任务,作业完成之后上传到自己的博客,看到其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改进,不断提高,增强了成就感,提高了教学效果。
总之,信息技术理论课的有效教学策略探究,在于如何设置合理的教学情境,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索性和研究性,在理论知识教学中能否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能否及时做出反馈和评价,根据实际情况,与多种教学策略相结合,积极地探索和创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黄平.探讨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案[J].中小学电教(下),2010(12).
篇5
关键词:教育改革;信息技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 329-01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地方纷纷开始将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改革和当前流行的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和研究性学习联系起来,各种各样的公开课给广大的教师,学生,乃至一些家长展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但是,在热烈的气氛背后,是不是还隐藏着一些不足呢?从哲学角度上讲,凡事都存在着两面性,那么,我们是否应该冷静的思考一下,如此的“改革”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我们又损失了什么呢?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有一个现实的问题放在了我们的面前,那就是,我们到底是应该更依附于现代的信息技术,还是以“文”为本?这是我们值得研究的问题。
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看着信息技术的作用,过于热衷于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让课堂教学有些变味。由于盲目使用信息技术,过于放大信息技术教学的作用,导致目前语文教学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学主体及目标淡化、语文教学的功能性丧失殆尽、评价标准的失衡等一系列问题不断显现出来。
对于以上提出的教学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只要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才能够真正从根本上提升我们的教学质量,真正使得“新课程标准”落入实处,发挥其应有的效应。对此,笔者也尝试给出一些初浅的建议。
首先,最关键的一步,那就是重塑语文教学的主体和目标。从管理学的角度上讲,教学过程也可以被理解成为一种管理活动,国外称之为教育管理(Educational Management)。既然是管理活动,我们就应该首先明确其目标和主体。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识字,而是应该重点培养学生对于文字本身的理解能力。多媒体技术所提供的声音和图像只能让学生体会到感性的认识,却无法上升到理性的认识,过于花哨的教学,只会让学生的精力更加分散,更不能投入到真正的语文学习当中。作为老师,我们要把握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不能相互取代,应该相互补充,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推动语文课堂教学,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着实提高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
其次,艺术的介入方式的调整。对此,笔者并不反对,毕竟语言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但是笔者以为在语文课上唱歌跳舞实在是有待商榷。语文是语言的艺术,尽管唱歌跳舞也是艺术,但是此艺术非彼艺术也。如果仅仅是为了调节课堂气氛,而加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无关,或是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的唱歌跳舞的内容,就会极大地冲淡语文课堂教学的主题。笔者认为,为了调节课堂气氛,在语文教学中添加一些与语文教学紧密相关的活动是可以,也是有必要的。我们可以组织一些课堂讨论,或者是课堂演讲,让学生站到讲台上来向大家阐述其观点,这样,我们在课堂气氛得到合理的调节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能力,更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和口才,何乐而不为呢?
再次,评价机制的调整。华丽的课件的确能够取得学生的吸引,但是如果学生过分注意课件的娱乐性,而非其作为媒介本身所传递的信息,那就有问题了。所以笔者认为,对一堂课的优秀与否的考察,课件的技术应该作为辅助手段,而应重点考察其内容结构体系,课堂时间的安排,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运用,以及教师对意外情况的处理等等。“本末倒置”式的评价体系只能促使改革方向和其初衷相背离。
最后,应该“返璞归真”,“以文为本”。在大多数传统的教学方式下,教师往往就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为分析,而新教改下连段落大意都免了,如果教学中,学生连每一段内容的意思,整篇课文的意思都搞不清楚,谈何学懂了课文。对此,笔者感到非常的惋惜和遗憾。本人以为,如上所述,我们应该基于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考虑,引导他们从文字的角度,去揣摩,去感悟作者的字里行间所透露出来的绵绵的情意。尤其对于一些散文和诗词,更应该如此。对于古诗词,可以适当介绍一些古诗词方面的文学常识,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培养他们的文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嘛。”以课文《麻雀》为例,其中有一句描写:“像石头一样直落下去”。作为老师,我们可以告诉学生,这是一个比喻,为了说明麻雀的速度之快,“落”这个字道出了速度,“直”表明了很明确的目的性,给人的感觉是非常果断,毫不犹豫,如此这般的讲解,学生才能够真正的理解其文字所蕴含的内容,进而体会到文字的内涵。笔者以为,这才是语文真正的目的之所在。
参考文献:
[1] 向冬临.多媒体教学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高中;教师
引言
现阶段,信息技术由于它的智能性,使用起来非常方便,几乎所有高中生已经能够熟练应用。高中阶段信息技术的教学也是以学生为主体,在简单学习一些初步技术和原理的基础上,主要学习应用层,强调简单应用而不是强调以高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应用,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学习效果。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
1.以实践应用为主
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目的是让高中生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学习的方式是由浅入深,理论结合实践,边讲解理论知识边上机进行练习,上机操作时间应占到总课时的70%以上。
2.注重创新能力的开发
曾经有人指出:“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的一个创造过程。在学生完成一件作品、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等过程,都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想象,自己动手。”实践证明,信息技术是高中阶段培养实践和创造能力极好的课程。高中阶段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决定着人的一生,信息技术教育课是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锻炼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课程,创新能力在计算机这个环境中,可以获得极大的发挥。因为,计算机自身有强大的信息储存能力,网络更是有着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大量的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信息,这些信息的组合是多样的,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极大的创新空间,学生可以随心所欲地将自己的想法通过计算机来表达,甚至可以设计出现实中不存在的事物。
二、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果的常用方法
1.在解决问题中教学
根据以往教学经验,高中阶段信息技术的学习,主要体现在本学科基础知识方面的学习,对于软件部分的学习,主要学习基本的操作技能,对软件涵义有个整体的认识,适当拓展一些编程算法等高级语言;对于硬件方面的学习,主要学习计算机各部件的组成及作用,学会连接计算机的各部件,适当拓展计算机组装的相关知识。在学习这些知识时,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本着“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的思路,将学生的问题随时消化在课堂内,尤其是一些计算机应用问题。
2.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兴趣
学习是一个自我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兴趣爱好,学生只有对信息技术课程有了强烈的兴趣,才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才会积极主动的去探索问题,去完成任务。信息技术课程由于起自身的特点及学生的爱好,是最受广大学生喜爱的一门课程,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例如:在讲解《视频编辑》相关知识时,教师如果以学生喜爱的电影电视节目片段、学生喜欢的音乐以及学校各大活动视频为素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感觉到身边的信息,学习的欲望非常强烈,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同学们不仅轻松地掌握了视频编辑的基本知识,而且都能制作出美丽的视频文件,教学目标顺利达成。
3.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时要根据知识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如果主题式教学方式效果不够理想的话,就可以尝试其它教学方式,让学生接受整个知识体系以后,在进行积极引导,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动画制作》相关知识时,教师除了对动画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简单介绍并引导学生欣赏动画外,最好采用主题学习网站的形式,将帮助信息呈现给学生,使其具有独立自主学习的空间,学生遇到的问题可以随时向教师请教,教师有针对性的辅导,在将遇到的各类问题汇总进行重点讲解,这样主题失学习与教师讲解相互结合,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4.采取多种形似的教学评价标准
由于计算机自身学科特点,有些答案并不是唯一的,教师在评价学生学习效果时应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评价。如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相结合的辅助模式,教师评价:学生的日常课堂表现应该作为最后总成绩的一部分,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表扬,甚至一个个关注的眼神都会给学生带来无比的信心。所以,学生日常得到的赞许对每一个学生都很重要,对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是无声的、向上的评价;“学生自评、互评”等各种评价方式,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有人掌握基础知识扎实,有人学习非常刻苦,同学之间彼此都非常了解,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应作为最后总成绩的一部分,因为同学之间的相互激励和来自自身的激励同样不可或缺。
结束语
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目标,如何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如果教会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如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重点思考的问题,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只有不断地努力探索,不断地反思、改进日常教学行为,才会使信息技术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移动信息技术;物理实验教学;整合;在线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22-5268-02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是对高校学生进行系统的科学实验技术和实验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非常重要的实践性课程。
从这几年的实际教学来看,实验课程的教学确实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1) 在课前预习过程中,学生面对陌生的实验内容和枯燥的实验步骤,不能有效的联系理论知识和实验仪器,久而久之,使得学生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失去学习兴趣,造成学生采取应付手段完成预习,实际效果很差;2)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碍于课时的限制、教学任务的完成等原因,授课教师不得不采取“手把手”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往往做过就忘,更别谈对实验的理解和认识,极大的抑制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3) 测得实验数据后,学生不能有效的分析和鉴别数据的正误,往往采取相互对数据的判断方法,甚至对数据进行随意的更改和伪造,造成学生缺乏科学素养,影响了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在教学活动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措施。”大学物理实验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基础学科,也是高等院校理工科学生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
现在的90后大学生,大多是伴随着智能触控手机和平板电脑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他(她)们用电子产品进行“拇指交流”,在智能电子产品与虚拟世界的“包围”中成长,更倾向于通过手机和电脑获取网络上的信息。这深深地激发了笔者进行教学改革实践的兴趣,利用移动信息技术,对现有的物理实验教学资源进行改进和有效整合,建立新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模式。
1 教学整合的可行性分析
1.1 网络硬件条件
学校建成了以千兆光纤为主体的宽带高速校园网,通过Cernet及Chinanet双路由与Internet联网,同时覆盖无线网络的区域包括各个校区所有的教学楼、办公楼、宿舍区、食堂、操场和室外公共活动场所等,占地面积超过140万平方米。学生在校园里的任何一个地点,打开手机或笔记本电脑的wifi功能,就可以免费登陆校内各网站。
当今社会已然是信息高速发展、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大学生们至少人手一部手机,笔记本电脑也成为学习的标准配备,平板电脑也逐渐成为学生学习和娱乐的主要设备。作为高校教师,不能对这些先进的智能设备视而不见,闲而不用,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现有资源,结合学校的有线和无线网络,使教学手段丰富化,教学形式多样化。
1.2 软件资源支持
物理实验教学中心网站也已建成投入使用,已挂载了一部分教学课件、示范报告等网络教学资源,有些资源已经陈旧,和实验室现有的新型教学仪器不是完全吻合,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直接利用学生熟悉并喜爱的腾讯QQ,微信,优酷视频等网络载体,进行实验教学内容的挂载。学生利用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等终端进行在线学习,能随时随地的享受网络学习的便捷,这种新颖的学习方式易于学生接受,且不需要进行特殊的培训,方便快捷,同时可以让充分发挥其学习自主性,激发学生实验学习的兴趣,拥有更多思考的空间,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
2 教学整合的研究思路
2.1 充分调研
充分梳理我校物理实验课程开设的情况,对其特点进行全面分析,选取一些讲授难、学习难的典型实验(如分光计的调节、等厚干涉等实验),作为本次教学实践的研究对象。
对物理实验教学中心网站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逐一排查,找出与现开设实验内容不相符合的和仪器已经更新的部分实验课件和示范报告。
考察国内各大视频网站关于物理实验教学实验视频资源的现状,分析比较其内容和差异性。
2.2 整合改进
对物理实验教学中心网站的相关内容进行删除和修改,同时制作新开设实验的课件和示范报告,并进行上传。
针对我校课程开设的特点,录制相关物理实验的预习视频,不断进行讨论和改进,必要情况下,可进行多次录制,便于比较,选出适合学生理解,具有鲜明特点的预习视频课件。
选取合适的编程软件,编写物理实验数据诊断程序,进行数据准确性和运行稳定性的测试。
2.3 网络挂载
把视频课件和诊断软件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心网站进行挂载,同时选取其他合适的网络载体,进行视频和软件的上传,初步实现移动终端的访问。
3 教学整合的实践
3.1 考察调研移动信息技术使用现状
对国内各视频教学资源进行综合调研,梳理物理实验中心网站现有资源,进行相关编程软件的学习。对视频录制技术和后期剪接处理等多媒体技术,进行初步学习。
3.2 物理实验预习视频的录制
对课本中的重点、难点进行简要讲解,并提出学生在预习中需要思考的问题,便于在课堂教学中互动。对实验仪器的重要部件进行介绍,着重对主要部件进行特写镜头的展示,同时简要讲解实验操作步骤,并做简单的使用演示。
3.3 实验数据诊断软件的编写
结合实际教学,编写相关实验的数据诊断程序软件。初步进行软件的试用,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形成完善稳定的软件系统。
3.4 完善物理实验教学资源
根据现在的教学实际,完善和改进一部分课件和示范报告,制作新增加实验项目的课件和示范报告,把录制好的预习视频和数据诊断软件,在物理实验中心网站进行初步的试运行。
3.5 有效整合资源,实现手机等终端的资源共享
利用物理实验教学中心的校内网站和腾讯QQ、优酷视频等外部载体,将实验预习视频和数据诊断软件等挂载到网上。学生通过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等终端设备,利用其自带的的GPRS,WIFI和蓝牙等无线通信功能,下载或在线观看相关视频、课件和诊断软件的在线使用。
3.6 教学效果的评议鉴定
在学生中进行广泛宣传,鼓励学生试用,并及时搜集学生对该视频和软件使用过程中的意见和建议,做出相应的改进和完善。比较采取新的教学手段后的实际教学效果,找出视频课件和诊断软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优化改善。
4 结论
迎合新一代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将移动信息技术引入到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通过随身携带的手机等终端设备,随时随地进行物理实验的预习工作,运用数据诊断软件,有效分析数据的合理性范围,养成实事求是的学习习惯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实践证明,该整合工作极大提高了学生预习的效率,提升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课堂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夏. 移动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J]. 通信技术, 2013, 46 (7): 115-118, 122.
[2] 张玉冰, 胡保宇, 殷樱, 等.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4, 10(12): 2811-2812.
篇8
大学英语翻译是英语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因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等多种因素影响,英语翻译教学模式存在诸多问题。当今时代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已被各个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融合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提升教学效率,打造高效课堂,进一步推动英语翻译教学改革。
关键词:
信息技术;英语翻译;教学模式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英语翻译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当前因对翻译教学重视不够、翻译教学模式陈旧等原因,致使翻译人才无法满足社会对高水平翻译人才的需求,这一矛盾日趋突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确立了新的教学目标,提出全新的教学模式,突出贯彻先进、满足学生兴趣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5]。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怎样把多媒体与网络通信和英语翻译教学充分融合,提升教学效率,实现培养目标,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传统英语翻译教学存在的不足
(一)教学模式缺乏创新
传统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学者研究表明,当前的翻译教学大多是以教师为中心;知识传播中,教师只重视翻译的最终结果,即从学生的译文中检测学习效果[4]。这种教学模式下,主要由教师讲解翻译理论与技巧,缺乏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且传统翻译教学目标主要是训练学生掌握词汇与句子这两种语言的转换能力,并不是让学生掌握语言应用能力,无法培养学生英语翻译实际应用能力。
(二)翻译教材陈旧
当前众多高校所采用的翻译教材老化,在内容上近乎相同,有些教材即使是最新出版的,也缺少新意,无法满足能够符合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与时俱进的时代的需求。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依据现有教材进行教学,教材中设计的相关习题,也仅是为了复习与巩固文章涉及的词汇与句型等,达不到提高职场实际应用能力的效果。这类教材的编写缺陷以及教学训练与实际要求的脱离很难使学生对英语翻译产生兴趣,不利于学生翻译应用能力的提高。
(三)教学时间短,课时量少
当前的教学模式下,英语翻译教学课时过少,有的甚至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无法从根本上达到提升翻译能力的培养目标,更不用说要向学生传授必要的翻译理论知识了。另外,英语学习需要一定的语言环境,包含自然环境与课堂环境。单一的课堂环境使得英语翻译的学习受到时间与空间限制,课内与课外学习脱离,进而影响到教学质量与效率。
(四)评价方式单一,未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当前英语翻译教学评价方式单一,主要采取应试教育的考评机制,翻译学科学习成绩以笔试成绩考核为主,评价方式较为传统,且对学生翻译能力的评估较为片面,对学生口译及反应能力无从考评。另外,传统的教学模式,较难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翻译学习也是将考试作为终极目标,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也难免造成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参差不齐。
二、信息技术应用于英语翻译教学的优势
信息技术应用于英语翻译教学可以弥补传统英语翻译教学存在的不足。
(一)丰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工具普遍应用于各学科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工具的使用,将课程内容以视频、音频、图片等方式进行展现,使课程教学更加生动、活泼,增加教学信息量。多媒体教学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可创设翻译教学情境,让学生融入语境中,接受英语的熏陶。
(二)提升翻译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翻译教学不仅限于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也尤为重要。伴随信息技术发展、各种翻译工具的出现以及辅助教学实施,翻译教学效率得到了大大地提高,如,语料库的使用。语料库是存储语言素材的数据库,通过存储原始语料文本,或者带有标注的文本研究目标语的特点[2]。通过多媒体教学工具,将语料库中的文本图文并茂的展示,可以进一步提升教学效率。信息技术不仅可用作辅助教学手段,还可扮演学习工具的角色。在信息技术应用基础上创建新的教学环境可促进学生获取信息、知识应用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如,可利用微信、QQ群等先进的交流工具对翻译问题进行探讨,或者模拟翻译场景,激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英语翻译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把重视网络资源的使用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要充分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益处,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使英语教学朝个性化、不受时间与地点限制、主动式等学习方向延伸,重视网络资源的使用[1]。当前的英语教学中,翻译教学的时间十分有限,且大班教学,教学效果不理想。显而易见,传统教学模式无法解决当前翻译人才匮乏的问题。课堂教学与网络学习平台是相辅相成,融为一体的。课堂教学传授基础翻译知识、技巧、跨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知识,网络平台可进行翻译练习、教学案例、师生讨论区等。两者之间融会贯通,取长补短[8]。鉴于当前的教学现状,在信息技术背景下探索提高大学生翻译能力的教学模式,构建系统、全面的翻译教学与网络平台结合的教学模式,同时,搭建测评系统,对教学模式进行辅助评价尤为必要。
四、信息技术环境下英语翻译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课堂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内容的重点是如何将翻译教学更好的融合到大学英语综合课堂中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让学生掌握多方面知识,需要教师精心准备教学内容。翻译教学与大学英语综合课程内容的融合,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英语教师根据课文有计划、针对性的对翻译理论、英汉互译常用方法与技巧进行讲解,并与当下时事信息进行联系。第二,在词汇教学中,教师要对一词多义、常用词与常用法进行重点讲解。第三,在英美文化教学中,教师可结合课时增加相关内容。
(二)网络平台教学内容
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网络教学平台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运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通常来说,网络平台各模块内容主要如下:翻译专业知识,包含翻译技巧与方法、专业知识、职业知识等内容;翻译资源库,包含职业场景模拟、优秀翻译赏析、试题、翻译素材等;翻译学习辅助工具,如翻译软件,在线词典、论坛讨论区等;教学管理,包含作业提交系统、学习记录等;在线交流论坛,提供学生与学生或老师的在线沟通。
(三)构建全面、系统的学生翻译能力评价体系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重要反馈是评价体系的建设。科学、合理、客观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保障。以网络平台教学为基础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其评价体系是多元化的,更具客观性。多元化评价的依据主要参照网络教学平台与学生课堂表现;网络教学平台具有记录学生课外学习的功能,且平台能够根据预设的操作自动汇总学生的学习情况,形成学习档案。这些数据可以帮助教师与学生进行评价。
五、结束语
英语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媒介,而当前,大学生应具备的翻译能力并不乐观。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应紧跟教育的步伐,与时俱进。当今时代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期,信息技术逐渐渗透到教育中来,英语翻译教学也不例外。文章主要探讨如何将信息技术的优势与大学英语翻译课程相融合,通过改革既有的教学模式,构建全面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进行自主学习,实现教学目标,培养符合当前社会对翻译人才的要求。
作者:陆莉莉 单位:江苏财会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鄂雨虹.浅议英语翻译教学的模式创新[J].海外英语,2015(9).
[2]黎俊.网络辅助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的构建[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10).
[3]李娜洋.数字信息化时代培养英语翻译人才研究[J].北方文学(下旬刊),2014(11).
[4]刘性峰.数字化时代英语翻译教学模式探索[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5]王春雷.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的创新[J].商,2014(33).
[6]王东升.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建立的理论基础[J].科技创业家,2013(24).
篇9
关键词: 高中信息技术 项目教学法 运用策略
一、背景分析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程应当与学生生活及学习实际紧密联系,关注学生对信息技术思想和方法的领会及应用,引导学生注重交流与合作,倡导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进行探究、试验和创造等实践活动,强调问题的解决,最终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其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并为今后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能够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根据新课标要求,学习与运用新的教学理论和方法,逐步探索出一种或多种更加适合课堂教学、适合时展的教学方法。
二、项目教学的简析
“项目”一词特别容易让人联想到农工商产业方面,如某地区的扶贫项目、某处的招商项目、某建筑公司的建筑项目等。实际上在教育领域之内,项目并不是一个陌生字眼,如某院校的科研项目、某院系的实践项目、某年级的学习项目等。
对于“项目教学”的定义,目前主要有两大流派,第一种是国外学者的定义:一种教学模式,关注学科的核心概念和原理。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发现问题(问题是基于现实世界的探究活动或者其他一些有意义的工作产生的),并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另一种是国内专家在国外研究理论基础之上所做的本国化定义:项目教学(或项目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新型学习模式,由师生共同依托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教师在此过程中一直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协作的方式亲自参与主题项目与子题的设计、开发和管理工作,最终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达到构建知识、发展能力的目标。
“项目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能够将学生培养成主动学习、有良好自我导向、为自身负责的创新型人才,与素质教育的宗旨十分契合。
三、简述如何开展项目教学
(一)确定项目
结合本学期的学习内容,对于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中的“信息加工与表达”,选择其中的“文字处理”部分为“项目教学”中的项目。这样的好处在于项目内容不仅和教学计划一致,同时文字处理本身内容也较为简单,非常适合师生初次尝试与运用“项目教学”。
(二)选取试验班级
由于是初次接触到“项目教学”这一新式教学方法,秉持“在摸索中前进”的观点,在自己所教授的高一年级中选出两个班(分别是一个普通班和一个提高班)来进行“项目教学”(与之分别对应的是高一年级其余进行传统教学的普通班和提高班),期望能够逐步获得关于该教学方法的使用体会与经验。
为了探明这两个班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特地设计制作了“word初始能力及学习态度调查问卷”,并同时发给其他两个同类型的班级(选取另外的一个普通班和一个提高班)。通过对回收的有效问卷的统计分析得知,相同层次班级学生的初始能力基本一致,学生之前仅掌握单项文字操作,缺乏将知识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的意识和能力。在学习态度上,基本都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差别主要体现在个人之间,而班级整体的学习态度则基本一致。这样就排除了其他因素对于教学效果的影响。
(三)“项目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在进行文字处理项目教学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一段时间的高中信息技术,已经初步具备了互联网资源的查找、检索、下载和整合信息的能力,这些基础能力的具备将为我们的文字处理项目教学提供支持。
1.本章知识技能的了解
(1)初步了解文字处理技术的发展与意义。了解word处理软件中“文件”、“编辑”和“格式”等菜单栏中各下拉菜单功能的使用,如文字、段落、页面的设置、文字的查找和替换等位置和使用方法。“表格”菜单栏中各下拉菜单功能的使用,如表格的插入及设置、word中函数的应用等。
(2)学会分析、比较信息的不同表达方式(纯文本、结构化、形象化表达)的优缺点,学会选用合适的方式表达和加工相应的信息(word处理软件中“插入”菜单栏中各下拉菜单功能的使用,如艺术字、文本框、图片的插入及设置等)。
(3)综合运用word处理软件的各种功能,制作出实用、精美的电子作品。
2.“项目教学”的制定
(1)项目的设定
①学校即将举行90周年的校庆活动,作为学校的一份子,希望同学们发挥各自的智慧,利用所学习的word文档处理软件制作一份宣传学校的电子报刊。
②2013年亚青会即将在我省南京举办,作为半个东道主,请同学们利用学习的word文档处理软件制作一份图文并茂的中英文南京历史旅游美食指南。
③上网购物已经是一种风尚,请制作一份简单易懂的网上购物流程图。
④自由选择一个节日,制作一张电子贺卡,或者打印出来或者以邮件的方式向亲朋好友表示祝贺。
教师将这四个项目的选项出示给学生,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
(2)项目的解析与分工
在教师将这四个项目的选项出示给学生之后,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并进行分组,分组之后教师再指导学生根据项目主题制定项目规划和任务分工,最终形成一个利用word文档制作的相对成熟的电子作品,最后在全班进行展示。
3.项目学习的流程
第一课时:项目教学准备阶段,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将制作的关于word基础知识的“学案”通过教学软件发给每一个学生,要求学生对照目标和要求自学。学生首先学习本节课的基本知识;然后体验各种文字处理技术;最后发言和总结知识。
第二课时:基础知识深化掌握阶段,深度掌握知识,不浮于表面。
由于之前多采用自学方式,因此在第二课时,教师提供一些学习资源并且提出一些具有难度的问题,通过时间的堆砌和深入的探究进一步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学生练习word处理软件中“文件”、“编辑”和“格式”菜单栏中各下拉菜单功能的操作和应用。
第三课时:分组制订计划阶段,提高学生组织协调能力。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和制订计划;结合在互联网上收集素材和自己选取的小项目(如制作自我简介)进行示例演示,确定项目和小组成员;观看教师的示例;根据本组所选项目及小组分工任务表,有组织地进行相关资料的搜集并存储(资料搜集与存储必须持之以恒)。
第四课时:分组合作下的项目制作,发挥每一个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整合利用资源的创新能力。老师组织学生进行所选项目的制作;观察学生在项目制作中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发挥创造力;检查项目制作精度并适时给予深度指导与帮助。学生运用多种处理方式(如文本框、图片环绕),整合各种资源(如资料资源、同学资源、老师资源等),提升高层次能力。
第五课时:成果展示、交流、评价阶段,保持对于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每个项目内容选取两组学生,给每一组学生三分钟展示时间(共24分钟),然后组织学生开始讨论,最后要求每一组学生根据交流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获得的灵感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作品。每一组学生代表在规定时间内对自己小组的作品进行陈述总结和展示;欣赏并评价其他小组的作品;记录别的小组对自己小组作品的评价,汲取有益元素,课后进行改进完善。对于学生的付出与努力进行肯定,满足学生的成就感,通过别人的评价和评价别人来提高自己的辨识能力。
最后,通过与普通教法的其他班级比较,不论是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制作作品的精良程度、对于不同制作品的辨识程度抑或对于信息技术学习的热情等多个方面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四、结语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运用该教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因其具有因材施教的特性,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个体差异的问题。该教法还对学生交流协作能力和高级思维能力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最后促进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基于本次尝试的收获,在此呼吁一线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不断尝试新式教法,同时吸收其精华,加入传统教法中以丰富之,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目标。
篇10
一、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就会产生求知的欲望。那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在课堂导入环节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把自己的生活实际同信息技术教学联系起来。依据这种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策略把所要学习的知识巧妙地设计在一个一个的任务中。
例如,学习《在Word文档中插入图片》这一课的内容时,我设计了“马上要过圣诞节了”这一教学情境,首先激发起了学生兴趣,然后以“制作电子圣诞卡送给你的老师和同学”这一任务为主线,让这一任务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一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在设计、尝试、发现、操作、创造的过程中,水到渠成地建构着自己的认知体系,体会着探索发现的乐趣和成功感。
二、有效实施课程整合,在整合中提高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依托学科知识,将技术操作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工具,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巩固、提高了技术的熟练程度,为获取新的知识做好了铺垫,成为建构认知体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在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互为补充、相互利用,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支持着学科教学的开展,学科教学内容同时又作为教学情境和教学载体完善着信息技术教学。此种教学模式与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完全吻合。有效地实施课程整合对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重要意义。但是在课程整合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主动性原则。学生是知识建构过程的参与者,学习目标要求学生主动地、有目的地想办法实现,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其观察能力,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地探究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积极、自主和整合中完成学习任务,并在此过程中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提升自己多方面的能力。
2.任务驱动的教学策略。课程整合通常是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个或多个任务,把相关的各学科所要掌握的教学三维目标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教学目标融入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去,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就完成了所需要掌握的教学目标的学习。通过这种“任务驱动式”的不断训练。学生可以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逐步建构和完善自己的认知体系。
三、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主动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活动,这种建构有利于知识技能的迁移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无法由他人取代的。学习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不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而是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要求学生主动搜集和分析有关的信息资料,并努力加以验证,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
学生的自主或者合作探究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对要完成的学习任务进行主动地探究,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对新信息进行编码和吸纳主动建构自己对知识的理解,通过新旧知识和经验间反复、双向地相互作用而建构知识体系。同时,原有知识又因为新经验和新知识的进入而发生改变、调整和重组,形成新的认识。自主探究能够让学生有更充分的思维空间,更有利于实现差异化、个性化教学。学生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其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和终生学习的能力。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通过共同学习和相互学习,能够融洽学生之间的关系并维持相互协作的态度,共同分享学习资源,以分工或合作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这种学习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也有利于学生健康、积极情感的形成。
四、总结提炼,内化新知
- 上一篇:光伏技术研发
- 下一篇:行政人力资源工作总结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4信息简报